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215仪器分析实验报告参考

合集下载

仪器分析实验报告

仪器分析实验报告

仪器分析实验报告实验名称:仪器分析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仪器分析技术,对样品进行分析和定性定量测定,并掌握仪器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实验原理:仪器分析是基于物理、化学和光电原理的一种分析方法,通过利用仪器仪表的测定功能,对样品中所含化合物的性质和含量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常见的仪器分析方法包括:光谱分析、色谱分析、质谱分析、电化学分析等。

实验仪器:本实验使用的仪器为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实验步骤:1. 打开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并进行预热。

2. 调节仪器的波长和光程,根据待测样品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波长和光程。

3. 准备待测样品溶液,按照规定的方法和配比将样品溶解并稀释至适当浓度。

4. 将样品溶液倒入光度计试管中,注意不要溢出。

5. 调节样品的基线,即让光度计读数稳定在零点附近。

6. 启动仪器测量功能,记录样品的吸光度读数。

7. 根据测得的吸光度数据和标准曲线,计算样品的浓度。

8. 定性判断样品中的化合物,可以根据吸光度谱和特征峰的位置进行判断。

实验注意事项:1. 操作仪器时要仔细阅读仪器操作手册,并熟悉仪器的安全操作方法。

2. 样品溶液的配制要准确,避免影响实验结果。

3. 光度计试管和仪器的光路要保持清洁,避免污染和漂白。

4. 测量数据要准确记录,避免失误或遗漏。

5. 实验后及时关闭仪器,清洁试管和仪器,保持仪器的正常使用。

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步骤和操作,得到待测样品的吸光度数据,并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样品的浓度。

通过定性判断,可以确定样品中的化合物种类。

根据实验结果对样品进行分析和讨论,比较实验结果和预期结果之间的差异,分析可能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方案。

结论:通过仪器分析实验,有效地对样品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获得了样品的浓度和化合物种类。

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基本吻合,证明了仪器分析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仪器操作和数据记录的准确性,避免误差的引入。

同时,对于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也十分重要,可以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导。

仪器分析实训报告

仪器分析实训报告

一、实训目的通过本次仪器分析实训,使学员掌握常见的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方法,提高学员在实际工作中运用仪器分析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训时间与地点实训时间:2021年X月X日至2021年X月X日实训地点:XXX大学化学实验室三、实训内容1. 原子吸收光谱法(1)实验原理原子吸收光谱法(AAS)是基于物质蒸气相中基态原子外层电子对紫外光或可见光辐射的吸收强度来定量分析物质的方法。

当特定波长的光通过含有被测元素的原子蒸气时,原子外层电子会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此时吸收相应波长的光。

根据比尔定律,吸光度与被测元素浓度成正比,从而实现定量分析。

(2)实验步骤① 标准溶液配制:按照实验要求,配制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

② 仪器调试:开启原子吸收光谱仪,调试仪器,包括预热、校准、背景扣除等。

③ 样品测定:将标准溶液和待测样品分别进行测定,记录吸光度值。

④ 数据处理:利用标准曲线法或标准加入法,根据吸光度值计算待测样品中目标元素的含量。

2.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1)实验原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是利用物质在紫外光和可见光区吸收光谱的特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当特定波长的光通过含有被测物质的溶液时,溶液中的物质分子会吸收相应波长的光,导致光强减弱。

根据比尔定律,吸光度与溶液中物质浓度成正比。

(2)实验步骤① 标准溶液配制:按照实验要求,配制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

② 仪器调试:开启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调试仪器,包括预热、校准、背景扣除等。

③ 样品测定:将标准溶液和待测样品分别进行测定,记录吸光度值。

④ 数据处理:利用标准曲线法或标准加入法,根据吸光度值计算待测样品中目标物质的含量。

3. 气相色谱法(1)实验原理气相色谱法(GC)是利用气态流动相(载气)携带样品,通过固定相(色谱柱)进行分离,然后检测分离出的各个组分的方法。

根据各组分的沸点、极性、分子量等物理化学性质的不同,实现分离。

仪器分析实习报告

仪器分析实习报告

仪器分析实习报告导读:本文仪器分析实习报告,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实验一原子吸收光谱(1)、原子吸收测量条件的选择1. 实验目的:了解原子吸收原子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结构及使用方法,掌握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测量条件的选择方法及测量条件的相互关系和影响,确定各项条件的值。

2. 实验仪器与试剂:2.1 WFX-1型双光束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2.2 铜空心阴极灯2.3 铜标准溶液5μg mL-13. 实验步骤3.1 初选测量条件:铜吸收波长:324.8nm;灯电流:3mA;狭缝宽度:0.7mm;空气流量:5L min-1;乙炔流量:1.8L min-13.2 燃烧器高度和乙炔流量的选择:吸光度(A)燃烧器高度(mm) 乙炔流量(L min-1)1.4 1.6 1.82.0 2.24.0 0.2815.0 0.3176.0 0.3307.0 0.339 0.345 0.341 0.340、0.338 0.3368.0 0.3383.3 灯电流的选择:灯电流(mA) 1.0 2.0 3.0 4.0吸光度(A) 0.425 0.378 0.346 0.2174. 实验结果测定铜的仪器参数为:铜吸收波长(nm):324.8 空气流量(L min-1):5乙炔流量(L min-1):1.4 燃烧器高度(mm):6.0灯电流(mA):1.0 单色器狭缝宽度(mm):0.7(2)、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矿石中的铜1. 实验目的:掌握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矿石中铜的分析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2. 实验仪器与试剂:2.1 WFX-1C型双光束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2.2 铜空心阴极灯2.3 100μg mL-1铜标准溶液:移取1mg mL-1铜标准储备液5mL于50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稀释至宽度,摇匀。

2.4 分析纯盐酸、硝酸3. 实验步骤3.1 仪器工作条件:3.2 标准系列溶液的配制:分别移取100μg mL-1铜标准溶液配制成0,0.5,1,2μg mL-1 5%盐酸介质的标准系列。

仪器分析实验报告

仪器分析实验报告

仪器分析实验报告仪器分析实验报告引言仪器分析是现代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仪器分析,我们可以了解材料的组成、结构和性质,从而为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提供有力的支持。

本实验旨在通过使用仪器分析技术,探索物质的特性和变化。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使用光谱仪器对不同样品进行分析,了解不同样品的组成和性质,以及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

实验方法1. 准备样品:收集不同类型的样品,包括有机物、无机物和混合物。

确保样品干净、纯净,并根据需要进行预处理。

2. 使用光谱仪器:使用光谱仪器对样品进行分析。

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光谱范围和检测方法。

记录下样品的光谱图,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3. 变化条件:在实验过程中,可以通过改变温度、压力、光照等条件,观察样品的变化。

