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叶圣陶教育名篇》心得体会_20181230110233_1829862.
《叶圣陶教育名篇》读后感
《叶圣陶教育名篇》读后感《叶某某教育名篇》读后感在这个漫长的假期中,我阅读了这本《叶某某教育名篇》,一方面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另一方面也是陶冶自己的情操,丰富自己的内涵,读了这本书对我受益匪浅,非常感谢老师的推荐,让我深刻的认识到叶老先生的教育思想。
叶某某先生是我国当代卓越的文学家、教育家,他在教育方面有着杰出的贡献,被誉为一代宗师。
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影响了近一个世纪的中国教育,对于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查阅过相关资料,了解到《叶某某教育名篇》这本书收录了叶老先生有关教育的精华文章。
全书从教育杂谈、教学杂谈、语文杂谈等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所选文章大都具有超越时代的教育意义,集中体现了叶某某先生的教育思想,“叶某某教育思想”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某某在20世纪我国社会变迁和教育改革尤其是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思想,它具有普遍意义、当代价值和民族风格。
“叶某某教育思想”内涵丰富,包括教育改革思想、以人为本思想、教为不教思想、养成习惯思想和创新教育思想等。
在正进行的新课程改革中,汲取借鉴叶某某教育思想,对于我们丰富教育素养、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育行为,升华教育境界,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阅读大师的作品,能够使我们不仅在教育思想上得到陶冶,也能够在人格魅力上得以熏陶。
虽然没有一口气读完,但是其中有很多篇使我感触颇深,在《教育与人生》一篇中这样说道“教育与人生的关系:以教育认识自己,以教育革新自己,以教育成就自己。
”在《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中说道:“通常说教育工作分言教和身教,以身教为贵。
身教就是为人师表,就是一言一动都足以为受教者的模范。
” 诸如此类的一句句至理名言,如珍珠般散落在一篇篇文章和一次次演讲里。
就在这点点滴滴中,大师用浅显的语言阐述了深刻的道理,用易懂的论述揭示了教育的真相。
在《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中,叶某某:“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
在教育中多一份宽容--读《叶圣陶教育名篇》有感
在教育中多一份宽容--读《叶圣陶教育名篇》有感《叶圣陶教育名篇》再现了叶圣陶先生教育教学的理念,而且以创新的眼光论及了教育的规律。
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对教育教学的问题进行把脉与诊断,给我的教学工作当中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有效建议与措施。
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
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毕生的真实写照。
它勉励我在工作上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心胸开阔,不计较个人得失;要做事大度,勤勤恳恳地服务于教育事业。
如今读完《叶圣陶教育名篇》更是让我领悟到在教育中应该多一份宽容。
一、宽容是尊重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因为尊重是教育的前提。
爱默森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就要不伤害学生的人格。
要知道,每个人都想当个好人。
尊重学生就是尊重他的价值和品质,这不仅包括他的优点和长处,也包括他的缺点和短处。
叶圣陶先生说过:“我如果当小学教师,决不将投到学校里来的儿童认作讨厌的小家伙,惹得人心烦的小魔王;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都要称他们为‘小朋友’。
那不是假意殷勤,仅仅浮在嘴唇边,油腔滑调的喊一声;而是出于忠诚,真心认他们作朋友,真心要与他们作朋友的亲切表示。
小朋友的成长和进步是我的欢快;小朋友的赢弱和拙钝是我的忧虑。
对朋友的忠诚本该如此,不然,我就够不上作他们的朋友,我只好辞职。
”教师不可能喜欢学生的一切。
教师的宽容心很大方面上就是要去宽容学生的不足,古语说得好“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是人总会犯错,总会有不足,就看你看待不足的态度了。
要成为孩子眼中的教师,不是把学生当作一无无知的凡夫俗子,自己趾高气昂的成为上帝。
我们要互相尊重,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托尔斯泰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常被别人关心、爱护,就能学会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爱护人”,“我们应该扩大内心的爱”。
所以我们当老师的一定不能让自己的宽容打折,学生本是孩子,请允许他们犯错,将心比心,我们也曾是学生,在犯错时我们需要的是关心和爱护,而教师的爱心和善举便是种子,在学生们这块沃土播种下,他们将会一代传承一代,将爱心和善举生生不息的繁衍下去。
读书心得 读《叶圣陶教育名篇》有感
读书心得读《叶圣陶教育名篇》有感
把某些精要的东西化为自身的血肉,养成永久的习惯,终身以之,永远实践,这才对于做人真有用处”。
叶圣陶先生教给我们的不是功利的东西,而是要在我们教育教学中传承给学生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思维方式。
为此,我们要把教会学生怎样学,教会学生怎。
样做作为我们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思想之所以高于实践,是因为实践本身成就了思想。
教会学生怎样学,这是理论上的,仅仅是我们自己的一种积累与探寻。
而教会学生怎么做,这是实践上的,这才是学生将老师所教内化为自己“血肉”的基础。
为此,我们在教学中采取”先扶后放”的教学模式,先“扶”着学生走,让学生明确方法的同时完成自己的基础知识学习;后“放”手学生去做,让学生在课后练习中、在对自然对生活的探索中去实践课内所学。
通过这样一招一式的教学,学生看似学到的只是一些零散的方法,但只要它们经过了学生自身实践的检验与认可,我们就可以在合适的机会中将这些方法进行简单的整合,从而让学生的成长产生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即将外在的方法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 对于前辈的思想,我们只能仰望;但作为今天的老师,我们必须秉承前辈的精华,让教育的圣火在自己的手中熠熠生辉,并完美传承.。
《叶圣陶教育名篇》心得体会
《叶圣陶教育名篇》心得体会《叶圣陶教育名篇》心得体会「篇一」假期,我认真阅读了《叶圣陶教育名篇》,受益匪浅。
本书收录了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关教育的精华文章。
全书从教育杂谈、教学杂谈、语文杂谈等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所选文章大都具有超越时代的教育意义,集中体现现了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即使在今天读来,仍不过时,对当下教育具有着启发意义,更是教育工作者的优秀读本。
本书《论写作教学》一文的阐述更是精辟,谈到写作,叶老这样说:“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学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
”叶老正是想告诉我们,丰富的生活积蓄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当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情绪的储备达到了比较丰满的程度,心中的写作欲望便逐渐萌动和强化,最后不可抑止,不吐不快。
这样的写作对学生是一种宣泄的快乐和轻松。
目前的作文现状是不少学生面对作文题目,苦思冥想,写不出一句话来,或文章空洞无物、或每每以“作文大全”或“作文大宝”类书籍中去套作“无话可写”。
难教、怕教,难写、怕写,是教师和学生对作文教学的普遍心态。
从教学角度讲,如何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导引,有效地积蓄丰富的生活体验,以使其“不吐不快”呢?联系平日教学实际,我想可以从以下方面做起:1、以活动为载体,丰富学生的生活。
倾吐,首先得有东西。
这东西是什么,便是生活认识的积累。
因此,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热爱并投入生活,从而丰富生活认识的储备,就成了作文时倾吐的重要源流。
