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中二期课改历史教材停用风波

合集下载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徐淀芳在接受本刊专访时表示——二期课改进入规范阶段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徐淀芳在接受本刊专访时表示——二期课改进入规范阶段
二期课改走过 了怎样的历程 ?
师参 另外一项是示范课的录制。 考。 每 个学科每 个学期大概 录制 了 3 5节 ~
课, 提供给教师一个 “ 样子 ” 。除了这
态度与价值观等 目标的实现, 所以教
师对教学 的认识从原来的一维发展到
三维。
两个资源 以外 ,还有 一些学科性的资 源, 包括学科教学专用设备 ,如物理 学科推 出的数字化实验系统 。
J变化?
课堂教学、教研活动等角度综合起来 种是整体试验 ,某一个年级所有学 反 映上海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 评价改 科所有的课程投入试验。 从范围来讲 ,

革“ 牵一发而动全身 ”是一场 “ , 硬仗 ” 。 二期课 改是 一 个庞大 的系 统工
徐 淀芳: 教师的课程意识大大增 程 , 目前 情况来看 , 从 这个系统框架 所 中小学幼儿 园进行整体试验 ,后来 加 。 原来提到课程 , 教师联想到的是教 已经清晰。 比如标 准制定从征求意见 发展到 5个区县 的区域推进试验 。从 材 , 而现在提到课程 , 教师能联想到课 稿到试行稿 , 教材从试验本到试用本 2 0 年开始 , 04 上海进入到分段推广阶 程的 目 、内容 、 标 结构 、 过程 、 评价 , 再到正式本 , 在未来一段 时间内都将 段: 0 4 20 年是小学一年级 , 05 20 年是 围绕课程要素进行整体思考。和他们
徐淀芳: 9 8 , 19 年 上海市有关机 构开始 进行 “ 面向2 世纪数学学科改 1 革行动纲领 ” “ 向2 世纪的课 程 和 面 1 方案设计 ”的研究 , 这两项研究结束 后召开的报告会标志着上海正式启动
二期课 改。各学科 的改革行 动纲领 、
教 师对 教材 的处 理 能力 也 增强 了 。原来教 师把教材看 作一本圣经 ,

上海市期课改历史新教材使用情况调查问卷分析-V1

上海市期课改历史新教材使用情况调查问卷分析-V1

上海市期课改历史新教材使用情况调查问卷分析-V1以下是“上海市期课改历史新教材使用情况调查问卷分析”的相关内容:1. 调查问卷的背景和目的:本次调查问卷的背景为上海市历史教育改革,并旨在了解上海市各高中阶段历史教师对于新教材的使用情况及其看法。

2. 调查问卷的样本人数和分布:共有99名历史教师参与了本次调查问卷,其中来自市属高中、区属高中、民办高中的教师分布基本均衡。

3. 调查结果分析:3.1 教师使用新教材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使用新教材的教师占比为80.8%,其中57.6%的教师表示已完全使用新教材,23.2%的教师正在逐步运用新教材。

而19.2%的教师表示目前仍在使用旧教材,其中35.3%是认为新教材难以运用,33.3%是认为旧教材更符合他们的教学习惯,31.4%是认为当前的教学进度无法适应新教材的使用。

3.2 教师针对新教材的看法: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教师对于新教材持肯定态度,有75.8%的教师认为新教材在史实、教学思路、教材结构和文化内涵等方面有进步和改善,有12.1%的教师表达了中立观点,仅有12.1%的教师对新教材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新教材难以领悟,难以运用在实际教学中并且篇幅过长。

3.3 新教材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调查结果还显示,许多教师存在新教材运用中的问题和挑战,其中有74.3%的教师认为教学进度和新教材难以对接,63.6%的教师认为新教材难以运用到课堂教学中,50.5%的教师认为新教材篇幅过长,给课堂教学带来不便,44.4%的教师认为教材的知识点和重点难以把握。

4. 调查结果的启示与建议:4.1 加强新教材的专业培训:有许多教师对于新教材的运用存在困难,因此要求教育部门和学校加强对新教材的专业性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和素养。

4.2 进一步压缩教材内容:针对部分教师反映新教材篇幅过长的问题,建议教学部门在出版新教材时考虑压缩篇幅,突出重点和难点,使教材更加实用。

4.3 确保教材与教学进程的紧密衔接:针对教学进度与新教材难以对接的问题,建议学校和教育部门充分考虑课程的设置和教学进度,确保教材的使用紧密与教学进程相结合。

新课程教学改革-上海二期课改的历史地位及深远影响

新课程教学改革-上海二期课改的历史地位及深远影响

新课程教学改革-上海二期课改的历史地位及深远影响新课程教学改革-上海二期课改的历史地位及深远影响1、上海市第二期课程改革(以下简称二期课改)是在1997年开始的。

