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教师观感悟

合集下载

《师说》读后感

《师说》读后感

《师说》读后感
《<师说>读后感》
文中韩愈对当时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错误观念进行了批判,他强调了老师的重要性,提出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

这让我明白了,老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人,更是我们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

韩愈还指出了学生应该有的学习态度——“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这告诉我们要保持谦虚的态度,善于向他人学习,不断完善自己。

而且,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师说》也让我意识到,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

一个重视教育、尊重老师的社会,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教育,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师说》给了我很多启示。

它让我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也让我更加尊重老师。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努力践行文中的观点,不断提升自己,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韩愈的教师观及其现实意义

韩愈的教师观及其现实意义

韩愈的教师观及其现实意义(一)韩愈教育思想最突出地体现在他的《师说》中,在该文中,他提倡尊师重道。

(1)尊师原因:首先,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先知传后知的过程,教师闻道在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学生要学知识,就应该尊师重道。

其次,“天地君亲师”,师道体现君道,能尊敬师长,就能效忠皇帝,这是他提倡师道的深层原因。

最后,还有社会原因,安史之乱后,国运转衰,儒学失去了宣传阵地,佛、道宗教势力膨胀,韩愈提出尊师重道来维护儒家的道统,重振儒道,抵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总之。

尊师即卫道,“道”是封建道德的最高境界。

(2)教师的任务:“传道、授业、解惑。

”传授儒家仁义之道,讲授儒家六艺经传和古文,解答学生的疑问。

传道是首要任务,授业和解惑是过程与手段。

(3)以“道”为求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韩愈提出的学无常师、唯道是求的观点促进了思想文化的交流,有积极意义。

(4)建立合理的师生关系:“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也就是说,师生的关系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相互为师。

只要闻道在先,术业有专长者,皆可以为人师表。

学生向老师学习,但不必迷信和盲从老师。

韩愈强调师生关系在道和业面前是一种平等关系,师生关系可以互相转化,这是对维护教师绝对权威的师道尊严思想的一种否定。

这种含有辩证法和民主平等的师生观,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的教育理论,确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韩愈的《师说》是我国古代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文章,既肯定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强调师生相互尊重与学习,提倡建立平等的师生观,这是韩愈教育思想的独特之处。

韩愈的教师观及其现实意义(二)一、韩愈的教师观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被苏轼称为“文起八代之衰”,被明朝人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他在《师说》中以其丰富的学识、卓越的胆识提出了骇世惊俗的师道观。

韩愈的教师观的基本精神就在于“存师卫道”。

它从师与道、道与业、师与生等各方面系统地论述了其教师观,提出了卓越的见解。

韩愈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韩愈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韩愈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韩愈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篇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作为老师,不只是简单的教书匠,而且要教授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与主动学习、勇于质疑等可贵的品质。

“传道”,要求老师言传身教,传授一定道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格。

对于学生来说,他影响到学生们的健康成长与发展,还记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之中那么他就学会……”这个很有独特意义的见解。

所以,这就要求老师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对学生进行激励、鼓舞,在平时的用自己的良好品质与精神气质去感化同学。

试想:一个老师,说话、讲课时毫无激情,又怎能调动学生对知识的准求、对道理的探究的激情。

老师要通过一定的方法,逐渐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形成他们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

“授业”,传授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老师与家长最关心的主题。

要求老师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并采用恰当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接受、吸收与利用。

如果所讲的内容有点枯燥,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任务更好的进行下去。

“解惑”,使学生主动学习提出他们的疑惑,老师要有效地解决知识的困惑。

采用恰当的方法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进而发掘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要采取有效地解决方案。

对他们生活中的问题,也要注意观察,必要的时候给出自己的建议,使他们很好的走出困惑。

在解惑的同时也要意识到,虽然帮助学生教师的天职,但帮助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并使他们自己掌握一定处理问题的能力,在帮助的时候要留有空隙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

然而在新世纪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职业遇到了新的挑战。

从三年的教学经历中我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仅仅“传道授业解惑”是不够的,必须具备三个心即:一颗广博的爱心、一份宽容和理解的爱心、一种爱岗敬业的责任心。

一、教师要有“爱心”教师的爱心既包含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又包含着对学生的爱护和关怀。

