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八年级语文下册. 核舟记》导学案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阅读 11. 核舟记》赛课导学案_6
核舟记(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感受核舟这件艺术品的精美2.抓住文体特点,把握写作顺序3.对比阅读,拓展延伸教学重点:感受核舟这件艺术品巧夺天工之美教学难点:理清作者的说明顺序一.导入新课,明确学习目标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核舟记》的基本内容,并积累了文言词语,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1.感受核舟这件艺术品的精美2.抓住文体特点,把握写作顺序3.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我国的微型雕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堪称一绝。
三千多年前的中国人就在甲骨上刻下了让我们今天要用五倍放大镜才能识读的文字。
到了唐代,能在一根象牙笔杆上雕刻铁马云雕的将士“行军图”。
如今有人能在米粒大小的地方雕刻全部《红楼梦》,甚至能在头发丝上雕刻字画。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核舟记》,就是远在几百年前我国民间艺术中精湛绝伦的微雕技艺的精彩展示。
二.品核舟巧夺天工之美出示课件:自学讨论核舟之美1.这只核舟有多大?2.它上面都雕刻了什么?3.所刻之物“各具情态”是怎样表现出来的?4.作者在对核舟的客观描述中也情不自禁的发出了赞叹,你能找出这些赞美之词吗? 5.这只核舟的雕刻主题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明确: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据考证,八分约为1.96厘米,二黍约为0.49厘米。
2.“通记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3.“神情与苏,黄不属”,“矫首昂视”,“如有所语”,“各微侧”“若啸呼状”,“若听茶声然”动词“阅,执,抚,指,语,隐,倚”等,不仅使人物栩栩如生,而且使静止的船头仿佛有了动感。
4.“嘻,技艺灵怪矣哉”这一句是直接抒发赞美之情,还有间接抒发赞美之情的句子,请找出来。
“佛印绝类弥勒”,“珠可历历数也”,“细若蚊足,勾画了了”,“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5.“盖大苏泛赤壁云”分析“泛”字的妙处。
“舟尾横卧一辑”一句体现出“泛舟”的意境,两个舟子一个大声喊叫的样子,一个烧开水,都没有划船,说明此时的船是随波漂浮。
核舟记学案含答案
初二年级语文学科24课《核舟记》导学案班级姓名执笔人:郭文审核初二语文组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3、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4、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3、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导学过程一、学前准备1、作者、作品简介:《核舟记》是由明代作家魏学洢撰写的一篇文章,由同时代学者张潮编选到《虞初新志》,《核舟记》生动的描述了一件精巧绝伦的微雕工艺品。
2、朗读课文并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器皿.()罔.不()贻.()有奇..()黍.()箬.篷()糁.()峨冠.()髯.()髻()篆.章()矫.()衣褶.()诎.()楫.()椎髻..()壬戌..()虞.山()3、熟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粗通文意。
二、学习研讨1、范读,学生听读、自由读、齐读,初步感知文意。
2、默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
需重点掌握的词语:1.有奇巧人( )2.罔不因.势象.形( )()()3.尝贻余...核舟一()()() 4.盖.大苏泛赤壁云()5.高可.二黍许.( )() 6.启.窗而观( )7.箬篷覆之..( )()()8.雕栏相望.焉( ) 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10.石青糁.之()()11.中峨冠..而多髯.者()()12.如有所语.()13.其.两膝相比.者()()14.佛印绝类..弥勒( ) ()15.矫.首昂视( ) 16.神情与苏、黄不属.( )17.珠可历历数也( ) 18.居右者椎髻仰面( )19.其人视端.容.寂.()()()20.若.听茶声然.( ) 21.其船背稍夷.( ) 22.钩画了了,其色墨.( ) ( ) 23.长曾.不盈.寸()()2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2、诎右臂支船( )3、左手倚一衡木( )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4、比较下列字在句中的含义①木:能以径寸之木()②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以至鸟兽、木石()文曰“初平山人”()③奇:明有奇巧人()④有:明有奇巧人()长约八分有奇()长约八分有奇()⑤为:为宫室、器皿、人物()⑥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启窗而观()为人五;为窗八()而计其长曾不盈寸()⑦可:高可二黍许()⑧云:盖大苏泛赤壁云()珠可历历数也()此中人语云()5、按要求填空11、《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_苏轼___ 。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核舟记
-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学生对古代文化背景的了解可能有限,需要教师补充相关知识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举例:核舟上雕刻的人物故事,如“东坡游赤壁”等,需要向学生解释其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其文化内涵。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说明文的基本概念。《核舟记》是一篇典型的说明文,它通过对核舟的详细描述,展现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精湛。说明文是……(详细解释概念)。它是……(解释其重要性或应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核舟记》这篇课文。这个案例展示了说明文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了解古代文化和艺术。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说明文的写作特点和核舟的雕刻技艺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核舟相关的文化或艺术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模型观察活动。这个活动将演示如何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体,并准确描述其特征。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观察活动的描述。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说明文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分析核舟的雕刻技艺,提升观察、想象、创新能力,促进审美情感的培养;
