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阅读理解试题
高考阅读理解语文真题
高考阅读理解语文真题在高考语文试卷中,阅读理解部分是考察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
它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还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文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意图和文本的深层含义。
以下是一篇高考阅读理解真题的示例内容: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1-5题。
《春》朱自清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
“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题库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题库1. 题目:《致橡树》《致橡树》是一首由舒婷创作的诗歌作品,表达了诗人深情的爱和对爱人的柔情呼唤。
这首诗以语境独特的方式将爱情比喻为两株橡树,通过描写诗人对橡树的热爱和对爱人的思念,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坚定追求和深情厚意。
2. 题目:《围城》《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创作的长篇小说,以幽默的手法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荒谬和人性的困境。
小说通过讽刺、夸张、对比等手法,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城市里矛盾重重的人们的生活,揭示了人在困境中的无奈和对自由的追求。
3. 题目:《茶花女遗事》《茶花女遗事》是亚历山大·茨维特楚克创作的歌剧剧本,讲述了一个充满悲情的爱情故事。
主人公玛格丽特是一位妓女,她与年轻的阿尔芒相爱,但社会的道德约束和环境的束缚使他们的爱情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这个故事透过玛格丽特的遗事,展现了爱情的痛苦和人性的挣扎。
4. 题目:《呐喊》《呐喊》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系列短篇小说集,通过鲜明的语言和充满现实主义的笔法,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们生活的困境。
每个故事都展现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贫困、压迫和无助,激发了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对正义的追求。
5. 题目:《白鹿原》《白鹿原》是陈忠实先生创作的长篇小说,以白鹿原为背景,通过一个家族的兴衰史,展现了一个乡村社会几十年间的变革和人性的善恶。
小说通过对白鹿原上各色人物的生活描写,力图还原乡村的真实面貌,探讨了人性、命运与历史之间的关系。
6. 题目:《红楼梦》《红楼梦》是曹雪芹先生创作的一部经典长篇小说,以贾府和贾、王、薛、史四大家族为背景,通过对贾宝玉、林黛玉等主要人物的生活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荣辱悲欢和人性的复杂。
小说中多姿多彩的人物形象、细腻入微的描写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7. 题目:《茶馆》《茶馆》是老舍先生创作的话剧作品,通过对晚清至民国初年茶馆的描写,展现了这个传统场所的变迁和社会百态的变化。
戏剧中展现了人物与社会环境的矛盾冲突,以及对封建旧礼教的嘲讽和对自由、平等的渴望。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一)少年时,由于父母去遥远的五七干校劳动,我被送至外婆家寄居,做了几年北京胡同里的孩子。
外婆家的胡同地处北京西城,胡同不长,有几个死弯。
外婆的四合院是一所座北朝南的两进院子,院落不算宽敞,院门的构造却规矩齐全,大约属屋宇式院门里的中型如意门。
门框上方雕着“福”“寿”的门簪,垂吊在门扇上用作敲门之用的黄铜门钹,以及迎门的青砖影壁和大门两侧各占一边的石头“抱鼓”,都有。
或者,厚重的黑漆门扇上还镌刻着“总集福荫,备致嘉祥”之类的对联吧。
只是当我作为寄居者走进这两扇黑漆大门时,门上的对联已换作了红纸黑字的“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这样的对联,为当时的胡同增添着激荡的气氛。
而在从前,在我更小的时候来外婆家作客,胡同里是安祥的。
那时所有的院门都关闭着,人们在自家的院子里,在自家的树下过着自家的生活。
偶尔,有院门开了,那多半是哪家的女主人出门买菜或者买菜回来,于是胡同里就有了谦和热情、罗嗦而又不失利落的对话。