《师说》有感范文5篇

《师说》有感范文5篇

《师说》有感范文5篇《师说》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写给弟子李蟠的一篇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的论说文。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师说》有感范文5篇,供你们参考与阅读。

《师说》有感1韩愈的《师说》提出的从师的必要以及择师的标准。

常为后人作为从师的箴规。

其中“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一言,就极为珍贵。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意思是,谁懂得道理,谁就是老师,也就是要以能者为师。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到许多人,而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他们的长处就值得我们学习。

不论他们是几岁的小朋友,还是目不识丁的老婆婆,只要他们知道的是我们所不知道的,是我们所需要的,应该不耻下问,虚心请教。

要真的能够如此,首先得放下架子,虚下心来,真心实意地向别人请教。

不能因为别人比你强,而忌妒他,不愿向他请教;更不能因为别人不如自己,而轻视他。

古今中外,有很多文人志士都是虚心从师,才取得显著的成就的。

我国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每每写好了诗都要拿到邻居老婆婆那里念给她听,问她哪些地方听不懂,需要修改。

巩固生物家达尔文乘“贝格尔”号去各地考察,每一处都把当地的农民请来,详细询问那里的地形和生物的特点。

想想,如果白居易不愿意向老婆婆请教,那能写出那么多脍炙人口,深受人民喜爱的诗篇?如果达尔文不愿向农民请教,又怎能完成《物种起源》,提出生物进化的理论呢?能虚心从师固然重要,但是向别人学习的同时,也需要认识到别人的缺点,学习他好的方面,而以他不好的方面为戒。

正如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所说,我们要放出眼光运用脑髓,自己拿来,吸收其精华,剔除糟粕。

朋友,让我们拜能者为师吧,让我们继续发扬学人之长,补己之短的中国传统。

《师说》有感2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

这是文章开篇的话。

《古文观止》在这句后面批云,一篇大纲领,具在于此。

好象这话就是本文的文眼。

但在文末的总案里,吴家的这哥俩又说,通篇只是吾师道也一句,好象文眼又不是这句了。

《师说》观后感800字

《师说》观后感800字

《师说》观后感篇1在学生时代,唐代哲学思想家韩愈有一篇着名论文《师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今天重新细读,仍觉得对我们学练太极拳,很有意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说》第一句就点出了老师在我们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如今我们虽然可以利用各种多媒体自学成才,但真正想学习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还必须师承学习。

学习太极拳如同学习中华瑰宝---京剧一样,都需要从师学艺,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地跟着老师学。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老师的职责,是专门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求老师指教,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终究不能解决。

学练太极拳,一招一式,虚实变换,运动路线,攻防含义等等细节,都需要老师逐一言传身教。

套路学会了,时间一长,就容易走样,也还需要老师不断纠正和规范动作,老师就像一面镜子,时时刻刻提示和提醒我们出现的毛病,使我们的技艺不断改进提高。

老师是太极拳站的核心和灵魂人物,他(她)的作用是站长等其他人无法替代的。

没有老师这个领军人物,拳友们就没有了标杆样板,集体晨练可能打不齐,打不规范,成为乌合之众。

没有老师管理,在短时间内,一些拳友可能会自己以为自己打得不错,而沾沾自喜,但时间一长,就会丧失自信,感觉危机。

这是因为没了镜子,照不到自己,看不到自己的毛病问题,无法继续提高,失去了前进的方向。

“圣人无常师”孔圣人曾从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等数位老师。

我们刚蹒跚入门,初学太极拳,都曾师从一位启蒙老师。

随着不断进步,可能要跟随数位老师学习各式各路拳剑。

人一生中不可能只有一位老师,就像孩童上学,小学一位老师又教数学又教语文。

到了中学,数学,语文,物理,化学各科有各科的老师教,正所谓“术业有专攻”。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太极拳站拳友们中,人才济济,藏龙卧虎,每人各有所长。

学习别人长处,为我所用,对照别人长处,弥补自己不足,就能不断进步。

韩愈的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韩愈的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韩愈的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韩愈(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韩愈主张“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使他们成为有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他认为,教育应当从小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能够对社会和国家有所贡献。

韩愈还强调教育的实用性。

他认为,教育应当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来进行,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他还主张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使他们能够在社会中发挥作用。