4.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与分享,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提高交流沟通能力。
2024最新-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4篇)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4篇)作者对核舟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艺术家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赞叹以及对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赞美之情。
这里是牛牛范文小编帮大伙儿整编的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4篇)。
苏教版)《核舟记》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2、学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空间说明顺序。
3、收集我国民间艺人的故事,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教学步骤一、课前积累1、字音字形储备。
贻八分有奇黍箬篷髯虞山倚舟楫脚趾衣褶壬戌篆章矫首昂视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罔不因势像个形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高可二黍许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矫首昂视其两膝相比者与苏黄不属船背稍夷勾画了了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3、收集资料作业。
(1)从网上收集作者的有关资料,班上交流。
(2)了解《虞初心志》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了解其特色,课外阅读《虞初心志》。
(3)从网上收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有关资料,班上交流。
二、整体感悟在师生问答中了解课文的。
主要内容及其写法: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2、文章按照什么说明顺序来说明的?3、从文章中你了解了哪些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你能用自己的话准确地告诉你的同学吗?三、导读设计。
导读设计卡1、本文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2、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16字,而不刻别的字?3、记船尾两个舟子的姿态与活动,这一段描述人物形象有什么特点?4、文章是怎样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和空间顺序进行说明的?5、课文的分说部分不是按照从头到尾的顺序,而是按照船的中部、船头船尾的顺序描述核舟上的景物。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品味语言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四、巩固所学,延伸拓展1、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用你学习到的美术知识,展开丰富想象,画一幅核舟图,班上交流。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精选4篇)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精选4篇)《核舟记》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一、学习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突出重点的写法。
二、认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家的高超技艺。
教学设想一、重点和难点本文的显著特点是:作者在完整而深刻地理解雕刻家艺术构思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材料,运用简练生动的文字再现了“核舟”的形象。
掌握这个特点,是成功地实施教学的关键。
重点是文章的第3段。
这段写苏武和黄庭坚在船头“共阅一手卷”的神情,又以佛印的“矫首昂视”为烘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武滴居黄州时期的闲适生活和旷达心情,也说明了他“泛舟赤壁”的由来。
这是雕刻家艺术构思中的主要之点,也是这件艺术品的主题之所在。
难点是怎样完整地理解雕刻家的艺术构思。
这是因为文章涉及了艺术品的所有细节,如果只看字面,会给人以眼花缭乱的感觉;而要探究每一个细节跟主题的联系,则非完整地理解雕刻家的艺术构思不可。
这个难点解决了,不仅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艺术品的主题,更好地掌握文章安排材料的方法,还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审美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拟兼用诵读和讲解两种教法。
诵读教法主要用于第2至4段,要求达到当堂基本成诵。
应当说明的是,课本并未提出背诵的要求,但这是文章中的精彩部分,熟读成涌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和语感的培养,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这样做不仅必要,而且符合教学大纲精神。
讲解的重点是文章的写法和雕刻家的艺术构思,个别难句也要照顾到。
三、课时安排这篇课文拟用两课时教读。
第一课时:介绍作者,熟悉课文大意,讲解第一段,诵读第2.3段。
第二课时:诵读第4段,略讲第5、6段,分析写作方法,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中第1小题。
四、预习要求1、对照注释弄清文章大意。
2、解决个别生字词的读音。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让学生简单介绍自己家里有的成曾经见过的工艺美术品,然后问:①“核舟”的雕刻者是谁?(目的是弄清课文中的称名法。
开头称姓称字是一种正式而又亲切的称法,末尾姓、名、字并称,是正式的称法,这是雕刻家自称,但也可用于称人,如苏武《方山子传》中“此吾故人陈忙季常也”。