说她们罗嗦,是因为那对话中总有无数个“您慢走”“您有功夫过来”“瞧您还惦记着”“您呐……”等等等等。
说她们利落,是因为她们在对话中又很善于把句子简化,比如:“春生来雪里蕻啦。
”“笔管儿有猫鱼。
”“春生”是指胡同北口的春生副食店,“笔管儿”是指挨着胡同西口的笔管胡同副食店。
为了“春生”的雪里蕻和“笔管儿”的猫鱼,这一阵小小的欢腾不时为胡同增加着难以置信的快乐与祥和。
当我成为外婆家长住的小客人之后,也曾无数次地去“春生”买雪里蕻,去“笔管儿”买猫鱼,剩下零钱还可以买果丹皮和棕子糖。
我也学会了说“春生”和“笔管儿”,才觉得自己真正被这条胡同所接纳。
后来,胡同更加激荡起来,这种罗嗦而利落的对话不见了。
不久,又有规定让各家院门必须敞开,说若不敞开院中必有阴谋,晚上只有规定时间门方可关上。
外婆的黑漆大门冲着胡同也敞开了,使人觉得这院子终日在众目睽睽之下。
那时,外婆院子的西屋住着一对没有子女的中年夫妇——崔先生和崔太太。
高考真题阅读理解语文
高考真题阅读理解语文
在阅读下列文章后,回答以下问题:
《故乡的云》
故乡的云,轻柔而洁白,如同母亲温暖的怀抱。
每当我抬头仰望,那片片云朵便在我心中缓缓流淌,勾起我对故乡的无限眷恋。
小时候,我常常坐在村头的老槐树下,望着天空中变幻莫测的云彩。
它们时而像绵羊,时而像雄鹰,时而像奔腾的骏马。
我幻想着,有一天能够像云朵一样自由地在天空中翱翔。
长大后,我离开了故乡,来到了繁华的都市。
城市的高楼大厦遮住了天空,我很少再能看到故乡的云。
但是,每当夜深人静,我总会想起那些在故乡的日子,想起那些云朵,它们仿佛在告诉我,无论我走到哪里,故乡的云永远伴随着我。
如今,我已年过半百,故乡的云依然在我心中飘荡。
它们见证了我的成长,见证了我的喜怒哀乐。
每当我看到云朵,就会想起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人。
故乡的云,是我心中永远的牵挂。
问题:
1. 文章中作者对故乡的云有哪些情感?
2. 作者在不同年龄阶段对云的感受有何变化?
3. 故乡的云在作者心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4. 作者通过故乡的云表达了哪些主题?
请根据文章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回答上述问题。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成见》含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成见》含答案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4分)成见沃尔特·李普曼①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工作在这个地球的一隅,在一个小圈子里活动。
我们对具有广泛影响的公共事件充其量只能了解某个方面或某一片段。
我们的见解不可避免地涵盖着要比我们的直接观察更为广泛的空间、更为漫长的时间和更为庞杂的事物,这些见解是由别人的报道和我们自己的想象拼合在一起的。
②然而,即使是目击者也不可能原原本本地再现事件的全貌,因为经验似乎表明,他本人会对事后减弱了的现场印象作些添枝加叶的处理。
实际上,更常见的并不是他凭想象去描绘一个事件,而是对它进行改编。
绝大多数事实似乎都在某种程度上经过了有意加工。
一篇报道乃是当事人和知情者的共同产物,其中那个旁观者的角色总是带有选择性倾向,通常还会带有创造性。
我们对事实的认识取决于我们所处的地位和我们的观察习惯。
③在哥廷根曾召开过一次心理学会议,其间有一批据说是训练有素的观察家接受了一次饶有趣味的实验。
主办方预先安排了一场“事件”:突然,会议厅大门被人撞开,一个小丑冲了进来,一个持枪黑人在后面狂追。
他们在大厅中央停下厮打。
整个事件持续了不到20秒钟,“演员们”离开大厅。
会议主席要求在座各位当即写出一篇报告。
交上来的40篇报告中,关于主要事实的错误低于20%的只有1篇,有14篇的错误为20%-40%,有12篇达40%-50%,13篇高达50%以上。
而且,有24篇纯粹是杜撰了10%的细节描述,有10篇的杜撰率高于10%,低于10%的只有6篇。
这样,40名老练的旁观者针对刚刚发生在眼前的这一事件写出了一篇很负责任的报道,却使大多数人了解到一次并未发生的事件。
④要想生动详尽地察看所有事物而不加以分类概括,这会使人筋疲力尽,而且,面对五花八门的事务也没有这种可能性。
现代生活匆匆忙忙,五光十色,一些实实在在的差距使人们有了隔阂,既无时间也无机会进行密切交流,我们用头脑中已有的先入之见去填补画面。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真题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真题(一)我的少年时代是在大兴安岭度过的。
那里一进入九月,大地上的绿色植物就枯萎了,雪花会袅袅飘向山林河流,漫长的冬天缓缓地拉开了帷幕。
冬天一到,火炉就被点燃了,它就像冬夜的守护神一样,每天都要眨着眼睛释放温暖,一直到次年的五月,春天姗姗来临时,火炉才能熄灭。
火炉是要吞吃柴火的,所以,一到寒假,我们就得跟着大人上山拉柴火。
拉柴火的工具主要有两种:手推车和爬犁。
手推车是橡皮轮子的,体积大,既能走土路装载又多,所以大多数人家都使用它。
