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和体质学说与亚健康的关系
探析中医“未病”与亚健康
![探析中医“未病”与亚健康](https://img.taocdn.com/s3/m/dbcbeb15a76e58fafab0033b.png)
探析中医“未病”与亚健康摘要:目前很多人片面地将亚健康等同于中医的“未病”,认为亚健康的防治就是中医的“治未病”。
其实“治未病”体现的是中医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正确理念。
“未病”包括尚无病和已病者,并含有“欲病之病”之意,而亚健康处于健康与已病之间的阴阳失调临界态,属于未病中的“先兆”,《黄帝内经》中的“萌芽”、“微病”等范畴,本文试就中医“未病”与亚健康的概念与联系做一论述。
关键词:中医“未病”亚健康联系【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386-01当今国际医学界的共识是:最好的医学非治好病的医学,而是使人不生病的医学;最好的医生不应只是把病治好的医生,更应是使人不生病的医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健康理念的更新变化,医疗模式由传统的单纯疾病治疗逐渐转变为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相结合的新模式。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一项全球性调查显示,全球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有疾病患者占20%,而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1]。
亚健康状态具有双向性,容易转化,若采取正确的处理则向健康状态转化,若不采取措施或采取错误措施则往疾病状态转变。
然而,由于临床目前尚缺乏针对亚健康状态的系统干预措施和手段,医护人员面对亚健康状态者时往往无所适从。
中医“治未病”来源于先秦诸子的防患于未然的哲学思想,源自《难经》及《黄帝内经》,是中医学重要的预防思想和原则。
《素问·四气调神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此语中的“未病”即包含了亚健康状态。
因此,中医“未病”与亚健康之间存在诸多关联,但治“未病”与治亚健康并不是等同的,两者有不少本质的区别,很有必要厘清两者的关系。
1中医“未病”的概念归纳历代中医学家所强调的“未病”是个较笼统的大概念,根据古代中医文献,“未病”至少包括三层含义。
治未病思想与体质偏颇、亚健康状态关系探讨
![治未病思想与体质偏颇、亚健康状态关系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7ca3760c227916888486d78a.png)
因 。现将 中 医体质 学说 与 “ 治 未病 ” 思 想有 机 结合 ,其 包括 两层 含 义 :一 是从 健 康 到体 质 偏 颇的 预 防 ,预 防的 关键 是 调理 体 质 ,以 降低 偏 颇体 质 对 疾病 的 易感 性 ;二 是从 体 质 偏颇 向亚 健康 和 疾病 转 化 的预 防 ,预 防关键 是 改善 病 理 体质 、辨识 易感人
2 0 1 5 年 5 月 ・ 上 半 月 刊
◎ I C H I N E S E 哼 M E D I 虐 C I N E M 为 O D E F  ̄ N D S I T A N C E 远 O U C A ] 程 I O N O 教 F C H I 育 N  ̄
治未 病思 想 与体 质偏 颇 、 亚健康 状 态 关系探 讨 ※
群 ,对亚健 康 状 态进行 分 型调理 ,减 少疾 病 的发 生和发 展 。 关键 词 :治 未病 ;体 质 学说 ;亚健 康 d o i : l O . 3 9 6 9  ̄ . i s s n . 1 6 7 2 . 2 7 7 9 . 2 0 1 5 . 0 9 . 0 0 1 文 章编 号 : 1 6 7 2 — 2 7 7 9 ( 2 0 1 5 ) 一 0 9 — 0 0 0 1 — 0 2
Abs t r a c t :Fr o m h e a l t h t o di s e a s e o c c ur r e n c e mu s t e x p e ie r nc e t he p r o c e s s :h e lt a h ,b i a s e d c o n s t i t u t i o n ,s u b— he a l t h ,d i s e a s e ,t h e b i a s e d c o n — s t i t u t i o n i s t h e f u n d a me n t a l r e a s o n o f s u b — h e lt a h s t a t us a n d d i s e a s e o c c u r r e n c e .Co mb i n g t h e o r y o f c o n s t i t ut i o n o f TCM wi t h p r e v e n t i v e
“治未病”与亚健康的辩证关系
![“治未病”与亚健康的辩证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df09d30f90c69ec3d5bb75bb.png)
病” 理论可 以在亚健 康的防治 中得到很好的应用。
3 “ 未病 ” 亚健 康 状 态 下 的辩 证 治 在
态 。“ 未病先 防” 包括祛除影响健康 的因素和 主动 养生 、 锻炼 。 影 响健康 的因素包括外因和内因。外因包 括环境 、 作压力 、 工 人 际关 系、 家庭 或社会 负担等 ; 内因包 括 自身抗病 能力 、 康 健 意识 、 良生活方式 、 不 感情挫折等。通过各种 养生保健手段 是 可以起 到“ 未病 先防” 作用 的。“ 裕病 救萌 , 防微杜渐 ” 是指 亚
邪气留恋 , 机体处于不稳定状态 , 机体功能还 没有完全恢 复之 时, 此时机体或处于健康 未病态 、 潜病未病 态 、 病未病态 , 欲 故
要 加 强调 摄 , 止疾 病 复 发 。 防 2 亚健康与“ 病” 未 的关 系
健 康状 态发展到接近疾病的阶段 。处于亚健 康状态 的人 多数
渐 : 在疾 病 无 明显 症 状 之 前 要 采 取 措 施 , 病 于 初 始 , 免 指 治 避
3 3 干预亚健康 状态 .
