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先生(胡适)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2 差不多先生传 胡适生平及成就简介 鄂教版
胡适生平及成就简介【胡适】(1891~1962),现代诗人、学者。
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
安徽绩溪人。
胡适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兼商人家庭。
幼时就读于家塾,习四书五经。
9岁起熟读多种中国古典小说。
1904年赴上海,入梅溪学堂、澄衷学堂、中国公学等校。
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4年在康奈尔大学获文学士学位后,入哥伦比亚大学读哲学,师从杜威,深受影响。
1917年完成博士论文(1927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改良要从“八事”入手,首次猛烈抨击封建文学,是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首篇正式宣言,为文学革命的发难之作,引起很大反响。
嗣后又发表《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一系列论文,把白话文学提到“中国文学之正宗”的地位,这是文学观念一个大变革。
他提出文学革命要创造一种“活的文学”,即“国语的文学”。
这对于开展文学革命和创建新文学,起了重要的倡导和推动作用。
与此同时,他还发表《论短篇小说》、《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谈新诗》等有关创作的理论文字,率先发表白话文学的创作。
1920年出版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写成了一种解放了的新诗体,另外,他第一个用白话写作独幕剧《终身大事》,确立了现代话剧的新形式,产生了广泛而强烈的反响。
他还写了许多自然畅达的传记作品和杂文,翻译了都德、莫泊桑、易卜生等的一些世界名作,以供创作新文学的借鉴。
在学术上,他曾致力于白话文学史的研究和章回小说的考证工作,其中所著的《红楼梦考证》,否定了索隐派的旧红学,开创了《红楼梦》研究的新红学派。
在治学方法上,他提出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在学术界深有影响。
所有这些,使胡适成为“五四”文学革命和初期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
在1919年爆发了一场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的论战,那就是两位著名的学者胡适和李大钊之间关于"问题和主义"的争论,引起当时社会各界强烈关注。
差不多先生传阅读题及答案
差不多先生传阅读题及答案阅读胡适《差不多先生传》,完成后面问题。
(13分)①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
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
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②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
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是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忆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③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④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道: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⑤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
先生说:错了。
是山西,不是陕西。
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⑥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
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
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⑦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
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到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
他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
今天走同明天走,也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
八点三十分开,同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两分钟。
⑧有一天,他忽然得一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大夫。
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
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
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
差不多先生传
胡适5岁启蒙,在绩溪
老家受过9年私塾教育, 打下一定的古文基础。 早年在上海的梅溪学 堂、澄衷学堂求学, 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 想文化,受到梁启超、 严复思想的较大影响。
1904年,他到上海进新式
学校,接受《天演论》等 新思潮,并开始在《竞业 旬报》上发表白话文章, 后任该报编辑。
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
死后——人们对他的评价?
三、写作意图分析
(一)时代背景
1、新文化运动
是指20世纪初反对封建文化的思想启蒙 运动。新文化运动以《新青年》为起点和中 心阵地,以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向封建主 义展开了猛烈的进攻。
运动的代表人物是: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易白沙、吴
虞、钱玄同等。
3、以时间为顺序,或按人物的事迹,或依照其行
迹,将人物的一生分几个时期来写。
4、文章的内容要以事实为根据。
(二)课文讲解
人物刻画
1、差不多先生简历 (1)姓名、籍贯:各省各县各村 (2)相貌:模糊 (3)口头禅
2、差不多先生事迹:
(1)在家:买红糖和白糖 (2)在学堂:直隶省
(二)创作情况
《论睁了眼看》鲁迅
中国的文人,对于人生,——至少是对于社会 现象,向来就多没有正视的勇气。我们的圣贤,本 来早已教人“非礼勿视”的了;而这“礼”又非常 之严,不但“正视”,连“平视”“斜视”也不许 。现在青年的精神未可知,在体质,却大半还是弯 腰曲背,低眉顺眼,表示着老牌的老成的子弟,驯 良的百姓,——至于说对外却有大力量,乃是近一 月来的新说,还不知道究竟是如何。
这种地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同时老字还有旁
义。就是“老气横秋”,“脸皮老”之老。人越老 ,脸皮总是越厚。中国这个国家,年龄总比人家大 ,脸皮也比人家厚。年纪一大,也就倚老卖老,荣 辱祸福都已置之度外,不甚为意。张山来说得好: “少年人须有老成人之识见,老成人须有少年人之 襟怀;”就是少年识见不如老辈,而老辈襟怀不如 少年。少年人志高气扬,鹏程万里,不如老马之伏 枥就羁。所以孔子是非常反对老年人之状况的。一 则曰“不知老之将至”,再则曰“老而不死是为贼 ”,三则曰“及其老也,戒之在得”。戒之在得是 骂老人之贪财,容易患了晚年失节之过。
差不多先生传
3、本文最显著的特点是深入浅出,语 言平易。 ( “于无声处听惊雷” )
拓展延伸
在现实生活中,在我们的生 活周围甚至自己身上,你是否偶 尔或经常将差不多先生的名字挂 在口头呢?是否也有这位“差不 多”先生的影子呢?让我们来找 找身边的“小差不多先生”。对 此,有什么要告诫的话吗?
