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观念摄影题材
林路:当代观念摄影
《上海,1987》 顾铮《又一次战争之一,2001》 王庆松《B.A.R.B.I.E.-ruin》 肖允就这样,20世纪90年代后期更是成为当代摄影在中国发展成型的重要时期,中国当代摄影也已经逐渐被国际大型当代艺术展和摄影节所接受,中国的观念摄影正逐渐融入西方的当代摄影和当代艺术潮流之中。
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有很多,尤其是随着观念艺术在中国的大规模兴起,在手段和形式上有抄袭和模仿西方观念摄影的嫌疑。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进入摄影作品市场化的时代,中国摄影家最先进入国际市场的作品,最主要的恰恰是具局”。
2011年9月,英国最重要的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V&A)举办了“后现代主义——风格与颠覆1970~1990”展览,该展览在前言中正式宣告了后现代主义的“死亡”。
而后现代主义原本是过去数十年来在世界占据主导地位的艺术流派,也是当代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作为美国及西方文化主导权的体现,后现代主义为什么会由西方来宣告终结?为什么掌控着文化“话语权”的西方突然发生如此重大转变?静下心来想想,历史《尘与静安》 沈晶茹任。
一旦离开了这一点,“死亡”也就是迟早的事情。
而中国的当代艺术由于长时间习惯了在西方当代艺术后面追着跑,跟随西方的规则(因为只有这样才有获取成功、被西方认态的多种把握形式以及呈现出来的独特的技巧特征。
那么,在21世纪已经走过了10多年的今天,当我们试图为今天的“海派文化”重新定位时,是否能够给上海摄影以重新振奋的信心?我想答案应《难以聚焦的现代都市》 寇聪《逝去的景象,2002》 周明《等待和平鸽,1987》 王耀东因为图像的价值并不局限于外表的呈现,而在于外表背后所具有的丰富性,以及它们构成的开放性质和发散性的思维方式——不管它们本身是否处于一种边缘的状态。
也许他们带来的就是视觉文化多元化的时间密码,让更多的后来者得到从未有过的满足。
从整体上观察,这些年轻人更多地将严格的纪实转向了关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生存疑惑,其作品看似漫不经心,有时毫无秩序,但却以严肃的责任感保持着人文精神的深度体验,并以此切入个体的生存环境,向人们提示着生命需求的合理性和精神追《上海默片》 朱浩。
观念摄影及作品欣赏
•
从双方对待摄影的认识看,观念摄影与"中国的摄影"也是有着本质上的抵捂。 观念摄影尽管冠有摄影两字,但其题中应有之意却不在摄影上。对观念摄影 中人而言,摄影只是一种他们的观念的依托物体,他们着眼的是自己的观念 如何被视觉化,观念才是他们的真正着眼之处。当然,他们的观念探索不可 能不涉及对摄影自身的反思,因此,最终仍然会反过来影响到对摄影的认识。 而摄影界中人则往往认为摄影早已经是一种自足自立的视觉表现手段,认为 摄影只是一种向外观看的工具,因此他们基本上固守一种反映论式的立场, 并没有意识到有返观摄影自身、质疑摄影本身的需要。 而从中国摄影的历史发展进程来看,中国的摄影始终缺少一个可以让现代主 义摄影观念获得充分发展扩张的机会。而这也许是决定中国的界摄影是否对 各种新艺术现象具有宽容性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条件。 在二十世纪西方摄影史上,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那一段时期现在备受史 家重视。这个历史时期英文称为interwars。我们估且将其译为"两次大战间"。 在这段时间里,西方、特别是欧洲大陆的摄影的表现因了摄影技术水平的提 升与先锋艺术观念的激励,呈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状态。经过如莫霍利─纳 吉、曼雷、柯特兹、布劳斯菲尔德等各国摄影家的努力,现代主义摄影在欧 洲大陆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段时间的摄影表现的丰收,既使公众对摄影 的见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使摄影本身通过对其表现语言的探索而获得了 充分的自信,具备了向更远的目标迈进的健全的自信心。两次大战间的现代 主义摄影实验虽然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嘎然而止,但却为战后摄影 表现的继续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观念摄影
Hale Waihona Puke 关于观念摄影观念摄影原本不是什么新鲜事,从摄影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已经成型并且 有无数的摄影家探索其中的奥秘,只不过在早期并没有形成比较清晰的流派 而已,道理倡简单,早在摄影之前,观念艺术在无数艺术家手中早已探索了数 百甚至上千年,摄影的出现只不过为观念艺术添加了一种媒介,一种手段而 已。这里不想列举西方摄影史上的例子,避免又被人指责唯西方“马首是 瞻”。其实在中国改革开放的80年代中期,一些颇有见地的年轻新锐为观 念摄影的探索付出了不少辛勤的劳动,只不过那时候的大气候还不具备相 对宽松的氛围,这些探索也只能成为中国现代摄影史上的一段绝唱。进入 21世纪的中国摄影,说观念摄影有了新的发展空间,应该也是到时候了。
浅谈中国的观念摄影
浅谈中国的观念摄影摘要:观念摄影在中国的出现动摇了传统艺术摄影标准根深蒂固的存在,用其对传统艺术摄影的偏移方式拓展了摄影艺术的新空间。
观念摄影在中国是一种正在进行时的艺术潮动,正以变化、发展、多维的态势进入公众的视野,并影响着人们对以往摄影与艺术的概念的看法。
