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白蒲中学高一数学教案:集合与简易逻辑:20(苏教版)
集合与简易逻辑教案jiaoan
集合与简易逻辑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正确表示集合,并掌握集合的基本运算。
2. 学习简易逻辑的基本概念,能够运用简易逻辑解决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集合的定义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补集)2. 简易逻辑的概念和应用简易逻辑的定义简易逻辑的规则(矛盾律、排中律、同一律)简易逻辑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来理解和掌握集合和简易逻辑的概念。
2. 使用案例分析和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实际应用来加深对集合和简易逻辑的理解。
3.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提问回答情况,评估学生对集合和简易逻辑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正确率和解题思路,评估学生对集合和简易逻辑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以及对集合和简易逻辑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学PPT:提供集合和简易逻辑的概念、例题和练习题,方便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点。
2. 练习题:提供相关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集合和简易逻辑的知识点。
3. 案例分析:提供相关的案例分析,让学生能够将集合和简易逻辑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六、教学步骤1. 引入集合概念: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如班级学生、家庭成员等,引导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
2. 表示集合:讲解列举法和描述法的区别和运用,让学生通过具体例子学会表示集合。
3. 集合运算:介绍并集、交集、补集的定义和运算方法,通过例题展示运算过程,让学生分组练习。
七、教学步骤(续)4. 简易逻辑概念:引入简易逻辑的概念,解释矛盾律、排中律、同一律的含义。
5. 逻辑推理:通过逻辑推理题目,让学生运用简易逻辑规则解决问题,增强逻辑思维能力。
2013届高中数学竞赛教案讲义(1)集合与简易逻辑
第一章 集合与简易逻辑一、基础知识定义1 一般地,一组确定的、互异的、无序的对象的全体构成集合,简称集,用大写字母来表示;集合中的各个对象称为元素,用小写字母来表示,元素x 在集合A 中,称x 属于A ,记为A x ∈,否则称x 不属于A ,记作A x ∉。
例如,通常用N ,Z ,Q ,B ,Q +分别表示自然数集、整数集、有理数集、实数集、正有理数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为空集,用∅来表示。
集合分有限集和无限集两种集合的表示方法有列举法:将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并用逗号隔开表示集合的方法,如{1,2,3};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属性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
例如{有理数},}0{>x x 分别表示有理数集和正实数集。
定义2 子集:对于两个集合A 与B ,如果集合A 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中的元素,则A 叫做B 的子集,记为B A ⊆,例如Z N ⊆。
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如果A 是B 的子集,B 也是A 的子集,则称A 与B 相等。
如果A 是B 的子集,而且B 中存在元素不属于A ,则A 叫B 的真子集。
定义3 交集,}.{B x A x x B A ∈∈=且定义4 并集,}.{B x A x x B A ∈∈=或定义5 补集,若},{,1A x I x x A C I A ∉∈=⊆且则称为A 在I 中的补集。
定义6 差集,},{\B x A x x B A ∉∈=且。
定义7 集合},,{b a R x b x a x <∈<<记作开区间),(b a ,集合},,{b a R x b x a x <∈≤≤记作闭区间],[b a ,R 记作).,(+∞-∞定理1 集合的性质:对任意集合A ,B ,C ,有:(1));()()(C A B A C B A = (2))()()(C A B A C B A =;(3));(111B A C B C A C = (4)).(111B A C B C A C =【证明】这里仅证(1)、(3),其余由读者自己完成。
江苏省白蒲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数学教案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7(苏教版)
