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史的研究方法及历史

合集下载

研究方法及视角的拓展与经济史

研究方法及视角的拓展与经济史

研究方法及视角的拓展与经济史一、数据整理与计量分析: 检验和挑战主流观点耶鲁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长江讲座教授陈志武发表了题为"A Quantitative Reassessment of Qing China";( 清朝中国的一项量化评估从命案发生率看社会变迁史) 的主题演讲,合作者为彭凯翔( 河南大学) 、朱礼军( 清华大学) 等。

该项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合作项目的成果之一,利用新近开放的原始档案统计清代的土地债务类和婚姻奸情类命案率,发现所谓"康乾盛世";时期恰恰也是命案率迅速上升的时期,而在传统认为走下坡路的19 世纪,命案率却由升转降,从而表明有必要重新认识清代中国的发展状况、尤其是民间社会福利水平的变化。

17361855 年间省别命案率的分析进一步发现,以往所强调的阶级结构、土地分配等因素对民间纠纷并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相反,市场化、人口流动、收入水平、收入差距、社会治理结构等因素对命案率的影响更值得关注。

其中,移民开发伴随着的人口流动,导致了命案率的上升; 由市场化驱动的经济发展、收入分配的改善、民间自治的形成等,则有助于减少民间冲突,降低命案率。

这些结论不仅有助于澄清对传统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理解,也有助于认识经济发展及市场化的福利含义,同时亦为如何改进民生提供了新的启示。

南丹麦大学的Paul Sharp 教授的研究"Social Mobil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 Welfare State in England from the Six-teenth Century to Today";以社会流动性作为福利社会的衡量标志。

将16 世纪至19 世纪英国"剑桥人口调查";数据中的职业分为白领、农民、有技术的工人和无技术的工人四类,并统计父亲与儿子职业不同的比例,以此作为测量社会流动性的指标。

经济史学科的分类与研究方法

经济史学科的分类与研究方法

经济史学科的分类与研究方法经济史学科的分类与研究方法一、分类1.按时间分类:古代经济史、中世纪经济史、近代经济史、现代经济史等。

2.按空间分类:国际经济史、中国经济史、日本经济史、欧洲经济史、美洲经济史、非洲经济史等。

3.按主题分类:财政经济史、城市经济史、商业经济史、农村经济史、工业经济史、金融经济史等。

4.按产业分类:农业史、工业史、商业史、金融史等。

5.按制度分类:其包括地主系统、封建制度、奴隶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等。

二、研究方法1.实证研究方法:通过搜集大量的历史数据和文献资料,对历史经济现象进行定量和定性研究。

2.对比研究方法:进行跨国、区域、时期的的比较,发掘出不同经济发展方式的区别和共同点。

3.演化研究方法:揭示经济现象的演化过程和演化规律。

4.历史分析方法:研究某些特定历史事件的经济背景和历史内部关系。

5.结构分析法:分析经济发展中的社会经济结构,在其中发现经济发展的先后顺序和动力分析。

三、案例分析1.中国古代经济史:封建制度下的农业生产经营和商业贸易活动,以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冶铁和渔业为例子。

2.日本近代经济史:近代以来日本的工业化和对国际贸易的逐渐扩大,以明治时期的工业化和出口贸易为例子。

3.欧洲中世纪经济史:罗曼帝国崩溃后,欧洲的封建制度和农业生产经营以及商业贸易活动,以封建化后的欧洲节肢动物经济为例子。

4.美洲非洲殖民地经济史:欧洲各国在美洲和非洲的殖民统治下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制度建设,以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下的工业化及其影响为例子。

5.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史:新中国经济的起步和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的逐渐开放,以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转型和进一步开放为例子。

近三十年来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近三十年来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近三十年来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近三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迎来了一段高速发展期。

本篇论文就近三十年来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进行总结和回顾,分析其研究内容、方法和取得的成果。

一、研究内容的拓展和深化近三十年来,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内容得到了拓展和深化。

除了传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工业等方面的研究之外,更多的关注点转向了社会经济中的城市化进程、区域经济发展、贸易、金融和商业网络等方面。

同时,从统计学、社会学、地理学等角度探讨实证研究,拓宽了社会经济研究的视角,为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收集、分析和解释提供了更加全面、系统的基础。

二、方法手段的创新和完善近三十年来,随着学术方法的创新和发展,各种方法手段在中国社会经济史的研究中被广泛应用。

比如,档案文件的利用、民间文献的整理以及口述历史、量化分析等方法等,使得研究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社会经济史上的重大事件、变迁过程。

同时,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如GIS、网络数据挖掘等工具,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提供了更加高效、准确的帮助。

三、取得的成果近三十年来,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

在传统领域方面,农村土地制度、清代商业与贸易、民主改革与现代企业等研究课题深入挖掘中国社会经济的历史沉淀。

在新兴领域方面,城市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区域经济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丰富多彩。

同时,在方法和手段方面,数字化技术、民间文献、传统档案,以及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均贡献了前所未有的创新与发展。

总之,近三十年来,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在内容拓展、方法创新和理论深化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这些研究成就为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发展历史、促进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持。

—中国经济史研究述评

—中国经济史研究述评

—中国经济史研究述评中国经济史研究述评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经济史研究也日益受到学界的。

本文将对中国经济史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探讨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研究背景中国经济史研究主要起源于20世纪初,当时西方学者开始中国经济发展历程。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史研究得到了广泛重视,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成果也日益丰富。

当前,中国经济史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为深入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二、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中国经济史研究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学者们通过查阅大量的历史文献,深入挖掘和梳理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和规律。