关键词:当代艺术;观念摄影;语言;创作观念摄影这一艺术形式自摄影之初就已经开始形成,并且随着西方后现代社会变革的大潮遍及全球。
观念摄影的实质是观念艺术在媒介上的一种延伸与演变,是从摄影艺术中抽离出来的一种相对独立的创作手段与形式。
观念摄影的主旨在于通过摄影作品来传递某种观念,试图通过摄影的媒介,展现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入剖析,并且提出一些有意义的延展话题,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从而摆脱浅层次无意味纠缠的探索过程。
一、观念摄影:在中国发展观念摄影在中国摄影界有很多的提法:诸如新摄影、实验摄影、前卫摄影、先锋摄影、概念摄影等。
与西方的观念摄影起源相对应,我国的摄影艺术最早形成“观念性”是在1976年。
当时蒙敏生、王秋生等人用摄影作品对“文革”进行反思,这些带有强烈反讽意味的作品也可以“划归”到观念摄影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的“四月影会”、“裂变群体”、现代摄影沙龙;上海的“北河盟”;厦门的“五个一”等,他们在摄影中有了一种观念性的表达。
但这并不是中国观念摄影的起源,他们依然采用纪实的方法对现实进行反思,并未进入当代艺术的思考、评介与叙事语境中,必然与当代艺术产生巨大的距离与差距。
中国当代摄影领域明确提出“观念艺术”概念的作品是发表在1988年4月28日总第44期的《摄影报》上的《我们的作品等待社会的检验》。
署名是当时中央美院的学生王虎、王友身、陈淑霞、刘庆和。
由于当时国内尚未发现大规模的同类作品,亦没有形成广泛认同。
中国摄影出版社1991年翻译出版的《美国ICP摄影百科全书》第一次相对完全地了“概念摄影”的概念。
二、观念摄影:评判标准从纪实向观念的转变与过渡中,两种摄影方式并不矛盾,只是摄影艺术的不同表现方式,目的是使摄影的语言更为丰富。
死亡语境下的真实界限--解读刘铮的观念摄影
死亡语境下的真实界限--解读刘铮的观念摄影⽬录引⾔ (1)⼀、观念摄影的概念、形成 (2)1、观念摄影的概念 (2)2、中国观念摄影概念的提出 (2)⼆、刘铮摄影作品概述 (3)三刘铮作品解析 (4)1、《国⼈》1994—1996,1998—2000 (4)2、《三界》1997 (5)3、《⾰命》2004年 (7)4、《911幸存者》 (8)5、《惊梦》 (9)四、对刘铮作品的评价 (10)结语 (11)参考⽂献: (11)死亡语境下的真实界限--解读刘铮的观念摄影【摘要】刘铮是中国观念摄影的代表⼈物,他的作品集中反映和折射了中国观念摄影的情境和状况。
可以说,理解了刘铮,也便理解了观念摄影。
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刘铮的作品还有着他独特的风格与深刻。
在通过刘铮解读观念摄影和中国观念摄影之外,我们还应在刘铮的观念摄影本⾝中获得感受和启发。
⽽如何看待和解读刘铮的观念摄影作品,就成为这⼀切能够实现的关键。
【关键词】刘铮;观念摄影;解读引⾔19世纪照相术的发明,直接推动和促成了现代美术的发展。
从此,摄影替代了古典绘画的功能,艺术家们则转从纯粹视觉元素来表达⾃⼰的观念,摄影和绘画⾃从分道扬镳、各司其职。
历史发展到20世纪后期,⼀个新的疑问产⽣,摄影可以像绘画那样纯粹⽽深刻的表达⼈的思想和感情吗?在此之前,虽然摄影⼀定程度上有着这样⼀种功能,却完全不能和绘画相提并论。
⽽在这个疑问诞⽣后,却在后来产⽣了正⾯的回答,观念摄影应运⽽⽣。
可以说,⼈的思想和观念需要通过外在形式表达,视觉形式就是其中⼀种,⽽观念摄影因其观念性和独⽴性,完全可以和绘画⼀样充当同样的⼿段,并没有根本的差别,只有形式的差异。
⾃观念摄影诞⽣以来,经过发展诞⽣了⼀批出⾊的观念摄影艺术家,刘铮便是其中杰出的⼀位。
我们可以通过刘铮来解读观念摄影,同时⼜能在刘铮作品中解读出摄影以外诸多更深刻的东西——观念摄影及其他⼀切艺术形式所共同追求和表达的东西,那便是思想、感受和理念。
观念摄影创作逻辑的价值探究
观念摄影创作逻辑的价值探究观念摄影现在我国的起步较晚,目前,我国观念摄影现在正处于一种“新生期”,许多概念和拍摄手法还不是很成熟,部分摄影爱好者将一些抽象摄影看作是概念摄影,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长期的实践证明,任何艺术在没有理论支撑的情况下都将无法真正打动受众的心。
本文对观念摄影相关知识进行了简单的概括和阐述,分析了观念摄影的意义,重点探究了观念摄影创作逻辑的价值。
标签:观念摄影;创作逻辑;价值引言观念摄影的中心思想在于通过捕捉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和场景,来传递某种观念,摄影只是作为一个媒介,思想和观念的表达才是作品真正价值体现。
这种观念可以是对人生的一种思考,也可以是对某种现象的剖析,同时还可以配上一些文字,更好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引发更多的思考。
而不同的创作逻辑,所展现的作者的思考角度也不同,作品最终所表达的内涵也不同。
一、观念摄影概述从起源上来说,观念摄影最初是源于西方后现代社会并逐渐扩散到全球的一种不同于传统摄影艺术的全新艺术形式[1]。
值得注意的是,观念摄影概念的提出与装置艺术和行为艺术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从摄影的实用价值来看,摄影能够很好的记录某一时刻的状态,而行为艺术和装置艺术,在现场展示之后还需要通过某种媒介进行记录、保存和传播,而摄影刚好满足了这种需求。
因此,早期的观念摄影作品大多是在记录行为艺术和装置艺术,直到目前位置仍旧有很多艺术家收到这种创作形式的影响,将行为艺术和装置艺术作为观念摄影的素材[2]。
二、观念摄影的意义观念摄影能够为受众提供一个思考的原点,但不会给出明确的答案,需要每个受众根据自己经历和思考去领悟和体会属于自己的东西。
也就是说,观念摄影是一种对摄影者自身情感和实行的外在表现,将自己对于拍摄主体的思考展示给受众,从而引起更多人的思考和关注。
