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性及人的本质的认识共73页
如何读懂人性的本质
![如何读懂人性的本质](https://img.taocdn.com/s3/m/a2d8ff44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83.png)
如何读懂人性的本质人性是一种困难而深奥的话题,我们常常会发现,我们所遇到的人们的行为和态度,无论是我们的亲近还是陌生人,都展示出了人性的各种不同面貌。
然而,如何去洞悉和读懂这种深奥的本质,这是一项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课题。
一、观察他人要想洞察人性的本质,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观察他人。
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其行为和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他人的影响。
每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中表现出来的行为和态度都是不同的,这些差异很可能是由其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所塑造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透过观察他人来学习和掌握其心理特征。
当我们在日常交往中发现某个人脾气暴躁、善变或极端自私时,我们可以尝试去找到他所处的背景和环境,寻找到他的行为和态度背后的原因。
例如,他的家庭环境、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等等,都可能会对他的性格和行为产生深刻影响。
二、研究心理学要深入了解人性的本质,我们需要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去考虑问题。
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思维和行为模式的科学,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人性的种种复杂面貌。
心理学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人类情感、行为和思维的本质。
通过学习心理学,我们可以了解人类情感的种类、情感的效应和情感与行为的关系。
我们可以学习到如何理解和协调不同人之间的情感,从而建立起更加健康和行之有效的人际关系。
此外,心理学还可以帮助我们研究人类的思维和认知过程。
我们可以了解人们如何通过感知、记忆和思考来理解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我们可以学习到如何沟通和交流,如何理解他人的感受和想法。
通过学习心理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性的本质,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三、自身反思人性的本质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和人生观念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因此,如果我们想要真正了解人性的本质,我们也需要开启自我认知和反思的道路。
自我反思是一项关键的能力,它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对自己、对他人以及对周围环境的认知。
通过反思,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自己的行为和态度,找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然后提出改进自己的具体措施。
人性与人的本质理论
![人性与人的本质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a63b8854cc17552706220810.png)
西方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探讨
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家们极力贬低人,认为人没有独立的本性,人是上帝创造的 ,上帝就是人的本质,人唯一能做的就是体会“神意”或“天意”
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随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的发展,人们开始把人的本 质问题从宗教神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用人本身以及人赖以生存的环境来解释人的本 质和人性
再从性的角度来看,人与动物都有性本能,都需要发生两性关系,繁衍后代。但动物的求偶 、生育,完全是出自本能,且一点也不隐蔽;而人满足性欲的要求必须通过合法婚姻来实现, 生儿育女,更是完全摆脱了动物性而充满了社会内容,受到了法律和社会道德的制约。
可见,人的自然属性和动物的自然属性是不尽相同的,人的自然属性是受人的本质制约和决 定的。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 。人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 而是人的社会特质。”决定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标志,也就是人的本质属性,不在于人的自 然属性,而是反映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结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人的社会属性。
一、人性和人的本质理论
〈二〉人性和人的本质的科学结论
思想道德修养
1、人性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人类起源于动物界和人作为生物体的存在方式,反映了人与动物具有共同的自然属性。所谓 自然属性,就是指人作为自然生物所具有的形态、特征和本能等等。例如,灵活的四肢,发达 的头脑,饿了要吃食物,冷了要穿衣服,遇到危险要躲避或反抗,性成熟了要寻求配偶,诸如 此类,都是人的自然属性。
杨雄 善恶混杂
认为人性既有善质亦有恶质
一、人性和人的探讨
思想道德修养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把人定义为理性的动物,认为理性的原则构成了人的真正 本质,人要随遇而安,摒弃物质享受;柏拉图则认为人分为理性的、意志的、情感的 三等,具有理性的哲学家管理国家,富于意志力量的军人保卫国家,只具有感情的农 民和手工业者,服务于国家;亚里士多德又认为,人是政治的动物
什么是人性的本质?
![什么是人性的本质?](https://img.taocdn.com/s3/m/a64213cb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29.png)
什么是人性的本质?
