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鉴赏专题
根据(南京市、盐城市3月第二次模拟、扬州市3月阶段性检测(二)、南京师大附中一模试卷、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检测试卷、丹阳市 3月质量检测、南通市全真模拟试卷二、南通市全真模拟试卷三、南京市浦口区江浦高级中学校校内第二次模拟、盐城市大丰区南阳中学3月考前综合训练(一))语文试题汇编而成
南京市、盐城市3月第二次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9~10 题。

羌村三首(其二)杜甫
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

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

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

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

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

[注]公元 757 年,诗人言事触怒肃宗,被迫回到因战乱十余月未通音信的羌村,与家小相聚,写下《羌村三首》。

糟床,榨酒的器具。

9. 简要赏析“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两句的表达效果。

(5 分)
10.古人评点:诗人“身虽到家,而心实忧国”。

请结合后八句诗,简要分析这样评说的原因。

(6 分)
9.细节描写逼真感人地刻画幼子与久别之父见面情状。

(1 分)“不离膝”写娇儿久别后乍见父亲的惊喜、亲昵、不舍;(1 分)“畏我”点明娇儿久视父亲后因陌生而畏惧的心理。

(1 分)“复却去”表现了娇儿发觉父亲“少欢趣”,害怕而不解的心理(或:害怕、担心我又离家的心理)。

(1 分)侧面表明诗人落魄凄苦的现状。

(1 分)10.(1)中四句:对比今昔家中生活,寄托胸中苦闷。

“抚事”直说思量当前国事。

“煎百虑”极写忧国深沉的情感煎熬。

(2)后四句:名写酒,实说愁,是迟暮之年、壮志难伸的愤激之辞。

“且用”表现了诗人深沉无奈与痛楚之情。

(6 分。

每点 3 分)
扬州市3月阶段性检测(二)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至后
杜甫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注】这首诗做于安史之乱后的第二年冬至前后,当时诗人正在蜀地做严武的幕僚,心情十分低落。

诗人青少年时期在洛阳度过,当年他与李白也是在洛阳相识。

金谷、铜驼:指金谷园、铜驼陌,皆洛阳胜地。

棣萼:出于《诗经•小雅•常棣》“棠棣之华,萼不韡韡”。

9.请赏析颈联的表达特色。

(6分)
10.本诗尾句“诗成吟咏转凄凉”,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作者都有哪些“凄凉”之情。

(5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炼句的基本能力。

综合赏析诗句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解答】(1)“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梅花正含苞欲放,我不自觉地想起我洛阳的兄弟朋友;作者引用了《诗经•棠棣》的典故:“常棣之华,鄂不韡韡。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作者以开花繁盛紧密的棠棣起兴,讲述对兄弟的思念之情;诗句中的“棣萼”采用借喻的手法,除了指花,像早就谢了的棠棣花的兄弟,写出了时光流逝,而诗人与兄弟亲友分别,表达对远在洛阳的兄弟朋友的思念,这里触景生情,融情于景,使诗句更有感染力。

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2)“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运用借代手法,“青袍白马”,指的是自己当前的处境,指闲官卑位,也可指处于闲官卑官中的自己,故乡洛阳在安史之乱中已经物是人非,抒发出对国家局势动荡和物是人非时的悲哀,以及眷恋故乡的感情;“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以开花繁盛紧密的棠棣起兴,讲对兄弟的思念,所以棣萼指的就是兄弟,表达出对远在洛阳的兄弟朋友的思念;“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诗人说愁闷极了,本想写首诗来排遣这愁闷,没料到诗写成后自己吟咏起来,反而更觉得凄凉与寂寞了,看出有着有志不得伸的落寞失意。

答案:(1)借喻。

棣萼喻指兄弟,表面上诗人是讲两种花,实际是由眼前的梅花欲开,联想到像早就谢了的棠棣花的兄弟朋友。

用典,用《诗经•小雅•棠棣》中的词句,增强了诗歌的韵味。

借景抒情(触物伤怀),诗人看到含苞待放的梅花,想起分别己久的兄弟。

(2)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身处闲官卑位,有志不得伸的落寞失意之情;对国家局势动荡和故乡物是人非的哀伤之情;对兄弟朋友思念的悲戚之情。

