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抑制性因素
鸡群常见免疫抑制病的特征与防控
畜牧兽医XUMUSHOUYI鸡群常见免疫抑制病的特征与防控袁 航免疫抑制病主要指能够造成机体免疫抑制的疾病。
但有些病原侵入机体后,在免疫器官中大量繁殖,虽然会导致免疫功能无法正常发挥作用,但可在短时间内修复,这一类疾病不属于免疫抑制病。
1 家禽免疫抑制性疾病主要症状表现鸡群生产性能差,淘汰率、死亡率高,生长发育不一致、上市体重轻,羽毛发育差,饲料转换率差。
出现部分“僵鸡”,幼雏表现最明显。
21~24日龄病鸡胸腺、法氏囊、脾脏大小与鸡体比例失常,表现萎缩。
免疫应答水平低下,机体自身的免疫能力较弱,导致接种疫苗后呼吸道反应强烈,且迁延时间长,不易清除。
同时容易引发其他疾病,比如支原体并大肠杆菌并球虫病,使病情进一步加重。
2 造成免疫抑制的因素免疫抑制性病原体;曲霉菌及黄曲霉毒素、青霉菌及棕曲霉菌素、镰刀菌及单端孢子菌真菌毒素等真菌霉素;饲料污染、营养不良、环境恶劣、密度太大;以及气候变化、疾病发生、重要生产阶段的应激反应等等,都会形成免疫抑制病发生。
3 免疫抑制性病毒感染的危害免疫抑制性病毒感染的危害主要使机体抗细菌感染的能力、抗病毒感染的能力、抗真菌感染的能力和抗寄生虫感染的能力严重下降。
直接的致病作用:MDV、ALV、REV的致肿瘤作用,生长发育迟缓,生产性能降低,死亡;IBDV使雏鸡发生法氏囊肿胀、坏死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免疫抑制性病毒多重感染造成了鸡群中“不完全免疫状态”的个体,从而构成了高致病性病毒常期存在的传染源,如新城疫(NDV)。
4 几种常见的鸡免疫抑制疾病在我国流行情况及免疫问题4.1 马立克氏病(MD)马立克氏病病毒属于α-疱疹病毒,具有嗜淋巴特性,呈高度细胞结合性。
在鸡体发育成熟后(2~3周),存在于感染鸡脱落的皮屑、髓羽根部,能在自然的环境中广泛传播,孵化室、育雏室内的门窗、顶棚、蛛网、墙缝中存在的病毒在常温下可存活8个月,此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经气源传播,但不发生垂直传播。
常见家禽免疫抑制性疾病及其防控
常见家禽免疫抑制性疾病及其防控作者:谢晓鹏,陈蓉蓉,王小琴,等来源:《江西畜牧兽医杂志》 2012年第6期谢晓鹏,陈蓉蓉*,王小琴,游秋花(江西农业大学,江西南昌 330045)在生产实践中,我国养禽业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发生日趋严重。
免疫抑制性疾病常导致家禽免疫系统受损、疫苗免疫失败、多种疾病并发或继发感染,使得家禽大批死亡,给养殖业造成巨大损失。
现就家禽常见的免疫抑制性疾病的病因及其防控作一介绍,希望能给广大养禽业者提供参考。
1 导致家禽免疫抑制的主要因素引起家禽发生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因素包括非传染性因素和传染性因素。
非传染性因素主要有营养缺乏、药物使用不当、霉菌毒素、管理和应激等;传染性因素主要有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REV)感染、马立克氏病(MD)、禽白血病(AL)、鸡传染性贫血(CIA)和呼肠孤病毒(ReoV)感染等疾病。
2 家禽常见的免疫抑制性疾病2.1 传染性法氏囊病(IBD)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幼鸡急性高度接触性暴发性传染病。
以颤抖、腹泻、法氏囊淋巴组织和淋巴细胞坏死、胸肌及腿肌有不同程度的条状或点状出血为特征。
2.1.1 流行病学特点。
IBDV的自然宿主仅为雏鸡和火鸡,各种品种的鸡均有易感性,3~6周的鸡最易感。
此病传播迅速,发病率高,病程短,全年均可发生,无明显季节性。
2.1.2 主要临诊症状。
此病潜伏期为2~3 d,突然发病,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排白色粘稠或水样稀便,发病后1~2 d有鸡陆续死亡,第4 d左右达死亡高峰,耐过鸡引起免疫抑制。
2.1.3 主要病理变化。
特征病变为法氏囊水肿、出血,囊壁增厚,外形变圆,内有炎性分泌物或黄色干酪样物质;肾脏肿大,有尿酸盐沉积;胸肌及腿肌有不同程度的条状或点状出血。
2.2 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RE)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RE)是由反转录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REV)引起的一种肿瘤性传染病,以生长缓慢、消瘦、贫血和内脏器官肿瘤、法氏囊萎缩、胸腺萎缩及腺胃炎为主要特征。
免疫抑制
机体有哪些免疫细胞
吞噬细胞:①与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构成人体的第 二道防线,参与非特异性免疫。 ②摄取和处理抗原,参与细胞免疫和体液 免疫。 淋巴细胞:①T细胞辅助性T细胞(TH),具有协助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功能;
抑制性T细胞(TS),具有抑制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的功能;效应T细胞(TE),具有释放淋巴因 子的功能;细胞毒T细胞(TC),具有杀伤靶细胞的功能;迟发性变态反应T细胞(TD),有参与 Ⅳ型变态反应的作用;放大T细胞(TA),可作用于TH和TS,有扩大免疫效果的作用;记忆T细胞 (TM),有记忆特异性抗原刺激的作用。T细胞在体内存活的时间可数月至数年。其记忆细胞存活 的时间则更长
免疫抑制
免疫
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 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 进入人体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 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抵抗或 防止微生物或寄生物的感染或其它所不希望的生 物侵入的状态。免疫涉及特异性成分和非特异性 成分。非特异性成分不需要事先暴露,可以立刻 响应,可以有效地防止各种病原体的入侵。特异 性免疫是在主体的寿命期内发展起来的,是专门 针对某个病原体的免疫。
理化因素
霉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B1、赭曲霉毒 素等)、重金属(如汞、铅等)、工业化学物 质(如过量的氟)等能毒害和干扰机体免疫系 统正常的生理机能,过多摄入会使免疫组 织器官活性降低,抗体生成减少;大量放 射线辐射动物(如长时间的紫外灯照射)可杀 伤骨髓干细胞而破坏其骨髓功能,结果因 严重损伤造血干细胞而导致造血功能和免 疫功能丧失。
病毒性因素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 PRRS病毒主要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复制,尤其是肺泡巨噬细胞。然后转移到局部淋巴组织并进一步扩散到 全身多处组织的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中,使感染猪只免疫力降低,产生免疫抑制和免疫干扰,从而继发其它病原感 染,特别是侵害呼吸系统的病原微生物,主要为多杀性巴氏杆菌、猪链球菌、猪副嗜血杆菌和沙门氏菌等,造成较 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猪流感(SI) SIV主要侵袭猪呼吸道上皮细胞,并在此大量增殖,最终导致上皮细胞脱落、坏死以及肺部嗜中性粒细胞浸润, 阻塞呼吸道并损伤肺组织。SIV对呼吸器官的病理损害容易引起其它病原的侵入,如PRRSV、猪呼吸道冠状病毒、 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猪副嗜血杆菌、猪链球菌等。 猪环状病毒(PCV) 猪环状病毒病2型(PCV-2)能引起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新生仔猪先天性颤抖(CT)、猪增生性和 坏死性肺炎(PNP)、猪间质性肺炎(IP)、猪皮炎和肾病综合征(PDNS),猪呼吸道综合征(PRDC)以及母猪繁殖障碍等。 