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合集下载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的护理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的护理
据统计,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占所有高血压患者 的约5%-10%。
谁是护理对象?
谁是护理对象?
患者特征
护理对象为确诊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患者, 通常表现为高血压和低钾血症。
患者可能伴有头痛、心悸、乏力等症状,护理需 关注其整体健康状况。
谁是护理对象?
年龄段
主要影响中青年人群,需特别关注老年患者的护 理需求。
该疾病通常由肾上腺腺瘤或增生引起,患者可能 出现高血压、低钾血症等症状。
什么是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发病机制
醛固酮过多会引起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增加,同 时促进钾的排泄,导致电解质失衡。
长期高血压和电解质失衡可能导致心血管并发症 。
什么是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流行病学
该病在高血压患者中相对常见,尤其是年轻患者 或难治性高血压者。
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多种疾病,护理时需考虑其特 殊情况。
谁是护理对象?
心理状态
患者常因疾病影响生活质量而产生焦虑和抑郁情 绪。
护理人员应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提供必要的支 持和辅导。
何时进行护理?
何时进行护理?
护理时机
在患者入院后、接受治疗期间及出院后均需进行 相应护理。
护理应贯穿整个治疗过程,以确保患者的健康管 理。
如何进行护理?
健康教育
向患者提供饮食、用药等方面的健康教育。 强调低钠饮食和适当补钾的重要性。
如何进行护理?
心理支持
提供心理支持与疏导,帮助患者应对疾病带来的 心理压力。
可组织小组讨论或心理辅导,增强患者的应对能 力。
护理评估与调整
护理评估与调整
评估效果
定期评估护理效果,并根据患心理状态。
护理评估与调整
多学科协作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制(1)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制(1)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制(1)一、什么是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一种内分泌系统疾病,指的是身体内醛固酮的水平异常升高,导致高血压、低钾血症等症状。

该疾病的主要原因是在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的过程中出现异常,使得体内的醛固酮生成大量增加。

二、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症状有哪些?1.高血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最常见症状是高血压,常出现难治性高血压。

2.低钾血症:由于体内醛固酮异常升高,肾小管分泌钾的能力减弱,出现低钾血症。

3.肌无力:低钾血症会导致肌肉乏力、疲倦感等症状。

4.尿钠排泄减少: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患者往往尿钠排泄减少。

三、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治疗方法有哪些?治疗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有两个目标,一是控制高血压和低钾血症等症状,二是减少肾脏受损程度,防止慢性肾功能衰竭。

1.手术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是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最常见的原因,手术切除肿瘤可以治愈高血压。

2.药物治疗: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一般可选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ACEI或ARB、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治疗。

3.生活干预:合理饮食,避免高盐、高脂肪、高糖食物,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

积极运动,加强体育锻炼。

四、如何预防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一种先天发育障碍,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有效预防措施。

有家族史的人可以进行定期的检查,及时发现疾病并进行治疗。

总结: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制是一种严重的内分泌系统疾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缓解疾病。

同时,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合理的饮食结构也是预防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重要途径。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PT课件PPT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PT课件PPT

THANK YOU
感谢聆听
其他治疗方式
其他治疗方式包括放射治疗、介入治 疗等,这些方法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 症的治疗中应用较少,主要用于辅助 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
介入治疗可以通过栓塞或注射药物等 方式来抑制醛固酮的分泌,但操作复 杂且效果不确切。
放射治疗可以通过破坏肾上腺组织来 减少醛固酮的分泌,但长期使用会对 身体造成一定的损害。
02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类型
醛固酮瘤
醛固酮瘤是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中最常见的一种类 型,占所有病例的70%-80%。
醛固酮瘤主要发生在肾上腺皮质球状带,通常为单 侧,大小在1-2cm之间。
醛固酮瘤会导致过量的醛固酮分泌,进而引发高血 压和低血钾等症状。
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一种病 因不明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占所有病例的10%-20%。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pt课件