叶圣陶曾形象指出:“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于整个生活里,整个生活时时在那里向上发展,写作材料自会滔滔地无穷尽地流注出来。
” 这正是叶老教给我们的指导学生作文的正确的指导思想。
所以我们要创造各种活动机会,让学生走出课堂,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让学生阅读社会这本“无字之书”;2、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记录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
生活中多是些平淡零碎的小事,稍纵即逝。
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观察力,方可积蓄丰富的生活体验。
《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精选21篇)
《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精选21篇)《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篇1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但他的著作我还是第一次读,实在是惭愧。
但读了之后收获很多。
的缺确,文章中点点滴滴的教育思想使作为教师的我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它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
在《叶圣陶教育文集》中,叶圣陶先生曾提到“凡为教,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
”当前,“教是为了不教”,已成为我国教育界对教育教学最终目标的共同认识,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要不光要教知识,而且要教方法,教能力,教终身学习的习惯和理念。
为了不教而教不仅是我们在教育工作中所追求的一种境界,更是现实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为了不教而教是我们必须高质量完成的重要的教育任务。
“不教而教”的观点其实是强化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转换,简言之,“不教而教”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叶老先生讲:“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知变、求变、善变,有所改革,有所创新:这就是引导他们自学。
我以为惟有能这样做的教师够得上称为名副其实的教育家”。
叶老先生还表达出了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知识是不能灌输传递的,必须由学生领悟获得。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
这些观点,作为教学一线的老师,我感同身受,也很受启发。
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师生的关系才能空前融洽,让我们像叶圣陶一样用审美的眼光去看,用宽容的心去引导,对待学生“不要教训,要劝说;不要灌输,要启发;不要以教育者自居”,使沉闷的课堂活起来了,使每朵思维的火花燃起来了,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教育氛围,让课堂成为民主、宽松的港湾,成为师生焕发生命活力的地方。
在《叶圣陶教育文集》这本书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要想不出现“临时抱佛脚”的现象,那就要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这时我脑海中想起了这样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
2024年读《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心得体会模版(2篇)
2024年读《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心得体会模版在2024年,我有幸读到了《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这是一本由教育界重要人物叶圣陶的教育论文选编而成的书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叶圣陶的教育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并从中受益匪浅。
下面是我在读完这本书后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叶圣陶的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素质。
他认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完美人格,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他强调学校应该注重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公德心和社会意识。
只有培养出具有高尚品质的人才,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这一观点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让我在实践中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品德培养。
其次,叶圣陶提倡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教育应该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他主张教师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
这对于教育者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启示,让我认识到每个学生都需要被尊重和关注,并且需要得到个性化的关怀和教育。
叶圣陶还提出了“以幸福为本”的教育观。
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幸福的人,并为学生提供幸福的成长环境。
他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幸福感和自我实现感。
这一观点让我反思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教育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是要培养学生的幸福感和全面发展。
叶圣陶的教育思想也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他主张教育应该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实践来掌握知识和技能。
他认为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并通过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提醒,让我在教育实践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让他们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掌握知识,更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叶圣陶的教育思想也强调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责任。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他主张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要形成合力,共同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素质。
这提醒了我作为一个家长和社会成员在教育中的责任,让我意识到只有和学校、社会共同合作,才能真正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5篇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当代卓越的文学家、教育家,他在教育方面有着杰出的贡献,被誉为一代宗师。
下面是《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欢迎阅读。
《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1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
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