从健康 到亚健康 的预 防和从 亚健康
到疾病 的预 防 , 要干 预手 段 有 “ 病先 防 ” “ 主 未 、 裕病 救萌 ” 、
“ 瘥后调摄 、 防其复发” 目的是 干预亚 健康状 态 , 复健康状 , 恢
是发生疾病 的高危人群 , 破坏其 发生的环境 , 方法就是综合 干 预, 将异常状态调整 到正常 状态 。这符 合 当前 重大 疾病 防止 重心前移的战略要求 。按亚健康状态采 用 中医辩 治 , 从郁 、 痰 或痰火论治能取 得较好 的效 果。“ 瘥后 调摄 , 防其 复发” 是指 疾病康复期 出现 亚健康 的表现 , I 如 临床上有 些患者 在感 冒愈
中医治未病和体质学说与亚健康的关系
![中医治未病和体质学说与亚健康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1715ad5c02d276a201292e01.png)
中医治未病和体质学说与亚健康的关系:“未病”的涵义应指健康、亚健康、已病防变等内容;“上工治未病”是最先进的医学观。
亚健康处于健康与已病之间的阴阳失调临界态;亚健康的证候与中医体质学息息相关。
了解个人不同体质,并以治未病理论出发改善体质,从而来维护健康,是当今最富魅力、最具有前景的新领域,也是中医学展示特色和优势的关键所在。
标签::亚健康;治未病;中医体质随着人类生命质量的提高和生命时间的延长,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强烈,健康意识不断加强,对疾病的认识水平也不断提高。
医学的发展顺应了这一潮流,对疾病的策略也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由治疗疾病转向预防保健,当今医学的主题是预防疾病,特别是亚健康人群及老年人群的健康保障尤为重要。
正如分子医学家海瑟汀(william Haseltine)說:“我们正进入一个未病先知的新纪元,医药将从治疗转为以预防为主”。
理想的健康状态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均处于良好状态[1]。
前苏联学着Berkman首先发现并提出了“第三状态”,将介于第一种状态(健康态)和第二种状态(疾病态)之间的状态称之为“第三状态”。
之后人们相继提出了亚健康态、前病态等概念[2]。
所谓亚健康状态,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健康低质状态(也有人称之为“第三状态”、“中间状态”),是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但在躯体上、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活力和对外界适应力降低的一种生理状态。
这种状态多由人体生理机能或代谢机能低下、退化或老化所致[3]。
广义的亚健康状态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有较多的主诉症状,但客观检查无阳性发现,类似于前病未病态;另一种是无临床症状或症状感觉轻微,但有潜在病理信息[4],类似于潜病未病态。
心理社会因素[5-6]、不良个性因素、不良生活习惯及不良环境因素均与亚健康息息相关[7];过度紧张、过强压力、反复挫折、过分疲劳、环境污染等都是形成亚健康的重要原因[8]。
中医治未病思想与亚健康状态的关系分析
![中医治未病思想与亚健康状态的关系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c0a19caa45177232f60a2c1.png)
0 引言
亚健康状态在医学上是对人们身心状况介于疾病与健康 之间一种低质量健康状态的泛称。换句话说,亚健康状态即 指 机 体 无 明 确、显 著 的 疾 病,但 存 在 生 理 和 心 理 方 面 的 种 种 不 适 感 或 症 状,从 而 表 现 出 明 显 的 活 力 降 低、对 外 界 环 境 适 应能力较差。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发 生 变 化,且 处 于 亚 健 康 状 态 的 人 数 日 益 增 多,受 到 世 界 范 围 内医学界研究人员广泛关注,或称其为“世纪病”[1]。有数据 显示,目前我国处于疾病状态人数约占 15%,完全健康人数 也只占 15%,其余 70% 人口都处于亚健康状态 [2]。导致亚健 康状态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体生理功能和代谢功能出现不同 程 度 降 低、退 化 或 老 化。 中 医 治 未 病 思 想 历 史 悠 久、内 容 丰 富,在防治亚健康状态方面具有诸多启示。
探讨治未病理论与亚健康状态的关系
![探讨治未病理论与亚健康状态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5b0e174e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5d.png)
中外医疗CHINA FOREIGN MEDICAL TREATMENTMEDICAL TREATMENT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迫切希望了解自己的体质及健康状况。
治未病与亚健康状态成为了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
所谓亚健康状态,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动态的中间状态,是由健康转向疾病(或疾病转向健康)的一个过渡阶段,无病理性改变[1]。
文献研究证明,人类机体在许多情况下都处于健康与疾病的中间状态(我国目前有60%左右的人是处于亚健康状态),中医将其称之为“未病”状态[1-2]。
该研究就治未病理论与亚健康状态的关系予以综述,探到中医“治未病”理论对调节亚健康状态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1现代医学的“未病”与“亚健康”“亚健康”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提高而出现的一个新名词,“亚”即次等,是界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也即慢性疲劳综合征。
疾病前期症兆多表现为肺炎、心脑血管疾病及代谢性疾病等,人群普遍存在高负荷(心理或体力)、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体重及免疫功能低等。
亚健康因其表现复杂多样,临床上目前尚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化可供诊断的参数,也往往被人们忽视[2]。
现代医学认为,亚健康如不及时加以有效干预,可能进展为其他疾病。
研究表明,现代社会约有60%的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