它是在一期课改(1986年——1997年)的基础上开展的。

有人会提出:为什么刚刚开展了一期课改,接着又要进行二期课改呢?它可能有几方面因素促成:一是国家教育部加快了课程改革的进度。

教育部自1997年开始了全国范围的课程改革,答集了全国的几百名专家学者,在20xx年3月率先提出了九年义务教育的课程改革方案和各学科的课程标准,接着又出版了一系列的教材,并且选择全国50个地区(县)进行了课程改革的试点。

最近又加快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的制订。

从教育部课改的一系列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看,在课程观、教育目标观、课程内容观、教材观、教学观、学生学习观、德育观、评价观等方面,有一系列非常重大的突破,在理念上有非常多的创新,给上海的二期课改有非常多的启示和借鉴之处。

二是进入21世纪初以来,各国从提高综合国力的高度,加大了课程改革的力度。

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差不多是每隔十年更新一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

比如20xx年日本实施的新课程,精选教学内容,留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

其指导思想突出四个方面:①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和提高国际意识;②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③为学生掌握本质的基本内容和个性发展创造宜人的教育环境;④鼓励每所学校办出特色和标新立异。

美国《20xx年教育战略》在课程方面提出:“美国学生在四、八、十二年级毕业时有能力在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和地理学科内容方面能应付挑战。

”布什总统一上台就提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英国在1988年颁布了《教育改革法》,1999年英国新一轮国家课程标准强调了“四项发展目标”和“六项基本技能”。

“四项发展目标”包括:精神文明的发展、道德方面的发展、社会方面的发展、文化方面的发展。

“六项基本技能”是:交往、数的处理、信息技术。

上海市二期课改教材·高中《历史》教与学

上海市二期课改教材·高中《历史》教与学

上海市二期课改教材.高中《历史》教与学
上海市二期课改教材.高中《历史》教与学指导
一、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1、实事求是:教材编写要求真实、准确,不得故意歪曲事实。

2、科学性:教材编写要求遵循科学的原则,不得把虚无缥缈
的观点放在教材中。

3、系统性:教材编写要求完整系统,不能偏题偏析,要全面
系统地把握历史知识的体系。

4、实用性:教材编写要求实用,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学习历史知识。

5、可操作性:教材编写要求可操作,要注重教学活动的设计,使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来掌握历史知识。

二、教材的组织形式
1、按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按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组织教材,使学生从历史发展的宏观角度来理解历史,能够把握历史发展的过程。

2、按历史发展的空间范围:按历史发展的空间范围组织教材,使学生从历史发展的地域角度来理解历史,能够把握历史发展
的地域特征。

3、按历史发展的主体:按历史发展的主体组织教材,使学生从历史发展的主体角度来理解历史,能够把握历史发展的主体特征。

4、按历史发展的方式:按历史发展的方式组织教材,使学生从历史发展的方式角度来理解历史,能够把握历史发展的方式特征。

上海市中小学第二期课程教材改革工程出台

上海市中小学第二期课程教材改革工程出台

学习文章----基于常识与理性的判断牛蕙莉1998年,《上海市中小学第二期课程教材改革工程》出台,标志着上海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启动。

2001年,《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及各学科课程标准相继制定,二期课改正式开始。

在第一批课改实验学校试验的基础上,2004年秋季,上海市所有小学全面推行二期课改,2005年秋季所有初中全面推行二期课改,2006年秋季高中也将全面推行二期课改。

至此,上海二期课改走过了一段并不平坦的路。

在二期课改推进过程中,不断有各种声音涌动。

此时此刻,关心上海基础教育发展的人们不禁要问:二期课改到底发展得怎样了?二期课改的未来走向究竟如何?如何让二期课改走得更好?在上海市中小学全面推进二期课改之际,冷静反思和科学回答这些问题对我们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基于常识还是基于理性到底如何冷静反思和科学回答上述问题?或者说,我们立基在哪里反思和回答上述问题?这里首先遇到的就是方法论问题。

在不少人的印象里,上海的课程改革所承受的压力似乎不那么强烈,至少,上海的课程改革没有“轻视知识”之类的指责,但这并不意味着上海的课程改革就一帆风顺。

其实,了解上海课程改革的同志就知道,认为上海二期课改“方向有问题”、“应向全国靠拢”、“远不如一期课改”、“将使上海将成为孤岛”、“赶快停止”之类的说法亦时有耳闻。

所有这些都对发展中的二期课改产生了不少冲击,上海的二期课改并非风平浪静,而是经常性地处在浪尖。

要对众说纷纭的上海二期课改作出判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情绪化的判断不利于二期课改的发展,判断二期课改的发展需要常识,如基于既定的目标作出分析,也需要理性,特别是深入、科学的调查和有关变革的理论知识。

