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设计方法启示
贝聿铭的设计方法及启示
![贝聿铭的设计方法及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0766a276f46527d3240ce08b.png)
贝聿铭简介:贝聿铭,世界著名建筑大师,在国际学术界被认为现代派建筑代表人物。
1917年出生于中国广东,1935年赴美留学,1955年在美国创办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
1985年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和国家文学艺术学院联合膺选为研究院院士。
曾获美国总统授予的“自由勋章”及美国“国家艺术奖”、法国总统授予的“光荣勋章”、美国总统颁发的“全美十佳公民奖”。
设计作品曾获“普茨克奖”。
贝聿铭在美国的建筑界初露头角贝聿铭1935年远渡重洋,到美国留学。
父亲原来希望他留学英国学习金融,但他没有遵从父命,而是依自己的爱好进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攻读建筑系。
他对建筑产生兴趣纯属偶然。
在上海读书时,周末他常到一家台球馆去玩台球,台球馆附近正在建造一座当时上海最高的饭店,这引起了他的好奇心。
人们怎么会有建造这么高的大厦的能耐?由此他产生了学习建筑的意念。
但是宾州大学以图画讲解古典建筑理论的教学方式使贝聿铭大失所望,他便先后到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攻读建筑专业。
贝聿铭从纯学术的象牙之塔进入实际的建筑领域是在1948年。
这一年纽约市极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产巨商威廉·柴根道夫打破美国建筑界的惯例,首次聘用贝聿铭为建筑师,担任他创办的韦布——纳普建筑公司的建筑研究部主任。
柴根道夫和贝聿铭,一个是有经验、有口才极其聪明的房地产建筑商人;一个是学有专长,极富创造力的建筑师。
两人配合,相得益彰,是一对事业上的黄金搭档。
他们合作达12年之久。
12年中,贝聿铭为柴根道夫的房地产公司完成了许多商业及住宅群的设计,也做了不少社会改建计划。
其间,贝聿铭还为母校麻省理工学院设计了科学大楼,为纽约大学设计了两栋教职员工住宅大厦。
这一切,使贝聿铭在美国建筑界初露头角,也奠定了他此后数十年的事业基础。
1960年,贝聿铭离开柴根道夫,自立门户,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
他在建筑设计中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关心平民的利益。
在纽约、费城、克利夫兰和芝加哥等地,他设计了许多既有建筑美感,又经济实用的大众化的公寓。
贝聿铭的设计方法及启示
![贝聿铭的设计方法及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08408ef2f90f76c661371a93.png)
贝聿铭的设计方法及启示Leoh Ming Pei 's Way of Design and the Inspiration——以苏州博物馆为例吴典洋Wu Dian Yang摘要该文介绍了一代建筑大师贝聿铭的生平和设计作品,并以苏州博物馆为例,阐述了他的设计方法、设计理念和我们从中得到的启发和思考。
关键词贝聿铭设计方法原则苏州博物馆启示贝聿铭是现代建筑最重要的大师之一,也是比较少有的一直坚持现代主义建筑原则,避免使用任何历史装饰的建筑家之一。
他直接受第一代现代建筑大师的影响,他在哈佛大学期间的老师是格罗皮乌斯和马谢·布鲁尔,而他本人于阿尔托、密斯、菲利普·约翰逊、柯布西耶都是朋友,与几乎所有现代建筑的第一代的大师有密切的私人关系,而他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使他对于西方建筑的精髓和图1(贝聿铭)问题更加敏锐,他不局限在主义之中,而能够在现代主义建筑中达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高度,在当代建筑师中是极为难能可贵的,因此,不少建筑评论家和设计评论家都视他为当代最伟大的建筑大师。
贝聿铭是最典型的第二代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自己也毫不犹豫地肯定自己的这个地位。
1978年他在访问北京清华大学时,曾经说:“如果格罗皮乌斯和密斯是第一代现代主义大师,那他就是第二代的代表”。
他从来坚持现代主义的道路,在现代主义建筑的原则中进行完善、提高,而不趋于时尚的潮流。
比如从来不参加后现代主义的热闹,也从不对解构主义感兴趣,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自己的原则,反复推敲,不断提高,因此,在西方和国际建筑界具有很崇高的地位,被认为是一个最具有自己原则,而又能够发展现代主义的大师。
菲利普·约翰逊1992年在一次与美国公共电视网(PBS)的访谈中称贝聿铭是当今最伟大的建筑大师,是代表了西方建筑界的流行看法的。
1 生平简介贝聿铭是美籍华人建筑师,1917年4月26日生于中国广东,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
贝聿铭美术馆东馆设计理念
![贝聿铭美术馆东馆设计理念](https://img.taocdn.com/s3/m/e2e5bd8f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62.png)
贝聿铭美术馆东馆设计理念
贝聿铭美术馆东馆是一座展现现代建筑美学的杰作,其设计理念体现了对于艺术与建筑的完美结合。
贝聿铭美术馆东馆的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贝聿铭美术馆东馆的设计理念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建筑师贝聿铭以“大地之美”为设计灵感,将建筑融入自然环境之中,使得建筑与周围的自然风景相得益彰,相互映衬。
建筑外观呈现出简约而不失优雅的线条,与周围的山水相得益彰,营造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氛围。
其次,贝聿铭美术馆东馆的设计理念体现在对空间的精准把握。
建筑内部空间设计简洁而不失丰富,充分展现了现代建筑美学的精髓。
室内空间采用了大量的玻璃幕墙,使得自然光线能够充分渗透到室内,营造出通透明亮的空间氛围。
同时,建筑内部的展厅和展览空间设计合理,能够为艺术品提供最佳的展示环境,让观众能够在艺术作品中感受到空间的美学魅力。
再者,贝聿铭美术馆东馆的设计理念还体现在对于艺术品的尊重和保护。
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艺术品的展示和保护需求,为艺术品提供了最佳的展示环境和保护设施。
建筑内部采用了先进的环境控制技术,能够确保艺术品在最佳的环境条件下展示,同时也为艺术品的保护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总的来说,贝聿铭美术馆东馆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对于现代建筑美学和艺术品展示的完美结合。
其设计风格简约而不失优雅,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为艺术品提供了最佳的展示和保护环境。
贝聿铭美术馆东馆的设计理念不仅展现了建筑师对于建筑与艺术的深刻理解,也为观众提供了一次与艺术和自然亲密接触的绝佳机会。
建筑大师贝聿铭对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的启示研究
![建筑大师贝聿铭对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的启示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451feda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54.png)
