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秋季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导学案全册合集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导学案(全册)
1.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什么?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3•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学习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学习难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解释一些声现象。
自主学习:一.声的产生活动1 :观察课本12页”图1 . 1-1的四幅图”四幅图说明:声是由物_______________ 产生的。
用手按住发音的鼓面,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________ (选填发声、声音)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_____________ 。
活动2 :阅读课本13-15页“声音的传播”部分声的传播需要_________ , _____ 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的____________ 的形式传播。
三.声速:活动3 :阅读课本15页“声速”部分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声音在15 C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______________ 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____ 。
声速的大小跟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 有关(换句话:决定声速的大小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 禾廿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例1:①人说话,唱歌靠 __________ 的振动发声,②《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
它们分别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 (选填固体、液体、气体)思考1: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例2:①P14图1.1-4所示的实验可得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月球上没有_______ ,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______________ 交谈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说明: _________ 、 ______ 、 ______ 都能发声, ______ 能传播声音。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导学案稿
课题:科学之旅序号:01姓名班级导学目标知识点:1、知道物理学研究的内容;2、认识到物理学是有趣和有用的一门自然学科;3、知道学习物理的一般方法。
导学方法:实验观察法、联想讨论法课时:1课时导学过程课前导学一、学生阅读课文并完成以下内容。
1、物理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它研究等物理现象。
2、结合日常生活,举例说明物理是一门有用的学科:3、学习物理的方法有:课堂导学1、演示1-1,停止沸腾的水,浇上冷水后会,以上现象属于现象;2、演示1-2,小人跳舞的原因是,以上现象属于现象;3、演示1-3,用放大镜看物体,总是放大的吗?,以上现象属于现象;4、演示1-4,乒乓球会下落吗?,以上现象属于现象;5、用塑料笔在头发上或是衣服上摩擦,观察塑料笔能否吸引小纸屑?,以上现象属于现象。
6、物理学是一门以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观察,必须是有目的的,让我们带着“目的”进行以下观察:(1)图1-7中,要想省力,后轴齿轮应换用较大的还是较小的?(2)图1-8中,冰棍“冒”出的“白气”向下飘还是向上飘?,这及吹肥皂泡发生的现象类似吗?(3)图1-9中,观察杯中鸡蛋会发生什么现象?(4)图1-10中,气球能把杯子吸住的原因是什么?,你见到过及此类似的现象吗?试举一例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课外作业1、试用质量不同的小物体(如小石子)、长度不同的细线、秒表、模仿伽利略的实验方法验证单摆的等时性原理。
2、预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及传播”。
课后反思课题:声音的产生及传播序号:02姓名班级导学目标知识点:1、知道声音产生及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以声波进行传播,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导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归纳法课时:1课时导学过程课前导学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停止,发声也停止。
2、演奏小提琴时,琴弦在,打鼓时,在振动;敲击瓷碗边缘后听到的声音是由振动发出的;吹笛子时,笛子发声是由发出的。
3、声音靠传播,声音以的形式传播,声速大小及有关,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物理导学案(全册)
第四课时测量平均速度( 实验教案)一、学习目标:1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测量不同阶段的运动速度。
2.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纪录数据。
3.知道个人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实践)来证明。
4.能写出比较完善的探究报告。
二.知识回顾1.平均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运动快慢。
2. 在“龟兔赛跑”这个故事中,说明乌龟胜了兔子,是指乌龟的、速度快;而在它们比赛开始时,又说兔子跑得真快,是指兔子的速度快。
3.物体做变速运动,前10min走了3km,停止5min后,又以240m/min 的速度运动了5min 求;前10min的平均速度;(2)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三.导学内容:(一):自主学习:自学课本23页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测量平均速度时:1. 实验原理:。
2. 实验器材:、、斜面、小车、金属片。
3. 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物理量。
4 .测量路程需要,测量时间需要。
5.测量平均速度步骤(二)小组合作探究:1.小组检查器材后组装斜面。
(调整斜面倾角使小车能缓慢的滑下。
)2.小组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3.分析实验:1.比较小车在两个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大小,相同吗?2.为什么说到物体的平均速度,一定要指明是哪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五.当堂检测:1.学校操场上的跑道的长度是已知的。