这些文献包括古籍、档案、碑铭、民间文书等,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2、考古发掘法考古发掘法也是中国经济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对古代遗址的发掘,学者们能够了解古代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如手工业、农业、商业等方面的发展状况。

3、社会调查法社会调查法是通过深入了解当今社会的经济现象和发展趋势,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经济发展进行比较分析。

这种方法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经济的演进和变化。

三、研究成果1、对古代经济的研究学者们对古代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

通过对历史文献和考古发掘的研究,学者们揭示了古代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如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丝绸之路的商贸交流等。

同时,学者们也探讨了古代经济制度、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2、对近现代经济的研究学者们对近现代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近代经济史、计划经济史、改革开放史等方面。

通过对历史档案和口述史料的挖掘和分析,学者们揭示了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曲折历程和经验教训,如统制经济、计划经济的利弊得失,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等。

同时,学者们也深入探讨了近现代经济政策、思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四、未来展望随着中国经济史研究的不断深入,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也将更加多元化和精细化。

经济学和历史学的经济史

经济学和历史学的经济史

经济学和历史学的经济史经济学和历史学是两门独立但又相互关联的学科,它们共同构成了经济史这一研究领域。

经济史旨在通过对经济活动的历史发展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揭示经济现象的规律和特点。

本文将从经济学和历史学的角度,探讨经济史的重要性、研究方法以及一些经济史案例。

经济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通过研究过去的经济活动,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的经济结构、产业发展、商业交流以及经济政策的影响等。

经济史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经济发展的脉络和演变过程,为我们理解现代经济现象提供重要线索。

经济史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历史比较法和历史分析法。

历史比较法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经济活动进行比较,来揭示经济发展的异同和规律。

例如,我们可以比较不同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差异,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历史分析法则通过对历史事件和经济数据的分析,来推断经济行为的动因和结果。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对历史贸易数据的分析,来研究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在经济史的研究中,有许多重要的案例可以供我们学习。

其中之一是英国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点,它从18世纪末开始,将英国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

通过对工业革命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新技术的引入、劳动力的变化以及市场的扩大等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另一个案例是美国大萧条。

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历了一次严重的经济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对大萧条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金融市场的崩溃、失业率的上升以及政府干预的效果等因素对经济衰退的影响。

经济学和历史学的经济史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过去的经济现象,也为我们制定未来的经济政策提供了借鉴。

通过对经济史的学习,我们可以从历史经验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同时,经济史的研究也可以促进经济学和历史学的相互交流与合作,推动两个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经济学和历史学的经济史是一门重要的研究领域。

通过对经济活动的历史发展进行研究和分析,经济史帮助我们了解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为我们理解现代经济现象提供重要线索。

经济史学的理论与方法

经济史学的理论与方法

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1期・经济史学方法论笔谈・经济史学的理论与方法吴承明 经济史作为一门学科,是19世纪晚期才从历史学中分立出来的。

本世纪50年代有个重大变革,即不仅研究经济的发展变化,还须结合社会科学的理论进行分析。

首先是与经济学相结合,继而与社会学相结合,近年有个文化热,又从文化思想上来研究经济史。

又因专题不同,人类学、民族学、农学、科技、地理、气候、生态等科学也纳入经济史研究。

这就形成许多学派、专业。

在我国,大体可说有三大学派。

一派偏重从历史本身来研究经济发展,包括历史学原有的政治和典章制度研究。

一派偏重从经济理论上来解释经济的发展。

有的并重视计量分析。

一派兼重社会变迁,可称为社会经济史学派。

偏重不同,各有独具匠心之长,形成“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

同时,也必然对经济史的一些理论问题和方法问题产生不同观点。

应当说,这是件大好事。

要促进学科进步,必须百家争鸣。

如果只有一种观点,用同一个声音讲话,我们的经济史学就要寿终正寝了。

我主张,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不同方法都各搞各的;同一问题也可有不同结论。

这才是“百花齐放”。

但是,不同理论、不同方法可以交流,交流的好处是开阔眼界,促进了解。

交流并不妨碍各搞各的,了解了别人,仍然要按照自以为是的去做,不妨碍个人创造性。

讨论中,我愿引恩格斯一语为座右铭:“今天被认为是合乎真理的认识都有它隐蔽着的以后会显露出来的错误……今天已经被认为是错误的认识也有其合乎真理的方面……”下面简括一下我个人对经济史一些理论和方法的看法。

我唯一的企盼是,这些看法不要妨碍或影响别人的独立思考,如有,这将是我的罪孽。

历 史历史哲学 包括世界观和历史观,都是是方法——思维方法。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恩格斯)。

“历史唯物主义……只是……说明历史的方法”(列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哲学,即思维方法。

我赞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思维方法。

前句是说人与自然要相互适应,“逆天行事”总是没有好下场。

李伯重《历史上的经济革命与经济史的研究方法》

李伯重《历史上的经济革命与经济史的研究方法》

历史上的经济革命与经济史的研究方法李伯重作者的文章《“选精”、“集粹”与“宋代江南农业革命”———对传统经济史研究方法的检讨》在本刊2 0 0 0年第1期上刊出后,引起了各方面的反响。

作者将国内外学者提出的主要问题,在此集中作答,并对如何改进经济史的研究方法进一步阐发了自己的看法。

本文所讨论的问题大体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涉及对一些重要理论概念的理解,这些概念包括近代以前中国的“经济革命”、宋代江南的农业变化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经济史上的技术进步及其与经济变化的关系等;第二类则主要是经济史研究中各种主要的方法及其运用,这些方法包括历史学方法、经济学方法、其他学科的方法,以及各种方法之间的关系。

