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中医诊疗方案(2013)
原发性痛经中医诊疗专项方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原发性痛经中医诊断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原则: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张玉珍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出版社,),《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引原则》(卫生部发布,)。
(1)病史:随着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以小腹疼痛为主证史。
(2)临床体现:腹痛多发生在经前1-2天,行经第1天达高峰,可呈阵发性、痉挛性,或胀痛伴下坠感,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门、阴道、股内侧;甚至可会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等,普通不伴有腹肌紧张或反跳痛。
(3)妇科检查:无阳性体征。
2.西医诊断原则:参照《妇产科学》第七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病史:随着月经周期规律发作下腹部疼痛史。
(2)临床体现:①青春期多见,常在初潮后1-2年内发病;②疼痛最早出当前经前12小时,以行经第1日疼痛最激烈,持续2-3天后缓和,疼痛常呈痉挛性,普通位于下腹部耻骨上,可放射至腰骶部和大腿内侧;③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时面色发白、出冷汗。
(3)妇科检查:排除生殖器官器质性疾病。
(二)证候诊断1.寒凝血瘀证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②经血有瘀块。
次症:①经色紫黯;②月经推后或量少;③面色青白;④肢冷畏寒。
舌脉:舌质黯,或有瘀斑、瘀点,苔白,脉沉紧。
2.气滞血瘀证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②经血有瘀块,块下痛暂减。
次症:①经色紫黯;②经血量少,行而不畅;③经前乳房胀痛;④胸闷不舒;⑤心烦易怒。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脉弦。
3.湿热瘀阻证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灼痛;②经色暗红,质稠或夹较多黏液。
次症:①月经量多或经期延长;②平素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臭味;③低热起伏;④小便黄赤。
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4.肾气亏虚证主症:①经期或经后1-2天内小腹绵绵作痛;②腰骶酸痛。
次症:①经色黯淡,量少质稀薄;②头晕耳鸣;③面色晦暗;④健忘失眠。
痛经诊疗方案
痛经(子宫膜异位症、子宫腺肌)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中医诊断:痛经西医诊断:子宫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1.中医诊断标准:(1)病史:有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以小腹疼痛,呈现继发性、渐进性痛经的特点。
(2 )临床表现:继发性、渐进性痛经。
腹痛多发生在经前1-2 天,行经第1 天达高峰,可呈阵发性痉挛性或胀痛伴下坠感,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门、阴道、股侧。
甚至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等晕厥之象。
(3)妇科检查:盆腔检查发现异症病灶或/ 和子宫增大、压痛。
2.西医诊断标准:(1)子宫膜异位症①症状:痛经、不孕。
②妇科及辅助检查:盆腔检查发现异症病灶;影像学检查(盆腔超声、盆腔CT 及MRI )发现异症病灶,血清CA125 水平轻、中度升高。
③腹腔镜检查:腹腔镜检查是目前诊断异症的通用方法。
在腹腔镜下见到大体病理所述典型病灶或对可疑病变进行活组织检查即可确诊。
(2)子宫腺肌病①症状:痛经;月经异常(可表现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及不规则出血);②妇科及辅助检查:子宫增大、压痛等;影像学检查(盆腔超)、血清CA125 等提示。
(二)疼痛程度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评分)轻度疼痛:1〜3分;中度疼痛:4〜6分;重度疼痛:7 /10 分。
(三)证候诊断1 .寒凝血瘀证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②形寒肢冷。
次症:①经色紫黯有块;②月经量少或错后;③经行呕恶;④经行大便溏泄;⑤带下量多,色白。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或舌底络脉迂曲,苔白;脉弦、涩或沉紧。
2 .气滞血瘀证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刺痛;②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
次症:①经色黯红有块,或经行不畅;②经前或经期乳房胀痛;③肛门坠胀;④月经先后不定期;⑤经量或多或少。
舌脉:舌质黯红,或有瘀斑、瘀点,或舌底络脉迂曲,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涩。
3.肾虚血瘀证主症:①经行小腹坠痛;②腰膝酸软。
次症:①经色淡黯或夹块;②月经量少或错后;③头晕耳鸣;④夜尿频多;⑤性欲减退。
痛经诊疗方案