本人读罢《陶行知教育名篇》,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一语道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
世界上有两种不合实际的教学方式1、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学生读它、记它。
2、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注意的中心点是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
这两种教学方法学生都是处在被动的地位,知识是无限的,老师能教给学生的也是有限。
想想自己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想得更多的就是如何把知识教给学生,或者说把学生看成一只鸭子,把知识当作粮食,只知道把鸭子喂饱,今天看来这就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只注重了老师的教,没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
那我们到底需要的怎样的课堂教学呢?陶行知先生为我们指出了课堂教学的出路就是要把教与学联系起来一方面要教师负指导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
他又为我们指出了具体的做法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教师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妥当,指导他,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
我仔细思量,他的想法含义深刻,不仅为我们指出了教师教的方法,还为我们指出了学生该如何去学,同时也告知我们学生到底要学什么。
想想我们开展的活动教学,要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教师要提出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的问题,正是学生解决问题所要进行得的手续、程序,一此讨论问题设置得恰到好处,学生就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解决问题提的方法,同时也就是依靠了自己的能力解决了问题,掌握了新知,最后还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读《叶圣陶教育名篇》感悟心得
读《叶圣陶教育名篇》感悟心得《叶圣陶教育名篇》这本书里展现出了叶圣陶老先生对小学教育的深刻认识,同时,里面有许多穿越时空的经典句子,如:“教是为了不教”,“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等,让人回味无穷。
读的过程中,我发现总可以和现在的教育联系在一起,仿佛自己在和叶圣陶老先生在对话,许多日常教学中的疑惑也有慢慢地得到解答。
我们从事小学教育,首先是一名小学教师,其次才是一名小学科任教师。
我相信叶圣陶老先生对小学教育深刻的教育思想可以指引我们贯穿古今,更好地去发展、壮大我们的小学教育。
对于这本书,我主要有以下几个感想:第一,种子学生。
学生好比植物,他在是一颗种子的时候就已经具备了发芽滋长的可能性,只是成长的结果有好有坏,小学教师就好比种植家,我们只有对学生负责任,才有可能帮助学生去改良那些不良的遗传和环境,引领他们茁壮成长。
我所在的班级中就有这样一个孩子,入学时行为习惯很不好,为了能够激励他,我和他约定上课表现好或者作业完成良好我就给他盖一个章子,集齐十个章子便可以兑换奖品,以此来激励、督促他改掉原来的坏习惯,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二,怎样可以让儿童经常有求知识的动机?首先,儿童的本能是原料,教师要正确看待,加以引导形成良好的品德。
其次,欲望是人生活动的原动力,我们要顺应儿童的欲望,可以替代,但绝不可以遏制。
最后,一个人的世界,不能大于他兴趣所及的范围,唯有这个范围方是内在的真实的世界,我们要扩充儿童的兴趣所及的范围,并使他们养成终身的习惯。
在日常教学中,对于学困生,我会想办法找到可以吸引他的点,然后借助他的兴趣激发他的学习兴趣。
第三,一讲一听不等于教育。
所谓“瓶子观点Q应该摒弃。
学生并不能比作瓶子,一方面,他们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是有原有认知经验的;另一方面,教师必须使学生所学的东西融化在学生的思想、感情、行动里,让其在这些方面真正受到影响,言行一致,教育才算真正有了成效。
在日常教学中,我会课前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将新授知识与学生原有的旧知识联系在一起;同时,我会督促他们用数学,将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感悟知识的实质,体会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读《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心得体会(2篇)
读《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心得体会《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是一本集结了叶圣陶先生多年教育理论研究成果的书籍,从中我学到了很多有关教育的思考和指导。
通过阅读和思考,我对教育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如何进行有效的教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在叶圣陶先生的教育理论中,他强调了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
他认为,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不仅仅是传输知识。
教育与知识的传授相比,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这种能力不仅对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关注学生个体的特长与潜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潜能,引导他们养成独立思考和创新的习惯,使他们成为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
其次,叶圣陶先生还提出了“从差到优”、“循序渐进”和“个别差异”的教育原则。
他认为,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潜力,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应该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
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不能简单地进行一刀切的评价和对待,应该通过适当的辅导和指导,帮助他们逐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对于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也不能满足于现状,应该提供更高层次的学习任务和挑战,促使他们继续进步。
只有因材施教,才能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教育中取得最大的发展。
另外,叶圣陶先生还特别强调教师的作用和教师的素质。
他认为,教师是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取决于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育理念。
教师应该具备深厚的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理论基础,还应该具备良好的教育情操和教育技巧。
只有具备这些素质的教师,才能够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激励,帮助他们取得进步。
因此,在培养教师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能力。
最后,叶圣陶先生还关注了教育的社会责任和实践问题。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务,也是社会全体成员参与的活动。
叶圣陶教育文集读后感[推荐五篇]
叶圣陶教育文集读后感[推荐五篇]第一篇:叶圣陶教育文集读后感关于教育的见解,千差万别,可是扼要地区别起来,也很简单,大大可以分为相反的两派。
就教育的目标来说,一派希望受教育者成为工具,另一派希望受教育者成为人,独立不倚的人,不比任何人卑微浅陋的人。
就教育的理解说,一派希望受教育者像个空瓶子,其中一无所有,开着瓶口等待着把东西装进去,另一派认为受教育者自有发掘探讨的能力,这种能力只待培养,只待启发,教育事业并非旁的,就只是做那培养和启发工作。
就教育的方法说,一派注重记诵,使受教育者无条件地吞下若干东西,另一派注重创新发展,不但使受教育者消化那些东西,化为自身的新血液、新骨肉。