建筑大师贝聿铭对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的启示研究建筑大师贝聿铭对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的启示研究摘要: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在中国有着广泛的运用,受到了国内外设计师的热烈追捧。
而建筑大师贝聿铭对于中式建筑的表述,对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的发展与应用有着深远的启示作用。
本文将探讨贝聿铭对于中式建筑的理解与表述对于新中式室内设计的启示。
关键词:新中式室内设计,建筑大师,贝聿铭,中式建筑一、引言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是近年来国内外设计师广泛借鉴中式建筑元素,将其融入到现代家居生活中,推出的一种室内设计风格。
中式建筑源远流长,其美感、历史文化价值与人文精神都是我们极为重视的。
而针对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的发展和应用,建筑大师贝聿铭的中式建筑表述与解读,对于该风格的发展方向有着深远的启示作用。
二、贝聿铭对于中式建筑的理解与表述1.过去与现在的中式建筑贝聿铭在其《中国建筑简史》中曾指出:“过去的中国建筑已经被修改、遗失、毁坏和大规模新建,现在的建筑界在理解和领略传统中式建筑的精髓方面,面临巨大的困难和挑战。
”在贝聿铭看来,过去的中国建筑已经遗失许多值得传承发扬的精华,而现在的建筑界在重塑中式建筑的精髓与特色时,面临诸多困难。
同时,由于中国现代化的迅速发展,许多传统中式建筑已不适应现代化的需求,随之被摧毁或重建。
但贝聿铭又指出:“懂得传统中式建筑精神和艺术特征的年轻建筑师们正在不懈地工作着,这是艰难的却也很必要的事情。
”2.中式建筑的精神内涵在贝聿铭看来,中式建筑的精髓在于其深厚的文化根基和人文精神。
其所体现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是中国文化深厚的反映。
同时,中式建筑在建筑形式、结构体系、空间的利用和装饰方面都有其突出的特点。
在《贝聿铭作品6》一书中,贝聿铭曾如此描述中式建筑的精神内涵:“作为中国建筑的特产,中式建筑表达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哲学,是一种文化符号,透过它可以窥见一个时代的审美、政治、社会和思想面貌。
中式建筑的美,不单是建筑形式上的美,更多是思想、道德和艺术方面的美。
贝聿铭设计理念
![贝聿铭设计理念](https://img.taocdn.com/s3/m/95e203b7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1d.png)
贝聿铭设计理念贝聿铭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建筑师,他的设计作品包括了许多国际知名的建筑,如中国国家大剧院、法国巴黎卢浮宫西翼扩建等。
他的设计理念独特,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建筑与环境的一体化。
以下是一篇700字的贝聿铭设计理念。
贝聿铭的设计理念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概括:和谐、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在他的设计中,他始终追求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他相信人类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建筑应该融入并促进自然的发展。
他强调建筑的设计应该是一个生态系统,建筑师应该尊重环境、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以实现建筑与环境的一体化。
贝聿铭的设计师的平衡思维在他的建筑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他追求内外之间的平衡,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功能与美学之间的平衡。
他相信建筑应该是人与自然的过渡空间,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又与自然和谐共存。
他注重建筑与环境的相互影响,通过巧妙的设计将自然元素融入建筑中,以实现内外之间的平衡。
贝聿铭的设计理念还强调可持续发展。
他相信建筑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又不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他提倡使用可再生的材料,采用环保的技术,合理利用资源,减少能源消耗。
他的设计作品注重节能、节水和环境保护,力图将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并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
总之,贝聿铭的设计理念是一个追求和谐、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体。
他在设计中注重建筑与环境的一体化,追求内外之间的平衡,强调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他的设计作品不仅是建筑的艺术表现,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典范。
他通过巧妙的设计和创新的理念,为我们展示了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关系,并为未来的建筑设计树立了榜样。
贝聿铭的设计理念不仅在建筑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赞誉,也让人们对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贝聿铭 设计理念
![贝聿铭 设计理念](https://img.taocdn.com/s3/m/ccd9cdaf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1a.png)
贝聿铭设计理念贝聿铭是一位世界知名的建筑师和设计师,他的设计理念在建筑界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他的设计理念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贝聿铭注重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他认为,建筑应该与自然环境相融合,而不是与之对立。
他在设计中常常利用地形、自然光线以及自然元素,使建筑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他的设计中强调建筑与自然的共生关系,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其次,贝聿铭注重建筑与历史文化的传承。
他认为,建筑不应该是孤立存在的,而应该与其所在的历史文化背景相联系。
他常常在设计中采用传统的建筑手法和元素,以传承当地的历史和文化。
他的设计中既有创新性的现代化元素,也有承袭传统的历史文化元素,使建筑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
另外,贝聿铭注重建筑与人的需求的结合。
他认为,建筑不仅仅是为了展示其美感,更重要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和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