怎样利用这条跑道和手表,测定自己正常步行时、竞走时、长跑时的平均速度?2.有一个量程为2m的卷尺,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方法估测你家到学校的路程,卸除具体步骤。
六、达标训练1、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速度公式v=s/t可知,物体的()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B.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C.速度大小恒定不变D.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2.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试验中,设计了如图6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进行速度计算的。
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全册)
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全套)引言一、奇妙的物理现象【课前预习】1.课本图0-2的实验中,你猜想一下小金鱼会___________,请你就你的猜想提出一个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动手做一做课本图0-3的实验,你能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想到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动手做一做:将一个鸡蛋放入盛有清水的杯中,然后逐渐向水里加食盐并使其溶解,你观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你提出一个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过程〗出示一张照片,问学生看到了什么;点燃蜡烛,问有什么办法可以熄灭火焰。
由此引入新课。
(一)物理研究对象力、声、热、光、电等现象。
(二)有趣的物理现象实验1:点燃的蜡烛如何熄灭?学生回答:吹、搧、罩如用容器罩起来,可能会有什么现象?问:蜡烛有燃烧到熄灭的条件是什么?此实验研究什么问题?(三)探究过程:1.提出问题2.作出猜想3.设计实验4.实验验证5.得出结论6.交流合作7.提出新猜想能否提出一个与容器有关的更深一步的问题?如:容器的长短和粗细对蜡烛的燃烧是否有影响?用实验验证:将蜡烛放入直筒与量筒内燃烧,观察蜡烛的燃烧情况。
实验2:两支蜡烛燃烧,罩上后,哪支蜡烛先灭?结论:当实验条件改变时,实验结果会发生变化。
实验3:用磁铁吸引回形针,分别将一些物体放入磁铁与回形针之间,观察回形针的下落情况。
实验4:学生自行实验,用一装水的子对着课本,观察课本上的字有哪些变化。
〖要点归纳〗在探究物理现象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勤于观察,勇于提问,善于探索,联系实际。
〖当堂反馈〗P3W. W. W. 第1题调查一下,你周围有哪些有趣的物理现象和问题?【课后巩固】学生回家做:①用纸条快、慢抽动,观察纸条上面瓶的运动情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导学案
课题:科学之旅姓名班级导学目标知识点:1、知道物理学研究的内容;2、认识到物理学是有趣和有用的一门自然学科;3、知道学习物理的一般方法。
导学方法:实验观察法、联想讨论法课时:1课时导学过程课前导学一、学生阅读课文并完成以下内容。
1、物理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它研究等物理现象。
2、结合日常生活,举例说明物理是一门有用的学科:3、学习物理的方法有:课堂导学1、演示1-1,停止沸腾的水,浇上冷水后会,以上现象属于现象;2、演示1-2,小人跳舞的原因是,以上现象属于现象;3、演示1-3,用放大镜看物体,总是放大的吗?,以上现象属于现象;4、演示1-4,乒乓球会下落吗?,以上现象属于现象;5、用塑料笔在头发上或是衣服上摩擦,观察塑料笔能否吸引小纸屑?,以上现象属于现象。
6、物理学是一门以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观察,必须是有目的的,让我们带着“目的”进行以下观察:(1)图1-7中,要想省力,后轴齿轮应换用较大的还是较小的?(2)图1-8中,冰棍“冒”出的“白气”向下飘还是向上飘?,这与吹肥皂泡发生的现象类似吗?(3)图1-9中,观察杯中鸡蛋会发生什么现象?(4)图1-10中,气球能把杯子吸住的原因是什么?,你见到过与此类似的现象吗?试举一例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课外作业1、试用质量不同的小物体(如小石子)、长度不同的细线、秒表、模仿伽利略的实验方法验证单摆的等时性原理。
2、预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后反思课题:长度、时间及其测量姓名 班级导学目标知识点: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导学方法:讨论、实践法。
课 时:1课时 导学过程:一、课前导学1、长度的单位、测量工具、测量方法以及刻度尺的使用: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间的单位、测量工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导学案新版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导学案新版人教版导学案一:力的引入物理是自然科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的是物质的运动和相互作用规律。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许多现象都涉及到物理的知识,例如,汽车行驶、物体的重量等。
本学期我们将学习八年级上册的物理课程,通过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从而探索自然的奥秘。
导学案二:力的性质与力的作用效果1. 力的性质力是物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包括形状、速度、方向等。
力有以下几个基本性质:- 作用力的大小可以通过测量与其他力的相互作用效果来确定;- 力是矢量量,具有大小和方向;- 力的单位是牛顿(N),记作N;- 力是可以叠加的,多个力合成的结果等于它们的矢量和。
2. 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效果主要包括:- 使不运动的物体开始运动,称为力的作用力;- 使运动的物体改变速度或方向,称为力的改变力;- 使物体形状发生改变,称为力的变形力。
导学案三:力的测量与力的合成1. 力的测量力的大小可通过重力秤、弹簧测力计等进行测量。
重力秤的原理是利用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地球引力相等,以此测量物体的重量。
2. 力的合成当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时,这些力可以合成为一个力,称为合力。
合力的大小与方向可以通过力的图示法进行求解。
其中,合力的大小等于各力的矢量和,合力的方向由各力的方向共同决定。
导学案四:力的分解与力的平衡1. 力的分解力的分解是指将一个力分解为不同方向上的几个力。
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利用向量的性质将力分解为垂直方向上的两个力。
2. 力的平衡当物体所受的合力为零时,物体处于力的平衡状态。
分析力的平衡主要用到平衡方程,即将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的力分别相加,使其等于零。
导学案五:摩擦力与弹力1. 摩擦力摩擦力是物体相对运动或准备运动时由于接触面之间的不平滑而产生的阻碍力。
根据不同情况,摩擦力可以分为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2. 弹力弹力是弹性物体受到挤压或拉伸后恢复原状时产生的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学导学案
