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生物与环境 种群和生物群落_生物论文

合集下载

生物群落论文 (2)

生物群落论文 (2)

姓名:吴聃班级:林学102班课程:生态学学号:103331229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之本,是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为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源和生存环境(Tilman D.,2000)。

然而,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与人类活动的加剧,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这成为当今世界性的环境问题之一。

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Vitousek P, Mooney H, Lubchenco J, at al.,1997)。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数以百万计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马克平at al,1995)。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经过数十亿年进化演变的结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王伯荪at al,2005)。

目前,研究多集中在基因多样性( 或遗传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也有学者将景观多样性视为第 4 个层次,这基本涵盖了生物多样性从微观到宏观的全部尺度(马克平at al,1995;陈灵芝,1997)。

基因多样是指物种内不同种群之间或同一种群不同个体的基因变异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Hughes A,Inouye B,Johnson M,at al,2008)。

物种多样性是用来测量物种数量及其分布均匀度的指标(Margalef R.,1958)。

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以及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巨大的多样性(McNeely J,Miller K,Reid W,at al.,1990)。

景观多样性是指景观单元在结构、功能以及随时间变化方面的多样性,揭示了景观的复杂程度(傅伯杰,1995; 傅伯杰,陈利顶,1996)。

鉴于生物多样性面临的诸多威胁,其保护已成为当前自然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

分子生态学的发展揭开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的新篇章,克服了传统生态学方法中的一些难题: 如野外调查周期长、分辨率有限、实验条件不易控制等,能解决更多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问题(杨玉慧,李义明,2001)。

生物的种群与群落生态

生物的种群与群落生态

种群的特征:种群具有 种群密度、出生率、死 亡率、年龄结构、性别 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 等特征。
种群密度的概念:种 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 或体积内同种生物的 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的变化:种群 密度会受到出生率、死 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发 生数量变化。
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种群 密度的关键因素
生态农业:利用生态学原理,通过合理的生态布局,实现农业的高效生产和可持续发展,减少对环 境的负面影响。
城市生态建设:通过城市绿化、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等措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 量。
湿地保护与恢复:通过生态工程手段,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改善水质 和空气质量。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提高公众 环保意识等。
物种进化:生物多样性是物种 进化的基础,促进生物的适应 和演化
生态系统稳定性:生物多样性 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有助于 保持生态平衡,防止单一物种
的过度繁殖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对生物多 样性产生影响,可能导致物种
密度制约模型:描述种群数量受环境资源 限制而呈非线性变化的模型,适用于种群 数量变化受环境因素影响的增长情况。
竞争排斥原理:描述不同种群之间竞争资源 而影响种群数量的原理,适用于多种群在同 一环境中竞争的情况。
密度制约因素:影响种群数量的直 接因素,如竞争、捕食、寄生、疾 病和死亡等
内反馈机制:种群内部个体之间的 相互作用,如出生率、死亡率等
汇报人:XX
人类活动对生物种群与群落的影 响
栖息地破坏:人类活动导致生物栖息地丧失或破碎化,影响种群生存和繁衍。 过度开发:过度捕捞、狩猎等活动导致种群数量减少,甚至濒临灭绝。 污染:工业、农业等产生的污染物对生物种群造成危害,影响其健康和生存。 外来物种入侵:外来物种的引入破坏了原有生态平衡,对本地种群造成威胁。

九年级科学种群与生物群落

九年级科学种群与生物群落

PART 02
生物群落的概念与特征
REPORTING
WENKU DESIGN
生物群落的定义
生物群落同种类的生物 组成的,这些生物之间相互影 响、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复杂 的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基础, 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 流动和信息传递的重要环节。
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 位,也是生态系统结构中的基本
单位之一。
种群内的个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和相互影响,共同适应环境和繁
殖后代。
种群的数量特征
种群数量
种群的大小和数量变化是种群的重要 特征之一。
迁入率和迁出率
迁入率是指从其他地方迁入种群的个体的比 率,迁出率是指从种群迁出的个体的比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对种群数量也有重要影响。
生物群落实例分析
森林中的生物群落
森林是一个复杂的生物群落,其 中包含着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 物。这些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形 成了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
海洋中的生物群落
海洋中的生物群落包括珊瑚礁、 海草床、鱼类、贝类等。这些生 物群落之间相互依存,共同维持 着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种群与生物群落关系的实例分析
动态
生物群落是一个动态的系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可能由 于物种的增加或减少、环境的变化或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因素引起。
PART 03
种群与生物群落的关系
REPORTING
WENKU DESIGN
种群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
种群是构成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每个种群都有其独特的生态位和
作用。
九年级科学种群与生 物群落
https://
REPORTING
• 种群的概念与特征 • 生物群落的概念与特征 • 种群与生物群落的关系 • 实例分析