11复习《核舟记》--广东省河源市正德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河源市正德中学2020年春季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课题:10.《核舟记》课型:复习课授课周次:第 12 周主备人: 审核人:八语备课组班级: 姓名:一、复习目标1.流畅的诵读全文,争取背诵全文;2.能够结合注释,自行疏通文章大意;3.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4.品味语言,体会雕刻艺术的精妙。
二、课文内容《核舟记》是明朝文学家魏学洢创作的一篇说明文。
此文细致地描写了一件微雕工艺品——“核舟”的形象,其构思精巧,形象逼真,反映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成就,表达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以及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的高度赞扬。
全文语言生动平实、洗练,“核舟”的形象刻画得十分具体,其上的人物亦描绘得逼真而又生动,这些都无不体现了作者细腻的文笔。
此文通过白描的手法,详细而有条不紊地记述了他所得到的一个微雕作品——核舟,采用的是“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白话译文: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够把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成宫殿、器具、人物,甚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哪一样是不能按照这木头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和姿态。
他曾经赠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乘小船游览赤壁的图案。
核舟从头到尾长约有八分多,约有两个米那么高。
中部高起而宽敞的地方是船舱,上面覆盖着箬竹船篷。
船舱旁边有小窗户,左边和右边各有四扇,总共八扇。
打开窗子看,可以看见雕花的栏杆,左右对称。
关上它,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句子,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都涂了石青色。
船头上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右边,鲁直在左边。
苏东坡黄鲁直一同在看一轴字画手卷。
东坡右手拿着画卷的右侧,左手搭在鲁直的肩背上。
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什么。
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两膝互相靠近,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佛印极像弥勒佛,袒胸露乳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一样。
核舟记 导学案 2
课题《核舟记》学科语文年级八年级下册执笔:赵军审核:八年级备课组姓名:学号:班级: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2、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词语、句式。
3、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学习重点: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
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
3、掌握古今词义的异同、词序和重点句子的翻译。
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1、《虞初新志》及课文作者魏学洢。
2、重点字词。
盖大苏范赤壁云:盖,表推测的句首语气词。
云,句末助词无义,可不译。
轩敞:高起而开敞启窗而观:打开,顺承关系石青糁(sǎn )之:代词,代字迹中峨冠而多髯(rán)者:…的人东坡右手执卷端:拿绝类弥勒:极像神情与苏黄不属(zhǔ):类似诎右臂支船:同“屈”,弯曲。
左手倚一衡木:倚,倚靠。
衡,同“横”。
若啸呼状:若,好像。
状,形状,样子。
若听茶声然:……的样子其船背稍夷:平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而,表转折,相当于“可是”。
曾,尚,还。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挑选。
为,动词,刻。
3、全文采用了“总述—分述—总述”的结构形式,请为第二部分划分层次,并归纳大意。
4、文中介绍船上的人物、情景说得有条不紊清清楚楚,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介绍的?(画出体现顺序的词语并据此归纳。
)中轩敞者为舱,船头坐三人,舟尾横卧一楫。
5、课文分述部分不是按从头到尾的顺序,而是按船的中部、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描述“核舟”上的景物。
作者从船的中部写起,有什么好处?先主后次,先中间后两边,不仅显示了核舟这件工艺品结构上对称的美,也使文章在结构谨严之中,产生了很强的层次感。
(二)达标测评:1、《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苏轼。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后赤壁赋》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赤壁赋》中的句子。
雕刻家把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名句分刻在船舱左右的小窗上有什么作用?作用见教参P204 2细读两篇短文,找出课文有“为”字的句子,整理在下面,比较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部编人教八年级下册语文《核舟记》导学案
11.核舟记(第一课时)一、目标导学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2.了解作家作品3.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二、自主预学1.给下列加点字的读音:罔()膝()褶()髻()倚()戌()篆()八分有()奇()诎右臂支船()2.用“/”划分朗读的节奏: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虞山王毅叔远甫刻3.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4.翻译下列句子(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5)苏、黄共阅一手卷。
(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5. 魏学洢,(朝代)末年人。
《核舟记》选自(朝代)代人张潮编辑的《》。