译文:
冬至之后,白天渐长而黑夜渐短。

我在远远的成都思念洛阳。

我在严武的幕府中志不自展,成都虽也有如金谷、铜驼一类的胜地但毕竟不是故乡金谷铜驼。

梅花正含苞欲放,我不自觉地想起我洛阳的兄弟朋友。

愁闷极了,本想写诗来排愁,没想到越写越凄凉了。

赏析: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第一句准确地写出了冬至的特点:一年中日最短,影最长的日子,冬至之后,日渐长而影渐短。

诗人杜甫写此诗时,正在成都(剑南),在朋友严武那里做幕僚,而且与严武发生了一些不愉快,心情十分低落,所以就思念起了洛阳。

杜甫的青少年时期是在洛阳度过的,而且他与李白当年也正是在洛阳相识的。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

青袍白马,指的是自己当前的处境,指闲官卑位,这里作借代用,也可指处于闲官卑官中的自己。

随即他又说,故乡洛阳已经物是人非。

当时安史之乱,洛阳已经沦陷。

这里的金谷,指的是金谷园,
西晋石崇的花园,在洛阳西北,这是古代诗歌中经常出现的一处名园。

铜驼,指的是铜驼街,铜驼路是西晋都城洛阳皇宫前一条繁华的街道,以宫前立有铜驼而得名。

故人们常以金谷、铜驼代表洛阳的名胜古迹,或者指代洛阳。

但洛阳城里的“金谷铜驼”并非故乡的典型特征。

诗中的“金谷”与“铜驼”,已十分清楚地告知我们,杜甫在剑南所思念的洛阳,是可肯定为其故乡的。

而诗中的“非故乡”,并不是指洛阳不是杜甫的故乡,而是说:但洛阳的金谷园、铜驼等胜地的风景,因遭受了安史之乱而使其非昔日可比了。

正如《杜诗详注》云:“金谷铜驼,洛阳遭乱矣。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诗经•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韡韡。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诗以开花繁盛紧密的棠棣起兴,讲对兄弟的思念。

所以棣萼指的就是兄弟,所以表面上作者是在讲两种花,指堂棣之华早就开谢了,自己还在想着它,而梅花正含苞欲放。

而实际上,作者前一句是起兴,讲的是眼前的景:梅花欲开。

后一句讲的是由此景而联想的情绪:对远在洛阳的兄弟朋友的思念。

洛阳遭受战乱,那里有知我怜我的兄弟,所以我特别地想念它。

(棠棣,有人以为就是郁李,以上为郁李花。

)诗人说,愁闷极了,本想写首诗来排遣这愁闷,没料到诗写成后自己吟咏起来,反而更觉得凄凉与寂寞了。

【点评】读懂诗歌的技巧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

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

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

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南京师大附中一模试卷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聚蚊谣
刘禹锡
沉沉夏夜兰堂开,飞蚊伺暗声如雷。

嘈然歘起初骇听,殷殷若自南山来。

喧腾鼓舞喜昏黑,昧者不分聪者惑。

露华滴沥月上天,利觜迎人看不得。

我躯七尺尔如芒,我孤尔众能我伤。

天生有时不可遏,为尔设幄潜匡床。

清商一来秋日晓,羞尔微形饲丹鸟。

【注】唐元和年间,王叔文政治集团失败,刘禹锡受到牵连,被贬谪朗州。

利觜:尖利的嘴。

丹鸟:萤火虫的异名。

(1)诗歌前八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析“蚊子”这一形象。

(2)请结合全诗,分析诗歌最后两句的表达效果。

【分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要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把握诗句的表达效果,要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句含义,分析结构和内容上的特点。

【解答】(1)“沉沉夏夜兰堂开,飞蚊伺暗声如雷。

嘈然歘起初骇听,殷殷若自南山来。

喧腾鼓舞喜昏黑,昧者不分聪者惑。

露华滴沥月上天,利觜迎人看不得”,“伺暗”、“喜昏黑”,写出其偷偷摸摸、鬼鬼祟祟不敢正大光明地活动;“嘈然歘起”,用雷声来比喻“飞蚊”聚集的鸣叫之声,刻画其特别善于聚众起哄,造谣惑众的特点。