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生物是指存在于地球上的所有有机物。

生物不仅仅包括我们周围的动物和植物,还包括微生物,从细菌到真菌和藻类。

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构成了生态系统,其规模从小到大包括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以及整个生物圈。

种群是指在特定区域内的个体群体。

这些个体属于同一物种,因此他们拥有相同的基因和物种性状。

种群是生态系统中最小的组成单位,且种群大小可以受到环境因素和物种自身特征(如繁殖和死亡率)的影响。

种群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这意味着它们可以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或者删除或添加新个体。

生物群落是指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体。

生物群落研究的是多种种群在特定地区内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可以通过地理位置,季节和气候差异而具有可区分性。

由于无法在地球上生存的生物是不存在的,因此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生物群落都在不断地适应和演化,以适应环境和资源变化。

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和它们所居住的非生物环境(包括大气、水、土壤等)共同构成的生命和非生命的一个互相作用和支撑系统。

生态系统是人们所生活的世界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它们为我们提供着我们所需要的水、空气、土壤和食物等必要资源。

生态系统是极度复杂的,因为它们包括许多不同的生物群落,从微生物到树木,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和它们所居住的非生物环境构成的一个综合系统。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并且由于它广广地覆盖着我们所知的地球表面,所以它扮演着一个特别重要的生物学角色。

生物圈中的所有生命形式都相互作用并影响着它们所居住的环境。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生命在地球上是异常丰富的。

地球上存在数百万种不同的生物,它们都卷入到了生物圈中。

总之,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代表了生态系统的不同规模级别。

每个级别都涵盖了不同的生物学现象和关系,并可以影响和塑造整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复杂性。

生态系统的研究涉及到许多不同的科学领域,包括生物学、地理、气象学和物理学等等。

试述种群、群落、生态系统这三个术语的概念、结构及特征800字

试述种群、群落、生态系统这三个术语的概念、结构及特征800字

试述种群、群落、生态系统这三个术语的概念、结构及特征800字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是生态学中三个重要的概念,它们之间的特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构成起着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种群是一种具有相同表象和行为特性的生物,从更宏观的意义上说,种群指的就是
同一物种的一群个体。

其次,群落是由一类,一种或若干物种共同组成的一种动物、植物
等的聚合体,它们受特定的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

最后,生态系统是一个生态单元,它包
含了物种及其相关的物质、能量及信息,承载着生物界这个大系统巨大的生命活力。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三者都为生物圈构成重要支柱,各具特色:种群通过个体交互和竞
争促进种群的演化变化;群落通过两个或多个物种共同组成,不断改变状态以及大小;生
态系统则利用各个简单系统的组合而形成的复杂系统,不断维持着它的生物圈。

总的来说,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是生物圈中三个重要的概念,它们对于生物圈的维持和
演化具有重要作用。

它们拥有各自不同的特性,在构成生物圈这个大系统时,起着不可或
缺的作用。

生态环境与生物群落

生态环境与生物群落

生态环境与生物群落生态环境与生物群落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概念。

生态环境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生物共同生活的自然条件,包括生物的生存空间、气候、水文等因素。

而生物群落是在特定生态环境中由不同物种构成的群体,它们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本文将讨论生态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相互影响和重要性。

生态环境是维持生物群落健康发展和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合适的气候、土壤和水源是各种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前提条件。

例如,处于寒带地区的北极熊适应了极寒的环境,它们的厚毛皮和脂肪层帮助它们在低温下生存。

如果气候变暖,北极熊的生存环境将受到严重威胁,从而对生态系统中其他物种的平衡产生负面影响。

相反,生物群落的存在也会对生态环境产生积极影响。

生物群落中的物种通过各种机制控制和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例如,草食动物在食用植物时,可以防止某一物种过度繁殖,从而维持植物种群的稳定。

