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故都的秋》教学课件
《故都的秋》ppt课件
秋槐落蕊图
北国的槐树也可以勾起郁达夫对秋意 的联想,尤其是槐树的落蕊,没有声音, 没有气味,只有“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 触觉,另外槐树下扫帚的丝纹也会想到落 寞,这或许就是“悲凉”的意味。
秋蝉残鸣图
北平的秋蝉到处都有,是“家虫”,因 此他们的衰弱的残声也到处都是,于普通 北平的百姓来说,那就是秋的象征,那就 是他们秋天的再平常不过的生活,以动衬 静,这也是“静”的特点。
3.郁达夫也感染上了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
三、走进作者,了解背景
• 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 17日),男,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 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 命烈士。曾留学日本,毕业于名古屋第 八高等学校(现名古屋大学)和东京帝 国大学(现东京大学)。
• 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 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 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 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 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
作者将南国之秋与故都的秋进行对比,突出了故都秋的 “清”“静”“悲凉”,运用“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 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的比喻,突出了故都秋的味烈、 味深、味浓、味久。将外国对秋天的感受与中国文人学士对于 秋天的感受进行对比,加深秋给人的“深沉、幽远、严厉、萧 索”感觉。
描绘了秋院清晨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声图、秋雨话凉图、 秋果奇景图。运用视听、触觉、俯仰、动静、颜色、对话、联 想和想象,描绘了一幅幅生动形象又极富感染力的故都秋景图。
14.1故都的秋/郁达夫
肆
的激 热发 情在
自 然 中 感 受 生 活
学习目标
叁
力陶 ,冶 培性 养情 写, 作提 能高 力审
美 能
14.1《故都的秋》课件(共22张PPT)
三、细读文本,揣摩情感赏析下列句子,品味其精妙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 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 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 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 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事而也足以招来蝴蝶呀!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 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 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 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 不愧杀!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 自然。从它里面说,它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 菜圃与农村。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大概把“南”字变个“西”或“北”,也没有多少了不得的吧。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者只有在北 平能享受一点清福了。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2024版《故都的秋》郁达夫ppt课件
《故都的秋》郁达夫ppt 课件目录•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文本解读与赏析•艺术手法与风格特点探讨•主题思想阐释及价值意义挖掘•知识拓展:其他类似作品欣赏与比较•课堂互动环节01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郁达夫生平及文学成就生平简介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文学成就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他的文学作品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著称,被誉为“自传体小说”的奠基人。
《故都的秋》创作背景创作时间《故都的秋》写于1934年8月,是郁达夫应上海《人间世》杂志之邀而作的一篇散文。
创作地点当时郁达夫正在北平(今北京)生活,对北平的秋天有着深刻的感受,因此写下了这篇散文。
社会文化背景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社会文化也处于变革之中,新文化运动正在兴起,各种新思想、新观念不断涌现。
同时,传统文化也受到了冲击和挑战。
政治背景20世纪30年代,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时期,国内政治局势动荡不安,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侵略。
文学背景在文学领域,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他们关注社会现实,反映人民心声,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时代背景: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状况02文本解读与赏析开篇对故都秋天的总体印象。
主体详细描绘秋天的各种景象。
•结尾:对秋天的深情告别,抒发乡愁。
01020304写作特点情感深沉,语言优美。
运用大量的意象和比喻。
结合个人经历,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秋天景象落叶纷纷,秋风萧瑟。
寒蝉凄切,秋雨绵绵。
果实成熟,秋收时节。
象征意义秋天的萧瑟象征着岁月的无情和生命的短暂。
01秋天的成熟象征着人生的经历和成长。
02秋天的收获象征着劳动的果实和生活的希望。
乡愁情感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思念。
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追忆。
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热爱和留恋。
怀旧情感表达通过描绘故乡的秋天景象,唤起读者的怀旧情感。
运用感人的语言和细腻的笔触,表达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故都的秋》ppt课件23张
参考板书
北国之秋——南国之秋 本体——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
比
黄酒 味柔 —— 白干 味烈
喻
稀饭 味浅 —— 馍馍 味深
喻 体
鲈鱼 味清 ——大蟹 味浓
味
黄犬 范围小——骆驼 范围广
对比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烘托 南国之秋:慢、润、淡
4、相当于文本中记叙、抒情的文字,第12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 有何用意?找出段落中的表达作者主旨的句子。
2、文章的标题是“故都的秋”,为何要写“江南之秋” 呢?采用了怎样写法?