作者认为,史学家只有敞开胸怀,努力向其他学科学习,不断改进研究方法,才能使历史学在今天所面临的挑战面前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经济革命农业革命历史学方法经济学方法作者李伯重, 1 949年生,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教授。

拙文《“选精”、“集粹”与“宋代江南农业革命”———对传统经济史研究方法的检讨》(以下简称《检讨》)在《中国社会科学》2 0 0 0年第1期上刊出后,不少同行通过口头和信件,就文中所谈到的问题与我切磋交流。

特别要一提的是,去年6月和9月在东京和台北,与拙文所涉及的三位主要学者———斯波义信、伊懋可(MarkElvin)和梁庚尧先生———就此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尔后他们还分别来信进一步阐述其看法①。

这些回应表明中国经济史研究方法的改进问题,确已提到日程上。

为了把拙文引发的讨论进一步引向深入,兹将国内外学者提出的主要问题,在此集中作一回复。

这些问题可以大略地分为两类:第一类涉及对一些重要理论概念的理解,第二类集中于经济史研究中的一些具体方法的运用。

本文把二者都作为研究方法来讨论。

至于这样做的原因,则还要从“什么是经济史”谈起。

对于“什么是经济史”,向来有不同的说法。

吴承明认为经济史是“过去的、我们还不认识或认识不清楚的经济实践(如果已经认识清楚就不要去研究了)”②。

中国古代经济史的研究方法与成果评述

中国古代经济史的研究方法与成果评述

中国古代经济史的研究方法与成果评述中国古代经济史是研究中国历史上经济活动的学科。

研究中国古代经济史的方法和成果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和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经济史的研究方法和成果进行评述。

一、研究方法中国古代经济史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考古学、史料学、统计学等多种学科交叉运用的方法。

1.考古学考古学是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学科。

通过考古发掘出土文物资料的研究,可以更加全面和系统地了解古代社会的经济状况和发展历程。

如2004年在郑州发现的商代文物“郑州商代遗址”,文物中标识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

2.史料学史料学是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学科,主要通过对各类历史史料的收集、整理、研究来了解古代社会的经济活动情况。

如《资治通鉴》、《史记》等历代史书中都有大量的经济资料,通过对这些史料的研究可以得出比较客观、准确的经济史料。

3. 统计学统计学是一种比较科学和精确的研究方法,可以通过数量化的手段来描述经济现象、分析经济发展水平等。

在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中,也经常使用了统计学方法。

如1981年北京大学张守智教授基于《皇朝经世文编》、《统计通志》等史料,利用解析统计方法,对明清时期的经济人口进行测算,从而得出了一个清晰的人口发展和经济水平的统计数据。

二、主要成果目前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取得了一些比较显著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科技、商业、交通等领域的研究在中国古代经济史的研究中,科技、商业、交通等领域的研究成果较为突出。

如黄奇帆教授曾经对中国古代农业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为南水北调工程提供了有关农业技术的宝贵建议。

同时,对于中国古代商业的研究也是经济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曾经有大量商人通过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交通工具,进行国内外贸易,这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也增进了不同国家之间的了解和交流。

2. 经济结构的研究研究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变化,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和发展历程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经济史学简答题

经济史学简答题

经济史学简答题1. 什么是经济史学?经济史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历史发展和演变的学科。

它探讨经济制度、经济思想、经济政策、经济行为等方面的历史变迁,并通过对经济事件和现象的研究,揭示经济的发展规律和影响因素。

2. 经济史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经济史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经济制度、经济活动、经济思想、经济政策、经济行为等。

它关注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包括农业、工业、贸易、金融等领域的历史变迁和演化。

3. 经济史学有哪些重要意义?经济史学对于了解经济发展的规律、认识经济问题的本质、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它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到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从而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同时,通过对历史事件和现象的研究,可以发现经济问题的本质和根源,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此外,经济史学还可以为制定经济政策提供经验和借鉴。

4. 经济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是什么?经济史学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它与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相互渗透、相互补充。

经济史学通过对经济事件和现象的研究,为经济学提供实证材料和历史背景,帮助经济学理论建构和验证;它也为历史学提供了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并与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共同探讨经济与社会、政治之间的关系。

5. 经济史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经济史学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考古学方法、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比研究、实地调查等。

其中,文献研究是最基础的方法,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搜集和分析,还原经济活动的历史过程;考古学方法通过对遗址和文物的挖掘和研究,揭示古代经济的面貌;计量经济学方法运用统计和计量分析手段,对经济数据进行研究;对比研究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经济进行对比,找出其中的异同和规律。

6. 经济史学对于今天的经济发展有何启示?经济史学通过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归纳,为今天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它提醒我们重视经济制度的建设,注重制度环境的优化和改进;它还指出经济政策的重要性,及时调整和改革经济政策,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此外,经济史学还提醒我们重视创新和科技进步,因为历史发展证明,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史》模块教学研究

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史》模块教学研究

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史》模块教学研究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并在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这一模块分成了八个问题,可以呈现出八个单元来。

也就是说这八个问题类似于教材中单元级别的问题。

它其实变成了三条线索,即这些问题是由三条线索呈现出来的,第一条线索是中国经济的发展,第二条线索是西方经济的发展,第三条线索是苏联经济的发展。

我们可以把模块二中的经济从所在地域和它体现的模式变成三条纵线。

第一部分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一、土地制度和农耕经济1.土地所有制和小农经济①从井田制到土地私有制的形成(从土地的国有制到土地的私有制)井田制的三个特点:国有土地;土地不可买卖,通过分封的形式分给各级贵族,具有世袭使用的特点;土地被纵横的道路沟渠分割成“井”字的形状。