记录下不同条件下的光谱图,并进行对比分析。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对不同样品的分析,我们得到了一系列有关样品组成和性质的数据。

以下是一些实验结果的讨论:1. 有机物分析:我们选择了一种有机染料作为样品进行分析。

通过光谱仪器,我们得到了该有机染料的吸收光谱图。

根据光谱图的峰值位置和强度,我们可以推断该有机染料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在不同温度下,有机染料的吸收峰位置发生了变化,这可能与分子内部的振动和转动有关。

2. 无机物分析:我们选择了一种金属合金作为样品进行分析。

通过光谱仪器,我们得到了该金属合金的X射线衍射图谱。

根据衍射峰的位置和强度,我们可以确定该金属合金的晶体结构和成分。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在不同压力下,金属合金的衍射峰位置发生了变化,这可能与晶体结构的压力效应有关。

3. 混合物分析:我们选择了一种复杂的环境样品作为样品进行分析。

通过光谱仪器,我们得到了该环境样品的质谱图。

根据质谱图的峰值位置和强度,我们可以推断该环境样品中的化合物种类和含量。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环境样品的质谱图发生了变化,这可能与光照引起的化学反应有关。

仪器分析实验报告

仪器分析实验报告

仪器分析实验报告引言:仪器分析是现代科学研究中重要的一环,它通过使用精密的仪器设备,结合相应的分析技术,对物质的成分、结构和性质进行准确而全面的研究与分析。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某种物质的全面分析,展示仪器分析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多种常用仪器设备进行物质分析,包括质谱仪、红外光谱仪、核磁共振仪等,以便全面了解目标物质的结构和组分。

二、实验原理1. 质谱分析质谱分析是一种利用质谱仪分析目标物质的化学成分和结构的方法。

它通过将物质分子中的粒子进行电离,并根据其质量-电荷比进行区别和测量。

通过分析质谱图,可以判断样品的分子量、它的含量等。

2. 红外光谱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基于物质吸收不同波长的红外辐射的特性。

通过红外光谱仪,可以分析物质中的化学键类型,识别功能团,从而研究物质的结构和性质。

3. 核磁共振分析核磁共振分析利用物质中原子核的共振吸收来研究物质的结构和组成。

该方法通过让样品在强磁场中受到长度和频率固定的射频脉冲照射,从而获得样品吸收的一维、二维、多维数据,用于分析分子间的连接关系、原子间的距离和角度,以及确定各原子之间的化学环境等。

三、实验过程1. 样品制备选取目标物质,并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样品制备,以保证样品的纯度和适配性。

2. 质谱分析将样品注入质谱仪进行分析,获取质谱图。

根据质谱图的峰位置和峰强度,可以初步判断样品的分子量和组成。

3. 红外光谱分析将样品放入红外光谱仪,检测物质吸收红外辐射的情况。

比对样品的吸收峰位和峰形,可以初步推断物质中的化学键类型和官能团。

4. 核磁共振分析将样品放入核磁共振仪,利用核磁共振吸收信号进行分析。

通过解析核磁共振谱图,可以进一步推断样品的结构和力学性质,例如化学环境、原子位移等。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所得的数据,我们得到了目标物质的质谱图、红外光谱图和核磁共振谱图。

通过对谱图的解析和比对,我们初步确定了样品的组分、化学键类型、官能团等重要信息。

仪器分析实验报告

仪器分析实验报告

仪器分析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使用仪器分析的方法,对样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从而获
取样品的成分和含量信息,为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数据支持。

实验仪器和试剂:
本次实验所用的仪器为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试剂为甲醇、乙醇、水等。

实验步骤:
1. 样品制备,将样品粉碎并过筛,取适量样品称重。

2. 样品提取,采用适当的提取方法,将样品中的目标成分提取出来。

3. 色谱条件设置,根据实验要求,设置色谱柱、流动相、检测波长等参数。

4. 样品分析,将提取得到的样品溶液注入色谱仪进行分析。

5. 数据处理,根据色谱仪输出的数据,进行峰面积积分计算,得到目标成分的
含量。

实验结果:
通过HPLC分析,得到了样品中目标成分的含量信息,同时也确定了样品的成
分组成。

实验结果表明,样品中含有较高的目标成分,达到了预期的分析要求。

实验结论:
本次实验通过仪器分析的方法,成功地对样品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获得了
有意义的数据结果。

这为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实验心得:
通过本次实验,我对仪器分析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掌握了HPLC分析的基本操作技能。

在今后的实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实验操作的技术水平,为科研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结:
仪器分析在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本次实验,我对仪器分析的意义和方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能够更好地运用仪器分析的方法,为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的发展做出贡献。

仪器分析学生设计实验报告

仪器分析学生设计实验报告

仪器分析学生设计实验报告引言仪器分析是化学分析的重要分支,它通过利用各种仪器设备,对样品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而学生设计实验则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途径。

本实验旨在通过选取某一具体问题,设计并完成相应的仪器分析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仪器分析方法的应用能力。

实验设计本次实验中,选择了某食品中某特定成分的定量分析问题进行研究。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分析目标和研究的对象。

然后,根据已有的仪器设备和分析方法,设计实验的步骤和操作流程。

最后,进行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

实验目标本次实验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仪器分析方法,对某食品中某特定成分进行定量分析,并确定该食品中特定成分的含量。

研究对象本次实验中,我们选取了某品牌的饼干产品作为研究对象。

我们将针对其中的某特定成分进行定量分析,并与其他品牌的饼干进行比较分析。

仪器设备和分析方法本次实验将使用以下仪器设备和分析方法来完成定量分析:1. 气相色谱仪:用于分离和定量某特定成分,具有高灵敏度和精确度。

2. 高效液相色谱仪:用于分离和定量其他成分,具有全面的分析能力。

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用于测定某特定成分的吸收光谱,以便定量分析。

4. 标准溶液:用于构建标准曲线,确定待测样品中某特定成分的含量。

实验步骤和操作流程1. 样品的准备:选择合适的样品,并将其制备成适合分析的形式,如提取物、溶液等。

2. 标准曲线的构建:利用标准品和已知浓度的溶液,按一定比例制备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

通过测定吸收光谱,制定标准曲线。

3. 仪器调试和校准:根据仪器设备的要求,对仪器进行调试和校准,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样品的分析:将样品注入气相色谱仪或高效液相色谱仪中,进行分离和定量。

