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祛风湿药

合集下载

祛风湿药

祛风湿药
概述
祛风湿散寒药
分论
祛风湿清热药 祛风湿强筋骨药
【教学内容与学时】 1.祛风寒湿药 掌握:独活 木瓜 蕲蛇(附:金钱白花蛇) 威灵仙 熟悉:川乌(附:草乌) 乌梢蛇(附:蛇蜕) 了解:蚕沙 松节 寻骨风 伸筋草 海风藤 路路通 青风藤 丁公藤 棠 雪上一枝蒿 2.祛风湿热药 掌握:秦艽 防己 熟悉:络石藤 豨莶草 丝瓜络 桑枝 雷公藤 了解:穿山龙 臭梧桐 海桐皮 老鹳草 3.祛风湿强筋骨药 掌握:桑寄生 五加皮 熟悉:狗脊 鹿衔草 了解:千年健 石楠叶 雪莲花
配解表药 祛风湿药(强筋骨),配补肝肾药 祛风湿药(强筋骨),配补肝肾药 ),
病邪入里,肝肾虚损, 病邪入里,肝肾虚损, 腰膝酸软无力 ⑹久病体虚 配补益气血药
三、祛风湿药使用注意: 祛风湿药使用注意:
⑴根据痹证的性质、部位等具体情况, 根据痹证的性质、部位等具体情况, 选用相应的药物, 选用相应的药物,并予适当配伍 ⑵药性多燥,易耗伤阴血,故阴虚血亏者慎用 药性多燥,易耗伤阴血, ⑶痹证多属慢性疾病,为服用方便,可作酒剂或丸散剂服用 痹证多属慢性疾病,为服用方便, 酒剂还能增强祛风湿药的攻效
太阴、少阴二经,虽不上头, 太阴、少阴二经,虽不上头,但痰与气 逆壅于膈, 逆壅于膈,头上气不得畅而亦痛
太阴头痛, 苍术; 太阴头痛, 头痛 苍术; 鼻渊头痛, 鼻渊头痛,苍耳子 头痛
独活 羌活
共同点: 共同点: ①性味辛、苦,温;归膀胱、肾经 性味辛、 归膀胱、 ②祛风湿、止痛,可治风湿痹痛 祛风湿、止痛, ③解表,可治风寒表证 解表, 不同点: 不同点: ①独活祛风胜湿之力较强,羌活解表散寒之功为胜 独活祛风胜湿之力较强,羌活解表散寒之功为胜 祛风胜湿之力较强 解表散寒 ②独活善治下半身的寒湿痹痛,羌活善治上半身的寒湿痹痛 独活善治下半身的寒湿痹痛,羌活善治上半身的寒湿痹痛 下半身的寒湿痹痛 上半身

中药学课件-.祛风湿药PPT课件

中药学课件-.祛风湿药PPT课件


牛膝 杜仲
强筋壮骨
汤 发汗解表


不 利
痛久 ·
·
·
心 悸
益正 气
外感风寒挟湿肝肾表征
气 不

· 舌
芍药
地黄 川芎
养血活血

·足
苔 薄



· 脉
人参


茯苓 甘草
补气健脾
使

疼痛较剧者:+川草乌、白花蛇:搜风通络止痛 寒邪偏盛者:+附子、干姜 :温阳散寒止痛 湿邪偏盛者:+防己、苍术 :祛湿消肿止痛
祛风湿药分类及作用
祛风湿散寒药
辛苦温 肝脾肾
祛风除湿 散寒止痛 舒筋活络
疼痛麻木 关节肿大 筋脉挛急 屈伸不利
祛祛

风 湿
风 散 寒
祛风湿清热药
辛苦寒 肝脾肾
祛风胜湿 通络止痛 清热消肿
风湿热痹 湿
关节不利
红肿热痛 痹

药湿

祛风湿强筋骨药
苦甘寒 肝肾
祛风胜湿 补肝益肾 强筋壮骨
腰膝酸痛 痿软无力 四肢拘挛
化学研究
含皂甙、黄酮类、维生素C、苹果酸、 酒石酸、枸橼酸等,此外,还含过氧化氢 酶、过氧化物酶、鞣质等。
药效研究
对动物实验性关节炎有明显消肿作用, 似有缓和胃肠肌痉挛和四肢肌肉痉挛的作 用。
祛风湿(散寒)药功效总结简表
独 活 善治下部寒湿痹痛,发汗解表(风寒挟湿表证)
威灵仙 善治游走行痹痛,通经络,消骨哽(诸骨哽咽)
足厥阴肝经循行图 Liver Meridian
※蓝色线条—体内循行线 ※红色线条—体表循行线