写江南之秋与故都的秋形成对比,以江南之秋反衬北国之秋的特色, 突出北国之秋更有味,有意境,有姿态,表达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 热爱与向往之情。 对比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南国之秋:慢、润、淡
3、阅读文本13段,思考这一段语言有什么特点?采用了哪些修 辞手法?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眼中的故都的秋秋意特别清、特别 静、特别悲凉,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现实的苦闷和难以言讲的 寂寞这样的心境的真实流露。 故都的秋景原本无感情的景物染上了浓重的主观色彩,内外 和谐。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产生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诗情画意。
活动三:再度赏析
1、阅读文本第二段,思考作者在第二段写了“江南之秋” 的什么特点?(用原文语句回答)给人的感受是什么?
秋槐落蕊
请同学们找出所写之人、事、物、景 标出表现情感的词语,注意一些动词 形容词。从中体味作者的情感。
像花而又不是花
“铺得 ”
“
,声音也没有”“极 极ຫໍສະໝຸດ 落蕊、“一条条”“ ”“清闲”
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
的”
有点儿落寞 深沉
秋蝉残嘶
请同学们找出有关写“秋蝉”文字, 从中体味作者的情感。
《故都的秋》优秀课件PPT课件
结合实际
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 观察秋天景色,体验秋天氛围, 更好地理解《故都的秋》中所描 绘的秋天景色和所表达的情感。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4
故都的秋的影响与评价
故都的秋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01
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散文的代表 作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散文的 里程碑。
02
故都的秋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 位,被广泛认为是现代散文的经 典之一,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故都的秋对后世的影响
故都的秋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 要的影响,许多作家都受到了它的启 发和影响。
故都的秋的主题思想
01
02
03
对故乡的眷恋
通过对故都秋景的描绘, 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深的 眷恋之情。
对生命的感慨
通过对秋天特有的景物和 氛围的描绘,表达了作者 对生命无常和短暂的感慨。
对自然的敬畏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 赞美,表达了作者对大自 然的敬畏之情。
故都的秋的修辞手法
比喻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如“像 喇叭一样的牵牛花”、“像橄榄一样 的枣子树”,使描绘的景物更加生动 形象。
故都的秋的背景
• 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的作品,创作于1934年。 当时中国正处于动荡时期,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故 都的秋通过描绘北平秋天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故土的眷恋和 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故都的秋的作者介绍
• 郁达夫(1896-1945),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浙江富阳人。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 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影响了许多后来的作家。郁达夫的作品涉及小说、散文、随笔、翻译及长篇小说都有深远的影响。
1.《故都的秋》--郁达夫PPT教学课件(图文课件分享)
教学过程