痛经诊疗方案痛经,也称为月经痛或经痛,是指女性在经期或经前会出现的腹痛不适感。
虽然痛经在女性中非常常见,但是它可能给女性的生活造成严重的不适和困扰。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痛经诊疗方案,以帮助女性更好地应对痛经问题。
一、诊断在确定痛经诊疗方案之前,首先需要进行准确的诊断。
痛经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
原发性痛经是指没有明显妇科疾病引起的痛经,而继发性痛经是由妇科疾病引起的。
因此,在选择治疗方案之前,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以确立痛经的类型和原因。
二、非药物治疗1. 热敷:在经期或经前,可以将热水袋放在腹部,用热毛巾敷在腹部,或者用热水泡澡,以缓解痛经症状。
2. 腹部按摩:使用温和的手法,用手指轻轻按摩腹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痛经。
3. 适当运动: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等,可以帮助缓解痛经症状,促进身体的放松和舒缓痛感。
4. 饮食调理: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咖啡和浓茶等,增加摄入富含维生素B、钙和镁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豆类、绿叶蔬菜和坚果等。
三、药物治疗1. 非处方药:在轻至中度痛经症状下,可以选用非处方药物来缓解疼痛,如非甾体抗炎药物(NSAIDs)、乙酰水杨酸等。
在使用时,需要遵循医生或药师的建议,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剂量和使用方法进行。
2. 处方药:在疼痛较为严重或者伴有其他症状时,可能需要使用处方药来治疗痛经。
例如,口服避孕药可以调整月经周期,减轻经痛症状;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可以降低雌激素的作用,缓解痛经等。
3.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在缓解痛经方面也有一定的效果。
比如,川芎、益母草等中药可以舒经活血、调经止痛,但是使用中药时需要遵循中医医师的指导,避免滥用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四、手术治疗对于一些由妇科疾病引起的继发性痛经,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例如,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病变可以通过手术切除或纠正来解决。
手术治疗一般是在其他治疗无效或不适用的情况下才考虑,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痛经的中医诊疗技术
痛经中医诊疗技术妇女在行经前后或正值行经期间,小腹及腰骶部疼痛,甚则剧痛难忍,常伴有面色苍白、冷汗淋漓、手足厥冷、泛恶呕吐等,并随着月经周期发作,称为“痛经”,亦称“行经腹痛”。
西医学把痛经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前者又称为功能性痛经,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后者多继发于生殖器官的某些器质性病变,如慢性盆腔炎、妇科肿瘤、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宫颈口粘连狭窄等。
病因病机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冲任、胞宫的周期性生理变化密切相关。
若肝气郁结,或寒湿之邪客于胞宫,或素有湿热内蕴,感受湿热之邪,可使冲任瘀阻,胞脉不通则痛;若肾气不足,或气血不足,可使冲任失去濡养,不荣则痛。
推拿治疗1.治疗原则通调气血,调经止痛。
气滞血瘀者,行气活血,祛瘀止痛;寒湿凝滞者,温经散寒,祛痰止痛;气血虚弱者,补气养血,和中止痛;肝肾亏损者,滋补肝肾,养血止痛。
2.基本操作(1)患者仰卧位;自膻中至中极推任脉8~10遍;顺时针方向摩少腹约5分钟;一指禅推或揉气海、关元、中极,往返2~3遍;按、揉气海、关元各一分钟;拿、揉血海、三阴交、合谷各一分钟。
(2)患者俯卧位:掖腰部脊柱两旁及骶部约4分钟;一指禅推或按、揉肝俞、脾俞、膈俞、肾俞、八髎各一分钟,以酸胀为度;擦肾俞、八髎及腰骶部,以透热为度。
3.辨证施治(1)气滞血瘀:加按、揉章门、期门、肝俞、膈俞各0.5分钟;掐太冲0.5分钟;拿血海、三阴交3~5次,以酸胀为度;从后向前斜擦两胁7~8遍;叩打八髎8~10次。
(2)寒湿凝滞:直擦背部督脉8~10次;横擦腰部肾俞、命门8~10次,以透热为度;两指分点太溪,以有热感为度;按大椎、曲池、丰隆各一分钟;拿风池3~5次;按、揉血海、三阴交各一分钟。
(3)气血虚弱:直擦背部督脉8~10次;横擦左侧背部8~10次,以透热为度;按、揉脾俞、胃俞、足三里各一分钟;按、揉中脘2~3分钟;振关元3分钟。
(4)肝肾亏损:按、揉肝俞、肾俞、血海、筑宾、涌泉各一分钟。
痛经中医诊疗方案(2013)-推荐下载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诊疗方案(2013)1、概述痛经是因情志所伤,六淫为害,导致冲任受阻,或因精血不足,胞脉失于濡养所致,以经期或经行前后周期性出现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昏厥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类。
前者是痛经不伴有盆腔器质性病变;后者常伴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摸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中医妇科临床研究》(肖承惊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病史:有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以小腹疼痛,呈现继发性、渐进性痛经的特点。
