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民国服饰的演变
民国时期服饰特点及发展副本
![民国时期服饰特点及发展副本](https://img.taocdn.com/s3/m/d4d7c503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46.png)
民国时期服饰特点及发展副本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服饰特点深受外来文化影响,也在自身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以下是对民国时期服饰特点及其发展的详细论述:一、服饰特点1.欧化风格:民国时期是近代中国的开端,西方文化的涌入对中国的服饰产生了巨大影响。
服饰开始出现西装、西裤、衬衫等西式服饰,以及西方的剪裁和款式。
同样,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也更多采用了西式的裁剪,强调简洁大方。
2.女性短发:在传统中国文化中,长发象征着女性的美丽和柔弱,是女性的重要标志。
但民国时期,许多女性开始剪短发,尤其是在城市中。
短发的流行使得女性在视觉上更具现代感和解放感。
3.混搭文化:由于境内外文化交流的加深,民国时期的服饰也开始出现混搭的风格。
人们开始穿着传统中国服饰与西方服饰相结合,比如在中国礼服的基础上加上西式剪裁和图案,或者在西方服饰上加上中国元素的装饰。
4.维护传统:尽管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的传统服饰依然占有一席之地。
中国传统服饰,如旗袍、长衫、对襟等,虽然在款式上逐渐接受了西方的影响,但仍然保留了传统的元素。
这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维护,也是一种对者传统身份认同的表达。
二、服饰发展1.初期的混搭:民国初期,由于民众对西方服饰的接受程度有限,服饰往往呈现出传统与西式的混搭风格。
男性仍然穿着长袍和蓝布长衫,女性则在长衫或旗袍上穿上外国式的开襟西服。
2.裁剪革新:民国中期,随着对西式服饰的接受程度逐渐加深,服饰裁剪和款式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男性开始普遍穿着西装西裤,女性的旗袍和长衫也开始采用西式的裁剪,强调腰线和身材的修长。
3.民族主义情绪的崛起: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国内反对外国侵略的民族主义情绪渐渐抬头,这也对服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许多人开始强调汉族传统的服饰,如长衫、马褂、袍子等,以表达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
4.社会变革: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变革对服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民国时期的服装变化
![民国时期的服装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0cbb2634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f6.png)
民国时期的服装变化民国初年受清朝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出现了以废除传统服饰为中心内容的服饰改革。
男子服出现了从长袍马褂向中山装和西装逐步过渡的趋向,女子服饰变得日益丰富多彩,出现了普及旗袍的趋向。
尤其便现在东部沿海港口城市,由于沿海口岸城市较早开放,得风气之先,以京师宫眷显贵为代表而被全国效尤的传统京派服饰,渐渐失去了领导服饰潮流的优势,转而仿效苏杭、上海。
这一现象也表现出了西方文化渗透的方向。
全国总体表现在,从东向西男子服饰由大量的中山装和西装向大量马褂长袍的变化。
男子服饰这一变化主要还来源于,清末民初,大批青年出国留学,国内也大办新式学堂,社会上出现了服装西洋化得趋势。
各个学堂服饰皆效仿西式。
社会上的西服大致有三类:一类是军服,包括英美式,俄式,日式军服,第二类是驻外使馆文职官员,买办商人,留学生所穿的西服。
在一类就是日本式的士官服和学生服装。
这些学生装,是大量留学青年带回国的。
这种服装形制简便,给人一种庄重和充满活力的感觉,因此,传入中国后,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风行一时。
中山装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它拜托了中国传统的宽袍大袖,吸收了西装的贴身、干练的风格,但又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给人以一种朴实庄重之感。
各个阶层皆可以穿,出一定意义上说明了它的活力。
服装上的差别不仅仅是因为审美观的不同,其中还有经济因素和个人生活习惯因素,穿中山装和西服的人,沿海多于内地,城镇多于农村。
在一,不论城镇还是农村,沿海与内地,富有者都是衣帽光鲜,穿着入时,穷人则大都维持温饱而已,穿着也没法讲究,以衣御寒。
男子服饰有如此特点,女子服饰的变革主要表现在:随着清末革命运动和女子解放运动的兴起,一些新型知识分子把服饰变革与女子解放联系起来,认为传统服饰是束缚妇女的枷锁,主张予以改革。
民国初年,女子衣着特点:首先是取消了服饰上的等级差别,这一举措无疑不成为妇女解放运动推向成功的讯号。
其次满族妇女的服装遭到摒弃。
除此之外,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妇女服装改变了传统的胸、肩、背完全成平直的造型,变得更加称身合体,并能体现女性的秀体之美。
【中国服装史】民国服饰
![【中国服装史】民国服饰](https://img.taocdn.com/s3/m/daebf906a8114431b80dd801.png)
长 袍 、 马 褂 、 小 帽
西 服 、 革 履 、 礼 帽
学 生 装
中 山 装 、 遮 阳 帽 、 文 明 棍
学生装(留日中国留学生)
长袍、西裤、礼帽、皮鞋,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和
40年代时较为时兴的一种装束,也是中西结合非常
成功的一套服饰,是这时期很有代表性的男子服饰
形象
军警服:北洋军阀时期,直、皖、奉三系服英军式 装束
的改变、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及社会环境。(表 现女性曲线美的改良旗袍)
第二节 男子长袍与西服
这时期,男子服装主要为长袍、马褂、中山装及西
装等,虽然取消封建社会的服饰禁例,但各阶层人 士的装束仍有明显不同。
长袍、马褂,头戴瓜皮小帽或罗宋帽,下身穿中式裤子,蹬
布鞋或棉靴——中年人及公务人员交际时的装束 、
西服、革履、礼帽。礼帽即圆顶,下施宽阔帽檐,微微翻起, 冬用黑色毛呢,夏用白色丝葛,成为与中、西服皆可配套的 庄重首服——青年或从事洋务者的装束
学生装:头戴鸭舌帽或白色帆布阔边帽——资产阶级人士和 青年学生
中山装:基于学生装而加以改革的国产形制,据说因孙中山 先生率先穿用而得名
对襟马褂
松鹤纹长衫
为“文明新装”。
旗袍:旗袍本意为旗女之袍,实际上未入八旗的普 通人家女子也穿这种长而直的袍子,故可理解为满 族女子的长袍。 参见教材P64-65
文明新装
穿 短 袄 套 裙 的 妇 女
高领窄袖长袄
彩绣高领长 袄、马面裙
低领、彩绣、圆 角下摆短袄
近代穿旗袍 的妇女
旗袍——清末满族妇女服装样式
有何关系?
