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会穴的临床应用武医养生刘合斌
八髎穴准确位置图八聊穴八?穴八膠穴巴疗巴辽八股穴八賿穴
八髎穴准确位置图八聊穴八?穴八膠穴巴疗巴辽八股穴八賿穴八髎穴(liáo)又称上髎、次髎、中髎和下髎,左右共八个穴位,分别在第一、二、三、四骶后孔中,合称“八穴”。
八髎就是八个穴位: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各一对,所以叫做“八髎”。
八髎穴位对我们人体下半身的疾病,有很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特别是泌尿生殖系统方面的问题,而且对腰部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本期将给我们详细介绍八髎穴位位置图及作用。
八髎穴不是一个穴位,它是一组穴位,所以合称一起就叫:八髎穴,有八个点,左边四个右边四个,分为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正好是在我们腰骶的部位。
八髎穴中的“髎”一般来讲在人体当中穴位以“髎”来命名的,这样的穴位一般来说就是一些骨缝或者说有孔的位置上才称为髎,而且这个孔是比较深的。
比如像人体上一些穴位:肩髎、天髎都是骨头上大的骨缝或者是骨头上重要的标志。
一般在骨缝上的穴位都叫“髎”穴。
腰骶上的八髎穴就恰恰在我们腰骶的骶骨分排着,左边有四个,右边有四个叫作骶神经孔。
八髎穴的位置怎么找直立位或者俯卧位时,爬在床上,臀部肌肉上面明显有两个凹陷,就是美人窝,八髎穴位于美人窝往下内侧,恰恰是骶骨所在的位置。
如果找不到美人窝,可以找髂后上嵴,简单来说就是把手放到腰带上(平时系腰带的地方),从这个位置稍微往下一点,用手去找,可以找到一个圆形的骨性凸起,在它和背部的正中线之间的中点就是上髎穴的位置,用手四指一放,就把四个穴位都找到了。
八髎穴穴位图八髎穴之上髎穴位置图【上髎穴的位置】位于骶部,当髂后上棘与中线之间,适对第1骶后孔处。
布有第一骶神经后支和骶外侧动、静脉后支。
八髎穴之次髎穴位置图【次髎穴的位置】位于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2骶后孔处。
俯卧位取穴。
八髎穴之中髎穴位置图【中髎穴的位置】位于骶部,当次髎下内方,适对第3骶后孔处。
八髎穴之下髎穴位置图【下髎穴的位置】位于骶部,当中髎下内方,适对第4骶后孔处。
如何按摩八髎穴双手后背,用手掌在腰骶部皮肤快速上下或左右摩擦按揉等,一天1~2次,每次100~200次。
八脉交会穴临床应用精华(建议收藏)
八脉交会穴临床应用精华(建议收藏)八脉交会穴公关缺照(公孙、内关,列缺、照海),治五脏六腑之病,叫四阴同治。
后生外泣(后溪、申脉,外关、临泣),治头面五官及关节之病,叫四阳同治。
“周身三百六十穴统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说明八穴之精义所在,它是特定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公孙穴本经:足太阴脾经,表里经:足阳明胃经,同名经:手太阴肺经,别通经:手太阳小肠经。
络穴。
通冲脉。
【主治】①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痢疾等胃肠病证。
(胃经所主)②心烦、失眠、狂证等神志病证。
(别通小肠经)③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脉病证。
(气失肃降,肺经所主)④水肿,黄疸等脾失运化病证。
(脾经所主)因为与小肠经相通,小肠经与心经又相表里,故治神志病。
2.内关穴本经:手厥阴心包经,表里经:手少阳三焦经,同名经:足厥阴肝经,别通经:足阳明胃经。
络穴。
通阴维脉。
【主治】:心胸内关谋①心绞痛、精神异常等心脏病、神志病。
(本经所主)②头痛、眼睛充血等五官病。
(三焦经所过)③孕吐、月经痛、遗精等生殖病。
(肝经所主)④腹泻、呃逆、晕车、恶心想吐等肠胃病。
(别通胃经)⑤手臂疼痛、胸肋痛、上腹痛等本经所过病。
3.列缺穴本经:手太阴肺经,表里经:手阳明大肠经,同名经:足太阴脾经,别通经:足太阳膀胱经。
络穴,通任脉。
【主治】头项寻列缺①咳嗽、气喘、呃逆等肺系病证。
(本经所主)②头痛、下齿痛、项强、口眼歪斜、咽喉肿痛等头项部疾患。
(大肠经所过)③荨麻疹。
(肺主皮毛)④水肿。
(肺为水之上源,膀胱主水液代谢,气化)⑤溺血。
(膀胱经所主)4.照海穴本经:足少阴肾经,表里经:足太阳膀胱经,同名经:手少阴心经,别通经:手少阳三焦经。
通阴跷脉。
【主治】①痫证、失眠、四肢懈怠,精神忧郁等精神、神志疾患。
(心经所主)②咽干咽痛、目齿肿痛等五官热性病证。
(本经所上,膀胱经所过)③小便频欠、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等泌尿生殖病证。
(本经与膀胱经所主)④下肢痿痹。
八会穴详解
八会穴详解八会穴歌腑会中脘脏章门,髓会绝骨筋阳陵,骨会大杼血膈俞,脉会太渊气膻中。
十二募穴歌大肠天枢肺中府,小肠关元心巨阙,膀胱中极肾京门,肝募期门胆日月,胃募中脘脾章门,焦募石门包膻中。
十六郄穴歌郄犹孔隙义,本是气血聚,病证反应点,临床能救急。
肺向孔最取,大肠温溜逼,胃经是梁丘,脾经地机切,心经取阴郄,小肠养老名,膀胱求金门,肾向水泉觅,心包郄门寻,三焦会宗列,胆经在外丘,肝经中都立,阳跷走跗阳,阴跷交信必,阳维系阳交,阴维筑宾穴。
下合穴歌手三阳有下合穴,大肠合于上巨虚,小肠合于下巨虚,三焦合于委阳穴,膀胱委中胆阳陵,胃合三里治内腑。
八脉交会穴歌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连耳肩。
临泣带脉外眦颊,外关阳维耳后绕。
列缺任脉行肺系,照海阴跷膈喉咙。
八会穴是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分别所会聚之处的八个腧穴。
脏:章门,第十一肋骨末端,侧腹部,(后腰身),此穴对胸胁痛、腹痛、呕吐有功效,长期敲打有减肥的功效,属带脉,五脏皆禀于脾,为脾经募穴。
腑:中脘,脐上4寸,主治胃痛、腹胀、呕吐、泄泻脾胃虚弱,长期按健脾益胃。
六腑皆禀于胃,为胃经募穴。
气:膻中,两乳之间连线中点,内为肺,主治胸闷、咳喘、吐逆、心悸,属任脉,宗气之所聚,诸气皆属肺,为心包经募穴。