(2)临床表现:继发性、渐进性痛经。
腹痛多发生在经前1—2天,行经第l天达高峰,可呈阵发性痉挛性或胀痛伴下坠感,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门、阴道、股内侧。
甚至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等晕厥之象。
(3)妇科检查:盆腔检查发现内异症病灶或子宫增大、压痛。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子宫内膜异位症①症状:痛经、不孕。
②妇科检查及辅助检查:盆腔检查发现内异症病灶;影像学检查(盆腔超声、盆腔CT及MRI)发现内异症病灶,血清CA125水平轻、中度升高。
③腹腔镜检查:腹腔镜检查是目前诊断内异症的通用方法。
在腹腔镜下见到大体病理所述典型病灶或对可疑病变进行活组织检查即可确诊。
(2)子宫腺肌病①症状:痛经;月经异常(可表现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及不规则出血);②妇科及辅助检查:子宫增大、压痛等;影像学检查(盆腔B超)、血清CA125等提示。
(二)证候诊断1、寒凝血瘀证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②形寒肢冷.次症:①经色紫黯有块;②月经量少或错后;③经行呕恶;④经行大便溏泄;⑤带下量多,色白。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或舌底络脉迂曲,苔白;脉弦、涩或沉紧。
2、气滞血瘀证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刺痛;②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次症:①经色黯红有块,或经行不畅;②经前或经期乳房胀痛;③肛门坠胀;④月经先后不定期;⑤经量或多或少。
痛经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
附件5痛经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痛经,是指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能,甚至剧痛晕厥。
痛经又称“经行腹痛”,其病机涉及肝、脾、肾三脏,主要由胞宫、冲任病变所致。
一、既病防变论治(一)关键技术的基本操作。
痛经的病机是“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治疗应根据证候在气、在血,寒热、虚实的不同,以“止痛”为基本原则,以调理胞宫、冲任气血为主,或补气,或活血,或散寒,或清热,或补虚,或泻实。
以下推拿疗法和针灸疗法为关键技术的基本操作,适用于痛经的各类证型。
1.推拿疗法操作:分为解痉、通络、化瘀三个步骤。
第一步:松解腰舐部肌肉。
患者取俯卧位,在腰肌腰撕部施以按揉法,放松局部肌肉,点按肾俞、十七椎、阿是穴,以酸胀为度,约5分钟。
第二步:腰跋部位疏通经络。
患者取俯卧位,在肾俞、大肠俞、八髅施以横擦法,以局部透热感为度。
第三步:小腹部位理气化瘀。
患者取仰卧及屈膝屈傲位,在气海、关元、天枢、中极施以拇指按揉法,约5分钟;在小腹部位施以全掌摩法,约10分钟,以小腹部位有透热感为度。
针对不同类型舐骼错位和骨盆倾斜,配合扳法等矫正腰椎、能够关节错位:(1)腰椎关节松动复位,予定位腰椎斜扳法。
以右侧卧位为例,嘱患者右下肢自然伸直,左下肢屈髓屈膝,右上肢在前,左上肢在后。
术者立于患者前侧,左手按压患者左肩固定患者上半身,右手按压于患者左侧臀外并向患者前方用力,使腰部旋转,当感受腰椎应力点处于腰椎紊乱关节处时停下,然后术者右手寸劲发力,整复腰椎。
(2)能够关节错位。
①前错位,以左侧为例,患者取右侧卧位,右下肢伸直,左侧下肢屈髓屈膝。
术者立于患者前侧,辅助手固定于患者肩部,并向患者后方发力,主力手掌根固定于坐骨结节处,朝向患者前方发力,当力线传导至微骼关节时,术者手寸劲发力,整复繇落关节。
②后错位,以左侧为例,患者取右侧卧位,右下肢伸直,左侧下肢屈髓屈膝。
术者立于患者前侧,辅助手固定于患者肩部,并向患者后方发力,主力手掌根固定于左侧骼后上棘下方,斜向患者右肩方向寸劲发力,整复舐露关节。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临床路径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临床路径一、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痛经(TCD 编码为:BFY07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ICD-10 编码为:N80.901)或/和子宫腺肌病(ICD-10 编码为:N80.003)。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中医妇科临床研究》(肖承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诊疗方案”。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临床常见证候:寒凝血瘀证气滞血瘀证肾虚血瘀证湿热瘀阻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3个月经周期。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痛经(TCD 编码为:BFY070)和子宫内膜异位症 ICD-10 编码为:N80.901)或/和子宫腺肌病(ICD-10 编码为:N80.003))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符合西医诊断但无痛经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有以下情况者,不进入本路径:(1)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直径>5cm或短期内明显增大者。
(2)疼痛节律改变,痛经进展或呈持续性。