CONTENCT

• 什么是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类型 •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治疗 •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预防和护理 •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案例研究
01
什么是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定义和症状
定义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由于肾上腺皮质 分泌过多的醛固酮激素,导致体内钠离子和水分潴留,血压升高 。
药物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监测患者的血压、血钾等指标,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 安全性。
手术治疗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无法耐受 的患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主要是切除引起原发 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肾上腺病变, 以彻底治愈疾病。
手术方式包括开放手术和腹腔 镜手术,具体选择应根据患者 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经 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 肾上腺皮质的某些基因突变有 关。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100037 北京解放军304医院咸力明佟万仁人民军医2003年第46卷第4期(总第521期)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简称原醛症,是因肾上腺皮质发生肿瘤或增生,使醛固酮分泌过多,以高血压、低血钾、肌无力、高醛固酮和低肾素活性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

1 流行病学原醛症是继发性高血压的原因之一,在高血压人群中的患病率为O.5%-2%。

随着腹部B超、CT和MRI的广泛应用,许多无特征的病人也能被早期检出。

Lim等从高血压465例中筛检出原醛症43例(占9.2%)。

该症从新生儿至老人均可发病,但好发年龄为30-50岁,其发病率在性别中没有差别,腺瘤多见于女性,男女之比约为1:1.2-1.5,国外报告为1:2.3。

2 病因及病理2.1 肾上腺皮质醛固酮分泌腺瘤(APA) 1955年由Conn首先描述,故又称Conn综合征,是原醛症主要病因,占70%一80%,绝大多数腺瘤位于一侧,左侧多于右侧,常为单个,仅1%左右为双侧或一侧有两个腺瘤,70%腺瘤见于女性。

多数直径l-2cm,包膜完整,切面为桔黄色,均质实性,60%-70%的腺瘤重量小于6g,光镜下显示为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网状带或质密细胞,以及大小不同的“杂合细胞”。

“杂合细胞”表现出球状带和束状带细胞的特点,有些腺瘤可同时存在球状带细胞弥漫性增生。

电镜下可见瘤细胞内线粒体嵴为血小板。

2.2 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IHA) 占成人原醛症的10%-20%,在儿童原醛症中最常见。

其病理变化为双侧肾上腺球状带增生,伴或不伴结节,切面见肾上腺皮质增厚,厚度在0.15cm以上,光镜下可见大量透明细胞增生,多为弥漫性,偶为局灶性。

组织学上具有肾上腺被刺激物质,即在人垂体中发现的一种糖蛋白和另一γ促黑素原相关因子,而醛固酮合成酶基因并无突变,但该基因表达增多且酶活性增加。

2.3 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增生(PAH) 约占原醛症的1%。

Kater等在1982年发现有4例介于APA和IHA之间的病例,其病理形态上与IHA相似,可为单侧或双侧增生,但生化特征与APA更相似,行肾上腺单侧或次全切除可纠正醛固酮过多的症状和生化异常。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影像学检查
STEP1
STEP2
STEP3
STEP4
肾上腺CT扫描: 观察肾上腺形态、 大小和位置,判 断是否存在肿瘤
肾上腺MRI:进 一步观察肾上腺 肿瘤的形态、大 小和位置,判断 肿瘤性质
肾上腺血管造影: 观察肾上腺血管 分布,判断是否 存在肿瘤供血异 常
肾上腺功能显像: 观察肾上腺激素 分泌情况,判断 是否存在激素分 泌异常
05
β受体阻滞剂:如 普萘洛尔、美托洛 尔等,可降低醛固
酮的合成和分泌
06
醛固酮合成酶抑制 剂:如依普利酮、 阿米洛利等,可抑 制醛固酮的合成和
分泌
手术治疗
STEP1
STEP2STEP3 NhomakorabeaSTEP4
手术适应症:原 发性醛固酮增多 症患者,药物治 疗无效或效果不 佳
手术方法:腹腔 镜下肾上腺切除 术或开放性肾上 腺切除术
4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预防
定期体检
01
定期进行血压、 血糖、血脂等
指标的检测
02
定期进行肾 功能、肝功
能等检查
03
定期进行甲 状腺功能检

