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简要说明.pptx

合集下载

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产业发展

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产业发展
( ) 三 区位 与 交通 。
二 、 皖江城 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 区” “ 的优势
通 过 对 “ 江城 市 带 承接 产 业 转移 示 范 区” 皖 的调 查 和分 析 ,
本 文认 为其 优 势 主要 表 现 在 以下 几个 方 面 :
( ) 业 基础 。 一 产
1 区位 优 越 。安 徽 省位 于 华 东地 区 , 于 中部 省 份 , 着 、 南 事变 遗 址 、 四军 军 部 旧址 ; 安 的 宣 新 六 20 0 9年 1 , 月 国务 院 正 式批 准 安 徽省 政 府 《 于 设立 皖 江 大 别 山等 。 文化 旅 游方 面 包 括合 肥 的 包 公祠 、 关 逍遥 津 ; 湖 的 芜 城 市 带 承接 产 业 转 移 示 范 区积 极 推 进 泛 长 三 角 区域 合 作 的 请 黄 盖墓 : 马鞍 山的太 白楼 、 白墓 等 。 太
县 ( 、 ) 0 8 , 区域 面 积 76万 平方 公 里 , 口 3 5 生产总值为 10 2 亿元, 市 区 。2 0 年 该 . 人 08 05 . 9 按可比价格计算, 比上年增长 1.%, 29
万人, 国内 生产 总值 5 1 亿元 , 别 占安徽 省 总量 的 5 %、5 88 分 4 4 % 增 幅 比上 年提 高 0 . 百 分点 。比全 国 高 42个 百 分点 。2 0 2个 . 05 和 6 %。其 政 治 、 济方 面 的重要 地 位 由此可 见 。 6 经 年 — — 2 o 年 ,皖 江 城 市 带 实 际 利 用 外 资额 年 均 增 速 达 到 o8 4 %, 别 比全 国 、 三角 、 3 分 长 中部地 区 高 2 . 2 . 78 %、5 %和 1. 4 54 %。
“ 皖江 城 市 带承 接 产业 转 移 示范 区 ” 国 家首 个 以“ 业 转 积 达到 6 3 公 顷 , 中未利 用 土地 总 计 7 . 是 产 3万 其 33 6万 公顷 , 占全 省 移” 为主 题 的 规划 区 , 安 徽省 首 个 跻身 国家 战略 层 面 的大 型 总 量 的 6 . %, 是 22 2 可开 发 利用 潜 力 大 。 () 动 力 。皖 江 城 市 带 2劳 区域 规 划 项 目。其 主要 依 托 为 皖 江城 市 带 , 安徽 省 内长 江 流 总 人 口 3 5 , 动力 资 源丰 富、 本 相 对较 低 , 大量 的 熟 即 0 8万 劳 成 有 域 附近 地 区 , 括合 肥 ( 会 )芜 湖 、 鞍 山 、 包 省 、 马 铜陵 、 庆 、 州 、 练 产业 工 人 , 安 池 劳动 力平 均 成 本只 相 当于 沿 海地 区 劳 动 力成 本 的 巢湖 、 州 、 城 九 市 , 滁 宣 以及 六 安 市 的金 安 区和 舒城 县 , 5 共 9个 二 分之 一 至三 分之 一 。 () 3 资本 。据 统计 ,0 9年安 徽 省 国 内 20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水利规划最终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水利规划最终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巢湖市水利专项规划工程编号:2010232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2010年9月“未加盖院勘察设计文件图纸专用章者对外无效”前言巢湖市位于安徽省中部,濒临长江,环抱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因湖得名。

现辖庐江、无为、和县、含山四县和居巢区。

全市总面积9423平方公里,2009年末总人口456.8万,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529.3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2880元。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巢湖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快,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五个县(区)均被列入全国粮棉生产大县,并先后进入全国粮、油百强县行列。

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基本形成建材、机械、纺织、医药、食品等支柱产业,拥有一批具有一定实力和规模并在省内外同行业中占有一定地位的骨干企业。

城市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综合配套功能明显增强,荣获“全国卫生先进城市”称号。

根据2010年初批复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总体规划》,巢湖市为示范区十大城市之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巢湖集中区建设的基本定位是“三基地一新城”,即:建设成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先进加工制造业基地。

充分发挥我市临江通海、要素供应充足和生产成本低廉等优势,积极承接化工、电工器材、汽车配件、造船、农副产品加工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努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将巢湖集中区建成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加工制造业新兴成长区和集聚地。

建设成为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煤化工基地。

以上海华谊安徽煤基多联产精细化工基地为依托,建成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以煤直接气化为龙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化工基地,同时积极引进国际知名的化工企业,进一步延伸煤化工后续产品,致力于打造世界级新型煤化工基地。

建设成为皖江地区的中转物流基地。

依托长江深水岸线资源开发,以大运量工业项目建设为主,构建立体综合交通平台,重点建设无为二坝、和县郑蒲等综合性港区,将巢湖集中区建设成为现代化、综合性、多功能的物流基地。

皖江城市带

皖江城市带

空间格局


根据规划皖江城市带囊括了合肥、芜湖、马鞍 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 九市全境的以及六安市金安区、舒城县,共59 个县(市、区)。 2008年,该规划区人口3058 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达5818亿元,分别占安 徽省的45%和66%。 而根据规划从皖江城市带各市产业现状、资源 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考虑,提出了构建“一轴 双核两翼”的产业空间格局的构想。