医学 祛风湿药

医学  祛风湿药

威灵仙《新修本草》
【来源】为毛茛科 植物威灵仙、棉 团铁线莲或东北 铁线莲的干燥根 及根茎。前一种 主 【产地】产于江苏、 安徽、浙江等地, 应用较广。后两 种部分地区应用。
【采制】秋季采挖,除去
泥沙,晒干。切段,生
用。 【处方名】威灵仙、铁脚 威灵仙、铁杆威灵仙、 赤茎威灵仙。
【药性】辛、咸,温。归膀胱经。
豨莶草《新修本草》
【来源】为菊科植 物豨莶、腺梗豨 莶或毛梗豨莶的 干燥地上部分。
【产地】我国大部 分地区有产,以 湖南、湖北、江 苏等地产量较大。
【采制】夏、秋二季花开前
及花期均可采割,除去杂
质,晒干。切段,生用或 黄酒蒸制用。 【处方名】豨莶草、制豨莶 草。
【药性】辛、苦,寒。归肝、肾经。 【功效】祛风湿,利关节,解毒。
此外,其祛风湿之功,亦治皮肤瘙痒。
【用法用量】 煎服,3~10g。外用,适量。
【鉴别用药】
羌活、独活功用鉴别
同:二者均能祛风湿,止痛,解表,以治风寒 湿痹,风寒挟湿表证,头痛。 异:羌活性较燥烈,发散力强,常用于风寒湿 痹,痛在上半身者,治头痛因于风寒者;独 活性较缓和,发散力较羌活为弱,多用于风 寒湿痹在下半身者,治头痛属少阴者。若风 寒湿痹,一身尽痛,两者常配伍应用。
洗净,干燥。去头、鳞, 切段生用、酒炙,或黄酒
润透,去鳞、骨用。
【处方名】白花蛇、蕲蛇、 蕲蛇肉、金钱白花蛇。
【药性】甘、咸,温。有毒。归肝经。 【功效】祛风,通络,止痉。
蕲蛇走窜,通达表里,内走脏腑,
外达肌肤,搜风定惊,适于风湿顽 痹及惊风等证。
【应用】
1.风湿顽痹,麻木拘挛。本品具走窜之性,性 温通络,内走脏腑,外达肌表而透骨搜风, 以祛内外之风邪,为截风要药,凡风湿痹证 常配全蝎、蜈蚣、天南星同用。 无不宜之,尤善治风湿顽痹。

执业中药师-祛风湿药

执业中药师-祛风湿药

祛风湿+清热
筋骨痿软无力、疼痛 (痿痹) 久病不愈
拘挛麻木,屈伸不利
(顽痹)
风湿痹痛
主证:肢体关节疼痛
兼证:肌肤麻木(风湿侵犯肌肤) 筋脉拘挛(风湿侵犯经络)
关节不利(风湿侵犯筋骨)
独活
独活Duhuo《神农本草经》 要点:治风湿痹痛尤以下部为宜,兼解表。 命名:此物无风自动,得风不摇,故名。 别名:香独活,独摇草,川独活。 来源: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重齿毛当归的干燥 根入药。 产地:山野自生,主产于湖北、四川等地。 采集与炮制:秋末或春初采挖。炕干。切片生 用。 性味:辛、苦,温。 归经:肾、膀胱(肝)。 功效:祛风湿,止痹痛,解表。
马钱子
一、通络止痛--风湿痹痛 跌打肿痛
二、散结消肿--痈疽肿痛
使用注意 1、有毒,注意用量。
(入丸散0.3-0.6g)
“鸟中其毒,则麻木搐急而毙,狗中 其毒,则苦痛断肠而毙。若误服之, 令人四肢拘挛。”
《本草原始》
2、内服须经炮制。 3、孕妇忌用。
雷公藤Leabharlann 公藤雷公藤药材雷公藤
一、 祛风除湿,活血通络-风湿顽痹
热痹:热邪郁于关节,关节局部红肿热痛,得 冷则舒。
四.配伍: 使用本类药物时,可根据痹证的性质、部位及 病程长短的不同,作适当的选择和相应的配伍 行痹—宜选散风力强的祛风湿药(防己、防 风),并佐以活血养血之品(当归、川芎)。 痛痹—宜选散寒止痛力强的祛风湿药(羌活、 独活、乌头),并佐以温阳通络之品(桂枝、 肉桂) 着痹—宜选除湿力强的祛风湿药(木瓜、独 活),并佐以燥湿、利湿、健脾药(苍术、茯 苓、白术)。
二、 杀虫解毒--痈肿疔疮 腰带疮 麻风顽癣
威灵仙
威灵仙
棉团铁线莲 东北欣线莲

