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岭南少数民族的人口分布

合集下载

宋元明清时期人口

宋元明清时期人口

宋元明清时期[宋、金]经历五代十国时期的长期战乱,北宋初年,全国户数仅及唐天宝年间的一半。

中后期虽然户数增长较快,但户均口数最高仅为2.3人,所以总人口数始终未达到盛唐的规模。

据北宋前期各路、州(府)总户数估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京兆府共有60726户,县均约4669户,盩厔县所在的凤翔府县均4456户,今西安市境9县合计41808户,按距此最近的咸平六年(1003年)全国户均2.08口计,约为86900人。

元丰三年(1080年),京兆府县均户数上升到17177.8户、凤翔府县均户数上升到19058.8户,按全国户均口数1. 42计,今西安市境9县约为243500人。

由于宋代无地农民众多,多数人口被迫附于地主,因而形成主户与客户的户口统计制度。

元丰时,客户占总户数的比例,京兆府为29%,凤翔府为26%。

北宋后期,今西安市境人口有较大回升。

崇宁元年(1102年),京兆府13县共有23 4699户、537288人,县均18053.77户、户均2.29人,凤翔府县均15930.44户、户均2. 25人,今西安市境9县共约160300户、366600人。

总人口比宋初约增长3.22倍,比元丰三年(1080年)约增长50.5%,但仍较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下降53.2%。

金代辖区户数比北宋后期大为减少,但户均人口上升到6人以上,故总人口比北宋增加。

金代后期,京兆府12县共98177户,不到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的一半,县均81 81.4户,凤翔府县均6922.5户;今西安市境9县共约72300户,按金辖区户均6.36人推算,人口约460200人,较崇宁元年(1102年)增长25.53%。

[元、明]元代,全国人口长期处于低谷。

陕西行中书省人口极为稀少,每平方公里仅有0.29人,居全国9省的第八位。

据宪宗二年(1252年)统计,奉元路26县33935户、271399人,县均1357.4户、户均8人。

元代腹里地区的民族分布概况

元代腹里地区的民族分布概况
第一 , 南地区 漠
宫府需用万端 , 而吏得以取具无阙者, 则商贾之资也。 商业在 ” 2
这一地 区显得 尤为重 要。元政 府对上 都 的商 业行 以优惠 政策。 史载 : 上都地 理遥远 , “ 商旅往来不易 , 特免收税以优之 。 J ”3 这就
吸引了大批内地和西域商贾。据《 元史 ・ 英宗本纪》 “ 载:五月丙 子, 毁上都 回回寺, 以其地营帝师殿。回回寺得建立 , ” 说明此地
沙草弥漫 。易仲起敬 之 , 诚愿 舍 己舍 , 工创塔 , 鸠 此志 未果。乃 遗嘱其子 , 其事 , 必继 明敬 遵治 , 命立 浮屠 二丈余 , 时拜扫 , 岁 有
南诏 , 遂下江南 , 而天下为一 。在这种 空前规模 的政治统一 局面 ” 下 , 时期 的此疆彼界被 消 除 , 大 的便利 了各 民族的交 往。 分裂 极 因此 , 元代成为历史一 重 要的 民族融合期 , 内的民族 状况也更 I - 境
务 主要 由贺氏一族 执掌 , 包括 贺仁杰 、 贺胜 ( 又名 贺伯颜 )太平 、 ( 又名贺惟一)也先忽都( 、 叉名贺钧) 等。 上都特殊 的地 理位 置与 自然环境 , 得“ 使 上都地寒 , 敏于 不 树艺 , 无土著之 民; 自谷粟 布 帛 以至纤 靡奇 异之 物 , 自远 至。 皆
的回回人必不在少数 。
蒙古灭金后, 净州、 砂井 、 集宁等地, 为汪古部 占有 , 成为它 的直属领地 。11 , 思汗将 新 占领 的漠南 东部金 朝领 土 24年 成吉 分封 给 自己的亲属与 功臣 , 贵戚 弘吉剌 氏受封地 在今 内蒙古 锡
林郭 勒盟 东北 部与昭乌 达盟 西北部 一带 , 代属 全宁路 和应 昌 元 路。宁昌路 为亦乞列 思封 地。上都 路在元 初 为8  ̄ J 部 , L L 兀鲁

岭南文化含讨论题(带题目)

岭南文化含讨论题(带题目)

岭南文化含讨论题(带题目)作业1一、填空题1、岭南三大民系是指(广府民系)、(客家民系)和(福佬民系)。

2、最能代表岭南文化特征的是(广府)民系,它是岭南三大民系中最早形成的居民共同体,是由(古越)和南迁的中原移民融合而成的。

3、历史上中原人入越较大规模的有(四)次。

4、最能体现广府民系市井风情的是广州的(茶楼)和除夕花市。

5、最能反应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变异的是(客家)民系的风俗。

6、现在居住在广东的客家人,大多是(西晋)时期中原地带的“衣冠望族和朝廷命官”。

7、喝功夫茶是(福佬)民系的风情。

8、原广东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黎族,主要居住在现海南省(五指山区),即古百越族的一个支系——(骆越)族人聚居之所。

9、壮族是两广地区主要的土著民族,是由古代百越族中的(西瓯)、(骆越)发展而来的。

10、壮族较有特色的节日是(四月初八)的“牛王诞”。

二、选择题1、年初一“行大运”是(B)B阳江人的习俗2、三月三是(A)人的节日A黎族3、广府民系是由古越人和(C)融合而成的。

C中原移民4、汉语粤方言是一种以(A)为主,融会了中原古汉语成分的方言。

A古越族语5、客家人尊师重教,崇尚诗书,秉承了(B)的特质。

B中原文化6、壮族四月八的节日给(D)披红挂彩,反映了以农耕为主的社会习俗。

D牛7、畲族同胞自认是(A)后代。

A盘瓠8、古代外国文化通过(D)传入岭南地区,促进了岭南文化与外国文化的交融。

D海上丝绸之路9、(B)的风俗,最能反映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变异。

B客家民系10、瑶族的盘古王诞要举行隆重的(B)活动。

B耍歌堂三、论述题1.岭南三大民系是如何形成的?其各有什么特点?。

答:形成的原因是:广府民系是由古越人和历代南迁的中原移民融合而成的,历史上中原移民入粤较大规模的有四次,这些中原移民,构成了广府民系的主流。

广府民系由于珠三角一带土地肥美,气候温和,水系纷繁,作物丰茂,为多层次的农业经济构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又有得天独厚的贸易大港广州作依托,所以在两宋时代,珠三角洲的开发已初具规模,南宋时已成为岭南著名的粮食产区和经济作物基地,明代后期已开始向商品化的方向发展。

刘嘉伟丨元代非汉族士人群体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

刘嘉伟丨元代非汉族士人群体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

刘嘉伟丨元代非汉族士人群体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13世纪,蒙古民族以雄劲的姿态“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

”[1]马背上的蒙古族一统南北,入主中原,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正如其国号“大元”,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2],在这幅员辽阔的土地上,民族众多、文化繁富,各个民族、多元文化共存互融。

在多元文化之中,汉文化博大精深、底蕴丰厚,影响力最强,辐射面最广。

蒙古、色目子弟逐渐“舍弓马而事诗书”[3],浸濡于汉文化之中,有的甚至跻身名家硕儒之列。

探究非汉族士人群体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疆域辽阔,多族共居陈垣先生指出:“本有文字、宗教,去中国尤远的西域人一旦入居华地,亦改从华俗,且于文章学术有声焉。

是真前此所未闻,而为元所独也。

”[4]陈先生的力作《元西域人华化考》要言不烦,没有专门论述少数民族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原因。

我们踵武其后,思考这一问题,应当从元代特殊的民族关系、地理历史状况入手。

疆域的广阔带给元代文人一种超越前代的自豪。

畏兀儿文学家贯云石傲视往古地说:“赛唐虞,大元至大古今无。

”[5]海宇混一的大元帝国正是多族文化融合交流的平台。

蒙元统一全国后,积极开辟交通,为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和繁荣发展,多族共居融合创造有利条件。

《元史·地理志》称:“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汉梗于北狄,隋不能服东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