这种平衡状态有助于保护自然环境并维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珊瑚礁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珊瑚礁是由珊瑚虫和其他微生物构建而成的,它们与其他海洋生物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生物群落。

珊瑚礁的存在有助于保护沿海地区免受海浪侵蚀,并提供了许多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的栖息地。

然而,当珊瑚礁受到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破坏时,整个生态系统都会受到威胁。

除了相互影响外,生态环境和生物群落还彼此协同发展。

生态环境的变化会导致物种的适应和演化。

在某些环境条件下,一些物种可能适应并取得生存的优势,从而在生物群落中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在草原生态系统中,野牛可以通过吃草和排泄物来维持植物种群的结构和数量,有利于其他物种的繁衍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总而言之,生态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生态环境提供了适宜的条件供生物群落生存和发展,而生物群落通过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来维持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

我们应该意识到生态环境与生物群落的重要性,并积极采取措施保护和维护它们,以确保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可持续发展。

种群与生物群落说课稿

种群与生物群落说课稿

地衣中的真菌和藻类是一种典 型的互利共时的关系,藻类可进行 光合作用制造营养物质,而真菌吸 取的水分和无机盐可提供应藻类生 长需要。
蛔虫时候在动物体内,靠吸取动物体内的有机物而 生存,从而构成了对动物的危害。
4、下列不属于拟态的是( D ) A.枯叶蝶似枯叶 B.有的无毒蛇含有毒蛇的鲜艳体色。 C.南美蚕蛾幼虫的体态、色斑似眼镜蛇。 D.美洲棕王蝶幼虫有毒,体节有棕色大斑纹 5、下列分别属于保护色和警戒色的一组是 (A) A.虎含有斑纹和黄蜂腹部的条纹 B.昆虫的体色和北极熊的体色。 C.枯叶蝶含有的特性和黄刺蛾幼虫的鲜艳色彩 D.腹蛇体表的斑纹和比目鱼的体色。
蚯蚓在土壤中的活动既疏松 了土壤又增加了土壤的肥力
生物与环境的互相作用
生物的生命活动也会影响环境
绿色植物既能美化环境.又能净化空气、 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保持水土。
生物与环境的互相作用
生物的生命活动也会影响环境
过分放牧对草原环境的影响
生物与环境的互相作用
在生物与环境互相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生 物也在不停地进化,以适应环境。
6.下列有关阳光对生物的影响的有关说法: ①阴生叶大而薄,阳生叶厚而小,阐明阳光
能影响植物的形态; ②浅海中的蓝藻在上层、绿藻在中层、褐藻
在下层,阐明阳光对植物分布起决定作用; ③要使在秋季开花的菊花提早某些时间开花,
可提高温度; ④见光处体色深,不易见光处色浅,阐明了
阳光影响动物的发育。 对于以上的说法你认为对的的是 ( A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阳光影响植物的垂直分布
生物与环境的互相作用
思考:你还能举例阐明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 ,空气,水,土壤等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吗?

自然地理学-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12)生物

自然地理学-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12)生物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
生态因素:在环境中对生物的生命活动起直接作用的环境要素。 如日光、热、水、风、矿物盐类和其他生物等。 生境:生物或其群体具体居住地段的所有生态因素的总体。 限制因素:当一个或几个生态因素的量或质低于或高于生物所 能忍受的临界限时,不管其他因素是否适合,生物的生长发育 和繁殖都会受到影响,甚至引起死亡。 是最易阻挠和限制生物生存的因素。
植被:一个地区全部植物群落的总体。
(1)群落的种类成分(组成)
环境条件愈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愈长,生物种的数目愈多, 群落的结构也愈复杂。
种类多样性导致群落稳定性原则 。
优势种:群落中个体数量多、生物量大、覆盖地面的程度也大 的生物。
建群种:优势种中的最优势者,即盖度最大、生物量也最大、 占有最大空间,并在建造群落、改造环境和在物质与能量交换 中作用最突出的生物种。
(六)生物之间的关系 主要有下列六种形式: 1、互助(原始合作):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或种群,
彼此均受到利益,它们并不须互相依赖,可以单独生存。
2、互惠(利)共生:两个不同物
种的有机体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在共同 的生活中互相依赖,均获得一定的利益, 但是彼此不能分开而单独地生存。
动物-植物互助
3、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并不
一、原核生物界 细菌和蓝藻。 细菌:单细胞微生物。按其营养方式可分为异养的、光自养的 和化能自养的三类。 蓝藻:一种细胞中无细胞核、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可进行光 合作用的自养生物,藻体多呈蓝绿色。 有机体有单细胞的、群体的和多细胞的丝状体等形态。 所有水体和湿润陆地环境。
真核生物:细胞中具有明显细胞核.
生物的适应性: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个体发育和行 为等与其生存的一定环境条件互相统一、彼此适合的现象。

