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碉楼的侨乡文化

合集下载

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
寒假里,我们访问了美丽的侨乡开平,还有那独一无二的碉楼群。

碉楼群是由锦江里村落碉楼、自力村碉楼、马降龙碉楼和方氏灯楼所组成。

开平现存碉楼约1833座,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目前开平碉楼保存最完好、陈设最豪华的碉楼要数塘口镇自力村的铭石楼。

那里自然环境优美,水塘、荷塘、稻田、竹林散布其间,与错落有致的碉楼相映成趣,互为景致,美不胜收。

铭石楼建于1925年,碉楼里还保存着完整的家具、生活用品,是当时华侨文化的历史见证。

碉楼内,所有的物品还是当年的摆设,在这里,你会发觉自己与历史的距离原来是如此的贴近。

铭石楼楼高六层,首层是大厅,二至四层为厅房,第五层是祭祀的场所,第六层是一个宽阔的平台。

大厅两厢的屏风各有9扇,上面镶嵌着深蓝色的玻璃,玻璃上都是出自名家手笔的书法和绘画,整个大厅弥漫着浓浓的书香味。

大厅正中央摆放一张大理石桌,桌上方挂着一盏充满异国情调的吊灯。

整个大厅做工精致,风格独特,异彩纷呈,显得富丽堂皇。

沿楼梯拾级而上,参观二楼至四楼起居室,只见卧室古色古香,手工精湛。

站在最高层平台的凉亭里,清风阵阵扑面而来,感觉非常惬意。

倚栏远眺一望无际的田野,美丽的池塘泛着涟漪,翠绿的竹林,弯弯曲曲的小径,掩映着一栋栋造型别致和独特的碉楼,静倘在沃野中,汇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顿觉身心舒畅。

碉楼宛如一颗颗耀眼夺目的宝石在开平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闪闪发光。

关于开平碉楼的故事

关于开平碉楼的故事

关于开平碉楼的故事
开平碉楼:历史与文化的见证
开平碉楼,位于中国广东省江门市开平市,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杰出代表。

建于明清时期的碉楼群,以其独特的外观和丰富的历史内涵,成为了当地乃至整个华南地区的重要文化遗产。

开平碉楼是由开平地区的华侨所建,他们是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的先驱者。


些华侨通过商业贸易与各国联系紧密,积累了丰富的财富和经验,之后回乡建造碉楼展示自己的地位和财富。

碉楼通常由砖木结构建成,高数层,外立面以特色的雕刻和彩绘装饰,呈现出中西方建筑风格的独特结合。

除了作为华侨的豪宅外,开平碉楼还发挥着重要的防御功能。

在当时的社会背
景下,碉楼也被用作保护家庭免受海盗、土匪和自然灾害的侵害。

碉楼的高度和坚固的结构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安全的避难所,曾在历次战乱和灾害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开平碉楼不仅仅是一种建筑风格,它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碉楼内
保存了许多历史文物和家族传承的珍贵物品,如古代文献、家谱、字画等。

这些珍贵的文物和家族传统的保留不仅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历史的窗口,也使得开平碉楼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

如今,开平碉楼已成为广东省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游客们可以在碉楼中感受
到传统文化的底蕴,欣赏到精湛的建筑艺术。

开平碉楼也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受到国内外游客的青睐。

开平碉楼的故事,不仅仅是一座建筑的历史,更是中国传统建筑与文化的缩影。

它向世人展示了早期华侨的传奇故事,也见证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保护和传承开平碉楼的价值,将为我们的历史传统增添更多光彩,同时也让世人更好地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传统。

侨乡文化——开平碉楼

侨乡文化——开平碉楼

侨乡文化——了解开平碉楼+画画导语:开平碉楼最典型的代表了中国华侨文化的特质华侨是文化的传播者,中外多种文化的交融和碰撞是其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所带来的文化冲突势必广泛触及中国传统社会的方方面面和各个阶层,这也是世界移民文化的共同规律。

这种文化的冲突和交融,在开平表现得极为外在化。

仍然保持着自己的传统,中西建筑文化融合的乡土建筑在乡村很少,主要在县镇有所表现,但开平举目皆是,随便走到一座碉楼和民居都可以看到中外文化交融的痕迹。

因此,完全可以说,开平碉楼非常突出地体现了中国华侨文化的深刻性和普遍性。

2007年“开平碉楼与村落”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侨乡文化的影响力日益扩大。

开平碉楼与村落具有突出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华侨文化的典范之作”。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评述民间建筑的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学习形体组合、形体挖切、建筑花纹装饰和简单透视原理,能用画面表现建筑物的立体造型。

2、过程与方法:在欣赏中学习地方古民居的艺术特色;在探究中,用造型手段表现碉楼。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搜集欣赏家乡民间建筑,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重点:开平碉楼的造型特征、形体组合与装饰美的特征。

难点:表现建筑的立体感。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播放开平碉楼旅游宣传片,师叙述:同学们,当我们走进珠江三角洲的开平境内,造型奇特的群楼随处可见,恍如是童话国里的城堡,这就是享誉中外的开平碉楼。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叩开碉楼的神秘大门,欣赏这美妙绝伦的建筑艺术吧!二、教学实施(一)、碉楼艺术欣赏评述。