行文思路
本文是一篇传记体裁的寓言。文章首先 介绍差不多先生,并说他是“中国全国人的 代表”;其次以发生在他身上的几件事,来 叙述差不多先生的个性和思想;最后写差不 多先生的行为思想影响深远,以此为讽刺。 差不多先生实际上并无其人,作者主要是借 用这个虚构人物的言行,针砭国人做事不肯 认真、敷衍苟且的通病,以期望国人能知所 警惕和改正。
关于传记文学
传记:是一种用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体裁。一般由别人
代为记述的,叫做“他传”,也有自述生平的,叫做“自传”。
传记的特点:
(1)开头一般都要写人物的姓名、字、号、籍贯、家庭状况, 以及诞生的年、月等。 (2)一般采用叙述和说明的表达方式。但在叙述人物事迹和 思想发展的过程中,可适当加以议论、描写和抒情,以增强作品 的生动性。 (3)叙述时以时间为顺序,或按人物的事迹,或依照其行迹, 将人物的一生分为几个时期来写。 (4)无论写哪一类传记,都应该注意搜集和掌握人物的 历史 资料,以事实为根据。
思考:
作者为什么要为差 不多先生立传?
探究作者写作意图的一般方法: ①诵读揣摩作者的情感倾向。 ②抓议论句。 ③抓开头或结尾。
文章主旨
本文借差不多先生一生凡事 敷衍了事、不肯认真,结果以悲 剧收场的故事,指出这种行事态 度正是中国积弱的病根,期望国 人警惕觉悟,革除陋习。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差不多先生传》是胡适先生创作的一篇传记题材寓言,文章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塑造了一个凡事都抱着“差不多”态度的人物形象,读来令人深思。
差不多先生的口头禅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
何必太精明呢?”这种“差不多”的心态在他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他小的时候,妈妈叫他去买红糖,他却买了白糖回来。
妈妈责怪他,他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在上学时,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
先生说:“错了。
是山西,不是陕西。
”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精细。
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
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
他只是笑嘻嘻地赔礼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叫家人赶快去请东街的汪医生。
家人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
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罢。
”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
不一会儿,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认真呢?”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读罢这篇文章,我心中感慨万千。
差不多先生的形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
很多时候,我们也会像差不多先生一样,对事情抱着一种敷衍、马虎的态度,觉得差不多就行,不必追求完美。
然而,这种“差不多”的心态,往往会给我们带来很多问题和麻烦。
在学习上,如果我们总是抱着“差不多”的心态,那么我们就无法真正掌握知识,成绩也难以提高。
比如做数学题,少写一个步骤,或者计算时粗心大意,觉得结果差不多就行了,这样的学习态度怎么能学好呢?又如背英语单词,只记住个大概,拼写和发音都不准确,在考试和实际运用中就会出错。
差不多先生传阅读题及答案
差不多先生传阅读题及答案试题内容: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差不多先生传胡适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
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
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
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
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
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
他妈骂他,他摇摇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
先生说,“错了。
是山西,不是陕西。
”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
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
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
他只是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
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
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
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
八点三十分开,同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
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牛医王大夫请来了。
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罢。
”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
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传阅读笔记
差不多先生传阅读笔记《差不多先生传》是胡适先生创作的一篇经典讽刺文章,通过对差不多先生这一人物形象的生动刻画,揭示了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敷衍、马虎、不认真的现象,给人以深刻的警醒。
差不多先生的人生,充满了各种“差不多”的选择和行为。
他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
何必太精明呢?”从他小时候对于颜色的分辨,到长大后对于时间、金钱的态度,再到最终因为“差不多”的观念而丢掉性命,每一个情节都让人既觉得可笑,又感到悲哀。
小时候,差不多先生的妈妈叫他去买红糖,他却买了白糖回来。
妈妈责怪他,他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这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反映出他从一开始就没有养成认真对待事物的习惯。
在他的认知里,只要大致相似,就无需区分得那么清楚。
这种思维模式伴随了他的一生。