生物与环境论文三篇8000字

生物与环境论文三篇8000字

生物与环境论文三篇8000字生物与环境论文篇一:摘要:森林砍伐后,动物丧失了生存环境,鸟类减少,天敌的制约作用减弱,危害农作物的昆虫数量就相互增加;为防治害虫,农民不得不施用农药,农药的频繁使用即对环境造成污染,又降低农产品的质量,甚至损害人体健康。

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他们的发生有着必然的联系,环境与生态相互牵制[1]关键词:环境与生态环境问题中的生态问题一环境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总和。

环境总是针对某一特定主体或中心而言的,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离开了这个主体或中心也就无所谓环境,因此环境只具有相对的意义。

在环境科学中,人类是主体,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体。

二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包括非生物和生物环境,前者如温度、可利用水、风,而后者包括同种或异种其他有机体。

[2]三环境生态学随着环境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人们对环境生态学的研究也在不断的深入,在不同时代,对环境生态学有不同的认识的定义。

环境生态学“主要研究污染物在以人类为中心的各个生态系统中的扩散、分配和富集过程等消长规律,以便对环境质量做出科学评价”,环境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与解决环境问题以及维护环境系统良性循环的科学。

[1]四环境问题中的生态问题1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药物、燃料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大量的工业原料。

生物多样性维护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并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人们依靠生态系统净化空气、水,并充腴土壤。

科学实验证明,生态系统中物种越丰富,它的创造力就越大。

自然界的所有生物都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

每一种物种的绝迹,都预示着很多物种即将面临死亡。

所以说生物的种类越多,生物的群体结构就越为复杂,从而生态环境就越为稳定。

动物生态学中的种群生态和群落生态

动物生态学中的种群生态和群落生态

动物生态学中的种群生态和群落生态动物生态学是研究动物和它们的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学科领域。

在动物生态学中,种群生态和群落生态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种群是指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地点出现的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

种群生态学是研究种群在生态系统内的生存、生长和繁殖特性、种群数量和分布、种群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种群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等方面的学科领域。

群落是指在同一地点出现的多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群落生态学是研究群落物种、生境类型和特征、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食物网、群落结构和生态过程等方面的学科领域。

种群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的目的是了解和解释种群的数量、繁殖力、移动和选择、数量恢复速度、繁殖制约因素和增长稳定性等生态方面的现象。

种群数量是种群生态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种群数量是指同一物种的个体总数。

它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资源的可用性、食物、栖息地、竞争和繁殖的成功等因素。

种群分布是指个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这可以通过对种群繁殖、死亡、迁移、移民和出生等过程的研究来确定。

种群增长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种群数量的变化。

种群增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许多因素,如繁殖、成功的幼仔养育、个体大小和体积、疾病、资源利用等因素。

种群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是指种群在环境变化下的适应性和响应性。

这些变化可以是环境中的污染、栖息地的破坏、物种的竞争和自然灾害等因素。

群落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的目的是探索群落的结构、功能、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食物网、物种间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物种的生境要求、生境类型和群落动态等方面的现象。

群落物种是指在一个地理区域内生活和生长的生物种群。

这些群体被归类为相同的生物种群,并且被已知的分类学分级标准所定义。

生境类型和特征是指群落所生存的固有条件和特征。

生境类型和特征对群落的分布、物种数量和多样性、食物链和多样性、群落结构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

食物网是指组成群落的物种之间的食物关系。

该食物关系跨越多种生物种群,包括小型有机物质、微生物、植被和动物等。

初一生物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相互作用

初一生物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相互作用

初一生物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相互作用生物生态系统是由各种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因素组成的,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地球上的生态平衡。

本文将探讨初一生物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相互作用。

一、生物生态系统的组成1. 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它由同一类生物种类组成的群体所构成。