04
定期进行心 脏功能检查
05
定期进行腹 部超声检查
06
定期进行尿 常规检查
07
定期进行眼 底检查
08
定期进行骨 密度检查
09
定期进行肿 瘤标志物检

10
定期进行心 理评估和咨
检查等方法。
01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一 种由于肾上腺皮质增生或 肿瘤导致的内分泌疾病。
02
03
病因包括肾上腺皮质增生、 肾上腺皮质腺瘤、肾上腺
皮质癌等。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病因、表现、诊断及治疗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病因、表现、诊断及治疗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病因、表现、诊断及治疗(一)定义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ronism,PA)以高血压、低血钾、低血浆肾素及高血浆醛固酮水平为主要特征,因肾上腺皮质肿瘤或增生等原因引起的醛固酮分泌过多所致的继发性高血压。

(二)病因目前已知有以下类型,即肾上腺皮质醛固酮分泌腺瘤(APA)、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增生(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idiopathic hyperaldosteronism,IHA)、分泌醛固酮的肾上腺皮质癌、原发性肾上腺增生症、家族性醛固酮增多症(包括糖皮质激素可抑制性醛固酮增多症,GRA等)、异位醛固酮分泌腺瘤或癌等,其中以APA(35%)及IHA(60%)最为常见。

(三)临床表现1.高血压(1)最早出现的症状,几乎见于每一病例的不同阶段。

(2)中等度血压增高,以舒张压升高为著。

(3)对常规降压药疗效差。

2.低血钾、高尿钾可能只存在于较严重的病例中。

只有50%的腺瘤和17%的增生患者血钾小于3.5mmol/L,是病程相对较长的提示,因此没有低血钾不代表不是原醛症!血钾3.0~3.5mmol/L时,尿钾大于25mmol/24h;或血钾小于3.0mmol/L时,尿钾大于20mmol/24h,提示肾性失钾。

临床上表现为肌无力、发作性软瘫及周期性瘫痪等。

长期低钾血症可引起肾小管空泡变性,可表现为口渴、多尿、夜尿增多等。

心脏方面可表现为心律失常,心电图示U波或ST-T波改变。

3.其他低钾血症可导致细胞外液碱中毒→游离钙减少,促进肾脏排镁、排钙增加,均可导致手足抽搐、肢体麻木。

(四)诊断1.需满足如下条件(1)高醛固酮:醛固酮分泌增多并且不被高钠负荷引起的血容量增加所抑制。

(2)低肾素:肾素分泌受抑制并且不因立位及低钠刺激而分泌增加。

(3)皮质醇水平正常。

2.诊断分为两个步骤首先明确是否有高醛固酮、低肾素血症;然后确定其病因类型,即先定性,后定位。

(1)定性检查1)选择需要进行筛查的患者:当高血压患者有如下表现时要注意筛查有无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原醛症

原醛症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百度百科公开招募三甲医院副高职称医师或医学博士,加入国家卫生计生委“权威医学科普传播网络平台”,撰写医学词条。

查看详情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简称原醛症),是由于肾上腺皮质发生病变从而分泌过多的醛固酮,导致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多,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活性受抑制,临床表现为高血压、低血钾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

大多数是由肾上腺醛固酮腺瘤引起,也可能是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目录1病因2临床表现3检查4诊断5鉴别诊断6治疗1病因病因尚不甚明了,根据病因病理变化和生化特征,原醛症有五种类型:1.肾上腺醛固酮腺瘤发生在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并分泌醛固酮的良性肿瘤,即经典的Conn综合征。

是原醛症主要病因,临床最多见的类型,占65%~80%,以单一腺瘤最多见,左侧多于右侧;双侧或多发性腺瘤仅占10%;个别患者可一侧是腺瘤,另一侧增生。

瘤体直径1~2cm之间,平均1.8cm。

重量多在3~6g之间,超过10g者少见。

肿瘤多为圆形或卵圆形,包膜完整,与周围组织有明显边界,切面呈金黄色,腺瘤主要由大透明细胞组成,这种细胞比正常束状带细胞大2~3倍。

光镜下显示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网状带或致密细胞,以及大小不同的“杂合细胞”。

