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代文学思潮及三十年代小说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1)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30年代文学(革命文学)一一、、3300年年代代文文学学思思潮潮((人人文文主主义义文文学学思思潮潮和和左左翼翼革革命命文文学学思思潮潮))1. 人文主义文学思潮(1) 梁实秋的文艺思想,代表了新月派的现代雅士文学思想。
他受美国白璧德主义的影响,提出以“健康的常态的普遍的”人性为核心的理性评价的文学标准,籍古典主义的“节制”概念为其雅士美学追求。
他在艺术上批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在思想上否定个性主义,几乎是整体地否定了五四新文学运动。
梁实秋的文艺思想包括:一、人性论。
(他强调把人性作为文学的唯一标准。
梁实秋认为,人性是超阶级的,他的人性概念本质上是一个伦理概念。
他所谓的人性是二元的,一是以想象情感为代表的;一是以理性为代表的。
他主张文艺上的“合于理性的束缚”。
梁实秋的人性论,是以理制欲的人性论。
)二、天才论,声称“文学不是大多数人的”。
(2) 朱光潜30年代的著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美》(1932)《文艺心理学》(1936)《变态心理学》朱光潜的美学、文艺学思想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结合现代心理学,将现代人文主义心理学与美学思想运用于文学研究。
他提倡“自由生发,自由讨论”,奉行严谨而超脱的风格,强调文学表现人生和怡情悦性的功能,维护文学的独立自足性。
2. 左翼革命文学思潮(1)1928年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普罗文学”)兴起。
(2)左联:1930年3月2日,鲁迅、冯雪峰、柔石等人在上海霞飞路出席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大会,会上通过了蒋光慈、冯乃超等制定的左联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
1930年11月被吸入国际革命作家联盟,1936年初经共产国际指示解散。
(3)左联进行的文学活动:一、 创办刊物二、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倡三、 加强了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四、 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五、 文学思想集中体现为对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倡六、 培植了大量的文艺青年3. 30年代重大文学论争(1)1928年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等五四作家的批判。
7三十年代文学思潮及三十年代小说(一)
2、巴金:《新生》、《萌芽》、“爱情三部 曲”(《雾》、《雨》、《电》)、“激 流三部曲”(《家》、《春》、《秋》等 确立了巴金的艺术风格和文学价值。
3、李劼人的《死水微澜》、《暴风雨前》、 《大波》等,交织成一幅绚烂多彩、内涵 丰厚的四川近代历史风俗画卷。
4、丁玲:《韦护》、《一九三〇年春上海》、 《水》等小说具有左翼文学开拓意义。
四、作品探讨:独特的女性形象系列
丁玲作品的女性具有:美(外在、内 在)、傲、悲等特点。
张天翼
一、生平及创作(略)
二、小说的主要内容
始终贯穿着反暴虐、反虚伪、 反庸俗的讽刺主题。1、伪善、狡 诈的上层人物 2、甘心做统治阶级 附庸的人物 3、下层卑贱者
三、艺术特色
1、艺术构思上,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的喜剧 的矛盾,使之交错并结,在假象和实质的 强烈反差中揭示人物的真面目。
3、延安时期创作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其作品是:《夜》(被称为“沉思之 作”的现实主义作品)、《我在霞村 的时候》、《在医院中》等
4、1946—1948年参加土地改革运动。其 作品是: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 上》
三、创作特色
强烈的叛逆意识。在小说中,叙 述话语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内容是 心灵世界的流动,目标往往指向社会 批判。文笔动情,文风犀利,锋芒毕 露,具有很强的情感浓度和思想力度。 表现出鲜明的女性主义色彩。
历史背景和原因:早期共产党
人对革命文学的倡导;社会的急剧 变革;社会政治斗争形势;国际无 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影响。
3、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1930 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主要人物鲁迅、冯雪峰、 柔石等。并制定了左联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 (148页)主要刊物有《创造月刊》、《文化批 判》、《拓荒者》等。主要活动:马克思主义文 艺理论的译介、传播与运用;加强了与国际无产 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革 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倡和发展;培育了新一 代作家;开展了文艺思想斗争和论争。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
30年代文学发展总评
• 30年代文学是20年代文学的发展和变化。文学特征是多 元性和丰富性,其整体特点是走向成熟。 • 30年代文学,经过整个20年代的发展和陶冶,艺术水平 明显地提高。 • 30年代文学所达到的艺术境地,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 中也是不可忽视的。
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三十年代文学创作潮流主要表现为三大派别:左翼、 京派、海派。 左翼文学:从阶级论出发,把自己定位于产业工人和大 众的代言人,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展开批判,要求文学 充当夺取政权的政治斗争的工具。 京派:以北京等北方城市为中心的一批学者型的文人, 多是北大、清华、燕 大、南开等几所知名大学的著名 学者、教授,追求学术的自由与独立,既反对文学从属 于政治也反对文学的商业化追求。 海派:与京派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一般是指活跃在上海 的作家 ,以都市生活为描写对象,既写出他们在都市生 活中的享受,也写出了他们在都市生活中所独有的都市 “文明病”。
1、革命文学阵营 从1928年起革命文学(无产阶级文学)兴起。
2、自由主义文学阵营 1928年3月,倾向于自由主义的作家胡适、
一、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爆发的原因
1、从现实社会原因看,1927年“四· 一二”事变后国共合 作关系彻底破裂,上海聚集了一批参加了革命实际活动 的作家,加上一批从日本回来的激进青年,他们受了共 产党内左倾路线的影响,认为革命虽然陷于低潮,但无 产阶级文学的提倡能推动革命。 2 、国际文学背景。 20 、 30年代是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 时期,这一时期被称为“红色三十年”文学年代。 3 、从五四文学内部看,诞生不久就蕴涵了无产阶级革命 文学的因素。1923年邓中夏、恽代英、肖楚女、沈泽民、 蒋光慈都提倡过无产阶级文学。1924年蒋光慈写了《无 产阶级革命与文化》1925年沈雁冰写了《论无产阶级艺 术》,全面论述无产阶级文学主张。1924年出现了无产 阶级文学社团“春雷社”。