这些被赋予了情感和创作者丰富思想内涵的观念摄影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一些摄影爱好者对摄影作品更深层次的追求。
除此之外,在生活资料日益富足的年代,这些作品所传达出来的审美观念和内涵也满足了人们的内心深处的审美需求,不断激发人们对于美的思考和感悟。
浅析当代国内外观念摄影
150艺术家The artists一、观念摄影的发展自达盖尔摄影术发明以来,“观念”的意识就一直存在于摄影之中。
19世纪中后期,画意摄影在欧洲盛行,一部分摄影师认为,这便是观念摄影的最早起源。
无论“艺术摄影之父”奥斯卡·古斯塔夫·雷兰德著名的拼贴作品《人生的两条路》,还是画意摄影的倡导者亨利·佩奇·鲁滨逊用五张底片合成的《弥留》,都是观念摄影作品的雏形。
20世纪90年代,文艺领域逐步拨乱反正,艺术氛围相对开放。
受到当时国家现状的影响,观念摄影在国内逐步发展成型,中国观念摄影师在学习西方艺术的同时,也融入了自己的特征。
观念摄影发展至今,逐渐表现出浓郁的后现代主义色彩,现代主义观念摄影仍然注重继承,而“批判”则是后现代主义观念摄影的关键词。
观念摄影师在创作作品时,更注重内心的表达,将自己的想象力与意念融入观念摄影的创作中,借助摄影来表达自己对生活和社会的理解,从而进一步展示自己对现实的深层次思考与批判。
二、观念摄影的特点(一)观念摄影的表现手法观念摄影的加入使摄影多了一种新型的表现手法,它与以往的纪实摄影并不冲突,但两者存在明显的差异。
约翰·萨考斯基把摄影分为主观自我表现的镜子和客观呈现世界的窗户,前者更接近浪漫主义的表达,后者则更接近现实主义。
这两种比喻是观念摄影和纪实摄影最好的解说,也是现实社会的直观反映,观众可以通过欣赏摄影作品认知不同时代的人们的生活场景与精神面貌,可以了解现实生活的不同面,从而开阔自身视野。
就像约翰·萨考斯基在《摄影师之眼》中所说:“摄影师听命于现实,其任务就是强迫事实说出真相。
”而观念摄影则更像一面镜子,摄影作品不仅反映了现实生活,也如同一面照着摄影家和观众内心的镜子,反映了摄影家甚至是观者的思想和情绪。
摄影家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一定会有形、无形地融入自身的思想感情,在作品中表达自身的讽刺和愿望,将自身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赋予创作过程与艺术形象中。
观念摄影_被导演的纪实
把这种区别于电影的影像导演称之为“电影剧照”导演。 躁热与急功近利,目前有不少的人,完全不懂摄影,或是 纵
横
看到图片有钱可赚就来拍观念摄影了。
一、导演理念对于摄影的渗透
现在有不少的艺术家(无法界定是“摄影家”还是
我们一直否认纪实摄影有导演的成分,但并不否 “行为艺术家”)已经完全不拍片子,他们像好莱坞的大
是国外某图片的中国版,这在中国摄影圈已不是新鲜
空间、角度、机位、位置、场景、调度、动作、运动
事。而这些手法在中国摄影界的运用也冲击了当代中国
曝光、色温、景深、焦点
摄影界。从国内相关的影展及网络和画册中我对于运用
色彩、造型、叙事
不同手法的当代观念摄影作了以下分类。
光线、视线、轴线
1.行为艺术照片:如 1997 年张洹的《为水塘增高水
师开始富裕起来,另一些摄影师也开始改变自己的创作
C r i t i c i s m A n d C r e a t i on
4.行为方式:庄辉的《公共浴室 / 女》;莫毅的《狗眼 手法,改走观念摄影的路子。这倒也没有什么不好,用市
看世界》。
场的方式淘汰一些影像垃圾再也正常不过,只是有部分
5.摄影装置:陈绍雄的《街景》;王卫的《水下三十分之 摄影由于无法定位自己,在市场中迷失了自己的现象也
观念摄影:被导演的纪实
■ 孙宇龙
C r i t i c i s m A n d C r e a t i on
观念摄影是否属于摄影一直以来颇受争议。争议
而今,银盐的技术概念已经完全被数字摄影美学
的焦点就是在于观念摄影的导演性,有人认为:“观念摄 取代。传统的二维照片仍然沿用,目前三维图片开始了
影”已成为一种流行效应,一些并不“观念”的照片也开 对市场的攻击,如缪晓春的《最后的审判》。这种用建模
浅谈数字化时代的中国观念摄影现状及发展
浅谈数字化时代的中国观念摄影现状及发展数字化摄影作为一种影像表现的新载体,与传统的胶片摄影相比,具有方便快捷、节约成本、多样、精确、无耗等特点。
从摄影介质上来讲,无需化学冲洗,无需暗房制作,具有复制的无限性和保存永久性特点。
从观念摄影语言特点来讲,数字后期技术的大量应用使观念摄影脱离了传统的暗房时代,摆脱了单一的技术和设备的局限。
从艺术形式上来讲,利用拼凑、挪用、抽象、符号借鉴等形式对拍摄的内容进行二次创作,丰富了摄影的的表现空间,超越了摄影本身的意义,为摄影表现带来新的发展空间。
一、影像数字化语境的形成与转型(一)170多年的摄影发展历程中摄影广泛的应用到艺术表现、生产、科技、天文、医学等领域、影像经历了无数次的变革,但这些变革都没有像数字影像所呈现出的强大影像生命力,1981年,日本索尼公司率先推出了数码相机的雏形MAVICA,1996年,日本卡西欧公司推出了消费性的数码相机。
当下数字影像正强有力的介仪,渗透到人类的生活当中,成为日常生活的陪伴者、引导者、评判者。
数字化影像的普及从影像介质上是一次重要的革命,打破了传统胶片一显影、定影、冲洗、放大等系歹y繁杂的制作过程,而且打破了传统影像工艺制作中一旦制作完成就基本定性,很难后期制作的特性。
数字摄影不同它以像素构成图像,储存在记录数字影象的储存介质上,节约拍摄成本、缩短拍摄时间、便于印刷、屏幕展示、便于后期制作等特点环保等特征,为数字化影像的发展推波助澜。
(二)影像经历了从化学洗印的胶片时代到物理储存的数字时代的转型过程,由于影像介质属性的原因,影像语言之间呈现出不同语码特征。
数字摄影成本低廉、易操作、便携、直观等特点逐渐被大众所接纳,数字影像时代的到来并不能宣告胶片时代的消亡,相反170多年来形成的摄影语言任然是数字摄影发展的基础,数字摄影只是用大众更为接纳的方式对胶片摄影语言进行补充和调整。
手机等移动拍摄工具的出现,网络传播平台日渐完善,使得摄影这补二维媒体活跃异常。