“利觜迎人”,乘人不备,利嘴相加,给人以突然伤害,表现其心地歹毒的特性。

用“蚊子”比喻腐朽官僚,写出了腐败官僚为了迫害正直的人,也像“飞蚊”那样,暗中活动,造谣惑众,纠集起来,乘机给人以致命的中伤,活画出了腐朽官僚的丑恶嘴脸。

(2)“清商一来秋日晓,羞尔微形饲丹鸟”,等到凉风吹来,在秋天的拂晓,你这细微东西就要给丹鸟吃光!前一句与“沉沉夏夜闲堂开”相照应,夏去秋来,这是季节推移,谁也无法更改,暗示出蚊子的必然灭亡;
后一句与上面对“飞蚊”的赫赫威势的描写,形成对比,那不可一世,“利嘴迎人”、“能我伤”的蚊子,这时都要被吃掉了;通过这样照应、对比,突出了“飞蚊”的可悲、可耻的下场,表现出诗人对“飞蚊”的鄙视以及诗人在身处逆境中能够不因一时的挫折而颓丧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答案:(1)用蚊子比喻腐朽官僚。

“伺暗”、“喜昏黑”,表现其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阴贼本性。

“嘈然歘起”,刻画其特别善于聚众起哄,造谣惑众的特点。

“利觜迎人”,表现其心地歹毒的特性。

(2)“清商一来秋日晓”与前文“沉沉夏夜闲堂开”相照应;“羞尔微形饲丹鸟”与上面对“飞蚊”的赫赫威势的描写形成对比,突出了“飞蚊”的可悲、可耻的下场;用词精巧,情感强烈,“清商一来”“羞尔微形”等,强烈表现出诗人对“飞蚊”的鄙视以及乐观豪爽的精神气度。

译文
夏夜沉沉,清静的堂屋门窗大开,飞蚊趁着黑暗,发出雷鸣般的声响。

喧闹声突然而来,起初听了吃惊,像是隆隆的雷声从南山传来一样。

蚊子喜欢在昏暗的夜里嗡嗡地鼓翅飞舞,糊涂人分辨不清,聪明人也感到迷惘。

在露水下滴、月上中天的夏夜,尖嘴叮人,难于觉察提防。

虽然我有七尺之躯,你蚊子小如芒刺,但是我寡你众,所以你能把我伤。

天生蚊子有一定时节,我不可阻遏,为了避开你的叮刺,我只好躲进蚊帐。

等到凉风吹来,在秋天的拂晓,你这细微东西就要给丹鸟吃光!
赏析:
诗歌前八句集中笔墨写蚊子的特性,活画出了腐朽官僚的丑恶嘴脸。

首先,它们的重要特点是都不敢正大光明地活动,只有在“沉沉夏夜”中,才“喧腾鼓舞”,“伺暗”而动。

诗歌第一句“沉沉夏夜闲堂开”,一开始就点出时间,接着写“伺暗”、“喜昏黑”,深刻地表现出了“飞蚊”那种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本性。

正因为它们是在黑暗中活动,所以使得糊涂人辨别不清,而聪明者也迷惑起来。

其次,它们特别善于聚众起哄,“嘈然歘起”,其声“殷殷若自南山来”,好像从南山传来的隆隆的雷声。

这里用雷声来比喻“飞蚊”聚集的鸣叫之声,虽带夸张,但却非常形象,并且暗用了《汉书•景十三王传•中山靖王传》中“夫众煦漂山,聚蚊成雷”的典故,使得诗意更为含蓄、深厚。