(4)影像检查有实性或乳头状结构,彩色多普勒超声示病灶血流丰富,阻力指数(RI)低。
(5)血清CA125明显升高(>200U/ml)。
(6)治疗期间有生育要求者。
痛经中医诊疗方案(2013)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诊疗方案(2013) 一、概述痛经是因情志所伤,六淫为害,导致冲任受阻,或因精血不足,胞脉失于濡养所致,以经期或经行前后周期性出现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昏厥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类。
前者是痛经不伴有盆腔器质性病变;后者常伴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摸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中医妇科临床研究》(肖承惊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病史:有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以小腹疼痛,呈现继发性、渐进性痛经的特点。
(2)临床表现:继发性、渐进性痛经。
腹痛多发生在经前1—2天,行经第l天达高峰,可呈阵发性痉挛性或胀痛伴下坠感,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门、阴道、股内侧。
甚至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等晕厥之象。
(3)妇科检查:盆腔检查发现内异症病灶或子宫增大、压痛。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子宫内膜异位症①症状:痛经、不孕。
②妇科检查及辅助检查:盆腔检查发现内异症病灶;影像学检查(盆腔超声、盆腔CT及MRI)发现内异症病灶,血清CA125水平轻、中度升高。
③腹腔镜检查:腹腔镜检查是目前诊断内异症的通用方法。
在腹腔镜下见到大体病理所述典型病灶或对可疑病变进行活组织检查即可确诊。
(2)子宫腺肌病①症状:痛经;月经异常(可表现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及不规则出血);②妇科及辅助检查:子宫增大、压痛等;影像学检查(盆腔B超)、血清CA125等提示。
(二)证候诊断1、寒凝血瘀证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②形寒肢冷.次症:①经色紫黯有块;②月经量少或错后;③经行呕恶;④经行大便溏泄;⑤带下量多,色白。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或舌底络脉迂曲,苔白;脉弦、涩或沉紧。
2、气滞血瘀证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刺痛;②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次症:①经色黯红有块,或经行不畅;②经前或经期乳房胀痛;③肛门坠胀;④月经先后不定期;⑤经量或多或少。
1.原发性痛经中医诊疗方案
省中医临床路径管理原发性痛经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玉珍主编,中国中医药,2007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卫生部发布,2002年版)。
(1)病史:伴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以小腹疼痛为主症史。
(2)临床表现:腹痛多发生在经前1-2天,行经第1—2天达高峰,可呈阵发性、痉挛性,或胀痛伴下坠感,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门、阴道、股侧;甚至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等晕厥之象。
(3)妇科检查:无阳性体征。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妇产科学》第七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2009年)(1)病史:伴随月经周期规律发作的下腹部疼痛史。
(2)临床表现:①青春期多见,常在初潮后1-2年发病;②疼痛最早出现在经前12小时,以行经第1—2日疼痛最剧烈,持续2-3天后缓解,疼痛常呈痉挛性,通常位于下腹部耻骨上,可放射至腰骶部和大腿侧;③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时面色发白、出冷汗。
(3)妇科检查:排除生殖器官器质性疾病。
(二)证候诊断1.寒凝血瘀证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②形寒肢冷。
次症:①经色紫黯有块;②月经推后或量少;③面色青白;④带多、色白。
舌脉:舌质黯,或有瘀斑、瘀点,苔白,脉沉紧。
2.气滞血瘀证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②经血有瘀块,块下痛暂减。
次症:①经色紫黯;②经血量少,行而不畅;③经前乳房胀痛;④胸闷不舒;⑤烦躁易怒。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脉弦或弦涩。
3.湿热瘀阻证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灼痛;②经色暗红,质稠或夹较多黏液。
次症:①月经量多或经期延长;②平素带下量多,色黄质稠;③口腻纳呆;④小便黄赤。
舌脉:舌质暗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4.肾气亏虚证主症:①经期或经后1-2天小腹绵绵作痛;②腰骶酸痛。
次症:①经色黯淡,量少质稀薄;②头晕耳鸣;③面色晦暗;④健忘失眠。
马老师治疗痛经验案一则--马氏妇科
马老师治疗痛经验案一则--马氏妇科初诊:2012年12月22日。
张某,27岁。