长大后,差不多先生在读书时,一面心里想“差不多”,一面也能糊里糊涂地混过。
工作的时候,他在钱铺里做伙计,“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
掌柜的生气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说:“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他对于工作的这种不严谨、不负责的态度,不仅影响了自己的职业发展,也可能给他人带来损失。
然而,他却丝毫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依然沉浸在自己“差不多”的世界里。
在时间观念上,差不多先生也是如此。
他八点三十分才赶到火车站,却认为八点三十分和八点三十二分没什么区别,火车开走了也觉得无所谓,反正时间“差不多”。
这种对时间的漠视和不珍惜,让他一次次错过重要的机会。
最让人痛心的是,当差不多先生生病时,请错了医生,找了牛医来治病。
旁人都着急,他却觉得人的医和牛医也“差不多”,最终因为这一错误的决定而丢了性命。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念叨着“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太认真呢?”就这样,差不多先生结束了他荒唐的一生。
读完这篇文章,我不禁陷入了深思。
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不是也有很多“差不多先生”的影子呢?有时候,我们对待工作可能会觉得“差不多完成就行了”,对待学习可能会觉得“差不多懂了就行”,对待生活中的各种细节可能也会抱着“差不多就行”的态度。
差不多先生传阅读笔记
差不多先生传阅读笔记《差不多先生传》是胡适先生创作的一篇经典讽刺文章。
这篇文章以诙谐幽默的笔触,刻画了一个凡事都抱着“差不多”态度的人物形象,读来令人深思。
差不多先生的形象可谓深入人心。
他的口头禅就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
何必太精明呢?”无论是在买红糖时错买成了白糖,还是在记账时把“千”写成了“十”,亦或是在搭火车时误了时间,他都觉得差不多。
这种对生活中种种细节的不严谨和无所谓的态度,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命运——在让兽医给人治病时,因“差不多”而丢了性命。
文中对差不多先生的描写细致入微,让我们仿佛能看到一个活生生的人物站在面前。
他的这种“差不多”精神,并非是个别现象,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中一部分人的心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类似差不多先生的人存在。
他们对待工作敷衍了事,觉得做得差不多就行了,不愿意花费更多的精力去追求完美;他们对待学习也是马马虎虎,能及格就好,不追求更高的知识水平;甚至在对待自己的健康和生活时,也是抱着差不多的态度,不注重良好的习惯养成。
这种“差不多”的心态带来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在工作中,如果每个人都抱着差不多的态度,那么工作质量必然无法得到保证,不仅会影响到个人的职业发展,也可能给整个团队或企业带来损失。
在学习上,如果总是觉得差不多就行,就无法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难以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
而在生活中,对健康、对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差不多态度,也可能会让我们错过很多美好的东西,甚至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然而,我们也需要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不多”的心态。
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人们的惰性和缺乏自律。
追求完美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时间,而选择差不多则相对轻松省事。
另一方面,社会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当周围的人都对事情抱着不严谨的态度时,个体很容易受到这种氛围的影响,从而也变得“差不多”起来。
要改变这种“差不多”的心态,首先需要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认识到对待每一件事情都应该认真负责,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己,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差不多先生传》(精选7篇)
《差不多先生传》(精选7篇)《差不多先生传》篇1胡适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 初步了解作者的经历,感知文章的内容和现实意义。
2. 朗读课文,品味本文的夸张和反语,感受讽刺语言的幽默、犀利的艺术特点。
3. 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的讽喻意义,克服敷衍塞责、马虎从事的陋习。
【重点难点】1. 重点:品味语言特点,感知讽刺意味。
2. 难点: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相关提示】1. 胡适,字适之,现代诗人、著名学者、史学家、哲学家、文学家、新红学创始人,他一生获得35个博士学位。
他的《文学改良刍议》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第一篇宣言;在中国新文学史上,他发表第一篇白话诗,出版第一部白话诗集,创作第一个白话独幕剧。
2. 本文是一篇传记体裁的寓言。
传记,是一种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
由别人记述的,叫“他传”;由自己记述的,叫“自传”。
传记又分两类:历史性传记和文学性传记。
前者记叙史实,用语平实;后者借用传记的形式从事创作,用形象化的手法,描写各种典型人物的生活经历和精神风貌。
《差不多先生传》不是一篇真正的人物传记,而是一篇寓言,因为世上没有这个人。
作者只是以人物传记的形式成文,讽刺国人,引人深思,增强效果。
【词语积累】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一命呜呼【朗读课文】【初学课文】1. 开头第一句话有什么作用?开头设问,幽默风趣,引人注意。
2. 归纳“差不多”先生做了哪些“差不多”的事?妈妈叫他买红糖,他卖回了白糖;老师问山西,他答陕西还强词夺理;他常常把十字写成千字,把千字写成十字;乘火车迟到了,还认为今天、明天“差不多”;误把牛医王大夫当作汪大夫,结果一命呜呼;最后还认为死人与活人“差不多”。
)3. “差不多”先生做的那些事,表现了他的什么特点?“差不多”先生做的那些事,表现了他一生不肯认真,凡事马虎敷衍的性格特点。
4. “差不多”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差不多”先生是一个可笑可悲的人,他一生做事马马虎虎,敷衍塞责,最后为此搭上了性命。
差不多先生传
三、揣摩文章主旨
小组讨论:
对于这样一位稀里糊涂死去的人物, 胡适先生为什么要给他立传(并说他是中 国最有名的人)?