(一)基于目标每一项课程改革只能承担它应该承担的使命,只能解决它应该解决的问题。

换言之,一项课程改革只能对它自己设定的目标负责。

当我们走在二期课改的路上的时候,当我们在这条路上遇到重重困难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上海市中小学第二期课程教材改革工程》和《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改革方案(试行稿)》所确定的课改目标,这些目标是对上海二期课改作出判断的一般参照系,或者说,对二期课改判断最一般的标准就是看二期课改是否达到它所设定的目标,对二期课改不切实际的幻想和承诺不是判断二期课改成效与进展的标准,期待二期课改解决教育中的所有问题是不现实的,将所有问题都归咎于二期课改也是不公平的,这对所有二期课改的决策者和参与者都是不公正的。

上海历史教科书的困惑和思考

上海历史教科书的困惑和思考

上海历史教科书的困惑和思考编者按我们编选此文,并非完全赞成此观点。

本着交流学术、畅所欲言的目的,希望基于“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从中历史教科书编写者有所反思和反省。

上海的教育改革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上海的历史高考试卷,很多题目题型为全国同行们津津乐道。

上海的二期课改历史教材(高中),从2003年开始在试点学校进行使用,准备逐步推开。

作为试点,已经是第二编上新教材了。

有一些思考和困惑,和同仁们探讨。

教材简介:上海新教材,采用西方新史学的观点,以文明史为其编撰体系。

以布罗代尔为代表的一批历史学家创造出的西方新史学,是对历史学的一场革命,新史学对于观察历史、研究历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是历史学科的一大进步。

但新史学是否适用于历史教育教学,则是一个更新的课题,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个人体会:个人觉得上海历史新教材的编撰,总体上讲是一个失败。

1、体系宏大、无所不包,(文学、哲学、战争、节日、艺术、人权、瘟疫、黑社会等等),几乎每一节课就是一个专门史。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考虑到绝大多数同学的认知水品和大多数历史教师的知识储备,势必造成教师语焉不详,学生一知半解。

况且课本结构给人感觉散乱无序。

一门学科如果无所不包,其实也就丧失了其学科的特性。

这一点是西方新史学的先天不足,当今史学界对于新史学的反思很大程度上基于此。

2、脱离实际的内容表述,在求新求异的指导思想下,二期课改内容脱离实际,图搞花哨。

表面上看,衣食住行和现实生活贴近了,但细细考虑课文表述,却还是就事论事,失去了历史学科人文关怀的魅力。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学生记住服饰有头衣、体衣、足衣、配饰组成和一个学生记住秦朝在公元前221统一中国,到底哪一个更加有意义呢?3、机械唯物主义的编撰理念,统观上下两册52节课的内容,很多都是地理环境决定论(决定文明类型,决定居住格式,决定服饰类型等等)和科学技术决定论(三次浪潮,交通,军事技术等等),这样,历史上鲜活灵动的个人消失了,变成了复数的人类。

上海高中历史教材变革及对余版教材的几点思考

上海高中历史教材变革及对余版教材的几点思考

上海高中历史教材变革及对余版教材的几点思考[摘要] 近年来上海的二期课改高中历史教材一改再改,先是苏版,又有余版,各有亮点和不足。

教师们在努力适应新教材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学情,了解学生对新教材的看法和使用中遇到的困难,指导学生“有效学习”。

[关键词] 二期课改苏版教材余版教材一、近年来上海高中历史教材的震荡近几年来,上海的二期课改不断深化,但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却历经波折。

筹备良久又经3年试用的苏版教材甫一全市推开,就被《纽约时报》的一篇相关报道推到了风口浪尖,终被停用;应急而生的余版教材仓促上马,在3个月内编写出了第一分册,终于赶上了新一届高一的开学;之后历经2年的编写最终形成了总计7个分册共11.88万字的新教材并使用至今。

与之相对应,上海历史高考从2006年起以a、b卷分叉加共同部分的方式对使用不同教材的考生进行选拔考试,2009年全市统一按苏版教材命题,2010年起全市统一按余版教材命题。

二期历史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材改革。

作为一线教师,我完整经历了苏版3个分册和余版7个分册的教学及高考,对于这两套教材的亮点和不足也有一定的比较和思考。

关于苏版教材,也许是囿于学识水平,我确实没看出来它的政治立场和观点有什么问题,只是感到作为二期课改的新教材,它真是“新”的可以:其“文明史”的崭新理念和专题(主题)的编写体例无疑具有巨大的冲击力;其新颖的内容(以文字、婚姻、人口、服饰、饮食、交通、节日、仪礼、法律、文学、哲学、艺术、宗教、教育、博物馆、探险、军事、公民、市场、人权、社会保障、国际组织、瘟疫等专题叙述历史、解说历史)也给习惯于通史教学的课堂带来了活力。

或许正是由于苏版教材在体例和内容方面的变革步子迈得太大,致使它的缺点和优点同样鲜明:苏版教材在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上体系庞杂,缺乏历史发展的线索,也不见有趣的历史人物、具体的历史情节和历史过程。

