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史
特殊教育发展历程
特殊教育发展历程特殊教育作为一种针对各类学生的特殊需要而开展的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发展。
特殊教育的对象涵盖智力障碍、听力障碍、视力障碍、肢残和来自各个领域的多重障碍学生。
在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中,特殊教育成为了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殊教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各类人群特殊需要认识的增长,逐渐形成了特殊教育的雏形。
当时,许多发达国家都设立了特殊教育机构,对智障儿童进行康复训练和知识普及。
20世纪下半叶,随着社会对特殊需要儿童的关注度逐渐提高,特殊教育逐渐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投入。
在保证特殊学生享有与普通学生同等教育机会的前提下,特殊教育逐渐从单一的康复训练向综合性的教育服务转变。
各国政府开始重视特殊教育,为特殊学生提供更多的支持,包括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生活帮助和职业规划等。
21世纪是特殊教育发展迅速的时期。
随着全球化和科技的进步,特殊教育的形式不断丰富,管理模式逐渐成熟。
许多国家都制定了一系列特殊教育法律法规,以保障特殊学生的权益和利益。
同时,特殊教育机构和学校也在不断探索更加有效的教育方法,进一步提高特殊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和自立。
在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特殊教育逐步从兜售式服务向全面性、发展性教育转变。
政府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投入,改善特殊教育的基础设施,培训特殊教育教师,支持特殊学校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特殊教育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特殊教育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如何让特殊学生获得与普通学生同等的教育机会和资源,如何更好地满足特殊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成为了新时代特殊教育发展所需要面对的问题。
首先,特殊教育需要重视每一个特殊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独特需求。
每个特殊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特点和潜能,特殊教育应该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这就要求特殊教育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用包容的心态看待每一个特殊学生,努力让他们在特殊教育中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和自信。
论中国特殊教育的历史与发展-最新年文档
论中国特殊教育的历史与发展-最新年文档论中国特殊教育的历史与发展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残疾人。
然而,作为人类教育活动一个组成部分的特殊教育,却没有随着残疾儿童的存在而存在。
与普通教育相比,特殊教育还是一门相当年轻的学科。
尽管如此,它的产生与发展恰恰体现了人类社会文明告别愚昧、战胜落后这一发展规律。
一、中国古代社会的特殊教育中国是个有着悠久教育传统的文明古国,中国特殊教育和其他教育的发展一样源远流长,起源于距今三千年的奴隶社会的末期。
据《尚书》记载,早在尧舜禹时期,残疾人就开始参与了部落文化教育的管理活动。
周代的宫廷、官府设有培养乐师的特殊学校,身为盲人的瞽朦,既是乐官,又是学员,这种带有原始共产主义色彩的特殊教育形式是世界特殊教育史上的创举。
(一)中国古代社会对残疾人的态度古代中国对残疾人的态度比较仁慈和宽容。
中国的《礼记?礼运》中提出“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弃者皆有所养”。
儒家这种尊重各种人,各种人都有生存权,社会应关心残疾人的思想是十分进步的。
不过由于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制度的限制,这些进步的思想并不能充分体现,当时社会中还没有出现正规的特殊教育。
(二)中国古代社会对残疾人的政策早在夏、商、周时期,据《周礼》记载,当时就有“慈幼”、“养老”、“贿穷”、“恤贫”、“宽疾”、“安富”的施政措施,并且当时的朝廷还指派小司徒、乡师执行鉴别残疾人、减免残疾人税收和安排残疾人生活的有关事宜。
宋朝残疾人被疑有罪时,不允许拷讯,只能采取众证听罪原则。
“养疾”政策就是将残疾人“收而养之,官之衣食”。
我国历代王朝通设福利院收养残疾人,给残疾人提供工作机会以及赏赐和发放生活必需品等多种途径实施“养疾”政策。
这些政策始终停留在抚恤与救济的阶段,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国没有出现系统的真正意义上的特殊教育和特殊学校。
二、中国近代特殊教育的兴起(一)特殊学校是教会学校发展的一个产物19世纪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受到民众排斥,宣传福音,发展教徒的过程中受阻,转而把目光投向教育领域,希望通过学校教育进行文化渗透,于是兴办教会学校,随之教会学校在中国大规模产生,教会特殊学校也相继出现。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特殊教育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前瞻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特殊教育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前瞻一、本文概述《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特殊教育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前瞻》这篇文章旨在全面梳理和深入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特殊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文章首先回顾了特殊教育课程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创立与探索阶段,然后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改革与发展阶段,以及新世纪以来的创新与完善阶段。
