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的影响:社会心理取向

合集下载

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辅导用书(大众传播的影响:社会心理取向)【圣才出品】

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辅导用书(大众传播的影响:社会心理取向)【圣才出品】

第六章 大众传播的影响:社会心理取向6.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大众传播与认知基模1.认知基模基模,是一种认知结构,它代表着某个特定概念或刺激的有组织的知识,一个基模既包括概念的各种属性,也包括这些属性之间的关系。

2.基模的种类基模的分类方式有很多种,根据基模涉及的内容和对象介绍5种基模:个人基模、自我基模、角色基模、事件基模(剧本)和与内容无关的基模。

认知基模 大众传播与认知基模 基模的种类 认知基模与信息处理 大众传播与基模 沉默螺旋的发现 沉默螺旋理论的内容 沉默的螺旋 对孤立的恐惧和准统计感官 大众媒体的强效果理论 沉默螺旋理论的民意观 沉默螺旋的批评与讨论 第三人效果 第三人效果 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 第三人效果的表现及讨论大众传播的影响:社会心理取向(1)个人基模个人基模涉及人们对特定个体的特点和目标的看法。

(2)自我基模这是指人们对自我特征的看法。

(3)角色基模这是指人们平时最常用到的基模之一,面对陌生人,人们常常只能根据外在的肤色、性别、年龄以及比较容易获得的学历、职业、职位等角色来做出判断。

人们在与他人交往时,最先使用的是角色基模,然后再使用个人特征等个人基模将角色基模进一步具体化。

(4)事件基模事件基模也被称为“剧本”,它主要描述人们熟悉的事件的程序。

(5)其它类基模与内容无关的基模描述的是不同内容元素之间的关系,这些基模包括平衡基模、线性基模、因果基模、类比基模等。

3.认知基模与信息处理(1)一般而言,基模在人们的认知过程中会影响人们对新信息的编码,对旧信息的记忆,推断缺失的信息。

(2)人在加工信息的时候,会同时使用两种方式:①迅速的基于基模的信息加工;②系统的、深思的、注重细节的判断过程,这两种加工模式被称为判断的双重加工模式。

(3)当判断失误的成本很高,必须做出准确判断的时候,人们会更仔细地研究各种信息,注意与基模不同的信息。

(4)如判断结果对人们十分重要,人们要为某个判断做出原因说明,对自己的偏见有所觉察,或者面对着反对者时,人们通常会使用深思的方式进行判断。

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从大众传播关注弱势群体看转型期大众传播与社会心理的互动

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从大众传播关注弱势群体看转型期大众传播与社会心理的互动
正是因为社会心理对社会存在反映的直接性 和模糊性 . 在 大众传媒 的议程设置功能在这一点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由 某种程度上 ,我们 可以将社会心理分为两个层次 :一是“ 心理 于实行企业化经营 , 利益的驱动使得新 闻媒体更容易将 目光投 状态” ,即蕴涵在人们感情 、情绪 中的社会 心理 ,这一类型尤 向拥 有经济实力和社会 地位的强势群体 , 给予他们最大的版面 其不稳定 ,易于受到影响 ;二是特定时代 、特定 民族 、特定阶 或最多的时长。而事实上 ,强势群 体并非社会人群的全部 ,媒 级或社会集团的“ 心理特征” ,即蕴涵在特定社会群体的风俗 、 体对他们过分关注势 必在 一定程度上剥夺 了社会其他群体尤
大 众传 播 与 社会 心 理 的互 动可 分 为两 个 阶 段 :
首先 ,大众传播必须感知社会心理 ,才能确定报道什么 、 处 ,主要在于两者都是社会上广大 民众的意识 ,且反映 了民众 如何报道 以及预测报道可能产生的效果。 对于现实的感知 、态度和要求 。但社会心理与社会舆论相 比, 弱势群体在转型期付 出的代价 大,话语权长期缺失,处于 处于更加混沌和宽泛的状态。首先 ,社会心理不是针对某种具 经济 、政治 、文化金字塔 的底层。这个群体的心理承受力弱 , 体事务 , 而是泛泛地反映人们对于某类事务的心理状态 。 其次 , 心理状态相对不稳定 ,而且由于种种现实状况的限制 ,很难充 社会心理不一定公开表达,可能只是存在于人们心中的感觉 、 分利用媒介行使 自己的传播权 。因此 ,在 目前我国对他们的保 想法 、情绪 、习惯 等。最后 社会心理 的表达渠道在人们的 日 障和关注制度 尚不完善的情况下 , 更需要媒体 自觉地感知这个 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从个人 的感情 、群体的意见到整个社会 的 群体的心理状 态 ,敏锐地发现蕴含其 中的不稳定或不 平衡 因 传统和风气 ,都可以触摸到社会心理 的存在。 素,加以报道与解读,从而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大众传媒的效应

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大众传媒的效应

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大众传媒的效应一、前言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中最为广泛的传播媒介,其渗透力与传播效果在人们的生活中愈加重要。

从生活细节到大事要闻,都能通过各种形式的大众传媒获得信息。

由此,大众传媒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特点有着日益显著的影响,这种影响称为“大众传媒的效应”。

本文旨在通过社会心理学角度探讨大众传媒的效应对群体行为的影响。

二、大众传媒与社会心理学1. 大众传媒的效应大众传媒作为一种重要的媒介传播渠道,其所发挥的作用不仅在于传递信息,更重要的是在于塑造人们的观念和价值观,进而引导大众的行为特征和社会行为方式。

从学术角度来说,大众传媒的效应是指传媒在对观众影响时所发挥的全面作用、广泛性、深层次的对人的行为特性和思想倾向的改变。

2. 社会心理学概述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与群体的心理反应和行为建设的学科。

通过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行为习惯、心理构成、情绪显现等方面的研究,社会心理学为大众传媒的效应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3. 大众传媒和社会心理学的联系通过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分析和解释大众传媒的效应机理,了解人类行为和特征的形成和影响原因。