(第二课时)一、目标导学1.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难点)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二、自主预学1.背诵第一、二段。
2. 一词多义为宫室()佛印绝类弥勒()为中轩敞者为舱()绝来此绝境()不足为外人道也()群响毕绝()明有奇巧人()高可二黍许()奇可长约八分有奇()珠可历历数也()其人视端容寂()神情与苏、黄不属()其属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有良田美池之属()3.找出文中通假字⑴舟首位长约八分有奇( )⑵卧右膝,诎右臂交船( )⑶左手倚一衡木( )⑷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4.词类活用⑴箬篷..覆之( )⑵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⑶石青..糁之( )⑷居右者椎髻..仰面( )5.古今异义⑴其两膝相比.者(古义: 今义:)⑵矫.首昂视(古义: 今义:)⑶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古义: 今义:)⑷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古义: 今义:)6.课文介绍_______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1核舟记学案设计
11 核舟记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句的翻译。
2.能通过文章关键词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4.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过程一、基础积累1.注音罔( )不因势象形贻( )八分有奇( ) 箬( )篷石青糁( ) 多髯( )诎( ) 舟楫( )壬( ) 戌( )篆( )章2.释词(课件二展示)通假字(1)八分有奇( )(2)左手倚一衡木( )(3)诎右臂支船( )一词多义(1)奇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2)端①东坡右手执卷端( )②其人视端容寂( )(3)为①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②中轩敞者为舱( )古今异义词(1)佛印居右(古义: 今义: )(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古义: 今义: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古义: 今义: )词类活用(名词活用状语)(1)箬篷覆之( )(2)石青糁之( )(名词活用作动词)(1)中峨冠而多髯者( )(2)椎髻仰面( )虚词(1)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启窗而观而计其长曾不盈寸(2)之径寸之木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3)其其两膝相比者 其人视端容寂3.重点句子翻译(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3)其人视端容寂。
(4)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6)技亦灵怪矣哉!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整体感知文意,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4.本文的作者要给我们介绍的是什么东西?5.本文的作者是用什么结构给我们介绍核舟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三、品读课文,体味探究(一)研读第1段。
6.能概括全文,总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词是什么?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
7.写出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
(二)研读第2~5段,思考讨论。
8.作者是如何具体说明核舟的特征“奇巧”的?9.第2段介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舱旁的小窗和对联,意在表现什么?10.第3段是介绍船头部分,着重说明什么?11.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12.你从哪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13.第5段文字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王叔远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三)研读第6段,思考讨论。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11核舟记
11 核舟记【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通过合作探究,准确翻译课文,学习本文描写生动的特点和按空间说明的顺序。
3、激情展示,阳光参与。
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学习重点、难点】准确翻译课文,感受本文描写生动的特点和按空间说明的顺序【使用说明】1、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学案。
2、认真限时完成,规范书写;小组合作讨论,答疑解惑。
【知识链接】1、文体“记”:“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
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
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我们在以后还会学很多此类文章,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等,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
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之后,还有一段议论(见“有关资料”),课文删去它的绝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后一句,也是全文中心,即“嘻,技亦灵怪矣哉”。
因此,现在看,它跟我们常见的说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
2、数量词的用法:①古代省略量词应补出。
②数词用在名词之后,翻译时应调整到名词的前面。
【自学导航】一、基础检测。
1、给下列字注音。
罔()贻()有奇()黍()糁()髯()褶()膝()楫()篆()狭()2、重点词语释义。
能以径寸之木:为:罔不|:楫:篆章:因势象形:盖:神态:尝:贻:可:峨冠:隐:诎:倚:3、通假字4、一词多义(奇、有、为、而、之、其等)5、古今异义6、词类活用7、积累文中倒装句(1)尝贻余核舟一(2)又用篆章一(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二、初读课文,将文章第3段翻译在下面。