“杂合细胞”表现了球状带和束状带细胞的特点,有些腺瘤细胞可同时存在球状带细胞弥漫性增生。

电镜下瘤细胞的线粒体嵴呈小板状,显示球状带细胞的特征。

醛固酮瘤的成因不明,患者血浆醛固酮浓度与血浆ACTH的昼夜节律呈平行,而对血浆肾素的变化无明显反应。

此型患者其生化异常及临床症状较其他类型原醛症明显且典型。

2.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简称特醛症,即特发性肾上腺皮质增生,占成人原醛症10%~30%,而占儿童原醛症之首。

近年来发病率有增加趋势。

其病理变化为双侧肾上腺球状带的细胞增生,可为弥漫性或局灶性。

增生的皮质可见微结节和大结节。

增生的肾上腺体积较大,厚度、重量增加,大结节增生于肾上腺表面可见金色结节隆起,小如芝麻,大如黄豆,结节都无包膜,这是病理上和腺瘤的根本区别。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100037 解放军304医院咸力明佟万仁人民军医2003年第46卷第4期(总第521期)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简称原醛症,是因肾上腺皮质发生肿瘤或增生,使醛固酮分泌过多,以高血压、低血钾、肌无力、高醛固酮和低肾素活性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

1 流行病学原醛症是继发性高血压的原因之一,在高血压人群中的患病率为O.5%-2%。

随着腹部B超、CT和MRI的广泛应用,许多无特征的病人也能被早期检出。

Lim等从高血压465例中筛检出原醛症43例(占9.2%)。

该症从新生儿至老人均可发病,但好发年龄为30-50岁,其发病率在性别中没有差别,腺瘤多见于女性,男女之比约为1:1.2-1.5,国外报告为1:2.3。

2 病因及病理2.1 肾上腺皮质醛固酮分泌腺瘤(APA) 1955年由Conn首先描述,故又称Conn综合征,是原醛症主要病因,占70%一80%,绝大多数腺瘤位于一侧,左侧多于右侧,常为单个,仅1%左右为双侧或一侧有两个腺瘤,70%腺瘤见于女性。

多数直径l-2cm,包膜完整,切面为桔黄色,均质实性,60%-70%的腺瘤重量小于6g,光镜下显示为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网状带或质密细胞,以及大小不同的“杂合细胞”。

“杂合细胞”表现出球状带和束状带细胞的特点,有些腺瘤可同时存在球状带细胞弥漫性增生。

电镜下可见瘤细胞线粒体嵴为血小板。

2.2 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IHA) 占成人原醛症的10%-20%,在儿童原醛症中最常见。

其病理变化为双侧肾上腺球状带增生,伴或不伴结节,切面见肾上腺皮质增厚,厚度在0.15cm以上,光镜下可见大量透明细胞增生,多为弥漫性,偶为局灶性。

组织学上具有肾上腺被刺激物质,即在人垂体中发现的一种糖蛋白和另一γ促黑素原相关因子,而醛固酮合成酶基因并无突变,但该基因表达增多且酶活性增加。

2.3 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增生(PAH) 约占原醛症的1%。

Kater等在1982年发现有4例介于APA和IHA之间的病例,其病理形态上与IHA相似,可为单侧或双侧增生,但生化特征与APA更相似,行肾上腺单侧或次全切除可纠正醛固酮过多的症状和生化异常。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护理措施有哪些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护理措施有哪些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护理措施有哪些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ronism,简称原醛症),是由于肾上腺皮质发生病变从而分泌过多的醛固酮,导致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多,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活性受抑制,临床表现为高血压,低血钾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护理措施有哪些?通过以下文章了解一下吧。

1.手术前护理
(1)观察血压变化及高血压症状,根据病情随时监测或每日2次,按时给予降压药并密切观察效果及不良反应。

(2)观察低血钾症状,低血钾时因出现心动过速、期前收缩、易发生心跳骤停。

应随时注意观察心率、心律的变化。

静脉补钾时应严格补钾总量、速度、浓度及尿量的情况,并随时检测病人血钾的变化。

(3)观察神经肌肉障碍情况,限制病人活动范围,切忌剧烈运动,防止跌倒,必要时给予适当的保护措施。

(4)应给予低钠高钾饮食,每日限制钠的摄入量为20mmol,钾为270mmol.
2.手术后护理
(1)严密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