血:膈俞,在背部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理气宽胸,活血通络,心主血,肝藏血,膈俞位居心俞之下,肝俞之上,故为血会,为膀胱经。
筋:阳陵泉,小腿外侧当腓骨前下方凹陷处,对于下肢筋病、胁肋痛、胆腑之病,经脉通证上的病症,瘀血肋痛,肝郁胁痛、湿热胁痛,为胆经合穴,胆合肝,肝主筋,故为筋会,为胆经。
脉:太渊,在腕骨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凹陷,止咳化痰,通调血脉,肺朝百脉,寸口为脉之大会,故为脉会,属肺经。
骨:大杼,在背部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手足太阳经之交会穴,强筋骨,清邪热,诸骨自此擎架,连接头身四肢,故为骨会,膀胱经背俞各穴吸热上行的水湿之气,为膀胱经。
八脉交会穴临床应用
八脉交会穴临床应用八脉交会穴是金元时代窦汉卿得于宋子华之手,又称“窦氏八穴”,也就是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通的八个腧穴。
它是目前常用临床特定穴的重要组成部分。
八脉交会穴的主要内容是:公孙通过足太阴脾经入腹会于关元,与冲脉相通;内关通过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与阴维脉相通;外关通过手少阳三焦经上肩循天髎,与阳维脉相通;临泣通过足少阳胆经过季胁,与带脉相通;申脉通过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跷脉相通;后溪通过手太阳小肠经交肩会于大椎,与督脉相通;照海通过足少阴肾经循阴股入腹达胸,与阴跷脉相通;列缺通过手太阴肺经循喉咙,与任脉相通。
临床治疗中,八脉交会穴的应用多以明•徐凤《针灸大成》“八脉交会八穴歌”为依据,即“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笔者在运用八脉交会穴的实践中,的确发现每对配穴均可发生循经感传现象,产生上下相通的作用,尤其在某些经络敏感患者身上更突出。
如针刺列缺穴,运用手法后,患者针感可下窜到脚,再让其指出具体部位,则准确地指在内踝尖下照海的位置上。
也尝试了其它配穴方法,证实效果也较满意。
笔者分析了明•杨继洲《针灸大成》所载“八脉八穴治症歌”,对其加以分门别类,归纳出如下规律,见表1。
表1八脉交会穴治疗规律穴共治部位分治部位共治病症分治病症公孙:胸、胁、膈-酒、食、积血、经内关:脘、腹、肠-疟、泄痞列缺:喉、腹、肠齿、乳溺、血痢、唾、痰、痈照海:脐、膈、盆-胎、痛酒、食、呕、泄、便后溪:手、足、头齿、目、咽、腮、项挛、痫、肿盗汗、中风申脉:腰、背、腿眉、耳、鼻痛、麻自汗临泣:手、足齿、目、咽、腮、项肿、痛、热挛、痒外关:头、目筋、节风、麻自汗、盗汗从表1可以看:第一组公孙配内关可以治疗胸腔和腹腔部位的病症,第二组列缺配照海可以治疗腹腔和盆腔部位的病症。
这4个穴位均为奇经八脉交会于十二正经中阴经上的穴位,算得上是“阴穴”,主治部位为五脏六腑的病症,为内为阴,所以,可以将第一组穴位和第二组穴位联合应用治疗内脏疾患,如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的疾病,均可同时取此四穴,谓之“四阴同施”,可起到协同和相加的作用。
八脉交会穴的妙用(下)
中医里有一个派别叫“八法流注派”,把疾病和其产生的时间对照,选取相应穴位来治病,也可以把这种医学称之为“时间医学”。
在中医的历史上,早在《黄帝内经》诞生的年代,古代的智者就发现了时间是疾病的根源之一,并且把针对时间导致疾病的五运六气学说写入了《黄帝内经》中。
在《黄帝内经》之后,历代针灸大师更是密切观察时间与人体穴位开阖的影响,而一步步创造并发展了针灸选穴的时间医学流派。
上期讲到,八脉交会穴就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与十二正经相交的穴位,这些穴位也属于时间医学取穴的方法,医生针灸时,是要经过专门的时间推算的。
然而,不推算时间,就是平时取用,也会有一定的效果。
所以,大家平时使用时,只管对照要解决的疾病,然后到上述穴位中去找,看看属于哪个穴位的主治范围就可以了。
为了方便大家使用,我们把上述歌诀的内容用现代白话翻译列了一张表格,大家可以对照表格来找就行了。
参照上期的穴位歌诀,再对照以上表格的症状,找到要用的穴位后,处理穴位的方法如下:
1、用手指揉按,自己掌握力度。
2、用小保健锤轻敲。
3、在适当穴位针灸。
4、准备质量稍好的参片,直接把参片贴于这些穴位,然后用医用胶布固定。
值得注意的是,如出现紧急问题个人无法处理的,应当尽快去诊所或医院,请医生诊断。
神奇的八会穴,可调百脉,祛百病!善用8会穴,效果翻倍
神奇的八会穴,可调百脉,祛百病!善用8会穴,效果翻倍当身体出现问题时,调理相关的经络穴位,症状就会大有缓解。
不过,人体穴位很多,而我们最常用的也就那二三十个。
在这之中,有八个穴位因其神奇功效,备受历代医家推崇,并且它们调治范围很广,几乎覆盖全身疾病。
这八个穴位,就是八会穴。
他们被称为人体八位总司令,效用极大,掌管一方安宁。
今天来会会这八会穴!八会穴歌诀腑会中脘脏章门,髓会绝骨筋阳陵骨会大抒脉太渊,血会膈俞气膻中八会穴有多神奇?春秋战国时期,神医扁鹊确立了人体奇经八脉的鼻祖之一,他所著《难经》中,提出了八会穴。
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精气分别所会聚之处的八个腧穴。
八会穴汇总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悬钟。
八会穴与其所属的八种脏器组织的生理功能关系密切,故而,在临床方面,凡与此八者有关的病证,均可选用八会穴调治。
比如,脏病取章门,腑病取中脘,各种与血相关的症状取膈俞。
此外,《难经·四十五难》记载:“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穴也。
”这就说明,八会穴还能调治相关热病。
由于八会穴调治范围广、适用病症多、艾灸效果好,故而,在辨证配穴时,经常将它们作为主穴重点艾灸。
善用八会,可调百病!1.脏之会——章门于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屈肘合腋时肘尖正对的地方就是。
脏会章门。
既是脏之会穴,主要功能是调理五脏疾病。
适用病证1.胁痛、黄疸等肝胆病证;2.消化不良、腹痛腹胀、肠炎、泄泻、呕吐、痞块等脾胃病证。