三、再读课文1、作者是怎样介绍船头和船尾的人物?这些人物带给你怎样的印象?并思考这样详细描写人物有什么目的?2、本文的主体部分即中间四段,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先写舟的中间部分了,次写船头,最后写船尾。
试具体分析这样安排写作顺序的原因。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十一课《核舟记》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十一课《核舟记》导学案《核舟记》导学案【导语】本课是初中八年级下册的第十一课,本课主要讲述了五个被核辐射的貌似船员的“怨魂”的故事。
通过这五个故事,表达了人与自然的矛盾与和谐,使同学们更加了解到环保的重要性和珍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在学习本课之前,同学们可以先读课文大意,了解故事背景,然后进行一系列的导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导学目标】1.了解《核舟记》的作者及背景,明确文章的写作目的和主题。
2.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事件、情节等提炼语文知识,学会用语文知识进行文学分析。
3.了解核污染的危害以及环保的重要性,提高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导学过程】【导读】1.请阅读文章背景材料,了解《核舟记》的作者及背景;2.请观察课文开头的插图,猜测文章主要讲述的是什么内容;3.请读第一部分的标题“奇怪的船员”,了解故事的开头;4.请读第一部分的第一段,回答问题:有谁站着?为什么站着?5.请回答1、2段写了些什么?通过写了些什么来表达什么情感?(1、2段主要写了作者看到的那个奇怪船员和作者感到的怪异的情感)6.请回答第二部分这样揭示出故事的主题?(这是一个以核船员众多而且奇怪的事件统一的地方)【展开导学】1.请用你自己的话概括一下整个第一部分的内容。
(此部分主要是描写作者所看到的船员之不同寻常:他们戴着氧气罩,身上穿着防护服;船员是在夜晚才出现的,天一亮就消失了)2.请回答这样揭示出了故事的主题?(核辐射对人体有着严重的危害,并且人们对核辐射的态度是愤怒的)3.请看第五部分,回答问题:船长、船员为什么不担心微微的辐射?(船长和船员认为核船员只不是虚幻的演出节目,所以不用担心核辐射)4.请回答这样揭示出了故事的主题?(这说明人们对核污染的认识还不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还不够)5.请分析一下第六个部分最后两段是作者有意留下来的吗?(是的,这表明着核辐射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是极大的)6.请回答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作者想通过写这篇文章来唤起人们珍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7.请大声读第七部分的第五段,体会作者决定再重写一遍的情感。
核舟记 学案
义安二中_八_年级_语文_学科导学案课题核舟记课型新授课时 1 班级姓名备课教师授课教师备写日期 3.13 序号:YW8X017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2.疏通文意,朗读、背诵。
3.学习文章抓住事物特点,运用程序说明顺序,使用简明、平实、准确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色。
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的卓越技艺。
学具学习过程:一、自学1.给下面的字注音。
洢()皿()罔( ) 贻( )轩敞( ) 箬篷( )黍( ) 糁( )髯( ) 褶( ) 髻( ) 篆( )有奇()矫()袒()2.朗读课文3.本文说明的对象是,原材料是一个“”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
本文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这件雕刻品的各个细节,然后按顺序写来,先写核舟的面,次写它的面;写正面则先写舟的部分,次写,最后写。
从而鲜明地表现了它的整体形象。
4.解释下列词。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罔不:因势象形:尝:贻:高可二黍许:峨冠:其两膝相比者:绝类:诎:若听茶声然:钩画了了:盖简桃核修狭:5.通假字(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2)诎右臂支船(3)左手倚一衡木(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6.一词多义:(1)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2)为:为宫室、器皿、人物()中轩敞者为舱()(3)可:高可二黍许()珠可历历数也()(4)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其人视端容寂()二、合作7.翻译下列句子(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批注(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5)苏、黄共阅一手卷(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8、分析文段第一段: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核舟的主题——“”。
在概略介绍中,从两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精湛超凡:一是匠师擅长微型雕刻,能够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等许多各种各样的形状;二是匠师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无不“”。
23核舟记
23.《核舟记》导学案新华路初中八年级备课组主备人:马丽可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
2、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3、初步感知文意,梳理层次。
4、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二、预习内容与要求:1、根据课下注释,读准字音,有感情朗读课文;圈点勾划重要语句和词语,力争熟记基本文言字词。
2、带着感情反复地朗读,直至能够把握文章的大意,甚至能够自然背诵。
3、学习文言文一定要多读,多记忆,用心领悟,主动积累文言知识,丰富自己的语言词库。
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
2、朗读课文,纠正字音。
3、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4、初步感知文意,梳理层次。