其余四幅图面的景物如何体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为什么在课文第12段中要插入一段议论古今中 外写秋诗文的文字? 从内容上看,作者主要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方面表现“故都”的可爱, 插入议论,丰富了内容,拓宽了视野,给读者全新的感受。 从行文章法上看,这里宕开一笔,纵横议论,显示行文思路的开阔,显示文 采的灵秀,章法更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 从情感主旨上看,尽管肤色、语言、地域不同,但是人们对秋的情感是相同 的。对此,中国人感情最浓,体验最深,表达最绝,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故都的秋》彰显了怎样的人文精神?
报告表示,下周市场的关注焦点将集中于美国8月非农数据,投资者将从下周公布的一系列美国经济数据中寻找美联储(FED)将于何时加息的线索。同时,预期欧洲央行(ECB)行长德拉吉讲话将更加偏向鸽派,因目前欧元区通胀率仍存有下行风险,并称欧元/美元下周走势偏向下行。2018年对于外汇交易员和投资者来说是充满挑战的一年,澳新银行预计 在某些时候一定是无中生有索菲·阿蒙森正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她和乔安娜走了第一段路。他们一直在讨论机器人。乔安娜认为人脑就像一台先进的计算机。苏菲不确定她是否同意。一个人肯定不仅仅是一件硬件吗?到了超市,他们就分道扬镳了。索菲住在一个广阔郊区的郊区,上学的路程几乎是乔安娜的两倍。在她的花园之外没有其他房子,这让 她的房子仿佛位于世界的尽头。这就是树林开始的地方。她转过拐角进入 Clover Close。在路的尽头有一个急弯,被称为船长弯。除了周末,人们很少走这条路。那是五月初。在一些花园里,果树被密密麻麻的水仙花簇拥着。桦树已经长出了淡绿色的叶子。一年中的这个时候,一切都爆发了,真是太了不起了!是什么让这片巨大的绿色植被在温暖 的时候从死地上冒出来,最后的雪消失了?当索菲打开她的花园大门时,她看了看邮箱。通常会有很多垃圾邮件和一些给她妈妈的大信封,在她去她的房间开始她的家庭作业之前,一堆堆放在厨房的桌子上。时不时会有银行寄给她父亲的几封信,但那时他不是一个正常的父亲。苏菲的父亲是一艘大型油轮的船长,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不在身边。在他 在家的那几周里,他会在屋子里走来走去,为索菲和她的母亲营造温馨舒适的环境。但是当他在海上时,他似乎很遥远。邮箱里只有一封信——是写给苏菲的。白色信封上写着:“Sophie Amundsen, 3 Clover Close。”这就是全部了;它没有说它来自谁。上面也没有邮票。索菲一关上身后的门,就打开了信封。里面只有一张不大于信封的纸条。上面 写着:你是谁?没有别的,只有三个字,手写的,后面跟着一个大大的问号。她又看了看信封。这封信绝对是给她的。谁能把它丢进邮箱?苏菲让自己迅速进入红房子。和往常一样,她的猫 Sherekan 设法从灌木丛中溜了出来,跳到前面的台阶上,然后在她身后关上门之前溜进了门。每当索菲的妈妈心情不好时,她就会把他们住的房子称为动物园。 动物园是动物的集合。索菲当然有一个,并且对它非常满意。它始于三条金鱼:金顶、小红帽和黑杰克。接下来,她得到了两只鹦鹉,分别是 Smitt 和 Smule,然后是乌龟 Govinda,最后是果酱猫 Sherekan。这些都是给她的,以弥补她母亲直到下午晚些时候才下班回家的事实,而她的父亲又那么远,航行到世界各地。索菲把她的书包扔在地板上, 为谢里坎准备了一碗猫粮。然后她坐在厨房的凳子上,手里拿着那封神秘的信。你是谁?她不知道。她当然是苏菲·阿蒙森,但那是谁?她还没有真正弄明白——还没有。如果给她取了一个不同的名字怎么办?例如安妮·克努森。那么她会是别人吗?她忽然想起,爸爸原本要她叫利勒摩。索菲试图想象自己握手并介绍自己为利勒莫尔·阿蒙森,但似 乎一切都错了。不断自我介绍的人是另外一个人。她跳起来,手里拿着那封陌生的信进了浴室。她站在镜子前,凝视着自己的眼睛。“我是索菲·阿蒙森,”她说。镜子里的女孩没有反应,只是抽搐了一下。无论苏菲做什么,她都完全一样。索菲试图用闪电般的动作击败她的倒影,但另一个女孩也同样快。“你是谁?”苏菲问道。对此,她也没有得 到任何回应,只是一时之间有些困惑,不知道是她还是她的倒影提出了这个问题苏菲将食指按在镜子前的鼻子上,说道:“你就是我。”没有得到答案,她转过头来:“我是你。”苏菲·阿蒙森经常对自己的外表不满意。她经常被告知她有一双漂亮的杏仁形眼睛,但这可能只是人们所说的,因为她的鼻子太小,嘴巴有点太大。而且她的耳朵离眼睛太 近了。最糟糕的是她的直发,这是不可能的。有时,在克劳德·德彪西 (Claude Debussy) 的一段音乐之后,她的父亲会抚摸她的头发并称她为“亚麻色头发的女孩”。对他来说没关系,他并没有注定要留着这头黑直的头发。摩丝和定型凝胶对苏菲的头发都没有丝毫影响。