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课件

合集下载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课件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课件
v
v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品质 不同流合污 志趣高洁 遗世独立
小结
这首词写了词人初贬黄州,深夜独自漫步 时的所见所感。上阕通过“缺月”“疏桐”“ 漏断”等意象,营造了一个寂寞清冷的世界。 万物销声匿迹,只有“孤鸿”隐约掠过。这“ 孤鸿”若有若无,它其实象征词人。下阕,此 人与“孤鸿”合二为一。写鸿“惊起”有恨, “拣尽寒枝不肯栖”,独宿荒冷的沙洲,表现 了词人心境的孤独和志趣的高洁。这首词托物 言志,是词人对人生的反省,也是对理想的坚
隔万里,让自己闲置。 v 恨自己没有志同道合的知音。 v 4.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v 品质:不同流合污、志趣高洁、遗世独立 v 小结 v 课外拓展1 v 从苏轼词作中看他的心理路程
前期失意自伤、低沉苦闷;中期随遇而安 、洒脱旷达;后期乐观豪 迈、积极向上
v七、板书设计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走近作者
苏轼,(北宋)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 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豪 放派代表词人,其人乐观旷达。
解题
词牌名
指失势寄居他乡的 官员、绅士。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 寓居/作
现湖北省黄州区
一读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v 1.再读文章,用“文中的( 式说话。”
)意象,我感到(
)的句
v 例句:文中的“缺月”意象,让我感到凄凉。 v 2.过渡句:除了我们大家有这种凄凉、孤寂之感以外,还有谁有?孤鸿
和幽人。他们为何有?用文中的一个字回答。
v “恨”,他们恨什么?
v 3.导入背景 乌台诗案解决“恨什么?”
v 恨文字狱对读书人的禁锢。 v 恨小人诬陷自己,小人得志。 v 恨朝廷不能正确对待人才,让自己身陷大牢,远谪黄州让自己与亲友相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课件全面版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课件全面版

后人对这首诗的评价非常高,认为它 表达了苏轼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这首诗在苏轼的众多作品中传播最为 广泛,被广大读者喜爱和传颂。
文学影响
这首诗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特别是对宋词的发展,开创了豪放 派词风的先河。
苏轼其他作品的影响和评价
《赤壁怀古》
这首诗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赤壁之战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历史沧桑的感慨,语言雄浑,意境开阔。
寓情于景
词人将情感融入景物之中 ,使景物成为情感的载体 ,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 。
诗词的节奏和韵律
节奏感强
该词节奏感强烈,抑扬顿 挫,起伏有致,给人以美 的享受。
韵律优美
该词韵律优美,声调和谐 ,音律铿锵,悦耳动听。
叠词运用
词中运用叠词,如“缺月 ”、“疏桐”、“孤鸿” ,增强了词的节奏感和音 乐美。
追求内心平静
通过学习苏轼对自然景物的描绘,现代人可以学会在忙碌 的生活中寻求内心的平静,提升自我修养和生活品质。
人生价值的多元性
苏轼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启示我们,人生价值具有多元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和使命,应充分发掘和实现自 己的潜能。
如何传承和发扬苏轼的文化遗产
深入研究苏轼作品
通过对苏轼作品的深入研究,深入了解其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 为传承和发扬苏轼的文化遗产打下坚实基础。
苏轼与黄州定慧院
01
背景介绍
苏轼生平简介
01
苏轼(1037-1101),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 书法家、画家、政治家,被誉为 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
02
苏轼在文学、艺术、政治等领域 均有卓越成就,其诗词风格独特 ,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 受后人喜爱。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ppt课件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ppt课件

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概述
本词艺术特色鲜明,语言简练,意象生动,情景交融,给人 留下深刻印象。
艺术特色分析
词中“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以静写动,通过描绘缺月 、疏桐、漏断等意象,营造出孤寂的氛围。同时,词人将孤 鸿与幽人相结合,使意境更加深远。
名句鉴赏
名句“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 静”
鉴赏:这句词描绘了一幅寂静 的夜晚画面,缺月、疏桐、漏 断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氛围,为 整首词奠定了情感基调。
之作。
历史影响
这首词在宋词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 影响,推动了词这一文学形式的发 展和演变,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文学价值
该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被认 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 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品影响
文学影响
这首词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许多文学家都从中 汲取灵感,借鉴其艺术特色和表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 居作》课件
• 作品背景 • 作品赏析 • 作品评价 • 作品影响
01
作品背景
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 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黄 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苏轼的文学创作涉及诗、词、散文等 多个领域,他的诗清新自然,词豪放 洒脱,散文则纵横恣肆。
创作背景
苏轼因“乌台诗案” 被贬至黄州,定慧院 是他在黄州的寓所。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 寓居作》正是在这样 的背景下创作而成的 。
在定慧院寓居期间, 苏轼经历了人生中的 低谷,内心充满了孤 独和苦闷。
作品影响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其词风的代表作品。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ppt课件全面版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ppt课件全面版

