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盘)区设计说明书

合集下载

完整版采区设计说明书

完整版采区设计说明书

摘要本设计以在云冈矿收集的资料为基础,以《煤矿开采方法》,《煤矿安全规程》,《采煤概论》,《煤矿地质学》,《通风安全学》,《井巷工程》,《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毕业设计大纲》和《毕业设计指导书》等资料为依据,进行了采区生产系统的设计。

云冈矿井田内共有3#、9#、15#三层可采煤层,煤层总厚度9.77m,本设计煤层为3#,煤层厚3.78~6.10m,平均厚5.23m,含夹矸1-3层,全区可采厚度变化小,可采性指数为1,厚度变异系数为24.7%,属稳定煤层。

该煤层属灰分低,硫、磷均低,高发热属热稳定性好的无烟煤,顶板岩性为厚层灰黑色的粉砂岩,底板为黑色灰色粉砂岩。

经鉴定本煤层瓦斯含量低,不存在煤与瓦斯(二氧化碳)突出危险性,煤尘无爆炸性,自然倾向性等级为III 级,属不易自燃煤层。

可采储量1904万t。

采区设计生产能力150万t/a,设计服务年限为9.4a。

采区内为单翼开采,且大巷均沿煤层布置,采用带式输送机运输,矿井投产时在采区布置一个综采工作面和一个综掘工作面。

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法,采煤工艺为综采综放采煤工艺,顶板处理方法为自然跨落法;工作面长180m,每刀进度为0.60m,每日割8刀。

设计年工作日330d,采用“三八”作业制,两个班生产,一个班准备。

第一章矿井概况第一节井田地质特征一、井田位置及交通云冈煤矿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北约7km处的寺庄镇云冈村西,地理坐标为北纬35°48′52″~35°52′52″,东经112°47′46″~112°56′36″,为沁水煤田大同矿区王报井田的一部分。

井田东2km处有太(原)~焦(作)电气化铁路穿过,煤矿有9.87km的铁路专用线与太(原)~焦(作)电气化铁路在大同站接轨,煤矿东距长晋公路1.5km,其间有简易公路连通,交通极为方便二、井田地质概况(一)地层根据地表出露和钻孔揭露情况,井田内发育的地层有奥陶系中统峰峰组,石炭系中统本溪组、上统太原组,二迭系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统上石盒子组,第四系中、上更新统、全新统。

盘区设计说明书

盘区设计说明书

盘区设计说明书第一章盘区概况及地质特征第一节盘区概况1、设计盘区所在的位置、开采范围及与邻近盘区关系、储量、矿井总体布置,对本区的有关规定等。

2、可采煤层埋藏最大垂深、水系。

本区内有无小窑及采空区积水。

与邻近采区有无压茬关系,井上下对照关系。

第二节地质特征一、地质构造1、煤系地层地质年代、地层层序、沉积厚度、岩石特征及接触关系。

2、煤层赋存情况:走向、倾斜、倾角及其变化规律等。

3、构造特征:断层、褶皱发育情况、分布规律及控制程度(附表:主要断层特征表)4、火成岩侵入、陷落柱冲刷带,小窑破坏及其它地质构造对煤层和开采的影响。

二、煤层与煤质1、含煤层数、煤层厚度、层间距、顶底板岩性及其变化规律、煤层硬度和节理发育情况。

2、煤层结构中夹石的岩性、厚度与分布规律,结核伴生情况(附表:可采煤层特征表)。

3、煤种牌号及煤质工业分析4、提高煤质的措施。

三、瓦斯、煤尘、地温1、现生产区域的沼气涌出情况及变化规律,沼气浓度、有否煤及沼气突出,设计采区沼气涌出量及其确定的依据。

2、煤尘爆炸指数、自然发火期。

四、水文地质1、含水层、隔水层特征及发育情况、变化规律。

2、含水层的突水性(渗透系数、单位涌水量)补给关系及通道与地表水的联系,矿井突水情况,静止水位变化情况。

3、断层导水性。

4、现生产区域最大及正常涌水量及邻近盘区周围小窑涌水和积水情况。

5、矿井水的水质、特征。

五、设计采区地质勘探程度及存在问题。

第二章盘区准备第一节盘区范围及储量1、设计采区的走向长度、倾斜宽度、采区面积、所包括的煤层数编号,并阐述确定盘区边界的依据。

2、设计盘区储量、工业储量、可采储量。

第二节盘区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1、工作制度。

2、年设计生产能力及依据。

3、设计服务年限及其计算参数。

第三节采区巷道布置1、列举可选用的各主要巷道布置方案,并作技术经济比较,阐述选定方案的理由,确实合理的采区巷道布置插图:各主要巷道布置方案平、剖面图)。

2、选定的采区巷道布置形式、上山(下山、石门)及中间巷道断面和位置的选择,主要大巷与采区巷道的关系。

采区地质说明书

采区地质说明书

045 采区1. 采区概况1.1. 位置及范围045 采区为K24、K25、K26、K27 煤层联合布置采区,根据设计部门的要求,采区位于0水平主斜井南部,北以8 号勘探线向南170 米为界,紧靠043采区;南以5号勘探线向北300 米为界;上界分别以+310 米(一煤矿下界)、282米(二马门煤矿下界)标高为界;下以±0 米标高为界。

采区走向长1280米,倾向投影(平面图)长620 米,倾向为970〜125°, —般为110°,倾角20°〜35°, —般26°。

面积875640 米2。

本采区地表位于骡子正沟南部,属于华蓥山背斜东翼,为一单斜构造,构造简单。

可采煤层为K24、K25、K26、K27 四层,均属于特低硫、特低磷、低至中灰的1/3JM 优质炼焦煤。

1.2. 邻区情况°45 采区相邻的有正在形成的°43 采区,该采区只开采K24、K25 煤层。

从目前接露的情况结合位于°43 采区上部的一煤矿的情况看, K24 煤层在°43 采区上部呈分叉状态,中下分层夹矸在°.85 米〜 2.6 米之间,平均 1.91 米,其下分层煤厚为°.25〜°.52 米,平均°.42 米。

