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诗学美学思想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浅谈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摹仿论的异同

浅谈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摹仿论的异同

浅谈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摹仿论的异同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到中世纪,很多对于文艺的论述几乎都要论及摹仿,这成为这一时段文艺理论形态的显在话语。

以往一般把柏拉图关于摹仿的文艺思想视为西方文艺理论摹仿论的起点,其实,从现有的资料上看,在柏拉图之前,古希腊学者们就已经开始论述摹仿了。

最早的“摹仿”观念是与原始巫术相联系的。

从原始巫术的“摹仿”观念,到描述与僧侣祭祀活动相联系的音乐和舞蹈的摹仿,到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万物摹仿数”,构成了古希腊早期摹仿观念的发展轨迹。

其中的代表学者有克塞若芬尼、赫拉克利特和德谟克利特,他们的理论反映了早起古希腊对文艺的朴识,但是只是从外部触及了瘟疫的本源,显得十分片面。

柏拉图是古希腊集大成的思想家,他的文艺理论是建立在他的唯心主义哲学基础上的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一般说来,古希腊人的“艺术蓦仿自然”的看法本来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艺术观,到了柏拉图手里才起了本质的变化,成了他的唯心主义艺术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柏拉图看来,只有“理式”(即共相、一般、普遍)才是真实的,一切具体的个别事物都只不过是“理式”的影子。

在他的哲学理式思维里,最高等级的是“理式”;第二等级的是现实世界,他称为影子;第三等级的则是对于现实世界的反映,他称为影子的影子。

李秀斌在《西方文艺理论名著论要》中对柏拉图蓦仿说作了言简意赅的说明:“从探求艺术的本质看,柏拉图认为感性的现实世界是由蓦仿观念世界来的,艺术世界是由摹仿感性的现实世界来的。

因此,艺术世界就成为理念的‘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

这就是柏拉图从理念论出发;对他以前所流行的艺术幕仿现实的传统观点所给予的客观唯心主义的解释,从而形成了柏拉图的‘幕仿说’。

”亚里斯多德文艺思想的核心是“摹仿说”。

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说:“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双管箫乐和坚琴乐——这一切实际上是摹仿。

”可以说,“蓦仿”是《诗学》的中心概念和出发点,是亚氏文艺理论的基础。

浅谈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之文艺观念——《理想国》《诗学诗艺》读书报告

浅谈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之文艺观念——《理想国》《诗学诗艺》读书报告

浅谈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之文艺观念——《理想国》《诗学诗艺》读书报告[阅读书目]《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诗学诗艺》罗念生、杨周翰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1月.综述古希腊文学是西方文学的两大源头之一,古希腊时期不仅在文学实践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在文艺理论上有着卓越的建树,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思想家、文艺理论家提出了许多对后世有着深刻影响的理论观点。

生长在罗马文学黄金时代的贺拉斯以其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新解。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指出:最高等级的是“理式”;第二等级的是现实世界,称为影子;第三等级的则是对于现实世界的反映,他称为影子的影子。

他曾以床为例指出床有三种,第一种是上帝心中床的理念;第二种是木匠依床的理念所造出的个别的床;第三种是画家摹仿个别的床所画的床。

这三种床当中只有上帝心中的床的理念是永远不变的,一切个别的床皆出自于它,所以只有它才是真实的。

木匠制造个别的床,受到时间、空间、等各种有限事物的限制,没有永恒性和普遍性,所以不是真实的,只是一种“摹本”或“幻想”。

至于画家所画的床虽然是根据木匠的床,但他所摹仿的却只是从某一角度看的床的外形,不是床的实体,所以更不真实,只能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实隔着第三层”。

柏拉图认为理式的世界是最真实的,现实世界摹仿了理式世界,而艺术世界又是摹仿了现实世界,尽管文艺摹仿理式,但是文艺没有直接地摹仿理式,所以,文艺的摹仿只能是摹仿的摹仿,因此就是远离真实的摹仿。

相比之下,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则认为“史诗、悲剧和酒神颂都是摹仿,只是有三点差别,即摹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采取的方式不同。

”诗人的职责不在描写已发生的事情,而在描述可能发生的事。

诗人与历史家的差别不在于诗人用不用韵文。

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历史家描述已发生的事,而诗人却描述可能发生的事。

因此,诗比历史是更具有哲学意义,更加严肃。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文艺观浅析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文艺观浅析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文艺观浅析作者:邵山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10期摘要:柏拉图的文艺观主要集中在《文艺对话录》,亚里士多德的文艺观主要集中在《诗学》。

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文艺观进行比较:诗人的作用;文艺的作用;文艺创作。

抛弃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定,笔者发现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文艺观都丰富多彩。

关键词: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诗人;文艺创作中图分类号:I0-0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0-0058-01不少哲学家的头上便被扣上了一顶唯心主義的帽子。