2.女服有何重大改变?表现形式是怎样的?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1f6e24e6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d171f7c.png)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近现代化进程中女性服饰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
在这个时代,女性的地位和社会地位发生了重大改变,她们参与了社会发展,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家庭角色,对于女性服饰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文将从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主要特点以及对女性地位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在民国时期,女性服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服饰款式的改变,二是面料和色彩的更新。
首先,从款式上看,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逐渐摆脱了旧式的束缚和拘束,形成了更为宽松和舒适的设计风格。
曾经在清朝流行的紧身旗袍被逐渐取代,而改为呈宽松剪裁的中式长袍。
女性穿起了这种长袍,整体线条流畅,穿着方便,突显了女性的曲线美。
同时,也开始尝试西式服饰的穿着方式,引进了西式的连衣裙和西装。
这些新款式不仅让女性更舒适,也展示了她们独立、自信的形象。
其次,面料和色彩的更新也是民国时期女性服饰变迁的重要方面。
传统的丝绸面料仍然使用,但逐渐被新的面料如纤维织物所取代。
这些新型面料具有更好的舒适度和易打理性,也更符合现代女性生活的需求。
色彩方面,过去的传统深色被更亮丽、鲜艳的色彩所取代,如红色、蓝色、绿色等。
这种明亮的色彩让服饰更具活力和时尚感。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变迁反映出当时女性地位的变化,女性参与社会活动的增加,也促进了服饰风格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随着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提高,她们开始追求更为独立和时尚的服饰,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特点。
在经历了封建社会束缚的传统观念后,女性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和自由,她们不再局限于被动地接受礼教的束缚,而是通过穿着来展现自己的独特魅力。
而这种服饰风格的变化也反过来影响了女性地位的提升。
通过新式服饰的展示,女性的时尚意识被唤醒,她们开始更积极地追求自己的权益和解放。
同时,新式服饰的传播也为女性的独立和自主提供了平台,让她们在社会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民国时期的服饰
![民国时期的服饰](https://img.taocdn.com/s3/m/8896252a580216fc700afd2d.png)
• 除了旗袍,还有其他服饰在中国非常流行。其中, 西式的连衣裙在中国流行较为突出,它有多种款 式。 • 另外,在大城市的女性还喜欢穿着大衣、西装、 长裙、短裙、马甲、披风等等,
影响女性服饰流行的诸种因素
1 , 审美观念对服饰演变的影响甚大。 2, 时装展示与选美活动的开展,对推动服饰变 化的作用不可低估。 3, 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也是影响服饰变化的 重要因素。 4 , 近代服装产业的产生与发展,为民国时期女 性服饰演变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20世纪30年代)近 代民国中期的服饰:
到了三十年代初,旗袍 已经盛行。当时的样式变化 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 方面。先流行高领,领子越 高越时髦,即使在盛夏,薄 如蝉翼的旗袍也必配上高耸 及耳的硬领。渐而又流行低 领,领子越低越“摩登”, 当低到实在无法再低的时候, 干脆就穿起没有领子的旗袍。 袖子的变化也是如此,时儿 流行长的,长过手腕 ;时儿 流行短的,短至露肘。
二十世纪中晚期 :
劳动人民的主要服饰 为中式衫袄和中式抿裆裤。 这是由劳动人民的经济条 件和生活方式所决定的。 工农装流行----体现劳动 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了新 中国的政权性质 军装----蓝、灰、绿成了 这一时期的主色调
服饰的特点从ຫໍສະໝຸດ 闭走向开放青楼女子是服饰时尚的最初体验者,曲线初露别 样的风情、追求摩登化
结语
• 在民国那样一个东西方相碰撞的时代, 变化在所难免。我们需要看到的是从变 化的表象中找出变化所带来的的种种原 因,分析变化所带来的后果。并且从中 找出对现实有意义的地方加以利用。
•
•
那些落入风尘、开放的妓女们或者是那些走 出深闺的新潮女性。民国时期服饰革命的最先引 领者是模特儿。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就是长三堂 子中的名妓们。她们是服饰时尚的最初体验着。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96bc00b4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c6.png)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特殊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女性服饰发展的关键时刻。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女性地位和角色也得到了重大改变。
与此同时,女性服饰的设计与风格也在不断演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迁与思潮变化。
本文将着重探讨。