例如,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包括树木、灌木、草丛以及它们所依附的其他生物。

2. 种群种群是指同一种生物个体在同一区域内的群体。

例如,在一个湖泊生态系统中,鱼类种群指的是同一种鱼的个体聚集在一起生活。

3. 生物个体生物个体是一个独立的生物生命体,可以是动物或植物。

生物个体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单位。

4. 非生物环境因素除了生物组成部分,生态系统还包括非生物环境因素,如土壤、水、空气和阳光等。

这些非生物环境因素对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和种群有着重要影响。

二、生物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1. 共生关系共生关系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相互依存和和谐共生的关系。

例如,蜜蜂和花朵之间存在着共生关系,蜜蜂通过采集花粉和花蜜为食,同时为花朵传粉,实现了双赢的局面。

2. 捕食关系捕食关系是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相互作用关系。

食物链和食物网就是捕食关系的体现。

动物A捕食动物B,而动物B又捕食动物C,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食物链。

食物网则是多个食物链相互交织而成的网络。

3. 竞争关系竞争关系是指不同物种之间为了获取生存资源而进行的斗争。

例如,森林中的树木之间进行阳光和养分的争夺,草原上的动物争夺有限的食物和领地资源等。

4. 共存关系共存关系是指不同物种在同一生态系统中共同存在而没有明显的损益。

例如,草原上的狼群和黄鼠狼群各自为了生存而猎食,但它们之间没有直接的竞争关系。

5. 生态位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独特位置和角色。

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具有差异性,它们通过利基分化实现了彼此之间的共存和相互作用。

总结起来,初一生物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生物群落、种群和生物个体,同时还包括非生物环境因素。

生物中的种群与群落

生物中的种群与群落

生物中的种群与群落在生物学中,种群与群落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种群是指同一物种在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内的所有个体的总和,而群落则是指不同物种在同一地理区域内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群体。

种群和群落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

一、种群种群是指生态环境中同一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一个种群通常由许多个体组成,它们具有相同的物种属性和遗传特征。

在种群中,个体之间存在着相互竞争、繁殖、遗传和演化等基本生态过程。

在种群中,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数量的动态变化非常重要。

种群的数量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的,包括环境因素、食物供应、天敌压力、生殖能力等。

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通常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如周期性循环、指数增长等。

种群还具有空间分布特点。

在一个特定地理区域内,种群的个体分布通常不是均匀的,而是呈现出一定的聚集性。

聚集性的形成和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个体聚集在一起有助于资源的利用和交流,并提高了个体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

二、群落群落是由多个物种在同一地理区域内共同生活,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群体。

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群落的结构和特征,包括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生态位等。

在群落中,物种之间存在着各种相互作用,如竞争、捕食、共生等。

这些相互作用对于群落的稳定性和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通过相互作用,不同物种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网络,共同维持着群落的生态功能和结构。

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物种多样性反映了群落中物种的数量和丰富度,越高的物种多样性意味着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越强。

三、种群与群落的关系种群和群落是生物学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一方面,种群是构成群落的基本单位,不同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群落的结构和功能。

种群数量和分布的动态变化直接影响着群落的稳定性和抵抗力。

另一方面,群落提供了种群生存繁衍的生态环境。

第七章: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第七章: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原始合作与共生,两物种相互有利的共居 关系彼此间有直接的营养物质交流,相互 依赖,相互依存。
✓双方获利为互利共生。地衣是藻类和真菌 的共生体。
✓偏利共生,共生中仅有一方有利成为偏利 共生,附生植物与被附生植物。
十、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生物的适应是指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机 能、个体发育和行为等特征与长期生存的 环境条件下相互统一、彼此适合的现象。
十一、生物的进化与繁殖策略
生物的进化和繁殖表现出对生物栖息环境 的适应。r-对策者和K-对策者。
r和K分别表示内禀增长率和环境负载量。
就气候而言, r多变、不确定、难以预测; K稳定、确定、可预测。
就死亡而言, r具有灾变性、无规律、非 密度制约; K有K幼体存 活率高
境中获取的营养物质转变为自身的组成物 质,并储存能量的变化过程。 异化作用(分解代谢),生物体把自身一 部分组成物质加以分解,释放其中的能量, 并把分解产物排出体外的变化过程。
同化作用的类型
同化作用的类型:自养型和异养型。 自养型,绿色植物直接从从外界环境摄取无机
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 并储存能量,维持生命活动的进行。 异养型,人和动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依 靠摄取外界环境中现有的有机物来维持生命活 动。 大多数细菌属于异养型。
植物界
是生物界中的一大类。一般有叶绿素,没有神 经,没有感觉。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中,阳光被叶子内的绿 色元素吸收,这一种绿色元素就是叶绿素。
神经是,把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传递给各个器 官,或把各个器官的兴奋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 的组织。由许多神经纤维构成。
感觉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对事物 个别属性的反映。
种子裸露外层没有果皮包被为裸子植物,种子 被果皮包被为被子植物。

