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傲慢与偏见》原著与电影中的对白差异 燕楠
傲慢与偏见原著与电影(改后)
![傲慢与偏见原著与电影(改后)](https://img.taocdn.com/s3/m/73e2b7c458f5f61fb736660e.png)
《傲慢与偏见》原著与电影(05版)比较G070816蔺瑛关键词:傲慢与偏见原著电影艺术形式摘要:傲慢与偏见作为奥斯丁的代表作,在近一百多年来文学史上多次革命后仍广受人们喜爱和好评。
对于2005年版的傲慢与偏见电影,许多观众给予的评价并不是很高,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认为有许多地方与原著不符。
我个人原著和电影都非常喜欢,所以就将这两部不同形式的作品加以比较,简要地分析一下文字和影视不同的艺术价值。
正文:一、写论文的原因《傲慢与偏见》是最受欢迎的改编题材,自小说于1817年诞生以来,曾分别在1938、1952、1967、1980和1995被搬上电视银幕。
2005年的《傲慢与偏见》电影版由乔·怀特导演,80后演员凯拉·奈特利主演,画面给人唯美,温暖的感觉,但清亮的画面和优秀的演员并没赢得所有人的喜爱,一小部分的人几乎完全否决了这部电影的成就,原因竟然是因为电影中有许多细节与原著不完全一致!其实除了《傲慢与偏见》,许多小说在成功之后都会被翻拍成电影,而在电影上映后人们都会根将其与原著比较,看孰优孰劣。
我个人认为,电影和小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即使情节相同,表达的形式不同也会给人带来完全不同的艺术享受。
原著和电影我都非常喜欢,所以就将这两部不同形式的作品加以比较,简要地分析一下文字和影视不同的艺术价值。
二、我的看法——原著与电影不同之处的比较1 财产:书中的班纳特一家年收入2000英镑,也算是乡绅,而电影中所表现的稍微穷了点。
2开场:书中在班纳特太太告诉班纳特先生他们有新邻居前班纳特先生还没有拜访过宾格莱,但电影中已经拜访过了。
班纳特先生拜访宾格莱后并没立刻告诉大家,不论是书还是电影都表现了他喜欢卖关子,变幻莫测的古怪性格。
但电影中班纳特先生的先行一步美化了这个怪老头,让他有些神奇,使电影更快的进入情节。
3(第一次)表白:书中达西是突然出现在柯林斯家里(当时柯林斯夫妇出去了),沉默几分钟后直接向伊丽莎白告白。
荧幕上的《傲慢与偏见》之对比研究
![荧幕上的《傲慢与偏见》之对比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4692ba91a37f111f1855b10.png)
0 5 版 电影是青年导演乔怀特的处女作 ,
影 片 中乔 怀 特的 电影 惆伥忧郁 的风格处处
可见 。 马修 ・ 麦克 费登饰演的达西太过忧郁 , 他 的 眼神 经 常显得呆滞 无光 ,表情缺乏神 采 。伊丽莎 白的扮演者凯拉 ・奈特莉 ,活泼
材高大 , 体态笨拙 。 他气派端庄 、 举止拘谨 。 ”
种形象符合 当时社会的审美观 , 有着中产家 庭女孩儿调皮中带着些许典雅的性格 。 剧中 两位主角 的表演都非常地细腻 ,比如詹妮弗
由一条古典欧式商业街转入布匹商店 , 再由 商店 内伊 丽莎 白和其母 亲等 人 的对 话引 出
达西 , 将达西 的第一印象通过人物对话 展示
编剧对于达西与伊丽莎 白美好 爱情的祝福 。 9 5 版 中凯瑟琳夫人古怪有余傲 慢不 足 , 第一 次 与伊丽 莎 白接触就 让后者感 到 这个角 色 不好应付 , 其对达西与伊丽莎白的恋爱也持
将 自己那种抑或不 屑、 抑或欣赏 、 抑或焦虑、 抑或气 愤的种种心理传达给观众 。 这部电影
以其 深刻、生动 、细腻 、含蓄的制片风格深
深地 打动了观众 。
入 方式各异 ,但各有特色 ,引人人胜 。
表现 配角方面 ,小说中是这样描写柯林 斯 的出场的 :“ 是一个二 十五岁 的青年 ,身
热情 , 处处洋溢着青春,与原著中的伊丽 莎
白相 比她 的表演却显得有点严肃 , 夹杂着点 愤世嫉俗 的样子 , 缺少一种浪漫 自在的优雅
感。
4 O版 电影是 由美 国米 高梅公 司制 作的
黑 白影片 ,主演劳伦斯是话剧演员 出身 。所
以他 的表演相对 比较夸张 , 使得角色显得 比 较僵硬 。 小说主人公达西是富商而并非英 国 贵族 。劳伦斯的表演就像 是一位 白马王子 ,
傲慢与偏见(2005版)与原著的比较
![傲慢与偏见(2005版)与原著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0f278401bb68a98271fefae2.png)
傲慢与偏见(2005版)与原著的比较作者:关键词:傲慢与偏见原著电影对比摘要:《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小说家简•奥斯丁的作品。
小说从主人公伊丽莎白•班内特的视角出发,描述了她在处理关于礼仪,养育,道德,教育和婚姻的问题。
虽然这个故事发生在19世纪初,它依旧吸引了一大批现代的读者,而且它也是英国文学史上最受人欢迎的小说之一。
傲慢与偏见曾多次被翻拍成电影。
然而,有些有些翻拍并不被观众认可。
关于05年翻拍的《傲慢与偏见》,有些人觉改编得很完美,而有些人则觉得不尊重原著。
Summary:Pride and Prejudice is a novel by Jane Austen. The story follows the main character Elizabeth Bennet as she deals with issues of manners, upbringing, morality, education, and marriage. Though the story is set at the turn of the 19th century, it still attracts many modern readers and it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novels in English literature. Pride and Prejudice has been made into movies for many times. However, some adaption failed to impress viewers. As for the adaption by Deborah Moggach, some peo ple think it’s perfect but some people don’t like it.论文正文:《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的代表作。