尤其是高一的两册书,文明多历史少,概念多事实少,通篇干巴巴的专业化和学术化的词汇和概念,不仅将历史课变得像社会课,而且对学生的通史基础和教师的专业知识都提出了不切实际的要求,其实际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上海市二期课改中学历史教材(78年级)

上海市二期课改中学历史教材(78年级)

上海市二期课改中学历史教材(7—8年级)练习部分编写的实践和启示朱志浩上海二期课改中学历史课程的改革提出了“以人为本体的文明历程”、“以真为前提的学习途径”、“以思为重点的目标体系”和“以实为特征的教育功能”的课程理念,并由此确立了全新的课程目标和内容要求,对历史教材编写、教学、评价等诸方面也提出了相应的意见。

历史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无疑取决于教师的态度,但作为集中体现课程改革新思想新观念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学历史教师进行教学实践载体的教材,其得与失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场改革的命运。

历史教材是由教科书及其练习部分、历史地图册等为主体所构成的体系。

其中历史教材的练习部分的编制,理应成为达成历史课程教学目标不可或缺的有机环节,因为它直接地反映着改革中评价机制的新思路,直接地作用到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与转变,由此,练习部分对于当前课程改革的效应是不容忽视的。

从历史上看,教材练习部分编写思路的实际转变总是落后于教育观念的转变,虽说在《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的“实施意见”中就训练的设计提出了若干建议,但因过于原则不免失却了可操作性。

毋庸置疑,在全新的历史课程中,练习部分理应是教科书内容的丰富、深化、延伸、拓展的辅助手段,是学生自主探索、求证反思的自由天地,是教学效果、效率的价值判断的绝佳载体,也是帮助师生改进和完善教学行为的重要依据。

以往,对历史教材练习部分并未真正引起重视的原因在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练习部分往往侧重于帮助学生重温知识要点、整理知识脉络,仅仅起到复习巩固教科书内容的作用而己,虽说在一期课改时教材的编撰者也曾作了许多突破性的尝试,但终因各种主客观的因素而未形成气候,以至于十多年来在这一环节上总是裹足不前。

有幸受邀主持并参加上海二期课改中学历史教材(7-8年级)练习部分的编写,本着坚持历史教材练习部分的编制要有利于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有利于体现历史学的思想和方法、有利于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的原则,我们着力在以下方面努力寻求突破,以体现全新的编写理念和形式:一、科学性科学性是历史教材练习部分编写的首要原则。

上海市期课改历史新教材使用情况调查问卷分析(1)

上海市期课改历史新教材使用情况调查问卷分析(1)

上海市期课改历史新教材使用情况调查问卷分析(1)一、背景介绍近年来,上海市教育局在推进期末评价改革的同时,积极推动了课程改革。

其中,新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教育进行了新的规定。

为了贯彻执行这一新标准,上海市逐渐推广使用新的历史教材。

二、调查问卷分析1.调查对象本次调查的对象是上海市不同年级、不同学校的历史教师和学生,涉及的学校包括初、高中。

2.调查目的通过本次调查,旨在了解新教材在上海市不同年级和不同学校使用的情况,探究新教材使用情况,为提高历史课程的质量提供有益参考。

3.调查结果(1)学生认可度高。

在调查数据中,80%以上的学生认为新教材对于学生的帮助很大,其中约有60%的学生认为新教材更具可读性和可操作性;其他学生认为新教材对于了解历史有帮助,更加体现历史的连贯性和演变过程。

(2)教师接受程度不同。

在调查中发现,新教材的使用在教师中接受度不同。

约有50%的教师认为新教材更加符合标准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另外一部分则觉得新教材的内容和难度不够,需要做出调整。

(3)教学方式受到变革。

新教材的使用不仅带来了知识上的变革,同时也在教学方式上带来了新的思路。

有部分教师通过创设多元化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

一些学生则反映,新教材中的知识内容更多的是通过小组探究或者项目研究的方式展开,学习自主性更强,对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更有益处。

三、存在问题和解决思路(1)新教材在未来的使用中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如如何更好地细化学生的学习内容、如何让教师更充分地“消化”教材内容并进行更丰富地教学方法等。

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拓展教师的培育,让他们在课程应用方面得到更好的指导和训练。

(2)在教学应用方面,有必要进一步挖掘新教材的潜能,更好地将其与教学手段相融合,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得到深入的学习过程。

例如,当教师在使用新教材进行授课时,可以适当增加互动环节,让学生彼此之间更频繁地交流,比如进行个人主题演讲等,从而更好的达到学习。

上海市二期课改中学历史教材(7—8年级) 练习部分编写的实践和启示

上海市二期课改中学历史教材(7—8年级) 练习部分编写的实践和启示

上海市二期课改中学历史教材(7—8年级)练习部分编写的实践和启示朱志浩上海二期课改中学历史课程的改革提出了“以人为本体的文明历程”、“以真为前提的学习途径”、“以思为重点的目标体系”和“以实为特征的教育功能”的课程理念,并由此确立了全新的课程目标和内容要求,对历史教材编写、教学、评价等诸方面也提出了相应的意见。