虽然目前对PCV-2引起猪只免疫抑制的机制还不很清楚,但对PCV-2引起的各种疾病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淋巴滤 泡中心和副滤泡中心都存在淋巴滤泡缺失,受害的淋巴组织有组织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浸润,并能引起细胞凋亡和B、 T细胞的减少。PCV-2感染猪场亦容易引起其它疾病的发生,如伪狂犬病、PRRS、猪细小病毒、猪流感、猪链球菌 病、猪沙门氏菌病、猪大肠杆菌病、营养性肝机能障碍和化脓性支气管肺炎等。 猪瘟 猪瘟病毒最初在扁桃体内复制,随后转移到周围淋巴结,在局部淋巴结复制后到达外周血液,从而在脾脏、骨 髓、内脏淋巴结和小肠淋巴样组织中大量繁殖,破坏机体的白细胞和单核细胞,进而破坏动物机体的免疫反应,导 致其他病原微生物的侵入。 猪伪狂犬病 PRV感染猪只时,病毒首先在鼻咽上皮和扁桃体内复制,并随这些位置的淋巴液扩散至附近的淋巴结,在单核 细胞和肺泡巨噬细胞内复制并损害其杀菌和细胞毒功能,从而降低机体的免疫力。 猪细小病毒病 猪细小病病毒抗原主要集中在淋巴组织,在肺泡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内大量复制,损害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 淋巴细胞的母细胞化能力,从而引起机体免疫力下降。 非洲猪瘟(ASF) ASFV可导致外周循环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和淋巴网状内皮器官细胞坏死。尽管尚未证明ASFV能在T细胞和B细胞 中复制,但其确实能在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内复制并损害其功能。ASFV引起的免疫抑制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引起猪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因素及防制对策
引起 猪 免疫 抑制 性 疾 病 的 冈素有 非 传 染 性 冈 疫苗 。 同时做好 仔猪 免疫后 登记 , 发放 免疫标识 。 凡 没有 经过免疫 的仔猪 一律 不准 出售 。 2 强化仔 猪交 易市 场 防疫 . 3 近 几年 来 . 昌畜 牧 业迅 速 发展 。 猪 交 易市 瑞 仔 场 十分 活跃 .外地 仔猪 源 源不 断地 被调人 该市 。 给 本地 动物疫 病 防控 工作带 来很 大压力 。强化仔 猪 交 易市 场 管理 . 堵住 外来 疫 源是该 市 动物疫病 防控工 作重 点 。市 畜牧 水产 局制 定 了《 于强化仔 猪 交 易 关
出现 以后 . 使得 猪 的繁殖 障 碍性疾 病 和呼吸 系统 疾 病不 断 涌 现 . 些 以前很 少 发 生 的猪 病 , 一 如猪 附红
素 和传染 性 因素 。
1 理 化 因素 . 1
霉 菌 毒 素 ( 黄 曲霉 素 , 曲 霉毒 素 等 )重 金 如 赭 、 属 ( 汞 、 等 )工业 化 学 物 质 ( 过 量 的氟 ) 都 如 铅 、 如 等 能 毒 害和 干扰 机体 免疫 系统 正 常 的生理 机 能 。 多 过 地 摄 人 会使 免 疫 组织 器官 活 性 降 低 。抗 体 生 成 减 少 : 有 长时 间 的紫外 线辐 射 可杀伤 动 物骨髓 干 细 还 胞 而破 坏 其 骨髓功 能 , 结果 因 严重损 伤 造 j干细 胞 0 【
-
一一
o) 7
近 年来 , 着养 猪 规 模 的 不 断扩 大 , 病 也 越 随 猪 来 越 多 , 日趋 复 杂 . 成 这一 局 面 的根 本 原 因可 且 造 能 与 猪 群 中普遍 存 在 猪 繁 殖 与 呼吸综 合 症 病 毒 和 猪 圆环 病毒 Ⅱ型感染 等 免疫抑 制性 疾病有 关 。 而 从 导 致猪 的免疫力 和健 康水平下 降 。另一个 不容 否认 的事 实是 . 猪繁 殖 和呼 吸综合 症等 免疫 抑制 性疾 病
牛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免疫抑制机理与发生原因
b o v i n e l e u k o s i s , E B L ) , 是由牛 白血病病毒感染所引起 的牛的一种慢性肿瘤性疾病。牛白血病病毒侵入易
感 机体 后是 否发 生 肿瘤 可 能 与前病 毒 的 v — o n e 基 因
是 否整 合到 宿主 细胞 的 D N A有 关 。 主 要靶 细胞 是 B 细胞 , B细 胞 是 主要 的甚 至 可 能是 唯 一 的牛 白血病
延, 从腰 、 荐髓 向阴 道黏 膜 方 向蔓 延 。I B R V一 旦感 染 牛 后会 在 牛 体 内持 续 存在 , 当 给感 染 耐 过 牛再 次 投 予地 塞 米 松 或皮 质 类 固 醇等 免疫 抑 制 剂 时 , 体内
机体的体液免疫受抑 。
1 . 3 牛病 毒性 腹泻 黏膜病 免 疫 抑制 在 该 病 发病 机 理 中起 着 重 要 的作 用 。 B V D V感染 的 P l 牛, 免疫应 答 持续性 减 弱 。 此外 , 许 多 出生后 原 发 B V D V感染 牛 , 都 出现 了免疫 抑 制【 切 。 牛病 毒性 腹泻 黏膜 病毒 感染 动 物引起 免疫 抑 制主要
头炎 ; 1 , 2 b型病毒与呼吸道疾病和阴道炎 以及龟头 炎有关 , 但是不会导致流产[ 2 1 , 致病力最弱 。
I B R V原发 感 染 时 ,是 在 体 内通 过感 觉 神 经 纤 维 进 行 向 心性 蔓 延 , 三 叉 神 经节 与腰 、 荐 髓 是 病 毒
的潜伏 部位 ,即病 毒从三叉神经 向鼻黏膜方 向蔓
可 能与 该病 毒所 引起 的机 体免 疫状 态改 变有 关 。潘
和扁桃体 的淋巴结次发生 中心。目前一共发现 3 种
基 因型 : 1 、 1 . 2 a 、 1 . 2 b 。 1 型病 毒通 常从 感 染 牛 的鼻气 管 中分 离 ,并 能 够 从 呼 吸道 和 流产 的胎 儿 中分离 ; 1 . 2 a 型 病毒 主要 引起 呼 吸道 疾病 、 阴道炎 、 流 产和龟
详解蛋鸡免疫抑制及应对措施
蛋鸡免疫抑制的原因及应对措施近年来家禽免疫抑制性疾病不断高发、频发,极大的降低了鸡对于疾病的易感性,造成养殖场各种疾病频频发生,养殖者为了预防疾病需要增加防病投入,使用大量疫苗及抗生素,而往往会事与愿违不能取得好的效果,而在目前限抗、禁抗的大形式下,则更增加了对于养殖场疾病防控的困难,所以免疫抑制的问题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免疫抑制的原因免疫抑制的主要原因分为鸡体本身的内在原因和因环境、疾病,管理等外在原因引起。
1、内在原因1.1品种因素,物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应答在一定程度上受遗传控制。
家禽品种繁多,对病原因子的免疫应答各有差异,即使同一品种不同个体的家禽,对同一疫苗或病原因子的免疫反应强弱也不一致。
而现在蛋鸡育种向着轻型化、小型化、节粮化方面改进,以常见的海兰褐为例。
近年来饲养标准表现为体重越来越轻、采食越来越小、产蛋越来越早、产蛋越来越多,但是相应的蛋鸡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下降!变现在对饲养环境、饲料营养、饲养管理要求逐渐提高!1.2家禽免疫器官发育缺陷免疫系统先天性不足,因遗传、畸形等引起的免疫器官发育缺失。
蛋鸡免疫器官发育不完全,免疫器官发育的主要阶段在前3周,而且具有时效性,即早期发育不完全靠后期很难弥补,所以早期间体重发育十分重要!机体免疫器官受损,或脾脏、法氏囊或胸腺等免疫器官发育不全,从而使其淋巴细胞的功能受到破坏,T 或B 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缺乏、降低或不能产生免疫球蛋白,进而造成免疫抑制。
2、外在原因2.1、疾病是引起家禽免疫抑制的最主要原因,鸡群感染后,不仅会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而且还会导致免疫抑制,使感染鸡对其它病原的易感性增加,对多种疫苗的免疫应答下降,甚至导致免疫失败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鸡贫血、鸡马立克氏病、网状内皮组织增生和呼肠孤病毒、禽流感、球虫等。