引言科学之旅—《探索物理》学习目标:1、知识和技能知道物理学研究的内容。
知道学习物理的一般方法。
2、过程和方法: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更进一步体会物理学的趣味性。
用STS的观点理解物理学的巨大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掌握一点学习物理的方法,通过观察体会物理学的趣味性。
重、难点: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初步掌握一些学习物理的方法。
注重学生实验的可操作性、可观赏性,达到预期效果。
器材:教材中图0.1—1至0.1—4及0.1—9、0.1—10的实验装置。
学习课时:1课时一、创设情景:从今天开始,我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门崭新的学科——物理,在这节课上,我们要做一些有趣的实验,来体会物理是研究什么的学科。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三、展示汇报:1、自学课本p4的内容,各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物理学是研究、、、、等现象的学科。
2、教师演示实验:(1)、“冷水使热水沸腾”实验;指导:我们将在热现象、力学综合内容中学习。
(2)、“会跳舞的小人”实验;将在第一章学习到:声音是怎么产生的?3、想想做做学生趣味实验;(1)“放大镜只能放大物体吗?”我们将在“色彩斑斓的光现象”第三章中学到。
(2)“乒乓球为什么不会掉下?”实验;我们将在三年级的力现象中学到。
4、物理是有用的:(1)、电是怎么产生的?如何保存?(2)、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3)、苹果为什么会掉下,月亮、星星和人造卫星为什么不会掉下?(牛顿的猜想性实验—三个宇宙速度)5、怎样学习物理:既然物理这么有趣,又这么有用,那么我们如何学好物理呢?(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物理学是一门以、为基础的学科,很多物理知识都是通过认真的观察,多次的实验,然后经过认真的思索而总结出来的。
比如:①图0.1—7中变速自行车变速时的作用?《简单的机械》一章中我们会学到。
②冰棒冒出的“白气”是什么东西?向上还是向下?③鸡蛋在淡水中会下沉吗?在盐水中呢?④气球为什么能把“开水烫过的杯子“吸住?(“开水烫过的空矿泉水瓶”为什么会变瘪?)(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多动脑子,凡事多问个“为什么”,用怀疑的眼光看待各种现象,还要在细心、安全的情况下,大胆探究我们不知道的物理规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导学案
课题:科学之旅序号:01姓名班级导学目标知识点:1、知道物理学研究的内容;2、认识到物理学是有趣和有用的一门自然学科;3、知道学习物理的一般方法。
导学方法:实验观察法、联想讨论法课时:1课时导学过程课前导学一、学生阅读课文并完成以下内容。
1、物理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它研究等物理现象。
2、结合日常生活,举例说明物理是一门有用的学科:3、学习物理的方法有:课堂导学1、演示1-1,停止沸腾的水,浇上冷水后会,以上现象属于现象;2、演示1-2,小人跳舞的原因是,以上现象属于现象;3、演示1-3,用放大镜看物体,总是放大的吗?,以上现象属于现象;4、演示1-4,乒乓球会下落吗?,以上现象属于现象;5、用塑料笔在头发上或是衣服上摩擦,观察塑料笔能否吸引小纸屑?,以上现象属于现象。
6、物理学是一门以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观察,必须是有目的的,让我们带着“目的”进行以下观察:(1)图1-7中,要想省力,后轴齿轮应换用较大的还是较小的?(2)图1-8中,冰棍“冒”出的“白气”向下飘还是向上飘?,这与吹肥皂泡发生的现象类似吗?(3)图1-9中,观察杯中鸡蛋会发生什么现象?(4)图1-10中,气球能把杯子吸住的原因是什么?,你见到过与此类似的现象吗?试举一例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课外作业1、试用质量不同的小物体(如小石子)、长度不同的细线、秒表、模仿伽利略的实验方法验证单摆的等时性原理。
2、预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后反思课题: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序号:02姓名 班级导学目标知识点: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导学方法:讨论、实践法。
课 时:1课时导学过程:一、课前导学1、长度的单位、测量工具、测量方法以及刻度尺的使用: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间的单位、测量工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导学案秋季学期八年级物理学案第五章电流与电路《5.1电荷》导学案一、信息与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二、学习目标:认识摩擦起电现象,说出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说出验电器的原理及作用;说出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所用推理方法通过做静电实验,培养探究兴趣重点: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难点:为什么只存在两种电荷及摩擦起电原因。
三、自主学习:预习导学:如何才能带电?自然界中分为_____和_____电荷电荷之间有什么相互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子由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________带正电,________带负电。
________叫元电荷,用符号________表示。
一个元电荷所带的电量是________________金属导体中,自由移动的电荷是________。
有A、B两个带电体,若A与B相互排斥,而A又与带正电的c相互吸引,那么A一定带_______,B与c一定能相互__________。
手拿一根金属棒,用毛皮或丝绸摩擦,金属棒一定A、不带电B、带正电c、带负电D、可能带正电,也可能带负电四、合作探究:活动与实践:请同学们准备一些碎纸屑,然后用塑料尺摩擦自己的头发后去靠近碎纸屑,看能发现什么?什么是摩擦起电?如何定义正电荷和负电荷?_________叫做电荷量,简称_________,单位_________,符号_________摩擦起电的实质:思考:毛皮与橡胶棒摩擦过程中,转移的电荷是什么?从哪个物体转移到哪个物体?问题探究:电荷间相互规律用带电的玻璃棒分别去靠近悬挂着的带电的另一根玻璃棒和橡胶棒,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再用带电的橡胶棒分别去靠近悬挂着的带电的另一根橡胶棒和玻璃棒,你又看到了什么现象?结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验证物体是否带电,实验室常用_________来检验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演示: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使A带电,B不带电,用金属棒把A和B连接起来。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全册)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全册)单元一:力和压力课时1:什么是力本课时主要介绍了力的概念和特点。
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改变物体的位置、形状或状态。
力的大小可以用力的大小单位牛顿(N)来表示。
研究重点:- 掌握力的定义和特点- 理解力的大小与物体产生的效果之间的关系研究任务:1. 阅读教材P1页的内容,了解力的定义和特点,并回答相关问题。