我们应该做的是,从原著中去发现那些曾经被别人一度排斥的文学观,并且把它的观点放到作者的文本语境中理解。

我们应重新审视柏拉图这位被称作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

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文艺观进行比较。

一、诗人的作用文艺与现实的关系是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观点分歧的起点。

在《理想国——诗人的罪状》里有这样一段话:“我们经常用一个理式来统摄杂多同名的个别事物,每一类杂多的个别事物都有一个理式。

工匠制造每一件用具,床、桌,或是其他东西,都是按照那件用具的理式来制造的……但是他们只是在外型上制造他们,并不是实体。

”什么是实体与理式呢?柏拉图解释为:“床有三种。

第一种是自然中本有的,我想说无妨是神制造的,因为没有旁人能制造它;第二种是木匠制造的,第三种是画家制造的。

”柏拉图认为有理式是一种普遍性的存在,理式是床之为床的本质。

柏拉图认为的文艺与现实的关系是:文艺模仿现实,由于它不能反映理式,所以不真实。

也就是说,诗人不能反应真,作为可以被驱逐出理想国的缘由之一——不真。

在最后一段中柏拉图讲到:“我们也可以准许她的卫护者,就是自己不做诗而爱好诗的人们……因为如果证明了诗不但是愉悦的而且是有用的,我们也就可以得到益处了。

”由此可以看出,真与善是柏拉图衡量文艺的一个重要标准。

二、文艺的作用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论述文艺的作用时是建立在论述诗人的作用的基础上的。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的差异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的差异

华夏艺谭34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的差异■ 程 靖 武汉科技大学〔摘 要〕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美学思想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两人的思想主张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从两人美学思想的差异性来说,主要三点不同之处:一是对艺术本质的看法不同;二是对艺术创作动因的理解不同;三是对艺术社会功用的理解不同。

尽管作为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许多理论吸收了柏拉图的思想,但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对世界认识的不同,从根本上导致了两人在美学观念上的差异。

〔关键词〕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差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古希腊时期“具有最高哲学天赋和成就”的两位哲学家。

黑格尔认为:“哲学之作为科学是从柏拉图开始而由亚里士多德完成的。

他们比起所有别的哲学家来应该可以叫做人类的导师。

”①由此可见,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美学思想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但两人的美学思想也有较为明显的差异。

一、对艺术本质的看法不同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对美是什么进行了详细阐述,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正是对美的理式的“摹仿”。

他在《理想国》中阐述了对于艺术本质的看法,认为艺术是对现实世界中具体事物的摹仿,因此艺术与理式之间的关系则是“摹仿的摹仿”,是现实世界中具体事物的影像。

“诗人的创作是真实性很低的……他的创作是和心灵的低贱部分打交道的”,甚至“模仿的诗人在每个人的心灵里建立起一个恶的政治制度”。

②柏拉图对艺术和诗人的地位看得如此之低,与其政治主张不无关系。

柏拉图的所有理论主张,都试图为贵族奴隶主阶级说话,试图捍卫贵族奴隶主赖以巩固其地位的神权思想。

在柏拉图的哲学思想中,真理只能从独立于感性世界之外的理性世界中获得,而由于艺术摹仿的对象是感性的现实世界,所以艺术是不具有真理性的。

他认为,感性和理性是完全对立的,美不能沾染感性形象,否则美就会不完满。

③在柏拉图看来,感性艺术的地位远远低于理性哲学的地位。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美学著作《诗学》中谈到了他对于艺术本质的看法。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比较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比较

显 。在雅 典 , 隶制 社 会 面 临着 深 刻 的政 治 危 机 。 后 贵 奴 最
族 派 失 势 了 , 主 派 当 权 了 , 拉 图 的 老 师 苏 格 拉 底 被 民 民 柏 主 制 判 处 了 死 刑 ,这 对 于 始 终 站 在 贵 族 阶 级 立 场 上 维 护 贵 族集 团利 益 的柏拉 图来说 , 啻 为一 个 沉 重 的 打击 , 不 为
的 自然 哲 学 , 向 研 究 人 和 社 会 的 过 程 . 而 率 先 引 起 苏 转 从 格 拉 底 的 注 意 ,而 后 柏 拉 图 和 亚 里 士 多 德 相 继 进 行 了 深 入 的探 讨 。 们 从 各 自的理 性 主义 的哲 学 观 点 出发 . 模 他 以 仿 说 来 解 释 和 论 证 文 艺 和 现 实 的 关 系 “ 仿 ” 希 腊 语 是 “ me i” 它 有 两 项 主 要 含 义 : 模 的 mi ss 。 1 仿 , 型 ( 特 儿 ) 复制 ; . 模 原 模 的 2凭 借 艺 术 的 表 现 、 现 。 . 再 英 语 系 统 研 究 模 仿 说 的 学 者 , 往 往 也 相 应 以 这 两 项
否 则 人 类 的 灾 祸 是 无 法 避 免 的 ” 为 了 这 ~ 至 上 的 政 治 理 。 想 , 拉 图抬 高哲 学 和哲 学 家 , 其 他 的学 术 ( 括 艺 术 柏 将 包
含义 来 理解 模 仿 。 1 i tt n (模 仿 ” 。 仿 的行 为 或 事 例 ; 制 品 , . mi i ”“ " ao )模 复 仿 造 的相 似物 ; 仿 某 一 作家 的风格 或 文 体 的作 品或 文 章 ; 模
果 没 有 柏 拉 图 思 想 承 前 启 后 的 作 用 . 亚 里 士 多德 也 难 以

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模仿说差异

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模仿说差异

——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摹仿说差异“摹仿说”是古希腊哲学家、艺术家研究文艺起源、解释文艺与现实世界关系,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学说。

“摹仿说”两大奠基人——古今的哲学巨匠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对其在认识论中存在不同的解读。

“摹仿说”是最古老的艺术学说,主要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与摹仿或者展现现实世界的事物。

柏拉图认为理式是神的创造,这个精神的理式世界创造了现实世界。

现实世界是摹仿理念世界而来,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而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摹仿,是“影子的影子”。

因此认为摹仿的艺术是不真实的,而且还会“培养发育人性中低劣的部分,摧残理性的部分”。

而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继承了柏拉图的“摹仿说”,但更多的是对柏拉图的批判。

与柏拉图相比,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更全面、更准确,符合现实主义的特点。

他认为艺术是对于实物的摹仿,但因摹仿的对象、媒介、方式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种类的艺术。

