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奇霉素等抗生素在小儿支原体肺炎感染中的疗效对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奇霉素等抗生素在小儿支原体肺炎感染中的疗效对比

目的探讨研究阿奇霉素等抗生素在小儿支原体肺炎感染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4月~2011年2月收治的小儿肺炎支原体患儿152例,将其分成两组进行治疗并对比其效果。结果使用阿奇霉素的研究组在痊愈、有效例数、总有效率方面均高于对照组,且具备统计学差异;在喘鸣、咳嗽、肺部啰音的平均消失时间方面,研究组显著少于对照组,并具备统计学差异;不良反应方面主要包括胃肠道反应、注射部位局部反应以及皮疹、肝功能异常等方面,总不良反应率方面对照组为32.9%,显著高于研究组的13.2%。结论阿奇霉素具有胃肠道及肝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少,患儿依从性好,使用便捷无需皮试,用药时间短、治疗效果显著等优势。

标签:肺炎支原体;抗生素;阿奇霉素;感染

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伴肺炎。肺炎支原体是介于细菌和病毒间已知能独立存活的最小病原微生物,作为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之一,其所引发的肺炎往往具有临床表现多样化,且往往伴有肺外并发症,因此存在误诊的可能[1]。对于低龄儿童来说,支原体肺炎属于儿童呼吸系统常见疾病,多发于2~10周岁儿童,且由于其所致肺炎临床表现症状严重程度不一致,同时伴有肺外症状,且因低龄人群并不能进行完全无障碍的沟通,易导致误诊,而延误治疗,给患儿造成伤害[2]。近年来,肺炎支原体肺炎在小儿中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往往造成小范围流行。临床研究表明,支原体往往会对呼吸道、泌尿、生殖黏膜及关节等部位或器官进行波及,且经过空气媒介传播导致感染。而支原体肺炎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表现较为敏感,临床上往往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进行治疗。而阿奇霉素(Azithromycin)的抗菌谱与其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相同,但对于各种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的抗菌效果则明显差于红霉素,对消化球菌、消化链球菌、类杆菌属和脆弱类杆菌的抗菌作用与红霉素相似,同时对于细胞内的病原体例如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等的抗菌作用也相似于红霉素[3]。临床上主要将阿奇霉素应用于因敏感菌所导致的呼吸道、皮肤软组织感染,以及衣原体所导致的传播类疾病。为探讨研究阿奇霉素等抗生素在小儿支原体肺炎感染中的作用,本文选择本院2009年4月~2011年2月收治的小儿肺炎支原体患儿152例,将其分组治疗并对比其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9年4月~2011年2月收治的小儿肺炎支原体患儿152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84例,女性68例,患儿的年龄区间为10个月~10周岁,平均年龄(4.9±1.1)岁,其中包括年龄小于3岁的患儿为54例(35.5%),大于3岁的患儿为98例(64.5%)。患儿从发病到入院就诊间隔时间为2~31 d,平均间隔时间为(12.9±5.1)d。

所有患儿均参照教材标准确诊为支原体肺炎,且经实验室检查证实肺炎支原体特异性抗体显示阳性。所有患儿均伴有不同的呼吸系统症状,主要包括咳嗽、发热、刺激性干咳、咳痰、呼吸急促、肺部湿啰音、喘鸣音、咽喉及胸部疼痛。79例存在肺外并发症,主要包括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以及皮肤系统的症状表现。同时符合如下纳入标准:(1)均为本院初诊无转院患

儿;(2)在入院前7 d内未用过大环内酯类或氟喹诺酮类药物;(3)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X线胸片以及病原学检查,符合支原体肺炎诊断标准;(4)患儿无其他严重并发症、肝脏疾病或肝功能异常;(5)均无大环内酯类过敏史。

将152例患儿按照分层随机法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各76例,分别予以不同抗生素治疗。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临床症状、体征、肺外并发症等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治疗方式

对照组76例给予红霉素治疗方案:予以红霉素静脉滴注,每日20~30 mg/kg,分2~3次静滴;同时予以口服红霉素每日每公斤体重用量30~40 mg,每日2次应用,以12~16 d作为1个疗程。

研究组76例患儿选择阿奇霉素治疗方案:选择阿奇霉素口服,每日每公斤体重用量10 mg,每日1次应用。每3天为1个疗程,间隔5 d后开始第2个疗程。每组患儿视情况进行不超过3个疗程的阿奇霉素治疗。

两组患儿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均进行止咳、平喘、祛痰及退热等肺炎基本临床治疗方案。

1.3 疗效判定

1.3.1 检测方法目前进行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MP分离培养、冷凝集试验、血清抗体检测等。考虑到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单等优势,本研究最终选择了MP—IgM抗体检测,同时为提高检出率结合冷凝集试验进行。

1.3.2 疗效分类依照卫生部2004年8月所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相应内容,将治疗效果分为如下四类。(1)痊愈:经治疗后,患儿再无显著临床症状及体征,经MP—IgM、冷凝集与痰液结果显示均为阴性,体温恢复正常水平;(2)显效:经治疗后患儿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均呈现显著缓解,体温接近正常水平;(3)有效:经治疗后患儿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有所缓解,但未达到显效水平,体温较治疗前有所降低,但距正常水平有一定距离;(4)无效:患儿在规定疗程内临床体征及症状无显著好转,甚至有所恶化。总有效率=(总例数—无效)/总例数×100%。

1.3.3 效果对比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时间进行对比,主要包括喘鸣、咳嗽、肺部啰音的平均消失时间。同时对两组患儿间的不良反应发生例次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全部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进行分析,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相关性采用秩相关分析,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的疗效对比

对照组与研究组患儿的效果对比见表1,可见研究组在痊愈、有效例数、总有效率方面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表1 研究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对比[n(%)]

2.2 两组患儿间临床效果的对比

两组患儿间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时间的对比见表2。在喘鸣、咳嗽、肺部啰音的平均消失时间方面,研究组显著少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不良反应方面主要包括胃肠道反应、注射部位局部反应以及皮疹、肝功能异常等方面,总不良反应率方面对照组为32.9%,显著高于研究组的13.2%(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