《傲慢与偏见》
![《傲慢与偏见》](https://img.taocdn.com/s3/m/2d9c58065f0e7cd18425369b.png)
《傲慢与偏见》赏析《傲慢与偏见》作为简·奥斯汀的一部传世之作,一直以来被世人所传颂和解读。
故事以班内特一家姐妹的爱情和婚姻为主要内容。
这本著作被翻拍成电影,有许多个版本,包括了04、80、95、05年版本。
其中,05年由Joe Wright导演的电影画面唯美,演员阵容更是不容小觑。
不过有不少网友却批评其空有演员阵容而使原著本身失真。
电影要将一本名著的内容浓缩于一到两个小时的视频中,本就是一项取舍艰难的工程。
使观众在愉悦的时光里,粗浅地完成一部作品的略读,电影也必有其可取之处。
在人物塑造方面,电影和文本书籍之间就会产生一些差别。
电影往往侧重于故事情节和影片画面的表现,至于一个人物的刻画就相对文本要来得模糊。
它必须保证电影放映时情节紧凑、人物性格饱满鲜明、对话不至于繁琐冗长。
原著中则会对人物有一些具体定义,比如“某某人是镇上有名的吝啬鬼”之类的描写。
所以在05年版本的《傲慢与偏见》中,原著的大部分对话都没有呈现,而是采取了几句甚至几个可以强烈表现人物性格的台词。
其中,伊丽莎白的人物性格坚强刚毅、顽皮机灵,对自己的喜恶直言不讳,在电影中表现得活灵活现。
相较之,1995年版本的《傲慢与偏见》更加完整地诠释了原著的对话和情节,大部分是原著的再现。
对于年轻读者来说,电影一定是一个可以让你简略地了解读本的好途径。
电影可以声色俱全地展示人物和剧情,但电影毕竟有它本身的娱乐性质。
看原著则需要一个安静的外在环境和内在心境。
我总觉得外国名著中的人物对话读来特别繁琐,他们的话语并不直截了当。
然而,作者不管以何种人称来叙述故事,都可以让读者更为深刻而准确地抓住人物性格特点。
05年版本的电影中的主要角色都由俊男美女来扮演,尤其是简的扮演者——罗莎蒙德·派克将简塑得格外青春而娴静。
伊丽莎白的风趣、灵动、聪慧,特别是她招牌式地调皮的笑,与拿捏得当的待人处事方式,也都可以在电影中加以呈现。
而书本由于穿插了许许多多的叙述语言和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在书中的伊丽莎白尽管爱憎分明,却也同时拥有着她本身人性的缺陷:她在与柯林斯这样滑稽可笑的亲戚交谈时,同样会觉得受罪;与威肯交往中,也会肤浅地为他着迷……当然,缺点的存在才证明了她拥有鲜活的人性。
赏析《傲慢与偏见》电影对白的反讽艺术
![赏析《傲慢与偏见》电影对白的反讽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2c311157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d4.png)
赏析《傲慢与偏见》电影对白的反讽艺术【摘要】电影《傲慢与偏见》中的对白反讽艺术展现出其独特魅力。
通过分析对白中嘲讽性的表现,探讨对白如何揭示角色性格,以及分析对白反讽的艺术手法,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角色之间的关系和社会风貌。
对白中的社会讽刺也引发了观众的思考和共鸣。
这种反讽艺术不仅增强了电影的趣味性,更突显了作品的深度和内涵。
对白的巧妙运用为电影创造了独特的氛围,引导观众思考现实中的种种问题。
反讽对白对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展望未来,对反讽的研究和欣赏将会进一步推动电影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电影《傲慢与偏见》,对白,反讽艺术,嘲讽性,角色性格,艺术手法,社会讽刺,观众共鸣,影响,研究,欣赏。
1. 引言1.1 介绍电影《傲慢与偏见》《傲慢与偏见》是一部根据简·奥斯汀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讲述了英国乡绅家庭中发生的一系列爱情故事。
影片以19世纪英国乡绅社会为背景,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贵族风范。
主角伊丽莎白·班内特和达西先生之间的爱情故事更是成为观众津津乐道的一部分。
电影《傲慢与偏见》不仅在情节上忠实还原了原著小说的风采,更通过精彩的对白呈现了每个角色的性格特点。
影片中的对白幽默、激烈、辛辣,充满了反讽和讽刺的元素,使得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能深入思考人性和社会现象。
影片以其精彩的对白和独特的艺术手法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和高度的赞扬,成为了当代世界文学与电影艺术中一部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
通过分析电影中的对白,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每个角色的内心世界和社会地位,从而欣赏到电影带给我们的深刻启示和思考。
1.2 分析电影对白的重要性分析电影对白的重要性在于对于塑造角色和推动情节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电影对白不仅是人物之间交流和互动的方式,更是展现人物性格和关系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白,观众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价值观和情感状态,从而更加贴近角色,产生共鸣。
对白也是电影中展示文化和社会背景的重要手段。
电影赏析《傲慢与偏见》
![电影赏析《傲慢与偏见》](https://img.taocdn.com/s3/m/e177601a6edb6f1aff001f48.png)