他还认为摹仿是人的本性,摹仿的艺术不仅可以给人们带来快感,还可以帮助人们“求知”。

如果把希腊的文艺概貌比作群峰竞秀的景观,那么,柏拉图和亚里土多德无疑代表着突兀的双峰。

他们虽然是师徒关系,但在“摹仿说”方面他们存在很大的不同。

亚里土多德的“摹仿说”是在继承和发展老师柏拉图观点基础上形成的,更具有唯物主义的性质,他们关于“摹仿说”的观点是有区别的。

第一,“理式”论是柏拉图哲学体系的基础。

他认为理式是神的创造,这个精神的理式创造了现实世界。

他以理式否定了感觉经验的可靠性,否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现实世界是以理式世界为蓝本的,只有“理式”才是真实的存在。

人们要获得只是认识真理,不许经过感觉,只需对理式的“领悟”。

在他看来,“理式”是世界的本源,现实世界是“理式”世界的影子,而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摹仿。

在《理想国》卷十中,柏拉图以三种床为例阐述自己得观点。

他认为,有三种床,第一种是“床之所以为床”的床的“理式”;第二种是木匠依床的理式造出来的个别的床;第三种是画家依木匠造出的个别的床画出来的床。

浅析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文艺思想

浅析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文艺思想

浅析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文艺思想一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摇篮。

众城邦中雅典处于最重要地位,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奠定基础,后经克利斯梯尼和伯里克利的改革,逐步形成了希腊的民主政治。

浓郁的民主气氛,追求自由的精神既体现在生活环境中,也体现在文学作品中。

人们的文化观念中更是体现着民主和自由的精神。

古希腊经济以农业为主,同时商品货币经济也较发达,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都已出现。

古希腊经济既有维护奴隶主自然经济,又有对商品货币经济的探索。

发达的交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世界各地文化的交融,使希腊文化获得了发展。

希腊人的哲学观念脱胎于宗教观念,而对文学艺术的自觉意识又受着哲学思想的影响。

古希腊哲学思想的演变历程,正反映了文论的演变历程,它们各自在后来的不同历史时期都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二古希腊的文艺理论,有着丰富的遗产。

早在柏拉图前,希腊的思想家、文艺家们就曾对文艺提出过自己的见解,而这些许多都是柏拉图以来思想的源头。

荷马在他的史诗“序曲”中曾祈求诗神缪斯给他灵感,并在史诗中多次论及诗要给人以快感。

色诺芬尼责备荷马把神写成与人一样有道德败坏的行径。

这一点,被柏拉图所继承和发扬。

哥奇亚斯认为悲剧通过神话传说和情感描写使观众坠入迷魂阵中,所以能迷人的悲剧比不能迷人的画更高明,而被迷的观众比不被迷的更聪明。

哥奇亚斯从观众心理的角度探索文学艺术的效果,对亚里士多德有一定的影响。

德谟克利特对文艺的看法,主要包括灵感说和摹仿说。

他从经验论的角度总结出文艺和人的其他活动是起源于摹仿的。

关于灵感,德谟克利特继承传统的看法,承认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并把灵感的来源归结为神。

苏格拉底也继承了当时流行的摹仿说。

主张艺术不但是对对象形象的忠实描绘,而且还是对人物心灵和性格的表现。

苏格拉底还强调天才和灵感,认为诗人处于灵感状态,自己不知其所以然。

他的文艺思想得到了弟子柏拉图和徒孙亚里士多德的发扬。

三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年)出身于雅典的贵族家庭,早年受到过很好的教育,并就学于苏格拉底八年,直到苏格拉底逝世。

浅谈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模仿说”的异同

浅谈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模仿说”的异同

浅谈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模仿说”的异同作者:张旭来源:《青年时代》2020年第05期摘要:亚里士多德师承柏拉图,并与其师柏拉图一同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柏拉图通过“理念论”建立起自己的“三一式理论”,指出诗和艺术就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它们远离真理,对人的心灵很难起到积极正面的作用。

亚里士多德在批判柏拉图“理念论”的基础上对柏拉图的“模仿说”进行了继承、突破与改变,将诗和艺术的模仿定义为积极的、带有创作者主观活动的创造活动。

清楚了解二者“模仿说”的含义与区别,有助于解答二者模仿说产生不同原因的问题。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模仿说”一、阐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模仿说”(一)柏拉图的“模仿说”柏拉图循着其师苏格拉底的脚步,依照苏格拉底从具体事物之后去寻找一般定义的方法,将关于普遍本质的一般定义称为“理念”。

在柏拉图的学说中,“理念”并非人的眼睛可以观察到的某个具体存在,而是“心灵或理智所‘看’到的东西”,同时也是具有“统一性”的共相和普遍的概念。

尽管来源苏格拉底,但是柏拉图的“理念”较之前者的“定义”范围更广,且将普遍本质和个别事物彻底割裂开来。

在“理念论”的基础上,柏拉图构造起“三一式理论”。

“三一式理论”即三重世界,一种模仿。

三重世界指“理念”世界、现象世界以及影像世界。

第一个世界是柏拉图所认为的世界的本源和本质——“理念”世界。

“……其他事物按照这个类型的形象制造出来,与这个模型相似,所谓事物对相的分有无非就是按照相的形象把事物制造出来。

”从《巴门尼德篇》中的这句话就可以看出,“理念”世界是现象世界背后的真实和本质,现象界的所有事物都是由“理念”世界派生出来的。

而现象界的事物之所以拥有具体的某个形象,是因为它们对“理念”进行了一种“分有”。

第二个世界现象世界建立在对“理念”世界的模仿上。

柏拉图的著作中多次谈及过“分有”这个概念,如《理想国》中“认识美自身的存在,并能区分理念及分有物的人,是既不会把分有物当作理念,也不会把理念当成分有物的。

亚里士多德及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及柏拉图

浅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摹仿说上的异同一、中文摘要:古希腊两大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名为师生,但他们二人在对于艺术本质的认识上却有着根本的不同,虽然他们对艺术本质的理论阐述都源于古希腊的传统理论—“摹仿论”。