K24 煤层在°43 采区下部分叉不明显,上下分层夹矸在 2 米以上,平均2.19米。

其下分层煤厚°.5°米〜°.64米,平均°.57米,倾向1°2°, 倾角23°。

K25煤层煤厚°.38米〜°.59米,平均°..45米,倾向1°1°, 倾角24°。

从目前接露的情况看, K24、K25 煤层在°43采区内的顶底板岩性都较稳定。

只是在该采区中部存在古河流冲刷,形成一条薄化带。

煤矿矿井初步设计和采区设计说明

煤矿矿井初步设计和采区设计说明

煤矿矿井初步、采区设计一、设计原则㈠遵循国家发布的与煤矿建设项目有关的政策、规程、规。

㈡遵循上一阶段设计中所确定的主要技术原则及标准。

㈢提高设计水平,保证设计质量。

使设计的矿井实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

二、设计的主要依据㈠已批准的煤矿矿井地质报告。

㈡国家有关煤炭工业的技术政策、规程和规等。

㈢其他有关支撑性文件及材料,如采掘工程平面图,煤层自燃倾向性、煤尘爆炸危险性、瓦斯等级鉴定报告等。

三、设计的主要程序及步骤㈠煤矿矿井设计的主要程序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请报告→初步设计及安全专篇(其他专项设计,如瓦斯抽采工程初步设计、防治煤与瓦斯突出专项设计)→施工图设计。

㈡煤矿矿井设计的主要步骤1、学习有关煤矿生产、建设的政策法规,收集有关地质和开采技术资料,掌握上级管理部门对设计的具体规定。

2、明确设计任务,掌握设计依据。

3、深入现场,调查研究。

4、研究方案,编制设计。

四、初步、采区设计的主要容初步、采区设计的主要容分为说明书、图纸、设备清册及概算书。

按照煤矿安全监察局、省煤炭工业局下发的《省小型煤矿(井工、露天)初步设计及初步设计安全专篇编制指导意见(试行)》、《煤炭工业五项设计编制容》及《煤炭工业矿井工程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标准》(GB/T50554-2010)等的要求,说明书主要容为前言、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井田开拓、大巷运输、采区布置及装备、矿井通风、矿井主要设备、地面生产系统、地面运输、总平面布置及防洪排涝、电气及通信、地面建筑、给排水、采暖及供热、节能减排、职业安全卫生、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建井工期、技术经济等18个章节。

图纸主要分为采用及新制图,其中新制的图纸主要有矿井开拓方式平剖面图、采区布置及主要机械设备布置平剖面图、巷道断面图册、矿井通风系统网络图、矿井反风系统图、工业场地总平面布置平面图、地面生产系统布置平面图、矿井地面总布置平面图、井下消防及防尘洒水平面图、通信系统图、井上下供电系统图、传感器布置平面图、监测监控系统平面图、井下压风管路系统图、矿井运输线路系统图等。

采区设计内容

采区设计内容

采区设计编制的内容,包括采区设计说明书,采区设计图纸。

一、采区设计说明书(1)采区设计说明书应说明:采区位置、境界、开采范围及与邻近采区的关系;可采煤层埋藏的最大垂深,有无小煤窑和采空区积水;与邻近采区有无压茬关系等。

(2)采区所采煤层的赋存情况(走向、倾斜、倾角及其变化规律、煤层厚度、层数、层间距离、夹矸层厚度及其分布,顶底板的岩石性质及其厚度等)及煤质。

瓦斯涌出情况及其变化规律,瓦斯涌出量及确定依据;煤尘爆炸性,煤层自然发火性及其发火期;地温情况等。

水文地质:井上、下水文地质条件;含水层、隔水层特征及发育情况变化规律;矿井突水情况、静止水位和含水层水位变化;断层导水性;现生产区域最大及正常涌水量,邻近采区周围小窑涌水和积水情况等。

煤层及其顶底板的物理、力学性质等。

说明对地质资料进行审查的结果,包括资料的可靠性及存在的问题。

(3)确定采区生产能力,计算采区储量(工业储量、可采储量)和高级储量所占的比例,计算采区服务年限并确定同时生产的工作面数目。

(4)确定采区准备方式。

区段和工作面划分、开采顺序,采掘工作面安排及其生产系统(包括运煤、运料、通风、供电、排水、压气、充填和灌浆等)的确定。

当有几个不同的采区巷道准备方案可供选择时,应该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比较,择优选用。

(5)选择采煤方法和采掘工作面的机械装备。

(6)进行采区所需机电设备的选型计算,确定所需设备型号及数量,采区信号、通讯与照明等。

(7)洒水、掘进供水、压气、充填和灌浆等管道的选择及其布置。

(8)采区风量的计算与分配。

(9)安全技术及组织措施:对预防水、火、瓦斯、煤尘、穿过较大断层等地质复杂地区提出原则意见,指导编制采煤与掘进工作面作业规程编制,并在施工中加以贯彻落实。

(10)计算采区巷道掘进工程量。

(11)编制采区设计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采区走向长度和倾斜长度、区段数目、可采煤层数目及煤层总厚度、煤层倾角、煤的容重、采煤方法、主采煤层顶板管理方法、采区工业储量和可采储量、机械化程度、采区生产能力、采区服务年限、采区采出率和掘进率,巷道总工程量、投产前的工程量。

矿山采场设计说明及规程

矿山采场设计说明及规程

XXXXX矿业有限公司X XXX中段XX X采场采准采矿设计说明书设计:常务副总:审核:生产处:技术处:安检处:技术主管:XXX年XX月XX日目录一、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 (3)二、地质概况 (3)三、采区概况 (3)四、回采工艺 (3)五、经济技术指标…………………………………(3-4)六、通风、排水、运输、供电……………………(4-5)七、采空区管理 (5)八、避灾线路 (5)九、技术作业规程…………………………………(5-9)一、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1、工作面名称:XXX中段XX采场。

2、工作面位置及周边情况该工作面布置在1#矿体中,工作面南侧为1-2川采场,西侧为外1#川采场以采,,北侧为1406主巷,东侧为4川矿块未开采。

上覆XX中段XX川矿块和切割巷,两中段间距14.2米.3、井上下关系XX中段XX采场回采工作面,地面无建筑及其它固定设施,开采对地面无较大影响。

二、地质概况1、水文地质本矿主要矿体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上,附近无地表水体。