(课件出示碉楼图片)1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①碉楼的形成背景、实用功能、造型特色②碉楼的审美价值2汇报交流,师小结。

师:开平碉楼始建于清初,兴盛于19世纪二三十年代,由海外华侨所建,集居住、防洪、防盗于一体,现有1833座“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造型与材质相结合的艺术”。

引导学生从碉楼独特的造型美,纹饰美等进行评述。

(二)、运用造型手段表现碉楼师:那怎么在画面上表现碉楼呢?可以用素描、线描画、或纸造型等手段来表现。

解读开平碉楼的历史文化信息

解读开平碉楼的历史文化信息
国,还是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成为独特的地域文化景
观。
开平地处岭南,其建筑和内部陈设也无不体现着岭南特色
和文化精神。其一,开平碉楼的建筑材料多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其黄泥是岭南地区丘陵地带常见的土壤;其沙子和石灰则得益
于该地区河网的密布;青砖楼用青砖砌成,或者是用青砖贴外墙
体,更是适应岭南地区雨水充沛的气候特点的表现;在碉楼建筑
!月
开平碉楼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千姿百态,让人叹为观
止。在碉楼的总体造型、建筑构件和表现手法上,中国传统的建
筑艺术与西方建筑风格熔为一体;而西方建筑风格又有多种类
型,古希腊的柱廊、古罗马的券拱和柱式、伊斯兰的叶形券拱和
铁雕、哥特时期的券拱、巴洛克建筑的山花、新文艺运动的装饰
手法以及工业派的建筑艺术表现形式等等,都融进了开平的乡
海,雨热同期,雨量充沛,每年
$、#月到
)、%"月常受灾害性台风
侵袭。同时,开平的地理特点是南、北、西部多低山丘陵,中部和
东部属丘陵平原,潭江穿越开平中部与其各支流构成河网交错的
地貌。开平腹地处于潭江中下游,地势低洼,且河网密布,《开平
县志》记载:
“数百年前之开平东南半部皆海坦
”、
“令人震撼的建筑艺术长廊
”,是当时华侨和广大乡村民众对西方
建筑文化的主动学习、吸收的结果,是中国建筑史中一个难得的
样板和一个新的典型。因此,开平碉楼遗留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
息,具有重要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价值。
一、开平碉楼的历史渊源
%(开平碉楼始建的目的是防洪防涝
开平地处广东省西南部,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濒临南

古镇之旅探索广东的开平碉楼

古镇之旅探索广东的开平碉楼

古镇之旅探索广东的开平碉楼开平碉楼是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是广东潮汕地区的代表性建筑之一。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历史价值吸引着众多游客。

在古镇之旅中,探索广东的开平碉楼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一、碉楼的起源和特点开平碉楼起源于明代,是为了抵御当时频繁发生的海盗袭击而建造的。

碉楼呈多层砖木结构,外观宏伟壮观,采用了中国和西方建筑风格的结合。

碉楼主要分为内外两个部分,外部是防御构筑物,内部则是居住区。

这种建筑风格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兼具防御和居住功能,同时还体现了当地居民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二、开平碉楼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开平碉楼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之一,它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广东潮汕地区的历史和文化的象征。

这些碉楼见证了当地人民的坚韧不拔和智慧,也记录了潮汕地区与世界各地的交流与融合。

由于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开平碉楼于200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三、开平碉楼的分布与特色开平地处广东潮汕地区,是开平碉楼的主要分布区域。

这里的碉楼数量众多,风格各异,每座碉楼都有着独特的故事和历史,值得游客深入探索。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如下几座:1. 鸿翔楼:位于开平市新垦村,是一座明代建造的木结构碉楼。

它是潮汕地区最早建造的碉楼之一,保存较为完好,内部装饰豪华精美,是了解潮汕地区碉楼的良好起点。

2. 广海楼:位于开平市石湾镇,是一座砖木结构的碉楼。

广海楼的特点是外围设有多层护城河和宽阔的庭院,展现了碉楼作为防御建筑的功能和美感。

3. 参茸楼:位于开平市赤坎镇,是一座清代建造的碉楼。

碉楼内部设有参茸行业展览,游客可以了解到潮汕地区的特产参茸,同时还能欣赏到碉楼建筑的魅力。

四、开平碉楼的文化体验除了欣赏碉楼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意义,游客还可以参与各种文化体验活动,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

例如,游客可以参观碉楼内的展览,了解当地的手工艺品制作技艺;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感受潮汕风味;还可以参加传统的民俗活动,如舞狮、击鼓等,感受潮汕文化的独特魅力。

开平碉楼,几大细节你都认识吗?

开平碉楼,几大细节你都认识吗?