爬犁呢,它是靠滑雪板行进的,所以只有在雪路上它才能畅快地走,一遇土路,它的腿脚就不灵便了,而且它装载小,走得慢,所以用它的人很零星。
我家的手推车是二手货,有些破旧,看上去就像一个辛劳过度的人,满面疲惫的样子。
它的车胎常常慢撒气,所以我们拉柴火时,就得带着一个气管子,好随时给它打气。
否则,你装了满满一车柴火要回家时,它却像一个饿瘪了肚子的人蹲在地上,无精打采的,你又怎么能指望它帮你把柴火运出山呢?我们家拉柴火,都是由父亲带领着的。
姐姐是个干活实在的孩子,所以父亲每次都要带着她。
弟弟呢,那时虽然也就是八九岁的光景,但父亲为了让他养成爱劳动的习惯,时不时也把他带着。
他穿得厚厚的跟着,看上去就像一头小熊。
我们通常是吃过早饭就出发,我们姊妹三人推着空车上山,父亲抽着烟跟在我们身后。
冬日的阳光映照到雪地上,格外的刺眼,我常常被晃得睁不开眼睛。
父亲生性乐观,很风趣,他常在雪路上唱歌、打口哨,他的歌声有时会把树上的鸟给惊飞了。
我们拉的柴火,基本上是那些风刮倒的树木,它们已经半干了,没有利用价值,最适宜做烧柴。
那些生长着的鲜树,比如落叶松、白桦、樟子松是绝对不能砍伐的,可伐的树,我记得有枝桠纵横的柞树和青色的水冬瓜树。
父亲是个爱树的人,他从来不伐鲜树,所以我们家拉烧柴是镇上最本分的人家。
为了这,我们就比别人家拉烧柴要费劲些,回来得也会晚。
因为风倒木是有限的,它们被积雪覆盖着,很难被发现。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阅读理解5年真题汇总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阅读理解5年真题汇总一、(2024·新高考Ⅰ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千岁庵听泉刘克庄因爱庵前一脉泉,襥衾来此借房眠。
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
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
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开头交代,诗人之所以会到千岁庵借宿,是出于对庵前泉水的喜爱。
B.诗歌主要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泉流,与题目中的“听泉”二字相切合。
C.诗人雅趣与古人相通,在听泉的时候,联想到昔日曲水流觞的兰亭雅集。
D.诗人与兰亭诸贤一样,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
16.本诗采用了对比的手法,颈联写泉水的声音既响亮又微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二、(2024·新高考Ⅱ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后为山亭独卧叶梦得①过雨虚檐气稍清,卧闻刁斗起连营。
几看薄月当轩过,惊见阴虫绕砌鸣②。
汹汹南江浮静夜,寥寥北斗挂高城。
白头心事今如许,惭愧儿童话请缨。
[注]①叶梦得:南宋文学家,曾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
②阴虫:秋虫,如蟋蟀之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雨后空气清新,为山亭的夜晚凉爽宜人,然而诗人的心情却难以平静。
B.本诗第二句与辛弃疾《破阵子》中的“梦回吹角连营”一句立意相似。
C.诗人凭轩望月,浮想联翩,而阶前突然传出的虫鸣声惊扰了他的思绪。
D.颈联通过江水、星空等物象营造出了一个天高地迥、苍茫寂寥的境界。
16.如何理解诗人的“白头心事”?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三、(2024·全国甲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钱逊叔泛舟虹桥①吕本中半篙春涨绿平溪,二月江城草色齐。
舟比蜉蝣千顷外,□同斥鷃一枝栖②。
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
却讶探骊人不至③,清樽画航倩分题④。
[注]①次韵:依次用所和诗中的韵作诗。
高考语文a阅读理解真题十篇
高考语文a阅读理解真题十篇在高考语文试卷中,阅读理解部分是考察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十篇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真题的精选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阅读理解的技巧。
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文章内容摘要: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关于时间与人生价值的故事。
作者通过一个老人与一个年轻人的对话,阐述了时间的宝贵以及如何珍惜时间,实现人生价值。
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8题。