通过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文章揭示了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在适应国家教育政策、满足社会需求和促进学生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文章也指出了特殊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如教育资源不足、教师队伍建设滞后、课程体系不完善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展望了未来特殊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包括加强顶层设计、完善课程体系、提高教育质量、促进融合发展等方面。
本文旨在为我国特殊教育课程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特殊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的特殊教育课程改革新中国成立初期,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在全新的社会背景下展开。
这一时期,特殊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满足残疾儿童的基本教育需求,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由于历史原因,特殊教育在这一阶段经历了不少波折,但课程改革始终在探索中前进。
在课程设置上,特殊教育开始注重生活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课程内容逐渐从单一的学科知识转向实用技能和社交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残疾儿童的实际需要。
同时,教学方法也开始尝试多样化,如采用直观教学、游戏教学等方式,以激发残疾儿童的学习兴趣。
然而,由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资源的限制,特殊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着诸多困难。
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施匮乏等问题使得课程改革的效果有限。
受到“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的冲击,特殊教育课程改革一度陷入停滞。
尽管如此,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的特殊教育课程改革仍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特殊教育逐渐形成了适合残疾儿童特点的教育模式,为后来的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奠定了基础。
第三章 特殊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二)重视生态学模式 家庭、教育和社会构建完整、科学 的生态模式。 (三)重视早期干预 (四)特殊教育的发展将更依赖于科学技术 (五)重视个别化教育与转衔服务 (六)特殊教育以融化教育为主 (七)政府管理职能加强
2、日本特殊教育情况——科技应用 日本特殊教育有以下几个特点: (1)电子科技设备在特殊教育中广泛应用 (2)特殊教育向两头延伸 (3)多种教育形式相结合 ( 4 )重视教育与医学、康复相结合,以提 升教育效果。 (5)重视多重残疾儿童的教育 (6)重视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
3、澳大利亚特殊教育现状
到了奴隶社会末期的希腊人开始注意到残疾 人也是人、残疾儿童也是儿童的问题,人们 开始对其有怜悯、同情的倾向,但仍认为是 上帝的惩罚。如罗马官员曾不准人们再丢弃 残障儿童,而是收养起来,供作王侯、富人 们玩弄的玩物。 由此可见奴隶社会末期,残障儿童有一定的 生存权,但社会地位低下,谈不上有什么专 门的机构来教育他们。
1784年,世界上第一所盲校在巴黎成立,创 办人是阿羽伊。 在他的观点中肯定了劳动对改善盲人 境遇的作用,不仅要求教给盲人一般知识, 还要解决盲人的职业教育问题,以补偿盲 人的个性缺陷。此外,阿羽伊还提出过由 国家负责教育盲人,对盲人进行义务教育 的思想。
在巴黎盲校学生中出现了一名举世闻名的学生路 易.布莱尔 。发明出以6个凸点构成,手指尖一 次可触及的,表示法文字母的点字盲文。 1895 年国际上将他的姓作为盲文的国际通用名称,所 以,盲文也叫做“布莱尔” 。 1837年,世界上第一所智力落后儿童学校在巴黎 成立,创办人是(塞甘)谢根 。 谢根认为,智力缺陷是由于意志方面的损害, 意志障碍是白痴最主要的缺陷。他把白痴理解为 一种神经系统的紊乱,其表现是儿童全部或部分 器官与能力的少动和缺乏意志,因此这使重度落 后儿童的活动完全依赖于本能。
特殊教育部分名人与中国特殊教育大事记
聋教育的萌芽与产生1550年意大利内科医生卡尔丹诺对聋哑病因做了研究,世界聋人教育奠基人;16世纪末,西班牙传教士庞塞尝试用普通教学法对聋童进行教育;1620年西班牙人波内特使用言语手指形式进行教育,著《论声音的实质和教聋人说话的艺术》,有人称其为另一个真正意义的聋人教育专家;阿曼(瑞、荷)(1669-1724年):聋童口语教学的奠基人,对德国聋童教育影响甚大,在荷兰从事过聋童教育,强调利用口语教聋童说话的原则,著有《说话的聋哑人》、《聋人的朋友》、《普通手语》等书;约翰·瓦利斯(1616-1703)17世纪英国聋教育的先驱之一,对聋教育进行过理论和实践的探索;英国皇家协会会员、音乐家、牧师威廉·霍尔德(1616-1698)也是英国聋童教育的先驱之一,曾用手指字母教聋童说话。
1770年法国人莱佩在巴黎创办世界上第一所聋校,标志着特殊教育的产生,莱佩被称为手语教学体系鼻祖。
1778年德国人海尼克在莱比锡聋校创立了纯口语教学体系,他被称为口语教学体系创始人;1864年美国加劳德特在华盛顿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聋人高等教育机构,也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一所聋人高等学府;1888年美国建立了聋童幼儿园;现代意义的特殊教育最早以聋教育为代表产生。
弱智教育的萌芽与产生法国精神病医生皮内尔第一个区别精神病和智力落后;法国人伊塔德受洛克、卢梭先进思想影响,对野男孩维克多进行教育开创了训练弱智人之先河;在特殊教育史上,伊塔德是有目的、系统地教育综合残疾与智力低下儿童的第一人。
他提出了阶段性的教育目标,根据独创性的教育方法,进行了有计划的尝试。
这一尝试可以说是智力障碍儿童教育的雏形。
在实验中,伊塔德始终坚信,即使是智力严重低下的人,通过适当的训练也能使其身心机能的水平有所提高。
这种乐观主义信念对后人是极大的鼓舞。
面对野孩的桀骜不驯和野蛮状态,他以惊人的恒心、毅力、耐心及忘我的工作,努力闯出了一条新路。
伊塔德的这种特殊教育精神成为特殊教育的宝贵遗产,他也当之无愧地获得了“特殊教育之父”的伟大荣誉。