临床上,还常取此穴调治急慢性肝炎,胃炎,肠炎,急慢性胆囊、胆道疾患所致的胁痛黄疸,肝脾肿大,胆道包块等。
章门属肝经,又是脾之募穴,有疏肝健脾,调气活血功效。
对妇科疾病很有用,因许多妇科问题都经过肝经,敲打或艾灸章门穴,可帮助疏散肝气郁结,防治乳腺增生等妇科病。
还能帮助减肥。
2.腑之会——中脘于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
腑会中脘。
中脘属任脉,既是腑之会穴,又是胃的募穴(六腑皆禀于胃,由此可见其重要性),同时还是小肠经、胆经、胃经、任脉的交会穴。
八髎穴的临床应用综述与运用体会
八髎穴的临床应用综述与运用体会中国医学认为,自古以来,拔罐已在我国流传至今,有着长期的历史,长久以来就被认为是促进身体健康的一种很有效的方式。
其中,八穴是拔罐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拔罐在临床上运用的最基础,更是拔罐最主要的调理穴位,在调理身体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八穴的穴位位置、功效及病症治疗三个方面,综述八穴作为拔罐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临床上的应用和经验,以期能为今后拔罐的实际运用提供参考指导。
一、八穴的穴位位置八穴位于足厥阴肝经上,距耳尖后缘4寸,足太阳、太阳、少阳三经经脉各有一穴。
由于八穴的位置较为特殊,其本身也成为调理身体的重要点。
其位置在足南溪的中段,犹如一个河穴,河穴只有一个。
由于八穴位于经脉交汇处,故而对于人体内各组织器官都有一定的调理作用。
二、八穴的功效1、调节内脏拔罐中,因为八穴位于足厥阴肝经上,可以调节内脏的功能,特别是肝脏的功能,有助于调节和平衡肝脏的功能,使肝脏得以正常运作,从而起到调理内脏,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2、清热解毒八穴可以帮助清热解毒,净化血液,助力身体排毒,从而达到清热解毒、消除病毒的作用。
3、祛风除湿八穴可以调节人体血液循环,经常拔罐可以有效促进全身血液循环,从而有助于排除体内湿气,同时,也能有效的改善血液的循环,起到祛风除湿的作用。
三、八穴的病症治疗由于八穴位于足太阳、太阳、少阳三经经脉,可以调节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故而能够起到养阴清热,安神降血压的功效。
因此,常用于治疗肝炎、肝胆病、头痛、偏头痛、失眠、胃肠疾病、心肌炎、糖尿病、动脉硬化等疾病。
本文对八穴的穴位位置、功效及病症治疗进行了综述,从而体现出八穴作为拔罐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临床上的应用和经验。
它不仅是拔罐治疗的基础,而且能够有效地调节内脏、清热解毒、祛风除湿、养阴清热、安神降血压等方面的功效,成功为许多患者解除了疾病的困扰。
因此,拔罐调理八穴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妊娠期疾病的方式。
未来,应该更多地研究八穴的治疗特效,以深入了解它的功能及作用。
八脉交会穴
1、治疗所属正经及与正经有关的脏腑、经脉病证。
2、治疗奇经病。奇经八脉有一定的循行路线和病候,沟通十二经脉之间,对十二经气血起着蓄积和渗灌的作 用,由于除任、督二脉外,其余六经本身没有所属腧穴,当奇经发生病变时,即可选用八脉交会穴治疗。
3、单穴主治范围
(1)公孙:为足太阴脾经络穴,联络足阳明胃经,通冲脉。具有理气健脾、和胃降逆、调畅气机的作用。其 主治范围应与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络脉、冲脉的循行和病候以及这些经脉相的其他经络、脏腑、组 织、器官有。可以治疗如脾胃肠及肝胆病、神志病、心肺系病、妇女病、五官病,四肢体表病等。
中医应用
二、治疗病证
一、主治作用
三、配穴方法八脉交会穴的来自疗范围非常广泛,仅《针经指南》一书就载有主症200多种,这是由八穴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因为八穴中每一个穴位都有所属的正经,所通的奇经,又通过正经和奇经与其他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构成广 泛的,所以刺灸这八穴,有调节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的作用。
(3)列缺:手太阴肺经络穴,联络手阳明大肠经,通任脉,具有宣通肺气,通调经脉的作用,其主治范围与 手太阴肺经、手太阴络脉、手阳明大肠经、任脉循行和病候及与这些经脉相的其他经络、脏腑、组织、器官有关。 可以治疗如肺系病、神志病、脾胃肠及肝胆病、膀胱肾病证、妇女病、五官病等。
1、双侧上下取穴:是临床最常用的配穴方法,各种情况均可使用,而且效果为好。
概念
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脉气相通的八个穴位。
解读
八脉交会穴又叫交经八穴,其称谓首见于宋子华《流经八穴》,此书已亡佚,其内容被窦汉卿收集在《针经 指南》中,故有人称之为“窦氏八穴”。书中窦氏论述了八穴的起源、位置、归经、取穴、主治病证举例和上下 固定随症配穴法,虽未明确指出某穴通某脉,但已认识到八穴与奇经八脉是有的。此后,明代刘纯《医经小学卷 之三》首载“经脉交会八穴”一首:“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徐凤在八穴的临床应用方面做出了突 出贡献,在其所著的《针灸大全》中首次提出了“八脉交会八穴”的名称,在重新整理前人成就的基础上,修改 并充实了八穴适应证的范围,在“主穴”基础上增添了“应穴”,发展成“主应配穴法”,并明确说明了“灵龟 八法”和“飞腾八法”两种“按时配穴法”在针灸临床上的具体使用方法。另外,高武的《针灸聚英》、杨继洲 的《针灸大成》、吴昆的《针方六集》及吴谦的《医宗金鉴》等都对八脉交会穴的理论及临床应用有所发展,不 断充实和丰富了这一内容。
八脉交会穴解析及应用
八脉交会穴解析及应用一、冲脉:考穴:公孙二穴,脾经。
足大趾内侧,本节后一寸陷中,举足,两足掌相对取之。
针一寸,主心腹五脏病,与内关主客相应。
治病:〔西江月〕九种心疼延闷,结胸翻胃难停,酒食积聚胃肠鸣,水食气疾膈病。
脐痛腹疼胁胀,肠风疟疾心疼,胎衣不下血迷心,泄泻公孙立应。
○凡治后症,必先取公孙为主,次取各穴应之(徐氏):九种心疼,一切冷气:大陵中脘隐白。