他的设计中常常考虑到人们的使用需求和心理感受,以提供尽可能舒适和实用的建筑空间。
他的建筑被人们视为“人类智慧的结晶”。
此外,贝聿铭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
他坚信建筑应该是可持续的,能够对环境友好,并且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在他的设计中,常常采用被动式设计和可再生能源,以实现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最后,贝聿铭注重空间的体验和情感的表达。
他认为,建筑不仅仅是一个功能性的空间,更重要的是一个能够激起人们情感和体验的空间。
他的设计中注重空间的流动性和变化性,以创造出丰富多样的空间体验。
他通过使用光线、材料和形式等元素,使建筑充满了人性化的情感。
综上所述,贝聿铭的设计理念注重建筑与环境的融合、与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人的需求的结合、可持续发展和空间的体验与情感的表达。
他的设计理念对建筑界有着深远的影响,被人们广泛认可和推崇。
贝聿铭的设计方法及启示(专家对于设计的理解)
![贝聿铭的设计方法及启示(专家对于设计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55b9c9d476a20029bd642d3b.png)
贝聿铭的设计方法及启示贝聿铭的设计方法及启示贝聿铭,本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在他卓越建筑的背后,贯穿着一条神秘的线,这就是为贝氏所独有的设计方法。
设计中的人员分工在美国,社会分工很细,每方面的工作都会有专门的人员从事,基本没有中国这种建筑师身兼多职的情况。
建筑师事务所只负责把握大的方向,以及总体协调工作,至于结构与设备都交由专门的事务所去解决。
设备工程师的分工远比中国的复杂,建筑师甚至可以向专门的灯光工程师咨询各种灯光的艺术效果,这是中国的电气工程师远远办不到的。
就连表达建筑师意图的设计说明,在美国也交由专门从事设计说明业务的公司去完成。
在Internet高度发展的今天,这样做丝毫不会妨碍各专业之间的配合,图纸通过互联网相互传输,就如同在同一单位工作一样。
在中银大厦的设计中,整个设计由贝氏建筑师事务所(PEI PARTNERSHIPARCH ITECTS)总承包,业主只对贝氏支付设计费。
贝氏再自己出钱去请结构、设备工程师,也就是说它在把设计中的各部分分包给专业事务所。
中银大厦工程总概算为1,477,355,770元人民币,设计费按8.5%收取,为124,80 0,000元外汇人民币,由贝氏统筹分配。
结构工程师为威德林格工程师事务所(WEIDL INGERASSOCIATES),设备工程师为JB&B工程师事务所(JAROS BAUM & BOL LES),他们与贝氏均有较长的合作关系。
中方设计单位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综合设计研究所,他是由贝氏经过招标决定的,其设计费也由贝氏支付。
这样做使设计费大量流失,所以,美国一些超大规模的设计公司,比如在S.O.M.中,还是各个专业齐备。
这种细致的社会分工,建筑师、结构工程师、设备工程师分别开业的方式与国内是大不相同。
它使建筑师、结构工程师、设备工程师之间有了双向选择的机会,从而在众多的结构、设备工程师事务所中产生了竞争。
优秀的事务所脱颖而出,使高难度的结构、设备问题的解决成为了可能,从而为建筑师实现其大胆的构想铺平了道路,为高水平的设计创造了条件。
坚持现代主义的大师贝聿铭给我的启示
![坚持现代主义的大师贝聿铭给我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a81c44a9284ac850ad0242e6.png)
坚持现代主义的大师贝聿铭给我们的启示摘要:自人们向现代主义发起挑战以来,除了后现代主义还有一条道路是对现代主义的重新研究和发展,有些设计家依然坚持现代主义的传统,依然按照现代主义的基本语汇设计。
美籍华人贝聿铭就是始终坚持现代主义道路的大师之一,他并不因为现代主义的式微和后现代主义的喧闹而去迎合什么,而是坚定自己的原则,不少建筑评论家和设计评论家都视他为当代最伟大的建筑大师。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新现代主义、贝聿铭1贝聿铭所处的历史时代及设计背景二战前现代主义的发起到战后现代主义的兴盛再到国际主义风格的“一统天下”。
而他经历了国际主义风格带给人们的冷漠和千篇一律的设计,见证了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以及它的脆弱。
最后又身体力行得去对新现代主义进行不断地探索。
1.1后现代主义和新现代主义的历史原因在70年代现代主义,国际主义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复杂化而产生的新的需求,原来变化多端的各国设计风格被国际主义单一而又缺乏人情味的设计而取代,造成设计者的心理动能需求被漠视,就简单的功能需求也没有得到满足。
这种状况使得青年设计师认为现代主义已经穷途末路了,认为国际主义风格充满了与时代不适应的成份,从而引发了强调以风格为借鉴,采用折中手法达到表面强烈的装饰效果。
主张以装饰手法来达到视觉上的丰富,提倡满足心理需要的后现代主义。
而当后现代主义还在若火如荼的时候,已经有一些设计家依然坚持现代主义的传统,开辟了对现代主义修正的第二条道路,就是完全依照现代主义的基本语汇进行设计。
他们根据新的需要给现代主义加入了新的简单形式的象征意义,但总的来说,他们可以说是现代主义的继续发展,所以称之为新现代主义。
1.2后现代主义的脆弱性:1体现在思想最基础上,后现代主义设计对现代主义和国际主义风格的挑战都是处于形式上的,没有涉及现代主义的思想核心。
2他把现代主义当做一个艺术运动来看待,没有看到现代主义所具有的大众化、民主性、工业化的特征。
它只是对现代主义的形式内容的批判,不是对现代主义设计思想的挑战。
《贝聿铭传》读后感
![《贝聿铭传》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3dd5f493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12.png)
《贝聿铭传》读后感引言概述:《贝聿铭传》是一本记录了贝聿铭先生一生的传记,他是世界上最知名的建筑师之一。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贝聿铭先生的成长经历、事业成就以及他对建筑艺术的独特见解。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贝聿铭先生的才华和奉献精神深感敬佩。
一、成长经历1.1 家庭背景:贝聿铭出生于中国广东,父亲是一位著名的收藏家,对艺术有着深厚的热爱。
这为贝聿铭培养了对艺术的兴趣和独特的艺术眼光。
1.2 教育经历:贝聿铭先后就读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获得了建筑学博士学位。
在学校期间,他深入研究了欧洲建筑的风格和技巧,为他未来的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3 建筑实践:贝聿铭在毕业后迅速展示了他的才华,他设计了一系列标志性的建筑项目,如巴黎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和北京国家大剧院等。
他的作品不仅在建筑界引起了轰动,也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
二、事业成就2.1 突破传统:贝聿铭在设计中常常突破传统的观念,创造出独特的建筑风格。
他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通过运用曲线和玻璃等材料,打造出富有现代感的建筑作品。
2.2 文化传承:贝聿铭在设计中注重传承和展示当地文化的特色。
他通过深入研究每个项目所在地的历史和文化,将其融入到建筑中,使建筑成为文化的载体。