”[6]而大一统的元帝国,东西交通,“无阃域藩篱之间也”[7]。

这为蒙古、色目人内迁提供了便利的客观条件。

再者,驿站系统的建立与完善,使得边陲与中土的联系日益紧密。

元朝驿站遍布辖境,东起高丽,西到伊利汗国和钦察汗国,南至越南、缅甸,皆有驿路相通,形成以大都为中心四通八达的交通网。

“据《元史·地理志》和《经世大典·站赤》记载,全国共设驿站1519处,加上西域、西藏等边远地区的驿站,则超过1600处。

中原移民与岭南三大民系的形成

中原移民与岭南三大民系的形成

中原移民与岭南三大民系的形成从自然地理方面来说,岭南主要指今广东与江西、湖南、广西交界的南岭山脉(越城岭、荫渚岭、都宠岭、骑田岭、大庾岭)以南的南粤地区。

先秦时期古越族人生活在岭南地区,北方五岭阻隔了南越与中原区地的联系,古南越人形成了自己的原始文化。

经过10多万年的进化,南越地区一步一步从蒙昧、野蛮向文明社会迈进。

到西周时期,南越作为一个族体已基本形成。

古代文献中所见的“仓吾”、“南蛮”、“南瓯”、“越骆”、“南海”等,主要指今天两广境内的古越人。

南越族主要分布在珠江流域和韩江流域。

商周以来,南越族便与中原及长江流域的吴、越、楚等国有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

当时除东南面的通道外,粤北、粤西著名的“湘桂走廊”自古以来就是陆路和水路的南北通道。

《羊城古钞》载“周时,南海有五仙人,衣五色衣,骑五色羊,来集楚亭,各以谷穗一茎六出留与州人,且祝曰:愿此间永无饥荒。

言毕,腾空而去,羊化为石。

”这便是传说中公元前862年(周夷王八年)楚国兴盛起来,楚君(熊渠)派人至广州附近设置“楚亭”,治理和开发岭南。

后人为了纪念仙人和羊,便盖了一座五仙观(今广州市惠福西路),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以后又在越秀公园建立了一座“五羊石雕像”,这座雕像便成为广州城市的象征,后来又在越秀公园南边山腰建了一座“古之楚亭”牌亭以示纪念。

但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原人民南迁,对岭南三大民系形成、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大规模移民活动则发生在秦统一岭南之后、西晋时期、两宋时期三个阶段。

“六王毕,四海一”。

秦始皇统一岭南之后,设桂林、南海、象郡三郡。

今广东省跨三郡十六县,大部分地区属于秦政治统治范围,南海郡首府设在番禺(今广州市),于是番禺便成为岭南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从此南越族人结束了长期以来各自为政、互不统属的局面,岭南地区正式归入中央集权政府的版图。

战争结束,秦军就地留戍落籍,与越人杂居。

而伴随秦军到达岭南的,除大批掌握各种技能的“亡人”、“罪人”、“贾人”以外,秦始皇甚至应龙川县令赵佗请求,另外征集一万五千名未婚女子南下“以为士卒衣补”,“以解决日常生活问题和婚姻问题”。

中国历代外族入侵人数

中国历代外族入侵人数

中国历代外族入侵人数西晋末∶各种胡族870万人,进入中原大肆屠杀强奸,北方汉人只剩不到1000万人唐前期∶各种少数民族一二百万;汉人最高峰6000万唐后期∶沙陀等族人数不明;汉人接近1亿金∶女真族围汴京时,只有精兵6万,建国时60万人,入中原有40万人。

统Zhi中原后,东北100万人,中原100万人辽∶契丹精兵10万(赵匡胤时),依照金的例子粗估,总人数超过100万元∶蒙古人色目人,约100万金辽元入侵,对北方汉人也是烧杀掳掠奸淫,蒙古式的播种法;当时全中国汉人接近1亿明∶推翻蒙古人统Zhi时,河北因为战乱瘟疫人口稀少,从自古以来外族盘据的山西移民。

移民后河北有一半人口原来自山西。

河南,山东也有类似情况,不过移民比例较低。

以下为原始资料.. 太祖文帝纪》载,西晋初,北方匈奴、羯、鲜卑、氏、羌各族内迁,进入塞内的人数多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于是在中原地区形成了许多民族离居的状况。

资料乙∶西晋时,内徙的胡人经常受汉人欺侮,他们之中有很多人 ....hk/history/history2004/0403.pdf/cgi-bin/board/bbsboard.pl?board_id=2&type=show _...据不完全统计,唐前期百余年中,内属和入居中原的少数民族人数多达一二百万人,主要包括突厥、奚,契丹、铁勒、靺鞨、高丽、回纥、党项,吐谷浑、吐蕃等。

/xys/ebooks/others/history/Hudson_river/Hudson28.tx t北宋的人口即是极粗率的估计也应当在一亿以上(1088年有"丁"三千二百余万。

1079年籍保甲及民兵718万),而常备兵兵数在11世纪中期之后,经常在百万以上。

即南宋快要覆亡之前夕汪立信陈贾似道三策,仍称江南之兵抽之过江"可得六十万矣"。

契丹女真与蒙古,无此庞大的人力。

赵匡胤谓契丹精兵不过十万,靖康元年金军围汴京时,其人数也只六万。

中国各个民族分布

中国各个民族分布

中国民族地理分布及其特点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管彦波世界各民族的地理分布,是在各种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经过长期历史发展而形成的。

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历史上殷商开拓边地,西周狁南下,秦汉移民戍边,两汉匈奴内附,东晋五胡问鼎中原,南北朝隋唐民族大融合,五代以降,契丹女真南下,蒙古族满族入主中原,以及因战争、屯垦、商贸、移民等社会原因所导致的民族迁徙、汇聚、分解、融合和人口的分布与再分布,加之中国大陆地理连接的整体性、辽阔性,地形气候条件的复杂性,人类活动历史的悠久性,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建国后各民族的相互支援、进一步融合与交往,共同铸就了现今中国各民族分布的基本格局。

一、“大杂居”、“小聚居”和“普遍散居”的民族分布格局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和“普遍散居”的互相插花、交错分布,是中国民族地理分布的基本格局。

从民族的空间表现形式——民族人口分布来看,中国各民族人口在地域上的集聚与扩散,呈现出既分布广泛又相对集中的态势。

主体民族遍及全国,但主要密集在黑龙江、黄河、长江、珠江中下游各省市以及东南沿海各省市;55个少数民族分布也很广泛,但又主要呈“C”字型地分布在从东北内蒙到新疆、西藏至云、贵、川、两广、海南、台湾这一占中国国土总面积62.5%的广阔地带,其主要部分在中国的西部地区,重心在西北和西南。

各民族的水平空间分布形式,亦具有点、线、面相结合的特点。

汉、满、蒙古、藏、维吾尔、回、壮等民族具有广阔的分布面和较为完整的聚居区。

如回族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及甘肃部分地区,但分布于回族自治地方的回民人口只占其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二散居全国各地。

满族近一半的人口分布于辽宁省,其余则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

苗、瑶、彝等民族分隔在互不相连的地域上,有聚居区又散居各地。

布依、白、傣、哈萨克等民族的主体(98%以上)有着明显的聚居区。

畲、仡佬、乌孜别克等族分散居住在各地。

元代对海南黎族地区的统治

元代对海南黎族地区的统治

元代对海南黎族地区的统治一、元代对海南黎族地区的统治元军占领海南岛后,元世祖至元十五年(公元l278年)戊寅改琼州府为置琼州路军民安抚司、南宁军、万安军、吉阳军,隶属于湖广行中书省下设的海北海南道宣慰司,宣慰司治所设于雷州。

其时海南在路、军之下设县l2。

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元廷将新附的黎峒519峒、民2万余户从乐会县中分割出来,另置会同县;从琼山县中析出一部,置定安县。

天历二年(公元l329年),琼州又改为乾宁军民安抚司,同时升定安县为南建州。

为了监察百官,至元三十年(公元l294年)海北海南道在雷州路设肃政廉访司;大德九年(公元l305年),海北海南道与其它九道廉访司,均划归江南道御使台统领。

元末,海南行政又划归广西行中书省领导。

元代的封建统治者十分重视海南的军事问题,除了建立地方行政机构外,还由蒙古兵和新附军统一编成地方军,由地方指挥,海南岛镇戌军由湖广行中书省的镇戌军交替派遣。

初时每年更替一次,后改为二三年更替一次,成宗元贞二年(公元l296 年),下诏:“海南城市戌兵,每岁更代,多往来辛苦,兹将良医前往治疗疾痛,可二三年一更代。

”清道光《琼州府志》载:元朝在海南岛琼州城内和城郊共设有靖海营、南番营和白沙水军营,岛内还设有保义、永靖、八角、万全4个寨。

元代封建统治者在对黎族地区的统治方法上,有不少变化,首先是采取镇抚相结合的办法。

封建统治者一方面对黎族人民实行残暴的武力镇压,以武力压服为主;同时任用归降的黎族上层“首领” ,封以官爵,并给予实权,准世袭其职。

这与宋代封建王朝的“文治”为主,对黎族上层“首领”仅封以官爵,不给实权的做法有了重大改变。

在元朝九十多年的统治中,大举“征黎”的行动不下10次,武装镇压的规模更是前所未见。

至元十六年(公元l279年),海北海南道宣慰使朱国宝,前往琼州,“宣示”朝廷的“恩威” ,在元军强大兵力的压迫下,一直不肯“降服”元朝的黎族,如南宁军的谢有奎诸峒等,只好前往“投效” 。