文章标题:《自然之美》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和谐。
作者呼吁人们要保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与自然和谐共处。
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9-12题。
文章标题:《科技改变生活》内容摘要:文章介绍了科技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科技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作者通过具体的例子,展示了科技给人类带来的便利和挑战。
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6题。
文章标题:《文化的力量》内容摘要:本文探讨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作者分析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行为模式,并强调了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
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0题。
文章标题:《历史的回声》内容摘要:文章通过回顾历史事件,探讨了历史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作者指出,了解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在,规划未来。
6.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1-24题。
文章标题:《语言的魅力》内容摘要:本文讨论了语言在人际交流中的重要性。
作者通过分析不同语言的特点,强调了掌握语言技巧对于有效沟通的重要性。
7.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5-28题。
文章标题:《艺术与生活》内容摘要:文章探讨了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作者认为艺术不仅是一种审美体验,也是人们表达情感和思想的一种方式。
8.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9-32题。
文章标题:《教育的意义》内容摘要:本文讨论了教育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作者强调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些提高教育质量的建议。
9.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33-36题。
历年高考真题试卷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市景观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B. 城市景观的多样性不仅丰富了人们的视觉体验,也反映了城市的活力。
C. 文章强调了城市规划者在规划城市景观时,要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D. 传统的城市景观正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现代和多元化的景观。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2. 下列关于“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教师进行个性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B. 人工智能可以模拟真实场景,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
C. 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
D. 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可能会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3. 下列关于《红楼梦》中林黛玉形象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林黛玉聪明伶俐,才情出众。
B. 林黛玉性格孤僻,多愁善感。
C. 林黛玉对贾宝玉有着深厚的感情。
D. 林黛玉的悲剧命运,体现了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4. 下列对文言文《陈情表》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陈情表》是诸葛亮为了劝阻刘备东征而作。
B. 《陈情表》中诸葛亮以“臣子之心,报国之志”表达了对刘备的忠诚。