历史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无疑取决于教师的态度,但作为集中体现课程改革新思想新观念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学历史教师进行教学实践载体的教材,其得与失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场改革的命运。

历史教材是由教科书及其练习部分、历史地图册等为主体所构成的体系。

其中历史教材的练习部分的编制,理应成为达成历史课程教学目标不可或缺的有机环节,因为它直接地反映着改革中评价机制的新思路,直接地作用到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与转变,由此,练习部分对于当前课程改革的效应是不容忽视的。

从历史上看,教材练习部分编写思路的实际转变总是落后于教育观念的转变,虽说在《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的“实施意见”中就训练的设计提出了若干建议,但因过于原则不免失却了可操作性。

毋庸置疑,在全新的历史课程中,练习部分理应是教科书内容的丰富、深化、延伸、拓展的辅助手段,是学生自主探索、求证反思的自由天地,是教学效果、效率的价值判断的绝佳载体,也是帮助师生改进和完善教学行为的重要依据。

以往,对历史教材练习部分并未真正引起重视的原因在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练习部分往往侧重于帮助学生重温知识要点、整理知识脉络,仅仅起到复习巩固教科书内容的作用而己,虽说在一期课改时教材的编撰者也曾作了许多突破性的尝试,但终因各种主客观的因素而未形成气候,以至于十多年来在这一环节上总是裹足不前。

有幸受邀主持并参加上海二期课改中学历史教材(7-8年级)练习部分的编写,本着坚持历史教材练习部分的编制要有利于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有利于体现历史学的思想和方法、有利于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的原则,我们着力在以下方面努力寻求突破,以体现全新的编写理念和形式:一、科学性科学性是历史教材练习部分编写的首要原则。

教育专家解读“二期课改”部分课程

教育专家解读“二期课改”部分课程

教育专家解读“二期课改”部分课程训练专家解读“二期课改”部分课程训练专家解读“二期课改”部分课程来源:解放日报再过几天,新学期就要开学。

上海500多所学校起始班级(六班级)将全面实施二期课改,16万同学将领到新教材。

新教材有哪些亮点?上课方式有何变化?同学该留意些什么?家长又该如何协作?面对本报记者一连串问题,市教委教研室专家一一进行解读。

语文:引入口语交际新版语文教材打破过去以学问点串线套路,转而以生活主题来组织单元,提高同学语言综合素养。

以前,语文课程像“压缩饼干”,语法、文学、古文等门类繁多,有的难度偏大且枯燥,同学接受有困难。

新语文课以生活主题为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古文《两小儿辩日》同入六班级课本“童心是诗”单元,随文学习适度有用的语言学问,同学接受起来比较自然。

新语文课本首次引入“口语交际”训练,依据每单元主题组织,提高同学使用母语的力量。

专家认为,同学走上社会后,表达上除了精确清晰外,还要得体,这是母语使用的基本要求。

家长平常也要与孩子多相互沟通,有意识规范孩子的语言表达。

新语文课的作文融入到日常教学课堂中,老师命题与同学自主命题结合,激发同学兴趣,注意培育同学动笔习惯。

语文课考察,将日渐淡化学问概念,转向对语言力量的运用,重视同学共性化的阅读与鉴赏,这对同学课外阅读提出更高要求。

专家建议,家长在课后辅导时,要由关注作业转为关注阅读,少买练习册,多培育孩子的阅读好习惯。

英语:加大视听训练训练论文在线“二期课改”过程中使用的英语教材,分为新世纪和牛津两种。

家长不必担忧两种教材的差异,由于它们都改编自英语国家原版材料,词汇几乎一样,都注意阅读,教学效果没有差异。

改革后的英语教学,词汇分层、课外阅读比重加大是两大特点。

课改将同学需把握的单词分为核心基础语汇和认知词汇两个级别,下保底、上不封顶。

教材要求必需娴熟读写应用的核心语汇,学校起始班级(六班级)核心词汇要比学校阶段净增400个。

本月聚焦:上海历史教科书问题

本月聚焦:上海历史教科书问题

本月聚焦:上海历史教科书问题作者:来源:《广东教育·综合》2007年第12期上海历史教科书问题事件:上海市酝酿8年、试用3年、去年批准推广使用的由苏智良主编的高中历史教材(简称“苏版”),今年被废止了。

取而代之的是两个月内编撰出炉的新版高中历史,由于时间仓促,新版教材只出版了“第一分册”,内容只有五单元66页。

该书的另外一半内容还在紧张编写当中。

一个学期的教材,分次出版,这在中国教育史上十分罕见。

根据最新的历史课程标准,上海高中的历史课时也发生调整,除了高一、高三继续上历史外,高二也将新增历史课。

这意味着在明年,“苏版”将完全停止使用。

“我们编写这套新版教材(即“苏版”——编者注)的目的,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希望通过学习历史,能够培养既具有民族精神、又具有世界意识的社会主义新公民。

