《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蚂蚁的觅食方式》第一课时优质教学设计

《蚂蚁的觅食方式》第一课时优质教学设计

《蚂蚁的觅食方式》第一课时优质教学设

目标
通过本课,学生将能够:
- 了解蚂蚁的觅食方式
- 掌握蚂蚁的信息传递方式
- 分析不同环境下蚂蚁的觅食策略
教学步骤
1. 引入:通过展示一张蚂蚁觅食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 研究蚂蚁觅食方式:教师介绍蚂蚁的觅食方式。

同时,要求学生认真观察一组蚂蚁在实验环境下如何觅食。

3. 组织小组探究: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让每个小组观察一组蚂蚁的觅食行为,并记录下蚂蚁觅食时的行为特征。

4. 分组讨论分享:教师组织小组间交流与分享,让学生思考:蚂蚁是如何传递信息的?为什么蚂蚁会选择这样的觅食方式?在不同环境下,蚂蚁的觅食策略会有何不同?
5. 总结归纳:教师向学生介绍蚂蚁的信息传递方式,并对本课研究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

资源准备
- 蚂蚁的觅食图片或视频
- 实验环境下蚂蚁群体
评估方式
1. 课堂观察:观察学生研究过程中的表现、表述以及小组间交流和合作情况。

2. 问答互动:根据课程内容,进行简单的问答互动测试学生的研究效果。

参考文献
- Hölldobler B, Wilson E O. The Ants[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 Franks N R, Richardson T. Teaching in tandem-running ants[J]. Nature, 2006, 439(7075): 153-153.。

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探究蚂蚁的行为

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探究蚂蚁的行为

“探究蚂蚁的行为”教学设计背景说明:本节课是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里面的探究活动“蚂蚁的通讯”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蚂蚁的其他行为”。

“列举动物的行为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动物的取食、迁徙、繁殖等等,学生都不陌生。

教材首先根据各种行为对动物的作用,简单介绍了动物的觅食行为、繁殖行为等,同时让学生在讨论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行为进行研究,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了解各种动物行为的特点以及对动物本身的意义。

学习本节棵,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探究的一般步骤,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我确定如下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观察蚂蚁的各种行为,体验用观察法研究动物行为的基本要求(2)设计“蚂蚁的取食行为”的实验方案,体验用实验法研究动物行为的基本要求。

能力目标:(1)体验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逐步培养分析处理资料和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情感目标:(1)、学生通过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亲身体验观察法和实验法,比较这两种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

(2)、进一步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乐趣,增强学生关爱动物、爱护大自然的情感,强化了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3)、体会合作与集体的作用,体验到了小组的协作与乐趣。

教学重点:使用观察法观察蚂蚁的行为教学难点:“探究蚂蚁取食行为”实验的设计与实施教学方法:教法:探究、启发、讲授学法:讨论、交流课前准备:糖或面包、盐、放大镜、玻璃瓶、蚂蚁等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巧设情景、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与蚂蚁行为有关的视频短片,激发学生兴趣,从中了解到像蚂蚁这么小的动物,力量确如此之大,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散。

二、教学环节与步骤(一)复习提问1.回顾动物的行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并比较说明这两种行为的异同,举例加深理解。

2.提出课前布置的探究实验:“探究菜青虫的取食行为”,说明在探究过程中要进行的内容以及采用的形式,说明评价的意义。

生物课题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

生物课题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

生物课题: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一、设计思路:生物科学是实验科学,探究科学的问题来自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大自然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在探究中创新。

教室内进行实验教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室外学生实验只要任务布置好,学生能带着问题去探究,同时实验的场地也不受限制,学生在学校的任何地方都可以去寻找,发现蚂蚁的巢穴,去观察。

这种室外实验(体验式探究)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探究性学习,即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同时也改变了课堂实验教学的方式,把课堂实验教学部分实验内容留到课外,学生在自然环境中去探究真实世界的蚂蚁的生活。

这样课堂实验教学变为课前、课中、课后。

充分利用上一节课的最后5分钟布置下一节课的探究任务,并且把学生分组,有指定组长安排本组成员的分工,体现分工合作,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课中每组学生到已经观察好的蚂蚁场地进行实施实验计划,每组实验的形式多样,根据自己设计方案,大胆实践。