中国现代文学史--30年代文学思潮
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
一、左联 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 为“左联”。出席会议的有鲁迅、冯雪峰、沈端先、冯乃超、柔 石、 李初梨、蒋光慈等四十余人。会上通过的理论纲领宣告:“我们 的 文艺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了社会地位 的’ 小资产阶级的”,并且要“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会 议选举沈端先、冯乃超、钱杏邨、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 等七人为常务委员。鲁迅在会上做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的重要讲话。 “左联”成立标志着共产党在组织上自觉领导文艺的开始。
第八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革命文学运动与思潮 文学论争 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2013-8-8
中国现代文学史
30年代文学发展总评
30年代文学是20年代文学的发展和变化。文学特征 是多元性和丰富性,其整体特点是走向成熟。 30年代文学,经过整个20年代的发展和陶冶,艺术 水平明显地提高。30年代文学所达到的艺术境地, 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中也是不可忽视的。
三大派别的文学成就
1、创作题材空前的开拓和表现角度的新开掘。各派作 家均取得优秀成绩。 2、中、长篇小说和多幕剧成为收获最丰的体裁,取得 令人瞩目的成绩。在艺术表现上注重典型环境与典 型性格的塑造。心理刻画得到特别的注重和发展。 3、作家个人的风格和艺术世界基本形成。30年代的一 些作品都是耳熟能详的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丰收 期。
2013-8-8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三十年代文艺两大阵营的形成
1、革命文学阵营 从1928年起革命文学(无产阶级文学)兴起。 其标志是:1928年1月全部由共产党员作家组成的太阳社创办了《 太阳》月刊,蒋光慈、钱杏邨主持;刚从日本回国的创造社新成 员李初梨、冯乃超、彭康主持的《文化批判》创刊;创造社的 《创造月刊》第一卷8号“突变”为宣传革命文学。 2、自由主义文学阵营 1928年3月,倾向于自由主义的作家胡适、 徐志摩、梁实秋等创办《新月》月刊,声称维护“独立”“健康” 的 原则与“尊严的原则”。以此为中心,自由主义文学阵营也形成。
7三十年代文学思潮及三十年代小说(一)
(2)朱光潜的美学、文艺学 思想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结 合现代心理学,将现代人文 主义心理学的美学思想运用 于文学研究。
(3)宗白华的“诗意人生”用唯美的 眼光看世界,把人生当作艺术品来创。 (4)梁宗岱对象征主义的研究。在介 绍西方的文化理论的同时,还在中国 古代的成就中寻求“契合”,向着融 合、沟通的方向发展。
三十年代小说(一)
一、30年代小说概述 小说作者新人迭出,小说体式日益
丰富,中长篇小说数量激增,三部曲 作品的大量出现,标志着30年代小说 的繁荣。
普罗小说:蒋光慈、洪灵菲等。 (革命+恋爱模式)。
左翼作家群:丁玲、柔石、艾芜、 沙汀、叶紫等。
“京派” :沈从文、萧乾、废名等。
现代派(心理分析派和新感觉派【海 派】):穆时英、刘呐鸥、施蛰存等。
8、张天翼:《速写三篇》(《华威先 生》、《谭九先生的工作》、《新 生》。
三、30年代小说赏析
丁 玲
一、生平简介
生于1904年。原名蒋冰之, 又名冰之,湖南临澧人。1927 年开始发表小说,1930年参加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2年参 加中国共产党。全国解放后, 曾任《文艺报》主编等职。 1986年3月病逝于北京。
2、人物刻画上,善于抓住细节特征,以白描 手法加以夸张、反复,以突出其性格。
3、结构上,单纯明快,干净利落,余味无穷。
4、语言上简劲、犀利,富有跳跃感,从而形 成泼辣、劲捷的艺术风格。
新感觉派小说
新感觉派是30年代海派文学中重要的 一支,是活跃于20年代末至30年代前半期 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内容上表现都 市社会病态的生活,追求瞬间印象或感受, 长于描写人物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艺术 上刻意追求主观印象,节奏快速。小说形 式花样翻新,采用意识流、心理分析、象 征手法、主管的感觉印象等方法进行小说 创作。主要代表作家有施蛰存、刘呐鸥、 穆时英。主要刊物《无轨列车》、《新文 艺》、 《现代》。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
历史背景和原因:早期共产党 人对命文学的倡导;社会的急剧 变革;社会政治斗争形势;国际无 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影响。
3、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1930 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主要人物鲁迅、冯雪峰、 柔石等。并制定了左联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 (148页)主要刊物有《创造月刊》、《文化批 判》、《拓荒者》等。主要活动:马克思主义文 艺理论的译介、传播与运用;加强了与国际无产 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革 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倡和发展;培育了新一 代作家;开展了文艺思想斗争和论争。
3、延安时期创作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其作品是:《夜》(被称为“沉思之 作”的现实主义作品)、《我在霞村 的时候》、《在医院中》等 4、1946—1948年参加土地改革运动。其 作品是: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 上》
三、创作特色 强烈的叛逆意识。在小说中,叙 述话语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内容是 心灵世界的流动,目标往往指向社会 批判。文笔动情,文风犀利,锋芒毕 露,具有很强的情感浓度和思想力度。 表现出鲜明的女性主义色彩。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
三十年代文学(现代文学的第二个 十年) 推进了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的新的历史进程。在特定时代条件下 出现的革命文学运动,是对五四以来 文学革命在思想内涵方面的实质性的 深入和发展。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京 派”、“海派”等从不同角度以不同 艺术手段表达现实社会感受的风格流 派,这些文学思潮与革命文学共同构 成了30年代现代文坛的繁荣新局面。
感谢您对文章的阅读跟下载,希望本 篇文章能帮助到您,建议您下载后自 己先查看一遍,把用不上的部分页面 删掉哦,当然包括最后一页,最后祝 您生活愉快!