中药学祛风湿药归纳总结

中药学祛风湿药归纳总结

中药学祛风湿药归纳总结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制剂学等相关学科的总称。

祛风湿药是中药学中一类重要而广泛应用的药物,主要用于治疗风湿性疾病。

本文将对中药学祛风湿药进行归纳总结,包括药物分类、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一、祛风湿药的分类根据中药学分类原理,祛风湿药可分为以下几类:1. 祛风湿药中的草本植物类药物:如羌活、防风、川芎等。

2. 祛风湿药中的矿物类药物:如磁石、地龙、牡蛎等。

3. 祛风湿药中的动物类药物:如桑螵蛸、蝉蜕等。

二、祛风湿药的药理作用祛风湿药具有以下主要的药理作用:1. 祛风活血作用:祛风湿药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病灶处的新陈代谢,消除风湿性炎症,达到缓解疼痛和肿胀的作用。

2. 抗炎作用:祛风湿药中的一些有效成分具有抑制炎症因子的作用,可以减轻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达到抗炎作用。

3. 免疫调节作用:祛风湿药可以调节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提高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4. 镇痛作用:祛风湿药可以通过抑制痛觉传导、减少痛觉神经兴奋等方式,达到镇痛的作用。

三、祛风湿药的临床应用根据祛风湿药的药理作用,其在临床上具有以下常见应用:1. 风湿性关节炎:祛风湿药可以通过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血流循环等方式,缓解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的疼痛和肿胀。

2. 类风湿关节炎:祛风湿药可以调节免疫功能、抑制炎症反应,对类风湿关节炎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3. 风湿性肌痛:祛风湿药可以通过活血化瘀、镇痛等方式,缓解风湿性肌痛引起的不适。

4. 风湿痛症:祛风湿药对于风湿痛症有明显的镇痛效果,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

5. 骨质增生:祛风湿药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促进骨组织再生,对于骨质增生的治疗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四、祛风湿药的不良反应与禁忌症祛风湿药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常见的包括恶心、呕吐、腹泻等;此外,个别人群可能存在过敏反应。

因此,在使用祛风湿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 严格掌握用药剂量,不能超量使用,以免诱发不良反应。

中药学-祛风湿药

中药学-祛风湿药
• 附:蛇蜕——可祛风定惊、止痒退翳,用于小儿 惊风、皮肤疥癣瘙痒、目生翳障等。
木瓜
• 来源:蔷薇科贴梗海棠、木瓜的果实。 • 炮制:蒸熟晒露。
• 性能:酸,温。归肝、脾经。
• 功效:舒筋活络,化湿和胃。

本品温香为用,化湿为功,善祛筋络之湿,
长于疗转筋;又可和中。
• 应用:1、风湿痹痛——宜于筋脉拘挛、麻木不仁 的着痹。
又可补肝肾、壮筋骨、强腰脊。兼能固摄冲任督 带。
• 应用:1、风湿痹痛——腰痛脊强,不能俯仰及足 膝软弱、关节不利者。善治腰脊痛为特长。
• 2、肾虚不固,尿频、遗尿、遗精、带下等。 • 其他:其茸毛局部使用可止血。
千年健
• 来源:天南星科千年健的根茎。 • 别名:一包针、千年见。 • 炮制:生用。 • 功用疏要:本品辛、苦而温,归 • 肝、肾经。既可祛风湿、止痹痛,又可强壮筋骨。
• 炮制:生用。
• 性能:苦,寒。大毒。归心、肝经。
• 功效: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杀虫解 毒。

本品古本草未记载,始见于《中国药用植物
志》。
• 应用:1、风湿痹痛——今用于风湿性及类风湿性 关节炎,可捣烂外敷、酊剂或其总甙片口服。
• 2、疔疮肿毒、带状疱疹、皮肤瘙痒等。多外用。
• 其他:①肾病综合征、原发性肾小球肾病及紫癜 性、狼疮性、肾小球肾炎等。②支气管哮喘、喘
• 2、脚气。
• 3、吐泻转筋。陶弘景:“…最疗转筋。如转筋时, 但呼其名及书上作‘木瓜’字,皆愈。”
• 其他:消化不良。
• 注意:胃酸过多者不宜用。
• 按:甘肃用木瓜海棠、毛叶木瓜等代用。
蚕 沙
伸筋草
路路通(枫 香果)
• 松节:

祛风湿药

祛风湿药

防己
【药用】防己科藤本植物粉防己或马兜铃科草本植物广防己 的根。
【性味】味辛、苦,性寒。 【归经】归膀胱、肺经。 【功效】祛除风湿,利水消肿。 【主治】用于风湿痹痛,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湿疹疮毒。 【临床应用】 1.用于风湿痹痛 2.用于水肿、脚气等症 【产地】广东、广西、湖南 【一般用量与用法】3-10g,煎服。 【注意事项】本品苦寒较甚,不宜大量使用,以免损伤胃气。
祛风湿药
独活
【药用】伞形科草本植物重齿毛当归的根。 【性味】味辛、苦,性微温。 【归经】归肝、肾、膀胱经。 【功效】祛除风湿,散寒解表,通痹止痛。 【主治】用于风寒湿痹,腰膝疼痛,少阴伏风头痛,
风寒挟湿头痛。 【临床应用】 1.用于风湿痹痛。 2.用于风寒表症,兼有湿邪者。 【一般用量与用法】3-10g,煎服。
威灵仙
【药用】毛茛科植物威灵仙棉团铁线莲或东北铁线莲的根及 根茎。
【性味】味辛、咸,性温。小毒。 【归经】归膀胱经。 【功效】祛除风湿,治骨通络。 【主治】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屈伸不利。 【临床应用】 1.用于风湿痹痛。 2.用于诸骨鲠喉。 【产地】江苏、安徽、浙江、山东、四川、广东、福建 【一般用量与用法】3-10g,煎服。 【注意事项】本品辛散走窜,久服易伤正气,气血虚弱,无
虎骨
【药用】猫科动物虎的骨骼。 【性味】味甘、辛,性温。 【归经】归肝、肾经。 【功效】祛风通络,强筋健骨。 【主治】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脚膝酸软。 【临床应用】用于风湿痹痛,脚膝酸软。 【一般用量与用法】3-6g,入丸剂或浸酒服。 【注意事项】血虚火盛者慎服 。
严禁虎骨入药
白花蛇
【主治】用于风湿热痹,筋脉拘挛,腰膝酸痛,喉痹, 跌扑损伤。
【临床应用】 1.用于风湿痹痛 2.用于疮疡肿痛 【产地】华东、中南、西南、河北、陕西、台湾 【一般用量与用法】10-15g,煎服。外用鲜品适量,捣

第十一章 中药学 祛风湿药

第十一章 中药学 祛风湿药

【采制】6月下旬至8月上旬
采挖,除去子根、须根及
泥沙,晒干。生用或制后 用。
【处方名】川乌、制川乌。
【药性】辛、苦,热。有大毒。 归心、肝、肾、脾经。 【功效】祛风湿,温经止痛。
川乌大辛大热,苦燥升散,疏利迅速,开 通关腠,驱逐寒湿之力甚捷,散寒止痛之
3. 川 乌
十一.祛风湿药 ……………… …
功显著。尤宜于寒邪偏盛之风湿痹痛,及
5.木 瓜
十一.祛风湿药 ……………… …
【采制】夏、秋二季果实绿
黄时采收,置沸水中烫至
外皮灰白色,对半纵剖, 晒干。切片,生用。 【处方名】木瓜、陈木瓜、 光皮木瓜、宣木瓜、皱皮
木瓜、炒木瓜、川木瓜、
木瓜实、铁脚梨。
5.木 瓜
【药性】酸,温。归肝、脾经。 【功效】舒筋活络,和胃化湿。
十一.祛风湿药 ……………… …
祛风湿热药
掌握:秦艽、防己 了解:豨莶草、络石藤、雷公藤、
老鹳草
1.秦 艽《神农本草经》
十一.祛风湿药 ……………… …
【来源】为龙胆科植物秦艽、麻 花秦艽、粗茎秦艽或小秦艽的 干燥根。前三种按性状不同分 别习称“秦艽”和“麻花艽”, 后一种习称“小秦艽”。 【产地】主产于陕西、甘肃、内 蒙古、四川等地。
治热痹,配防己、牡丹皮、络石藤、忍冬藤; 2.中风不遂。祛风邪,舒筋络,活血荣筋。 治风寒湿痹,配天麻、羌活、当归、川芎。 单用大量水煎服,或配升麻、葛根、防风、芍药;治 血虚中风,配当归、熟地、白芍、川芎。 3.骨蒸潮热,疳积发热。本品能退虚热,除骨 单用为末服;或配茵陈蒿、栀子、大黄。
治骨蒸日晡潮热,配青蒿、地骨皮、知母; 治肺痿骨蒸劳嗽,配人参、鳖甲、柴胡; 4.湿热黄疸。苦以降泄,清肝胆湿热而退黄。 治小儿疳积发热,配薄荷、炙甘草。