痰膈涎闷,胸中隐痛:劳宫膻中间使。
气膈五噎,饮食不下:膻中三里太白。
脐腹胀满,食不消化:天枢水分内庭。
胁肋下痛,起止艰难:支沟章门阳陵泉。
泄泻不止,里急后重:下脘天枢照海。
胸中刺痛,隐隐不乐:内关大陵彧中。
两胁胀满,气攻疼痛:绝骨章门阳陵泉。
中满不快,翻胃吐食:中脘太白中魁。
胃脘停痰,口吐清水:巨阙中脘厉兑。
胃脘停食,疼刺不已:中脘三里解溪。
呕吐痰涎,眩晕不已:膻中中魁丰隆。
心疟,令人心内怔忡:神门心俞百劳。
脾疟,令人怕寒腹痛:商丘脾俞三里。
肝疟,令人气色苍,恶寒发热:中封肝俞绝骨。
肺疟,令人心寒怕惊:列缺肺俞合谷。
肾疟,令人洒热,腰脊强痛:大钟肾俞申脉。
疟疾大热不退:间使百劳绝骨。
疟疾先寒后热:后溪曲池劳宫。
疟疾先热后寒:曲池百劳绝骨。
疟疾心胸疼痛:内关上脘大陵。
疟疾头痛眩晕,吐痰不已:合谷中脘列缺。
疟疾骨节酸痛:魄户百劳然谷。
疟疾口渴不已:关冲人中间使。
胃疟,令人善饥,不能食:厉兑胃俞大都。
胆疟,令人恶寒怕惊,睡卧不安:临泣胆俞期门。
黄疸,四肢俱肿,汗出染衣:至阳百劳腕骨中脘三里。
黄疸,遍身皮肤、面目、小便俱黄:脾俞隐白百劳至阳三里腕骨。
谷疸,食毕则心眩,心中拂郁,遍体发黄:胃俞内庭至阳三里腕骨阴谷。
酒疸,身目俱黄,心中痛,面发赤斑,小便赤黄:胆俞至阳委中腕骨。
女痨疸,身目俱黄,发热恶寒,小便不利:关元肾俞至阳然谷。
○杨氏治症:月事不调:关元气海天枢三阴交。
胸中满痛:劳宫通里大陵膻中。
痰热结胸:列缺大陵涌泉。
四肢风痛:曲池风市外关阳陵泉三阴交手三里。
人体八会穴,每日按摩刺激,脏腑气血筋脉通
人体八会穴,每日按摩刺激,脏腑气血筋脉通人体有十四条正经,还有奇经八脉,其中任脉、督脉等十二条正经上分布有361个穴位。
在这些穴位中,其中有八个非常重要,与人体的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紧密联系,通过刺激这8个穴位,就可对全身的脏腑气血筋脉骨髓进行调理。
这八个穴位,被称为“八会穴”,分别是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
脏会章门穴位位置:自然下垂双臂,曲肘九十度,肘尖处就是章门穴。
在第十一肋的游离端处。
章门穴位于肝经之上,既是脏会穴,又是脾的募穴,因此具有疏肝健脾,调解五脏的气血运行。
腑会中脘穴位位置:肚脐和胸骨下端连线的中点处。
中脘穴位于任脉上,是胃的募穴、腑会穴。
可调节胃肠胆等六腑的功能,尤其是胃气不降导致的腹胀、消化不良等。
气会膻中穴位位置: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处,位于胸骨上。
膻中穴可调节人体气的运行。
尤其是可以缓解因为悲愤等导致的胸闷、气涨等气的运行不畅所致的不适感。
血会膈俞穴位位置:膈俞穴在第7胸椎下,左右两侧各一个,距离后背正中线1.5寸处(两指宽)。
怎么数胸椎数呢。
低头时,颈部和背部相交处高起的骨头是第七颈椎,下面是第一胸椎,如此向下数即可。
在膈俞的上面和下面,分别是主血脉的心俞和主藏血的肝俞,刺激膈俞即可调节人体血的运行。
筋会阳陵泉穴位位置:膝关节外下方,腓骨头的下方凹陷处。
中医称膝关节为筋之府,而阳陵泉就在膝关节的筋骨连接处,因此刺激此穴可调节筋的功能,缓解筋骨运动不利落等问题。
脉会太渊穴位位置:在手腕部,腕关节掌侧腕横纹桡侧凹陷处。
这个穴位是中医把脉的位置,通过此处血脉的搏动,获取五脏六腑的功能状态。
因此称之为脉会。
骨会大杼穴位位置:在第1胸椎棘突下两旁、距离背部正中线两指宽处。
这个穴位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与肾相表里。
肾主骨,骨骼是否强壮与肾经、膀胱经经气是否充足有关。
所以位于足太阳膀胱经、最高胸骨处的大杼穴是为骨会。
髓会绝骨穴位位置:位于小腿外侧、外踝尖上四指宽处,是胆经的穴位。
八脉交会穴的妙用
八脉交会穴的妙用八法流注医学流派所使用的八个穴位又被称为八脉交会穴。
所谓八脉,是指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通常统称为奇经八脉。
它们具有统帅和调整十二经脉气血的作用。
在四肢部位,十二正经有八个穴位与奇经八脉相通,通称之为八脉交会穴,这些穴位分别是:后溪、公孙、列缺、足临泣、照海、申脉、内关、外关。
下面我们就简要的介绍这8个穴位,对大家治病防病都有较大的帮助。
后溪穴定位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第五掌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
后溪穴位于手太阳小肠经之上,通于督脉。
八法流注使用后溪穴的歌诀为:手足孪急战掉,中风不语癫痫,头疼眼肿泪涟涟,腿膝背腰痛遍。
项强伤寒不解,牙齿腮肿喉咽,手麻足麻破伤牵,盗汗后溪先砭。
公孙穴定位在足内侧缘,当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
公孙穴位于足太阴脾经之上,通于冲脉。
八法流注使用公孙穴的歌诀为:九种心疼延闷,鳍胸翻胃难停,酒食积聚胃肠鸣,水食气疾膈病。
脐痛腹疼胁胀,肠风疟疾心疼,胎衣不下血迷心,泄泻公孙立应。
列赫穴定位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一寸约为3.3厘米,全书同)。
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列缺穴位于手太阴肺经之上,通于任脉。
八法流注使用列缺穴的歌诀为:痔疟便肿泄痢,唾红溺血咳痰,牙疼喉肿小便难,心胸腹疼噎咽。
产后发强不语,腰痛血痢脐寒,死胎不下膈中寒,列缺乳痛多散。
足临泣穴定位在足背外侧,当足第四跖趾关节的后方,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足临泣穴位于足少阳胆经之上,通于带脉。
八法流注使用足临泣穴的歌诀为:手足中风不举,痛麻发热拘挛,头风痛肿项连腮,眼肿赤疼头旋。
齿痛耳聋咽肿,浮风瘙痒筋牵,腿疼胁胀肋肢偏,临泣针时有验。
照海穴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照海穴位于足少阴肾经之上,通于阴跷脉。
八法流注使用照海穴的歌诀为:喉塞小便淋涩,膀胱气痛肠鸣,食黄酒积腹脐并,呕泻胃翻便紧。
难产昏迷积块,肠风下血常频,膈中快气气核侵,照海有功必定。
八脉交会穴妙用
内关内关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
