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必备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技巧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必备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技巧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必备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技巧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e79e09a90c69ec3d4bb7566.png)
中考必备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技巧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诗中的“薄暮”与“徙倚”是什么意思?请任选一个作答。
(2)这首诗运用了哪个典故,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徙倚:徘徊薄暮:傍晚(2)“采薇”一词运用典故,古时候的隐者伯夷和叔齐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之的故事,表达诗人避世退隐的心态和苦闷、惆怅、孤寂的情怀。
【解析】【分析】(1)“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意思是“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徙倚:徘徊,彷徨。
(2)采薇:薇,是一种植物。
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诗人身边没有一个相识的熟人和朋友,没有人能够分担这份寂寥,只好拉来已经远去的伯夷、叔齐了。
运用典故,表达诗人避世退隐的心态和苦闷、惆怅、孤寂的情怀。
故答案为:⑴徙倚:徘徊薄暮:傍晚;⑵“采薇”一词运用典故,古时候的隐者伯夷和叔齐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之的故事,表达诗人避世退隐的心态和苦闷、惆怅、孤寂的情怀。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关键词句的把握,注意要首先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理解词句。
⑵本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北宋)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袭,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耐胸应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请赏析词首句中“狂”字的妙处。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d1c0d8acfc789eb172dc8b8.png)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以下练习。
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简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中加着横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2)说说你对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理解。
【答案】(1)“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放眠的情景。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的意思是: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长久,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
这句话常用于表达对远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
(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分析】⑴本小题考查学生对词句表达效果的赏析能力。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
)“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放眠的情景。
⑵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关键词句的把握,注意要首先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理解词句。
结合全词理解,可知“婵娟”即明月,末句极富美感,希望人们能够永远健康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在中秋之夜共同欣赏天上的明月。
这里是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也是一种祝福。
故答案为:⑴“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放眠的情景;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的意思是: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长久,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
这句话常用于表达对远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
【语文】中考必备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技巧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
![【语文】中考必备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技巧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0376b62ee06eff9aff80743.png)
【语文】中考必备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技巧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柳(唐)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①。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①断肠天:令人销魂的春天。
全诗写柳,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
请结合全诗内容分析作者所写之景、所抒之情。
【答案】首句中,诗人追想了“柳”在春日的样子,“逐东风”“拂舞筵”,好似与宴会上的舞女融为一体,婀娜多姿,翩然起舞。
后两句中,作者看见了“清秋”“斜阳”“秋蝉”,点染了环境的凄凉,也写出了所处凄凉环境下柳条的枯凋。
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诗人正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表达了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解析】【分析】对比手法:①诗写的是写秋日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是先追想它在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来。
你看,在士女如云的乐游苑上,在繁华似锦的春日,婀娜多姿的春柳和飘然起舞的舞女在热闹的舞筵上结合了起来,分不清谁是舞女,何为柳枝,意境是何等的优美!而眼前的秋柳,却是完全相反的另一种景象。
“清秋”“斜阳”“秋蝉”点染了环境的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诗人正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表达了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全诗句句写柳,却不着一个“柳”字。
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