中国特殊教育学发展七十年回顾
现代特殊教育(高等教育研究)Journal of Modem Special Education (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2019年第24期24* Issue 2019* 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重度残疾儿童送教上门服务的支持保障研究"(I6YJA880045)成果;国 家社科基金“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教育学重点课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学史” (AOA180016)之《共和国教育学70年:特殊教育学卷》的部分成果。
**王培峰,硕士,教授;研究方向:特殊教育政策、特殊教育哲学。
E-mail :wpf8010@ 。
中国特殊教育学发展七十年回顾'王培峰* **何侃$马建强'(1.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学院南京210038;2.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康复科学学院南京210038;3.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南京210038)[摘 要]特殊教育学学科是教育学的二级学科。
新中国建殳以来,特殊教育学科建设和发展始终围绕服务于贯彻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理念、弘扬人道主义精神,服务于特殊教育人才培养、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的基本思想,建设特殊教育知识体系。
党和政府关心支持特殊教育的政治驱动机制、法律法规强力规范的法治驱动机制、社会需要和公共参与飽社会驱动机制,是特殊教育学科发展建设的内在驱动机制与路径。
70年来,特殊教育学发展在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和特殊教育发展改革等方面的能力不断提升,同时也存在着学科建设目标不够清晰、原创性的理论创新不足等 问题。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科史;特殊教育知识;基本思想;驱动机制[中图分类号]G760特殊教育学科作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是特殊 教育知识相对独立的存在于教育学知识体系的新 的学科知识。
从形成发展来看,特殊教育学科是在 基层特殊教育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以高校教学与研究者为主体,在培养特殊教育人才活动中形成的, 并在服务人才培养和特殊教育改革发展中壮大。
中国特殊教育发展史
中国特殊教育发展史
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这个时期,一
些有识之士,如陶行知、陈鹤琴等人,就开始倡导特殊教育的发展。
他们认为,每个孩子都应该有机会接受教育,无论他们是否有残疾。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殊教育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政府开始投资建立特殊学校,并提供资金和师资力量支持。
这些学校为残疾儿童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并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改革开放后,特殊教育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发展。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特殊教育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特殊教育学校的数量不断增加,教育质量也不断提高。
进入21世纪后,特殊教育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政府出台
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为特殊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资金和师资力量支持。
同时,社会各界也对特殊教育的发展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总的来说,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
虽然目前中国的特殊教育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但是随着政府和社会各界的不断努力和支持,相信中国的特殊教育会越来越好。
第八章 中国特殊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奏定初等小学章程》:“学龄儿童, 如有疯癫痼疾,或五官不具不能就学者,本 乡村绅董可奏明地方官,经其察实,准免其 就学。”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以顽强的意志刻苦学习并有所成就的残 疾人层出不穷
(四)封建社会的超常儿童的教育
产生超常儿童的解释 成才之路的认识 个性特征的理解
政通人和,天地共济 百年旺族,其后有神 沧桑之变,济世有才
• 沧州盲校(1907年);广州信立瞽目女校(1911年)
• 湖南信义瞽目院(1912年);
• 长沙盲哑学校(1916年,刘先骥) • 杭州聋校(1914年);福建心光学校(1915年)
• 南通盲哑师资讲习所(1915年)
• 南通私立盲哑学校(1916年11月,张謇) • 北京私立聋哑学校(1919年10月,杜文昌) • 沈阳私立聋哑职业学校(1920年,吴燕生) • 国立南京盲聋哑学校(1927年,国民政府) • 解放前特殊教育情况
神童论
无师自通,自学成才 高人点拨,一通百通 苦其心志,百炼成钢 赴神童科,应试成才
风流论 体弱论 怪才论
第二节 中国近代特殊教育的兴起
一、太平天国的特殊教育
太平天国的政治纲领——《资政新篇》
二、西方特殊教育的传入
清政府官员的记载 • 1892年,郑观应《学校》上奏光绪,德 国“即下至聋瞽喑哑残疾之人,亦莫不 有学,使习一艺以自养其天之躯,立学 之法,可谓无微不至矣。”国外特殊教 育机构有“训瞽院、训盲喑院、训孤子 院、训罪童院、养废疾院”。《西学》 提出办学强国的思想,光绪命大臣传阅。
• • •
职业技术教育
3.特殊教育的科学研究
1 特殊教育的 概念及意义
2
3
4 关于特殊儿童 心理和教育
特殊教育的起源
特殊教育的起源
特殊教育special education是根据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教育需要,采用一般或特殊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的发挥教育者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拥有良好品德,提高适应能力的一种教育。