6、沈从文:湘西世界与都市世界 《边城》、《长河》、《月下小景》、 《神巫之爱》、《八骏图》等 7、阳翰笙:“地泉三部曲”(《深入》、 《转换》、《复兴》。 8、张天翼:《速写三篇》(《华威先 生》、《谭九先生的工作》、《新 生》。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及三十年代小说
二、创作道路 1、早期小说。在创作上,承继了“五 四”受郁达夫影响的浪漫抒情小说传 统,表述了现代女性在30年代社会的 人生感受。她是最早明确强烈的女性 意识写作的女作家。其作品是:处女 作《梦珂》(1927);成名作《莎菲 女士的日记》(1928)等
历史背景和原因:早期共产党 人对革命文学的倡导;社会的急剧 变革;社会政治斗争形势;国际无 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影响。
3、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1930 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主要人物鲁迅、冯雪峰、 柔石等。并制定了左联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 (148页)主要刊物有《创造月刊》、《文化批 判》、《拓荒者》等。主要活动:马克思主义文 艺理论的译介、传播与运用;加强了与国际无产 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革 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倡和发展;培育了新一 代作家;开展了文艺思想斗争和论争。
三、文学论争(153页)
(1)1928年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的批判。 (2)“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 (3)“文艺自由”的论争。左翼作家与胡秋原 (“自由人”)、苏汶(“第三种人”)的论争。 (4)大众语文论争(文艺大众化的论争) 主要是掀起反对文言、保卫白话的运动,展 开大众语的讨论。 (5)左翼作家对林语堂、周作人“性灵文学”的批 评。 (6)左翼作家对朱光潜、沈从文的争论。(京派文 学家强调文学与时代、政治的距离,追求人性的、 永久的文学价值)
(2)朱光潜的美学、文艺学 思想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结 合现代心理学,将现代人文 主义心理学的美学思想运用 于文学研究。
(3)宗白华的“诗意人生”用唯美的 眼光看世界,把人生当作艺术品来创。 (4)梁宗岱对象征主义的研究。在介 绍西方的文化理论的同时,还在中国 古代的成就中寻求“契合”,向着融 合、沟通的方向发展。 这些坚持人文传统的理论家们的 文学贡献,与左翼的革命文艺理论的 宣传和建树,在那个时代,应该说都 是重要的。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
“当时正逢‘京派’和‘海派’对 垒。京派大半是文艺界旧知识分子,
沈从文(19021988)
(1)命名: 沈从文:《文学者的态度》,《大公报·文艺副刊》,1933 年10月18日 徐懋庸:《“商业竞卖”与“名士才情”》
1928年3月,胡适、徐志摩、梁实秋等创办《新月》月刊, 声称维护“独立”“健康”的原则与“尊严的原则”;《文 学》、《文学月刊》、《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 《现代》等。
新月社创办的《新月》月刊,创造社和太阳社创办的《文化批判》月刊和《太阳》月刊。
1.左翼革命文学思潮发生的背景 其组织化的文学活动推动文坛格局变化,影响深 远。 特定历史原因:部分早期共产党人从政治革命走 向文学;27年后社会政治斗争形势使建设无产阶 级文学成为需要;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红色 30年代)的影响,西方辛克莱、德莱塞等影响。 激进的青年作家相对集中在上海,提供革命文学 队伍的组织保证。
海派中有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等。他 们具体文学主张不同,在强调文艺 的独立品格,文艺和政治保持距离 等方面立场一致,观念相同。
除丰子恺、梁实秋、朱光潜、 宗白华、李健吾、梁宗岱等人在阐 述与论争中明确上面的观念以外, 更多地是通过创作实践表现出“人” 的观念来。
1.京派 “在解放前十几年中,我和从文过
梁实秋的文艺思想
(1)代表新月派的现代雅士文学理想。以白璧德新 人文主义思想来反思与评价中国新文学,提出“健 康的常态的普遍的”人性为核心的理性评价的文学 标准,藉古典主义的“节制”概念为其雅士美学追 求。 (2)依据古典主义传统来否定当时文学对人类普 遍人性与文学理性的忽略。 (3)在艺术上批判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在思想上否定个性主义,几乎是整体地否定 新文学运动。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影响下的30、40年代中国小说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影响下的30、40年代中国小说李标晶内容提要:本文以比较文学的视野具体考察了30年代中国现代派小说所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和日本新感觉派小说的影响;40年代,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压倒一切。
西方现代主义理论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影响渐次消退。
现代主义作为流派在中国现代小说中已经不可能存在。
但是有些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影响较深的作家,在他(她)们的小说创作中仍然表现出较明显的现代主义特色。
主要是张爱玲、钱钟书、徐訏等。
关键词:现代主义中国小说影响一20年代末,正当现实主义文学蓬勃发展,左翼文学风靡文坛时,中国出现了一个表现明显的现代主义倾向的小说流派,即人们通常所谓“新感觉派”。
“新感觉派”的帽子,是当时的左翼文人给戴上的。
1931年,在施蛰存发表了他的类似意识流和魔幻小说的《在巴黎大戏院》与《魔道》之后,楼适夷写文章批评说:“比较涉猎了些日本文学的我,在这儿很清晰地窥见了新感觉主义文学的面影。
”(1)在我看来,称为“新感觉派”不如直接称为中国现代派小说更符合实际。
原因将结合下面的论述加以说明。