摄影课纪实类,主题为“创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摄影课纪实类,主题为“创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您可以通过拍摄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物品、活动、场景等来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同时也可以引领观众去思考如何在当下社会中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和传承。
比如可以拍摄:
1. 中国传统戏曲表演的现场,如京剧、豫剧等。
通过镜头表现出演员们在精准的动作和表情中展示出的传统文化的韵味。
2. 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现场,如传统手工艺品制作、传统歌舞表演等。
通过镜头展现传统文化的千姿百态,记录下让人感动的瞬间。
3. 传统节日庆典,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通过拍摄现场人们的活动和表演,展现他们对这些传统节日的重视和热爱,以及在现代化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们如何保持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的仪式。
4. 传统建筑、文化景点的摄影,如故宫、长城、丝绸之路等等。
通过镜头展现这些古老的建筑和景点的历史意义、文化价值,并且展现颜色和质感等元素。
总之,您可以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细节、色彩、情感等方面的表现,带领观众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厚重,以及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精神力量。
同时也通过拍摄现代社会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让大家看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的契合点,认识到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的必要性。
观念摄影课题调研
观念摄影调研报告一、调研方向观念摄影颠覆了传统艺术摄影标准不可动摇的地位,提供了摄影揭示当代生活的新的诸多可能性。
观念摄影以其对传统艺术摄影的偏离,反战了摄影艺术的新空间。
正因为观念摄影的新,使得观念摄影不能像传统艺术摄影那样建立起刻板的判断标准,也使得观念摄影更具有实验性。
实验性艺术潜在的决定因素是崭新的生活体验和生命体验,好的艺术永远不会是技术的附庸,而应该是思想与生活的创造者。
二、调研对象国内外观念摄影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分析:(1)国内观念摄影代表人物刘铮,在他的成名之作《国人》系列中,用镜头覆盖着农民、僧侣、流浪者、囚犯、富人、乞丐、戏子、舞女、诗人、未亡人、残疾人、变性人、死尸、干尸及蜡像人物、雕塑人物。
生活和观念互为激活又互为瓦解。
他的作品罗列了因袭沉重的历史,死亡和战争的阴影,情欲、渴望、感情的误置,深刻的无聊,岁月的创痛,浅薄的世俗享乐和现代人的精神贫困。
这些视野开阔,内容庞杂的众生相,算不上纪实,但和纪实密不可分;算不上是表现,却与表现丝缕牵缠;算不上象征,可又处处表征着象征。
刘铮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在画面中呈现了他眼中看到的芸芸众生。
许恒,他的个人创作勇于尝试,形而上的思考力使得作品注入他所熟知的电子游戏:想象力、精致感、经典性、非逻辑,以及与现实有些距离的高尚。
通过他假扮男性眼中经典化了的女性形象这一现象本身,将两性放在同一语境,以经典的形式陈列出来,藏匿的抒情精神通过非逻辑的元素得到了显现。
他的代表作品《17个我的正面和背面》由一个男性主体四散开去,一个个女性形象延续和拼接,呈现一个由插叙组成的放射状快乐舞会。
对于自身形象和传统概念的解构和重建,是“人之为人”多种可能性的尊重,富有戏剧化、经典性的歌剧精神。
出现在新新人类中的cosplay是利用服装、小饰品、道具以及化装来扮演角色的行为,重要的不是自己的外表如何,而是取决于服饰的制作和包装之后的一种精神层面的替代或者互换。
新新人类对于性别模式的另类思维,体现了时代对于文化多元性、精神性的思考。
观念摄影
观念摄影是表达拍摄者对某一事物观点和思想的摄影形式。
它以将个人观念视觉化为最重要的诉求点。
它同时也是现代艺术的重要分支。
它将摄影这一方式作为拍摄者个人观念的依存体,在拍摄和制作手段上不受传统摄影观点和要求的限制,观念摄影家认同摄影这一形式的可能性,但同时反击对摄影的种种历史限制。
他们的努力以攝影形式拓展了内涵和表现形式,并自以為为摄影注入了新的活力。
观念摄影- 基本介绍观念摄影在中国艺术界有很多的提法:如先锋摄影、新摄影、前卫摄影、实验摄影、概念摄影等。
单从概念上说观念摄影应该是一种以摄影为媒介的观念艺术创作,其实质是观念艺术在媒介上的一种延伸与演变,是从艺术中抽离出来的一种相对独立的创作手段与形式。
观念摄影的主旨在于通过摄影所传递的某种观念,摆脱浅层次无意味纠缠的探索过程,试图通过摄影的媒介,展现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剖析,并且提出一些有意味的话题,引发更多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因此,观念摄影往往不是给出一个答案,而是有多种可能性的指向,让观众自己去悟会。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这也符合审美的需求。
观念摄影的出现颠覆了传统艺术摄影标准不可动摇的地位,提供了摄影揭示当代生活的新的诸多可能性。