同时,在大众传媒的传播过程中,人们的观念、价值和情感也会相应地影响传媒的传播效果。

三、大众传媒的效应对社会心态的影响1. 单向作用的传统媒介的弊端传统的大众传媒主要以电视、报纸、广播等单向视听媒介为主,信息传递的过程主要依靠媒介运作,用户的反馈相对较少,这样的传播方式具有单向性、有限性和不可控因素,容易导致传递偏差、传递误解等负面效应。

2. 微观细节的影响人们使用新一代的互联网媒介方式时,相对于传统媒介,不仅让传媒变得更加普适、互动和参与化,也有大量的信息可以自由获取,导致人们的口味更为广泛、更为多元。

但互联网媒介也导致了信息量大、信息未经过滤、信息真实性难以得到保证等问题。

3. 社会风险的影响在某些特定的社会事件中,大众传媒的效应往往会引发一些心态矛盾和心理反应矛盾,特别是在涉及到敏感社会问题的时期,有时会带来社会风险和安全问题。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三、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与评价
问题:
1.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以及由这种“恐惧”所产生的对“ 多数”或“优势”意见的趋同行为并非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2.在说明舆论的形成过程之际极力强调“多数”或“优势”意见的 压力,以至于忽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和“少数派”的作用。
意义:
1.它把对舆论形成过程的考察从现象论的描述引向了社会心理分析 的领域,强调了社会心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

二、“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
“培养分析”一方面肯定“共识”是社会作为一个统 一整体存在的前提,强调大众传播在形成“共识”过程 中的巨大作用。(故事讲解员、缓和社会矛盾与冲突的 “熔炉”、维护现存制度的“文化武器”) 另一方面又指出大众传媒所提供的“象征性现实”与 客观现实之间的距离,以及传媒的一些倾向所带来的社 会后果。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组员
李雅芩 李佳乐 冯曼曼 刘 岚
START
目录
CONTENTS 一、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二、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
三、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 ——“培养”理论 四、大众传播与现实“构建” ——新闻框架与框架效果
五、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从“知沟”到“数字鸿沟”
一、“知沟”理论产生的背景

上世纪60年代,美国推出儿童启蒙教育电视系列片《芝麻街 》,以缓解贫富儿童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但实际结果是扩 大了贫富儿童之间的成绩差距。 1970年,美国学者蒂奇诺等人提出了这样一种理论假说:“ 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 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 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

大众传媒对社会及大学生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社会及大学生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社会及大学生的影响摘要大众传媒在当今已深入到社会及家庭的每个角落,它通过大众文化及符号化的冷酷给社会中的个体带来了深刻影响。

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大众传媒以前所未有的强度改变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同时,对不同年龄阶层的受众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控制和影响。

关键词:大众媒体社会生活政治观念知识宣传青少年绪论当今社会,大众传媒传播的内容已经不仅仅是新闻,而很多的是信息。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大众传媒与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公众意见一起,被认为是影响个人社会化的五个最重要因素。

家庭、同辈群体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是深刻和持久的,但它们带有地域性;而大众传媒面向的是社会公众,它的影响是广泛的、巨大的。

大众传媒不仅可以控制社会舆论、引导受众态度,它的影响力还可以渗透到一般的社会心理以及个体思维和行动过程中。

一、大众传媒对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作用大众传媒与家庭、学校及其它群体同时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产生作用,它为个人社会化的过程提供了一个文化环境,它所传播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对社会成员有着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作用效果可以分为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两类(一)大众传媒对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积极作用1、大众传媒对个人价值观念的正面影响:大众传媒具有明确而强烈的导向作用,它所倡导的生活理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及行为准则,影响着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另外,其它的宣传模式,专题教育,大型主题晚会,名师讲解,专家授课,甚至一些有着正面引导意义的新闻报道等形式都能进行社会教育,对于受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促进受众关注、认识社会问题并积极参与解决,具有明显的效果。

2、大众传媒对于社会价值观念的正面影响:大众传媒借助角色示范,供人学习模仿,可以培养、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生活情趣以及行为规范等。

它所塑造出来的雷峰、王进喜等一大批英雄人物、模范人物,则可以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积极进取,在各自的领域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促进社会发展和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浅谈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

浅谈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

浅谈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摘要人们处于信息爆炸的年代,大众传播充斥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影响人们的衣食住行。

它和政治、经济、文化一样是社会的重要成分,并且影响着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

我们要学习和研究它的发展趋势和它对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以便可以更好的改善和发展大众传播。

关键词:大众传播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绪论随着时代与科技的不断发展,从报纸到广播到电视,再到今天的互联网时代,技术的发展始终带动着大众传媒的发展。

大众传媒也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当今社会,大众传媒不仅是我们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也是国家实现有效管理的途径之一,是各利益集团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工具,是现代社会娱乐和教育的提供者,是现代社会中最重要也最广阔的信息系统。

一、什么是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关于它的定义也有种种,但是任何一个简短的定义都不可能概括他的全部特征,只能做出一个阶段性的总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比较赞同郭庆光教授的界定: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传播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传播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我们生活在一个大众传播的时代,报刊、广播、电视、书籍等大众传播媒介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和各个角落,小到个人的衣食住行、工作、学习和娱乐,大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无一不和大众传播有着密切的关系。

大众传播的信息就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我们周围,无论对于社会发展,还是对于现代人的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里,大众传播不仅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而且是实现国家和社会目标的主要手段,是社会上各利益集团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同时也是社会文化和娱乐的提供者。

大众传播是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信息系统。

二、大众传播对政治的影响从整体而言,政治体制决定了大众传播的体制,而大众传播体制又反作用于政治体制,它对于维护政治权力的合法性、促进社会民主化的发展、参与政治决策、进行舆论监督等发面均起到重要作用。

大众传播给人带来的正面与负面影响[详细讲解]

大众传播给人带来的正面与负面影响[详细讲解]

大众传播给人带来的正面与负面影响大众传播对人的正面影响:第一.报刊、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等大众传播媒介,人们传递着信息、知识、思想和观点、广告等。

它具有公开性、时效性、覆盖面广等特点,深刻的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影响和引导着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精神风貌。