人性一直是哲学家、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等学科讨论的热点问题,但
是它的定义一直没有得到明确的解释。
到底什么是人性的本质,这是
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我们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这个话题。
一、人性的本质是善良
许多思想家认为,人性的本质是善良的。
他们认为人性是天生有良知的,我们会自然而然地去做对的事情。
人们之所以会犯错,是因为后
天受到了环境、教育、家庭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如果能从根本
上改善人们的教育、环境和家庭等条件,就能让人性得到真正的发扬。
二、人性的本质是恶劣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人性的本质是恶劣的。
他们认为,人类天生就有
一定的自私、攻击性、猜疑心和占有欲。
如果没有各种规范和制度的
约束,人性会变得更加丑陋,我们会不顾一切地追求自己的利益,甚
至会剥削和残害别人。
因此,人类社会需要通过法律、道德和文化等
多种手段,来约束人性的恶端。
三、人性的本质是多面的
除了上述两种观点之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人性的本质是多面的。
我们既有天生的善良和积极性,又有天生的自私和防卫的本能。
我们不同的行为和思维模式是受到生物学、文化、社会和心理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结论
到底什么是人性的本质,这个问题涉及到伦理、社会学、心理学和哲学等多个领域。
无论哪种观点,都需要通过科学的研究来验证。
无论我们认为人性的本质是善良、恶劣还是多面的,我们都需要承认,我们是社会化的动物,需要社会和文化等因素来引导我们正向发展,使我们活得更美好。
人性与人的本质问题辨析
![人性与人的本质问题辨析](https://img.taocdn.com/s3/m/219a7ae2a32d7375a5178095.png)
人性与人的本质问题辨析关于人的问题,很早就引起了许多思想家的注意,在中国古代社会就有例如孔子、孟子、荀子等一大批思想家以人性问题作为研究的核心提出过许多论证与说明。
同时社会人性与人的本质原理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人学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由于对马克思经典著作解读和理解的差异,国内外就人性与人的本质问题也争议很多,本文就人性和人的本质以及他们的之间的关系阐述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标签:人性人的本质关系一、人性中国古代社会有例如孔子、孟子、荀子等一大批思想家把人性问题作为研究的核心,近现代以来则有社会人性与人的本质原理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人学。
1.中国古代“人性”思想就人性而言,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最早提出了人性的观点:“性相近,习相远”即人性本来相近,由于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不同而产生差异。
谈到人性问题时,中国早期思想家往往是从性恶论或者性善论两个最有代表性的思想谈起---其中孟子主张“性善论”:“人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不有善,水无不有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也。
”认为人的天性与生俱来是善良的,而“富岁子弟多懒、赖。
凶岁弟子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人性的变坏是由于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并不是其本性的表现。
荀子则主张“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礼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人的本性是邪恶的,那些善良的行为是后天的作为。
如果顺从放任这种本性,依从人的情欲,就一定导致争抢掠夺,与违反等级名分,扰乱法度礼义的行为一起从而回到暴乱局面。
因此一定需要师长的教化和礼义的引导,这样推辞谦让的美好品德人们才会付诸行动,国家的立法人们才能遵守,国家最后才能走向安定太平。
人性的本质是什么?
![人性的本质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9c93d160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2a.png)
人性的本质是什么?人的本性只有两个,一个是要求生存、逃避死亡,另一个是追求幸福、逃避痛苦。
这两个本性也可以用一个词语表示:趋利避害。
——唐雷恒人性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
无论这个世界的科技与文明如何物换星移,人性底层的那些东西不会发生任何变化。
人性中最重要的规律就是“趋利避害”,趋利避害会导致人无论在什么状况下都会选择自己认为“性价比”最高的,或者说“最舒适”的方式存在。
人性就是每一个人的本源,本能,本性,是驱动每个人行为处事最根本,最强大的源动力。