韩愈还重视教师的作用。

他认为,教师是教育的核心,应当具有高尚的品德和丰富的知识。

他认为,教师应当是学生的榜样,要能够唤醒学生的兴趣和激发他们的潜能。

在现代教育中,韩愈的教育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

他的“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提醒我们,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他的强调实用性的观点提醒我们,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来进行,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他对教师重要性的强调也提醒我们,教师是教育的核心,应当具有高尚的品德和丰富的知识,并能够成为学生的榜样。

总之,韩愈的教育思想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和现实意义。

他的观点对现代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启示。

研究和总结韩愈的教育思想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发展教育是非常有益的。

师说读后感(8篇)

师说读后感(8篇)

师说读后感(8篇)师说读后感(8篇)师说读后感1本文是韩愈所写的古代散文的典范。

它论证了教师的职能,作用和从师而学的必要性,批判了士大夫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和影响,从而阐明了从师而问的道理。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此句说明了老师的作用。

是的,每个老师都有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的职能。

无论老师的地位显贵还是低下,年少还是年长,只要能掌握真理,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好老师。

从而我想到了四川地震中用自己的身躯守护三个孩子的谭千秋老师,他可以称得上是人民的好老师,他不但为学生传道受业解惑也,而且将自己责任升华。

当地动山摇的那一刻来临时,他不顾惜自己的生命,张开守护的翅膀挽救了三个孩子的生命。

他是一位令人敬佩的好老师。

学者,应该做到不耻下问。

我们要学习古代圣人,“从师而问焉”。

学无止境,不耻下问。

则会“圣益圣”。

不能向士大夫那样“耻学于师”则会“愚益愚”。

有时,我们在学习遇到困难后,可能很难开口向别人请求帮助,然后问题就会越攒越多。

最后就不知道从何解决了。

所以为了避免问题的积攒,要做到平常不耻下问,把问题分散的解决。

这样量的积累后就会有质的飞越,学习成绩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的`确,三个人行走必定有一个会是我的老师。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

必定会有些方面不如别人,所以大家在一起可以优势互补,耻学相师。

所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每个人都可以作别人的老师,只是看你擅长哪方面了。

《师说》这篇文章蕴含着许多从师问学的道理。

作者韩愈想借此激励后人不耻下问的努力学习,同时也批判了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希望后人能够有所启发。

师说读后感2“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古之师与今之师有太多的差别。

古人尊师那种真挚、心无杂念的纯是我们所无法比拟的。

早课前对孔子的顶礼膜拜也是极其虔诚的,那种九十度的鞠躬礼叫你不真诚都不行。

古之师是既严肃又严厉的,绝不像我的教师那么和蔼可亲。

浅述韩愈的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浅述韩愈的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浅述韩愈的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韩愈(768-824),字禹锡,宋代文学家,政治家,儒家思想家,传统文化代表人物,被誉为“宋代第一大文臣”,他在文艺和政治思想上都有重要贡献,其影响至今。

在教育思想上,韩愈提出了“以教学及学习,使邦土繁荣”的观点,为今天的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韩愈认为在清政治的稳定的基础上,教育才能进行。

国民的文化素养高低,对于国家的发展特别是真正的强盛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提倡“凡能应于有德,则非学不可”,以“学习”和“考慮”为两条主线,指出学习是正确的教育道路。

他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他认为学习要与实践相结合,不能无所不学,而要注意务实,更要注意实践操作,如果单纯学习不能达到要求乃至忽略实践,则其学习成果是极微的,无法造福世人,他的提法从某种程度上,也可被看做是发现个体潜能的一种教育手段,而以素质教育更是未来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方式。

为提倡知识教育,韩愈倡导教师要积极表现,要坚持原则,把道德修养和素养贴合在一起,强制惩罚及上课必须严格。

同时他呼吁学生要胸怀天下,他认为学习的第一件事是正气,其次才是获得知识,他提出学习者要“知止而及学,忌学而及止”。

他还重视现实的接触,他认为学习者除了要有自然的投入,还要学会理性地看待各种矛盾。

他还敦促学生要把学习当作一项使命去对待,要建立一种保持好奇心和自主学习的态度。

韩愈关于教育的思想,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他那个时代,而且在现代也有巨大的影响。