从世界各个文明的地区,各个国家的历史来看,古代历史上多数国家都是实行土地国有制度,真正实行典型土地私有制的国家地区非常少,中国就是最重要的一个地区。

因此,中国的土地私有制度在土地制度上讲一度是非常先进的,在世界上占据领先地位。

中世纪的欧洲普遍实行土地公有制度,不存在土地私有制;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才确定土地的私有制;中东地区阿拉伯人、奥斯曼帝国长期实行军事采邑制度。

因此,他们的土地制度都不是典型的土地私有制。

由于各版本教材对土地由公有制向私有制转化的表述各为不同,我们就需要一个结论:西周时期,土地是国有土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土地逐渐向私有土地转化,而转化的过程是很复杂的,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也不同,因此我们在讲课时,不必深究,得出结论就可以了。

②小农经济的历史地位。

小农经济的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而影响小农经济脆弱性的主要因素:一是国家赋税徭役的盘剥;二是私人地主地租的剥削;三是天灾人祸。

因此小农经济很脆弱,很容易受到破坏。

在小农经济下,农民要对自己的生存负责任,因此小农经济导致农民有比较高的生产责任心和生产积极性,所以在小农经济保持得比较好的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比较快,社会也比较稳定。

经济史经济制度与经济发展历程

经济史经济制度与经济发展历程

经济史经济制度与经济发展历程经济史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发展演变过程的学科,包括经济制度与经济发展历程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就经济制度与经济发展历程展开探讨。

一、古代经济制度与经济发展历程古代经济制度以奴隶制为主导,奴隶制经济时期的代表是古希腊和古罗马。

在这一时期,奴隶被视为劳动力的来源,从事农业生产和工艺制造,社会财富主要由奴隶劳动创造。

然而,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也受到奴隶起义、经济危机等问题的制约。

在奴隶制经济瓦解之后,封建制度逐渐兴起。

封建经济时期地主与农民的关系成为主要经济关系,农民劳动贡献给地主,地主则提供土地和保护。

封建经济的发展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农业发展为封建经济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二、近代经济制度与经济发展历程近代经济制度主要以资本主义制度为代表,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与工业革命密切相关。

工业革命的到来带动了生产力的大幅提升,机械化的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资产阶级的兴起取代了封建地主阶级,私有制逐渐成为主流。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市场经济密切相关。

市场经济的特点是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供求关系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自发的调节。

市场经济强调的是供给与需求的平衡,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和效率导向的经济活动使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

然而,资本主义经济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周期性经济危机、贫富分化等。

这些问题使得人们开始思考如何改良经济制度,于是社会主义理论逐渐兴起。

三、现代经济制度与经济发展历程现代经济制度主要分为社会主义制度和混合经济制度两种。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核心是公有制与计划经济。

社会主义经济的特点是生产资料公有化,经济计划的实施,资源的再分配以及公平与公正原则的追求。

社会主义经济的理念在一些国家得到了实践,如前苏联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混合经济制度是将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相结合的经济制度。

在混合经济制度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重要作用,但政府依然对关键产业进行干预和调控。

混合经济制度在一些国家得到了实践,如北欧国家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经济史学科的分类与研究方法

经济史学科的分类与研究方法

经济史学科的分类与研究方法经济史学科中包括各种类型的经济史,研究不同类型的经济史,必须采取适合其性质与特点的方法。

因此,要弄清楚各种类型经济史的研究方法,首先是要知道经济史学科有哪些类型。

第一、从学科研究对象区分,经济史学科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以人类经济生活演变过程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史学。

另一类是以经济史学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史学概论(或简称“经济史论”)。

经济史学(习惯上简称“经济史”)这个大类中又可区分为两个小类。

一类以研究经济生活演变过程为对象,着重揭示它是怎样演变和引起这种变化的具体因素。

在分析方法与叙述方法中,主要使用叙述方法;在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的结合上,主要遵循历史逻辑。

其论著一般是作者根据自己的观点,按时序叙述经济生活(或其中的某个方面)变迁的情况与变迁的环境、原因(包括必然的因素与偶然的因素),从史实中概括出就事而论的结论(论从史出)。

总之,它们以时间为经,以史实叙述或具体(时间、地点、表现、数量等等)为特征。

另一类是在前一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经济生活演变过程进行理论的分析、概括与抽象,着重揭示它为什么这么演变及其运行机制与规律。

在分析方法与叙述方法中,主要使用分析方法;在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的结合上,土要遵循理论逻辑。

其论著一般是作者根据自己的观点,按照理论逻辑的框架,运用经济学范畴和历史学范畴,分析经济生活演变过程各种因素的内在(本质)联系,或概括出特定空间(国家或地区)、特定时间经济生活演变的特点,或抽象出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学范畴与理论。

总之,它们以理论分析和抽象(舍弃了对经济生活演变过程的具体叙述和那些偶然的因素)为特征。

此类可称为经济史通论。

经济史学概论研究经济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叙述方法、理论、历史、学派、相邻学科、分期标准、研究者素质(研究主体)等等。

具体地说,严中平的《经济史研究方法十讲》、吴承明的《市场·近代化·经济史论》中的经济史论部分,就是属于经济史学概论的。

中国经济史

中国经济史

中国经济史绪论一、什么是经济史?(一)经济史的概念从实践角度看,经济史是社会经济实践的发展历程;从学科角度看,经济史(或经济史学)是对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原因进行描述和分析的学科。