法氏囊内有大量B细胞,是产生体液免疫的主要器官,法氏囊炎症、出血会引起严重免疫抑制,同时传贫、呼肠孤会引起严重的发育不良及矮小综合征,对于肿瘤性疾病会引起免疫器官萎缩以及实质性病变!2.2.饲养管理因素应激,应激反应引起免疫抑制。
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名词解释
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名词解释免疫抑制性疾病指的是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异常,导致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产生攻击性反应的一类疾病。
免疫系统是身体的自卫机制,能够辨别并消灭外来入侵的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同时维持身体内部稳定。
然而,在免疫抑制性疾病中,机体免疫系统出现失调,误将正常组织和细胞误认为外来入侵物质,导致自身免疫反应的产生,从而对身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免疫抑制性疾病包括多种类型,其中最常见的包括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
这些疾病的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明确,但研究表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免疫系统的异常活性都与其发生有关。
在免疫抑制性疾病中,常见的症状包括疲劳、体重下降、关节疼痛、发热等,病程和病情的发展因人而异。
由于免疫系统的异常活性,患者免疫功能下降,往往容易感染,且感染后的康复也较慢。
此外,一些免疫抑制性药物的使用也可能导致一定程度的免疫功能下降。
针对免疫抑制性疾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两个方面。
药物治疗通常使用免疫抑制剂,以抑制机体免疫系统的活性,减轻疾病的症状和阻止其进程。
生活方式调整主要包括合理饮食和锻炼,以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和提高整体健康水平。
虽然免疫抑制性疾病无法完全根治,但合理的治疗和积极的生活干预可以控制疾病的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早期发现和诊断也对疾病的管理至关重要。
因此,定期体检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对抗免疫抑制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免疫抑制性疾病的研究和治疗一直是医学界的热点领域。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研究的深入推进,人们对该类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更新。
例如,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新型的免疫调节剂和生物制剂,对于控制免疫系统异常活性和改善患者症状具有积极作用。
除了药物治疗,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康复护理也显得尤为重要。
康复护理包括疾病教育、心理疏导、饮食指导等多方面内容。
疾病教育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疾病的性质、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提高他们治疗疾病的合作性和积极性。
免疫力的抑制与免疫耐受
免疫力的抑制与免疫耐受引言免疫力是人体对外界病原微生物及其他异己物质入侵的防御能力,它在维护人体健康和抵抗疾病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有时候免疫系统会出现异常,表现为免疫力的抑制或免疫耐受现象。
本文将介绍免疫力的抑制和免疫耐受的概念、机制以及与健康的关系。
免疫力的抑制免疫力的抑制是指免疫系统在应对外界刺激时出现异常,导致免疫功能下降或免疫反应减弱的现象。
免疫力的抑制可以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类型。
先天性免疫力抑制先天性免疫力抑制是指个体天生的免疫系统异常,无法正常发挥免疫功能。
这种抑制通常由遗传缺陷引起,如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原发性免疫缺陷疾病等。
先天性免疫力抑制的患者容易受到各种感染的侵袭,免疫系统无法有效应对外界病原微生物,从而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后天性免疫力抑制后天性免疫力抑制是指个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或受到外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免疫系统出现异常,导致免疫力下降。
后天性免疫力抑制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病毒感染、药物治疗、放疗化疗等。
后天性免疫力抑制可导致个体易感染病原微生物,抗感染能力下降,疾病发展迅速。
免疫耐受免疫耐受是指机体对一些抗原物质的免疫反应被抑制或减弱的一种状态。
免疫耐受可以分为自身免疫耐受和移植免疫耐受两种类型。
自身免疫耐受自身免疫耐受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物质产生的免疫反应被抑制或减弱的状态。
正常情况下,机体通过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物质进行识别和清除,以保持机体的免疫稳态。
然而,有时候机体的免疫系统出现异常,无法对自身抗原物质做出正确的免疫应答,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移植免疫耐受移植免疫耐受是指移植物在受体体内不引发免疫排斥反应的状态。
移植器官或组织在移植到受体体内时,由于免疫系统的反应性,会引发免疫排斥反应,导致移植物被破坏。
为了避免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展出了一系列免疫耐受诱导方法,如免疫抑制剂的应用、骨髓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免疫力的抑制与健康免疫力的抑制会导致免疫系统对外界病原微生物的应对能力下降,易感染各种疾病。
猪免疫抑制性疾病的病因及防治措施
弋, 张立 宪 , 张青娴 4 00 ) 5 0 2
文章编号: 0 — 972 0 )10 5 —2 1 2 15 (0 80 — 0 3 0 0
可造成机体合成免疫球蛋 白不足; 蛋氨酸长期不 近年来 , 猪病 的危 害越 来越 大, 新病不断 出现 , 足 , 老病 发病率居 高不 下 , 病情况 日趋 复杂 , 发 混合感 足 , 可导致胸腺萎缩 ; 苏氨酸不足可 导致体液抗体水 染普 遍存在 , 控制难 度越 来越大 , 由此 所带 来 的经 平下 降; 精氨酸不足可导致淋 巴器官萎缩 , 巴细胞 淋 造成免疫损伤 ; 某些 维生素 ( 复合 维生 如 济损 失无法估 量。笔者认 为 , 造成这 一局面 的原 因 功 能下降 ,
维普资讯
20 0 8第 1期
养猪 S N R D C I N WI E P O U TO
5 3
猪 免 疫 抑 制 性 疾 病 的 病 因 及 防 治 措 施
郎利敏 , 王克领 , 游
(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 河南 郑州
中图分类号 :8 82 ¥ 5 .8 文献标志码 :B
一
收稿 日期 :07 1 - 7 20 — 2 1
作者 简介 : 郎利敏 (9 5 )女 , 17 一 , 河南偃 师人 , 助理研究 员, 主要从 事畜禽疫病防治的研 究工作.