2. 完成教材P2页的练题,应用所学的知识计算力的大小。
课时2:压力和压强本课时主要介绍了压力和压强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压力是单位面积上的力的大小,可用公式P = F/A来表示,其中P为压力,F 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A为物体受力的面积。
研究重点:- 掌握压力和压强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理解压力和压强对物体产生的效果研究任务:1. 阅读教材P3页的内容,了解压力和压强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并回答相关问题。
2. 完成教材P4页的练题,应用所学的知识计算压力和压强。
单元二:浮力和密度课时3:什么是浮力本课时主要介绍了浮力的概念和产生原因。
浮力是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它的大小等于所排开的液体或气体的重量。
研究重点:- 掌握浮力的定义和产生原因- 理解浮力对物体浮沉的影响研究任务:1. 阅读教材P5页的内容,了解浮力的定义和产生原因,并回答相关问题。
2. 完成教材P6页的练题,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物体在不同液体中的浮沉情况。
课时4:什么是密度本课时主要介绍了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密度是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可用公式ρ = m/V来计算,其中ρ为密度,m为物体的质量,V为物体的体积。
研究重点:- 掌握密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理解密度对物体浮沉和相对位置的影响研究任务:1. 阅读教材P7页的内容,了解密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并回答相关问题。
2. 完成教材P8页的练题,应用所学的知识计算物体的密度。
...(继续编写下面的内容,直至编写完全册的导学案)...总结本册物理上册主要介绍了力、压力、浮力和密度等内容。
八年级物理上导学案(全册)
导学案设计学科 物理 题目 第一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设计者 赵立辉时间年级七教学目标 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3体验通过日常经验、物品或自然现象祖略估测长度和时间的方法,体验通过日常经验、物品或自然现象祖略估测长度和时间的方法;4领会物理的学习法。
教学重点 长度的单位;误差 教学难点 长度的测量和时间的测量 教学方法探究、合作、交流、练习一、预习1、长度的单位、测量工具、测量方法以及刻度尺的使用:________________。
2、时间的单位、测量工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长度的测量(1)长度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测量工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刻度尺的使用:①使用前观察⎩⎨⎧ ②使用时注意⎩⎨⎧(4)测量长度的方法①一般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特殊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间的测量(1)时间单位:________________(2)测量工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秒表的使用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误差:(1)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误差与错误的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减小误差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1、四位同学分别用同一把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测量同一支铅笔的长度,记录的数据如下,其中错误的是( )A 、171.2mmB 、1.712dmC 、0.172kmD 、1712m 2、以下测量数据中基本符合事实的是( )A 、一张试卷纸的厚度约为0.6mmB 、课桌的高度约为0.8cmC 、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5mD 、文具盒的宽度约为35cm3、如图所示是“秒表”的示意图,请观察后回答: (1)“秒表”的量程是__________; (2)“秒表”的分度值是__________;(3)图中“秒表”的示数是__________。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导学案(93页)
课题:科学之旅序号:01姓名班级导学目标知识点:1、知道物理学研究的内容;2、认识到物理学是有趣和有用的一门自然学科;3、知道学习物理的一般方法。
导学方法:实验观察法、联想讨论法课时:1课时导学过程课前导学一、学生阅读课文并完成以下内容。
1、物理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它研究等物理现象。
2、结合日常生活,举例说明物理是一门有用的学科:3、学习物理的方法有:课堂导学1、演示1-1,停止沸腾的水,浇上冷水后会,以上现象属于现象;2、演示1-2,小人跳舞的原因是,以上现象属于现象;3、演示1-3,用放大镜看物体,总是放大的吗?,以上现象属于现象;4、演示1-4,乒乓球会下落吗?,以上现象属于现象;5、用塑料笔在头发上或是衣服上摩擦,观察塑料笔能否吸引小纸屑?,以上现象属于现象。
6、物理学是一门以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观察,必须是有目的的,让我们带着“目的”进行以下观察:(1)图1-7中,要想省力,后轴齿轮应换用较大的还是较小的?(2)图1-8中,冰棍“冒”出的“白气”向下飘还是向上飘?,这与吹肥皂泡发生的现象类似吗?(3)图1-9中,观察杯中鸡蛋会发生什么现象?(4)图1-10中,气球能把杯子吸住的原因是什么?,你见到过与此类似的现象吗?试举一例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课外作业1、试用质量不同的小物体(如小石子)、长度不同的细线、秒表、模仿伽利略的实验方法验证单摆的等时性原理。
2、预习第一节“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课后反思课题: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序号:02姓名 班级导学目标知识点: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导学方法:讨论、实践法。
课 时:1课时导学过程:一、课前导学1、长度的单位、测量工具、测量方法以及刻度尺的使用: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间的单位、测量工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物理导学案(全册)
11第一章 机械运动第一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学习目标:1.知道长度的基本单位和换算单位,以及各单位之间的换算2.学会用刻度尺测量一般的长度,会读刻度尺的读数。
3.知道时间的单位,并会用钟表测量时间.4.知道什么是误差及减小误差的方法,了解误差及其产生原因,误差和错误的区别.重点:正确使用刻度尺 难点:长度单位的换算一、 自主学习1.你会使用尺和表吗?用尺子测一下你的身高、物理课本的长和宽、一张纸的厚度并记录。