第七教时教材:交集与并集(2)目的:通过复习及对交集与并集性质的剖析,使学生对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 过程:一、复习:交集、并集的定义、符号提问(板演):(P 13 例8 )设全集 U = {1,2,3,4,5,6,7,8},A = {3,4,5} B = {4,7,8}求:(C U A )∩(C U B), (C U A)∪(C U B), C U (A ∪B), C U (A ∩B)解:C U A = {1,2,6,7,8} C U B = {1,2,3,5,6}(C U A)∩(C U B) = {1,2,6}(C U A)∪(C U B) = {1,2,3,5,6,7,8}Θ A ∪B = {3,4,5,7,8} A ∩B = {4}∴ C U (A ∪B) = {1,2,6}C U (A ∩B) = {1,2,3,5,6,7,8,}结合图 说明:我们有一个公式:(C U A)∩ ( C U B) = C U (A ∪B)(C U A)∪( C U B) = C U (A ∩B)二、另外几个性质:A ∩A = A, A ∩φ= φ, A ∩B = B ∩A,A ∪A = A, A ∪φ= A , A ∪B = B ∪A.(注意与实数性质类比)例6 ( P 12 ) 略进而讨论 (x,y) 可以看作直线上的点的坐标A ∩B 是两直线交点或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同样设A = {x | x 2-x -6 = 0} B = {x | x 2+x -12 = 0}则 (x 2-x -6)(x 2+x -12) = 0 的解相当于 A ∪B即: A = {3,-2} B = {-4,3} 则 A ∪B = {-4,-2,3}三、关于奇数集、偶数集的概念略见P12例7 (P12 )略练习P13四、关于集合中元素的个数规定:集合A 的元素个数记作:card (A)观察、分析得:作图card (A∪B) = card (A) +card (B) -card (A∩B)五、(机动):《课课练》P8 课时5 “基础训练”、“例题推荐”六、作业:课本P14 6、7、8《课课练》P8—9 课时5中选部分。
2013白蒲中学高一数学教案:集合与简易逻辑:25(苏教版)
第二十五教时
教材:简易逻辑、四种命题、反证法、充要条件;《教学与测试》11、12、13课
目的:复习上述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对有关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理解更加深刻。
过程:
一、复习:
1、简易逻辑:(1) 命题的概念—能判断真假
(2) 逻辑联结词及复合命题:“或”、“且”、“非”
(3) 复合命题的真假—真值表,简单复合命题的否定
2、四种命题:(1) 四种命题—原命题、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
(2) 四种命题的关系:互逆、互否、互为逆否及其真假
3、反证法:步骤及如何导出“矛盾”
4、充要条件:(1) 有关意义: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强调利用
推断符号
(2) 充要条件与四种命题的关系
二、处理《教学与测试》第11课P21-22 口答为主
例一:主要强调“命题”的意义
例二:首先要写出三种简单复合形式,然后判断其真假。
例三:注意训练将常用的命题“改写”成三种不同形式以利解题
三、处理《教学与测试》第12课P23-24
例一:注意命题的否定形式,尤其是简单复合命题的否定形式。
例二:强调由原命题写出其他三种命题。
例三:突出反证法的步骤及注意事项。
四、处理《教学与测试》第13课P25-26
例一:要能利用推断符号判断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
例二:突出三个(或以上)命题的充要条件的判断方法。
例三:体现充要条件的应用。
五、作业:上述三课中余下部分(其中相当的部分可做在书上)
1。
高一数学《集合与简易逻辑》教案
高一数学《会合与简略逻辑》教学设计教材:逻辑联络词(1)目的:要修业生认识复合命题的意义,并能指出一个复合命题是有哪些简单命题与逻辑联络词,并能由简单命题组成含有逻辑联络词的复合命题。
过程:一、提出课题:简单逻辑、逻辑联络词二、命题的观点:例: 12 ① 3是12的约数② 0.5是整数③定义:能够判断真假的语句叫命题。
正确的叫真命题,错误的叫假命题。
如:①②是真命题,③是假命题反例: 3 是 12 的约数吗? 5 都不是命题不波及真假 ( 问题 ) 没法判断真假上述①②③是简单命题。
这类含有变量的语句叫开语句(条件命题)。
三、复合命题:1.定义:由简单命题再加上一些逻辑联络词组成的命题叫复合命题。
2.例: (1)10 能够被 2 或 5 整除④ 10 能够被 2 整除或 10能够被 5 整除(2) 菱形的对角线相互菱形的对角线相互垂直且菱形的第 1页垂直且均分⑤角相互均分(3)0.5非整数⑥非“ 0.5是整数”察:形成观点:命在加上“或”“且”“非” 些成复合命。
3.其,有些观点前方已碰到如:或:不等式x2x60 的解集 { x | x2或x3 }且:不等式x2x60 的解集 { x | 23 }即{ x | x2且x3 }四、复合命的组成形式假如用 p, q, r, s ⋯⋯表示命,复合命的形式接触的有以下三种:即: p 或 q ( 如④) 作 pqp 且 q ( 如⑤) 作 pq非 p ( 命的否认 ) ( 如⑥) 作 p小: 1.命 2 .复合命 3 .复合命的组成形式第 2页。
江苏省白蒲中学高一数学 集合与简易逻辑教案1 苏教版
江苏省白蒲中学2013高一数学集合与简易逻辑教案1 苏教版教材:集合的概念目的:要求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初步了解集合的分类及性质。
过程:一、引言:(实例)用到过的“正数的集合”、“负数的集合”如:2x-1>3⇒x>2所有大于2的实数组成的集合称为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如:几何中,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如:自然数的集合 0,1,2,3,……如:高一(5)全体同学组成的集合。
结论: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
指出:“集合”如点、直线、平面一样是不定义概念。