人性终究是恒古未变的,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会押韵。
如果人类可以讲道理,历史上很多悲剧就不会重复发生。
我们的很多日常行为已经成为,一种类似:踩离合、挂一档、放手刹,这样无需思考,仅凭意识推进的自动惯性程序,所以才会出现“道理都懂,但知易行难”,总是犯人尽皆知的低级错误的现象。
人性本质之一:人性本身固有的弱点就是贪婪、恐惧、追求控制欲、追求完美、患得患失、目光短浅、懒惰、冲动、无节制等等弱点,交易者是个天生的失败者。
人性本质之二:人性的固有弱点,可以经过训练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程度上弱化、隐藏这些弱点,让他们变得不重要,不至于影响交易,成功的交易者都是训练有素、养成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的人。
但他们依然无法从根本上克服人性的弱点。
如果彻底克服了,他们就不是人了。
人性本质之三:一个坏习惯往往是一个舒服的习惯,自然就形成了;而一个好习惯往往是一个不太舒服的习惯,需要刻意的锻炼才能养成;好的东西容易被破坏,好的习惯随时间、背景、境遇的改变,也呈现出耗散结构;比如小学生做早操一板一眼,很认真,到了中学生,就开始有点变形、偷懒了,再到了大学生更是敷衍了事。
人生最基本的需要是什么?佛学将其归纳为财、色、名、食、睡。
财是指物质财富,人在社会中生存,需要安身立命,适量的财是保全和维持生命所需要;色是指男女之间的欲望,红尘之间总是难免情爱勾连,缠绕缱绻,这也是自然的;名是指名望,有人求贤名,有人求廉名,有人求雅名,有人求美名,这些都是对名的追求;食就是吃饭,有人要去追求“玉盘珍馐直万钱”,有人却可以满足于“一箪食,一瓢饮”;睡就是睡觉,古人说人活百岁,半生是梦,可见睡的重要性。
人性与人的本质
![人性与人的本质](https://img.taocdn.com/s3/m/7aaec30e2e3f5727a5e962de.png)
论人性与人的本质浙江工商大学黄宏伟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规定是关于人的学说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基础,克服了以往哲学在人性、人的本质问题上的种种片面认识,揭示了现实的人的社会本质。
一、人类对自身本质的探索人类对自身本质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古代区分人性与物性的直观认识阶段。
从古代神话、原始宗教直到古希腊罗马哲学及中世纪的基督教,都属于这一阶段。
这一阶段人们只局限于从人的直接存在即“人性”上,把人性同物性直观地区分出来。
有的观点偏重于人的体质特征,柏拉图就把人定义为“长着两条腿的没有羽毛的动物”。
有的观点偏重于人的意识特征。
如,基督教把人看作“信仰的生物”。
第二,近代寻找人的“本性”和“本质”的认识阶段。
近代思想家不再满足于用直接存在、具体人性来规定人,而开始寻找决定人的普遍性质和深层结构,把它看作具体人性、直接存在的决定者。
以英国为代表的经验主义传统强调人性,就是自然的、个体的、由生理欲求支配的,认为人性是从具体的个别的人性中归纳出来的共性。
而欧洲大陆的理性主义传统则认为人性是现象形态,它由深层的即人的理性、伦理本质决定的,强调人的本质具有超自然的、应有的性质,认为人本质上应该是精神的、族类的、按伦理规范行动的。
后一种观点的代表有德国古典哲学的“伦理人”理论,特别是康德提出的人超越现象世界,个人必须按照人类普遍的伦理规范去行动的“绝对命令”。
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则代表了努力综合二者的倾向。
但是由于他们不懂得只有实践才是这种统一的现实基础,因而不可能真正克服上述两种观点的“二律背反”。
现代西方哲学发展了近代哲学对人的片面认识,进一步突出了人的本质的内在矛盾。
人本主义思潮强调人的创造性、个性和能动性,把人看作是盲目的生命冲动或潜能的自我实现,否定了受理性、伦理必然性的制约,认为人只是一种孤零零的存在和纯粹的可能性。
结构主义人类学和符号文化学则强调人的被创造性、社会性和受动性,认为人是“符号世界”或“文化世界”的产物,甚至不过是社会结构之网上的一个“位置”。
对人性问题的教育学认识
![对人性问题的教育学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ee1e0e6a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c7.png)
对人性问题的教育学认识
人性问题是指人类共有的、深刻的、伦理性的问题,比如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幸福和人的自由等。
教育学的认识是指教育学家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和解释。
在教育学的认识中,人的本质通常被视为具有理性、自主性和自由意志的。
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发展这些特质,并培养他们成为自主、自由和自立的个体。
人的价值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教育学认为人的价值应当基于人的尊严和人的权利。
因此,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尊重他人,并培养他们成为尊重他人权利的公民。
人的幸福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教育学认为人的幸福来源于内心的和谐、自我实现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因此,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发展内心的和谐,并培养他们成为自我实现和良好人际关系的个体。