2.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默数一分钟,同老师卡表的一分钟做对比,你的感觉可靠吗?估计一下你的一步是多长,并实际测量一下,看看你估计的准确吗?二、 探究交流平台探究活动一: 长度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阅读课本P10-11“长度的单位”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 ,符号是 。
比米大的单位有 ,比米小的单位有2.换算关系:1km= m,1m= mm, 1mm= μm, 1μm= nm探究活动二:长度的测量 阅读课本P11-12“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常用测量工具有: 、 、 ;比较精确的长度测量工具有: 、 。
2.(1)仔细观察刻度尺,它的零刻线在哪里?观察它的零刻线是否磨损.若零刻线磨损时,不可再把它的 作为测量的起点,这时可在刻度尺上 作为测量的起点线.(2)它的量程是多少?。
(3)它的分度值是多少?。
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如何放置?①使刻度尺的与被测物体的边缘对齐;②刻度尺应与被测物体的边(选填“平行”或“垂直”),即沿着被测长度;③对于较厚的刻度尺,应使有刻度的一边(选填“紧靠”或“远离”)被测物体.(4)怎样读出被测物体的长度?①看:视线不能斜歪,视线应刻度线。
②读:除读出分度值以上的准确值外,还要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值(估计值).③记:指记录.记录测量结果应包括:值、值和.探究活动三:时间及其测量阅读课本P13“时间测量”1.时间的国际单位是,符号是。
其它单位还有2.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探究活动四:误差和错误阅读课本P14“误差”1.定义:和之间的差别叫做误差。
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导学案(新版人教版)_1
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导学案(新版人教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课题:测量物质的密度序号:34姓名班级导学目标知识点、学会用量筒测量液体,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2、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密度;学会利用公式间接测定物理的科学方法。
导学方法:讨论法、启发、课时:1课时导学过程:一、课前导学、测量物质的密度的原理是要测量的物理量有哪些,密度是间接测量还是直接测量:__________2、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分别用什么工具来测量:________量筒怎样正确使用?3、测量不规则固体密度的方法及步骤?测量液体密度的方案有哪些?4、物质的密度能测量吗?;测量的原理是;即是要测出物质的和;再根据这两个物理量来计算出物质的密度,这是一种测量物理量的方法二、课堂导学一、量筒的使用、量筒是测量的工具;出示几只大小不一样的量筒,引导学生观察量筒的单位、最大测量值、分度值。
2、量筒上的单位标度是;量筒壁上的最大刻度是量筒的;量筒壁上相邻的两条刻度线之间的距离为值。
3、拿出一只量筒,学生填出这只量筒的量程;分度值是。
4、如何在量筒上读数呢?、在量筒上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面,与液面,如果液面是凹形的,与凹面,如果液面是凸形的,与凸面。
、液体的体积可以利用直接测量,可是如何利用量筒测固体的体积呢?利用量筒测量固体体积采用的是等量占据空间替代的方法。
即先测出量筒中的体积,再测出量筒内和于液体中的固体的总体积,两者相减,就得到固体的体积。
、课堂上练习用量筒分别测固体和液体的体积。
一、测量液体的密度拿出一杯配制的盐水,要求学生设计测出它的密度的方法和步骤,看能有几种方案?方案一:、用调好的天平测出空干燥量筒m1;2、将被测液体倒入一定量到,加砝码至天平重新平衡后,读出的总质量m2;3、读出量筒中液体的体积v;4、根据计算该液体的体积。
可设计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如下:思考讨论:实验时可先称出量筒和液体的总质量m2,然后再把液体倒掉后直接测出量筒的质量m1,在两者相减,得到液体的质量吗?方案二:、用调好的天平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1;2、将烧杯中的液体倒一部分到量筒中,用天平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余液体的总质量m2;3、读出量筒中的液体的体积v;4、根据计算得出该液体的密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机械运动三环:自学展示反馈本章是初中物理学的开始,介绍了自然界最普遍、最简单的运动——机械运动.本章的内容包括: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运动的描述,运动的快慢,测量平均速度.本章共有4节:1.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讲述了长度的测量、长度的单位、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时间的测量、误差.在物理学中要对有关现象做定量研究,就需要进行测量.所以,让学生了解一些测量的初步知识,掌握一些测量的基本技能,是他们学习物理所必备的.2.第2节“运动的描述”,介绍了机械运动、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3.第3节“运动的快慢”,介绍了运动快慢的比较,速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匀速直线运动,变速运动及平均速度的意义.本节首先引入速度这个物理量,并通过路程和时间来计算速度,然后指出最简单的机械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并介绍了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4.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是实验探究课,介绍了平均速度的测量方法.本章教材的设计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首先学习了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测量,这也是其他测量的基础.接着介绍了运动学的基础知识,主要是一些基本概念和运动的规律.初中物理中速度的计算公式的含义跟小学数学对它的解释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强调速度的单位及其换算,学生要了解进行物理计算的规范要求.【教学目标】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知道机械运动、参照物的概念,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掌握速度的简单计算;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时间和平均速度;知道测量有误差,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能用实例解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体验通过日常的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长度和时间的方法;进行实验探究平均速度的测量.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认识运动是宇宙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认识测量长度、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通过测量平均速度的活动感受科学就在身边.【教学重点】运动和静止的判断,速度的概念和计算,长度、时间、平均速度的测量.【教学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单位的换算,平均速度的理解和测量.