素 B 维生素 c 维生素 E等) 、 、 和微量元素f 如铜 、 、 锌 铁、 硒等) 是免疫器官发育 , 巴细胞 分化 、 淋 增殖 , 受 体表达、 活化及合成抗体和补体的必需物质 。 若上述 营养性物质缺 乏或过多或各成分 间 比例不协调 , 都 可导致机体发生免疫抑制 。 1 应 激 因素 应 激反应 是机体对 不 同刺激 的非 . 3 特异性 反应的总和 。 引起猪群应激 的因素很多, 如环 境温度 过高 或过低 、 猪群拥 挤 、 长途运 输 、 群 、 转 饥 饿、 创伤 、 捕捉 、 注射药物或 疫苗等 , 这些应激 因素可 刺激机体分泌 肾上腺皮质激 素,肾上腺皮质激 素能 损害 T淋 巴细胞 , 造成 胸腺 、 巴组织机 能退化 , 淋 免 疫器官对抗原刺激应答能力 降低 ,从而造成机体免 疫抑制 以及增加疾病 的易感性 。 1 化学物质及 药物 目前 已经证实 , . 4 某些重金属 如铅 、 、 镉 汞等可损伤淋 巴细胞 、 巨噬细胞 等而引起 免疫抑制 ; 某些化合物如氯化苯、 农药等 可使免疫系 统组织部分甚至全部萎缩 以及 破坏免疫 活性细胞 , 造成免疫抑制 ;临床使用 的一些药物也对免疫功 能 有抑制 作用, 如庆大霉素 、 四环 素、 强力霉 素可 抑制 淋 巴细胞 的趋化性; 利福平 、 强力霉素可抑制抗体的 产 生; 四环素、 强力霉素 、 两性霉 素 B可抑制 巨噬细 胞 的吞 噬作用 ; 维生素 、 四环 素、 磺胺类 药物 可抑 制 中性粒细胞 的功 能等 。 1 霉 菌毒 素 有研究表明,霉菌毒素如黄 曲霉毒 . 5 素 、赭 曲霉毒素等不仅可以直接损害机体的免疫系 统, 还可 以抑制蛋 白质的合成 , 从而影响抗体的产生, 也可以引起胸腺萎缩, 吞噬细胞功能和补体产生能力 下降。黄曲霉毒素中毒使传染病的易感性明显增强。 1 免疫接 种 因素 免疫接种是预防传染病重要的 . 6 有效途径, 但是错误的免疫接种会造成免疫耐受或因 抗原竞争而造成免疫失败甚至免 疫抑制 。初次免疫 时, 母源抗体过高、 疫苗接种剂量过大或过小、 频繁接 种都会使机体对抗原刺激 不产生应答反应而导致免 疫抑制 。众所周知, 国的猪瘟疫苗是世界上免疫原 我 性最好 的猪瘟疫苗 , 很多国家用它消灭了猪瘟 , 目 但
鸡免疫抑制的发生原因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鸡免疫抑制的发生原因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鸡免疫抑制是指鸡的免疫系统功能受到抑制,导致鸡在面对病原微生物或疫苗时无法正常产生免疫应答。
免疫抑制的发生原因有很多,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原因以及对应的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1. 病毒感染:鸡体内某些病毒感染,如鸡传染性贫血病病毒(CIAV)、鸡轮状病毒(Avian Rotavirus)等,会导致鸡免疫抑制。
这些病毒可以直接侵害鸡的淋巴细胞和造血干细胞,抑制免疫反应的产生。
临床症状:鸡体羽毛蓬松,行动迟缓,食欲下降,生长发育受阻,易感染其他病原微生物。
防控措施:加强鸡舍的卫生管理,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定期清理禽舍环境;对于需饲养的鸡群,可以根据病情投放相应的疫苗进行预防。
2. 抗生素使用不当:长期滥用或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会破坏鸡体内正常的菌群平衡,降低鸡体抵抗力,导致免疫抑制。
临床症状:鸡体出现频繁的消化道问题,如腹泻、食欲不振等;易受到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防控措施:合理使用抗生素,遵守兽药使用规范,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在饲养过程中加强对饲料和饮水的消毒处理,保持饲养环境的清洁。
3. 坏死性肠炎病原体感染:如禽坏死性肠炎(Necrotic Enteritis)等肠道病原菌感染,会引起肠道炎症,并释放出毒素,抑制鸡的免疫系统功能。
临床症状:鸡体进食减少,腹泻,体重下降,甚至死亡。
防控措施:加强饲养管理,保持饲料的卫生,避免饲料受到细菌污染;对病情较严重的鸡群可进行抗生素治疗。
4. 疫苗应用不当:疫苗的质量不合格、接种程序不正确等因素,会导致免疫抑制。
临床症状:接种疫苗后无免疫效果,鸡体易受感染。
防控措施: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疫苗,确保疫苗的质量安全;按照疫苗的使用说明进行正确的接种操作;定期检查疫苗免疫效果。
鸡免疫抑制对鸡的养殖和养殖业产业化发展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
养殖户在饲养管理中要严格遵循兽药使用规范,注意饲养环境的整洁和维护,以保持鸡群的健康和免疫力。
猪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危害及其综合防制措施
猪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危害及其综合防制措施作者:钟梅来源:《湖北畜牧兽医》 2019年第11期钟梅(广西玉林农业学校,广西玉林537000)摘要:分析了猪免疫抑制性疾病产生的原因和危害,并提出对应的综合防制措施,旨在提高猪群的生产性能和养猪生产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猪免疫抑制性疾病;危害;综合防制中图分类号:S858.2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73X(2019)11-0018-01近年来,我国养猪生产面临着日趋严峻的疫病威胁,母猪繁殖障碍、仔猪高死淘率、生长育肥猪高发病率。
养猪生产风险越来越大,疫病控制成本越来越高,而药物、疫苗等常规措施对疫病的控制作用越来越有限,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猪只遭受免疫抑制性因素的影响。
其免疫系统遭到破坏或受到抑制,使猪群赤裸裸的暴露在细菌、病毒等各种病原的包围之中,一旦感染就是混合感染;或者不免疫还好,一免疫反而顺势发病。
事实上,也正是在猪繁殖-呼吸综合征等免疫抑制性疾病出现之后,使猪繁殖障碍性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不断涌现,一些前所未有的或以前很少发生的猪病,如猪丹毒、副猪嗜血杆菌病、猪附红细胞体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等,也暴发流行。
1导致猪免疫抑制的因素1.1病原微生物因素许多病原微生物均可诱导机体产生明显的免疫抑制。
如猪繁殖-呼吸综合征病毒(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2型(猪圆环病毒病)、猪肺炎支原体、猪伪狂犬(PRV)、猪附红细胞体等。
1.2营养性因素某些维生素(如复合维生素B、维生素C等)和微量元素(如铜、铁、锌、硒等)是免疫器官发育,淋巴细胞分化、增殖,受体表达、活化及合成抗体和补体的必需物质,若缺乏或过多或各成分间搭配不当,必然诱导机体继发性免疫缺陷。
1.3不良应激已证明在过冷、过热、拥挤、断奶、混群、运输等应激状态下,猪体内会产生热应激蛋白(HSP)等异常代谢产物,同时某些激素(如类固醇)水平也会大幅提高,它们会影响淋巴细胞活性,引起明显的免疫抑制。
1.4药理性因素有些药物,如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经常使用也能抑制免疫系统。