2.3 社会影响:贝聿铭的作品不仅在建筑界赢得了赞誉,也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建筑作品常常成为城市的地标,吸引了大量游客,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对建筑艺术的独特见解3.1 功能与美学的平衡:贝聿铭认为建筑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功能需求,更应该追求美学上的卓越。
他强调建筑应该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给人以美的享受。
3.2 建筑的社会责任:贝聿铭坚信建筑师有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应该通过设计和建造具有积极影响力的建筑来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3.3 融入自然:贝聿铭强调建筑与自然的融合,他的作品常常运用自然元素,如水和绿色植物,创造出和谐宜人的建筑环境。
四、结语通过阅读《贝聿铭传》,我对贝聿铭先生的创造力和奉献精神深感敬佩。
贝聿铭设计理念设计作品
![贝聿铭设计理念设计作品](https://img.taocdn.com/s3/m/5d5db00f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dc.png)
贝聿铭设计理念设计作品
贝聿铭是当代著名的建筑师和设计师,他的设计理念以及作品都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特点,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并通过创新的空间布局和建筑形态来表达建筑与人的关系。
首先,贝聿铭的设计理念强调了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他认为建筑应该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融合,以人为本,创造宜居的空间。
例如,在他设计的法国卢浮宫的西翼扩建项目中,他尊重原有建筑的历史价值,同时也加入了现代化的元素,让建筑与周围环境和谐共生。
其次,贝聿铭的设计作品注重创新的空间布局和建筑形态。
他善于利用空间来创造令人惊艳的效果。
他的作品追求简洁而富有力量感的线条,充满了现代感。
例如,在他设计的香港希慎广场项目中,他通过将建筑分层叠加,并将室内外空间相互穿插来营造了丰富多样的空间体验。
最后,贝聿铭的设计作品强调建筑与人的关系。
他试图通过设计来影响人们的情绪和行为。
他注重研究人们的行为习惯和需求,并将其应用于建筑设计中。
例如,在他设计的美国华盛顿国家广场项目中,他创造了一个开放而亲人的空间,让人们能够自由地流动和交流,同时也留下了充足而舒适的休息场所。
总的来说,贝聿铭的设计理念以及作品都体现了他对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创新的空间布局和建筑形态,以及关注建筑与人的关系的思考。
他通过自身的设计实践,为我们展示了建筑与艺术的融合,为人们创造了更美好的生活空间。
贝聿铭毕业设计思想
![贝聿铭毕业设计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68e07a59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1a.png)
贝聿铭毕业设计思想贝聿铭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建筑大师,他的毕业设计思想不仅影响了他个人的职业生涯,也对整个建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贝聿铭毕业设计思想的核心概念,以及它对建筑设计的重要性。
贝聿铭的毕业设计思想的核心概念是“人文主义”。
他认为建筑设计应该以人为本,关注人们的需求和情感体验。
在他的设计中,人们的舒适和幸福感被视为最重要的因素,而不仅仅是建筑的外观和功能。
在贝聿铭的设计中,他注重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他认为建筑应该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以创造一个和谐的空间。
他强调建筑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共生,而不是简单地占据空间。
他的设计中经常使用自然材料和自然光线,以增强人们与自然的连接。
此外,贝聿铭强调建筑应该具有时间性。
他认为建筑应该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具有持久性和耐久性。
他的设计中经常使用坚固的材料和经典的设计元素,以确保建筑在经历岁月的洗礼后依然具有美感和功能。
贝聿铭的毕业设计思想还强调建筑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他认为建筑应该反映当地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以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他的设计中经常融入当地的建筑风格和传统元素,以营造独特的空间氛围。
贝聿铭的毕业设计思想对建筑设计具有重要的启示。
首先,它提醒我们建筑设计应该以人为本,关注人们的需求和情感体验。
建筑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个能够满足人们需求的场所。
其次,它强调建筑应该与环境相融合,尊重自然,与自然共生。
这对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此外,它提醒我们建筑应该具有持久性和耐久性,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
最后,它强调建筑应该反映当地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以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贝聿铭的毕业设计思想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实践。
他的作品如中国国家大剧院、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等都体现了他的设计理念。
这些作品不仅仅是建筑的外观,更是一种艺术品,一种能够引发人们情感共鸣的作品。
在当今的建筑界,贝聿铭的毕业设计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我们需要更多的关注人文主义、环境融合、持久性和文化传承等方面。
走向新建筑读后感
![走向新建筑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da202b2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91.png)
走向新建筑读后感《走向新建筑》是由著名建筑师贝聿铭所著的一本建筑理论著作。
这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建筑设计的原理、方法和技巧,对于建筑师、设计师和建筑爱好者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建筑设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贝聿铭在书中强调了建筑的功能性和实用性。
他指出,建筑首先是为人们服务的,因此在设计建筑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建筑的使用功能,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需求。