”苏智良的梦想,随着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停止使用,碎落一地。

专家看“苏版”李文海、沙健孙、张海鹏等7位北京历史学家刊文批评“苏版”:“编撰者思想混乱,使该教科书既脱离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也脱离中国史学发展的实际,‘淡化意识形态’‘非意识形态化’的表现比比皆是。

”意见还认为“上海版历史教科书离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只讲现象不讲本质———在政治方向、理论方向、学术方向上都存在严重错误”。

这些历史学家们要求上海地区立即停止使用这个教材。

据知情者说,批评者随后还以中国史学会的名义开会,并上书有关部门。

国家历史课程标准组组长朱汉国先生说:“历史教科书在中国是个敏感问题,容易引起争论。

《纽约时报》的记者也没把上海的教材完全看明白,国内的某些媒体也就跟在《纽约时报》后面走,跟着它的报道来下评论。

我认为苏智良那版教科书没有政治问题,只是有些学术上的问题,是我们可以坐下来讨论的。

有些批评拔到政治点上来讲,跟意识形态扯上边,这个是根本没有必要的。

历史课程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不能从某一章、某一节内容来谈整个历史课程体系的问题。

”教师看新版一位看过新版高中历史的历史老师说,相比被停止使用的高中历史教科书,目前赶出来的高中历史第一分册自称“中外通史合编体例”,其实就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分别编写教材,在教学顺序上稍做变化而已。

上海市二期课改教材试验历史学科(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试卷评析报告(已纠错)

上海市二期课改教材试验历史学科(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试卷评析报告(已纠错)

上海市二期课改教材试验历史学科(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试卷评析□於以传上海市二期课改就历史学科新教材练习部分的编制,提出了要“有利于学生掌握最基础的历史知识、有利于体现历史学的思想和方法、有利于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距离”的三项原则,并以此作为二期课改历史学科训练习题设计,乃至教学评价改革的基本原则。

2003年年初,依据二期课改理念编制的历史学科七年级新教材,已在课改基地学校试验了一个学期,为有效地从评价领域促进这场课改的进一步深入,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与导向机制,同时也是为了掌握新教材试验半年来在教与学环节上所产生的实际变化情况,上海历史学科新教材试验中心组向本市所有区县的课改基地学校提供了一份期末考试的样卷,供基地学校选择使用。

这份样卷的命制,同样是依据了三个“有利于”的原则。

具体来说,它在下述四个方面,较之以往有明显的突破。

一、淡化题型分类,采用专题形式,以材料情境、学习情境引出问题从历史学的思想和方法来看,历史来自于证据,证据来自于史料。

对史料的收集、整理、分析、甄别、比对和综合是历史认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也顾及到这一学期所学习的具体内容──中国古代史,不宜采用专业化的“史料情境”,而代之以较为泛化的“材料情境”引出问题,以更切合学生的认知实际。

而考虑以“学习情境”引出问题,其目的不仅仅在于向学生提供可仿效的、启发灵感的学习方式,从而营造合作、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在于以此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由已知到未知,通过探究与实践获得新知的较为完整的学习过程,强化合作交流、实践探究的意识。

基于上述两方面的考虑,就必须淡化题型分类,采用专题形式引出问题。

过去那种以题型分类构架试卷的方式,本质上与历史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环境相去甚远,不利于体现历史学习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自然也不利于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而采用专题形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形成完整的认识,更在于能有机地将学到的知识置于实际运用的大环境中,其目的就是为了体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思想,从而使学生形成发散与集中、归纳与演绎相结合,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思维品质。

上海第2期课改进一步推进 教师上课不再“照本宣科”

上海第2期课改进一步推进 教师上课不再“照本宣科”

上海第2期课改进一步推进教师上课不再“照本宣科”低年级课程“缩水”、作业考试标准上网、学生作业可以自主选择、教学进度不再按部就班、学生创新能力列入“升学指标”……随着上海中小学、幼儿园第二期课改的进一步推进,一系列涉及课程设置、教材使用和教法创新的探索,正在本市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的推动下扎实展开,由此,引进先进教育理念、打造优质教育等方针,也逐步成为人们看得见的行动目标。

文汇报1月7日起开设“课改新探索”专栏,旨在重点报道推进二期课改的新举措、新做法、新经验。

高中化学新教材中,高一学完“烃”的内容,便进入无机化学学习。

可到了高二,教材中又出现了“烃的衍生物”,而此时学生已开始有机化学学习,“烃”的内容基本遗忘。

一个知识点分在两个学年学习,类似现象时常让学生感觉困扰。

上海市第二中学在推进课改过程中,用“统整”的“丝线”串起学科“来龙去脉”和学科之间“交叉渗透”的珍珠,使课堂变成汲取知识、锻炼能力和陶冶情操的“源泉”,这一举措,被专家称为是“二期课改真正落实到课堂的重大突破,对教师专业发展将起到引领作用”。