第二.为我们提供大量新信息,成为对课堂教学和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

大到世界政治风云的变化和我国的战略决策,小到日常生活中伦理道德观念的冲突和更新,还有我们感兴趣的,有能力的接受各种科技知识、文学艺术、人生哲理等等,大众传播媒介都能提供。

这些信息开拓了我们的眼界,活跃了我们的思维,对我们在广阔的知识背景上理解、掌握课堂上老师所传授的知识、理论、法则、定律等,是极意义的。

同时,各种音、像和文字信息也丰富了文化环境。

对于充实、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有血有肉的形象材料。

第三.促进我们价值观念现代化。

现代人,特别是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我们总是要与大众传播媒介接触的,它是我们生活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我们在接触过程中,与社会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价值观念也就能逐步形成。

如对人的尊重,对科学技术的重视,对竞争创造、个人发展的要求和娱乐的需求等。

因此,大众传媒媒介是促使人由传统人向现代人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四.社会是我们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并使之内化为个人行为方式的过程,随着大众传媒媒介的增多,为我们独立意识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也有利于我们养成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会化过程的加速明显的表现是,我们越发意识到自己的角色的社会意义及对自己的个性全面发展的渴求表现在与同辈人交往的日益加强。

大众传播媒介对人的负面影响:第一,大众传播媒介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现代社会的人们少不了与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的接触,每一个人都不能离开它而单独存在,有的甚至依赖它,这种传播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对于这种交往方式乃至思想观念都对我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学生社会化的影响现代社会是个信息社会, 各种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电视、国际互联网等形成的现代化大众传播网络作为一种非正规、非正式的社会教育形式对个体社会化的作用越来越大,尤其是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 其影响之深甚至远远超过家庭和学校。

当今的学生就处在由现代化的大众传播网络作为文化信息载体所构成的大文化环境之中。

显然,大众传媒对社会的影响具有信息量大,时效性强,形式丰富多样,选择性大、主动性强等特点。

因此对学生的社会化来说,大众传媒取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首先,大众传媒的信息量大,可以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大众传媒是学生除课堂和朋友亲人外获得信息的主要方式。

特别是学生生活中难以接触到的信息,基本来自大众传媒。

中小学生存在升学压力,课业负担较重,还有家人约束,外出接触社会的机会不多。

因此,中小学生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就是大众传媒。

而大学生的生活更为丰富,并非局限于课堂和教科书,因此对网络的需求更为明显。

大众传媒使学生通过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广泛渠道获得课堂和教科书里得不到的知识和体验。

大众传媒为大学生社会化获取社会信息、参与社会互动提供了多样的途径和形式, 丰富了大学生的认识手段,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领域。

当今世界科技蓬勃发展, 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突飞猛进,尤其是互联网,对大学生社会化影响全面介入。

互联网特别是高校校园网的建立实现了校园内部、校际之间、校园与社会的沟通, 使大学生与学校、与老师以及与社会之间的信息交流畅通无阻。

它对大学生的社会意识、社会行为和社会生活, 以及个人技能、素质等的综合发展, 有着深刻的影响。

总之, 大学生通过阅读报纸、杂志, 观看电影、电视, 运用互联网等, 了解、掌握了大量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这既扩大了他们的视野, 又有利于他们知识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其次,大众传媒有利于大学生社会角色的适应与履行。

大学生的社会化就是一个形成其个性, 获得并履行大学生这一社会角色、社会规范的过程。

传播理论

传播理论

传播理论第一章:传播的六种话语1、传播是传递。

(信息的传递)2、传播是有意图的控制(传播是传者控制受者的过程)3、传播是游戏(传播是传者进行的主观游戏)4、传播是权力(传播中渗透着无形的权利,语言中蕴含着让我们察觉不到的强迫)5、传播是撒播(传播应该是一种绝对自由的没有控制的过程)6、传播是共享与互动(传播是彼此平等的交流和对话,在其中传受双方获得相互的理解和共识)拉斯韦尔5W模式:传播就是谁通过什么渠道向谁传递了什么内容,取得了什么效果。

(定义中传播就是讯息从传者向受者的位移,把讯息看成是一个包含某种意向的胶囊,受者不只是获得了讯息,同时还获得了某种行动的意向,产生了某种效果)传播的数学模式:意义的传递,必须要经过一个编码与解码的过程。

在传递过程中,我们首先将意义编码成语言符合或非语言符合,然后传递给受者,后者再将这些符合按照自己理解的规则解释成意义)传播的理想境界是心灵之间的交流,传受双方能够到达高度一致。

唯我论:追求一致性,是传者希望受者与自己取得相同的认识。

(以我为中心,我是否能被真正的理解,是传播成功与否的标致)控制论:传播控制论模式:游戏:具有一定的形式与规则;是人自愿地主观参与,具有非现实性的愉悦和主观体验。

史蒂芬森:传播活动本身就是目的,因为它能给人带来快乐,甚至有时我们忘我地投入其中,根本连快乐都感觉不到。

话语:围绕着特定语境中的特定文本所形成的传播实践和社会实践话语研究传播的5W模式:信息:不确定性的消除传播的数学模式:概论理论认为意义的传递必须经过一个解码与编码的过程(P9)控制论:传播的控制论模式传播游戏语言行为权力文化帝国主义意识形态霸权撒播“我—你”关系:你我关系是不分离的整体,我便不是为了功利的目的来建立关系,也不会用理性分析你,而是以我整个的存在、全部的生命与你相遇。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必须依赖他人和客体才能完成自我的定位,对话是平等、双向的。

传播仪式:是对主体的召唤,邀请读者参与到传播中,获得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简述大众传播的发展与影响

简述大众传播的发展与影响

简论大众传播的发展与影响简论大众传播的发展与影响一、大众传播的概念及产生、形成和特点1、概念1945年11月,在伦敦发表的联合国科教文宪章中首先使用了“大众传播”这个概念,“特定社会集团,利用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向社会大多数成员传送消息、知识的过程”。

后来的传播学学者不断对“大众传播”这个概念进行修正和发展,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定义,如:大众传播是指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等可能大量复制的媒介,将事实,意见、思想、感情、美等精神内容传播给大多数人的过程。