矿床主要充水因素为风化裂隙含水带,属于裂隙充水矿床其富水性弱。

大气降水是唯一地下水补给来源,故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按充水矿床勘探复杂程度属于第1类型,即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矿床.2、采区地质三、采区概况本浅孔采场矿块布置在矿体界线边缘为探矿增储区,矿体的赋存条件及客观因素等原因,同时又存在一定的开采局限性,故采场采高以采至上部围岩为准本采场为XXX中段各川整体矿块采用中深孔爆破的前期落矿创造自由面和补偿空间。

本采场整个过程为一小型矿块的开采。

根据采矿方法自身要素及工人对采矿方法的熟练操作程度,故决定矿房采用无底柱浅孔留矿法。

矿(间)柱采用中深孔回采。

矿块结构参数本次设计矿块的划分以XXX为一个采场,矿房沿走向布置,采场留有3m间柱,间柱内布置两人行天井,在天井内分别向采场送联络道既采矿入口和通风口,人行天井规格1.2m×1.6m,联络道规格1.2×1.8m。

【采矿课件】《采矿学》课程设计大纲

【采矿课件】《采矿学》课程设计大纲

《采矿学》课程设计大纲
一、目的
1、初步应用《采矿学》课程所学的知识,通过课程设计,加深对《采矿学》课程的理解。

2、培养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对编写采矿技术文件,包括编写设计说明书及绘制设计图纸进行初步锻炼。

3、为毕业设计中编写毕业设计说明书及绘制毕业设计图纸打基础。

二、设计题目
1、设计题目的一般条件
某矿第一开采水平上山阶段某采(带)区自下而上开采K
l 、K
2
和K

煤层,
煤层厚度、层间距及顶底板岩性见综合柱状图。

该采(带)区走向长度3000m,倾斜长度1lOOm,采(带)区内各煤层埋藏平稳,地质构造简
单,无断层,K
1煤层属简单结构煤层,硬度系数f=2,K

和K
3
煤层属中
硬煤层,各煤层瓦斯涌出量较低,自然发火倾向较弱,涌水量也较小。

设计矿井的地面标高为+30m,煤层露头为-30m。

第一开采水平为该采(带)区服务的一条运输大巷布置在K
3
煤层底板下方25m处的稳定岩层中,为满足该采(带)区产系统所需的其余开拓巷道可根据采煤方法不同由设计者自行决定。

2、设计题目的煤层倾角条件
(1)设计题目的煤层倾角条件1
煤层倾角条件1:煤层平均倾角为12°
(2)设计题目的煤层倾角条件2
煤层倾角条件2:煤层平均倾角为16°
设计采(带)区综合柱状图
三、课程设计内容
1.采区或带区巷道布置设计;
2.采区中部甩车场线路设计或带区下部平车场(绕道线路和装车站线路)线路设计;
3.采煤工艺设计及编制循环图表。

四、进行方式,。

11#层424盘区设计说明书

11#层424盘区设计说明书

11#层424盘区设计说明书大斗沟矿技术科二OO七年十月目录前言 (2)第一章盘区概况及地质特征说明书 (5)第一节盘区概况 (5)第二节地质特征 (6)第二章盘区准备 (8)第一节盘区范围及储量 (8)第二节盘区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8)第三节盘区巷道布置 (9)第四节采煤方法 (14)第三章通风与安全 (17)第一节通风 (17)第二节灾害预防 (22)第四章盘区生产系统及主要机械设备选型 (25)第一节通风设备 (25)第二节盘区运输系统及设备 (25)第三节排水设备及洒水 (26)第五章盘区供电、信号和通讯 (27)第一节动力负荷及供电 (27)第二节信号通讯与照明 (32)第六章施工组织 (32)第一节施工顺序和工期 (32)第二节施工方法 (34)第七章盘区设计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37)11#层424盘区设计说明书前言南井区原为集团公司劳动总公司独立矿井,该矿井北部大部分被小窑破坏,并且小窑井下曾发生火灾,为防止有害气体进入该矿,1016巷道尾部构筑密闭与小窑隔离。

2001年划归我矿开采,近期为了保证14#层盘区安全开采,启封火区密闭对火区进行灌浆灭火,发现这部分资源与原掌握资料不符。

为了减少煤炭资源浪费,矿决定对该区进行开采,并对此进行可行性开采论证。

南井区目前工作面的开采方式为刀柱式采煤,回采率只有60%左右,运煤系统全部为1t矿车运输,绞车提升,严重制约了矿井生产能力。

由于采煤工艺落后,煤炭资源损失较大。

南井现独立生产,初步核实可采储量293.7万吨,目前矿井生产能力6万t/a,服务年限30年;大井可采储量850万吨,服务年限仅剩6年,这样造成大井结束后,南井仍继续生产的格局,不便于管理。

为了提高煤炭回采率,延长矿井服务年限,矿决定将南井区并入大井作为盘区,采用综合机械化开采,回采率可以达90%左右,从而减少煤炭资源的浪费。

一、方案比较盘区巷道施工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方案是从大井14#层422盘区掘一条422辅巷至南井运煤,其他系统仍利用南井原有系统;第二种方案是从大井14#层422盘区掘422辅巷至南井,掘422-1辅巷至南井11#层1016运输大巷,利用南井1016回风大巷回风。

采区设计矿井通风系统课程设计任务书

采区设计矿井通风系统课程设计任务书

采区设计(矿井通风系统)课程设计任务书1、设计依据给定矿井开拓系统和某一采区区域范围及煤层地板等高线图,矿井概况及生产情况,以及采区生产能力(产量)、瓦斯涌出量等条件,进行采区巷道布置及采区通风系统设计。

设计题目及资料来源由具体指导老师确定。

2、设计内容1)采区设计:采区巷道布置(采区上下山、主要进回风、运输巷道),回采巷道布置,回采工作面布置,明确巷道之间的联接关系;简单进行采煤方法、回采工艺设计;2)采区(或矿井)通风系统设计:采区通风系统确定(要有相应的通风构筑物)、用风地点风量计算与分配(采用由内向外四算一校核的方法),计算采区巷道通风阻力。