我所见的《傲慢与偏见》《傲慢与偏见》的原著在初中里就看过了,那时的年纪,正当豆蔻,满脑子童话,所以很容易就被这本小说吸引了,甚至一度还梦见了故事里的人们。
自然而然的,就喜欢上了Jane,觉得她是一个特别纯净的女子,纯净到可以散发出一系列的花香。
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的就把这个故事淡忘了,曾经从书架上看到这本书,觉得很不屑:世间真有这么美丽的故事?将一部杰出的文学作品翻拍成平庸的电影的例子大有所在,而能将平庸的文学作品锻造成一部优秀的影片却鲜有耳闻。
于是渐渐的对翻拍的电影作品不再有过高的期待。
而另一个事实是,翻拍很多就只是翻拍,它不可能跳出原著的时间的或情节的限制。
在作品的内涵上甚至都不用去过多追究。
要细品的绝对是影片的其它因素。
一旦摆脱局限,或修改情节,或增删人物,那就完全是看编剧的功力了。
这样的作品若非垃圾就定是大师级的经典作品。
两者的区别看似天壤之别。
其实只在毫厘之间。
《傲慢与偏见》没敢冒这个险,中规中矩地按着原著的步骤。
也省了我们对其思想内涵的审视,直接把目光投向影片的其它方面。
其实总的来说这部片子还是不错。
原著本身就是略带喜剧色彩的简单故事。
影片则完全尊重原著,情节上没有改动,还是原汁原味的一对普通男女的爱情故事。
而现代的摄影技术使得影片所呈现的十九世纪的英伦田园风情煞是怡人。
总是为镜头里的纯净天色,华丽城堡等等美景所倾倒。
别具一格的舞会、男士与女士的优雅起舞也是人大开眼界。
且不论影片的主题结构,这摄影师的功夫就实在不错。
为影片增色不少。
男女主角的水平却是大相径庭。
Elisabeth的开朗聪慧乐观坚强被凯拉·奈特丽演绎得恰到好处。
她的出众美貌更是让人无法将目光从她身上移走,很讨人喜欢。
Darcy的扮演者一出场却是让人感到木讷有余,高傲不足。
幸好他渐入佳境,也可能是原著在后来赋予了这个角色更多的色彩,Darcy开始变得生动起来。
有了对Elisabeth的深情,在朝日的晕圈下,一切都忽略不计。
浅析电影《傲慢与偏见》中人物对话的会话含义
![浅析电影《傲慢与偏见》中人物对话的会话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cadd8c76d4d8d15abf234ed0.png)
影视艺术研究 Research on Film and Television Art177浅析电影《傲慢与偏见》中人物对话的会话含义黄柔嘉(华南师范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摘要:《傲慢与偏见》这部电影根据简·奥斯汀的同名小说改编,描绘十九世纪初英国乡村生活和社会风貌,主要讲述伊丽莎白与达西的爱情故事。
由于家庭出身和生活环境的不同,两位主人公从一开始便有明显的难以调和的傲慢与偏见。
从误会存在到消除,两位主人公的对话既充分展现各自思想感情的变化,又蕴含了丰富的会话含义。
本文将运用格赖斯的会话含义理论和利奇的礼貌原则,从语用学角度对这部电影中人物对话的会话含义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人物对话;会话含义理论;礼貌原则“会话含义”是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Paul Grice ,1913-1988)在1967年首先提出来的,它是语用学的核心内容,在言语交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说话人违反了合作原则或次原则时,听话人就迫使自己超越话语的表面意义去设法领悟说话人所说话语的隐含意义。
这种话语的隐含意义即“会话含义”。
《傲慢与偏见》这部电影的台词设计得非常巧妙,简单的对白搭配上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和复杂的内心活动,饱含着多层次的思想感情,表层意义里隐藏了一层又一层的会话含义。
利奇在他的《语用学原则》中把“礼貌原则”作为“合作原则”的“援救”原则提出来。
利奇说:“礼貌原则不能被视为添加到合作原则上去的另一个原则。
而是援救合作原则解决一系列麻烦的一种必要的补充。
”电影中,人物常常会出于自尊心问题和遵循礼貌原则的考虑,采用违背合作原则的方法,借助非直接的表达方式产生言外之意来间接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从而避免尴尬、冲突等不良后果的出现。
[1]这是人物的“真”与“假”,也是人物对话的“真”与“假”。
一、违反合作原则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是指在参与交谈时,要使你说的话符合你所参与的交谈的公认目的或方向。
影视的语言和小说的语言——简析《傲慢与偏见》和它的同名电影
![影视的语言和小说的语言——简析《傲慢与偏见》和它的同名电影](https://img.taocdn.com/s3/m/63116dbafe4733687f21aa01.png)
影视的语言和小说的语言——简析《傲慢与偏见》和它的同名电影作者:刘薇来源:《中国商人》 2010年第12期口刘薇影视语言是文本结构和音画系统的构成统一,是所有影视作品的叙说工具。
作为年轻的艺术门类,影视艺术的叙说是在各种艺术的交叉点上分离出来的,具有天生的综合性,当然也和各种艺术门类具有比较性。
其中,影视艺术从文学艺术的分离过程是最纠缠又最生动的,影视语言和文学语言的比较与转化一直是影视艺术发展的轨迹,而这一比较与转化的过程几乎也是影视语言、影视艺术以及影视美学的发展历程。
作为文学名著的《傲慢与偏见》和作为影视作品的《傲慢与偏见》,正是这一发展历程中的经典见证。
诞生于19世纪的文学名著《傲慢与偏见》以其独特的文学语言叙说了文字的经典。
这个在作者头脑中浮现并铭刻的故事,近200年来深受读者的爱戴和仰慕。
以至于在现代影视技术发展中,一而再地被编剧和导演搬上银幕和荧屏,以满足世人对直观画面的诉求和渴望。
1940年版本的好莱坞类型片、1995年英国BBC的电视剧、2005年版本的英国电影等,诸多的影视作品《傲慢与偏见》都试图表现原著文字经典的精髓,并努力展现自己的影视语言叙说,梦想成为影像的经典。