(特殊教育学,方俊明,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需求和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发展特殊儿童的体力、智力和人格。
旧中国特殊教育的兴起
1870年,威廉·穆瑞(William Murray)受苏格兰圣经公会的派遣来到中国,随后驻留北京。
1874年,穆瑞借用长老会在北京甘雨胡同的房舍,创办了“瞽叟通文馆”(现北京市盲人学校)。
1887年,美国基督教长老会的传教士查理·米尔斯(Charles Rogers Mills)夫妇在山东登州(今蓬莱县)创建了中国第一所聋哑学校“启喑学馆”(现烟台市聋哑中心学校),经费由美国基督教长老会提供。
1916 年,实业家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了南通盲哑学校(现南通市聋哑学校和南通市盲童学校),这是中国人自办的最早的特殊学校之一。
新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
1946年,全国仅有盲聋哑学校42所,在校人数不到2,000人。
2005年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1593所,在校残疾儿童36.44万人。
中国特殊教育史
编制了赖因手势,成为我国第一套手指语。
3、1888年,英国循道会在湖北汉口创办了“大卫希 耳盲人学校”。
4、1894年,法国天主堂圣母院在上海徐家汇创办了 聋哑学校,收留、教养社会遗弃的聋哑儿童。
• 汉口训盲学校(1878) • 奉天盲人女子习艺所(1902) • 广州明心瞽目学校(1889)• 韶州喜迪勘盲人学校(1907) • 台南盲哑学校(1891) • 长沙女子盲童学校(1908) • 古田盲人学校(1896) • 广州慕光瞽目学校(1909) • 福州灵光盲人学校(1898)• 肇庆女子盲童学校(1909) • 福州女子盲童学校(1900)
《钦定小学章程》 :凡(1)资兴太低,难期进益者; (2)困于疾病者都应退出学堂。
《奏定初等小学章程》 :学龄儿童,如有疯癫痼疾, 或五官不具不能就学者,本乡村绅董可奏明地方官,经其 察实,准免其就学。
举人三科会试不中进士,可于榜后应答挑,授以官职。 不考文字,专取状貌
二、近代特殊教育
(一)太平天国的特殊教育 洪仁玕 《资政新篇》 :兴跛盲聋哑院。有财
(三)西方特殊教育的传入
1、1874年,英国苏格兰长老会传教士威 廉·穆恩在北京东城甘雨胡同创建了中国近代第一 所盲校——“瞽叟通文馆”。
在教学中,引进了布莱尔盲文体系,创立了 中国盲文,即“瞽手通文”,也称“康熙盲文”。
2、1887年初 ,美国传教士梅理士·查理夫妇在山东 登州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所聋校——“登州启喑学馆”。
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 曰宽疾,六曰 安福”。(《周礼·地官·大司徒》)
春秋战国时期 : 开创了问疾、养疾之举
秦汉、三国、南北时期 :对“六疾不能自存者,人赐谷五斗”并“设立别坊,
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历史32
二、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历史及走向谈这个话题之前首先要界定特殊教育对象,长期以来,我国政府界定的特殊教育对象主要指的是医疗部门界定的在视觉、听觉、智力发展方面存在缺陷的儿童,近年来,又将有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的儿童(孤独症儿童)扩展为特殊教育对象。
其实,根据国际上对特殊儿童的范围界定,特殊教育对象还包括有情绪行为障碍儿童、学习障碍儿童和智力超常儿童以及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等。
这里所讲的特殊教育对象,主要是指视觉、听觉、智力发展方面存在缺陷的儿童。
在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有一个演进的历史过程。
一、特殊教育的准备阶段:标志为古代特殊教育思想及机构的萌芽我国古代就有开明的残疾人政策,夏商周时期有减免残疾人税收的规定,从秦汉到明清,开明统治者都设臵了专门机构去关注残疾人的生存状况,如对残疾人赐谷等等。
中国的特殊教育学校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渊源。
据陆得样和福森信昭(日本)19 96年考证,我国在周代出现了公有性质的残疾人教育,源起于夏商周时期的盲人乐师得到专门的职业技能教育,并训练聋哑、盲及肢体残疾者为有用之人。
我国自古代就不泛有对残疾人一视同仁的例子,周代就有盲人担任乐师和相应官职,孙膑和司马迁受刑后成了肢体残疾者,后来仍被重用,都是明证。
二、特殊教育的早期阶段:标志是近代特殊教育学校的产生漫长的封建社会,使特殊教育发展异常缓慢甚至停滞。
我国近代真正意义上的特殊教育始于清末明初,这种特殊教育最早由国外的教会带入,然后国内一些开明人士介入,并开办了一些专门从事特殊儿童教育的会馆。
也就是说中国近代特殊教育的兴起与西方传教士的传教有一定的关系。
据《教育年鉴》记载,1874年,英国英格兰长老会传教士威廉?穆(William Moore)在北京东城甘雨胡同创建了中国近代第一间盲校-「瞽叟通文馆」。
(“瞽”是瞎子的意思,“叟”是老头的意思,“瞽叟通文馆”就是流落街头的瞎子、老头子学文化的地方,这是教会办的慈善机构。
现在成了北京市盲人学校。
特教史第1章第3讲中国特殊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我国的高等特殊教育师范院校主要有两种类 型 ,一是师范大学中从事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二 级学院及系科 (如本院本系 ) ; 二是由中等特殊 师范学校独立升格的高等特殊教育师范院校 (如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等。
目前,共有13所相关教师培养机构。
31
本讲稿仅供本科课堂教学使用
教育模式有弹性升级、建立少年班、课外充实 教育和个别指导模式。
6、残疾儿童和青少年的职业技术教育
上海市和一些教育发达地区都有针对残疾儿童、 青少年的职业培训的学校。
7、特殊教育专业人员的培养
我国已形成了从中专、专科、本科到研究生层 次的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体系。
30
本讲稿仅供本科课堂教学使用
(三)中国特殊教育的科学研究
国民中小学及高中附设资赋优异班1272个,就读 学生34156人。
16
本讲稿仅供本科课堂教学使用
师资培养:
职前培养:各师范大学都开设有特殊教育系, 另有一些非师范大学也开设有相关专业。另 外,部分师范大学也对非专业学生开设如 “特殊教育学”等相关专业课程,以增加学 生就业筹码。
职后培训:多采用在职教师假期研修20个特 教学分的方式实现;也有部分机构采用机构 选送国外进修的方式培养紧缺人才。
23