进行简单的矿井通风系统设计(通风机选型和工况点分析)。

3)安全工程设计【推荐选作】:瓦斯抽采设计、防灭火灌浆设计、注氮气设计、阻化剂设计等。

3、设计要求完成采区通风系统设计说明书一份,采区巷道布置图,矿井(采区)通风系统图、网络图。

(说明书和图纸格式按照学校毕业设计要求的格式完成)4、提交材料采区设计及通风系统设计说明书,采区巷道布置图,矿井(采区)通风系统图、通风网络图。

(包括草稿、电子文档)5、指导要求设计主要分为两个内容:采区巷道布置和矿井(采区)通风设计。

本着今后实施“课程设计进行简单矿井通风设计,毕业设计进行有针对性的老矿井改造通风设计和侧重安全系统设计,加强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计划改革探索,也为适应当前煤矿集约化开采体系的需求,使学生尽早熟悉矿井通风设计的方法,及时消化《矿井通风与空气调节》课中的矿井通风设计内容,本次设计可根据学生情况可适当要求进行简单的矿井通风系统设计(通风机选型和工况点分析);在制定设计题目时,原始CAD图纸给出水平大巷、井底车场及主要胴室等矿井开拓布置条件,灵活指定采区不同条件(尺寸不同、位置不同、煤层厚度不同或生产能力不同等)让学生分别选取,做到学生每人不重复。

6、课程设计的时间安排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全工程08级课程设计进程安排计划(共5周)。

-850m水平西二上山采区三次修改设计说明书

-850m水平西二上山采区三次修改设计说明书

丰城曲江煤炭开发有限责任公司-850m水平西二上山采区三次修改设计说明书曲江公司生产技术科二0一四年六月丰城曲江煤炭开发有限责任公司-850m水平西二上山采区三次修改设计说明书编号:J1007G3总经理:彭东升总工程师:黄清根机电副总:刘智勇通风副总:樊玉安项目负责人:李日荣编制:谢良平2014.06.25曲江公司生产技术科参与设计人员采区三次修改设计工程图附图目录目录前言.................................................................................................................................................................... - 1 - 第一章采区概况及地质特征.............................................................................................................................. - 3 - 第一节采区概况 .......................................................................................................................................... - 3 - 第二节采区地质特征 .................................................................................................................................. - 3 - 第二章生产能力及采区巷道布臵...................................................................................................................... - 6 - 第一节采区生产能力及剩余服务年限 ...................................................................................................... - 6 - 第二节巷道布臵 .......................................................................................................................................... - 7 - 第三节采区硐室 .......................................................................................................................................... - 9 - 第三章工作面划分及开采顺序.......................................................................................................................... - 9 - 第一节采区区段数目及回采面长度 .......................................................................................................... - 9 - 第二节开采顺序 ........................................................................................................................................ - 10 - 第三节煤柱留设 ........................................................................................................................................ - 10 - 第四章采煤方法及回采工艺............................................................................................................................ - 10 - 第一节采煤方法 ........................................................................................................................................ - 10 - 第二节采煤工艺及作业循环方式 ............................................................................................................ - 11 - 第五章采区生产系统........................................................................................................................................ - 11 - 第一节运输系统 ........................................................................................................................................ - 11 - 第二节通风系统 ........................................................................................................................................ - 12 - 第三节消防洒水及排水系统 .................................................................................................................... - 17 - 第四节压风管路及压风自救 .................................................................................................................... - 19 - 第五节机械配备及供电系统 .................................................................................................................... - 20 - 第六节通讯照明 ........................................................................................................................................ - 29 - 第七节人员定位系统 ................................................................................................................................ - 29 - 第八节瓦斯抽放系统 ................................................................................................................................ - 31 - 第六章西二上山采区防突专项设计................................................................................................................ - 32 - 第一节区域突出危险预测 ........................................................................................................................ - 33 - 第二节防治煤与瓦斯突出区域防突措施 ................................................................................................ - 33 - 第三节区域防突措施效果检验方法 ........................................................................................................ - 34 - 第四节区域验证方法 ................................................................................................................................ - 36 - 第五节工作面突出危险性预测 ................................................................................................................ - 37 - 第六节工作面防突措施 ............................................................................................................................ - 37 - 第七节措施的效果检验 ............................................................................................................................ - 38 - 第八节安全防护措施 ................................................................................................................................ - 39 - 第七章井巷工程量、施工顺序及工期............................................................................................................ - 42 - 第一节井巷工程量 .................................................................................................................................... - 42 -第二节施工顺序 ........................................................................................................................................ - 42 - 第三节施工工期 ........................................................................................................................................ - 43 -第八章主要安全技术措施................................................................................................................................ - 43 - 第一节“一通三防”管理............................................................................................................................. - 43 - 第二节顶板管理 ........................................................................................................................................ - 47 - 第三节井下爆破管理 ................................................................................................................................ - 48 - 第四节机电、运输管理 ............................................................................................................................ - 50 - 第五节防治水管理 .................................................................................................................................... - 57 - 第六节职业卫生危害及防治 .................................................................................................................... - 58 - 第七节避灾路线 ........................................................................................................................................ - 61 - 第九章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和采区设计预算.................................................................................................... - 62 - 第一节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 - 62 - 第二节采区设计预算 ................................................................................................................................ - 63 -前言曲江井田位于江西省丰城市曲江镇境内,距丰城市区7km。