开平碉楼,几大细节你都认识吗?说到开平碉楼,广东的朋友相信都不陌生,它坐落于江门的五邑侨乡。

现今在我们国内保存有碉楼建筑的地方也不少,四川、重庆、青海、西藏、云南、贵州、江西、广东等地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都有散布。

为什么这里只挑江门的开平碉楼来讲呢?因为2007年它申遗成功,它是中国国内,乃至世界上的历史碉楼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

一、开平碉楼产生的历史为什么会有开平碉楼,这得从开平这个地方的历史说起。

碉楼比一般的民房要高,过去的普通百姓居住的大多是平房,之所以这一带会有这么高的房子,主要是为了御敌。

这里有那么多敌人吗?起因又是什么?首先,开平地处南越交界,在明朝中期以前,这个地方十分的偏僻,没有人管。

这给了那些流贼和一些造反的农奴很好的藏身之地,那个时候,开平这个地方的社会治安是十分的混乱不定的,打家劫舍是常有的事情。

到了明朝中期,因为明政府距离这个地方太远,实在是管不过来。

这个时候从北方迁徙过来的汉族居民与当地的少数民族之间爆发了较大的土地冲突,造成了强烈的民族冲突。

到了明朝末期至到清朝初期,开平当地的地主和农奴之间的矛盾又激化了,最终得不到解决。

从这段历史发展来看,开平这个地方因为山高皇帝远,没人管,所以矛盾一层接着一层的激化,以致于社会治安越来越混乱。

为了防御农奴对地主的武装起义反抗,这个时候便出现了碉楼。

开平这个地区社会动荡真不少,从“社贼之乱”到“红匪之变”,再到后来种族联盟形成的土寇,这个地方极少有安稳的日子,不是农民战争,就是民族矛盾,还有各种土地问题。

加之清政府对广东地区实行的“海禁”和“迁界”政策,开平地区的发展一直滞后,大量农民家破人亡。

为了御敌自保,碉楼就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二、碉楼的分类1、按材料来划分(1)石楼一看名字就知道材料是石头,它分为统一加工的石材和天然石块,自由垒砌,而垒砌的石缝就用黏土来填充。

此种材料用于碉楼兴建的兴起阶段,但是,这种材料保存性极差,容易受到战乱和自然风化的影响导致损毁,至今能完整保存的基本上已经消失了,或许会有稀少的几段残桓,但在历史的长河里几乎是销声匿迹。

建筑风情:开平碉楼:融汇中西建筑之美

建筑风情:开平碉楼:融汇中西建筑之美

开平碉楼:融汇中西建筑之美Kaiping Buildings Are Combinationof Chinese and Western Art盎然的青苔和斑驳的墙壁缠绵,清浅的池塘在夏夜也许会有“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意境,让人霎时间有回到了旧时的感觉。

开平碉楼与村落,数百年来依旧保留着传统的建筑风貌和文化。

凝固的历史在广东江门侨乡下辖的开平市,现存碉楼1833座,有“无楼不成村”之说。

碉楼是一种形状似碉堡的中国民居建筑,兼具居住和防御功能。

碉楼星罗棋布,规模宏大,种类繁多,其融汇中西的建筑风格最为让人津津乐道,因此开平碉楼也成为了中国乡土建筑的一种特殊类型,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不可多得的主动接受外来文化的重要历史文化景观。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凝固的艺术、凝固的民俗,而在这凝固的空间之中,岁月蹉跎,时光流逝,人聚人散,万物生长,演绎着一代又一代的悲欢故事。

2007年6月开平碉楼与村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碉楼的兴起和发展,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密切关系。

明代末年,开平匪寇横行,社会治安混乱,加之这里台风暴雨频繁,洪涝灾害多发,为了应对这些天灾人祸,当地百姓在村中修建起碉楼,于是这种建筑形式逐渐ARCHIECTURE建筑风情普及开来。