它以不特定的多数大众为主要传播对象。

2、产生、形成大众传播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大众传播是现代文明的衍生物,它是随着现代文明的兴起而兴起,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而发展。

事实上,有史以来人类的传播活动已经经历了四个大的发展阶段,最早是口语传播,接着是突破了时间与空间限制的文字传播,然后是大规模复制信息的印刷传播,最后就是将全球日益连为一体的电子传播,而电子传播又经历了广播、电视和网络这样一个三级跳。

这里,前两个阶段都发生在现代文明之前,而后两个阶段即印刷传播和电子传播则都隶属于现代文明,从15世纪末到18、19世纪,在商业发展促成的信息规模化需求、印刷技术、受众、交通、语言、文化等条件不断满足和完善的情况下,大众传播才作为一种常态的传播类型遍及全球。

3、特点(1)传播者既是个体又是团体,传播个体大多受过一定的专门传播训练;(2)传播对象面广量大,分布广泛;(3)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的联系是间接的、松散的;(4)传播媒介日益复杂化和现代化,具有大量生产信息和复制信息的能力;(5)对受传者的立场、观点、态度、行为、文化素养等方面能才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二、大众传播的功能1、信息传播信息传播是大众传播的最基本的功能,其他功能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和发挥。

在当代信息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尤其是当下信息成为一种重要战略资源的信息社会,其功能对社会和个人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传播理论

传播理论

传播理论第一章:传播的六种话语1、传播是传递。

(信息的传递)2、传播是有意图的控制(传播是传者控制受者的过程)3、传播是游戏(传播是传者进行的主观游戏)4、传播是权力(传播中渗透着无形的权利,语言中蕴含着让我们察觉不到的强迫)5、传播是撒播(传播应该是一种绝对自由的没有控制的过程)6、传播是共享与互动(传播是彼此平等的交流和对话,在其中传受双方获得相互的理解和共识)拉斯韦尔5W模式:传播就是谁通过什么渠道向谁传递了什么内容,取得了什么效果。

(定义中传播就是讯息从传者向受者的位移,把讯息看成是一个包含某种意向的胶囊,受者不只是获得了讯息,同时还获得了某种行动的意向,产生了某种效果)传播的数学模式:意义的传递,必须要经过一个编码与解码的过程。

在传递过程中,我们首先将意义编码成语言符合或非语言符合,然后传递给受者,后者再将这些符合按照自己理解的规则解释成意义)传播的理想境界是心灵之间的交流,传受双方能够到达高度一致。

唯我论:追求一致性,是传者希望受者与自己取得相同的认识。

(以我为中心,我是否能被真正的理解,是传播成功与否的标致)控制论:传播控制论模式:游戏:具有一定的形式与规则;是人自愿地主观参与,具有非现实性的愉悦和主观体验。

史蒂芬森:传播活动本身就是目的,因为它能给人带来快乐,甚至有时我们忘我地投入其中,根本连快乐都感觉不到。

话语:围绕着特定语境中的特定文本所形成的传播实践和社会实践话语研究传播的5W模式:信息:不确定性的消除传播的数学模式:概论理论认为意义的传递必须经过一个解码与编码的过程(P9)控制论:传播的控制论模式传播游戏语言行为权力文化帝国主义意识形态霸权撒播“我—你”关系:你我关系是不分离的整体,我便不是为了功利的目的来建立关系,也不会用理性分析你,而是以我整个的存在、全部的生命与你相遇。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必须依赖他人和客体才能完成自我的定位,对话是平等、双向的。

传播仪式:是对主体的召唤,邀请读者参与到传播中,获得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大众传媒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三 !营 造 良 好 的 传 媒 环 境 "促 进儿童社会性发展
媒进 入 家 庭 # 家 庭 传 媒 环 境 在 儿 童社 会 性 发 展 中 起 着 很 重 要 的 作 用 " 研究证明 ’ 经 常 接 触 报 纸 ! 广 播 ! 杂志和书 籍 ) 即 经 常 接 触 印 刷 媒介 和 广 播 * 有 利 于 儿 童 的 道 德 发展 # 或 者 说 道 德 方 面 得 分 较 高 的儿 童 更 喜 欢 花 更 多 的 时 间 接 触 印刷 媒 介 和 广 播 + 而 儿 童 接 触 电 视 ! 录像和游 戏 机 的 时 间 过 多 # 则 不利 于 儿 童 的 道 德 发 展 # 或 者 说 在道 德 方 面 得 分 较 低 的 儿 童 更 愿 意在 电 视 ! 录 像 和 游 戏 机 上 面 花 费更多的时间 "
第二! 大众传媒为儿童提供 了多样性选择! 影响其习惯的养 成" 大众传媒作为现代社会不可
庭是 儿 童 社 会 性 发 展 的 起 点 " 在 家长的培育下 ! 儿 童 的 价 值 观 念 # 道德 规 范 # 行 为 方 式 等 各 种 社 会 化的 目 标 逐 渐 形 成 " 在 现 代 科 技 信息 高 速 发 展 的 社 会 ! 大 众 传 媒 已经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成 为 影 响 儿 童 成长的另一位 重 要 的 家 长 # 老 师 " 儿童 对 社 会 的 认 知 很 大 程 度 上 来 源于 接 触 的 媒 体 信 息 ! 来 源 于 大 众传 媒 的 报 道 在 其 脑 海 中 形 成 的 社会 图 景 ! 其 价 值 观 念 # 生 活 方
缺少 的 生 活 方 式 ! 它 所 具 有 的 渗 透性 # 全面性 和 易 接 受 性 的 特 点 ! 已成 为 家 庭 # 学 校 促 进 儿 童 良 好 习惯 养 成 的 重 要 工 具 " 经 研 究 发 现! 现代社会的儿童在生活中对 媒介的需要主 要 表 现 在 & 学 习 # 了 解 新 闻 #交 往 #情 绪 刺 激 #缓 解 焦 虑 # 消磨时间等 " 由于大众传媒的 形式多样 ! 可 提 高 儿 童 的 新 奇 感 !