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受到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影响。
在清朝末期的封建社会中,女性服饰以传统的旗袍为主,这种服装束缚严密,缺乏灵活性。
随着民国的建立,中国开始接纳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女性服饰的形式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在早期的民国时期,女性服饰开始借鉴西方的设计理念,例如玻璃马蹄镶钉腰肩、小中衫、大香蕉包头巾等。
这些服饰的引进使得传统的旗袍得到了一些改变,逐渐演化为更加宽松自由、便于活动的束身上装。
随着跨境贸易的发展,丝绸成为流行材料,而色彩也变得更加鲜艳多样,反映出女性身份、地位的变化。
到了20世纪30年代,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开始走向多元化和现代化。
旗袍逐渐从显露女性曲线的紧身裙变为宽松的长款裙装,肩部和腰线的设计更加注重舒适和自由度。
同时,中式元素和西式元素的融合也进一步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结合。
纽扣大衫、高腰裙和宽肩翻领等设计成为当时女性时尚的代表,展现出一种独特的时尚风格。
在服饰配饰方面,民国时期的女性也开始注重挑选合适的饰品来修饰自己。
手绢、项链、耳环、手镯等都成为了装点女性妆容的必备品。
此外,一些特殊的配饰也开始崭露头角,如高高的竖髻、大面积使用蝴蝶结、花朵和流苏等,为女性增添了别样的魅力。
然而,由于社会的动荡和战乱,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发展遭遇了许多限制和困扰。
因为战争和经济不稳定,许多女性被迫放弃时尚,只得过上朴素的穿衣生活。
同时,由于时局不稳定,中西文化的碰撞也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尽管如此,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变迁仍然是中华民族服饰发展中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在这一时期,女性通过服饰的选择表达了她们对自由、平等、独立的追求。
民国时期的服饰变迁
![民国时期的服饰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421b1930a32d7375a4178044.png)
当代社会问题民国时期的服饰变迁学院:班级:学号:姓名:民国时期的服饰变迁民国时期是中国服装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
民国时期服饰变革主要指清末的宫廷服饰制度被淘汰,出现了民国新的服饰文化的变化过程。
这一时期服饰大变革与中国历史上其他几次大的服饰变革不同,是在封建帝制被推翻、“西风东渐”的背景下进行的,出现了中西合璧的特殊现象1服饰变迁的原因由于当时社会呈现出动荡不定,混乱无序,在这一时期,大量的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随之出现。
需要了解着一些社会问题,得应用历史方法,考察当时人民的社会风尚变化。
通过生活细节,可以看到大时代背景下的整体社会状况。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民国时期,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发生了较大的变动。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民国时期的衣、食、住、行的变化时中国文化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直接特征。
社会性质决定了整体社会的发展方向,中国的近代化是被迫逐渐向世界开放的。
西方事物如潮水般涌入,从洋枪、洋炮,直到洋烟、洋火和洋葱。
“洋货旺销,无不利市三倍”,一些中国工商业者也纷纷以“爱国”、“挽回利权”的名义,投资于新式机织业。
由于洋布比国产土布便宜,布线密实且细,颜色艳丽,日益为人们所接受,并逐渐将土布挤出市场。
民国以后,民族纺织业兴起,布庄增加了国产的机织布。
这样一来洋布逐步打开中国市场,即这些新的东西在慢慢的扩张和渗透,由于东部沿海城市又跟多的港口,国外产品第一时间会在市场出现。
加上东西文化差异,地域差异,城乡的不平衡,东南沿海和内地;城市和农村日益凸显为两个独立的世界。
同时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妇女运动越演越烈,首先表现在婚姻和服饰上,显现出她们极强的妇女地位解放意识。
清末民初,人们还任然保留着及其浓重的封建保守思想。
其中表现在男人对女人裹小脚的畸形性需求的传承,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封建保守思想在慢慢退出人们的社会生活。
女子缠足一方面迎合中国传统的对女性要求纤细、柔软的审美观;另一方面满足一些男子的畸形性需求,因此女子缠足一直在封建传统势力中存在。
民国服饰特点
![民国服饰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6fdcea9151e79b89680226b7.png)
民国服饰特点中国服装史—第十一章民国服饰一、历史背景(1)1912年,在服装改革方面,清代服制被一律摈弃。
(2)《服制条例》规定以西式大氅或燕尾服作礼服,西式长裤;常服可用西式或袍褂。
女子礼服上装式对襟衫,下穿裙子。
二、男子服饰(1)西服,最初是进口,1904年仿制,样式为小驳头,下摆方里带圆,裤管窄小。
(2)中山装,①是改良过的服装,由于民主共和的影响被冠以中山装。
②最早领口呈关闭式八字形,前门襟七粒扣,后背有中缝,正面各有上下左右四个贴袋,胸前两个文明袋做成可以涨缩的“琴袋”式样,上袋盖做成倒山形笔架式。
③配裤为西裤,前后分片组成,腰围有褶裥,有侧袋和后袋,裤脚带折边。
④中山装兼有西装的特点,同时也适应国情,充分表现出当时国人新的时代精神。
(3)学生装,最初形制简洁,立领,左胸前缀一袋。
(4)长袍、马褂,依旧是民国时期法定的礼服。
①马褂崇尚狭窄,对襟窄袖,长至腹部,前襟五粒扣。
②长衫多用蓝色,大襟右衽,长至踝上两寸,袖长与马褂齐。
③长袍、西裤、圆形礼帽、皮鞋,这种装束成为时尚。
(5)袄裤,上着衫袄,下着裤,是下层人的穿着。
中式裤宽大松垮,头戴瓜皮小帽或罗宋帽,下身穿中式裤,穿布鞋或棉鞋,俗称“短打扮”。