有时她觉得自己长得丑,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出生时就畸形了。她的母亲总是 继续谈论她辛苦的工作。但这真的决定了你的外表吗?她不知道自己是谁,这不是很奇怪吗?不让她对自己的容貌发表任何意见,这不是不合理的吗?她的容貌刚刚倾倒在她身上。她可以选择自己的朋友,但她肯定没有选择自己。她甚至没有选择做人。什么是人类?苏菲再次抬头看着镜子里的女孩。“我想我会上楼做我的生物作业,”她几乎是歉意 地说。一旦她在大厅里,她想,不,我宁愿去花园里。“小猫,小猫,小猫!”索菲把猫追到门口,关上了身后的前门。当她手里拿着那封神秘的信站在外面的碎石路上,最奇怪的感觉涌上心头。她感觉自己就像一个突然被魔杖挥动而复活的洋娃娃。此刻身在世间,在奇妙的冒险中四处游荡,是不是很了不起!Sherekan 轻轻跃过砾石,滑入一丛密 密麻麻的红醋栗灌木丛中。一只活猫,从白色的胡须到光滑身体末端的抽搐尾巴都充满活力。它也在花园里,但几乎不像苏菲那样意识到它。当索菲开始考虑活着时,她开始意识到她不会永远活着。我现在在这个世界上,她想,但总有一天我会离开。死后有没有生命?这是猫很高兴没有意识到的另一个问题。索菲的祖母不久就去世了。六个多月以来 ,索菲每天都想念她。这样的生活不得不结束是多么不公平啊!苏菲站在碎石路上思考着。她试图更加努力地想活着,以忘记她不会永远活着。但这是不可能的。她现在一专心活下去,死的念头也随之涌上心头。反过来,同样的事情发生了:只有通过唤起有朝一日死去的强烈感觉,她才能体会到活着是多么美好。她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不停地翻来 覆去。硬币的一面变得越大越清晰,另一面也变得越大越清晰。她想,你不能在没有意识到你必须死的情况下体验活着。但同样不可能意识到你必须死而不去想活着是多么令人难以置信的神奇。苏菲记得奶奶在医生告诉她生病的那天说过类似的话。 “直到现在我才意识到生活是多么丰富,”她说。大多数人在了解活着是多么美好的礼物之前不得不 生病是多么悲惨。否则,他们必须在邮箱中找到一封神秘的信件!或许她应该去看看有没有更多的信件到达。苏菲赶紧走到门口,看着绿色的邮箱里面。她惊讶地发现里面还有一个白色的信封,和第一个一模一样。可她拿到第一个信封的时候,邮箱肯定是空的!这个信封上也有她的名字。她把它撕开,取出一张和第一张一样大小的纸条。世界从哪里 来?它说。我不知道,索菲想。肯定没有人真正知道。然而——索菲认为这是一个公平的问题。她有生以来第一次觉得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而不去问它来自哪里是不对的。神秘的字母让苏菲头晕目眩。她决定去书房坐坐。书房是索菲的绝密藏身之处。当她非常生气、非常痛苦或非常高兴时,她就会去那里。今天,她简直是一头雾水。* * *红房子周围 是一个大花园,花园里有许多花坛、果树丛、各种果树、一个带滑翔机的宽敞草坪和一个小凉亭,这是爷爷在几周后失去第一个孩子时为奶奶建造的出生于。孩子的名字叫玛丽。她的墓碑上写着:“我们的小玛丽来了,打了招呼,又走了。”在所有覆盆子灌木后面的花园角落里,有一片茂密的灌木丛,那里既不会长出花朵,也不会长出浆果。其实, 那是曾经划过树林边界的旧篱笆,但因为二十年没有人修剪它,它已经长成了一团乱七八糟的,无法穿透的东西。奶奶常说,在战争期间,当鸡在花园里自由放养时,树篱使狐狸更难带走鸡。对苏菲以外的所有人来说,旧篱笆和花园另一端的兔子窝一样没用。但这只是因为他们没有发现苏菲的秘密。苏菲从记事起就知道树篱上的小洞。当她爬过它时 ,她进入了灌木丛之间的一个大洞。它就像一个小房子。她知道没有人会在那里找到她。索菲抓着手里的两个信封,跑过花园,四肢着地蹲下,爬过树篱。巢穴高得几乎可以让她直立,但今天她坐在一丛多节的树根上。从那里她可以透过树枝和树叶之间的小窥视孔向外看。虽然没有一个洞比一枚小硬币大,但她可以很好地看到整个花园。小时候,她 觉得看着父母在树林里寻找她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索菲一直认为花园是一个自己的世界。每次她在圣经中听到伊甸园,都让她想起坐在书房里,审视自己的小天堂。世界从哪里来?她一点儿想法也没有。苏菲知道,世界只是太空中的一个小行星。但空间从何而来?有可能空间一直存在,这样她也不需要去弄清楚它是从哪里来的。但是任何东西都可 能一直存在吗?她内心深处的某种东西反对这个想法。难道所有存在的东西都一定有一个开始?所以空间一定是在某个时候从别的东西中创造出来的。但是,如果空间来自其他东西,那么其他东西也一定来自其他东西。索菲觉得她只是推迟了这个问题。在某些时候,一定有什么东西来自。
《故都的秋》ppt课件完美版
赏析本文写作特色
情景交融 用中国古典诗词融情于景、以景显情的
手法,创造意象真切典型、情味含蓄隽永的 “意境”。(3-11) 虚实相生
用中国古典诗词以虚衬实、运虚入实的 手法,在正面写景抒情之外,运用侧面烘托、 对比联想、议论深化的表现手法开拓或升华 意境的思想情感内涵。(2、12、13) 此外,语言明白晓畅,简洁清丽,似淡实腴,修辞 自然而讲究。
7、列出文章结构图,文章的主旨,写作特色是什么?