理式摹仿说是柏拉图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创立文艺理论独立体系的则是亚里士多德,然而师徒俩关于诗人应摹仿现实的性质存在着根本的分歧。

本文将通过梳理摹仿说的起源,以及探究二者对摹仿论的异同,浅析摹仿论这一西方文论本质观。

二、关键词:摹仿; 理式 ;灵感一、摹仿说的起源古希腊的思想家和文论家历来重视对艺术美本质的讨论,“摹仿”一词一直是古希腊文论的重要词语。

根据古代文献的记载,毕达哥拉斯(约公元前580—前500)提出“音乐是摹仿天体运动,数的和谐”,这是古希腊最早的“摹仿说”。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约公元前540—前480)提出“艺术摹仿自然”,认为艺术是和谐的,这在文学史和思想史上具有开篇的意义。

随后,德谟克利特(约公元前460—前370)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学说,认为:艺术不仅要摹仿自然,而且要摹仿社会和效仿好人。

这是第一位从研究自然过渡到研究社会的哲学家。

苏格拉底(约前469—前390) 也是一个摹仿论者,他主张摹仿人的“精神方面的特质”。

“摹仿说”同样是柏拉图文艺理论的重要部分,他的理式摹仿论实际上是关于事物和世界的抽象概念,但是被绝对化、神秘化而作为先于现实世界而独立存在的精神客体。

后来师从于他的亚里士多德发展了这一学说,提出艺术摹仿现实的唯物摹仿论,成为摹仿论的集大成者。

至此,西方文艺摹仿学说得到极大的发展,后来的文艺摹仿思想大多伏源于此。

二、“理式”论是柏拉图艺术论的本质1、泛化的艺术概念柏拉图所了解的“艺术”和我们眼中的“艺术”是相互区别的两个概念。

古希腊时期,人们对艺术的理解比较广泛。

绘画、诗歌、音乐、雕刻之类是“艺术”;手工业、农业、医药、烹调之类也是“艺术”,这些凡是可以凭专门知识来学会的工作都叫“艺术”。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文学批评的异同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文学批评的异同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文学批评的异同王朝晖摘要:在研读西方文学时,由于亚里士多德师从柏拉图,两人文学批评的异同常常被忽视,然而,在西方文论中,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虽都赞成文艺模仿说,但两者对文艺模仿的对象看法有本质的不同,柏拉图是唯心主义的模仿说,而亚里士多德是唯物主义的模仿说。

这篇文章旨在澄清两者文艺批评的异同。

另外重温一下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关键词:柏拉图,理式,模仿,灵感,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悲剧,艺术创作A 柏拉图的文艺理论1.文艺是对理式的模仿柏拉图生于雅典世袭贵族之家,21时就学苏格拉底,勤奋好学,才思敏捷,师生友谊非同一般,对民主派政治立场一致。

柏拉图的著作都用对话写成。

他的文艺理论是其哲学体系的有机组成。

而理式理论是其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石。

因此只有理解理式论,才能深刻理解柏拉图的文学批评思想。

柏拉图的理式有三个含义:①理式是非物质意识的永恒不灭的本体,②一种由低向高的体系,最低的理式是具体事物的理式,再往上是数学几何方面的理念,更高是艺术道德方面的理念,最高的理式是真善美的统一,是神的化身。

这种理式叫做事物的原型。

③只有理式才是真实存在。

从这一点上他否定了经验的可靠性和以理式为蓝本的现实世界真实性。

在此基础上,柏拉图提出文学艺术是理式的模仿:①文艺模仿自然,自然以理式为蓝本,理式第一性。

自然第二性。

②柏拉图由此认为有三种世界:理式世界,现实世界、艺术世界。

现实世界是对理式世界的模仿再现,而艺术世界则从更低的层次再现自然、现实世界。

③把艺术摹仿自然贬低为照镜子,只是复现事物外貌,不能模仿本质。

因此他把诗人和艺术家列为理想国里的下六等公民。

对诗人和艺术家极其反感。

他列出了模仿艺术的三条罪状:①与真理隔三层,没有真知灼见;②以谎言亵渎神明,贬低英雄;③模仿人性低劣部分讨好群众,助长感伤癖和哀怜癖,摧残理性。

由此,柏拉图反感悲剧和喜剧,他认为悲剧迎合了无理性的情感,通过给人快感助长感伤癖和哀怜癖。

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文艺观之比较

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文艺观之比较

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文艺观之比较作者:高美霞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年第06期摘要: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同是古希腊的哲学家,两人关系又是师徒,但他们在文艺观上都有诸多不同。

后世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文艺思想研究有很多,主要体现在文艺的本质论,文艺的功能论,文艺的创作论方面等三方面。