在文本结构的创作中,这些影视作品遵循文学原著的主题和主要内容,这显然是改编的基础。
首先,是关于契合原著的外在风格和内在灵魂。
文学名著《傲慢与偏见》萦绕着18世纪末19世纪初温雅保守的英伦乡间田园格调,内敛的教养、节制的行为语言、高贵的人物形象却包裹着诙谐幽默、不畏强权、执著爱情的灵魂。
在这一点上.1940年好莱坞的类型片《傲慢与偏见》基本表达了原著勇于追求爱情的中心思想,却彻头彻尾抛弃了原著的外在风格,以致原著平衡于内敛节制和抗争执著间的内在灵魂无处彰显。
此版本一开篇的第一个镜头就将故事带人一个城镇,浓郁的美国工业化气息扑面而来。
班特纳家的女孩子们成了城镇里上流社会的小姐,伊丽莎白的言谈举止坦率直白有余而温婉内敛不足。
《傲慢与偏见》 2005版电影改编得失-8页文档资料
![《傲慢与偏见》 2005版电影改编得失-8页文档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c54229fcdd3383c4bb4cd276.png)
《傲慢与偏见》 2005版电影改编得失一、引言小说《傲慢与偏见》原名《第一印象》,是英国19世纪著名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
小说以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乡村为背景,以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的偏见和男主人公达西的傲慢为主线,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描绘出当时英国乡绅阶层对于婚姻、爱情的不同看法。
小说风格质朴自然、贴近生活,笔调辛辣反讽,字里行间所传达出的独特的女性意识和敏锐的洞察力完全不同于当时流行的充满神秘色彩的“哥特式”小说。
小说在1813年一经出版便令简?奥斯汀这位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女作家声名鹊起,其影响力一直延续到21世纪的今天。
小说里精彩的人物对白、富有戏剧性的矛盾冲突以及动感十足的场景描写使其非常适合影视、戏剧的改编。
从20世纪初开始,就不断有以小说《傲慢与偏见》为创作蓝本的舞台剧、电视剧以及电影问世,改编热潮到现在都丝毫没有减弱的势头。
其中引起较大轰动的有1940年米高梅出品的黑白版电影《傲慢与偏见》,1995年BBC制作的六集系列电视剧《傲慢与偏见》以及2005年英国Working Title Films制作的最新版电影《傲慢与偏见》。
这三个影视版本无论是剧本改编、演员表演还是影视制作都各有特色,本文则选择2005版电影为研究目标,拟从多个角度探讨电影成功的奥妙以及电影改编和原著小说之间相互影响、彼此成就的密切关系。
二、《傲慢与偏见》:从小说到电影文学名著的电影改编可以说是随着电影的发明应运而生的。
1895年,世界上第一部电影诞生于法国,而仅仅20年之后,一部改编自小说《同族人》(The Clansman)的电影――《一个国家的诞生》(The Birth of a Nation)就在美国上映了,实现了小说与电影的首次结合。
之后不断有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小说被搬上银幕,如《飘》《安娜?卡列尼娜》《简?爱》《教父》等,不胜枚举。
在众多的成功改编范例中,小说《傲慢与偏见》的2005年电影版丝毫不显逊色。
赏析《傲慢与偏见》电影对白的反讽艺术
![赏析《傲慢与偏见》电影对白的反讽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f51bbe79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bb.png)
赏析《傲慢与偏见》电影对白的反讽艺术《傲慢与偏见》作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作者伊丽莎白时代的社会风尚和上层社会的人际关系,以及婚姻和恋爱故事,细腻地描绘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
被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称为“一幅色彩绚丽的风俗画”,因为它不仅再现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乡镇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而且透过小说里的这些琐事,体现了当时的人文主义精神,深刻地反映了处于资本主义上升阶段的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正在酝酿着的种种社会矛盾和新旧交替的历史进程。
《傲慢与偏见》是一部有着强烈喜剧性效果的小说,它在讽刺英国议会,抨击当时英国上流社会的基础上,还刻画了新兴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伊丽莎白和班奈特、达西等,他们的性格及言行无不具有鲜明的个性。
正因为如此,伊丽莎白的自我独立的性格才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她坚强的意志、平静的心态、善良宽容的性格、不畏惧任何挑战的胆略,是读者能够真实感受到的。
正是这种难能可贵的品质,使她成为才貌双全的女性典型。
英国著名戏剧家马洛指出:“一切艺术之最高表现形式即在于此。
”伊丽莎白的人格魅力来自于她在矛盾冲突中表现出来的聪明智慧。
这种内在素质所激发出的主动的精神状态,是外在的激励因素所不能比拟的。
而与此相反的则是伊丽莎白式的偏见,或者是另一种表现——傲慢。
可见,伊丽莎白的性格又是复杂多变的。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伊丽莎白都是一个天才式的人物。
她可以写出《李尔王》那样的悲剧,也可以把《劝导》这样的喜剧演绎得非常精彩。
然而,伊丽莎白性格中的弱点和缺陷,比如她过于自尊自大、争强好胜,又比如她的情感是敏感的,想象力丰富,但缺乏现实主义的洞察力等,都是影响她更加完美的因素。
而这些也正是伊丽莎白的“反面”。