中医学认为,人体阴阳平衡是健康的标志,人与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之间处于一种动态平衡即谓健康,亚健康是从健康到已病的过渡状态,也作“未病”状态(未来可能发生的疾病)。
“未病”起源于《黄帝内经》,包括无病态、潜病态、前病态3层含义,当中的潜病态、前病态即是亚健康状态[3]。
按照中医理论,亚健康状态下的机体是已出现阴阳、气血、脏腑、营卫等不平衡现象,但尚未进展到“已病”状态[2-4]。
2中医“治未病”理论与亚健康状态的关系目前普遍认为,亚健康状态是由人的心理、社会、生物等因素所致的机体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免疫系统整体协调失衡而出现的功能紊乱状态。
亚健康与中医未病说
![亚健康与中医未病说](https://img.taocdn.com/s3/m/9a3abd731711cc7931b71633.png)
识 , 是 医学 的最 终 目的 。随着我 国经 济 的快速 发展 , 也 人们 生活水 平 日益提 高 , 们 对 健康 的要 求 也 越来 越 人
高 。世 界卫 生组 织 的一 项 全 球性 调 查 表 明 , 正健 康 真 的人 仅 占 5 , 有疾 病 的 人 占 2 % , 7 % 的人 处 % 患 0 而 5
变 的现代 预防 医学新 观 念 , 这 一 预 防 思想 的孕 育 却 但 是 由来 已久 的 。早在 两千 多年 前我 国 的中医基 础理 论
亚健康 状态 形成 的 因素 来 自于个体 生理 、 心理 、 自
然环 境和社 会环 境等 各 个 方 面 , 于 自身 的 因素 包 括 属 先天 不足 、 生活 习惯 不 良、 乏锻 炼 、 格缺 陷等 ; 于 缺 性 属 外在 的 因素包括 工作 生 活 节奏 紧张 、 作 及 家庭 环 境 工 不良、 环境 污染 、 候 恶 劣 , 气 等等 。 中 国正 处 在社 会 转
顺》 中“ 上工治 未 病 ” 观点 , 的 开创 了 中医 对 这 一领 域
2 0世 纪 8 年 代 中 期 , 苏 联 学 者 B rma 研 0 前 ek n
究 发现 , 在健 康 ( 一 状 态 ) 第 和疾 病 ( 二 状 态 ) 第 之
间, 有一 种非健 康非 疾病 的状 态 , 当时将之 称为第 三 他 状 态 , 称次健 康 、 又 中间状态 、 离 ( ) 态 或 灰色 状 游 移 状
型期 , 自社会 竞争 和各个 方 面的压力 加大 , 会节 奏 来 社
专著 《 黄帝 内经 》 阐述过 这 样 的思想 : 虚邪 贼 风 , 就 “ 避
之有 时 , 淡 虚 无 , 气从 之 , 神 内 守 , 安 从 来 ” 恬 真 精 病 ,
中医治未病思想与亚健康状态的关系
![中医治未病思想与亚健康状态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23bffa42ee06eff9aef807eb.png)
中医治未病思想与亚健康状态的关系摘要:目的:探讨中医对亚健康状态的防治。
方法:通过对治未病思想的阐述,揭示中医治未病思想对于亚健康状态防治的干预。
结果:中医治未病思想通过调节心理、改善生活方式、运动、气功、按摩及药物等能够防治亚健康。
结论:对亚健康的防治,应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培养一种健康的生活、行为和工作方式,从而远离亚健康。
关键词:治未病;中医学;中医预防医学所谓亚健康状态,是指人的身心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一种健康低质状态,是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但在躯体上、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活力和对外界适应力降低的一种生理状态,这种状态多由人体生理功能或代谢功能低下、退化或老化所致[1]。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亚健康状态防治方面有较丰富的内容。
1.中医对亚健康状态的认识中医学认为人体的阴阳平衡是健康的标志,认为健康是人与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之间处于一种动态平衡,即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中医学中没有亚健康状态这一概念,从健康到亚健康再到疾病直至死亡是个连续的渐进的过程,是人体从阴平阳秘,到阴阳失衡再到阴阳离绝的动态变化过程,亚健康状态是从健康到已病的过渡状态,即所谓“未病”状态,根据中医的未病学理论,未病学中潜病态、前病态即是亚健康状态。
2.中医治未病的含义治未病出自于《黄帝内经》,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传变。
“治未病”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未病先防,一方面是已病防变。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八正神明论》云:“上工救其萌芽”,于疾病未发生之时进行治疗,实为一种预防思想。
《金贵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篇》“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即为“治未病”思想即病防变的具体体现。
李梢[2]认为:“治未病”是对未病态身心两端,内外环境作合乎自然的调养,消除疾病于萌芽、隐匿状态。
王键[3]认为:对未病的解释则不应简单地认为是没有疾病,而应视为人体在未呈现明显自觉症状及体征前的各种状态。
亚健康与中医“治未病”
![亚健康与中医“治未病”](https://img.taocdn.com/s3/m/f20feba4d1f34693daef3eea.png)
亚健康与中医“治未病”亚健康是一种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如精力下降、疲乏无力、食欲不振、失眠多梦、记忆力下降、抑郁及抵抗力差等。
目前,现代医学对此采用的治疗方法主要以休息及服用各种维生素,对于重症患者劝服小剂量抗抑郁药物,效果多不明显。
传统中医学在调治亚健康状态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早在《素问•四气调神论》中就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祖国医学“治未病”的学术思想及养生健体防病之法,对于亚健康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医体检,即是通过中医体质辨识来确定每个人的体质特征,然后根据体质分型的结果,对受检者日常生活、饮食、情绪、起居等进行恰当的指导,这就补充了西医体检在亚健康诊断和干预方面的不足。