2.“独往来”“缥缈”写出了一种什么样 的情境?
生命的孤独、漂泊无依、孤傲高洁
3、“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写出了幽人与孤鸿的什么相似之处?
寂寞、孤独、 孤芳自赏、洁身自好。
4、结合具体词句说说下片写出了幽人 与孤鸿怎样的品质特点?
词人以比兴(象征)手法,匠心 独运地通过鸿的飘零失所孤独缥缈, 惊起回头惊魂未定、怀抱幽恨和选求 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 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肯同流合污、 坚持操守的心境。
• 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闻坡 至,甚喜。每夜闻坡讽咏,则徘徊窗下,坡觉而推窗 ,则其女逾墙而去。坡从而物色之曰:“当呼王郎, 与之子为姻。未几,而坡过海,女遂卒,葬于沙滩侧 。坡回惠,为赋此词。
前半段写的虚幻迷离,要不是前面有段引言:“惠州有温 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颇有点遇仙的感觉。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பைடு நூலகம்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 ,号 “ 东坡居士 ”,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 眉山)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 、书画家,谥号文忠。他与他的父亲苏洵 、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父子三人与唐代的韩愈 、柳宗元 和 宋代的欧阳修 、王安石 、曾巩 合称“ 唐宋八大家”。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 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 ,合称为"宋四家"。苏氏四门生为:秦观 、黄庭坚、晁补之、张耒[lěi] 。
上阕前两句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 挂疏桐的孤寂氛围 ,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 垫。这两名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 境界。接下来的两句,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
6. 、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 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

第六单元《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课件(20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课件(20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 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 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 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这首词的境界高妙,前人谓“似非吃烟火食人语”。这种高旷洒脱、 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作者“以性灵咏物语”, 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 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 典型性。
宋·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十六《跋东坡乐府》:东坡道人在黄州时作,语 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宋·王之望《汉滨集》卷十五《跋鲁直书东坡卜算子词》:东坡此词出《高唐》《洛 神》《登徒》诸赋之右,以出三界人,游戏三界中,故其笔力蕴藉超脱如此。山谷 屡书之,且谓非食烟火人语,可谓妙于立言矣。盖东坡词如《国风》,山谷跋如小 序,字画之工,亦不足言也。
⑶漏:指更漏而言,古人计时用的漏壶。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漏断”即指深夜。
⑷时:一作“谁”。幽人:幽居的人,形容孤雁。幽,《易·履卦》:“幽人贞 吉”,其义为幽囚。引申为幽静、优雅。
⑸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孤鸿:张九龄《感遇十二首》之四:“孤鸿海上 来。”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三十九:“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 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至换头但只说榴花。….“按两词均系泛咏,本未 尝有”夜景“等题,多说鸿,多说石榴,既无所妨,亦未必因之而奇妙。胡评似未 谛。 ⑹省(xǐng):理解,明白。“无人省“,犹言”无人识“。 ⑺拣尽寒枝:或以为有语病。《稗海》本《野客丛书》:”观隋李元操《鸿雁行》 曰:‘夕宿寒枝上,朝飞空井旁。’坡语岂无自邪?“此言固是。寒枝意广泛,又 说”不肯栖“,本属无碍。此句亦有良禽择木而栖的意思。《左传·哀公十一年》:” 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杜甫《中宵》:”择木知幽鸟。“ ⑻沙洲:江河中由泥沙淤积而成的陆地。末句一本作“枫落吴江冷“,全用唐人崔 信明断句,且上下不接,恐非。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PPT-完美版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PPT-完美版


1、学生自读。指名读。

2、理解重点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课外再搜集一些鲁迅先生的名言。

趣味语文

1、过渡:鲁迅先生的童年发生过许多 故事, 这节课 我们就 来读一 个鲁迅 巧对先 生的故 事。

2、学生自读。指名读。

周樟寿的对子妙在哪里?他为什么对 得好?

文人巧对对联的故事还有很多,课后 搜集此 类故事 ,与同 学们交 流。

(4)汇报交流,师生评议。

(5)教师小结。阅读了鲁迅先生的文 章,认 识了鲁 迅这位 伟大的 文学家 、思想 家和革 命家, 希望同 学们能 从他的 身上汲 取力量 ,超越 自我。

2、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 1)学生读教材中的内容,谈理解 。

师:含义深刻的句子表面是一层意思 ,却暗 含着更 深的意 义。那 么本组 课文中 有哪些 类似的 句子, 我们都 是用什 么方法 去理解 这些句 子的?