自然地理学 第七章 生物与环境

自然地理学 第七章 生物与环境
一定的种类组成 优势种、建群种、伴生种
一定的群落外貌
植物长期受一定的环境综合影响所表现出 的生长形态(阔叶林与针叶林)
一定的群落结构 • 垂直结构:指群落的成层现象 • 水平结构:指群落的水平空间配置状况 • 生态结构:指群落的以层片为单元的三 维空间配置状况
第四节 生态系统
• 概念:一定空间内生物成分(生物群落) 和非生物成分(物理环境)通过物质循 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互相依赖而 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 尺度——海、陆;河、湖、山、林 • 特点——多层次性、开放性、反馈机能、
动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组成成分
非生物环境 生产者:能以简单的无机物制造有机物的自养生
物。 消费者:直接或间接以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为食
物的异养生物。植食动物与肉食动物 分解者:把动植物残体的复杂有机物分解为生产
—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接近 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范围,就成为其的限制因子。
※生态幅——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
广生态幅生物(杂食)与狭生态幅生物(单食)
植 物
阳 光
1、植物需要光合作用,故阳光对植物 的生理和分布起决定性作用
喜光植物
2、光对陆生植物分布的影响
喜阴植物
3、光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群落结构非常简单,通常仅1~2层,植 物多贴伏地面
三、 水域生态系统
淡水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
PICTURE
BACK
第七节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一、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三、全球生物多样性概况及受威胁现状 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 有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总称。

种群和群落

种群和群落

种群(population)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同时生活着的同种个体的集群,例如同一鱼塘内的鲤鱼或同一树林内的杨树。

population一词源于拉丁语populus,原意为人群,在昆虫学中译为虫口,分类学家译为居群,生态学家普遍译为种群。

群落
生物群落是指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

组成群落的各种生物种群不是任意地拼凑在一起的,而有规律组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一个稳定的群落。

如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种群是根据人们的需要组合在一起的,而不是由于他们的复杂的营养关系组合在一起,所以农田生态系统极不稳定,离开了人的因素就很容易被草年生态系统所替代。

生物群落有一定的生态环境,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有不同的生物群落。

生态环境越优越,组成群落的物种种类数量就越多,反之则越少。

任何群落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

构成群落的每个生物种群都需要一个较为特定的生态条件;在不同的结构层次上,有不同的生态条件,如光照强度、温度、湿度、食物和种类等。

所以群落中的每个种群都选择生活在群落中的具有适宜生态条件的结构层次上,就构成了群落的空间结构。

群落的结构有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之分。

群落的结构越复杂,对生态系统中的资源的利用就越充分,如森林生态系统对光能的利用率就比农田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高得多。