中医体质学将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九个类型。
体质是可以调整的,它既禀于先天,又关系于后天。
重视体质差异,实施人体化诊疗,贯彻“因人治宜”的思想,根据不同体质类型或状态,或补气,或养阴,或温阳,或利湿,或开郁,或疏血,以调整机体阴阳失衡,这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治疗原则。
及早发现、干预体质的偏颇状态,进行病因预防、临床前期预防、临床预防,实现调质拒邪、调质防病及调质防变,以实践中医“治未病”。
如阳虚体质怕冷的人,可多食牛肉、羊肉、韭菜、生姜等温阳之品,少食梨、西瓜等生冷寒凉食物,少饮绿茶,还可食用当归生姜羊肉汤等。
湿热体质的人,饮食以清淡为主,可多食赤小豆、绿豆、芹菜、黄瓜、藕等甘寒的食物,可进行中长跑、游泳、爬山、各种球类等活动。
气郁体质的人宜多食黄花菜、海带、山楂、玫瑰花等具有行气、解郁、消食、醒神作用的食物,要多参加群众性的体育运动。
“治未病”不只包含未病先防这一个层面,还包括有病早治、已病防变、病盛防危、新愈防复等层面,将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应用于临床,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干预
![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干预](https://img.taocdn.com/s3/m/385a79b9561252d381eb6e82.png)
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干预发表时间:2014-07-08T09:56:13.53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52期供稿作者:石婷婷[导读]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当今医学已经逐渐从以疾病为主导向以健康为主导转变。
石婷婷(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210028)【摘要】目的 “治未病”是中医重要的预防思想和原则,强调人们重视保养身体,培养正气,提高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达到未病防病、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的目的。
对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通过中医“治未病”特有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干预,可以有效地预防常见病、多发病,降低医疗费用,提高人类生存质量。
【关键词】治未病亚健康干预【中图分类号】R2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52-0236-02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当今医学已经逐渐从以疾病为主导向以健康为主导转变,工作重点向预防前移。
“治未病”是中医重要的预防思想和原则,强调人们重视保养身体,培养正气,提高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达到未病防病、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的目的。
亚健康状态是由于心理、生理、社会三方面因素导致机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整体协调失衡、功能紊乱而致,是中医“未病”的表现形式。
通过中医“治未病”的方法和手段对亚健康人群进行干预,不仅能够维护健康,提高生存质量,而且可以降低医疗费用,切实地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1.中医“治未病”的概念“未病”这一观点,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关于“治未病”,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论诊候》中曰:“古人善为医者,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当今,对中医“治未病”的概念理解为三层涵义:其一,养生保全,未病先防;其二,慎微杜渐,先病而治;其三,既病知传,先变而治[1]。
中医“治未病”理论,是积极的预防医学观的体现。
2.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的关系2.1 中医的“未病”,是指“未病之病”和“欲病之病”,对应于现代医学中的亚健康范畴。
“治未病”观在亚健康人群中的中医护理指导
![“治未病”观在亚健康人群中的中医护理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9eb2878c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f8.png)
“治未病”观在亚健康人群中的中医护理指导“治未病”是中医药的一种重要观念,强调预防和保健,旨在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平衡,使健康得到维护。
亚健康是指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不属于完全健康状态,但也没有出现病症。
亚健康人群是一个迫切需要保健和治疗的群体,中医护理在其治疗和保健中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在亚健康人群中如何运用“治未病”观念进行中医护理指导的方法和意义。
一、中医养生观念在亚健康指导中的应用中医养生观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保健理论,强调保证人体的正常功能,促进健康长寿。
在亚健康人群中,中医养生观念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饮食调理。
中医认为,“平时调养不如饥时调养”,即在规律合理饮食的基础上,掌握适当节食的方法,在不影响身体机能的前提下,通过适当的饥饿刺激强化机体功能。
同时,中医讲究荤素搭配,粗细搭配,降糖降脂等不同模式的饮食调理。
对于亚健康人群,中医指导应重点关注饮食的多样性和适度,避免因热量过高或者过低、营养成分不均衡等因素导致的亚健康状态。
其次是情志调节。
中医认为情志与机体生理功能紧密相关,情志失调会影响气血运行、脏腑功能,进而导致亚健康状态。