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安徽财经大学 等)
皖江城市带经济建设成果
据安徽省发改委的数据 显示,2015年,皖江示 范区生产总值达到 14639.3亿元,增长 9.6%;引进亿元以上省 外投资项目到位资金 5891.5亿元,增长 14.3%;实际利用外商 直接投资95.3亿美元, 增长12.3%,大大超过 2010年皖江城市带获批
自主创新

皖江示范区的建设,将自身在部分优势的产业方面将 重点打造。加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在 汽车、机械设备、家电、冶金、化工等优势产业和电 子信息、生物、公共安全等高技术产业领域,吸纳一 批高端人才,引进一批先进技术,实施一批标志性创 新工程,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引 领产业集群式承接。积极培育创新型企业,加快完善 创新融资平台,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依托 重大科技专项攻关,共建多种形式的产学研战略联盟, 推进自主研发合作。
皖江城市带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既是长三角产业发展共生圈的重要组 成部分,是长三角城镇体系的延伸和补充,也是沿长江经济带中发达地区 进一步扩张延伸与带动发展的纽带。

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增长极
在中部地区几大城市群中,皖江城市带不仅紧临长三角,发展基础 良好,而且具有水资源、岸线资源和环境容量等方面的组合优势。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基础设施规划的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基础设施规划的通知

0 千两 支” 内河航 道骨 架体 系基 本形 成 , 西 50千伏 皖电 东送 通 道 ,皖江 南北 电 网 以芜湖港 、马 鞍 山港 、安 庆 港 、合 肥 港 主 有序相连 。到 20 0 9年底 ,示 范 区拥有 5 0 0

要 港 口和铜 陵 港 、池 州 港 、巢 湖港 、滁 州 千 伏 变 电 站 1 O座 ,变 电 容 量 占 全 省 的
综合 交通 运输 网络 日趋完善 九 江城 际 铁路 前 期 工作 进展 顺 利 ,铁 路 跨
公路 运输 网络 基 本建 立。公 路 建设 迈 越式发 展的序幕全面拉开 。
, —— '
《 安徽省人 民政 府公报 》2 1 0 1年笫 8号
水运条件 明显 改善 。合 裕 航 道 部 分航 区拥有统 调 电厂 2 5座 ,总装 机 14 . 2 0 5万 段完 成疏 浚 改造 ,合肥 港 综 合码 头 、巢 湖 千瓦 ,装机 容量 占全 省 的 4 .% ,其 中火 37 O3 J 0. 港巢城 港 区一 期工 程 竣工 使 用 ,合 裕 航 道 电装机 14 . 万 千瓦 ,水 电装 机 10 1万

标准 。 铁路 客 货 运 网络 加 快 形 成 。京 沪 等 9
条干线铁 路 和合 宁 等 2条快 速 客运 专 线 投
入运 营 ,区域 间铁 路 客 货运 输 交流 能 力 大
第一 章
建设基础
幅提高 ;京 沪 高速 铁 路 ,合蚌 、合 福 客 运
近年来 ,示 范 区基 础设 施 建设 步 伐 不 专线 、宁安城 际铁 路 、阜 六铁 路 、宁西 铁
各 市 、县人 民政府 ,省政 府各部 门 、各直 属机构 :
发给你们 ,请认 真组织 实施 。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构想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构想


要 :国务 院正式批准成立皖 江城 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 区。是安徽 融入 长三 角、加快跨越式发展 的难得
机 遇 ,也 是 实现 安 徽 在 中部 地 区率 先 崛起 的 关 键 一 步 ,必将 掀 起 皖 江新 一 轮 大开 发 大开 放 高潮 。在 各 种 形 式 的 经
济活动 中,旅游往往起 着重要 的先导与推动作 用,因此皖江城 市带的旅游 产业也 必将迎 来发展 的黄金 时期 ,此背 景下本文首先 阐述 了在 皖江城 市带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性 ,并提 出皖江城 市带旅 游产 业发展 的战略 构想,最后 分
进入新世纪 ,经济全球化和 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 展 , 国际产业转移加快 推进。受 国际金融 危机 的影响 ,国际产 业转移和资本流动格 局正在 发生深刻 变化 ,进一 步加 快沿 海地区产业升级是我 国应对 国际金融 危机 、提升 国家 整体 竞 争力的战略需要 。20 0 8年初胡锦 涛总书记在 安徽视察 工 作时指出 :“ 安徽要充分发 挥区位优 势、 自然 资源优势 、劳
安徽发展 、促 进 中 部地 区崛起 中发挥 更 大 作 用 ;到 2 2 00 年 ,示范区整体经济实力 大幅提 升 ,以先 进制 造业和 现代 服务业为主的产业体 系进 一步完 善 ,主导 产业核 心竞 争力 明显增强 ,自主 创新 能力 居 于全 国前 列 ,生态 环境 优美 ,
社 会 文 明 和 谐 ,人 民 生 活 富 裕 ,与 长 三 角 分 工 合 作 、 优 势
国 家 实 施 促 进 中部 地 区 崛 起 战 略 的 重 点 发 展 区域 ,也 是 长
根据 《 规划》,皖江城 市带 承接 产业 转移 示 范 区立 足
安徽 ,依托 皖江 ,融入长三角 ,联接 中西部 ,战略定位是 : 合 作发展的先行 区 ,科 学 发展 的试验 区,中部 地 区崛起 的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简要说明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简要说明