诗人年轻时充满幻想和信心,怀有远大抱负,正如洋溢着勃勃生机的春柳。
然而由于党争倾轧,诗人一直过着一种沉沦的生活,诗中经历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诗人自伤迟暮、自叹身世的真实写照。
②以春柳作比,来写秋日之衰柳,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李商隐青年时就中进士,怀有“欲回天地入扁舟”的远大抱负,然而由于党争倾轧,长期沉沦下僚,此时悼念亡妻,悲叹前路,其心情之惨苦可想而知,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不正是诗人自伤迟暮、自叹处世的生动写照?故答案为:首句中,诗人追想了“柳”在春日的样子,“逐东风”“拂舞筵”,好似与宴会上的舞女融为一体,婀娜多姿,翩然起舞。
中考必备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技巧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必备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技巧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462be48b8f67c1cfbd6b82f.png)
中考必备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技巧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名著《艾青诗选》,完成下面的题目。
(1)20世纪30年代艾青诗歌的主要意象是________和________。
他的长诗《向太阳》《火把》借歌颂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诗人也因此被称为“________与________”的歌手。
(2)文段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岸这首《礁石》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和对偶的修辞手法,用“礁石”象征了________,热情歌颂了面对厄运,仍然坚强不屈的乐观精神与豁达的胸襟。
【答案】(1)土地;光明;太阳;火把(2)拟人;比喻;敢于面对一切厄运而又顽强不屈的人。
【解析】【分析】(1)艾青,原名蒋正涵,字养源,号海澄。
出生于浙江金华,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诗选》等。
他在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期的诗歌总是充满“土地的忧郁”,多写国家民族的苦难、悲伤与反抗,具有非常凝重、深厚而又大气的风格,而且善于通过印象、感觉的捕捉来表达浓烈的的情思,形式上倾向朴素、自然,不拘泥外形的束缚,把新诗推向一个新阶段。
这一时期,艾青的诗歌中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光明”。
其代表作品是长诗《向太阳》《火把》,借助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诗人也因此被称为“太阳”和“火把”的歌手。
(2)《礁石》是艾青于1954年7月创作的一首新诗。
诗人通过此诗表达了对这种坚韧顽强的生命存在的由衷赞美,亦对正处在种种困扰和挤压中的祖国人民以深切的鼓舞。
此诗所描绘的礁石的形象,正像一个久经斗争考验的人,无论东西南北风,无论多少的伤害打击,都不能让它移动一步,都不会让它失生活的信念和信心。
诗歌采用了比拟的手法,如第一、二句:“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用“扑过来”描写浪花,是把“浪花”比喻成“人”的写法,本来没有生命的浪花,好像也有主观意志,能主动对礁石发起攻击。
【语文】中考必备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技巧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
![【语文】中考必备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技巧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dc3f3d17fd5360cbb1adb06.png)
【语文】中考必备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技巧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古诗词,完成小题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曲中的“昏鸦”是指________(2)下列对“夕阳西下”一句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点明流浪旅人思秋的特定时间。
B. 渲染既温情又悲凉的特殊氛围。
C. 使得全曲情境交融,浑然一体。
D. 烘托抒情主体怅惘若失的心绪。
【答案】(1)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2)C【解析】【分析】(1)理解词语意思先要理解诗句的意思,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昏:傍晚。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2)“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美。
A.“流浪旅人思秋的特定时间”表述错误。
B.“温情”表述错误,无中生有。
D.“怅惘若失的心绪”。
应是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故答案为:⑴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⑵C【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词语的理解能力。
难度不大,考生在理解诗歌的内容基础上就能完成。
⑵本题考查句子的做的鉴赏,考生要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领悟诗人的情感及诗歌的写作特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能够判断出正误。
2.参照示例,根据提示,赏析《村晚》。
示例:约客(宋)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字词赏析】“敲”“落”极富情致,颇见主人候客的急切之状和焦急难耐的心情。
【情感表达】借蛙声喧闹,映衬夜晚的寂静,表达诗人落寞失望的情怀。
村晚(宋)雷震草滿池塘水满陂①,山衔落日浸寒漪②。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③信口吹。
【注】①陂:池塘的岸。
②清:水波纹。
③腔:曲调。
【答案】【字词赏析】“横”字表明牧童随意地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
【情感表达】借牧童在牛背上随意坐着及吹着笛子,写出了乡村环境的幽静,表达了诗人对宁静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
![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f96d2763186bceb19e8bbf1.png)
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官舍竹王禹偁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①。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②去,犹得今冬雪里看!【注】①闲官:诗人当时因受谗而被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干的虚衔,所以称作“闲官”。
②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是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僻的地方。
(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判断正误。
①首联诗人先用一问句表达感慨:这升起我心中诗的旋律的“萧萧数百竿”是谁种的呢?随即指出它们如今伴我这“闲官”清吟,是多么相称啊!“闲官”一词传达出了因官事清闲而带来的轻松愉悦心情。
②颔联用拟人的手法写竹子不与娇艳的百花争春,孤独地守着坚贞,等待着寒冬来临的品格,同时也表现出作者随遇而安,无意仕途的心态。
③颈联的“拂”和“侵”两字都用了拟人的写法。
“拂”写竹声萧萧拂琴,写出竹声的美妙和含情,令人神往;“侵”是写竹的影子映在棋局上,使人感受到竹似欲与诗人同乐,营造出一个物我同趣的意境。