唤醒国人,革除马虎、不肯 认真的陋习
五、迁移拓展,关注个人、社会
现今社会,
“差不多先生” 是否依然存在?
莲 花 河 畔 小 区 层 楼 倒 塌
13
新建公路路面塌陷
实体建筑倒塌,通过安全监管 可以预防,痛定思痛尚可重建。
1924年。
一、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课文中记叙了差不多先生“生平 事迹”中哪几件典型事例?
方法指导:请按顺序简单概括, 例如
什么时候他做了什么。
小时候 : 买错东西——妈妈叫他买红糖,他却买了白糖回来。 上学时: 弄错方位——老师问的是“山西”,他却回答是“陕
西”。
当伙计时: (1)混淆数字——常把“千”写成“十”,把“十”写成
2、为什么说差不多先生是“各省各县各 村人氏”,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像差不多先生这样的人在中国到处 都有,他不是指某一个人,而是众 多中国人的一个缩影。
3、差不多先生做事不肯认真,死后 人们为什么还称赞和效仿他?作者对 此的态度如何?
因为做事马虎、不肯认真,已成为 大家的习惯,是当时社会的通病,所以 他死后,人们还称赞和效仿他。作者对 此感到忧虑。从差不多先生的马虎、不 肯认真使他送了命,人们对他的效仿使 中国变成懒人国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来。
“千”。
(2)耽误时间——因迟了两分钟没赶上火车,还弄不明白 火车为何不等他。
得病时: 枉送性命——让牛医生王大夫代替汪大夫 给自己看病,
结果一命呜呼。
二、研读文本, 深入探究
1、差不多先生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口头禅是什么? 特点:凡是马虎,不肯认真 口头禅:“凡是只要差不多,就好了。 何必太精明呢?”
12_差不多先生传
胡 适
胡适
(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 人。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及校长、驻美大 使、中央研究院院长。现代著名学者、 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1920 年出版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 《尝试集》,另外他第一个用白话写作 独幕剧《终身大事》,确立了现代话剧 的新形式。他兴趣广泛,作为学者他在 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 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进行研究。 他还获得三十五个“博士学位”。胡适 先生是第一个提倡白话文写作的文学大 师,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推动具有巨大的 作用。
探究交流
1、作者从哪些方面给“差不多先生”作 传的?
• 差不多先生的基本情况。 • 差不多先生的主要事迹。 • 差不多先生的影响。
探究交流
2、一切都说明,差不多先生身上存在的问 题,并不是他个人的问题,这在文中是否 有体现? 因为他是全中国人名的代表。不仅他, 他周围的人,都是差不多先生。(齐读1—3 小结) 他死后,周围的人都称赞他的作法,称 他为圆通大师。(请个别学生朗读最后小结) 差不多先生代表的一类人,你、我身上 都有他的影子。
• 做事不认真、马虎、不遵守规则、不负责 任、得过且过。
探究交流
感悟全文,自主合作探究:
1、作者从哪些方面给“差不多先生”作传的? 2、一切都说明,差不多先生身上存在的问题, 并不是他个人的问题,这在文中是否有体现? 3、对于这样一位稀里糊涂死去的人物,胡适 先生为什么要给他立传(并说他是中国最有名 的人)?
探究交流
3、传:是一种用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 载体。对于这样一位稀里糊涂死去的人物,胡 适先生为什么要给他立传(并说他是中国最有 名的人)?