二、规划的主要亮点 3、第一次将滁州的优势产业纳入国家重点支 持领域 装备制造业领域 原材料产业领域 轻纺产业领域 高技术产业领域 现代服务业领域 现代农业领域
二、规划的主要亮点 4、第一次得到国家优惠政策的支持 5大支持方面:城镇化 ,园区建设 ,交通 基础设施建设 ,水利建设 ,信息基础设施 建设 。 5类政策领域 :投资政策 ,财税政策 ,金 融政策 ,土地政策 ,对外开放政策 。
• • • •
三、实施好规划的几点建议
坚定不移地融入南京都市圈
• 充分利用南京丰富的科教、文化等都市资源 • 更加注重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形成良性竞争, 产业互补的发展格局 • 建设南京都市圈后花园 • 超越南京都市圈,以上海为核心,以整个长三角、 闽三角为重点,放眼全国。
三、实施好规划的几点建议
• • • • • 进一步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发展壮大一批规模和水平居全国前列的产业集群 培育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和 世界知名品牌
Hale Waihona Puke 二、规划的主要亮点3、提出了比较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
总的是四个方面的指标,共16项,主要三项: • 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以上 • 人均水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 城镇化率达到55%
二、规划的主要亮点 (二)规划所体现的滁州亮点 1、第一次把滁州全境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第一 次进入安徽开发开放战略
回顾以往的安徽发展战略,特别是区域开发开放战 略,滁州长期处于边缘化地位。 上世纪80年代中期。 上世纪90年代。 进入新世纪以来 。
二、规划的主要亮点 2、第一次对滁州的发展进行了科学定位 承接产业转移的“前沿”和“重要一翼”。 先进制造业基地。 现代服务业基地。

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方案

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方案

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方案(2010年2月1日)为全面贯彻落实《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示范区规划》),根据《国务院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批复》(国函[2010]5号)和《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决定》(皖发[2010]2号),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进度(一)目标分解。

《示范区规划》提出了16项主要指标。

结合实际,增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省外资金、固定资产投资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项指标,并预测了2015年目标值,这22项指标构成实施《示范区规划》2015年主要目标表。

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将选择可以分解的指标,分解下达到示范区各市、县(市、区,下同),作为落实工作任务和检查工作成效的重要依据。

对无法分解到市的目标,各市和省直有关部门也要纳入工作计划,采取相应措施,努力实现目标。

(二)进度妥求。

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战略步骤,分三个阶段实施。

一年打基础。

2010年是示范区建设的开局之年,全省上下要积极行动起来,全面启动示范区建设的各项工作,形成合力,扎实推进,为实施《示范区规划》开好局、起好步。

示范区宣传推介深入开展,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工作机制基本建立,引进资金和项目明显高于上年,一批产业层次高、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开工建设,示范区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三年见成效。

到2013年,示范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品牌基本确立,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初步形成科学承接产业转移的体制机制,示范区的产业承载、自主创新和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实力明显壮大,实施《示范区规划》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

五年大发展。

到2015年,《示范区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体制机制与沿海发达地区全面对接,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人居环境良好,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带动全省加快发展。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集群结合的对策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集群结合的对策
VO13 . . O NO 8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集群结合的对策
汪 陈 友
( 淮南师范学院 经 济管理 系 , 安徽 淮南 2 20 ) 3 0 1


要 :区际产业转移的动因在于市场导向的内生因素和政府主导的外生因素 。皖江城市 带在承接产业 转移过程
中, 应通过提升现有产业集群优势 , 发展创新 型集 群 , 以工业 园区( 开发 区) 为载体 , 做足“ 、 精 ” “ , 专” “ 、 特” 依托产业 集群 专业镇发展“ 块状经济” 形成 吸引产业转移 的多样化平 台, , 以及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支撑体系完善等对策来实 现与产业 集群的结合。 关键词 :皖江城市带 ;产业 转移 ;产业集 群
刘易斯的劳 动密集型产业转 移理论 把劳动密 集型产业作为产业转移的主体 , 并且把产业 转移
与比较优势 的变化相联 系。波特 的竞 争优势理 论 首先提 出了价值链 的概念 , 他认 为产业价值 链 的不同环节可 以拆分开来 , 价值链 的拆分使得
产业链 的不 同环 节可 以在不 同的地 区或 国家进 行, 于是国际产业转移成为跨 国公 司实现 由其主 导的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主要途径 。 然而 , 以上产业 转移 的动因研究基本 围绕 国 际间的产业转移 , 很少涉及一 国范 围内的不 同地 区之间的产业转移 问题 , 以及产业转移与产业集 聚的结合 问题。本文认为 , 区际产业转移的动因
化全 国的产业布局 , 避免重复建设 , 必然要求在产 业发展上体现差异性 、 层次性 , 这样就会形成 由政
府 主导 的外生 型产业 转移模 式 。 二 、 业转 移与产 业集 群 的相互 作用机 制 产
强集群 向心力与竞争力 。当前 , 皖江城市带 已经