他强调教育的价值观以及教育的严肃性和教育的实践性,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对严格的学习要求也坚持不懈。

他还强调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而不是无脑记忆,他还强调实践中求得经验并做总结,增长学习效率。

通过韩愈的教育思想,我们能够发现在宋代,“以教学及学习,使邦土繁荣”,这种理念十分重要,也对现代教育提出了不少启示,如,多元文化下的社会发展和变革必须以教育为前提,教育既要求学究的严谨而又不能妄费力,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把道德修养和素养结合起来,模范正确的行为,同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韩愈《师说》的教师观及其启示

韩愈《师说》的教师观及其启示

韩愈《师说》的教师观及其启示韩愈《师说》的教师观及其启示《师说》一文是韩愈专门论述教师问题的作品,也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集中论述师道的专著。

学校教育活动离不开教师的参与。

关于教师问题,从古至今许多教育家都对此做过精辟的论述。

其中不少思想观点对于现代教师仍有借鉴意义,并为当今教师问题的研究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

而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作品则首推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768-824)所著的《师说》。

《师说》写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是韩愈关于教育问题的专论,其内容总结并发展了古代教育家尊师重道的思想,结合作者自身的教育实践经验,全面论述了教师的作用、任务、择师标准等问题。

这些看法至今对我国当代教育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1.韩愈《师说》的教师观《师说》全篇仅五百余字就将教师问题论述的精辟深刻。

《师说》全文围绕教师这一中心,对教师的地位、任务、标准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论述。

下面就对这些方面分别进行具体阐释。

1.1 “古之学者必有师”。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着良好的尊师传统,但从六朝开始,这一传统逐渐弱化,到唐朝后期,教师的地位更是一落千丈。

学校不再是获得高官爵禄的主要阶梯,学生不再重视学校学习,最终导致唐代的师道之不严。

当时的情况就如唐人柳宗元所描述的:“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譁笑之,以为狂人。

”[1]世人皆不以相师为荣,反而以求师为耻。

《师说》首句就提出了“古之学者必有师。

”即古时候求学的人一定要有老师。

文章一开始就紧扣题目,一语破题,点出了“师”字。

并用“必”这个表示肯定的语气副词,肯定了教师的重要,指出教师工作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工作。

“师”对“学者”来讲,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有”的。

“人非生而知之者,熟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一个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就有知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而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惑的间题,也就永远不能解决了。

紧承下文"解惑",从解惑的角度,也就是从反面,对当时知识分子中存在的一种:"耻学于师",羞于承认教师的恶劣风气进行了批判,说明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韩愈《师说》中的思想及对教育的启示

韩愈《师说》中的思想及对教育的启示

韩愈《师说》中的思想及对教育的启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师说》中的比较著名的一句,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韩愈用六百余字立显“为人师”的真知灼见。

作为我国唐宋八大家之首,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被苏轼称之为“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弱”的韩愈,在安史之乱”后的中唐官学衰落时期,,正在国子监任教的他作《师说》以批判当时耻于从师的社会风气。

他文中所流露出的教育思想至今都值得我们仔细斟酌,对现代大学的意义将影响深远。

众所周知,目前我们的大学无论是在德育还是在专业教育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问题,整个教育体系中出现了许多的漏洞。

在知识和能力体系方面,大学生陷入了“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怪圈,不少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在道德教育体系方面,“某某高校女生跳楼自杀”“某某大学学生投毒案”等诸如此类的事件接连发生,面对这时常在新闻上出现的高校事件,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学生怎么了?学校怎么了?教育怎么了?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也许应该认真的思考一下,教育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在对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时,我们不妨反思传统文化,从韩愈《师说》的中浅谈韩愈传统教学思想,反思当前的教学问题,力图重整目前的教育问题。

一、韩愈师说中的教育思想1.教师职责在《师说》中,韩愈以“古之学者必有师”作为开头,指出自古以来任何一个人的知识学问,都是从老师那里学来的。

明确地提出了教师的职责,即“传道”、“授业”和“解惑”,其中“传道”原指意传授儒家的以修身齐家治天下为目的仁义道德,演变至今天,指的是思想和德育教育,韩愈将其列为教师的职责之首,认为“传道”是教师的首要职责,由此可以看出,在千余年以前,韩愈就提倡要重视道德的教育。