5. 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利用标准曲线,计算样品中特定成分的含量。

6. 结果的验证和比较:将实验结果与其他品牌的饼干进行比较,验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现代仪器分析实验报告

现代仪器分析实验报告

现代仪器分析实验报告实验一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混合样品溶液中苯甲酸钠的含量一、目的1.熟悉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二元混合物中待测组分含量的原理和方法。

2.掌握选择测定波长(λ1)和参比波长(λ2)的方法。

二、原理混合样品溶液由苯酚和苯甲酸钠组成,在0.04mol/LHCl溶液中测得其吸收光谱,苯甲酸钠的吸收峰在229nm处,苯酚的吸收峰在210nm处。

若测定苯甲酸钠,从光谱上可知干扰组分(苯酚)在229和251nm处的吸光度相等,则ΔA=KC苯甲酸钠ΔA仅与苯甲酸钠浓度成正比,而与苯酚浓度无关,从而测得苯甲酸钠的浓度。

三、仪器与试剂紫外分光光度计苯酚苯甲酸钠蒸馏水盐酸四、操作步骤及主要结果1.样品的制备(1)标准储备液的配制精密称取苯甲酸钠0.1013g和苯酚0.1115g,分别用蒸馏水溶解,定量转移至500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浓度为200μg/ml的储备液,置于冰箱中保存。

(2)标准溶液的配制分别吸取标准苯酚储备液5.00ml和标准苯甲酸钠储备液5.00ml至100ml容量瓶中,用0.04mol/LHCl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浓度为10μg/ml的标准溶液。

2.样品的测定(1)波长组合的选择于可见-紫外分光光度计上分别测定苯酚和苯甲酸钠标准溶液的吸收光谱(检测波长200~320nm),确定双波长法测定苯甲酸钠含量时的参比波长(λs=257.5nm)和测定波长(λm=231.2nm)。

(2)苯甲酸钠工作曲线的绘制配制不同浓度的l苯甲酸钠/0.04MHCl 溶液。

以0.04mol/L HCl溶液为参比溶液,测定系列浓度的苯甲酸钠/0.04M HCl溶液在λm和λs处的吸光度差值(见表1),计算其回归方程Y=0.0652X+0.0311(R2=0.999)。

(3)测定以0.04mol/L HCl溶液为参比溶液,测定混和溶液的吸光度值( n=3 ),根据回归方程计算混和溶液中苯甲酸钠的含量(X,RSD%)。

仪器分析实验报告(完整版)

仪器分析实验报告(完整版)

仪器分析实验报告(完整版)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掌握分光光度法、电位滴定法以及气相色谱法的原理、方法及操作技能,以及利用这些分析方法对某种化合物进行定量分析。

实验原理1. 分光光度法:利用物质吸收光的特性,通过测量溶液中所吸收的光的强度来确定物质的浓度。

该方法可根据比尔-朗伯定律,即吸收光强与物质浓度成正比的关系进行浓度测定。

2. 电位滴定法:利用滴定过程中所发生的电位变化来确定滴定终点,从而计算出待分析物的浓度。

滴定过程中,滴定剂与待测溶液发生反应,产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引起电位的变化。

3. 气相色谱法:借助气相色谱仪对待测物质进行分离和定量分析。

样品被气相载气带到色谱柱中,不同组分在色谱柱内会根据其亲和性以不同速度迁移,从而实现分离。

实验仪器与试剂1. 分光光度计2. 电位滴定仪3. 气相色谱仪4. 待测溶液:某种含有未知物质的溶液5. 标准溶液:含有已知浓度物质的溶液实验步骤及结果1. 分光光度法a. 准备一系列标准溶液,测量其吸光度,建立吸光度与浓度之间的标准曲线。

b. 用分光光度计测量待测溶液的吸光度,根据标准曲线确定其浓度。

2. 电位滴定法a. 准备滴定溶液和待滴定溶液。

b. 用电位滴定仪滴定待测溶液,记录滴定过程中的电位变化,以此判断滴定终点。

c. 根据滴定所需的滴定液体积和滴定终点电位变化量,计算出待测溶液中物质的浓度。

3. 气相色谱法a. 准备样品和标准溶液。

b. 将样品和标准溶液分别注入气相色谱仪,设置合适的操作参数。

c. 通过检测样品中某种组分在色谱柱中的保留时间,并参照标准样品的保留时间,确定待测样品中该组分的含量。

实验数据处理根据实验结果,利用对应的计算公式和标准曲线,计算出待测溶液中未知物质的浓度或含量。

同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均值、标准偏差、相关系数等,以确定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根据实验过程中的观察结果,可对实验方法的优缺点进行讨论,并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误差进行分析与改进。

仪器分析课程实训报告

仪器分析课程实训报告

仪器分析课程实训报告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实训报告⽬录实训⼀、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使⽤ (2)实训⼆、紫外分光光度计的使⽤ (5)实训三、酸度计的使⽤与维护 (8)实训四、⽓相⾊谱仪的使⽤ (10)实训五、⾼效液相⾊谱仪的使⽤ (12)实训六、原⼦吸收分光光度计的使⽤ (15)实训⼀、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使⽤与维护⼀、实训⽬标1.学会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使⽤⽅法。

2.学会吸收曲线的绘制。

3.学会标准曲线法定量分析的实验技术。

(⼀)、分光光度计的设计结构,规格,使⽤⽅法。

(以722S可见分光光度计为例)1.设计结构:光源单⾊器样品池检测器显⽰系统2.仪器参数(1)光学系统:衍射光栅单⾊器。

(2)波长范围:340-1000nm。

(3)光谱带宽:6nm。

(4)光源:卤钨灯20w/10v。

(5)波长准确度(±2nm)。

(6)显⽰标尺(T)0.0-199.9%,(A)–0.3-2.9993.仪器安装环境(1)温度:5-35℃,相对湿度⼩于85%。

(2)安放位置:平整稳固的台⾯上,避免有强的电磁⼲扰及阳光直射,注意防尘。

(3)电源电压:220v±22v50Hz±1Hz。

(4)清洁:温⽔擦拭。

4操作⽅法(以吸光度测定为例)(1)开机预热30min。

(2)调整波长。

(3)置⼊空⽩。

(4)调“100%”,“0%”①置标尺为“透射⽐”。

②粗调100%T(盖上盖⼦按“100%”键)。

③调0%(打开盖⼦按“0%”键)。

④再调⼀次100%,⾄到调⾄100%。

(5)设置模式为吸光度。

(6)置⼊样品于光路。

(7)读出数值。

(★:为了避免有⽐⾊⽫混⽤造成的误差,本次试验中样品测定时⽤同⼀个⽐⾊⽫。

)⼆、实训项⽬:邻⼆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铁(⼀)、测定原理在PH=2—9的溶液中,邻⼆氮杂菲与Fe+2⽣成稳定的橙红⾊配合物。