皖江城市带简介

皖江城市带简介

皖江城市带简介(2009-8-11 作为安徽第一个进入“国字号”的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范围为安徽省长江流域,记者了解到,示范区已经由早期的9 个市扩容了,除了原先涵盖在内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全境,新增加了六安市金安区、舒城县,共59 个县(市、区),辐射安徽全省。

)成员市:9 个。

由合肥、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巢湖、宣城、池州、滁州9 市组成。

数据:面积5.6 万平方公里,占安徽省的40.3%;人口2120.3万,占全省的32.5%;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2254.5 亿元,占全省的41.9%。

目标:建成临江产业密集带、沿江城镇密集带,到2010 年,沿江城市群的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2500 元,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地区的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5000 元。

开放促开发加速融入长三角皖江城市带最大的特点是与长三角的紧密关系。

“无缝对接长三角”,皖江城市带的人们喜欢这样描绘他们与长三角的关系。

加速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安徽省委、省政府确立“东向发展”战略为今后较长时期发展的基本战略。

“沿江地区无论从区位、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看,都是东向发展战略的前沿地带和桥头堡,发挥对全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安徽省发改委副主任吴劲松表示。

安徽省1990年7月拉开沿江开发开放的序幕,正是在同年4月浦东开放开发的大背景下。

“抓住机遇、开放皖江、强化自身、呼应浦东、迎接辐射、带动全省”成为当时安徽省的重大决策。

2006 年8 月,《沿江城市群“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确立了皖江城市带作为“全省对外开发的门户”的战略定位,要求“主动迎接长三角辐射,推进基础设施、产业体系、市场体系、管理体制的全面对接,成为率先接轨长三角、接轨国际的开发型经济区域。

”而在皖江示范区规划中,把省会合肥纳入其中,并作为增长极发挥带动作用,是这次规划的一大亮点。

这就突破了2006年中央10 号文件对皖江城市带的范围定义,可称为“新皖江”。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城镇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城镇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城镇体系规划的通知【法规类别】国家计划【发文字号】皖政办[2011]44号【发布部门】安徽省政府【发布日期】2011.06.13【实施日期】2011.06.13【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城镇体系规划的通知(皖政办〔2011〕44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城镇体系规划(2010-2015年)》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一一年六月十三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城镇体系规划(2010-2015年)二〇一一年六月目录第一章总则(5)第二章发展目标(8)第三章示范区城镇发展战略(11)第一节示范区战略定位(11)第二节城镇化发展战略(11)第三节城镇空间发展战略(13)第四章示范区城镇体系优化与完善(14)第一节城镇体系空间重组(14)第二节集中区空间布局(17)第三节开发园区空间布局(20)第四节城镇规模等级优化(21)第五节城镇职能结构优化(24)第六节优化与完善策略(28)第五章示范区空间统筹与利用(32)第一节示范区区域空间统筹(32)第二节示范区区域综合交通统筹(41)第三节示范区区域性基础设施廊道控制(47)第四节示范区区域供水保障体系(50)第五节示范区区域防洪工程体系(52)第六节示范区区域社会公共服务设施体系(54)第七节示范区区域生态保障体系(60)第八节示范区旅游发展与服务体系(64)第九节示范区信息与能源保障系统(67)第六章示范区区域空间管治(74)第七章实施规划的措施与政策(87)第八章附则(90)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目的为落实《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促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城镇协调发展,优化示范区城镇体系,指导区域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统筹示范区空间利用,编制《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城镇体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的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的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0.09.03•【字号】皖政办秘[2010]119号•【施行日期】2010.09.0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正文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的通知(皖政办秘〔2010〕119号)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以下简称《目录》)已经国家发展改革委审定批复,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对照《目录》确定的重点领域,明确产业发展方向,科学合理布局,进一步深化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扩大与珠三角、环渤海、海峡西岸、港澳台等地区的交流合作,逐步形成以现代农业为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格局。

要综合把握产业发展所需的资源和能源、环境容量、人口分布、布局规模等要素条件,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努力构建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产业体系。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用足用活政策,搞好协调服务,提高项目审批、土地征用、环境评价等环节的工作效率,力争项目尽早落地、尽快发挥效益。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一○年九月三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一、装备制造业(一)汽车。

1. 第三方汽车及零部件公共检测机构能力建设2. “产、学、研”相结合的汽车关键零部件技术中心建设3. 公告内汽车企业(集团)之间兼并重组的结构调整项目(二)机械装备。

1. 先进高纯度多晶硅提纯工艺技术与关键装置开发制造2. 智能电网设备及新型输变电设备开发制造3. 新型、专用电缆及电缆附件等制造4. 节能降耗变电产品设计与制造5. 新型通用机械零部件设计与制造6. 新一代单缸柴油机、通用小汽油机及工程机械用大中型柴油机等内燃机及配附件设计与制造7. 余热、余压、高炉尾气综合利用等发电机组及关键配套设备设计与制造8. 固体垃圾处理及资源回收利用设备设计与制造9. 新型水工设备及产品设计与制造10. 大型水泥熟料、特种玻璃、新型墙材等建材专用设备及关键零部件开发与制造11. 长江航运标准化船型、芜申运河航运标准化船型、淮河航运标准化船型开发与建造12. 铸造和热处理专用设备及关键零部件设计与制造13. 专业化生产及服务中心、企业兼并重组、检测、试验设施等重点建设项目14. 重点工程引进的关键设备本地化开发二、原材料产业(一)冶金。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看安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看安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看安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摘要: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批复和实施,为安庆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大的历史机遇。