C. 《陈情表》中诸葛亮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D. 《陈情表》体现了儒家“忠孝”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古代诗歌阅读5. 下列关于杜甫《春望》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春望》描绘了春天美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B. 《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C. 《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
D. 《春望》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体现了其“诗史”风格。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题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题高考语文阅读理解题(一)我常常遗憾我家门前那块丑石呢:它黑黝黝地卧在那里,牛似的模样: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留在这里的,谁也不去理会它。
只是麦收时节,门前摊了麦子,奶奶总是要说:“这块丑石,多碍地面哟,啥时把它搬走吧。
〞它不像汉白玉那样的细腻,可以凿下刻字雕花;也不像大青石那样的光滑,可以供来浣纱捶布。
它静静地卧在那里,院边的槐荫没有庇覆它,花儿也不再在它身边生长,荒草便繁衍出来,枝蔓上下。
慢慢地,它竟锈上了绿苔、黑斑。
我们这些做孩子的,也讨厌起它来,曾合伙要搬走它,但力气又缺乏:虽时时咒骂它,嫌弃它,也无可奈何,只好任它留在那里去了。
终有一日,村子里来了一个天文学家。
他在我家门前路过,突然发现了这块石头,眼光立即就拉直了。
他再没有走去,就住了下来:以后又来了好些人,都说这是一块陨石,从天上落下来已经有二三百年了,是一件了不起的东西,不久便来了车,小心翼翼地将它运走了。
这使我们都很惊奇!这又怪又丑的石头,原来是天上的呢!它补过天,在天上发过热、闪过光,我们的先祖或许仰望过它,它给了他们光明、向往、憧憬;而它落下来了。
在污土里,荒草里,一躺就是几百年了!……我感到自己的无知,也感到了丑石的伟大,我甚至怨恨它这么多年竟会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而我又立即深深地感到它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地生存的伟大。
21.写“以后又来了好些人〞,这“好些人〞具体指()(2分)A.村里村外的人B.看热闹的人C.关心丑石命运的人D.对天文学有研究的人22.用横线画出作者用比照的方法写丑石“无用〞的语句。
(2分)23.能准确理解文中语句“眼光立即就拉直了〞的是()(2分)A.要仔细、专心地看一看这块石头。
B.发现这块石头时的惊喜与对它的高度重视。
C.说明发现这块石头后感到莫名其妙。
D.这块石头的颜色、姿态感到奇怪。
24.对文中最后一段画横线字“屈〞做出准确解释的是()(2分)A.理亏B.弯曲C.屈服D.委曲25.作者所以赞扬丑石“伟大〞的原因最恰当的是()(2分)A.它不屈于误解、寂寞地生存。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试题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试题高考语文阅读理解试题(一)敦刻尔克撤退,英军跑了,法国就完蛋了。
号称欧洲第一陆军强国的法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抵抗了六个星期,就被德国人占领。
法国政府、“一战”的凡尔登英雄贝当元帅,授命向德国投降。
五分之三的法国领土被德国占领,剩下五分之二的残山剩水,以贝当为首,在南部维希小镇建立了一个傀儡政权,被称为“维希法国”。
法国当时的国防部副部长兼陆军次长戴高乐为伪政权的国防部长。
法国宣布投降的当晚,戴高乐将军到机场送一个英国将军回国。
两个人握手、拥抱完,英国将军上机了。
飞机滑行时,戴高乐将军突然开始拔腿追飞机。
送行的人都傻了——将军疯了,这是干吗呢?戴高乐将军身高1.98米,两腿也长,几步就追上了飞机。
英国将军回过味来,探出身子,抓住戴高乐将军的胳膊,一把就将他提上来了。
当晚,戴高乐将军飞到伦敦,立刻发表演说,宣布成立自由法国政府,号召所有法国内地不愿屈服的人们组成军队抵抗,号召法国所有海外自治领地,那些没被德国占领的,如北非、越南自治领地的法国军人,服从自由法国政府。
戴高乐将军当时只是一名准将,准将是将军当中级别最低的。
1944年巴黎光复,将军回到巴黎,他的第一个举动,就是去巴黎圣母院做弥撒,感谢上帝拯救了法国。
当他进入巴黎圣母院的时候,钟楼里面,藏着德国的狙击手。
那名狙击手瞄准了戴高乐将军,已经把他的头部套在了瞄准镜的十字线上。
如果这个狙击手扣动扳机,法国的历史肯定要被改写。
但是,狙击手在瞄准之后,被戴高乐将军伟大的人格魅力所感召,不但没有开枪,相反热泪盈眶,泣不成声,从钟楼上下来投降了。
接下来,戴高乐将军就开始主持战后法国的政务。