所谓30年代中国现代派小说,指的是包括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黎锦明、黑婴、徐霞村等为代表的居住在上海的作家群创作的具有现代主义色彩的小说。
30年代中国现代派小说的出现,有其必然性。
从历时看,“五四”时期不同流派与社团都或深或浅地介绍过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必然影响中国作家的艺术思维方式。
30年代中国现代派小说的出现体现了文学发展演变的内在规律性。
从共时看,中国现代派小说主要受如下方面的影响:1、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包括未来主义、意识流和西方心理分析小说的影响。
未来主义站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基础上,赞美机器、力、速度、运动等现代情势。
未来主义除了赞美机器、力和速度之外,也常把暴力、战争、流血、破坏等作为描写对象。
“注意现代都市里繁华、富丽、妖魅、淫荡、沉湎、享乐、变化、复杂的生活。
”(2)对中国现代派小说产生直接影响的是法国作家保尔·穆杭。
经典:三十年代文学思潮
弗洛依德思想,推出《文艺心理学》。
林语堂(1895-1976)宗白华(1897-1986) 丰子恺(1898—1975) 梁实秋(1902-1987)
17
王森然(18 95-1984)
(1902-1931)、彭康(1901-1968)、李初梨(1900-1994)、阳翰笙(1902-1993)
8
3.成立“左联” (1)1930年3月2日,鲁迅、沈端先、冯乃超、柔石、李初 梨、彭康、钱杏邨、田汉、阳翰笙等四十余人在上海参加成 立大会。 (2)理论纲领:“我们的文艺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 的,又反对‘失掉了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援助 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3)选举冯乃超、沈端先、钱杏邨、鲁迅、田汉、郑伯奇、 洪灵菲等七人为常务委员。远在日本的郭沫若、郁达夫、茅 盾等也参加了左联。 (4)鲁迅在会上做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讲话。 “左联”成立标志着共产党在组织上自觉领导文艺的开始。 9
1928年3月,胡适、徐志摩、梁实秋等创办《新月》月刊 ,声称维护“独立”“健康”的原则与“尊严的原则”;《 文学》、《文学月刊》、《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 《现代》等。
3
新月社创办的《新月》月刊,创造社和太阳社创办的《文化批判》月刊和《太阳》月刊。
4
1.左翼革命文学思潮发生的背景 其组织化的文学活动推动文坛格局变化,影响深 远。 特定历史原因:部分早期共产党人从政治革命走 向文学;27年后社会政治斗争形势使建设无产阶 级文学成为需要;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红色 30年代)的影响,西方辛克莱、德莱塞等影响。 激进的青年作家相对集中在上海,提供革命文学 队伍的组织保证。
13
3.成绩与不足 1936年初,共产国际领导指示左联解散。 (1)提倡与实践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对现代文学影 响深远。 (2)政治上搞了不少左的政治活动;组织上把作家团 体当成政党组织;文艺理论上照搬苏联文学运动和理 论,存在明显的教条主义倾向;创作上,某些作家存 在着轻视艺术规律、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 总体上说,文学运动方面的影响远大于创作实践. 14
中国现代文学史
• •
茅盾的小说创作——社会分析小说
作品
• • 1《蚀》(《幻灭》《动摇》《追求》的 思想――处女作 表现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革命过程中的 思想历程及革命前的兴奋、革命到来时的 幻灭,斗争中因动摇和幻灭不甘心而作出 的追求,真实反映大革命前后广大青年知 识分子的精神面貌 2《虹》长篇小说――1929在日本 3《子夜》 4《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 冬》) 5《林家铺子》 ①名词解释∶《林家铺子》写于1932年。 它叙述的是一二八前后江南某小镇林家杂 货小店倒闭过程的故事,展示了旧中国城 乡经济破产的原因,反映了中国小商人的 失败情境,揭露了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和国 民党反动统治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 吴荪甫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个失败了的英雄形象:一、吴 荪甫具有两个方面的性格 1、果敢、自信。他的理想是发展民 族工业,摆脱帝国主义及买办阶级的束缚,最终实现资本主义。 因此,在与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斗争中,他表现出果敢、自信 的性格。在与赵伯韬的斗法中,确实显示了他沉着干练、刚愎 自用。2、动摇、悲观。公司的连连失败,沉重的一击之下,他 那的动摇、悲观就暴露出来了。当吴荪甫与赵伯韬的斗争中惨 败时,他的悲剧命运也达到了高潮。 二、吴荪甫的性格充分显 示出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1、一方面对帝国主义、买办资产 阶级、封建主义的不满;另一方面对工农运动和革命武装极端 恐惧与仇视。2、一方面对统治阶级的腐败制度与军阀混战的局 面不满;另一方面又依靠反动势力镇压工人农民运动。 两重性 使得他处在一个非常微妙的夹缝中,同时也决定了他命运的必 然悲剧结局。民族资产阶级有反帝反封建反官僚军阀政治的可 能性,然而由于当时政治和经济上的种种关系,其反革命的一 面又随着革命的深入而暴露出来
第九章三十年代小说一
30、40年代文学思潮[整理版]
30年代的文学思潮和文艺运动一、30年代文学特征——尽管由“文学革命”转向“革命文学”,但仍获得繁荣:中国文学发展到20年代后期,已基本上完成了现代化转型。
文学面临着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1928年,以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发生“突变”,率先举起“革命文学”的旗帜为标志,以“文学革命”为主旨的第一个十年结束了。
从此中国现代文学进入了以“革命文学”为标志的第二个十年。