从城市规划的视角,提出承接产业转移规划工作一些设想和建议。

关键词:安庆市承接产业转移规划建议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长怀向海之心的皖江龙翘首起浪,即将巨龙腾飞。

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九个城市之一,安庆作为安徽省三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三大产业组团之一、六大交通枢纽之一的地位在规划中得以明确体现,石油化工、轻工纺织、装备和机械制造、建筑建材和新材料、文化旅游、农产品加工等六大优势产业得以进一步确定和显现。

随着示范区规划实施,国家各项优惠政策的支持,安庆已成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先试的重要功能区。

做为人口大市和资源大市,安庆市辖一市七县三区,面积1.53万平方公里,人口611万人,具有区位、资源、产业、文化和教育、市场、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发展优势,面对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

在看到良好的发展态势的同时,我们也要认真分析制约快速发展中一些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着力加以解决,促进安庆更快更好的发展。

从城乡规划的角度看,存在一些结构性的差距和弱势,表现在:一、对外立体交通格局尚需完善。

安庆市境内有国家高速公路3条,省高速公路1条,水运方面,安庆港辖区长江岸线总长247公里,天柱山机场正常开通的航线有3条。

在经济发展进入铁路和航空港主导经济发展的阶段,各地都十分重视铁路和航空港建设。

铁路和航空港安庆只有运输形式,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非常有限。

多年来安庆交通通道密而不畅,而且一直没有快速通往长三角的交通运输体系,制约了与长三角的联系,影响了安庆的快速发展。

二、内部功能分区不尽合理影响市级经济和园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核心就是要形成若干功能明确、特色鲜明的中心。

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承接能力分析

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承接能力分析

题 的区域发 展振 兴规划 —— 《 皖江城 市带承 接产业 转
产业承接力 的研究则更少 。展宝卫 ( 2 0 0 6 ) 从吸引力、 鉴 别力 、 支 撑力 和发 展力 四大 能力 出发 构建 了包 含 8
个 定量 指标 、 1 2 个 定性 指标 的评价 指 标 体 系 , 通 过 层 次 分析 、 专 家打 分 的方 法 对一个 地 区 的产 业 承接力 进
低、 基础设施不完善、 劳动力素质低等 , 这些因素就表
现为产 业 承接力 。如 果 承接 地 的产 业 承 接 力不 高会 让转移 方 对该地 区 的产业 转 移 有 所 顾 虑 甚 至放 弃 产 业 转移 , 可 以说 产业 承接 力高 低是 能否 成功 实现 产业 转移 的一 个重要 因素 。 从 目前 针对 我 国地 区产业 转移 的研 究进 展来 看 ,
2 0 0 3 ) ( 刘 嗣 明, 2 0 0 7 ) 、 企 业 的迁 移 成本 ( 俞 国琴 , 2 0 0 6 ) 、 地 方政 府行 政 干 预 等 ( 程必定 , 2 0 1 0 ) ; 从 产 业
承接地 角 度 来 看 , 制 约 因素 有 承 接 地 的 工 业 化 水 平
指标 。从 பைடு நூலகம்有 的研究 成果 来看 , 选取 的指标 绝大部 分 是总 量指标 , 而总量 指 标 不 能 很好 地 反 映 一个 地 区 , 特别 是一个 地 理范 围很大 的 区域 的真 实发 展水平 , 鉴 于此 , 有必 要将 总 量 指标 改 为 平 均指 标 。另 外 , 部 分
移示范区规划》 获国务院正式批复 , 标志着皖江城市 带承 接产业 转移 示 范 区建 设 正式 上 升 到 国家 战 略 层
面。随着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载体逐步成形 , 产 业综合配套能力得 到提升 , 但也面I 临 着诸多挑战, 特

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议

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议
必 要 。 府 部 门 应 主 动 推 介 示 范 区 的 现 状 和 发 展 前 景 , 内 媒 政 省 体 要 加 大 对 示 范 区 的 推 介 , 示 范 区 的 城 市 也 应 当 积 极 打 造 城 市 广 告 ,通 过 多 层 次 全 方 位 的 舆 论 宣 传 努 力 扩 大 示 范 区 的 影
( ) 大示 范 区 的 宣传 力 度 五 加 示 范 区 的 长 远 发 展 离 不 开 资 金 支 持 , 这 就 需 要 更 多 的 企
皖江城市带 包括合肥 、 湖 、 鞍 山、 陵、 庆 、 州 、 芜 马 铜 安 池 巢 湖、 州 、 城九市 , 滁 宣 以及 六 安 市 的 金 安 区 和舒 城 县 , 5 共 9个 县
持 ; 力 推 进 企 业 与 高校 及 科 研 院 所 的 合 作 , 建 共 同的 研 发平 大 创
皖 江 城 市 带 承 接 产 业 转 移 是 安 徽 发 展 的重 大 机 遇 和 挑 战 , 给 安 徽带 来 了梦 寐 以求 的 宝 贵 机 遇 ,示 范 区城 市 应 充 分 发 挥 自 身 优 势 , 动 承 接 产 业 转 移 , 极 推 动 转 型升 级 , 断探 索 科 学 主 积 不 发 展 的 新 途 径 , 力 构 建 区 域 分 工 合 作 、 动 发展 的 新 格 局 , 努 互 率 先 实 现 中 部 崛起 ,早 日把 示 范 区 打 造 成 为 促进 中部 崛起 的重 要 增 长 极 , 安徽 加 速 崛 起 进程 注 入 更 加 强 大 的动 力 。 为
行 , 快 农 村 信 用 合 作 社 的改 造 ; 大 直 接融 资 比重 , 励 中小 加 扩 鼓
( ) 理 规 划 土地 使 用 六 合 安 徽 是传 统 的农 业 大 省 , 地 面 积相 对 较 为 充裕 。 是 随着 耕 但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通知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通知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10.01.20•【文号】发改地区[2010]97号•【施行日期】2010.01.2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正文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通知(发改地区[2010]97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各有关单位:根据《国务院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批复》(国函[2010] 5号)精神,现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印发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皖江城市带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点发展区域,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辐射最接近的区域,具有环境承载能力较强、要素成本较低、产业基础和配套能力较好等综合优势。

