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汉语词汇的发展
汉语言近现代化历程的演变
汉语言近现代化的历程演变可以简单地分为三个阶段:古汉语、中古汉语、近现代汉语。
1.古汉语:古汉语是汉语言演变的最初阶段,从上古到春秋战国时期,它也被称为古文言,它的语言特征是拼音文字不太发达,语法简单,词汇有限,用词较简练,在古文言中,一个词只能表达一个意思,一个字只能表达一个语义。
2.中古汉语:中古汉语是汉语言演变的中期,它的特征是拼音文字发展比较发达,语法较为复杂,词汇较为丰富,用词较为丰富,一个词可以表达多个意思,一个字可以表达多个语义,在中古汉语中,大量的外来语被引入,促进了汉语的发展。
3.近现代汉语:近现代汉语是汉语言演变的最后阶段,从清朝时期到今天,它的特征是拼音文字发展比较发达,语法较为复杂,词汇丰富,用词灵活,一个词可以表达多个意思,一个字可以表达多个语义,近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最大的不同是引入了大量的外来语。
古代汉语词义的变化
❖ 古代一些事物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很重要,有自己的名称, 后来这些事物不存在了,随着这些事物的消失,这些词就消 失了。
❖ 珽:天子用的玉笏,一种大圭,长三尺。天子与群臣相见 时手上拿的狭长的玉板,上可记事。
❖ 璋:古代贵族们举行祭祀、朝聘、丧葬时用的一种礼器,形 状象珪。
❖ 珪:上圆下方,天子诸侯在行隆重仪式时用。同“圭” ❖ 珑:古人求雨时使用的玉器,上面刻有龙。
❖ 访:古义是咨询。《尚书·洪范》:“王访于 箕子。”《左传·僖32年》:“穆公访诸蹇 叔。”两个“访”都是“咨询”义。《说文》: “讯谋曰访。”讯谋:问主意,广泛发地找人
商议,向人征求意见。大约在中古才有“探 访”“访问”义。杜甫《赠卫八处士》:“访旧 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访”的今义是拜访、 探访。 “访”的古义对象是事,今义对象是人。
❖ 文信侯去而不快。 《战国策·秦策五》
❖ 快哉,此风!
宋玉《风赋》
❖ 中古产生新义:
❖ ①迅速:《世说新语·汰侈》:“彭城王有快 牛,甚爱惜之。”
❖ ②锋利:《齐民要术·杂说》:“调习器械, 务令快利。”
⒉义项的减少
❖ 一个词原来有几个意义,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在历史的发展中 消失了。
❖ 坟:古义有:水边高地、土堆。
❖ 秦於是乎输粟於晋。 《左传·僖三十年》
❖
往者郡国诸侯各以其物贡输。 《盐铁论·本
议》
❖ 中古以后产生“失败”义。
❖ 此局全输矣。
杜光庭《虬髯客传》
❖ 不信君看弈棋者,输赢须待局终时。 白居易 《放言》
❖ 桓宣武少家贫,戏大输,债主敦求甚切。 《世 说新语·任诞》
❖ 快:上古表“喜悦、快乐”义,或“舒畅、畅 快”义。
汉语史词汇发展史ppt
广告中的成语
“凯奇通信,一网打尽”。(凯奇通信设备广告) 中意空调的广告“中意空调,终生无‘汗’的选择”。 “触‘幕’惊‘新’”。(大洋字幕机广告) “鲜”为人知(味精广告) 一“键”钟情(某网吧广告语) 爱不“湿”手(某洗衣机广告语)
成语
我最亲密无间的爸爸:你好!