最后,人的自由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教育学认为人的自由是基于人的尊严和人的权利的,因此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发展自由意识,并培养他们成为尊重他人权利的公民。
教育还应当帮助学生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信仰,并培养他们成为善良、公正和有责任感的公民。
在教育学的认识中,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旨在帮助学生发展为具有理性、自主性、自由意志的个体,并培养他们成为尊重他人权利的公民。
这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体验式学习等。
教育还应当注重个体差异,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教育应当尊重和发挥每个学生的独特优势。
【政治课件】人、人性与人的本质
![【政治课件】人、人性与人的本质](https://img.taocdn.com/s3/m/13d3d471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9f.png)
第三章人、人性与人的本质人是什么?人的本质是什么?这个对人来讲十分简单、十分普通又十分切近的问题,千百年来的思想家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我们要了解人生,塑造人生,进行人生修养,必须先从认识和了解人开始。
一、人的本质与人性1、人是什么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对人是什么的问题就进行过探讨。
远古传说中的炎帝、黄帝时代,就有人试图回答“人是什么”的问题。
《列子·黄帝》中写道:“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趋者,谓之人。
”这时,人们只能从身高、手足分工、头发牙齿和行走姿势等外在特点上说明人,是十分幼稚的。
春秋战国时代,对“人是什么”的认识发生了飞跃的发展。
这一时期主要是围绕着人性善或人性恶展开的。
在西方,从3000多年前古希腊德尔斐神庙门前出现“人啊!认识你自己”的铭文以来,无数哲人开始了对人的奥秘的探索。
最早力图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是苏格拉底,他把人定义为:人是一个对理性问题能给予理性回答的存在物,或者说,人是理性动物。
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把人描述为“没有羽毛的两足动物”。
当反对者拿来一只拔掉羽毛的公鸡时,柏拉图哑口无言。
柏拉图把人性分为三类:一类是具有智慧的理性;一类是勇敢的意志;一类是低俗的性欲。
具有智慧的理性统治着勇敢的意志和低俗的性欲,因此,与此相适应,在国家里也有三个等级,即统治阶级、武士阶级和劳动阶级,“他们应各安本分,各守天职,以使国家和谐一致”。
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士多德再进一步说,人是“政治动物”。
然而,他们用的是属加种差的定义方法,仍然把人和动物看作一类,不能把人和动物真正区别开来。
古希腊还有个著名的神话,叫“司芬克斯之谜”,说有一种动物,早上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这是什么?是人。
这个谜语说明人是动物,并且是一种很特殊的动物,反映了人的一定特点。
深度认识人性人欲人事
![深度认识人性人欲人事](https://img.taocdn.com/s3/m/3755b236f46527d3240ce0f8.png)
深度认识人性人欲人事1三十而立立什么?立三观,立志向,立事业,立家庭,立理想。
三十岁,我们进入了社会,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和人际交往,而且在两性方面开始寻求突破,建立家庭。
三十岁,我们对世界,对人生,对自己在社会所处得位置,即我们的三观开始初步形成,好的三观对今后的人生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反之,我们的生活和人生就会出问题,走歪路。
三十岁,精力旺盛,活力四射,是人生中的最好时段,很多历史上的伟大先行者都是在这个时段开始树立理想,建立事业,培养和坚定自己向前的或宏大或生活化世俗化的目标。
总之,一个人在三十岁前,没有在社会,两性,职业,理想之间有所平衡取舍和目标建树,那他今后的路会越来越难走。
树不立,不成活。
人不立,不成器。
三十不立,后悔自己。
2朱熹的天理与老子的无为存天理灭人欲,这是宋代朱熹的理学思想。
而无欲无为从时间上追溯,是老子的道家思想。
二者是明显不同的。
朱熹强调的是天理,即万事万物本来就有的原理规律,要想认识天理,首先要格物致知,就是要认识事物,知道掌握事物生成发展的一系列特征和原理,尊重客观事实,剔除主观干扰,尽可能最真实地反映事物本来面貌。
而人的欲望杂多无序无度,往往掺杂着个人主观。
人的感觉和日常经验同样有此弊病,它们只能从某个侧面认识外部世界,揭示和提出的往往偏离客观本真。
人的感觉经验让我们处于现象世界,无法进入本质的存在世界,从而也就无法认识证实事物本身的原理以及生发过程。
朱熹正是看到了欲望的多变和不可靠,看到了人欲对天理和良知的遮蔽,同时理清了天理的恒定和有序,才提出了这个观点。
而老子的无欲无为倡导的是见素抱朴,回归自然,清心寡欲的同时,让事物自然而为,不人为干预,不违背事物规律作为。