加快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顺应国内外产业转移新趋势,探索建立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的客观需要,对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在全国范围形成更加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要认真领会国务院对《规划》的批复精神,把《规划》实施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探索承接产业转移新途径和新模式的重要举措,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挖掘发展潜力,推动安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请安徽省人民政府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完善工作机制,认真落实示范区建设的各项任务,密切与长三角等沿海地区的经济联系。

要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编制具体实施方案和重点领域的专项规划,按照《规划》确定的产业承接发展重点,抓紧推进相关工作。

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要继续加强与安徽省的合作,健全工作机制,不断深化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结合《规划》的实施,引导和支持本地产业向示范区有序转移,加快推进自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请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加强对示范区建设的指导和协调。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年)的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年)的通知
平 ,为 示 范 区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提 供 技 能 型 人
成 多途 径多 形式 实现工 学结合 的局面 ,推 动 “ 企 一 体 ” 改 革 取 得 明显 进 展 。 校
创 新 职业 教 育 运 行 机 制 ,完 善 职 业 教
才保 障 ,为全省职业教育发展 作 出改革 创 新示范 。
为贯彻落实 《 国务 院关 于皖江城市带 承接产业转移示 范区规划 的批 复》 ( 函 国
[ 00 2 1 ]5号 ) 《 、 中共安 徽省 委 、安徽 省 人 民政府关于皖江城市带承 接产业转移示
教育 发 展 迅 速 。20 09年 末 ,示 范 区有 中
等 职 业 学 校 37所 ( 中 技 工 学 校 6 4 其 3 所) 、在校 生 5 . 6 6万人 ( 中技 工 学 校 其 62万人 ) . ,分别 占全省 的 5 % 、5 . % ; 5 91
力 度 ,在办学 机制 、校企合作 、人才 培养 模 式 、终 身 教 育 体 系 建 设 等 方 面 先 行 先
示 范 区 中等 职 业 教 育 年 招 生 规 模 达 到 2 0万 人 左 右 ,在 校 生 规 模 保 持 在 5 0万 人 以上 ,高 中阶 段 教 育 职普 规 模 大 体 相 当 。
领 、就业 为 导 向 、素 质 为 基 础 、能 力 为 本 位 ,动 态 更 新 专业 、课 程 和 教 材 ,基 本 形
(0 8 2 1 年 ) ,围绕示范 区承 接 产业 20 - 0 2 》
发 展 对 高 素 质 劳 动 者 和 技 能 型 人 才 的 需 求 ,保证 事业 规模 、调整 内部结 构 、强 化 基 础 能 力 、深 化 教 产 合 作 、提 升 服 务 水

皖江城市带

皖江城市带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国家级示范区,规划范围为安徽省长江流域,成员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全境和六安市的舒城县、金安区,共59个县(市、区),辐射安徽全省,对接长三角地区。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设立在安徽工业大学。

“一轴”包括芜湖、马鞍山,铜陵、巢湖,安庆、池州6个沿江市,这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轴线;“两核”指合肥、芜湖,这是我省目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两大增长极,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区域;“两翼”包括滁州和宣城市,着力打造承接沿海地区特别是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

同时,规划还从空间上对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实现产业与城镇互动发展作出了整体安排。

规划主要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提出了到2015年的发展目标:一是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8年翻一番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农业基础地位稳固,非农产业比重进一步提高;三是开放合作不断加强,区域合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基础设施、市场体系、体制机制等与沿海发达地区全面对接;四是公共服务日趋完善。

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五是人居环境更加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节能减排效果明显,生态环境保持良好。

规划还对2020年的目标进行了展望,到那时,皖江城市带将建成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带。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住机遇促发展:产业承接围绕产业升级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吸纳资本、技术、人才、品牌等要素,明确了皖江城市带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方向。

重点从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提升原材料产业,加速壮大轻纺产业,着力培育高技术产业,积极发展与长三角联系紧密的现代服务业,建设现代农业等方面提出了产业承接发展的重点。

指出了区域产业承接的重点和方向,指导性较强;明确了各产业基地(集群)的建设内容,重点突出。

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研究

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研究

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研究摘要:当前,我国区域经济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有序的产业转移势在必行。

本文将主要以定性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将首先介绍皖江地区的现状,然后分析皖江地区同东部地区在产业转移方面的合作和产业升级。