(6)大氅,北方流行穿大氅,即斗篷,穿者多为军政要员。
民国初期,北京是流行的中心,后以上海为中心,由于欧美文化对上海的影响,30-40年代服饰流行都昂首以瞻上海。
三、女子服饰(1)袄裙,①袄以大襟,七分倒大袖,下摆圆角,裙下摆上升,款式不时变换。
②受日本女装影响,上穿窄而修长的高领衫袄,下穿黑色长裙,不施绣纹,朴素淡雅,成为“文明新装”。
③北伐后,女生校服为上衣蓝或浅蓝,下穿神色裙,白色纱袜和圆口布鞋,成为那个时代的特征。
(2)旗袍,①20年代旗袍开始兴起,袖口缩小,吸收西洋裁剪方法,缩短下摆,收紧腰身。
②30年代旗袍进入全盛时期,发展成窄袖、收腰、无袖等款式。
领的高低变化、袖子长短、衣长不时变化。
论民国服饰特点的演变
![论民国服饰特点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d42757fdaef8941ea76e0520.png)
论民国服饰特点的演变刘娜丽,池州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摘要:民国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大变动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人们从思想和行为上都得到了很大的解放。
人们服饰的改变是最为明显的体现。
服饰的特点从民国初期人们穿着臃肿、单调到民国中后期注重简单、注重曲线美、注重文明,从封闭走向开放、从繁琐走向简单、不断追求摩登化,对美的追求不断的提高。
但在这些服饰特点演变的过程中还蕴含着一些等级观念的思想,在其中主要以长袍马褂到西装革履、旗袍、文明新装为例进行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民国时期; 服饰特点; 追求摩登化; 开放; 曲线美; 由繁到简The evolution of the republic of dress characteristic Liu Nali chizhou college department of history and societyAbstract: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s history is a big change inthisperiod of history, a period people from the thought and behavior have been great liberation. People is the most obvious change clothes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ress from the early republic in a bulky monotonous, people republic to simple, pay attention to middle curvaceous, pay attention to civilization, from closing to open, from repeatedly to simple, pursue the fashionable, improving the pursuit of beauty. But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dress characteristic also contains some level, in which the concept of mainly in robes MaGua suits and dresses to the new civilization for an example detailed in this paper.Key words: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 the pursuit of fashionable; dress characteristic; open ; by numerous to Jane curvaceous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地大物博、物产丰富在世界上享誉很高。
民国旗袍的发展
![民国旗袍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a0307285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63.png)
民国旗袍的发展历程30年代和40年代是旗袍的黄金时代,也是近代中国女装最为光辉灿烂的时期。
这时的旗袍造型纤长,与此时欧洲流行的女装廓形相吻合。
此时旗袍已经完全跳出了旗女之袍的局限,完全是一个”中西合璧”的新服饰了。
民国时期旗袍30年代和40年代是旗袍的黄金时代,也是近代中国女装最为光辉灿烂的时期。
这时的旗袍造型纤长,与此时欧洲流行的女装廓形相吻合。
此时旗袍已经完全跳出了旗女之袍的局限,完全是一个”中西合璧”的新服式了。
先是有了”别裁派”的说法。
旗袍的局部被西化,在领、袖外采用西式的处理,如用荷叶领、西式翻领、荷时袖等,或用左右开襟的双襟。
这些改革的应用虽并不广泛,但表示了当时人们思想上的自由,旗袍原有的程式不再是必须遵循的。
旗袍与西式外套的搭配也是”别裁派”的一个特点,这使得旗袍进入了国际服装大家族,可以与多种现代服装组合,用现在的话来说,它已经”国际化和现代化了”。
20年代的旗袍仍然宽大平直;与沁时流行的倒大袖相呼应,旗袍的下摆比较大,整个袍身也是呈”倒大”的形状。
但肩、胸乃至腰部,则已呈合身之趋势。
张爱玲说:”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风。
”这位以善于观察和描述时装的女作家所说的”初兴”,如果是指20年代,那”严冷方正”一定是她童年的印象了。
30年代末出现了”改良旗袍”。
旗袍的裁法和结构更加西化,胸省和腰省的使用旗袍更加合身,同时出现了肩缝和装袖,使肩部和腋下也合体了。
有人还使较软的垫肩,谓之”美人肩”。
这表明女性开始抛弃以削肩为特征的旧的理想形角。
这些裁剪和结构上的改变,都是在上海完成的。
上海鸿翔公司的后人金泰钧先生对此坚信不疑。
他本人虽未亲身经历了这一过程的全部,但他在40年代工作于鸿翔时,还可从老师傅处获得有关于此的很多消息。
这时旗袍已经成熟已经定型,以后的旗袍再也跳不出30年代旗袍所确定的基本形态,只能在长短、肥瘦及装饰上作些变化。
全世界女性们所钟爱的旗袍,就是以30年代旗袍为典型的。
民国时期服饰简论