本讲稿仅供本科课堂教学使用
2006年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
2006年4月1日由国家统计局、民政部、卫生部 和中国残联等16个部委、团体实施了第二次全国 残疾人抽样调查。
结果表明:残疾人总数为8296万人,占全国总 人口比例6.34%。其中:视力残疾1233万人,占 14.86%;听力残疾2004万人,占24.16%;言语 残疾127万人,占1.53%;肢体残疾2412万人, 占29.07%;智力残疾554万人,占6.68%;精 神残疾614万人,占7.40%;多重残疾1352万人, 占16.30%。
我国特殊教育发展史
1.简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主要成就1874年在北京东城甘雨胡同创办了第一所盲,1877年查理夫妇在山东登州创办了第一所聋校。
从那开始中国的特殊教育也走过了100多年的历史。
这100多年来,中国的特殊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尤其是建立新中国以后在党和中央的关怀下特殊教育事业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条件和一些成果。
1.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体系形成和逐步完善目前,我国特殊教育义务教育的普及任务逐步完成,普及特殊教育的层次将随整个教育事业发展而逐步提高。
1987年,我国特殊学校只有286所,到了1997年则达到了1440所,特殊儿童也从29673人增长到了34.06万人。
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特殊教育主要是以特殊学校作为主要形式,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根据残疾儿童数量多,基数大,且80%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特殊教育学校数量不多、规模不大等国情,提出了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和残疾儿童在普通班级随班就读的新形式。
现在,以大量的特殊儿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一定数量的特殊教育学校和特殊班为体干这样一种格局已经形成。
我国基本上形成以教育部门为主,民政部门、卫生部门、残疾人联合会部门和社会力量作补充的特殊教育办学模式。
特殊教育的师资培训体系也在更进一步发展。
首先是特殊教育教师的文化知识层次将进一步提高。
如上海从1997年起,允许全市已具有专科学历的小学、幼儿园教师参加本科段的特殊教育专业学历培训,比普通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的高层次学历培训至少提前了至少5-10年,学历层次上提高了一个档次;其次是老师的专业按能而更广。
目前,中国大陆,有的城市确定了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教师首先要具备普遍教育的能力资格,然后经过进一步的特殊教育知识学习和特教技能培训,达到特殊教育教师的岗位要求。
除此之外,在特殊教育中,新的科学技术手段也得到了更大范围的普及和充分使用,助听器具、助视设备、假肢以及计算机等在更多特殊学校得到使用,一些更新的帮助聋人听声音、帮助言人和低视力人看书、写字、看图形的工具逐步普及,从而更加有利于残疾人更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
中国特殊教育史
这个时期 ,清政府也有官员把西方的特殊教 育介绍到中国来。
如:随清政府首任驻英、法大臣郭嵩焘、出 使国外的黎庶昌1877年写了《西洋杂志》一书, 其中专有一篇记述参观巴黎盲校的情况 。
(二)清朝末期残疾人教育
郑观应写《学校》一文上奏给光绪皇帝,文 中介绍西方各国学校,同年他还写了《西学》一 文,文中提到“学校着人才所由出,人才者国势 所由强;故泰西之强,强于学,非强于人也。” 他期望办学强国的思想跃然纸上。
• 1994年,国务院颁发了《残疾人教育条例》。
• 1996年5月印发了《参加儿童少年九年义务制教育实施方案》。
2、特殊教育范围扩大 盲、聋 盲、聋、培智、自闭等
职业教育初具规模
高等教育得以实现
3、师资由业余向专业转化
1984年起,南京、乐山、营口等地先后建立 了34个中等师范学校或特殊教师培训中心。
• 1985年5月27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二部 分指出“在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还要努力发展幼儿教育,发展 盲、聋、哑、残人和弱智儿童的特殊教育。”
• 1986年4月12日第六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 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九条指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影单合理设 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为盲、聋、哑、弱智儿童、少年举办特殊教育学校(班)”。
北京师大(北京)、华东师大、华中师大、 陕西师大和西南师大五个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和 两个地方院校建立了特殊教育专业或特殊教育系。
4、注重加强国际交流
《关于残疾人世界行动纲领 》
1993年2月,国人残疾人联合会和黑龙 江教委在哈尔滨市联合主办了联合国教科 文亚太地区特殊教育研讨会。
新中国特殊教育的十大变化 Microsoft Word 文档
新中国特殊教育的十大变化【字体大中小】作者:朴永馨 2010-12-03 来源:教育学术月刊第1页摘要:特殊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国60年来从特殊教育性质、体系、法律法规、行政管理、师资培养、发展道路、观念等方面均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总结和继承的基础上,自己努力创造,走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发展道路,对人类作出中国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新中国;特殊教育;变化作者简介:朴永馨,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特殊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北京100875)。
60年在历史上是一个瞬间,但建立新中国后的60年对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殊教育确是体现社会文明进步的巨大变化的重要时期。
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特殊教育在多方面发生了令世人瞩目的变化。