旨在通过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研究,提出在承接产业转移时所存在的不足,以及在承接产业转移时注重自身产业的升级,为中部其他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借鉴。

关键词: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产业升级一、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的背景当前,我国区域经济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需要进行产业转移,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一方面,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等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持续上升;另一方面,广大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产业发展空间相对较大。

在此背景下,加快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的形成,这是国家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一个重要立足点。

皖江城市带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区域内长江黄金水道、快速铁路、高速公路等综合交通体系比较完善,区位优势明显;与长三角地区山水相连、文化相近,产业分工互补,合作基础较好;经过多年的发展,产业基础良好,配套能力较强。

①二、皖江城市带的现状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土地面积7.6万平方公里,人口3058万人。

区内水资源、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在gdp方面。

安徽省2000年gdp为3038.24亿元,2009年则增加为10191.48亿元,增长了235.44%。

皖江城市带的gdp总和由2000年1641.74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5975.37亿元,增长了263.97%。

2009年其对于全省的贡献率也达到了58.63%。

在产业结构方面。

皖江地区2009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0.73:53.20:36.07,发展到2010年的9.71:56.11:34.18。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示范区规划解读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示范区规划解读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容
国家战略规划出台的背景 规划出台的战略意义 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战略定位 规划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规划的实施 承接产业集中区建设——规划最大亮点 承接产业集中区建设——规划最大亮点 服务于示范区建设,城市科学研究工作者需 服务于示范区建设,城市科学研究工作者需 关注的主要课题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 当前, 体化深入发展, 体化深入发展,国际国内产业分 工加速调整, 工加速调整,产业跨区域转移的 趋势日益明显。 趋势日益明显。我国东部沿海地 区受要素成本持续上升、 区受要素成本持续上升、资源环 境压力明显加大、 境压力明显加大、周边国家竞争 加剧等因素的影响, 加剧等因素的影响,迫切需要加 快经济转型,推动结构升级, 快经济转型,推动结构升级,促 进产业转移。 进产业转移。中西部地区基础设 施日臻完善,要素成本优势明显, 施日臻完善,要素成本优势明显, 内需市场广阔,发展潜力巨大, 内需市场广阔,发展潜力巨大, 在实施扩大内需、 在实施扩大内需、落实产业调整 和振兴规划等政策措施的强力推 动下, 动下,承接长三角等东部沿海地 区和国外产业转移的步伐明显加 快。
皖江城市带承东启西、连南接 皖江城市带承东启西、 区域内长江黄金水道、 北,区域内长江黄金水道、快 速铁路、高速公路等综合交通 速铁路、 体系比较完善,区位优势明显; 体系比较完善,区位优势明显; 与长三角地区山水相连、人缘 与长三角地区山水相连、 相亲、文化相近, 相亲、文化相近,产业分工互 合作基础较好; 补,合作基础较好;自主创新 特色鲜明,产业基础良好, 特色鲜明,产业基础良好,配 套能力较强;矿产、土地、 套能力较强;矿产、土地、水、 劳动力资源丰富, 劳动力资源丰富,长江岸线条 件优越,承载空间较大; 件优越,承载空间较大;综合 商务成本低,生态环境优良, 商务成本低,生态环境优良, 宜业宜居。20世纪 年代以来 世纪90年代以来, 宜业宜居。20世纪90年代以来, 安徽着力推进皖江开发开放, 安徽着力推进皖江开发开放, 加快推进与长三角一体化进程, 加快推进与长三角一体化进程, 承接产业转移规模不断扩大, 承接产业转移规模不断扩大, 为设立示范区奠定了良好基础。 为设立示范区奠定了良好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谢阅读
11
二、规划的主要亮点
8、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性强的支持政策
• 先行先试权 • 适时调整行政区划 • 土地政策 • 环保政策 • 投资政策 • 财税政策 • 金融政策 •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2020-5-17
谢谢阅读
12
二、规划的主要亮点
9、其它亮点
• 超前谋划了一体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建设 • 对全省其它地区的带动 • 明确国家发改委牵头实施,定期组织评估
• 区域全面发展规划 • 两型社会建设规划 • 生态经济规划 • 自然保护规划 • 产业发展规划
2020-5-17
谢谢阅读
5
二、规划的主要亮点
2、确立了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 基地的战略定位
• 进一步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 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 •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 发展壮大一批规模和水平居全国前列的产业集群 • 培育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和
2020-5-17
谢谢阅读
9
二、规划的主要亮点
6、以多种方式对示范区的产业项目进行了规 划
• 文字、专栏 • 基地、集群 • 规划是国家今后审批项目的主要依据 • 规划为承接产业的重点提出了方向
2020-5-17
谢谢阅读
10
二、规划的主要亮点
7、把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上升到国家 层面
2020-5-17
(二)编制过程
• 2008年7月,提出初步构想。 • 2009年1月,国务院批准请示。 • 2009年2月,正式启动。 • 2009年7月,国家调研。 • 2009年11月,国家发改委通过。 • 2010年1月,国务院通过。