(二)经济史的两种范式:史学范式与经济学范式⒈两种范式的概念经济史的史学范式是用史学理论对经济发展历史进行分析研究的理论体系总结,其理论工具是史学理论,其研究对象是经济发展的历史现象和过程。

史学范式的经济史简短概念:是描述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的学科。

经济史的经济学范式是用经济学理论对经济发展历史进行分析的理论体系总结,其理论工具是经济学理论,其研究对象是经济发展的历史现象和过程。

经济学范式的经济史简短概念:是分析经济发展历史进程的原因的学科。

√⒉两种范式的异同区别:首先,二者所属学科不同。

史学范式的经济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属于专门史范畴;经济学范式的经济史则是经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属于经济学范畴。

其次,二者研究侧重点不同。

第三,二者研究方法不同。

从研究方法来看,史学范式的经济史所应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历史归纳法;相比之下,经济学范式的经济史则更强调应用抽象演绎法。

第四,二者的一些理论观点不同。

联系:首先,从相互支持方面看,史学范式的经济史为经济学范式的经济史提供立论基础,而后者则为前者提供指导。

其次,从相互趋同方面看,无论是史学范式的经济史还是经济学范式的经济史,都有长期应用历史归纳法的传统。

最后,两种范式的经济史的共同点将越来越多。

二、经济史的研究方法:⒈历史归纳法:就是通过历史事实来总结出某种命题,或者对某种命题进行证实或证伪。

这是经济史研究方法中最具有学科自身特色的研究方法,也常被称为历史方法。

⒉抽象演绎法:抽象演绎法的本质是推测,即利用通过观察得出的规律性解释,来进一步推测出未经考察的领域。

⒊系统分析法:就是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对历史上各个时期内中国经济体系的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及其经济运行绩效的变化发展进行分析,借以寻找导致各个时期不同经济绩效的内外因素。

中国经济史研究方法杂谈

中国经济史研究方法杂谈

早有“史无定法”之说,这当然不是说可任意判断,而是说治史可因对象、条件不同采用不同方法。

我赞成此说。

1984年,在意大利的一次中国经济史国际讨论会上,我冉说:“就方法论而言,有新老、学派之分,但很难说有高下、优劣之别。

中国讲‘百花齐放’,当包括方法论在内。

”本文日的,就是希望我们的中同经济史研究百花争艳。

如一事旧不同方法去研究而能得出同一结论,当更可信。

编辑。

方法与目的密切相关。

事实上,几乎每种新的研究方法都是随着某种新的理论而来,这种理论和方法就形成一个学派。

本文原以“研究中国经济史的学派与方法”为题,现为节省篇幅,略去学派。

有些学派,如乾嘉学派、计量学派,可以避免讲理论,专谈方法。

而多数学派却不能元全避免,因为在那里理论就是方法,这在下文自明。

我想谈的有:(1)文献学和考据学方法;(2) 历史唯物主义;(3)经济计量学方法;(4)发展经济学方法:(5)区域论和周期论:(6) 社会学方法,(7)系统论方法。

所谈或详简,或我所不知而举疑,故日杂谈。

文献学和考据学方法我国史学一向重视文献学的方法。

这方法的精神就是绝对尊重史料,言必有征;用现代话说就是“论从史出”。

治史必自史料始,以占有史料为第一义,这是个好传统,初学者尤然。

文献学方法包括校勘、辨伪功夫。

又所论多宏观,故重典章制度。

同时,它包含归纳法,广征博引,力戒孤证。

在表达上,“让史料自己说话”,质朴、简洁、有力。

“多问阙疑”,史料既多,考据学随之而兴。

考据学至清代极盛。

清代考据学之大功在于它抵制了宋明理学唯心主义的推论,追求历史信息(文献)的本来面貌,故梁启超称其有实证主义精神;又因清人逃避政治,能钩稽沉隐,无所避讳,即顾炎武所倡“实事求是”。

但清代学者考据的出发点不是事物,而是文字音义。

又所论多属微观,视野狭隘,流于繁琐。

或为文而文,示计实效。

盖原用于经学,治史反成缺点。

不过,文献学、考据学都是不断发展的。

至近代,受西方实证科学影响,己日益光大而重实效。

历史中的经济史

历史中的经济史

历史中的经济史经济史是一个有关经济活动和经济制度的历史学科,是研究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和规律的学科。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历史中,经济史一直是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

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经济发展和制度,这些都是经济史研究的对象。

在古代时期,人们的经济活动主要以农业、手工业为主,商业和贸易也有一定的规模。

很多古代国家的繁荣都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例如,古埃及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它的繁荣是建立在灌溉农业、动植物养殖、金属冶炼、纺织业和商业贸易等基础上的。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源头之一,它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海外贸易。

古罗马时期,罗马帝国的繁荣是建立在奴隶制经济和广泛的商业贸易基础上的。

在中国,古代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手工业和商业也有很大的发展。

汉代时期,中国繁荣的经济活动以手工业和商品交换为中心,主要有丝绸、金属器具、漆器、钱币、瓷器、纸张等商品及其相关的手工业工艺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结构不断发生变化。