中国历史时期人口的分布和迁徙

中国历史时期人口的分布和迁徙

中国历史时期人口的分布和迁徙-中国历史时期人口的分布和迁徙中国历史时期人口的分布和迁徙-正文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迁。

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果。

在古代,自然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口的数量、分布和迁徙,反之,人口条件又积极地影响着自然环境的变化。

因此,历史时期中国人口数量的变化、地域分布和迁徙,是历史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历史人文地理的研究课题之一。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口调查的国家之一。

《国语·周语》记载,周宣王三十九年(公元前789)“料民于太原”。

可知西周末年就举办过人口调查工作。

秦末刘邦进入关中,萧何首先收集秦朝的户籍地图,“所以具知天下阨塞,户口多少”。

说明秦帝国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户口统计簿籍了。

可惜秦代以前的人口资料没有保存下来。

现存最早的人口统计数字,是《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版籍,以后历代正史地理志、全国总志、地方志大多继承了这个传统,保留了人口数字(户数或口数)的记录。

这就为研究历史人口地理提供了最基本的资料。

不过应该指出:历代封建王朝编制户籍的目的是为了征收赋税和兵劳役,所以由于历代赋役制度的不同,以及中央和地方统治阶级内部利益的矛盾、社会各阶层的对抗,户口的隐匿、漏报、逃亡、流徙的情况屡见不鲜,政府所掌握的户籍与实际数字相差甚远。

尽管如此,中国历史文献上保留下来的历代人口数字,仍然是世界上最丰富,最完备的人口调查资料。

两汉时期汉代的人口调查皆为户数和口数并列。

口赋(算钱)是国家的主要收入,户赋则指定为列侯、封君的收入。

《汉书·地理志》记载了西汉末元始二年103郡国户口数总共为户1235.6490万,口5767.1401万。

如以秦岭淮水为南北界线,北方人口占4/5弱,南方人口占1/5强。

如以汉武帝时所置14个监察区来划分,户数超过百万,口数超过5百万的有司隶和豫、冀、兖、青、徐五州,都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大致相当今陕西关中平原和黄河下游的冀、豫、鲁和皖、苏的淮河以北地区。

论岭南的少数民族对岭南文化形成的影响

论岭南的少数民族对岭南文化形成的影响

论岭南的少数民族在岭南文化形成中的影响摘要:岭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岭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与从中原传来的汉文化共同融合,产生了极具特色的岭南文化。

本文主要论述了岭南文化的概述、岭南少数民族在岭南文化形成中的重要影响、以及岭南文化中浓厚的少数民族特色。

关键词:岭南少数民族岭南文化岭南,指骑田岭、大庾岭、都庞岭、萌渚岭及越城岭以南的地区。

岭南又称岭外、岭表及岭峤,广义上其地域相当今广东、海南及广西大部和越南北部地区。

岭南地区是多民族居住地区之一。

各族人民共同开发和建设岭南地区,共创具有地域特色的岭南文化,为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岭南人,我为岭南拥有博大精深的岭南文化而自豪。

下面我主要论述我国古代、特别是先秦到魏晋南北朝这段历史时期岭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在岭南文化形成中的影响。

一、概述先秦时期,岭南境内原住南越、西瓯、骆越、闽越等族群居民,史称“百越”,又称“百粤”,内中“各有种姓”。

秦统一全国后,经略岭南,中原人陆续南迁,其中有将领、士卒、商贾、赘婿、和谪徙罪人及平民百姓。

西汉初,真定人赵佗乘中原战乱,自立为南越武王,守卫岭南。

由于中原人与越人“杂居其间,乃稍知言语,渐见礼化。

…于是教其耕稼,制为冠履,初设媒娉,始之姻娶,建立学校,导之礼仪。

”(见《后汉书·南蛮传》)说明中原文化自秦汉肇始,全面浸润五岭地区百越族群的原始文化,以双向交融并经历自身发展与嬗变过程,部分越人外迁,或融入另一个族体,或蜕化为另一个新的族群,如俚、僚等。

南方壮侗语族,含壮、布依、傣、侗、黎等各民族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民族,都与古代百越族群有历史渊源关系。

由北方迁入的中原人与岭南越人相互交融,逐渐形成广东地区的广府、潮汕、客家和3个民系的雏型。

至南北朝后期,史称“莫徭”的部分先民由湘入粤,于粤北生息,成为瑶族先民主体。

另一支与莫徭有渊源关系的族群由湘入粤后,往东方向传播繁衍,与畲族先民主体的形成有密切关系。

元代黑龙江地区各民族及其社会经济

元代黑龙江地区各民族及其社会经济

元代黑龙江地区各民族及其社会经济作者:周喜峰来源:《奋斗》2019年第09期元朝时期,黑龙江地区主要生活着蒙古、女真各部以及汉族等民族。

这一时期,新兴的蒙古族不断向东扩张,成为黑龙江西部的主要民族。

而金代的女真人仍是黑龙江中东部的主要民族。

辽金时期的契丹人、奚人及渤海遗族已经大多融入到蒙古、女真及汉族之中。

蒙元统治者在征服黑龙江地区各民族后,在这一地区实行羁縻政策的同时,对这一地区实施亲王封地、设治、派官、驻军、屯田、征税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全面统治。