11祛风湿药

11祛风湿药
A.寒痹 B.热痹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非
5.川乌治疗的病证是:
6.秦艽治疗的病证是:
答案:5.A 6.C
答案分析:川乌辛热升散苦燥,具有袪风湿,温经止痛的功效,为治疗风寒湿痹之佳品,尤宜于寒邪偏盛之风湿痹证,故第5题的答案应是A。秦艽辛苦而性平,质偏润而无燥热之性,因而风湿痹证,寒热新久均可配伍应用,故第6题的答案应是C。
A.风湿痹证,筋骨痿软,水肿 B.风湿痹证,胎动不安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非
7.桑寄生所治疗的病证有:
8.五加皮所治疗的病证有:
答案:7.B 8.A
答案分析:桑寄生与五加皮虽都属于袪风湿强筋骨药,均能袪风湿,补肝肾,强筋骨。但桑寄生又能安胎,常用于风湿痹证,崩漏经多,妊娠漏血,胎动不安,故第7题的答案应是B;五加皮又能利水,多用于风湿痹证,筋骨痿软,小儿行迟,体弱乏力,水肿脚气,所以第8题的答案应是A。
1.川乌所治疗的病证有:
2.独活所治疗的病证有:
答案:1.C 2.D
答案分析:川乌辛苦而热;能袪风湿,温经止痛;可用于风寒湿痹,心腹冷痛,寒疝疼痛,跌打损伤,麻醉止痛;故第1题的答案应是C。独活辛苦微温,能袪风湿,止痛,解表;可用于风寒湿痹,风寒挟湿表证,少阴头痛;因此第2题的答案应是D。
第十一章 袪风湿药
一、选择题
(一)A型题(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E五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药物尤善治风湿顽痹的药物是:
A.独活 B.乌梢蛇 C.木瓜
D.川乌 E.威灵仙
答案:B
1.独活的功效是:
2.羌活的功效是:
答案:1.A 2.A
答案分析:独活与羌活虽分属于袪风湿药及解表药不同的章节,但都具有袪风湿、止痛、解表的功效。然而,其作用重点有所差异,比较而言,独活袪风湿之功较强,羌活解表之力较大。

祛风湿药课件-中药学本科十四五教材

祛风湿药课件-中药学本科十四五教材
菌和葡萄球菌有明显的抑菌作用。
川乌
• 【来源】 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干燥母根。 • 【药性】 辛、苦,热。有大毒。归心、肝、肾、脾经。 • 【功效】 祛风除湿,温经止痛。
【应用】
• 1.风寒湿痹,关节疼痛。本品辛热升散苦燥,善于祛风除湿、温经散 寒,有明显的止痛作用,为治风寒湿痹证之佳品,尤宜于寒邪偏盛之 风湿痹痛。
【现代研究】
• 1.化学成分:本品含多种生物碱如乌头碱等。 • 2.药理作用:川乌有明显的抗炎、镇痛作用,有强心作用,但剂量加
大则引起心律失常,终致心脏抑制。
• 3.临床研究:用川乌治疗关节炎、纤维组织炎、腰肌劳损、坐骨神经 痛、跟骨骨刺,用于黏膜表面麻醉均有较好效果。
• 4.不良反应:乌头服用不当可引起中毒,其症状为口舌、四肢及全身 麻木,流涎,恶心,呕吐,腹泻,头昏,眼花等。
【应用】
• 1.风湿痹痛,麻木拘挛,中风半身不遂。 • 2.跌打损伤。 • 3.水肿胀满。本品味苦降泄,能通经利水消肿,治水肿胀满。 • 4.经行不畅,经闭。本品能疏理肝气而通经,治气滞血瘀之经少不畅
或经闭,小腹胀痛。 • 5.乳少,乳汁不通。本品能通经脉,下乳汁,常配穿山甲、王不留行、
青皮等,治乳汁不通,乳房胀痛,或乳少之证。
• 2.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本品“透经络,搜风邪”,可用于中风 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者。
• 3.小儿惊风,破伤风,痉挛抽搐。本品能入肝祛风以定惊搐,治小儿 急慢惊风,破伤风之抽搐痉挛。
• 4.麻风,疥癣。本品善行祛风而能止痒。
• 【用法用量】 煎服,6~12g;研末,每次2~3g;或入丸剂、酒浸 服。外用,适量。
• 【使用注意】 血虚生风者慎服。
附药 蛇蜕
• 为游蛇科动物王锦蛇、红点锦蛇和黑眉锦蛇等多种蛇脱下的皮膜。性 味甘、咸,平。归肝经。功能祛风,定惊,退翳,解毒止痒。适用于 惊风癫痫,翳障,喉痹,口疮,痈疽疔毒,瘰疬,皮肤瘙痒,白癜风 等。煎汤,1.5~3g;研末,每次0.3~0.6g。外用适量。孕妇忌服。