对两者不同学说内涵的对比分析,有利于人们深入透彻的理解他们的文艺观。

关键词:摹仿;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文艺中图分类号:I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7-0084-01一、摹仿说柏拉图继承了古希腊“艺术摹仿自然”的说法,认为文艺是对客观世界的摹写,它不可能超越这理式的摹本而直达理式世界,从而无法揭示出潜藏在理式世界中的真实和绝对的美。

总体来看,在柏拉图的理论中,“摹仿就是对外在世界的一种被动的,忠实的抄录”,“摹仿并不是通向真理的正确道路”,柏拉图大约是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把艺术比作镜子的思想家,把文艺家的创作过程同镜子的映像相比拟,显然还没有看到艺术表现典型的意义。

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是对柏拉图摹仿说的一种扬弃,在他看来,现实事物包括人的活动,就是真实存在,诗摹仿人的活动,也就是在创造艺术真实,摹仿不只是映现外在形象更是人的一种求知活动,以形象方式获求真理,形成关于人自身的创制知识。

他不仅肯定艺术的真实性,而且肯定艺术比现象世界更为真实,艺术所摹仿的绝不象柏拉图所说的只是现实世界的现象外形,而是其必然性和普遍性。

二、文艺的功能论(一)文艺对国家和人生的效用柏拉图主张文艺必须对人类社会有用,必须服务于政治。

他很重视文艺的社会效用,对文艺提出“不仅能引起快感,而且对国家和人生都有效用”的美学要求。

在文艺的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的比重上,柏拉图是西方第一位明确而坚决地把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的思想家。

此观点对西方后世文学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二)“激起”说和“净化”说激起和净化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文艺与情感关系所作的概念性总结。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理论方面相同点与不同点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理论方面相同点与不同点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理论方面相同点与不同点相同点:二者都认为诗歌是人们在“迷狂”的境界下产生的。

不同点1对诗歌的思想认识不同柏拉图的思想是基于其坚定的神学观念,认为诗歌是神的启示,而不是人主观去创作的。

亚里士多德则以人学角度去分析,认为人们创作诗歌是本能,是自身主观愿意去做,有自己的思想。

2诗歌与现实观念之间的差别柏拉图认为“理念—现实世界—诗歌”这样一个观念,因此从本质上否定诗歌的真实性,即认为诗歌对现实并无意义。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诗歌是反映真实生活的,是从现实中提炼的。

3诗歌对社会功能上区别柏拉图认为诗歌对社会活动毫无意义,贬低其对社会的价值。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诗歌对社会有很大作用,能够满足其对情感,精神的满足。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之间关键差异首先,在哲学思想观念上柏拉图是西方唯心主义创始人。

而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其思想有唯物主义的存在。

其次,在政治思想上,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描绘出一幅乌托邦的画面,认为国家应由哲学家进行领导,在今天看来有集权主义色彩存在。

亚里士多德则主张从现实的国家出发,防止国家堕落促进国家发展。

此外,在爱情观念上,柏拉图的爱情观是精神恋爱,坚信真正的“爱情”是持之以恒的。

亚里士多德不这么认为。

最后,在文艺思想上,柏拉图是先验论理论者,认为人的知识是天赋的,人们在学习过程中是在“回忆”,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对事物的学习是逐步的,人们本身是无知的需要不断的学习,才能最终掌握。

而且柏拉图不能说明事物的存在,而亚里士多德则将事物细化,分类。

亚里士多德的美学观点

亚里士多德的美学观点

亚里士多德的美学观点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生于当时属于马其顿的斯塔吉拉(Stagirus),父亲是马其顿王的御医。

18岁时亚里士多德来到雅典,先入伊索格拉提斯的学校,接着转入柏拉图学园,并在那里生活了20年之久。

柏拉图死后,亚里士多德离开学园,不久受邀去作13岁的亚历山大的老师。

公元前336年,亚历山大继位。

亚里士多德便返回雅典,在一个叫吕克昂的地方另办了一个学园,被人们称为“逍遥学派”(Peripatetikos)。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突然死去。

次年亚里士多德病逝。

亚里士多德被称为古代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著述据说有一千多种,已查到目录有360多种,涉猎物理学、逻辑学、形而上学、自然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诗学、修辞学、植物学、动物学,还有《论灵魂》、《论天》、《论生灭》、《气象学》、《动物志》等著作,内容不仅遍及当时的所有知识和学术,而且还为后来几千年的历史奠定了基本的学科体系,具有法典的地位。

同时,由于众多实验性科学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带来了学术研究方法的转变,即“分类”研究。

他把科学分为三类:1)理论科学,如数学、物理学、形而上学等;2)实践性科学,如政治学、伦理学等;3)制造性科学,如诗学、修辞学等。

这种分类方法也贯穿在他对某一学科的研究中。

这个方法成为后来几千年各种科学研究的范式。

作为柏拉图的得意门生,其思维风格与柏拉图迥异。

诚如罗素所说:“作为一个哲学家,在许多方面和所有他的前人都非常之不同。

他是第一个像教授一样地著书立说的人:他的论著是有系统的,他的讨论也分门别类,他是一个职业的教师而不是一个凭灵感所鼓舞的先知。

他的作品是批判的、细致的、平凡的,而没有任何巴库斯激情主义的痕迹。

柏拉图思想中的奥尔弗斯成份在亚里士多德里面被冲淡了,而且被掺进了一剂强烈的常识感。

美学思想:朱光潜先生评价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时说:“最显著的是他从生物学里带来了有机整体的概念,从心理学里带来了艺术的心理根源和艺术对观众的心理影响两个重要的观点,从历史学里带来了艺术种类的起源、发展与转变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模仿说差异