第三,它们都心地歹毒,在花滴露珠、月色初上的朦胧中,乘人不备,利嘴相加,给人以突然伤害。

这三种特性,既是“飞蚊”的特点,也是朝中那些腐朽官僚的特点,他们为了迫害正直的人,也像“飞蚊”那样,暗中活动,造谣惑众,纠集起来,乘机给人以致命的中伤。

诗人抓住他们与“飞蚊”的共通处,进行比喻,使他们的本性更加鲜明突出,极为清楚地暴露在读者面前,这就比直接写他们生动得多,有力得多。

从“嘈然歘起”、“喧腾鼓舞”、“利嘴迎人”这些感情色彩很强的措语中,诗人对它们的厌恶、鄙视之意,也溢于言表。

在写法上,诗人纵横交错地来表现它们的特性,既井然有序又变化有致,且便于夹叙夹议,把诗人的感情表达得更加充沛和强烈。

从“我躯七尺尔如芒”以下四句,写诗人对待“飞蚊”的态度。

从形体上看,以堂堂七尺之躯与小如芒刺的“飞蚊”相比,其间悬殊,不啻霄壤,诗中满含极为蔑视之意。

但接着却一转,“我孤尔众能我伤”。

“飞蚊”虽然小,但却很多,从数量上看,却又占着明显的优势,所以情况是“能我伤”,它们是足以给人造成伤害的,这表现出诗人清醒的头脑。

因为只有正视现实,才能采取正确的应付措施。

“天生有时”二句,就写出了诗人对付它们的办法:蚊子孳生之时是无法抵挡的,只好暂时躲进蚊帐里去。

“遏”是阻止之意,“设幄”即装上帐子,“匡床”即方正的床。

两句的意思,就是俗语所说的“惹不起,躲得起”。

此时,作者贬官之后,待罪朗州,他在政治上孤立无援,明显处于劣势。

那些如“飞蚊”一样的官僚把持朝政,已经形成了强大的政治气候,诗人一时无法相与之抗衡。

他所能选择的,只能是暂时的退避,这对于一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来说,当然是明智的抉择,而决不是软弱胆小。

这四句写得自然流畅,明白如话,但其中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政治意义,启人深思。

最后两句,诗人以坚定的信念,预言了“飞蚊”的必然灭亡:“清商一来秋日晓,羞尔微形饲丹鸟。

”“清商”即秋风,潘岳诗:“清商应秋至。

”“丹鸟”即萤火虫。

据《大戴礼记•夏小正》及《古今注•鱼虫》说,萤火虫能吃蚊子。

两句说,等到秋天一来,你们这些小小的蚊子,都要去喂萤火虫了。

前一句与“沉沉夏夜闲堂开”相照应,夏去秋来,这是季节推移,谁也无法更改,暗示出蚊子的必然灭亡。

后一句与上面对“飞蚊”的赫赫威势的描写,也恰成对比,那不可一世,“利嘴迎人”、“能我伤”的蚊子,这时都要被吃掉了。

通过这样照应、对比,不仅使全诗显得严谨、完整,而且也突出了“飞蚊”的可悲、可耻的下场。

“秋日晓”三字,以清秋丽日的美景,烘托出诗人政治家的乐观情怀;“羞”字,又进一步表现出诗人对“飞蚊”的鄙视。

诗人在身处逆境中,能够往远处想,往大处看,不因一时的挫折而颓丧,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和乐观豪爽的气度,值得推崇。

全诗十四句,前十二句四句一转韵,平仄相间,读来既觉稳健,而又具有跳跃性的变化;最后两句另起一韵,且用仄声,在声情上使全诗收结得刚健有力。

整篇语言较为质朴,但其中“露华滴沥月上天”、“清商一来秋日晓”等句,又富有文彩,在质朴中含着清丽,体现了诗人的独特风格。

【点评】读懂诗歌的技巧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

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

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

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检测试卷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

鹧鸪天•怀王道甫
陈亮
落魄行歌记昔游。

头颅如许尚何求。

心肝吐尽无余事,口腹安然岂远谋。

才怕暑,又伤秋。

天涯梦断有书不。

大都眼孔新来浅,羡尔微官作计周。

【注】王道甫是陈亮青少年时代的好友,两人志同道合。

登第后,王道甫长期屈居微职,性情志趣也大异于从前。

9.结合全词,词人对友人情意真挚的“怀”是如何体现出来的?(5分)10.下阕最后两句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6分)
9.对往昔从游之乐的留恋不忘,落魄行歌记昔游;寒来暑往,对友人书信的急切盼望,天涯梦断有书否;直言不讳地批评友人的易志变节,随俗浮沉。

(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
10.对王道甫怀才不遇、长期官微位薄的同情不平;对友人背弃理想、只顾为自身的温饱处心积虑的失望和惋惜;对大丈夫应尽瘁国事、不为自身温饱而焦虑的肯定。

(每点2分)
丹阳市 3月质量检测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

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

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上阕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诗人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6分)
如何理解“镜湖”两句的含义?这两句表达了陆游怎样的情感?(5分)
今昔对比,昔日雄姿英发,如今垂垂老矣(3分);酒徒与诗人对比,写出了诗人生不逢时、仕途不顺的境遇(3分)。