在中古时期,欧洲经历了“黑暗时代”,农业是当时的主要经济活动,手工业和城市贸易的发展相对较缓慢。

到了14世纪和15世纪,欧洲开始出现工业革命和商业革命,这些革命逐渐改变了欧洲的经济面貌,推动欧洲向资本主义经济模式转型。

在18世纪和19世纪,英国成为了世界工业和商业的中心,也正是在这个时期,经济学理论开始崭露头角。

亚洲和南美洲国家也经历了不同程度的经济发展,东南亚地区自古就是丝绸和香料的产地,印度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纺织业和手工业之一的中心。

经济史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经济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更好地把握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发展趋势。

例如,经济危机和大萧条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至今仍在持续,而历史上的类似事件可能会对今后的世界经济产生类似的影响。

了解过去的经验和教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另外,在全球化的今天,经济史研究的国际视野也越来越重要。

中国经济史研究方法杂谈

中国经济史研究方法杂谈

中国经济史研究方法杂谈关于中国经济史研究方法杂谈一、研究方法选择与问题的设立在进行中国经济史的研究时,需要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在研究设计初期对问题进行准确的设立。

通常情况下,经济史研究方法可以分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两类。

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定量研究适合于统计数据丰富的主题,例如中国经济增长的数字化测算等;而对于某些宏观问题,如社会政治与文化的作用,往往采用定性研究。

在研究开始前,确定一些具体问题,从而判断研究的方向和深度,确立预期结果及论点。

二、史料的搜集与利用中国经济史的研究需要大量的史料搜集与利用。

如何有效地获取和利用史料是研究的重要环节。

对于相关的史料,应该进行系统的整理、分类,方便后期的检索和判断。

同时应充分利用不同资源,如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以及利用互联网等先进工具进行全面的史料搜集,以获取更加全面的史料。

三、样本的选择与分析在对中国经济史进行研究时,需要充分重视样本的选择与分析。

样本选择不当,将导致研究结果的偏颇。

在样本选择过程中,需要考虑样本的代表性、选择方式的科学性、稳定性和合理性,以及样本量的充分性等。

通过优秀的数据分析技术和适当的统计方法,充分发掘样本中的数据和信息,揭示其规律和特征,提高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四、历史分期的建立分期的建立是对历史信息进行统筹和归纳的过程,也是研究中国经济史的关键环节。

建立恰当的历史分期,有助于清晰地了解各个阶段的发展轨迹和发展特征,支持有效地识别当前的发展瓶颈和发展趋势,为研究提供更为全面、系统的框架。

五、历史事件的评价与解释历史事件的评价与解释是中国经济史研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历史事件的评价和解释,不仅仅需要对事件进行叙述和描述,更需要对事件的中心问题进行考虑和分析,对于特定事件的解释更是需要进行充分的结构性分析和细节分析,以保证分析结论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中国经济史案例一、中国商业资本的兴盛在中国古代,商业活动被视为低贱、不光彩的职业,相反,居士、书生这样的读书人才是社会的中坚力量。

新经济史学方法论:经济史观与研究方法

新经济史学方法论:经济史观与研究方法

新经济史学方法论:经济史观与研究方法新经济史学与以往经济史学相比,主要“新”在方法论:新的经济史观;新的研究方法。

新经济史学家的经济史观,即思想经济问题的思维方法,有别于马克思的经济史观。

马克思认为,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动力就是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生产力逐渐提高后,原有的生产关系便不能适应,会束缚生产力,使之无法充分发挥,最后就会从内部产生一种力量,打破原有的生产关系,形成一种新的生产关系,来适应已经提高的生产力。

而生产关系又进一步影响到上层建设。

简而言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是“因”,其他上层建筑是“果”。

新经济史学家则认为,生产力是“果”,而不是“因”,即经济增长都是某些因素所造成的后果,而这些因素才是真正的“因”。

也就是说,新经济史学家的经济史观正好把马克思的经济史观颠倒过来,认为马克思所谓的上层建筑才是“因”,生产力的发展是这种因素变化的“果”。

新经济史学家的经济史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经济学家(这多少与新制度经济学派的崛起有关),以致经济学家在构建经济模型时,有意识地、或多或少地考虑制度这一重要变量。

新经济史学家的经济史观其实并非真正是崭新的。

韦伯对清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论述,熊彼特对创新与经济波动的阐述,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生产力是果,不是因,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

任何学科的研究方法由其研究对象所决定。

经济史学的研究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1)描述法。

这种研究方法是按历史顺序依次阐明历史过程的全部,它有助于理顺复杂的历史事实,有助于解决历史上“发生了什么”以及“怎样发生”这些问题,但无助于解释“为什么”发生这个问题。

(2)分析法。

这种研究方法是在已知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找出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

如果有现存的理论可以解释历史,就会以某种理论为依据来解释;若现有理论不可能解释,可以提出新的理论假说来解释。

分析法主要有两种,即因素分析和因果分析。

(3)比较法。

历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历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历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历史经济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来探究历史时期的经济发展、制度变迁以及经济活动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以下是历史经济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历史文献研究:通过分析和解释历史文献,如古代文献、历史档案、经济统计数据等,来了解历史时期的经济制度、经济活动和经济政策。

这包括对历史文献中有关经济活动、商业往来、贸易关系、税收制度、政府财政等方面内容的研究和分析。

考古发掘与实物考察:通过对考古发掘和实物考察的方法,获取关于历史时期经济活动和生产方式的实物证据。

这包括对古代遗址、古代工具、货币、商业贸易品等物品的发掘和研究,以揭示历史时期的经济活动和生产方式。

统计分析与计量经济学方法:运用统计分析和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历史时期的经济数据进行分析和建模,以揭示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经济活动的特征。

这包括对历史时期的人口统计数据、财政数据、贸易数据等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经济增长、收入分配、贸易往来等经济现象。