有益心安神、和胃降逆、宽胸理气、镇定止痛之功。
适用人群:渴望延缓衰老的女性、中老年朋友;心情抑郁、烦躁、紧张的朋友;冠心病等急性心脏病患者。
主要功效:可缓解打嗝、手心发热、肘臂疼痛、腋下红肿等症状。
主治孕吐、晕车、腹泻。
对治疗心脏病、肺脏疾病、乳腺疾病有辅助作用。
我很少和我的病人或朋友谈及衰老的问题,有两个原因:其一,人人都怕老;其二,老之将至,许多人都不愿坦然面对,尤其是女性朋友。
很多女性朋友在40岁至50岁之间,经常容易产生心慌、气短、出虚汗等不适症状。
在医院检查时,各项指标又基本正常,医院也查不出是什么病,只能说是更年期综合征,或者亚健康,没有什么特效药和好的治疗方法。
实际上,按照古人的说法,女人一到这个年龄段,基本上身体就到了衰退的阶段。
《黄帝内经》里说,女子的衰老首先从阳明经开始,慢慢地导致三条阳经气血逐渐衰退。
头为诸阳之会,气血不能上达于面部,皱纹和斑点就产生了。
从养生和美容的角度讲,中国古人讲究心灵美,是很有深意的。
人的美实际上与气血息息相关。
心主神,其华在面。
心之神主要靠气血来充盈,气血充足,自然反映到脸上。
为什么女孩子在十八九岁的时候最漂亮?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女人养颜首先要养心。
我有一位比我年长几岁的影视界朋友,整天为美容的事绞尽脑汁,有一阵子甚至动了打肉毒素的念头。
我听了之后,赶紧劝阻她,这种方法无异于饮鸩止渴。
我给她开了一个养颜方,并告诉她一个小窍门:平时多按揉内关穴,坚持下去,自然会有奇效。
她得到之后如获至宝,每天坚持服药并认真按摩这个穴位。
过了一段时间,她的皱纹明显减少,气色也好了很多,每天心情都很舒畅。
内关穴的真正妙用,在于能打开人体内在机关,有补益气血、安神养颜之功。
实际上,我给她开的养颜方就是从补益气血上入手,但补气血只是个“药引子”,妙就妙在让她按揉内关穴,帮她打开内心的结。
大家可以观察一下周围的人,越是心情抑郁、烦躁、爱发脾气的人,衰老的迹象越明显。
八脉交会穴理论源流及临床辨证应用
八脉交会穴理论源流及临床辨证应用八脉交会穴是指人体十二经脉通于奇经八脉的八个俞穴,分别是公孙、内关、足临泣、外关、後溪、申脉、列缺、照海。
该八穴是沟通人体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的枢纽,在其交会中起著重要作用,因而在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掌握了八脉交会穴,就抓住了十四经穴之纲要,就能在临床许多疾病的治疗中起执简驭繁的作用。
古人云“周身三百六十穴,统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即显其重要性。
本文拟将八脉交会穴的辨证应用及其理论加以整理研究,探讨其辨证取穴规律,指导临床实践。
一·源流简溯八脉交会穴一名,首见于明代针灸医家徐凤所著的《针灸大全》一书。
然而将该八穴作为几组固定的配穴用于临床各种疾病的治疗,在金元时期即已出现。
当时称之为“交经八穴”。
窦汉卿在《针经指南流注八穴序》中云:“交经八穴者,针道之要也,然不知孰氏之所述,但序云:乃少室隐者之所传也,近代往往用之弥验。
予少时尝得其本于山人宋子华……”。
从该序中可以看出,交经八穴的配合应用,自窦汉卿以前即已流行并已有专著。
窦氏从宋子华等人处得到该书,又将这一方法运用于临床,取得了“起危笃患”,随手而应的疗效。
然此书早已亡佚,仅凭窦氏所著的《针经指南》将其方法保存下来,故有人将该八穴称为“窦氏八穴”。
自窦汉卿以後,历代医家对交经八穴的理论及临床应用均有所发展,其中比较重要的著作有:明代徐凤的《针灸大全》,高武的《针灸聚英》,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吴昆的《针方六集》,清代吴谦的《医宗金鉴》以及近代针灸大师承淡安先生的《子午流注针法》等。
如《针灸大全》一书,除确定了八脉交会穴的名称外,还阐明了奇经八脉与八穴的联系及八穴间的交通会合关系,并记载了灵龟八法与飞腾八法,将八穴与八卦相配,扩大了八穴的主治证候。
又如《针方六集》一书,对八脉交会穴的作用,源流等均作了解释,并对八穴的治疗范围及配合方法等,结合临床实际提出了创见性的看法,颇有独到之处。
此外,还强调了上下二穴的相互配合问题,对后人颇有影响。
3.2.1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又称为“奇经八脉交会穴”、“交经八 穴”、“流注八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 相交通的八个腧穴,均分布于腕踝关节上下。 八脉交会穴包括:公孙、内关、外关、足临泣、照海、 列缺、申脉、后溪。
2、八脉交会穴的源流
《金·窦汉卿》
八脉交会穴记载首见于宋 子华的《流经八穴》。
之病
《八脉交会八穴歌》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医宗金鉴》
(第一对)
公
孙
足太阴脾经络穴,通 冲脉。 在跖区,第1跖骨底的 前下缘赤白肉际处。
内 关
手厥阴心包经络穴,通 阴维脉。 在臂前区,腕掌侧远端 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 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后被金·窦汉卿收于《针 经指南》一书中,因窦氏 擅用此八穴而名声渐起, 故后世又称此八穴为“窦 氏八穴”。
3、八脉交会穴的临床应用
(1)、治疗各自所对应的经脉疾病 (2)、治疗相应的奇经八脉的疾病的首选腧穴,如: 后溪主治脊柱强痛、角弓反张的督脉病变 公孙主治胸腹气逆而拘急、气上冲心的冲脉病变等 (3)、八穴配对治疗相关部位的疾病 阴经两对按五行相生关系相配,偏治五脏在里之疾 阳经两对按同名经同气相应相配,偏治头面四肢在表
申 脉
足太阳膀胱经腧穴,通 阳蹻脉。 在踝区,外踝尖直下, 外踝下缘与跟骨之间凹 陷中。
(第四对)
列
缺
手太阴肺经络穴,通任 脉。
在前臂,腕掌侧远端横 纹上1.5寸,拇短伸肌腱 和拇长展肌腱之间,拇 长展肌腱沟的凹陷中。
照 海
足少阴肾腧穴,通阴蹻 脉。
八会穴的配伍应用研究概况
八会穴的配伍应用研究概况标签:八会穴;配伍应用;综述八会穴为脏、腑、筋、脉、气、血、骨、髓之精气所会聚之处的8个腧穴。