痛经4年,4-6/25-30,LMP:12.9,量少,色鲜红,腹痛剧烈,持续3个小时,需要口服止痛药,经血量多后疼痛缓解,伴有恶心情况,偶有呕吐情况,得热缓解、冷汗,小腹冷,四肢不温,纳寐佳,二便调。
2012年5月因右侧宫外孕行腹腔镜。
0-0-1-0(工具避孕)。
未发现药物过敏史。
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通畅,分泌物量中,宫颈光滑,宫体后位,质地中等,偏小,活动,无压痛,两侧附件无压痛。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中医诊断:痛经(寒凝)。
西医诊断:子宫偏小、二附件炎、痛经。
当归四逆汤(当归 9g 炒白芍9g 桂枝6g 通草4g 炙甘草6g 细辛5g 大枣6个)+赤丸(茯苓10g 制川乌5g 半夏9g 细辛5g),7剂。
二诊:2012年12月31日。
经期时近,咽痛。
当归四逆汤+赤丸,加射干6g,7剂。
三诊:2013年1月8日。
LMP:1.6,痛经减轻,纳欠。
当归芍药散加味(当归9g、川芎9g、炒白芍10g、茯苓10g、泽泻10g、炒白术10g、柴胡10g、枳壳10g、红藤20g、蒲公英15g、白花蛇舌草30g、延胡索10g)加山楂10g、鸡内金6g,7剂。
四诊:2013年1月19日。
外感4天。
当归芍药散加味加荆芥10g、防风10g,7剂五诊:2013年1月28日。
经期时近。
当归芍药散加味,7剂。
六诊:2013年2月5日。
当归芍药散加味,7剂。
七诊:LMP:2.2,无痛经。
按语:当归四逆汤由桂枝汤去生姜,倍大枣,加当归、细辛、木通而成,有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效。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当归四逆汤有调整血液循环、改善末梢循环障碍和镇静、镇痛及抗实验性关节炎的作用。
赤丸出自《金匮要略》,乃温经散寒之方,方中乌头温经散寒,细辛、茯苓、半夏温化寒饮。
两方合用,共奏温经散寒之功。
患者服用21剂后痛经明显好转。
患者有宫外孕病史,查体发现二附件炎,故后期改用当归芍药散加味,当归芍药散加味出自《金匮要略》,有疏肝健脾,活血化瘀,健脾利湿之功,患者服用21剂后,经期无腹痛。
1.原发性痛经中医诊疗方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原发性痛经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张玉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卫生部发布,2002年版)。
(1)病史:伴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以小腹疼痛为主证史。
(2)临床表现:腹痛多发生在经前1-2天,行经第1天达高峰,可呈阵发性、痉挛性,或胀痛伴下坠感,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门、阴道、股内侧;甚至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等,一般不伴有腹肌紧张或反跳痛。
(3)妇科检查:无阳性体征。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妇产科学》第七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1)病史:伴随月经周期规律发作的下腹部疼痛史。
(2)临床表现:①青春期多见,常在初潮后1-2年内发病;②疼痛最早出现在经前12小时,以行经第1日疼痛最剧烈,持续2-3天后缓解,疼痛常呈痉挛性,通常位于下腹部耻骨上,可放射至腰骶部和大腿内侧;③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时面色发白、出冷汗。
(3)妇科检查:排除生殖器官器质性疾病。
(二)证候诊断1.寒凝血瘀证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②经血有瘀块。
次症:①经色紫黯;②月经推后或量少;③面色青白;④肢冷畏寒。
舌脉:舌质黯,或有瘀斑、瘀点,苔白,脉沉紧。
2.气滞血瘀证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②经血有瘀块,块下痛暂减。
次症:①经色紫黯;②经血量少,行而不畅;③经前乳房胀痛;④胸闷不舒;⑤心烦易怒。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脉弦。
3.湿热瘀阻证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灼痛;②经色暗红,质稠或夹较多黏液。
次症:①月经量多或经期延长;②平素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臭味;③低热起伏;④小便黄赤。
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4.肾气亏虚证主症:①经期或经后1-2天内小腹绵绵作痛;②腰骶酸痛。
次症:①经色黯淡,量少质稀薄;②头晕耳鸣;③面色晦暗;④健忘失眠。
13痛经0604
枳壳、乌药、香附、理气调肝止痛; 当归、川芎养血柔肝,调血止痛; 赤芍、桃仁、丹皮活血祛瘀; 延胡索、五灵脂止痛化瘀; 甘草调和诸药,缓急止痛。 共奏理气化瘀止痛之效。
若痛经剧烈,伴有恶心呕吐者,酌加吴茱萸、 半夏、陈皮; 若兼口苦,苔黄,月经持续时间延长,经色紫 黯,经质稠粘者,为肝郁化热之象,当佐以清 泄肝热,加栀子、夏枯草、仙鹤草; 兼寒者,小腹冷痛,酌加艾叶、小茴香。
历史沿革
《宋氏女科秘书· 经候不调门》:“经水将来作痛者, 血瘀气滞也,腹中阵阵作痛,乍作乍止,气血俱虚, 治当以行经顺气”,“经水行后作痛者,气血虚也, 治当调养气血”。 《傅青主女科· 调经》认为痛经有肝郁、寒湿、肾虚等 不同证类,当分别治以宣郁通经汤、温脐化湿汤、调 肝汤。 《医宗金鉴· 妇科心法要诀》:“经后腹痛当归建,经 前胀痛气为殃,加味乌药汤乌缩,延草木香香附榔。 血凝碍气疼过胀,《本事》琥珀散最良,棱莪丹桂延 乌药,寄奴当归芍地黄。”
病
案