二、集合的表示: { … } 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 ,B={1,2,3,4,5}常用数集及其记法:1.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2.正整数集N*或 N+3.整数集 Z4.有理数集Q5.实数集R集合的三要素: 1。
元素的确定性; 2。
元素的互异性; 3。
元素的无序性(例子略)三、关于“属于”的概念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A 记作a∈A ,相反,a不属于集A 记作 a∉A (或a∈A)例:见P4—5中例四、练习 P5略五、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1.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
例:由方程x2-1=0的所有解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1,1}例;所有大于0且小于10的奇数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1,3,5,7,9} 2.描述法: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的方法。
①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再见P6例②数学式子描述法:例不等式x-3>2的解集是{x∈R| x-3>2}或{x| x-3>2}或{x:x-3>2} 再见P6例六、集合的分类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例题略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Φ七、用图形表示集合 P6略八、练习 P6小结:概念、符号、分类、表示法九、作业 P7习题1.1。
高一数学教案:集合与简易逻辑
高一数学教案:集合与简易逻辑【】欢迎来到查字典数学网高一数学教案栏目,教案逻辑思路明晰,符合认识规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才能。
因此小编在此为您编辑了此文:高一数学教案:集合与简易逻辑希望能为您的提供到帮助。
本文题目:高一数学教案:集合与简易逻辑教材:逻辑联结词(1)目的:要求学生理解复合命题的意义,并能指出一个复合命题是有哪些简单命题与逻辑联结词,并能由简单命题构成含有逻辑联结词的复合命题。
过程:一、提出课题:简单逻辑、逻辑联结词二、命题的概念:例:125 ① 3是12的约数② 0.5是整数③定义: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叫命题。
正确的叫真命题,错误的叫假命题。
如:①②是真命题,③是假命题反例:3是12的约数吗? x5 都不是命题不涉及真假(问题) 无法判断真假上述①②③是简单命题。
这种含有变量的语句叫开语句(条件命题)。
三、复合命题:1.定义:由简单命题再加上一些逻辑联结词构成的命题叫复合命题。
2.例:(1)10可以被2或5整除④ 10可以被2整除或10可以被5整除(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菱形的垂直且平分⑤ 对角线互相平分(3)0.5非整数⑥非0.5是整数观察:形成概念:简单命题在加上或且非这些逻辑联结词成复合命题。
3.其实,有些概念前面已遇到过如:或:不等式 x2x60的解集 { x | x2或x3 }且:不等式 x2x60的解集 { x | 23 } 即 { x | x2且x3 } 四、复合命题的构成形式假设用 p, q, r, s表示命题,那么复合命题的形式接触过的有以下三种:即: p或q (如④) 记作 pqp且q (如⑤) 记作 pq非p (命题的否认) (如⑥) 记作 p小结:1.命题 2.复合命题 3.复合命题的构成形式【总结】2022年查字典数学网为小编在此为您搜集了此文章高一数学教案:集合与简易逻辑,今后还会发布更多更好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祝您在查字典数学网学习愉快!。
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教案
高中数学第一册(上)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教材分析【知识结构】本章知识主要分为集合、简单不等式的解法(可瞧做集合的化简)、简易逻辑三部分:【知识点与学习目标】【高考评析】集合知识作为整个数学知识的基础,在高考中重点考察的就是集合的化简,以及利用集合与简易逻辑的知识来指导我们思维,寻求解决其她问题的方法.◇学习指导【学法指导】本章的基本概念较多,要力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数学思想】1.等价转化的数学思想; 2.求补集的思想;3.分类思想;4.数形结合思想.【解题规律】1. 如何解决与集合的运算有关的问题?1) 对所给的集合进行尽可能的化简;2) 有意识应用维恩图来寻找各集合之间的关系;3) 有意识运用数轴或其它方法来直观显示各集合的元素.2. 如何解决与简易逻辑有关的问题?1) 力求寻找构成此复合命题的简单命题;2) 利用子集与推出关系的联系将问题转化为集合问题.引言通过一个实际问题,目的就是为了引出本章的内容。