同时负责记录的同学记录实验现象并分析。

通过小组交流分析后,全班进行讨论教学。

在交流中有些在探究中有疑惑的问题或没有完成需要改进实验的同学留到课后继续探究。

在这样的探究性学习中既能使全体学生都投身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又能让学生悟出鲜活生命的可贵。

使他们自觉加入到保护动物的行列。

二、实验内容分析:探究蚂蚁觅食行为,让学生观察蚂蚁生活的地方,蚂蚁每天忙忙绿绿的在干什么,把蚂蚁活动情况搞清楚后,按照科学探究的方式,提出探究问题,蚂蚁觅食与食物的气味和颜色有关吗?各组根据自己的实验材料等准备的情况作出假设(1)蚂蚁觅食气味有关(2)蚂蚁觅食颜色有关。

每组只能探究一种假设。

根据不同情况设计不同的假设,制定计划,准备实验材料,利用课堂时间到事先观察蚂蚁引发活动场所进行实验,专门负责记录同学设计表格记录实验结果,最后相互交流,全班总结。

三、实验目标(1)知识目标:1.初步学会观察法、科学探究的方法2.学会设计探究蚂蚁觅食行为实验报告3.学会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推理和假设。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教学设计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图
板书设计:
课题
一、蚂蚁的分类
二、蚂蚁的生活习性
三、蚂蚁的群体
四、实验过程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
4、实施实验
5、讨论交流
6、得出结论
教学反思:
1、不足之处:
经过这次实验,我觉得: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的实验设计,完全是在教
师的意图下安排了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这样做限制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
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而且场面很乱,问题不明确,学生的活动并不实在、
有效。

同学们学习兴趣仅仅停留在对实验的好奇上。

在老师“权威”的“引导”
下,孩子们进行的是机械地完成任务式的实验,并没有真正走进实验,思维并没
有融入整个实验的过程。

2、成功之处:
通过探究与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团体意识和合作交流的意识;通
过探究实验,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探究实验结束后,提醒学生将
蚂蚁放回大自然,培养了学生关爱生命的情感意识;认同动物各种各样的行为都
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而且适应环境的结果。

参考:
百度网
《农业昆虫学》《中学生物学》。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说课稿(东昌南校周雯)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说课稿(东昌南校周雯)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说课稿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南校周雯各位专家、各位同行,大家好!我是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南校的周雯,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

接下来,我将从教学设计的依据、教学设计过程及教学反思等三个方面向大家做一下汇报。

一、教学设计的依据1.教材内容的分析上海市生命科学课程标准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提供学习自然科学的基本经历;提高生命科学素养;倡导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生命科学研究型课程的实施,要在专题性或综合性探究过程,实现科学知识的迁移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是基于上教版初中《生命科学》(试用本)第二册第5章《生态系统》中的第2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中有关生态系统功能学习后,进行的拓展性研究活动。

是在学生了解了动物具有行为信息的交流后,选择学生熟悉的动物蚂蚁,通过设计明确的探究方案对蚂蚁的某种行为进行观察,一方面促进学生对动物的行为有进一步的理解,同时帮助学生学习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观察法和实验法;另一方面通过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实验成果的交流,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2.学情分析: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蚂蚁的了解较少,通过对蚂蚁觅食行为的观察,可以引起学生对自然界、对生物的浓厚兴趣。

学生在此前通过日常的学习和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已经初步体验了问题的提出,假设的形成以及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描述等科学探究活动环节,但考虑到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在前期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中,都是有侧重地针对科学探究中的某一个环节展开,通过对蚂蚁觅食行为这一学生感兴趣的探究活动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能力,提升科学探究的水平。

二、教学设计过程1.教学目标的确定基于对教材的分析、课标的要求及学情分析,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初步学会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教学设计-优质教案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教学设计-优质教案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的实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蚂蚁的觅食行为”,培养学生自主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质疑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团体意识和善于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2.通过探究实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3.探究实验结束后,提醒学生将蚂蚁放回,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的情感意识;4.认同动物各种各样的行为都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而且适应环境的结果。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学生自主设计实验。