某女,21岁,2005年5月20日因经期腹痛 三年就诊。 既往月经规则。三年前因经期生气后少腹 胀痛,未予治疗,后自行缓解。此后,每于 经前1天即出现少腹胀痛,拒按,经行不畅, 经净缓解。末次月经:2005年4月22日。今日 少腹胀痛,剧烈,阴道少许流血,色暗黑, 有块,伴恶心欲吐。舌暗有瘀点,脉弦。
诊
断
病史 有经行腹痛史;或有精神过度紧张,经期产后冒雨涉水、 过食寒凉,或有不节房事等情况;盆腔炎病史及妇科手术史等。 症状 检查 1.妇科检查 功能性痛经者多无明显病变,部分患者可有子宫 体极度屈曲,宫颈口狭窄。内异症患者多有痛性 结节,子宫粘连、活动受限,或伴有卵巢囊肿; 子宫腺肌症患者子宫多均匀增大,经期检查时子 宫压痛明显;慢性盆腔炎者有盆腔炎症的征象。 2.其他检查 盆腔B超检查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慢 性盆腔炎的诊断有帮助,必要时行腹腔镜检查。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系列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系列郑惠芳辨证治疗痛经临床经验推广应用方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郑惠芳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负责人:叶青目录一、方案制定时间与编写人员 (1)二、方案内容 (1)(一)病证名 (1)(二)诊断标准 (1)(三)辨证分型 (2)(四)治则治法 (3)(五)方药组成与加减原则 (3)(五)疗程 (5)(六)疗效评价的指标体系 (5)(七)诊疗方案的适用推广对象 (6)三、制定方案的依据(资料来源) (6)(一)郑惠芳主任医师对对痛经的病因病机及治疗的认识 (6)(二)参考文献 (7)四、名老中医签字认可: (7)郑惠芳辨证治疗痛经临床经验推广应用方案一、方案制定时间与编写人员制定时间:2013年7月编写人员:名老中医:郑惠芳主任医师;传承工作室成员:叶青、张建伟、刘卉、张萌等。
二、方案内容(一)病证名1.中医病证名:痛经2.西医病名(国际ICD~10编码):原发性痛经(N94.4)、继发性痛经(N94.5)(二)诊断标准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标准制定)痛经指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妇产科学》第七版标准制定)根据有无盆腔器质性病变,痛经西医分为原发性痛经与继发性痛经。
(1)原发性痛经①病史疼痛一般发生在初潮几个月后,也有发生在初潮后2~3年内,多发生在未婚未育妇女。
注意发病前后是否有精神刺激或肽类药物服用史,注意询问有无生殖器器质性病变以排除继发性痛经。
②临床表现腹痛:一般于初潮后数月出现,也有发生在初潮后2~3年的年青妇女;疼痛的时间可于月经前1~2天即开始,或月经第1~2天,月经量多时疼痛最甚;部分患者月经干净后发生;疼痛的特点是呈阵发性下腹部绞痛、胀痛、坠痛,并放射到腰骶部及阴道、肛门,一般疼痛可持续数十小时甚至1~2天,经血外流通畅后疼痛即逐渐缓解;腹痛剧烈时,可伴有面色苍白、冷汗淋漓、手足发凉、甚至晕厥等症状。
中医痛经患者的诊疗规范
中医痛经患者的诊疗规范一、临床表现妇女正直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撕,甚至剧痛晕厥者,称之为痛经。
是临床常见病。
二、治疗方法1.穴位敷贴疗法【药物】桃仁30g,红花20g,当归60g,J∣l<20g,乳香30g,没药30g,肉桂20g,续断15g,打碎成粗末,倒入60OnII麻油浸泡1周,煎至药枯,用双层纱布过滤去渣,再次加热,分别加入血竭粉IOg冰片IOg以蜂蜡50g入油,收膏,装广口容器冷却后备用。
【操作】每次取伤湿解痛膏1/3张,中央抹直径约0.5cm 的舒经膏敷贴于关元穴、阿是穴,每日敷贴1次。
2.推拿疗法【主穴】气海、关元、中极、归来、血海、合谷、足三里、地机、三阴交、太冲、腰阳关、气海俞、八醪穴。
【手法】揉法、攘法、按法、擦法、震颤法。
【操作】医病人俯卧位医者在腰麟部沿两侧膀胱经及督脉以掌揉法3分钟。
点按腰阳关、气海俞、八醪穴,每次1分钟。
在第4腰椎至下醪穴处涂冬青膏,施以横擦法,以透热为度。
患者仰卧位,沿任脉从中脱穴至曲骨穴做掌揉法3分钟。
点按合谷、气海、关元、中极、归来、血海、足三里、地机、三阴交、太冲,每穴1分钟。
双手迭掌以关元为中心施震颤法,以患者有热感为度。
治疗时间:经前10天开始,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共3个疗程。
3.穴位注射【穴位】双侧三阴交。
【操作】患者坐位,确定穴位后,用75%乙醇棉球常规消毒,采用一次性5号注射器,每次抽取丹参注射液2nd,分别注射双侧三阴交。
以右手持注射器,对准穴位,快速刺入皮下,缓慢进针,得气后回抽无血,缓慢将药液注入。
疗程:每次于行经前5天开始,隔日1次,至经行第3天,3个月为1个疗程。
4.中药泡足【药物】青皮、乌药、益母草各30g,川芍、红花各IOg o【操作】加水约2L,50ml左右的醋,大火煮开,再用小火煎煮30分钟,等药冷却至50。
C时连渣倒入盆中泡足,盆中药液浸没踝关节为宜,如果药液不足,可适量加温水。
痛经的中医诊治
痛经的中医诊治女性经行前或经行期间出现周期性下腹疼痛,或痛引腰骶,可伴恶心呕吐、腰酸及其他不适,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甚者可致昏厥,称痛经。
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前者无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称原发性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后者有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盆腔炎、宫颈狭窄等,称继发性痛经。
前者以青春期女性多见,后者则多见于育龄期妇女。
本病属中医学“经行腹痛”之范畴。
最早见于汉•《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现。
”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则有病因和治法的论述:“妇人经来腹痛,由风冷客于胞络冲任……用温经汤。