就受教育者的方面说,受前一派的教育是“为人”,有人需要一批工具,你是应命准备去做工具,不是“为(别)人”是什么?受后一派的教育是“为己”,“古之学者为己”的“为己”,发展知能,一辈子真实受用,这种教育就是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生活教育”.也是《叶圣陶教育文集》贯穿始终所提倡的教育。
书中所提到的前一派教育的弊端,虽然半个世纪过去了,但在今天的教育界仍值得引发我们的思考,尤其是在面临应试教育的压力时,有不少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态度都由分数来决定,把学生当作一架考试机器,希望在他们的大脑中尽可能多的“填”入知识。
可是在不知不觉中忽视了学生也是有感情、有知觉的生命体,忽略了受教育者的感受。
通过本书的学习,使我再一次领略了教育的真谛——是为了受教育者和谐、健全的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受教育者心灵的健全比接受知识的多少要重要的多。
在课堂教学中,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更关注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
要使学生在课堂中尽可能的高兴,发挥自己的天份、个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仅仅一时感动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把工作落到实处,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一定要努力向教育先哲学习,把每一个学生都作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来教育,充分尊重个体差异,尊重维护学生人格尊严,对每一个学生都尽可能的给予关爱,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使学生的心灵、人格都健康发展。
关于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学习体会
关于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学习体会第一篇:关于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学习体会叶圣陶先生是我国当代卓越的文学家、教育家,他在教育方面有着杰出的贡献,被誉为一代宗师。
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影响了近一个世纪的中国教育,对于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读的《叶圣陶教育名篇》这本书收录了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关教育的精华文章。
全书从教育杂谈、教学杂谈、语文杂谈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叶老的观点。
所编入的文章中叶圣陶老先生不仅对语文教育上的许多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还对教育上的许许多多问题作了深切详明的论述,提出了精辟、独到的见解。
其中叶圣陶老先生不仅论述了如何当好教师这个问题,还在反复强调让学生养成好习惯,或者说,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叶圣陶在1941年写的《论写作教育》、1945年写的《革除传统的教育精神》等文章中针对当时的教育的历史背景和现状论述的观点,仍然发人深省,给我们以现实的启迪和教益,使我们看到科举传统的教育精神是源远流长的,并不随之一个历史时代的宣告结束而从人们的意识中消退。
教学中的装进去、倒出来的“瓶子观点”,等等,寻“根”是可以在科举传统的教育精神中寻到的。
所选文章大都具有超越时代的教育意义,集中体现现了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即使在今天读来,仍不过时,对当下教育具有着启发意义,更是教育工作者的优秀读本。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伟大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站在了历史的风口浪尖,为探索中国的现代教育之路鞠躬尽瘁。
《陶行知教育名篇》实为我们教师的巨大财富,我读后受益匪浅。
下面我结合叶老的观点来谈谈在现在如何当好教师。
首先,不能做下列类型的教师。
1、翻译型教师。
这类教师都有一个通病,就是上课的工作是“把纸面文句翻译成口头语言。
”结果是语文教师没上好语文课,其他学科都象是上语文课。
2、天花乱坠型教师。
这类教师“喜欢发挥,可是发挥不一定集中在所讲的那篇文章”。
只要抓住某一内容,就天南地北,任意发挥。
学生倒也听得很有滋味,但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叶圣陶教育文集读书心得
叶圣陶教育文集读书心得读《叶圣陶教育名篇》让我受益匪浅。
XXX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巨子,他的教育思想充满了源于实践、不断创新的生命力。
他的理论“由而革新自己,由革新自己而成就自己”深深地影响了我。
在阅读他的文章时,我看到了他独具的慧眼、敏锐的心智、海一般的胸怀和天地般的博爱。
XXX的教育思想对于我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来说,也是非常有启发性的。
他提到,语文老师应该自己动笔,写一些与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其他文章,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
XXX老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首先自己写了一篇下水文,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写作。
我也意识到,只有善于读书,才能有所得,才能教好书。
因此,我开始花更多的时间阅读各种书籍,精心准备下水文,认真听取学生对我的作文评价。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步喜欢上了读书、写作,对自己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优秀的教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如何研究。
他们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自我解决疑难问题,辨别是非,自我奋斗,自我探索,成为能够自我满足的人。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引导学生,使他们能够终身研究,学到老。
我从大师的话中明白了,教育是一种责任。
知识不能单纯地灌输,必须由学生自己领悟和获得。
学生是研究的主体,而教师则是研究的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XXX课堂上没有美妙的音乐、色彩迷人的画面或精细周密的预设。
他只使用了一支粉笔、一本教材和两三张幻灯片。
尽管如此,学生们在他的课堂上学到了很多,而且学得非常兴致勃勃,效率也非常高。
这让听者从中悟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认生字、写字、读懂课文、背熟课文、学会活用词语、理解道理和情感、培养好惯。
于老师的简单教学中透露出了他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和真诚关注学生的态度。
我想这就是大师所说的“上课的一种责任”。
2024年读《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心得体会范本(2篇)
2024年读《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心得体会范本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以自己的思想、品德、知识、能力,运用多种手段,对新一代进行系统的教育,促进新一代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目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已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在当前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陶行知教育思想尤为重要。
下面就读了叶圣陶老师的教育论著,浅谈一些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教师的作用在于启发和引导叶圣陶认为,“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
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引导、启发。