中药课件精讲--祛风湿药

中药课件精讲--祛风湿药
何懋生.草乌、川乌生用的临证体会, 浙江中医杂志,1986(3):25
蕲蛇
(附:金钱白花蛇、乌梢蛇、蛇蜕)
类 别 动物 原动物 蝮蛇科动物五步蛇 药 材 干燥全体
处方用名 蕲蛇、大白花蛇 性味归经 甘、咸、温。有毒。归肝经 功效应用 蕲蛇祛风善止痉,顽痹麻风破伤风
1祛风通络——风湿顽痹,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及中风口咽歪斜,半身不遂
陶国水.张炳秀主任医现临证用药特色拾粹,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6,25(6):20
川乌
(附:草乌)
类 别 植物 原植物 毛莨科植物 药 材 块根
处方用名 川乌、制川乌 性味归经 辛、苦。有大毒。归心、脾、肝、肾经 功效应用 川乌大毒祛风湿,散寒通络止痛强
1祛风湿——寒湿头痛,身痛,厉节疼痛(乌头汤) 寒疝腹痛,手足厥冷(大乌头煎)
其最有效量为25~30g,以有轻微毒性反应为佳,超过30g即为中毒 量,如患者耐受性强,可加黄酒一杯煎服,其效尤佳。 2、草乌、川乌生用作煎剂,不宜打碎,以免煎后误吞粉末而引起中毒, 宜用剪刀剪成蚕豆大小颗粒,先煎15分钟,能去其毒性而不影响药效。 3、生草乌、生川乌作粉剂吞服,危险性大,应严格控制剂量,细心审 察患者体质,注意禁忌等,并详细交代服法。据本人经验,成人控制 量为每次生草乌0.5g,生川乌0.6g,日2次。一般用开水送服,体质 健壮者,可用黄酒送服。 4、生草乌、生川乌对风湿痹痛、沉寒痼疾疗效独著,立竿见影,如连 续服用10剂而不见效者,应停用。 5、生草乌、生川乌煎剂或粉剂服用后,出现唇舌发麻,轻度头晕等为 正常有效反应,过半小时后,自然消失。如出现眩晕、瞳孔缩小、心 悸、呕吐、腹泻等为中毒现象,急用生绿豆、生甘草各60g煎服;如 无法吕服,可注射阿托品、葡萄糖等。 6、生草乌、生川乌药性猛烈有毒,心脏病、肝病、胃病患者及孕妇忌 服。

中药学--祛风湿药

中药学--祛风湿药

3止痉——小儿急惊风、破伤风。
木 瓜
类 药 别 材 植物 成熟果实
处方用名 木瓜
性味归经 功效应用 1疏筋活络——风湿痹证 酸,温。
2化湿和胃——吐泻转筋
使用注意 内有郁热,小便短赤者忌服
路路通
类别 植物 药材 干燥成熟果序
处方用名 性味归经
路路通 苦、平。
功效应用
1祛风通络——风湿痹痛,中风半身不遂,跌打损伤 2 利水——水肿 3 通经——经行不畅,经闭,乳少,乳汁不通 使用注意



处方用名 性味
独活
辛、苦、微温。
功效应用
1祛风湿,止痛——风寒湿痹。为治风湿痹痛主药,凡风寒湿 邪所致之痹症,无论新久,均可应用,尤以下半身为宜。
2解表——外感风寒挟湿之表证
其祛风湿之功,亦治皮肤瘙痒,内服或外洗均可。
羌活与独活的功效比较 相同点 不同点
羌活 祛风湿,解 表,止痛
独活
性燥,善治上部痹痛,解表力强
月经过多及孕妇忌用
伸筋草
类别 植物 药材 干燥全草
处方用名
伸筋草
性味归经
功效应用
微苦、辛,温。
1祛风湿——风寒湿痹,肢软麻木 2 舒筋活络——跌打损伤 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
秦 艽
类 药 别 植物 材 干燥根
处方用名 性味归经
秦艽 苦、辛、平。
功效应用
1 祛风湿——风湿痹证 2 通络止痛——中风不遂 3 退虚热——骨蒸潮热,疳积发热 4 清湿热——湿热黄疸
1祛风湿——风寒湿痹
2通络止痛—— 心腹冷痛、寒疝疼痛
用法用量
煎服, 宜先煎久煎
使用注意 孕妇忌用;不宜与贝母类、半夏、白芨、白蔹、天花粉、瓜蒌 类同用;内服一般应炮制用。