最近身体是否健壮如牛,工作是否蒸蒸日上。我现在正
近代汉语成语的发展
二、结构上的发展 1、用两个数词做基础构成的成语,是近代汉语成语发展的一个
重要方式. 2、用某一个或两个一样的词做基础,构成多个意义不同的联合
式成语,是近代汉语发展的一个普遍方式. 不X不X
目前运用成语泛滥成灾
广告词 默默无蚊的奉献 随寓而安 衣衣不舍 骑逢对手 好色之涂 制冷鲜锋 咳不容缓
过时的挂历 哈吧狗落水 狐狸吵架 机关枪打飞机 乌鸦落在猪身上 坐飞机搽粉
歇后语
最早出现歇后语的名称是在唐代.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 现象,却远在先秦时就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 未为迟也”
三、专门用语
是指被固定了的专门指称某种事物和意义的词组。 古代:尚书 御史 枢密院 宣抚使 可汗 道台 现代:南京晓庄学院 新街口百货商场 南京大学 简缩
B、方言词的吸收 一些方言词通过较大范围的推广后进入汉语共同语——普通话。 如:老公 埋汰 尴尬 搞 瓷实 大虫 当间儿 地瓜 晓得 掂量 抖搂 大大咧咧 死气白赖
地瓜
大虫
新词产生的途径
方言群体在某一时期的经济和文化影响力决定它对普通话词汇 的影响力。
北京方言词汇 盖帽 跌份儿、腕儿 粤方言词汇 的士 作秀 派对 克力架 按揭 爆棚 大排挡 炒鱿鱼 发烧友 搞笑 写真 得主 镭射
三 条 件 缺 一 不 可
中古、近代汉语词汇的发展
4. 旧词新义:利用旧有词形而赋予新义。 布施 《韩非子· 显学》:“今上徵敛于富人,以布 施于贫家。”(以财物予人) 用以翻译梵语dana(檀那),为六波罗密之一。 分为三种:一财施,即施舍财物;二法施, 即说法度人;三无畏施,即以无畏施于人, 救人厄难。
居土 《韩非子· 外储说》:“齐有居土田仲者。” (未做官的土人) 用以意译梵语grhapati(迦罗越),指在家受过 三归、五戒的佛教徒.
有的生命力较短。如:羓、剪径。
普通话里已不存,方言里保留。如:老公、
望头 、排揎
有的词形式上保存而意义发生变化。 一是复音词部分意义保存部分消失。 巴结 近代 (1)奋斗,努力争取。(2)奉承,讨好。 现代 “巴结”没有(1)义。
二 是近代汉语原有义消失,现在用别的意义。 开除 近代 ①解脱,免除。②除掉,杀死。 现代 “开除”指将成员除名使退出集体.
汉语词汇发展的一般特征和基本趋向
1. 词由音节构成,趋向复音化
2. 词义引申变化,日趋复杂精密灵活 3. 不断吸收古词方词,按汉语特点吸收外来
词
中古汉语:许多单音词的意义发生变化
新产生的单音词里,有一部分是由上古词
派生出来的。例如: 等 等候,等待。这是六朝产生的新词。
中古新词大部分和旧词没有意义上的联系。
中古、近代汉语词汇的发展
中古汉语词汇发展的特点
1. 许多单音词的意义发生变化
2. 复音词大量产生是此期重要特点 3. 佛教传入,外来词大量增加
4. 成语大量增加
近代汉语词汇的发展
1. 大量口语和方言词语进入文学语言。
2. 曾吸收某些蒙语和满语借词,有的保留至
今。 3. 新词中,双音词占绝对优势,也产生很多其 它多音节词。 4. 与西方联系日益密切,出现大量借词、大批 新词。
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语法的重要发展
《古今通塞:漢語的歷史與發展》75-106第㆔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語言組2003-4-001-001-000054-2上古漢語到中古漢語語法的重要發展魏培泉中央研究院本文以條陳的方式列舉出㆖古漢語到㆗古漢語的重要發展,對於這些發展在演變的過程㆗可能有的關連性也作了些探討。
結論是從㆖古漢語到㆗古漢語發生了幅度相當大的語法變化。
這可分從構詞法和句法兩方面來說。
在詞法方面,㆖古漢語較依賴形態的變化,如利用加綴或元音屈折的手段來區分不同的詞義或詞性,代詞也有格的標記。
到了㆗古漢語,㆖古漢語的這些構詞手段基本㆖消失,而以大量增加的複合詞或成音節的詞綴來取代。
在句法方面,從㆖古漢語到㆗古漢語也有明顯的變動。
和㆖古漢語相較,㆗古漢語句子和名詞組的結構都有所變異,句子各成分在語序㆖的布局也有相當大的不同。
此外,㆖古漢語在表面結構㆗的各式移位規則到了㆗古漢語也幾乎都失去了。
總之,㆗古漢語無論在詞法或在句法㆖都不像㆖古漢語對形式有那麼大的依賴。
也由於這樣的變化,使得㆗古漢語在詞法和句法㆖都已迥異於㆖古漢語而相當接近近代或現代漢語。
1. 前言據魏培泉 (2000c) 的分析,東漢魏晉南北朝具有足可與㆖古漢語及近代漢語鼎立而㆔的語法特徵,因此在漢語史的分期㆖可以獨立為㆗古漢語㆒期。
根據這個立場,本文就以㆗古漢語指稱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語言。
本文的主旨是論述㆖古漢語到㆗古漢語的重要發展,而論述的方76/魏培泉式是由㆗古回顧先秦,把㆖古到㆗古的重要語法演變具體條陳出來,並逐條描述其演變的過程及重要性,或者是集數條來推擬其間可能有的關連。
由於本文所列的各項演變基本㆖是以魏培泉 (2000c) 所列的各項語法特徵為基礎,因此除了演變時間的描述外,該文所有的相關說明或論證將不再複贅,而該文不及論列者則視情況加以補充。
因為本文的動機與角度和該文有所不同,因此又加列了該文所未論列的幾項演變,同時或多或少的給與㆒些說明。
2. 總述以㆘就逐條羅列我們覺得重要的㆒些發展,隨文並討論其間可能的關連。
上古汉语词汇史
上古汉语词汇史
中国的语言源远流长,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历程。
