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名句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摘抄《论语》名句及解读,理解名句含义。
2、体会句中蕴含的生活哲理及道德要求并身体力行。
学习内容: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饥寒是自己不喜欢的,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耻辱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从自己的利与害想到对别人的利与害,多替别人着想,这是终生应该奉行的原则。
2、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
侍奉父母是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孔子教育人们,父母在世时,子女轻易不要出门远行,以便守在父母身边,尽孝子之道。如果非要远出,首先要安顿好父母,也一定要告诉父母确切的行踪。因为“儿行千里母担忧”。子女只有对父母孝敬有加,才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要让年事已高的父母无人照顾,还要牵挂远在他乡的子女。
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却恰好相反。成人之美,积善成德,便成为君子;成人之恶,积怨日多,便是小人。君子受人尊敬,小人遭人唾骂。
4、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
做事勤快敏捷,说话谨慎。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要多做实事,少说废话,不乱说话。
5、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面临着仁义,就是老师,也不必同他谦让。这句话与“我爱我的老师,我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语)的意思有些类似。阐发仁义,捍卫真理,伸张正义等应该做的事,要积极主动地去做,绝不能推让。
6、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君子襟怀坦白,安贫乐业,与人为善,知足常乐,所以能坦荡荡。小人欲念太多,患得患失,忧心忡忡,怨天尤人,局促不安,所以常心怀戚戚。
7、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不将对甲的怒气转到乙的头上,也不重犯同一种过失。许多人对自己的过失并不引起注意,甚至习以为常,若能像颜回那样该多好啊!
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工匠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必须事先磨快工具。由此可知,一个人要胜任工作,必须首先学好本领。今日读好书,来日才能大展鸿图。
9、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
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这句话说的是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严格要求自己,进步就快;宽容别人,就会远离怨恨。
1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见到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对不如自己的人喜欢讥笑﹑轻视,因而沾沾自喜;对比自己强的人喜欢贬低,甚至嫉妒﹑畏惧退缩,害怕与他们交往:这都是不正确的态度。
11、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君子一生中有三件事情应该警惕戒备:年轻的时候,正在长筋骨,气血尚未定型,在男女问题上必须警戒;到了壮年时期,身强力不亏,精力旺盛,要警戒无原则的纠纷和争斗;到了老年,体力和精力都差了,要警戒贪得无厌。这句话对于青少年来说,提出了早恋会影响身心健康的问题。在今天看来,孔子的“戒色、戒斗、戒得”的说法,对我们仍有教育意义。
1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该怎么办了。孔子认为,一个人不讲信用就寸步难行。在今天看来,一个企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如此。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也要守规则,讲诚信,才能在竞争中得到发展。
1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三个人同路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当我的师长的人。人人都有相对的技能和特长,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只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一定能找到可以教自己的老师。
14、三思而后行。——《论语·公冶长》
经过反复考虑然后才采取行动。这话适用于莽撞行事的人。
15、食不语,寝不言。——《论语·乡党》
吃饭的时候不交谈,睡觉的时候不说话。《论语》中记载孔子的生活习惯和养生之道的文字很多,这一条就很值得我们学习。
1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读书人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对社会责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长。对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来说,远大的抱负、坚强的意志,是缺一不可的。
反思:
1、摘抄《论语》名句及解读,理解名句含义。
2、体会句中蕴含的生活哲理及道德要求并身体力行。
学习内容:
1“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说得是,用公正回报仇怨,用恩德回报恩德,。孔子表彰过伯夷,叔齐的不念旧恶,但不提倡设底线的泯灭是非,过于强调以德报怨,是对孔子的曲解,假使对德对怨,都同样地报之以德,无疑是对施德者的不公正。
2“毋意,毋必,毋固”,说得是不主观猜测,不乱下决断,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宋朝司马光阐释说主观猜测,乱下决断,固执己见,容易自大和自我封闭,反之则能获得知识,更加开明,后世学者普遍提倡这种谦虚谨慎的作风。
3“父母唯其疾之忧”,孟武伯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用这句话回答,意思是,父母最担忧的是孩子身体有病,或是孩子言行有过错,也就是说做子女的不让父母为自己的健康和不良的言行而担忧,就可以算是孝顺了。
4“博学笃志切问近思”,说得是,追求广博的知识,树立坚定的志向,提出针对的问题,致力现实的思考,这是孔门修德的门径,照这么去做,才能体会到“仁”的含义,后人认为更可贵的在于笃志,因为学习最忌见异思迁,半途而废。
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说得是:一个人要是不讲信用,就不知道他能成什么事了,孔子还用比喻阐明诚信的重要性,缺少信用就好比“少了用来连接车子辕和驾牲口的横木的销钉”无法套住驾车的牲口,言下之意是说,人而无信,寸步难行。
6“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说得是,大家厌恶的,要仔细探察,大家喜爱的也要仔细探察,很多人觉得大家喜欢的就是好的,大家厌恶的就是坏的,但事实往往相反,所以,判断是非不能只以众人好恶为标准,还应独立思考。
7“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说得是君子不会因为某人话讲得好,就认为这个人很好,也不会因为一个人有过错,就认为他讲得话完全没有道理。因此评价一个人不但要看他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还不能忽视持不同意见的人的看法。
8“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说得是,有智慧的人不会错失人才,也不会说错话,遇到可以交流、可能促进自己的人,却不和他交谈,就会错失人才,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