【课时建议】本章共有4节,建议5课时.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课时第2节运动的描述…………………….1课时第3节运动的快慢…………………….1课时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1课时本章复习和总结……………………….1课时1.图象法:本章中利用速度—时间图象和路程—时间图象描述匀速直线运动,可以清楚地反映物体运动的变化情况,从而探究物体运动的规律.2.比较法:本章中在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时,利用比较法更容易记忆二者的不同.3.控制变量法: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运用了这种方法,在运动时间相同时比较运动路程或在运动路程相同时比较运动时间.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课题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2.知道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之一,认识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刻度尺.3.能根据日常生活经验估测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4.知道测量物体长度的特殊方法并会运用.5.知道测量有误差,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6.知道时间的测量工具,能正确测量时间.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操作,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知道一些测量长度的特殊方法.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熟悉停表(秒表)、石英钟等时间测量工具的正确使用.3.利用比较法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思考和科学操作,培养动手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乐于探索自然.教学重点1.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2.时间的单位和测量工具3.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4.减小误差的方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卷尺、刻度尺(量程0~20cm,分度值1mm)、三角尺一副、停表、电子表、纸条、细线、圆柱体、硬币等.教学难点1.刻度尺的估读.2.停表的使用和读数.3.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4.减小误差的方法.教学课时1课时课前预习1.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叫单位.为便于国际间交流,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2.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为米,比它大的单位有千米,换算关系:1m= 10-3 km=103 mm.3.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为刻度尺.测量时,尺要紧靠待测物体.测时间的工具有钟、表.常用时间的单位有小时、分钟、秒.其中1h=60 min= 3600 s.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s).4.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是减小误差的最常用的方法,还可以通过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来减小误差.5.误差与错误的区别在于误差只能减小不能消灭,而错误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备课笔记知识拓展: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1)长度的单位米.(2)质量的单位千克.(3)电流的单位安培.(4)时间的单位秒.(5)热力学温度的单位开尔文.(6)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7)发光强度的单位坎德拉.新课导入教师引导学生目测自己课桌的长、宽、高,并比较它们的长短.学生大胆估测,并积极发言.(教师提醒学生要给估测结果注明单位)师:请同学们思考如何判断自己的目测结果是否正确.生:用刻度尺、卷尺等.师:上体育课跑步的时候,你们知道体育老师是用什么来给大家记时吗?生:用秒表.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对.由此可见,不同的物理量有不同的测量工具,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问题.进行新课长度的单位1.靠感觉来判断不准教师出示图片(将教材P10图放大后复制到一张硬纸上),引导学生观察是AB长还是CD长,中心的两个圆哪个面积大.学生思考并回答(说法不一).师:请大家实际测量一下,看估测是否准确.学生动手测量,然后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指出靠感觉来判断不准确.师:请同桌的两位同学做一个实验,一位同学看着手表计时,另一位同学闭上自己的眼睛,估计闭眼1min后睁开.然后二人交换操作,看看谁对1min的时间的感觉准确.学生发表看法:靠感觉来判断是不可靠的.教师总结:通过上述实验,我们明白了,单靠感觉来判断是不准确的,必须进行测量.实际上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这样的事例很多,我们的感觉不一定可靠,为此要对物体的某些情况进行定量的描述,必须用仪器进行测量.板书:靠感觉来判断不准确,为了定量描述,得到更加精确的结果,必须用仪器进行测量.2.常用的测量工具师:请大家回忆日常生活中碰到了哪些测量工具,分别测量什么物理量.生:测量长度的有直尺、三角尺、卷尺;测量温度的有温度计;测量时间的有钟、表;测量质量的有天平、杆秤等.师:同学们回答正确,很棒!板书:常用的测量工具:尺、天平、钟、表、温度计等.3.单位师:你能用桶量一量我们学校花坛水池中有多少桶水吗?生(抢着回答):那要看桶的大小呢!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路追问:为什么呢?生:如果桶的容积小,则量的桶数多;如果桶与水池的容积一样大,则量的只有一桶水;如果桶的容积比水池的容积大,那还不足一桶水.师:出现这些答案的原因是什么?生:桶的容积不同.师:桶的容积不同,导致测量的结果不同,那要怎样才能统一测量的结果呢?备课笔记进行新课生(思考、讨论):桶的容积要一样,要有一个标准.师:测量就是将待测的量与一个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这个公认的标准量叫做单位.板书: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叫做单位.4.国际单位制师:请大家阅读教材P15“科学世界——国际单位制”,并思考为何要制定国际单位制.生:为了便于国际间交流.师:回答正确.像长度的测量一样,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单位.在国际上为了交流方便,在确定测量标准时,应当选取自然界中比较稳定、世界各国人民都能接受的事物为标准.因此,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做国际单位制(简称SI).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已经采用国际单位制.板书:国际单位制:在国际上为了交流,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做国际单位制(简称SI).