煤矿采区设计说明书

煤矿采区设计说明书

煤矿采区设计说明书××县××煤矿采区设计说明书××单位二OO×年×月××县××煤矿采区设计工程编号:建设规模:××万t/a 设计单位(盖章):设计单位负责人:项目负责人:××煤矿(盖章):矿长:总工程师:二OO×年×月×日参与设计人员名单目录前言 (1)第一章矿井概况 (5)第一节概况 (5)第二节矿井现状 (6)第二章矿井地质 (8)第一节地层 (8)第二节地质构造 (8)第三节煤层、煤质 (9)第四节开采技术条件 (10)第三章采区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13)第一节水平采区划分 (13)第二节采区储量 (14)第三节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15)第四章采区布置 (16)第一节采区巷道布置 (16)第二节巷道掘进 (19)第三节采煤方法 (26)第五章通风与安全 (28)第一节概况 (28)第二节通风 (28)第三节通风设施及防止漏风、降低风阻措施 (37)第六章主要设备 (38)第一节提升设备 (38)第二节排水设备 (42)第三节通风设备 (43)第四节压风设备 (46)第七章采区供电 (48)第一节供电方式 (48)第二节电力负荷 (48)第三节采区供电 (50)第四节井下通讯 (50)第八章安全监测监控系统 (52)第九章安全技术措施 (54)第一节瓦斯灾害防治措施 (54)第二节综合防尘措施 (55)第三节消防火措施 (55)第四节水害防治措施 (56)第五节顶板事故防治措施 (56)第六节运输事故防治措施 (58)第七节提升事故防治措施 (59)第八节电气事故防治措施 (64)第九节井下安全监控系统及自救器配备 (65)第十节矿山救护 (66)第十章技术经济 (66)第一节建井工期 (66)第二节劳动定员及劳动生产率 (68)第三节建设投资估算 (70)第四节采区设计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71)附录1、采矿许可证;2、煤炭生产许可证;3、煤矿生产能力复核证书;4、安全生产许可证;5、煤矿矿井瓦斯等级鉴定证书;6、煤层自燃倾向性鉴定报告;7、煤尘爆炸危险性鉴定报告。

煤矿采区设计说明书

煤矿采区设计说明书

龙宇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车集煤矿28采区初步设计说明书编制单位:车集煤矿二00八年四月参加设计人员名单矿长:杨联合总工程师:葛妙英采矿:穆朝元、徐星华地质:陈旺明、高琪测量:张道德通风:王义民机电:徐亲成目录前言 ............................................................................................................. - 3 -第一章矿井28采区概况及地质特征............................................................... - 5 -第一节概况 (5)第二节地质构造情况 (6)第三节煤层发育情况 (7)第四节水文地质情况 (8)第五节其它开采技术条件 (11)第七节采区涌水量计算 (19)第八节28采区储量计算 (21)第二章 28延伸采区开拓方案的确定.............................................................. - 23 -第一节境界及储量 (23)第二节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24)第三节方案确定 (25)第三章采区布置及装备 ................................................................................... - 29 -第一节采区布置 (29)第二节采煤方法 (29)第四章通风与安全 ........................................................................................... - 30 -第一节概况 (30)第二节通风 (30)第三节灾害预防 (38)第五章28采区斜巷轨道运输及设备选型.................................................... - 40 -第一节斜巷人员提升 (40)第二节斜巷提升系统 (40)第六章28采区皮带运输系统 ........................................................................ - 43 - 第七章28采区排水和压缩空气设备............................................................ - 48 -第一节排水设备选型 (48)第二节压缩空气设备 (51)第三节供水管路 (52)第八章28采区供电系统 .............................................................................. - 52 -前言根据车集煤矿的采区接替安排,矿井北翼26采区的二2煤回采结束后,将接采26采区下部的28采区。

煤矿一盘区设计说明书1

煤矿一盘区设计说明书1

目录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1章矿(井)田地质概况 . (1)1.1 矿(井)田及交通 (1)1.1.1交通位置 (1)1.1.2地形地貌 (1)1.1.3气象及水文情况 (3)1.1.4矿区概况 (3)1.2 矿(井)田地层及地质构造 (3)1.2.1地层 (3)1.2.2地质构造 (5)1.3 矿体赋存特征及开采技术条件 (6)1.3.1煤层特征 (6)1.3.2煤质特征 (7)1.3.3瓦斯赋存状况、煤层爆炸危险性、煤的自燃性及地温情况 (10)1.3.4水文地质 (11)1.4矿(井)田勘探类型及勘探程度评价 (13)1.4.1井田勘查程度评价 (13)1.4.2矿井开采条件评价 (13)第2章井田开拓 (14)2.1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14)2.1.1矿井工作制度 (14)2.1.2矿井设计生产能力确定及设计服务年限 (14)2.1.3矿井储量、生产能力和服务年限的关系 (16)2.2 矿(井)田境界及储量 (17)2.2.1井田境界 (17)2.2.2资源/储量 (17)2.3 井田开拓 (21)2.3.1影响井田开拓方式的因素 (21)2.3.2井口位置及工业场地选择 (21)2.3.3井田开拓方式 (22)2.3.4井筒数目的确定 (22)2.3.5井田内划分及开采顺序 (22)2.3.6开采水平的划分及水平标高确定 (23)2.3.7阶段运输大巷和回风大巷的布置 (23)2.4 井筒 (23)2.4.1井筒断面设计 (23)2.4.2井筒参数的确定 (23)2.5井底车场 (25)2.5.1井底车场形式选择及硐室布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煤矿开采初步设计说明书

煤矿开采初步设计说明书

煤矿开采初步设计说明书前言一、概述**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地处**省**市,是全国六大无烟煤生产基地之一。

煤炭开采有百年历史,至今**集团已发展成为以煤为本,电力为先导,冶炼、建材、化工为中坚,第三产业为一体的大型综合企业,列入全国500强大型国有企业。

集团拥有固定资产24.4亿元,年实现销售收入17亿元,利税1.1亿元,银行信用等级AA级。

**集团先后建成12对生产矿井,最高年产700万吨。

进入八十年代以来,由于资源枯竭有8对矿井相继报废关闭,现仅拥有4对生产矿井,设计能力315万吨,2003年生产原煤400余万吨。

**一矿位于**煤田东部,西南距**市50km,东南距**市39km,行政区域隶属**市管辖。

井田含煤面积43.77 km2,总资源储量3.7349亿吨。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良好的资源条件**一矿开发的二1煤层,属近水平发育的稳定型厚煤层,煤层倾角2~6°,矿井属低瓦斯、煤层不易自燃、煤尘无爆炸性、地温正常,开采技术条件较为简单。

煤质属低中灰、特低硫、低磷、高发热量的三号优质无烟煤,这样优良的煤质和良好的资源条件,在**省实不多见,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价值。