祛风湿药演示PPT

祛风湿药演示PPT

【临床应用】
化湿和胃
▪ 3.尚能消食,用于消化不良; 生津止渴,用于津伤口渴。
•51
五、用量用法:
用量:6~9g。 用法:水煎服。
木瓜
•52
第二节 祛风湿清热药
53
第二节 祛风湿清热药
秦艽(A) 防己(A) 桑枝(C) 豨莶草(C) 雷公藤(C) 穿山龙(C)
•54
秦艽
•55
秦艽
木瓜
•46
木瓜
二、处方用名:
木瓜、陈木瓜、 光皮木瓜、宣木瓜、 皱皮木瓜、炒木瓜、 川木瓜、木瓜实、 铁脚梨
•47
三、性能特点:
功效
木瓜
•48
木瓜 舒筋活络,
【临床应用】
化湿和胃 。
▪ 1. 用于风湿痹痛及脚气肿痛,筋脉拘挛 。 ▪ 尤宜于着痹、筋脉拘挛。
➢ ①风湿筋脉挛急,不可转侧: ~乳香、没药、生 地 木瓜煎
▪ 3. 用于疮疡肿痛、风疹湿疹瘙痒。(生用)
➢ 内服外用均可。
•83
【相似药物比较】
豨莶草
清热解毒疗疮力强 。
臭梧桐
祛风湿(降血 压)治风湿 痹痛。湿疹 瘙痒等
清热解毒疗疮力弱
•84
雷公藤
•85
药用来源:
为卫矛科植物雷公藤的根或根的木质部 。
雷公藤
雷公藤
药材雷公藤 •86
三、性能特点:

为 “风药中之润剂”。
➢ ①热痹:~防己、牡丹皮、络石藤、忍冬藤 ➢ ②寒痹:~天麻、羌活、当归、川芎 秦艽天麻汤
➢ ③痹证日久,腰膝酸痛,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 仁: ~独活、桑寄生 独活寄生汤
《别录》曰:“疗风,不问久新,通身挛急。”
•6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犯人体皮肤和神经,如果不治疗可引起皮肤、 神经、四肢和眼的进行性和永久性损害。
2.〔袪风〕止痉 小儿惊风,破伤风,抽搐痉挛。
用法用量 煎服,3-9g;研末,一次1-1.5g,1日2-3次
蚕沙
海风藤
路路通
《别录》
《别录》:“主肠鸣,热中, 消渴,风痹,瘾疹。”

可用于心腹冷痛,寒疝疼痛,跌打损伤,瘀肿疼痛。
使用注意
本品有大毒,内服一般应炮制用,生品内服宜慎; 用量宜小,1.5~3g; 宜先煎、久煎。 孕妇忌用; 不宜与贝母类、半夏、白及、白蔹、天花粉、瓜蒌类同用; 酒浸、酒煎服易致中毒,应慎用。
为毛茛科植 物乌头 的母根。
主产于四川、 云南、陕西, 应用较广。后 两种部分地区 应用。
《本草纲目》:“蚕性燥,燥 能胜风去湿,故蚕沙主疗 风湿之病,有人病风痹用 此熨法得效。”
为蚕蛾科昆虫家蚕蛾幼虫的粪 便。 育蚕地区皆产,以江苏、浙 江产量最多。
《本草再新》
《本草再新》:“行 经络,和血脉,宽中理 气,下湿除风,理腰脚 气,治疝,安胎。” 为胡椒科常绿攀援藤本 植物风藤的藤茎。
主产于广东、福建、 台湾等地。夏、秋季采 割。晒干,切片,生用。
【使用注意】
1.痹证多属慢性疾病,为服用方便,可作酒剂或丸剂服用。 酒剂还能增强祛风湿药的功效。
2.本类药物药性多燥,易耗伤阴血,故阴虚血亏者应慎用
§1 袪风湿散寒药
▪ 药性:多为辛苦温,入肝脾肾经。
▪ 功效:有较好的袪风、除湿、散寒、止痛、通经络等作用,尤以止痛为其特点
▪ 适应症:主要适用于风寒湿痹。
煎服,3~10g。
羌活与独活 羌活与独活:均能袪风湿,止痛,解表,以治风寒湿痹,风寒挟湿表证。 羌活性较燥烈,发散力强,常用于上半身之风寒湿痹; 独活性较缓和,发散力弱,多用于下半身之风寒湿痹。 二者主要区别点:燥性的强弱、发散力的大小和作用的部位。
★威灵仙来源
处方用名—— 威灵仙、铁杆威灵仙、赤茎威灵仙
前一种主产于江苏、 安徽、浙江等省, 应用较广。后两
现多与羌活、防风、川芎、姜黄等同用。
种部分地区应用。
2.消骨骾 :诸骨骾咽。 其本品味咸,有软坚消骨哽作用.
秋季采挖,除去泥 沙,晒干。生用。
可单用或加砂糖、醋煎汤,慢慢咽下,一般可使骨哽消失。
《海上方》:“缩砂威灵仙,白糖和酒煎,一口吞下去,诸骨软如绵。”
★独活
来源 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重齿毛当归 的根茎。 主产于湖北、四川、浙江、安徽等地。 春秋两季采挖,除去残茎、须根及泥土,阴干或烘干,切片入药。生用。
性能功效 性能 —— 辛、苦,微温。 归肾、膀胱经。
运用 功效—— 祛风除湿、通痹止痛、解表 1. 袪风除湿,通痹止痛
风寒湿痹。 性善下行,尤以腰膝、腿足关节疼痛属下部寒湿者为宜。 2.解表〔散寒〕 风寒挟湿表证所致头痛、头重。
对于体积小,而在食道中、下端者,疗效较好。
使用注意
煎服,6~10g。 治骨哽可用30~50g。
★川 乌
性能功效
性能 辛、苦,热。归心、肝、肾、脾经。