上古汉语,也称为古汉语,是中国最古老的语言形态之一,从公元前3100年的早期文字到公元前1045年的春秋时期,上古汉语是中国古代的主要语言形态。
因此,研究上古汉语的历史变化对于认识中国语言史和整体文化发展至关重要。
上古汉语共有三个发展阶段,分别是早期文字阶段、康熙字典阶段和汉字方言阶段。
早期文字阶段是上古汉语最早的形态,也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
这些文字古而稀疏,没有统一的拼写规则,可以算是分布式的传统文化。
康熙字典是汉语词汇史的重要资料,其中有一百六十一个字母,代表的是一百六十一个声音。
汉字方言阶段是上古汉语的最后阶段,汉字此时正式用作文字,有着加强的发声、不同形状和日积月累的意义加强,才形成了汉语表达思维的完整体系。
除了上古汉语词汇史的变化本身,研究上古汉语对于揭示中国文化的深层次价值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上古汉语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古代文字的发展历史,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古代文化的变化,以及古代文字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地位。
同时,上古汉语的词汇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中国历史的变迁,以及中国文化的变迁。
上古汉语词汇史的研究一直以来都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同时也受到民间社会的关注。
总之,上古汉语词汇史的研究不仅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语言发展史,它也是对中国古老文化的一项珍贵考察。
汉语词汇史:从古至今的演变与发展
汉语词汇史:从古至今的演变与发展汉语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其词汇的发展历程充满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汉语词汇史不仅反映了语言本身的演变,也折射出社会、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变迁。
本文将从汉语词汇的起源、发展阶段、外来词汇的影响以及现代汉语词汇的特点等方面,详细探讨汉语词汇的历史演变。
一、汉语词汇的起源汉语词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上古汉语的词汇主要以单音节词为主,这些词汇大多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如“天”、“地”、“人”、“水”等。
这些基本词汇不仅在古代汉语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广泛使用。
二、汉语词汇的发展阶段汉语词汇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上古汉语、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三个阶段。
1. 上古汉语:上古汉语的词汇主要以单音节词为主,词义较为具体。
随着社会的发展,词汇逐渐丰富,出现了复音词和合成词。
2. 中古汉语:中古汉语时期,汉语词汇发生了显著变化。
这个时期的词汇不仅数量增加,而且词义也更加复杂。
特别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大量佛教词汇被引入汉语,如“菩萨”、“涅槃”等。
3. 近代汉语:近代汉语时期,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大量外来词汇进入汉语。
这些外来词汇不仅丰富了汉语词汇体系,而且促进了汉语词汇的现代化。
三、外来词汇的影响外来词汇在汉语词汇史中占据重要地位。
自东汉以来,佛教词汇、阿尔泰语系词汇、印欧语系词汇以及日源词汇等相继进入汉语。
这些外来词汇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汉语词汇的演变。
1. 佛教词汇:佛教传入中国后,大量佛教词汇被引入汉语,如“菩萨”、“涅槃”、“禅”等。
这些词汇不仅在宗教领域广泛使用,而且逐渐渗透到日常生活中。
2. 阿尔泰语系词汇:元代和清代,阿尔泰语系的词汇大量进入汉语,如“汗”、“可汗”等。
这些词汇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交流,而且丰富了汉语词汇体系。
3. 印欧语系词汇及日源词汇:明清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大量印欧语系词汇和日源词汇进入汉语,如“电话”、“电视”、“咖啡”等。
本世纪以来(2000~2011)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综论