④尾联写自己第二年又被贬谪到了更远更荒僻的地方,但还时常想到今冬在这里看到翠竹白雪结为岁寒之友的情景。
⑤此诗以竹自喻,人物融合,自然贴切;语浅意深,情味隽永。
表露诗人的牢骚不平和自我宽解。
(2)这首诗中的官舍竹具有什么特征?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了怎样的情怀?【答案】(1)①错误;②错误;③正确;④错误;⑤正确(2)这首诗中的官舍竹具有不争春色、独守严寒、不怕寂寞、保持贞洁、自有情趣等品格。
诗人托物言志,意在表现自己的孤独而坚贞不渝的情怀。
【解析】【分析】(1)①错误。
“‘闲官’一词传达出了因官事清闲而带来的轻松愉悦心情”理解错误。
表达的是因遭贬而无法申志的无奈与愤怒。
②错误。
“也表现出作者随遇而安,无意仕途的心态”理解有误。
描写出不争春色、独守严寒、不怕寂寞、保持贞洁、自有情趣等品格。
中考必备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技巧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必备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技巧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54d03bf551810a6f524869d.png)
中考必备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技巧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使至塞上王维单本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蓬草”,古人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颈联中的“直”“圆”二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答案】(1)诗人用“征蓬”自喻,表达了自己因受排挤而离开朝廷的忧愤之情。
(2)“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直”字于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于苍茫壮阔中显现出柔和温暖。
【解析】【分析】(1)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公元737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
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其实是王维被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就是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诗中诗人把自己比作是蓬草和归雁,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表达了自己因受排挤而离开朝廷的忧愤之情。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据此理解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⑴诗人用“征蓬”自喻,表达了自己因受排挤而离开朝廷的忧愤之情。
中考必备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技巧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必备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技巧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9ec0dad4a7302768e9939be.png)
中考必备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技巧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古诗阅读连夕大风,凌寒梅已零落殆尽三绝(其二)(宋)范成大玉雪飘零贱似泥,惜花还记赏花时。
赏花不许轻攀折,只许家人戴一枝。
卜算子·咏梅(宋)•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范诗和陆词都写了梅花,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范诗写寒梅被狂风吹落成泥,赏花不许攀折、只许家人戴一枝,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爱惜之情;陆词写梅花被车轮碾压成尘依然芳香如故,表达了词人对坚贞不屈、死而不悔品格的赞赏。
【解析】【分析】要求答出两首诗歌所表达的情感的不同之处。
读懂诗句后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
两首诗都明白如话,很好理解。
如“玉雪飘零贱似泥”是写寒梅被狂风吹落成泥;“赏花不许轻攀折,只许家人戴一枝”是说赏花不许攀折、只许家人戴一枝。
自然表达的是对梅花的爱惜之情。
而陆词的上片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下片写梅花的灵魂及生死观。
词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虽终生坎坷却坚贞不屈,达到了物我融一的境界。
故答案为:范诗写寒梅被狂风吹落成泥,赏花不许攀折、只许家人戴一枝,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爱惜之情;陆词写梅花被车轮碾压成尘依然芳香如故,表达了词人对坚贞不屈、死而不悔品格的赞赏。
【点评】本题考查诗歌的比较阅读和鉴赏。
考生要仔细阅读诗歌,逻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歌的情感。
考生要从诗歌的内容来剖析诗人的情感,从中去比较,分析不同的情感。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甲】满江红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乙】夏日绝句①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语文】中考必备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技巧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
![【语文】中考必备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技巧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82371b2e2bd960591c6776b.png)
【语文】中考必备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技巧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忆江南(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1)词中“胜”的意思是________;作者用“胜”突出了江花色彩的________。
(2)这首词的结尾句,起到了什么作用?【答案】(1)超过(或:胜过);浓艳(或:艳丽)(2)①照应开头“江南好”一句,使全词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②点明中心,强化了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美与怀恋之情。
【解析】【分析】(1)“日出江花红胜火”的意思是“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花照得比火红”,“胜”的意思是“胜过”。
“胜”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突出了花的艳丽。
(2)从结构上来看,“江南好”是对江南美景的总体赞美,与结尾句呼应;从内容上来看,“能不忆江南”的意思是“叫人怎能不怀念江南”,写出了对江南的热爱与眷恋。
故答案为:⑴超过(或:胜过);浓艳(或:艳丽)⑵①照应开头“江南好”一句,使全词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②点明中心,强化了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美与怀恋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考生要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句理解词义。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作用的理解和赏析。