也即文学史上的30年代的文学。
30年代是中国的社会政治形势发生急剧变化的一个年代,其风云动荡的激烈程度,一点也不亚于前一个十年。
从1927年中国大革命失败到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中国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面貌。
中国从此进入了一个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突出恶化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尽管社会动荡不安,战争持续不断,文学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无论哪种形式的文学创作,都涌现了一批代表性作家和作品,出现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
如在小说方面,出现了矛盾、老舍、巴金、沈从文、丁玲、李劫人等长篇小说大家,萧红、萧军、端木蕻良、张天翼、柔石、叶紫、沙汀、艾芜等文学新人;在诗歌方面,出现了戴望舒、卞之琳等现代派诗人,艾青也崭露头角;在戏剧方面,出现了将话剧民族化、本土化的戏剧大师曹禺;在散文方面,出现了林语堂与他的幽默闲适小品,何其芳、李广田等新秀;在流派社团方面,出现了“京派小说”、“海派小说” 、“新感觉派小说” 、“左翼小说”以及“现代派诗歌” 、“中国诗歌会”等。
总之,中国现代文学在斗争与论争中,一步步走向了它的成熟期和丰收期,获得了巨大的繁荣。
如果我们将第一个十年和第二个十年的文学作一下比较的话,可以说,第一个十年的文学是思想启蒙的文学,个性解放的文学,人的文学;第二个十年的文学是现实斗争的文学,反压迫反剥削的文学,民族解放的文学,阶级的文学。
第一个十年的文学主题集中而单纯,第二个十年则呈现出了显著的多元化现象,既有革命的左翼文学,又有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个人民主主义文学。
第八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二、创造社、太阳社与茅盾的论争。
主要来自于对茅盾《蚀》三部曲的评价。
四、左联(P150-151)
左联 :全称“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0年3月2日 在上海成立了。出席会议的有鲁迅、冯雪峰、沈端 先、冯乃超、柔石、李初梨、蒋光慈等四十余人。 会上通过的理论纲领宣告:“我们的文艺是反封建 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了社会地位 的’小资产阶级的”,并且要“援助而且从事无产 阶级艺术的产生”。会议选举沈端先、冯乃超、钱 杏邨、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等七人为常务 委员。鲁迅在会上做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的重要讲话。“左联”成立标志着共产党在组织上 自觉领导文艺的开始。
七、左翼文艺和自由主义文艺的冲突
自由主义文艺观点:自由主义作家在理论上 的代表人物是梁实秋(新月派)、朱光潜、 沈从文(京派)等。在他们的理论中反对 “为艺术而艺术”,提出人性核心的道德评 价的文学标准。
左翼作家和新月派的论争(P156)
最突出的反映在鲁迅和梁实秋的论争上。 梁实秋:认为文学应该表现共通的“人性”, 反对文学的阶级论。提倡“天才论”,“一 切文明,都是极少数天才的创造。” 鲁迅:既反对梁的观点,同时也批评了“左翼” 用阶级性代替、抹杀文学个性及其特性的做 法。
第八章 30年代的文学思潮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运动
一、30年代文学的显著特征(P147)
1、文学主潮政治化,“五四”所开启的相对自 由的氛围消失了。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 论的传播与初步的运用,并决定了以后二三 十年间文坛的面貌。 3、左翼文学、自由主义作家文学及其它倾向的 文学共同丰富着30年代的文学创作。
五、“左联”成立后所做的主要工作(P151-153)
中国现代文学 第八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左翼文艺和自由主义文艺的冲突
自由主义文艺观点 自由主义作家在理论上的代表人物是梁实秋(新月派)、朱光 潜、沈从文(京派)等。在他们的理论中反对“为艺术而艺 术”, 提出人性核心的道德评价的文学标准。 一、左翼作家和新月派的论争 最突出的反映在鲁迅和梁实的 论争上。鲁迅与梁实秋的分歧是一种思想的分歧,因而是一种 深刻的分歧。鲁迅对梁实秋的批评中,最著名的是杂文《“丧 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 二、左翼文学与论语派“性灵文学”的论争 三、左翼文坛与“京派”作家的论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1、三十年代文学创作潮流主要表现为三大派别:左翼、京派、 海派。 左翼文学从阶级论出发,把自己定位于产业工人和大众的代言人, 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展开批判,要求文学充当夺取政权的政治 斗争的工具。 京派是以北京等北方城市为中心的一批学者型的文人,多是北大、 清华、燕大、南开等几所知名大学的著名学者、教授,追求学 术的自由与独立,既反对文学从属于政治,也反对文学的商业 化追求。 海派是与京派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一般是指活跃在上海的作家, 以都市生活为描写对象,既写出他们在都市生活中的享受,也写 出了他们在都市生活中所独有的都市“文明病”。
三十年代文艺两大阵营的形成
1、革命文学阵营 从1928年起革命文学(无产阶级文学)兴起。 其标志是:1928年1月全部由共产党员作家组成的太阳社创办了《 太阳》月刊,蒋光慈、钱杏邨主持;刚从日本回国的创造社新成 员李初梨、冯乃超、彭康主持的《文化批判》创刊;创造社的 《创造月刊》第一卷8号“突变”为宣传革命文学。 2、自由主义文学阵营 1928年3月,倾向于自由主义的作家胡适、 徐志摩、梁实秋等创办《新月》月刊,声称维护“独立”“健康” 的 原则与“尊严的原则”。以此为中心,自由主义文学阵营也形成。
30年代文学思潮
左翼文学运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的成立:1930年3月2日、上海。
鲁迅作为旗帜,发表讲话。
党团/国际革命作家联盟的支部。
——政治性(组织)强化。