清代晚期,开平百姓为谋生而大批出洋,经过几代人财富的积累,逐渐成为生活比较富裕的侨胞,因此这里也成了土匪集中作乱的地点。

这些海外华侨为了家眷和财产安全,回乡时纷纷选择这种带有防御性质的碉楼作为建造新屋的首选形式。

流亡过海外的开平人借鉴融合国外众多建筑风格,其中有伊斯兰风格,罗马风格甚至还有希腊风格。

到了民国时期,开平碉楼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数量最多时可达3000多座。

走在侨乡阡陌之间,于时空错位之中,你是否感受到这片热土的底蕴和厚重?功能各异这些高大的碉楼墙体坚固、开窗窄小,矗立于周围低矮的民居之间。

防御外敌时居高临下,各层的墙体上均设有射击孔,增加了楼内居民的防御火力点,各碉楼之间也能形成交叉火力,设计得非常巧妙。

开平碉楼简介

开平碉楼简介

开平碉楼简介
在广东省开平市内,碉楼举目皆是,遍布城镇农村。

碉楼林立是侨乡开平的一大特色,使开平成了奇特的碉楼王国。

岁月沧桑,经过历史的变迁,昔日的3000多座现存还有1833座。

开平碉楼的建筑,与开平的地理环境和当时的社会治安密切相关。

开平地势低洼,但又河网密布,所以每遇台风暴雨就会洪水泛滥,加上当时社会秩序较为混乱,因此,清初开始有乡民建筑碉楼,以作防涝防匪之用。

后来,一些华侨身在国外,却为了保证家眷安全和财产不受损失,纷纷集资汇回家乡开平,建起了各式各样碉楼式的楼宇。

从水口到百合,又从塘口到蚬冈、赤水,纵横数十千米连绵不断,蔚为大观。

这一座座碉楼,是开平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见证。

开平碉楼的建筑风格融汇了世界各国建筑不同特点,成为了“万国建筑大典”。

碉楼是中国乡村民众主动接受西方建筑艺术并与本土建筑艺术融合的产物,造就了开平碉楼的千姿百态。

有古希腊的柱廊、有古罗马的柱式,还有欧洲中世纪的哥特式尖拱和欧洲城堡构件等在开平随处可见。

开平碉楼已成为我国第35处世界遗产,广东省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开平碉楼文化

开平碉楼文化
开平碉楼文化
一、开平碉楼的历史背景
开平碉楼始建于清初,大量兴建是在20世纪20~30年代。广东开平碉楼 的兴起与开平市的地理环境和过去的社会治安密切相关。开平市地势低洼, 河网密布,而过去水利失修,每遇台风暴雨,常有洪涝之忧。加上其所辖之 境,原为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边远交界之地,向来有“四不管”之 称,社会秩序较为混乱。因此,清初即有乡民建筑碉楼作为防涝防匪之用。
图2.1-立园
自力村碉楼群
自力村碉楼群位于开平市塘口镇,是世界文化遗产地之一。该村自 然环境优美,水塘、荷塘、稻田、草地散落其间,与众多的碉楼、居庐 相映成趣,美不胜收,形成一幅阳春烟景田园诗意般的农耕水墨画,独 具岭南乡村气息的洋式城堡村落。
图3.2-自力村碉楼 图3.1-铭石楼
赤坎古镇
赤坎古镇位于江门市辖 下的开平市中部,距开平中心 城区12公里,有350多年历史, 是一座具有浓郁岭南特色和深 厚文化底蕴的古镇。潭江横贯 全镇,赤坎沿潭江而建,南岸 是乡村,北岸是市镇,清一色 的骑楼,庞大的洋楼群。赤坎 的玩法便是闲游浪荡,在老街 上体验似乎尚停留于上个世纪 80年代的生活。古镇上也有碉 楼,而远近闻名的关族和司徒 氏图书馆、堤西路的骑楼建筑 群更是侨乡一绝,已被省政府 定为文物保护单位。
二、开平碉楼建筑艺术特点
开平碉楼为多层建筑,远远高于一般的民居,便于居高临下地防御;碉 楼的墙体比普通的民居厚实坚固,不怕匪盗凿墙或火攻;碉楼的窗户比民居 开口小,都有铁栅和窗扇,外设铁板窗门。碉楼上部的四角,一般都建有突 出悬挑的全封闭或半封闭的角堡(俗称“燕子窝”),角堡内开设了向前和 向下的射击孔,可以居高临下地还击进村之敌;同时,碉楼各层墙上开设有 射击孔,增加了楼内居民的攻击点。这建筑特点跟当时开平地区的历史背景 有关。民国时期,开平地区战乱频繁而且土匪众多,对当地居民的生命和财 产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于是碉楼随之诞生。

开平碉楼介绍

开平碉楼介绍
录》,是中国首个华侨文化的世界遗产项目,是 广东唯一的世界遗产项目。
作业
请同学们把开平碉楼介绍给你的朋友。
谢谢பைடு நூலகம்
特点 2. 功能多样,具有强大防御功能
更楼:预警
众楼:御敌
特点 2. 功能多样,具有强大防御功能
防洪
特点 2. 功能多样,具有强大防御功能
居住
特点 3. 体现中西结合的生活方式
传播与影响
1. 岭南侨乡民众主动吸收西方建筑风格的产物。 2. 开平是“华侨之乡”“建筑之乡” “碉楼之乡”。 3. 2007年6月,开平碉楼与村落入选《世界遗产名
开平碉楼
什么是碉楼
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是中国乡土建 筑的一个特殊类型。以中国传统建筑为基础,吸取 世界各国建筑风格建造而成,风格独特,分为众楼、 居楼、更楼三种类型。
历史和形成
社会秩序混乱 自卫防洪 明清时期:
洪水
碉楼
民国: 华侨回国
结合西方 开平碉楼
特点
1. 融汇多种西方建筑风格
古罗马式塔顶 意大利城堡式瞭望塔 拜占庭式穹窿顶 巴洛克风格山花图案 中式匾额 爱奥尼克风格列柱

浅谈开平碉楼与华侨文化

浅谈开平碉楼与华侨文化

班级:工程造价1班姓名:谢杰彬学号:1206182143《土木工程导论》课程论文浅谈开平碉楼与华侨文化【摘要】:碉楼分布于广东省开平市广大城乡,其数量之众多、建筑之壮观、风格之特别,在广东乃至全国均属罕见。