考生要整体理解诗歌的内容,注意感悟诗人的情感,结合对诗歌的理解进行作答。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艾青诗选﹒礁石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岸(1)诗中的“礁石”象征了什么?(2)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全诗采用了________的艺术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歌咏,寄寓了深沉的生活哲理内涵。
诗歌形象________、________,洋溢着一种________情绪。
【答案】(1)“礁石”象征了敢于面对一切厄运而又顽强不屈的人。
(2)拟人、比喻、对偶。
中考语文中考必备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技巧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中考必备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技巧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3a9e95a8bd63186bdebbc09.png)
中考语文中考必备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技巧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小题。
长相思(唐)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根据上面两首词,说说“长相思”词的写作特点。
(2)两首《长相思》都写到“山”“水”,但蕴含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案】(1)一首36字;上下阙格式相同,一阙4句;一韵到底,有叠韵;取材上多写相思之情。
(2)白居易长相思以流水比人暗喻少妇的心随着流水追随丈夫远去。
“吴山点点愁”用拟人化的手法婉转的表现少妇思念丈夫的愁苦。
整首词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思念与怨恨。
纳兰《长相思》里提到“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体验,愈是路途遥远、风雪交加就愈需要亲人关爱之情。
这首词表达纳兰“思归”的委婉心境。
【解析】【分析】(1)这两首词的词牌都是长相思,要从字数、句数、押韵、平仄、主旨等对这两首词进行比较、总结、归纳。
字数:都是36字;句数:上下阕各有4句话;押韵:一韵到底;主旨:取材上多写相思之情。
(2)白诗,从下阕“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闺怨词,少妇丈夫外出,随着汴水、泗水向东南行,到了遥远的地方。
少妇思念丈夫,她的心也随着流水去追随丈夫的行踪。
“吴山点点愁”用拟人化的手法,愁的不是吴山,而是少妇。
因此整首词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思念与怨恨。
纳兰诗,由“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可看出这首诗表达对故园的思念,“山一程,水一程”,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
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
离家越远,思乡之情越浓烈。
因此,这首词词人在写景中寄寓了思乡的情怀。
【语文】中考必备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技巧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
![【语文】中考必备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技巧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42f5389915f804d2a16c18b.png)
【语文】中考必备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技巧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小题。
宣州谢朓楼①饯别校书②叔云③(唐)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注】①谢朓楼又名北楼、谢公楼,在陵阳山上。
②校书:官名,即校书郎。
③叔云:李白的叔叔李云。
(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判断正误。
①这首诗的一,二两句直接抒写了诗人郁积的烦忧和苦闷,表现了诗人长期以来政治上遭受挫折,理想和现实的矛盾长期纠缠在诗人心头,使他难以解脱。
②第三、四句是个转折,从极度苦闷突然进入辽阔开朗的境界,点出在楼上饯别的主题,展示出诗人豪迈宽广的襟怀。
③“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一句,语言豪放自然,音律和谐统一,是诗中最精彩的一句,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理想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矛盾的心情,也是千百年来描绘愁绪的名言。
④“惧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进一步渲染了长空万里的秋雁激发起来的壮思逸兴,用现实主义手法,把诗人的性格和昂扬豪迈之气表现得淋漓尽致。
⑤最后四句诗人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回到现实,豁达乐观,意境高远。
(2)简要赏析“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答案】(1)①正确;②正确;③正确;④错误;⑤错误。
(2)人生在世是如此的不如意,倒不如明天就散披着头发,驾着扁舟到海上遨游去吧!这两句反映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不能伸,宦途不得意,心情抑郁,思欲远离这愁人的环境,摆脱烦忧,到一个逍遥的新世界去。
【解析】【分析】(1)④句,“惧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运用的是浪漫主义手法,不是现实主义手法。
理解错误。
⑤句,从诗歌最后的四句诗来看,“抽刀”二句,也在抒写强烈苦闷的同时表现出倔强的性格。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写出了李白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的矛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的基本方法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的基本方法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34796156529647d272852ee.png)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的基本方法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洛城”指什么地方?(2)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赏析。
【答案】(1)洛阳。
(2)洛阳城的夜里非常寂静,笛声呜咽好似飘散传遍整个洛阳,以声衬静。
表达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解析】【分析】(1)洛城:今洛阳,唐时的繁华之都。
(2)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拟人和夸张修辞手法,赋予玉笛人的情态,写出了诗人李白的丰富想象力和浪漫主义情怀。
听觉描写和触觉描写相结合,写出了笛声随春风时隐时现的特点。
以声音反衬夜晚的安静,写出诗人此时百无聊赖,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心理。
故答案为:⑴洛阳。
⑵洛阳城的夜里非常寂静,笛声呜咽好似飘散传遍整个洛阳,以声衬静。
表达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点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考生在平时学习中注意注释,稍加留心能够回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考生要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作者的情感,结合语句,从表现手法、内容来分析作者的情感。