2.室外自然环境下的学生实验的组织.3.实验结果记录、数据统计力法。

4.交流、讨论、质疑的组织和引导。

三、教学资源:蚂蚁、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收集的信息,学生自备材料和器具,课本,校园环境。

四、教学过程:1.课前各小组学生收集相关蚂蚁知识的资料,增加对蚂蚁的感性认识。

观察寻找教学楼周边蚂蚁活动出没的地点,能知道“蚁穴”所在地则更好。

2.各小组学生自主实验设计:由学生参考教材的要求、提出自己想探究的关于蚂蚁觅食的问题,做出假设,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教师不事先探究模式,完全由学生自主设计,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规律。

3.实验:各小组学生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自行到事先选择的地点进行实验。

教师巡视各组实验进程,仅提供必要的帮助;4.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交流质疑、得出结论:并小组学生依据观察所得的现象和数据,认真反思实验过稃,撰写实验报告,进行交流研训,互相取长补短,教师营造轻松民主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参与交流的积极性,组织讨论并进行适时的引导。

最后,师生达成共识,得出结论。

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引导:(1).实验设计能否进一步完美?如何较好地设置实验组和剥照组?(2).实验条件是否注意相同?如食物有否同方向、等距离摆放?(3).观察记录的手段有否提高?用表格记录数据是胥更良好?绘图和拍照有何帮助?(4).体会小组的协同分工的受益,观察其它同学的长处。

中考生物实验复习:《蚂蚁的觅食行为》教案(含五套中考试卷)

中考生物实验复习:《蚂蚁的觅食行为》教案(含五套中考试卷)

蚂蚁的觅食行为【设计意图】《蚂蚁的觅食行为》探究实验。

教材本身设计方案中使用了糖、面包、辣椒酱、醋、放大镜、纸盒等材料,是将蚂蚁放在一个开放的空间内进行操作。

我觉得有如下缺陷:1、由于纸盒中的空间是开放的,物品之间很容易发生串味,对蚂蚁觅食产生干扰。

2、醋酸具有较强的挥发性,纸盒中空气流动慢,挥发的醋酸会掩盖糖、面包等的气味,以嗅觉取食的蚂蚁难以做出正确判断。

3、探究变量无法控制,很难得到明确的结论。

为此我对原装置做了改进,我认为我的装置及操作具有如下优点:1、在装置的四角各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小区,可最大程度避免物品之间的串味现象。

2、将盛有蚂蚁的容器放在装置的中间,可保证蚂蚁出来后到四角的距离相等,即使开始嗅不到气味,它向四角寻找的概率也相同,避免运动距离成为变量而影响探究结果。

3、该装置可整体移动,演示时也可送到学生面前,保证了清晰度和可信度,还能避免散件组装之繁琐。

4、外观透明,便于观察。

不足之处:1;有玻璃材料,不便于大量搬运,可能有安全隐患。

2、木质材料,易吸附异味而不易清洗,影响重复使用的次数。

【实验目标】1、知识目标⑴引导学生观察蚂蚁的觅食行为。

⑵帮助学生了解蚂蚁最喜欢的食物类型。

2、能力目标⑴运用所学知识知识,借助大胆设想并加以验证,通过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⑵帮助学生提高观察、分析、归纳等方面的实际能力,并完成相关的实验报告。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⑴明确在探究活动中与他人合作的意义,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⑵帮助学生树立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

⑶认识生物的生存技能对生物种群延续的意义。

【实验内容】1、实验名称:《蚂蚁的觅食行为》探究实验2、实验原理:蚂蚁是一种具有社群行为的动物,他们的活动离不开明确的分工与协作。

蚂蚁群体通常分为工蚁、兵蚁、雄蚁、蚁后,它们各司其职,保证了蚂蚁家族的繁衍与正常运转。

蚂蚁之间交流信息的方式是借助头顶的触觉和腹部腺体分泌的化学物质。

3、实验器材:木屑、油条、玉米面、白糖、培养皿、表面皿、白纸等。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教学设计思路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教学设计思路

“自主一创新”的平台一一记“蚂蚁觅食行为”的探究实验福建癒门企美中歹林至礙北髦:凰门数盲歹陵伯徭英•i艮计理念:1、实施“自主一一探究”教学模式,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激发创新活力。