大道至简,大河自流,万物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朱熹和老子的这两点观点,其认识的角度和起点都是不一样的,由此发展出的理论学说也不同。
在中国留传下来的优秀思想中,道家独树一帜,自成一派。
而朱熹的理学只是漫长儒学历史中的一个分支。
人、人性与人的本质
![人、人性与人的本质](https://img.taocdn.com/s3/m/be46e60b79563c1ec5da71fb.png)
第三章人、人性与人的本质人是什么?人的本质是什么?这个对人来讲十分简单、十分普通又十分切近的问题,千百年来的思想家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我们要了解人生,塑造人生,进行人生修养,必须先从认识和了解人开始。
一、人的本质与人性1、人是什么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对人是什么的问题就进行过探讨。
远古传说中的炎帝、黄帝时代,就有人试图回答“人是什么”的问题。
《列子·黄帝》中写道:“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趋者,谓之人。
”这时,人们只能从身高、手足分工、头发牙齿和行走姿势等外在特点上说明人,是十分幼稚的。
春秋战国时代,对“人是什么”的认识发生了飞跃的发展。
这一时期主要是围绕着人性善或人性恶展开的。
在西方,从3000多年前古希腊德尔斐神庙门前出现“人啊!认识你自己”的铭文以来,无数哲人开始了对人的奥秘的探索。
最早力图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是苏格拉底,他把人定义为:人是一个对理性问题能给予理性回答的存在物,或者说,人是理性动物。
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把人描述为“没有羽毛的两足动物”。
当反对者拿来一只拔掉羽毛的公鸡时,柏拉图哑口无言。
柏拉图把人性分为三类:一类是具有智慧的理性;一类是勇敢的意志;一类是低俗的性欲。
具有智慧的理性统治着勇敢的意志和低俗的性欲,因此,与此相适应,在国家里也有三个等级,即统治阶级、武士阶级和劳动阶级,“他们应各安本分,各守天职,以使国家和谐一致”。
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士多德再进一步说,人是“政治动物”。
然而,他们用的是属加种差的定义方法,仍然把人和动物看作一类,不能把人和动物真正区别开来。
古希腊还有个著名的神话,叫“司芬克斯之谜”,说有一种动物,早上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这是什么?是人。
这个谜语说明人是动物,并且是一种很特殊的动物,反映了人的一定特点。
在西方宗教那里,神性完全代替了人性。
基督教教义奠基人奥古斯丁、政治家阿奎那、基督教经典《圣经》都认为人没有自身的本质,人的本质来源于上帝的本质,人是上帝意志的产物。
正确认识人性
![正确认识人性](https://img.taocdn.com/s3/m/36d267c5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3b.png)
正确认识人性人是这个世界的主宰,决定了其他生物的生死和自然界的很多生态变化。
所以想要了解这个世界,了解历史,预测将来,首先要认识人本身。
而人性,决定了人的绝大多数人的行为。
所以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所有源头,还得从人性说起。
人,既有利己性,也有利他性,相当于一个硬币的两面,都属于人本身,利己性是任何一个生物,满足个体需要,适应生存环境,所必须要有的属性。
利他性是人,作为社会动物,也必须要有的属性,这样,人——才能相互合作,形成一个社会。
人的这两种属性,有他各自的特点,正确认识他们的特点,才能充分认识人本身,充分认识人所创造的历史,建立的这个世界的基本构架,以及将来的发展趋势。
利己性,具有持续性的特征,就在当前目标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他会不断提高对自己(目标,或者所得)的要求,制定一个更高的目标,并为下一个更高的目标继续努力,这种循环,永无止境。
这就是利己性的持续性的特征。
而利他性,具有惰性和刚性的特征。
利他性的刚性:也就是利他性是有底线的,一旦这个底线受到碰触和突破,那么他为了达到这个底线,会激发出无穷的积极性,甚至包括牺牲自己的生命,而这个时候,利己性(包括对自己安全的需求,对不良环境的规避需求等),完全被压制。
比如董存瑞炸碉堡,黄继光堵抢眼,那是为了中国的国家安全,为了国家和亲人不在一个战乱、侵略不断的国家中,为了给国家、为家人带一个和平的环境,这就是他们的底线。
利他性的惰性:是指一旦他的底线保住,一旦他的目标达到,他就失去了前进的方向。
积极性就消失了。
这就是利他性的惰性的一面。
而积极性(也可以用行动、欲望等表述)的产生,利他性和利己性都可以,但是这两种属性所激发的积极性,都带有这两种属性本身的特征。
由于认识人的这两大属性,对于认识人本身,认识人所创造的历史,创造的社会构架以及这个世界极其重要,所以必须展开说一下:人的这两大属性,都能产生积极性,都能支配人的行为,他们所产生的积极性,支配人的行为特征,都具有这两大属性本身的特征。
人性与人的本质及人的发展_陈新夏
![人性与人的本质及人的发展_陈新夏](https://img.taocdn.com/s3/m/0a214902a8114431b90dd843.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性与人的本质及人的发展陈 新 夏一、马克思对人性的理解长期以来有一种误解,认为马克思只承认人的本质而否认人性。