而“授业”指的是传授知识,在当时指讲授的《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今天则指的是理论知识以及技能技巧等,对大学生而言应该指大学课程中的理论、专业知识,韩愈认为,教师应该传授给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技能以及理论知识。

韩愈的师道观对当代青年教师成长的启示

韩愈的师道观对当代青年教师成长的启示

韩愈的师道观对当代青年教师成长的启示徐挺内容摘要: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强调尊师重道。

韩愈作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重提师道,使以儒学为主的道统重新确立。

尊师重道关乎学生的成才, 关乎教师的成长,关乎教育的发展,关乎文化的传承,关乎社会的进步。

尊师重道的传统是青年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使他们能够自由发展与成长。

青年教师成长之路要经历为传道奠基,为授业执着,为解惑而卓越的心路历程。

关键词:韩愈尊师重道青年教师教师发展自有学起,为师之道就在渐进中形成。

然而,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式微和佛道的兴盛,人们逐渐形成了不愿从师、学习儒业的心态,甚至出现了耻学于师的现象。

在当今社会这种不良现象依然存在,人们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流行着知识无用的思想,对于进学从师显得不重视。

对于这些现象,韩愈的师道观能帮助人们找到解决之道。

青年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探究韩愈的师道观对建立尊师重道的社会风气具有启示意义,有助青年教师的成长。

一、韩愈的师道观(一)韩愈师道观的内涵韩愈从复兴儒家道统的立场出发,提倡尊师重道,并以“道”为中心,提出了自己系统的师道观。

他主张学必有师,师道相依,教学相长。

他继承和发展了《学记》中“师严道尊”的思想——凡学之道, 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 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明确提出教师的三大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

韩愈认为师与道是统一的整体,两者相生相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他认为教师应以捍卫儒道为己任,要抵制排除异端邪说,驱除排斥佛家和道家的学说,阐发光大其深奥隐微的意义。

他还指出教师道德“仁”与“义”通过丰富的思想以及恰当的行动体现:“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

由是而之焉之谓道。

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教师是道的化身,通过先王的儒道来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正统,使儒家的“道统”世代相传,宣扬仁义道德,通过授业、解惑实现对道的传承。

(二)韩愈师道观的本质韩愈师道观的实质是维护封建道统,是中国古代政治与教育合一的思想体现,是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在教育领域内的反映,也是中国古代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的一种外显。

论述韩愈的教师观

论述韩愈的教师观

论述韩愈的教师观韩愈(约768年-824年)作为唐代杰出的文人学者,不仅在文学领域有卓越的成就,更以其独特的教师观念而被后世称赞。

韩愈在对待教育的态度上高度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倡导德育与智育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并注重灌输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韩愈强调个体教育,提出了“调养教育”的概念。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其所具备的天性、兴趣和能力存在差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调养。

韩愈主张“本生调良,观其所长,以补其短”。

这意味着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优点和特长,并加以培养和发展,同时找出学生的不足之处,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来弥补。

他认为学生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都是教育的机会,应从积极的角度看待和引导。

这一观念的提出,为个性化教育的实践奠定了基础。

韩愈注重德育与智育的统一。

他强调教育应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格。

他主张“教之先,德为本”。

他认为只有通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的培养,才能形成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韩愈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并通过学习古代经典作品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思想修养和道德观念。

韩愈强调教师的职责是做学生的榜样。

他认为教师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他要求教师以高尚的品质和行为规范来影响学生。

他认为教师应该践行“言之有法,必行之以身”,通过自己的言行来教育学生,让他们能够从中汲取道德和知识的滋养。

韩愈的这一观点反映了他对教师作用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他对教育伦理的高度关注。

韩愈的教师观念强调个体教育、德智合一和榜样示范。

他以其独到的教育理念和对教师角色的深入思考,对中国古代教育理论与实践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韩愈的教育观念既有现实意义,也对今天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有着借鉴价值。