第十二章大众传播的影响力理论:从社会心理学视角

第十二章大众传播的影响力理论:从社会心理学视角

多数意见“的 压力强弱受社 会传统、文化 以及社会发展 阶段等因素的 制约,对于不 同性质、类型 的问题。多数 意见压力不同。
过于强调"多数 "或者"优势"意 见的压力,忽 略了舆论的变 化过程何少数 派的作用。实 际上,少数派 的"中坚分子" 往往可以对多 数派产生影响。
第三人效果
198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与社会学教授戴维森在《
舆论学季刊》发表题为《传播中的第三人效果》(The thirdperson effect in communication )。正式提出第三人效果假 说。1978年到1982年间进行四次实验,验证第三人效果的存在。 从此该理论在国际传播学界得到广泛重视。
第三人效果假说具体假设为:劝服传播所面对的受众认为,这 种劝服对他人比对自己有更大的影响。而且,无论是否信息的直接 受众,对媒介影响他人效果的预期,将导致自己采取某种行动。
包含两层意思: 第一:第三人效果与人们的自我感受有关,即人们认为大众传 播信息对其他人比对自己有更大效果。
第二:第三人效果与信息发出者有关,即作为信息传递过程的
旁观者的第三者。
第一人效果:人们认为传 播媒介对自己的影响 第三人效果:人们认为传 播媒介对他人的影响 第三人效果认知:第三人 效果与第一人效果的认知差距
们会承认自己受到影响,因此第三人效果不明显;
(2)社会距离。第三人效果中的“他人”与“我们”的社 会距离越远,差异越大,媒介影响的差距越大; (3)个人的自我形象 (4)个体的群体归属
思考题
1 简述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基本观点
2 简述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局限性
3 什么是第三人效果? 4 举例说明第三人效果的局限性。 5 名词解释:强大效果论

浅谈大众传播产生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浅谈大众传播产生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4 .孤 立 受 众 ,疏 离人 际关 系
他们彼此并不一定认识 ,但却有可能是同一媒体的受众 。
4 .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文化属性 ,又具有商品属性 。 我们接受大众传播的信息都是为了满足我们精神层面的需求 ,但 我
们并不是无偿地获得这些需求的 ,我们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 。例 如 :我 们看报需要买报纸 ,我们看电视或上 网也都需要买设备和交 费用 。
( 下接 第 1 7 6页) 首次公开发行程序复 杂 以及 股票市 场的 巨大波动 ,但 仍然有许 多可行 的退 出渠 道供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选择 ,而且 我国股票市 场相较于 国外股票 市场对 于首次公开发行所提供的倍数更 高,这也是 国 内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倾 向于把 国内首次公开发行作 为未来变 现策略的原 因 。但是对 于外 国投资者 ,在 我国股票 市场首次公 开发行将 面临繁琐 的 程序 和严格 的监 管 ,因此 该项 退 出策略并 不适 合外 资私 募股 权投 资基 金 ,从而导致外资 私募股 权投 资基金对 国内企业吸引力较小 。 ( 四 ) 尽 职 调 查 和 监 管 的复 杂 性 我 国的企业通 常都会有 内帐和外 帐两套 财务报表 ,想通过 内帐来完 成尽职调查一般来说难度很大 。而在监 管方 面 , 也存 在大量政府 监管部 门的审查和批准 的程序 ,虽然监 管部 门发布了许多正式规则 ,但 也经常 提供一些非正式 的指 引,对外 资而言 ,理解并 遵守这些规则 和指引难度 较大 ,同时还面 临我 国监 管部 门的职责交叉 以及严 格的资本 管制 ,这些
四 .大 众 传 媒 对 受 众 产 生 的 负 面 影 响 在大众媒体发挥 巨大功能 的同时 ,其大大 小小 的负作 用时有 发生 , 概括 有 以下 几 个 方 面 : 1 .从 众心理 ,社会责任丧失 媒 体没有独立客观 的观点 ,为了追求 自身利益最 大化 ,一味迎合 大 众需 求 ,片面追求新 闻报道 的刺激性 、猎奇性 、轰动性 ,人为地制造 社 会心理恐慌 。这些 负面影响 ,直接污染了人的心灵 ,诱 发了人们背 弃伦 理道德的行 为 ,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严重的不 良后果。 2 . 信 息 庞 杂 ,混 淆视 听 大众传播的声 音来 自四面八方 ,各有其声 。对待同一事件 站在不 同 的立场 ,会表达出不同的看 法。对 于一个思想不太成熟 的人 来说 ,在众 多的观点面前他很可能不知道如何辨别和取舍 ,信息越 多,感 觉需要 的 却越少 。 3 . 过 度 娱 乐 ,降 低 受 众 的 审 美 意识 大众传播 的内容越来越庸俗化 、媚俗化 、低俗化 。有些 电视节 目一 味最求经济效益 ,迎合大众的 口味 ,单纯 注重娱乐性 ,夸张的搞笑 ,无 趣 的游戏成为他们惯用的手段。网络上炒作 的人 引来 了众 多人的跟风 和 关注 , 从而迅速走红 ,这也大大降低了受众的审美意识 。

浅谈大众传播受众的逆反心理

浅谈大众传播受众的逆反心理

二是情感性 。即形成逆 反心理的主 的欲望 ,所谓 “ 大道不传 小道传”的现
2 、个 性 。 每 个 受 众 都 有 不 同 的 性 格 特 征 ,有 些 人 会 通 过 否定 权威 和 标 新
次要 因素是认 知 成 象正是如此。 生与传播者 的传播 意图相反 的一 种心理 要 因素 是情 感成 份, 倾 向 。受众 的逆 反心理主要表现 为对传 份 。表现 为不满 、抵触 、对立等情绪 激 播 内容或传播者 的不满 、怀疑 、反感 、 抵 触乃至否定 、排斥 ,是一种对 媒介信
绝 心理 、 回避 心 理 、歪 曲 心 理 、纹 饰 心 加 强 烈 ,就 越 想 探 究 其 中 的 原 委 ,受 众 集 者 、制 作 者 、把 关 者 和 发 布 者 ,受 众
理 等。受众 的逆反心理有 以下特征 :