情志调节包括学会情绪的自我调节、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等方面。
具体而言,中医护理应引导亚健康人群在生活中保持平和的心态,力求情绪稳定,克制烦躁、急躁等负面情绪。
第三是针灸和按摩疗法。
针灸和按摩疗法是中医特色治疗手段,具有神经、免疫、内分泌等多种调节功能,能够有效地促进机体的代谢、循环和排泄等功能。
对于亚健康人群,中医护理指导可以通过推拿按摩、穴位按压、艾灸等手段调理体内气血、调节身心功能,达到防病治疗的目的。
中药药方是中医独特的治疗方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和信赖。
在亚健康人群中,中药药方的应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是调节肝脾气血。
中药在亚健康状态的主要角色是通过调补气血、调节脏腑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达到维护健康的目的。
古有“治未病”,今有“亚健康”
![古有“治未病”,今有“亚健康”](https://img.taocdn.com/s3/m/bbc7f7f5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ad.png)
家庭医药 2016.0946传统医学编辑/赵欣****************治未病,顾名思义,是治疗尚未发生的疾病。
治末病的理念,最早始于《黄帝内经》一书,《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故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就是说高明的医生治疗疾病,是能够在病情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发展到某种状况时,就进行早期治疗和预防,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如果等疾病已经形成,才去治疗,就像渴了才去打井,战争打起来了,才去制造兵器,不是太晚了吗?这一论述非常精辟。
后来唐代名医孙思邈又进一步发挥,提出“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即医术高明的医生治疗未发生的疾病,医术一般的医生治疗即将发生的疾病,医术差的医生只会治疗已经形成的疾病。
古人治未病的思想和现代提出的亚健康其实如出一辙,都是属于功能性,而非器质性病变,就是古代医学所说的“疾”,即大病前的一些症兆。
治未病的思想内涵和亚健康的防治方法也相同。
从未病先防开始古代医家治未病思想主要包括3个方面:1.未病先防也就是说当疾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要积极采取预防疾病的措施。
首先,注意提高自身的抵抗能力和免疫功能,祖国医学强调“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重视体质的内在因素,加强营养;平时提倡修身养性,遵循“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和“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养生之道。
其次,“顺应天时,天人合一”。
顺应自然规律的发展变化,如提倡春三月晚睡早起,在庭院散步,舒展身体;夏三月,应晚睡早起,使腠理宣统,阳气疏泄;秋三月,应早睡早起,保持意志安定,精神内守;冬三月,应早睡晚起,避开寒凉,保持温暧。
第三,积极消除致病因素,避免或减少它对人体的侵害,就可保证不发病或虽病亦不重。
未病先防与现代“预防为主”的新医学模式不谋而合。
它包含着调养精神、体格锻炼、合理饮食、适时养生、科学用药等丰富内容。
这在古代医书上还有很多论述。
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调理
![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调理](https://img.taocdn.com/s3/m/dde4b8db5022aaea998f0f5e.png)
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调理对于“亚健康”这个词,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苏联学者提出了“亚健康”的概念,用以描述完全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之间的过渡阶段。
也就是说“亚健康”是指人体已经出现了某些可能导致疾病的危险因素,但还没有真正发病的中间阶段。
如果在此时期能进行适当的干预,则可避免大部分疾病的发生。
人群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有统计表明,人群中真正的健康者和典型疾病患者总数所占比例不足1/3。
即大部分人群处在“亚健康”状态。
我国目前亚健康人群数量约有7亿,其中70%以上是35~45岁之间的脑力劳动者,如高级知识分子、企业管理者和机关干部。
在步入中年的人群中,亚健康状态的比例接近50%。
而在过去的十年中,我国的肿瘤高发年龄段已从五六十岁提前到四十岁,而且还在向低龄化发展。
另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及其引起的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和低龄化趋势。
面对如此严峻的健康形势,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疾病预防和日常健康管理的重要性。
中医“治未病”消除亚健康实际上,中国的传统医学关于“亚健康”和疾病预防的理念要比西方早两千年左右。
在成书于先秦时代的中医理论经典《黄帝内经》中,就已经有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记载。
中医所说的“治未病”实际包含三个层面的意思,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愈防复。
未病先防很容易理解,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卫生健康习惯,避免致病因素,使人体不发生疾病。
既病防变是指通过学习保健知识、定期体检等方式做到对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在病情轻微时及时阻断其进展,防止疾病对人体造成严重损害。
而病愈防复则强调疾病康复过程中的调养和后遗症的治疗。
由此可见,中医“治未病”思想不仅局限于对“亚健康”状态的防止,而是更全面、深入、系统的关注人的整体机能状态的平衡。
君临天下做您忠诚的健康卫士目前正是医学转型期。