教师要知道自己应该怎样教才能使学生学得更好,才能使学生得到真实的东西,一辈子受用不尽。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作为老师主要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去求得知识,也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
新课改以来就充分体现了自主的教学模式,在课上,教师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把教学视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教师注重了对学生的引导和开展课堂讨论。
课堂____形式本身也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
教师和学生围坐在一起共同参与讨论是很常见的,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也是无拘无束的。
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的心理氛围,而不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居高临下的权威者。
因此,课堂气氛往往轻松活跃,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强。
叶圣陶还将教师的这种作用比作教孩子走路:“老师讲,目的是要达到不用讲,好比帮孩子学走路,先牵着他走,扶着他走;进一步让他自己走,在旁边护着他;最后完全可以放心了,就让他自己走,护也不用护了。
上课也一样,不能光灌输,要多启发,多引导。
”二、教师要注重教给学生实践感悟叶圣陶先生曾说过。
“教材无非是例子。
”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
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
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____。
读叶圣陶著作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5篇)
读叶圣陶著作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5篇)读叶圣陶著作读书篇1叶圣陶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也是我崇拜的偶像。
二十世纪60年代,叶老非常明确的提出了“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的著名观点。
因此我的教育教学实践也是力求做到这一点。
这大半年的时间里,我重新阅读了叶圣陶的教育著作,又有新的感受。
“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 “一个学校的教师都能为人师表,有好的品德,就会影响学生,带动学生,使整个学校形成一个好校风,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大有益处”。
叶老的这些话语,真可谓高瞻远瞩,体现出了教育民主的光辉,也与当今的新课改理念和精神合拍。
“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叶老提出了作为教师的作用和一个好老师的标准。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按事先制定好的策略实施教学活动,以完成知识教学任务为最终目标,这种方式漠视学生的能动性和个性差异,语文教师扮演的是“主角”,是“统治者”的角色,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流水线上的标准化产品”,缺少个性和灵气。
先生的观点是,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活动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以举一反三。
目前新课程理念要要求教师要自觉地将角色转变为“服务者”。
就是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情境,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空间,为促进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创造条件,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中启发学生的思维,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向上的情感,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潜力,使每个学生和学生的每个方面都得到发展。
这一教育精髓,叶老早就在他的著作中体现了。
“一个学校的教师都能为人师表,有好的品德,就会影响学生,带动学生,使整个学校形成一个好校风,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大有益处”。
叶老的这一席话,就是强调教师应该具有人格魅力,有师德规范。
师德,是教师工作的精髓,可以用“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概括其内涵。
2024年读《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心得体会(3篇)
2024年读《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心得体会叶圣陶先生作为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其德育思想深刻地融入了他的教育思想体系,成为其中的核心要素。
自叶圣陶研究会成立以来,众多专家对其德育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
普遍认为,叶圣陶的德育思想是其教育理念的基石,他提出的“一切知识的根源就是道德”等重要论断,充分体现了其教育思想的核心价值。
一、叶圣陶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其教育精髓可以用“都是为了达到不教”来概括。
这一理念表面上看似矛盾,实则蕴含深刻。
叶圣陶主张,教师应致力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最终达到“不教是因为学生能够自己学习了”的境界。
为此,教学过程中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生活本源观。
二、叶圣陶教育思想特别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他提出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理念,旨在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体现人的发展的具体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方设法,使学生逐渐能够自主学习。
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充分尊重和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
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绪体验,创造宽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升。
三、叶圣陶教育思想强调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和成长。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共同成长,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
叶圣陶提出的“导”理念,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教师应致力于提高自身素质,以引导学生从依赖老师到独立学习的过程。
21世纪的中国教育,将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误区中走出来,重视全面发展,加强德育教育,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2024年读《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心得体会(二)研读叶圣陶先生的《叶圣陶教育文集》后,深感启发。
书中所蕴含的教育理念,为教师职业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宝贵的指导,犹如夜海中的灯塔,照亮前行的道路。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神圣职责。
每一天,我们都面对着充满活力、满怀梦想的学生,他们的信任与敬仰赋予我们无尽的动力。
叶圣陶经典作品优秀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
