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上传: 邹今更新时间:2013-1-19 12:46:43

随着高中语文新课程实验改革的逐步深入,高考语文试卷阅读板块中出现了不少开放性的“探究题”,要求考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如: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古诗词阅读等。在各类阅读文本中设置“探究题”的目的是鼓励学生拓展思维和想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探究题”不设统一的标准答案,只提供几个符合文本意义的“参考答案”,或者是只定几条评分的“原则性要求”。由于试题的开放性,作答的不确定性,给考生的临场发挥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如何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掌握个性化阅读的基本方法,是突破“探究题”答题瓶颈的关键。

高考命题专家陈佳民教授指出,探究是由你发现,由你提出问题,由你解答问题的。提出问题或解决问题,要有价值性,不是要求任何环节都进行探究。笔者认为,个性化阅读就是一个质疑解难、探究发现的过程。因为“探究题”具有开放性,其答案是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这就给考生提供了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可能。解答“探究题”,要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就必须依靠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如何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笔者认为:1.整体感知,深入理解作品;2. 用自己的经验、情感对作品进行解读,读出自我;3.多向思维,敢于质疑;4.必须依据答题要求(答题方向、指定角度、字数要求等)作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1.整体感知,深入理解作品

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是建立在对作品准确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去解释文本,在文本特定的指向性基础上进行解读。

如2007年高考广东卷文学类文本探究题第18题:

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会呢”,你是如何理解的?

本题是从文章不同层面层层深入发掘作品丰富的意蕴,并探讨作品中蕴涵的人文精神。

首先要整体感知文本的基本内涵,才能解读“泥泞”特有的“丰富意蕴”。文本一开始就提出“北方的初春是肮脏的,这肮脏当然缘自于我们曾经热烈赞美过的纯洁无瑕的雪”。雪因为寒冷而呈现着“无与伦比的壮丽或者是苍凉”;又因为春风,它的“丑陋才无奈地呈现”。这引发出作者对“雪”的多重感受:“我还是热爱雪。爱它的美丽、单纯,也爱它的脆弱和被迫的消失。当然,更热爱它们消融时给这大地制造的空前的泥泞。”这里谈的是自然现象,却也蕴含着喻示社会的意味。文本接下来就切入社会,写社会中的“泥泞”,回忆家乡“泥泞不堪的早春时光”,作者说:“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联想到俄罗斯“艺术洋溢着一股高贵、博大、阴郁、不屈不挠的精神气息”,也“与这种春日的泥泞有关”。并由“北方的城市所感受到的泥泞”,“想起北方的人民跋涉其中的艰难的背影,想起我们曾有过的苦难和屈辱”。至此,结合全文大意,“泥泞”可以理解为艰难、困苦、阻碍、屈辱、苦难的意象。

结合文本意义理解“泥泞”的含义后,剖析题干两句话的丰富内涵就水道渠成了。

2.用自己的经验、情感对作品进行解读,读出自我

由于文学语言具有模糊性的特点,考生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美学趣味、性格爱好等个性因素,决定了各个考生的阅读感受和欣赏体验的不同。“一千个读者的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认为,阅读文本,考生要带着感情去与作品的形象进行心灵的对话,可以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来唤起阅读的直觉经验,要珍视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按照自己的思路和方式解读文本,才能彰显阅读的个性。

例如2006年高考山东卷第19题:联系本文,并结合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苏东坡的认识和评价。100字左右。

此题开放性较强。谈谈对苏东坡的认识和评价,可以调动自己已有的读书经验和积累,谈苏东坡在文学上或政治上的某一方面的成就,还可以谈人格上“豪放、淡泊、豁达”的苏东坡,力求在某一点上有突破。这些见解,可以融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读书积累,表现个人的认识,都是符合题意要求的。