1、分析这个问题,要用数学语言描述它,就就是把它数学化,这就需要集合与逻辑的知识;2、要解决问题,也需要集合与逻辑的知识.在教学时,主要就是把这个问题本身讲清楚,点出为什么“回答有20名同学参赛”不一定对.而要进一步认识、讨论这个问题,就需要运用本章所学的有关集合与逻辑的知识了.§1、1集合〖教学目的〗通过本小节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下要求:(1)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2)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3)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教学重点与难点〗本小节的重点就是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难点就是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教学过程〗☆本小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入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1、集合的概念:在初中代数里学习数的分类时,就用到“正数的集合”,“负数的集合”等此外,对于一元一次不等式2x一1>3,所有大于2的实数都就是它的解.我们也可以说,这些数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简称为这个不等式的解集.在初中几何里学习圆时,说圆就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几何图形都可以瞧成点的集合.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这句话,只就是对集合概念的描述性说明.集合则就是集合论中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在开始接触集合的概念时,主要还就是通过实例,对概念有一个初步认识. 例如, “我校篮球队的队员”组成一个集合;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也组成一个集合.我们一般用大括号表示集合,上面的两个集合就可以分别表示成4我校篮球队的队员)与4太平洋。
【高中数学】高一数学《集合与简易逻辑》教案
【高中数学】高一数学《集合与简易逻辑》教案教材:逻辑联结词(1)目的:理解复合命题的含义,指出复合命题具有哪些简单命题和逻辑连接词,并从简单命题中形成包含逻辑连接词的复合命题。
过程:一、主题:简单逻辑,逻辑连接词二、命题的概念:例:12>5①3是12的约数②0.5是整数③定义:能够判断真假的陈述称为命题。
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错误的命题称为假命题。
如:①②是真命题,③是假命题反例:3是12的除数吗?x> 5.不是命题不涉及真假(问题)无法判断真假以上① ② ③ 这些都是简单的命题。
这种包含变量的语句称为开放语句(条件命题)。
三、复合命题:1.定义:一个由简单命题和一些逻辑连接词组成的命题称为复合命题。
2.例:(1)10可以被2或5整除④10可以被2整除或10可以被5整除(2)钻石的对角线相互垂直,呈菱形垂直且平分⑤对角线互相平分(3)0高二⑥ 不是整数0.5观察:形成概念:简单命题在加上“或”“且”“非”这些逻辑联结词成复合命题。
3.事实上,以前也遇到过一些概念如:或:不等式x2x6>0的解集{xx<2或x>3}和:不等式x2x6<0的解集{x2<x<3},即{XX>2和x<3}四、复合命题的构成形式如果P,Q,R,s。
用于表示一个命题,复合命题有三种形式:即:p或q(如④)记作pqP和Q(例如。
⑤) 记录为PQ非p(命题的否定)(如⑥)记作p总结:1。
提议2。
复合命题3。
复合命题的构成形式。
2013年江苏省白蒲中学2013高一数学(苏教版)必修4《集合与简易逻辑》教案3
江苏省白蒲中学2013高一数学集合与简易逻辑教案3苏教版教材: 子集目的: 让学生初步了解子集的概念及其表示法,同时了解等集与真子集的有关概念.过程:一提出问题:现在开始研究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两种关系:“包含”与“相等”两种关系.二“包含”关系—子集1. 实例: A={1,2,3} B={1,2,3,4,5} 引导观察.结论: 对于两个集合A和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则说:集合A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包含集合A,记作A⊆B (或B⊇A)也说: 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2. 反之: 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B (或B⊄A)⊂;⊇也可写成⊃。
注意: ⊆也可写成⊂;⊇也可写成⊃;⊆也可写成3. 规定: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 φ⊆A三“相等”关系1.实例:设 A={x|x2-1=0} B={-1,1} “元素相同”结论: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同时,集合B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等于集合B,即: A=B2.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
A⊆A⊂≠②真子集:如果A⊆B ,且A≠ 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 B③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④如果 A⊆B, B⊆C ,那么 A⊆C证明:设x是A的任一元素,则 x∈AA⊆B,∴x∈B 又 B⊆C ∴x∈C 从而 A⊆C同样;如果 A⊆B, B⊆C ,那么 A⊆C⑤如果A⊆B 同时 B⊆A 那么A=B四例题: P8 例一,例二(略)练习 P9 补充例题《课课练》课时2 P3五小结:子集、真子集的概念,等集的概念及其符号几个性质: A⊆AA⊆B, B⊆C ⇒A⊆CA⊆B B⊆A⇒ A=B作业:P10 习题1.2 1,2,3 《课课练》课时中选择。
2013年江苏省白蒲中学2013高一数学(苏教版)必修4《集合与简易逻辑》教案2