现代医学的重点从疾病治疗转向预防保健,从对抗病源、改善病灶转向整体机能和内环境调节。
这一转变完全符合中医“治未病”的思想理念。
浅谈中医“治未病”思想与大学生亚健康干预的结合
![浅谈中医“治未病”思想与大学生亚健康干预的结合](https://img.taocdn.com/s3/m/b841686125c52cc58bd6be40.png)
摘
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 法对 困扰我 国大学 生亚健康 状
态 的 成 因进 行 研 究 发 现 我 国传 统 中医 学 中的 “ 未 病 ”思 治 想 对 构 建 预 防型 大 学 生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模 式 具 有 十 分 积极 的 借 鉴 意义 。并在 此基 础上 研 究认 为 。 学 生 的亚 健 康 状 态 可 大 以通 过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提 升 大 学 生 对 自身 的 自察 力 和处 理 问题 的行 动力 等途 径 来 改变
Xu Yi ng
Ab t a t W i emeh d f i r t r n a ar s ac — sr c t t t o so t a u e a d d t e r h me hh le e
题, 轻生现象 时有发生 。如何在 大学阶段 , 针对这些学生 心 理脆弱 、 意志薄 弱 , 缺乏挫折 的承受力 , 开展 有效 的心理健 康教育尤 为重要 。而 治病需要找准病因 , 根据大学生的生活 实际 , 主要原 因如下 :
关 键 词 亚健 康 治未 病 大 学 生
Th mb n t n o e e t e Tr a m e to s a e a d e Co i a i fPr v n i e t n fDi s n o v e
S b u —He l n e v n in o r s Un v r i S ud n s / a t I t r e t t wa d h o i e st y t et /
sud nt t e s
Au h rS a d e s c o l o n g me t h n d n v r i t o ’ d r s S h o Ma a e n , e g u U ie st f C y o C 61 7 C e g u S c u n C i a fT M, 1 , h n d ,i h a , h n 13
治未病思想与体质偏颇、亚健康状态关系探讨
![治未病思想与体质偏颇、亚健康状态关系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1a946f56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49.png)
治未病思想与体质偏颇、亚健康状态关系探讨
孙大中;修宗昌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年(卷),期】2015(013)009
【摘要】从健康到疾病的发生必然经历:健康→体质偏颇→亚健康→疾病的过程,体质偏颇是亚健康状态和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现将中医体质学说与“治未病”思想有机结合,其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从健康到体质偏颇的预防,预防的关键是调理体质,以降低偏颇体质对疾病的易感性;二是从体质偏颇向亚健康和疾病转化的预防,预防关键是改善病理体质、辨识易感人群,对亚健康状态进行分型调理,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总页数】2页(P1-2)
【作者】孙大中;修宗昌
【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州 510405;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诊断教研室,广州510405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亚健康与偏颇体质关系探讨 [J], 汤军;陈海涛
2.扶正气组合调理偏颇体质和改善亚健康状态的临床试验 [J], 陈瑞芳;陈伟鸿;马方励;胡明华;王园园
3.中老年亚健康偏颇体质人群中医治未病自我调护干预研究 [J], 许海英; 丁玉琴; 朱绚丽; 陈荣玲
4.中老年亚健康偏颇体质人群中医治未病自我调护干预研究 [J], 许海英; 丁玉琴; 朱绚丽; 陈荣玲
5.亚健康状态与中医偏颇体质及治未病思想探讨 [J], 郭文娟;王旭;杨育同;谢海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治未病论文:中医“治未病”思想与亚健康的防治
![中医治未病论文:中医“治未病”思想与亚健康的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39e54af1f8c75fbfc67db21d.png)
中医治未病论文:中医“治未病”思想与亚健康的防治[摘要] 本文阐述了中医“治未病”、亚健康的概念,明确了两者的关系,提出了在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下亚健康的防治可以采取的一些方法。
中医“治未病”思想内涵丰富,在防治亚健康方面有其独到之处。
[关键词] 中医治未病;亚健康;防治chinese medicine“treating pre-disease”and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sub-healthhui qiusha(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nan, shandong 250355)[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concept of chinese medicine “treating pre-disease” and sub-health was described, s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was clarified. the paper also expounded how to prevent and treat sub-health following the theory of chinese medicine “treating pre-disease”. chinese medicine “treating pre-disease” has its unique feature in the field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sub-health.