这里是东方诸王的封地,因而也成为蒙古贵族的牧场。

随着斡赤斤及其后代的不断向东扩张,原生活于蒙古高原和黑龙江上游贝加尔湖等地的蒙古人大批迁入松嫩平原。

乃颜叛乱被平定以后,忽必烈将参与叛乱的部分蒙古人迁往河南、江浙、湖广、江西等地安置,黑龙江地区的蒙古人有所减少。

但由于兀鲁、忙兀等部的移入,加之奴儿干等各军事要地以及元初设立的肇州等蒙古屯田万户府的蒙古军队,黑龙江地区蒙古族的数量还是很多的,约有数十万人。

元代蒙古族主要以游牧业为主,其牧养的牲畜主要有马、牛、骆驼、羊等。

他们以肉类、乳品为基本口粮,辅之以渔猎产品。

也有一部分蒙古人开始从事屯田,进行农业生产。

元朝政府在今松嫩平原一带实行移民屯田,先后设立了肇州、蒲与路、剌怜和茶刺罕等几个屯田区,并调集一些蒙古人来屯种。

哈尔滨市阿城区大岭乡出土的元代扬州元宝(正面)。

(圖片由黑龙江省博物馆提供)元代女真人主要分布于松花江以东、黑龙江中下游以及滨海的广大地区。

元朝政府设立肇州屯田万户府后,将松花江等处的女真人强迁到肇州一带屯田耕种,肇州成为女真族的聚居区。

与此同时,元朝政府还将黑龙江东部的女真人迁入到各屯田万户府中,发给牛畜、田具,使之屯种。

在忽必烈的重农、利农政策影响下,黑龙江地区有一定数量的女真人和其他少数民族以农耕为主。

这些务农的女真人,大多兼营纺织等家庭手工业,产品主要是麻布。

另外,女真人还继承了祖先的造船技术,不仅能制造大型的海船,而且还能制造内河航行的船只。

元代后期北方人口考

元代后期北方人口考

元代后期北方人口考这里的元代后期,指的是1351年大起义爆发前夕的人口数,也就是元代的人口峰值。

对于元代人口峰值,不同学者看法不一,但大多数认为在1350年前后。

笔者同意这一看法,因为元末起义前的数十年,北方虽然灾害和瘟疫甚多,黄河经常决口,但通常只是局部的现象,整个北方地区人口依然有缓慢增长,尽管增长速度比较慢。

而元末大起义的爆发,直接将人口的缓慢正增长转变为负增长,人口总数急剧下降。

人口增长率的估算:以明代为参考,明初河南、河北在人口稀少、负担较小、政治清明的情况下,年均增长率约0.7%—0.8%。

到了明后期,人口密度较大的情况下,增长率在0.5%左右。

北宋年间、清朝“康乾盛世”,北方都大致是这个水平,最高不超过1.0%,和平年代最低也在0.4%左右。

户均人口:唐代、北宋、金代北方户均人口都在6人左右,1234年约5.44人,经过恢复发展,元代后期也应该在6人左右。

明初河南户均6.9人。

一、河南这里的河南,指的是黄河以南,淮河以北,包括汴梁路、河南府路、南阳府,以及汝宁府一部分、归德府一部分。

1、汴梁路元代辖38县。

《元史.地理志》载,1252年户30018、口184367。

金代泰和七年汴梁路所辖区域有51万户。

《元史.泰定帝》载,1326年郑州、阳武一带有16500户因黄河大水而受灾。

此次水灾范围大致有5-7个县,金代泰和七年这一带有4万户,1326年人口约为泰和七年的40%。

倘若整个汴梁路都是这个水平,则1326年有户20万,1351年约22万户。

明初开封府包括归德府的5个大县。

1393年开封府人口126万,按照曹树基估计,明代开封府的土著人口约占50%,则有63万,其中汴梁路部分约50万,1368年约43.5万。

元末战争,汴梁路是战争中心,人口至少损失70%,以此估计,1350年汴梁路也有145万人、24万户左右,和上述估计的22万户相差不远。

2、河南府路元代河南府路辖12个县,范围相当于金代的河南府、陕州、虢州一部分、嵩州一部分。

毛南族资料

毛南族资料

毛南族毛南族毛南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山地民族之一。

毛南族自称“阿难”,意思是“这个地方的人”。

称谓表明他们是岭西的土著民族。

虽然毛南族人口较少,但他们却以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闻名于世。

目录民族概况民族语言民族历史文化艺术民间故事毛南族文学毛南民歌编织雕刻银器绝技木面舞民族节庆民居特色毛南习俗民族食俗饮食习惯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社会经济南族的节日放鸟飞赶祖先圩分龙节端午找草药迎祖送祖毛南族民族概况毛南人大部分居住在以茅难山为中心的环江县上南、中南、下南一带,下团六圩是他们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另有少部分人分散居住在南丹、都安等县。

人口7.73万(2007)。

毛南族在贵州有4万多人,民族语言毛南族使用毛南语,一般认为属汉藏语系(一说属于“澳斯特罗尼西亚语系”或“台-卡岱语系”)侗台语族侗水语支。

传统上毛南族没有文字书写系统,而是用汉字音义拼记或以汉字为基础创造新字来记录毛南语的民歌和宗教诵本等,这些“土俗字”只有师公和少数学者认识。

2010年后出现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毛南语拼音方案。

现流传于部分毛南族知识分子中。

文字详情见“毛南网”。

句法特点粗略来说属SVO类型(即主语+动词+宾语),如man (他/她)pa:i(去。

p为国际音标,不送气)hə(集市)“他/她去赶集/赶墟”;中心语位于修饰语之前,如mu(猪)nam(黑)“黑色的猪”。

现代政治经济词汇多为西南官话借词,而老的汉语借词多为平话借词。

语音方面,一般认为有8个声调(实际只有6个能区别意义的调值);毛南语的声母系统(80多个声母)比汉语(约20个声母)、壮语(约30个声母)等要复杂。

毛南人多通壮语及汉语,受过学校教育者通汉文。

毛南地区小学、中学采用汉语课本,用汉语普通话讲授,但小学老师讨论教案多使用毛南语。

毛南族聚居的中心区--下南乡政府日常语言通常是毛南语。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政府官方语言是汉语西南官话。

毛南族的另外一个分支(约占人口1/3)聚居于贵州南部的平塘、独山等县,通用“扬黄话”,所以也叫“扬黄人”(见陆天桥著《毛南语语法》佛罗里达:环球出版社。

陆韧林晓雁元代西南民族地区的户籍、族群管理与特殊政区

陆韧林晓雁元代西南民族地区的户籍、族群管理与特殊政区

陆韧林晓雁元代西南民族地区的户籍、族群管理与特殊政区摘要:元朝以户籍管理为基础、人口数量为标尺作为内陆设置路、府、州、县等正式政区的条件,同时又在不具备人口登记和户籍管理条件的西南部分民族地区创设了以族群群落为管理基础的特殊政区:在今贵州和广西西部的“溪洞蛮夷”区,设置了湖广行省十五安抚司,实行安抚司—蛮夷官—洞寨管理;在云南行省开拓极边地区,采用管控归附的土著酋长的“甸寨军民等府”特殊设治方式。

元代湖广行省十五安抚司和云南行省“甸寨军民等府”是元朝在西南民族地区创设的特殊政区,适应当时民族社会发展情况,有效地管控了西南民族地区,维护了国家统一和边疆稳定。

关键词:元代;西南民族;特殊政区;族群管理;户籍;人口元朝在凭借强大武功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同时,也在前代制度的基础上完成了行政区划体制的创设。

元朝的行政区划以行省制度为主要框架,然而在各特殊区域内仍因基本情况的差异而存在特殊的行政机构和管理模式。

元代的行政区划制度建设在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学界对此已有较多关注。

20世纪上半叶,中外学者已展开对元代的行省制度的探讨,经过六七十年的发展,产生了大量重要成果。

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是一部总结性的著作,综合探讨了元代行省制度的起源、演化、机构组织、权力分化等问题[1]。

张金铣《元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亦对元代行省制度的建立、行省及其下属分治机构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方式做了深入研究[2]。

近年则以周振鹤主编、李治安与薛磊合著的《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元代卷》研究最为深入,不仅对元代行政区划制度有全局性的观察,更对各区域行政机构的建置、层级及其演进等作了逐一细致的考释,进而勾勒出元代政区地理变迁的轨迹和特色[3]。

该书既有具体而微观的分析,亦不乏高屋建瓴的理论探讨,代表了目前元代行政区划制度研究的最高成就。

但总体而言,这些论著大多偏重于从宏观方面进行制度层面的考察,对元朝西南民族地区具体行政管理体制的研究不多且不够全面,本文试图对此具体行政管理体制进行解析。

元朝官方户籍和户口数据的统计范围

元朝官方户籍和户口数据的统计范围

史地理第十七辑元朝官方户籍和户口数据的统计范围吴松弟—、冋题的提出官方户籍和户口数据的统计范围,由于事关人口数据的分析和使用,向为元代经济史和人口史的重要研究内容。

邱树森、王颁1983年发表的《元代户口问题刍议》①,是这方面较早的最为重要的论文。

该文提出,下列几种人没有列入户部的户口统计数:1.达官贵人的奴隶是没有•'户”的,而他们的“口”也往往为主人隐漏下来。

2.全^•户、新收交参户、协济户以外的贫弱、迁流及僧、道等都不属于户部的全国户口数。

3-蒙古诸王、勋贵的直属部众,以及云南行省、湖广行省西南部,四川行省南部及宣政院辖地的“山泽溪洞之民J均不列入户部的全国户口数内。

4.军户归枢密院管辖,其户籍与所在地方无涉。

5•“游食者”即流民。

此说一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国内外研究元史和人口史的学者几乎都接受了上述观点。

他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元朝实行复杂的户计制度,且民、军、匠、僧等不同户计的籍账分属于朝廷不同的部门保管;因此,元朝的官方户口数禮无论是全国性或地区性的,都只是保存在户部的民户数,而且还有不少地区未纳入户籍统计范围,有的学者甚至认为投下户也不属户籍统计的范围②。

笔者近年在从事辽宋金元人口史的研究时,感到上述看法尚有讨论的必要。

元朝究竟有没有规定,上述各类人口可以不列入户部的统计范围?不列入户部统计范围的户口,是否就不包括在朝廷公布的历年户口数据中?此外,区域户口数据的统计范围和全国性户口数据的统计范围有区别吗?本文试图从考证上述各类人口的户籍入手,回答上述问题。

二、驱口的户籍达官贵人的奴隶是元代驱口的重要组成*本课题蒙姚大力教授指教和帮助,谨致谢忱。

①载元史研究会《元史论丛》第二辑,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②参见李干《元代社会经济史稿》第三章第七节,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60—164页;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第八章第一节,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07—209页;〔德〕傅海波、〔英〕崔瑞德编:《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第九章,史卫民等据1994年英文本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05页;王育民:《中国人口史》第六章第四节,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1—394页;白寿殊总主编、陈得芝主编:《中国通史》第八卷丙编第三章,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765—780页。

元代岭南少数民族的人口迁移

元代岭南少数民族的人口迁移

元代岭南少数民族的人口迁移陈伟明提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元代岭南少数民族人口迁移的历史状况、特点及其意义,以从更多方面认识古代岭南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特点与规律。