2、广阔的市场需求**集团作为全国优质无烟煤供应基地,长期以来,与冶金、钢铁和电力等几十家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建立了长期煤炭供求关系,今后相当长时期,仍将是中南和华东的煤炭供应基地,加之**一矿开发的产品与现有**产品相比,其灰分更低,块煤增多,更加受市场欢迎,因此,产品有更广阔的市场。

3、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开发**一矿符合煤炭工业制定的“开工建设一批有市场、经济效益好的接续性矿井,增强煤炭工业后劲”的要求,同时符合国有集团战略整合的资源整合精神。

4、集团发展和矿井接替需要**集团已连续报废关闭8对矿井,加之多年未建新井,致使煤炭产量急剧下滑,企业富余人员多,安置压力大。

建设**一矿不仅可以稳定矿区煤炭产量、缓解煤炭供求关系,满足工业发展需要,而且作为接替矿井,能够安置富余人员,使矿区稳定发展。

地质说明书的编制

地质说明书的编制

地质説明书的编制地质说明书是矿井地质部门为各项采掘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提供的地质预测资料。

根据矿井生产建设各阶段工程的特点和对地质说明书的要求不同,地质说明书分为:1、建井(或基建工程)地质说明书;2、开拓区域(或水平延深)地质说明书;3、采区(或盘区)地质说明书;4、掘井地质说明书;5、回采地质说明书等五种。

一、建井(或基建工程)地质说明书(一)编制目的:建井地质说明书是为矿井基建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提供的地质资料(二)资料依据:它是根据地质勘探和检查钻孔资料,按照基建工程设计与施工的要求,经分析整理编制而成。

(三)包括内容:建井地质说明书包括文字说明和图件两部分。

文字说明部分应简要分析施工区的地质、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着重阐明基岩风化带、断裂破碎带、强含水层、流砂层、不稳固岩(土)层、煤层、瓦斯和地温等对基建工程设计与施工的影响;明确提出设计和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建议。

图件部分应有1、井筒预想柱状图(竖井)或井简预想剖面图(斜井和平硐)(比例尺1:200)。

2井底车场预想水平切面图(比例尺1:500—1:1000等图件。

(四)要求:矿井基建工程包括井简、井底车场、硐室及主要运输巷道。

这些工程使用时间长,建设投资大,施工技术复杂。

在设计和施工时,既要照顾到开拓系统本身的需要,又要根据围岩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来选定工程的位置、结构和施工方法。

因此,编制建井地质说明书必须熟悉基建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地质要求,并根据这些要求有针对性地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

二、开拓区域(或水平延深)地质说明书(一)编制目的:开拓区域(或水平延深)地质说明书是为新开拓区或新水平设计、施工和管理提供的地质资料。

(二)资料依据:它是根据勘探、建井和相邻已开拓区的地质资料,按照开拓设计与施工的要求,经分析整理编制而成。

(三)包括内容:开拓区域(或水平延深)地质说明书主要阐述开拓区域或延深水平内影响开拓的地质条件。

重点是区内的地质构造、煤系、煤层和水文地质情况。

第六章 采区设计

第六章  采区设计

四、采区巷道布置
(一)矿井开拓概况(略) (二)采区巷道布置
1.采区巷道布置方案选择 根据采区位置及煤层赋存条件,设计开采的两层煤间距15m,且第二层顶板较好, 采区巷道布置有三个方案。
方案1:
两煤分层 布置,即每层 煤各布置两条
上山(如图)
方案2
联合布置,两层煤联合共用一套上山(布置在m2中),两层煤间采用区段石 门与溜煤眼联系(如图)
-3 00 三 水 平
二、阶段内的再划分(采区式划分)
在阶段范围内,沿走向把阶段划分为若干具有独立生产系统的块段,每一块段
称为采区。
水平用标高来表示:-150水平、-300水平(或第一水平、第二水平)。
阶段与水平的区别:阶段表示井田的一部分范围,水平指布置大巷的某一标高水平面, 但广义的水平也可指一个范围(即相应服务阶段)。
(4)研究方案,编制设计(方案比较)
根据相关条件,提出几个技术可行的方案,经技术经济比较后,选择最优方案, 开始编制设计。
(5)审批方案设计(提交方案--审查)
(6)施工图设计
根据批准的方案设计,进行各单位工程的施工图设计
第三节
采区设计说明书、设计图纸。
采区设计内容
一、采区设计说明书
(1)采区位置、境界、开采范围及与邻近采区的关系;可采煤层埋藏的最大 深度,与临近采区有无压茬关系以及采区对应的地面情况等。 (2)煤层走向、倾向(倾角)及变化规律、煤层厚度、层数、层间距、夹矸 层厚度及分布,顶板岩性及煤质等;瓦斯、煤尘、地温、井上下水文地质、含 水层、隔水层、 煤岩物理力学特性等;地质资料的审查结果,资料的可靠性 及存在的问题。
方案3:
一煤一岩上山联合布置,在距m2底板10m的岩石中设一条运输上山,平面上相 距20m,在m2内设一条轨道上山,用区段石门和溜煤眼联络各层区段平巷。

工作面设计说明书样本

工作面设计说明书样本

50104工作面设计说明书贯屯煤矿二O一七年三月七日目录第一章工作面概况 (4)第二章回采工艺选择 (8)第三章工作面巷道布置 (9)第四章巷道断面及支护设计 (10)第五章”一通三防”系统工程设计 (12)第一节通风系统设计 (12)第二节瓦斯防治工程设计 (14)第三节瓦斯监控系统设计 (14)第四节防尘供水系统设计 (15)第六章防治水工程设计 (16)第一节水源分析与治理方案 (16)第二节防治水巷道工程设计 (18)第三节排水系统设计 (19)第七章巷道施工组织设计 (19)第八章主要设备选型与配置 (20)第九章供电设计 (20)第十章工作面生产系统与避灾路线 (21)第一节生产系统说明 (21)第二节生产系统分析 (22)第三节避灾路线说明 (23)第十一章其它要说明的问题 (24)第一章工作面概况一、工作面位置该工作面位于矿井东翼501盘区, 北至子油52(5)、二进沟水库保安煤柱, 南至东翼辅助运输大巷, 东以50104辅助运输巷煤柱为界( 未准备) , 西至50103综采工作面辅运巷煤柱。