2.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吉样寺赏牡丹①苏轼人老簪②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③。
【注】①苏轼当时在杭州做官。
②簪:插戴。
③十里珠帘半上钩:十里长街,百姓们上卷珠帘。
(1)请说说“花应羞上老人头”中“羞”字的妙处。
(2)描绘诗人醉归的情景,并品味“醉”中蕴含的情感。
①醉归的情景:________。
②“醉”中蕴含的情感:________。
【答案】(1)“羞”意思是羞怯,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群老人簪着花走在街市上的情景,表现了出诗人超矿豁达、狂放不羁的襟怀。
(2)赏花饮酒,沉醉归来,引得路人哄笑。
十里长街,珠帘上卷,百姓们争看这位放荡不羁、走起路来东倒西歪的太守;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倔强、洒脱的情怀【解析】【分析】(1)“花应羞上老人头”意思是牡丹花因为被插在老人头上而感到难为情。
中考必备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技巧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必备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技巧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e89482827284b73f24250f0.png)
中考必备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技巧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古诗词阅读采桑子①(其四)欧阳修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
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拢,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释]①本词作于熙宁四年(1071年),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来到额州西湖游玩,心生喜悦而作《采桑子》十首。
下面是小文与小涵对此诗的讨论。
请根据你的理解将对话补充完整。
小文:从“残红”“春空”等可以看出这是一首伤春之诗,表达作者对春光易逝的伤感。
小涵:未必是这样的。
赏析诗歌要注意方法。
________【答案】可用知人论世(结合注释)的方法,从注释中可看出欧阳修辞职后游玩是喜悦的,诗歌尽管写暮春时节“狼籍(藉)残红”,但“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双燕归来”都含蓄地透露出轻灵欢娱之情;其次还可抓关键词“好”字,“好”写出诗人游玩之乐以及对春天的眷恋和赞美之情。
【解析】【分析】小文的意见是“表达作者对春光易逝的伤感”,是通过对“残红”“春空”等词分析出来的。
小涵对他的这种分析方法及分析出来的情感给予否定。
所以小涵肯定使用另一种方法分析,并得出与之不同的情感。
如小涵可回答:可用知人论世并结合诗歌内容的分析方法。
知人论世是了解诗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从注释中可看出欧阳修辞职后游玩是喜悦的,诗歌用词含蓄,透露的是轻灵欢娱之情。
还可分析诗眼“好”,表达的是同样的情感。
故答案为:可用知人论世(结合注释)的方法,从注释中可看出欧阳修辞职后游玩是喜悦的,诗歌尽管写暮春时节“狼籍(藉)残红”,但“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双燕归来”都含蓄地透露出轻灵欢娱之情;其次还可抓关键词“好”字,“好”写出诗人游玩之乐以及对春天的眷恋和赞美之情。
【点评】此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方法。
赏析诗歌可以从诗歌意境、炼字、修辞等角度入手。
无论从哪个角度赏析,都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
同时也不能忽视写作背景。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c81ea6210661ed9ac51f301.png)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诗歌,完成下列题目。
金陵酒肆留别①李白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②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③。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注】①诗人李白即将离开金陵东游扬州时所作。
②吴姬:吴地的青年女子,这里指酒店中的侍女。
③觞(shāng):酒杯。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的首句“风吹柳花满店香”中“满店香”指柳花的香气充溢了整个酒店,写出了柳花多而香。
一个“香”字烘托出了轻松愉快的送别氛围。
B. 诗中描写了店中女子劝酒、金陵子弟送别,开怀畅饮、难舍难分的情景,这既表现了金陵子弟的热情,也表现了我与他们的深情厚谊。
C. 诗歌的前四句运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用春色迷人、吴姬劝酒、畅饮佳酿的动人场景,衬托了别离之愁。
D.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首句写景烘托了送别氛围,中间三句叙送别饯行之事,最后两句表达离别之情。
(2)诗歌后两句把“东流水”与“别意”作比较,有什么好处?【答案】(1)A(2)诗人以流水与离别之情相比较,以反问形式表达了作者别离时的愁绪之长之多。
比较新奇,将无法言说的别愁形象的表达出来,显得意味悠长。
【解析】【分析】(1)A“烘托出了轻松愉快的送别氛围”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
金陵一行,诗人是快乐的。
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时节,一个让人留恋的地方,诗人却要走了。
面对美丽的江南风物和朋友们的盛情挽留,诗人依依不舍。
所以是用“风吹柳花满店香”来反衬离愁别绪,这是一种以乐景写哀情的写法。
(2)“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便是事件的结局了。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这离别之宴终归要散的,此时把手相送,心中的感伤便不能自已,诗人借水言情,寓情于物,表达了惜别之情——我和友人的离别的情义与东流之水相比哪个更长呢?其气魄体现了诗人浪漫豪放的一贯风格,也不能不让人想起诗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之句。
(语文)中考必备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技巧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
![(语文)中考必备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技巧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b282297ee06eff9aff8078b.png)
(语文)中考必备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技巧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请用“/”画出下面这句诗的朗读节奏。
半江瑟瑟半江红。
(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结合诗句做具体分析。
【答案】(1)半江/瑟瑟/半江红。
(2)“可怜”意为可爱。
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没的露珠,深蓝的天幕上悬挂着一张精巧银弓没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
【解析】【分析】(1)七言绝句属于格律要求比较严格的近体诗。
首先是篇幅固定。
全诗四句,每句七字,总共二十八字。
其次是押韵严格,表现为通常只押平声韵且不能出韵。
还要讲究平仄,即要求符合平仄律,就是在一般情况下,以两个音节(两个字)为一个音步,平仄交互安排。
故划分为:半江/瑟瑟/半江红。
或根据诗歌的意思划分,“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意思是“半江碧绿半江艳红”。
故划分为:半江/瑟瑟/半江红。