Fe+2邻⼆氮杂菲作⽤形成蓝⾊配合物,稳定性较差,因此在实际应⽤中常常加⼊还原剂使Fe+3还原为Fe+2,再与邻⼆氮杂菲作⽤。

仪器分析实验报告

仪器分析实验报告

《现代分析仪器观摩见习》实习报告姓名:朱亚伟学号: 15124059院(系): 生物化学系年级专业:12级化学工程与工艺《现代分析仪器观摩见习》实习报告作者:朱亚伟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仪器分析的应用日益普遍,而且越来越趋向于快速、准确、自动、灵敏及适应特殊分析的方向发展。

所以能够了解现代分析仪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及操作步骤,将会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有极大的帮助。

本次观摩的现在分析仪器有红外吸收光谱仪、气相色谱仪、荧光分光光度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液相色谱和质谱、核磁共振波普仪、等离子光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和原子荧光光度计。

关键词:构造操作步骤系统测量现代仪器分析是利用较特殊的仪器,以测量物质的物理性质为基础的一大类化学分析法。

物质几乎所有的物理性质,都可用于分析化学上。

可用于分析目的的物理性质及仪器分析方法的分类,可以简单归纳为色谱光谱电化学及其它方面。

习惯上也有按分析目的来进行分类为成分分析、分离分析、形态分析、结构分析。

现代分析仪器有如下特点: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分析速度快、应用范围广、相对误差较大、设备复杂昂贵。

基于以上所述本文将对红外吸收光谱仪、气相色谱仪、荧光分光光度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液相色谱和质谱、核磁共振波普仪、等离子光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和原子荧光光度计的原理、构造、以及主要操作步骤做出简述。

一、红外吸收光谱仪(VERTEX80)1、原理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被称为第三代红外光谱仪,利用麦克尔逊干涉仪将两束光程差按一定速度变化的复色红外光相互干涉,形成干涉光,再与样品作用。

探测器将得到的干涉信号送入到计算机进行傅立叶变化的数学处理,把干涉图还原成光谱图。

如图:2、仪器构造光源、单色器、检测器、放大器。

3、操作步骤(1)、称取烘干的KBr粉末0.5g ,倒入玛瑙研钵中研磨10分钟,过筛(2um),过筛后的药品质量应在0.05-0.08g之间,放到压片磨具中压片,之后装入样品池。

仪器分析实习报告

仪器分析实习报告

仪器分析实习报告仪器分析实习报告仪器分析实习报告分院系部:专业:姓名:学号:导师姓名:导师职称:一实习目的通过本次实习,进一步了解和熟悉仪器分析理论课上学习的相关仪器的构造应用图谱分析方法以及掌握高效液相分析仪的操作方法等。

理论联系实际,使自己对仪器分析这门课有更加深刻的了解,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二实习时间20xx年十二月十七日到20xx年十二月十九日。

三实习地点四实习内容以下为20xx年12月18日实习内容地点:目的:初步了解仪器分析理论课上学习的相关仪器的结构、应用、简单操作(一)超导核磁共振仪根据量子力学原理,原子核与电子一样,也具有自旋角动量,由于原子核携带电荷,当原子核自旋时,会由自旋产生一个核磁矩,这一核磁矩的方向与原子核的自旋方向相同,大小与原子核的自旋角动量成正比。

将原子核置于外加磁场中,若原子核磁矩与外加磁场方向不同,则原子核磁矩会绕外磁场方向旋转。

基本结构:由永久磁体,射频振荡器,射频信号接收器,样品管这几个部分组成。

主要用途:通过所得谱图解析后可以初步得到化合物的结构。

应用:该谱仪的应用面很广,固体和液体都可做。

(二)紫外分光光度计工作原理:许多有机化合物在紫外区具有特征的吸收光谱,因此可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有机物质进行定性鉴定,结构分析及定量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定量测定的依据是比耳定律。

首先确定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确定最大吸收波长。

在选定的波长下,作出化合物溶液的工作曲线,根据在相同条件下测得待测液的吸光度值来确定待测液中化合物的含量。

使用范围:凡具有芳香环或共轭双键结构的有机化合物,根据在特定吸收波长处所测得的吸收度,可用于药品的鉴别、纯度检查及含量测定。

基本组成:光源,单色器,样品室,检测器,显示。

用途:可以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有机化合物结构辅助分析,还可以对立体结构和互变结构进行确定。

(三)气质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简称。

是将气相色谱仪器(GC)与质谱仪(MS)相结合,借助计算机技术,进行联用分析的技术。

仪器分析实验报告

仪器分析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基础操作及样品分析实验日期:2023年11月15日一、实验目的1. 了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掌握GC-MS仪器的开机、关机流程及注意事项。

3. 学习使用GC-MS对未知样品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4.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二、实验原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是一种高效、灵敏的分析仪器,它结合了气相色谱(GC)和质谱(MS)两种分析技术的优点。

GC利用色谱柱将样品分离成各个组分,MS则通过检测各组分的质荷比(m/z)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1. 气相色谱(GC):利用不同组分在色谱柱中的分配系数差异,将混合物分离成各个组分。

2. 质谱(MS):通过电离和检测离子,根据离子的质荷比(m/z)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美国安捷伦,型号7890A-5975C)2. 试剂:正己烷、正庚烷、正辛烷、正壬烷等有机溶剂四、实验步骤1. 开机:打开UPS电源,启动联机电脑,打开气相色谱仪电源开关,待气相色谱仪自检完成后,打开质谱仪电源开关。

2. 调谐:待仪器稳定运行1小时后,进行GC-MS调谐。

使用全氟三丁胺(FC-43)作为调谐标准物质,优化质谱仪的质量指示和参数。

3. 样品前处理:取一定量的未知样品,加入适量正己烷,充分溶解后,过0.45μm滤膜。

4. 上机分析:将处理好的样品注入GC-MS仪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5. 关机:分析完成后,关闭质谱仪电源,关闭气相色谱仪电源,关闭UPS电源。