”痛经是妇科病中的常见病,我们在多年临床实践中体会到该病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分析如下。
1 分型辨治1.1 气滞型1.1.1 病机肝郁气滞。
1.1.2 症状少腹胀过于痛,经前两乳或两胁作胀或痛,经量少而不畅,脉弦细,舌质淡红,苔微黄。
1.1.3 治法和血疏肝,理气止痛。
1.1.4 方药疏肝活血饮(逍遥散加减):柴胡9 g、当归12 g、白术芍各9 g、乌药9 g、泽兰9 g、制香附9 g、川楝子9 g、郁金9 g、益母草15 g。
1.1.5 加减如经前易烦易怒,苔黄者加黑山栀9 g、丹皮9 g、黄芩9 g。
如量多去益母草、泽兰加陈棕炭12 g、牛角腮9 g。
经净后常服逍遥丸、艾附暖宫丸,如体质较虚,艾附暖官丸改为八珍丸或妇科调经片。
1.2 血瘀型1.2.1 病机气血瘀结。
1.2.2 症状少腹痛过于胀,痛势有轻有重,经血紫黑有块,块下痛减,脉沉弦,舌边有时出现紫黯或紫斑。
1.2.3 治法祛瘀理气。
1.2.4 方药逐瘀理气饮(桃红四物汤加减):全当归12 g、大川芎9 g、桃仁9 g、红花9 g、赤芍12 g、制香附9 g、乌药9 g、元胡索9 g、失笑散9 g、川牛膝9 g。
1.2.5 加减如腹痛剧加乳香、没药各9 g。
经净后常服艾附暖宫丸、逍遥丸、八珍益母丸各100 g,同时早晚各服10 g或调经活血片3次/d,5片/次或当归丸。
痛经
杨海波老中医痛经案
山东蒙阴杨海波门诊
2012、6、4
吴女,26岁,结婚1年后开始的月经第一天疼,小肚子坠胀,疼,从没怀孕。
月经提前,周期二十四天,七天完全干净,前三天多,而后越来越少,开始是鲜红,后来暗了,褐色咖啡色,有时候有血块,白带不多。
早晨偶尔口苦、口干,喝水少,冷热均可,经期会喝热水,嗜酸。
胃有不舒服,大便偏干,着凉的时候小便有点疼,
经期手脚凉,冬天身冷,,月经期小腹凉,大腿凉,屁股凉,出汗不多,风吹眼睛流泪,
舌淡苔薄白,脉沉弦。
处方:柴胡40、桂枝15、干姜10、天花粉20、黄芩15、牡蛎15、炙甘草10、川芎20、当归15、赤芍15、细辛15、川木通10、大枣20、吴茱萸15、生姜40克
上方仅服3剂,感觉很好,有事为再服,过20天告知:经事准时而来,诸证失。
按语:寒热错杂之病症,寒多热少,手足厥逆,脉细微之少阴阳虚之侯为主,兼有口苦咽干少阳柴胡证,遣方用药得当,故当效若浮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诊疗方案(2013)
一、概述
痛经是因情志所伤,六淫为害,导致冲任受阻, 或因精血不足,胞脉失于濡养所致,以经期或经行前后周期性出现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昏厥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类。
前者是痛经不伴有盆腔器质性病变;后者常伴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摸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中医妇科临床研究》(肖承惊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
(1)病史:有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以小腹疼痛,呈现继发性、渐进性痛经的特点。
(2)临床表现:继发性、渐进性痛经。
腹痛多发生在经前1—
2 天,行经第l 天达高峰,可呈阵发性痉挛性或胀痛伴下坠感,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门、阴道、股内侧。
甚至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等晕厥之象。
(3)妇科检查:盆腔检查发现内异症病灶或子宫增大、压痛。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
(1)子宫内膜异位症
①症状:痛经、不孕。
②妇科检查及辅助检查:盆腔检查发现内异症病灶;影像学检查(盆腔超
声、盆腔CT 及MRI )发现内异症病灶,血清CA125 水平轻、中度升高。
③腹腔镜检查:腹腔镜检查是目前诊断内异症的通用方法。
在腹腔镜下见到大体病理所述典型病灶或对可疑病变进行活组织检查即可确诊。
(2)子宫腺肌病
①症状:痛经;月经异常(可表现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及不规则出血);
②妇科及辅助检查:子宫增大、压痛等;影像学检查(盆腔B 超)、血清CA125 等提示。
(二)证候诊断
1、寒凝血瘀证
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②形寒肢冷. 次症:①经色紫黯有块;②月经量少或错后;③经行呕恶;④经行大便溏泄;⑤带下量多,色白。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或舌底络脉迂曲,苔白;脉弦、涩或沉紧。
2、气滞血瘀证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刺痛;②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次症:①经色黯红有块,或经行不畅;②经前或经期乳房胀痛;③肛门坠胀;④月经先后不定期;⑤经量或多或少。
舌脉:舌质黯红,或有瘀斑、瘀点,或舌底络脉迂曲,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涩。
3、肾虚血瘀证
主症:①经行小腹坠痛;②腰膝酸软。
次症:①经色淡黯或夹块;②月经量少或错后;③头晕耳鸣;④夜尿频多;
⑤性欲减退。
舌脉:舌质淡黯,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沉细或沉涩。
4、湿热瘀阻证
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灼痛;②带下量多,色黄质稠。
次症:①经色暗红或酱红,质稠或夹粘液;②月经量多或经期延长;③口腻或纳呆;④大便溏而不爽或干结;⑤小便色黄或短赤。
舌脉:舌质红或暗红,苔黄腻;脉弦数或弦滑。
主症必备,次症具备2 项以上,参考舌象、脉象即可作出证候诊断。
