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诗学美学思想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言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美学家,他们的诗学和美学思想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两人被誉为“古希腊诗学的双子星座”。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一系列诸如“诗歌创作的源泉”、“诗与现实世界的关系”、“诗歌创作的取材”、“诗歌的社会功用”等问题的探索论证,开创了西方诗学理论的先河,完成了西方诗学理论体系的建构。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虽为师徒,但各有千秋。柏拉图生于公元前427 年,是古希腊成就最大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对后来西方美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亚里士多德作为柏拉图的学生,在老师研究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两位大师的学术研究可谓浩如烟海,本人仅撷取两位大师在诗学美学方面的成就进行一些粗浅的分析,以理清二者的理论脉络。

第1章关于诗歌的起源

1.1 从概念意义上去认识诗歌

诗歌是一种着力于表现人的情感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

1.2 客观唯心主义认知下的诗歌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柏拉图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来,它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因此认识不是对世界物质的感受,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

柏拉图在对诗歌来源的认识上明显受到自己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的影响,基于认识只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性的理解的观点,柏拉图认为诗人之所以能够写出来诗歌,是在诗人沉浸到一种痴狂的境界(也就是后来尼采所说的“酒神”境界和“日神”境界)中,[1]受到了神灵的启示,然后把这种神灵的思想通过世俗的语言表述出来,公之于众,这便成了诗歌。诗人在没有神灵指引与启示的情况下,只是一个浑浑噩噩的个体,没有自己的能动性和自主精神;而一旦受到了神灵的启示,又变成了一个类似于“传声筒”的个体存在,他们表述的并不是自己的思想,而是处于癫狂状态下神灵对他们的指引。

于是,在柏拉图的思想下,诗人也便成了一个没有明确思想认知,而只需要去追求那种被神灵思想指引的精神境界中即可。诗歌也不再是诗人通过语言表述自己

内心情感的一种艺术方式和行为了,而只是一种被动的接受与复制。受此影响,很多诗人也陷入了这样一种困境之中:没有把神灵的点拨变成求知的愿望,也没有把迷狂中的灵感化为自我完善的动力。

不得不说,柏拉图把自己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引入对诗歌的定义,对诗歌的发展和诗人的学习和求知有一定程度的阻碍作用,让当时和后来的很多诗人走了不少的弯路。根本上说起来,还是在于柏拉图对世界的本源的认识是基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把很多未知的或者难以定论的东西归结为“理念”的指引,这对诗歌艺术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否认柏拉图的这种观点带来的一些积极的影响。柏拉图所认为的那种“痴狂”的境界,也被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了是追求艺术的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一种境界。在“痴狂”的境界中,艺术家们的确有可能创造出表现自己最高水平的艺术作品。

1.3 从人的角度对诗歌起源的认知

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是这样说的:“有人问:写一首好诗,是靠天才呢?还是靠艺术?我的看法是:苦学而没有丰富的天才,有天才而没有训练,都归无用;两者应该相互为用,相互结合。”

如何去理解这句话,我们首先要关注的是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

他虽然是柏拉图的学生,但却抛弃了他的老师所持的唯心主义观点。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实物的原型,它不依赖于实物而独立存在。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实在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

在对诗歌来源的认知方面,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与柏拉图“诗兴外来”截然不同的观点。他认为诗歌的起源不在于神,而是在于人。对于诗歌的艺术的起源,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著名的“模仿”说,他认为人的天性里面存在着模仿的本能,并且能从这种模仿的本能中得到快感。[2]因此,亚里士多德认为在诗歌的起源于发展中,人绝不是无为的,而是以一种积极能动的态度去参与的。譬如最初的诗歌,可能就是一群扛着大木的原始人,他们在抗大木的过程中,听到了一群鸟非常有节奏的鸣叫,于是他们好奇地也学着这群鸟的鸣叫发出“呦嗬呦嗬”的声音,并且他们从这种声音符号中得到了一种宣泄与放松,这种快感促使着人们去学习,去模仿更多的声音,然后随着社会,随着语言文字的不断发展,慢慢演化成了现在的诗歌。由此,亚里士多德坚

持人在诗歌创作中的主动地位。他认为诗歌是表达人的内心的艺术途径,而不是单纯作为“神灵意志的传声筒”。

1.4 二者对诗歌产生的技艺性的不同认知

由于基于不同的哲学思想和观念,在对诗歌来源的认知上,柏拉图就与亚里士多德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念:柏拉图认为是神力的庇佑,不是理智可以追寻的精神活动,而是盲目的,没有规则的。人在这个过程中很难起到一个能动的效果和功用;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诗歌的创作是人类模仿的天性使然。人对知识、规则的追寻会在诗歌的起源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人类从无意识逐渐发展到有意识的能动的一种生产性行为。在这个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通过对诗歌创作技艺的学习,人们是有能力把内心的思考、情感和发生于想象世界或真实世界的事件通过诗歌的语言表述出来的。亚里士多德的代表作《诗学》,实际上就是对诗歌创作技巧的评述性著作,告诉了人们诗歌的写作方法和程序,并明确指出了诗歌的标准与内容。

第2章诗歌与现实的关系

2.1 诗歌是“影子的影子”

前文我们说过,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是基于其客观唯心主义的观念的。对于诗歌与现实的关系,柏拉图是这样认为的“理念——现实——诗歌”。也就是说,在柏拉图的思想观念里面,理念是真实的第一世界,而我们所处的现实生活,则只是我们意识中对理念世界的一个翻版,而诗歌,则是对这个“翻版”的翻版,于是,诗歌在柏拉图的认知中,与理念世界已经隔了两层,是“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也就愈加显得不真实。柏拉图对理念世界、现实世界、诗歌的这种关系的认知,无疑是一种自然主义、反现实主义的认知。他否认了诗歌的真实性。从根源上去探究,柏拉图并不认为诗歌就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真实的反映,而是一种间接后再间接的对理念的一种不真实的放映。他认为,诗歌只是一种对外在现象的模仿,艺术家在这种活动中并不需要什么主观意识的参与,而只是像摄影师一样把事物的影子的摹写,当然见不得事物的本质。

2.2 诗学现实主义下诗歌与现实的关系

在诗歌与现实世界关系上面,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与柏拉图截然不同的观点。首先,亚里士多德肯定了我们所处的世界的真实性,认为现实世界是一个真实的存在,从而,也就证明了以模仿现实世界实存性为根本特质的诗歌的真实性。亚里士多德认为诗歌是一门真实的,需要人们去能动的参与的艺术,而不是像柏拉图所言的那样是一种虚无缥缈、不可捉摸的“影子的影子”般的存在。其次,亚里士多德认为诗歌作为一种模仿的艺术,对现实世界也是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它克服了具体的局限,避免了生活的琐碎和片面性,能够揭示普遍的真理。“诗摹仿的对象不是‘形’的不完善的翻版,而是经过提炼的生活;艺术活动的成果不是两度离异于真理的‘赝品’,而是具有很高欣赏价值的艺术形象”。诗歌并不仅仅是把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东西复制过来给人看,而是一种艺术的提炼与升华,它把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对真理的追逐都通过诗化的语言表述出来,让人们可以通过这些诗歌的形象和语言表述去追逐真理,获得艺术上的快感,这与柏拉图的“诗歌与真理隔了两层”的观点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再次,亚里士多德甚至认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