二、学生展示预习成果1、查找资料(1)、魏学洢(2)、关于作品(3)、解题2、读准下列字的音罔()贻()有奇()黍()糁()髯()褶()膝()楫()篆()狭()释义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2、能以径寸之木径寸3、为宫室、器皿、人物4、罔不因势象形5、尝贻余核舟一6、盖大苏泛赤壁云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8、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10、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11、其两膝相比者12、佛印绝类弥勒13、舟尾横卧一楫14、其人视端容寂15、其船背稍夷16、虞山王毅叔远甫刻17、钩画了了18、其色墨19、其色丹20、为人五;为窗八21、而计其长曾不盈寸2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三、自学提纲学习提纲一:朗读正音请同学们根据朗读指导,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直至熟读成诵。
朗读指导:(1)第一遍,标记字音。
自由练读,读准字音。
(2)第二遍,标记节奏。
句内的节奏,句与句之间的停顿。
结合文意揣摩练读,要读得节奏鲜明。
(3)第三遍,标记轻重。
哪些词语要重读,哪些词语要轻读。
(4)第四遍,读出气韵。
体味读,自由地读,陶醉地读,忘我地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要融情入境,摇头晃脑地读,要动情动容地读,要气韵畅达地读,要陶醉地吟诵。
学习提纲二:翻译课文(要求:1.尽量翻译出每一个字;2.补足省略成分;3.句子翻译要通畅。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核舟记》教案范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核舟记》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并背诵课文《核舟记》。
1.2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及重点词语。
1.3分析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写作技巧。
1.4学会欣赏古文,培养文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
2.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作者对核舟的喜爱之情。
3.2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并背诵课文。
1.2掌握生字词及重点词语。
1.3分析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写作技巧。
2.教学难点:2.1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2深入挖掘课文内涵,感悟作者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利用多媒体展示核舟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核舟的特点。
1.2提问:你们知道核舟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2学生查找并积累生字词及重点词语。
3.合作探究3.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写作技巧。
4.精讲课文4.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课文内涵,感悟作者情感。
5.课堂小结5.2教师点评,强调课文重点。
6.课后作业6.1背诵课文。
6.2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短文,介绍核舟的特点。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3.教师在讲解课文时,注重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4.课后作业的设置,既巩固了课堂所学,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附录1.生字词1.1舟1.2核1.3记1.4壶1.5杯1.6箸1.7帆1.8篷1.9桅1.10槽2.重点词语2.1精巧:精细巧妙。
2.2逼真:非常逼真。
2.3削:用刀去掉物体的表面部分。
2.4镌:雕刻。
2.5纤秀:细长秀丽。
2.6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中。
核舟记
八年级语文《核舟记》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2.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难点)学习过程:[学习要点]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弄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并探究思考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一、导语设计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
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
(这一则新闻出现在1995年10月27日《文汇报》上)今天,我们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进魏学洢(yī)的《核舟记》开开眼界。
二、作者简介魏学洢(yī)(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在浙江嘉兴)人,明末散文家。
著有《茅檐集》。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教师提示并领读以下内容:(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罔()膝()褶()髻()倚()戌()篆()八分有()奇()诎右臂支船()(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用“/”划分朗读的节奏):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虞山王毅叔远甫刻2.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四、文言知识储备(一)掌握下列生字词mǐn wǎng yíyòu jīshǔruòsǎn éguān rán器皿巧夺天工罔贻八分有奇黍箬篷糁峨冠髯juàn zhě qū jí jìrén xū yúzhuàn手卷衣褶诎楫髻壬戌虞山篆章(二)通假字1、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
)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选。
)3、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语文学科八年级下册第3单元 核舟记 第1课时导学案
核舟记第一课时本课学习要点:1、掌握常用文言字词、理解文意。
2、反复诵读,感受这件艺术品巧夺天工之美。
3、学习本文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本课学习目标1. 得言:①积累文言字词,通过诵读领会文章语言之美。
②背诵全文。
2. 得法:①学习本文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②能够流畅地朗读文章。