叶圣陶经典作品优秀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叶圣陶经典作品优秀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叶圣陶经典作品优秀读后感1同学们,你们一定知道叶圣陶老先生吧!对,他就是写《爬山虎的脚》的作者。
今天,我读了《叶圣陶读本》,这本书让我回味无穷。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含羞草》这篇课文。
主要讲的是:一棵含羞草有一天发生的事。
这篇童话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做人做事都要谦虚。
期中试卷发下来后,我是欢喜参半。
语文98,数学100,考得还可以,但是英语由于粗心没有发挥好,仅考了82分。
虽然这门没有考好,但是自认为那两门考得不错,所以心里还是有点沾沾自喜。
妈妈看出了我的浮躁,语重心长地说:“考试成绩的高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考完后对自己的总结,它反映了你最近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的效果。
所以,考不好不能萎靡不振,考好了更不能骄傲自满。
”听了妈妈的话,我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一个月了,但仍在我脑海里挥之不散。
我应该像文中的小草学习,做个谦虚的人。
不能像玫瑰花那样只想着自己,不考虑后果。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一定谨记“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句名言,做一棵“含羞草”一样的人。
叶圣陶经典作品优秀读后感2我怀着对一代宗师叶圣陶先生的崇敬之心,翻开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叶圣陶教育文集》,跃入眼帘的是一个个鲜灵的故事,透过一篇篇文章,我看到了作者那大海般宽容的胸怀,那天地般博大的爱。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教育家、出版家、文学家。
社会活动家,他从事和关注教育工作70余年,是我国现心文化史上的巨子。
他思想博大精深,著作等身,在文化教育界独领76年的风骚,既体现文化巨子——教育家叶圣陶的教育个性,又体现宽广的时代教育背景和文化内涵。
叶老毕生不懈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国外近现代教育理论进行反思批判和继承创新,他的教育思想充满了源于实践、不断创新的生命力,学习、贯彻叶圣陶教育思想是切实有效地推进新一轮教育改革的切实有效的途径。
《叶圣陶教育名篇》读后感
《叶圣陶教育名篇》读后有感韦琴读了《叶圣陶教育名篇》,我感悟颇多。
第一感悟最深的是老师应用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学生。
教师要以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学生,真实成为学生的楷模,使学生从教师身上懂得什么应为之,什么不行为。
所以,教师的教课,待人接物,行为举止,一言一行都一定仔细、庄重、规范、得体,切不行粗心、草率、率性、不负责任。
别的,教师还应和学生进行常常性的心灵交流,向学生畅高兴灵,既能够向学生谈自己从人生中获得的可贵经验,也能够向学生坦诚地公然自己的生活教训,使学生真实感觉到你不单是良师仍是良友。
上课是一门艺术,除了有必定的知识构造外,还要有一些技巧和方法。
教师上好一堂课,最主要就是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灵魂,不一样的方法能够学习、借鉴。
这本书不论是从思想上,仍是专业上,对我而言,都是一个很大的提升。
为每一位专注修业者供给了丰盛的教课营养大餐,为我们教师的健康成长又一次指了然方向。
愿我们的教师像海洋那样敞开胸襟容纳百川,像太阳那样,不停地进行新的核聚变,存储新能量,做一支永久焚烧不尽的蜡烛,去照亮人类,照亮将来。
为了我们的教育,为了我们的学生,也为了我们自己,不时到处都要着重自己的师德涵养和人品塑造,并增强自己的理论修养和专业技术的学习和提升,全部从实质出发,确实担负起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作为一名教师,不可以不过讲堂技术的机械履行者,而一定是讲堂实践的自觉反省者。
必定要在讲堂教课中保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深深地感觉教法要联合实质,就地取材,灵巧灵巧,要因人而异、因生而异,生源不一样,平分秋色,要针对学生,因材施教。
教课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形成自己的教法,形成自己的特点,形成自己的风格,教出自己的风范。
教师一定要有开发课程和整合课程内容的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用好教材、活用教材。
还应当不停的学习,不停的增添、更新自己的知识,在教课中预设与生成的矛盾,这样才能将教材中有限的知识拓展到无穷的生活中间去。
2024年读《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心得体会范本(2篇)
2024年读《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心得体会范本《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是一本关于教育论述的经典著作,通过深入探讨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叶圣陶先生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和观点。
在阅读过程中,我对其中的一些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对教育问题有了新的思考。
下面是我对此书的心得体会。
首先,在这本书中,叶圣陶先生强调了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
他认为,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塑造他们的品德和个性。
他提倡以德育为根本,使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这与当今社会的教育现状有着很大的不同。
我们常常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品德培养。
这使得很多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无法正确应对,导致了个人品德的缺失。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教育的方向,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以培养健全的人才。
其次,叶圣陶先生还强调了教育的方法和过程。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朋友。
叶圣陶先生提倡了“更新观念,参与育人”的教育理念,鼓励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这使我意识到,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同时,也需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享受到教育的乐趣,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叶圣陶先生在书中还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一些要求。
他认为,教师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同时还要有爱心和耐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和问题。
我深有体会地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仅仅有丰富的知识并不足以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者。
教师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情商,要能够理解并满足学生的需求,善于引导他们的学习。
这对于我来说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是一种机遇。
我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以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此外,叶圣陶先生还强调了学校的责任和作用。
读《叶圣陶教育名篇》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
读《叶圣陶教育名篇》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读《叶圣陶教育名篇》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