八会穴的名称首见于《难经》,由于八会穴能治疗本经病症之外,还具有独特的治疗作用,且与机体内的脏腑组织生理功能联系紧密,因此脏腑组织发生病理变化,那么相应的八会穴会出现反应,通过针刺相应的八会穴而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正如《普济方》所记载:“燥烦药饵而难极必取八会”。
而在临床上八会穴配伍其他穴位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应用广泛,颇多文献值得总结,现对近5年来八会穴配伍应用情况综述如下。
1中脘临床配伍应用吴风华[1]观察针刺中脘、内关等穴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
其选取中脘穴进行悬灸,操作时间为10 min,并取足三里、内关、太冲等穴位进行针刺,留针30 min。
结果显示,治愈患者64例,好转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5%。
提示中脘穴配伍足三里等穴可通调脾胃气机,以达止呃的功效。
任媛媛[2]采用以中脘穴为主的腹四针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
将70例慢性功能性便秘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中药治疗组)和治疗组(针刺治疗组),中药组采用口服麻仁丸,治疗组选取腹四针(天枢、中脘、关元)进行针刺。
2组便秘评分差值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研究结果表明,中脘作为腑会,可调理肠胃,配伍天枢、关元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谢瑜[3]观察辨证取穴对妊娠恶阻的疗效,其选取中脘、天枢、关元、足三里等主穴,辨证取穴方面:脾虚者加地机,痰湿者加丰隆,肝胃不和者加太冲,经治1个疗程后,显效26例,有效5例,无效1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6%。
针刺中脘、天枢、足三里等腧穴可以调理肠腹气机、降逆止呕,结合临床辨证治疗妊娠恶阻疗效显著。
2章门临床配伍应用柳兰敏等[4]针刺章门、天枢等穴治疗小儿秋季腹泻153例。
对照组的患儿采用服用ORS口服液治疗,治疗组在ORS口服液的基础上,选取章门、天枢、足三里、脾俞(以上腧穴均为双侧)进行针刺。
八髎穴的临床应用综述与运用体会
八髎穴的临床应用综述与运用体会八穴,又称“蛛网穴”或“钩网穴”,是传统中医里的一种极为重要的穴位。
在中国的养生和临床医疗中,八穴的使用十分普遍,甚至有许多临床案例发现这些穴位的治疗效果非常显著。
因此,本文将对八穴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并分享我们在临床运用中的体会。
首先,关于八穴的基本情况,八穴是源自《黄帝内经》,位于肩胛肌中窝处,是肩胛肌支配的关节、肌肉和腱膜及相关管路的穴位,位于背后外侧。
八穴以其独特的名称及其功能的多样性,在中医的理论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其次,关于八穴的临床应用,它可以用于治疗肩颈痛、腰腿痛、扭伤等多种疾病。
肩颈痛: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穴位:大血管穴,背脊穴,仰针腰穴,人中穴,曲池穴,膝关节穴,八穴,腰大波穴等。
几种穴位的结合使用,可以缓解肩颈痛的症状,改善肩颈部的肌肉紧张,减轻疼痛。
腰腿痛: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穴位:背脊穴,八穴,三里穴,膝关节穴,合谷穴等。
几种穴位的结合使用,有助于缓解风湿性疼痛,缓解腰腿痛症状。
此外,八穴也可以用于头痛、失眠、偏头痛、肩周炎等疾病的治疗。
再者,关于我们在临床运用中的体会,在临床使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八穴可以起到良好的缓解症状的作用。
例如,我们曾经在一位女性患者身上使用八穴治疗失眠。
在治疗前,患者口述睡眠不足伴有明显失眠症状,但在使用八穴治疗后,患者的睡眠品质得到明显改善,失眠症状也得到显著缓解。
此外,我们也曾在一位慢性肩颈痛患者身上进行过八穴治疗,结果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症状明显减轻。
综上所述,八穴的临床应用极为普遍,可以用于治疗肩颈痛、腰腿痛、头痛、失眠等疾病,而且在我们的临床运用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因此,未来继续探索八穴临床应用的潜力仍有待观察,使更多的患者受益。
以上就是本文关于八穴的临床应用综述与运用体会的内容,希望能对各位有所帮助。
一针见效的针灸穴位
一针见效的针灸穴位
一针见效的针灸穴位--八会穴
八会穴是八个穴位而不是一个!“
八会穴”是首创于<难经>的一组特定腧穴,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这八个特定腧穴,除了能治疗所在经脉的病症之外,还具有其特殊的治疗效果
八会穴是人体中脏、腑、气、血、筋、脉、骨、髓八者精气会聚的八个穴位。
又称八会穴!
《难经·四十五难》:“经言八会者,何也?然,府会太仓(中脘)、藏会季胁(章门)、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悬钟)、血会膈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膻中)。
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也。
八会穴趣味歌诀
腑会中脘脏章门,髓会绝骨筋阳陵,
血会膈俞骨大杼,气会膻中脉太渊
八会穴与其所属的八种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因此,凡与此八者有关的病证,都可选用其中相关的会穴来治疗。
如肠之胀满、寒热疼痛、泄泻等可取腑会中,
诸种血症可取血会膈俞,
胸闷、气短可取气会膻中,
骨软筋挛或偏瘫可取筋会阳陵泉、骨会大杼、髓会绝骨。
临床上常将八会穴与其他穴组成配方,以调治八种精气之病证,效果甚为显著。
#中医##健康养生##养生##健康热力计划#文章非原创,是历代医家的经验总结,传播中医,我必竭尽全力!