引起动物免疫抑制的原因和防治措施
引起动物免疫抑制的原因和防治措施动物免疫抑制指的是当动物本身或外部因素影响其免疫系统时,动物体内的抗病原体能力减弱,使得寄生虫、微生物等传染病的感染及其所带来的疾病数量增加,从而导致动物机体健康受到损害,甚至死亡。
引起动物免疫抑制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几种:1、遗传性因素。
这是由于动物体内免疫系统发育不良或不全,造成免疫力弱,从而引起免疫抑制的原因。
2、内分泌因素。
动物免疫系统的成熟与内分泌水平密切相关,如果内分泌水平低,动物就会出现免疫抑制现象,从而可引起传染病的发生。
3、外界环境因素。
生存环境环境太坏,例如湿度、温度、空气质量等,都会降低动物体内的免疫系统功能,从而引起免疫抑制现象。
4、精神因素。
动物行为和情绪变化等心理因素也会导致免疫系统功能减弱,从而引起免疫抑制现象。
针对上述原因,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来避免动物免疫抑制。
1、改善环境条件。
给动物营造良好的生存条件,保证其生长环境中温度、湿度、光照等合理,可有效抑制传染病的发生,消除动物免疫抑制的原因。
2、合理饲养。
控制饲料中营养成分的摄入,每日喂养的量也要掌握到位,以免动物在饲养过程中营养过剩,影响免疫力,从而引起免疫抑制。
3、合理调节饮水温度。
在动物的饮水温度控制上要合理,可保持动物体内温度的稳定,防止动物免疫力下降,从而避免免疫抑制现象的发生。
4、定期检测和进行传染病预防。
建立检测机制,及早发现动物患病,及时给予预防措施,以免病情恶化,避免动物免疫抑制蔓延。
5、施用免疫增强剂。
及时向动物施用免疫增强剂,提升免疫力,从而有效预防和抑制传染病的发生,减少动物免疫抑制的发生几率。
免疫抑制
免疫抑制的诊断和调整意义免疫抑制是动物免疫功能异常的一种表现,是指动物机体在单一或多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免疫系统受到损害,导致机体暂时性或持久性的免疫应答功能紊乱,以及对疾病具有高度易感性。
当前各种引起免疫抑制的因素广泛存在于我国猪群之中,是造成特异性免疫失败(疫苗免疫)与诱发各种疾病的元凶之一。
因此,当前在防控猪病中首先要消除猪群中存在的造成免疫抑制的各种因素,重点控制好免疫抑制性疾病,提高猪体的特异性与非特异性免疫力,才能保障猪群的健康水平,减少疾病造成的重大损失。
猪群发生免疫抑制性疾病是猪场健康基础的一个预警,是猪群亚健康状态的一个“代名词”。
倘若无视免疫抑制就犹如在崖边行走,一失足便成千古恨。
纯健康的猪群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至少在中国是如此。
但是亚健康状态的程度何如,其亚健康状态如何评定一个“亚健康的标准”,是当前还未涉足的领域,冥冥中有种健康叫做“亚健康”,如何避免因免疫抑制而造成免疫系统崩解,最终导致其他病原的大举入侵、死亡等现象是确立猪群健康的一个重要课题。
“猪无名高热病”过去已经4年多了,现已经很少见其大举流行并造成损失等现象,说明人们保健意识的提升有效的解决了此项难题。
“猪无名高热病”的流行从侧面的告诉了我们免疫崩溃以后所带来的巨大损失,当猪体丧失了基本的免疫抗病能力,像蓝耳病病毒这种在中国“呆了”二十几年的病毒就像饿狼一样程反扑式攻击猪体。
当然这里夹杂着霉菌毒素、伪狂犬、猪瘟等多种因素,所以“猪无名高热病”就是一种免疫系统崩溃加滥用药物及霉菌毒素中毒的综合症。
在保健观念超前且防范意识尚好的今天,正宗的“猪无名高热病”显然很少,但是猪群仍然出现免疫抑制,易感疾病的猪群仍然很多。
亚健康状态的猪群比比皆是。
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去面对并处理这些问题呢?毕竟“亚健康”也是一种健康,但是如何断定怎样的“亚健康猪群”在现实生产中才是算是平安的呢?调节机体免疫,解除免疫抑制,让猪恢复到一种正常且健康的状态是一门大的学问而不是学科,是需要综合因素去判定和解决的。
猪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危害及其综合防治
79202441卷第2猪场兽医VETERINARY在生猪养殖的过程中,多种传染性疾病都会对生猪造成一定的威胁与影响,而猪免疫抑制性疾病就属于较为特殊的一种。
这种疾病在感染之后,将会导致生猪群的繁衍能力以及正常生长发育能力受到限制与影响。
猪免疫抑制性疾病将会在生猪群当中快速传播流行,进而破坏生猪的免疫系统,导致生猪的免疫功能因此而受到影响,各种病毒性疾病将会对生猪的正常生长造成严重影响。
感染猪免疫抑制性疾病之后,生猪可能会面临多种疾病的混合感染情况,临床症状相对来说较为复杂,这给畜牧行业的兽医工作者带来了不小的难题。
1 猪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发病因素分析猪免疫抑制性疾病是指由于多种原因共同影响,造成生猪的免疫能力下降以及生猪的免疫系统遭受了严重的损伤,进而导致生猪的机体抵抗能力和抗病能力因此而下降,进而患上各种疾病,这类疾病的总称就是猪免疫抑制性疾病。
一般来说这种疾病分为先天患有和后天感染两种类型,而导致后天感染的因素比较多,具体来说主要如下所示。
1.1 饲料营养配置不科学猪免疫系统当中,抵抗病原微生物的物质基础就是抗体,这种抗体属于一种具有特殊作用的蛋白质,猪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危害及其综合防治张双林(福泉市陆坪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贵州 福泉 550504)作者简介:张双林(1989—),男,本科,土家族,贵州德江人,兽医师,研究方向:动物医学合成过程中需要多种氨基酸共同参与,如果饲料当中的蛋白质或者氨基酸供应不足,那么生猪免疫抗体将会无法合成,进而呈现出免疫抑制的情况。
一些影响蛋白质合成的相关物质或者微量元素,例如维生素、钙铁锌硒等对免疫合成都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硒对免疫系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锌可以帮助蛋白质代谢,因此可以说免疫系统必须要微量元素的支撑才能够继续运作。
如果生猪饲料营养配置不科学,那么猪在生长的过程中就会出现蛋白质合成与代谢受到影响的情况,此时生猪的机体免疫功能将会进入被抑制的状态。
同样,维生素B2、B6、尼克酸等,这些都需要参与到蛋白质代谢活动当中。
免疫抑制性疾病
2、6-8周龄肉种鸡就可表现J亚群病状,13周龄表现典型的骨髓性 肿瘤,集中于开产到产蛋高峰期前后,种鸡同期死淘率超过标准 1-2倍。
3、不同的品种和品系的肉种鸡对J亚群病毒都是易感的,易感程序 有一定差异,父系发病率明显高于母系,死淘率更高。
免疫抑制病毒多重感染
(2)研究证明:CAV、ALV-J、MDV、REV 不同组合的共感染可引起不同表现形式 的严重免疫抑制,此外,一些致死性不 强但仍保持强传染性的IBDV也会参与鸡 群的免疫抑制。
免疫抑制病毒多重感染
(3) 病毒的持续重组 a. 研究表明MDV中可整合进反转录病
毒(REV,ALV-J)的LTR序列。 b. ALV-J的出现就是外源性ALV和内
注意预防传染性法氏囊病、网状内皮增殖病、 呼肠孤病毒感染病、鸡传染性贫血等免疫抑制 病。
加强生物安全措施 。
禽白血病(A L)
禽白血病是由反转录病毒科的禽白血 病/肉瘤病毒群中的病毒引起的多种肿瘤 性疾病的总称。
ALV囊膜亚群的原型和禽类宿主
亚群 A B C D E F G H I J
原型病毒 RAV-1 RAV-2 RAV-49 RAV-50 RAV-0 RAV-61 金色雉病毒 RAV-62 甘氏鹌鹑病毒 HPRS-103
鸡的免疫系统构成
免疫抑制病
直接导致你利润的降低!!