观念摄影以其对传统艺术摄影的偏离,发展了摄影艺术的新空间。
许多艺术家在摄影方式本身的开拓方面不断努力,把不同的视觉经验融合在观念摄影中。
正因为观念摄影的新,使得观念摄影不能像传统艺术摄影那样建立起刻板的判断标准,也使得观念摄影更具有实验性。
实验性艺术潜在的决定因素是崭新的生活体验和生命体验,好的艺术永远不会是技术的附庸,而西方观念摄影的源起:在摄影诞生之初,就开始具有“观念”的意识,只是业界尚没有把这一提法给予明确的界定。
摄影史上有很多无可争议的例证:20世纪中后期,奥斯卡·古斯塔夫·雷兰德的《人生两途》、亨利·佩奇·鲁滨逊的《秋》、《弥留》应该算是观念摄影的最早起源。
在这些作品中说明观念摄影自摄影之初就已经开始运用并发扬光大了。
浅谈中国观念摄影的当代艺术特征
154文学·艺术《名家名作》·研究聂嘉俊[摘 要] 1839年,摄影术诞生,为世界带来新的艺术形式,而中国摄影术是1842年随着鸦片战争而传入中国的。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摄影技术和当代艺术的发展和传播,出现了当代摄影艺术,即观念摄影。
随着摄影艺术的不断发展,摄影不仅仅用于记录与叙述现实,从当代艺术的特征出发也可以以摄影作为载体来进行观念摄影艺术创作。
中国当代艺术的普及,使中国观念摄影作品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
[关 键 词]观念摄影;当代艺术;艺术价值浅谈中国观念摄影的当代艺术特征一、观念摄影的概念及代表人物摄影艺术自从诞生以来,其是否从属于艺术这一问题便一直有争议,在伦敦皇家学院推出的“摄影的艺术”摄影展上,艺术机构初步把摄影定义为艺术,而观念摄影比较有争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一)中国概念的提出观念摄影在中国也有许多的叫法,例如概念摄影、实验摄影、前卫摄影等。
总的来说,观念摄影从概念上讲是以摄影作为载体来进行观念摄影艺术创作,实质是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在创作载体上的一种体现,是不同于艺术创作的创作手段。
观念摄影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是在1997年由岛子举办的“新影像:概念摄影艺术展”上,之后在1998年,朱琦策划了“影像差异:中国新概念摄影艺术展”。
因为这两个展览都使用了“概念摄影”这个名称,所以这个名称长期以来成为这类作品的参照。
从1997年到1998年的两年间,以摄影为艺术载体的观念艺术正式开始以观念摄影的名称进入先锋艺术评测的范畴,1999年前后,观念摄影获得国际认可,前卫画廊和艺术家把观念摄影纳入销售渠道。
中国观念摄影师逐渐成为国际前卫摄影展和大型国际艺术展中的一员。
要想体现观念的表达,就必须围绕人这个意识的主体,而观念摄影就可以很好地提供创作主题:时间与空间、过去与现在、物质与意识等哲学体系的探讨,它可以涉及很广阔的领域,充分发挥人的想象。
物质决定意识,艺术家通过创作自己的观念摄影作品来获得更多的创作灵感。
观念摄影的情感表达
观念摄影的情感表达天津市东丽区300000观念摄影是以摄影师的主观设想为核心,通过摄影的视觉思维,向观众传达作品内涵的艺术形式,最主要的表现是它的情感表达。
它往往不是给出一个答案,而是很多种“不同”的解读。
在创作时,摄影师通过精心布置创作对象,不断改变其形态位置、视觉效果,透过作品提出一些带有意味性的话题,引人思考和反思。
同时,赋予画面乐观积极性,引导观众良性的、积极的去体会与感知,能让作品更加具有感染力。
1、利用熟知素材,增强画面视觉效果选择令人熟悉的场景或内容作为画面素材对题材本身起到渲染作用。
善选场景或素材,利用拼接、模仿、涂绘等多种表现形式进行创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渲染氛围和突出主题,使整幅画面更加深刻。
图1《守护熊猫》:熊猫是我国国宝,也是全世界最为珍稀的动物之一。
近年来,在我国的大力保护下,大熊猫的濒危等级从濒危调整到易危。
大熊猫的分布曾经非常广,经遍布华东、华南和西南。
但现在因为人类活动,它们已经被压缩到了中部的秦岭到西南四川非常破碎化的一片山地之中。
栖息地的丧失和人类的捕猎和偷猎,致使很多的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作品从节能减排,水资源保护,土地再利用,商场等多个角度进行拍摄,以此来呼吁和强化大家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守护熊猫,守护大自然。
2、利用对比手法,丰富画面内涵意义巧用对比手法,将观念摄影中的主观思想阐述结合上下、色调、虚实等对比手法,通过运用人们的视觉规律,逆向引导思考,来强化作品的主观思想、丰富整个画面的内涵意义。
图2《倒着看人生》: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解答,作品从上往下看意味着结束,而倒着从下往上看,却是新生,新的开始。
3、利用内在表现,引发观众积极思考观念摄影中,摄影客观再现功能显得不那么重要,它不只是摄影师被动的去记录,而是以一种积极主动的方式来呈现自己的观念和想法。
他们也不再只是对生活中的瞬间捕捉,而是更多地关注如何通过影像媒介来结合现实表达文化层面上的思考。
浅谈中国的观念摄影
探索过程。
一
、
观念 摄 影 : 在 中国发 展
只是摄影艺术 的不 同表现方式 ,目的是使摄影 的
‘ 更 为丰
观念摄影 中曰摄影界有很多的提法 : 诸如新摄影 、 实验
摄影 、 : 摄 影 、 先锋摄影 、 概 念 摄 影 等 。与西 方 的观 念摄 影起 源 刈‘ 应, 我 国 的摄 影 艺 术 最 早 彤 成 “ 观念性 ” 是在 1 9 7 6年 。
艺 术 鉴 赏
文艺生活 L I T E RA T U 的观 念 摄 影
叶 敏
( 福建师 范大学 美术学院 , 福建 福 州 3 5 0 1 0 8 )