初读感知
故都 的 秋
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表明描写的地点
含深切的眷恋之 意,也暗含着一种 文化底蕴。
确定描写的内容
因“故都”的修 饰而被赋予了厚 重的人文色彩
解题:
“故都”二字意味着北平不再是垂拱天下的政 治中心,亦非京都繁华之地,但却是拥有数百 年辉煌的历史文化的旧都。
“故都”与“秋”所组合的标题,既让人肃然 感受到故都的苍凉和凄清,也会很自然地读出 作者心中对这座历史名城的珍爱、赞叹及深情 的眷恋和向往。
划分层次段落
一、总起 (1-2)
从记叙和议论两方 面记叙故都纷繁多 彩的秋天景象,赞 美北国之秋。
三、总括 (1314)
总写作者对北国、 江南之秋的不同感 受,表达对北国之 秋的向往之情。
让我们来学学元代的马致远,写曲《天 净沙·秋思》怎么样?
《天净沙·秋思》 (原文)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
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 (仿写)
破屋浓茶小院, 漏光鸽声碧天,秋
草蓝朵残垣。 槐蕊铺地, 落寞人在故都。
仿句练习 秋,在小院中低矮的破屋内外, ———————, ———————. 在秋蝉的每一声残叫里, 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
《故都的秋》ppt课件25张
作业
在故都里,我们见识了郁达夫 眼中“清、静、悲凉”的秋。 那么你眼中的秋又是怎么样的 呢?请以记叙文的方式,写一 篇500字的小作文。
谢 谢 观 看
淡绿微黄 色彩饱和度低
清
清秋
写景角度 感官角度、色彩角度
分析完这五幅秋景图,思考一下为什么作者不写名胜古迹,而要详写 这些景色呢?
名胜古迹中作者所欣赏的也是一些平常的自然 景观,而这几幅秋景图中的景物取材于大自然, 甚至随处可见,所以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更能 表现秋的色、秋的声、秋的味,也反映了作者热 爱自然、亲近自然的审美品味。
作者既然写了故都的秋,为何还要写江南的秋呢?
以江南的秋烘托对比北方的秋,衬托北方秋天的醇厚、浓郁
思考文中那些自然段描写了“故都的秋天”,写了秋天的什么?试用几个简 洁的词语概括。
秋院清晨(3)
秋槐落蕊(4)
秋蝉残鸣(5)
秋雨话凉(6-9)
秋日胜果(10)
这五幅秋景图是如何表现故都的秋中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的?请同学们阅读第三段,进 行赏析。
饱尝了人生的愁苦和哀痛。
故都的秋具有怎样的特点,让郁达夫如此怀念?(试看找出课文中最简洁的能够概括故都 秋天特点的句子)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清、静、悲凉
奠定全文的基调和底色
文中除了故都的秋,还有没有描写了其他地方的秋呢? 请读1、2自然段,找找作者眼中其他地方的秋的特点。
江南的秋:慢、润、淡
2.课文最后两节作家采用了什么手法?
第12节,承接上文,呼应开头,同时采用了一组鲜明的 对比,说明北国之秋味烈、味深、味浓、味久,南国之秋 味润、味浅、味淡、味短。
最后一节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和向往之 情。
《故都的秋课件》课件
PART 03
故都的秋的赏析
语言特色
总结词
清新自然、质朴典雅
详细描述
文章语言平实,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却能准确传达出作者的情感和心境。同时 ,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北京方言和俚语,使得语言更加贴近生活,富有地方特色 。
情感表达
总结词
深沉、含蓄、内敛
详细描述
文章的情感表达非常内敛,没有过多的直接抒情,而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叙述来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天的怀念和 眷恋之情。这种情感表达方式使得文章情感更加深沉、含蓄,更能打动人心。
2023-2026
ONE
KEEP VIEW
《故都的秋》课件
REPORTING
CATALOGUE
目 录
• 课程介绍 • 故都的秋概述 • 故都的秋的赏析 • 故都的秋的影响 • 故都的秋的实践应用
PART 01
课程介绍
课程背景
时代背景
文学背景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正经历着深重 的民族危机,许多知识分子在寻找救 国之路。
中国现代散文在20世纪30年代取得了 巨大的发展,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是其代表作品之一。
个人背景
郁达夫在创作《故都的秋》时,正流 亡在杭州,面对国家的苦难和个人的 困境,他通过描绘北平的秋天来表达 自己的情感。
教学目标
01
02
03
04
知识目标
了解郁达夫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掌握现代散文的基本特点。
秋天之中。
02
情感真挚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情感真挚动人
。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郁达夫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文章具有强
烈的感染力。
03
思想深刻
《故都的秋》ppt课件28张
南国之秋 比不上 北国之秋
紧扣画面
作者在课文中描写了几幅故都 秋景图? 请进行概括并分析。
紧扣景物
秋晨小院图
秋蝉嘶叫图
秋日盛果图
秋槐落蕊图
秋雨话凉图
一椽破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秋
晨
碧绿的天色
小
驯鸽的飞声
院
牵牛花的蓝朵
图
尖细且长的秋草
秋槐落蕊图
视觉形象:“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 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 地。”
触觉形象:“脚踏上去,声音也没 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 极微细及柔软的触觉。”
丛林。
PART 02
第二部分
捕捉文眼
重点字词
潭柘(zhè)寺
萧索
一椽(chuán)
譬(pì)如
平平仄仄(zè)
廿(niàn)四桥
颓(tuí)废
混(hùn)混沌沌 (dùn) )
捕捉文眼
本文有一句话概括了故都的 秋的总体特点,这就是本文 的文眼,请找到它并朗读。
请对文眼句子进行品析。
捕捉文眼
1.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 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谢谢观看!