2、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与手段。

3、关注身边的小动物,热爱生命。

通过观察蚂蚁的“行为”,触及学生的心灵,进行情感、价值的体验与升华。

4、了解自然奥秘,激发探究乐趣。

具体内容如下: 一、教学目标:1•知识H标:认识和了解蚂蚁觅食的知识。

2.能力LI标:通过对蚂蚁觅食行为的探究,进一步熟悉和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从而进一步锻炼同学们实验设计的能力、动手实验的能力,小组分工协作的能力,实验报告的撰写能力,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数据结果记录分析的能力及与他人交流展示的能力。

3.情感教育U标:通过观察蚂蚁的行为,激发和培养科学探索兴趣。

同时,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学生自主设计实验。

2.室外自然环境下的学生实验的组织。

3.实验结果记录、数据统计方法。

4.交流、讨论、质疑的组织和引导。

四、教学资■涼:蚂蚁、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收集的信息,学生自备的实验材料和器具,课本,校园环境。

五、教学过程:1•课前,各小组学生收隼相关蚂蚁知识的资料,増加对蚂蚁的感性认识。

观察寻找教学楼周边蚂蚁活动出没的地点,能知道“蚁穴”所在地则更好。

2•各小组学生自主实验设计:山学生参考教材的要求、提出自己想探究的关于蚂蚁觅食的问题,做出假设,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教师不事先给出任何探究模式,完全由学生自主设计,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规律。

3.实验:各小组学主根据设讣的实验方案,自行到事先选择珠地点进行实验。

教师巡视各组实验进程,仅提供必要的帮助。

4.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交流质疑、得岀结论:各小组学生依据观察所得的现象和数据,认真反思实验过程,撰写实验报告,进行交流研讨,互相取长补短。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的实验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索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的实验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索

3 . 4 小组代 表 汇报 交流
3 6 一
各小 组根 据 实验 情况 ,派 代表 进行 汇 报 交流 , 同 绕: 如何选 题 ?如何 分 工 ? 探 究过 程 中遇 到 哪 困难 ? 怎 样解 决 的 ?实验 现象 和结 论是 什 么 ? 有 何 收获 和启
4 . 1 教 学 困 惑
方 面 引导学 生 自我 分析 。
3 - 3 小组合作 进行探 究
教学重点 : 尝试 设 计 和实 施 实 验方 案 , 根 据 实验
结 果分 析得 出结论 。 ・
各 小组 在组长 带领 下分 别进 行实 验探 究 , 并及 时
教学 难 点 : 尝试 设 计 和 实施 实 验方 案 , 根 据 实验 结果分 析得 出结论 , 能 进行 实验评 价 。
教 师要 引 导 学生 到 周 围环 境 中去 观察 动 物 的运 动 和 行为, 培 养学 生的 观察能力 和学 习兴 趣 。 基于 2 0 1 1 年 版 课标 和我校 学生 的实 际情况 , 制定 以下 教学 目标 。 知识 日标 : 观察 蚂 蚁 的觅 食 行为 , 并 进 行 探究 实