(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的意思是“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水亮似珍珠郎朗新月形如弯弓”。
首先要明确“可怜”是“可爱”之意,围绕诗歌中描写的景物,抓住“可爱”这条情感主线,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⑴半江/瑟瑟/半江红。
⑵“可怜”意为可爱。
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没的露珠,深蓝的天幕上悬挂着一张精巧银弓没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
【点评】⑴本题难度不大,考生在平时注意对七律的朗读即可划分节奏。
⑵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和诗人情感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注意诗歌中的景物,整体感悟诗人的情感。
在理解时要反复朗读。
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秋望(明)高启霜后芙蓉落远洲,雁行初过客登楼。
荒烟平楚苍茫处,极目江南总是秋。
秋望(明)李梦阳黄河水绕汉边墙,河上秋风雁几行。
初中必备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技巧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
![初中必备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技巧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85e75a2ba0d4a7303763a03.png)
初中必备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技巧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小题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1)本词的作者是________(人名),词中“沧州”的意思是________。
(2)下列对这首词的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 这首词的词牌名是“诉衷情”。
B. “当年万里觅封候”写出了词人当年远离家乡、壮志报国的情景。
C. “关河梦断何处”流露出词人对将要离开军队而产生的遗憾之情。
D. “泪空流”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和不甘。
【答案】(1)陆游;滨水之地,古时隐士所居之地(2)C【解析】【分析】(1)《诉衷情》是宋代文学家陆游的词作,这首词通过今昔对比,反映了一位爱国志士的坎坷经历和不幸遭遇。
“沧州”指靠近水的地方,古时常用来泛指隐士居住之地。
(2)C项有误,“关河梦断何处”的意思是“梦醒后不知它在何处”,抒发了作者壮志未酬,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不平之情。
故答案为:⑴陆游;滨水之地,古时隐士所居之地⑵C【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
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和辨析能力。
解答此题要整体理解诗歌,对选项逐项审读,理解辨析,判断正误。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首句中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进行简要赏析。
【答案】(1)杨花、子规、明月。
凄凉伤感。
(2)作者运用了想象的手法,将自己的担忧之情写得生动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王昌龄的担忧。
【解析】【分析】(1)“杨花落尽子规啼”写出了李白“闻王昌龄左迁”时的暮春景象。
初中必备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技巧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
![初中必备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技巧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a2fbfb80975f46526d3e10a.png)
初中必备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技巧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1938年11月17日(1)这首诗写于全面抗战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军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地区,中国人民奋起抵抗。
诗人在这国土沦丧、民族存亡关头,满怀对祖国的________和对侵略者的________写下此诗。
诗歌用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________的情感。
(2)赏读诗歌,理解诗歌运用的象征手法。
说说“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各有什么象征意义。
(3)“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试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在国家危难之时,像《雷电颂》《我爱这土地》都曾激励无数志士奋起救国。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样精粹的语言几乎众所皆知。
你还知道哪些脍炙人口的爱国名句?试写两句。
【答案】(1)挚爱(或热爱);痛恨(或仇恨);诗人对祖国的挚爱(或诗人愿为祖国母亲奉献一切)(2)“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象征正遭受苦难的祖国大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温柔的黎明”隐喻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3)诗人自问自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烘托出了他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4)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解析】【分析】(1)“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在炮火连天、国运危急的时刻,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鸟也要奋力抗争,用自己的歌喉发出不屈的声音。
这使人联想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初中语文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
![初中语文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25d066758f5f61fb6366652.png)
初中语文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诗歌开头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2)请歌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为下文铺垫。
(2)诗人借周瑜火烧赤壁的胜利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抒发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的抑郁不平。
【解析】【分析】(1)“折戟”为小;“赤壁之战”为大,“国家的命运”为大。
“折戟”是引起诗人抒发感情的工具,同时为下文情感的抒发做铺垫。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
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这对于诗人而言是相当清楚的,因为杜牧本人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历史时事是非常熟悉的。