运输顺槽长度2592m, 回风顺槽走向长度2363mm。

工作面开采段走向长2285m, 倾向宽度260m, 开采面积594100m2。

井下标高为1021.6~1024.5m。

二、地面相对位置区内沟谷纵横, 地形复杂, 沟谷呈树枝状分布, 形成黄土梁、峁、沟相间地形。

部分为农用耕田, 地面无民用建筑物、公路、水体、开采对地面设施无影响, 地面标高1223~1376m , 煤层底板标高1025m~1028m, 煤层埋深在200m~348m。

三、煤层赋存情况本工作面设计开采煤层为5号层煤, 经过已掘巷道揭露地质资料分析, 该工作面范围内, 辅运大巷开口处为推断无煤区, 预计掘进260m 左右揭露5#煤层, 其余部分煤层赋存稳定, 煤厚变化不大, 煤层厚度1.9~2.1m, 平均2.0m, 5#煤层一般含1~3层夹矸, 单层夹矸厚度一般厚0.10~0.30m, 夹矸岩性以泥岩、粉砂岩为主, 为简单结构煤层, 煤层倾角1~3°, 综上所述: 5#煤层在本工作面内层位稳定、大部可采、厚度变化较小、结构简单、煤层单一、属稳定型煤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源职业技术学院项目设计说明书项目任务:舒兰七矿北一采区巷道方案设计班级:高采0932专业:煤矿开采技术姓名:殷建超指导人:郭力2010年12月28日辽源职业技术学院课程设计任务书1. 设计题目:舒兰七矿北一采区巷道方案设计2. 学生提交设计期限:自 2010年11月19日开始至2010年 12月30日完成3. 设计所用原始资料:1)基本条件该采区位于该矿第一水平,开采2号煤层。

采区上以—140为界,以—380为界,左以F10断层为界,右以断层为界。

采区走向长2500m,倾斜长2000m,煤层走向为东西走向,煤层平均厚度3m,倾角平均7°左右,煤的密度为1.5t/m³采区瓦斯相对涌出量15 m³/t,采区正常涌水量为120 m³/h,煤层自然发货期6个月,煤尘具有爆炸性,煤质中硬。

地面无需保护地物,邻近采空区对本采区开采无影响,井底车场位于采区左侧,水平运输大巷在笨采区走向中部距煤层底板20m的岩层中。

煤层顶板: 无伪顶,直接顶为厚8.0m的细砂岩,基本顶为厚11m的石灰岩。

煤层底板为中砂岩。

2)基础图纸采区煤层底板等高线图;煤层综合柱状图3)采区设计年产量为1.5Mt/a4 设计的主要内容:采区储量与生产能力,采区巷道布置方案比较。

5 图标目录:1) 储量计算表;2)采区主要巷道断面及支护形式表;3)方案技术比较表;4) 采区巷道布置平.剖面图;目录第1章采区地质概况 (1)第2章采区储量与生产能力 (2)第一节,采区储量 (2)第2节,采区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10)第3章采区巷道布置 (14)第4章采区巷道布置方案的技术比较 (16)第一章采区地质概括1,采区概括该采区位于该矿第一水平,开采2号煤层,采区上以—140为界,下已—380为界,左已F10断层为界,右以F11断层为界。

采区走向2500米,倾斜长2000米,(已是煤层实际倾斜长)煤层走向为东西走向。

煤层的平均厚度3米,倾角平均为7°左右,煤的密度为1.5t/m³,采区瓦斯相对涌出量15 m³ /t,采区正常涌水量为120 M³/h,煤层自燃发火期为6个月,煤尘具有爆炸性,煤质中硬。

地面无需保护地物,邻近采空区对本采区开采无影响,井底车场位于采区左侧,水平运输大巷在本采区走向中部煤层底板20米的岩石中。

2 采区煤层及其顶底板特征煤层自然发货期6个月,煤层顶板 无伪顶,直接顶为厚8.0m的细砂岩,基本顶厚度为11m厚度的石灰岩。

煤层底板为砂页岩。

3采区瓦斯.相对涌水量.煤质采区瓦斯相对涌出量15M³/t,采区正常涌水量为120 M³/h,煤层自然发货期6个月,煤尘具有爆炸性,煤质中硬。

第二章采区储量与生产能力第一节,采区储量采区工业储量及可采量,确定设计损失量由采区地质资料得知,煤层走向长2500m,倾斜长度2000m,煤的密度为1.5t/m³由上述设计方案可算出煤炭的工业储量.损失量和可采储量。

方案Ⅰ 采用走向长壁采煤法方案Ⅰ 的工业储量计算式中Zg=L×Cp×m×r=2250——采区工业储量,单位 万tL ——采区倾斜长度,2000m——采区走向长度,2500mm ——采区煤的厚度,3.0mr ——煤的密度, 1.5t/ M³方案Ⅰ的损失量根据《煤矿安全规程》和《煤炭工业设计设计规范》等有关规定:采区左右边界各留10m保护煤柱,采区上下边界各留15m保护煤柱,护巷煤柱:采区上下水平间距为20m,两条山下山的护巷煤柱左右各至停采线30m。