它是中国华侨文化的集中表现部分,极具历史、文化、科学和艺术价值。

开平华侨对碉楼的建筑做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开平,华侨,碉楼建筑【正文】:开平碉楼是广泛存在于广东省开平市城镇和乡村的一中单体、多层、直立长方体式乡土建筑。

严格意义上的碉楼具有如下特点:楼体挺拔,多呈直立长方体形状,铁门铁窗、窗户窄小,墙身厚实并有抢眼,具有居住和防卫功能;楼高两层以上,一般为3-6层,最高达9层;碉楼一般建在村落的后部,与村落民居融为一体,成为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上部造型变化多端、中西合璧,是西方建筑文化同中国传统乡土建筑文化交融的产物。

开平碉楼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和华侨历史发展的见证,是世界科学文化和建筑艺术发展历史的见证,是五邑侨乡曾经辉煌一时且已消逝的一段文明史(20世纪20-30年代)的见证,因而极具历史、文化、科学和艺术价值,不仅是五邑侨乡,而且也是中国和世界文化引以为傲的宝贵文化遗产。

一、开平碉楼的兴建史开平碉楼历史悠久,它的兴建首先同该市的地理环境及社会治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历史上,“开邑在恩(平)新(会)二州间,山川间阻深”,潭江水系从西向东流经全境,这里地势低洼,每遇太丰富暴雨或海潮袭击,常发生洪涝灾害。

加之,开平位于新会、恩平、新兴和台山四县之间,成为“四不管”之地,自明代开始,这里的治安已十分混乱,“明代峒獠时出侵轶”,时人已强烈要求建县以保土安民。

由于上述两方面原因,开平人很早就建造碉楼作为防涝和避贼之用。

据《开平县志》记载,开平最早建造的碉楼是今赤坎镇芦阳井头里的瑞云楼和三门里的迓龙楼(1920年重修时改为迎龙楼),月山真高阳龙田村的奉父楼和龙胜镇棠红乐仁里的寨楼。

这四座碉楼均建于明末清初,除迎龙楼外,其余三座一毁圮。

侨乡文化的分类

侨乡文化的分类

侨乡文化的分类侨乡文化:多元的分类与丰富的内涵侨乡,一个充满独特魅力的文化名词,它指的是海外华侨的故乡,这些故乡因华侨的出入境而形成了独特的侨乡文化。

侨乡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表现形式,深受华侨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华侨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本文将对侨乡文化进行分类探讨,以深化我们对这一文化现象的理解。

一、建筑文化侨乡的建筑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

华侨们在回到故乡后,往往会将他们在国外见到的建筑风格带回故乡,融合本地的传统建筑风格,形成了侨乡特有的建筑风貌。

例如,福建的土楼、广东的开平碉楼等,都是侨乡建筑文化的典范。

二、饮食文化侨乡的饮食文化也是其独特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华侨们将他们在国外的饮食习惯带回了故乡,与当地的饮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侨乡特有的饮食风味。

例如,潮汕地区的潮汕牛肉丸、福建的福州鱼丸等,都是深受华侨影响的侨乡美食。

三、民俗文化侨乡的民俗文化是华侨文化和本地文化的有机融合。

华侨们将他们在国外的生活习惯、节庆习俗带回了故乡,与当地的传统民俗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侨乡特有的民俗文化。

例如,许多侨乡都有举办华侨节庆活动的传统,如广东的“华侨文化节”等。

四、艺术文化侨乡的艺术文化是华侨文化和本地艺术的有机融合。

华侨们将他们在国外接触到的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带回了故乡,与当地的艺术形式相结合,形成了侨乡特有的艺术风貌。

例如,潮汕地区的剪纸艺术、福建的漆画艺术等,都是深受华侨影响的侨乡艺术形式。

五、商业文化侨乡的商业文化是华侨经济活动的产物。

华侨们通过他们的商业活动,将国外的商业模式、经营理念带回了故乡,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并形成了侨乡特有的商业氛围和商业文化。