论述韩愈的师道观

论述韩愈的师道观

韩愈的师道观是建立在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儒家思想的推崇基础上的。

他强调师道的尊严和教师的重要地位,认为教师是传承文化、传播知识的重要角色。

同时,他也提出了尊师重道的主张,认为学生应该尊重老师,遵循老师的教诲。

韩愈的师道观主要体现:
首先,韩愈强调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他认为,教师是传承文化、传播知识的重要角色,没有教师,就无法传承和发展文化。

因此,他主张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认为教师应该受到社会的尊重和优待。

其次,韩愈提出了尊师重道的主张。

他认为,学生应该尊重老师,遵循老师的教诲。

同时,他也认为,教师也应该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道德修养,为学生树立榜样。

第三,韩愈认为,师道的根本在于“传道、授业、解惑”。

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培养道德品质。

因此,他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学科知识,还要具备教育心理学、德育等方面的知识。

最后,韩愈提倡“因材施教”。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帮助学生发挥潜能、提高学习效果。

总之,韩愈的师道观深刻揭示了教师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强
调了尊师重道的精神,为我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记我的教师观韩愈有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意思是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这一古语是对教师工作的经典界定、严格要求和高度认可。

所以,在我这三年教师生涯中,我一直是按照这句话来严格要求自己的。

传道“传道”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何谓“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道”如“皮”,它应该是每一个人必备的基本道德素养,应该是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更应该是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也可以理解为“仁、义、礼、智、信”。

基本的道德观念必须时时处处传授给学生,但是我的观点是,我做不到的绝不强求学生做到。

教师应该是学生的榜样,教师也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凭什么自己做不到的,要来苟求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要想让学生懂得道理,必须自己以身作则。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总是就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进行批评教育,从不空谈,这样的效果比说白话来得有用。

比如有的学生上课坐姿不端正,还常跷脚,这不仅影响了班级整体的上课形象,也影响到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对此,我不是严厉地批评他们,而是给他们阐述了这样做的害处,并希望他们能够尊重自己,尊重别人。

由于结合了具体的事实进行教育,因此使思想教育脱离了空洞说教的模式而更显生动更有说服力。

受业“受业”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立身之本。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应该把“受业”仅仅当成是传授学生课本知识,而应该把认真钻研学问、孜孜不倦探索的一种精神和处事为人之道传承给学生,真正使“受业”成为立身之本。

这个世界变化太快,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压力也与日俱增,我不知道当他们大学毕业的时候,会做些什么,是否有能力养活自己。

所以我觉得光是把课本知识教授给他们,将来他们一定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

因此,我在教授知识时,总是对他们说,答案是次要的,知道答案是怎么来的,才是重要的。

结果虽然很重要,但过程更加重要,我们可以失败,但决不能缺少成功的勇气。

解惑“解惑”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永远要解的结。

韩愈教师观感悟

韩愈教师观感悟

韩愈教师观感悟韩愈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在他的仕途生涯中曾多次从事教育工作,如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

面对当时社会上存在的以求师为耻的不良学风,他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经验,以《师说》为旗帜,批判了士大夫们耻于学师的行为。

从教师的作用、胜任标准、师生关系等方面对教师观进行全面论述,号召人们从师学道,以改良社会风气,恢复儒家的师道观。

韩愈关于教师观的论述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扭转当时社会风气的作用,对于我们当今的教师观也有着一定的启迪与借鉴意义。

1、教师的任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在《师说》开篇就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用六个字简明扼要地揭示出了教师的三大任务:传道、授业、解惑。

韩愈用简短的一句话对教师任务进行了全面概括,自此广泛流传,并且得到了后世的普遍认可。

且千年的教育实践证明,自古教师的任务不外乎这三方面,只是由于时代发展,所传之道,所受之业,所解之惑的具体内容因时代的变而迁随之改变。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不少教师把自己的角色定格为“教书匠”,在教学活动中只关注自己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把学生作为学习的机器,采取“灌输式教学方式”和题海战术,忽视学生的思维发展。

韩愈在《师说》中就曾指出:“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他批判那些只向学生传授读书、断句知识的老师。

就今天而言,其依然如此,作为一名教师,其职责不仅仅是机械的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更多的应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

此外,新课改下,要求教师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不仅只是道德与智力,还包括学生的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道",使学生能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教师的胜任标准——“道"怎样才能称得上是一名合格的教师呢?韩愈在《师说》中也作了一番精妙的论述:“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然后他得出结论:“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班主任资料】闲谈韩愈的教师观