摘 要: 观 念摄影 在 中 国的 出现 动摇 了传统 艺术摄 影标 准根 深 蒂 固的存在 , 用其 对 传统 艺术摄 影 的偏移 方式拓 展 了摄影 艺 术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5 — 5 3 1 2 ( 2 0 1 3 ) 2 7 — 0 0 2 8 — 0 1
观 念 摄 影 这 一 艺 术形 式 自摄 影 之 初 就 已 经 开 始 形 成 , 并
二、 观念摄影 : 评判 标 准
早期 的观念摄影作品多是行 为艺术家用 以记录 自身行为 或装置作品的媒介, 之后摄影 本身开始转向 自律性方 向发展 , 其本质是观念艺术在媒 介传播 J 的 一种延伸 。众多摄影家从
纳任何摄影思想观念与表现形式 ; f 【 i 时也是丧火 术信仰 、 缺乏严肃 、 金钱至上 的思想混乱与审美混乱时代 人们拥有 着 史无 前例的疯犴拍摄的经验 , 长此 以往 , 可以预见仵 久的将
中国传统文化在摄影创作中的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在摄影创作中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中包含了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
在摄影创作中,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得以传承和延续。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念对于摄影作品的美感有着重要影响。
中国传统艺术强调“意境”,讲究“以意传形”,注重表达生活情趣和意境气息。
这种审美观念在摄影创作中得到了体现,许多摄影作品都注重捕捉瞬间的美感,并通过构图和光影的运用来表达摄影师的情绪和主题。
这种审美观念使得中国摄影作品独具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旨和象征也在摄影创作中得以传承。
中国古代诗词中常常运用象征手法来表达情感和意境,比如“燕子楼空,人日一长忧”,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在摄影创作中,许多摄影师也借助符号和意象来表达自己的主题和情感。
用花代表生命之美,用红色代表热情活力等等。
这种摄影手法既强调了摄影作品的艺术性,又增加了观众的鉴赏享受。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也在摄影创作中得以体现。
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和孟子的仁义道德观念对于中国人的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哲学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崇尚自然之美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在摄影创作中,摄影师也常常通过拍摄自然景物、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表达这种和谐的思想。
拍摄静物时注重物品的自然状态,拍摄人物时注重人物的真实情感。
这种摄影手法使得摄影作品更富有内涵和情感。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节日和习俗也成为了摄影创作的重要题材。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众多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习俗,如春节、清明、中秋等等。
这些传统节日和习俗成为了摄影师们记录生活、表达情感的重要素材。
通过摄影作品的表现,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传递了人民对节日和习俗的热爱和祝福。
中国传统文化在摄影创作中承载了丰富的内涵和艺术性,这一传统的延续不仅使得摄影作品更具审美价值,也增加了观众的文化鉴赏享受。
在摄影创作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是摄影师们不可或缺的重要任务,也是摄影艺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观念摄影拍摄方案
观念摄影拍摄方案观念摄影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摄影方式,它更强调摄影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和理念。
在拍摄观念摄影作品时,需要有一定的规划和方案,下面是我对于观念摄影拍摄方案的一些思考和总结。
一、主题首先,拍摄观念摄影作品需要确定一个主题。
这个主题可以是生活、社会、自然、人类等各种各样的话题,但必须要有一个中心思想作为贯穿始终的线索。
在确定主题时,需要考虑到自己的兴趣和专业,同时也要关注时代背景及社会现实,以确保您的作品能够引起观众的关注和共鸣。
二、构思在确定好主题后,需要对构思进行深入的思考。
这个阶段需要思考如何将主题展现出来,需要考虑到表现手法、拍摄地点、元素搭配等方面。
需要不断的琢磨并总结经验,才能够让作品更有深度和追求。
三、拍摄在拍摄时,需要比较系统的准备。
需要考虑到拍摄器材、场景、灯光等方面。
特别是对于拍摄器材,应该选择适合主题表达的摄影器材,例如蕴含浪漫情怀的胶片机、夜景拍摄的灯光附件等等。
四、后期制作观念摄影作品的精华在于后期制作,可以通过图片处理软件、剪辑软件,进行图像、配音、摄影技术等方面的加工。
需要注意的是,后期制作应该符合主题、呈现情感,而不应该太过呆板、形式化。
因此后期制作也是需要创造力、才华以及对主题的理解和掌握。
总结:观念摄影作品的魅力在于它所传达的思想和理念,因此一个好的拍摄方案和制作过程都需要与主题相关联。
需要全面考虑在拍摄前期,进行深入思考和规划,以确保拍摄成品的质量和深度。