群落的结构越复杂,群落内部的生态位就越多,群落内部各种生物之间的竞争就相对不那么激烈,群落的结构也就相对稳定一些。

种群:1.太湖中所有的草鱼 4.浙江校园里所有的樟树 6.人口普查的调查对

群落:2.长江中左右的生物 3.天目山上的所有植物 5.杭州西溪湿地所有的生物。

种群和生物群落

种群和生物群落
《晏子春秋杂下之十》有云:“婴闻之: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 其实味不同。所然者何也?水土异也。” 它们的生存环境不同。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生活在自然界中的生物会受到温度、阳光、 水分、食物等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阳光,温度,空气,水,土壤等环境因素叫 非生物因素。
你还能举例说明环境中的非生物 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吗?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阳光
阳光能影响植物的_____ 形态 , 阴生叶大而 薄,阳生叶厚而小;
阳光能影响植物的 开花期 ,长日照植物如 牡丹夏季开花.短日照植物如菊花在秋季开花;
阳光影响动物的活动
夜行性动物
阳光还会影响动物的 发育 ,如蚜虫的发 育。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温度 温度对植物的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
水影响了植物的分布
生物间的关系:
种内互助 蚂蚁、蜜蜂的现象 种内关系 种内斗争 争夺食物、空间或配偶
群落中生物间的关系:
种内互助 蚂蚁、蜜蜂的现象 种内关系 种内斗争 争夺食物、空间或配偶
种间关系: 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
下列种间是哪类关系? 群落中生物间的关系:
互利共生
寄 生
捕食 寄 生
生物不仅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制 约的。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 一整体。
1.生物一方面受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如光、水、温度、食物、风 等的影响,而另一方面,生物的生命活动(包括人类的活动)又对 无机环境及其他生物造成一定的影响。
2.生物对生活环境的适应。现存的各种生物对其生活的环境都有 一定的适应性,即适应的普遍性。如仙人掌的叶刺、肉质茎对 干旱环境的适应;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叶的形态结构对光照强 度、水分蒸腾作用方面的适应;蚯蚓的形态结构特点对土壤穴 居生活的适应;极地狐和沙漠狐的体形等对环境温度的适应。 此外,更具典型意义的是生物的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 3.生物既要适应环境,又通过各自的活动影响环境。

第七章生物与环境 种群和生物群落_生物论文

第七章生物与环境 种群和生物群落_生物论文

种群和生物群落教学目标1.了解科群和生物群落是生态学研究的两个重要层次;了解种群的概念、特征和生物群落的结构、概念,以及种群和生物群落的关系。

2.通过了解种群和群落的概念,促使学生参与形成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提高形成概念和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能力。

通过了解种群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和群落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全面地、联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种群和群落的生态调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了解种群和群落的概念,使学生树立时空观念和变化发展、相互联系、统一整体等观点。

通过了解种群特征和群落结构,对学生进行适应、整体等生命科学观点教育,并注意联系人类种群对学生进行人口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1.种群的概念是本课题的重点。

生态学工作者为了研究方便,往往根据研究的需要,划定一定的空间范围,研究某时期种群的状况,因此,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种群就无从谈起。

学习种群概念时,必须强调种群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这是学习群落、生态系统的基础。

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具体形式,它是物种繁殖的单位,群落构成的单位,物种进化的单位。

在教学中,要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实例出发,进行种群概念的教学,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他们身边就存在具体的各种种群,而不是死背种群的概念。

2.种群的特征是本课题的难点。

说它是难点,就难在学生不善于将种群的各种特征与物种保护,农、林、牧、渔,人口等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去理解该理论在实践上的重要的指导作用。

将似乎空洞的理论用丰富材料充实起来,使之活化,才能化难为易。

3.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及其结构是学习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基础,而生态系统生态学又是生态学的核心内容,为学习生态系统生态学知识打好基础是十分重要的。

因此,生物群落的概念及其结构也是学习的重点,尤其是群落的概念。

群落不是一定空间内各种生物简单的集合,而是通过种内的斗争或互助,种间的共生、竞争、捕食等关系进行种内和种间的信息交流、能量的传递、物质的循环建立起的有机整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群和生物群落教学目标1.了解科群和生物群落是生态学研究的两个重要层次;了解种群的概念、特征和生物群落的结构、概念,以及种群和生物群落的关系。

2.通过了解种群和群落的概念,促使学生参与形成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提高形成概念和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能力。

通过了解种群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和群落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全面地、联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种群和群落的生态调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了解种群和群落的概念,使学生树立时空观念和变化发展、相互联系、统一整体等观点。

通过了解种群特征和群落结构,对学生进行适应、整体等生命科学观点教育,并注意联系人类种群对学生进行人口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1.种群的概念是本课题的重点。

生态学工作者为了研究方便,往往根据研究的需要,划定一定的空间范围,研究某时期种群的状况,因此,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种群就无从谈起。

学习种群概念时,必须强调种群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这是学习群落、生态系统的基础。

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具体形式,它是物种繁殖的单位,群落构成的单位,物种进化的单位。

在教学中,要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实例出发,进行种群概念的教学,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他们身边就存在具体的各种种群,而不是死背种群的概念。