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吴胜曹败,可此处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
假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诗人并未直言战争的结局。
而是说“铜雀春深锁二乔”,铜雀台乃曹操骄奢淫乐之所,蓄姬妾歌姬其中。
这里的铜雀台,让人不禁联想到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锁”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
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如此蕴藉,实在令人佩服。
借赤壁之战这则历史故事,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故答案为:⑴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为下文铺垫。
(2)诗人借周瑜火烧赤壁的胜利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抒发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的抑郁不平。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写作方法及作用,注意结合句子内容,明确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及铺垫作用。
⑵本题考查诗句思想感情的把握,注意明确句意,结合时代背景明确思想感情。
中考必备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技巧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必备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技巧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393347d524de518964b7ded.png)
中考必备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技巧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中秋闻笛(宋)朱淑真谁家横笛弄轻清,唤起离人枕上情。
自是断肠听不得,非干吹出断肠声。
(1)两首诗前两句都写笛声,李诗写出笛声“________”的特点,朱诗写出笛声“________”的特点。
(2)两首诗都抒发了因笛声产生的情感,内涵却不同,请作分析。
【答案】(1)清越、穿透力强、悠扬、袅绕、隐约、不真切;轻柔、清脆(2)李诗主要是通过《折柳曲》引发了思乡之情,而折柳曲本身就是与思乡相关的内容,诗人触景生情。
而第二首是则不同,是因为诗人本身就忧愁,孤独,恰逢中秋这个合家团聚的节日,听着外面热闹的笛声,更反衬出作者的哀怨。
【解析】【分析】(1)分析诗歌内容,提取笛声的特点。
李诗: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杨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可知笛声的清越、穿透力强、悠扬、袅绕、隐约、不真切。
米诗:是谁在吹着横笛,传来了阵阵轻快的乐声。
我躺在床上凝听着,触动了离情别绪,心潮难平。
可知笛声轻柔、清脆。
(2)第一首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第二首诗人由于思人怀旧而难以入睡,因了笛声而更加伤悲,却有意拓开,说自己的断肠与笛声无关,就使伤心的程度更为加深,蕴含着无尽的辛酸之泪。
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⑴清越、穿透力强、悠扬、袅绕、隐约、不真切;轻柔、清脆;⑵李诗主要是通过《折柳曲》引发了思乡之情,而折柳曲本身就是与思乡相关的内容,诗人触景生情。
而第二首是则不同,是因为诗人本身就忧愁,孤独,恰逢中秋这个合家团聚的节日,听着外面热闹的笛声,更反衬出作者的哀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必备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技巧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请用“/”画出下面这句诗的朗读节奏。
半江瑟瑟半江红。
(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结合诗句做具体分析。
【答案】(1)半江/瑟瑟/半江红。
(2)“可怜”意为可爱。
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没的露珠,深蓝的天幕上悬挂着一张精巧银弓没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
【解析】【分析】(1)七言绝句属于格律要求比较严格的近体诗。
首先是篇幅固定。
全诗四句,每句七字,总共二十八字。
其次是押韵严格,表现为通常只押平声韵且不能出韵。
还要讲究平仄,即要求符合平仄律,就是在一般情况下,以两个音节(两个字)为一个音步,平仄交互安排。
故划分为:半江/瑟瑟/半江红。
或根据诗歌的意思划分,“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意思是“半江碧绿半江艳红”。
故划分为:半江/瑟瑟/半江红。
(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的意思是“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水亮似珍珠郎朗新月形如弯弓”。
首先要明确“可怜”是“可爱”之意,围绕诗歌中描写的景物,抓住“可爱”这条情感主线,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⑴半江/瑟瑟/半江红。
⑵“可怜”意为可爱。
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没的露珠,深蓝的天幕上悬挂着一张精巧银弓没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
【点评】⑴本题难度不大,考生在平时注意对七律的朗读即可划分节奏。
⑵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和诗人情感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注意诗歌中的景物,整体感悟诗人的情感。
在理解时要反复朗读。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艾青诗选﹒礁石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岸(1)诗中的“礁石”象征了什么?(2)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全诗采用了________的艺术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歌咏,寄寓了深沉的生活哲理内涵。
诗歌形象________、________,洋溢着一种________情绪。
【答案】(1)“礁石”象征了敢于面对一切厄运而又顽强不屈的人。
(2)拟人、比喻、对偶。
(3)象征;明朗;纯净;昂扬奋发的乐观【解析】【分析】(1)《礁石》此诗所描绘的礁石的形象,正像一个久经斗争考验的人,无论东西南北风,无论多少的伤害打击,都不能让它移动一步,都不会让它失生活的信念和信心。
经受刀砍浪打的礁石,依旧微小地面对海洋、历经磨难的斗士依旧勇敢坚强地活着。
故象征一切被压迫的民族,一切被压迫的人民抗击旧世界的力量。
(2)①它的脸上和身上——运用拟人,把礁石当成人写。
②含着微笑,看着海岸——运用对偶,对仗工整。
③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一样。
——把浪打在礁石身上的状态比喻成刀砍一样。
④用“扑过来”描写浪花,无疑,是把浪花比喻成“人”的写法,本来没有生命的浪花,好像也有主观意志,能主动对礁石发起攻击。
而接下来的是:写礁石“打碎”浪花,同样把礁石拟人化了,客观事物的相磨相荡,仿佛是人与人的斗争。
这里,就有了比喻、拟人,同时,在更深的层次上,有“移情”的作用。
(3)①“海洋”:象征着各种困难的根本,象征着人类劣根性和罪恶的源泉。
②“礁石”:象征了不向命运低头的诗人自身,也象征了我们民族的那种不可或缺的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顽强斗争精神。
③“微笑”的含义:在艰难困苦面前是一种自信,在残酷的敌人面前是一种强者的藐视,在欢乐与胜利的时刻是一种舒畅。
④《礁石》告诉我们要以微笑的方式生活,无论你遇到多大的困难与挫折,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
强调表达了那种坚韧、不折不挠的精神。