五、实验数据及处理1. 定性分析:根据标准物质的保留时间和质谱图,对未知样品进行定性分析。

2. 定量分析:根据标准曲线,计算未知样品中各组分的含量。

六、实验结果1. 定性分析结果:未知样品中含有正己烷、正庚烷、正辛烷、正壬烷等有机溶剂。

2. 定量分析结果:正己烷含量为 1.5%,正庚烷含量为 2.0%,正辛烷含量为 1.8%,正壬烷含量为2.2%。

仪器分析实验总结(精选5篇)

仪器分析实验总结(精选5篇)

仪器分析实验总结(精选5篇)第一篇:仪器分析实验总结仪器分析实验总结1014061525 虞梦娜一、红外光谱仪实验报告 1.仪器结构仪器设备:SHIMADZU IRPresting-21型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SHIMADZU IRPresting-21 仪器结构:傅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的工作原理图固定平面镜、分光器和可调凹面镜组成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的核心部件-迈克尔干涉仪。

由光源发出的红外光经过固定平面镜反射镜后,由分光器分为两束:50%的光透射到可调凹面镜,另外50%的光反射到固定平面镜。

可调凹面镜移动至两束光光程差为半波长的偶数倍时,这两束光发生相长干涉,干涉图由红外检测器获得,经过计算机傅立叶变换处理后得到红外光谱图。

IRPresting-21型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具300入射迈克尔逊密闭型干涉仪,单光束光学系统,空冷陶瓷光源,镀锗KBr基片分束器,温度可调的DLATGS检测器,波数范围7,800~350cm-1,S/N大于40000∶1(4cm-1,1分钟,2100cm-1附近,P—P),具有自诊断功能和状态监控器。

可收集中红外、近红外、远红外范围光谱。

常用红外光谱-红外光谱仪①棱镜和光栅光谱仪光栅光谱仪属于色散型光谱仪,它的单色器为棱镜或光栅,属单通道测量,即每次只测量一个窄波段的光谱元。

转动棱镜或光栅,逐点改变其方位后,可测得光源的光谱分布。

随着信息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出现了以多通道测量为特点的新型红外光谱仪,即在一次测量中,探测器就可同时测出光源中各个光谱元的信息。

②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它是非色散型的,核心部分是一台双光束干涉仪,常用的是迈克耳孙干涉仪。

当动镜移动时,经过干涉仪的两束相干光间的光程差就改变,探测器所测得的光强也随之变化,从而得到干涉图。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傅里叶变换光谱仪的主要优点是:①多通道测量使信噪比提高;②没有入射和出射狭缝限制,因而光通量高,提高了仪器的灵敏度;③以氦、氖激光波长为标准,波数值的精确度可达0.01厘米-1;④增加动镜移动距离就可使分辨本领提高;⑤工作波段可从可见区延伸到毫米区,使远红外光谱的测定得以实现。

仪器分析实验报告

仪器分析实验报告

仪器分析实验报告1.质谱仪的简介质谱仪是通过对样品电离后产生的具有不同质荷比(m/z)的离子来进行分离分析的。

先将待分析样品变成气态,在具有一定能量(50〜100eV)的电子束轰击下,生成不同m/z的带正电荷的离子,在加速电场的作用下成为快速运动的粒子,进入质量分析器,这些粒子在电场与磁场作用下,按其质量与电荷的比值(质荷比)大小分开,进入分析器分离并得到质荷比以及相对的丰度。

在进行质谱分析时,一般过程是:通过合适的进样装置将样品引入并进行气化。

气化后的样品引入到离子源进行电离。

电离后的离子经过适当的加速进入质量分析器,按不同的m/z进行分离。

然后到达检测器,产生不同的信号而进行分析。

2.1进样系统有机质谱仪的进样装置要求能在既不破坏离子源的高真空工作状态,又不改变有机化合物的组成和结构的条件下,将有机化合物导入离子源,有机质谱仪的进样装置有以下几种:(1)色谱进样色谱对混合的有机化合物有很强的分离能力,而有机质谱仪仅对单一组分的有机化合物有很强的定性能力,对混合的有机化合物则很难对其每一组分给出准确的定性结果。

若将色谱分离后的、单一组分的有机化合物直接送入离子源内,即将这两种仪器串联在一起,将色谱仪器经过特殊的接口装置作为有机质谱仪的一种进样装置,则这种联用仪器将成为有机化合物分析的最强有力的工具,目前,气相色谱布机质谱的联用已获得成功,液相色谱-有机质谱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现代的有机质谱仪几乎全部是色谱-质谱联用仪,色谱进样已成为现代有机质谱仪不可缺少的进样装置。

2.2离子源离子源的作用是将被分析的有机化合物分子电离成离子,并使这些离子在离子光源系统的作用下会聚成有一定几何形状和一定能量的离子束,然后进入质量分析器被分离。

离子源的结构、性能与有机质谱仪的灵敏度和分辨率有密切的关系。

根据有机化合物的热稳定性和电离的难易程度,可以选择不同的离子源,以期能得到该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离子。

有机质谱仪常用的离子源有电子轰击离子源(EI),化学电离源(CI)和解吸化学电离源(DCI),场致电离源(FI)和场解吸电离源(FD),快中子轰击电离源(FAB和离子轰击电离源(IB), 激光解吸电离源(LD),铜-252等离子解吸电离源(252Cf-PD)。

仪器分析总结报告(1)

仪器分析总结报告(1)

仪器分析总结报告(1)仪器分析总结报告(1)仪器分析实训总结报告第七小组组员:王馨尉吴瑜婷吴恩宁通过这次实训,使我们工业分析专业的学生具有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系统地巩固和提高在校期间所学到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通过对多种环节、多个内容的操作和训练,让学生了解仪器的使用及其运作流程和环节,掌握仪器实务综合技能。

这次的实训让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在实践能力上有了一定的提高。

此外,在实训期间我们学会了如何把所学的知识在应用在实践中,让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这次实训对于我们以后学习、找工作真是受益菲浅。

相信这些宝贵的经验会成为我今后成功的重要的基石。

例如分光光度计的使用T6紫外分光光度计操作说明仪器准备仪器检查样品池是否有挡光物或比色皿,若有取出,关闭样品池盖电源开关处于”0”状态连接电源线打开仪器电源开关。

仪器进入初始状态,等待至仪器显示光度测量。

功能扩展,系统应用界面光谱扫描光度测量。

选择测光方式(abs)试样池(2)设定波长。

校零,测量注意事项仪器自检时切勿对仪器进行其他操作比色皿溶液不宜过满,若样品池有溶液滴入请迅速用纸檫干切勿将试剂洒在仪器的外壳上,若撒上立即用纸檫干保持桌面整洁有序按键操作时用力适度,不宜用力过猛或连续操作若按键按下设反应需稍后,不宜过急操作T22S操作规程1..打开试样室,检查样品室是否有遮挡物,开机预热20min.2.调节波长按钮,调至所需波长,调模式为“T”。