同时,也需要音乐、文本等多种手段进行后期制作,提高作品的艺术性和与其他摄影作品的差别化。
最终呈现的观念摄影作品,应该是一篇自成一体、结构完整、具有启发意义和情感共鸣的佳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观念摄影题材当代摄影有两个领域,即摄影界和美术界。
在摄影界,摄影主要是作为记录客体的一种媒介手段而存在,如生活摄影、新闻摄影等。
传统摄影界也有艺术摄影,这个艺术摄影的宗旨就是强调审美,考察摄影作品的意境美感是衡量这类摄影层次高低的依据。
当然,这个“意境美感”是从传统美学意义出发的,这也就造成了摄影界的太多作品实难贴近现时代社会的真实生存状态,所以,“观念摄影”是美术界的事。
在美术界,摄影原本是艺术家用作记录过程与结果的辅助性媒介,现在已经转化为直接完成艺术家观念设想的重要表现方式,进而由完成作品的手段变为作品本身,成为“观念摄影”【1]。
“观念摄影”(按:以下对该概念不再加引号)虽然保留了传统摄影的记录功能,但其目的已不再是记录客观表象,而是为吸纳一定观念所进行的艺术创作。
它往往以独特的视角及图像组合方式,并辅以数字图像处理的手段进行观念表现。
一般来讲,评价一件观念摄影作品的标准并非是其所呈现图像的高技术指标,而要看作品是否有力地表达出艺术家所要表达的观念。
中国的“观念摄影”多是以反省现时代文化的姿态出现的,这主要通过四种题材来表现。
事实上,观念摄影的题材是构成观念摄影批评的重要因素,对题材的选择充分展示了当代艺术家的关注视野和反省文化的所在。
一、对“文革”的借用“文革”已经结束几十年了,但是拿“文革”说事仍是中国的当代艺术的一大能事,似乎不谈“文革”就不够当代。
拿“文崔岫闻《三界》革”说事并非是要反思文革,而是对“文革资源”的借用。
从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来看,“文革”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题材。
早期是在绘画上体现较多,如毛旭辉的《大家长》系列,王广义《大批判系列等等。
此外,还有很多艺术家都选择了文革题材进行表现。
随着观念摄影的发展,一些从事观念摄影的艺术家选择了“文革资源”进行创作是自然而然的事。
对“文革”的表现已然成为中国观念摄影的一个重要题材。
中国观念摄影中的文革题材作品往往是把“文革”的一些符号、特征带入到艺术创作中。
这些符号可以是文革时期的样板姿态,也可以是文革时期流行的宣传画,还可以是文革时期的某个事件场景等等。
从事这类艺术创作的艺术家有:邱志杰、徐一晖、马建、吴小军等,他们的作品多是通过模仿文革时期的样板姿态制造一种荒诞感觉及象征性语义对比,或者以象征和隐喻性的表现方式将文革符号置于当代背景中而形成语义置换,或者是为了表明一种不愿忘却的纪念。
邱志杰的作品《好是由一组黑白照片所组成。
这些黑白照片借用了当代流行的白领形象,表现出颇具“文革”气息的动作招式。
虽然人物都身着商界白领的“制服”(白衬衣、领带,有褶的长裤,紧身衣,黑夹克),但他们的动态与姿势却能令人回忆起文化大革命时代。
在好3号中,两个年轻男人挽着一个女人,脸上表现出毫无根据的神气与莫名其妙的希望,身体的姿势同衣着打扮所传达出的信息矛盾对立。
艺术家将“文革”的理想姿态同今天的时尚荒唐地并置在一起,以期唤起观众的疑问和惊奇。
事实上,这是一种人们面对摄像机镜头时本能地表现出那种僵硬的所谓“好”的姿态,给人一种很激昂、很革命的感觉,“强调了世俗意识形态对历史记忆的消费。
”(顾镇清语)徐一晖的作品也善于使用当代形象去模仿、置换“文革”的典型形象。
如他模仿“文革”时期流行的一张雷锋在驾驶室里读毛泽东语录,但却把所读的书换成了驾驶员手册。
马建的被奸者把艺术家本人的形象经过电脑数码演化而巧妙地嫁接到“文革”场景中。
在作品中,马建的头颅被“革命”施暴者按倒在地,而施暴者的面孔被推至画面之外,以此强化了施暴者的抽象性。
吴小军的作品也不同程度地使用了“文革”资源来表现。
这些艺术家在创作中选择“文革”资源,实际上是采取了反讽的语言方式,由此可见艺术家的创作姿态。
二、对“文化”的挖掘对“文化”挖掘包含两个方面内容,第一个内容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意义的挖掘。
这类作品具体表现为对艺术史中作品的图式模仿,以此建立自己的语言模式。
在这方面做得很好的艺术家有洪磊、王庆松、崔岫闻、洪浩、张卫、安红、刘铮等。
洪磊是从中国古代文化的角度挖掘影像意义的第一人。
他的作品借用了中国古代绘画资源,其中,山水画大都是用兴安画派、八大山人的那种感觉去做,一般都是一次成像后直接在底片上构图,更好地表达了对中国画的理解。
他的作品中常使用宋代宫廷绘画的图式,如用真的花和死鸟的现成品按照宋代宫廷花鸟的构图和贵族式的艳丽趣味拍成图片。
但因鸟是死的,整个作品透出既艳丽又凄凉的感觉,这种感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变迁带来的失落感和怀IEl情结。
王庆松也是热衷于使用传统艺术作品图式的艺术家。
他的很多作品都是借用了中国古代名画,如著名的(老栗夜宴图就是模仿了韩熙载夜宴图。
作品在保留了原构图的前提下,置换了韩熙载夜宴图中的人物、道具和场面。
把古人换成当代生活中的人物,原场景换为现代糜乱的私人聚会,其中,批评家栗宪庭演绎了韩熙载的角色,王庆松演绎了顾闳中的角色,女仆的角色换成一些浓妆艳抹的有着妓女形象的人物。
整个作品是对“老栗处在糜烂的当代生活中”的一个模仿性的描述,同时也是对当代流行文化面具下的一种颓废生活状态的揭示。
崔岫闻的作品三界则是通过一个带红领巾的女学生的形象模拟了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图式。
洪浩、张卫、安红、刘铮等艺术家也都创作了一些类似的作品。
实际上,这一类作品和上面的表现”文革”题材的作品有着共同之处,都是“反讽模仿”,借既有的公共符号性的》图式表现一种寓言式的观念。
第二个内容是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挖掘。