【班主任资料】闲谈韩愈的教师观

闲谈韩愈的教师观韩愈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

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上继传统,下开风气。

韩愈既是著名的教育理论家,也是具有丰富经验的教育实践家。

他对教师问题有深刻独到的见解。

《师说》正是集中地反映了韩愈的教师观。

《师说》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唯一的一篇教师专论。

《师说》的基本精神就在于“存师卫道”,它从师与道、道与业、师与生等各方面系统地论述了教师职业,提出了卓越的见解。

韩愈的师道观蕴含了多重教育思想,道存师在、术业专攻、不耻相师等观点,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其指导意义仍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师与道这组关系主要体现了韩愈对教师作用和地位的认知。

他从“存师卫道”的角度阐述了教师的独特功能,他认为师是用来“传道”的,而“道”要靠“师”来传递。

传道须有师,卫道须先尊师,师与道是密切结合、不可分离的。

《师说》开篇明义:“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韩愈首先强调的就是教师的地位和作用;而后对于教师的基本任务,韩愈高度精练地概括为三个方面:传道、授业、解惑。

韩愈认为,这三个方面紧密相连,又有主次,重在“传道”,“传道”为“授业”服务。

“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观,把“传道”当作第一位任务,把“授业”作为第二位任务,同时把“解惑”提到应有的地位的排列顺序看,可以看出韩愈对于教师任务的各个方面已经有了较为辩证、较为合理的把握。

用现在的话来说,韩愈认为,教学的目的与任务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其次是文化知识教育,最终达到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

时至今日,教学的目的与任务仍没有脱离这三方面,只不过由于时代不同,所传之道、所授之业、所解之惑,其具体内容变化了而已。

可见,韩愈已经清楚地看到了学校教育的目标应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是符合现今素质教育的要求的。

以德育为首(传道),严谨执教,培养能力(授业),发展智力(解惑),实现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是对韩愈教师任务观的继承和发扬。

荀子与韩愈教师观的异同与启示

荀子与韩愈教师观的异同与启示

荀子与韩愈教师观的异同与启示荀子与韩愈教师观的异同与启示如下:
荀子,主张绝对的尊师观,时代背景在战国后期,秦朝大一统的时候,各家学说在荀子这里得到融合和发展,荀子也依据各家思想进一步改造了儒学,由于当时法学思想的盛行,所以荀子的绝对的尊师观不够人性化,有一定的思想局限性。

韩愈,主张师生关系相互转化的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弟子不必不如说,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师生要相互为学,谁都可以不耻下问。

韩愈所处的时代是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唐朝,思想开放,但是偏偏唐朝中期有了追求骈文不重视“道”,不认真学“道”的问题,并且弟子不认真求教,教师不耻于下问的状况给予批判,韩愈针对当时时代的弊端,提出民主、合理、转化的师生观。

总之,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在影响着思想家的教育思想。

韩愈师道观对现代教师职业道德的启示

韩愈师道观对现代教师职业道德的启示

韩愈师道观对现代教师职业道德的启示教师职业是一种崇高而神圣的职业。

教师,为人师表,无尚光荣,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老师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他选择了培养和教育事业作为自己一生的使命”。

因此在教师事业中自我教育的任务就具有崇高的意义。

以发展自身素质为前提,才能引导学生走正确的道路,激发学生对真和善的渴求,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高的发展。

这说明教师职业的重要性,也说明教师应该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转型逐步向纵深发展,社会文化和人们的价值观也处于快速变迁之中,教师所面临的道德情境日益复杂,教师所承受的社会角色多样,教师经常会遇到与角色冲突的道德选择。

在复杂的道德情境中认识、判断、处理、选择、决策和实践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成为教师道德水平的体现。