唤醒国人,革除陋习
阴魂早散
差 不 多 生 死 两 分 沾 一 点 家 国 俱 亡
胡适《差不多先生传》阅读答案
胡适《差不多先生传》阅读答案篇一:差不多先生传_胡适_英汉对照翻译Do you know who is the most well-known person in China?This person is well known over the world. His surname is Cha and his given name is Buduo, which means “About the Same”. He is a native of every province, county and village in this country. You must have seen him or heard about him. His name is on the lips of everybody every day, because he is representative of the whole Chinese nation.The physiognomy of Mr. Cha Buduo has same as you and I. He has a pair of eyes, but does not see straight. He has a pair of ears, but does not hear clearly. He has a nose and a mouth, but does not smell and taste well. His brain is not too small, but he has a bad memory and careless think. He often say s, “Everything jus t needs to be OK, why to be so serious about them?”When he was a child, his mother let him buy some brown sugar, but he brought some white sugar instead. His mother scolded him, he shook his head and said, “Brown sugar o r white sugar are about the same, aren’t they ?”In school,his teacher asked him, “Which province borders Hebei on the west?” He answered, “Shaanxi.” The teacher said “You are wrong. It’s Shanxi, not Shaanxi.” He retorted, “Shaanxi or Shan xi are about the same, aren’t they?”Later he worked as a waiter in a shop. He could write and calculate, but his mathematics were often wrong. He also made mistake that wrote the Chinese character 十for 千or 千 for十. The shopkeeper was angry and o ften scolded him. He just only apologized with a smile, “The differencebetween character千and十is one short stroke.Chinese character 十or 千are about the same,Aren’t they ?”One day, for an urgent business,he went to Shanghai by train. But he went to the railway station unhurriedly,when he arrived the railway station,the train already gone, because he was two minutes late. He stared at the smoke belching from the train, and shook his head, “ I have to leave tomorrow,however, today and tomorrow are about the same. But the railway company is too serious? 8:30 or 8:32 are about the same, aren’t they?”He walked home slowly and talking to himself why the train hadn’t waited for him for two minutes more.He did not understand.One day he fell in ill suddenly, he told his families to fetch Dr.Wang of East Street immediately. His families went in a hurry, but he couldn’t find the Dr.Wang on East Street. So instead of Dr.Wang on East Street he fetched Vet Wang of West Street .Lying on his sickbed,he knew that his families fetched a wrong person. But, with pain and worry, he was seriously ill and he could not wait any longer. So he said to himself, “Luckily, Vet Wang is about the same as Dr. Wang. Why not let Vet Wang have a try?” Then, the vet walked up to his bed, with the medical method of cow, treating Mr.Cha Buduo . In the end, Mr.Cha Buduo is died less than an hour.When Mr. Cha Buduo was about to breathe his last, he uttered intermittently in one breath,”Live or di e, it’s about… about… the same…. Everything just…needs to be…OK, why to be…so serious…about them”As soon as he finished his motto, he stopped breathing.After his death, people all praise him for his way of seeing through things and thinking through all things. They say that all his life, he refused to work seriously and that he was never calculating or haggle overevery ounce. He is virtuous man, So they honored him with the posthumous name Master of Easy-Going..As time goes on his fame has spread wide and become more and more famous. Thousands of people follow his example, thus everybody has become Mr. Cha Buduo,however, China will be a sluggard nation!Do you know who is the most well-known person in China?This person is well known over the world. His surname is Cha and his given name is Buduo, which means “About the Same”. He is a na tive of every province, county and village in this country. You must have seen him or heard about him. His name is on the lips of everybody every day, because he is representative of the whole Chinese nation.The physiognomy of Mr. Cha Buduo has same as you and I. He has a pair of eyes, but does not see straight. He has a pair of ears, but does not hear clearly. He has a nose and a mouth, but does not smell and taste well. His brain is not too small, but he has a bad memory and careless think. He often says, “Everything