刊物《萌芽》《拓荒者》《前哨》(后更名为《文学导报》)、《北斗》、《十字街头》、《文学月报》、《太白》、《光明》等“左联”五烈士(1931年2月7日,五位“左联”作家柔石、胡也频、殷夫、冯铿、李伟森被国民党秘密杀害)理论:“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批评“革命的浪漫谛克”倾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典型”理论。
30年代文学一、概况:三十年代的中国现代小说繁盛一时。
除了茅盾、老舍、巴金、沈从文等之外,还有许多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小说家共同丰富着三十年代小说界。
这一时期小说被“左翼文学”、“京派文学”和“海派文学”所分割。
二、类型:1、左翼小说:主要是一批“左翼小说新人”创作的,分成三个流派式群体:“革命文学”派、“讽刺暴露文学”派、“东北作家群”。
2、京派小说: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国新文学中心南移到上海后,继续活动于北平、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作家群(北方作家群)所创作的小说。
他们的小说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多写乡土中国和平民现实的题材。
有从容节制的古典式审美趋向。
有比较成熟的小说样式。
3、海派小说: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出现在上海文坛的一个现代主义的小说流派。
注重表现现代都市社会中人们的紊乱、变态的心理状态,描写人性与现代文明的冲突,具有意识流特征。
三、30年代文学论争:(一)、关于“两个口号”的论争背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心日益暴露,中华民族正处于危机时刻性质:是革命作家队伍内部的论争焦点:谁对抗日救亡更为有利,谁更能体现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内容:1936年上海左翼文学界关于“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论争。
这两个口号都是为适应党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要求而提出的。
“国防文学”口号先由上海文学界地下党领导周扬提出,并由此开展了国防文学运动和国防戏剧、国防诗歌活动。
30年代的文学
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即从1928年到1937年抗战前的这一阶段,亦称30年代文学。
这一时期:1、文学思潮的空前政治化。
文学思潮延续了五四时期的“人的文学”的精神观念并且在理论资源方面多有开掘,左翼文学运动的兴起形成了以阶级为标志的、具有斗争精神与激情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观念。
2、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在文坛上起决定性的作用。
从1928年开始,无产阶级革命潮流强力地介入文学,令新文学的队伍发生了新的分化组合。
3、左翼文学与自由主义及其他多种倾向的文学彼此对立竞争,又共同丰富这一时期的创作。
在30年代的文学观念与话语中,主要存在着三种“人”的观念与话语的对话、冲突、交流与交融。
一种是五四民主科学背景上的人文主义观念与话语还在承续与发展;一种是左翼革命文学的“阶级的人”的观念与话语,第三类就是近现代通俗文学的“人”的观念:世俗化中的充分人性化、传统世俗社会的大众伦理道德与大众人性观。
30年代的中国文学,因社会的大变动而产生了诸多文艺思潮并存、纷争的现象,使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向。
反映在文学与审美的层次上,形成了不同文学派别之间的对峙与互渗,并由此创造出极度繁荣的文学景观,使中国新文学出现了自“五四”以来的第二个文学高峰。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是中国今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新文学发展的进程。
30年代后期上海的特殊环境吸引了许多从武装斗争中撤下来的革命文学青年,他们结成统一战线,与国民党进行文化斗争。
左翼文学正是这一斗争的产物。
除此之外,这一时期民主主义作家的创作也收获很大,涌现了如老舍、巴金、曹禺、沈从文、梁实秋、施蛰存、戴望舒、穆时英等著名作家。
在通俗文学方面,张恨水、还珠楼主等人的创作引人注目。
民主主义文学:继承和发扬五四新文学平民主义与人道主义传统,批判社会黑暗,展示现实人生。
代表作家:巴金、老舍、曹禺等。
自由主义文学:继承五四新文学的个性解放精神和思想自由原则,政治上保持中立,文化上采取温和或保守的色彩,注重独立的艺术审美,以期建立一种民主、自由、文化范型。
第八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左翼作家与“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的 论争
1932年,林语堂创办《论语》半月刊,1934年 9月主持出版小品文半月刊《人间世》,次年9 月又创办《宇宙风》,依托三个刊物形成了一 个标榜“性灵文学”的文学流派。鲁迅等左翼 作家指责他们在“风沙扑面,虎狼成群的时 候”,“靠着低诉或微吟,将粗犷的人心,磨 得渐渐的平滑”,是麻痹民族灵魂的“麻醉性 的作品”。 鲁迅在1933年10月1日发表《小品文的危机》 一文,批评论语派小品文是“小摆设”,而提 倡写作具有战斗性的小品文。
左翼文艺和自由主义文艺的冲突
自由主义作家在理论上的代表人物是梁实秋(新月派)、 胡秋原(自由人)、苏汶(第三种人)、林语堂(论语派)、 朱光潜、沈从文(京派)等。在他们的理论中既反对文艺为政 治服务,又反对“为艺术而艺术”,提出以人性为核心的道德 作 为评价文学的标准。 一、左翼作家和新月派的论争 最突出地反映在鲁迅和梁实秋 的论争上。鲁迅与梁实秋的分歧是一种深刻的思想分歧。分歧 的实质是人性论与阶级论的问题,是否承认超阶级的普遍人性 的问题,也就是如何认识人的本性的问题。 二、左翼文坛与“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争 三、左翼文学与论语派“性灵文学”的论争 四、左翼文坛与“京派”作家的论辩
三大派别的文学成就
1、创作题材空前的开拓和表现角度的新开掘。 各派作家均取得优秀成绩。 2、中、长篇小说和多幕剧成为收获最丰的体裁, 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在艺术表现上注重典型 环境与典型性格的塑造。心理刻画得到特别的 注重和发展。 3、作家个人的风格和艺术世界基本形成。30年 代的一些作品都是耳熟能详的 。这是中国现 代文学的丰收期。