3.得意:感受古代奇巧艺术品美的熏陶。
本课时学习安排一、课前预习朗读《核舟记》三遍,借助文下注释与工具书理解文意。
二、课堂学习活动一:1.独立朗读文章一遍。
2.齐读文章,规范字音、节奏。
活动二:细读文章,以大组为单位快问快答课件中的问题。
活动三:1.把文章翻译给你的同桌听(可借助文下注释与工具书)。
2.小组合作,修改翻译,做到字字落实,语句通顺。
活动四:1.小组合作设计表格,理清本文说明顺序。
2.作者为何不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一一介绍?三、课后练习A层完成《蓉城优课堂》第三课时;B层完成第二课时及第三课时文言文题;C层完成第一课时的抄写与第二课时。
四、知识链接京中有善口技者。
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
夫亦醒。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声。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核舟记》示范教案
核舟记【预习提示】自主阅读,了解说明对象及其特点;积累有关“想象”的名言;完成基础知识的自主学习。
【相关课程标准】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目标展示】1.练习诵读,培养语感,品味、积累词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会介绍核舟的顺序和详略,理解各具鲜明特征的人物神态、情趣。
3.掌握“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详略得当”的写法。
4.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
【评价任务】1.诵读课文,能概括故事情节,培养语感。
2.品读课文中描写性语句,理解各具鲜明特征的人物神态、情趣。
3.合作探究,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顺序。
4.联系生活实际,培养民族自豪感。
【过程设计】一、激活思维,导读文本(导入新课)学习任务:欣赏图片,谈感想。
投影展示:核舟图片(学生谈感想)教师指导:微雕,是微型雕刻的简称,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细微为特征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
雕刻时肉眼看不见,凭感觉运刀,靠经验完成创作,因而人们又称之为“神刻意雕”,作品具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读华章”之妙趣。
微雕艺术越来越为人们热爱,越来越被艺术家、鉴赏家、收藏家重视,世界上正在形成一股微雕艺术热。
“核舟”是一件微雕工艺品,原材料是一个“长曾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一个著名的掌故——“大苏泛赤壁”。
板书课题:核舟记。
展示学习目标。
二、展示预习成果,梳理基础知识(预习检测)学习任务:结合“预习提示”,梳理基础知识。
1.生字词。
2.作家作品。
3.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想象”的名言佳句。
三、整体感知,梳理文章结构1.本文属于什么文体?与记叙文有何区别?明确:本文属于说明文。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介绍事物、阐明事理的实用文体。
主要用来帮助人们完整地了解、认识事物的形势、性质、成因、功能、构造、关系或发生、发展过程,从而把握事物的特征、本质及规律性,其特点为:内容的知识性,材料的科学性,语言的通俗性,表达方式的解说性,结构的条理性,功能的实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舟记
漂市一中钱少锋
【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
——冰心《冰心》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课文。
2、学习本文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3、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难点:学习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聪明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化。
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的是微雕。
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
今天我们学习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罔()膝()褶()髻()倚()戌()篆()八分有()奇()诎右臂支船()
2、解释通假字
(1)左手倚一衡木()(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3)诎右臂支船()(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
(5)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3、一词多义
(1)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其人视端容寂
()
(2)奇明有奇巧人()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3)为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中轩敞者为舱()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1、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2、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3、理清文章的结构,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三、合作探究
1、第2段介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
2、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什么?
3、从作者对佛印的神态、动作的画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4、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
5、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
6、你从第3、5段中的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
7、文中最后一段运用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8、从全文看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9、在第6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对船上的事物进行不厌其烦的点数和说明?