对此,本文将从文本分析和关于文本的当代性重释的结合上,对马克思关于人性及其与人的本质关系的理解作出重新考察。
考察将从两个路径展开:一是考察马克思是否承认人性;二是考察马克思对抽象人性论的批判是否意味着否定人性。
关于马克思是否承认人性,回答应是肯定的,因为对人性的论述在其著作中并不鲜见:他不仅多次正面地提及人性,还对人性作出了新的、独特的理解。
在《摘自“德法年鉴”的书信》中,马克思就指出,“专制制度的唯一原则就是轻视人类,使人不成其为人。
”“专制制度必然具有兽性,并且和人性是不相容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11、414页)这里已经在与“专制制度”和“兽性”相对立的意义上肯定性地提到了“人性”,将其视为人之为人的根据,作为批判专制制度的尺度。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提出了“复归人性”的诉求:“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
”(马克思,第81页)此后,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再次提到“合乎人性”及“适合人性”,并在《资本论》中提出“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2版,第928-929页)马克思一再提到“合乎人性”或“适合人性”,表明“人性”一说在他那里绝不是偶然的,反映了他关于所有的人都应当并同样具有普遍的人的类本性的主张,表明他肯定人性的存在;至于将“人性”、“天性”与“合乎”、“最适合于”等词连用,则表明他对人性持正面的、赞同的态度。
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异化劳动时,为了说明异化劳动使人的生命活动同人相异化以及使类同人相异化,提出了对人的类特性即人性的理解,指出:“生产生活就是类生活。
论人性的本质
![论人性的本质](https://img.taocdn.com/s3/m/76511d00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da.png)
论人性的本质人性的本质是什么?千古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人说人性本善;有人说人性本恶;也有人说人性如同一张白纸无善也无恶;也有人认为人性是既有善也有恶。
可以说自从人类拥有智慧以来,无数的智者都曾思考过这个问题,对于人性都有各自独特的见解和认识,从而给出无数的答案。
一直以来,人性到底是什么?并没有一个让所有人都认可的答案。
关于人性的学说无数,但大致可以分为四类:性善论;性恶论;性有善有恶论;性无善无恶论。
实际上关于人性争论最激烈的、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性善论和性恶论。
自从人类文明诞生以来,关于人性是善是恶的争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
一直以来,作为人性学说最主流的两派,性善论和性恶论都在争论不休。
两派都有各自独特的见解和依据,都在试图说服对方,但是最终还是谁也说服不了谁。
所以关于人性的定义,一直都难以定论,没有统一的标准。
千古以来,人们一直习惯以善和恶来定义人性。
但是单方面的用善或恶来定义人性,未免过于片面。
善和恶本来就是人性的正反两面,如同硬币的正反两面一般,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既不能离开恶,单纯的以善来定义人性;也不能抛开善,单纯的用恶来诠释人性。
可以说人性是善恶的混合体,人性本无善恶之分,善恶只不过是人性的具体表现形式而已。
善和恶是人性的一对主要矛盾,善恶对立同一于人性之中。
因此不管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都是片面的见解,难以全面的诠释人性。
所以自古以来,两派谁也说服不了谁。
这如同那枚金银双面盾牌一样,如果只看到一面,忽视另一面,从而各执己见,只能得出片面的结论。
虽说人性无善恶之分,但人却有善恶之别。
常行善者为善人,多为恶者为恶人。
不管是什么人,只要是人,头脑之中就必然会存在善念和恶念。
可以说世上没有纯善之人,也不存在绝恶之人。
只要是人就会有善恶之心,头脑之中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善念和恶念。
表现为态度而出,就是善意或恶意待人。
也就是说善人也会有恶念,也可能会做坏事;恶人也会有善念,也可能去做善事。
人有善恶之心,便会有善行与恶行之分,好人与坏人之别。
以人为本与人性及人的本质
![以人为本与人性及人的本质](https://img.taocdn.com/s3/m/0b7de2bcd1f34693daef3eac.png)
以人为本与人性及人的本质摘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高核心价值目标。
以人为本的提出是对人的主体价值地位的确立,是承认了人的主体价值尺度;以人为本理念的确立是对马克思人性和人的发展理论的肯定,承认了马克思关于人的类特性和普遍人性的存在;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是对人的优先性价值的确立。
关键词:以人为本;人性;人的本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这一新论断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人新发展观的本质特征,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的产物,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需要。