7 8 9 1 0
甜饼干 、 成饼 干
辣椒油、 清 水 白糖 、 红糖 干面包、 湿 面 包 白糖 、 食 盐( 蚂蚁 工坊 )
在甜饼 干处聚 集蚂蚁 多
在辣 椒 油 处聚 集蚂 蚁 多 在 两 处 聚 集蚂 蚁 差 不 多 在 干 面 包处 聚 集蚂 蚁 多 在 白糖 处 聚 集 蚂 蚁 多
验;
小组讨论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 合作 的过
程。 在 组织 讨论 的过 程 中 , 教 师需 要抓 住关 键 、 积极 引 导, 特 别要 关 注课 题 价 值 、 单 因子 变 量 的设 计 和 实 验 结 果 的分 析等 环节 。 其 中用 白糖 与黑 芝麻 作为食 物 的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_的实验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索_赵敏慧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_的实验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索_赵敏慧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1 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 版)》提出:动
物行为是目前生物学研究中的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 教师要引导学生到周围环境中去观察动物的运动和 行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兴趣。基于 2011 年 版课标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油、清水一组等,还有一组学生利用蚂蚁工坊完成实 验。 3.2 集体讨论实验方案
小组讨论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合作的过 程。在组织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抓住关键、积极引 导,特别要关注课题价值、单因子变量的设计和实验 结果的分析等环节。其中用白糖与黑芝麻作为食物的 方案虽然存在科学性错误,但是极具教学价值,教师 可以引导学生从实验可比性、实验结果与分析结论等 方面加以分析,明确其中存在的问题,而无需形成规 范的术语表达。另外,学生围绕不同实验地点而争论 不休,有的主张在实验室中进行,有的则极力主张在 自然条件下进行,教师可以从实验科学性、可靠性等 方面引导学生自我分析。 3.3 小组合作进行探究
验室进行探究实验,发现蚂蚁受到惊吓、失去巢穴等 因素的影响,蚂蚁的行为发生了改变,常常没有出现 实验设计中预料的结果。如何在实验室模拟自然环 境,探究蚂蚁在最接近自然状态下的觅食行为?在自 然界中直接观察蚂蚁行为是否可行?
困惑之二:如何提出有价值的探究问题? 提出问题是科学研究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提出问 题是探究的起点,也是产生智慧的萌芽。在教学中,教 师常常重视解决问题,而忽视提出问题。李政道先生 曾说“:求学问,需学问,只求答,非学问。”教师应该向 美国妈妈学习:“孩子,今天上学了,给老师提两个好 问题!”如何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巧妙指导,让学生 提出有价值的探究问题呢? 困惑之三:如何科学评价学生探究能力? 评价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手段和发展机制,同时实 验评价能力也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很多 教师在教学中将其遗忘了。关于本节课的教学,教师 们都习惯于实验方案的设计,其实验方案的可行性缺 乏了实践的检验,实验教学中没有组织评价,从而失 去了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如何有效评价学生的科学探 究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这 也是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的困惑。 4.2 创新之处 对本节课进行创新的宗旨在于让实验教学由基 于传递到基于发现、由静态构成到动态生成、由个体 思维到集体智慧,为此需要激发内在学习动机、开放 实验领域、构建反馈激励机制、提供集体学习支持。 4.2.1 在实验方法上进行了创新 选择实验场所:笔者经过反复实验后认为,本实 验在实验室中进行难以得到可靠可信的科学数据,因 为蚂蚁从野外被捕捉到实验室由于受到惊吓而逃生 或首先忙于筑巢等过程,根本无暇顾及觅食。学生按 小组分别在实验室内和室外进行探究实验,在实验过 程和数据对比中得出结论,即蚂蚁在自然状态下的觅 食行为更真实,效果更明显。最终本实验的实验过程 选择在校园内进行,其余过程在实验室进行,既保证 了实验的真实性,又确保了实验的有效性。 开放实验内容:教材上提供的实验方法是在实验 室内完成本实验,教师没有按照教材上内容进行。根 据课程标准精神,倡导学生开展开放性、自主性的探 究学习,力求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 人。如利用蚂蚁工坊观察日本弓背蚁的行为和探究它 们的觅食行为,实验的自变量并拘泥于食物的颜色等。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教学设计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教学设计