免疫抑制性因子
任何可损害鸡免疫系 统因子都可叫做免疫抑制 因子。
免疫抑制性因子
广义的说任何致病因素导致疾病的发生都可使机体产生 免疫抑制,但直接免疫机能下降的因子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 面:
鸡免疫抑制的发生原因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鸡免疫抑制的发生原因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一、引言鸡免疫抑制是指鸡体内免疫系统功能减弱或失调,使得鸡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下降,易受感染和疾病侵袭。
免疫抑制不仅会影响鸡的健康和生长发育,还会对鸡的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造成严重损失。
及时了解鸡免疫抑制的发生原因、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对鸡的健康管理和养殖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二、发生原因1. 病原体感染:各种病原体感染,如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会直接或间接影响鸡的免疫系统功能,导致免疫抑制的发生。
传染性法氏固体病毒(IBDV)感染会导致鸡淋巴器官的细胞凋亡和免疫功能下降,从而引起免疫抑制。
2. 疫苗接种:疫苗接种不当或疫苗不合格,会对鸡的免疫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导致免疫抑制。
疫苗接种后出现严重反应或过敏反应,会损害鸡的免疫系统功能,使其易受感染。
3. 饲料问题:饲料中营养不良或毒素超标,会对鸡的免疫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导致免疫抑制的发生。
饲料中霉菌毒素和重金属超标会损害鸡的免疫系统功能,使其免疫能力下降。
4. 环境因素:环境温度、湿度和气味等因素对鸡的免疫系统功能有一定影响,过高或过低的温度会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增加疾病感染的风险。
5. 应激因素:鸡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下,如运输和屠宰过程中,会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下降,易受病原体感染。
6. 饲养管理不当:饲养密度过高、饲料质量不合格、水质不洁净等因素都会影响鸡的免疫系统功能,导致免疫抑制。
三、临床症状1. 免疫功能下降:鸡的免疫系统功能明显下降,易受各种病原体感染,如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等。
2. 生长迟缓:免疫抑制会导致鸡的生长迟缓,体重增长缓慢,生产性能下降。
3. 全身恶状:免疫抑制的鸡表现为全身恶状,如食欲不振、精神萎靡、体温升高或降低等。
4. 对疫苗反应较差:免疫抑制的鸡接种疫苗后,反应较差,免疫效果明显差于正常鸡。
5. 疾病易反复:免疫抑制的鸡易反复发生疾病,如鸡传染性鼻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等。
6. 其他表现:免疫抑制的鸡还会表现出其他不适症状,如羽毛蓬松、鸡冠发黑、腹水等。
畜禽免疫抑制
畜禽免疫抑制的原因与防治免疫抑制是临床多见的病理现象,对养殖业危害严重。
出现免疫抑制时,首先是畜禽的生理代谢受到限制,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养殖成本大幅度上升;其次是免疫系统受到损害,参与免疫应答的器官、组织和细胞受到破坏,抗原的递呈受到干扰。
抗体的形成被抑制或阻断,机体的屏障保护功能减弱或丧失,导致畜禽继发或并发多种疾病,严重时可引起大批死亡;再次,发生免疫抑制性传染病时,间接危害尤其严重。
免疫抑制病通过破坏机体的免疫系统,使动物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对各种病原体的抵抗能力随之显著降低甚至消失,最终导致病毒、细菌等各类病原感染不断,疾病发生率明显上升,疫情防控难度加大,使养殖业蒙受巨大损失。
霉菌毒素与畜禽免疫抑1常见的霉菌和霉菌毒素霉菌通常污染饲料或饲料原料,在其中生长并产生二级代谢产物———霉菌毒素。
产毒霉菌主要有3个属,曲霉菌、青霉菌和镰刀菌,而霉菌毒素目前已发现超过350种。
常见的霉菌毒素有黄曲霉毒素(AF)、玉米赤霉烯酮(ZEA)、T-2毒素、呕吐毒素(DON)、赭曲霉毒素(OT能引起畜禽免疫抑制的药物临床常用的免疫抑制药有环孢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类、烷化剂和抗代谢药等。
免疫抑制药都缺乏选择性和特异性,对正常和异常的免疫反应均呈抑制作用。
故长期应用后,除了各药的特有毒性外,尚易出现降低机体抵抗力而诱发感染、肿瘤发生率增加及影响生殖系统功能等不良反应。
环孢素环孢素(ciclosporin,cyclosporin A)是霉菌Tolypocladium inflatum生成的一种脂溶性环状十一肽化合物。
它可选择地作用于T淋巴细胞活化初期。
辅助性T细胞被活化后可生成增殖因子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 2,IL-2),环孢素可抑制其生成;但它对抑制性T细胞无影响。
它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抑制淋巴细胞生成干扰素。
它对网状内皮系统吞噬细胞无影响。
因而环孢素不同于细胞毒类药物的作用,它仅抑制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而不致显著影响机体的一般防御能力。
免疫系统抑制性调节机制研究
免疫系统抑制性调节机制研究免疫系统是人体的一种重要保护机制,它能够识别和清除有害的微生物和异物,防止疾病的发生。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免疫系统可能会过度激活,导致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控制免疫系统的活动,科学家们开始研究免疫系统抑制性调节机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免疫系统抑制性调节机制是指在免疫应答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信号传递和细胞相互作用来调节免疫反应的过程。
这些机制包括抑制性T细胞、调节性B细胞、骨髓细胞、树突状细胞等。
抑制性T细胞是调节免疫反应的关键细胞之一。
它们能够识别和清除自身对人体有害的细胞,并通过产生TGF-β、IL-10等细胞因子的作用来抑制其他T细胞的活性。
而调节性B细胞则是通过分泌抑制性因子、表达共刺激分子等途径来调节免疫反应。
它们还能够识别和清除与身体有害的抗原,从而起到调节免疫反应的作用。
除了细胞的作用外,免疫系统抑制性调节机制还包括一些分子信号通路。
例如,PD-1/PD-L1信号通路在调节T细胞免疫反应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PD-1是一种表达在活化的T细胞、B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上的表面分子,而PD-L1则是其它肿瘤细胞、免疫细胞以及其它组织细胞上表面的配体。
当PD-1和PD-L1结合时,就能抑制T细胞免疫反应,从而起到了负反馈调节的作用。
另外,HLA-G也是一种重要的免疫抑制分子,它在胎盘、免疫耐受组织、恶性肿瘤等组织中高表达。