(2)观察病人有无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的表现。

应遵医嘱及时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并观察效果。

(3)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手术后钾及钙离子紊乱,需要经过一段时问的调整才能逐渐恢复正常,须继续按术前低钾、低钙情况进行护理,以免发生意外。

(4)做好引流管护理,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护理措施有哪些?通过以上文章内容的详细介绍,相信您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指导病人应进高蛋白、高热量、高钾、低钠饮食。

嘱病人注意安全,切忌远行,以防意外发生。

指导病人注意血压的变化,定时测量血压,遵医嘱正确用药,必要时到医院就医。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科普宣传PPT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科普宣传PPT

如何诊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确诊程序
进一步确诊可以通过肾上腺影像学检查和生理学 测试。
如CT扫描可以帮助识别肾上腺肿瘤或增生。
如何诊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多学科合作
内分泌科医生、心血管科医生和放射科医生的合 作是确诊的关键。
综合评估有助于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如何治疗原发性醛固酮增多 症?
如何治疗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提高公众对该病的认识,鼓励人们关注自身健康 。
通过科普活动,帮助更多人了解疾病及其影响。
谢谢观看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科普宣 传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2. 为何关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3. 如何诊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4. 如何治疗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5. 如何预防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什么是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
什么是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定义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一种内分泌疾病,主要表 现为醛固酮分泌过多。
醛固酮是一种重要的激素,参与调节体内盐和水 的平衡。
什么是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病因
该病通常由肾上腺皮质腺瘤或肾上腺增生引起。
肾上腺是位于肾脏上方的腺体,负责分泌多种激 素。
什么是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流行病学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在高血压患者中较为常见, 尤其是年轻女性。
大约占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早期识别
早期诊断对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需定期筛查高 风险人群。
如有家族史或合并高血压的患者,需更加关注。
如何诊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 症?
如何诊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筛查方法
常用的筛查方法包括醛固酮/肾素比值检测。
该检测通常在患者服用低钠饮食后进行,以确保 结果的准确性。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方法:每日摄钠240mmol/d (约等于NaCl 14.4g), 钾60mmol/d (约等于KCl 3.6g), 连续7天. 结果:原醛症血清钾降低, 尿钾增加, 血压增高, 症状及生化异常加重。
2 血、尿Ald增多且不能被抑制

影响血浆Ald的因素很多,基础Ald测定的意义有限。 当Ald水平升高时,往往需要做抑制试验。 抑制Ald分泌方法: 1) 生理盐水输注法:平衡餐试验基础上,卧位,
结果
1)正常人判断标准:见前述醛固酮测定。 2)典型原醛者:
血钠正常高值或略高于正常。
24h 尿钠<150mmol或>160mmol。 钾代谢负平衡:
血钾 < 3.5 mmol/L时,尿钾 > 25 mmol/24h
CO2CP 正常高值或略高于正常 碱血症
尿液:pH值为中性或偏碱性
高钠试验
适合于原醛病情轻、低血钾不明显者。

APA:基础Ald明显增高,立位后降低(偶有升高)。 IHA:基础Ald轻度增高,立位后明显增高(> 基础值

33%,升辐超过正常人)。
原因:对AngII敏感性增强。
APA APA和 和IHA IHA的鉴别诊断 的鉴别诊断
APA 症状 体位试验 18-羟去氧皮质酮 赛庚啶试验
131I
IHA 轻 上升>基础值33% 轻度升高 抑制>30% 两侧弥漫浓集
尿醛固酮排出量:6.4~86 nmol /24h 卧位血浆醛固酮:50~250pmol/L 立位血浆醛固酮:80~970pmol/L
8)肾素及血管紧张素II测定:

影响肾素分泌的因素:肾小球内A压降低、立位、血容量减少、血 Na+降低、肾小管腔内Na+减少和低血钾时,分泌减少;反之,分泌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及护理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及护理