他组织自由法国,两次开庭审判贝当元帅,判处他死刑。
而戴高乐在国家光复之后,就功成身退,临时主席也不干了。
他下台之前,签署的最后一道命令,就是特赦了自己的老师贝当元帅。
贝当当时已经89岁了,你判不判他死刑已经无所谓了。
6年后,95岁的贝当元帅去世。
这个时候戴高乐将军回到家中,在家里待了近13年,直到1958年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他又出来领导人民建立了第五共和国。
高考阅读理解试题语文
高考阅读理解试题语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岳阳楼记》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 根据文中描述,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是什么?2.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哪些情感变化?3. 文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4. 试分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5.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是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考生在解答这些题目时,需要仔细阅读文本,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文本的深层含义,同时结合自己的语文知识,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评价。
这样的试题设计旨在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啼血红鸟》含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啼血红鸟》含答案(2022春·湖南·高二统考学业考试)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啼血红鸟钱岩木镇依山傍水。
山重重,阻断了路,水潺潺,行不了舟。
青年诗人小鱼费尽周折才来到这偏僻的小镇。
小鱼来到木镇是为了见见诗友红鸟。
小鱼想自费出版一本诗集,手头缺钱,于是想到红鸟。
红鸟为创办一本诗刊《瀑布》,曾向自己约过稿,小鱼的诗在省内诗歌圈子里有一定影响。
诗歌现在不景气,诗人们正忙不迭地“逃离”和“自杀”。
小鱼不相信一个山村青年能创办一本诗刊,向作者支付稿酬更让小鱼觉得是天方夜谭。
小鱼后来还是很随便地寄去了几首短诗,但根本不抱希望。
没想到半年后,小鱼真的收到了一本很不错的油印诗刊,同时还收到了五十元稿酬,小鱼很是激动了一番。
一个先富起来的山村青年,竟如此钟情诗歌,这实在让人兴奋。
很遣憾,小鱼一连问了几个人,都摇头不知道木镇有个名人叫红鸟。
第六位是个青年,他耐心地听完了小鱼的解释,便暧昧地笑道:“你要找的人是丁二宝吧?”众人闻罢忧然大语起来:“对,对,丁傻子写诗……”“红鸟?傻鸟吧!”“哗——”众人哄笑着四下散去,又在远处立定,目光再肆意地把诗人小鱼剥光了一次又一次。
小鱼诧异不已。
小鱼立在白房子前问门口的汉子。
汉子坐在那翻飞着篾片编织着蔑器。
汉子抬眼白了一下诗人小鱼,旋又低下,同时从嘴里挤出两个字:“死了!”“这不可能!”小鱼失态地惊叫一声。
汉子再一次抬起头,面无表情:“我是他父亲。
我说他死了,那他肯定就是死了。
”“这……”难言的悲哀迅速扩充小鱼全身。
小鱼突然觉得自己迷失了方向,于是失魂落魄地在光滑的青石小道上踢踢踏踏。
“我领你去,我儿子现在一人住在后面的山上。
”从屋子里走出来个老妇人,朝小鱼笑笑,笑得很悲哀。
小鱼默默地点点头,是该到红鸟坟前向他道个谢,问声好。
上了山,让小鱼惊喜的是小鱼看到的不是坟头,而是一间茅棚。
在翠翠青竹间,茅棚安详得宛如摇篮中的婴孩。
茅棚门锁着。
“大概又是下山给人家抬石头去了,这一下就不得回来了。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题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题目
那些文章啊,有的写得跟诗一样,云里雾里的,让人摸不着北;有的呢,又长又啰嗦,看得我眼睛都快长茧子了,还没找到重点。
出题老师还特爱挑那种深奥的句子,问咱们:“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啥心情?”我心说:“老师,我也想知道啊,可作者他老人家藏得太深了!”
记得有一次,遇到一篇关于“乡愁”的文章,里头描述了各种乡土风情,什么小桥流水、炊烟袅袅的,美是美了,可把我愁坏了。
题目问:“作者笔下的乡愁,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我愣是盯着那几行字,心里头的小剧场都演了好几出了,也没琢磨出个一二三来。
最后,只能硬着头皮,凭感觉写了几个答案上去,心里默默祈祷:“愿作者大大保佑,让我蒙对吧!”
还有啊,那些“结合上下文,分析人物性格”的题目,简直是要把人逼疯的节奏。