2.① 先说“清”“静”,再说“悲凉, 由景到情,由客观到主观,符合认识 规律; ② “悲凉”放在“清”“静”之后, 带有总结意味; ③ “特别地”强调作者笔下的故都的 秋的与众不同。
PART 03
第三部分 紧扣画面
思路与结构
总写
分分写写 总写 总写
对北国之秋 的感受,抒 发向往之情。
秋晨 秋槐 秋蝉 秋雨 秋果
秋蝉嘶叫图
运用了怎样的景物描写方法? 写秋蝉的目的何在?
“衰弱”“啼唱”运用拟人手法; “嘶叫”运用听觉描写。 写秋蝉是为了用南国秋天的蝉鸣反 衬北国秋蝉啼鸣的特点,表达作者 对故都之秋的向往、眷恋之情。
郁达夫《故都的秋》实用PPT课件课件
抒发乡愁、怀旧情感表达
01
对家乡亲人和友人的思念。
02
怀旧情感表达
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留恋。
03
抒发乡愁、怀旧情感表达
对逝去岁月的无奈和感伤。 对社会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感慨。
03
艺术手法与风格特点探讨
细腻入微的自然描绘技巧
精细的笔触
郁达夫运用细腻的笔触,将故都秋天的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 ,如“黄叶”、“秋蝉”、“秋雨”等元素的刻画,都表现 出作者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和深厚感情。
时代背景: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状况
社会动荡
20世纪30年代,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时期,国内政治局势动荡不安,民族危机 日益深重。
文化思潮
在文化领域,新文化运动正在深入开展,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为文学创作提 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同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也为作家们提供了广阔 的创作空间。
02
通过问题解答,促进课堂互动和交流,提高学生的阅 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
作品中对自然美的细腻描绘和对传统文 化的继承,有助于唤起人们对自然和文
化的敬畏之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故都的秋》作为一部经典文学作品, 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具 有重要意义。通过学习和欣赏该作品, 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
追求。
05
知识拓展:其他类似作品欣赏与比较
类似主题作品推荐及欣赏
通过细腻入微的自然描绘,体 现了传统美学中“天人合一” 的思想,将自然与人的情感融 为一体。
作品中对秋天景色的描绘,传 承了中国古代文学中“悲秋” 的主题,同时又注入了现代人 的情感体验。
当代社会下《故都的秋》价值意义
在当代社会,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人们 离乡背井的现象日益普遍,《故都的秋》 所表达的乡愁情感具有广泛的共鸣价值。
《故都的秋》ppt课件44张
◆赏析第13段:“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 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南国的秋
对比 比喻 突显北国之秋的浓郁隽永 北国的秋
甘甜可口,回味不永 黄酒 白干 清香后劲足如秋之内蕴
写出环境的清、静、悲凉,作者又用有着京腔京调 的平民来丰富自然风物,用这落寞和感伤的京味来 烘托“清”“静”“悲凉”的北国秋味,反映了作 者心中隐含着的对故都的深厚情感。
秋果奇景图
赏析图画五 如何体现“清、静、悲凉”?