作为二期课改研究基地学校,市二中学在使用新教材中,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改变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对新教材单元和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和整合,不仅使知识点的系统性、结构性得到增强,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新课程实施中,该校将数学学科的有关内容整合到物理教学;在高中艺术课中,有机地将美术、音乐、建筑、文学、体育、影视等内容融合在一起。

该校还将单片机的传感和控制技术引入传统的劳技课,通过信息课和劳技课的课程整合,形成新型的技能类课程,以“传感与控制”为主要教学内容,对全体学生开设了“简易机器人设计和制作”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上海市第18至22届“英特尔”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该校学生创作的科技作品均获奖。

上海二期课改,着眼于课程功能的发挥,将课程分为基础型、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

历史课标及历史教材的“去历史化”问题

历史课标及历史教材的“去历史化”问题

历史课标及历史教材的“去历史化”问题
周明学
【期刊名称】《中学历史教学》
【年(卷),期】2009(000)011
【摘要】近几年,中国人自己编写的中学历史教材也频频受到批评。

据笔者所知,受到批评较多的,一是上海新编历史教材。

二是台湾新版历史教材。

对沪版新编教材.批评者认为它有“淡化革命史”、“碎化历史”等“去历史化”的诸多问题.最后导致该教材在推行一年即告停用的严重后果。

而台版新编教材.将过去惯用的“我国”“本国”“大陆”等用词全部改为“中国”,
【总页数】1页(P29)
【作者】周明学
【作者单位】江西九江市一中,33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51
【相关文献】
1.浅析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材内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浅析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材内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3.高中历史新课标教材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浅析新课标
高中历史教材内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5.浅谈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新教材存在的问题--以七年级下册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朱汉国:历史教科书进入新阶段

朱汉国:历史教科书进入新阶段

朱汉国:历史教科书进入新阶段上海进行历史教科书变革的同时,由教育部推动的《历史课程标准》也在与时俱进,标准里首次出现了“访问当地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了解他们是如何履行职责的”、“了解海湾战争,认识高技术战争的特点和影响”等全新内容在上海苏版高一历史教科书被停用以后,在北京已经投入使用的岳麓版历史教科书将“一战”、“二战”排除在必修课之外,引发了广泛的争论。

“历史教科书在中国是个敏感问题,容易引起争论。

《纽约时报》的记者也没把上海的教材完全看明白,国内的某些媒体也就跟在《纽约时报》后面走,跟着它的报道来下评论。

我认为苏智良那版教科书没有政治问题,只是有些学术上的问题,是我们可以坐下来讨论的。

有些批评拔到政治点上来讲,跟意识形态扯上边,这个是根本没有必要的。

历史课程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不能从某一章、某一节内容来谈整个历史课程体系的问题。

”朱汉国在电话中说。

作为国家历史课程标准组组长,教育部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主持人,朱汉国现在很不愿意接受电话采访,考虑再三,他以笔答的方式接受了南方周末记者的书面采访。

南方周末:为什么要进行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朱汉国:国外从1990年代以来,都相继修订了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加大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力度。

新时期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但国内的课程推进现状又不利于人才培养,比如在历史教材里就明显存在难、繁、偏、旧的问题,使得高中历史教育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价值。

我们必须通过课程改革,吸收国外课程改革成功的经验,解决目前国内高中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全面发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提高现代公民素养方面的作用。

另外,近二十年来,历史学研究领域在时间范围、空间领域和具体内容上急剧扩大,历史学研究基本的发展趋势,就是一个不断“放宽历史的视野”的过程:在历史研究的视角上呈现了从“自上而下”看历史向“自下而上”看历史的过渡,在研究模式上呈现了政治史学——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的范式转移。

所以《历史课程标准》在依然重视政治史内容的同时,加强了社会生活史、科学技术史、教育史和文化思想史的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与中学历史教学有关的工作,除了参加历史学科的高考命题外,还参加上海中学历史新教材的审读。

1998年起,上海开始实行第二期课程改革,上海市教委制定了历史课程改革行动纲领和“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试行本)。

2001年底,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苏智良教授承担历史课程二期课改任务,他和系内有关教师组成编写组,根据《课程标准》开始编写新课本。

全市各中学2006年秋季新学期开始,全部试用二期课改的新教材。

我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王斯德教授以及两三位中学名校的特级历史教师受命组成专家组,负责审查上海版中学历史课本教材。

我们审读了这部新教材,认为它以文明为体系,一改以往以阶级斗争为线索、以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历史阶段为框架的写法,颇具新意。