我得来回读个好几遍,还得自己脑补各种情节,才能勉强给人物贴上几个标签。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都快成侦探了,得从字里行间里找线索,分析他们为啥这么做,那句话背后的意思是啥。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高考阅读理解虐我千百遍,但我也算是在这过程中,慢慢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
学会了如何快速抓住文章主旨,怎么从细节中挖掘深意。
虽然现在不用再为那些题目头疼了,但偶尔回想起那段日子,还是觉得挺有意思的。
毕竟,那也是我们青春的一部分嘛,虽然当时觉得苦哈哈的,现在想来,却多了几分怀念和感慨。
所以啊,高考阅读理解题目,你虽然让我头疼过,但也让我成长了不少。
咱们也算是不打不相识,现在想想,还挺感激你的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试题
一
敦刻尔克撤退,英军跑了,法国就完蛋了。
号称欧洲第一陆军强国的法国,在第二次
世界大战中,抵抗了六个星期,就被德国人占领。
法国政府、“一战”的凡尔登英雄贝当
元帅,授命向德国投降。
五分之三的法国领土被德国占领,剩下五分之二的残山剩水,以贝当为首,在南部维
希小镇建立了一个傀儡政权,被称为“维希法国”。
法国当时的国防部副部长兼陆军次长
戴高乐为伪政权的国防部长。
法国宣布投降的当晚,戴高乐将军到机场送一个英国将军回国。
两个人握手、拥抱完,英国将军上机了。
飞机滑行时,戴高乐将军突然开始拔腿追飞机。
送行的人都傻了——将军疯了,这是干吗呢?戴高乐将军身高1.98米,两腿也长,几
步就追上了飞机。
英国将军回过味来,探出身子,抓住戴高乐将军的胳膊,一把就将他提
上来了。
当晚,戴高乐将军飞到伦敦,立刻发表演说,宣布成立自由法国政府,号召所有
法国内地不愿屈服的人们组成军队抵抗,号召法国所有海外自治领地,那些没被德国占领的,如北非、越南自治领地的法国军人,服从自由法国政府。
戴高乐将军当时只是一名准将,准将是将军当中级别最低的。
1944年巴黎光复,将军回到巴黎,他的第一个举动,就是去巴黎圣母院做弥撒,感谢上帝拯救了法国。
当他进入
巴黎圣母院的时候,钟楼里面,藏着德国的狙击手。
那名狙击手瞄准了戴高乐将军,已经
把他的头部套在了瞄准镜的十字线上。
如果这个狙击手扣动扳机,法国的历史肯定要被改写。
但是,狙击手在瞄准之后,被戴高乐将军伟大的人格魅力所感召,不但没有开枪,相
反热泪盈眶,泣不成声,从钟楼上下来投降了。
接下来,戴高乐将军就开始主持战后法国的政务。
他组织自由法国,两次开庭审判贝
当元帅,判处他死刑。
而戴高乐在国家光复之后,就功成身退,临时主席也不干了。
他下
台之前,签署的最后一道命令,就是特赦了自己的老师贝当元帅。
贝当当时已经89岁了,你判不判他死刑已经无所谓了。
6年后,95岁的贝当元帅去世。
这个时候戴高乐将军回到
家中,在家里待了近13年,直到1958年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他又出来
领导人民建立了第五共和国。
今天的法国就是第五共和国的延续,戴高乐是开国总统。
他
干了10年后辞职。
临走的时候,他唯一的要求是带走爱丽舍宫内用了多年的旧书柜。
他
问秘书,能不能拿走;问管理人员,能不能拿走。
管理人员泣不成声,说,整个法国都是
您拯救的,拿俩书柜算什么?您拿吧!所以,戴高乐将军让秘书按新书柜的价格付了款,把
这两个旧书柜带走了。
退休之后,将军拒绝领总统的退休金,他说要用这笔钱去慰问阵亡
将士的家属。
法国光复的时候,国会想授予戴高乐元帅军衔,被他拒绝了。
他认为,胜利应该属于
光荣的将士们,我就是准将,最低一级。
他领一份退休准将的薪金,极其微薄。
他夫人是
不工作的——欧洲国家尤其上流社会,夫人是不工作的。
女儿3岁的时候,因为医疗事故
导致智障。
他的薪金要养活这么多人,怎么办呢?老爷子就只能写回忆录,靠这个来谋生。
他是差两个礼拜就到80岁时走的,实际上是被活活累死的。
到这个级别的人写回忆录,用不着自个儿写吧,一般都是摇椅上一躺,香槟酒、雪茄烟;秘书在那儿敲字……他哪儿成啊,烟酒戒了,因为抽不起了,自己敲打字机。
所以,
古代不算,世界近代史上值得我崇拜的政治家就三个:华盛顿将军、孙中山先生和戴高乐
将军。
这三个人是真正的政治家,他们真正做到了功成不居,非常伟大。
6.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二战”中贝当授命向德国投降并建立了“维希法国”傀儡政权,引发法国国家命
运的剧变。
B.法国光复后,德国狙击手在巴黎圣母院行刺过程中,因受到戴高乐将军的感召而投
降的行为衬托出戴高乐将军人格魅力的伟大。
C.文章写戴高乐将军把胜利归属于将士而拒绝接受元帅军衔之事,表现其功成不居的
高贵品质,也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景仰尊重。
D.戴高乐将军拒绝享受一个退休总统诸如良好写作条件的种种特权,凸显其喜欢自食
其力、甘于寂寞的性格特征。
E.文章最后写到华盛顿将军、孙中山先生,意在与戴高乐将军对比,使戴高乐将军形
象更丰满,增强了作品的情感力度。
7.戴高乐将军主持战后法国政务时,两次审判贝当元帅,而最终“特赦了自己的老师”,从中可见其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4分