一起来学习心得体会是如何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叶圣陶教育名篇》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叶圣陶教育名篇》心得体会1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
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
本人读罢《陶行知教育名篇》,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一语道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
世界上有两种不合实际的教学方式:1、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学生读它、记它。
2、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注意的中心点是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
这两种教学方法学生都是处在被动的地位,知识是无限的,老师能教给学生的也是有限。
想想自己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想得更多的就是如何把知识教给学生,或者说把学生看成一只鸭子,把知识当作粮食,只知道把鸭子喂饱,今天看来这就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只注重了老师的教,没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
那我们到底需要的怎样的课堂教学呢?陶行知先生为我们指出了课堂教学的出路:就是要把教与学联系起来:一方面要教师负指导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
他又为我们指出了具体的做法: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教师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妥当,指导他,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
我仔细思量,他的想法含义深刻,不仅为我们指出了教师教的方法,还为我们指出了学生该如何去学,同时也告知我们学生到底要学什么。
想想我们开展的活动教学,要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教师要提出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的问题,正是学生解决问题所要进行得的手续、程序,一此讨论问题设置得恰到好处,学生就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解决问题提的方法,同时也就是依靠了自己的能力解决了问题,掌握了新知,最后还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叶圣陶教育名篇》心得体会2018-12-30篇一:《叶圣陶教育名篇》此刻,面前正摆放着这样一本朴实无华的书籍。
淡蓝色雅致的封面底色上,呈现着一行庄重的黑色字体《叶圣陶教育名篇》,右下方淡赭的松树水墨画若隐若现,仿佛大师用他的教育精神正向吾辈谆谆教诲着教育的真谛。
可以说,大师是一座山,也是一扇窗,他代表着一个时期教育和教学的制高点。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在永恒的历史长河中,大师永远是我们敬仰的高度,更是汲取“营养”的不竭甘泉。
阅读大师,追寻大师的足迹,用心聆听那些穿越时空的声音:“称职的种植家栽培植物,虽不能增加植物的可能性,却能渐渐改良那不良的遗传性和环境。
不称职的种植家非但不能改良遗传性和环境,反而阻遏可能性,那么植物就糟糕了。
如今把植物比做小学生,小学教师便是个种植家。
栽培小学生有效没有效,只有他负责任。
在诸多的名篇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篇叫《瓶子观点》的短文。
叶先生提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爱把受教育的人看成是瓶子。
瓶子里少些什么,就装些什么。
这样做法,直到现在仍然是履禁不止。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会偶尔犯这样的错误,其原因无非是时间紧或工作上的消极倦怠。
把学生当瓶子只顾往里装,却不知当这个“瓶子”与装进“瓶子”的“东西”不起任何作用时,就即便是“装”进去了也是没有作用的。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让学生把所学的东西融化在学生的思想、感情、行动里,学生的思想感情、行动确实受到所学的“东西”的影响,才算真正有了成效。
” 不是有一句话叫: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我想就是这个道理吧。
读了这篇短文后,我不由地为自己偶尔的倦怠而汗颜。
我想,再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不会再做那个“装”“瓶子”的人了,我要像叶先生说的那样运用多种方法,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兴趣中求知,能够让他们把所学的东西“躬行实践”。
还有一篇名叫《枯坐听讲》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思考。
叶先生在文章中说:疲惫、厌倦,疲惫、厌倦,像两道纠缠无己的绳索,紧紧捆住学生的身心。
16年的习惯成自然,往后的年月即便心意上很想努力奋发,可是实践上受习惯的牵制,终于自由活动不来了。
这一点我也有同感,无论是从自己的从学经历还是这些年的教育教学工作,我都感受到学生那颗想活跃但却被教室,被课本束缚的心。
可是,该怎样解放学生的心呢?我想,也许并不是不让学生做在教室里学习,而应该是从教学方法,教育理念,甚至师生关系上去做一些改进,不光让学生听教师的讲说,让他们多学习过程不只在教室完成,在学习的过程中,让他们的肌体与精神心思一致地参加在里头自由活动,主动而不被动。
让我们消除学习与生活的界限,使学习也成为生活,而不仅是生活的准备。
大师原名叶绍钧,字圣陶。
江苏苏州市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的许多教育思想在今天依然深刻与前瞻,如大家所熟知的“教是为了不教”、“知行合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等。
叶圣陶一生写了很多关于教育的文章,进行了多场关于教育的演讲。
阅读大师,我不仅在教育思想上得到陶冶,而且在人格魅力上也得以熏陶。
在《假如我当教师》的文章中,他说:“我决不‘外慕徙业’可是我也希望精神和物质的环境使我安于其业。
”实实在在的话语,彰显出大师率性的人格魅力――教师就是凡夫俗子,教师也要生活。
不像现在的一些“名师”,把“爱”与“奉献”唱得老高,仿佛自己是那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
不知道他对他的亲人是不是也唱“我拿什么献给你,我的爱人”细细品味,每一篇都让我有一种心领神会的感觉。
如在第一辑,叶老主要讲的是教育方面的思考,读来发人深省。
叶老在《假如我当老师》有这么一段话“我如果是当小学教师,决不将投到学校里来的儿童认作讨厌的小家伙,惹得人心烦的小魔王;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都要称他为“小朋友”。
那不是假意殷勤,仅仅浮在嘴唇边,油腔滑调地喊一声;而是出于忠诚,真心认他们作朋友,真心要他们作朋友的亲切表示。
”道出了教育成功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那就是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
师爱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它的那种平易近人并不是我之前所认识到的与学生打成一片,离开了严格要求,这样的爱很容易演变成迁就与放纵,而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责任。
我这才领悟到:教育工作者所特有的是爱,是关心学生、理解学生的爱。
关心他们的精神世界,学会用他们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和学生一起忧伤、欣喜、激动、沉思,呵护他们单纯却机灵的心,用真心去鼓励每一位孩子的进步,哪怕只是一点点前进。
只有这样的爱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肩负起一位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有人说,一个教育者缺什么都可以在实践中慢慢弥补,唯有爱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心中无“爱心”的人,必是一个“目中无人”的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
第二辑,叶老把目光投向了教学。