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模仿说差异

——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摹仿说差异“摹仿说”是古希腊哲学家、艺术家研究文艺起源、解释文艺与现实世界关系,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学说。

“摹仿说”两大奠基人——古今的哲学巨匠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对其在认识论中存在不同的解读。

“摹仿说”是最古老的艺术学说,主要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与摹仿或者展现现实世界的事物。

柏拉图认为理式是神的创造,这个精神的理式世界创造了现实世界。

现实世界是摹仿理念世界而来,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而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摹仿,是“影子的影子”。

因此认为摹仿的艺术是不真实的,而且还会“培养发育人性中低劣的部分,摧残理性的部分”。

而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继承了柏拉图的“摹仿说”,但更多的是对柏拉图的批判。

与柏拉图相比,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更全面、更准确,符合现实主义的特点。

他认为艺术是对于实物的摹仿,但因摹仿的对象、媒介、方式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种类的艺术。

他还认为摹仿是人的本性,摹仿的艺术不仅可以给人们带来快感,还可以帮助人们“求知”。

如果把希腊的文艺概貌比作群峰竞秀的景观,那么,柏拉图和亚里土多德无疑代表着突兀的双峰。

他们虽然是师徒关系,但在“摹仿说”方面他们存在很大的不同。

亚里土多德的“摹仿说”是在继承和发展老师柏拉图观点基础上形成的,更具有唯物主义的性质,他们关于“摹仿说”的观点是有区别的。

第一,“理式”论是柏拉图哲学体系的基础。

他认为理式是神的创造,这个精神的理式创造了现实世界。

他以理式否定了感觉经验的可靠性,否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现实世界是以理式世界为蓝本的,只有“理式”才是真实的存在。

人们要获得只是认识真理,不许经过感觉,只需对理式的“领悟”。

在他看来,“理式”是世界的本源,现实世界是“理式”世界的影子,而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摹仿。

在《理想国》卷十中,柏拉图以三种床为例阐述自己得观点。

他认为,有三种床,第一种是“床之所以为床”的床的“理式”;第二种是木匠依床的理式造出来的个别的床;第三种是画家依木匠造出的个别的床画出来的床。

浅议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模仿论的异同

浅议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模仿论的异同

客 观存 在的 、感知过 的事物 的再 现 。亚 里士 多德 明确 肯定 了艺术 的实质 就 是 模 仿 。 人 的模 仿 并非被动 的 复制, 但 人天 生就有 艺术模 仿 的能力 。 而且那 些模 仿 的艺 术品高 于现实 , 是现实 的 内在 本质 规律 。亚 里士 多德肯 定了人 的能 力, 把 人的地位 提 高 了。 人拥有 创造 美的 能力, 人才 是艺 术的创造 者 。 他主张 的模 仿 论, 核心 是艺术 对 自然 的忠诚 , 即古 希腊人 那种 艺 术乃 自然 的直接复 现或
教 育 时空
I ■
浅议柏拉 图与亚里士多德模仿论 的异 同
任 洁 玉
( 安音乐 学 院 西 陕西 西安 706 ) 10 1 [ 摘 要] 章 从 “ 文 模仿 ”的概 念 定义 入手 , 柏拉 图和亚 里 士 多德两 位 哲 学大 师关 于 “ 仿 ” 的不 同 阐释进 行 了 浅显 的论 述 。 对 模 [ 关键词 】 仿论 柏 拉图 亚里 士多 德 异 同 模 中图 分类号 :8 A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号 :09 94 (0 0 3—3 80 10— 1X 21 )3 06— 1
所谓 “ 仿 ’ 模 作为心 里 学术 语是 指 依照 别人 的行 为 样式 自觉 或 不 自觉 地 进行 效仿, 出同样 或类 似 的动作 或行 为的过 程 。塔尔 德认 为 : 做 模仿 是社会 赖 以存 在和发 展 的基 本原 则之一 。 过模仿 产生 了群体 的规 范和价 值 。 世 界 通 “ 重 演规 律 ”在 动物 中通 过遗 传实现 , 在人 类社 会则 通过 模仿 - 。而 我们 这里 所讲的 “ 模仿 论 ”实质 是 一种认 识论 , , 是关 于艺 术起源 和 艺术性 质 的学说 之

[精品]论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_模仿说_的差异

[精品]论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_模仿说_的差异

[精品]论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_模仿说_的差异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摹仿说的相同点两者共同认为艺术起源于摹仿。

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都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的摹仿的本能”。

柏拉图认为,“一般说来,诗的起源仿佛有两个原因,都是出于人的天性。

从孩提的时候起就有摹仿的本能(人和禽兽的分别之一,就在于人最善于摹仿,他们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摹仿得来的),人们对于摹仿的作品总是感到快感”。

柏拉图说过,摹仿成了习惯之后,就会变成天性,而当亚里士多德谈论艺术摹仿之时,所提及的天性,恰好与柏拉图的“第二天性”有异曲同工之妙。

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摹仿说的不同点1、两者对于艺术摹仿的真实与虚假认识不同。

亚里士多德说过,“一般来讲,技术有一部分是完成自然所不能完成的东西,有一部分是摹仿自然”、“显而易见,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和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

结合这两段话,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可以是真实的,并且高于自然的。

亚里士多德对于艺术真实性的肯定就在无形之中批判了柏拉图关于艺术是虚伪的“摹仿的摹仿”的观点。

2、两者对于艺术摹仿对象界定不同。

柏拉图认为艺术的摹仿对象是“理式”,但亚里士多德以“并没有什么事物之外的运动。

变化的东西,总是在实体方面的变化,或者在量、质或位置方面发生变化。

我们说过,不可能找到一个东西为这些范畴所‘共有’”这一观点否定了“理式”的存在,他还肯定了感官的重要性,强调实践的感性认识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性。