各位网友一针见效的针灸穴位已经整理发布微头条200余篇,不为名利,只求弘扬传统医学,传播祖国文化,如果有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翻阅以前我发布的微头条,评论,点赞,转发,收藏!如有廖误,敬请指正!。
八会穴详解——精选推荐
八会穴详解腑会中脘脏章门,髓会绝骨筋阳陵,骨会大杼血膈俞,脉会太渊气膻中。
十二募穴歌大肠天枢肺中府,小肠关元心巨阙,膀胱中极肾京门,肝募期门胆日月,胃募中脘脾章门,焦募石门包膻中。
十六郄穴歌郄犹孔隙义,本是气血聚,病证反应点,临床能救急。
肺向孔最取,大肠温溜逼,胃经是梁丘,脾经地机切,心经取阴郄,小肠养老名,膀胱求金门,肾向水泉觅,心包郄门寻,三焦会宗列,胆经在外丘,肝经中都立,阳跷走跗阳,阴跷交信必,阳维系阳交,阴维筑宾穴。
下合穴歌手三阳有下合穴,大肠合于上巨虚,小肠合于下巨虚,三焦合于委阳穴,膀胱委中胆阳陵,胃合三里治内腑。
八脉交会穴歌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连耳肩。
临泣带脉外眦颊,外关阳维耳后绕。
列缺任脉行肺系,照海阴跷膈喉咙。
八会穴是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分别所会聚之处的八个腧穴。
脏:章门,第十一肋骨末端,侧腹部,(后腰身),此穴对胸胁痛、腹痛、呕吐有功效,长期敲打有减肥的功效,属带脉,五脏皆禀于脾,为脾经募穴。
腑:中脘,脐上4寸,主治胃痛、腹胀、呕吐、泄泻脾胃虚弱,长期按健脾益胃。
六腑皆禀于胃,为胃经募穴。
气:膻中,两乳之间连线中点,内为肺,主治胸闷、咳喘、吐逆、心悸,属任脉,宗气之所聚,诸气皆属肺,为心包经募穴。
血:膈俞,在背部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理气宽胸,活血通络,心主血,肝藏血,膈俞位居心俞之下,肝俞之上,故为血会,为膀胱经。
筋:阳陵泉,小腿外侧当腓骨前下方凹陷处,对于下肢筋病、胁肋痛、胆腑之病,经脉通证上的病症,瘀血肋痛,肝郁胁痛、湿热胁痛,为胆经合穴,胆合肝,肝主筋,故为筋会,为胆经。
脉:太渊,在腕骨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凹陷,止咳化痰,通调血脉,肺朝百脉,寸口为脉之大会,故为脉会,属肺经。
骨:大杼,在背部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手足太阳经之交会穴,强筋骨,清邪热,诸骨自此擎架,连接头身四肢,故为骨会,膀胱经背俞各穴吸热上行的水湿之气,为膀胱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会穴的临床应用- 武医养生刘合斌八会穴的临床应用人体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所汇聚之处的腧穴称为“八会穴”。
具体言之。
脏会章门,腑会中脘。
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
“八会穴”,(内经>无记载,首见于(难经·四十五难>,原文日:“‘经>言八会者,何也?然:腑会太仓,脏会季胁,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鬲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自此,这一组特定穴位开始受到医家们的重视。
后世扩展治疗许多疾病。
成为临床常用的选穴方法。
1.章门穴“脏会章门”。
章门穴是“脏”之会穴。
是足厥阴肝经的第13穴,既是八会穴之一,又是脾之“募”穴,因能治内脏疾病。
故名。
位于第l1肋端之下际,腧穴下有腹内、腹外斜肌和腹横肌,有第10肋间动、静脉,稍下方有第10肋间神经。
之所以将其归为脏会,是因为该穴为脾之募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五脏所需精微皆禀于脾,故以脾之募穴为脏之会穴。
正如滑寿所注:章门“为脾之募,五脏取禀于脾,故为脏会。
”此穴具有疏肝健脾,调气活血之功效。
能治疗胁痛、腹胀、肠呜、泄泻、呕吐、黄疸、痞块、小儿疳积诸疾。
临床施针时立当斜刺,进针15~22mm,亦可用艾灸。
常取此穴治疗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胆囊、胆道疾患所致的胁痛黄疸以及肝脾肿大、胆道包块等。
临证有选用章门穴配大椎、陶道、内关、间使、列缺、复溜、太溪、后溪,治疗恶性疟疾28例。
每日选3~5穴,各穴轮流应用。
操作方法是产生针感后给予中等强度刺激,留针2~3分钟,灸法是以局部有红晕为宜。
经针刺一次后于次日大部分病例的症状得到控制,仅少数病例尚有头痛、周身困倦等。
5次针灸治疗症状消失,3次检验检查无疟原虫而获痊愈者9例;另外14例虽然症状减轻,但第2次血检有疟原虫,其中8例继续针灸而痊愈,治愈率84%?。
针灸期间未服任何抗疟疾药物。
2.中脘穴“腑会中脘”。
中脘是“腑”之会穴,又是胃的“募穴”,又名太仓,同时又是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与任脉的交会穴,故能治胃腑诸疾。
“六腑皆禀于胃”((难经本义))故名。
该穴是任脉的第12穴,位于前正中线脐上4寸。
其深部正对幽门部,其下有腹壁上动、静脉,分布有第7、8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用针时可直刺25~50mm,亦可灸,具有调理中焦,行气活血,清热化滞之功效。
临证能治疗胃脘疼痛、腹胀、肠鸣、呕吐、泄泻、痢疾、黄疸、胆囊炎、脾胃虚弱证、虚劳、吐血、脏躁、癫狂、痫症、产后血晕等。
有人以中脘为主穴,再根据寒、热、虚、实的不同,分别选配命门、肾俞、肝俞、脾俞、胃俞、足三里、内关、合谷、太冲、关元等穴,针灸治疗胃脘痛358例,有效率达94,97%。
3.膻中穴“气会膻中”。
膻中是“气”之大会处,又是心包的“募”穴,也是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脾经、足少阴肾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与任脉的交会穴,因能调理气机,治疗“气海”诸疾,故名。
该穴是任脉的第17穴,位于前正中线两乳头之间,平第4肋间隙,正当胸骨体上,其下有胸廓(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分布有第4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用针时当平刺7.5~15mm,亦可艾灸。
具有宽胸理气、降逆化痰的功效。
主治气喘、噎膈、胸痛、心悸、心烦、咳嗽、乳汁少等病。
(千金方>以膻中配华盖,主治短气,配天井主治心胸痛。
(针灸大成>用膻中配中脘、气海、足三里、乳根、支沟主治吐血等。
证。
目前临床配心俞、内关治疗心绞痛配肺俞、天突、尺泽、列缺主治肺部疾患。
有人报导以膻中穴埋针为主,治疗哮喘证疗效较好。
操作前先对针具及穴位消毒处理,然后取29号 1.5寸针一支,从膻中穴沿皮下向下直刺至冲庭穴,行针数秒,用泻法使针下产生针感,留针15分钟,再用胶布固定即可,埋针2~5天,隔7天再埋针一次。
临床总有效率84.6%。
临床也常在伏天以发泡法灸膻中,预防支气管哮喘发作而取效者,也有三伏天在膻中用白芥子、莱菔子、白附子、斑蝥等制成膏药贴敷,治慢性支气管炎而收到远期疗效者。
4.膈俞“血会膈俞”。
膈俞是“血”之会穴,因其靠近横膈膜,能调血理气,治血分诸疾,故名。