[keywords] chinese medicine"treating pre-disease"; sub-health;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现代医学认为,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如不及时加以干预治疗,将会发展成多种疾病,甚至可导致心脑血管、肿瘤等严重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2·中国民族民间医药Chinese Journal of Ethnomedicine and Ethnopharmacy学 术 探 讨Academic Study 中医治未病和体质学说与亚健康的关系张晓天1,2 刘慧俊3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治未病中心;2.曙光医院中医特色诊疗研究所治未病研究室;3.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201203【摘 要】:“未病”的涵义应指健康、亚健康、已病防变等内容;“上工治未病”是最先进的医学观。
亚健康处于健康与已病之间的阴阳失调临界态;亚健康的证候与中医体质学息息相关。
了解个人不同体质,并以治未病理论出发改善体质,从而来维护健康,是当今最富魅力、最具有前景的新领域,也是中医学展示特色和优势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亚健康;治未病;中医体质 【中图分类号】R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0)06-082-2随着人类生命质量的提高和生命时间的延长,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强烈,健康意识不断加强,对疾病的认识水平也不断提高。
医学的发展顺应了这一潮流,对疾病的策略也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由治疗疾病转向预防保健,当今医学的主题是预防疾病,特别是亚健康人群及老年人群的健康保障尤为重要。
正如分子医学家海瑟汀(william Haseltine)说:“我们正进入一个未病先知的新纪元,医药将从治疗转为以预防为主”。
理想的健康状态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均处于良好状态[1]。
前苏联学着Berkman首先发现并提出了“第三状态”,将介于第一种状态(健康态)和第二种状态(疾病态)之间的状态称之为“第三状态”。
之后人们相继提出了亚健康态、前病态等概念[2]。
所谓亚健康状态,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健康低质状态(也有人称之为“第三状态”、“中间状态”),是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但在躯体上、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活力和对外界适应力降低的一种生理状态。
这种状态多由人体生理机能或代谢机能低下、退化或老化所致[3]。
广义的亚健康状态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有较多的主诉症状,但客观检查无阳性发现,类似于前病未病态;另一种是无临床症状或症状感觉轻微,但有潜在病理信息[4],类似于潜病未病态。
心理社会因素[5-6]、不良个性因素、不良生活习惯及不良环境因素均与亚健康息息相关[7];过度紧张、过强压力、反复挫折、过分疲劳、环境污染等都是形成亚健康的重要原因[8]。
WHO的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9],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患有疾病的人占20%,而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
据统计,美国每年有600万人被怀疑处于亚健康状态,年龄多在20~45岁之间。
日本有关疲劳的专题调查研究表明,表示正感到“非常疲劳”的竟高达6O%,其中因工作量大、家务重、精神紧张的占44%,还有不少人说不出原因。
俄罗斯约有1/4的人患有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
法国把它视之为“人类的新传染病”[10]。
据有关研究资料提示:CFS发生率至少在0.2~0.4;最多见的发病年龄为20~45岁;在儿童最普遍的发病年龄为13~15岁,但也有更低年龄段的儿童发病;CFS在女性中的发生率是男性的2倍;CFS影响着所有种族的人群[11]。
中国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已经超过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60%~70%。
调查显示,北京、上海、广东的亚健康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飞机调度员、学校教师、企业经理、汽车驾驶员、警察、学生、少年、知识分子等都是亚健康状态的多发人群[12-13]。
我国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仅58岁,比全国人均寿命低10岁[14]。
亚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中医基础理论专著《黄帝内经》就阐述过这样的思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且特别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其“未病”的概念即包含着“亚健康状态”。
[15]“治未病”学术思想既有广义的内涵又有狭义的内涵,其广义的概念包含了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发、治其未传、瘥后防复等五方面的内容。
“未生”相当于健康未病态,指机体尚未产生病理信息的健康状态;“未成”包括潜病未病态和前病未病态,前者指机体已有潜在病理信息,但还没有临床表现,后者指机体中病理信息已有所表露,出现了先兆症状和特征,但还未具备确诊疾病的条件;“未发”指发作性疾病和一些慢性疾病的缓解期,以及疾病的潜伏期;“未传”指传变未病态;“瘥后防复”指疾病新愈,容易复发或产生后遗症的虚弱阶段。
其狭义的概念则仅仅指潜病未病态和前病未病态[16-17]。
中医把亚健康概括为:机体在病因的作用下,虽呈现出阴阳失调,但尚未达到已病的标准,是处于健康与已病之间的阴阳失调临界态。
相当于“微病”、“欲病”、“萌芽”、未病中的“先兆”等状态,即属于“未病”的狭义概念。
“治其未生”是最有效、最经济的养生防病方法。