“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
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在小椭圆形的细 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 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是作者对生命衰亡的 体味,渲染出了北国之秋的萧瑟、悲凉,以动衬静, 牵动作者心魂,加“浓”了秋味。
引秋蝉入景与全文感情基调和谐。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 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 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 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 里的家虫。”
探
阅读3——11段,请用四个字的词语概括出这五幅故都秋天的画面。
究
秋院晨景 图(3)
秋槐落蕊 图(4)
秋蝉残鸣 图(5)
秋雨话凉图 (6-10)
秋果奇景 图(11)
秋院晨景图
赏析图画一
①碧绿的天色、青天、牵牛花的蓝朵;蓝色 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秋色:冷色调,清冷之感
②西山的虫唱、潭柘寺的钟声、驯鸽的飞声
《故都的秋》ppt课件36张
1934年的郁达夫
郁达夫与孙荃(原配) 郁达夫与夫人王映霞
情 以以 景 景情 交 显驭 融 情景
浑然一体
六、说板书设计
秋槐图
秋院图
故都的秋
秋蝉图
秋雨图 秋枣图 清、静、悲凉(情景交融)
本课小结
(1)品味了郁达夫眼中和心中的故都的秋的清、静、悲 凉,感悟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向往与眷恋,以及作者 流露出的忧郁、孤独、落寞、悲凉的心境。 (2)了解了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作 技巧与对比的修辞手法。 (3)体会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4)学习了鉴赏写景散文的方法:①展开想象进入意境 ,把握情与景的关系,尤其注意品味景物所含的主观 色彩。②结合作者个人生活经历和气质,体验作者情 感。
作为高中散文的第一篇,《故都的秋》的 教学过程中要贯穿欣赏散文的基本方法,对后 面的散文教学起到示范作用。
文
文眼就是文中画龙点睛、揭示全篇旨
趣的关键性的语句。
眼
文眼有时出现在篇首,那后必有照应;
有时出现在篇末,卒章显志,那前必有
伏笔;出现在篇中,那前必有伏笔后有
照应。文眼一般在抒情议论性的句子中。
悲凉
静观 细数 静对
动作心态
二、“落蕊轻扫” 清 静 悲凉
看: 槐树落蕊满地
悲凉
想: 梧桐一叶知秋
无
脚踏落蕊
感:
无
声(听觉) 味(嗅觉)
(触觉)
冷清 寂静
微细柔软(视觉) 清闲
灰上扫纹 细
腻
三、“秋蝉残鸣” 清 静 悲凉
秋蝉 衰弱嘶叫 残鸣: 处处啼唱
清静 悲凉
反衬:以动衬静 以有声衬无声
四“秋雨话凉”中的意境
自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以“清党”为由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 变,直至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败退台湾为止。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为巩固自 身地位,对中国共产党以及其他主张民主的人士进行政治迫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小说集是《沉沦》 (1921年7月) ,
又有小说《春风沉醉的晚 上》(192源自年)。名家说《春风沉醉的晚上》
……在郁达夫的笔下,男主人公在彷徨无路中 ,总要遭遇一些现代都市里的沦落女子,或为妓女 ,或旅馆侍女,或酒馆当炉女,显然承袭了中国传 统的“倡优士子”模式,不免使人联想起白居易的 《琵琶行》与马致远的《青衫泪》等元杂剧。在郁 达夫的代表作《春风沉醉的晚上》里,古代的倡优 变成了现代工厂的女工,她不仅仍然常受猥亵,而 且时刻面临着失业的威胁,与小说中实际上已沦为 都市流浪汉的“我”,同是“无家可归”。当作者 写到她以“孤寂的表情,微微的叹着说:‘唉!你 也是同我一样的么?’”时,是有着一种格外动人 的力量的……(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 代文学三十年》)
(4)是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和人生悲凉感 受的投射。
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 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这种感受在当时其他人的作 品中也有痕迹。
(5)与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
美学意义上的美,正 是生命的感觉和情致的深 邃。
——孙绍振
本文写于1934年,此时