![民国时期服饰简论](https://img.taocdn.com/s3/m/581c131a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5d.png)
5、结论: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和结论,强调江南婚俗服饰在民国时期的历 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五、修改完善:文章完成后,我们需要进一步修改完善。具体包括: 1、检查逻辑是否清晰:确保文章的逻辑结构合理,从引言到结论环环相扣;
2、设计创新
民国时期的设计师们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了独特的平衡,不断创新。例如, 旗袍的设计上既保留了传统元素,又融入了西方剪裁和审美观念。这种创新还体 现在面料选用和工艺制作上,如丝绸、麻布、毛料等多样化面料的运用,以及刺 绣、钉珠等精湛工艺的体现。
3、工艺特点
民国时期服饰的工艺特点主要体现在刺绣和剪裁上。刺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工艺,民国时期的服饰刺绣图案既有传统寓意,又有时尚元素。剪裁方面则充分 借鉴了西方的立体裁剪技术,使得服饰更加合身、优美。
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侗族服饰文化也面临 着保护和传承的挑战。我们应该加强对侗族服饰文化的保护力度,传承和发扬中 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
感谢观看
三、整理资料:在收集到大量的资料后,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整理和分析。通 过对这些资料的深入研究,我们能够了解到江南婚俗服饰的历史演变过程、不同 地区的特点以及变化趋势。
1、历史演变:通过对史料的梳理,我们发现江南婚俗服饰在民国时期发生 了很大的变化。这一变化既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革。
3、艺术创作
民国时期服饰对艺术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文学作品、影视剧作都将民 国服饰作为表现时代特征的重要元素,如《色戒》、《金陵十三钗》等。这些作 品通过服饰展现出民国时代的风貌与情调,深化了观众对那个时代的理解。
四、现代启示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7b1320e9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86.png)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一、引言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生了巨大变革。
其中,女性在社会地位、教育水平、工作机会等方面的变化都对其服饰造成了影响。
本文将探讨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旨在通过对该时期服饰的研究,了解那个时代女性的社会角色转变及其对时尚的影响。
二、早期时尚的呈现在民国初期,中国社会经历了新旧交替的变革,女性也开始追赶西方时尚潮流。
当时,舶来的西式服装成为时尚的代表,许多女性穿着类似西装的套装。
同时,民国时期女性的头饰也受到了影响,许多人开始戴起宝莹帽和法帽,突显了时尚与新潮的形象。
三、改革开放的时尚新思潮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民国时期女性服饰呈现了更为多样化的特点。
20世纪20年代,女性出现了更多日常生活的化妆和穿衣方式。
面具式化妆和浓妆成为青年女性的时尚标志,不同的妆容和服饰方案展示了女性更大胆、更自主的一面。
四、服饰的正式化与功能化20世纪30年代,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和进一步的社会变革,女性服饰开始趋于正式化和功能化。
服装材质更加注重舒适性和耐用性,注重实用性的特点逐渐成为主流。
同时,更实用的西装和连衣裙成为女性的主要选择,展现了她们独立自主的形象。
五、新文化运动对女性服饰的革新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的新文化运动中,女性服饰经历了一次彻底的改变。
时尚界提出“自由,新颖,美丽”作为理念,鼓励女性摆脱束缚,在服饰上展示个性。
此时,女性开始追求独立的包容和舒适感,对自然风格的注重开始浓墨重彩地呈现。
六、战争年代的朴实风格随着中国抗日战争的爆发,服饰也受到了特殊的社会环境影响。
为了适应战争年代的生活需要,女性服装变得更为简约朴实。
战争年代的女性服饰偏向于实用性和工作服装的特征,以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
七、穿越时空的传统元素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当中,新与旧的碰撞是不可避免的。
在服饰的设计和风格上,不少服装设计师引入了传统元素,如汉服的款式、刺绣工艺等。
民国服饰
![民国服饰](https://img.taocdn.com/s3/m/9c6ed708dd36a32d737581ff.png)
随着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的不断扩大,中国近代的传统服饰面临着巨大的冲击。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废除了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民国成立以后,清朝的服饰制度大部分被革除,传统服饰至此发生了整体上的变化,中西合璧的服饰或纯西式的服饰逐渐进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中山装”和“旗袍”成为这一时期的经典服装。
20世纪20年代的女子流行穿着上衣下裙,上衣有衫、袄、背心;款式有对襟、琵琶襟、一字襟、大襟、直襟、斜襟等;领、袖、襟、摆等处多镶滚花边,或加刺绣纹饰;衣摆有方有圆,宽瘦长短的变化也较多。
上衣下裙的女装后来一直流行,但裙式不断简化。
20世纪20年代,长袍马褂或西服,中山装等,都是这一时期男子的流行服饰。
开始的时候传统的痕迹还比较重,后来受西方服饰文化的影响,男子也开始穿着西装,但并不排斥原来的服饰,长衫、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