革命文学阵营内部的论争
一、1928-1929年,“左联”成立前,鲁迅等与太阳社、创造社作 家 的论争。创造社、太阳社用错误的阶级理论和文艺理论,对五四 以来的文学进行了几乎全面的否定,对经典作家如鲁迅、茅盾、 周作人、郁达夫等进行了激烈的否定。他们把无产阶级文学当作 当时最先进的文学,把五四文学说成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 封建阶级的文学。郭沫若 《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钱杏邨 《死去了的阿Q时代》等。鲁迅《“醉眼”中的“朦胧”》《文学 的阶 级性》等予以反驳。论争白热化。与此同时,源于对茅盾《蚀》 三部曲的评价,创造社、太阳社与茅盾也展开了论争。 二、1936年,“左联”自动解散后,在左翼文坛内部发生的两个 口 号(左联领导人周扬提出的“国防文学”口号与鲁迅、冯雪峰、
第六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兴的。
传承与发展了“五四”人文主义、个性主义的文学思潮, 才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的主流思潮。
二、文学观念与话语中三种“人”的声音 对话、冲突、交流与交融
• 一种是承续五四科学理性背景上的个性主义声音还在 发展―――延续着五四“人的文学”的观念; • 一种是左翼革命文学的 “阶级的人” 的声音 ―― 革命 文学理论按照阶级来划分人。 这是由发现 人的社会性 进而发现 人的阶级性 ,这一嬗 变是由人的社会性向极端推进的结果。
• 从50年代中期开始,丁易、张毕来、刘绶松诸家现代 文学史著就开始强化关于左翼文学的叙述。
• 尤其是1957年反右,揪出“丁陈(冯雪峰)反党集 团”,周扬发表《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辩论》做为历 史与现实的总结。
• 紧接着,先是在1958、1959年先后有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文学教研室、北 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 吉林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 等编选出版了成套的《中国现代文学 史参考资料》。
• 还有第三种人的观念,那就是近现代通俗文学的
“人”的观念:充分世俗化中的充分人性化,通俗 文学的大众伦理道德与大众人性观。 这种观念承续着中国文化传统又有新质,主要是渗 透在较通俗的表现社会日常生活的小说作品中。
三、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1、左翼革命文学 • 以现代大工业中产业工人代言人的身份,对传统农业文明与资本主 义工业文明以及西方殖民主义同时展开批判;要求文学更自觉地成 为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工具。 2、京派 • 一批学者型文人,非职业化作家,陶醉于传统文化,追求文学的独 立与自由,反对文学从属于政治,也反对文学商业化,是维护文学 的理想主义者。 3、海派 • 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城市商业文化与消费文化畸形繁荣 的产物,他们依附于文学市场,既享受着现代都市文明,又感染着 “都市文明病”,对都市文明既留恋又充满幻灭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决定第二个十年文学基本面貌的 是革命文学思潮及其文学创作和人文 主义美学思潮及其文学创作。人文主 义文学思潮是传承了“五四”文学的 个性主义、人道主义、“人的文学” 的潮流,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则是新 兴的。
一、左翼革命文学思潮: 1、早在1923—1926年就有初期革命文学倡导。 邓中夏、恽代英、瞿秋白等,通过《新青 年》等刊物宣传革命文学主张。他们强调 文学的阶级性。1925年五卅运动后,产生 了一批反帝题材的作品。广大文艺青年都 不同程度地接受革命的影响,一些作家纷 纷投入革命斗争。(郭沫若、郁达夫、鲁 迅)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
三十年代文学(现代文学的第二个 十年) 推进了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的新的历史进程。在特定时代条件下 出现的革命文学运动,是对五四以来 文学革命在思想内涵方面的实质性的 深入和发展。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京 派”、“海派”等从不同角度以不同 艺术手段表达现实社会感受的风格流 派,这些文学思潮与革命文学共同构 成了30年代现代文坛的繁荣新局面。
二、创作道路 1、早期小说。在创作上,承继了“五 四”受郁达夫影响的浪漫抒情小说传 统,表述了现代女性在30年代社会的 人生感受。她是最早明确强烈的女性 意识写作的女作家。其作品是:处女 作《梦珂》(1927);成名作《莎菲 女士的日记》(1928)等
2、左联成立后,参加左联,创作风格 转变,由个性主义主题转变为集体主 义的革命主题。其作品《韦护》、 《1930年春上海》 (之一,之二)、 《水》、《母亲》等。
3、延安时期创作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其作品是:《夜》(被称为“沉思之 作”的现实主义作品)、《我在霞村 的时候》、《在医院中》等 4、1946—1948年参加土地改革运动。其 作品是: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小说中,叙 述话语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内容是 心灵世界的流动,目标往往指向社会 批判。文笔动情,文风犀利,锋芒毕 露,具有很强的情感浓度和思想力度。 表现出鲜明的女性主义色彩。
三、文学论争(153页)
(1)1928年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的批判。 (2)“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 (3)“文艺自由”的论争。左翼作家与胡秋原 (“自由人”)、苏汶(“第三种人”)的论争。 (4)大众语文论争(文艺大众化的论争) 主要是掀起反对文言、保卫白话的运动,展 开大众语的讨论。 (5)左翼作家对林语堂、周作人“性灵文学”的批 评。 (6)左翼作家对朱光潜、沈从文的争论。(京派文 学家强调文学与时代、政治的距离,追求人性的、 永久的文学价值)