的中国,社会混乱,战乱不 断,当局腐败,民不聊生。
一到上海,就做了一篇《广州事情》,随后又做 了几篇关于方向转换及阶级文艺的短文。当时同人中 就有对我不满的,我也以以后不再做议论文自誓。后 来狂风暴雨,时局变迁,一直到了去年的七月。八月 上旬,果然来了一件奇祸,当时新来上海主持创造社 的人,就以我的空言招祸,于实际毫无补益的大义相 责备……我于事件结束,……就脱离了创造社的关系。 一脱离创造社之后,现在就成了一个个人主义者,一 个小资产阶级的时代落伍者了。没落也罢,灭亡也好, 我只希望以后各人都能走上各人自己所想走的路去, 或向成功光明的方面,或向黑暗堕落自杀的方面,不 过总要诚诚实实地,不虚伪地。
——郁达夫《天凉好个秋》( 1932年)
国民政府,是国民的政府,是为人 民谋利益的政府,它的基础是建设在国 民的全数上的,然实际上在这国民政府 内左右政治的大局的,只有几个人,几 个和民众莫不相关的前世纪伟人……政 府仍在说政府的话,被压迫阶级的满肚 皮的苦楚,仍旧是吐不出一二分来……
——郁达夫《自传》
他的作品, 在不同程度上 揭露了旧社会 的罪恶,向封 建社会大胆挑 战,有一定的 积极意义,但
也有感伤情调, 有时流露出颓 废色彩。
在哥哥家里小住了两三天,我因为追求龙儿生前的 遗迹,一定要女人和我仍复搬回什刹海的住宅去住它一 两个月。
院子里有一架葡萄,两棵枣树,去年采取葡萄枣子 的时候,龙儿站在树下,兜起了大褂,仰着看树上的我。 我摘取一颗,丢入了他的大褂兜里,他的哄笑声,要继 续到三五分钟。今年这两棵枣树,结满了青青的枣子, 风起的半夜里,老有熟极的枣子辞枝自落。女人和我, 躺在床上,有时候且哭且谈,总要到更深人静,方能入 睡。在这样的幽幽的谈话中间,最怕听的,就是这滴答 的坠枣之声。
故宫的国宝,都已被外国的收藏家收藏 去了,这也是当局者很好的一个想头。 ……
伦敦的庚款保管购办委员会,因为东三省 已被日人占去,筑路的事情搁起,铁路材料可 以不必再买了,正在对余下来的钱,想不出办 法来。而北平的小学教员,各地的教育经费, 又在各闹饥荒。……
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想再写了,来抄 一首辛稼轩的《丑奴儿》词,权作尾声:“少 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 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 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选自《郁达夫自传第三章“零余者·我与创造社”》
如何理解“悲凉”?
(1)“悲凉”是北平自然景观的特色,更多是 故都之秋给人的主观感受。 (2)与人的“悲秋”情结有关。(“对于秋, 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 萧索的感触来的。”) (3)与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
如何理解“悲凉”?
故都的秋
郁达夫
民 居 秋 意
秋 槐 落 蕊
秋 蝉 残 鸣
斜桥话秋
5
秋 日 胜 果
故 都 的 秋
总起
南北 1、北秋:清、静、悲凉 之异 2、南秋:慢、淡、湿润
3、民居秋意图(秋花图) (清晨静观图)
叙、描故都 4、秋槐落蕊图(秋槐图)
(3— 秋景 5、秋蝉残鸣图(秋蝉图)
11)
6-10、斜桥话秋图(秋雨图)
……现在去北京远了,去龙儿更远了,自家只一个 人,只是孤零丁的一个人。在这里继续此生中大约是完 不了的漂泊。——郁达夫散文《一个人在途上》
写作背景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 郁达夫从一九三三年四月由上海迁居杭 州,这段时间他思想苦闷,居无定所, 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一九 三四年七月,郁达夫“不远千里” , 从杭州赶到北平,饱尝了故都的秋 “味”,于1934年8月写下了这篇优美 的散文。
清(观其 、形色)
以 情 驭
静景 , (闻其声)
、 悲
情 景 交
郁 分写 达
凉 11、胜日佳果图(秋果图)
融 (品其味)
夫
议论 中外 12、乡国有异,秋感略同
(12)秋感
故都之秋,别有深味
总写
再抒 13、南秋特异,不及北浓 感慨 14、直抒胸臆,折寿换秋
故都的秋是一首诗,含蓄而 深沉 ; 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 落寞 ; 故都的秋是一支歌,忧伤而 悲凉 ; 故都的秋是一杯茶,醇厚而 清涩。
故都的秋啊,
你是我心中永远的最爱!
故 都 的 秋
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
个心灵的境界。
郁 达
夫
——瑞士思想家阿米
一片自然 风景就是一个 心灵的境界。
—瑞士思想家阿米
如何理解
郁达夫笔下的 “悲凉”?
《故都的秋》写于 1934年的北平,此时的背 景你了解哪些?关于作者, 你又了解哪些?
作者
郁达夫 (1896-1945) 现代著名小说家、 散文家。
我还长不到十二个月,就因营养的 不良患起肠胃病来了。一病年余,由衰 弱而发热,由发热而痉挛;家中上下, 竟被一条小生命而累得筋疲力尽;到我 出生后第三年的春夏之交,父亲也因此 以病以死;在这里总算是悲剧的序幕结 束了,此后便只是孤儿寡母的正剧的上 场。
郁达夫《自传·悲剧的诞生》
作者简介
1913年, 17岁的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