江苏省白蒲中学2013高一数学 集合与简易逻辑教案2 苏教版 教材: 1、复习 2、《课课练》及《教学与测试》中的有关内容
目的: 复习集合的概念;巩固已经学过的内容,并加深对集合的理解。
过程:
一、 复习:(结合提问)
1.集合的概念 含集合三要素
2.集合的表示、符号、常用数集、列举法、描述法
3.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空集、单元集、二元集
4.关于“属于”的概念
二、 例一 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
1. 平方后仍等于原数的数集
解:{x|x 2=x}={0,1}
2. 比2大3的数的集合
解:{x|x=2+3}={5}
3. 不等式x 2-x-6<0的整数解集
解:{x ∈Z| x 2-x-6<0}={x ∈Z| -2<x<3}={-1,0,1,2}
4. 过原点的直线的集合
解:{(x,y)|y=kx}
5. 方程4x 2+9y 2-4x+12y+5=0的解集
解:{(x,y)| 4x 2+9y 2-4x+12y+5=0}={(x,y)| (2x-1)2+(3y+2)2=0}={(x,y)| (1/2,-2/3)}
6. 使函数y=
612-+x x 有意义的实数x 的集合 解:{x|x 2+x-6≠0}={x|x ≠2且x ≠3,x ∈R}
三、 处理苏大《教学与测试》第一课 含思考题、备用题
四、
处理《课课练》 五、
作业 《教学与测试》 第一课 练习题。
江苏省白蒲中学高一数学 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教案13 苏教版
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形成和论证.2.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的简单应用.(二)能力训练点1.猜想和论证能力的训练.2.由线面垂直证明线线垂直的方法(线面垂直法);3.训练学生分清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中各条直线之间的关系;4.善于在复杂图形中分离出适用的直线用于解题.(三)德育渗透点通过定理的论证和练习的训练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和转化的思想.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1)掌握三垂线定理: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的射影垂直,那么它也和这条斜线垂直.(2)掌握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垂直,那么它也和这条斜线的射影垂直.2.教学难点:两个定理的证明及应用.3.教学疑点及解决方法(1)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揭示了平面内的直线与平面的垂线、斜线及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这三条直线的垂直关系,其实质是平面内的一条直线与平面的一条斜线(或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垂直的判定定理.(2)本节课的两个定理,涉及的直线较多,学生在认识和理解上都会存在困难,为了加深印象并说明复杂的直线位置关系,可以采用一些教具,或者让学生准备三根竹签,按照教师的要求摆放.在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证明和记忆,有助于定理的掌握.(3)三垂线定理是先有直线a垂直于射影AO的条件,然后得到a垂直于斜线PO的结论;而其逆定理则是已知直线a垂直于斜线PO,再推出a垂直于射影AO.在引用时容易引起混淆,解决的办法是,构造一个同时使用这两个定理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清.(4)教学核心是定理的形成教学,教学的指导思想是:遵循由具体探究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启发学生反复思考,不断内化成为自己的认知结构.三、课时安排本课题共安排2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的条件和结论都比较简单,但应用却很广泛,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应让学生探索定理的命题形式,充分利用好手中的三根竹签.设计学生活动符合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也符合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提出问题,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观察、猜想,主动发现,主动发展,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五、教学步骤(一)温故知新,引入课题师:我们已经学习了直线和平面的垂直关系,学新课之前,让我们作个简单的回顾:1.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2.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3.什么叫做平面的斜线、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4.已知平面α和斜线l,如何作出l在平面α上的射影?(板书)l∩α=A,作出l在平面α上的射影(二)猜想推测,激发兴趣师:根据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我们知道,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和平面的垂线垂直,那么,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是否也都和平面的一条斜线垂直呢?