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沈周山水画构图艺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议沈周山水画构图艺术

沈周是明代吴门画派前期的领军人物,和文徵明,唐寅,仇英被列为明代四大家之一,对文徵明和唐寅的绘画艺术,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他终生不仕,一生优游林下,淡泊名利。在绘画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明代画评家李日华曾经记述:沈周以临摹各家画风开始,中年独宗黄公望,晚年则“醉心”吴镇,并着意模仿。沈周师法过各家风格,但是并不墨守成规,是一个勇于创新,勇于打破成规的画家。在山水画的构图方面,画家的创新性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耳目一新。画家不墨守山水画构图的既有形式,总是能另辟蹊径,创作出一幅幅新意焕发的作品。本文即以沈周的山水画作品为例,赏析其山水画构图艺术。一.倒影式构图

本文所谓倒影式构图,是指沈周的一种极具巧思的构图形式,画家在画面中,使得画面的上半部和下半部相对应,就像是将上半部的物象成为下半部的倒影。这种构图形式是画家在早期比较喜爱的构图形式之一,体现了画家的对构图形式富有创意的开拓。

这幅《柳荫垂钓图》(见图1)表现的是画家们经常表现的文人树下垂钓的场景,构图简洁疏朗,意境清新,极富形式感。画面前景是呈三角形的石块,与远景最近处的三角形山石相呼应,而一个文人坐在岸边的平台上,这个平台也和远景处的平台相对应。近景倒“L”形的柳树,更是和远景中正“L”形的山体得到恰到好处的对应。这是一幅物象简单的图画,表现的主题也极为寻常,但是,画家巧妙的构思和匠心独运的安排景物的能力,使之成为一幅别具特色的倒映式山水,令人暗暗叫绝。

沈周的另一幅山水巨作《策杖图》(见图2)也是倒影式构图的绝佳范例。这幅画表现了一位文人策杖行走在山水间的小路上,整幅画大气开阔,气脉贯通,但是远景处山脊扭曲的走势给人一种不安定感。在构图上,这幅画以中景的近似于长方形的水面为中心,对近景和远景做了一个巧妙的倒影式表现。画面近景出有一条河流,自左下向左上方流去,这个走势与远景处由右下向右上方流去的河流相呼应。近景左边宽阔的石台,与远景处右边的高台地相呼应。近景右边弯曲的石堆和远景左边弯曲的山脊相呼应,似乎只是尺码不同,方向相反的石头。近景处几近水平的小径和远景中几近水平的石堆相互呼应。而近景和远景是通过八棵树木相联系沟通,统一在一个和谐的画面中。此图比上文中提到的《柳荫垂钓图》物象更为复杂,但是经过画家精心布局,繁而不乱,同样是有条不紊,和谐的倒影式构图。

二.截景式构图

截景式构图,并非沈周首创,在以前的册页和卷轴中,画家们也经常采用这种构图形式。但是,沈周将这种构图发挥的淋漓尽致,开拓了山水画的构图形式。这种截景式构图,就好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切除不必要的内容,将画家所要着重表现的内容进行放大,从而拉近画面和观者的距离。

《千人石夜游图》(见图3)描述了画家某一次的游览经历。千人石是虎丘的中心,虎丘位于苏州城西北七里处,被誉为吴中第一名胜,是明清两代文人士大夫们送别宴会等雅集活动的首选之地。成化十五年四月,沈周行经虎丘,由于夜色已晚,就夜泊山下。沈周面对月色笼罩下的虎丘,不禁想去看看夜色朦胧下的虎丘适合景象。于是他走下船头,经过了一个个名胜景点,到达虎丘中心的千人石。这时候的虎丘,没有了白天的喧嚣,月色清明,境界开阔,让画家思绪飞扬,心灵得到了某种涤荡。后来,画家就根据记忆画下了千人石夜游

的经历。

这幅图中占据画面中心的,是一个巨大的平台,即千人石,画面左侧的蜿蜒的小径,交代了主人公的来路,而主人公而位于画面右侧,执杖前行,昂首愿望,深深的沉浸在宁静深沉的虎丘夜色中。这幅画也是沈周典型的截景式构图,山体和树木都被截去了上半部分,只留下了根部。似乎是采取了仰视的低视角,但是这种角度其实是不存在的,实则只是画家选取了适合于自己表现的视角。画家任意截去不需要的景物,把主人公作为表现的中心,人物虽小,但是无疑是整个画面的主导,所有的景物,都是人物内心体悟到的自然。整幅画面被巨大的石台和片段式的山石塞满,只有少数的部位能看到天空。画家采用了不同寻常的视点,大胆的切除不必要的景物,无疑,创造出了新意十足的画面,构图新颖而成功。

这种截景式的构图形式,在沈周的横幅中极为常见,例如其《赠吴宽行图卷》,《听泉图》《沧州趣图》《南山祝语图》。

三.垂直拉长式构图

垂直拉长的构图,也是沈周喜爱的构图方式,这种狭长的垂直走向的山水构图,在元末画家的作品中也可以见到,但是都没有像沈周这样,将其发挥的淋漓尽致。在这种狭长的构图中,画家将所要表达的物象做了精心的安排,使之有条不紊的出现在画面中,体现出画家对错综复杂的抽象形式的掌握能力,已经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使得观者得到一种丰富的视觉经验,似乎延长了时空,给观者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画家作于1489年的《名贤雅集图》(见图4),表现了文人们雅集的场景。雅集主题是传统中国画家们经常描绘的题材,但是这种以立轴形式予以表现的极为少见,用立轴形式表现雅集场面,又是沈周的一个创新。画面从近景到中景,呈“S”形排布着若干文人及其仆童,文人们形态各异,有的回首顾盼,有的三五成群相谈甚欢,其间的仆童挑着酒食,大家似乎要穿越“S”形的小径,走入船中,去进行一次山水的游历。大家相聚的兴奋愉悦之情跃然纸上,S 形的构图,更增添了画面的跃动的气氛。S形的蜿蜒山径,将人们的实现从近景引入中景,远景处一堆堆的山峦,借由几座平台联系在一起,逐渐延伸。整幅画纵252.9厘米,横44.5厘米,是典型的狭长垂直式构图。

另一幅作于1470年的《崇山修竹》(见图5)也是典型的狭长式构图,通过这幅图,我们可以很好的领悟这种构图的气势。越过近景的树木石堆小桥,中景处的山石拔地而起,然后一直向前向上层层递进,垂直的走势得到了极端的表现,中景处左边是几间茅屋掩映在竹林中,被极力压缩。右边的瀑布也被挤压到了右边的山谷里。整个山脉的垂直向上的走势,由一个个平台作为衔接和停顿,借以压制住画面直上云霄的气势。画家在狭长的画面中安排了许多细节性的物象,它们共同统一于向上的气势中,耐人观瞻,充满了复杂的趣味性,观者被带入一个拉长了的时空中,畅游其间,乐不知返。

四.螺旋式构图

画家的一幅《雨意图》(见图6),表现了画家的一次雨夜长谈的体验。这幅图的主人公是两个人物,是画家和女婿史九龄。这幅画的构图,采用螺旋式构图,人物被置于画面中心,环绕着人物的是屋宇,继而是树木,山石,还有其间飘荡的雨雾。表现手法逸笔草草,画家用率意的笔墨表现了朦胧的树木和山川。观者通过草草的笔触,似乎能感受到雨夜得烟雾迷蒙,能够听到雨滴滴落的声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