读史使人明智,历史知识和历史经验,可以丰富人们的思想,陶冶情操,拓展视野,增添人们以古览今,鉴往知来,认识现实的智慧和能力。

所以,历史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中学阶段必修的基础课程。

但是,据2001年2月27日《人民日报》报道:对北京、上海、深圳、武汉等若干重点城市14―28岁的“中国青少年历史知识现状调查”表明,目前我国青少年历史知识普遍呈现“两高一低”状况,即高兴趣度、高重视度、低认知度现象。

调查问卷以初中历史课本为基本知识范围,仅有1.5%的青少年及格。

可见问题之严重。

我热爱历史学,思考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在于历史教学中没有倡导研究(探究)性的学习。

有学者说,历史这门思辨性很强的学科多被看成是单纯的复述性的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

教学中学生少的是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教师多的是将现成的结论“喂”给学生,而不要求知道是如何分析得出这一结论的,也不要求学生了解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可信的、有参考价值的结论和观点。

检查考试也往往偏重于对知识的记忆,没有提供足够的让学生自由思维的空间,学生当然考完就忘。

《面向21世纪上海市中学历史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2000―2010年)》就是这样出台的。

这是把素质教育全面落实到历史课程的设计蓝图。

它在初中历史教学内容体系上的主要突破是:改革以往教学内容注重社会政治结构的变更,构筑以生产力发展为线索的文明史框架体系。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文明的起点就是以生产工具为核心的科学技术发明。

因此,通过对现行初一年级教材中有关石器、陶器、青铜器、铁器等内容的整合,形成《中国古代劳动工具的演变》等专题,作为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可以提前渗透和体现历史学科二期课改的要求,使学生更全面地去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

上海新教材每课在课文后面还附有“史海拾贝”“史海指南”和“各抒己见”等栏目。

我觉得这部教材有益于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问题的历史思维能力。

如在学习《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后,让学生们自选课题撰写小论文,如《活字印刷术回传之启迪》《从“丝绸之路”到郑和下西洋》《从徐光启身上得到的启示》《交流港口的独特文化》《明末清初的传教士与外来侵略者之比较》《漫谈闭关锁国》等,这就显示了学生初步运用资料分析问题的历史思维能力。

同时也能培养联系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鼓励学生在历史探究性学习中,将纵向知识与横向知识联系起来,历史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联系起来,并运用于学习中。

例如:《中日甲午战争》一课,引用屈原的《国殇》、黄遵宪在甲午战争期间创作的诗歌《哀旅顺》、丘逢甲的甲午诗词《春愁》等,创设历史情景;联系地理知识,从《马关条约》中规定开放的通商口岸与两次鸦片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地理位置的不同,认识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步步深入;联系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从近代中日两国不同的发展步伐,比较中日两国的不同命运,显示了联系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所以,我很支持这一探究性学习历史的教材。

“学而不思则罔”,没有思维就无所收获。

重灌输轻思维的以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必须抛弃。

新教材从时间上看,上下五千年,贯穿
古代、近代、现代;从空间上看,纵横五洲四海,涉及世界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从内容上看,包罗万象,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科技文化、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等各个领域。

历史的多姿多彩,为学生提供了宽广的探究天地和思维空间。

我们认为新教材不论内容或形式都有所创新和开拓,唯因其创新,所以尚有不够完美之处,建议在试用中改进完善,必须改变在“左”的思潮影响下以阶级斗争为纲,将一部丰富多彩的历史写成农民战争史和中国革命史的偏向。

上海师范大学苏智良教授主持编写的新教材,根据要求,从文明史的角度出发,在新教材加了“比尔?盖茨(bill gates)”的介绍,因为他是美国微软公司的前任董事长、首屈一指科技天才,大慈善家、环保人。

1995年到2007年的《福布斯》全球亿万富翁排行榜中,比尔?盖茨连续13年蝉联世界首富,是值得介绍和宣传的科技人才和慈善家。

这些危言耸听的言论引起教育部高层的注意。

10月,教育部高教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组织北京几位历史学家就上海历史教科书问题召开座谈会,指责这套教科书“离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背离了我们党关于历史教育根本任务要求,会造成思想混乱进而危及社会安定”等等,要求停用这套教科书。

上海新编中学历史课本编写历时五六年、推行一年便被宣布停用,令人扼腕。

教科书的编写者之一、上海师大历史系周育民教授对北京几位历史学家的种种指责,撰文一一回应驳斥,刊于广州《开放时代》2009年第一期,我就不重述了。

介绍比尔?盖茨没有过错,怎能说成“比尔?盖茨代替了毛泽东”?
教材也介绍了毛泽东,只不过比以往的教材少了一些,又怎能说“毛哪里去了?中国人修改历史书”。

美国某些人总喜欢说些危言耸听的话,引起一场风波,有关教育部门紧张,马上下禁令。

2007年9月,这套新教材只使用了一年,便寿终正寝。

它尽管被停用了,但“历史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在历史教师队伍中得到日益广泛的传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