比较历史分析方法:采用比较历史分析方法,对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的经济制度、经济发展、经济政策等进行比较分析,探究其相似性和差异性,从而揭示历史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经济史模型建立与理论分析:建立经济史模型,运用经济学理论对历史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

这包括利用经济学理论,对历史时期的经济活动、产业发展、贸易往来等进行模型建立和理论分析,从而深入理解历史经济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跨学科研究方法: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结合历史学、经济学、人类学、地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综合性的历史经济学研究。

这包括将不同学科的视角和方法相结合,对历史时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制度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分析和研究。

综上所述,历史经济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历史文献研究、考古发掘与实物考察、统计分析与计量经济学方法、比较历史分析方法、经济史模型建立与理论分析以及跨学科研究方法等,以多角度、多层次地探索历史时期的经济发展、制度变迁和经济活动对社会的影响。

经济史_历史观与方法论

经济史_历史观与方法论

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3期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吴承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100836) 内容提要:本文是对经济史学理论的研究。

全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谈历史观,回溯经济史学史,介绍西方的历史哲学,比较中西方的历史观,探究理性发展的道路,对理性主义作了反思。

第二部分着重探讨经济史方法论问题,其中包括实证主义与相关问题、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史研究、结构主义和整体史观、经济计量学方法、新制度学派经济史理论,并阐发了经济发展、制度变迁和社会与文化思想变迁的关系。

关键词:经济史 历史观 方法论一、历史观(一)引子:经济史学小史在西方,经济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19世纪后期从历史学中分立出来的。

其分立,是因为经济学已发展成为系统的理论,原来历史学中的经济内容,可以用经济学的理论来分析和解说了。

19世纪,西方历史学界占主导地位的是以兰克(Leopold v on Ranke)为首的史学,被称为历史主义学派(historismus)。

他们强调历史世界与自然世界不同,自然世界是普遍一致的,历史则有个性,一国的意识形态、制度、价值观完全受自己的历史发展所决定。

他们认为历史学就是要真实地再现和理解过去,所以十分重视历史文献的考证,因而是实证主义的史学。

他们十分重视历史事件,详述事件经过,用因果关系联系起来,成为叙述式的史学。

在19世纪后期,经济史从历史学中分立出来以后,虽然是用经济学理论解释历史,但仍保持着历史主义的特点。

如英国的阿什莱(Williams J.Ashley)认为经济学原理不能普遍有效,应用于本国社会需作修正,并需作出历史评价。

坎宁翰(William Cuningham)强调经济变动中的政治、心理因素,不能废除传统的史学方法。

以施穆勒(G ustav v on Schm oller)为首的德国历史学派,是当时经济史学中一个重要学派,提出经济发展阶段论,并强调作历史评价。

总之,在19世纪,经济史虽已成为独立学科,但仍主要属于历史学领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学的方法。(以经过考证且研究者认为可信的史 料为依据,而将经济学理论、原则都视为思维分析的 方法。) 计量分析的方法。(福格尔《铁路与美国经济的增 长》) 社会学的方法。(如以布罗代尔为代表的法国年鉴学 派,其代表作为《16-18世纪的欧洲》、费孝通的《江 村经济》等) 区域研究与比较的方法。(如《中日经济现代化的比 较研究》等。不同区域的比较研究,可找出共同点和 区别所在,从而为经济发展的不同模式和道路提供事 实的根据)。

1935年,汤象龙在《食货》(半月刊) 上发表论文,对于研究中国经济史的认识 ,认为“研究经济史不能图急功近效,因为 这种研究的第一步仍然是一种开荒的工作 。……经济史的范围太广了,同时资料的收 集是异常困难的。就拿外国比,他们研究 经济史的人曾经有过几人写过大部的有系 统的经济史?
• 学术团体的出现;汤象龙是中国第一个史 学学术团队“史学研究会”的倡导者。 • 在较多的高等学校开设经济史课程。
• 1986年成立中国经济史学会。1982年厦门大 学创刊《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年中 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创刊《中国经济史 研究》。
经济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史无定法 经济Hale Waihona Puke 的方法经济史研究的理 论与方法
历史学的方法
社会学的方法 计量分析的方法
区域研究与比较研究