己巢”周围出现。 这段视频 2、假设蚂蚁靠颜色来交流信息。
引起了我极大地兴趣。 于是
……
我组织学生对“蚂蚁觅食” 三、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出实验方案
行为进行探究实验。
1、各小组在校园内的花池边寻找蚂蚁出没的地方
看了这段录像,同学们有什 (蚁穴通风口),在距离蚂蚁出没的地方约 30cm 处分别放一勺白砂糖、 一小块油饼、 一小堆红色纸
将红纸屑拿走 ,2 个小组的同学继续观察 , 发现
配。
蚂蚁仍然大多数集中在油饼上 , 说明蚂蚁的取食与
3、工蚁:又称职蚁。是不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
教 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探究活动,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 观察、
学 能力目标 思考分析能力。
目 实验结束后,将蚂蚁放回大自然,加强保护蚂蚁等小动物
标 情感目标 的情感,培养学生保护自然界中的生物的意识。
验的过程。
统管这个群体大家庭。
又有几只蚂蚁也很快发现了食物, 其中的几只蚂蚁
2、雄蚁:或称父蚁。头圆 共同搬着一大块油饼“跌跌撞撞”向“回家”的方
小,上颚不发达,触角细长。 向搬运;有个别蚂蚁“扛着”白砂糖“回家” 。蚂
有发达的生殖器官和外生
蚁对红纸屑“不屑一顾” 。 ( 观察时间 30 分钟 )
殖器,主要职能是与蚁后交
目: 膜翅目
四、进行实验并记录
科: 蚁科
第一小组的记录:
二、蚂蚁的生活习性
食物放上一段时间后, 发现几只蚂蚁弯弯曲曲
蚂蚁因食性不同科分为: 肉 的“向前冲”,终于有一只蚂蚁碰到了食物,用触
食性、植食性、杂食性。
角不停地碰碰这几种食物后, 用头部在食物上碰来

中考生物实验复习:《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教案

中考生物实验复习:《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教案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一、教材分析教材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性实验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体现了《生物课程标准》中“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

而且也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体验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以及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结合实验及自身生活经验明确蚂蚁的觅食行为。

2.能力目标通过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明确蚂蚁觅食行为的特点以及该行为对于自身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展示与学生小组合作实验相结合。

五、实验器材不同气味的食物如食盐、白糖、白醋、红糖、冰糖、馒头等,清水、不同颜色的纸、烧杯、玻璃棒、镊子、棉球、剪刀等六、教学过程生活动谜语:远看芝探究问题中其实有味有关。

新课程标准中有三大理念,其中之一就是倡导探究性学习。

我们知道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一种互动活动,而探究性学习就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本节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的实验教学也能达到这样的一个要求。

我觉得本节实验有以下几点可取之处:1.本节的实验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这样的氛围学生往往是处于被动的地位,思维也受到抑制,主观能动性也不易调动起来。

所以在本节探究性教学活动中,我努力营造自然、宽松、活泼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这种教学氛围中可以使学生由以前的“配角”转变成为课堂上的“主角”,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2.课堂上我尽可能多的让学生互相交流,自由、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互相讨论。

在这样的教学氛围里一方面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另一方面更有利于推动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从而使他们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

3.本节实验课运用了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它的使用也改变了传统封闭式的课堂结构和沉闷的学习氛围,使整个实验教学更加具有活力和生机,也大大提高了生物课堂教学效果。

幼儿园体育教案《蚂蚁找食物》

幼儿园体育教案《蚂蚁找食物》

幼儿园体育教案《蚂蚁找食物》幼儿园体育教案《蚂蚁找食物》(通用9篇)幼儿园体育教案《蚂蚁找食物》篇1【教材分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健康领域明确强调: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