这一观点让我深刻地意识到,建筑设计不仅仅是追求美观和独特,更重要的是要为人们提供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
只有把功能性放在首位,才能设计出符合人们需求的建筑作品。
其次,贝聿铭在书中强调了建筑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传承。
他认为,建筑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它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形式,更是一种精神和文化的表达。
因此,在设计建筑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尊重自然环境和人文地域特色,才能设计出具有文化价值的建筑作品。
这一观点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建筑设计不应该是一味地追求新奇和独特,更应该是要与当地的文化和历史相结合,为社会和人类留下有意义的建筑遗产。
最后,贝聿铭在书中强调了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和环保意识。
他指出,建筑是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最为严重的行业之一,因此在设计建筑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可持续发展和环保的理念,采用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和技术,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这一观点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建筑设计不应该是一味地追求奢华和豪华,更应该是要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和对未来世代的责任,设计出符合可持续发展和环保要求的建筑作品。
通过阅读《走向新建筑》,我对建筑设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对建筑的功能性、文化价值和环保意识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建筑设计的理论著作,更是一本引导人们重新审视建筑的良好读物,我相信这本书会对我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本书,从中受益,为建筑设计和建筑行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贝聿铭的设计理念
![贝聿铭的设计理念](https://img.taocdn.com/s3/m/f07d4a50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dd.png)
贝聿铭的设计理念
贝聿铭(Ieoh Ming Pei)是现代建筑界最具影响力的设计师之一,他的设计理念以古典与现代相融合,追求简洁、纯粹、坚实的空间形态。
以下将重点介绍贝聿铭的设计理念。
首先,贝聿铭强调建筑师必须了解并尊重建筑所处的环境和文化背景。
他认为建筑不应该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而是应该与之和谐共存。
在设计中,他会深入研究当地的历史、社会、地理等因素,以此为基础创造出既具现代感又与周围环境相融合的建筑。
其次,贝聿铭注重建筑的空间感。
他认为建筑应该为人们创造出舒适、温馨的空间,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房屋结构。
他常常运用大尺度的几何形状和直线来创造出开放、宽敞的室内空间,使人们感受到空间的流动性和连续性。
同时,他使用玻璃幕墙等材料来增强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联系,让人们在室内也能享受到户外的美景。
第三,贝聿铭强调建筑的结构和功能。
他认为建筑的结构应该直观、坚实并且符合逻辑,不应隐藏在装饰物的背后。
他将建筑的功能作为首要考虑的因素,设计出能够满足使用者需求的空间布局和设施配备。
他也认为建筑设计应与时间相适应,注重功能的持久性和灵活性。
最后,贝聿铭的设计追求简约、纯粹的美感。
他追求清晰的几何形状和简洁的线条,通过光线、材料和空间组合来创造出引人注目的建筑。
他注重材料的质感和细节的处理,将建筑呈现
出卓越的工艺和艺术性。
总结来说,贝聿铭的设计理念强调建筑与环境和谐共存,注重空间感、结构与功能以及简约、纯粹的美感。
通过将现代元素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他创造出一系列具有独特魅力的建筑,在现代建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贝聿铭的设计手法
![贝聿铭的设计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15bfe88f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af.png)
贝聿铭的设计手法贝聿铭,这位建筑界的大师,他的设计手法就如同魔法一般,充满了魅力和智慧。
他善于运用几何形状,那可不是简单的几个图形拼凑,而是像巧手的织女精心编织的锦绣。
方的、圆的、三角的,在他的手中都成了灵动的音符,奏响着建筑的美妙乐章。
你能想象一座建筑就是一首无声的交响曲吗?贝聿铭做到了!光线的运用更是他的拿手好戏。
光线在他的建筑里不再是自然的恩赐,而是被巧妙捕捉和引导的精灵。
它透过窗户、穿过廊柱,洒在地面上、墙壁上,形成一幅幅变幻莫测的光影画卷。
这难道不像一位高明的画师,用光线这支神奇的画笔在建筑上挥洒着灵感?还有材料的选择,贝聿铭从不马虎。
他挑选的材料仿佛是为建筑量身定制的华服,每一种都恰到好处地展现着建筑的气质。
石头的厚重、玻璃的通透、木材的温暖,组合在一起,让建筑有了灵魂和温度。
这难道不是给建筑穿上了最合身、最迷人的衣裳?再看看他对空间的把控。
空间在他的设计里不再是空旷的容器,而是充满故事和情感的舞台。
人们在其中行走、停留,每一步都能感受到精心安排的节奏和韵律。
这不就像在一个精心编排的舞剧中,每一个转身、每一个跳跃都让人陶醉其中吗?他的作品,既有现代的简洁明快,又蕴含着传统文化的韵味。
就像一杯融合了新酒和陈酿的佳酿,让人品味到新鲜的刺激和岁月的沉淀。
苏州博物馆,那是贝聿铭献给家乡的礼物。
白墙黑瓦,倒映在水中,宛如一幅宁静的水墨画。
那巧妙的布局,让人仿佛在园林中漫步,一步一景,处处惊喜。
这不就是把江南的风情和诗意都装进了这座建筑里吗?卢浮宫金字塔,更是他的惊世之作。
在古老的卢浮宫前,这座玻璃金字塔不仅没有显得突兀,反而为这座古老的宫殿注入了新的活力。
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贝聿铭的设计手法,是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是创新与传统的和谐共生。
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华,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叹的建筑奇迹。
我们难道不应该从他的设计中汲取灵感,去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美好世界吗?总之,贝聿铭的设计手法,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建筑设计的道路,值得我们不断学习和探索。
贝聿铭建筑大师的设计与传奇
![贝聿铭建筑大师的设计与传奇](https://img.taocdn.com/s3/m/626fc577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d3.png)