伊丽莎白的性格就像“两个极端”,而这也是她这个人物矛盾冲突最明显的地方。
《傲慢与偏见》电影对白中的反讽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辩证的。
《傲慢与偏见》原著与影视作品差异分析
![《傲慢与偏见》原著与影视作品差异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f8bc8d75fbfc77da269b170.png)
1 . 简・ 奥斯, 3 / J  ̄ 说《 傲慢 与偏见》 原著内容及意义
印刷 媒 介 的 诞 生 促 进 了 书籍 出版 与 阅读 的普 及 ,文 学
以给女方提供物质上的保证而结合 ,因此双方完全尤法享 受爱情的美好 ; 二是像莉迪亚与威克姆 , 彼此 因为外貌带来
不管是男女主角第一次见面的达西说伊丽莎白的外表还可以忍受还是伊丽莎白随着夏洛特父母前去探望夏洛特时被达西告白二人在室内争吵甚至到最后在田间小道两人吐露心声互相倾诉衷肠1995年年版长达五小时的迷你剧几乎完全还原了书中的场景对话和时间节奏
20l 4 No.6
文
学 研
究
S e r i a l
的一 时 情 欲 冲 动 便 随 心所 欲 ,毫不 顾 忌 因此 给 家 庭 和 他 人
阅读 由此也成为最受大众欢迎的一种 审美方式 。但是在现 代1 二 业文 明催生下诞生的影视艺 术却改变 了这一文字传播 阅读与接受的景观 , 经过一百多年 的发展 , 电影从最初人们 眼中的杂耍变成 了一门成熟的影像叙事艺术 ,而 电视艺术
了 四起 娴 缘 :男 主 角 达 西 与 女 主 角伊 丽 莎 白彼 此 的爱 情 纠
葛, 简与宾利 的一见钟情 , 夏洛特 与柯林 斯的权衡利 弊 , 莉
迪 哑 与威 克 姆 的见 色起 意 。 在 上 述 j段 婚 姻 的进 展 中 。 男 主
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 的当时社会 , 简・ 奥 斯汀用 清新明快 的手法 批评 了社会等 级带来 的世俗偏 见 ,
No . 73
《 傲慢 与偏见》 原著与影视作品差异分析
梁 檩 吕 乐 ( 上海 理工 大 学外语 学 院 ,上海 2 0 0 0 9 3 )
《傲慢与偏见》与其改编电影之间所体现的差异探析
![《傲慢与偏见》与其改编电影之间所体现的差异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b0f3a1e576eeaeaad1f33041.png)
《傲慢与偏见》与其改编电影之间所体现的差异探析作者:田海松高晶来源:《当代旅游(下旬)》2017年第08期摘要:英美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的历史源远流长,两者关系紧密,相辅相成。
但文学作品与电影作品在艺术上的呈现方式与表达方法截然不同,文学作品以文字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而电影作品则是借助现代电影技术将人物、场景、语言等以更为形象化和具体化的视觉语言符号表现出来。
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是其中最经典的文学作品与电影改编作品之一。
本文主要以《傲慢与偏见》为例,对英美文学作品与其改编电影之间的区别进行探讨。
关键词:英美文学作品;电影改编;《傲慢与偏见》;区别文学作品与电影作品是两种不同而又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二者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文学作品以文字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而电影作品则是借助现代电影技术将人物、场景、语言等以更为形象化和具体化的视觉语言符号表现出来。
由英美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电影作品与文学原著本身在表现方式,以及叙事策略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不同。
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小说《傲慢与偏见》是其中改编次数最多的作品之一,迄今为止,由《傲慢与偏见》改编而成的电影多达十余部,其中电影作品就有四部。
本文选取英美文学作品改编史上的这一经典作品为例,对英美文学作品与其改编电影之间的区别进行探讨。
一、表现方式的不同文学作品往往是以语言文字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故事情节及主题思想,从而反映出现实生活;而电影作品则是一种更为综合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往往借助现代电影技术从视觉以及听觉等多个角度来刺激观众,通过演员的精彩表演、精美的拍摄画面以及恰当的背景音乐等手段更为具体的表现文学作品的内容。
简·奥斯汀是一位笔触细腻、洞察力敏锐的作家,在小说《傲慢与偏见》中,她用生动的文字语言为我们刻画了诸多经典的人物形象,无论是主要人物伊丽莎白·班内特、达西先生还是次要人物班内特太太、凯瑟琳夫人,无不个性鲜明、生动饱满。
《傲慢与偏见》原著及影视版本随便说说(2):各版本达西之比较
![《傲慢与偏见》原著及影视版本随便说说(2):各版本达西之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8b0dd4e9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6a.png)
《傲慢与偏见》原著及影视版本随便说说(2):各版本达西之⽐较接下来说说⼏部关于《P&P》的改编影视作品中的达西吧。
以前,我也是⼀位忠实的原著维护者,坚信任何的改编最终都会曲解了原作者的本意,甚⾄会强奸了我对于原著的理解,我⼀度因为电影《乱世佳⼈》把玛格丽特的⼩说简化⽽愤愤拒绝接受这部经典之作达数年之久……现在,我不会再这样想。
诚然,⼀部⼩说承载着作者的⼈⽣感悟,很难被作为读者的我们完全领悟。
⽽我们的领悟,⼜因为各⾃经历的不同,⽽各有区别。
