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治疗学考试重点复习进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物理治疗学:是研究如何通过功能训练、手法治疗,并借助电光声磁冷热水力等物理因子来提高人体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恢复、改善或重建躯体功能的一种专门的医学相关类学科。

二、关节活动技术

1.关节活动技术:利用各种方法维持和恢复因组织粘连或肌肉痉挛等导致的关节功能障碍的运动治疗技术。

2.改善关节活动的技术与方法:主动运动,主动助力运动,被动运动,持续被动运动(CPM)。

3.适应证:①被动关节活动度练习:患者不能主动活动身体的该部分,昏迷、麻痹、完全卧床、休息、存在炎症反应,主动关节活动导致疼痛。②主动和主动-辅助关节活动度练习:患者可主动收缩肌肉,有或无辅助的条件下可活动身体的该部分;肌肉较弱(低于3级)采用主动-辅助关节活动度练习;有氧练习时,多次重复的主动或主动-辅助关节活动度练习改善心血管和呼吸功能。③特殊情况:身体的某一部分处于制动阶段,为保持其上下部位的关节功能,并为新的活动做准备;卧床患者避免循环不良、骨质疏松和心肺功能的降低。

禁忌证:运动破坏愈合过程;运动造成该部位新的损伤;运动导致疼痛、炎症等症状加重

4.注意事项:①熟悉关节结构;②早期活动;③全范围活动;④与肌肉牵伸相结合。

5.关节挛缩:指关节周围的皮肤、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病变造成关节活动受限。

三、体位转移技术

1.体位转移:指人体从一种姿势转移到另一种姿势的过程,包括卧→坐→站→行走。

2.独立转移的基本原则:两平面尽可能相等;两平面的物体应稳定;两平面应尽可能靠近;椅面应有一定硬度;利用体重转移;独立转移的时机要适当;转移时注意安全;以最安全容易的转移方法为首选。

四、肌肉牵伸技术

1.牵伸:指为恢复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伸展性和降低肌张力,改善关节活动范围,运用外力拉长短缩或挛缩的软组织,做轻微超过软组织阻力和关节活动范围内的运动。

2.作用:①改善关节活动范围;②防止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挛缩;③调整肌张力,提高肌肉兴奋性;④防治粘连,缓解疼痛;⑤预防软组织损伤

3.挛缩: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发生病理变化,软组织适应性短缩,造成关节活动障碍。自我牵伸:是患者在通过治疗师的讲解后,在治疗师的指导下,独自完成的一种牵伸技术。通常情况下,自我牵伸、主动牵伸和弹性训练互相使用。

4.适应证:适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软组织挛缩、粘连或瘢痕形成,继发引起患者的关节活动范围降低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影响;预防由于制动、内外固定和失用等造成的肌力减弱以及相应组织短缩的发生。另外,体育锻炼前后的有效牵伸,利于预防肌肉骨骼系统受损。

禁忌证:关节内外组织有感染感染、结核和肿瘤等,特别是各种炎症急性期;新发生的骨折和软组织损伤;严重的骨质增生;神经损伤或神经吻合术后1个月内;关节活动或肌肉被拉长时出现剧烈疼痛;骨性因素造成的关节活动受限;挛缩或软组织短缩已经造成关节僵硬,形成了不可逆性挛缩。此外,对于瘫痪或肌无力严重者,为了维持关节的稳定性和保持一定的肌力,应慎用肌肉牵伸技术。

五、关节松动技术

1.关节松动技术:是治疗师在患者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完成的一种手法操作,临床用来治疗关节因力学因素导致的功能障碍如疼痛、活动受限或僵硬等。

2.分级标准:根据关节在附属运动或生理运动时以疼痛还是僵硬为主。

1级:治疗师在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的起始端,小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节;

2级:治疗师在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大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节,但不接触关节活动的起始端和终末端;

3级:治疗师在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大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节,每次均接触关节活动的终末端,并能感觉到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紧张;

4级:治疗师在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的终末端,小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节,每次均接触关节活动的终末端,并能感觉到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紧张;

3.治疗作用:①缓解疼痛;②改善关节活动范围;③增加本体反馈

4.适应症:任何由于力学因素引起的关节功能障碍,包括关节疼痛、肌肉紧张,可逆性关节活动降低,进行性关节活动受限,功能性关节制动。对进行关节活动受限和功能性关节制动,关节松动技术的主要作用是维持现有的活动范围,延缓病情发展,预防因不活动引起的其他不良影响。

禁忌症:关节活动过度、外伤或疾病引起的关节肿胀、关节炎症、恶性疾病及未愈合的骨折。

5.操作程序:P97

六、肌力训练技术

1.肌力:指肌肉收缩时所能产生的最大力量。

2.向心性收缩:指在肌力训练中,是肌肉产生向心性收缩的一种训练方式。肌肉收缩时,肌肉的起止点之

间距离缩短。

3.离心性收缩:指在肌力训练中,肌肉的起止点之间距离被动地延长,肌肉同时产生较大张力的一种训练方式。

4.肌力训练的基本方法:传递神经冲动训练(0~1级),助力训练(1~3级):徒手辅助、滑面上辅助、滑车重锤、浮力辅助主动训练,悬吊训练(1~3级),主动训练(3级以上),抗阻训练(4级或5级),等长训练(2~5级),等速训练(3~5级)