2.种群的特征是本课题的难点。

说它是难点,就难在学生不善于将种群的各种特征与物种保护,农、林、牧、渔,人口等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去理解该理论在实践上的重要的指导作用。

将似乎空洞的理论用丰富材料充实起来,使之活化,才能化难为易。

3.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及其结构是学习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基础,而生态系统生态学又是生态学的核心内容,为学习生态系统生态学知识打好基础是十分重要的。

因此,生物群落的概念及其结构也是学习的重点,尤其是群落的概念。

群落不是一定空间内各种生物简单的集合,而是通过种内的斗争或互助,种间的共生、竞争、捕食等关系进行种内和种间的信息交流、能量的传递、物质的循环建立起的有机整体。

只有剖析一个典型的生物群落,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群落,万万不可以空谈群落的概念。

群落与种群是什么关系,在教学中也必须阐明。

可以说群落是占有一定空间的多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这些不同生物种群彼此相互作用,保证群落内的每一个生物种群都比单独存在时更加稳定。

教学过程设计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思路:本课题内容的教学严防空洞无物,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生态调查,使学生对种群和群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供典型的讨论素材,在学生充分讨论分析的基础上再进行归纳。

1.关于种群概念的教学。

种群的概念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得出。

然后可设问: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是否是一个种群?一片森林中全部的蛇是否是一个种群?以强化种群是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的正确认识。

教师应归纳出以下几点:(1)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

如:北京八一湖冬季有野鸭种群,就不能说什么季节都有野鸭种群。

(2)我们所见到的物种实际是种群,所以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具体形式。

在种群这个集合体内,个体之间可以自由繁殖后代,所以种群也是物种的繁殖单位。

同一种群内,基因可以自由交流,由于地理隔离或生殖隔离最终导致物种的变化,可见,种群也是物种的进化单位。

此外,种群也是群落的构成单位。

2.关于种群特征的教学。

种群的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是种群的基本特征。

在教学中要防止理论上的空谈,一定要结合具体物种的种群进行教学,这样做不但有利于对种群特征的理解,而且使学生认识到对种群特征的调查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如猫熊(即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为了保护这一珍稀物种,就要对某一保护区的猫熊进行种群调查,调查的内容就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种群特征,并依此对猫能种群的现状和未来做出科学的判断,以及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又如我国进行人口普查实际就是对我国人口种群特征的调查,并依此对我国人口的现状和未来做出科学的判断,以及制定应采取的人口政策。

在教学中还应注意和归纳的问题有:(l)种群的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都在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

而出生率和死亡率则
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

在讲种群这几个特征时,必须扣住它们之间的关系,不可将这几个种群特征割裂、孤立起来。

(2)年龄组成是种群的年龄结构。

这种结构可以是相对稳定的,也可以是不稳定的。

应让学生明确种群的年龄结构的表示方法是按年龄的高低自下而上排列,低年龄在下,高年龄在上。

幼体数为生殖前年龄;成体数为生殖年龄;老年个体数为生殖后年龄。

教学中可结合某些国家的年龄结构具体说明:如德国人口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瑞典人口年龄结构为稳定型;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种群的年龄结构提供了种群未来动态的信息,例如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为急剧增长型,人口还得持续增长几十年,直到2052年人口达到15.39亿的时候才会停止增长,其年龄结构才能转化为稳定型。

(3)根据不同物种的种群,具有不同的性别比例,种群可分为三种类型:雄多于雌;雌雄相当;雌多于雄。

在教学中必须强调:“种群的性别比例是指具有生殖能力的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否则雄多于雌的性别比例类型就无法理解。

蜜蜂是社会性昆虫,工蜂和蜂王为雌性,在数量上远远超过雄蜂,但由于工蜂无生殖能力,所以蜜蜂种群仍然是雄多于雌。

在教学中要列出一系列的具体种群,让学生分析雌雄比例情况,然后再归纳出种群性别比例的三种情况。

最后应强调多数生物种群雌雄之比接近1:1。

但是出生的时候往往雄多于雌,到了老年期组雌又多于雄,如糜鹿。

人类也是如此,男婴一般多于女婴。

由于男性死亡率高,到了老年期组时女性会多于男性。

(4)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密度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图7-2)。

迁出出生
种群密度
死亡迁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