本文试图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角度就以人为本与人性及人的本质的关系对以人为本的内涵进行一些理论上的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高核心价值目标。
人所从事的一切社会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的不断增长着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主体价值目标的实现。
以人为本的提出弥补了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某些方面的缺陷, 坚决维护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完整性、科学性, 同时也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统一,有助于促进当今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式,以“唯‘物’主义”为中心向以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方向去转换。
“以人为本”实际上结束了“以物为本”的不科学的发展理念。
过去过于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人的主体地位及轻视人的发展的不科学的发展理念得到了纠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一个必然选择。
下面本文就这一概念内涵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进行一些浅显的探讨。
1.以人为本的“人”的哲学阐释马克思在他的多篇著作中所提到的“人”是指“具体的人、现实的人”或者是“每一个人”,或者是处于社会关系中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
人心人性人生总结
![人心人性人生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3caf55d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58.png)
人心人性人生总结引言人心、人性和人生是人们一直都在思考的话题。
人心指的是人们内心的思想、情感和意识活动。
人性则是指人类共同具有的特性和本性。
而人生则代表着每个人的生命历程和经历。
通过对人心、人性和人生的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行为和价值观,并借此来审视自己的人生。
人心的复杂性人心的复杂性体现在人们的思想和情感上。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情绪体验。
有时候,人们可能会因为不同的观点导致意见分歧,甚至发生争执和冲突。
这表明了人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人心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情感。
人们有喜怒哀乐的情感体验,这些情感会影响到他们的行为和决策。
有时候,人们的情绪可能会被外界因素所影响,导致他们做出不理性的行为。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管理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以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和生活中的挑战。
人性的矛盾性人性既包含积极的方面,也包含消极的方面。
人们常常被自私、贪婪和自利的行为所驱动,这是人性中的消极特点。
然而,人性中也存在着善良、同情和合作的积极特点。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们的合作和共同努力。
人性中的善良特质是人类社会得以繁荣的基础。
通过互助和合作,人们可以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幸福与快乐。
然而,人性中的消极特点也时常带来不和谐和冲突。
因此,我们需要反思自己的行为,培养积极的品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每个人都追求的目标。
每个人都希望过上有意义的生活,并为自己和社会作出贡献。
人们对于人生的看法和追求也存在差异,有的人追求事业成功,有的人追求家庭幸福。
人生的意义也与个人的价值观息息相关。
个人的价值观决定了他们的行为和选择。
例如,有些人认为道德和伦理是人生的核心,而另一些人则更加关注物质财富和个人成就。
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和追求有助于我们明确人生的目标,从而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发展。
结论通过对人心、人性和人生的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人心的复杂性要求我们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感受,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