等长训练:肌肉收缩时,肌纤维长度保持不变,也不产生关节活动,但肌肉能产生较大张力的一种训练方式。

等张训练:肌肉收缩时,肌肉张力保持不变,肌纤维长度发生改变,并产生关节活动的一种训练方式。5.肌力训练基本原则:抗阻训练原则和超量恢复原则

超量恢复:是指肌肉或肌群经过适当的训练后,产生适度的疲劳。肌肉先经过疲劳恢复阶段,然后达到超量恢复阶段。

肌力训练的基本方法的选择原则:安全性;有效性;实用性;个体化

6.适应症:肌肉萎缩,骨关节畸形,脊柱稳定性差,关节周围主动肌与拮抗肌不平衡,内脏下垂、尿失禁。禁忌症:全身有严重感染和高热患者。严重的心脏病患者,如快速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皮肌炎、肌炎发作期、严重肌病患者,不宜进行高强度或抗阻训练。局部有活动性出血,不宜进行局部肌肉训练,以免加重出血形成血肿。骨折后只行石膏外固定、骨折断端尚未形成牢固骨痂时,不宜进行等张或等速肌力训练。

注意事项:①选择正确的运动量和训练节奏;②注意调节阻力;③注意无痛训练;④对患者进行讲解和鼓励;⑤注意心血管反应;⑥避免代偿运动的出现;⑦作好详细的训练记录。

七、牵引疗法

1.牵引疗法:指运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力学原理,通过手法、器械或电动装置产生的外力,作用于人体脊柱或四肢关节,使关节面发生一定的分离、关节周围软组织得到适当的牵伸,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2.治疗作用:①加大椎间隙、椎间孔和椎管容积,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②纠正椎间小关节的紊乱,恢复脊柱的正常排序;③解除肌肉痉挛,缓解疼痛,促进炎症消退,利于病损组织的恢复;④增加关节活动范围;⑤牵伸挛缩的关节囊和韧带,松解粘连的软组织;⑥脊柱外伤时的早期制动和复位作用。

3.适应症:颈椎:各型颈椎病,包括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轻度脊髓型但脊髓受压症状不明显。颈椎关节功能紊乱、颈椎侧弯、后突畸形、颈椎骨折、脱位的固定。颈部肌肉挛缩、颈椎退行性疾病、肌筋膜炎等引起的严重颈肩痛。儿童的自发性寰枢关节半脱位。腰椎:适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小关节紊乱、腰椎小关节滑膜嵌顿、腰椎退行性疾患、腰椎滑脱、无并发症的腰椎压缩性骨折、早期强直性脊柱炎等;脊柱前凸、侧弯、后凸畸形;亦可用于腰扭伤、腰肌劳损、要背肌筋膜炎。四肢:四肢骨折、脱位后关节功能障碍;肌肉韧带外伤手术后软组织挛缩;关节附近烧伤后瘢痕粘连;软组织损伤化骨化(骨化性肌炎);稳定期前臂缺血性肌挛缩和小腿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的恢复期。

禁忌症:颈椎:①颈椎结构完整性受损害时如:颈椎及其邻近组织肿瘤、结核等疾病;②颈椎活动绝对禁忌的疾病如:颈椎严重失稳,颈椎椎体骨折,颈脊髓明显受压,颈椎突出的椎间盘破碎,陈旧性颈椎外伤未痊愈这,重要器官功能不全,出血性疾病,动脉瘤;③牵引治疗后症状(疼痛)易加重的疾病如:颈部肌肉等周围软组织急性拉伤、扭伤、急性炎症等;严重的骨质疏松,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先天性脊柱畸形,妇女月经期,孕妇等;④相对禁忌椎动脉硬化、畸形,心肌梗死恢复期,脑动脉硬化,高血压和心脏病患者。腰椎:脊髓疾病、腰椎结核、肿瘤、有马尾神经综合征表现的腰椎管狭窄症、椎板骨折、重度骨质疏松、严重高血压、心脏病、出血倾向、全身显著衰弱,孕妇及经期妇女慎用。四肢:孤星关节强直;新近骨折后;关节内及其周围的炎症或感染;关节运动或肌肉拉长时疼痛剧烈;有血肿或其他组织损伤征兆时。

八、平衡与协调

1.平衡::指人体在日常活动中维持自身稳定性的能力。包括静态平衡、自动态和他动态平衡。

平衡反应:指当平衡状态改变时,机体恢复原有平衡或建立新平衡的过程。

平衡反应的形成规律:通常在出生6个月时形成俯卧位平衡反应,7~8个月形成仰卧位和坐位平衡反应,9~12个月形成蹲起反应,12~21个月形成站立反应。

平衡训练的原则:①安全性;②循序渐进(支撑面积由大到小、稳定极限由大到小、从静态平衡到动态平衡、逐渐增加训练的复杂性、从睁眼到闭眼);③个体化原则;④综合性训练

平衡训练方法:①偏瘫患者:仰卧位(桥式运动,即完成伸髋、屈膝、足平踏于床面的动作)-端坐位-站位;②截瘫患者:前臂支撑下的俯卧位-肘膝跪位-双膝跪位-半跪位-长坐位-站位。

2.协调:指人体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动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