关键词岭南少数民族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是指人类聚居位置在空间上的移动。

古往今来,人类社会正是在人口不断运动的过程中,分化组合,形成新的民族集团,开发新的生存空间,从而不断进步发展。

岭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南方地区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在千百年来风风雨雨的历史长河中,人口不断迁移,民族不断融合。

岭南少数民族的迁移,既是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今天岭南少数民族分布现状的历史根源,直接反映了古代岭南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状况。

元代岭南少数民族的人口迁移,正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人口迁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少数民族的人口迁移更是如此。

古代岭南地区,地形复杂,山高林密,河流纵横,民族交错,要很全面确切地反映元代岭南少数民族迁移的历史状况,尚有一定的困难。

只能从相对宏观的角度,探讨认识当时少数民族人口迁移发展的历史状况与趋势。

一、人口迁移的类型人口迁移类型,或可以人口流动方位四至及移动区域而归纳之。

从元代岭南少数民族人口迁移的历史状况观之广大体上可划分为域内迁移和域外迁移两大类型。

1.域内迁移域内迁移,主要是岭南少数民族在本地区及相邻地区范围内的人口迁移。

一般而言,域内迁移范围相对较小。

特别是由于生产活动方式而导致的人口迁移运动,更是如此。

古代岭南少数民族,主要聚居于山地丛林地带,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以及自然生态环境的制约,长期保持刀耕火种生产方式,实行游耕作业,在一个地域内,以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生产,当土地的原始肥力耗尽后,即转移至另一块土地。

而且由于其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较差,遇灾即移,遇害即迁。

古代岭南少数民族,正是通过人口的不断迁移运动,维持其基本的生产与生活。

(1)宋代广西壮瑶等少数民族,不少仍“资蓄虚无,刀耕火种,以为猴粮。

岭南文化答案

岭南文化答案

一、填空题1、岭南三大民系是指(广府民系)、(客家民系)和(福佬民系)。

2、最能代表岭南文化特征的是(广府)民系,它是岭南三大民系中最早形成的居民共同体,是由(古越)和南迁的中原移民融合而成的。

3、历史上中原人入越较大规模的有(四)次。

4、最能体现广府民系市井风情的是广州的(茶楼)和除夕花市。

5、最能反应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变异的是(客家)民系的风俗。

6、现在居住在广东的客家人,大多是(西晋)时期中原地带的“衣冠望族和朝廷命官”。

7、喝功夫茶是(福佬)民系的风情。

8、原广东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黎族,主要居住在现海南省(五指山区),即古百越族的一个支系——(骆越)族人聚居之所。

9、壮族是两广地区主要的土著民族,是由古代百越族中的(西瓯)、(骆越)发展而来的。

10、壮族较有特色的节日是(四月初八)的“牛王诞”。

二、选择题1、年初一“行大运”是(B)A广州人的习俗 B阳江人的习俗 C客家人的习俗 D中山人的习俗2、三月三是(A)人的节日A黎族 B壮族 C瑶族 D苗族3、广府民系是由古越人和(C)融合而成的。

A北方移民 B西方移民 C中原移民 D高原移民4、汉语粤方言是一种以(A)为主,融会了中原古汉语成分的方言。

A古越族语 B古黎族语 C古壮族语 D古畲族语5、客家人尊师重教,崇尚诗书,秉承了(B)的特质。

A黄土文化 B中原文化 C汉唐文化 D西域文化6、壮族四月八的节日给(D)披红挂彩,反映了以农耕为主的社会习俗。

A小伙子 B大姑娘 C猪 D牛7、畲族同胞自认是(A)后代。

A盘瓠 B盘石 C赵佗 D刘三妹8、古代外国文化通过(D)传入岭南地区,促进了岭南文化与外国文化的交融。

A朝廷官员流放 B中原人口迁移 C塞北丝绸之路 D海上丝绸之路9、(B)的风俗,最能反映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变异。

A广府民系 B客家民系 C福佬民系 D广府民系和客家民系10、瑶族的盘古王诞要举行隆重的(B)活动。

A耍花灯 B耍歌堂 C迎新娘 D满月酒一、填空题1、五羊神话中“五仙”、“五羊”都是(谷精)的化身。

元朝的等级制度

元朝的等级制度

元朝的等级制度
元朝民族政策,各族人民分为四等、十级。

四等
第一等:蒙中人,充任各级政府的首脑。

第二等:色目人,指西域各族人和西夏人部分欧洲人,
第三等:汉人,即原金统治区域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族人。

第四等是南人,包括南宋统治区域的汉族和其他各族人。

这四等人的界限是森严的,重要的官职、军职均由蒙古人充任,不足时则用色目人。

元政府按职业的性质,把帝国人民分为10级:
1、官(政府官员)
2、吏(吏佐,不能擢升为官员的政府雇员)
3、僧(佛教僧侣)
4、道(道教道士)
5、医(医生)
6、工(高级技术人员)
7、匠(低级技术人员)
8、娼(娼妓)
9、儒(儒家、道学家)
10、丐(乞丐)。

一向在中国传统社会最受尊敬的儒家、道学家知识分子士大夫,在蒙古人看来,是彻头彻尾的寄生虫,被儒家所最卑视的娼妓都不如,仅稍胜过乞丐。

潮汕地区人口的发展(唐--元)

潮汕地区人口的发展(唐--元)