中医认为健康的生活、行为、工作方式是提高生命质量、预防“亚健康”和疾病发生的根本方法,其主张从四时阴阳、饮食起居、体育运动、精神情志、药物调理等方面全面调节,亦是对人体养生之术的高度总结和概括。
持久过度的情绪反应,是导致亚健康状态的十分重要的环节[18],亚健康和疾病是人体的阴阳失衡所致。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中医强调“形神合一”,重视精神情志、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所以防治亚健康不仅要重视精神休养和提高心理素质,还要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坚持适度的体育锻炼,稳定思想情绪[19]。
“治未病”的思想,在以中医体质学理论为指导的养生防病实践中也越来越体现出极其重要的价值。
现今,“未病”和“已病”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通过现代医学的诊断手段,会检查出很多所谓“未病”人的“已病”现状。
这就警示我们一定要树立“治未病”的思想,及时调理偏颇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和生存状态。
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
它影响人体对自然、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同时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以及产生病变的类型与疾病传变转归都具有某种倾向性。
匡氏认为体质要素具有遗传性、相对稳定性、可预测性、可变性、转化性、相关复合性、可测量性、可验证性等特性[20]。
(下转第86页)作者简介:张晓天,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曙光医院KY3H治未病中心主任,国际健康中心主任,曙光医院中医特色诊疗研究所治未病研究室主任,曙光医院首批高级中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委员,美国东方医学中心特约专家。
刘慧俊,上海中医药大学2001级医药结合七年制硕士。
·86·中国民族民间医药Chinese Journal of Ethnomedicine and Ethnopharmacy医 疗 论 坛Medical Treatment ForumJKJKJKJKJKJKJKJKJKJKJKJKJKJKJKJKJKJKJKJKJKJKJKJKJKJKJKJKJKJKJKJKJKJKJKJKJKJKJKJK(上接第82页)亚健康状态是心理、生理、社会三方面因素导致的机体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整体协调失衡、功能紊乱[21-22]。
中医体质学认为,体质强弱及心理素质等机体反应性与亚健康的发生有明显关系。
心理、生理及社会环境的影响是亚健康状态的发生原因之一,也是中医体质的主要研究内容。
中医体质学的形、气、神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这种形神合一、心身统一的医学观及人体观,对于正确认识亚健康状态这一心理、生理、社会三方面因素导致的疾病,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辨证认为亚健康状态的病因主要为饮食不节、劳逸损伤、七情内伤等导致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23],亚健康的症状表现,几乎肝、心、脾、肺、肾五脏都有涉及,其主要表现为疲劳,临床表现以虚证为主,虚中夹实,而脏腑气机失调是关键,所以病机以心脾两虚或肝郁气滞为主,亦有脾虚湿盛、肝郁脾虚、肝肾不足、痰湿内生、湿热内蕴、阴虚火旺、气血亏虚、脾肾阳虚等证型[24]。
根据体质的辨证分型来研究亚健康的防治是今后研究的一大课题。
王氏认为中医体质可分为9种基本类型[25]。
每种体质都有其不同的形体体征、常见表现、心理体征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并有特定的发病倾向。
贺氏等从社会学角度出发,对2268例观察对象进行调研,归纳不同职业、嗜好、年龄群体的体质差异[26]。
王氏通过调查,观察到男女体质有不同特点[27]。
何氏等对2267例观察对象的调研表明,人群的体质构成与不同地理区域和不同季节时令有明显关系,从体质调研角度分析阐发了中医因时因地制宜的合理性[28]。
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易感性,不同的症状表现,不同的生理功能紊乱程度。
中医药调治亚健康的优势在于根据个体的不同情况辨证施治[29-30]。
体质学说经历代医家的不断阐发而成为中医基础理论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辨别易感人群,调整改善体质状态,降低发病率,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这是中医体质学说所要达到的“治未病”的最高境界。
由此看出,亚健康概念的提出,标志着对疾病的策略从治疗向预防转变,从有病求“医”变成“预防为主”。
医学应是关于“健康”的科学,而不是关于“疾病”的科学[31]。
中医体质学的发展,为病前状态的预防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改善病理体质是预防亚健康的最佳选择,通过体质的调整、优化,可预防亚健康的发生,防止其向疾病的转化。
“治未病”理论的精髓:防病于未然,治病于初始阶段,以其非凡的超前意识,显示出独特魅力[32]。
其思想理论的建立与普及,将使医学从长期以来只“治已病”的消极局面中解放出来,象战争的上策是“不战而胜”那样,把疾病消灭在未病阶段,最终实现“不医而治”的境界。
所以“治未病”理论及体质学说是对当今人类的健康问题——“亚健康”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1] Porth CM.Pathophysiology Concepts of Altered Heath States[M].血流。
高希言等[6]通过针刺、艾灸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足三里”、“中院”、“天枢”穴发现,针灸可增加胃黏膜血流量、Na+净流出量,降低H+反弥散量,对胃黏膜屏障有保护作用。
程氏通过动物试验,则发现针刺穴位可有效减少胃液总酸的排出率,降低胃蛋白酶活性,并能有效清除超氧阴离子,提高SOD活性。
针灸穴位治疗浅表性胃炎在临床上有很多报道,但由于针灸需要医生执行,需要患者有较好的依从性,我们采用健康教育的方法,教导患者自行对相关穴位进行刺激,该法简便可行,不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