(教师演示教具,用一个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当平面的斜线,一根包有色纸的竹竿摆放在桌面的不同位置当作平面内的不同直线,学生容易看出它们不一定互相垂直.)师:是否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不和这条平面的斜线垂直呢?(教师将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平放在桌面上,并提示学生注意这条直角边与平面的关系——在平面上,与斜线的关系——垂直.)师:在平面上有几条直线和这条斜线垂直?(学生可能会回答一条,也可能回答无数条,教师应调整桌面上的竹竿位置,使其平行于三角板的直角边,然后平行移动,并向学生说明,这些直线都与斜线垂直.)师:平面内一条直线具备什么条件,才能和平面的一条斜线垂直?(学生的直觉判断是要与那条和桌面接触的直角边平行,这是正确的,但无多大用途;这时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并调整教具,将三角板的斜边当作平面的斜线,构成垂线、斜线和射影的立体模型;要求学生与同桌配合,摆放课前准备的竹签成教师示范的模型;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观察、猜想,与同桌的探讨中发现了只要与斜线的射影垂直就和斜线垂直.)(三)层层推进,证明定理师:猜测和实验的结论不一定正确,那么你想怎样证明这个猜想呢?(若用幻灯或投影仪,可以节省板书时间.)已知:PA、PO分别是平面α的垂线、斜线,AO是PO在平面α求证:a⊥PO.师:这是证明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问题,你准备怎么证明?分析:从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可知,要证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只要证明其中一条直线垂直于另一条直线所在的平面即可.师:这个平面你找到了吗?生:是平面PAO.师:怎样证明a⊥平面PAO呢?生:只要证明a垂直于平面PAO内的两条相交直线.证明:说明:1.定理的证明,体现了“由线面垂直证明线线垂直”的方法;2.上述命题反映了平面内的直线、平面的斜线和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这三条直线之间的垂直关系,这就是著名的三垂线定理: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的射影垂直,那么它也和这条斜线垂直.3.改变定理的题设和结论,得到逆命题: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垂直,那么它也和这条斜线的射影垂直.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证明,这就是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请学生简要说明其证明方法和步骤).4.定理中包含了三个垂直关系:PA⊥α,AO⊥a,PO⊥a,看出三垂线定理名称的来由.5.从定理的条件看,关键的是直线和平面的相对位置关系,而与平面本身是否水平放置无关;在平面内的直线a与斜线或斜线的射影的位置关系关键在于垂直;这样直线a的如下四种位置关系,都是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常见的情形.6.从定理的结论看,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是判断直线垂直的重要命题.(四)初步运用,提高能力1.(见课后练习题1.)已知:点O是△ABC的垂心,OP⊥平面ABC.求证:PA⊥BC.(学生先思考,教师作如下点拨)(1)什么叫做三角形垂心?(2)点O是△ABC的垂心可以得到什么结论?(3)可以考虑使用三垂线定理证明:你能找出本题中,应用三垂线定理必须涉及到的几个重要元素?生:首先先确定一个平面——平面ABC,斜线是PA,PA在平面ABC上的射影是AD,∵AD 垂直于BC,∴PA⊥BC.师:他的回答是否有缺漏?生:应该交代BC是平面ABC上的一条直线.师:对,这个交代是必需的!(视学生程度作适当补充,用教具演示,还可以举反例说明.)证明:连接AO并延长交BC与D.师:三垂线定理是证明空间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重要方法,上面的示例反映了应用三垂线定理解题的一般步骤,即确定一个平面、平面的垂线、斜线和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同时要注意的是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和射影垂直,有这条直线和斜线垂直(定理);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和斜线垂直,有这条直线和射影垂直(逆定理),同学们必须理解掌握.2.(见课本例1)如果一个角所在平面外一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那么这一点在平面上的射影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AC,PO⊥α,垂足分别是E、F、O,PE=PF.求证:∠BAO=∠CAO.(学生思考,教师作适当的点拨.)(1)在平面几何中,证明点在角的平分线上的常规方法是什么?(2)PE=PF给我们提供了什么结论?(3)所缺的垂直关系可以用三垂线定理或逆定理证明,你能列出证明所需的条件吗?证明:3.(课堂练习,师生共同完成.)如图1-91,点P为平面ABC外一点,PA⊥BC,PC⊥AB,求证:PB⊥AC.