3.打开试样室,调节“0%”,使显示器设为0.0%。

步。

4.将所需装置的溶液润洗洁净的比色皿,用滤纸吸干比色皿外壁水珠,用擦镜纸擦亮透光面,将盛参比溶液的比色皿置于试样架第一个(最外)盛试样的比色皿按顺序放入试样池,盖上试样室盖。

5将参比溶液推入光路,调100%便显示100%,若不为100%再重置一次。

6.重复③⑤使示数稳定。

7.选择模式为“A”使示数为0.000,若不是,按100%,将试样推入光路测定。

仪分实验报告总结(3篇)

仪分实验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本次实验是在仪分实验室内进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操作,掌握仪器的使用方法、实验原理以及数据处理技巧。

实验过程中,我们学习了仪器的操作技巧,了解了实验原理,并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

二、实验目的1. 熟悉仪器的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技能;2. 理解实验原理,培养科学思维能力;3. 掌握数据处理方法,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4. 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实验效率。

三、实验原理本次实验主要涉及以下原理:1. 光电效应:光照射到金属表面,使金属表面的电子获得能量,从而逸出金属表面,形成电流。

2. 确定电阻值:通过测量电流和电压,根据欧姆定律计算电阻值。

3. 线性拟合:对实验数据进行线性拟合,分析数据之间的关系。

四、实验仪器与材料1. 仪器:示波器、信号发生器、数字多用表、可调电阻、电源、金属板等。

2. 材料:金属板、导线、实验报告纸等。

五、实验步骤1. 连接实验电路:将示波器、信号发生器、数字多用表、可调电阻、电源、金属板等仪器和材料连接成实验电路。

2. 调节信号发生器:调节信号发生器输出频率和幅度,使实验条件满足要求。

3. 测量电流和电压:通过数字多用表测量电流和电压,记录实验数据。

4. 改变电阻值:调节可调电阻,改变电路中的电阻值,重复测量电流和电压。

5. 数据处理:对实验数据进行线性拟合,分析数据之间的关系。

6. 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和原因。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一系列电流和电压的测量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线性拟合。

2. 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实验数据与理论值基本吻合,说明实验操作正确,实验结果可信。

(2)电流与电压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符合欧姆定律。

(3)通过改变电阻值,我们可以观察到电流和电压的变化规律,进一步验证了实验原理。

七、实验总结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仪器的操作方法,提高了实验技能。

2. 理解了实验原理,培养了科学思维能力。

仪器分析实验报告

仪器分析实验报告

实验一气相色谱仪一、技术参数:1、温度范围:室温+4℃~450℃2、检测器:FID、TCD、ECD3、载气流量控制部最小检测量P:0.2pgP/s二、主要特点:1、采用新一代AFC(先进的流量控制器)设计,使载气控制方面有更高精度,实现了保留时间、峰面积、峰高的优良重现性。

2、为满足复杂样品分析,主机可安装3个进样口和4个检测器,从而省去了拆换检测器的麻烦。

使用GCsolution 可进行4种检测器同时检测。

3、柱温箱可达到最快的升温速率250℃/min,加快分析物流出,满足了快速分析所需要的升温要求,并方便用户对色谱柱进行老化。

4、岛津专利的“载气恒线速度控制方式”,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最优化分离条件。

5、工作站GCsolution的检测器数据采集速率高达250Hz(4msec),保证快速分析时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三、主要用途:除用于定量和定性分析外,还能测定样品在固定相上的分配系数、活度系数、分子量和比表面积等物理化学常数。

在石油化学工业中大部分的原料和产品都可采用气相色谱法来分析;在电力部门中可用来检查变压器的潜伏性故障;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可用来监测城市大气和水的质量;在农业上可用来监测农作物中残留的农药;在商业部门可和来检验及鉴定食品质量的好坏;在医学上可用来研究人体新陈代谢、生理机能;在临床上用于鉴别药物中毒或疾病类型;在宇宙飞船中可用来自动监测飞船密封仓内的气体等等。

四.仪器构造载气系统气相色谱仪中的气路是一个载气连续运行的密闭管路系统。

整个载气系统要求载气纯净、密闭性好、流速稳定及流速测量准确。

进样系统进样就是把气体或液体样品匀速而定量地加到色谱柱上端。

(3)分离系统分离系统的核心是色谱柱,它的作用是将多组分样品分离为单个组分。

色谱柱分为填充柱和毛细管柱两类。

(4)检测系统检测器的作用是把被色谱柱分离的样品组分根据其特性和含量转化成电信号,经放大后,由记录仪记录成色谱图。

(5)信号记录或微机数据处理系统近年来气相色谱仪主要采用色谱数据处理机。

药厂仪器分析实验报告

药厂仪器分析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常用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熟悉药厂生产过程中原料、中间体及成品的检测方法。

3. 培养实验操作规范、数据处理及分析能力。

二、实验时间2023年11月15日三、实验地点药厂仪器分析实验室四、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高效液相色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光谱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

2. 试剂:原料药、中间体、成品、标准品、溶剂等。

五、实验原理1.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利用色谱柱对样品中各组分进行分离,并通过检测器对分离后的组分进行定量分析。

2.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通过测定物质在紫外-可见光区的吸光度,根据比尔定律进行定量分析。

3. 原子吸收光谱法(AAS):利用样品中被测元素原子蒸气对特定波长的光产生吸收,根据吸光度进行定量分析。

4.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将气相色谱与质谱技术结合,对样品进行分离和鉴定。

六、实验步骤1.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样品前处理:将原料药、中间体或成品溶解于适当溶剂中,制成待测溶液。

- 样品分析:将待测溶液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分离和检测。

- 数据处理:记录色谱图,计算待测组分的含量。

2.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 样品前处理:将原料药、中间体或成品溶解于适当溶剂中,制成待测溶液。

- 样品分析:将待测溶液置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中,测定其吸光度。

- 数据处理:根据比尔定律,计算待测组分的含量。

3. 原子吸收光谱法(AAS)- 样品前处理:将原料药、中间体或成品溶解于适当溶剂中,制成待测溶液。

- 样品分析:将待测溶液注入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其吸光度。

- 数据处理:根据比尔定律,计算待测组分的含量。

4.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 样品前处理:将原料药、中间体或成品进行适当处理,制成待测溶液。