3、两者的理论基础不同。

亚里士多德摹仿说的理论基础基本上是唯物论的反映论,而柏拉图的摹仿说是唯心而又神秘的。

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贡献亚里士多德为文艺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在对柏拉图文艺理论的学习与批判的基础上,走上了自己的文艺理论道路。

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多为推理性和归纳性的,他的《诗学》,是世界上最早有完整体系的文学理论著作。

具体文艺理论贡献如下:1、亚里士多德“艺术摹仿自然”基本观点进一步阐释了艺术与自然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言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美学家,他们的诗学和美学思想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两人被誉为“古希腊诗学的双子星座”。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一系列诸如“诗歌创作的源泉”、“诗与现实世界的关系”、“诗歌创作的取材”、“诗歌的社会功用”等问题的探索论证,开创了西方诗学理论的先河,完成了西方诗学理论体系的建构。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虽为师徒,但各有千秋。

柏拉图生于公元前427 年,是古希腊成就最大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对后来西方美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作为柏拉图的学生,在老师研究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两位大师的学术研究可谓浩如烟海,本人仅撷取两位大师在诗学美学方面的成就进行一些粗浅的分析,以理清二者的理论脉络。

第1章关于诗歌的起源1.1 从概念意义上去认识诗歌诗歌是一种着力于表现人的情感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

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

1.2 客观唯心主义认知下的诗歌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

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

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

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来,它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

因此认识不是对世界物质的感受,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

柏拉图在对诗歌来源的认识上明显受到自己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的影响,基于认识只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性的理解的观点,柏拉图认为诗人之所以能够写出来诗歌,是在诗人沉浸到一种痴狂的境界(也就是后来尼采所说的“酒神”境界和“日神”境界)中,[1]受到了神灵的启示,然后把这种神灵的思想通过世俗的语言表述出来,公之于众,这便成了诗歌。

诗人在没有神灵指引与启示的情况下,只是一个浑浑噩噩的个体,没有自己的能动性和自主精神;而一旦受到了神灵的启示,又变成了一个类似于“传声筒”的个体存在,他们表述的并不是自己的思想,而是处于癫狂状态下神灵对他们的指引。

于是,在柏拉图的思想下,诗人也便成了一个没有明确思想认知,而只需要去追求那种被神灵思想指引的精神境界中即可。

诗歌也不再是诗人通过语言表述自己内心情感的一种艺术方式和行为了,而只是一种被动的接受与复制。

受此影响,很多诗人也陷入了这样一种困境之中:没有把神灵的点拨变成求知的愿望,也没有把迷狂中的灵感化为自我完善的动力。

不得不说,柏拉图把自己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引入对诗歌的定义,对诗歌的发展和诗人的学习和求知有一定程度的阻碍作用,让当时和后来的很多诗人走了不少的弯路。

根本上说起来,还是在于柏拉图对世界的本源的认识是基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把很多未知的或者难以定论的东西归结为“理念”的指引,这对诗歌艺术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否认柏拉图的这种观点带来的一些积极的影响。

柏拉图所认为的那种“痴狂”的境界,也被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了是追求艺术的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一种境界。

在“痴狂”的境界中,艺术家们的确有可能创造出表现自己最高水平的艺术作品。

1.3 从人的角度对诗歌起源的认知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是这样说的:“有人问:写一首好诗,是靠天才呢?还是靠艺术?我的看法是:苦学而没有丰富的天才,有天才而没有训练,都归无用;两者应该相互为用,相互结合。

”如何去理解这句话,我们首先要关注的是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

他虽然是柏拉图的学生,但却抛弃了他的老师所持的唯心主义观点。

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实物的原型,它不依赖于实物而独立存在。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实在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

在对诗歌来源的认知方面,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与柏拉图“诗兴外来”截然不同的观点。

他认为诗歌的起源不在于神,而是在于人。

对于诗歌的艺术的起源,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著名的“模仿”说,他认为人的天性里面存在着模仿的本能,并且能从这种模仿的本能中得到快感。

[2]因此,亚里士多德认为在诗歌的起源于发展中,人绝不是无为的,而是以一种积极能动的态度去参与的。

譬如最初的诗歌,可能就是一群扛着大木的原始人,他们在抗大木的过程中,听到了一群鸟非常有节奏的鸣叫,于是他们好奇地也学着这群鸟的鸣叫发出“呦嗬呦嗬”的声音,并且他们从这种声音符号中得到了一种宣泄与放松,这种快感促使着人们去学习,去模仿更多的声音,然后随着社会,随着语言文字的不断发展,慢慢演化成了现在的诗歌。

由此,亚里士多德坚持人在诗歌创作中的主动地位。

他认为诗歌是表达人的内心的艺术途径,而不是单纯作为“神灵意志的传声筒”。

1.4 二者对诗歌产生的技艺性的不同认知由于基于不同的哲学思想和观念,在对诗歌来源的认知上,柏拉图就与亚里士多德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念:柏拉图认为是神力的庇佑,不是理智可以追寻的精神活动,而是盲目的,没有规则的。

人在这个过程中很难起到一个能动的效果和功用;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诗歌的创作是人类模仿的天性使然。

人对知识、规则的追寻会在诗歌的起源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是人类从无意识逐渐发展到有意识的能动的一种生产性行为。

在这个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通过对诗歌创作技艺的学习,人们是有能力把内心的思考、情感和发生于想象世界或真实世界的事件通过诗歌的语言表述出来的。