礼帽分冬夏两种款式,冬天用黑色毛呢,夏天用白色丝葛。
它的形状大多是圆顶,下面有宽阔的帽檐。
穿着中式、西式服装都可以戴礼帽,这是当时男子最庄重的服饰。
至于其它便帽,样式也比较丰富,一般都以各人的身份、地位及职业而定,没有统一的制度。
民国初期的中式裤子,大多比较宽松,裤脚用缎带系扎。
20世纪20年代中期,曾一度去除扎带,裤管也比较宽大。
至20年代后期,裤管逐渐收小,并恢复了扎带的方法,带子都是以本色质料缝制在裤脚上的。
中山装中山装是由孙中山先生创导并率先穿着的,故称中山装。
它综合了西式服装和中式服装的特点,曾被赋予了革命及立国的含义,以衣服的结构寓意“礼、义、廉、耻”,“以文制国”,“五权分立”和“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等等。
封闭的衣领显示了“三省吾身”、严谨治身的理念。
中山装穿起来收腰挺胸,舒适自然。
中山装夏用白色,其它季节用黑色;外观轮廓端正,线条分明,有庄重的美感。
连衣裙从20世纪20年代起就有一部分留学生及文艺界、知识界的女士穿着连衣裙,至30年代穿者渐多。
连衣裙的特点是上衣和下裙相连,收腰或束腰带,能够显示腰身的纤细;连衣裙多为直开襟;袖子也有长袖、短袖、泡泡袖、喇叭袖等变化。
[精品]论民国服饰特点的演变
![[精品]论民国服饰特点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3de1268d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08.png)
[精品]论民国服饰特点的演变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而复杂的时期,服饰作为民国文化的一部分,在这一时期也经历了多样的变化。
从最初的清末以传统服饰为主,到20年代的近代化改革和“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西式服装的流行,再到30年代的韩国、日本、苏联等国的时尚影响,民国服饰的演变跨越了数十年的中国历史,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风格。
一、传统与近代的合并民国初年,由于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人们对于着装仍然比较保守,并没有出现太大的改变。
男性依旧穿着长衫、长裤、顶帽,女性则穿着旗袍、褂子、裙子等传统服装。
然而,由于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变化,一批具有现代化思想的人开始推崇近代风格的服饰,尤其是一些翻译、学者、知识分子对西方的近代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倡导穿着日益近代化的服饰。
为了表示自己的新思想,他们开始采用西式的上衣、长裤、领带等服饰,但仍保留着传统中式的元素,如褶、盖肚以及门头沟等。
这段时间的服饰风格是中国近代服饰流派的开端,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二、西式服装的流行20年代,正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高潮阶段,这一时期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服饰也不例外。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西式服装的流行趋势愈加明显。
这段时间的服饰非常多样化,比较流行的服装有燕尾服、西装、格子衬衫、皮靴、马甲等。
当时街头巷尾的男子几乎都着着西装,加上各种颜色和款式的领带,这一套装扮成为20年代的标志性时尚。
同期,女性服装也经历了较大的变化。
女性穿着革命时期的“时装”,这是一种都是有长袖、长裙,直筒、腰设计的服饰,简洁、端庄,是体现女性新形象的时代新款式。
此外,还有比较流行的青丝绒旗袍,这种服饰十分贴身,非常适合体态娇小的女性。
这一时期,除了服装的形态变化外,更重要的是装饰性的改变。
珠宝、化妆品、手提包、花束等物品,都成为了女性展现魅力的必备道具。
三、国际时尚的冲击三十年代,中国社会和政治环境再次发生大的变革,寻求现代化成为整个社会的主题,外来时尚文化的冲击也让当时的中国人无法拒绝。
民国服饰
![民国服饰](https://img.taocdn.com/s3/m/fbffae3469dc5022aaea008c.png)
袖口三纽:三民主义
YOUR BRAND OR YOUR COMPANY
女装 旗袍的演变
02 旗袍本义为旗女之袍。
袄裙,民国初年,由于留日学生较多,国 人服装样式受到很大影响,如多穿窄而修 长的高领衫,长裙,不戴饰物。以区别于 20年代以前的清代服饰而被称为文明新装。
YOUR BRAND OR YOUR COMPANY
INTR ODUC TION OR COMP ANY
MinGuo
RAND
YOUR BRAND OR YOUR COMPANY
民国服饰
01 男装 中山装
02 女装 旗袍
男装 01
辛亥革命爆发后,推翻了清朝 统治,废除了旧制度,成立了中国民国。 在民国时期,民国服饰得到很大的变化, 尤其中西结合的中山装更是大受男性欢 迎
但不久,又流行起 低领来,领子越低 越"摩登",当低 到无法再低的时候, 干脆省去了领子。
从20世纪40年代起, 改良旗袍,从裁 简洁、轻便和适体。 法到结构更加西
化
交
流
心
服饰变化受时代、观念和文化交流
得
的影响
民国时期的那段服装的变迁,还是 有非常大的研究价值的。
YOUR BRAND OR YOUR COMPANY
有一种男子服装“西装”。
中山装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的基 础上,近现代中国革命先驱者孙中 山先生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 的特点,设计出的一种直翻领有袋 盖的四贴袋服装,并被世人称为中 山装,此后中山装大为流行,一度 成为中国男子最喜欢的标准服装
之一。
上两小袋:倒山型笔架式袋盖,尊重知识分子 四个口袋:礼义廉耻四大美德 口袋上的四粒纽扣:人民拥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的权利
民国时期女子的服饰变迁
![民国时期女子的服饰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28ffb43a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47.png)