【例1】(多媒体展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估测不准确,不值得推广应用B.人们经常用的测量工具有很多,如尺、臂长、步长C.任何测量都必须有个标准量作为衡量,否则无法比较D.某人在测量中记录的数据为50,这一定是体重测量解析:估测尽管不够精确,但在实际当中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因为有时不需要那么精确地测量,只是作为比较即可.臂长、步长是我们不要求精确测量时的常用长度单位.任何测量都必须有个用来比较的标准量.记录的数据必须由数值和单位组成,否则无法了解测量的是什么.答案:C5.单位的换算师:在所有的测量中,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之一.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主单位)是米,符号m.(教师可以适当地介绍1m是如何规定的)师:请同学们结合日常的了解和数学课上学习的知识,说说长度还有哪些其他单位,它们之间是如何换算的.生1:比米大的单位有千米,符号km;1千米=1000米.生2:比米小的单位有分米,符号dm;厘米,符号cm;毫米,符号mm.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师:有时为了更加精确,我们还用到更细小的单位,如微米,符号μm;纳米,符号nm.1微米=10-6米;1纳米=10-9米.板书:1.长度的国际单位:米,符号m.2.长度的其他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3.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1m=10-3km=10dm=102cm=103mm=106μm=109nm.师:请同学们在直尺或三角尺上找出1cm、10cm的长度,并画出1cm、10cm长的线段.然后请大家估测自己文具盒中的铅笔、橡皮等的长度,并用刻度尺测量,进行比较.学生动手操作.备课笔记方法归纳:单位换算的方法是数字不变单位变,大到小乘进率,小到大乘进率的倒数.进行新课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工具师:我们测量长度的工具有哪些?生:直尺、三角尺.师:其实生活中除了直尺、三角尺外,我们还看到装修、建筑工人用到卷尺和皮尺.工厂的工人在加工零件时为了更精确,用到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同时展示给学生看)板书:1.长度测量的常用工具:刻度尺;2.更精确地测量用到的长度测量工具: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2.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师: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呢?好,下面请大家做个实验:用刻度尺测量出物理课本的长、宽.然后请大家观察自己所用的刻度尺,并完成下面的思考题(用多媒体展示):思考题:(1)你所使用的刻度尺的量程(也就是它的测量范围)是多少?(2)它的分度值(相邻的两条刻度线之间的长度)是多大?(3)它的零刻度线在哪里?(4)如何放置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5)怎样读出被测物体长度的数值?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学生实验.实验结束后,请几位学生回答,并展示自己的操作方法.板书: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一看:看量程、看分度值、看零刻度线的位置;二放: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或某一整数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一端,且要紧贴被测物体;三读: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并与尺面刻度垂直,且要估测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四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有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例2】(多媒体展示)如图是小明用刻度尺测量一条形金属片长度的情形,该刻度尺的分度值和金属片的长度分别是()A.1cm、5.50cmB.1cm、8.30cmC.1mm、8.30cmD.1mm、2.80cm解析:观察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分度值)为0.1cm=1mm,且起始端不是在“0”刻度线处,而是从刻度尺的5.50cm开始,再观察金属片的右端在刻度尺8.30cm处,所以金属片的长度为2.80cm,综合各选项可知D正确.答案:D备课笔记规律总结: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1)要明白刻度尺上不同刻度的含义:①零刻度:测量的起始刻度;②分度值:两条相邻刻度线之间的长度,它决定测量的精准程度;③量程:测量范围.(2)使用刻度尺前需要观察以下三个内容:①测量范围(量程);②分度值;③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在尺端,是否磨损).(3)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要将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贴在被测边上,与被测边重合或是平行,不能将刻度尺斜放.②零刻度线磨损时,要将其他整数刻度线作为起始刻度测起,测量结果应该等于读出的刻度值减去作为起始的刻度值.这种方法称为“零点修正法”.③正确读数:一是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不能斜视;二是读数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估读时要注意:a.在测量数据中,最后一位数字是估读值,是有意义的,它能使测量值更接近真实值.b.在实际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尤其注意“0”不能随意增减.④记录测量结果时,要有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进行新课教师总结:为了使测量值尽量接近真实值,实际中往往要采取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一般测量3~4次).板书:自然界中不同物体的尺度不同,有的很大,用光年来表示;有的很小,小到肉眼无法辨认,只能用纳米表示.好,下面请大家阅读教材P13“小资料——一些长度和距离”,让我们一起来体会宏观物体和微观物体的尺度.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长度和距离.长度的特殊测量1.累积法测量教师提问(并展示器材):如果我们测量的物体很小或很薄、很细,如物理课本的一张纸的厚度、漆包线的直径,而测量的工具也只有刻度尺,那么又如何测出它们的厚度和直径呢?学生思考并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看自己手中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有多大,并与一张纸对比,然后提问:可以用刻度尺直接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吗?为什么?生:不能,因为一张纸的厚度太薄,远远不到1mm.师:一张纸太薄,那50张、100张纸叠在一起厚度够吗?生(积极回答):可以测量了.测出50张、100张纸叠在一起的厚度,然后除以纸的张数,即可得出一张纸的厚度.师:很好,这种测量称累积法测量.好,下面请大家测物理课本一张纸的厚度,在累积法测量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可适当引导)①与课本内的纸厚度不一样的不能测进去.(如课本的封皮、彩图纸).②张数最好凑成容易计算的数量.③每页都要压紧.学生实际测量,教师巡视,指出测量中的错误.