根据幼儿的这些年龄特点,运用蚂蚁爬着行走的特点,引导幼儿学习正确的蚂蚁爬动作。

【活动目标】1.掌握手脚着地爬的动作要领。

(重点)2.学习游戏玩法,能灵敏、协调地钻和手脚着地屈膝爬,发展身体的协调性。

(难点)3.体验爬的乐趣,萌发爱惜粮食的情感。

【活动准备】1.垫子、拱形门、独木桥、蚕豆,蚂蚁头饰。

2.准备活动及放松活动的音乐。

【活动过程】一、幼儿在音乐伴奏下做热身活动。

学青蛙跳、用胳膊学大象的长鼻子、学狗熊走路,活动手腕脚腕、转转腰、高抬腿等,充分做好活动准备。

二、通过谈话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兴趣。

1.谈话:天气越来越冷了,蚂蚁宝宝需要准备什么开始过冬了?2.教师小结:蚂蚁现在要储存足够的食物准备过冬。

今天妈妈就要带着宝宝们到山上找食物,运回我们的家。

可是找食物的路不容易走,会遇到很多障碍,一定要跟着蚂蚁妈妈。

三、教师讲解游戏玩法与规则。

1.创设游戏情景,引导幼儿参与游戏中。

蚂蚁宝宝我们首先要爬过草地(一定要手脚着地屈膝爬),然后走过独木桥,还要钻过山洞跳过小山丘,最后才能找到我们需要的食物。

2.教师按顺序依次演示动作要领。

教师小结:小蚂蚁们在草地时要注意双手扶地,用膝盖向前爬行,在过独木桥时,为了保持身体的平衡,小朋友可以将双手伸开,帮助身体平衡。

3.游戏规则:每只小蚂蚁每次只能搬1粒豆子回家。

四、幼儿进行游戏,教师指导。

1.幼儿游戏,教师提醒幼儿遵守游戏规则。

2.引导幼儿交流探索多种钻的方式。

第一遍游戏结束后,教师重点引导幼儿交流多种钻的方式,如正面钻、侧面钻,请个别小朋友演示,鼓励大胆表现,爱动脑筋的小朋友。

3.鼓励每个幼儿尝试学习同伴的钻爬方法。

五、竞赛后小结并再次进行游戏。

教师小结:小组进行竞赛刚才我们一起找到了许多的食物,可是还不够,还需要小蚂蚁们继续努力找到更多的食物。

探究蚂蚁进食行为的教案

探究蚂蚁进食行为的教案

探究蚂蚁进食行为的教案)1.了解蚂蚁的行为和进食方式。

2.探究蚂蚁群体之间的协作和合作。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步骤)一、引入新知——观察蚂蚁进食1.带领学生在室外观察蚂蚁进食——给蚂蚁喂食,一只蚂蚁会如何吸取食物。

2.引导学生观察——学生应该注意到蚂蚁进食的方式,是否会把食物带回蚁巢等细节。

二、讲解蚂蚁的进食行为1.通过PPT展示蚂蚁的解剖结构,并讲解蚂蚁用来进食的工具。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蚂蚁常常会把吃剩的食物带回蚁巢?三、分组实验——探究蚂蚁进食的协作和合作行为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派一名代表,称为“观察员”。

2.“观察员”坐在一旁,其余组员拿出一些面包屑或糖果碎片给蚂蚁。

3.观察蚂蚁正常进食的情况下,记录下来蚂蚁行动的路线、数量、进食的时间和地点等。

4.在上一步的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蚂蚁之间的合作和协作模式。

5.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蚂蚁进食的协作和合作模式,通过分析结果来解决问题。

四、总结探究,提高学生素质1.引导学生总结和分析实验结果,让学生知道探究和实践的意义。

2.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倡导爱护生态环境,并了解蚂蚁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

(教学步骤总结)1.引用新知:观察蚂蚁进食。

2.讲解蚂蚁进食方式和解剖构造,引导学生对于进食行为的思考。

3.分组实验探究蚂蚁进食的协作和合作方式。

4.总结实验结果,提升学生环保意识。

(教学体会)此教案针对蚂蚁进食行为,通过观察、实验和总结,学习蚂蚁之间的协作和合作模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是一堂非常富有趣味性的课。

幼儿园科学实验教案蚂蚁的觅食行为

幼儿园科学实验教案蚂蚁的觅食行为

幼儿园科学实验教案蚂蚁的觅食行为教案题目:幼儿园科学实验教案蚂蚁的觅食行为一、教学目标1.了解蚂蚁的觅食行为和注意事项;2.观察、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并记录观察结果;3.了解蚂蚁的群体协作行为,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观察蚂蚁的觅食行为,并记录观察结果;2.引导幼儿发现群体协作行为,让幼儿体验团队协作。

三、教学准备1.玻璃容器或玻璃杯;2.碎面包屑;3.几只蚂蚁;4.放大镜和笔记本。

四、教学步骤1.引入活动:请幼儿围坐在一起,展示并解释神秘的玻璃容器内有什么。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进行一个神秘的科学实验。

让我们看一看这个玻璃容器里有什么,你们能从容器外看到什么?2.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教师在容器内放入碎面包屑,然后观察幼儿对容器中的蚂蚁进行观察。