主张:(1)文学要反映社会实际生 活表现民族的伟大精神,有利于民族 民主革命,要能反映伟大时代、表现 民众反抗精神的革命文学。(2)创造革 命文学,作家必须有革命的实际生活 和思想感情,必须到劳动中去,要从 事革命实际活动。
2、1928年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兴 起。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基本 理论主张是后期创造社和太阳 社成员首先提出的。(参看教 材147页)(1)革命文学的倡 导(2)革命文学的理论主张
历史背景和原因:早期共产党 人对革命文学的倡导;社会的急剧 变革;社会政治斗争形势;国际无 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影响。
3、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1930 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主要人物鲁迅、冯雪峰、 柔石等。并制定了左联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 (148页)主要刊物有《创造月刊》、《文化批 判》、《拓荒者》等。主要活动:马克思主义文 艺理论的译介、传播与运用;加强了与国际无产 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革 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倡和发展;培育了新一 代作家;开展了文艺思想斗争和论争。
总的说来,第二个十年文 艺思想领域是左翼革命文学理 论与人文主义美学主张两大文 艺思潮的对话、碰撞、交流。
三十年代小说(一)
一、30年代小说概述 小说作者新人迭出,小说体式日益 丰富,中长篇小说数量激增,三部曲 作品的大量出现,标志着30年代小说 的繁荣。
普罗小说:蒋光慈、洪灵菲等。 (革命+恋爱模式)。 左翼作家群:丁玲、柔石、艾芜、 沙汀、叶紫等。 “京派” :沈从文、萧乾、废名等。
2、巴金:《新生》、《萌芽》、“爱情三部 曲”(《雾》、《雨》、《电》)、“激 流三部曲”(《家》、《春》、《秋》等 确立了巴金的艺术风格和文学价值。 3、李劼人的《死水微澜》、《暴风雨前》、 《大波》等,交织成一幅绚烂多彩、内涵 丰厚的四川近代历史风俗画卷。
4、丁玲:《韦护》、《一九三〇年春上海》、 《水》等小说具有左翼文学开拓意义。 5、茅盾:处女作《蚀》三部曲(《幻灭》、 《动摇》、《追求》);《子夜》是文学 革命后第一部表现社会的长篇小说。“是 现代长篇小说最早的成熟标志”。
(2)朱光潜的美学、文艺学 思想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结 合现代心理学,将现代人文 主义心理学的美学思想运用 于文学研究。
(3)宗白华的“诗意人生”用唯美的 眼光看世界,把人生当作艺术品来创。 (4)梁宗岱对象征主义的研究。在介 绍西方的文化理论的同时,还在中国 古代的成就中寻求“契合”,向着融 合、沟通的方向发展。 这些坚持人文传统的理论家们的 文学贡献,与左翼的革命文艺理论的 宣传和建树,在那个时代,应该说都 是重要的。
现代派(心理分析派和新感觉派【海 派】):穆时英、刘呐鸥、施蛰存等。 社会剖析派:茅盾、吴组缃等(原本就 参加左翼文学活动)。 东北作家群:萧红、萧军、端木蕻良等。
二、30年代小说重要作家及作品 1、老舍:《二马》、《猫城记》《离 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惶惑》、《偷生》、《饥荒》等 作品奠定了老舍笔下的市民社会和市 民形象系列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 位。
6、沈从文:湘西世界与都市世界 《边城》、《长河》、《月下小景》、 《神巫之爱》、《八骏图》等 7、阳翰笙:“地泉三部曲”(《深入》、 《转换》、《复兴》。 8、张天翼:《速写三篇》(《华威先 生》、《谭九先生的工作》、《新 生》。
三、30年代小说赏析
丁 玲
一、生平简介 生于1904年。原名蒋冰之, 又名冰之,湖南临澧人。1927 年开始发表小说,1930年参加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2年参 加中国共产党。全国解放后, 曾任《文艺报》主编等职。 1986年3月病逝于北京。
四、作品探讨:独特的女性形象系列 丁玲作品的女性具有:美(外在、内 在)、傲、悲等特点。
张天翼 一、生平及创作(略) 二、小说的主要内容 始终贯穿着反暴虐、反虚伪、 反庸俗的讽刺主题。1、伪善、狡 诈的上层人物 2、甘心做统治阶级 附庸的人物 3、下层卑贱者
三、艺术特色 1、艺术构思上,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的喜剧 的矛盾,使之交错并结,在假象和实质的 强烈反差中揭示人物的真面目。 2、人物刻画上,善于抓住细节特征,以白描 手法加以夸张、反复,以突出其性格。 3、结构上,单纯明快,干净利落,余味无穷。 4、语言上简劲、犀利,富有跳跃感,从而形 成泼辣、劲捷的艺术风格。
新感觉派小说 新感觉派是30年代海派文学中重要的 一支,是活跃于20年代末至30年代前半期 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内容上表现都 市社会病态的生活,追求瞬间印象或感受, 长于描写人物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艺术 上刻意追求主观印象,节奏快速。小说形 式花样翻新,采用意识流、心理分析、象 征手法、主管的感觉印象等方法进行小说 创作。主要代表作家有施蛰存、刘呐鸥、 穆时英。主要刊物《无轨列车》、《新文 艺》、 《现代》。
总之,“左联”从1930年成立 到1936年自动解散,几年中积极提 倡和实践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对于 中国现代文学历史的发展,起了推 动作用。但也存在着缺点和错误。
二、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1)新月派理论家梁实秋提倡健康 与尊严的文学原则。其文艺思想特 征,援据美国白璧德新人文主义为 学术背景,对五四以来的中国新文 学进行反思与评价,提出人性核心 的道德评价的文学标准,以古典主 义的“节制”为美学追求。(梁实 秋的人性论,是以理智欲的人性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