贝聿铭建筑大师的设计与传奇贝聿铭(Ieoh Ming Pei),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他的设计作品以其独具匠心和创新精神而闻名于世。
贝聿铭在其长达七十多年的建筑生涯中留下了许多经典和标志性的建筑。
本文将围绕他的设计风格、代表作品以及对建筑设计界的影响展开探讨。
1. 设计风格贝聿铭的设计风格融合了现代主义和传统元素,追求简约与实用的结合。
他注重将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注重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生。
例如,贝聿铭设计的美国国家艺术博物馆,以其独特的三角锥形结构而闻名,它在谷垣街和李普西大道之间创造出了一个宽广的游乐场,使博物馆与环境相得益彰。
2. 代表作品贝聿铭建筑师的许多作品都成为了当地、乃至世界的地标性建筑。
以下是几个代表作品的介绍。
2.1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位于法国巴黎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是贝聿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座金字塔是卢浮宫的入口,将地下展览空间与博物馆的各个楼层相连,并为游客提供了清晰直接的导览路线。
玻璃金字塔的设计既充分尊重了卢浮宫原有的古老建筑,又为其注入现代化的元素。
2.2 中国香港的香港大会堂贝聿铭也给中国香港留下了珍贵的设计遗产,香港大会堂便是其中之一。
这座建筑以其简洁的线条和华丽的欧式风格而闻名,成为香港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它不仅是政府机构的重要场所,也举办过许多重要的文化活动和婚礼。
2.3 卡尔顿酒店塔楼位于美国纽约市的卡尔顿酒店塔楼是贝聿铭为该城市设计的一座摩天大楼。
其独特的外观和创新的空间布局为城市增添了独特的风貌,并成为了纽约的地标之一。
几十年过去了,这座塔楼依然是城市天际线中最令人瞩目的建筑之一。
3. 影响与传奇贝聿铭的设计风格和建筑作品广受赞誉,并对整个建筑设计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他的作品展示了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典范。
他注重将建筑融入自然环境中,以保护和尊重自然的美。
这种理念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次,贝聿铭的设计作品以其独特的外观和创新的结构闻名。
《贝聿铭传》读后感
![《贝聿铭传》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04ed368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e2.png)
《贝聿铭传》读后感《贝聿铭传》是一本描写著名建筑师贝聿铭一生经历和成就的传记。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被贝聿铭的才华、坚韧和追求完美的品质所感动。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读后感。
一、贝聿铭的成就1.1 贝聿铭作为一名建筑师,他创造了许多标志性建筑,如北京国家大剧院、美国国家美术馆等。
1.2 他的建筑作品充满了东方哲学的思想,注重与自然的融合,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1.3 他的作品不仅在建筑设计上具有独特性,更在功能性和美学上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二、贝聿铭的坚韧精神2.1 贝聿铭在建筑事业上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难,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念和信念。
2.2 他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种种困难和挑战,但他从不放弃,坚持追求完美。
2.3 他的坚韧精神不仅体现在建筑设计上,更体现在他对生活的态度和对待工作的热情上。
三、贝聿铭的追求完美3.1 贝聿铭对建筑设计的追求细致入微,追求每一个细节的完美。
3.2 他在设计过程中反复推敲,不断修改,直至达到自己心中的完美标准。
3.3 他的作品不仅在外观上令人惊艳,更在功能性和实用性上具有极高的品质。
四、贝聿铭的影响力4.1 贝聿铭的建筑作品不仅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更对当代建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2 他的设计理念和创作方法被许多建筑师所借鉴和学习,成为建筑界的经典。
4.3 他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建筑领域,更在文化和艺术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五、贝聿铭的人生哲学5.1 贝聿铭一生追求完美,不断挑战自我,不断超越自我。
5.2 他的人生哲学是要做到最好,永远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追求进步和创新。
5.3 他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对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种启示和激励,让我们更加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通过阅读《贝聿铭传》,我深深被贝聿铭的建筑才华、坚韧精神和追求完美的品质所感动。
他的一生是对建筑界的贡献,更是对人生的启示和激励。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像贝聿铭一样,不断追求完美,坚持信念,勇敢挑战自我,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贝聿铭传》读后感
![《贝聿铭传》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02d4b9f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f6.png)
《贝聿铭传》读后感引言概述:《贝聿铭传》是一本关于世界著名建造师贝聿铭生平和作品的传记。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感受到了贝聿铭作为一位杰出的建造师对于建造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同时也领悟到了他对于环境、历史和文化的深刻理解。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我读完《贝聿铭传》后的感受。
一、贝聿铭的生平经历1.1 贝聿铭的早年生活:贝聿铭出生于中国广东,成长于美国。
他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收藏家,这为他的艺术之路奠定了基础。
1.2 教育背景和职业发展:贝聿铭先后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获得了建造学学位。
之后,他在美国和欧洲建造师事务所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1.3 成为世界级建造师:贝聿铭创作了许多著名的建造作品,如中国国家大剧院、美国国家广场等。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精湛的技艺而闻名于世。