四、布置习题:
1.仿照本文作法,选取家中的某一艺品,作简要的介绍,完成在自写本上。
2.根据课文默写:
(1)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
(2)第三段中作者以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从第一段文字中找)的精湛技艺。
(3)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4)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
是:。
3、解释词语,翻译句子:
(1)有奇巧人 ( (2)因.势象形
( )
(3)尝贻
..余核舟一()()(4)盖.大苏泛赤壁云()
(5)高可.二黍许. ( )((6)神与苏、黄不属.( )
(7)中峨冠
..而多髯者()(8)钩画了了
( )
(9)其.两膝相比.者()()(10)珠可历历数也( )
(1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2)佛印绝.类.弥勒()
(13)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14)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15)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16)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答案)
【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
——冰心《冰心》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课文。
2、学习本文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3、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难点:学习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聪明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化。
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的是微雕。
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
今天我们学习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罔(wǎnɡ)膝(xī)褶(zhě)髻(jì)倚(yǐ)戌(x ū)
篆(zhuàn)八分有(yòu)奇(jī)诎右臂支船(qū)
2、解释通假字
(1)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
)(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选。
)
(3)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男子美称。
)
(5)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为字共三十有四。
(“有”通“又”。
)
3、一词多义
(1)端东坡右手执卷端(端:名词,一头。
)其人视端容寂(端:形容词,端正。
)
(2)奇明有奇巧人(奇:奇妙,精巧。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奇:余数,零数。
)
(3)为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为:动词,雕刻。
)中轩敞者为舱(为:判断动词,是。
)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1、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本文细致地描述了雕刻品“核舟”的艺术形象,赞美了古代艺人的精湛技艺,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2、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3、理清文章的结构,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总起(1)——分述(2-5)——总结(6)
总起(1):介绍了王叔远雕刻艺术上的卓越成就,点明了“核舟”的主题。
分述(2-5):具体介绍了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
第2段:船中间(船舱):核舟的大小和船舱的布局。
第3段:船头(游览者):三个游览者的外貌和神情。
第4段:船尾(舟子):舟子的神态、动作。
第5段船背::题名和印章。
分述部分是按照由由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的顺序去说明的。
总结(6):概括全文,赞颂技艺之精湛。
是按照空间顺序写的。
三、合作探究
1、第2段介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
以核舟“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的小跟船舱及小窗景物之多之细相对照,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的“奇巧”。
2、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什么?
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表现他们豁达、豪放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3、从作者对佛印的神态、动作的刻画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一个不拘于世俗礼法、放浪形骸的和尚形象,与苏黄衣冠整齐形成对照。
4、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
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
5、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
因为这样写符合核舟的主题,苏东坡是“泛舟”的主角。
6、你从第3、5段中的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
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
7、文中最后一段运用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列数字、作比较;突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8、从全文看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①用料体积小②所刻事物繁多③刻物情态毕备
9、在第6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对船上的事物进行不厌其烦的点数和说明?
强调了核舟的体积之小,让人对小小核舟所刻人、物之丰富叹为观止。
四、布置习题:
1.仿照本文作法,选取家中的某一工艺品,作简要的介绍,完成在自写本上。
2.根据课文默写:
(1)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盖大苏泛赤壁云。
(2)第三段中作者以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从第一段文字中找)的精湛技艺。
(3)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嘻,技亦灵怪矣哉。
(4)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3、解释词语,翻译句子:
略
【素材积累】
1、一个房产经纪人死后和上帝的对话一个房产经纪人死后,和上帝喝茶。
上帝认为他太能说了,会打扰天堂的幽静,于是旧把他打入了地狱。
刚过了一个星期,阎王旧满头大汗找上门来说:上帝呀,赶紧把他弄走吧!上帝问:怎么回事?阎王说:地狱的小。
2、机会往往伪装成困难美国名校芝加哥大学的一位教授到访北大时曾提到:芝加哥大学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做困难的事。
因为一个人要想有所成旧,旧必须做那些困难的事。
只有做困难的事,才能推动社会发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