然而一些道德水平低的教师常常会陷于道德困境。

例如,“范跑跑”、教师体罚学生、教师抄袭他人的学术成果屡屡见诸报端。

教师职业道德问题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性问题。

因此,就如何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已成为教育事业中首要解决的问题。

一、韩愈师道观中的教师职业道德标准唐朝是当时东亚的文明中心。

高度发达的政治和经济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并完善了教育管理体制。

安史之乱后,教育受到冲击,学校冷清,官学不振。

①《师说》即在此背景下完成。

“存师卫道”的基本精神和劝人从师的思想成为文章的主旨。

韩愈的师道观蕴涵了多重教育思想。

道存师在,术业专攻、不耻相师等观点,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其指导意义仍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热爱教育《师说》开篇写道:“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师,就是传授思想,讲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人皆有惑,有惑就要从师,“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得其解”。

另一方面,从师是为了学道,“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愈教师观感悟
韩愈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在他的仕途生涯中曾多次从事教育工作,如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

面对当时社会上存在的以求师为耻的不良学风,他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经验,以《师说》为旗帜,批判了士大夫们耻于学师的行为。

从教师的作用、胜任标准、师生关系等方面对教师观进行全面论述,号召人们从师学道,以改良社会风气,恢复儒家的师道观。

韩愈关于教师观的论述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扭转当时社会风气的作用,对于我们当今的教师观也有着一定的启迪与借鉴意义。

1、教师的任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韩愈在《师说》开篇就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用六个字简明扼要地揭示出了教师的三大任务:传道、授业、解惑。

韩愈用简短的一句话对教师任务进行了全面概括,自此广泛流传,并且得到了后世的普遍认可。

且千年的教育实践证明,自古教师的任务不外乎这三方面,只是由于时代发展,所传之道,所受之业,所解之惑的具体内容因时代的变而迁随之改变。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不少教师把自己的角色定格为“教书匠”,在教学活动中只关注自己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把学生作为学习的机器,采取“灌输式教学方式”和题海战术,忽视学生的思维发展。

韩愈在《师说》中就曾指出:“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他批判那些只向学生传授读书、断句知识的老师。

就今天而言,其依然如此,作为一名教师,其职责不仅仅是机械的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更多的应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

此外,新课改下,要求教师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不仅只是道德与智力,还包括学生的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道”,使学生能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教师的胜任标准——“道”
怎样才能称得上是一名合格的教师呢?韩愈在《师说》中也作了一番精妙的论述:“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然后他得出结论:“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由此可以看出韩愈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出发,反对以社会地位、年龄、职位、资历作为择师的标准,而是以“道”作为标准。

然而时代发展,今天的我们必然不可能再用当时的“道”来衡量今日的师。

然而继承韩愈教师观中的精华,当今的教师也必须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

在知识上精于学科知识与教育专业知识,在其他知识方面广泛涉猎。

在能力上除了具备较好教学能力外,还需要加强教师的创新能力,因为在新课改下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转变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所以这一点也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

除了知识、能力之外,教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为基础,才能顺利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

3、师生关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韩愈在《师说》最后指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不同的人有自己不同的优势与特长,所以在某些特定的方面,学生超过老师也是合情合理的。

因而学生对教师不能求全责备,教师也不应该满足于当前的知识,还必须不断补充,不断学习。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借助圣人孔子向郯子学习官名,向苌弘学习音乐、向师襄学习鼓琴,向老子学习教礼的事例,批判了士大夫之间否认师生关系的学风,号召人们向德行高尚、学有专
长的人学习,提倡互相为师,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韩愈关于师生关系的论述一改当时社会上师云亦云的主流传统思想,独树一帜,主张教师既要起主导作用,又要重视教学相长。

这不仅摆脱了当时的历史局限,对现在仍有重要启迪。

当今的社会知识激增且更新迅速,学生的知识来源渠道增多,除了教师传授,还有图书、报纸、电视、网络等诸多渠道。

因此对某一领域的了解、掌握和造诣完全有可能超过老师。

由于教师最为精通的是自己所教学科,故面对其他领域的知识,也许成为门外汉。

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是“精”,还应不断学习,必要时向学生请教,以达到“博”的境界。

总之,韩愈突破当时的历史局限性,在阐述教师的任务、教师的胜任标准、师生关系的问题中,看到了道与师、师与业、师与生之间的具有朴素意味的矛盾又统一的关系。

他提出教师既应传授真理,又要“术业有专攻”。

他主张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教学相长,能者为师。

这些具有远见性的思想观点,对我们今天课改中如何理解教师的任务,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师生关系等都有一定的启发和思考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