三十三、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及护理一、什么是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ronism,PA)简称原醛症,指肾上腺皮质分泌过量醛固酮,导致体内潴钠、排钾、血容量增多、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受抑,典型的表现为高血压、低血钾、高血钠、低血肾素、碱中毒肌无力或周期性瘫痪。

二、临床表现1、高血压:可伴有头痛、疲乏、视力模糊和高血压眼底等病变2、低血钾:血钾正常值3.5mmol/l~5.5mmol/L,低钾时主要表现为四肢乏力、肌无力、腹胀、心理失常等;严重者可有吞咽、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3、肾脏表现:多尿、尤其夜尿多、口渴、多饮,常易并发尿路感染。

尿蛋白增多,少数可发生肾功能减退。

4.心脏表现:心律失常较常见者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最严重时可发生心室颤动。

三、治疗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治疗主要以药物为主,严重者可行手术治疗。

1、药物治疗:主要采用螺内酯、依普利酮、糖皮质激素、阿米洛利及氨苯蝶啶等以助保钠排钾,此病治疗周期比较长,必要时加降压药物。

2、手术治疗:醛固酮瘤及单侧肾上腺增生首选手术治疗,手术方式:腹腔镜下肾上腺肿瘤切除手术四、术前护理1、术前积极完善检查:尿常规,血常规,凝血试验和肾素醛固酮检验,盆腔CT 和MRI、心电图等检查。

醛固酮分两次采样:第一次为静卧2小时(约早上空腹08:00);抽完空腹血后可进食和进行洗漱活动;第二次为立位1小时(在卧位血抽后约早上09:00或10:00)。

正常值:卧位28~138pmol/L,立位138~415pmol/L。

常用的此病特殊检查:血浆醛固酮与肾素活性比值是本病首选筛查指标、高钠负荷试验、双侧肾上腺静脉采血:区分单侧或双侧分泌最可靠、最准确的方法2.因醛固酮增多症典型症状为:高钠低钾,故要口服螺内酯片保钾排钠,并观察血钠、血钾情况及24小时尿量。

血钾正常值:3.5mmol/l~5.5mmol/L,低钾时主要表现为四肢乏力、肌无力、腹胀、心理失常等;严重者可有吞咽、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1.APA:手术切除醛固酮腺瘤。术前低盐饮食,螺内酯准备(每日120-240mg 分次口服)。以纠正低血钾,并降低高血钾。
2药物治疗 对于不能手术的病人及特发性增生型病人。用螺内酯治疗,用法同术前准备。
副作用:可能男性乳腺发育,阳痿。女性月经不调; 钙离子阻断剂可视一部分原醛症病人醛固酮产生量减少,血钾和血压恢复正常 ;GRA可用糖皮质激素治疗;长期小剂量应用地塞米松治疗。
八、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护理总结
• 1.术前护理要点
• (1)观察血压变化及高血压症状,按时服用降压药并观察疗效 ;
• (2)观察低血钾症状:静脉补钾时控制总量、速度、浓度及注 意尿量,随时检测血钾;
• (3)观察神经肌肉障碍情况:限制活动,切忌剧烈运动和防止 跌倒;
• (4)饮食:低钠高钾饮食,限钠摄入量20mmol/日、钾 270mmol/日。
2、尿液检查 ① pH值为中性或偏碱性; ②尿比重较固定(1.010~1.018) 而减低; ③部分病人有尿蛋白; 3、醛固酮测定 (受体位及钠摄入量影响,立位及低钠时升 高)正常人:
血浆醛固酮卧位:50~250pmol/L
尿醛固酮排出量:6.4~86nmol /24h
血浆醛固酮立位:80~970pmol/L 4、肾素、血管紧张素II测定
• 2.术后护理要点:观察有无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表现,遵医嘱 及时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并观察效果;继续按术前低钾低钙护 理防止发生意外;预防肺部并发症。
• 3.健康教育:高蛋白、高热量、高钾、低钠饮食;切忌远行防 止发生意外;定时测量血压并遵医嘱用药;应用肾上腺评皮质 激素,发现不良反应停止用药并就诊;复查血生化及醛固酮等
• 上午直立位前后血浆醛固酮浓度变化;取立位:特醛症病上午8时到12时 取立位时血浆醛固酮上升明显,并超过正常人。(辅助材料分析表)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诊断与治疗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诊断与治疗