区段煤柱为10m。

由以上数据可算出煤炭的损失量和采区采出率并判断是否符合相关规定从而得知方案在技术上是否可行。

(1) 采区右边界损失量=L×m× Cb×r=27万t式中 ——方案Ⅰ采区左右边界损失量,单位万t L ——采区倾斜长度,2000mm ——煤层煤的厚度,3.0mCp——煤柱尺寸,30mr ——煤的密度,1.5t/m³(2) 采区上边界损失量Pc=Lz×Cb×m×r=33.75式中 ——方案Ⅰ采区上下边界损失量,单位万t ——采区走向长度,2500mm——煤层煤的厚度,3.0mCp——煤柱尺寸,30m(3)采区护巷煤柱损失量①采区上下山采区护巷煤柱损失量=L×m×Cb×r=54式中——方案Ⅰ采区护巷煤柱损失量,单位万tL ——采区倾斜长度,2000mm ——煤层煤的厚度,3.0mCb——煤柱尺寸,60mr ——煤的密度,1.5t/m³2 采区区段护巷道煤柱损失量Pg=4×L×m×Cp×r=45L——采区走向长度,2500mm ——煤层煤的厚度,3.0mCp——区段煤柱尺寸,10mr ——煤的密度,1.5t/m³(4)方案Ⅰ煤炭损失总量P=Py+Pc+Ps+Pq=27+33.5+54+45=159.5P总1——方案Ⅰ煤炭损失总量,Py——采区上下边界损失量,27万tPc——采区左右边界损失量,33.75万t Ps——采区护巷煤柱损失量,54万tPg——采区上下山采区护巷煤柱损失量,45万t方案Ⅰ的采区可采储量计算Zk=Zg-Pe=2090.25万t式中 Zk——方案Ⅰ设计可采储量;2090.25万t Zg ——工业储量;2250万tPe——采区煤炭总损失量;159.5万t由上述数据可算出方案Ⅰ的采区采出率C=Zk/Ze×100%=92.9%式中 Zk——方案Ⅰ设计开采储量,2090.25万tZe——工业储量,2050万tC——方案Ⅰ采区采出率。

根据《煤炭工业设计规范》;《煤矿安全规程》等有关规定,采区采出率,薄煤层不低于85%,中煤层不低于80%,厚煤层不低于75%。

因此方案Ⅰ是可行的方案方案Ⅱ选用倾斜长壁采煤法Zg=L×Lz×m×r/cos7°=2250式中 ——采区工业储量,单位 万tL ——采区倾斜长度,2000m——采区走向长度,2500mm ——采区煤的厚度,3.0mr ——煤的密度, 1.5t/ M³方案Ⅱ 的损失量采区左右边界断层10m煤柱,上边界各留10m,下边界停采线距采区边界70m:相邻分带间保护煤柱为10m.由上述数据可算出煤炭的损失量和采区采出率并判断是否符合相关规定从而得知方案级数上是否可行。

(1)采区左右边界损失量Py=L×m×r×2×C/cos7°=9.06式中 Py——方案Ⅰ采区左右边界损失量,单位万tL ——采区倾斜长度,2000mm ——煤层煤的厚度,3.0mC——煤柱尺寸,10mr ——煤的密度,1.5t/m³(2)采区上下边界损失量Pr=L×(m+M)×Lz×2×r/cos7 °=145万t式中 Pr——方案Ⅱ采区上下边界损失量,单位万t L——采区走向长度,2000mM——煤层煤的厚度,3.0mr ——煤的密度,1.5t/m³Lz----煤柱尺寸,10米m——停采线边界的距离,70m(3)采区相邻分带间保护煤柱损失量Pc=Lz×m×C×r/cos7°=11.3万t式中 Pc——方案Ⅱ采区区段护巷煤柱损失量,单位万t Lz——采区走向长度,2500mm ——煤层煤的厚度,3.0mr ——煤的密度,1.5t/m³C——相邻分带间保护煤柱尺寸,10m(4) 方案Ⅱ的煤炭损失总量P=Py+Pr+Pc=165.36万t式中 P——方案Ⅱ采区煤炭总损失量,单位万tPy——方案Ⅱ采区左右边界损失量,9.06万tPr——方案Ⅱ采区上下边界损失量,145万tPc——方案Ⅱ采区区段护巷煤柱损失量,11.3万t方案Ⅱ的采区可采储量C=Ze-Zg=2084.64万t式中 C——方案Ⅱ设计开采储量,单位万tZe——工业储量,2250万tZg——方案Ⅱ采区区段护巷煤柱损失量,165.36万t由上述数据可算出方案Ⅱ的采区采出率C=Zk/Ze×100%= 92.6%式中 ——方案Ⅱ设计可采储量2084.64万t——工业储量,2250万t——方案Ⅱ采区采出率根据《煤炭工业设计规范》;《煤矿安全规程》等有关规定,采区采出率,薄煤层不低于85%,中厚煤层不低于80%,厚煤层不低于75%。

因此方案Ⅱ是可行方案储量计算表表1方案名称2号煤层方案Ⅰ 2号煤层方案Ⅱ工业储量 2250万t 2250万t煤炭损失量 159.5万t 165.36万t采区采出率 92.9% 92.6%设计可采储量 2090.25万t 2084.64万t第二节,采区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1)方案Ⅰ采用走向长壁采煤法。

1. 采区生产能力一个工作面日产量计算6式中 A——工作面日生产能力L——方案Ⅰ工作面长度,150ml——工作面日推进量,3.6m/dm——工作面采高,3.0mr ——煤的密度,1.50t/m³C——工作面回采率,95%一年按330个工作日计算则年产量A=L×l×m×r×330×95%=76.18万t2. 计算采区采出能力A1= ∑Ai×K1×K2=189×1.1×95%=159.21万t式中 A1——方案Ⅰ采区生产能力∑——采区内同时生产的工作面能力之和K1——产量不均衡系数,两个同时生产可取0.95,三个工作面同时生产时去0.9.K2——掘进出煤率,一般可取1.1。

采区生产能力为159.21万t3,服务年限采区服务年限计算T=Zg/A×K=14年式中 Zg——采区可采储量Z——方案Ⅰ可采储量A ——采区生产能力K ——工作面回采率采区服务年限14.6 年(2) 方案Ⅱ采用倾斜长壁采煤法1. 采区生产能力一个工作面日产量计算6式中 ——工作面日生产能力L——工作面长度,150ml——工作面日推进量,3.6m/dm——工作面采高,3.0mr ——煤的密度,1.5t/m³C——工作面回采率,95%一年按330个工作日计算则年产量A=L×l×m×r×C=76.18万t2. 计算采区采出能力A1= ∑Ai×K1×K2=189×1.1×95%=159.21万t式中 A1——方案Ⅰ采区生产能力∑——采区内同时生产的工作面能力之和K1——产量不均衡系数,两个同时生产可取0.95,三个工作面同时生产时去0.9.K2——掘进出煤率,一般可取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