HLA-G通过抑制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来发挥免疫抑制作用。
在研究免疫系统抑制性调节机制的过程中,科学家们也发现了一些与之相关的重要疾病。
例如,自身免疫病患者中Treg细胞数量和功能受损,PD-1/PD-L1信号通路的失调也可能导致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
此外,一些肿瘤细胞也能够通过PD-1/PD-L1信号通路等机制来逃脱免疫细胞的清除作用,从而导致恶性肿瘤的发生。
因此,研究免疫系统抑制性调节机制以及与之相关的疾病,对于理解免疫系统的调节机制、防治免疫相关疾病以及研发新型免疫抑制剂具有重要意义。
免疫抑制的因果关系
免疫抑制的因果关系1.免疫,我们所说的免疫其实就是通过人工的手段让家禽免受疫病的感染和侵袭,主要手段:通过给种鸡接种疫苗而提高后代的母源抗体水平和被动抗感染的能力,也有一种是通过人工注射高免血清和卵黄抗体来实现的;通过给商品肉鸡接种疫苗而提高机体的抗体水平和主动抗感染能力;说白了,我们习惯于讲的免疫手段其实就是“预防接种”。
2.抑制,受一些自然的和人为的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被动和主动免疫能力的降低或缺失,表现在免疫效果不好(免疫保护率降低、免疫失败)。
3.免疫抑制病,就肉鸡来讲,很多的疫病如:马立克氏病、白血病、网状内皮增生症、传染性法氏囊炎、呼肠弧病毒感染、鸡传染性贫血因子感染、禽流感等等都具备明显的免疫抑制作用,是目前被大家公认的“免疫抑制病”。
其实更准确地去看,任何疫病甚至包括一些非传染性的疾病都能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并影响到正常的免疫应答和免疫力的发挥,算不算免疫抑制病啊?从广义上来讲,我看也是应该包括在内的。
4.影响免疫效果的因素,除了一些能导致免疫抑制的因素之外,更多的还在于与免疫本身密切相关的一些因素的影响,如免疫程序(初次免疫建立免疫反应和免疫记忆;后续次免疫建立免疫效应)、免疫方法(个体免疫效果要比群体免疫效果可靠;粘膜免疫能提高局部抗感染能力比如点眼、滴鼻;体液免疫能激活全身体液免疫系统;细胞免疫能促使免疫细胞分化并产生独特的抗感染能力等)、疫苗选择(疫苗的毒力、剂型都对免疫接种效果影响很大)、疫苗用量(剂量不足和剂量过大都对免疫不利)、免疫途径(目前规模化肉鸡养殖主要采用气雾、点眼、滴鼻、饮水、注射等免疫接种途径)、免疫时机(鸡群健康的时候对免疫有保障、气雾免疫需要暂时关闭通风系统应选择凉爽的时候进行、饮水免疫在空腹的时候效果好一点、注射免疫也是在空腹和凉爽的时候应激会小一些)等等。
5.免疫抑制的因果轮回,免疫抑制影响到免疫接种的效果、免疫效果不好导致疫病发生的机率增加、发病的程度会更严重;这种状态让机体处于一种亚健康和病态、又进一步影响着机体特异的或非特异的免疫能力的发挥;如此恶性循环、反复轮回,很快40多天就过去了,又怎么能够保障养殖效果?6.非特异性免疫力的综合提升,非特异免疫力是机体的综合抗感染屏障,营养、环境、饲养密度、饲养方式、健康状况、管理水平等密切相关,这对机体整个免疫系统的发育和成熟都至关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免疫抑制性因素主要通过损伤免疫组织器官或影响免疫细胞活性,干扰抗原的递呈,抑制或阻断免疫抗体的形成等途径引起机体抗病能力下降或免疫应答不完全,造成低致病力的病原体或弱毒疫苗也可能感染发病。
引起猪免疫抑制的因素主要有疾病、理化、药物、营养、应激等因素。
事实证明,引起猪发病的各种因素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它们往往相互促进,互为因果,从而使各种疾病的病因变得非常复杂,这也是目前养猪生产中猪病难以诊断和防治的根本原因所在。
1 主要的免疫抑制因素1.1 疾病因素引发猪免疫抑制的疾病因素主要为病毒因素、细菌因素和其它疾病因素。
1.1.1 病毒性因素1.1.1.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PRRS病毒主要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复制,尤其是肺泡巨噬细胞。
然后转移到局部淋巴组织并进一步扩散到全身多处组织的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中,使感染猪只免疫力降低,产生免疫抑制和免疫干扰,从而继发其它病原感染,造成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1.1.1.2 猪环状病毒(PCV)猪环状病毒病2型(PCV-2)能引起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新生仔猪先天性颤抖(CT)、猪增生性和坏死性肺炎(PNP)、猪间质性肺炎(1P)、猪皮炎和肾病综合征(PDNS),猪呼吸道综合征(PRDC)以及母猪繁殖障碍等。
虽然目前对PCV-2引起猪只免疫抑制的机制还不很清楚,但对PCV-2引起的各种疾病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淋巴滤泡中心和副滤泡中心都存在淋巴滤泡缺失,受害的淋巴组织有组织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浸润,并能引起细胞凋亡和B、T细胞的减少。
PCV-2感染猪通常伴随其它疾病的发生,如伪狂犬病、PRRS、猪细小病毒、猪链球菌病等。
1.1.1.3 猪瘟猪瘟病毒最初在扁桃体内复制,随后转移到周围淋巴结,在局部淋巴结复制后到达外周血液,从而在脾脏、骨髓、内脏淋巴结和小肠淋巴样组织中大量繁殖,破坏机体的白细胞和单核细胞,进而破坏动物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其他病原微生物的侵入。
1.1.2 细菌性因素及其它病原微生物1.1.2.1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APP)胸膜肺炎放线菌主要定居于猪的呼吸道并具有高度的宿主特异性。
实验证实该菌定居于扁桃体并粘附到肺泡上皮,可被肺泡巨噬细胞迅速吞噬或吸附并产生毒素,这些细胞毒素对肺泡巨噬细胞、肺内皮细胞及上皮细胞有潜在的毒性。
1.1.2.2 猪附红细胞体病猪附红细胞体病能引起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
附红细胞体与红细胞膜相互作用,使红细胞破裂或变形,从而破坏了机体的红细胞免疫机制,容易继发其它病原的感染。
有报道猪附红细胞体病可能和免疫抑制有关,但尚需进一步证实。
1.1.2.3 猪弓形体病已证实弓形体在宿主体内繁殖的过程中,大量的免疫细胞受到了弓形体的损害,破坏机体的免疫系统,最终导致免疫抑制。
1.2 理化因素(如汞、铅等)、(如过量的氟)等能毒害和干扰机体免疫系统正常的生理机能,过多摄入会使免疫组织器官活性降低,抗体生成减少;大量放射线辐射或大剂量紫外线照射动物可杀伤骨髓干细胞而破坏其骨髓功能,重金属、工业化学物质结果因严重损伤造血干细胞而导致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丧失。
1.3 霉变饲料的影响霉变饲料含有各种霉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B1、褐曲霉毒素等),可引起肝细胞的变性坏死,淋巴结出血、水肿,严重破坏机体的免疫器官,造成机体的免疫抑制。
1.4 药物性因素研究证明,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或对动物体内抗体的形成有抑制作用,或对T、B淋巴细胞的转化有明显抑制作用,从而影响免疫效果。
1.5 营养性因素某些维生素(如复合维生素B、维生素C等)和微量元素(如铜、铁、锌、硒等)是免疫器官发育及淋巴细胞分化、增殖、受体表达、活化及合成抗体和补体的必需物质,若缺乏或过多或各成分间搭配不当,必然诱导机体继发性免疫缺陷。