潮汕地区人口的发展(唐--元)黄挺杜经国提要本文主要对潮州从唐至元代的人口发展情况作出考和估计说明其发展原因关键词土客户元和户浮户关于潮汕地区唐宋元时期社会发展的情况,已经有不少文章探讨过 由于只使用文献中描述性的材料, 结果经常是研究者们意见相左而又持之有故, 使人莫衷一是其原因则在于这些文献中,因为作者心态视野和写作目的的不同,对当时潮州风貌的描述也大相径庭, 并不都能够全面真实地反映其社会发展的程度这种情况, 使我们在使用这些材料的时候,必须十分谨慎地审视其写作背景,同时也使我们更加重视文献中的计量性材料在人口发展研究中,更是如此在使用本地文献中计量性人口材料时,我们也会碰到难题 林德侯先生在讨论本地方志所记录的人口资料时,就说过:旧志纪潮州户口,大率沿袭往籍,详略不齐,瑕瑜互见1中国古代各朝的户口统计制度十分紊乱,人口登记的口径极不统一因而,潮州历代户口登记数字缺陷很多,对研究影响最大的是:(1)户口数字在时间分布上的不均匀,元代以前的户口数字保留下来的很少,明清时期保留得比较多;(2) 由于登记口径的不统一,或者由于官员的疏懒隐瞒多报,往往出现两个相间不远的时间点甚至同一时段户口数字相差很大的情况故此,在采用这些数据材料时,我们不得不先对它们进行讨论分析,慎加校正即便如此,也只能够让研究的结论尽量趋近事实而已, 错漏或者难免,我们期待大家的批评指正一.人口资料现存的潮汕地区唐代至元代的户口数据资料并不多,永乐大典卷5343 引用三阳志说 :生齿之数,盖视时以为多寡唐杜佑作通典,载潮阳郡户有一万三百二十四,口五万一千六百七十四韩愈请置乡校牒亦曰, 此州户有万余迨欧阳修作唐书.志,乃云,户四千四百二十,口二万六千七百四十五,且损于杜佑韩愈之所纪,何哉? 宋朝开宝初,有户三万余迨元丰间, 九域志成,主客户计七万四千六百八十二,比唐时七倍其数比岁以来, 总税客户与蛋户而言之,以户计者,一十三万五千九百九十八,以口计者,一十四万五千七百三十二较之于古,不啻百倍自今以往,不其愈盛哉本州三县主客户, 总一十一万六千七百四十三户,总一十四万七千五百七十口2又引用三阳图志说:本路三县一司,民户总七万七十户南人六万八千七百七十三户,北人一百五十四户录事司总三千三百五十八户3三阳两志集中了本地区唐宋元三代大部分人口数据,此外,还有一些数据散见以下各书元和郡县图志“潮州”条下载:开元户九千三百三十七,乡一十六元和户一千九百五十五,乡一十六4太平寰宇记“潮州”条下载:户:唐开元一千八百,皇朝户主客共五千八百三十一5元史.地理志“潮州路”条下载:户六万三千六百五十,口四十四万五千五百五十6乾隆潮州府志又记宋开宝间潮州府有户七万四千六百二十7现存本地区唐宋元三代人口数据殆尽于此二.数据的讨论与修订本节拟对前一节的数据展开讨论, 确定每个数据的年代, 并以人口总数为标准口径对这些数据加以修订确定数据的年代,是进行人口发展研究的必要前提 而上面引用的材料,户口登记的口径不一致,户数或为纳税户数或为总户数, 口数或为成年男丁数或为总人口数,也必须先行修订,方能使研究有可靠的基础(1) 年代的确定上引数据,有的已经有明确的年代记录, 如唐代的开元元和, 宋代的开宝元丰等数条有的则因所记年代为文献写作时的当前时间,或因写作体例决定, 前已言明年代而后不再记,故年代不明确兹讨论如下:三阳志所引用的第一个数据出自通典通典的写作时间是大历元年(766)至贞元十七年(801) ,其取材时间下限为公元801 年韩愈元和十四年(819)被贬潮州,潮州请置乡校牒写于是年该文所记潮州户数是一个约数, 很难作为研究的依据,但由于写作时间的接近,这个数字可以成为通典户口数的旁证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写成于元和八年(813), 该书所记的元和户口数据, 年代当在这一年之前欧阳修唐书地理志的写作体例, 是在州府名称之下依次记载沿革土贡户口;户口一项,除首条“京兆府”记“天宝元年领户若干口若干”之外,其余州府都只记户口数而不记年代根据这种写作体例推断, 该书所载户口数据的年代是天宝元年,即公元713年至于三阳志所载的“宋朝开宝初,有户三万余”,因潮州开宝三年属南汉,开宝四年南汉降宋,宋方尽有岭南诸州,故这一户数系于开宝四年为宜乐史太平寰宇记在北宋太平兴国(976—997)年间基本完成, 该书所载“皇朝户”数的年代,不晚于公元997年永乐大典所引三阳志的写作时间现在还存在不同看法8, 但该志所记户籍以主客户分,不同于元代三阳图志的以北人南人分,其户口数据的年代显然是宋代而非元代大典中残存三阳志叙述宋事的年代最末者为咸淳丁卯 (三年,1267), 这一纪年似可视为该志户口数据年代的下限又此志所载户口数字有两组,从口数看,“比岁以来”一组的年代应该早于后一组,而前后年代相距不远,要该为南宋晚期事细检三阳志残文,咸淳稍前,以记淳佑丙午(1246)前后州侯陈圭事最多,把“比岁以来”一组数据的年代系于此年,或者与事实相去不远元史地理志记全国户口数,终之于至元二十七年(1290),各路户口数的年代,则因其地归属元朝先后而有所不同潮州路至元十五年归元,数反复, 直到至元二十三年才抚定故元史地理志所记载的潮州户口, 其年代应为至元二十七年,即公元1290年大典所引三阳图志记元代潮州户口,说“至元二十七年朝廷籍江南户口,方见其数”9,可为佐证至于三阳图志,其书久佚,残存于大典中者, 纪事止于至顺壬申(三年,1332),州城东大溪上桥梁“又折一石版,溺死者三人”10 论者因以此志成书于元统元年(1333)11据此,可以认定此志所记户口数据的年代不晚于公元1332年上引户口数据的年代讨论既毕,兹按年代先后以表格揭示如下表1 文献所载唐-元潮州户口数┏━━┯━━━━━━━━━┯━━━━━┯━━━━━┯━━━━━━━━━┓┃编号│年代│户数│丁口数│资料来源┃┠──┼─────────┼─────┼─────┼─────────┨┃ 1 │唐开元(713-741) │ 9337 ││元和郡县图志┃┠──┼─────────┼─────┼─────┼─────────┨┃ 2 │开元(713-741) │ 1800 ││太平寰宇记┃┠──┼─────────┼─────┼─────┼─────────┨┃ 3 │天宝元年(742) │ 4420 │ 26745 │新唐书地理志┃┠──┼─────────┼─────┼─────┼─────────┨┃ 4 │贞元17年(801)前│ 10324 │ 51674 │通典┃┠──┼─────────┼─────┼─────┼─────────┨┃ 5 │元和8年(813) │ 1955 ││元和郡县图志┃┠──┼─────────┼─────┼─────┼─────────┨┃ 6 │元和14年(819) │ >10000 ││潮州请置乡校牒┃┠──┼─────────┼─────┼─────┼─────────┨┃ 7 │宋开宝初(971) │ >30000 ││三阳志┃┠──┼─────────┼─────┼─────┼─────────┨┃ 8 │太平兴国(984)前│ 5831 ││太平寰宇记┃┠──┼─────────┼─────┼─────┼─────────┨┃ 9 │元丰3年(1080)前│ 74682 ││元丰九域志┃┠──┼─────────┼─────┼─────┼─────────┨┃ 10 │淳佑6年(1246) │ 135998 │ 145732 │三阳志┃┠──┼─────────┼─────┼─────┼─────────┧┃ 11 │咸淳3年(1267)前│ 116743 │ 147570 │三阳志┃┠──┼─────────┼─────┼─────┼─────────┨┃ 12 │元至元27年(1290)│ 63650 │ 445550 │元史.地理志┃┠──┼─────────┼─────┼─────┼─────────┨┃ 13 │至顺3年(1332)前│ 70070 ││三阳图志┃┗━━┷━━━━━━━━━┷━━━━━┷━━━━━┷━━━━━━━━━┛(2) 数据的修订下面先分朝代对上列数据进行讨论唐代户口数据的讨论上引唐代户数一共有六个(编号1-6),这六个数据有的年代相同或相近,数量却相差甚远(例如编号1与23与45与6),显然是采用不同的统计口径的结果唐代虽然实行了全国定期编制户籍的制度, 逃户和浮寄客户仍然大量存在潮州荒陬僻远,编户制度能否正常施行实存疑问;地广人稀, 又给逃户和浮寄客户以生存空间故此, 当时潮州编户数字在一般情况下与实际户数应有相当大的距离我们认为,上述六个数据可以分为两组:编号235是编户数,编号146 是实际户数开元年间的两个数字,相差5倍有余, 可见当时本地存在大量尚未入籍的浮寄客户隋代继承北朝实施户籍登记的做法,有比较健全的户籍制度但是,在南方陈朝旧境内仍然有相当数量的户数没有括出12潮州是南方最荒僻的州郡之一, 因而到唐代前期也仍有不少未括出入籍的浮户在开元年间,潮州实际户数已达9337户,而编户才有1800户天宝元年的编户数比开元编户多出一倍有余, 可见当时潮州已对部分浮客户籍进行搜括,梁方仲先生论及唐代广东各州户口发展情况时, 就说: “由开元初到天宝末,时间相距不过三四十年,户数的增加当非由于人口的繁殖或迁移, 而是户籍整理的结果”13但其数仍不及开元实际户数之半, 可见括户还是不够彻底大历贞元间的10324户,是当时潮州的总户数, 不过这个数字既然已经载入通典, 应该也是编户数安史之乱使全国民户大规模迁移, 北方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乱后,北方又被割据,朝廷的财政出现危机,不得不仰给于南方各省于是对南方州郡户籍的管理加强了,建中元年(780)两税法实行, 规定“户无土客, 以见居为簿”14在这种措施下,当时潮州户籍的整理又有所发展,编户数与实际户数基本一致元和年间的两个户口数据也有很大的距离, 翁俊雄先生最近发表的论文就谈到这个问题,他举出韩愈元和十四年所记的潮州户数据之后,说:潮州在元和六年前后只有1955户,而经过短短的8年,民户竟增长4倍! 