分析:证明直线与直线垂直的问题,可以考虑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图形中缺少的平面的垂线需要添加上去.证明:过P作平面ABC的垂线,垂足为O,连结AO、BO、CO.∵ PA⊥BC,∴AO⊥BC(三垂线逆定理).同理可证 CO⊥AB,∴O是△ABC的垂心.∵OB⊥AC,∴PB⊥AC(三垂线定理).(五)归纳小结,强化思想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定理的证明方法是证明空间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基本方法,我们称之为线面垂直法;还通过三个练习的训练加深了定理的理解,同时得到立体几何问题解决的一般思路.六、布置作业作为一般要求,完成习题四11、12、13.提高要求,完成以下两个补充练习:1.如图1-92,PA⊥△ABC所在平面,AB=AC=13,BC=10,PA=5,求点P到直线BC的距离.参考答案:设BC的中点为D,连结PD.∵AB=AC=13,BC=10,∴AD⊥BC.且AD=12.又∵PA⊥平面ABC,∴PD⊥BC.即 PD的长度就是P到直线BC的距离.而 PD=13.2.(课后练习题2略作改变)如图1-93,l是平面α的斜线,斜足是O,A是l上任意一点,AB是平面α的垂线,B是垂足,设OD是平面α内与OB不同的一条直线,AC垂直于OD于C,若直线l与平面α所成的角θ=45°,∠BOC=45°,求∠AOC的大小.参考答案:连结BC.中,有∠AOC=60°.讲评作业时说明:求角大小的问题,往往先确定(或构造)一个包含这个角的三角形,然后解三角形.由此,我们还验证了∠AOC>θ.。
集合与简易逻辑教案
集合与简易逻辑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2. 学会运用集合的基本运算。
3. 理解简易逻辑的定义和性质。
4. 学会运用简易逻辑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第一章:集合的概念与表示方法1.1 集合的概念1.2 集合的表示方法1.3 集合的性质第二章:集合的基本运算2.1 集合的并集2.2 集合的交集2.3 集合的补集2.4 集合的幂集第三章:简易逻辑的基本概念3.1 简易逻辑的定义3.2 简易逻辑的性质3.3 简易逻辑的判定方法第四章:简易逻辑的应用4.1 简易逻辑在几何中的应用4.2 简易逻辑在代数中的应用4.3 简易逻辑在概率中的应用第五章:集合与简易逻辑的综合应用5.1 集合与简易逻辑的结合5.2 集合与简易逻辑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集合与简易逻辑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应用。
2. 利用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具体例子理解集合的基本运算和简易逻辑的判定方法。
3. 引导学生运用集合与简易逻辑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每章结束后,安排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4. 期中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整个课程的学习效果。
教学资源:1. 教材:《集合与简易逻辑》2. 课件:教师自制课件3. 案例分析:相关实际问题案例4. 练习题库:相关习题和解答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章:2课时2. 第二章:3课时3. 第三章:2课时4. 第四章:3课时5. 第五章:2课时集合与简易逻辑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2. 学会运用集合的基本运算。
3. 理解简易逻辑的定义和性质。
4. 学会运用简易逻辑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第六章:集合的分类6.1 集合的分类标准6.2 有序集合与无序集合6.3 集合的划分与覆盖第七章:集合与函数7.1 函数的定义与性质7.2 函数的图像与特征7.3 函数与集合的关系第八章:集合与数系8.1 自然数系8.2 整数系8.3 有理数系8.4 实数系第九章:集合与逻辑推理9.1 逻辑推理的基本形式9.2 集合与逻辑推理的关系9.3 集合逻辑推理的应用第十章:集合与简易逻辑的综合应用10.1 集合与简易逻辑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10.2 集合与简易逻辑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0.3 集合与简易逻辑在其它学科中的应用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集合与简易逻辑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应用。
江苏省白蒲中学高一数学 集合与简易逻辑教案20 苏教版
江苏省白蒲中学2013高一数学集合与简易逻辑教案20 苏教版教材:四种命题目的:要求学生掌握四种命题,给出一个简单的命题(原命题)要能写出它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
过程:一、复习初中学过的命题与逆命题的知识定义:如果第一个命题的条件(或题设)是第二个命题的结论,且第一个命题的结论是第二个命题的条件,这两个命题叫互逆命题。
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否命题。
例:“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条件(题设):同位角相等。
结论:两直线平行它的逆命题: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二、新授:1.看两个命题:同位角不相等,两直线不平行(3)两直线不平行,同位角不相等(4)比较命题(1)与(3):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条件的否定和结论的否定。