该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第17穴,位于第7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在斜方肌的下缘,其下有背阔肌、最长肌,有第7肋间动、静脉背侧支的内侧支,分布有第7胸神经后肢的内侧支,深层为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用针当斜刺15~22mm,宜用灸法。
该穴具有理气宽中、和胃、降血压、调节血糖浓度的功效。
临床常用以治疗血虚、吐血、胸闷、气喘、咳嗽、呕吐呃逆、食欲不振、潮热、盗汗等疾。
有报导针刺膈俞、膏肓具有纠正贫血的作用。
如用放血方法造成家兔贫血状态,针刺此二穴,动物的红细胞、血红蛋白能迅速恢复。
有人取膈俞为主穴,治疗脑血管意外之头痛和血管性头痛46 例,总有效率100%。
也有通过电针贫血性大鼠的双膈俞,发现针后贫血大鼠血铁含量显著回升而肝、脾内的铁含量下降,说明电针膈俞等穴既可调动体内铁库又可促过肠道对铁的吸收。
也有以双侧膈俞为主加刺双侧心、肝、脾、肾俞、治疗更年期综合症,5例全部获效。
有人在膈俞穴注射川芎嗪注射液和电针刺激,发现脑梗塞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明显降低(P<0.05和P<0.01)证明膈俞对治疗气滞血瘀,脉络瘀阻的中风病有理想的治疗效果。
膈俞Geshu(BL 17) 【标准定位】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取法】俯卧位,在第七胸椎棘突下,至阳(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背阔肌、骶棘肌。
皮肤由第六、七、八胸神经后支内侧支重叠分布。
背阔肌由臂丛后束发出的胸背神经支配,该神经沿肩胛下肌腋窝缘下降,与肩胛下动脉的延续部,胸背动脉伴行至该肌。
【特异性】八会穴之一,血会膈俞。
【功用】理气宽胸,活血通脉。
【主治病症】1.消化系统疾病:神经性呕吐,胃炎,胃溃疡,肝炎,肠炎,肠出血;2.循环系统疾病:心动过速,心脏肥大,心内外膜炎;3. 外科系统疾病:食道癌,胃癌,食道狭窄,淋巴结结核,胸膜炎;4. 呼吸系统疾病:哮喘,支气管炎;5. 其它:贫血,慢性出血性疾患,膈肌痉挛,荨麻疹,小儿营养不良。
【刺灸法】刺法:向内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针感可扩散至肋间。
不可深刺,以防造成气胸。
灸法:1..艾炷灸5~7壮,治疗上呼吸道感染。
2.艾条温灸10~15分钟,治疗咳喘,胸闷。
3.溃脓灸,治疗‘肺痨’。
4.隔姜灸中脘,治疗胃寒刺痛。
5.隔蒜灸百会,可防感冒5.阳陵泉“筋会阳陵泉”。
阳陵泉是“筋”之会穴,又是足少阳胆经的“合”穴,为足少阳胆经的第34穴。
因其位于下肢外侧(阳)的腓骨小头(陵)前的凹陷处故名。
穴下有腓骨长肌、腓骨短肌、有膝下外侧的动、静脉,正当腓总神经分为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处。
该穴有清肝利胆,舒筋活络之功效,主治半身不隧、下肢痿痹、膝关节肿痛、下肢麻木、脚气、胆囊胆道疾患、以及胁痛、口苦、呕吐、黄疸、破伤风、小儿惊风等疾。
施针时可以直刺或斜向下刺25-40mm,亦可用艾灸。
据临床报导,针刺阳陵泉能增强胆囊的舒缩运动和排空能力,这种作用在产生针感后的10分钟最为明显。
也有人根据阳陵泉为“筋”之大会,有舒筋活络功效的理论,对脊髓损伤后痉挛状态进行针刺治疗,发现针刺阳陵泉后病人的脑脊液(CsF)中r 氨基丁酸(GABA)产生明显变化。
提示针刺阳陵泉能较好地缓解痉挛状态,同时能提高脑脊液中GAJ3A 的浓度,临床上常用此穴作为胆囊手术时“针麻”首选穴。
6.太渊穴“脉会太渊”。
太渊是“脉”之会穴,又是手太阴肺经的“输”穴及“原”穴。
由于该穴位当脉气最旺处,故名。
该穴位于腕横纹上桡动脉侧的凹陷处,在桡侧腕屈肌腱的外侧,拇展长肌腱的内侧。
其下有桡动静脉,有前臂外侧肢神经和桡神经浅支分布。
具有调肺止咳,通脉理血功效。
主治咳嗽、气喘、咯血、呕血、咽喉肿痛、胸痛、无脉症、腕臂痛等。
施针时当避开桡动脉,可直刺5~7.5mm,亦可艾灸。
临床上常配列缺、天突等穴治疗咳嗽、气喘,配内关、心俞治疗无脉症。
此穴也是胸部手术时针刺麻醉的常用腧穴。
7.大杼穴“骨会大杼”。
大杼穴是“骨”之会穴。
因第1胸椎骨形如织布的机杼而称为杼骨。
该穴位于第1胸椎骨棘突下,又能主治骨病,故名。
穴下有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最深层的最长肌,有第1肋间动、静脉背支,分布着第1胸神经后支内侧皮支,深层为第1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施针时以斜刺15~22mm 为宜,亦可艾灸。
具有疏风清热、强筋壮骨功效。
临床主治咳嗽、发热、鼻塞、头痛、项强喉痛、肩胛骨痛等疾。
有人进行针刺大杼前后动物血钙浓度变化观察时发现,在电针刺激动物大杼穴15分钟后,其血钙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有报告针灸治疗73例痿证,总有效率达93%,其中上肢痿者以取大杼、肩髑、曲池、合谷为主。
8.悬钟穴“髓会绝骨”。
绝骨又名悬钟,是“髓”之会穴。
因其能治疗骨髓疾病故名。
该穴在外踝上3寸,腓骨前缘与腓骨短肌肌腱之间凹陷处,此处为腓骨短肌与趾长肌分歧处,有胫前动、静脉分支及腓浅神经分布。
施针时可直刺15~22mm,亦可艾灸。
有人据原文提到“绝骨端”而认为“绝骨”为“阳辅穴”之别名。
具有通经活络、强筋壮骨之功效。
临床可治半身不隧、颈项强直、胸腹胀满、足胫挛痛、脚气等病。
<标幽赋>认为配环跳穴可治下肢痿情;(玉龙歌>记载配足三里、三阴交等穴治疗寒湿脚气。
“八会穴”是首创于<难经>的一组特定腧穴,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这八个特定腧穴,除了能治疗所在经脉的病症之外,还具有其特殊的治疗效果,因而受到今人的特别关注,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
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等精气所会聚的腧穴。
首载于《难经·四十五难》“腑会不仓(中脘)、脏会季胁(章门)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膈俞、骨会大杼穴、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膻中一)也”,如下:1、腑之会,中脘穴治疗术后呃逆一例,陈某某,男,37岁,汽车驾驶员,1999年6月17日,急行胆囊摘除术后1年,因饮食不当呃逆,腹痛住院,住院号0027799。
临床用新斯的明,654-2等药治疗,疗效不显,即此申请针灸,查舌淡,脉浮弦,扪之骨腕压痛,柔软适度,精神欠佳,呃逆频频,即取任脉中腕穴,斜向下建里,下腕穴透刺,提插捻转至沉重感为限度,久留针,病员入睡半小时后取针,配阳陵泉急刺,连续7天痊愈出院。
中脘穴治疗早期肝硬化腹水并发呃逆,例:某某婆婆,166团退休工人,慢肝10年,皮色暗灰黄,嗜烟、嗜酒,呃逆不寐,心慌腹胀,下肢微肿胀,查脉弦,舌红苔薄。
因经济困难要求针灸治疗,即取胃之募穴中脘,进行任脉排刺,上脘、中脘、下脘、针斜下20度,用电针,选疏密波微电量,配内关穴,足三里,每日上午、下午各1次,10天后呃逆消失,下肢肿退,嘱中药汤剂自回家煎服,至今一年复查呃逆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