一、新中国建立后特殊教育性质的根本改变旧中国把有残疾儿童的特殊教育与电影院等归为社会教育,全国盲聋学校仅有42所,学生2380人,教职工360人;学校多为私人设立,属于社会救济慈善收养的福利事业。
1951年周恩来签署的《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中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并应设立聋哑、盲目等特种学校,对生理上有缺陷的儿童、青年和成人,施以教育”。
这改变了特殊教育的救济、慈善的社会福利性质,把残疾人的特种教育纳入了教育体系,成为国家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后,众多法令政策又明确规定了特殊教育的性质和管理:1986年制定的《义务教育法》第九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为盲、聋哑和弱智的儿童、少年举办特殊教育学校(班)”;1990年《残疾人保障法》第十八条规定“国家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残疾人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统一规划,加强领导。
”1989年国务院转发的《关于发展特殊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把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切实纳入普及义务教育的工作轨道。
各级教育部门要把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同当地实施义务教育工作统一规划,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一检查。
中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史
/48005698.html这个网址里面的也不错看看二、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历史及走向谈这个话题之前首先要界定特殊教育对象,长期以来,我国政府界定的特殊教育对象主要指的是医疗部门界定的在视觉、听觉、智力发展方面存在缺陷的儿童,近年来,又将有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的儿童(孤独症儿童)扩展为特殊教育对象。
其实,根据国际上对特殊儿童的范围界定,特殊教育对象还包括有情绪行为障碍儿童、学习障碍儿童和智力超常儿童以及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等。
这里所讲的特殊教育对象,主要是指视觉、听觉、智力发展方面存在缺陷的儿童。
在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有一个演进的历史过程。
一、特殊教育的准备阶段:标志为古代特殊教育思想及机构的萌芽我国古代就有开明的残疾人政策,夏商周时期有减免残疾人税收的规定,从秦汉到明清,开明统治者都设置了专门机构去关注残疾人的生存状况,如对残疾人赐谷等等。
中国的特殊教育学校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渊源。
据陆得样和福森信昭(日本)1996年考证,我国在周代出现了公有性质的残疾人教育,源起于夏商周时期的盲人乐师得到专门的职业技能教育,并训练聋哑、盲及肢体残疾者为有用之人。
我国自古代就不泛有对残疾人一视同仁的例子,周代就有盲人担任乐师和相应官职,孙膑和司马迁受刑后成了肢体残疾者,后来仍被重用,都是明证。
二、特殊教育的早期阶段:标志是近代特殊教育学校的产生漫长的封建社会,使特殊教育发展异常缓慢甚至停滞。
我国近代真正意义上的特殊教育始于清末明初,这种特殊教育最早由国外的教会带入,然后国内一些开明人士介入,并开办了一些专门从事特殊儿童教育的会馆。
也就是说中国近代特殊教育的兴起与西方传教士的传教有一定的关系。
据《教育年鉴》记载,1874年,英国英格兰长老会传教士威廉‧穆(William Moore)在北京东城甘雨胡同创建了中国近代第一间盲校-「瞽叟通文馆」。
(“瞽”是瞎子的意思,“叟”是老头的意思,“瞽叟通文馆”就是流落街头的瞎子、老头子学文化的地方,这是教会办的慈善机构。
特教史第1章中国特殊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本讲稿仅供本科课堂教学使用
30
大、小型的巫祝活动中做主做主卜。 3、肢残人教育:职业教育和祭祀教育,手工业教育、贸
易教育和做主卜。 4、听障人教育:职业教育,手工业教育、贸易教育等。
本讲稿仅供本科课堂教学使用
18
(三)封建社会的特殊教育
1、只有宦官富豪之家的子女才能接受教育, 普通残疾儿童则被排除在教育之外。
本讲稿仅供本科课堂教学使用
▪ 评价标准: • 字数不限。 • 行文要有可靠的证据,表述顺畅; • 依据一定的理论来分析、解释,有逻辑性,能够自圆其说; • 文章格式,请按照《中国特殊教育》杂志文章格式,具体包括:题目 、摘要、正文、参考文献。
▪ 递交时间: • 截止期:第九周周四第8节课后(11月13日),推迟递交,降一等级;
▪ 2、减免残疾人税收:减免残疾人的税收,并派专 人“小司徒”、“乡师”负责督促落实减免政策。
本讲稿仅供本科课堂教学使用
12
▪ 3、提供田产:如隋、宋设立了“悲田制” ,“福 田制”,使残疾人获得固定的田地,以此给予残疾 人以经济上的支持。
▪ 4、设问疾/养疾堂:如隋朝“普救病坊”、清朝 “惠民药局”等提供残疾人以专门的医疗救助。
本讲复习题(2)
▪ 简答中国古代特殊教育产生的思想基础 (P
202-203)
▪ 为何我国古代注重对残疾人的照应,而不重 视对其进行教育?
本讲稿仅供本科课堂教学使用
29
【期中作业】实作题
▪ 题目: 请证实或证伪以下命题,并分析该现象存在的原因: • 中国古代社会对于残疾人仅存在着养护而不存在教育。
认识,但并不影响人们对该类儿童的敬重。
本讲稿仅供本科课堂教学使用
24
思考3:
中国特殊教育演进历程及启示
中国特殊教育演进历程及启示摘要:特殊教育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其发展经历了萌芽、诞生和发展等阶段。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特殊教育在我国取得了长足发展。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教育民主化的推进,更应致力于构建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为障碍者和残疾者提供满足其需要的教育。
关键词:中国特殊教育演进历程启示1 特殊教育的内涵与理念特殊儿童教育学(pedagogy to exceptional children)是研究特殊教育规律的科学,又称特殊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由于对特殊儿童有两种理解,特殊儿童教育学也就有两种界定。
广义的特殊教育是指:正常儿童之外的所有儿童的教育学,即超常(天才)、低常(智力落后)、有品德缺陷(问题儿童)、器官缺陷(盲、聋、肢残)、儿童精神病和病弱等各种儿童的教育学。