本世纪以来(2000~2011)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综论武振玉,孙越(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 130012)动词研究一直是古汉语语法研究的重点。
从语义角度看,动词代表的身体活动、社会行为、环境变化等是最重要的语义成分;从语法角度看,动词在句法结构中最活跃。
吕叔湘先生认为,“动词是句子的中心、核心、重心,别的成分都跟它挂钩,被它吸引住”[1]。
中古①汉语语法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但对动词、形容词等实词的研究成果较少。
王云路在总结中古汉语语法研究概况时认为,中古汉语词类研究“注重虚词研究……实词的分类性论著就很少见,说明实词与虚词的研究很不平衡”[2]。
新世纪以来,学者们逐渐拓宽研究领域,并借鉴现代语言学理论研究中古动词,成果十分丰富,但尚未有专门文献进行总结,仅散见于概述中古汉语词汇、语法研究情况的综述性论文中,如方一新、郭晓妮《近十年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及王云路《中古汉语语法研究综述》等。
部分学位论文也对相关动词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专书、专类动词研究为主。
据此,本文拟对新世纪以来的中古汉语动词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以便更好地掌握动词研究概貌。
依据研究角度,可以将中古汉语动词研究成果分为专书动词研究和断代动词研究两类,两大类又各含小类。
现分述如下。
一、专书动词研究从研究范围看,专书动词研究有针对全体动词的研究,也有针对部分动词的研究。
(一)针对全体动词的研究从语义角度进行研究的成果,如杜翔《支谦译经动作语义场及其演变研究》,吴晓佳《<生经>动词核心词研究》,焦毓梅《<十诵律>常用动词语义场词汇研究》等。
此外,部分专书词汇研究中多涉及动词研究,如洪晓婷《<南齐书>词汇研究》,漆灏《<大庄严论经>词汇研究》,杨小平《<后汉书>语言研究》等。
此类成果多在穷尽式搜索语料的基础上,依据动词词义的聚合特征对动词进行小类划分,如听视类动词、言说类动词、饮食类动词;或以语义场理论为指导,描绘专书文献中各语义场的共时分布情况,分析、比较同一语义场内各词之间的词义差异。
中国语言发展的发展历程
中国语言发展的发展历程中国语言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数千年以前。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语言经历了多次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今天的多元化语言体系。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语言。
早在远古时期,中国的先民使用象形文字进行交流。
这些象形文字逐渐发展成为更加简化的象形文字和指事字,随后进一步演化为汉字。
汉字成为现代中国语言的基础,无论是书面语言还是口语都有广泛的运用。
从古代到现代,中国的语言发展经历了多个时期。
古代的汉语分为古汉语和中古汉语两个阶段。
古汉语是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6世纪的语言形式,它以古代文学作品为代表,如《诗经》和《楚辞》等。
中古汉语是公元6世纪至14世纪的语言形式,这个时期的语音和词汇出现了一些变化,开始有一些口语化的特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又分化为不同的方言。
由于中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人们在语言方面有着自己的特色。
最早出现的方言是官话,它是古代汉语的一种变体,被用作国家的官方语言。
后来,其他方言如粤语、闽南语、湘语等也开始发展。
在现代,中国的语言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交通和通讯的发展,各地方言和官话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
同时,外国语言的影响也逐渐增加。
英语、日语、法语等外语的学习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需求。
为了方便交流和统一标准,中国政府制定了普通话作为全国的统一语言。
普通话在近代中国成为主要的官方和教育语言,被广泛使用。
此外,中国的语言发展还受到了科技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开始使用更多的网络词汇和新的表达方式。
这些新兴的语言形式使得中国语言体系更加多元化。
总的来说,中国语言的发展历程丰富多样,从古代的象形文字到现代的普通话和方言。
这是中国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国的语言将继续演变和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多的交流和表达方式。
中古汉语词汇发展史
+ 四,中古复音词的类型
+ 二(新的生活物品)袄,帽
+ 三(新的交通工具)船,舸
+ 四(新的生产和生活用具)梁,沪,篾
一有关手的动作(拗,打,搭) 二有关口地动作(嘶) 三人的其他行为动作或状态(觅,托,住)
+ 一,中古汉语的时代划分