史无定法。理论与方法都是工具。因此,其基本原则 是根据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的特点和具体情况来选择 和确定相应的理论和方法。
• 历史学和经济学双方的变化,促成了当代西 方三大经济史学派的出现。 • 1、以法国年鉴学派第二代大师布罗代尔于 20世纪40年代完成的结构主义整体观经济史 学; • 2、以美国福格尔为代表的20世纪60年代出 现的计量史学; • 3、美国诺斯于20世纪70年代创立的新制度 经济学派经济史学。
• (二)中国经济史学史
• 经济史专业工作岗位的设立和以经济史学 为职业的专业人员的出现。汤象龙是这类 人员的第一个。在他领导下的北平社会调 查所中国经济史组的研究人员,是中国第 一批中国经济史研究专业人才。这个组里 后来出现了一批大师,如罗尔纲、梁方仲 、巫宝三、严中平等。
• 经济史专业刊物的出版。
• 1932年,北平的社会调查所(后并组为中央 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发行《中国近代经 济史研究集刊》,第五卷起改名为《中国社 会经济史研究集刊》。该刊1949年停刊。 • 1934年,陶希圣主编 的《食货》半月刊创 刊。该刊亦聚集了一 些经济史学家,以研 究古代为主,并重社 会形态。1937年抗战 爆发后停刊。
• 法国经济史学家受A.孔德(1798-1857)影 响,不用“经济史”名称,而统称社会学。
• 19世纪80年代,英国牛津、剑桥大学开设经 济史课程,都是在人文学院,或者历史学系, 相延至今。 • 德国、法国一般不专设经济史课程,而是在 历史学、语言学、社会学中讲授。 • 惟美国大学的经济史课程多是设在经济学中, 亦有在历史学中讲授的。
• 这两种经济史的共同处是:研究对象都是 人类经济生活的演进过程,研究目标是揭 示这种演进的原因,研究方法都以实证主 义为主,叙述的形式都是依时序展开。
• 不同之处:如,1.前者(历史学经济史)以 历史学理论为指导,后者(经济学经济史 )以经济学理论为指导。2.前者偏重经济事 件的真相与过程,后者偏重经济运行的机 制,即理论分析。3.前者重历史逻辑,后者 重理论逻辑等,不同处还有很多,但主要 是研究方法不同。
• 经济史专业研究机构的设立。第一个这样 的机构是陶孟和领导的北平社会调查所经 济史组。1930年,汤象龙到该所工作,专 门从事经济史研究。随后,该所成立中国 经济史研究组,汤先生任组长。之后李文 治、梁方仲先后进入该所。此外,北京大 学成立陶希圣领导的中国经济史研究室, 中山大学法学院等高校也相继成立了中国 经济史研究室。
• 1927年南开大学何廉的《三十年来天津外汇 指数及循环》,以经济理论和统计学方法研 究汇价变动,已是完全意义上的经济史著作。 南开经济研究所成为经济史研究的一个中心, 迄1937年出版专著45种。
• 经济史专业研究生的出现。如,汤象龙。 1929年,他成为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教授 的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生,他是中国第一 个中国经济史专业研究生。
•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史学是在引进西方史 学和经济学后于20世纪前期逐步形成的。 • 真正现代形态的中国经济史学目前经历了大 约100年的时间。现代形态的中国经济史学 经历了产生、形成和成熟三个阶段。
• 1.产生阶段的标志:现代形态的经济史论著 (个别部门的,个别专题的,个别地区的 ,个别朝代的或短时段的)问世(1904年 )与个别高等院校开设经济史课程。( 1910年有人开设在大学讲授部门经济史学 课程。)

• •

• 1904年,梁启超出版《中国国债史》,偏 重史论。1917年贾士毅的《民国财政史》 、1924年曾鲲化的《中国铁路史》、1926 年陈向元的《中国关税史》已具专史规模 ,惟以叙述沿革和纪事本末为主。
• 2.形成阶段。20世纪末30年代前期。经济史 论著的内容从个别部门发展到多个部门, 从个别专题到多个专题,从个别地区到多 个地区,从个别朝代到多个朝代,从短时 段到长时段;
• 新中国成立后直到“文革”结束,我国的经 济史研究几乎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和 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进行的,理论性浓厚, 但也有历史决定论和重视生产关系而忽视生 产力、重生产而轻流通的缺点。 • 三、成熟阶段
•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史研究的特点是以生产 力为主的专业经济史研究,研究范围空前扩 展。
• 最早以“经济史”命名的著作是奥地利经济 学家K.T.von Inama Sternegg1877年出版的 《德意志经济史文献》。 • 英国经济史学开山鼻祖W.坎宁翰(18491919)是第一个将经济史作为独立学科研究 并在大学开设经济史讲座的人。
• 英国经济史学家W.J.阿什莱(1860-1927) 是世界上第一位经济史教授。 • 英国第三代经济史学家A.S.阿什内(18891968)才摆脱了历史主义框架,更重视经济 学理论分析。
• 近代西方史学受兰克(1795-1856)实证主 义史学影响深重,尽管19世纪后期经济理论 的发展促成了经济史学科的形成,但直到二 战之前,经济理论对经济史研究的影响仍很 有限。
• 二战后,西方史学界发生革命性变化,实 证主义受到批判,历史主义几乎被打倒, 社会科学方法用于史学,叙述的史学变成 分析的史学。同时,西方经济学也发生革 命性变化,宏观经济学兴起,增长理论成 为研究重点,结构主义代替线性发展,模 型法凌驾于因素分析。
• 经济史学史
• (一)西方经济史学史 • 古典经济学形成的时期,经济学从“历史科 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随 着经济学的产生,对经济史的研究就成为研 究经济学的基础。 • 在这前,在人们的认识中,历史科学代表着 社会科学,各类社会科学都包括在历史学科 中。马克思曾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 科学,那就是历史科学。”
• 所以一直以来,经济史的研究者既有经济 学出身的,又有历史学出身的。19世纪末 期,在欧洲和美国出现了专门研究经济史 的学者。后来英国也出现了这样的学者。
新型的独立的经济史
• 于是,出现了混合型经济史论著。既用经 济学理论,又用历史学理论。既注重过程 ,也注重机制。既注重历史逻辑,又注重 理论逻辑。就内容而言,既有历史学要素 ,又超越了历史学的边界,既有经济学要 素,又超越了经济学的边界。这是一种新 型的独立的经济史。
• 经济史19世纪晚期从历史学中分立出来的。 • 经济学理论的系统化促成了这种分立。
• 强调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对经济史学科形成 产生的重要作用。
• 随着经济学从历史科学中的分离,法学等 学科也分离出来,成为与历史学并列的独 立学科。 • 而在历史学内部,也在逐渐细化。有政治 史、文化史、经济史等不同分支。于是出 现了历史学科中专门史之一的经济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