狭义的特殊教育是指:身心有缺陷儿童的教育学,即盲、聋、弱视、重听、智力落后、言语障碍、肢残、病弱等缺陷儿童的教育学。
美、日、苏、联邦德国等许多国家从法律或学术上把特殊儿童教育规定为缺陷儿童教育;广义的特殊儿童教育学又分为盲童(视觉障碍)教育学、聋童(听觉障碍)教育学、智力落后儿童教育学、言语矫正学、天才儿童教育学、问题儿童教育学、多种缺陷儿童教育学等。
本文主要是指广义上的特殊儿童和特殊儿童教育。
特殊教育在本质上是“育”与“爱”有机结合的教育。
“育”在中国古代意味着“养子使作善也”,体现了教育的发展性和方向性;“爱”则蕴藏着人性之本,爱心;这反映了特殊教育的理念为“爱而有教”与“教而有方”的融合。
2 特殊教育的演进历程从世界教育史来看,特殊教育实践活动古而有之。
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只有200多年历史。
其显著特点是文理渗透、医教融合,它的发展既有赖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政治开明,也有赖于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类自身的认识发展水平。
我国特殊教育按其发展阶段划分,大致经历了准备阶段、早期阶段和发展阶段三个时期。
2.1 特殊教育准备阶段:古代特殊教育思想的萌芽2.1.1 对特殊儿童(包括特殊人群)的认识及其态度我国古代文献中,很早就有关于残疾人的记载和对其原因的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8005698.html这个网址里面的也不错看看二、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历史及走向谈这个话题之前首先要界定特殊教育对象,长期以来,我国政府界定的特殊教育对象主要指的是医疗部门界定的在视觉、听觉、智力发展方面存在缺陷的儿童,近年来,又将有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的儿童(孤独症儿童)扩展为特殊教育对象。
其实,根据国际上对特殊儿童的范围界定,特殊教育对象还包括有情绪行为障碍儿童、学习障碍儿童和智力超常儿童以及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等。
这里所讲的特殊教育对象,主要是指视觉、听觉、智力发展方面存在缺陷的儿童。
在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有一个演进的历史过程。
一、特殊教育的准备阶段:标志为古代特殊教育思想及机构的萌芽我国古代就有开明的残疾人政策,夏商周时期有减免残疾人税收的规定,从秦汉到明清,开明统治者都设置了专门机构去关注残疾人的生存状况,如对残疾人赐谷等等。
中国的特殊教育学校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渊源。
据陆得样和福森信昭(日本)1996年考证,我国在周代出现了公有性质的残疾人教育,源起于夏商周时期的盲人乐师得到专门的职业技能教育,并训练聋哑、盲及肢体残疾者为有用之人。
我国自古代就不泛有对残疾人一视同仁的例子,周代就有盲人担任乐师和相应官职,孙膑和司马迁受刑后成了肢体残疾者,后来仍被重用,都是明证。
二、特殊教育的早期阶段:标志是近代特殊教育学校的产生漫长的封建社会,使特殊教育发展异常缓慢甚至停滞。
我国近代真正意义上的特殊教育始于清末明初,这种特殊教育最早由国外的教会带入,然后国内一些开明人士介入,并开办了一些专门从事特殊儿童教育的会馆。
也就是说中国近代特殊教育的兴起与西方传教士的传教有一定的关系。
据《教育年鉴》记载,1874年,英国英格兰长老会传教士威廉‧穆(William Moore)在北京东城甘雨胡同创建了中国近代第一间盲校-「瞽叟通文馆」。
(“瞽”是瞎子的意思,“叟”是老头的意思,“瞽叟通文馆”就是流落街头的瞎子、老头子学文化的地方,这是教会办的慈善机构。
现在成了北京市盲人学校。
学校创建时,只有个位数的学生,到1919年学生人数已增加到200人。
1920年校址迁到北京西郊八里庄,改名为「明瞽目院」,该校招收社会上盲童学点字、传播宗教和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
在教学中,引进了法国布莱尔点字,创立了中国点字,即「瞽手通文」,也称「康熙盲文」。
由于经费短绌,终年战争,学校停止上学好几次后来又恢复。
13年之后的1887年美国传教士梅尔斯夫妇在山东登州(蓬莱)建立了“启喑学馆”进行对聋哑人的教育。
1887年初时,只接受了一名聋哑学生。
该生的衣食、住宿全由学校提供。
由于全靠善心人士捐助来维持学习开支,三年后,在校学生也只增加为11人。
1898年迁至烟台,改名为烟台瘖学校。
解放以后,人民政府接管了这所学校并改名为「烟台市聋哑学校」。
又过了28年,1915年7月,民国政府的《国民学校令》正式提出了残疾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
一年之后的1916年,清末状元、著名实业家张謇创办了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盲哑学校----南通盲哑学校(今天的南通特殊教育中心),1921年,江苏省立第三师范附小为弱智儿童开设了“特殊学级”。
中国近代制度化的特殊教育源于学习西方,1922年“新学制”的“附则”中提出应注意特种教育,这是我国学制史上的特殊教育。
这就是国民党统治的政府1922年11月公布的《教育系统改革令》中学制管理,其中的条例已对特殊教育的意义、目的和对象有比较明确的划分,已经意识到「对精神上或身体上有缺陷者,应施以相当之特种教育」。
某些有识之士也成文上书,大声呼吁政府和全社会都要关心特殊教育。
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于1934年7月至1935年3月间出席了国际幼儿教育会议,并到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德国、丹麦、前苏联、波兰、奥地利、意大利和瑞士等11国进行了教育考察后,于1935年8月10日在她的《对于儿童年实施后的宏愿》中提出:“愿全国盲哑及其他残废儿童,都能享受到特殊教育,尽量地发展他天赋的才能,成为社会上有用的分子,同时使他们本身能够享受到人类应有的幸福”。
这标志着我国教育研究者将研究对象从健康儿童转向特殊儿童,这是教育民主化和人类进步的体现。
具有现代意义的特殊教育学校正是在中国这一特殊氛围低经济水平和动荡的社会环境中艰难地发展。
到新中国成立前,全国共有42所盲聋学校,在校生2380名。
当时残疾儿童入学率非常低,而且差不多局限于盲聋两类儿童的教育,且多为私立学校,更谈不上残疾儿童的义务教育。
三、特殊教育的发展阶段:标志为现代特殊教育体系的形成新中国成立后的初期於1951年10月,由周恩来总理签发决议的《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指出:各级人民政府应设立聋哑、瞽目等特种学校,对有生理缺陷的儿童、青年和成年,施以教育。
我国建国初期,尽管国民经济自待努力,百废待兴,但特殊教育还是得到应有的重视。
《中华人民共和国党法》于1954年到1982年,先后制定了四部。