+ 二,中古汉语词汇的历史地位 + 三,中古汉语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 高本汉:六朝——唐代
+ 王力;公元4世纪到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世纪左右(南宋前半
叶) + 吕叔湘:两说(晚唐五代,宋元) + 太田辰夫;魏晋南北朝 + 王云路,方一新;汉魏至隋末唐初
+
砂糖,蔗糖 梁桥,舟船
拔河,古谓之牵钩
+ 一,许多单音词的意义发生变化
+ 二,复音词大量产生 + 三,佛教传入,外来词激增
+ 一新产生的单音词里,有一部分是由上古
+ + + + +
旧词派生出来的。 等 等候,等待。这是六朝产生的新词。 二中古新词大部分和旧词没有意义上的联 系。 (1)新词旧形 这类词读音和字形跟旧 词相同,但意义上跟旧词没有关系。 婆 上古“婆娑”:舞蹈的样子。 六朝时,“婆”:母亲。(新词)
+ (2)新词新形 意义和形式都是中古新产
生的。 + 爹 父亲。这是汉末出现的词。 + 觅 寻找,寻求。产生于晋宋。
+ 一,为新事物命名(墅,店,袄,帽,船,
桥) + 二,为方言俗语命名(爹,娃) + 三,为描写准确细密而创造新词(砍) + 四,为减少兼职而造后起专字(醋,太, 唳)
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语法的重要变化
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语法的重要变化示例文章篇一:《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语法的重要变化》哎呀,你知道吗?咱们现在说的汉语呀,那可是经历了好长好长的发展过程呢。
今天我就想和大家唠唠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语法发生的那些重要变化,可有趣啦!上古汉语就像是一位古老又神秘的长者。
那时候的句子结构呀,有些特别。
比如说,名词可以直接做谓语呢。
就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里的“君君”可不是重复啰嗦哦,前面一个“君”是名词,后面一个“君”呢,就像是在描述这个“君”应该有的状态,就好像在说这个君主呀得像个君主的样子。
这要是在现在呀,我们肯定得加个什么词来让句子完整,像“君主应该有君主的样子”。
这就说明上古汉语的语法比较灵活,有些咱们现在觉得不可思议的组合,在上古时期那是很正常的。
再说说词序吧。
上古汉语的词序有时候也很奇特。
有很多倒装句呢。
就好比“何陋之有”,正常咱们现在说的话应该是“有何陋”,可是在上古汉语里就把这个“何陋”提前了,还加个“之”。
这就好像是把要强调的东西一下子拉到最前面,就像我们在人群里找一个很重要的东西,把它放在最显眼的地方一样。
你说奇怪不奇怪?然后呀,上古汉语里的代词也很有特点。
有很多不同的代词形式,而且用法也很复杂。
像第一人称代词就有“吾”“我”等。
这就像一个大家庭里有好多兄弟姐妹,虽然都是表示自己,但每个又有点不一样的小脾气呢。
“吾”和“我”有时候在句子里的位置就不能随便换,就像每个兄弟姐妹都有自己固定的座位一样。
可是呢,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中古汉语时期,就像这个古老的汉语世界开始慢慢变了模样。
中古汉语里呀,句子结构开始变得更像咱们现在熟悉的样子了。
名词直接做谓语这种情况就少多了。
就好像那个古老的玩法渐渐被大家忘记了。
比如说,不会再像上古汉语那样简单地用名词堆出一个谓语的感觉。
这就像是以前的那种古朴的游戏规则,被新的规则慢慢取代了。
词序方面呢,倒装句也不像上古汉语那么频繁地出现了。
大家开始更习惯按照我们现在觉得比较顺的顺序来说话了。
汉语的历史发展
汉语的历史发展
发展阶段是上古汉语(夏朝以前到晋朝的汉语);中古汉语(使用于南北朝、隋朝、唐朝和宋朝前期);近代汉语(以早期白话文献为代表的汉语);现代汉语(现代汉民族使用的语言)。
影响是拥有15亿以上使用者,是联合国六种官方语言之一,在国际交往中,它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上古汉语:指夏朝以前到晋朝的汉语,是现存汉语的祖先。
中古汉语:中古汉语使用于南北朝、隋朝、唐朝和宋朝前期(公元7世纪到10世纪),可以分为《切韵》(公元601年)涉及到的早期以及《广韵》(公元10世纪)所反映的晚期。
高本汉把这个阶段称为“古代汉语”。
近代汉语: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以早期白话文献为代表的汉语。
现代汉语:现代汉民族使用的语言,它不仅包括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而且包括现代汉语各方言。
汉语历史悠久,使用人数最多,世界上使用汉语的人数至少15亿,超过世界总人口的20%,是中国的官方语言,是新加坡的四种官方语言之一,亦是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主要流通于中国和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以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等国的华人社区。
中国词的发展历程
中国词的发展历程
中国词的发展历程可以从古代汉字的形成和发展开始。