对 其注意 的程度反而会增 强。例如 ,当 对其具有一 种与此身份相联系的期待 。
望社 会 承 认 他 的价 值 和 地 位 ,从 而 获得 3 自由 选 择 受 阻 。 美 国肯 萨 斯 大 、 二 、大 众 传 播 中 受 众逆 反心 理 的 形 的态度和行为 ,以引起别人 的注 意 ,希
致使受众产生逆反心理 的原 因是 多 与社 会 之 间 的认 同 。 学心理学 者布雷姆 的 “ 心理抗拒理论 ” 认为 ,每个人 在某一个期间都有一套可
向 。逆 反 心 理 经 常 表 现 为 评 价 相 反 型 、
l 、好奇心 。 当某 事物被 禁止 时 ,
最 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和 知晓欲。尤 中,由于各种原 因 ,现 有的传播 媒介 、 情况下 ,浓厚的神秘色彩极 易引起人 们 在不能满足受众需求 的方面 ,当受众因
产生与传播 者愿望相反 的态度的一种倾 其是 在只做出禁止而又不加任何解 释的 传播 内容与传播方式或 多或少的总是存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三、“培养”理论的外围——文化指标研 究
❖ (三)“培养分析” 主要目的是考察大众传播的特定倾向所造成的社会
结果。
❖ “培养分析”的核心观点: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 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通常不是以说教而是 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 的,它们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 中。
二、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研究
❖ 随着实证研究和理论探讨的展开,“议程设置功能 ”的理论和有关概念也不断趋于细致化和明确化。
确认媒介议程和受众议程之间的因果关系 知觉模式
“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趋于明确化 显著性模式 优先顺序模式
对“议题”不同类型进行较深入的研究
个人议题 谈话议题 公共议题
二、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研究
二、“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
❖ (二)效果观 “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社会
效果和影响。 传播媒介提示的“意见环境”未必是社会上意见分
布状况的如实反映,而一般社会成员对这种分布又 处于“多元无知”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传媒提示 和强调的即便是少数人的意见也会被人们当作“多 数意见”来认知 。 传播媒介具有“创造社会现实”的巨大力量。
❖ 第六节 “第三人效果”——对大众传播影响力的一种认知倾向
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并不是对现实的“镜子式”反映,而是根据一定的新闻立场和新闻价值标准对各种事实进行取舍选择和加工的过
社会合意”,它的产生是一个“问题出现→ 程,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对现实世界及其意义的一种重构或者“建构”。
第四节 大众传播与现实“建构”
❖ 意义: ❖ 1.它把对舆论形成过程的考察从现象论的描述引向了社会心
理分析的领域,强调了社会心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 ❖ 2.强调了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正确地指出了这种

论大众传媒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论大众传媒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论大众传媒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开始,就经历着从自然人到社会人即社会化的过程。

一个在成长过程中,要去的社会成员的资格就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学习社会所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规范,不断发展自己的社会性。

人的社会化是通过人与人的交往来实现的,人的交往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直接交往,即是面对面的自然心里接触;一是间接交往,即借助于书面语言、大众传媒、技术设备所进行的心理接触。

大众传媒是现代人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法逃避其影响的“社会空气”。

教养理论的创始者乔治•格伯纳提出,现代人的一生,从摇篮到坟墓,都在接受媒介的教化,其影响是深入骨髓的,可以说大众传媒是儿童社会化唯一没有间断过的社会化主体。

[1]人还在儿童时期,具备了一定的视听和阅读能力以后,就开始于大众传媒结下不解之缘,大众传媒可以说始终伴随着现代人的人生旅途。

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社会现代化程度越高,人们与大众传播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密,对其的依赖性也越强。

一、大众传媒对儿童社会化的正面影响:大众传播媒介在人的生长的各个阶段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特别是在儿童时期,人从儿童期开始开始真正接触大众传播媒介,也开始能够接受和初步分析、消化大众传播媒介所提供的信息,也正是从童年期开始,人逐渐形成了影响一生的两大要素:道德品质和自我表现意识。

由此,大众传媒给儿童社会化形成提供了一个便利的条件,是儿童观察学习的最佳渠道,从社会学习的效果看,大众传媒在提供观察学习对象的量和效率及影响面上,在许多方面优于人际交往所提供的观察学习的效果上。

首先,媒介信息无所不包,因为对社会生活的描述是媒介内容的通常主题。

在大量丰富的媒介信息中所保护的示范行为也多,有利于各类受众的选择和效仿。

再者,媒介信息的可重复性和放大作用,可以提供榜样的感染力。

根据榜样理论,榜样的力量在于行为,是通过其言语和行为来体现的。

言语和行为对劝服人们学习榜样都很重要,行为的力量更为显著。

第八章 大众传播的影响:受众使用与依赖取向

第八章  大众传播的影响:受众使用与依赖取向

11、 请以媒介依赖理论解释危机事件中的传播现象。 11、 12、 你自己的媒介使用规律是什么(比如每次上网都 12、 你自己的媒介使用规律是什么( 会固定上什么网站,会经常阅读哪些媒体等) 会固定上什么网站,会经常阅读哪些媒体等)?这 种依赖是否会影响媒体效果? 13、 在班上或学校进行一个互联网、手机或博客的 13、 使用动机调查,并使用因子分析等方法总结一下 这些新媒体的使用与满足。 14、 你认为存在网络成瘾吗?为什么? 14、 15、 如何通过个人的或社会的措施避免网络带来的 15、 媒介依赖? 16、 如何评价使用与满足理论? 16、
第二节 使用与满足理论
一、使用与满足的提出 使用与满足研究与之前讨论过的效果 研究之间最大的差异,在于它不是站在传 播者的角度讨论大众传播的影响,而是站 在受众的角度,从动机使用的方向探讨受 众对媒体的使用。
二、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前提假设 使用与满足最突出的特点是从受众的角 度研究传播过程。
三、受众的主动性与使用动机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核心假设是受众具 有主动性。但是什么是受众主动性(audience 有主动性。但是什么是受众主动性(audience activity),学界存在着不同的见解。甚至这 activity),学界存在着不同的见解。甚至这 个概念本身就充满矛盾,既然是“ 个概念本身就充满矛盾,既然是“受”众, 按照传统的定义(如传播的5W定义) 按照传统的定义(如传播的5W定义),就已经 被定义为被动的接受者。
பைடு நூலகம்
四、使用动机的心理和社会根源 个人的需求产生于复杂的心理机制, 虽然外界条件会制约个人的主动性和使用 动机,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媒体的 使用者仍然具有相当的主动性。
第三节 使用、依赖与效果 使用、