⼀百个⼈⼼中有⼀百个奥菲丽娅,所以,⼀百个⼈⼼中⼜何尝不是有⼀百对达西和丽萃呢?⽽影视改编作品是编导者⾃⼰对于原著的领悟,甚⾄是为了艺术或者市场⽽作出种种背离原著的调整或者妥协,所以也许距我们的领悟差距更⼤。
换作以前,我是难以接受这种改变的,但是现在,我逐渐意识到,当平⾯的⼈物突然幻化成化成形神俱备的⽴体影像时,⼜何尝不是给了书中⼈物另⼀次⽣命?⽣活中,我们常常会按着⾃⼰的喜好,把某⼈的某⼀个特点放⼤来看,⽽忽略他的其他特点。
演员们对于书中⼈物的塑造,往往也是这样。
他(她)完全演绎出了你⼼⽬中的经典形象,固然可遇不可求,但是,把原著⾓⾊的或者为我们所欣赏或者被我们所忽略的特征很充分地表现出来,⼜何尝不是令我们对⾓⾊的⼀次重新认识?也许是基于这个原因,我爱我所看过的每⼀版的改编版中的达西和伊丽莎⽩,甚⾄包括那部印度宝莱坞的后现代演绎版《新娘与偏见》,以及另⼀版借⽤了P&P灵魂的《BJ单⾝⽇记》。
这幅图,上中与左下的便是另两个版本.右下的出⾃04年印度宝莱坞歌舞剧<新娘与偏见>,是⼀个改编甚⼤的演绎版本(Bride&Prejudice)1980版Mr.达西:⾼贵傲慢的古典贵族(David Rintoul)戴维德饰演的达西之于我,是有⼀点点P&P的初恋情结在⾥⾯的,因为80版是我看过的第⼀个PP影视版本,更早于我读奥斯丁的原著⼩说。
傲慢与偏见(2005版)与原著的比较
![傲慢与偏见(2005版)与原著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b4369937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3d.png)
傲慢与偏见(2005版)与原著的比较第一篇:傲慢与偏见(2005版)与原著的比较傲慢与偏见(2005版)与原著的比较作者:关键词:傲慢与偏见原著电影对比摘要:《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小说家简•奥斯丁的作品。
小说从主人公伊丽莎白•班内特的视角出发,描述了她在处理关于礼仪,养育,道德,教育和婚姻的问题。
虽然这个故事发生在19世纪初,它依旧吸引了一大批现代的读者,而且它也是英国文学史上最受人欢迎的小说之一。
傲慢与偏见曾多次被翻拍成电影。
然而,有些有些翻拍并不被观众认可。
关于05年翻拍的《傲慢与偏见》,有些人觉改编得很完美,而有些人则觉得不尊重原著。
Summary:Pride and Prejudice is a novel by Jane Austen.The story follows the main character Elizabeth Bennet as she deals with issues of manners, upbringing, morality, education, and marriage.Though the story is set at the turn of the 19th century, it still attracts many modern readers and it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novels in English literature.Pride and Prejudice has been made into movies for many times.However, some adaption failed to impress viewers.As for the adaption by Deborah Moggach, some people think it’s perfect but some people don’t like it.论文正文:《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的代表作。
《傲慢与偏见》小说与电影的对比
![《傲慢与偏见》小说与电影的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e417300459eef8c75fbfb389.png)
《傲慢与偏见》小说与电影的对比《傲慢与偏见》是英国现实主义作家简·奥斯汀的一部经典之作,该小说因其独特的观察角度以及丰富的思想内涵在社会上造成了深刻的影响,也成为人们广泛改编的题材。
电影版的《傲慢与偏见》是在经过一定电视改变之后一个全新形式。
由于小说被改编的电影版本过多,下面我说一下2005年电影版电影版的《傲慢与偏见》与小说有何区别:一、内容上的区别:小说《傲慢与偏见》是以男女青年之间的恋爱和婚姻为主要题材,其中共描述了四段姻缘,分别是:男主角达西和女主角伊丽莎白的爱情纠葛,夏洛特和柯林斯之间的权利纷争,简和宾利之间的一见钟情,莉迪亚和威克姆之间的见色起意,在上述基础姻缘的紧张过程中,男主角达西和女主角伊丽莎白通过不断的消除隔阂和偏见,并纠正了彼此之间存在的错误,最终走到了最后。
从这部经典的著作当中,作者通过奠定幽默的基调,运用带有讽刺的手法对小说当中的各种人物进行描述,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各种世态。
在电影版当中,小说当中的宾利夫妇在电影当中没有出现,伊丽莎白对婚后的夏洛特进行拜访时也是一个人去的,整部电影的重点被放在了达西和伊丽莎白二人在感情方面的发展变化上,因此,在这部电影电影当中,对伊丽莎白错爱威克姆、莉迪亚和威克姆私奔离家出走后,达西为其私奔出谋划策以及柯林斯对班内特一家的陷害时的情绪波动的描写,这些方面在电影中表现的较为简略。
这样的改动虽然能让故事的主线变得更加生动,在对观众的调动方面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但是也相对消弱了原著当中对小人物三分刻画的人物表现形式,在2005年版的电影当中,在夏洛特和柯林斯在订婚的事情上,就仅凭一句“我今年二十七岁了,不仅没有钱而且还没有前途,并且还成为了父母的负担”的台词,这样的台词解释在电影当中与原著相比就会显得十分的单薄。
在电影当中进行这样的改编,夏洛特在电影中的作用已经完全成为了男女主角感情发展的催化剂,推动男女主角感情下一阶段的发展,这个人物在一定程度上也很难得到观众的注意和重视。
傲慢与偏见影评