挖掘中西文化的差异,然后用观念摄影的方式展现这种差异。
这类作品也比较多,但大多数是作为行为艺术的附属而产生的,如徐冰的文化动物选择了两头猪:一头公猪,一头母猪。
各自的身上都印着象征中西文化的文字:公猪身上印着英文,母猪身上印着中文。
他将两头猪放在一个堆满了中西各种文献的圈子里,任它们肆意当众交配。
有些敏感的评论员认为徐冰的作品在影射西方文化强奸东方文化。
显然,这里面的用意表明了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的一种强暴,这也充分展示了徐冰这么一位长期生活在美国的中国艺术家对于东西文化交往和交流的可能性的探索。
三、对“家庭”的关注这里所说的“家庭”,除了指社会基本构成单位的“小家庭”外,更多的是指上升到国家形态的中国“大家庭”。
对“家庭”进行关注的艺术家,实际上是承载了一种社会身份。
他们所关注的是过去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对接,表现时代转型期社会人群的变迁。
艺术家对“家庭”的关注主要是通过“留影”的方式,也就是我们从小到大,甚至一生中都要经历过很多次的“集体照”的方式。
这种形式对在本土长大的我们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但这却是中国特有的现象。
中国特有的以“集体照”的形式表现一种集体意识的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成了一种中国符号。
艺术家选择这一形式进行艺术创作,大概也是出于这个原因吧。
从事这一形式创作的艺术家主要有王劲松、庄辉、海波、李海滨、王强、顾小平等。
王劲松的作品标准家庭》拍摄了200个中国当前的“标准家庭”——三口之家,一种大众化的样板家庭模式,这种家庭模式实质是国家意识形态的结果。
我们可以在这些照片中读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审美趣味和遗传等信息,甚至可以感觉到“小皇帝”以及晚婚晚育背后的故事。
王劲松的老年夫妇双亲系列作品拍出了中国平民特有的的一种祥和、平静的气氛,人物都是正经端庄的姿势,背景则是中国普通的传统家庭喜气而艳俗的布置,“整个作品透出了中国传统家庭的祥和平静,又有些质朴的状态”。
(栗宪庭语)庄辉的系列作品基本上就是一些“集体照”,一些关于农民、工人、学生、军人等一群又一群人的合影。
“百人集体照片表达了现代社会亲密关系”,庄辉说:“我想这种集体照在美国是不可能的。
”它们传达了个体与群体大众之间复杂的关系。
庄辉出现在每个全景画面的边缘,既是局外人,又是指挥者。
不被重视的一些关系,如竞争、敌视和友情出现并被捕捉在胶片上。
这些相互关系是照片的中心点,变得更像是行为记录。
庄辉的作品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大多数摄影师常拍的集体合影,淡化个人力量,强化集体力量。
海波和李海滨的作品和前面两位艺术家有些不同,他们表现的东西似乎都和线性叙事有一定的关系。
海波的作品基本上是对老合影照片进行重新拍摄,小桥》是他的代表性作品。
他把两幅照片并置在一起,左边是1983年和家人在长春公园中的合影,右边是十多年后独自在故地桥边的照片。
两张照片之间形成了一个潜在的无形的空间,这是可供想象的空间。
作品所要表达的不仅是人与社会的变迁、时光的流逝,更重要的是一种想要再现往H时光的欲望,这也是观众与作品最容易产生共鸣的地方。
李海滨的一样的我,一样的目光也是对不同时期人物形象的演绎,似乎勾勒出中国近百年的服装发展史和审美趣味的演变史。
四、对城市消费文化的表现当城市开始步入信息社会与后工业社会,城市文化的后现代现象也日趋明显。
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使城市从工业中心和生产中心转变为文化中心和消费中心。
以大众文化为主导的城市文化形态,日趋呈现出消费文化的特征。
按照法国社会学家让•波特里亚的观点,消费是对“符号”的消费,城市与城市文化也就成了消费的和消费文化的符号。
城市消费文化成为中国观念摄影的重要题材。
对当代艺术家来说,城市文化是每天每时每刻都与之有着直接关系的东西,所以,这类作品的出现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从事这类艺术创作的艺术家有赵半狄、高氏兄弟、郑国谷、管策、扬勇、陈劭雄、荣荣等。
他们的作品或是对消费文化中社会问题的揭露;或是表现一种无聊和玩乐赵半狄《下岗》的情绪;或是对时尚和潮流的冷处理。
赵半狄借助于有着中国形象象征的“大熊猫”,将自己的作品以公益广告招贴的形式表现出来,其内容往往体现了当下一些尖锐的社会问题。
在赵半狄的系列作品中,最让人感动的是一件反映下岗工人处境的作品下岗。
“我下岗了”、“送你一个礼物他能让你看的远些”,赵半狄在这件影象作品中,凭借这仅有的两句对白和仅有的两个演员的身影上演了一幕令人不无伤感的独幕居lj主人公1(乃是艺术家自己)面部朝向画面的景深,他凄楚孤独地眺望着桥下公路上急驶而来的汽车;主人公2(乃是那个著名的熊猫咪咪)面朝失业者。
作品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寻常故事,并观念性地提示出我们这个时代El益缺失但却异常重要的感情——爱与同情。
值得深思的是,在赵半狄的故事中,这种爱与同情没有来自我们人类,而来自一个无法真正给人慰藉的人造玩具。
“下岗”是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一种现象,“下岗”本身和“熊猫”没有任何关系。
艺术家在这里把“下岗”看做了一种社会文化的现象,并把这种社会文化现象和熊猫联系起来,来构成艺术家独特的文化视角。
郑国谷的(东京上空的故事》,作品则是借助两个卡通人物表现了作者的一种离奇的想象,在“好玩”的外表下,透出作品的理性思考。
管策与扬勇的作品有着相似之处,他们都是截取一个青年人在一天中的某段时间内一连串的动态,表现出一种“随遇而安”和“灰色人生”的生存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