8.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戴高乐将军“伟大”的理解。
6分
答案:
6.DE
7.戴高乐对傀儡政权的首领,决不姑息纵容,体现他有明确的是非立场。
同时,他在
自己下台之前“特赦了自己的老师”,这说明他珍惜师生情谊,也颇显他温情的一面。
每
点2分
8.①他有临危担大义的魄力,在国难当头宣布成立法国政府,号召法国国内外爱国人
士奋起抵抗亡国命运。
②他拒绝特权,坚持与普通人一样,从总统职位上退下后,不占国
家任何便宜,拒领总统退休金,依靠亲自写回忆录谋生。
③他对祖国一往情深,主持光复
后的法国政务一段时间后功成身退,又在国家再次处于困难时复出。
每点2分
二
①就美的本质说,自然美是美学的难题。
各派不是认为自然无美,美只是人类主观意
识加上去的,便是认为自然美在其本身的自然条件,与人类无关。
对这个问题,我当年提
出了“美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亦即“自然的人化”说。
②但“自然的人化”说却一直遭到误解和反对。
它常常被人们从字面含义上肤浅地理
解为被人力开发了的自然对象。
其实,“自然的人化”可以分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
通过
劳动、技术去改造自然事物,这是狭义的自然人化。
而我所说的,是广义的概念。
天空、
大海、沙漠、荒山野林,没有经人去改造,但也是“自然的人化”。
因为“自然的人化”
指的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历史尺度,指的是整个社会发展达到一定阶段,人和自然的关系发
生了根本改变。
③“自然的人化”不能仅仅从狭义上去理解。
人所培植的花草等,也确乎是美的,但
社会越发展,人们便越要也越能欣赏暴风骤雨、沙漠、荒凉的风景等等没有改造的自然,
越要也越能欣赏像昆明石林这样似乎是杂乱无章的奇特美景,这些东西对人有害或为敌的
内容已消失,而愈以其感性形式吸引着人们。
人在欣赏这些表面上似乎与人抗争的感性自
然形式中,得到一种高昂的美感愉快。
所以应该站在一种广阔的历史视野上理解“自然的
人化”。
此外,还有人经常把“自然的人化’解释为比拟性的,将自然对象赋予人的想象、情感、意会,如把松、竹、梅比作人的清风亮节,将自然对象作为人格的理想等等。
这是
康德讲的“道德的象征”。
这样理解“自然的人化”只能是种借用。
④社会美有历史尺度问题,自然美亦然。
那么,这种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变的历史尺度,又如何理解和计算呢?这个广义的“自然的人化”大体从何时开始的呢?
⑤首先要指出,狭义的“自然的人化”是广义的“自然的人化”的基础,是使人与自
然界发生关系改变的根本原因。
原始人为什么不能欣赏山水花鸟,就是因为当时狭义的自
然人化水平即生产力水平,使他跟自然的关系不存在那广义的自然的人化。
在狩猎的时代
或狩猎的原始民族中,大概只有某些种类的动物成为人类活动和意识的对象,其他的自然
事物不是与人无关,便是与人敌对。
农业社会之所以是人类历史的最大进展也正在于它使
人类安居,并循天时、地利而延续着巩固着秩序化的生活,众多自然事物和整个大自然逐
渐成为人类生活活动的真正的客观环境、条件、资源、工具,从而成为对象。
这虽然还不
是审美对象,却是它们日后成为个人审美对象的前提基础和根源,即是说,它们开始获有
了美的本质,具有了审美性质。
可见,“自然的人化”作为哲学美学概念,只涉及美的本质,它是山水花鸟、自然景物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的最后根源和前提条件。
至于具体的自
然景物如何和何时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则属于历史具体地逐一研讨的实证科学问题。
选自李泽厚《美学三书》,有删改
10.作者认为自然事物怎样才可能成为审美的对象?请简要说明6分
11.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述层次。
6分
12.根据文意,作者的“自然的人化”说该如何理解?请简要概括。
6分
答案:
10.6分社会生产力发展达到一定阶段2分,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2分,自然事物开始具有了审美性质后,2分这样的自然事物才有可能成为审美的对象。
意思对
即可
11.6分首先针对自然美的美学难题,点明自己“自然的人化”的观点;接着剖析了别
人对“自然的人化”所作的狭义化理解和比拟性理解的错误;最后阐述了对“自然的人化”的正确理解。
12.6分①“自然的人化”是指伴随历史的发展,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根本改变。
②
“自然的人化”是在生产力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出现的。
③“自然的人化”是自然
景物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的最后根源和前提条件。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