1.6 应激已证明在过冷、过热、拥挤、断奶、混群、运输等应激状态下,畜禽体内会产生异常代谢产物(如热应激会产生热应激蛋白HSP),同时某些激素(如类固醇)水平也会大幅提高,它们会影响淋巴细胞活性,引起明显的免疫抑制。
2 预防措施2.1 加强饲养管理,尽量减少各种不良应激。
2.2 提供全价饲料,尤其是饲料营养要均衡。
2.3 杜绝饲喂发霉变质饲料,有效防止霉菌毒素中毒;防止重金属、杀虫剂等有害物质对饲料和饮水的污染。
2.4 引进种猪或精液时应严格检疫,防止在引进优良品种的同时,带入自家猪场原本没有的疾病。
尤其是PRRS和PCV-2等疾病。
2.5 定期对自家猪场的猪群进行病原学、血清学检查,采取淘汰阳性种猪的方式,逐渐建立起健康的种猪群。
2.6 做好整个猪群猪瘟、伪狂犬病、PRRS、细小病毒、PCV-2等疫病的免疫预防;同时重视并做好猪场的日常消毒。
2.7 禁止滥用抗生素类的药物,特别是有免疫抑制作用的药物。
呼吸道综合症的病猪精神沉郁呼吸道综合症肺浆膜纤维呼吸道综合症猪肺疫胸膜粘连呼吸道综合症胸腔内有浑浊呼吸道综合症-缺氧,耳廊鼻尖四肢发紫呼吸道综合症-热,脱水和饥被毛粗乱,皮肤的出现黄呼吸道综合症-病猪精神沉郁呼吸道综合症-引起混合感染,常有病猪腹泻呼吸道综合症-犬坐式,张口呼吸呼吸道疾病的猪后期无法起立呼吸道综合症-肺炎灶周围组织淤血水肿气肿呼吸道综合症肺膜和心外膜的纤维素性炎症猪呼吸道疾病综合症(Porcine respiratory disease complex,PRDC)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呼吸道疾病的总称,它是由病毒、细菌、环境应激和猪体免疫力低下相互作用造成的。
PRDC涉及几种引起呼吸道疾病的病原体,包括原发性感染疾病和继发性感染疾病。
原发性感染疾病包括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PRRSV)、猪伪狂犬病病毒(PRV)、猪流感病毒(SIV)、猪呼吸道冠状病毒(PRCV)所致的病毒性疾病和细菌性疾病,如猪气喘病、传染性胸膜肺炎和传染性萎缩性鼻炎。
继发性感染疾病继发感染疾病包括猪肺疫、猪链球菌病、猪副伤寒、猪副嗜血杆菌病等。
如果在一个猪场中,发生和流行上述原发性感染疾病,同时又合并发生或继发感染,即可加重发病猪群的临床症状,造成极高的死亡率。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其它因素如猪群密度过大,不同日龄猪的混群饲养,来自不同猪场或不同来源的猪只饲养在一起,不良的饲养方式,不同季节温度的巨变和猪舍温度变化过大,加之猪群因营养和疾病造成免疫力和抵抗力低下等,都可引起猪场或猪群PRDC的暴发和流行。
与PRDC相关的临床症状和病变本病多暴发于6—10周龄保育猪和13—20周龄的生长育成猪,通常称18周龄墙。
发病率在25%—60%,发病猪的死亡率为20%—90%,猪龄越小死亡率越高。
病猪表现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或无食欲,眼睛分泌物增多,出现结膜炎症状。
急性发病体温升高,可发生突然死亡。
大部分猪由急性变为慢性或在保育舍形成地方性流行,病猪生长缓慢,消瘦,死亡率、僵猪比例升高。
哺乳仔猪以呼吸困难和神经症状为主,死亡率较高;如饲养管理条件较差,猪群密度过大或出现混合感染,发病率和临床表现更为严重。
病猪在药物的辅助下逐渐康复,死亡率较低,上述临床症状在不同猪场表现的程度有所不同。
所有病猪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肺炎。
剖检可见弥漫性间质性肺炎以及淋巴结的广泛肿大,肺出血、硬变和花斑样病变,个别肺有化脓灶,病猪肺部有不同程度的混合感染,有些病猪有广泛性多发性浆膜炎(胸腔、腹腔很多纤维蛋白渗出,并造成粘连),有些肺部病变与猪支原体肺炎相类似,除肺部出现病变外,小部分病猪可见肝肿大出血、淋巴结、肾、膀胱、喉头有出血点,部分猪出现末端紫色。
1~3周龄发病的哺乳仔猪剖检可见心、肝、肺有出血性病变。
在我国猪群中,与PRDC相关的疾病主要有猪蓝耳病、猪气喘病、猪伪狂犬病、猪流感、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和猪萎缩性鼻炎。
如果在猪场存在这些疾病,经常会继发猪肺疫、猪副伤寒、猪附红细胞体病。
在所有原发性病原中,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PRRSV)和猪肺炎支原体(M.Hyopneumoniae)是两种与PRDC 相关的最常见的病原体,它们可以改变呼吸道免疫系统对它们以及其它病原体的反应能力,降低猪只的黏膜免疫抵抗力,从而增加猪群对其它与PRDC相关的许多病原体的易感性。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症的防治对策如何控制和降低PRDC的危害和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我国目前养猪业疾病控制面临的主要难题。
养猪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建立和完善以消毒卫生工作为核心的猪场生物安全体系,将消毒(消毒用复合醛或复合碘)卫生工作贯穿于养猪生产的各个环节,提供猪群不同时期的营养需要,保持猪群合理、均衡的营养水平。
严格控制饲料原料的质量,被霉菌毒素污染的饲料必须废弃。
研究表明,肽制品可提高动物机体的免疫能力和生产性能,增强抗病能力和抗应激能力。
可在饲料内添加0.2%的生物活性肽,能有效地克服仔猪断奶应激,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通过生物安全体系的建立,可以最大限度地控制病原体的传入和猪场内病原体的传播,减少猪场呼吸道疾病发生的几率。
这在控制PRDC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严格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和良好的饲养管理,避免将不同日龄的猪混养在一起,尽量减少猪群转栏和混群的次数。
作好产房和保育舍的保温和良好的通风,降低猪群的饲养密度。
哺乳仔猪可采取早期隔离断奶和用药进行控制,可使用长效土霉素,在仔猪出生后3、7、21日龄分别注射0.5ml,对预防呼吸道疾病和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生有一定的效果。
做好猪瘟、猪伪狂犬病、猪气喘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萎缩性鼻炎等疾病的疫苗免疫接种工作。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阳性猪场切忌不要使用活疫苗。
因猪肺炎支原体是重要的导火线,可在仔猪1周龄和3周龄时各注射支原体灭活疫苗2ml,以提高猪群免疫力。
药物的使用应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
在发生PRDC的猪场,药物治疗的效果常常不是很好,因此建议使用药物预防,可采用母猪和仔猪饲料添加药物的方式,对断奶仔猪可应用支原净(50ppm)+金霉素或土霉素(300ppm),连续使用一个月,母猪产前一周和产后一周使用支原净(100ppm)+金霉素(400ppm)。
如果育肥猪存在PRDC,可在13和17周龄使用一周,对PRDC有很好的预防效果。
但应避免使用产生盐酸克伦特罗假阳性的药品,如含氨茶碱的猪喘平等。
及时淘汰治疗效果不佳的病猪和僵猪,防止疫病传播。
采本场(在暴发该病时不发病)的健康老母猪或健康商品猪血清,在仔猪断奶前一周腹腔注射3~5ml /头,有一定效果。
作好驱虫工作。
蛔虫和鞭虫等寄生虫可损害猪体免疫系统,使其抵抗力下降,蛔幼虫经肺移行和肺丝虫都会加重呼吸道疾病的病症。
因此,在仔猪断奶转入保育舍1周后,可饲喂拌有2ppm有效成分的伊维菌素粉剂的饲料,连喂1周,间隔7—10天再喂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