早在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的先民就开始使用各种符号和记号来记录信息。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语言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完整的汉字系统。
在周朝的时候,汉字逐渐进入了繁荣期。
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典籍,如《诗经》、《尚书》等,里面使用的大部分字在今天仍有所使用。
这些文字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后来中国文化的楷模。
到了秦朝时期,统一的文字系统被正式确定下来。
秦始皇下令制定了统一的字体和规范,使得文字的传播和交流更加便利。
这也是中国文字正式称为“汉字”的起源。
在汉字的基础上,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词汇。
古代文人墨客将汉字进行各种组合、拼音和修改,创造了很多具有独特含义的词汇。
例如,唐朝时期出现了大量诗词,其中著名的李白、杜甫等作家都创造了许多美丽的词语。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词汇逐渐扩充和丰富,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中国广阔的土地和多民族的交流也促进了词汇的不断演变和发展。
在现代,融合了历史和时代特点的中国词汇已经成为了世界上独特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中国词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的形成和发
展。
通过多个历史时期的改革和创造,中国词汇逐渐丰富和多样化,成为了中国文化宝贵的遗产之一。
近十年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近十年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本文概述近十年来,中古汉语词汇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无论是理论探讨还是实证研究,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本文旨在回顾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总结研究方法,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我们发现中古汉语词汇研究主要关注词汇的演变、词义的变迁、词汇系统的构建等方面。
随着计算机科学和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语料库建设和计量分析方法在词汇研究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近十年中古汉语词汇研究进行全面的回顾,总结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为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二、近十年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的主要成果近十年来,中古汉语词汇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不仅深化了我们对中古汉语词汇的理解,也推动了汉语史研究的进步。
以下是对这些主要成果的简要回顾。
中古汉语词汇的语料库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
学者们通过大规模语料库的构建和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使得对中古汉语词汇的定量和定性研究成为可能。
这些语料库不仅包括传统的纸质文献,也涵盖了碑刻、墓志、敦煌文献等多种类型的材料,从而极大地丰富了研究资源。
中古汉语词汇的构词法和词义演变研究取得了重要突破。
学者们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对中古汉语词汇的构词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许多新的构词现象和规律。
同时,通过对中古汉语词汇词义演变的细致分析,学者们不仅揭示了词义演变的内部机制,也探讨了社会、历史、文化等因素对词义演变的影响。
中古汉语词汇与其他语言的接触与影响研究也取得了重要成果。
学者们通过对中古汉语与其他语言的比较,揭示了中古汉语词汇的来源、传播和影响路径。
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古汉语词汇的特点和演变规律,也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古时期汉语与其他语言的交流互动。