功效 祛风除湿、温经止痛

运用 1.袪风除湿。 风寒湿痹。
善于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有明显的止痛作用,尤宜于痛痹。
2.温经〔散寒〕止痛
本品辛散温通,散寒止痛之功显著,又有麻醉止痛之效,
性能功效
性能 辛、咸,温。归膀胱经。
功效 祛风湿、通经络、止痛、消骨骾
应用
1.祛风湿、通经络、止痛:风湿痹痛。
为毛茛科多年生攀 援性植物威灵仙
其辛散温通,性猛善走,通行十二经脉,既能祛风湿,又能通经止痹痛。 或东北铁线莲 的
凡风湿痹痛,麻木不仁,无论上下皆可用,为风湿痹痛要药。
根及根茎。
常可单用威灵仙,为末,温酒调服; 也可配当归、桂心为丸服,如神应丸。
甚或关节肿大灼热为主要临床表现。
痹证 风寒湿痹
行痹:关节疼痛,游走不定 痛痹:痛有定处,疼痛剧烈 着痹:关节重着,手足沉重
热 痹: 关节红肿、灼热疼痛
【 配伍 】
行痹:选善能袪风的袪风湿药,佐以活血养营之品; 痛痹:当选用温性较强的袪风湿药,佐以通阳温经之品; 着痹:选用温燥的袪风湿药,佐以健脾渗湿之品; 热痹:选用寒凉的袪风湿药,酌情配伍凉血清热解毒药; 久病体虚,肝肾不足:选用强筋骨的袪风湿药,配伍补肝肾、益气血的药物。
第十一章 祛风湿药
【含义】 凡以祛除风寒湿邪,解除痹痛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祛风湿药。
【适应证】
痹证(现代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骨质增生等)
痹者,闭也,不通的意思。 病因病机:它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临床表现: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
乌梢蛇
为游蛇科动物乌梢蛇 除去内脏的全体。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夏、秋二季捕取。
用酒闷透,晒干切段入药。
①大白花蛇: 为蝮蛇科五步蛇。 “诸蛇鼻向下,独此向上,背有花纹而色白,故名(白花蛇)”。 以湖北蕲春产者为道地药材,故名“蕲蛇”,又名“大白花蛇”、“百步蛇”。
②小白花蛇: 为眼睛科银环蛇。因其体小,故名“小白花蛇”。 又因其盘成园形如铜钱大,故名“金钱白花蛇”。 性能、功效、应用与蕲蛇相似而力较强。 煎服,3~4.5g;研粉吞服1~1.5g。
6-8月采挖, 去子根。 晒干。 生用或制后用。
★蕲 蛇
为蝮蛇(五步蛇)除 去内脏的干燥全体。
主产于湖北、江西、 浙江等地。
夏、秋二季捕捉,剖开 腹部,除去内脏,干 燥,以黄酒润透去皮 骨,切段用。
金钱白花蛇
系眼镜蛇科银环蛇幼蛇。 性味、归经、功效、应用 与蕲蛇相似而力较强,但 用量稍轻。 多研末服,每次0.5g。 亦可浸酒服。
《纲目拾遗》
《纲目拾遗》:“辟瘴却瘟, 明目除湿,舒筋络拘挛,周身痹 痛, 手脚及腰痛,焚之嗅其烟气皆愈。 ”又“其性大能通十二经穴,故 《救生苦海》 治水肿胀满服之,以其能搜逐伏 水也。” 为金缕梅科落叶乔木枫香树的成 熟果序。
乌梢蛇功同白花蛇,而无毒,力缓,常作为白花蛇的代用品。
蕲蛇
药性: 蕲蛇:甘咸温,乌梢蛇:甘平皆归肝经。 功善走窜,能内走脏腑,外达肌表,无处不到,为祛风要药。
▪ 可用于多种风病:风湿顽痹,尤善治行痹、顽痹;

中风口眼喎斜,半身不遂;

麻风,疥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