例如,许多侨乡都有著名的商业街或商业区,如广东的“华侨商业街”等。

六、教育文化侨乡的教育文化是华侨对故乡教育事业的贡献。

华侨们通过捐资助学、创办学校等方式,促进了故乡教育事业的发展,并形成了侨乡特有的教育文化。

这种教育文化不仅体现在学校的建筑风格、课程设置上,更体现在教育理念和教育精神上。

开平碉楼:耸立的乡愁

开平碉楼:耸立的乡愁

开平碉楼:耸立的乡愁作者:温飞来源:《中华瑰宝》2019年第12期2007年,“开平碉楼与村落”成为第一个反映我国华侨文化的世界遗产项目。

之后,那些耸立在广东省五邑地区的美丽建筑及它们背后的辛酸往事,逐渐被世人知晓。

我们从广州出发,沿广南公路向江门方向行进,进入五邑地区后,道路两旁开始不时跳出充满异域风情的塔楼状建筑,这正是我们此行寻访的碉楼。

不同于横断山深处嘉绒藏人和羌人那些如巨大的烟囱般赫然耸立的碉楼,此地的碉楼保留着楼房的形制,外观不一,大多在戒备与凝重中呈现出力与美的气息。

这些碉楼虽然大多已因年久失修而凋零衰败,但越向它们靠近,越能清晰地感受到那份尚未消退的繁华与警惕。

保卫家园我们首先寻访开平现存最古老的碉楼—建于明嘉靖年间的赤坎镇迎龙楼。

在四周密集的民居中,高10米、占地152平方米的迎龙楼并不高大,但它那简朴而凝重的气息却一下子吸引了我们。

楼高三层,四角突出设射击孔;除底层一个小小的圆顶门及四面墙壁上的几个方形小窗和射击孔外,整座建筑被厚厚的砖墙覆盖,完全就是一个浑厚、坚实的军事堡垒。

为什么要修建碉楼呢?这要从开平的历史说起。

开平地处四县交界处,自明代开始就是匪徒嘯聚之地。

清代初年,政府实施严苛的“海禁”和“迁界”政策,强行将沿海居民内迁,大批流离失所、走投无路的民众不得已四处流窜、打家劫舍,至清末,开平已盗寇横行。

乱世之中,命如草芥的百姓被迫众志成城—建造避难和防御的碉楼!包括迎龙楼在内的第一批碉楼的建造,吹响了开平人保卫家园的号角。

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为了支付巨额战争赔款,强加赋税和商捐,本就苦不堪言的五邑民众面对日甚一日的压榨,纷纷“下南洋”谋生糊口。

此时,正在进行工业建设的欧美国家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暴增,大量沿海民众被当作“猪仔”贩卖到异国他乡,许多家庭因此而四分五裂,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太多苦涩的泪水。

中国人的家族情怀,在最初的移民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华侨们把血汗钱悉数寄回家乡,和汇款一起抵达的还有书信、照片和明信片。

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
史为背景 。 见证了开平人民的苦难 、 奋斗 、 成功和曲折。 开平 人民聪 明能干 , 他们的传统 行业是 “ 泥水匠 现 已成 为 , 国内 先进 的建筑行业 , 他们 中出过著名 的明代 画家李江 , 出过众
多革命 家和烈士 : 起义中牺牲 、 广州 归葬于 黄花岗七十二 烈士墓
的李雁 南和劳培是开 平人 ; 刑场上慷慨 陈词 , 在 举行 刑场婚礼
20 0 8年 , 东开平 碉楼 被评 为世 界文化遗产 。 广 开平是著名的 侨 乡 , 有人 口 6 现 8万 , 而在国外 的侨胞 却有 7 5万之多 , 布世 遍 界6 7个国家和地区 , 素有 “ 中华海外 两开平 ” 之誉 。开平 位于广 东新会 、 台山、 恩平 、 新兴 四县边界 , 过去有 四不管 之说。 解放 前 该地常有匪害 , 土著人和 客家人长期械 斗厮杀 , 社会秩序混乱 , 且 常有 台风 、 暴雨 、 洪涝之灾。 所以 , 常有乡 民建筑碉楼以防匪防涝 。 此后 , 西方国家经济发展 , 需要招募大量华工去开挖金矿 、 建筑 铁 路等 。到 2 0世纪 二三十年代 , 历经苦 难的华侨 中的有些人积 累 了一点资 金 , 苦尽甘来 , 民族情结促使他们 回来买地、 盖房 、 娶妻 、 成家。于 是 , 在开平 出现 了一股归侨建房的热潮 。 现存 碉楼有 1 0 0座之多 。侨 民来自世界 各地 , 8 建筑 设计 五
砌 趱
花八 门 , 楼房造型各式各样。为了防匪防涝 , 盖得比较高大 , 碉楼 墙体上 开有防 御用的枪 眼 , 的在楼顶还建有可供嘹望反击 用的 有 小楼 , 燕 子窝”这样 , 称 。 既是楼又是碉堡 , 故称 “ 碉楼 建成时正 。 值 国内军 阀混 战 , 继而又是八年抗战。碉楼建成后大多楼主没有 住进来 , 而是雇人照看 。 新中国成立后

广东开平碉楼历史研究

广东开平碉楼历史研究

广东开平碉楼历史研究广东开平市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和文化的城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群体就是碉楼。

这些碉楼不仅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而且反映了开平人民的生活历史和传统文化。

本文将对广东开平碉楼的历史和研究意义进行探讨,介绍碉楼的种类和特色、历史沿革、科学价值以及历史文化价值,以期引起人们对开平碉楼的和深入研究。

碉楼是一种具有防御功能的建筑,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

开平碉楼则起源于19世纪末,当时由于社会治安不稳定,为了保护家庭和财产安全,当地人民开始修建这种防御性建筑。

碉楼的建筑风格独特,一般分为多层,下面几层作为储藏室或饲养动物的地方,上面则用来居住或存放粮食。

这些碉楼多采用砖石或混凝土建造,墙壁厚实,窗户狭小,具有很好的防御性。

开平碉楼的历史沿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当时,开平人民为了保护家庭和财产安全,开始修建碉楼。