亚里士多德的代表作《诗学》,实际上就是对诗歌创作技巧的评述性著作,告诉了人们诗歌的写作方法和程序,并明确指出了诗歌的标准与内容。

第2章诗歌与现实的关系2.1 诗歌是“影子的影子”前文我们说过,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是基于其客观唯心主义的观念的。

对于诗歌与现实的关系,柏拉图是这样认为的“理念——现实——诗歌”。

也就是说,在柏拉图的思想观念里面,理念是真实的第一世界,而我们所处的现实生活,则只是我们意识中对理念世界的一个翻版,而诗歌,则是对这个“翻版”的翻版,于是,诗歌在柏拉图的认知中,与理念世界已经隔了两层,是“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也就愈加显得不真实。

柏拉图对理念世界、现实世界、诗歌的这种关系的认知,无疑是一种自然主义、反现实主义的认知。

他否认了诗歌的真实性。

从根源上去探究,柏拉图并不认为诗歌就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真实的反映,而是一种间接后再间接的对理念的一种不真实的放映。

他认为,诗歌只是一种对外在现象的模仿,艺术家在这种活动中并不需要什么主观意识的参与,而只是像摄影师一样把事物的影子的摹写,当然见不得事物的本质。

2.2 诗学现实主义下诗歌与现实的关系在诗歌与现实世界关系上面,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与柏拉图截然不同的观点。

首先,亚里士多德肯定了我们所处的世界的真实性,认为现实世界是一个真实的存在,从而,也就证明了以模仿现实世界实存性为根本特质的诗歌的真实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诗歌是一门真实的,需要人们去能动的参与的艺术,而不是像柏拉图所言的那样是一种虚无缥缈、不可捉摸的“影子的影子”般的存在。

其次,亚里士多德认为诗歌作为一种模仿的艺术,对现实世界也是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它克服了具体的局限,避免了生活的琐碎和片面性,能够揭示普遍的真理。

“诗摹仿的对象不是‘形’的不完善的翻版,而是经过提炼的生活;艺术活动的成果不是两度离异于真理的‘赝品’,而是具有很高欣赏价值的艺术形象”。

诗歌并不仅仅是把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东西复制过来给人看,而是一种艺术的提炼与升华,它把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对真理的追逐都通过诗化的语言表述出来,让人们可以通过这些诗歌的形象和语言表述去追逐真理,获得艺术上的快感,这与柏拉图的“诗歌与真理隔了两层”的观点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再次,亚里士多德甚至认为诗歌比现实世界更要真实,更要接近真理。

诗歌是通过其独有的艺术方式,从现实世界中提取出真理,而不是拘泥于现实生活,于是,诗歌也就有了一种提炼的升华与预见性。

诗歌的描述,从表面看去也许不是一种真实,但是其内在的意蕴却蕴含着更深层次的真理。

如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的那样“一件不可能发生但却可信的事,比一件可能发生的但却不可信的事更为可取”。

[3]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观念里面,艺术是对生活的模仿,但是艺术却不仅仅拘泥和局限于生活。

艺术更多的是对现实世界一种更深层次的、真理层面的反映。

这一思想,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体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也是其诗学现实主义的根本原则和出发点。

在对诗歌与现实世界关系的认知方面,亚里士多德无疑给了自己老师一个有力的驳斥。

2.3 二者在诗歌与现实关系问题上的不同认知由对二人在诗学与现实世界关系上的不同认知我们可以看出,柏拉图的诗学观念是基于其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理论上的,更多的把诗学作为一种不真实的艺术去看待,以至于后来柏拉图甚至要在他的“理想国”中把诗人驱逐出去。

而这一切的根源,便在于柏拉图从根本上否认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于是,其理解中的诗歌的真实性,也更无从谈及了。

而亚里士多德则是首先认识到了现实世界的实存性,由此出发,他认为的是对现实世界真理的反映的诗歌的真实性也就毋庸置疑了。

而且,在亚里士多德的认知中,诗歌更是超越了具体生活存在的一种更为接近真理的存在。

二者的分歧主要还是在于其对“理念”、“现实世界”二者的真实性的不同认知上,并由此得出了对诗学的不同理解。

第3章诗歌的社会功用3.1诗歌让我们走上非理性的歧途在柏拉图的哲学理念中,只有理念才是最真实的存在,现实世界不过是对理念世界的反映,是理念世界的“影子”,而反映现实世界的诗歌,则更是作为“影子的影子”的存在。

于是在柏拉图的诗学理念中,诗歌的地位也便是非常低下的。

在柏拉图的认知中,只有理念才是追求真理的唯一通道,是追求真、善、美的唯一的方式。

而诗歌则是对神灵的亵渎,是对生活的不真实的反映。

从他的理解中,诗歌是很难甚至是有碍于人们对真理与真实的追求的,是对人们塑造健康、完美的人格的一种妨碍,是对非理性的思想与情感的一种不健康的宣泄渠道,往往会使人摆脱理性的控制,走上一条非理性的歧途。

因此,在柏拉图的著作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我们终于可以说,不让诗人进入治理好的城邦是正确的,因为它会把灵魂的低劣成分激发、培育起来,而灵魂低劣成分的强化会导致理性部分的毁灭,就好比把一个城邦的权力交给坏人,就会颠覆城邦,危害城邦里的好人。

以同样的方式我们要说,摹仿诗人通过制造一个远离真实的影像,讨好那个不能辨别大小,把同一事物一会说成大一会说成小的无理性的成分,在每个人的灵魂里建起一个邪恶的体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