- 样品分析:将待测溶液注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分离和鉴定。

- 数据处理:根据质谱图,鉴定待测组分的结构,并计算其含量。

仪器分析实验2——实验报告

仪器分析实验2——实验报告

气相色谱法测定空气中氧气与氮气的浓度班级:09化工-3班姓名:肖普学号:0910370315一、实验目的1.掌握气相色谱法测定物质浓度的基本原理;2.学习使用气相色谱仪的操作步骤。

二、实验原理1、气相色谱法分离原理及特点气相色谱是利用试样中各组份在气相和固定液液相间的分配系数不同,当汽化后的试样被载气带入色谱柱中运行时,组份就在其中的两相间进行反复多次分配,由于固定相对各组份的吸附或溶解能力不同,因此各组份在色谱柱中的运行速度就不同,经过一定的柱长后,便彼此分离,按顺序离开色谱柱进入检测器,产生的离子流讯号经放大后,在记录器上描绘出各组份的色谱峰。

因此,气相色谱法具有以下特点:(1)分离分析连贯性强,方法简便;(2)分离效能高,选择性好;(3)分析速度快;(4)灵敏度高;(5)应用范围广。

2、气相色谱议的组成及工作流程气相色谱仪一般由五部分组成(如图1):(1)载气系统,包括气源、气体净化、气体流速控制和测量;(2)进样系统,包括进样口、气化室;(3)色谱柱和柱箱,包括恒温控制装置;(4)检测系统,包括检测器及控温装置;(5)数据处理系统。

测定时,载气由高压钢瓶1供给,经减压阀2减压后,进入载气净化干燥管3以除去载气中的水分。

由针形阀4控制载气的压力和流量。

流量计5和压力表6用以指示载气的柱前流量和压力。

再经过进样口(包括气化室)7,试样就在进样口注入(如为液体试样,经气化室瞬间气化为气体)。

由载气携带进入色谱柱8,将各组分分离后依次进入检测器9后放空。

检测器信号由记录仪10记录,将物质的浓度或质量的变化转变为一定的电信号,经放大后在记录仪上记录下来,就得到色谱流出曲线。

根据色谱流出曲线上得到的每个峰的保留时间,可以进行定性分析,根据峰面积或峰高的大小,可以进行定量分析。

3、 热导池检测器原理热导池检测器是基于不同组分与载气有不同的热导率的原理而工作的一种热传导检测器(如图2)。

在通过恒定电流以后,钨丝温度升高,其热量经四周的载气分子传递至池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意!!!本实验报告参考仅供参考,请不要简单抄袭,否则退回重写同学间亦不要互相抄写,内容雷同者,记零分实验一气相色谱定性分析(实验报告不得直接粘贴图片数据,需自己抄写)一、实验目的:1.熟悉仪器和基本操作2.练习基于色谱图的基本计算;2.练习基于保留值和用已知物对照的的定性分析方法。

二、实验原理:(自己书写)三、仪器和试剂(自己书写)四、实验步骤(自己书写)五、结果与数据处理1、色谱图(从下列图表中选择自己需要的,数据是多次实验的结果,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不必全部使用)图1:纯甲醇的色谱图图2:纯乙醇的色谱图图3:白酒的色谱图图4:白酒的色谱图(原件供参考)图5:白酒的数据(参考数据)图6:白酒的色谱图(原件供参考)图7:白酒的数据(参考数据)2、分析(自己书写)六、讨论(自己书写)实验二苯系物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实验报告不得直接粘贴图片数据,需自己抄写)一、实验目的(以下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内容自己写)1.掌握高效液相色谱仪器的构造及基本使用方法。

2.理解和掌握归一化法对组分含量的测定。

二、基本原理(以下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内容自己写)采用非极性的十八烷基键合相为固定相和极性的甲醇-水溶液为流动相的反相色谱分离模式特别适合于同系物如苯系物的分离。

苯系物具有共轭双键,但因共轭体系的大小和极性不同,因而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不同,导致在柱内的移动速率不同而先后流出柱子。

苯系物在紫外区有明显的吸收,可以利用紫外检测器进行检测。

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将测得的未知物的保留时间与已知纯物质对照进行定性分析。

当试样中的各组分都能流出色谱柱,并在色谱图上显示色谱峰时,可用归一化法定量分析。

设试样中有n个组分,各个组分的质量分别为m1,m2,……..mn,其中组分i的质量分数wi可按下式计算:w i = mi/m×100%= mi/m1+m2+…+mn×100%=Aifi/ A1f1+ A2f2+…Anfn×100%f i 为质量校正因子,得质量分数,Ai为峰高(峰面积)。

若个组分的f值相同,例如同系物中沸点接近的各组分,上式可简化为:wi= mi/m×100%= mi/m1+m2+…+mn×100%=Ai/ A1+ A2+…An×100%三、仪器及试剂(以下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内容自己写)1.高效液相色谱仪(配紫外检测器,检测波长254nm)2.超声波清洗机3.25µL平头微量注射器4.苯、甲苯、联苯5.流动相的体积配比为:甲醇:水=80:20四、实验步骤:(以下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内容自己写)1. 打开输液泵电源,仪器自检。

2. 从输液泵显示屏输入流动相流速,启动泵。

3.打开紫外检测器电源及氘灯。

4.打开色谱工作站及采集器电源,建立方法。

5.用流动相冲洗色谱柱,察看基线,基线稳定进样。

6.实验完成后按顺序关机。

五、结果与数据处理(从下列图表中选择自己需要的,数据是多次实验的结果,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不必全部使用)(具体内容自己写)六、讨论(具体内容自己写)实验三红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苯甲酸和聚苯乙烯一、实验目的(以下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内容自己写)1、掌握红外光区分析时固态试样的制备方法。

2、了解如何从红外光谱图中识别基团以及如何从这些基团确定未知化合物的主要结构。

3、了解Perkin-Elmer 红外光谱仪的操作规程及使用。

二、红外光谱定性分析原理(具体内容自己写)三、红外光谱仪操作规程(以下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内容自己写)1.开机打开电源→开主机→开计算机→打开Spectrum2.制样(KBr压片法)取100毫克左右干燥的KBr(市售分析纯KBr可满足一般红外分析要求),1毫克左右样品在玛瑙研钵中混合研磨,使平均颗粒尺寸为2um左右。