这是难以置信的这只能有一个解释:元和志所载“元和户”是编户数,而韩愈所说,是实有民户,包含大量浮寄客户在内15即便是这样,元和六年的编户数不但不及通典所载户数的五分之一,与天宝元年相比也未及半看来,原已编籍的民户并不安于土,仍有大量流失;另一方面,又有大量新客户流入浮寄当时民户迁徙流播情况的严重, 于此可见而地方官吏向户部上报的,又只是实存的编户数总之,能较为近真地反映唐代潮州户口实际情况的, 只有编号14两个数据其中编号4有丁口数51674人,平均每户5人, 与古籍所载的一般家庭规模相同,还是可信的编号1未载人口数,按这种标准家庭规模折算,应有46685人宋代户口数据的讨论宋代户籍有五个数据(编号7-11),首先讨论编号7与8开宝初潮州有户30000余,而在十五年内,至太平兴国间竟然减少为5831户,两个数字差距甚大若与贞元间(约公元800年)的10324户元丰初(约公元1080年)的74682户比较,开宝初(约公元971年)的30000余户数目更为可信因为唐代后期和五代时期,潮州虽然也有兵燹,但规模不大,不会有太多的人口损失,故贞元至开宝约170年间, 户口年平均增长率接近6; 开宝至元丰约110年间,社会安定,户口年平均增长率达到7.7;这都是正常的太平兴国的户数与贞元间相比呈负增长,约180年间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8,而太平兴国至元丰约100年的户口年平均增长率为17.1, 两者起伏过大,似与潮州此一历史阶段的实际情况不符编号1011两个数据,年代在后者反而比在前者少了近20000户, 以其时间间隔不长, 只能用所载为纳税户数来解释大典潮州府“田赋”之部引旧志说:陈侯圭轸念民瘼,尽刷三县产数,自一文至五十文小产,计二万六千八百五十余户,节郡费捐已俸,为钱七千八百贯官省,代纳以上小户七年八年(引者按:即淳佑七年八年,公元12471248年)夏税产钱遍榜给钞,与民收照三邑二万余户可以少纾,而无流离转徙之忧漕台嘉其惠爱,板榜本州; 仍备牒风厉诸郡,以侯之德政为列城劝16陈圭刷去免纳税的小产户数,与上引编号1011两个数据相差的户数,虽不尽合, 但都在二万上下;蠲免小产户税钱的时间,据这段引文推测,应在淳佑八九年间,与编号1011的年代也相当因此,我们认为编号10基本上是当时的实际户数,编号11的户数却已经减去了免税小产户数目,而非实际户数综上讨论,宋代户数可以数据7910为基准下面再讨论宋代的人口数宋代五组数据只有编号1011有丁口数, 这两组数据户与口的比例分别为1:1.07和1:1.26,即每户平均1.07口和1.26口显然,这两个丁口数是绝对不能当做实际人口数据来用的,它们只是反映了纳税丁男的数目,不包括女口,也不包括20岁以下的幼丁60岁以上的老丁和残疾男子17潮州宋代人口数,只有用上述户数作为参照数而据以推测如果平均每户以4.5—5人计算,北宋开宝初(971)潮州实际人口超过135000—150000人, 元丰3 年( 1080) 达到336069 —373410人,到南宋淳佑6年(1246)潮州实际人口数可能611991—679990人元代户口数据的讨论元代户口数据有两个编号12户与口之比刚好是1:7,即每户平均7人,这一条的口数是已经登记的全部人口数编号13只有户数, 若按上条户与口的比例计算,到至顺3年(1332),潮州人口有490490人 这两个人口数明显比南宋晚期的实际人口数减少,其原因是宋元之际的战乱,大典引三阳图志说:元灭宋平潮以前,乱离瘼矣数万生灵,或罹锋镝,或被驱掠,或死于盗贼,或转徙他方至元二十七年,朝廷籍江南户口,方见其数18这是至元二十七年潮州人口减剩445550人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人口登记的缺漏,元史.地理志载至元二十七年南北户口总书于册者若干, “而山泽溪洞之民不与焉”19这“山泽溪洞之民”,既指边疆古所谓羁縻州之民,也包括内地未曾归顺元朝的民众, 例如潮州的畲民畲民是宋末张世杰在漳汀潮泉一带抗元所依凭的主要力量,民国潮州志记南宋景炎二年(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五月张世杰取潮州,按语说:宋史.二王纪:“七月乙巳,张世杰围泉州”宏简录云:“世杰自将陈吊眼许夫人诸翼军攻蒲寿庚,不下”通鉴辑览云:“时汀漳诸路剧盗陈吊眼及许夫人所统诸峒畲军皆会”是世杰之攻闽,自潮州出师也20宋朝亡后,潮州畲人一直坚持抗元潮州志.大事志载元至元十六年陈遂据揭阳,筑城称王,直至明洪武初始降,并加按语说:潮阳唐志:“元末,陈遂据潮阳邑治”又潮安县北有陈吊王寨是当日陈遂为祸几及三阳,不仅一揭阳也21陈吊眼所统领的畲军和所占据邑寨的人口, 必然不会包括在元朝官方登记的人口数字之内漳州方志载, 陈吊眼入粤, 归附者甚众, 共有五十八寨今澄海临江寨即其中之一, 寨中尚存“千人井”, 系当年陈吊眼部属所挖,井水可饮千人22如以每寨千人计算, 陈吊眼统属的人口,已近60000人再加上“驱口”迁流及僧道等没有列入户籍的人口数, 至元27年潮州的实际人口数应在500000—550000之间, 至顺3年可达到550000—600000口三. 人口数量的发展根据上节的讨论和修订,我们得到下面这些潮州的人口数字:表2 修订后的唐宋元潮州人口数┏━━━┯━━━━━━━━━━━━━━━┯━━━━━━━━━━━━━━┓┃编号│年代│修订后人口数┃┠───┼───────────────┼──────────────┨┃ 1 │唐开元年间(713-741) │ 46 685 ┃┠───┼───────────────┼──────────────┨┃ 2 │贞元17年(801)前│ 51 674 ┃┠───┼───────────────┼──────────────┨┃ 3 │宋开宝初 (971) │ 135 000 — 150 000 ┃┠───┼───────────────┼──────────────┨┃ 4 │元丰3年 (1080) 前│ 336 069 — 373 410 ┃┠───┼───────────────┼──────────────┨┃ 5 │淳佑6年 (1246) │ 611 991 — 679 990 ┃┠───┼───────────────┼──────────────┨┃ 6 │元至元27年 (1290) │ 500 000 — 550 000 ┃┠───┼───────────────┼──────────────┨┃ 7 │至顺3年 (1332) 前│ 550 000 — 600 000 ┃┗━━━┷━━━━━━━━━━━━━━━┷━━━━━━━━━━━━━━┛从这些数字可以了解唐宋元三代本地区人口数量的发展情况(1) 唐代人口数量的发展如果把编号1的年代定在开元最后一年, 即公元741年,把编号2的年代定在公元800年,这60年间,潮州人口数量增加了10.7,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1.7这种相当缓慢的增长速度, 正反映当时潮州开发程度还很低,生存环境恶劣,居民生活艰难大历末(779)常衮贬潮州,谢上表上有“慰抚海隅,少安疲氓”之语23; 到元和14年,韩愈贬潮州谢上表也仍然说这里“飓风鳄鱼,患祸不测”,“毒雾瘴气,日夕发作”24在这种恶劣的生存环境下, 人口数量不可能有很快的发展但自常韩贬潮而后,这种情况似开始改变由于北方战乱不断,中原人民纷纷南迁,为移民浪潮所波及,潮州人口数量较快地增加, 经济开发程度也有所改观,故唐文宗开成五年(840)的敕旨,已经说“潮州是岭南大郡,与韶州略同”25人口发展和经济开发形成良性循环,人口增长率较大幅度地提高唐代潮州的地域包括现在的潮汕三市和梅州市的一部分, 因此在讨论潮汕地区人口数量的历史发展时, 必须把梅州市部分的人口数除去若按北宋初年潮梅两州的人口比例计算26,潮汕地区开元间(741)大约有37000人,贞元17年(801)大约有40800人从贞元17年到宋开宝初(969)近170年,本地区人口数量增加268,人口年平均增长率提高到6.8按此增长率计算到唐昭宗天复元年(901),本地区人口总数接近80000人,这是唐代潮汕地区的人口峰值此后, 发生虔州卢氏与番禺刘氏争夺潮州的战争27,战争规模小,持续时间短,对本地区人口发展影响不大南汉政权建立后, 与闽政权基本上相安无事,潮州因而也能处在一和平的环境之中,人口得以稳增长(2) 宋代人口数量的发展开宝初到元丰初近110年,潮州人口数量增加149,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7.7,发展速度比晚唐五代更快元丰3年到淳佑6年166年,潮州人口数量增加182,而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只有3.5,发展速度明显比前百余年减慢宋代,大批中原移民经过闽赣而落籍潮州大量劳动力的投入,促使本地区经济的较大规模拓展陂塘堤防关涵的修建, 