【能力层次】本题能力层次属于“鉴赏评价D”中“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考点指导】
对比是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

相对比的两个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需要有一定的对比点,如纵向的今昔对比、横向的身份对比等。

作品的形象一般可以从身份、生存环境、经历、性格特征、情感态度价值、外在表现观等角度进行概括。

【试题详解】第一组对比,从外在的角度对形象加以概括;第二组对比从生存环境、经历的角度对形象加以概括。

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的恩赐呢?(1分)
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2分)
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

(2分)
【能力层次】本题能力层次属于“分析综合C”中“辨析文句意义,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点指导】
文句意义的辨析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情感的分析概括要立足文本,切忌生搬硬套。

每一种情感都是在物、景、人、事的作用下产生的,情感分析离不开情感产生的原因。

【试题详解】
文句意义的辨析先分析句子的表面意思,再分析弦外之音。

情感分析要明确对象(君主),抓住反问语气,结合诗人(诗中人)处境进行分析出“不屑”“愤慨不平”。

南通市全真模拟试卷二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
秣陵道中口占二首(其一)
王安石
经世才难就,田园路欲迷。

殷勤将白发,下马照青溪。

【注】王安石罢相,归隐南京钟山时所作。

9.请简要分析这首诗前两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6分)
10.分析这首诗的后两句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5分)
9.表达不能施展经纶以济世的悲愤;表达对归隐田园的彷徨之情。

(每点3分)
10.运用神态描写与动作描写,以“殷勤”两字写出频频以手掠发的神态和下马照白发的典型动作,流露出诗人年老却被罢相,恐难东山再起的失落与伤感。

(表现手法分析3分,表达效果2分。


南通市全真模拟试卷三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曲子,完成9~10题
[双调]折桂令•九日
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

归雁横秋,倦客思家。

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九日:又称“”重九,重阳节。

张可久:一生怀才不遇,时官时隐,仕途上很不得意。

9.请简要分析这首曲子中作者思家的原因。

(5分)
10.请赏析“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的表达效果?(6分)
9.适逢佳节;秋景凄凉;仕途坎坷(或厌倦官场);年华老去;羁旅他乡(或内心孤寂)。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0.以“寒鸦”照应“秋”(或“九日”)(2分),寓情于景,描写了眼前的凄凉景象(或通过天际的斜阳与寒鸦营造了凄凉的氛围)(2分),表达了自己厌倦官场、怀才不遇的惆怅,也流露出漂泊无依、思念家乡之情。

(2分)
【诗歌赏析】
译文:面对着青山勉强整理头上的乌纱,归雁横越秋空,困倦游子思念故家。

忆翠袖殷勤劝酒,金杯错落频举,玉手弹奏琵琶。

西风萧萧人已衰老满头白发,玉蝶愁飞明日黄花,回头看茫茫天涯,只见一抹斜阳,几只远飞的寒鸦。

注释:
九日: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中国人素有登高怀乡习俗。

对青山强整乌纱:化用孟嘉落帽故事:晋桓温于九月九日在龙山宴客,风吹孟嘉帽落,他泰然自若,不以为意。

归雁横秋:南归的大雁在秋天的空中横排飞行。

翠袖殷勤:指歌女殷勤劝酒。

化用宋晏几道《鹧鸪天》词句“彩袖殷勤捧玉钟”意。

翠袖:此处借指女子或妓女。

金杯错落:各自举起酒杯。

金杯:黄金酒杯。

错落:参差相杂,一说酒器名。

玉手琵琶:谓歌女弹奏琵琶助兴。

鉴赏:这首小令既写“重阳”的美好,更写了游子的愁肠。

此时正值秋高气爽,同时万物也开始萧疏。

大雁南归,更易引发游子思乡。

秋野丰美多姿,而秋景却最令游子泪下神伤,给人一种沧桑的感觉。

前三句:“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意思是说,面对着青山勉强整理头上的乌纱,归雁横越秋空,困倦的游子思念故家。

这是诗人登高时所见之景,“秋”“归雁”之意象传出达出困倦游子对家的思念。

这种感情,正如晋代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所写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样。

张可久的一生是在时隐时仕、辗转下僚中度过的。

他自己所说的“半纸虚名,万里修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