手术治疗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无法耐受的 患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手术 方式包括肾上腺切除术和肾上腺
节制术。
手术治疗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 效果较好,但手术风险较高,术 后并发症发生率也较高。因此,
手术治疗需谨慎评估利弊。
手术前需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检查 ,以确定手术适应症和手术方式 ,手术后需进行严密的观察和护
诊断标准
01
血浆醛固酮水平升高
02
低血钾
03
04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受抑制
排除其他引起醛固酮升高的病 因,如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

诊断方法
血液检查
测定血浆醛固酮、肾素、 血管紧张素等激素水平, 以及血钾、钠、氯等电解 质浓度
尿液检查
测定尿液醛固酮、钾、钠 等成分,了解肾脏排泄功 能
影像学检查
如超声、CT或MRI等,了 解肾上腺是否存在异常增 生或肿瘤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早期发现和治疗有助于提高预后效果,减少 并发症的发生。
病理类型与病变程度
不同类型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和病变程度对预后有不同影响,需 根据具体情况评估。
患者年龄与基础疾病
患者年龄较大或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可能影响预后,需综合考虑治疗 方法和护理措施。
患者康复指导
定期复查
指导患者定期进行血压、电解质 、肾功能等相关指标的复查,以
多学科合作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诊断和治疗涉及多个学科 领域,如内分泌科、泌尿外科、影像科等。未来 需要加强多学科合作,共同推进原发性醛固酮增 多症的研究和治疗。
THANKS
诊断流程
实验室检查
进行血液和尿液相关检查,以 确定是否存在原发性醛固酮增 多症的典型表现
鉴别诊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临床路径
(2010年版)
一、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ICD-10:E26.0)。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病人的病例检测、诊断和治疗:内分泌学会临床实践指南》(欧洲内分泌学会、欧洲高血压学会、国际内分泌学会、国际高血压学会和日本高血压学会,2008年)。

1.临床表现:中重度高血压(Ⅱ-Ⅲ级,血压>160/100mmH g),出现药物抵抗或者合并阵发性肌无力、肌麻痹、多尿、多饮等症状。

2.辅助检查
(1)血钾:一般在2–3mmol/L,常呈持续性,但约有
半数的患者血钾在正常范围。

(2)尿钾:尿钾排泄量增高(>20mmol/24h),尤在低血钾时,尿钾仍在25mmol/24h以上。

(3)血、尿醛固酮:血、尿醛固酮水平增高是本病的特征性表现。

患者普食,在没有服用或停用醛固酮受体阻滞剂大于1周的情况下,早晨空腹卧位取血,然后起床立位2h 后再取血。

血浆醛固酮(卧位)>10ng/dl和/或(立位)>15ng/dl。

尿醛固酮排泄≥12μg/24h。

(4)血醛固酮/肾素比值(ARR):血浆醛固酮(ng/dl)/肾素活性(ng/ml/h)比值<25,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可能性小;25–50可疑;>50可能性大。

目前认为,ARR测定只是一种筛查试验,低ARR(<25)排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比较可靠,对于ARR增高(>25)的患者来说,特异性差,需要进一步进行证实试验。

(5)证实试验: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证实试验的基本原理是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被充分抑制的前提下,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仍然存在醛固酮自主分泌外,其他生理或病
理状况下产生的醛固酮均被明显抑制。

目前在临床上常用的证实试验有口服高盐负荷试验、静脉盐水负荷试验、氟氢可的松抑制试验和卡托普利激发试验。

需根据病情选择其中之一进一步证实醛固酮自主分泌未被抑制。

证实试验不能在病因学上确定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分型。

(6)定位诊断:影像学检查(B超、CT、MRI、同位素显像)主要用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腺瘤的定位,但在确定肾上腺微腺瘤或单侧增生上缺乏足够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因此,在这类病例中进行分侧肾上腺静脉取血很有必要。