结合自身经验解读文本,牵涉到个性化解读的准确性问题。为防止天马行空,建议考生在彰显个性的同时,注意两方面的问题:(1)如果自己认为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较为深入,对文中的思想内容有较深的领悟,应肯定自己在阅读中的发现问题,并质疑思辨,张扬自己的阅读个性。(2)如果自己认为对作品的整体把握不够理想,对文中的思想内容领会较为一般,应通过抓准文章主旨为“抓手”,紧紧扣住文章的主旨表述自己的阅读感受,不苛求自己有很深刻的阅读体验。

3.多向思维,敢于质疑

要让自己的阅读更具个性化色彩,应力避单一思维,宜用多向思维,展开多角度的阅读。不要面面俱到,但求在某一角度或某一点上对文本作深入的解读。

如2006年高考重庆卷第19题的第2小题:文章中说“这是当今社会中村落的悲哀,而对于村落以外的人,是什么也谈不上的,或幸或悲。”这蕴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你怎样看待村落的命运?

该小题属开放性很强的题目,可用多向思维,提出自己的观点。看待村落的命运,可以在原文的“同情”、“遗憾”、“迷惑”、“无奈”等观点上抓住某一点作合理的发挥,可以在更深一层说出自己对当前“村落”的态度,也可以就“村落”的发展命运谈谈自己的看法,还可对“村落”的现在将来发表看法等。只要作出辩证的分析,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即可。

多向思维能使思考问题的纵横面更加广阔,但让阅读有一定的纵深度,就要敢于质疑。敢于质疑,最能体现考生的阅读个性。

如2007年全国高考(宁夏、海南)卷文学类文本探究题第14题:

对第三段“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这句话,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评点道:“虽是播出奇文,然亦实是林冲身份。”依据小说内容,探究“亦实是林冲身份”指的是林冲的哪一种身份,表现的是林冲什么样的性格和心理。

从这一道探究题来看,其实是对一个人物性格分析把握的问题。从题意看,金圣叹的评点本身也是对文本内容的质疑探讨,结论是“虽是…奇文‟”,“亦实是林冲身份”。从文本的思想内容看,你可以对林冲的“教头身份”或“配军身份”提出自己的质疑,发表自己的看法。至于什么“身份”才有“什么样的性格和心理”,可以根据文意推断是“谨慎小心”,或者是“沉着冷静”,或者是“隐忍顺从”,或者是“顾及颜面”。这些都需要在深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结合文本的基本意义进行判断。

4.必须依据答题要求(答题方向、指定角度、字数要求等)作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尽管探究题注重开放性,但探究题答案的多元化并不意味着考生可以随心所欲,想怎样回答就怎样回答。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既要充分利用开放性,又要注意限制性。

如2006年高考江苏卷《一幅烟雨牛鹭图》第14题: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欢哪一段?请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说明理由。

这道题目中的答题要求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答题范围:开头景物描写的两个段落;②答题内容:修辞手法;③答题方法:要用比较法(从“更”字可看出);④答题方向:要说出哪一段更精彩,而不是说出哪一段更不好(从“喜欢”两字可看出)。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必须依据上面的答题要求作鉴赏分析。最后,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还需要掌握各种文体(小说、散文等)的知识,掌握阅读鉴赏的常用方法,明确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试题的基本答题格式(比如:①有明确的观点,然后才分析(阐述);②采用提纲挈领式,层次清晰,分点罗列;③不写错别字,避免出现病句;④注意安排好字数,答题不超出范围等等)。这些涉及阅读的通识问题,本文不再一一陈述。

值得一提的是,在2007年11月份召开的广东省高考试题分析评价会上,不少与会代表认为,2008年的“探究题”要符合高中语文新课程理念,“探究题”的考查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要慢慢到位。设置的“探究题”,考生可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有创意的解读。只要言之有据,多种答案都可以。建议命题组不能“人为地”创设探究题。其实,“探究题”就是出得比较活一点的试题。这些建议对我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5.即时练习及解题指导

文学类文本阅读(茂名市2008年“一模”试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