1、谈谈心目中的鲁迅

(1)学了本单元的课文,我们被鲁迅 先生的 才学和 人格魅 力所折 服,这 节课我 们就来 谈谈自 己心目 中的鲁 迅。

(2)提出要求:可以就课文来谈,可 以结合 课外学 习的收 获来谈 ;可以 讲同鲁 迅有关 的人和 事,也 可以说 说读鲁 迅作品 的体会 。

(3)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幽居之人人。
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即指深夜。漏,指
古人计时用的漏壶; 即指深夜。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优质课件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优质课件

语言风格
简练自然
分析词中语言的简练与自然,探讨这种语言风格如何与意象和意境相得益彰,增 强词的艺术感染力。
含蓄蕴藉
研究词中语言的含蓄与蕴藉,探讨这种表达方式如何使词的情感更加深沉、丰富 。
04
主题思想
孤鸿形象与苏轼心境的关联
孤鸿形象
本词中的孤鸿是一个高洁、清雅 的形象,它独自栖息在寒枝上, 表现出超然物外、高远清逸的意
要求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收集有关苏轼的生平、思想和文 学成就等方面的资料,培养他们的信息搜集和整理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
02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则表现出苏轼的高傲和倔强, 即使在遭受打击和迫害的时候, 他也绝不妥协和屈服。
名句欣赏与解读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描绘了一幅夜深人静的景象 ,缺月、疏桐、人静,营造出孤寂、冷清的氛围。这句话 运用了生动的意象和形象的比喻,语言简练而含蓄,给人 留下深刻印象。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创作背景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苏轼被贬官至黄州期间创作 的一首词。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心情十 分苦闷,创作此词来抒发自己的心境。
在这首词中,苏轼以孤鸿自比,借物抒怀,表达了自己孤高 自许、蔑视流俗的思想感情。整首词意境高远,含蓄深沉, 是苏轼词中的佳作之一。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以 及如何在短暂的人生中追求内心的平 静和超越。
超越自我
通过“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的描写,苏轼表达了自己超越世俗 、追求内心宁静和超脱的理想。
人格美的追求与社会价值的思考
人格美的追求
本词中苏轼通过孤鸿形象,表达 了自己对人格美的追求,即独立、
高洁、清雅。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PPT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PPT
身体健康,学习进步! 没有爱不会死,不过有了爱会活过来。
踩着垃圾到达的高度和踩着金子到达的高度是一样的。 你在学习上这种尝试精神很可贵。 现代的婚姻并不是情感的产物,更多的是竞争的结晶,选配偶其实就是变相的竞争上岗,而小三就是原配最大的竞争对手。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 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 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
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文与欧阳
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与黄
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与
状元成才路
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
论画主张神似,提状元成才路 倡“士人画”。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 头·明月几时有》《赤壁赋》等。著有《苏 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幽居之人人。
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即指深夜。漏,指
古人计时用的漏壶; 即指深夜。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
知晓。“无人省”,犹
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言“无人识”。
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 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有谁见到幽居之人独 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飘渺的身影。黑夜中的 它突然受到惊吓,骤然飞起,并频频回头,却总 是无人理解它内心的无限状元成才幽路 恨。它不断于寒冷的 树枝间逡巡,然而不肯栖息于任何一棵树上,最 后只能寂寞地降状落元成才路 在清冷的沙洲上。
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 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 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你认为本词最大的写作特色 是什么?
这首词运用了象征(比兴)等艺术手 法,以孤鸿为喻,感物咏志。把孤鸿 失群与幽人失志联系起来,巧妙地表 达了作者“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 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无所依托而又 无可哀告的寂寞与伤感的心情与处境 的真实写照。
诗中比兴手法运用在何处
• 「寒枝」隐喻朝廷高位,「沙洲」犹如卑荒的黄 州,作者以比兴的手法出之,形象生动。
5、前人认为“恨”字是全词关键。词 中“恨”的内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 “关键”之说?为什么?
恨的内容:封建社会文字狱对人才的 摧残。无人理解的忧愤。 同意:上片描写缺月、疏桐、漏断、 人静、幽人、孤鸿等特定景物,正是由 “恨”而生,由于含恨,所以必然产生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徘 徊心境。
卜 算 子
黄州定慧院寓所作