使本地区山间盆地河谷坡地三角洲平原的农业开发,有更好的收益自然资源得到较为充分的利用,盐业陶瓷业生产都十分兴旺航运和商贸也有长足的发展生存环境的优化, 又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提高这就是本地区宋代人口数量发展的原因但是, 这种发展在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有着差别我们发觉,唐代到元代移民氏族入潮,在时间上更集中于南宋一段(参考表3),而此时期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却远远低于北宋,也就是说,南宋人口的自然增长远比北宋缓慢这种情况的确很难解释,因为从文献记载看,南宋时期潮州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已经接近江南先进地区的水平, 如杨万里诗所赞美,“旧日潮州底处所, 如今风物冠南方”28也许只能假定北宋时期潮州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比南宋时期还高,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个难题,只好依赖今后有更多材料发现,方能解答淳佑6年的679990也还不是宋代本地区的人口峰值,若按3.5 的人口年平均增长率计算,到咸淳10年(1274),潮州人口数量可以达到750000人接着, 宋元战火燃烧到潮州,人口数量开始滑坡表3 唐—元迁潮氏族统计表┏━━━━━━┯━━━┯━━━┯━━━┯━━━┯━━━┯━━━┯━━━┓┃迁入时代│唐五代│宋│北宋│南宋│宋元间│元│合计┃┠──────┼───┼───┼───┼───┼───┼───┼───┨┃数量│ 3 │ 2 │ 13 │ 28 │ 10 │ 11 │ 67 ┃┠──────┼───┼───┼───┼───┼───┼───┼───┨┃占总数│ 4.5 │ 3 │ 19.4 │ 41.8 │ 14.9 │ 16.4 │ 100 ┃┗━━━━━━┷━━━┷━━━┷━━━┷━━━┷━━━┷━━━┷━━━┛( 资料来源: a.潮州志.民族志稿本, b.澄海百家姓)(3)元代人口数量的发展自宋端宗景炎元年(元至元13年,1276)九月熊飞以潮惠二州兵应宋抗元隔年正月元兵入潮开始,潮州陷入战乱之中,到至元22年(1285)二月广东宣慰使月的迷失讨平郭逢贵等45寨, 潮中形势相对安定29在这十年战乱中,潮州人口数量必然大量减少至元27年到至顺3年42年中,本区人口净增50000人,年平均增长率2;假定至元22年到至元27年人口发展也按这个增长率计算, 宋元之间潮州人口谷底应为544500人,十年战乱中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31.7元代的人口峰值可确定于至正12年以前,潮州金山现存至正28年林仕猷纪事摩崖石刻文,有“三阳兵乱十有三载,乙巳岁夏五关( 月?),省左丞陈公以师克平之”的记载30,乙巳岁是至正25年, 前推13年,为至正12年明初的潮州图经志也载:潮自至正壬辰,下岭海寇起,与山峒徭僚相扇攻破潮揭二县人民依险防卫自保,豪强各据其县十有余年后有江西福建两陈氏,攻夺不一31其实,至正10年起,潮州就已兵火渐炽, 潮州志.大事志载:至正十年,揭寇陈君宝等作乱十一年,招讨使陈梅平畲寇陈满于梅塘十二年,城揭阳十六年,陈遂据揭阳筑城僭号十七年,城潮阳十八年,元将朵里不花驻师揭阳,为金元佑所杀二十一年,罗良追杀西林贼于潮二十五年冬,陈友定克潮州32如果我们把人口峰值定在至正10年(1350),至顺3年(1332)起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定为3,元代最高人口数可达到580470—633240人潮汕地区唐宋元三代人口数量的发展情况讨论如上,兹将结果用曲线图示于下:人口数(万人)图1 潮汕地区唐代至元代人口曲线图四. 有关人口发展的其他问题人口发展的研究,不仅涉及人口数量问题,还必须涉及人口的分布流动人口的质量构成等问题人口质量构成又涉及性别结构年龄结构教育程度等问题性别和年龄因材料极少,不容易讨论人口的分布密度流动趋向教育程度这方面,可供讨论的材料也不多,很难进行定量分析;下面只能做一些简单的描述人口分布梁方仲先曾对潮州唐宋元三代人口密度做过统计,其结果是: 唐代, 每平方公里1.2人,在全省27个州中排第23位;北宋,每平方公里4.5户,在全省23个州军中排第5位; 元代,每平方公里27人,在全省23个路州军司中排第3位33我们以上一节的结论为基础,计算本地区唐北宋南宋元的人口密度,见下表表4 潮汕地区唐代—元代人口密度表34┏━━━━━━━━━┯━━━━━━━━┯━━━━━━┯━━━━━━━━┓┃年代│土地面积(方公里)│人口数│人口密度(方公里)┃┠─────────┼────────┼──────┼────────┨┃唐天复元年(901) │ 14 531.5 │ 80 000 │ 5.5 ┃┠─────────┼────────┼──────┼────────┨┃宋元丰3年(1080) │ 14 831.5 │ 373 410 │ 25.2 ┃┠─────────┼────────┼──────┼────────┨┃咸淳6年(1274) │ 14 831.5 │ 750 000 │ 50.6 ┃┠─────────┼────────┼──────┼────────┨┃元至正10年(1350)│ 14 831.5 │ 633 240 │ 42.7 ┃┗━━━━━━━━━┷━━━━━━━━┷━━━━━━┷━━━━━━━━┛我们可以对本地区人口分布的发展作两点描述: 其一,唐代,在被中原人士视为蛮荒的岭南,潮州也是人口最稀少的地区之一北宋潮州人口密度已经接近粤北和粤中,陈尧佐送李孜主簿诗“潮阳山水东南奇,鱼盐城郭民熙熙”之句35,并非虚誉到南宋后期,潮州人口密度已大大超过粤省每平方公里14.7人的平均数,但还是低于相邻的福建(每平方公里67.9人)和江西(每平方公里81.95人)36元代潮州是广东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但密度也仍然没有达到所在江西行省的平均数其二,在本地区内,唐代人口比较集中于北部的河谷台地和三角洲顶部到宋元时,沿海的沙陇台地和三角洲平原中上部人口增加此时,东部人口比西部密集:太平兴国间东部的海阳县领6乡,西部的潮阳县领2乡;元丰间海阳县领7乡35都,潮阳县领4乡16都;其中位于韩江三角洲的海阳县延德怀德二乡,各领11都和7都37人口移动本地区唐宋元三代的人口流动,自其目标分析,有两种方向: 一是垦拓型的流向,以辟除草莱,开垦耕地,经营农业为生计,而定居于农村本地区因为原来开发程度低,可供垦拓荒地极多,故晚唐以后,有大量外省移民流入,上节表3 即能显示其大概这些迁移入潮的氏族大多数来自福建, 也有少数宦潮占籍的家族来自江西浙江江苏河南等省由于有许多荒地可以开垦, 迁入本地的客籍户很容易取得地产而转为主户,因此,尽管移民数量庞大,无产的客户却不多,元丰间潮州主客户之比为76:24,主户所占的比例远远高于人口数量同样迅速增加的广循惠梅等州这同时也反映出本地区人口的稳定二是聚合型的流向,或辟墟市通贸易,或设工场事制作, 或受佣帮工,于是聚居而成城镇这种流动造成人口向城市拢聚, 使城市人口增加宋代,潮州郡城(今潮州市区)临近陶瓷业发达,隔江笔架山相传有瓷窑近百条,从近年来发掘的10条窑址看,窑长一般在30米左右, 最长一条(10号窑)仅残长就有79米, 生产规模很大随陶瓷业发展起来的又有航运业等在工商业的刺激下,潮州城附近人口稠密三阳志载: (潮州)子城外带郭而家者,西南北各五里,东以江水隔,民居才二里38方圆十里之地人烟熙熙,城市建设规模也很大了到至元22年(1285) 设录事司于潮州城,到至元27年大籍户,录事司总3358户,以每户7人计,共23500人,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5这时的城市人口,显然比宋代减少, 这与宋元之间潮州郡城附近的陶瓷业的衰落,应有关系教育程度唐代人口数量的发展缓慢, 教育程度也较低韩愈办乡校是一个为人所熟知的事件,他的潮州请置乡校牒说:此州学废日久, 进士明经,百十年间,不闻有业成贡于王庭试于有司者 人吏目不识乡饮酒之礼,耳未尝闻鹿鸣之歌39据此,则潮州在元和之前虽有学校,却荒废已久,读书人少,百姓和官府的下层办事人员文化素质都很差韩愈因捐了俸钱办学, 并举荐赵德为教师韩愈所办乡校的实际效益如何,虽不可得而知,但唐代晚期起,在人口数量迅速增加的同时,潮州人口文化素质也有所提高,却是事实方舆胜览卷36引潮州图经,谓潮人“联名桂籍,自太平兴国始”40,考明嘉靖潮州府志.选举志载,宋太平兴国四年有谢言者以“草泽应诏,进士及第”,自此后到宋末止,潮州共有139人登进士第, 其中正奏95人,特奏44人41这一批精英,是在民众的教育程度提高的状况下出现的宋代, 好读书已成为潮州民风的一大特色,永乐大典卷5343“潮州府.风俗形胜”引潮阳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