大众传播名词解释

大众传播名词解释

大众传播名词解释大众传播是指广泛的公众对信息的接收、交流和影响的过程。

它是一种集体的、群体性的传播活动,涉及到大量的个体和社群。

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它通过各种媒介和渠道,将信息、观点和价值观传递给广大的公众。

大众传播的名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媒介:媒介是大众传播的重要工具,它可以传递信息、观点和故事。

媒介包括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广播,也包括新媒体如互联网、社交媒体。

通过媒介,大众传播可以覆盖广大的公众,实现信息的广泛传播。

2. 受众:受众是大众传播的关键要素,它指的是接受信息和影响的大众群体。

受众包括广大的社会大众、特定的群体和个体。

受众的特点和需求对于大众传播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传播过程中需要考虑受众的兴趣和心理特征。

3. 消息:消息是大众传播中的内容,它可以是新闻、文化、娱乐等各种形式的信息。

消息可以通过媒介传播给受众,引起他们的注意和兴趣。

消息的内容和质量对于大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它需要具备可靠性、可信度和吸引力。

4. 传播过程:传播过程是大众传播中信息传递和影响发生的过程。

它包括信息的编制、传播和接收,同时还包括受众对信息的理解、解码和反馈。

传播过程中涉及到多个环节和多个参与者,包括媒介机构、传播者和受众。

传播过程的顺利进行需要各个环节之间的协调和配合。

5. 影响力:大众传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它可以改变受众的态度、行为和观点。

影响力是大众传播的目标和效果,通过信息的传递和影响,大众传播可以塑造受众的认知和态度。

影响力的大小和程度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信息的可信度、传播者的权威性和受众的心理特征。

大众传播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人们获取信息、了解世界,同时也可以塑造公众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了解大众传播的基本名词和概念,对于提高公众的媒体素养和传播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对于媒体从业者和决策者来说,了解大众传播的规律和特点,可以更好地进行传播战略的制定和落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专题4:大众传播的影响:社会心理取向概说: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关注大众传播影响的研究:认知不协调理论、说服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第三人效果理论等。

后两者更加关注大众传播对民意的影响,不仅限于人际传播的、微观的影响。

为深入理解个人的社会认知过程,以及大众传播对这一过程的影响,先讨论一个在受众的信息处理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的机制——认知基模。

1、什么是认知基模讨论认知基模之前,先解释一下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研究的是人们如何从社会环境中获取信息,并如何形成推理的过程,包括人们如何对他人或是社会群体、社会角色以及自身的经验做出判断。

它关注的是普通人对他人的判断,以及他们如何理解自己对他人的判断。

认知心理学提供了一种说明,我们之所以能够快速有效地认知、分析和判断新信息或新事物,是因为大脑中的认知基模在起作用。

基模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研究儿童成长和认知发展过程时提出的概念,后被广泛应用到教育学、信息处理和传播学研究当中。

所谓基模,指的是人的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或者叫心理结构、认知结构、认知导引结构。

当我们接触到一个新事物或新信息、遇到一个新事件或进入一个新场所的时候,过去相关的经验和知识会引导我们迅速地对新的状况做出认识、推理和判断,并及时地做出态度或行为反应。

基模的特点:①与生俱来,但是随着人的成长可以发展和改造。

②基模是一种知识分类体系,呈层化结构,类似于一个树形图③基模是知识的集束或有机的联合。

④基模的功能是在我们遇到新信息时,通过动员和组织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补足新的要素来进行处理、对新信息的性质做出判定,预测其结果,以确定我们对新信息的反应。

因此,一般也认为基模具有预测和决策控制功能。

基模是一种认知结构,它代表着某个特定概念或刺激的有组织的知识,一个基模既包括概念的各种属性,也包括这些属性之间的关系。

基模代表着一种先入为主、自上而下的过程。

它描述了我们头脑中已有知识对当前信息处理过程的影响。

基模的两种表现形式:①不同种类的抽象的原型,不以某个具体事例为对象,而具有某种程度上的一般化和抽象化,即由一些原型构成的不同层次的分类体系。

我们对某一部分群体的经验或信息越多,这个分类系统就越复杂。

②具体的典型,这些典型不是一个抽象的原型,而是一个个具体的范例,范例的形象取决于我们的生活经验。

基模常常是由原型和典型两种形式同时构成,甚至缠绕在一起,形成错综复杂的网络结构。

当我们对一个群体不太熟悉的时候,容易用抽象的原型来判断其特征,而当我们对某个群体认识越深入,越会倾向于将其看做是一个个具有差异的具体的个体。

2、基模的种类根据基模涉及的内容和对象,分为5种:①个人基模:我们对特定个体的特点和目标的看法;一方面,“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个人基模可能准确,另一方面,“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基模可能造成我们用陈旧的杨看待他人。

②自我基模:我们对自我特征的看法;人认识自己不必认识他人容易,心理学家贝姆甚至认为,我们在认识自我方面不比别人享有更多特权,我们也是根据自己外在的行为,判断自己真正的意图。

③角色基模:由社会地位、身份产生的期待;社会角色是戈夫曼等社会动论者从戏剧中借用的概念。

从获得方式上,可将角色分为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

※先赋角色: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

※自致角色:指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

角色基模是我们平时最常用到的基模之一,另一方面,这些直接的或间接的经验导致的判断又常常成为偏颇的“刻板印象”。

研究发现,我们在与他人交往时,最先使用的就是角色基模,然后再使用个人特质等个人基模将角色基模进一步具体化。

④事件基模:也称剧本,主要描述我们熟悉的事件的程序,即约定俗成的规则,我们根据经验形成的基模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地消除不确定性,决定自己的行为。