三、治疗方案
(一)中医辨证论治
1、寒凝血瘀证
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小茴香、干姜、延胡索、五灵脂、没药、川芎、当归、生蒲黄、官桂、赤芍、乌药、巴戟天。
中成药:少腹逐瘀颗粒、桂枝茯苓胶囊、艾附暖宫丸等。
2、气滞血瘀证治法:疏肝行气,化瘀止痛。
方药: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枳壳、乌药、香附、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牡丹皮、延胡索、五灵脂、甘草。
中成药:散结镇痛胶囊等。
3、肾虚血瘀证
治法:补肾益气,化瘀止痛。
方药:仙灵化瘀汤(经验方)加减。
仙灵脾、肉苁蓉、菟丝子、首乌、牛膝、丹参、赤芍、黄芪、党参、莪术、川楝子、延胡索。
4、湿热瘀阻证
治法:清利湿热,化瘀止痛。
方药:清热调血汤《古今医鉴》加减。
生地黄、黄连、牡丹皮、当归、川芎、红花、桃仁、莪术、延胡索、香附、白芍、败酱草、薏苡仁。
(二)针灸治疗
1、体针:根据病情,辨证选取中极、关元、气海、三阴交、阴陵泉、隐白等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进行治疗。
经前或经行期治疗, 或选用火针疗法。
2、耳针:根据病情,辨证选取耳穴子宫、卵巢、交感、内分泌、神门、肝、肾。
毫针捻转中强度刺激,或在上述穴位埋豆,经前或经行期治疗。
3、灸法:根据病情,可选用艾灸、温盒灸等疗法。
(三)外治法
1、中药保留灌肠
方药:三棱、莪术、当归、延胡索、川芎、赤芍、桃仁、红藤、牛膝根据病情,适当加减。
水煎取液,适宜温度,保留灌肠,经期停用。
2、中药外敷可选用活血化瘀止痛中药研末,随证加减,进行穴位贴敷等疗法。
四、注意事项及健康教育
1、经期保暖,避免受寒及经期感冒。
2、经期禁食冷饮及寒凉食物。
经期禁游泳、盆浴、冷水浴。
3、保持阴道清洁,经期卫生。
4、调畅情志,保持精神舒畅,气机畅达,消除恐惧心理。
5、如出现剧烈性痛经,甚至昏厥,应先保暖,使经血通畅,再予解痉镇痛剂。
6、多喝草茶或棱檬果汁及热牛奶。
如每晚睡前喝一杯加一勺蜂蜜的热牛奶就可以缓解痛经。
7、练习瑜珈,弯腰,放松等动作更能松弛肌肉及神经,且体质增强有助改善经痛。
8、积极正确地检查和治疗妇科病,月经期应尽量避免做不必要的妇科检查及各种手术,防止细菌上行感染。
患有妇科病疾,要做到积极治疗,以祛除引起痛经的隐患。
五、难点分析及解决思路
通过对2012 年我科痛经患者中医疗效分析,发现上年治疗痛经患者的方案基本完善,但在生活调摄上不足,针对这一问题今年进步优化治疗方案增加相应治疗措施如下:
难点之一:如何尽快制止疼痛
痛经患者病发之际相当痛苦.如何尽快制止疼痛是治疗的难点之一。
而解除疼痛关键一环是调气血、通经络。
运用传统的内痛外治的中医特色疗法——针灸,在疼痛发作时,针刺对机体是一种良性刺激,通过循经感传,气至病所,能迅速发挥理气调血通经的作用,常可收到明显的止痛效
果。
针刺治疗,通常以关元、三阴交为主穴,痛经的即刻止痛有效率为97.37 %。
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可于针后加灸,一般治疗5-30 分钟
内疼痛可缓解甚至消失。
难点上二:如何预防和减少复发
临床上,相当一部分患者痛经的治疗远期疗效欠满意,疗效不能巩固,甚至成宿疾,所以预防和减少复发是治疗的关键之一。
1、重视非经期治疗:疼痛发作之时,应以治标为主,以调理气血,疏导血脉以止痛为法。
但这仅是权宜之计,关键还是在治本,只有治本,才能达到根治的目的。
故痛经的治疗时间,一般主张连续3 个月经周期。
非经期,侧重于治本,调整脏腑功能,结合素体情况,辨证求因,或调肝,或益肾,或扶脾,经前一周,则在治本的基础上兼以治标,以祛除病因而调和气血。
2、注意生活调摄:除接受药物治疗外、痛经患者的生活调护也是预防和减少复发的重要因素之一。
(1) 女子以血为本,以肝为先天,故应给予必要的精神安慰及经期知识教育,调情志,使患者切勿事先畏惧疼痛友生,保持精神愉快,加强心理治
疗。
(2)注意经期卫生,经期禁房事、盆浴,不宜游泳、涉水及剧烈运动,
避免过劳。
(3)少吃寒凉生冷或刺激性食物,起居生活应有常度。
六、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痛经疗效评定
痊愈:治疗后经行腹痛消失,痛经程度评价评分积分减少≥90%;停药后
3 个月经周期未复发。
显效:治疗后经行腹痛明显减轻,痛经程度评价评分积分减少≥70%,
<90%。
有效:治疗后经行腹痛减轻,痛经程度评价评分积分减少≥30 %,<70%。
无效:治疗后经行腹痛无改善或加重,痛经程度评价评分积分减少<30%。
2.中医证候疗效评定
痊愈:治疗后经行腹痛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0 %。
显效:治疗后经行腹痛明显减轻,证候积分减少≥70%,<90%。
有效:治疗后经行腹痛减轻,证候积分减少≥30 %,<70 %。
无效:治疗后经行腹痛及其症状无改变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 %。
(二)评价方法
1、疼痛程度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评分)。
轻度疼痛:1~3 分;中度疼痛:4~6 分;重度疼痛:7~10 分2、证侯疗效评价方法: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5 年),计算疗效指数= (治疗前证侯评分-治疗后证侯评分)÷治疗前证侯评分×100% 。
证侯评分方法见证侯分级量化标准表。
3、观察时间:治疗前及治疗开始后1、2、3、6 个月经周期时,于月经干净后3-5 天行妇科检查,并进行相关症状评分。
盆腔超声、血清CA125 检查只在治疗前、治疗结束后第1 个月经周期时各做一次。
(三)分级量化标准
1、病情程度分级标准综合上述症状、体征评分,以判定病情程度。
轻度:症状、体征积分和10~18 分。
中度:症状、体征积分和19~27 分。
重
度:症状、体征积分和≥28 分。
2、证候分级量化标准(1)寒凝血瘀证:
寒凝血瘀证症状轻重分级表
气滞血瘀证症状轻重分级表
肾虚血瘀证症状轻重分级表
湿热瘀结证症状轻重分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