![傲慢与偏见影评](https://img.taocdn.com/s3/m/66e7bb359b89680202d82554.png)
《傲慢与偏见》影评记得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名字的时就被它的名字所吸引,我无法准确的形容那种感觉,那是一种茫茫浓雾中找到一点光芒,在十字路口发现路标的欣喜。
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书开始阅读,从那时起就在也无停手,而就观看了所有的关于《傲慢与偏见》的电影《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原著对男女之间微妙感情的适度把握令人叹为观止,因此自从1813年小说正式出版以来,备受追捧,更是数次被改编成不同版本的影视作品。
2005年,英国导演乔·怀特遵从着“原汁原味”的法则将这部经典名著再次搬上了大银幕,用传统的故事叙述和全新的视觉表现,将十八,十九世纪的英国勾勒成一幅流动着的社会风情画。
影片华丽的场景,美丽的田园风光和优美典雅的音乐,不仅将人们带回了那个充满典雅与高贵的纯真年代,也让我们领略到纯英国文学衍生出的深厚魅力。
或许,现实生活本来就太过沉重,人人都想有个做梦的机会,而影片《傲慢与偏见》恰好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机会,让智慧得以与美貌并重,使得平凡的我们在获得一份轻松愉悦的心情同时,也能看到一点对情感的希望,从而更加努力地去找寻属于自己的幸福。
而只要人类存在,恋爱婚嫁就是永远的主题,演不尽的,又何止是一版版的《傲慢与偏见》。
相信我们还会对十年乃至五十年后的《傲慢与偏见》满怀热情和期待。
在追求爱情的路上,一定要坚定自己的信念,不要因为金钱、名利或其他原因而草草决定,要坚持寻找真爱。
如果对方的某些缺点是自己所不能容忍的、而且也是自己所无法改变的话,就应该果断选择放弃;当然也应该要珍视彼此,不要由于别人的一些话就改变自己的决定,幸福要自己去经营。
小乡绅班纳特有五个待字闺中的千金,班纳特太太整天操心着为女儿物色称心如意的丈夫。
新来的邻居彬格莱是个有钱的单身汉,他立即成了班纳特太太追猎的目标。
在一次舞会上,彬格莱对班纳特家的大女儿吉英一见钟情,班纳特太太为此欣喜若狂。
加舞会的还有彬格莱的好友达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毕业论文题目:浅析《傲慢与偏见》原著与电影中的对白差异姓名:燕楠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与职业教育学院系:专业:英语年级:2011级学号:27220113351035指导教师(校内):丁燕蓉职称:副教授2013年05月20日信息时代的个性化与顾客关系管理下的品牌分析浅析《傲慢与偏见》原著与电影中的对白差异[摘要]经典文学总是不断被后人作为基础进行艺术再创作,2005年的电影《傲慢与偏见》就是一个很成功的例子,在口碑和票房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电影《傲慢与偏见》在尽可能保持原著表意与内涵的基础上,在对话方面做了大量的删减。
编剧在台词选用上,有时也会通过修改词组或调整语法的方式来迎合当下的思维方式。
[关键字] 《傲慢与偏见》艺术再创作对白差异On the Differences of the Dialogues in Pride and Prejudice between the Original andthe Film[Abstract]Classic literatures are always used as a basis for art re-creation. The film Pride and Prejudice made in 2005, which received good reputation and great box-office, is a typical example. Even it trimmed a large amount of dialogue s, but also retain ed the original connotation. The scriptwriter of this film sometimes changed the phrase and sentential form to cater for the audience.[Key word]Pride and Prejudice Art re-creation Differences in Dialogues目录引言 (1)一、原著与电影的简要介绍 (1)(一)关于原著 (1)(二)关于电影 (2)二、原著与电影中对白的差异与原因分析 (2)(一)班内特一家的交谈 (2)(二)男女主人公的交流 (3)(三)书信表达 (5)三、差异成因的简单归纳 (7)结论 (8)致谢语 (9)参考文献 (10)引言《傲慢与偏见》(英文:Pride and Prejudice)是世界名著之一,也是19世纪著名小说家简·奥斯丁最著名的小说之一。
本文中所要讨论的对白差异则是基于原著与2005年由乔·怀特执导,艾玛·汤普森改编,凯拉·奈特利、马修·麦克费登等主演的电影版《傲慢与偏见》的讨论。
笔者将通过对对白差异的分析,探讨在语言方面人们如何做到既能保留原著精神又能符合再创作的背景条件,并体现创作者对艺术原形的理解的。
一、原著与电影的简要介绍《傲慢与偏见》作为一部世界名著,不仅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也为后人的艺术再创作提供了一部十分细腻的蓝本。
《傲慢与偏见》曾多次被改编为影视作品,(一)关于原著《傲慢与偏见》(英文:Pride and Prejudice)是世界名著之一,也是19世纪著名小说家简·奥斯丁最著名的小说之一。
简·奥斯丁1796年到至1797年间写成此著,写作地点都是在英国的汉普郡的史蒂文顿(Steventon Rectory)。
1811年,奥斯汀校正,原书名叫《第一印象》(First Impressions),不过后来更改名为《傲慢与偏见》。
1813年,由白丘(Whitehall)的军方图书馆(Military Library)出版社的艾格顿先生(Mr. Egerton)出版。