二、贝聿铭的设计理念2.1 融合现代与传统:贝聿铭的设计作品中融合了现代建造的理念和传统文化的元素,使建造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
2.2 尊重历史与文化:贝聿铭在设计中注重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他的作品往往能够与周围的历史建造相得益彰。
2.3 关注环境可持续性:贝聿铭注重建造与环境的融合,他的设计中考虑了节能、环保等可持续性因素,体现了他对于环境保护的关注。
三、贝聿铭的建造作品3.1 中国国家大剧院:这是贝聿铭在中国设计的标志性建造之一,其独特的外形和精湛的工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2 美国国家广场:作为贝聿铭在美国的代表作之一,美国国家广场以其简洁大气的设计风格成为纽约的地标建造。
3.3 卡塔尔博物馆:这座博物馆是贝聿铭在中东地区的杰作,其设计灵感来源于沙漠中的沙丘,独特而富有艺术感。
四、贝聿铭对于建造的影响4.1 影响后辈建造师:贝聿铭的设计理念和作品对于后来的建造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发了他们对于建造艺术的热情和创造力。
4.2 推动城市发展:贝聿铭的建造作品在世界各地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和建设。
贝聿铭对我的启示
![贝聿铭对我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9b0703b9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26.png)
贝聿铭对我的启示
1. 追求卓越是成功的关键,只有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2. 注重与环境和历史的和谐共存,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3. 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是一个成功人士必备的品质,只有关注他人的利益和社会的发展,才能够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4. 温和、谦虚、有爱心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只有具备这些素质,才能够在人际交往中获得信任和尊重。
总之,贝聿铭是一位卓越的建筑师,他的作品展示了现代主义建筑的魅力,同时也融入了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
他注重与环境和历史的和谐共存,使得他的作品不仅能够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同时也能够尊重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从他身上可以得到追求卓越、注重与环境和历史的和谐共存、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等启示。
《贝聿铭传》读后感
![《贝聿铭传》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cb804d44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b0.png)
《贝聿铭传》读后感引言概述:《贝聿铭传》是一本关于世界著名建造师贝聿铭的传记。
这本书详细记录了贝聿铭的生平、事业和对建造界的贡献,读后让我深受启示。
在本文中,我将从五个方面对这本传记进行分析和阐述,包括贝聿铭的成长背景、设计理念、建造作品、影响力以及对我个人的启示。
一、贝聿铭的成长背景1.1 家庭背景:贝聿铭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建造师,这为他的建造之路铺平了道路。
1.2 教育经历:贝聿铭在哈佛大学学习建造,他在这里接受了世界一流的建造教育,培养了他对建造的热爱和才华。
1.3 文化背景:贝聿铭在中国和西方文化之间成长,这使他对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有着独特的见解和理解。
二、贝聿铭的设计理念2.1 功能与美学的平衡:贝聿铭注重建造的功能性,同时追求美学的完美表达,他的作品既实用又具有艺术性。
2.2 建造与环境的融合:贝聿铭强调建造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生,他的设计总是充分考虑自然光线、风景温和候等因素。
2.3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贝聿铭尊重传统建造的价值,并将其与现代建造的创新理念相结合,创造出独特而富有魅力的作品。
三、贝聿铭的建造作品3.1 博物馆设计:贝聿铭设计了许多世界知名的博物馆,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新馆和美国国家艺术博物馆东馆等,这些作品展示了他对建造的独特见解和创造力。
3.2 城市规划:贝聿铭参预了许多城市规划项目,他的设计理念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文关心,为城市带来了独特的风貌和活力。
3.3 住宅设计:贝聿铭也设计了许多豪华住宅,他注重细节和品质,为居住者创造了舒适和宜居的居住环境。
四、贝聿铭的影响力4.1 建造界的崇拜:贝聿铭以其卓越的建造作品和独特的设计理念,赢得了建造界的广泛赞誉和崇拜,被誉为现代建造界的传奇人物。
4.2 文化交流的桥梁:贝聿铭的作品跨越了不同国家和文化的界限,成为不同文化之间交流和理解的桥梁,促进了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
4.3 对后辈建造师的影响:贝聿铭的设计理念和作品对后辈建造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发了他们对建造创作的热情和创新思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聿铭设计方法启示贝聿铭,本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在他卓越建筑的背后,贯穿着一条神秘的线,这就是为贝氏所独有的设计方法。
设计中的人员分工在美国,社会分工很细,每方面的工作都会有专门的人员从事,基本没有中国这种建筑师身兼多职的情况。
建筑师事务所只负责把握大的方向,以及总体协调工作,至于结构与设备都交由专门的事务所去解决。
设备工程师的分工远比中国的复杂,建筑师甚至可以向专门的灯光工程师咨询各种灯光的艺术效果,这是中国的电气工程师远远办不到的。
就连表达建筑师意图的设计说明,在美国也交由专门从事设计说明业务的公司去完成。
在Internet高度发展的今天,这样做丝毫不会妨碍各专业之间的配合,图纸通过互联网相互传输,就如同在同一单位工作一样。
在中银大厦的设计中,整个设计由贝氏建筑师事务所(PEI PARTNERSHIPARCHITECTS)总承包,业主只对贝氏支付设计费。
贝氏再自己出钱去请结构、设备工程师,也就是说它在把设计中的各部分分包给专业事务所。
中银大厦工程总概算为1,477,355,770元人民币,设计费按8.5%收取,为124,800,000元外汇人民币,由贝氏统筹分配。
结构工程师为威德林格工程师事务所(WEIDLINGERASSOCIATES),设备工程师为JB&B工程师事务所(JAROS BAUM & BOLLES),他们与贝氏均有较长的合作关系。
中方设计单位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综合设计研究所,他是由贝氏经过招标决定的,其设计费也由贝氏支付。
这样做使设计费大量流失,所以,美国一些超大规模的设计公司,比如在S.O.M.中,还是各个专业齐备。
这种细致的社会分工,建筑师、结构工程师、设备工程师分别开业的方式与国内是大不相同。