故答案为:⑴“礁石”象征了敢于面对一切厄运而又顽强不屈的人;⑵拟人、比喻、对偶;⑶象征;明朗;纯净;昂扬奋发的乐观。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和诗歌思想情感的鉴赏评价的能力。
分析诗歌形象应走好三步:①分析形象描写,识别性质。
②概括描述形象特征。
③展示形象的意义。
因此,简答题答案也应有以下三部分构成:①诗歌塑造了(描述了)什么形象(意境)。
②形象(意境)的基本特征(如何展现的)。
③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明白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是答题关键;⑶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3.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各题。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唐)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这首诗的体裁属于近体诗中的________,题目中能涵盖全诗内容的词语是,触动诗人情思的景物有________(2)这首诗的巧妙之处在于眼前之景无不具有生命,带有情感。
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七言绝句;春风、柳条、藤蔓、黄莺(2)诗人写自己与湖上亭道别,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景物以人的感情。
亭边的杨柳和藤蔓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来牵扯自己的衣服,黄莺俨然已成了故友,频频啼叫着和他告别,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解析】【分析】(1)这首诗共有四句话,每句话有七个字,属于七言绝句。
结合全诗内容分析,春风骀荡,景色宜人,我来辞别往日最喜爱的湖上亭。
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
这情景真叫人愁牵恨惹,不胜留恋;住了这么久了,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
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动人心弦,使人久久难于平静……据此可知题目中能涵盖全诗内容的词语是别,触动诗人情思的景物有春风、柳条、藤蔓、黄莺。
(2)结合诗句分析,诗中的一切,无不具有生命,带有情感。
诗人对湖上亭的一草一木是如此深情,以致在他眼里不只是自己不忍与柳条、藤蔓、黄莺作别,柳条、藤蔓、黄莺也象他一样无限痴情,难舍难分。
他视花鸟为挚友,达到了物我交融、彼此两忘的地步。
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七言绝句,春风、柳条、藤蔓、黄莺⑵诗人写自己与湖上亭道别,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景物以人的感情。
亭边的杨柳和藤蔓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来牵扯自己的衣服,黄莺俨然已成了故友,频频啼叫着和他告别,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有关诗歌的文学常识和理解诗歌内容和感情的能力。
平时学习是要熟练记忆有关诗歌的文学常识。
然后再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筛选出恰当的内容即可。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情景交融表现手法的能力。
情景交融法,是指在所描写的景物之中融入作者主观感情的写作方法。
运用这种方法作文,能使情与景高度融合,所写的景融入感情色彩,所抒发的感情又寄托在景物之中,从而达到景中有情、情以景显、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答题时要结合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军城早秋严武(唐)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1)“朔云边月满西山”一句中的“满”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2)诗歌的三、四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答案】(1)诗人用“满”字,将阴沉肃穆、硝烟密布的战前气氛烘托得更为浓重。
(意对即可)(2)诗歌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主将果断刚毅的气魄和必胜的坚定信念(昂扬的斗志、歼灭敌军的决心也可);洋溢着边关将士保疆卫国的爱国热情。
【解析】【分析】(1)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朔云边月满西山”意思是:极目四望,但见边月西沉,寒云滚滚。
所以一个“满”字,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寓意边地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
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故答案为:⑴诗人用“满”字,将阴沉肃穆、硝烟密布的战前气氛烘托得更为浓重。
(意对即可)⑵诗歌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主将果断刚毅的气魄和必胜的坚定信念(昂扬的斗志、歼灭敌军的决心也可);洋溢着边关将士保疆卫国的爱国热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诗歌鉴赏。
诗歌中炼字是高频考点,考生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赏析,注意将关键字放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理解。
⑵本题是对诗人情感的考查。
考生要理解颔联和尾联的含义及手法、抒情方式和角度,要注意诗歌鉴赏的常考点及其答题模式。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各题。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下列最能体现塞下秋天季节特点的一项是()A. 衡阳雁去B. 四面边声C. 长烟落日D. 孤城紧闭(2)句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思想感情?【答案】(1)A(2)这是词人的自抒怀抱。
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思乡之情萦绕心头。
这“一杯”与“万里”形成了悬殊的对比,抒发了作者思乡却又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解析】【分析】(1)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
所以“衡阳雁去”最能体现塞下秋天季节特点,故选A。
(2)此词是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时所作。
当时他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线,承担起北宋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一篇之眼,意思是:饮一杯浊酒,我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可是,眼下外患未平,功不成名不就,又怎能半途而废。
直接抒发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与浓重乡思相矛盾的情感。
故答案为:⑴A;⑵这是词人的自抒怀抱。
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思乡之情萦绕心头。
这“一杯”与“万里”形成了悬殊的对比,抒发了作者思乡却又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点评】⑴本题难度不大,考生抓住诗歌中的意象,进行理解就能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诗人情感的理解能力。
考生要理解诗歌的内容以及手法,理解诗人的抒情方式和角度,从诗歌中的意象进行理解分析,就能归纳出诗人的情感。
6.阅读下面的诗歌后,完成下列小题。
【甲】春别曲(唐)张籍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江头橘树君自种,那不长系木兰船。
【乙】闽中秋思(唐)杜荀鹤①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