20世纪中期,碉楼的数量达到了顶峰。

这期间,碉楼的建筑风格和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简单、朴素变得更为复杂和豪华。

不同时期的碉楼特征也不尽相同,为研究当时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开平碉楼不仅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而且蕴含着丰富的科学价值。

在建造过程中,人们运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建筑工艺和结构布局理念。

例如,许多碉楼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使得建筑更加坚固耐用。

此外,碉楼的通风和取暖设施也非常完善,充分考虑了居住者的生活需求。

这些先进的建筑理念和技艺为今天的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开平碉楼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

一方面,碉楼承载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历史和传统文化,反映了开平地区的社会发展历程。

另一方面,碉楼也是中国华侨文化的一种体现。

许多碉楼是由华侨出资修建的,其建筑风格和装饰特点也受到了海外文化的影响。

在民俗习惯方面,碉楼内的布局和陈设反映了当地人民的信仰和风俗习惯,是研究开平地区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宗教信仰方面,碉楼也具有特殊的意义。

许多碉楼的墙壁上雕刻有精美的宗教图案和象征符号,如佛教的万字符、道教的太极图等,这些元素反映了当时人民的宗教信仰和追求。

7碉楼文化解析

7碉楼文化解析

• 砖楼:
红砖、青砖,存249座,占13.6 ﹪
• 混凝土楼 :水泥、沙、石、钢材,存1474座, 80.4﹪
• 2、按使用功能分
• 众楼:由全村或某些户集资兴建,建在村后

每户分房一间,在临时躲避土匪或洪水时使用

造型封闭、简单,外部装饰少,防卫性强

出现最早,现存 473 座,占总数的 26 ﹪。

窗户比民居开口小,有铁栅和窗扇,外设铁板窗门。
• 军事攻性击:
• 顶角有封闭角堡(燕子窝),配有射击孔,居高临下狙击;
• 各层均有射击孔,利于攻击。
• 艺术综合性:
• 借鉴穹顶、山花、柱式等国外建筑元素,千楼千面:
• 柱廊式、平台式、退台式、悬挑式、城堡式和混合式等,
• 反映了楼主的经济实力、审美情趣、艺术综合性,引人入胜

欧洲哥特式、罗马山花式 、美国城堡式

中西混合式、穹顶、别墅式
• 2、精神守望地:

碉楼是华侨留在故土的精神守望地,华侨爱国爱乡的见证
• 3、面对外国文化,自信、开放、包容的心态

开平碉楼建筑:主动引进——艺术品

沿海西式建筑:被动接受—— 舶来品
• 4、借鉴与创造相结合

是将世界先进建筑技术广泛引入中国乡村建筑的先锋
• 2、艺术魅力:建筑元素的兼容与综合
• 不同风格流派、宗教门类的建筑元素和谐共处,兼容性综合性
• 它不是某一时期、某一国家、某一地域、某种风格的建筑艺术
• 它是中外多种建筑风格“碎片”的组合,多种建筑类型的交融
• 我们无法将其归入某种西方建筑风格
• (三)中国华侨文化的杰出代表
• 1、是华侨文化的组成部分,堪称建筑典范

广东开平碉楼历史研究共3篇

广东开平碉楼历史研究共3篇

广东开平碉楼历史研究共3篇广东开平碉楼历史研究1广东开平碉楼历史研究碉楼是粤西地区的建筑特色,而广东开平以其数量很多,分布广泛,类型种类繁多的碉楼而尤为出名。

一直以来,各位文史爱好者对碉楼都有着很高的研究热情,而对开平碉楼的历史研究则进行得更深入更细致。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介绍开平碉楼的历史研究:基本情况、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

一、基本情况广东开平是碉楼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这里的碉楼数量超过10万座,是全国碉楼数量最多的一个地区。

开平碉楼的种类也相当丰富,大致分为楼、桥、楼桥、街衢、楼街、台楼、斗拱、四馆等多种类型。

开平碉楼一般由砖石、木材、岩石等材料组成,高低错落,雄伟壮观,具有非凡的古建筑价值和美学价值。

二、历史背景广东开平碉楼建筑的兴起,源于明末清初。

明朝中晚期,广东开平一带屡遭海盗侵扰,人民生活备受摧残,为了保卫家园,一些土豪地主便开始在自家庄园内建立碉楼或水塘城池以供自卫。

清朝时期,更多的开平人建造碉楼,因其具有前后视野宽广,防卫能力强大的特点,广受人们喜爱。

特别是在清朝中期及以后,由于各种外来侵略和自然灾害的持续摧残,国家政治和经济局势的动荡不安,开平碉楼的建造达到了顶峰时期,数量激增,形制更为复杂,同时也成为各种文化艺术的综合博物馆,展示着开平历史文化的悠久传统和深厚底蕴。

三、文化特色广东开平碉楼是南粤地区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在广东,开平碉楼已成为浓缩了地方文化、传统民俗、历史遗产的重要象征。