2020-5-17
谢谢阅读
4
二、规划的主要亮点
(一)规划自身亮点 1、选题不同于其它已经出台的各类区域规划
一、规划背景和编制过程
二、规划的主要亮点
三、实施好规划的几点建议
2020-5-17
谢谢阅读
2
一、规划背景和编制过程
(一)背景
• 胡锦涛总书记08年1月来皖重要讲话 • 我国产业转移大趋势 • 安徽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的大发展 • 安徽的区位优势
2020-5-17
谢谢阅读
3
一、规划背景和编制过程
▪ 在招商引资的区域上,加强面向长三角、珠三角 等地区的招商,加强与央企合作对接工作,着力 引进世界500强、中国100强企业和上市公司。
▪ 在招商引资模式上,积极探索“飞地开发”等合 共建模式。
2020-5-17
谢谢阅读
23
结束语
当前,滁州已经走在示范区建设的前列,我们要 紧扣示范区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和进入全省“第一 方阵”的目标,大力强化园区、城镇两大载体建 设,以更加务实的举措、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 优惠的政策、更加主动地承接大规模产业转移, 努力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中走在全省前列, 实现率先崛起。
2020-5-17
谢谢阅读
13
二、规划的主要亮点
(二)规划所体现的滁州亮点 1、第一次把滁州全境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第一
次进入安徽开发开放战略
回顾以往的安徽发展战略,特别是区域开发开放战 略,滁州长期处于边缘化地位。 上世纪80年代中期。 上世纪90年代。 进入新世纪以来 。
2020-5-17
谢谢阅读
20
三、实施好规划的几点建议
充分重视城镇化对工业化促进作用
• 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 • 城镇化是实现要素集聚的前提条件 • 城镇化是我市“十二五”期间的一项重要战略任
务。
2020-5-17
谢谢阅读
21
四、用足用活规划,开创招商引资工作新局面
(一)规划对于招商引资工作的重要意义
示范区是“国字号”,是金字招牌,有利于扩 大滁州在全国的影响力。
2020-5-17
谢谢阅读
19
三、实施好规划的几点建议
坚定不移地融入南京都市圈
• 充分利用南京丰富的科教、文化等都市资源
• 更加注重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形成良性竞争, 产业互补的发展格局
• 建设南京都市圈后花园
• 超越南京都市圈,以上海为核心,以整个长三角、 闽三角为重点,放眼全国。
2020-5-17
谢谢大家!
2020-5-17
谢谢阅读
24
规划鼓励在经济发展的相关领域先行先试,有 利于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发展活力。
规划专门编制示范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扶持 目录内的投资项目,为争取和引进更多项目创 造更为宽松的环境 。
2020-5-17
谢谢阅读
22
四、用足用活规划,开创招商引资工作新局面
(二)对于进一步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的几点 建议
▪ 在招商重点上,着重围绕壮大优势主导产业和培 育重点新兴产业,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招商、产 业招商,着力引进一批产业层次高、投资规模大、 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
坚定信心,走在示范区建设的前例
• 市委、市政府对规划编制高度重视、大力支持 • 规划对滁州发展明确的定位 • 滁州承接产业转移的独有的优势:区位、资源
2020-5-17
谢谢阅读
18
三、实施好规划的几点建议
认真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各项规划
一年打基础十分重要。在别人都热起来的时候, 越是要能冷静下来: • 我们的优势是什么 • 我们总体上怎么考虑 • 我们还需要什么 • 我们靠什么来支撑:基础设施的问题、承接平 台的问题、重大项目问题、融资平台的问题
世界知名品牌
2020-5-17
谢谢阅读
6
二、规划的主要亮点
3、提出了比较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
总的是四个方面的指标,共16项,主要三项: • 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以上 • 人均水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 城镇化率达到55%
2020-5-17
谢谢阅读
7
二、规划的主要亮点
4、第一次从国家战略层面描绘我省产业和城 市空间布局
2020-5-17
谢谢阅读
16
二、规划的主要亮点
4、第一次得到国家优惠政策的支持 5大支持方面:城镇化 ,园区建设 ,交通
基础设施建设 ,水利建设 ,信息基础设施 建设 。
5类政策领域 :投资政策 ,财税政策 ,金 融政策 ,土地政策 ,对外开放政策 。
2020-5-17
谢谢阅读
17
三、实施好规划的几点建议
• 一轴双核两翼 双核的意义 长江黄金水道的重要作用 对每个城市的产业进行了大致定位
• 城镇体系 突出了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 突出了经济圈、跨江发展、同城化等战略思想 对每个城市的功能进行了定位
2020-5-17
谢谢阅读
8
二、规划的主要亮点
5、提出了建设产业承接集中区的设想
• 最大的亮点之一 • 一个重要目标是推进跨江发展 • 建设方式和选点尚未形成固定的模式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简要说明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xx
2020-5-17
谢谢阅读
1
今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皖江城市带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是新中国成立以 来,我省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的区域性发 展规划,也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促进中西部地区 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而制定的第一个发展规划。 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围绕《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 转移示范区规划》进行一次学习探讨。
谢谢阅读
14
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划的主要亮点
2、第一次对滁州的发展进行了科学定位 承接产业转移的“前沿”和“重要一翼”。 先进制造业基地。 现代服务业基地。
2020-5-17
谢谢阅读
15
二、规划的主要亮点
3、第一次将滁州的优势产业纳入国家重点支 持领域
装备制造业领域 原材料产业领域 轻纺产业领域 高技术产业领域 现代服务业领域 现代农业领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