⑤与内容无关的基模:这种基模与内容无关,描述的是不同元素之间的关系;这些基模包括:平衡基模、线性基模、因果基模、类比基模等。

※平衡基模:我们做判断时倾向于避免极端,希望看到“硬币的两面”,大众媒体中的平衡报道与之有关;※线性基模:我们倾向于把事物之间的关系看成是像重量、距离那样具有一定的等级秩序。

※因果基模:我们倾向于在两个事物之间建立因果关系;※类比基模:倾向于把两个事物或现象等同起来,认为二者之间存在相似性,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与内容有关的基模,休谟和康德在哲学中曾有讨论,他们认为像因果性、类比等是先验地存在于我们头脑中,并以其作为规则来认识世界,为世界立法。

3、认知基模与信息处理一般而言,基模在我们的认知过程中会影响我们对新信息的编码,对旧信息的记忆,推断缺失的信息。

我们在接触新信息时,会根据某些外在线索决定新信息的意义。

比如会认真对待我们尊敬的人的批评,却对普通人的批判不屑一顾。

这个例子中,个人基模影响了新信息的编码,这也是为什么广告中会找一些大众明星来传达信息。

新信息的编码也会影响我们的记忆,比如买手机的例子。

基模会导致我们在记忆时,将某对象归类,并且将其简化和抽象化,如此记住的就是该对象与基模一致的特征。

如果我们头脑中某个人或某类人的基模十分牢固,那些与既有基模不一致的信息就容易引起我们的注意。

常说的新闻敏感,与记者的认知基模有很大关系。

如果记者对某个人或事件了解的很全面,基模非常牢固,就会关注其中反常的部分。

现实中我们往往很难获得关于某个事物的所有信息,而我们必须在短时间被作出判断,于是我们经常根据基模来推断缺失的信息,对一个群体了解越少,越容易用刻板印象看待,容易产生负面印象。

基模除了补充缺失的细节外,不同的基模还带有感情倾向。

若某个陌生人和我们熟悉且喜爱的人类似,之前的个人基模会让我们对其具有特殊好感。

基模影响着我们队信息的处理,进而影响着我们与他人之间的互动。

1973年,美国学者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提出了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在他的《认知与信息处理过程的基模理论》中建立了一个解释模型。

①当我们接触到一个新信息时,头脑中的相关基模会被激活,到信息处理的每个环节当中;②新信息的各项特征与我们的认知基模相吻合时,倾向于按照原有的解释和态度对待它;③当新信息与我们的认知基模有不吻合之处时,会对新旧信息的各项特征进行比较,补足新的信息,确定新的解释和态度;④信息的处理结果对认知基模有两种影响:如果处理结果和原有基模相吻合,会强化原有基模;如矛盾,会对原有基模进行修改,形成新的认知基模;⑤作为每次信息处理的结果,无论是被强化的原有基模,还是被改变形成的新基模,都会作为分析、推理或判断的依据,参与到下一个信息处理过程中去。

进一步的研究证明,人们并非在所有情况下都会使用基模作为主要的认知方式。

人们处理信息时会同时使用两种方式:①迅速的基于基模的信息加工;②系统的、深思的、注重细节的判断过程。

这两种加工模式被称为“判断的双重加工模式”。

当判断失误的成本很高,必须做出精准判断的时候,我们会更加仔细地研究各种信息,注意与基模不同的信息。

社会心理学家理查德·佩蒂在研究说服性信息传播时,提出了“深思的可能性模式”。

4、大众传播与基模大众传播影响着基模的形成;认知基模也影响着人们处理大众传播信息的过程,影响对大众传播的效果。

社会心理学中的基模概念,和康德哲学中的基模概念最大的不同是,后者认为基模是先验的,与个人具体经验无关,前者则认为基模形成于我们的社会互动中。

基模代表着我们对“实在”的感知方式。

这种感知方式的学习来自于社会化过程,也来自于自我构建和学习。

在基模产生的两种途径中,大众传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①大众传播向我们展示了大量受众不能亲身体验的个体、群体、角色和事件;②媒体的表达方式会影响与内容无关的基模;③与人际传播相比,大众传播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至少会让普通受众产生错觉,认为大众媒体的信息都是由专家发出的,这会影响他们新基模的建立和对现有基模的修改;④基模的使用过程可被分为自动的和受控的两种:自动的是一种有意识的过程,受控的则参与度较低。

与人际传播相比,我们对大众媒体信息的参与度较低,容易通过被动学习形成新的基模,也容易使用既有的基模处理大众传媒的信息。

大众媒体不仅能够影响人们的认知基模,还会使受众在日积月累的媒介接触中,形成一些有助于迅速判断媒介信息的媒介基模,它们包括:①叙事基模②人物特征基模③环境基模④主体基模是否发展起完整的媒介基模,会影响受众对大众传播信息的理解和评价、基模在我们的认识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对大众传播的效果产生影响。

①基模会导致我们有选择地注意、感知、理解和记忆大众传播的信息;②大众传播信息的表述方式影响了受众对认知基模的选择。

大众传播中信息的框架,会触发我们使用不同的基模来处理信息。

如,使用讲故事的方式报道社会问题,受众易使用听故事的基模处理信息,把责任归咎于个人;用抽象的数据报道问题,受众易使用严肃新闻的基模处理信息,把责任归咎于政府。

③基模导致人们对缺失信息做出推断,基模蕴含感情,会影响人们的心情,比如同是袭击,“恐怖分子”“自由战士”。

以上。

基模理论是社会心理学继认知平衡理论之后影响较大的认知理论,主要描述了人们在判断能力有限、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为了迅速作出策略而采取的一种认知策略。

基模会加快信息处理与加工,有助于形成自动推理,添加缺失的信息,形成某种解释,提供预期。

但另一方面,基模所代表的旧信息可能不适应新的认知对象,我们有选择地吸收与基模相一致的信息,有可能错误地添加认知对象所不具备的特征,而基模一旦形成,我们不愿意轻易地修改它。

基模具有两面性,我们要注意自己在认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陷阱,这样才能提高信息传播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