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一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核心围绕着英国地主乡绅的情感及婚姻问题展开。
这部社会风情画式的小说不仅在当时吸引着广大的读者,时至今日,仍给读者以独特的艺术享受。
作品以班内特一家为主线,班内特太太最大的人生目标就是给她的五个女儿找到如意郎君。
可惜天不从人愿,二女儿伊丽莎白偏能找出许多不愿结婚的理由。
当班纳特太太听说邻近的内瑟菲尔德庄园被一个富有的单身汉宾利租下,并且会带着他那些有身份的朋友们前来消夏时,她兴奋地认定这是女儿们的福分,求婚的人眼看着就要上门。
一切如愿以偿地进行着,新来的查尔斯·宾利先生很快就与她的大女儿简坠入爱河。
可是,当二女儿伊丽莎白遇上一表人才却冷漠傲慢的阔公子达西时,这天造地设的一对璧人却因傲慢与偏见心生间隙。
尽管此后遇到了种种波折,但却让两人对彼此更加了解,直至最后两人遭到达西先生姑母的强烈阻止也没能抵挡达西与伊丽莎白的爱情决心。
(二)关于电影《傲慢与偏见》曾多次被改编为影视作品,除了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外,相信也是因为这部著作本身对18世纪末英国乡镇生活的精准描写以及其细腻的感情刻画。
早在1940年就被搬上荧屏,因其对原著的改动,得到的评价褒贬不一,又有观众成这是对原著的好莱坞化,并不欣赏。
此后,英国BBC广播电视台在20世纪先后三次将原著进行改编,以广播剧、电视剧等艺术形式向大众传播。
更有意思的是,印度宝莱坞也根据原著创作了名为《爱斗气爱上你》的印度喜剧歌舞片,被观众称为《傲慢与偏见》的歌舞杂烩版。
而本文中所要讨论的对白差异则是基于原著与2005年由乔·怀特执导,艾玛·汤普森改编,凯拉·奈特利、马修·麦克费登等主演的电影版《傲慢与偏见》的讨论。
这部电影带有浓烈的英国色彩,从音乐、服装等细节都可以看出导演对十八、十九世纪交替之时的忠实还原。
二、原著与电影中对白的差异分析由于电影是对原著作品的缩减整理,笔者将从电影作为出发点,并对比原著中的相同表意段落,从而分析其异同,分为几个角度:(一)班内特一家的交谈电影的序幕和原著中一样,从班内特家庭的一次交谈开始,为观众简单描绘了班内特一家人的性格特征。
电影将原著中班内特夫妇二人的对话扩展为一家七口的日常交流,由班内特太太向班内特先生强烈要求为了女儿们的幸福去拜访贵族宾利先生开始,除了编剧把大段班内特太太对宾利先生的描述改为女儿们在门外偷听,并将关键字如"five thousand a year", "he's single"复述出来分享给其他姐妹外,保留了大部分原文中的用词。
为了使演员的用词简练,原文中的"My dear Mr. Bennet"除了在第一次使用全称外,其余全部改为"Mr. Bennet",此段对话的对比如下:电影中--- Mrs.Bennet"My dear Mr. Bennet, have you heard? Netherfield Park is let at last? Do you not want to know who has taken it?" Mr.Bennet"As you wish to tell me, I doubt I have any choice in the matter."班内特太太说,亲爱的班内特先生,你听说了吗?尼德斐园终于租出去了,你知道是谁租走了吗?班内特先生说,如果你想要告诉我,我怀疑我难道有选择的权利吗。
原著中--- "My dear Mr. Bennet,"said his lady to him one day, "have you heard that Netherfield Park is let at last?" Mr.Bennet replied that he had not. "But it is,"returned she, "for Mrs.Long has just been here, and she told me all about it." Mr.Bennet made no answer."Do not you want to know who has taken it?" cried his wife impatiently. "You want to tell me, and I have no objection to hear it."原著中,作者写出了班内特太太是位性子急躁的人,急于向自己丈夫汇报这一消息。
而电影中的台词因为简洁需要,省去了中间的部分,第一句中将一个定语从句拆分成两个问句,后一句的‘Do not you want’变为‘Do you not want’都使语气显得更加急切,有强调的口吻。
而班内特先生的回应中加了‘as you wish’体现出了他的无奈与对妻子的了解。
‘I have no objection to hear it’改为‘I doubt I have any choice in the matter’语意上更容易被观众理解,这也是时代不同造成的语言差异。
而原文中的objection,在现代来讲我们更常在法庭中或正式场合中使用,比如:"I have no objection to your proposal. "(我对你的提议没有异议), "The barrister entirely renounce his right to object to a juror." (这位律师完全放弃了反对陪审团成员的权利)。
编剧在此处替换成了choice这个日常词语的原因我认为有两点,一是考虑到观众的日常习惯,二是班内特先生说他怀疑自己在这件事上有选择权这种说法更有轻微的讽刺而又不缺乏丈夫对妻子的一种爱意。
由于写作上的局限,作者在编写班内特一家的对话时,总是一个人等对方说完了才说自己的话,电影编剧则在这点上添加了吵闹插嘴的情况,因为她认为一家七口人,五个孩子还都是女儿,肯定是吵吵闹闹的,所以当观众在观赏电影时总会听到班内特一家七嘴八舌地讲话。
(二)男女主人公的交流在影片中,有一段男主人公达西先生第一次向女主人公伊丽莎白表达自己情意的戏,两人都讲了自己埋在心里的话,包括达西先生对伊丽莎白的情感以及伊丽莎白对达西先生的评价等。
这个片段与原文中设置的场景有了很大的改动,从屋内转变成雷阵雨中的室外,因此对话上也成为了编剧最大的一次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