民国时期女子的服饰变迁民国时期女子的服饰变迁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民国时期服饰出现了中西交融的现象。
民国时期的服饰有传统的袄裙,中西结合的改良旗袍、文明新装,西方引进的服饰。
女子的服饰变迁表现了女性在民国时期的发展历程,她们追求自由、平等的思想,成为新一代女性。
(一)袄裙1912年颁布的《服制》,女子礼服为齐领、对襟、长上衣、下穿白裥裙,衣长与膝同齐,有领,裙子左右、后下端开衩,民国服制的颁发对礼服样式的形成有了一定的基础。
袄裙作为中国传统的服饰,唐代已经有记录,一直延续到民国。
民国初期,袄裙是主要的流行服饰,基本延续着清代汉族女装遗留的服饰特点。
上衣下裳的服饰形制一直在中国流行着,随着时代的发展,摒除了繁杂的花式纹样,逐渐趋向于简便的服装形式。
民国初期,袄裙受留日女学生的影响,逐渐简洁合身、朴素淡雅,很快成为青年女学生青睐的主要服装之一。
民国中期,袄裙受西方服饰的影响逐渐变得华丽,裤裙在20世纪20年代末流行。
袄裙一直活跃在民国时期的历史舞台上,作为中国的传统服饰,它对人们的影响是不可估计的,即使后来出现了“文明新装”“改良旗袍”“洋装”等新式服装,它的地位也不可动摇。
(二)文明新装民国时期,服饰各式各样,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繁盛期。
“文明新装”彰显出新时代、新思潮的气息,女子崇尚自由的社会风潮。
“文明新装”的出现引领了服饰风向。
五四运动爆发后,新文化运动和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兴起引发了人们思想的高潮,出现了一种新式女式“文明新装”。
“文明新装”受日本文化的影响,以素雅简洁的风格为主,首先出现在留洋的女学生和本土的教会学校学生中,后来流传至大城市女性中。
在此期间,女学生穿着白、灰、蓝布衫、黑色长裙,不佩戴耳环、发簪等饰品,一时间在全国流行起来。
“文明新装”是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而产生的服装,符合人们追求新民主的愿望。
“文明新装”又被称为“五四装”,是追求新文明、新知识的象征。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明新装”越来越受人们的喜爱。
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军服
![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军服](https://img.taocdn.com/s3/m/b92a97cb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24.png)
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军服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军服第一阶段(1924年至1929年1月)1924年孙中山先生创建黄埔军校,聘请苏联顾问,完全按照苏联的军事制度创建由国民党人自己掌握的军队。
建军之初,无论军官和士兵均穿相同的灰布军装,没有军衔。
直至1928年才在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中小范围地使用了一种军衔臂章。
但这些军衔都没有经过国民政府的正式任命。
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军服第二阶段(1929年1月至1929年9月)1929年1月南京国民政府颁布《陆军军常服暨礼服暂行条例》,对陆军服装进行了自国民政府成立以来首次统一。
首先自中央军开始换装。
但此次换装时间很短,总共不到9个月时间,在同年的9月就进行了较大的修改。
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军服第三阶段(1929年9月至1946年3月)【大礼服】1936年1月,国民政府颁布实行《陆军服制条例》。
此条例中军官和军佐的服装分为大礼服、礼服和常服三种。
大礼服为黑色,礼服为黄色。
大礼服用于参加有国民政府主席出席的阅兵式,参加有最高军事长官出席的国庆、新年宴会、阅兵式,参加国家大典以及本人的婚礼和家庭祭礼时穿用。
礼服用于参加部队阅兵,跟随国民政府主席或最高军事长官进行在军队中的巡视活动,被国民政府主席或最高军事长官接见及迎送国民政府主席或最高军事长官时,参加就职,卸任仪式及重要集会,拜访外国重要官员时穿用。
将官大礼服肩章用金线绣制,其他军官大礼服肩章用黄线绣制。
但驻外武官的大礼服肩章不分军阶均用金线绣制。
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军服第三阶段(1929年9月至1946年3月)【军常服】国民党军队将、校军官冬季均穿呢子军服,呢子的颜色为暗绿色,区别于普通军官或将校军官夏装的黄色军服,地方军阀部队军服式样与中央军基本一样,但颜色却是五花八门。
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军服第四阶段(1946年3月至1949年9月)1946年3月,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有关军队进行整编的决议,决议中重新就军队的服装样式进行了统一设计,并在全军进行逐步换装,但因同年7月内战爆发,在三年解放战争中有许多国民党军队还没来的及换发新军装就被人民解放军歼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民国服饰的演变
在民国时期,由于借鉴、效仿洋人的服饰,因此中国人的服饰也在慢慢改变。
其中,“中山装”是中西结合的一款服饰,也是当时最受欢迎的款式。
朋友们,你们知道民国服饰的演变资料吗?下面,喜欢的朋友不妨跟小编一起来看看。
中国进入近代之后,一场西服东渐之风给中国服饰带来了极大地冲击。
在这风潮的影响下,一些具有新思想、新观念的中国人开风气先,他们效仿洋人,穿西服、西裤用手帕围巾等成为中国广大民众模仿和追逐的对象。
中国服饰呈现出新老交替、中西并存、中西交汇的局面,中华民族传统服饰走向衰落与蜕变。
近代民国初年的男子服饰,孙中山先生当时就非常喜欢,所以有“中山装”之称。
不过当时的中山装与现在所称的中山装在形式上有所不同。
另外还有一种男子服装“西装”。