…………互否命题比较命题(1)与(4):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的否定和条件的否定。
……互为逆否命题2.概括:(1)为原命题(2)为逆命题(3)为否命题(4)为逆否命题3.若p为原命题条件,q为原命题结论则:原命题:若 p 则 q 逆命题:若 p 则 q否命题:若⌝p 则⌝q 逆否命题:若⌝q 则⌝p4.例一见 P30 例一略注意:关键是找出原命题的条件(p),结论(q)然后适当改写成更明显的形式。
5.注意:1︒为什么称“互为..”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2︒要重视对命题的剖析:条件、结论三、练习(P31)四、拓宽引申:例:写出命题“若 xy= 0 则 x = 0或 y = 0”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解:逆命题:若 x = 0或 y = 0 则 xy = 0否命题:若 xy ≠ 0 则 x ≠ 0且 y ≠ 0逆否命题:若 x ≠ 0且 y ≠ 0 则 xy≠0五、作业:P33 习题1.7 1 、2《课课练》P28-29 课时15中选部分。
高一数学 集合与简易逻辑教案22 苏教版 教案
江苏省白蒲中学2013高一数学 集合与简易逻辑教案22 苏教版教材:反证法目的:要求学生初步学会反证法的步骤,并能用以证明一些命题。
过程:一、提出问题:初中平几中有一个命题:“过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A 、B 、C 不能作圆”。
二、如何证明:1,(教师给出如下方法)证:先假设可以作一个⊙O 过A 、B 、C 三点,则O 在AB 的中垂线l 上,O 又在B C 的中垂线m 上, 即O 是l 与m 的交点。
但∵A 、B 、C 共线,∴l ∥m (矛盾)∴过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A 、B 、C 不能作图。
2.指出这种证明方法是“反证法”。
定义:从命题结论的反面出发,引出矛盾,从而证明命题成立,这样的证明方法叫反证法。
即:欲证p 则q ,证:p 且非q (反证法)3,反证法的步骤:1)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即假设结论的反面成立。
2)从这个假设出发,通过推理论证,得出矛盾。
3)由矛盾判定假设不正确,从而肯定命题的结论正确。
4,反证法:1)反设(即假设) p 则q (原命题) 反设p 且非q 。
2)可能出现三种情况:①导出非p 为真——与题设矛盾。
②导出q 为真——与反设中“非q “矛盾。
③导出一个恒假命题——与公理、定理矛盾。
三、例一(P 32例3) 用反证法证明:如果a >b >0,那么b a >。
证一(直接证法)()()b a ba b a -+=-,∵a >b >0,∴a - b >0即()()0>-+b a ba ,∴0>-b a∴b a >证二(反证法)假设a 不大于b ,则b a b a =<或∵a >0,b >0,∴b a a a b a ⋅<⋅⇒<① 或 b b b a ⋅<⋅ ②由①、②(传递性)知:b b a a ⋅<⋅ 即 a < b (与题设矛盾) 同样,若b a b a =⇒=(与题设矛盾) ∴b a >.例二、(P 32--33例4)用反证法证明圆的两条不是直径的相交弦不能互相平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教时
教材:四种命题
目的:要求学生掌握四种命题,给出一个简单的命题(原命题)要能写出它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
过程:
一、复习初中学过的命题与逆命题的知识
定义:如果第一个命题的条件(或题设)是第二个命题的结论,且第一个命题的结论是第二个命题的条件,这两个命题叫互逆命题。
其中一
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否命题。
例:“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条件(题设):同位角相等。
结论:两直线平行
它的逆命题: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二、新授:
1.看两个命题:同位角不相等,两直线不平行(3)
两直线不平行,同位角不相等(4)比较命题(1)与(3):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
的条件的否定和结论的否定。
…………互否
命题
比较命题(1)与(4):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
的结论的否定和条件的否定。
……互为逆否
命题
2.概括:(1)为原命题(2)为逆命题
(3)为否命题(4)为逆否命题
3.若p为原命题条件,q为原命题结论
则:原命题:若p 则q 逆命题:若p 则q
否命题:若⌝p 则⌝q 逆否命题:若⌝q 则⌝p 4.例一见P30 例一略
注意:关键是找出原命题的条件(p),结论(q)
然后适当改写成更明显的形式。
5.注意:1︒为什么称“互为
..”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2︒要重视对命题的剖析:条件、结论
三、练习(P31)
四、拓宽引申:
例:写出命题“若xy= 0 则x = 0或y = 0”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解:逆命题:若x = 0或y = 0 则xy = 0
否命题:若xy ≠ 0 则x ≠ 0且y ≠ 0
逆否命题:若x ≠ 0且y ≠ 0 则xy≠0
五、作业:P33 习题1.7 1 、2
《课课练》P28-29 课时15中选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