中古汉语词汇的专书词汇研究和断代词汇研究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学者们通过对特定历史时期或特定文献的词汇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中古汉语词汇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和演变趋势。
古代汉语的发展历程
古代汉语的发展历程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夏朝,而古代汉语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古汉语到中古汉语,再到现代汉语,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形态。
古汉语古汉语是指汉语的最古老阶段,它的形态与现代汉语相差很大。
最早的汉字刻录可追溯到公元前1200年左右的商朝时期,但是这些汉字是刻在甲骨上,只有少数学者才能认识和使用。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汉字已经广泛使用,文字也因此得到了一定的规范。
在古汉语阶段,汉语的语音、语法都非常繁杂,文献的书写也比较简略。
在这个时期,文学作品以诗歌居多,以《诗经》、《楚辞》为代表,这些文化载体并不是为了让人阅读而写的,而是用于吟咏和演唱。
中古汉语中古汉语是指公元三到十三世纪的汉语,是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之间的过渡时期,它的形态介于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之间。
在这个时期,汉语从前的文言文向白话文转化,语言的规范性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在这个时期,文学作品形式更多样化,如小说与戏曲,既可供人阅读,也可演唱。
《红楼梦》便是中古汉语末期的文学巅峰之一,也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一。
现代汉语现代汉语是指公元十三世纪以后的汉语,从明清时期到现代社会的汉语阶段。
在这个时期,汉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语音、语法、词汇、语用等方面都得到了规范和标准化。
在现代汉语阶段,汉字和拼音相辅相成,成为汉字、拼音二元体系的汉语书写方式,便于国际间的交流和宣传。
同时,现代汉语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作品,如《红高粱》、《梦里花落知多少》等。
总体而言,汉语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岁月。
汉语不仅是中国人民的语言,也是世界上众多国家和地区的共同语言,对于世界上来自不同国度和民族的人们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汉语史的分期与20世纪前的中古汉语词汇研究
2011年1月 第29卷第1期合肥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fei Normal UniversityJan.2011 Vol.29No.1 ·中古近代汉语研究·[主持人的话]本期刊发三篇有关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的文章。
《汉语史的分期与20世纪前的中古汉语词汇研究》一文是作者“中古汉语词汇研究概说”系列研究的一部分,文章认为,研究汉语史,不能不提汉语史的分期;分期问题解决不好,对汉语历史发展的认识就始终还停留在表面。
文章对当代几家有代表性的分期观点进行了分析研究,重点探讨了“中古汉语”的上下限问题,提出汉语的分期,要综合考虑语音、语法、词汇各个方面的因素,以往学者忽视词汇因素不利于对汉语史进行科学的分期。
文章还对20世纪以前的字典辞书、注释材料及笔记札记中蕴含的中古汉语词语研究成果进行了细密地梳理,对20世纪以前的中古汉语词语研究给予了客观公允的评价。
异文是古籍中常见的现象,正确选择异文是做好古籍整理工作的基础。
《异文选择与词义考释———以中古史书为中心》以中古史书为例,从考求古词古义、把握新词新义、明了习语常词、明辨词的假借义、分析字形以求词义五个方面阐述了考求词义对于正确选择异文的重要意义。
《〈王昭君变文〉校注商补》一文,对《敦煌变文校注》、《敦煌变文选注》等名著中有关《王昭君变文》校理疏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商”其注而未确,“补”其校而未善、未尽,有利于《王昭君变文》的深入研究。
[主持人简介]曹小云,男,合肥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安徽省语言学会副会长。
[收稿日期]2010-10-29[作者简介]董志翘(1950-),男,浙江嘉兴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汉语史的分期与20世纪前的中古汉语词汇研究董志翘(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摘 要]关于汉语史的分期,历来众说纷纭,主要原因是研究的视角不同,根据的材料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