在《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中,叶老说:“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
假如学生进入这一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认,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了进入这样的境界。
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
这好比牵着孩子的手教他学走路,却随时准备放手。
我想,在这上头,教者可以下好多工夫。
”叶老的话给了我们启示,我们的教学一定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反观现在的某些公开课,教师“声光电”齐上阵,“说演唱”同登场,课堂热热闹闹,学生晕头转向,但只见“老师费尽心机地教”,却很少见“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尝试学”,不是显得可叹可笑吗?读完全书,心中油然而生很多感慨。
说实话,阅读大师,仰望大师的背影,虽然大师已经远去许多年,但思想仍然熠熠生辉,对现今的教育教学实践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我愿追寻着大师的足迹,在教育教学上尽我绵薄之力。
篇二:读《叶圣陶教育名篇》假期,我认真阅读了《叶圣陶教育名篇》,受益匪浅。
本书收录了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关教育的精华文章。
全书从教育杂谈、教学杂谈、语文杂谈等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所选文章大都具有超越时代的教育意义,集中体现现了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即使在今天读来,仍不过时,对当下教育具有着启发意义,更是教育工作者的优秀读本。
本书《论写作教学》一文的阐述更是精辟,谈到写作,叶老这样说:“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学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
”叶老正是想告诉我们,丰富的生活积蓄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当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情绪的储备达到了比较丰满的`程度,心中的写作欲望便逐渐萌动和强化,最后不可抑止,不吐不快。
这样的写作对学生是一种宣泄的快乐和轻松。
目前的现状是不少学生面对作文题目,苦思冥想,写不出一句话来,或文章空洞无物、或每每以“作文大全”或“作文大宝”类书籍中去套作“无话可写”。
难教、怕教,难写、怕写,是教师和学生对作文教学的普遍心态。
从教学角度讲,如何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导引,有效地积蓄丰富的生活体验,以使其“不吐不快”呢?联系平日教学实际,我想可以从以下方面做起:1、以活动为载体,丰富学生的生活。
倾吐,首先得有东西。
这东西是什么,便是生活认识的积累。
因此,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热爱并投入生活,从而丰富生活认识的储备,就成了作文时倾吐的重要源流。
叶圣陶曾形象指出:“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于整个生活里,整个生活时时在那里向上发展,写作材料自会滔滔地无穷尽地流注出来。
” 这正是叶老教给我们的指导学生作文的正确的指导思想。
所以我们要创造各种活动机会,让学生走出课堂,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让学生阅读社会这本“无字之书”;2、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记录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
生活中多是些平淡零碎的小事,稍纵即逝。
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观察力,方可积蓄丰富的生活体验。
我们要有意识地要求学生将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随机观察,及时发现和捕捉日常生活中有意义和有趣的事物。
并与紧密结合,让学生及时的将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让他们在生活中自由表达心中的喜怒哀乐,以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锻炼敏锐的观察力。
让学生养成写日记写心得的习惯,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写日记贵在坚持。
坚持记日记,等于不断地审视自己的思想,总结自己一时收获、得失;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大自然,认识生活,开阔视野,提高观察分析能力,锻炼思维能力。
3、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活动,充实自己“胸中的积蓄”。
生活认识的蓄积,也包括阅读书籍等间接吸收知识的方式获得。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因此,阅读教学的一个目的就在于给学生树立写作的榜样。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我们要着眼于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积蓄以及作者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他的积蓄。
叶圣陶认为:“阅读的文章并不是写作材料的仓库,尤其不是写作方法的程式。
”关键是用这些阅读材料作为榜样,给学生以长久的濡染,让学生明白该如何去充实自己“胸中的积蓄”,去发表“胸中的积蓄” 。
作为教师,能否有效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必将成为能否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因素。
当然,开展课外阅读不能是“放马式”的,首先要有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目的地把课外阅读和写作教学结合起来。
其次要注意“三定”,即定时。
定向、定位。
“定时”,即定时组织学生到图书室、阅览室借书、读书;“定向”即确定学生课外阅读的导向,及时向学生推荐优秀篇目、可读篇目,也可指导学生订阅相应的报刊。
“定位”即定期进行阅读方法指导,使学生方法到位。
另外还要指导学生做好,或写读书随笔,并组织学生互相交流。
长此下去,学生作文时有了思想、生活、技巧上的指导,有了可资借鉴的范例,有了习作的素材和语言的积累,作文时自然能妙笔生花,也就不会望“题”兴叹,害怕作文了。
4、锤炼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
指导学生作文时,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组织了活动,也指导学生留心观察了,但总有一些学生临到作文还是不知所云或人云亦云。
这也是学生认识分析能力欠缺所至。
我们要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即锤炼学生思想。
锤炼思想,一方面是指要提高学生学生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即批判、判断等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对生活、对事件、对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是指发现思想、创造思想的创造思维能力,即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生活,分析问题,能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叶圣陶先生认为作文必“求诚”,“求诚”必先“立诚”,“立诚”就是要提高学生心中对外界生活的感受、思考能力。
《叶圣陶教育名篇》这本书给我的启迪还有很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就习作教学这方面而言,我会在不断的学习与反思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在不断的摸索、尝试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我将会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独特视角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身心发现美,体验美,用笔描绘多彩的生活。
篇三:叶圣陶教育名篇读了《叶圣陶教育名篇》这本书,起初我以为叶先生的文章写作时间离我们那么远,其中的理念也一定不再适合我们现在的教育教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