①肾上腺CT或MRI:推荐所有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均行肾上腺CT检查。

如发现单侧肾上腺直径>1cm的肿块时对诊断APA有较大意义,直径>3cm的肿块应警惕肾上腺癌。

MRI在分辨率方面差于CT,一般不作为首选。

②碘化胆固醇显像:主要用于异位醛固酮分泌性腺瘤和腺癌的识别;也可用于确认单侧醛固酮腺瘤或单侧特发性醛固酮分泌过多,但准确性差,目前多不再应用。

③肾上腺静脉插管取血:若CT无法确认和识别单侧醛
固酮腺瘤或单侧特发性醛固酮分泌过多,可考虑采用此法,对于考虑外科手术治疗而患者又同意接受手术治疗者推荐。

(7)地塞米松抑制试验:用于识别糖皮质激素可抑制性醛固酮增多症(GSH),以区分IHA或APA。

推荐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发病年龄早于20岁、有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家族史、早发的高血压脑卒中家族史(早于40岁)的患者同时行GSH基因学检查。

3.病因分型:是临床上处理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依据,主要分四型:
(1)醛固酮分泌瘤(APA);
(2)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IHA);
(3)分泌醛固酮的肾上腺皮质癌或异位腺瘤和腺癌;
(4)糖皮质激素可抑制性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GSH/DSH/FHI)。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原发性醛固酮
增多症病人的病例检测、诊断和治疗:内分泌学会临床实践指南》(欧洲内分泌学会、欧洲高血压学会、国际内分泌学会、国际高血压学会和日本高血压学会,2008年)。

1.原则:治疗方案的确定取决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病因和患者对药物的反应。

单侧醛固酮分泌瘤或单侧肾上腺增生,应行单侧肾上腺手术切除术(经腹腔镜)或经皮选择性肾上腺动脉化学(无水乙醇)消融,如无法手术或者患者不接受手术,则推荐用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治疗。

如为双侧肾上腺增生或IHA,则推荐用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治疗,建议用螺内酯(安体舒通)作为一线用药。

对GSH患者,推荐用能保证其血压、血钾水平正常的最小剂量糖皮质激素。

2.手术治疗:若定位明确,应当行单侧肾上腺手术切除术(腹腔镜)或经皮选择性肾上腺动脉化学(无水乙醇)消融。

患者术前应当常规口服螺内酯,降低血压,使血钾正常,恢复对侧被抑制的肾上腺球状带的反应性,一般术前给予螺内酯4–6周。

3.醛固酮拮抗剂:首选螺内酯。

4.其他降压药:如合并原发性高血压,可选用钙通道拮抗剂、ACEI或ARB类药物。

5.钾制剂与低钠饮食(<80mmol/d)以恢复电解质平衡。

(四)标准住院日为7–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E26.0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气分析、心电图;
(3)24h尿钾、醛固酮;
(4)血浆醛固酮、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II;
(5)证实试验:口服高盐负荷试验、静脉盐水负荷试
验和氟氢可的松抑制试验、卡托普利激发试验。

需根据病情选择其中之一;
(6)首选肾上腺CT,如有禁忌,可选MRI或B超。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肾上腺静脉插管取血;
(2)地塞米松抑制试验;
(3)碘化胆固醇显像;
(4)GSH基因学检查。

(七)选择用药。

1.醛固酮拮抗剂:首选螺内酯;依普利酮的不良反应较螺内酯少,是有潜力的药物,但价格较贵。

2.其它降压药:如合并原发性高血压,可选用钙通道拮抗剂、ACEI或ARB类药物。

3.钾制剂与低钠饮食(<80mmol/d)以恢复电解质平衡。

(八)出院标准。

1.明确病因和定位诊断。

2.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相关的症状明显缓解。

3.血压控制,血钾升至正常范围。

4.需要手术者约定时间。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合并严重的心、脑、肾功能损害。

2.等待手术治疗。

二、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ICD-10:E26.0)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日出院日期:年日标准住院日:710天
精品
感谢下载!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感谢下载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