在广东民间传说和诗词歌赋中,开平碉楼被赋予了高深的意境和文化内涵,成为民族精神和文化情感的象征。

开平碉楼不仅是一种住宅,更是一份凝聚了开平百姓智慧和良善心灵的文化遗产。

这种文化遗产之于开平地区,不仅是一种精神财富,更是一种可贵的文化遗产。

综上所述,广东开平碉楼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瑰宝,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其历史文化价值深刻影响着广东历史文化的发展,同时也通过各种文化周边产品和旅游资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开平碉楼”的侨乡文化
AP0905522 梁炯林
开平,位于广东中南部,是我国著名的侨乡。

全市68万人,而在国外的开平华侨就有75万人。

在开平城乡,碉楼星罗棋布,可谓是“无碉不成村”,现存的碉楼有1833座。

这些碉楼都是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华侨回乡建造的,大都兴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一种既用于防卫、又用于居住的多层塔楼式建筑。

楼体都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下半部分基本延续了当地民居的建筑传统,而上部的建筑则异彩纷呈,体现了华侨各自侨居国的建筑风格。

在不同的碉楼中穿行,我们可以看到古希腊的柱廊、古罗马的柱式、伊斯兰的铁雕、巴洛克建筑的山花,还有新文艺运动的装饰手法,工业派建筑的艺术表现。

防守与居住功能的结合,中西建筑艺术的结合,使碉楼在世界上独树一帜,一直被人们誉为“令人震撼的建筑艺术长廊”。

碉楼承载着开平侨胞对家乡的向往和祝愿,也镌刻着他们所经历的苦难和抗争。

19世纪中叶,美国、加拿大等地先后发现金矿,连接美国和加拿大西部的铁路也开始兴建。

这个时期,大量华工开始涌入北美,包括开平在内的江门五邑地区的劳工占了大多数。

华工们在海外辛苦劳动,小有积攒之后,把传宗接代的希望、家族发展的希望寄托回家乡。

回家买地、建房、娶老婆成了他们的三大心愿。

抬着几乎有半人高的金山箱,手里拎着皮袋子,从海外归来的华工只要一出现在回乡的路上,总能引来村里人羡慕的目光。

然而,如此场面却引起了土匪们的注意。

他们尾随着这些被当地人俗称为“金山伯”的华工身后,在深夜里潜入屋内绑架抢劫。

倾刻间,海外辛劳换来的金银财宝全部化为了土匪们的囊中之物。

怎么办呢?一件偶然发生的事件令归来的华工们想到了一个好法子。

当时发生了这么一件事:开平一中是华侨子弟读书的地方,一帮土匪就到中学里把华侨子弟绑票了。

(当时)是在晚上绑票的,经过一个村叫阴村,建了一座碉楼,叫阴村碉楼。

楼上有探照灯、有枪,有人放哨。

发现土匪后,他就马上敲锣。

一听到锣声,附近的村民都过来,那些土匪被打的打,被抓的抓,而学生和老师就被解救出来,当地报刊和《侨刊》都报道了这件事。

于是,华侨就知道这些碉楼真不简单,可以保护亲人的安全。

从那个时候起,碉楼就在广东开平遍地开花,最多的时候曾多达3000多座。

这些碉楼在外观上虽然极具西方建筑色彩,而屋内的陈设却是中国传统样式:坤甸或柚木板做的屏风、酸枝桌椅、窗上是雕龙附凤、并有着“富贵吉祥”、“延年益寿”等中国传统的祝福字眼,门上还刻有石对联。

它是中西文化结合的产物,是开平人到西方国家以后,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特别是建筑文化,回来加以改造,结合本国传统而修建起来的。

而这个与华侨史、移民史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这个意义上讲,它是融入了近代史意义上的世界史,也就是说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部分。

岁月蹒跚走过百年,碉楼的主人也一代接一代。

他们不少人或因移居海外,或到城市生活而纷纷搬出碉楼。

然而,一些留守下来的后人和村民们却一如既往地守护着伫立在田野之间、村落里的栋栋碉楼。

开平碉楼罕有的体现了近代中西文化中国乡村的广泛交流;它融合了中国传统乡村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的独特建筑艺术,成为中国华侨文化的纪念丰碑,也是那个历史时期中国移民文化与不同族群之间文化相互影响、交融、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最有说服力的历史见证。

它还突出的体现了中国华侨与民众主动接受西方文化的历程。

同时,开平碉楼丰富多变的建筑风格,凝聚了西方建筑史上不同时期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建筑成群,成为一种独特的建筑艺术形式,它极大的丰富了世界乡土建筑史的内容,改变了当地的人文与自然景观。

开平市内,碉楼星罗棋布,城镇农村,举目皆是,多者一村十几座,少者一村二三座。

从水口到百合,又从塘口到蚬冈、赤水,纵横数十公里连绵不断,蔚为大观。

这一座座碉楼,是开平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见证,它不仅反映了侨乡人民艰苦奋斗、保家卫国的一段历史,同时也是活生生的近代建筑博物馆,一条别具特色的艺术长廊。

可以说,开平作为华侨之乡、建筑之乡和艺术之乡,她的特色在碉楼上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对碉楼资源进行保护和挖掘,对于研究华侨史和建筑艺术,对于开发旅游资源和开展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