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城郭之制 “内为之城,城外为之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管子·度地》
《管子》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一本革命性的重要著作,它的意义 在于打破了中国古代城市单一的礼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建立了理性思 维和与自然环境协调的准则,影响极为深远。
六、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城市规划理论的变革与新发展集中反映在《管子》一书中,《管子》(管仲、 齐桓公相)属古代子书的一部,以道家、法家为主,涉及兵、农、阴阳学说、儒 学,是博采众家学说的杂著。管仲学派学者以春秋时政治家管仲之名而辑录。形 成于战国、秦、汉之际。
《管子》中城市规划思想
(1)城市分布密度问题 “上地方八十里,万室之国一,千室之都四。中地方百里,万室之国一, 千室之都四。下地方百二十里,万室之国一,千室之都四。” ——《管子· 乘 马》 很重视城市与农村的配合关系,认为城市分布密度应根据郊野土地等级来考虑。 显然这种从经济观点立论的思想与旧宗法分封显然不同。 (2)提出城池选址的原则 “凡立国都,非于大川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下勿近 水而沟防省。” ——《管子· 乘马》 这里讲选择城址应注意的地理条件,强调了城市的供水、排水、防洪。
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群雄纷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 霸,史称“春秋五霸”。(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战国诸国 战国时期诸侯各自为政,相互混战,国际社会非常不稳定。战国初期东周境内尚有十几个 国家,其中以齐、晋、楚、越四国的实力最强,有四分天下之势。
• 燕下都城遗址示意图
燕下都城址平面 为一不规整长方形, 东西长8300米,南北 宽约 4000米,中部南 北纵贯一条古河道 (运粮河),河东侧 有一平行的城垣,从 而将故城分为东城 (内城)和西城(外 廓)两部分。东城平 面近似正方,中间偏 北处(武阳台北)有 一道东西横贯的"隔墙 ",把东城又分成南北 两部分。
第三讲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一、春秋战国的由来 二、春秋战国的年代划分 三、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发展概况 四、春秋战国时代的主要都城 五、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发展特征 六、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一、春秋战国的由来
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0年),因宠信褒 姒,废长立幼,申侯联合北方犬戎攻入镐京,宗 周(镐京)被毁,周平王被迫迁都至成周(雒 邑)。因雒邑在镐京之东,此后的周朝史称东周。 一般均称东周为春秋战国时代。 春秋时期的得名:孔子《春秋》 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五、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发展特征
政治、军事、经济形势促进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其 功能与性质的巨大转变。这种变革可归纳为大规模的筑城运 动和城郭布局的形成两大方面。 筑城运动:两种形式 (1) 绝大部分城池是列国出于攻防的军事目的而修筑的。 (2) 春秋中期以后,卿大夫采邑逐渐突破等级城制的约束, 采邑逾制筑城。 春秋时期筑城运动的意义主要在于对旧的宗法等级城制的破 坏,那么战国时期筑城运动则使新的郡县城市体系得以确立。 一破一立,成为这一时期城市转型与发展的主旋律。 城市性质的转变:建立在宗法制度基础上的王城、相对独立的 诸侯国都、及卿大夫采邑,最终为封建国家的都城及作为其附 属的地方行政管理机构——郡县城所取代。
(3)提倡“因天材、就地利”的因地制宜思想,打破了《周礼· 考工记》提倡的礼制 等级思想单一模式的束缚 ,成为与之并驾齐驱的两种规划思想体系。 “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管子· 乘马》 这里讲城市布局要因地制宜,善于利用地形地势,形态不必方正,道路不必横平竖直。 (4)创立了较全面的古代城市功能分区的制度。 “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 ——《管子·大匡》 “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不可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咙,其事乱。是故 圣王之处士必于闲燕,处农必就田野,处工必就官府,处商必就市井。” ——《管子·小匡》 (5)认为土地开垦和城市建设应协调起来,农业生产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前提。 “地之守在城,城之守在兵,兵之守在人,人之守在粟。故地不辟则城不固... 天下者,国之本也;国者,乡之本也...” ——《管子·度地》
四 春秋战国时代的都城
各国都城
周都城——雒邑 秦国都城——雍(陕西风翔县)、栎阳(陕西临潼武屯乡关庄 和王宝屯一带) 晋国都城——绛城(山西洪洞县东南故绛城)、新绛(山西侯 马市) 赵国都城——邯郸 魏国都城——魏邑(山西芮城县北)、霍邑(山西霍县)、大 梁(河南开封西北) 韩国都城——新郑 郑国都城——新郑 齐国都城——临淄 宋国都城——商丘 鲁国都城——曲阜 楚国都城——郢(湖北江陵纪南城) 燕国都城——武阳(燕下都,河北易县南)
城郭之构:城郭相连的两城制形式 “郭”是宗法等级城市制度的破坏形式。“郭”——“守民”, 首先 是出于军事防御的目的。 其次 春秋战国时期人口的增长及大量集中于城市,并且随之 而来的市民社会地位的提高、城市经济的发展,是促进其产生 的一大动力。 从三代以宫庙为核心的政治性都邑,到由主要作为政治中心 的城和主要作为经济中心的郭两大部分共同组成城市,这是与 郡县城的出现并列的、标志着春秋战国城市性质转变的最根本 性的要素之一。 城市扩大了,产生了新的功能分区,用地构成发生了变化。 郭中的闾里、特别是“市”成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秋的得名:孔子《春秋》 战国的得名: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二 春秋战国的年代划分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时期,简称战国,前476年~前221年
三 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发展概况
• • • • • 政治演变 社会经济形态 科学技术 学术思想 文化与艺术
列国分立、 兼并战争频繁, 社会经济长足进 步。
1.燕下都 1.1地理位置 燕下都位于保定市易县城东南,介于北易水和 中易水之间。西倚太行山,南临易水,东部迤 连于河北平原,地势险要,居高临下,便于防 守。 1.2 历史概况 《史记•燕世家》记载,“周武王灭纣,封召公 于北燕”,燕,在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燕 国原都城在“蓟”,称“上都” ,在今北京一 带。到了战国时代,北方的燕国强盛起来,争 霸中原,号称七雄之一。燕国为应付南方各国, 在今河北易县建立了一军事重镇,称为“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