中山装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的基础上,近现代中国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并被世人称为中山装,此后中山装大为流行,一度成为中国男子最喜欢的标准服装之一。
由于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经常在公开场合穿中山装,西方也习惯称呼中山装为“毛装”。
在1960和1970年代,
亿万中国成年男性大多穿着中山装。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装和其他时装逐渐开始流行。
虽然中山装在民间逐渐被人们遗忘,但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国家领导人在出席国内重大活动时,依旧习惯穿着中山装,比如国庆大阅兵等等。
民国男子的服饰品
(一)帽子
民国时期,官绅戴碗帽、招票(毡帽)、绒帽、大甲藤帽、草帽,庶民多不戴帽。
从事某些职业的人则戴与该职业的制服相配套的帽子。
老年人和在户外工作的农夫或行商走贩冬季多戴“猴帽”(用纱线织成筒状,留有两个眼孔,戴时将上端扎住,平时翻卷起来只盖住头顶,天冷时放下,包住整个头部)。
1、礼帽
清朝末年,礼帽传入中国。
民国初年常见于礼仪场合,因此称礼帽。
中国采用传统工艺制作礼帽,先将羊毛擀压成毡坯,再盔烫成帽胎,整理、装饰成帽。
礼帽如果按风格来分,有大礼帽和小礼帽两种。
大礼帽的帽冠较高,一般高度在14~19厘米之间最为普遍;而小
礼帽款型则相对较小。
除了按照风格样式来分,还可以按照礼帽的材质来分,通常可以分为:皮礼帽、呢子礼帽、兔绒礼帽、条绒礼帽等。
礼帽也可分冬夏两种款式,冬天用黑色毛呢,夏天用白色丝葛。
它的形状大多是圆顶,下面有宽阔的帽檐。
穿着中式、西式服装都可以戴礼帽,这是当时男子最庄重的服饰。
至于其它便帽,样式也比较丰富,一般都以各人的身份、地位及职业而定,没有统一的制度。
2、瓜皮帽
瓜皮帽,也称“小帽子”,六块瓦帽,属于便帽的一种,是清朝最为普遍、最为人们所熟悉的一种帽子。
从小孩到老年,人人都可以戴它。
它虽不能登上大雅之堂,但却是人们日常所必需之物,甚至一天到晚的被人们戴在头上。
因其造型呈多瓣状,和西瓜皮有点相似,在民间则被谑称为“西瓜皮帽”,这大概就是“瓜皮帽”名称的来源。
这种便帽上锐下宽,以六瓣合缝,缀檐如筒,有的底边镶一约一至三厘米宽的小檐,有的无檐,只用一片织锦缎(又称片金)包个窄边,前端钉一个玉或翠的饰物,帽顶钉一个大红襻疙疸。
俗称“帽头儿”。
“瓜皮帽”相传是沿袭明太祖所制六合帽,创自明太祖洪武年间,取其六合一统、天下归一之吉祥寓意,世人皆戴之。
瓜皮帽的质料春冬用{缎,夏秋则多用
实地纱,颜色以黑色见多,夹里用红,富者用红片金或石青锦缎缘其边。
讲究点的人,也有在颜色和纹饰上与身上的袍褂配套穿的到清朝初年,在款式上虽然仍以六瓣合缝为之,男性戴的瓜皮小帽分平顶帽和尖顶帽。
平顶有12瓣、8瓣两种,尖顶只有6瓣,12瓣是年过花甲的老年人戴的。
8瓣是中年人戴的,尖顶6瓣的都是小青年戴的。
,质地分为硬胎和软胎,平顶大都做成硬胎,内用硬纸板为衬并絮以棉花。
尖顶大都为软胎,取其便利,不戴时可折之藏入衣袋之中,日之“军机六折”。
帽子又有“结子”,俗称“算盘结”,都用红色或黑色丝绒线编成,有丧则用黑色或白色。
结子的大小也随时而变,一度崇尚樱桃般的小结,转而又流行大结。
清末有以珊瑚、水晶、料珠等代替结子的,其结子小如豆粒。
又重蓝色,戴时喜将帽子偏倾于前而半覆于额前。
至宣统时,帽檐有重叠多至七八道者。
另外,为区别帽子的反正,还要在帽缘正中靠下的地方,另缀一明显的“标志”,如四方形装饰物,此为“帽正”或“帽准”。
帽正的质料取决于戴帽人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
贵族或有钱的人,可用珍珠、美玉、玛瑙、翡翠、珊瑚、猫眼等各种名贵的宝石做帽正,更有用碧霞珠宝以炫其富贵与显赫者。
一般人也可用烧篮、料器(玻璃)、小银片……等为帽正。
当时的年轻人特别是那些八旗的纨绔子弟,为求美观,往往还要在帽疙瘩上挂一缕一尺多长用红丝绳做成的红
穗子,称做“红缦”。
3、鸭舌帽
民国时期,流行鸭舌帽,为青少年和儿童常戴,帽子前沿的形状好像舌头,戴时,帽子和帽舌相扣,前面低;后面较高,成为斜形,看起来类似瓦盖,因此,也有人叫它“瓦盖帽”,一般用灰色或蓝色的呢、布制成的。
另外,还有一种男学生所戴的帽子,称为学生帽。
造型和鸭舌帽相同,但帽围较坚实,用厚胶片做帽舌,不能相扣。
(二)眼镜、钢笔
随着西服东渐的热潮,新的饰物也开始出现,眼镜流行趋势的大盛就是这时的一个代表,滴溜溜儿园的镜片固定在无框的金属架上,一时被称为金丝眼镜。
民国初期男子最时髦的配饰就是一副金丝边眼镜,大城市里的洋行高级职员带一副金丝边眼镜当然是气派非凡,并成为他们身份的标志性象征。
后来小城镇中的“布衣绅士”也不甘落后,也要带上一副金丝边眼镜以证明自己的新潮。
还有些人眼睛很好明明不近视,但也要找副金丝边眼镜来戴,也算过了时髦隐。
(三)表
价格不菲的西式手表,对于装饰品不多的男子们来说,
真是一件既美观又现地位品位的东西。
先是流行戴在手腕上的手表,再后来,怀表流行了,一下子个个都要装模作样的在胸前吊上一条表链,就算没有必要,走在路上还要时不时停下脚步,拿出怀表来看一看,以让人知道他是时髦的人。
(四)腰带
腰带是中式长裤穿着时不可缺少的,腰带可分两种类型,一种是专门系裤子的“裤腰带”一种是系在上衣腰间的“腰带”裤腰带是用黑色或蓝棉布缝制而成,宽约3厘米,也可以用白色丝绸制作。
按风俗,小孩长到十二岁本命年时,应系红色裤腰带,另一种腰带原是系在长袍腰间的带子,一般的是在腰间束以湖色、白色或浅色的丝带,它的长度,可以在腰间系结后下垂与长袍齐。
(五)长围巾
民国时期最有只是的人群是大学学生和大、中学教师。
他们的穿着与普通市民中的先生基本一致,唯一不同的是他们习惯在长衫上系一条长围巾。
到了民国后期,这一种穿着打扮,俨然成了读书人和知识分子的标志性服装装束了。
当时女性专用的手巾也被男士广泛的运用了,放在西装的口袋里显得格外绅士。
(六)手杖
民国初期,手杖更与眼镜、怀表一道,装饰着留学归来或者文明人士的虚荣世界,甚至令一些阔家小姐忍不住也要女扮男装时髦一下。
上世纪前半叶,由于好莱坞电影及西欧绘画的影响,人们逐渐钟爱于步行手杖了。
当时时髦男子的必备装备还有当时称为“士的”的手杖,其实就是普通可见的手杖。
不过因为年轻人认为如果叫做“手杖”,和老头子们用来助步的拐杖没什么区别,为了区别显示这是学的西方的做法,他们就直接将英文的“stick”音译为“士的”。
拿着一根“士的”,学着英国绅士的模样走在大街上,让那些学了一点洋文的小伙子们感到得意洋洋。
然而“士的”风还没吹多久,却又流行起拿马鞭了,就是西方用来策马的鞭子,和中国古时候的类似,但摩登青年们喜欢强调的是他的西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