just needs to be OK, why to be so serious about them?”When he was a child, his mother let him buy some brown sugar, but he brought some white sugar instead. His mother scolded him, he shook his head and said, “Brown sugar or white su gar are about the same, aren’t they ?”In school,his teacher asked him, “Which province borders Hebei on the west?” He answered, “Shaanxi.” The teacher said “You are wrong. It’s Shanxi, not Shaanxi.” He retorted, “Shaanxi or Shanxi are about the same, aren’t they?”Later he worked as a waiter in a shop. He could write and calculate, but his mathematics were often wrong. He also made mistake that wrote the Chinese character 十for 千or 千 for十. The shopkeeper was angry andoften scolded him. He just only apologized with a smil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aracter千and十is one short stroke.Chinese character 十or 千are about the same,Aren’t they ?”One day, for an urgent business,he went to Shanghai by train. But he went to the railway station unhurriedly,when he arrived the railway station,the train already gone, because he was two minutes late. He stared at the smoke belching from the train, and shook his head, “ I have to leave tomorrow,however, today and tomorrow are about the same. But the railway company is too serious? 8:30 or 8:32 are about the same, aren’t they?”He walked home s lowly and talking to himself why the train hadn’t waited for him for two minutes more.He did not understand.One day he fell in ill suddenly, he told his families to fetch Dr.Wang of East Street immediately. His families went in a hurry, but he couldn’t find the Dr.Wang on East Street. So instead of Dr.Wang on East Street he fetched Vet Wang of West Street .Lying on his sickbed,he knew that his families fetched a wrong person. But, with pain and worry, he was seriously ill and he could not wait any longer. So he said to himself, “Luckily, Vet Wang is about the same as Dr. Wang. Why not let Vet Wang have a try?” Then, the vet walked up to his bed, with the medical method of cow, treating Mr.Cha Buduo . In the end, Mr.Cha Buduo is died less than an hour.When Mr. Cha Buduo was about to breathe his last, he uttered intermittently in one breath,”Li ve or die, it’s about… about… the same…. Everything just…needs to be…OK, why to be…so serious…about them”As soon as he finished his motto, he stopped breathing.After his death, people all praise him for his way of seeing through things and thinking through all things. They say that all his life, he refused to work seriously and that he was never calculating or haggle overevery ounce. He is virtuous man, So they honored him with the posthumous name Master of Easy-Going..As time goes on his fame has spread wide and become more and more famous. Thousands of people follow his example, thus everybody has become Mr. Cha Buduo,however, China will be a sluggard nation!差不多先生传胡适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
胡适差不多先生阅读理解
胡适差不多先生阅读理解嘿,你们知道吗?我觉得胡适爷爷写的这个差不多先生可太有意思啦!差不多先生呀,做什么事情都马马虎虎的。
就说有一天,差不多先生要去买糖。
他走到商店里,对老板说:“我要买一斤糖。
” 老板给了他一斤盐。
差不多先生看了看,觉得盐和糖也差不多嘛,就拿着盐回家了。
回到家,他要做糖水喝,把盐倒进水里,一尝,哎呀,好咸呀!可是他想,咸就咸吧,反正也差不多。
还有一次,差不多先生生病了。
他要去看医生。
他走到医院,对医生说:“我头疼。
” 医生给他检查了一下,说:“你这是感冒了,要吃感冒药。
” 差不多先生拿了药就回家了。
可是他拿的药是治肚子疼的。
他吃了药,病不但没好,还更严重了。
他想,反正都是药,吃了也差不多。
差不多先生做事情总是这样,不认真,不仔细。
他觉得什么事情都差不多就行。
可是,这样真的好吗?有一天,差不多先生要去坐火车。
他走到火车站,看到火车快要开了,就赶紧跑过去。
可是他跑错了站台,上了一辆去别的地方的火车。
他想,反正都是火车,去哪里也差不多。
结果,他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还有一次,差不多先生要去参加一个考试。
他没有好好复习,就去考试了。
考试的时候,他看到题目,觉得都差不多,就随便写了一些答案。
结果,他考得很差。
他想,反正都是考试,考得好不好也差不多。
差不多先生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能马马虎虎,不能觉得什么事情都差不多就行。
我们要认真、仔细地做每一件事情,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如果我们像差不多先生一样,做什么事情都不认真,不仔细,那么我们就会像差不多先生一样,遇到很多麻烦。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能像差不多先生一样。
我们要认真听讲,认真做作业,不能觉得差不多就行。
如果我们写错了一个字,或者做错了一道题,我们要及时改正,不能觉得差不多就行。
我们要养成认真、仔细的好习惯,这样我们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我们在生活中,也不能像差不多先生一样。
我们要注意安全,不能觉得差不多就行。
如果我们过马路的时候不看红绿灯,或者在河边玩耍的时候不小心掉进河里,那可就危险了。
胡适《差不多先生传》原文注释赏析
胡适《差不多先生传》原文注释赏析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
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
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
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
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