(如看刻度时视线与刻度尺要垂直;刻度尺要贴紧被测物体;刻度尺不能斜放等)板书:微小物体的测量——累积法:长度l=L/n(L表示n个相同微小物体的总长度;l表示一个微小物体的长度)2.三角尺直尺配合法测量师:像一枚1元硬币的直径,圆柱体的直径、圆锥体的高等又如何测量呢?(展示硬币、圆柱体、圆锥体)请大家动手操作测量.学生动手操作,发现在直尺上很难对齐,难以读数.师:能方便测量吗?生:不能.师:为什么?难在哪里?生:很难与直尺上的两端刻度线对齐,视线难以把握读数.师:用三角尺夹紧被测的硬币(如图甲)并与直尺垂直对齐(教师演示操作要领,并用多媒体在大屏幕上呈现).技巧归纳:如何根据实际选择刻度尺?刻度尺的选择既要考虑量程,又要考虑分度值:量程选择过小,会增加移动次数,使误差增大;分度值的大小决定精确度,过大会增大误差,太小有时没有必要.刻度尺的选择由测量的实际需要决定,所选择的测量工具最好能一次性完成测量,且分度值尽可能地满足测量要求.备课笔记小组问题探讨:有些待测物体,不是明显地露在外面,而是隐含在物体的内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量,如玻璃管的内径、工作的裂缝等.这时又该如何去测量呢?可以选择大小合适的钢针插入孔内,在管口处给钢针作上记号,然后再测钢针记号处的直径即可(常用螺旋测微器测量),如图所示.进行新课师:好,下面请大家测量硬币的直径(如图甲)和圆锥体的高度(如图乙).测量中要注意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并总结要点:夹紧、对齐(一端与直尺上有刻度线的位置对齐)、垂直(垂直于直尺).板书:圆柱体直径、圆锥体高的测量——三角尺直尺配合法,要点:夹紧、对齐和垂直.3.化曲为直法测量教师拿出一张中国交通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弯曲的铁路线.师:我们看到地图上标示的公路、铁路线是弯弯曲曲的,谁能想个办法测出北京至广州两地间的铁路线的长度?学生思考、交流、讨论.师:可以设法把弯曲的铁路线转换为直线进行测量.生:可以让一条伸缩性不大的棉线与铁路线重合,在棉线上标出铁路线的起点和终点,然后把棉线拉直,用直尺量出它的长度,就是这条铁路线的长度.(学生往往忘掉在棉线上标出起点和终点.)师:请某个学生演示给大家看.大家注意观察,并分析这位同学操作的科学性.板书:曲线长度的测量——化曲为直法.要点:要注意起点、终点,拉直时不能用力拉伸.师:最后,请大家再思考,根据这个地图,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全长能求出吗?学生思考、讨论.生:可以根据地图上的比例尺计算.时间的测量师:请大家结合平时的观察,说说时间的单位和测量工具有哪些.生:时间的单位有小时、分和秒;测量时间的工具有手表、钟、秒表等.师:回答正确.那谁能说出时间的国际单位是什么呢?学生说法不一,有的说是小时,有的说是秒,还有的说是分.教师引导,最后指出,国际计量组织规定时间的国际单位是秒,用符号s表示.板书:1.时间的国际单位:秒,符号s.2.时间的其他单位:年(y)、月、日(d)、小时(h)、分(min)、毫秒(ms)、微秒(μs)等.3.时间单位的换算关系:1h=60min,1min=60s.教师可以就1s时间的规定结合教材P13“小资料”作简单的介绍,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这些方面的资料,从而拓宽视野,调动学习兴趣.师:测量时间的常见工具有钟、表,在体育比赛过程中看到裁判员使用高级计时器——停表、多功能电子表等,它们的计量结果更精确.教师演示停表的操作(如启动和停止),介绍如何读数.教师分发停表、多功能电子表,让学生分组操作练习(可以选取教师连续击掌10次的时间,让学生同时测量等方案),要求学生用停表和多功能电子表同时计时测量,便于比较.教师就学生操作、读数进行指导.知识拓展:停表的使用(1)实验室测量时间的常用工具是停表,机械停表表盘上有长的秒针和短的分针,秒针转一圈的时间通常有30秒和60秒两种.常用的停表分度值也有两种:一种是0.2秒,另一种是0.1秒.停表上端的按钮是用来旋紧发条和控制表针转动的.(2)停表使用时的注意事项:①使用前先上紧发条,但不宜过紧,以免损坏发条.②按表不要用力过猛,以免损坏器件.③回零后,如秒针不指零,应记下其数值,实验后从测量值中将其减去.④不用时应及时将其放回盒内,并让其继续走动,以放松发条.进行新课板书:1.时间的常用测量工具:钟、表.2.专业测量时间的工具:停表、多功能电子表.师:我们现在测量时间的工具相当先进,你们知道古代人如何测量时间的吗?请大家阅读教材P14第一、二自然段,并结合平时的了解进行思考,看谁知道的多.教师播放视频(如日出日落、季节更替、日晷、沙漏、单摆等),并向学生讲解.【例3】如下图所示,停表的读数为s,物体的长度为cm.解析:停表分针指在5与6之间,且超过中线,长针读数应为37s,如果分针未超过5与6之间的中线,长针读数应为7s.长度精确测量时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答案:337 2.50误差1.误差的概念及产生误差的原因师:在前面的长度测量和时间测量的学习中,我们知道测量的值与物体的真实值之间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差别.在物理学中,把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做误差.在刚才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测量的结果也不同,你们知道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吗?生1:不同的人操作仪器的反应快慢不同;生2:仪器本身不同;生3:不同仪器的精确程度不同.教师总结,并板书:板书:1.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做误差.2.引起误差的原因:(1)可能是测量者引起的;(2)可能是测量仪器本身引起的;(3)可能是测量方法、测量原理引起的;(4)可能是环境的温度、湿度引起的.2.如何减小误差教师接着提问:那怎样才能使测量的误差尽量小些呢?学生讨论、思考,并回答:使用精确的仪器测量,测量时正确规范地进行操作,完善测量方法、原理.教师归纳,强调常用的减小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一般选取3~4次测量,然后求其平均值.板书: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师:下面请大家再次利用刻度尺测量物理教科书的长、宽.看谁的测量更精确.(3)使用方法:用手紧握停表,大拇指按在按钮上,按停表分三步:①第一次按下时,表针开始走动;②第二次按下时,表针停止走动;③第三次按下时,表针回零.规律总结:机械停表的读数为小盘的分钟数+大盘的秒数.先读小盘的读数,它的单位是分钟,看上面的示数可知每分钟分为前半分钟和后半分钟,要注意它是指向哪半分钟;接着读大盘的读数,它的单位是秒,如果是前半分钟就读0~30s,若为后半分钟则读31~59s.特别提醒:在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时,若测量数据中出现有错误数据,应先剔除后计算.教学板书课堂小结大家这节课的收获确实不少,我们共同熟悉了长度和时间测量的知识,知道长度和时间的单位、测量工具,熟悉了刻度尺、停表的正确使用方法,还知道了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减小误差的方法.这对我们解决日常生活、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有很好的帮助,希望大家在课后多多实践.此外,请大家课后查阅有关科学家伽利略发现了单摆的等时性的资料,了解影响单摆摆动周期的相关因素.这节课我们就讲到这,谢谢!教材习题解答【教材P13“想想议议”】生活中,我们常常采用一些粗略的方法来测量长度.人体的哪些部位可以作为“尺”,用来估测长度?比一比,看看谁知道的最多.用这些“尺”来估测某个物体的长度(如教室的宽度).解:人体上带着几把“尺”,如“一拃”(约15cm)、“一步”(约60cm)、“一庹”(约1.60m,成人两臂左右平伸时两手之间的距离),可以利用这些“尺”估测长度.常人肩宽约为两个头长;上身约为三个头长;腿长约为四个头长;脚长约为一个头长;手长约为头长的三分之一;一个人两手虎口相合的周长约等于自己脖子的周长等.思想方法:对于无法直接测量的微小量的长度,可以把n个相同的微小量放在一起测出其总长度L,则一个微小量的长度D=L/n.例如:测一页纸的厚度、细丝直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