试样与KBr的比例与试样的结构有关。

对于具有强极性官能团的物质样品与KBr的比例可达1:600,对于极性小的样品KBr 的比例可减少。

3.压片4. 测试四、实验内容(以下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内容自己写)1、苯甲酸红外光谱测定(KBr压片)2、塑料薄膜的红外光谱五、结果分析(图可使用,以下文字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内容自己写)1.苯甲酸的红外光谱图(该图需要自己修整或重画,使美观)苯甲酸的各峰请对照书上的表10-3自行分析2. 塑料薄膜的红外光谱图(聚氯乙烯)4000350030002500200015001000500-1001020304050607080716284629251464T %s cm-1分析: 波数为2925处吸收峰为CH 2反对称伸缩振动引起的 波数为2846处吸收峰为CH 2 对称伸缩振动引起的波数为1464处吸收峰为C-C 单键的骨架振动引起的波数为716处吸收峰为(CH 2)n >4面内摇摆振动引起的(以下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内容自己写)1. 苯甲酸:见苯甲酸红外谱图υ=C -H (Ar )3077,3012 υC=C (Ar )1600,1582,1495,1450 υ(O-H)(形成氢键二聚体) 3000~2500(多重峰)υ(C=O) 1688 δ(O-H)935 δC=O 1428 δC-O-H (面内弯曲振动)1250 2. 塑料薄膜 (自己分析)六、讨论(具体内容自己写)实验四、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以下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内容自己写)一、实验目的1、了解紫外光谱仪的结构和原理,学习紫外光谱仪的使用方法;2、了解有机化合物的两种主要吸收光谱:n→π*、π→π*,掌握溶剂性质和共轭效应对吸收光谱的影响。

3、掌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使用。

二、基本原理1、分子主要有四种跃迁类型,跃迁所需能量为:σ→σ* > n→σ* ≥π→π* > n→π*π→π*跃迁:π电子跃迁到反键π* 轨道所产生的跃迁,这类跃迁所需能量比σ→σ*跃迁小,若无共轭,与n→σ*跃迁差不多。

200nm左右,吸收强度大,κ在104~105范围内。

2、若体系共轭,E减小,λ增大,波长向长波方向移动。

含不饱和键的化合物发生π→π*跃迁:如C=O ,C=C 等。

n→π*跃迁:含杂原子不饱和基团(—C ≡N ,C= O )能量最小,λ约在200~400nm(近紫外区)三、仪器与试剂: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T6:北京普析通用)。

2.苯,苯酚,乙醇:分析纯。

3.苯酚/水、苯/水、苯/乙醇溶液:~10-4mg/ml。

五、实验步骤1.按实验指导讲义操作仪器;2.以乙醇为参比,建立基线;3.依次扫描苯酚/水、苯/水和苯/乙醇溶液的吸收光谱。

六、结果与讨论: 1.实验结果:(该图可以使用)-0.8-0.6-0.4-0.20.00.20.40.60.81.01.2A (吸光度)波 长图:苯酚/水、苯/水和苯/乙醇溶液的紫外吸收光谱2.讨论:2.1 溶剂的影响:苯的紫外是典型的π→π*跃迁,其波长E1在185nm 左右,由于仪器最低测定波长为190,所以观察不到,E 2在204nm 左右,可以观察到。

B 吸收带在乙醇作为溶剂得到的光谱中,可以清晰的观察到。

水的极性比乙醇大,在以水为溶剂的光谱中,B 吸收带变弱。

2.2 苯酚和水之间可以形成氢键,而且由于-OH 和苯环之间的共轭作用,使得E 2和B 吸收带移向长波方向的变化较为明显。

并且,苯的B 吸收带的精细结构消失。

实验五离子选择性电极法测定水中氟离子(以下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内容自己写)一、实验目的1、掌握电位测量的基本原理。

2、学会使用离子选择电极的测量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

二、实验原理氟离子选择电极是以氟化镧单晶片为敏感膜的电位法指示电极,对溶液中的氟离子具有良好的选择性。

氟电极与饱和甘汞电极组成的电池可表示为:Hg| Hg2Cl2,KCl(饱和)|| F—(试液) | LaF3|[10-3mol/L NaF 10-1mol/L NaCl,AgCl| AgE(电池)= E(F)— E(SCE)=κ—RT/F lnα(F)—E(SCE)=K - RT/F lnα(F)=K - 0.059 lnα(F)式中,0.059为25℃时电极的理论响应斜率,其他符号具有通常意义。

用离子选择电极测量的是溶液中的离子活度,而通常定量分析需要测量的是离子的浓度,不是活度。

所以必须控制试液的离子强度。

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测量F—时,最适宜pH值范围为5.5-6.5。

pH值约为6的柠檬酸盐缓冲溶液来控制溶液的pH值。

柠檬酸盐还可消除Al3+,Fe3+的干扰。

三、仪器和试剂1、离子计或pH/ mV计2、电磁搅拌器3、氟离子选择电极4、饱和甘汞电极5、氟离子标准溶液:0.100mol/L;6、总离子强度调节缓冲剂(TISAB):0.5 mol/L(用1:1盐酸中和至pH≈6)四、实验步骤1、准备将氟电极和甘汞电极分别与离子计或pH/mV计相接,开启仪器开关,预热仪器。

2、清洗电极取去离子水50-60mL置于100mL的烧杯中;放入搅拌磁子,插入氟电极和饱和感汞电极。

开启搅拌器,2-3min后,若读数大于370mV,则更换去离子水,继续清洗,直至读数不下降。

3、工作曲线法A、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测定。

分别准确移取0.2mL、0.4mL、1.0mL、2.0mL、4.0mL、10.0mL的氟离子标准溶液置于50 mL 容量瓶中,加入0.5 mol/L的TISAB缓冲溶液5.0 mL,用去离子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将标准溶液分别倒出部分置于塑料烧杯中,放入搅拌磁子,插入已经洗净的电极,一直搅拌,待读数不变稳定后,读取电位值。

按顺序从低至高浓度依次测量,每测量1份试液,无需清洗电极,只需用滤纸沾去电极上的水珠。

测量结果列表记录。

B、水样的测定取水样25.0mL置于50mL容量瓶中,加入0.5 mol/L TISAB缓冲溶液5.0mL,用去离子水稀释至刻度并摇匀。

倒出部分置于塑料烧杯中,放入搅拌磁子,插入干净的电极进行测定,按操作A中的测定步骤方法读取稳定电位值。

五、结果与数据处理1、用测量出的系列标准溶液的数据,绘制标准曲线。

2、使用标准曲线根据水样测得的电位值,计算出F-的浓度,再换算得到水样中F-的实际含量。

注意表格的书写格式,表号表名等工作曲线:80100120140160180200E /m v-log(c)/mol/L图 :离子选择电极标准曲线注意图的书写格式,图号图名等-六:讨论(具体内容自己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