观察完毕之后,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观察结果,并记录在笔记本上。

3.了解蚂蚁的觅食行为和注意事项:解释蚂蚁的觅食行为和为什么会聚集在一起觅食,并向幼儿介绍注意事项,如不要碰触蚂蚁,不要将它们捕杀等。

4.通过实验发现群体协作行为:教师在容器中加入更多的碎面包屑,让幼儿观察蚂蚁们进食的过程。

然后请幼儿尝试观察蚂蚁的群体协作行为,并记录下结果。

5.分享观察结果:请幼儿分享他们观察到的结果,并让他们讨论蚂蚁的集体行动对于觅食有什么帮助。

6.总结活动:教师提醒幼儿回想蚂蚁觅食的过程和幼儿们的合作经验,并用简单的语言总结活动的目的和重点。

五、教学后记1.注意事项:在进行实验之前,要确保所选的蚂蚁并不危险或有毒;2.教学评价:教师可通过让幼儿完成反馈表或期末评估来了解他们的探索和理解程度;3.教学扩展: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有关昆虫的知识或组织更多的实验来延伸学习。

探究蚂蚁的食性——大班科学教案设计

探究蚂蚁的食性——大班科学教案设计

探究蚂蚁的食性——大班科学教案设计在幼儿园的科学学习中,蚂蚁这种小昆虫常常会出现在孩子们的视野中。

蚂蚁作为一种繁衍力强、分工合作明显的社会性昆虫,一直是科学家们感兴趣的研究对象。

而在孩子们的眼里,蚂蚁是一个十分神奇的存在,不仅可以有无穷无尽的同伴,还可以抬着比自己大数倍的食物行进。

那么,蚂蚁到底喜欢吃什么呢?在这个教案设计中,我们将通过观察实验,带着孩子们一起探究蚂蚁的食性,加深他们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意识。

一、教材分析2-3岁的幼儿已经具备了基础的生物认知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探究落叶、小虫、小动物等生物,对生命有初步的理解。

在本次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幼儿通过实验,察看蚂蚁对食物的选择。

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动画、图片等形式,向幼儿介绍蚂蚁的生活习性、饮食方式等内容,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蚂蚁这种生物。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孩子们对蚂蚁这种生物的认知和理解2.培养孩子们观察、记录、分析问题的能力3.培养孩子们独立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4.帮助孩子们建立初步的科学思路三、教学步骤1.引入 (10分钟)这个环节的主要目标是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引起他们对主题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我们可以通过问答形式,和孩子们聊聊蚂蚁这些有趣的小昆虫:孩子们对蚂蚁的形态、行为、生活习性等有哪些了解?蚂蚁有哪些不同的种类?蚂蚁生活在哪些环境中?等等。

可以通过这些问题,让孩子们自然地进入到接下来的学习当中。

2.观察实验 (30分钟)接下来,我们将让孩子们通过观察实验,探究蚂蚁对不同食物的选择情况。

需要准备的实验材料有:蚂蚁、蜜饯、面包、蛋糕、糖果等食物(可以根据孩子们的具体情况和实验可能的局限性,适当进行推广和调整)。

把这些食物分别放到实验室内,把蚂蚁放进去,记录他们的行动和选择,以及时间的长短。

这里有一些问题需要提醒孩子们关注和查找:蚂蚁有多长时间在各个食物附近活动?会不会有些食物会拒之门外?如果有,是什么原因?同样的问题在实验中,我们可以利用童话、游戏等形式来引导孩子们展开观察和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流程图
板书设计:课题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
一、蚂蚁的分类
二、蚂蚁的生活习性
三、蚂蚁的群体
四、实验过程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
4、实施实验
5、讨论交流
6、得出结论
教学反思:
1、不足之处:
经过这次实验,我觉得: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的实验设计,完全是在教师的意图下安排了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这样做限制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而且场面很乱,问题不明确,学生的活动并不实在、有效。

同学们学习兴趣仅仅停留在对实验的好奇上。

在老师“权威”的“引导”下,孩子们进行的是机械地完成任务式的实验,并没有真正走进实验,思维并没有融入整个实验的过程。

2、成功之处:
通过探究与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团体意识和合作交流的意识;通过探究实验,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探究实验结束后,提醒学生将蚂蚁放回大自然,培养了学生关爱生命的情感意识;认同动物各种各样的行为都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而且适应环境的结果。

参考:
百度网
《农业昆虫学》
《中学生物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