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
何必太精明呢?”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
他妈骂他,他摇摇头道:“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那一省?”他说是陕西。
先生说:“错了。
是山西,不是陕西。
”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
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
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
他只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
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
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地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
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
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
八点三十分开,同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很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先生。
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汪大夫,却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
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罢。
”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
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差不多先生传阅读笔记
差不多先生传阅读笔记《差不多先生传》是胡适先生创作的一篇经典讽刺文章,以幽默诙谐的笔调刻画了一位凡事都追求“差不多”的人物形象,读来令人深思。
差不多先生的形象可谓深入人心。
他的口头禅“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
何必太精明呢?”贯穿始终,成为了他为人处世的准则。
从相貌上看,他“眼睛看不清楚,耳朵听不分明,有鼻子和嘴,但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
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这看似平常的描述,却为后文他的种种“差不多”行为埋下了伏笔。
在做事上,差不多先生可谓是“一以贯之”。
比如他在红糖白糖的事情上,觉得“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于是错把红糖当作白糖买回家。
在记账时,把“千”字写成了“十”字,却也觉得“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这种对细节的忽略和对错误的无所谓态度,让人又好气又好笑。
在工作中,差不多先生的表现更是令人啼笑皆非。
他搭火车迟到,还宽慰自己“八点三十分开,同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结果火车开走了。
他当伙计时,觉得“十”和“千”差不多,导致账目出错,却毫不在意。
最终,因为给人治牛医和给人医病时,觉得医牛和医人差不多,而丢了性命。
从差不多先生的种种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差不多”的思想带来的危害。
首先,它使人失去了对细节的关注和对精确的追求。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工作都需要高度的精确性和严谨性,容不得半点“差不多”。
一个小的错误可能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后果,就如同差不多先生因为记错账而导致工作失误一样。
其次,“差不多”思想使人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
总是满足于“差不多”,就不会去努力追求更好、更完美的结果。
这样的人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很容易被淘汰,因为别人在不断进步,而他们却停滞不前。
再者,这种思想会影响个人的信誉和口碑。
如果一个人总是做事“差不多”,不能保证质量和效率,那么别人就很难信任他,不愿意与他合作或者把重要的任务交给他。
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差不多先生”并不少见。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差不多先生》是胡适先生创作的一篇经典讽刺文章,初读这篇文章时,只觉得有趣,再读却让人深思。
差不多先生的形象在文中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他凡事都抱着“差不多”的态度,从买红糖买成了白糖,到工作时把“十”字和“千”字常常写错,再到搭乘火车误了时间,最后在生病时请错了医生而丢了性命。
他的一生似乎都在这种“差不多”中度过,看似无关紧要的小错误,最终却酿成了无法挽回的大悲剧。
这种“差不多”的心态,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并不少见。
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说“差不多就行了”“差不多就好”。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很多时候,我们因为这种“差不多”的态度,失去了很多机会,也降低了做事的质量。
比如在学习上,有些同学觉得作业做得差不多就交上去,结果考试的时候才发现因为平时的不认真,很多知识点都没有掌握好;在工作中,有些人对任务的完成度要求不高,觉得差不多能过关就行,结果不仅影响了工作的效果,还可能影响到自己的职业发展。
差不多先生的这种心态,其实反映了一种对自己、对生活不负责的态度。
他没有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没有对事情的高标准和严要求。
而一个人如果总是满足于“差不多”,就很难有进步和成长。
因为只有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价值。
同时,这篇文章也让我反思了社会环境对人们心态的影响。
在一个快节奏、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人们很容易变得浮躁,追求速度而忽视了质量。
大家都想着尽快完成任务,而忽略了把事情做好做精。
这种社会氛围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差不多”心态的蔓延。
然而,我们应该明白,“差不多”往往意味着“差很多”。
在很多关键的事情上,比如医疗、科研、教育等领域,一点点的误差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医生的一个“差不多”的诊断,可能会延误病人的治疗;科研人员的一个“差不多”的数据,可能会导致实验的失败;教师的一个“差不多”的讲解,可能会影响学生的理解。
为了避免成为“差不多先生”,我们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读了胡适先生的《差不多先生》,我真是感慨颇多,感觉这位“差不多先生”好像就活在我们身边,甚至有时自己也会有那么几分像他。
差不多先生的故事看似荒诞,却又无比真实。
他做什么事情都觉得差不多就行,红糖白糖差不多,陕西山西差不多,就连自己生病,让牛医马医来治也觉得差不多。
最后,就因为这一次次的“差不多”,把自己的性命也给差不多掉了。
这让我想起了我自己的一次经历。
那是一次准备考试的时候,老师提前告诉了我们考试的范围和重点。
我当时心里想着,大概知道就行了,差不多能记住就好。
结果呢,到了考试的时候,发现有一道大题正是老师强调的重点,可我因为当初觉得差不多记住了,细节部分模模糊糊,只能凭着那点不扎实的记忆拼凑着回答,最后的成绩自然是不太理想。
当时我还觉得只是运气不好,现在想想,这不就是我自己变成了“差不多先生”吗?如果我能认认真真地把老师说的重点都牢记于心,而不是抱着差不多的态度,那这道题肯定能答得漂漂亮亮的,成绩也会好看很多。
还有一次,我帮妈妈做饭。
妈妈让我放两勺盐,我心里想,多一点少一点差不多呗。
结果盐放多了,那道菜咸得没法吃,全家人都只能对着那盘菜苦笑。
妈妈说:“做事情可不能差不多,差一点味道就差很多。
”仔细想想,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买衣服的时候,觉得款式差不多就买了,结果穿起来并不是那么合身舒适;工作中,完成任务觉得差不多就行了,结果被领导指出一堆细节上的问题。
差不多先生的人生,是一场因为“差不多”而导致的悲剧。