它使建筑师、结构工程师、设备工程师之间有了双向选择的机会,从而在众多的结构、设备工程师事务所中产生了竞争。
优秀的事务所脱颖而出,使高难度的结构、设备问题的解决成为了可能,从而为建筑师实现其大胆的构想铺平了道路,为高水平的设计创造了条件。
模数的应用在中银大厦的设计中,贝氏采用了非常精彩的模数制,并用它贯彻设计的始终,从而取得了近乎完美的效果。
最基本的模数来源于立面上的一块石材的尺寸。
这个尺寸为1150×575,是2/1的比例关系。
而建筑的基本轴网为6900,层高为3450,它们分别为石材长宽的6倍。
建筑的门高为2300,是3450的2/3,为四块砖的高度,同时也是高级建筑的理想门高。
建筑各处的尺寸都符合这个模数,这样一来,最后的装修效果非常完美,到处都是整块的石材,决不会出现不合模数石材的情况。
而且在施工过程中,一块标准尺寸的石材在哪里不经切削,都可以使用,大大方便了施工。
这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装修,建筑与装修真正融为了一体。
其实在古代西方,建筑都由石材建造,结构、建筑、装修本来就是一回事儿,贝氏正是要追求与之相同的效果。
而我们一般意义上的装修,是在建筑、结构都做完之后,再附加上的一张皮。
贝氏严格的模数制同样也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他根据不同的功能需要,灵活变换模数。
6900×6900的基本柱网,是考虑了办公空间的家具分隔,同时又是其结构体系——无梁楼盖的经济跨度;地下车库考虑并排停三辆车的布置方式,采用7800×7800的柱网。
车库正好位于中庭及54米的大跨之下,避免了两套柱网的矛盾。
卫生间以装修面砖作为模数,其尺寸为150×300。
所有卫生间的开间、进深、净高都为其整数倍,厕位、洗手池等的中线,灯、排气孔均与模数线相齐。
天花、铺地的分格也严格遵循这个模数。
所以,卫生间所有的线角都前后左右、上下交圈,任何一道线延任何一个方向转360度都可以回到原位。
装修效果非常完美。
在吊顶的设计中,采取两套模数。
主要空间为1150×1150,办公空间为575×575,两个575×575又正好是日光灯槽的尺寸。
贝氏一直把模数制贯彻到节点大样中去。
在设计节点之前,先打好575×575的方格,即所谓的“模数线”。
用统一的模数以不变应万变,只是贝氏惯用的手法之一,在他以前的作品中也经常采用。
比如新加坡的华侨银行,采用的是2000×1000的模数,也是2/1的比例关系,它正好符合门的高、宽。
卫生间采用200×100的模数。
但是,这种2/1模数体系也给贝氏在中银大厦的设计中带来了麻烦。
方案中东南角的玻璃尖塔不是很好看,显得不够挺拔。
这是因为2/1的比例关系,决定了尖塔方锥的侧面与底面的二面角只能是45度,最完美的方锥造型的二面角恰恰不是45度,而是贝氏在卢浮宫金字塔中采取的角度——50.7106度,贝氏在卢浮宫中所用的不是这种2/1的模数体系。
但贝聿铭也有它的解释:他考虑到北京的限高,要降低高度。
总之,贝氏的模数体系还是非常精彩的,用寿震华总建筑师的话说,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计算机辅助设计在贝氏建筑师事务所中,有一半以上的职员对电脑十分精通,这就使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成为了可能。
从他们的图纸中,可以体会到电脑所起的关键性作用。
AutoCADR12的使用并算不上世界领先,但他们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图纸大、小样合一,不存在节点大样与图纸对不上的问题。
图纸中大量使用“Xref.(外部引用)”,使大、小样都引自共同的源文件,这样就大大节省了较对图纸所花费的时间。
比如1:200的平面,各个核心筒从分别的核心筒平面中引用,核心筒平面中包括了楼梯、电梯、卫生间,所以要把一些过于细节化的图层关掉。
至于楼梯、电梯、卫生间的详图,也引自核心筒平面。
这样一来,如果要做什么改动,只修改核心筒平面就行了,由于所应用的Xref.由即时更新的特点,1:200的平面及详图不经修改,自己更新。
于是,许多重复的工作量就可以节省了。
Xref.的应用常常使一张图的图层多达二百多层,对于不熟悉的人应用起来困难很大。
另外,象属性、纸空间、模型空间这些我们平时不太使用的命令,在贝氏的图纸中也经常使到,确实带来了不少方便。
还必须提到的,就是网络的使用。
在中银大厦的设计过程中,无论是国际互联网,还是各单位、事务所的局域网,都为大规模的协作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办公效率大幅度提高,带来的是极高的设计质量。
建筑师全面的业务在中银大厦的设计过程中,建筑师承担的是“设总”的角色,他们的业务非常全面。
美国建筑师学会(A.I.A.)将建筑设计过程分成八个主要阶段,建筑师的正常业务包括方案设计、设计发展或详细设计(DesignDevelop)、施工文件(Construction)、招投标及施工合同管理等五个阶段。
在施工图阶段,建筑师对所有的细节都要进行深入的推敲、比较。
在施工过程中对选材极其严格,要实地考察生产厂家的设备、能力,以确保设计意图的完美实现,不轻易被工期、材料等因素所左右。
在中银大厦的设计中,所有非承重墙采用的是混凝土砌块轻墙,美国的做法与中国的大不一样。
在美国,标准做法是砌完砌块之后直接做喷涂,而不用作抹灰层。
这是因为在美国,厂家生产出来的混凝土砌块尺寸非常精确一致,而且施工精度很高,并且用一种专门的封条把砌块之间的缝隙填上。
这样,在上面直接做喷涂,也可以保证表面的平整。
而国内的砌块,经贝氏考察之后,认为是非常粗糙、并且尺寸不规则的。
所以砌筑完成之后,必须进行抹灰。
这样一来,对砌筑时的施工精度要求也就不用很高。
为了确保墙面的平整度、光滑度同样达到要求,贝氏要用中国的实际材料做足尺的模型,来研究具体的做法。
在施工的选材中,贝氏要求进行国际招标。
每一项招标要至少允许三个以上厂家进行投标,以形成竞争的环境。
而且参加投标的厂家要递交由实际材料制作的大比尺模型,以便贝氏进行比较、研究。
对于许多应交由厂家去完成的地方,贝氏也都做了深入的考虑。
比如电梯,为了体现建筑师的意图,贝氏为此绘制了许多详图。
对于人们接触最多的按钮,甚至作了1:1的详图。
为了消除电梯外表镜面不锈钢板转角处的园角,获得挺直的效果,不锈钢板的厚度是一般电梯的十倍。
这样一来,电梯两扇门可以做到严丝合缝,它们之间的黑缝就消除了。
对于施工中的细节情况,贝氏都做了详考虑到旗杆的长度,应用什么样的交通工具运输;在运输中应做怎样的包装;到工地后如不能马上施工,应怎样安放;在工地放置超过多少天之后,包装有可能损坏,又要如何处理……中银大厦的暖通、给排水、以及电器、消防等设备比较复杂,而且贝氏对工程要求很高,所有的洞一律预留,不能出现结构、建筑施工完毕,再凿洞的现象。
建筑师为了协调同其它专业的关系,所有的设备留洞都要亲手画一遍,出一套专门的留洞图,以避免建筑和设备以及设备各专业之间发生冲突。
建筑师对待结构也一样,他们常常把应该在结构图中表达的东西画到建筑图中,以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案,并确保它们的一致。
建筑师对结构工程师的积极配合,换来的是结构对建筑更好的配合。
正是这一系列的努力,才能够确保建筑师意图的完美实现。
建筑与结构在贝氏的设计中,结构技术的含量一贯极高。
以中银大厦为例,无论是面阔54米的入口,十一层的空中接待大厅,还是锥形逐渐向上收分的银行营业大厅,都是借助结构的非凡表现来达到撼人的艺术效果。
贝氏在设计时,常常是在方案构思阶段,就把与他合作的结构工程师找来,与他们讨论构思的可能性。
结构工程师从它的方案中寻求灵感,新型的结构体系往往在这一阶段产生;同时,他也为建筑师提供结构上的可能性,挖掘结构上的潜力。
所以,贝氏的设计总是能如此充分的利用结构、表现结构。
在中银大厦的设计中,贝氏采用了严格的模数制,所有的模数都基于装修,所以在设计中采用了以建筑面作为设计面,结构后退这样一个方式:主要空间的轴线都与装修线对齐,而与结构没有任何直接的关系。
这样一来,建筑的图纸可以画得十分漂亮,但结构的图纸看起来却十分别扭:轴线与装修线相齐,与结构总是差着一个很小的距离。
为此,结构工程师不知要付出多几倍的工作量。
而以往我们的做法都是以结构的中线作为轴线定位的。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