在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第四部党法的第二章第四十五条指出:国家和社会需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它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与教育。
「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在国家的根本大法中对身心障碍的教育、生活和劳动问题所做出的明确规定」1985年5月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是中共中央指导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份重要文件。
《决定》的第二部分指出:「在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还要努力发展幼儿教育,盲、聋、哑、残人和弱智儿童的特殊教育1986年4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关于中国普及全民义务教育的法规。
其中,第九条明确指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为盲、聋、哑、弱智儿童、少年举办特殊教育学校(班)。
1986年9月国院历公厅转发的国家教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劳动人事部《转发实施义务教育法>若干问题意见》第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条对如何实施残疾儿童义务教育问题作了更明确的规定(陈云英,1994)。
1990年12月经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身心障碍保障法》是中国保护残疾人的第一部专门法律。
全文分总则、康复、教育、劳动就业、文化生活、福利、环境、法律责任和附则九章,共九十四条。
「谈到有关身心障碍受教育的权利时明确指出,国家保障身心障碍受教育的权利」。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身心障碍教育做为国家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统一规划,统一领导」。
「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对残疾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
1991年5月,中共国务院又颁布了《关于贯中华人民共和国身心障碍保障法》的通知,针对如何执行身心障碍保障法作了具体的部属,要求各级教育部门把残疾儿童、少年的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工作轨道,统一规划,统一领导,统一部属,统一检查……。
(刘振新,1997)。
1991年底,中共国务院公布了《中国身心障碍事业1985年间计划纲要》,提出了1985年期间中国特殊教育发展的任务指针和实施的具体措施。
《纲要》要求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切实把残疾儿童青少年的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轨道。
已普及初等教育并有一定生源的县,力争在1985年期间做到具有特殊教育学校,乡(镇)有特殊教育班,并普遍发展随班就读;建立和完善三十所身心障碍听哑技术教育中心;试立盲、聋人普通高中班;创立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增加特殊教育的投资,加强师资培训基地建设。
1992年5月国家教委和中国身心障碍联合会又联合发布印发了《残疾儿童少年义务制教育1985年间实施方案》,制定了九年义务教育评估验收和各项检查等工作制度(刘振新,1997)。
为在1995年间推动残疾儿童少年九年义务教育的发展,国家教委和中国身心障碍联合会逾1996年5月印发了《残疾儿童少年九年义务制教育实施方案》。
《方案》强调「1995年期间,各级政府要采取有利措施实施本方案,使残疾儿童与其它儿童同步实施义务制教育,残疾幼儿教育也有较大的发展」。
《方案》提出1995年期间残疾儿童少年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目标是:到公元2000年,全国视力、听力、语言和智力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率平均达到80%左右(表1)。
「与此同时,《方案》对残疾儿童少年九年义务制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质量要求并根据分类指导的原则,对不同类型地区提出了具体的任务目标。
」(刘振新,1997) 从新中国初期到二十世纪80年代,特殊教育学校一直是我国大陆实施特殊教育的主要形式。
从1954年到文革前,前苏联留学生在北京、上海曾进行了弱智教育实验。
1959年7月国家教育部在北京举办了“聋哑师资讲习所”,学制6个月,每年招收80人。
文革期间,特殊教育专业的发展一度停滞。
文革结束,拨乱反正,1979年开始,北京创办了弱智儿童特殊教育班,1983年全国开始建立首批培智学校(南通培智学校也建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
1985年,很多地区为了提高残疾儿童入学率,采取了在普通学校中设置特殊教育班的形式,后来演化为“随班就读”形式。
南通的随班就读开始于80年代初,当时的南通县在乡中心小学开设了特教班,利用中心小学的办学条件和师资,由特校老师培训特教班老师再进行特殊教育。
接着宜兴、淮安等地尝试着将盲童安置在普通小学,由特教学校老师定期巡回辅导的特殊教育模式。
1988年,国家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特殊教育工作会议,将江苏的以特殊学校为骨干,以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殊教育发展模式,作为经验向全国推广。
1990年开始,中国农村也出现了大量随班就读形式,解决了因经济落后,交通不便造成的残障儿童求学困难。
随班就读这种形式与后来国际上提出的“融合教育”、“全纳教育”在指导思想上接近,在操作形式上相吻合。
1999年,国家教育部在齐齐哈尔召开的特殊教育工作会议上,南通代表就随班就读和特殊教育免费教育问题作出了重要发言,受到与会者的高度评价。
之后,中国逐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以特教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以一定数量的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的多种办学形式。
不过目前的随班就读状况有些令人担忧,一般学校不配备特殊教育教师,没有设立适合这些特殊儿童发展的资源教室。
从事随班就读教育的老师,常因升学率压力而关注不到残障儿童,一些随班就读的残障儿童不能正常参加学校和班级的活动,享受不到与正常儿童相等的待遇,随班就读成了“随班就混”,这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