他总是在关键的时刻忽略那些细微的差别,总觉得差不多能应付过去,可生活却不会总是那么轻易放过我们。
我们常常会在一些小事上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觉得差不多就行,然而就是这些小小的“差不多”积累起来,可能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
比如说,写作业的时候字迹差不多能看清就行,长期这样,考试的时候可能因为字迹不工整而丢分;做家务的时候差不多打扫干净就行,时间长了,家里可能就会变得杂乱无章。
最新整理胡适《差不多先生》读书笔记.docx
最新整理胡适《差不多先生》读书笔记
胡适的《差不多先生》是一篇很别致的作品。
当我读起这篇文章如同芒刺在背,别有一种滋味。
差不多先生有句“名言”:“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认真呢。
”这可以说是他的处世良方和为人准则,所以他的名字就叫“差不多”。
这“差不多”三个字简直就概括了他的一生。
本文写的是差不多先生一生不肯认真。
例如:母亲叫他买红糖,他却买了白糖,还说红糖和白糖差不多,反正都是糖。
这样的例子文中还有很多:xxxx跟xxxx差不多;十和千差不多;就是在他生死关头,差不多先生还说:“活人和死人差不多,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认真呢?”更可怕的是,差不多先生死后,人们还称赞他一生不肯算计,不肯认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
无数的人竟以他为榜样,成为一个又一个的“差不多先生”。
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差不多”先生还时常出现。
比如:在课堂上,有的同学说:“做作业和做好作业都差不多,反正是做了。
'增加到';和'增加了';都差不多,反正是'增加';。
”市场上小贩缺斤少两,对找他的顾客说:“八两、九两都差不多,你何必那么认真呢?”马路上,驾驶员没有驾驶证,汽车撞人致死,还理直气壮地交警说:“有没有驾驶证都差不多,反正会开车就行。
”
读了《差不多先生》就好像注入了一针清醒剂。
“差不多”就是不思进取,混日子,长此下去是没有任何前途的,只会碌碌终生。
这篇文在这方面给了我们深刻的警醒和启示。
八年级语文差不多先生传
八年级语文差不多先生传第一篇:八年级语文差不多先生传《差不多先生传》胡适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作者的经历,感知文章的内容和现实意义。
2.朗读课文,品味本文的夸张和反语,感受讽刺语言的幽默、犀利的艺术特点。
3.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的讽喻意义,克服敷衍塞责、马虎从事的陋习。
【重点难点】1.重点:品味语言特点,感知讽刺意味。
2.难点: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相关提示】1.胡适,字适之,现代诗人、著名学者、史学家、哲学家、文学家、新红学创始人,他一生获得35个博士学位。
他的《文学改良刍议》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第一篇宣言;在中国新文学史上,他发表第一篇白话诗,出版第一部白话诗集,创作第一个白话独幕剧。
2.本文是一篇传记体裁的寓言。
传记,是一种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
由别人记述的,叫“他传”;由自己记述的,叫“自传”。
传记又分两类:历史性传记和文学性传记。
前者记叙史实,用语平实;后者借用传记的形式从事创作,用形象化的手法,描写各种典型人物的生活经历和精神风貌。
《差不多先生传》不是一篇真正的人物传记,而是一篇寓言,因为世上没有这个人。
作者只是以人物传记的形式成文,讽刺国人,引人深思,增强效果。
【词语积累】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一命呜呼【朗读课文】【初学课文】1.开头第一句话有什么作用?开头设问,幽默风趣,引人注意。
2.归纳“差不多”先生做了哪些“差不多”的事?妈妈叫他买红糖,他卖回了白糖;老师问山西,他答陕西还强词夺理;他常常把十字写成千字,把千字写成十字;乘火车迟到了,还认为今天、明天“差不多”;误把牛医王大夫当作汪大夫,结果一命呜呼;最后还认为死人与活人“差不多”。
)3.“差不多”先生做的那些事,表现了他的什么特点?“差不多”先生做的那些事,表现了他一生不肯认真,凡事马虎敷衍的性格特点。
4.“差不多”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差不多”先生是一个可笑可悲的人,他一生做事马马虎虎,敷衍塞责,最后为此搭上了性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差不多先生(胡适)
差不多先生
胡适
创作背景:胡适是现代杂文的最初创作者之一。
民国七年,他在新青年杂志发起「什么话」专栏,辑录摘引当时报刊上令人发笑或感叹的材料,加上一、二句点睛式评语,或根本不加评论,直斥之曰「什么话」。
这种杂文简便犀利,有利于迅速揭露悖论谬说,曾被许多刊物仿效,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他还以天风、铁儿等笔名,发表过不少杂感、短评、短论、寓言及一些通讯、序跋等,或论时事,或悼友人,或抒感怀,虽然内容尖锐,但文字优美,影响颇大,差不多先生传即此类杂文中之一篇。
(全文原载于民国八年出版的新生活杂志第二期)
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ﻫ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
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
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
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ﻫ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
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
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ﻫ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
何必太精明呢?”ﻫ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
他妈骂他,他摇摇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
他说是陕西。
先生说,“错了。
是山西,不是陕西。
”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ﻫ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
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
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
他只是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
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
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
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
八点三十分开,同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
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ﻫ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
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牛医王大夫请来了。
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罢。
”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
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ﻫ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
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ﻫ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
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
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
——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