一、简介本词写作背景:
“乌台诗案”:北宋著名的文字狱。元丰 二年(1079),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 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他看到当时 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任 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 因而激怒新党。被构陷成罪,囚捕至京, 系狱一百三十天。而且牵连甚广,苏轼 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达二十二人。 苏轼在狱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 别。
8.探讨:比较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张 先词,说一说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
A、拓宽了婉约词的视野。 苏轼词以清新明快、沉挚深永的婉约词为 主。他的婉约词不再是“花间”式的绣幌 绮宴席,不是晏殊式的小园芳径,也不是 柳永式的依红偎翠,他把人们的视野从传 统的酒宴、歌妓、翠帐、香径等狭小的圈 子引开,把读者从花间带向人间,从樽前 带向世前。举凡咏史咏物、登临怀古、悼 亡送别、游仙谈禅、农村生活、田园风光, 无不摄入笔端。
三、问题探究
1、上片首两句营造怎样的氛围? 上阕选择残缺之月,疏落孤桐,滴漏断 尽,一系列寒冷凄清的意象, 营造出萧疏 凄冷、幽冷寂寞的氛围,为幽人、孤鸿的 出场作铺垫。“景语即情语”,这一冷调 色的描写,其实是词人内心孤独寂寞的反 映。
2.“独往来”“缥缈”写出了一种什么样 的情境?
生命的孤独、漂泊无依、孤傲高洁
一、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 词,感知内容。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 /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 /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二、反复品读,根据注释疏通词意,体会 词的意境。
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 人群开始安静。时常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 徘徊,还有有那缥渺高飞的孤雁的身影。 它突然惊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 人能懂。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 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3、“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写出了幽人与孤鸿的什么相似之处?
寂寞、孤独、 孤芳自赏、洁身自好。
4、结合具体词句说说下片写的是幽人还 是孤鸿?
• 表面是写孤鸿,实质上是写幽人。 • 词人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飘零失所孤 独缥缈,惊起回头惊魂未定、怀抱幽 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 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肯同 流合污、坚持操守的心境。
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 初寓定惠院,后迁临皋亭。这首《卜 算子》就是初至黄州在定惠院月夜感 兴之作。到黄州之初,亦因罪废之余, 灰心杜口,谢绝交往。由于牵连甚广, 这时,“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 彼此音问,一时尽绝,苏轼不能不深 怀幽居离索的内心隐衷。此词以“幽 人”自称,就反映了他在这种特定环 境下的处境与心情。
• 除此之外,在词第三句出现的「幽人」, 本为幽居者或隐居之士的简称,但就整首 词意来看,上有他意:荀子,《王霸》篇说: 『公侯失礼则幽』,故又有被「囚禁」之 义,而这个被「幽禁的居士」毋庸说就是 苏东坡自己的化身。所以由此我们亦可将 此首词中的「幽人」,视作苏轼对自身遭 遇的比拟。
7.请联系你学过的诗词,说说“鸿雁” 这一意象在古典诗词中有哪些含义。
B、开豪放词派的先河。
入宋以后,词学大兴,范仲淹的边塞之 作,晏殊的人生几何之叹,欧阳修的婉 转言情,柳永的长篇铺叙,都能达到高 度成就,词坛的正宗——婉约词,在一 百多年的发展演进中,群芳竞放,可说 是蔚为大观。然而,苏轼以其淋漓巨笔, 翻万丈波澜,开豪放一派先河,树词坛 异帜。
名人逸事
• 据《宋六十名家词·东坡词》载,此词还有 一序,讲的是一个美丽而凄凉的故事。摘录 如下: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 不肯嫁人。闻坡至,甚喜。每夜闻坡讽咏, 则徘徊窗下,坡觉而推窗,则其女逾墙而去。 坡从而物色之曰:“当呼王郎,与之子为姻。 未几,而坡过海,女遂卒,葬于沙滩侧。坡 回惠,为赋此词。 前半段写的虚幻迷 离,要不是前面有段引言:“惠州有温都监 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颇有点 遇仙的感觉。
A、以鸿雁来指代书信,或托鸿雁传书, 抒发思乡怀亲之情。
如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 簟秋,轻解罗衫,独上兰舟,云中 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 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 头,又上心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B、以“孤鸿”、“哀鸿”的悲鸣来 比喻人生遭遇的凄凉悲惨。
如李颀《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苏轼寓居定惠院,每到他深夜吟诗时,总有 一位美女在窗外徘徊。当推窗寻找时,她却 已经翻墙而去。此情此景岂非正是苏轼词上 阕所写:“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 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由此说来, 句中的幽人该是指那位神秘美丽的女子,上 阕则是记录此事了。
当时苏轼六十几岁,张先七十还纳妾,六十 岁也不算什么的。有人很愤慨他为什么不纳 那个女子为妾,却物色王郎之子与她为姻, 最终使她郁郁而亡。 这个女子好像是 为苏轼而存在,在苏轼离开惠州后,女子就 死去了,遗体埋葬在沙洲之畔。当苏轼回到 惠州,只见黄土一堆,个中幽愤之情可想而 知。于是,就赋了这篇著名的《卜算子》。 由此可见,此首词的下阕是为了纪念那女子 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 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C、取鸿雁春秋迁徙,一生漂泊无定, 没有依靠,喻人生遭遇的凄凉悲苦。 如苏轼《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D 、取鸿雁翱翔于天际,自由自在,喻 一种超然于物外,自由自在的人生境界。
如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