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药物代谢动力学(2)演示教学
合集下载
药理学药理学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PPT幻灯片
一级消除动力学: t1/2 =0.693/Ke
单位时间消除药量与浓度成正比 半衰期不随浓度而变
零级消除动力学: t1/2 = 0.5 C0/k
单位时间消除药量不变 半衰期随浓度而变
Slope(斜率) = -Ke/2.303
血浆药物浓度 血浆药物浓度
t1/2 t1/2 t1/2
时间(h)
t1/2
t1/2
A.1% B.0.1% C.0.01% D.10% E.99%
14
药物 体液pH值 非解离 脂溶性 透过生物膜
弱酸性 酸
多大
易
弱酸性 碱
少小
难
弱碱性 碱
多大
易
弱碱性 酸
少小
难
15
药物的体内过程
吸收 (Absorption) 分布 (Distribution) 代谢 (Metabolism) 排泄 (Excretion)
酸性药 :
[ H+ ] [ A ]
Ka =
[HA]
[ A ]
pKa = pH - log
[HA]
[ A ]
10 pH-pKa =
[HA]
碱性药:pKa-pH 12
练习题
某弱酸性药存在pH=4的液体中有50% 解离,其pKa值约为:
A.2 B.3 C.4 D.5 E.6
13
练习题
阿司匹林的pKa是3.5,它在pH为7.5的 溶液中,按解离情况计,可吸收约:
尿液酸碱度对弱酸性(水杨酸)及弱碱性 (苯丙胺)药物在肾小管内再吸收的影响
36
胆汁排泄和肝肠循环
被分泌到胆汁中的药物及其 代谢产物经由胆道进入肠腔,然 后随粪便排出。有些药物在肠腔 内又被重吸收可形成肝肠循环。
药理学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PPT课件
半衰期(T1/2)
总结词
描述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时间的参数。
详细描述
半衰期是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的时间,它是药物代谢动力学的重要参数之一。T1/2值越短,药物 消除越快。药物的消除途径、代谢速率和排泄速率等因素都会影响T1/2值。
清除率(Cl)
总结词
描述肾脏清除药物的能力的参数。
详细描述
清除率是指肾脏清除药物的能力,它是药物代谢动力学的重要参 数之一。Cl值越大,肾脏清除药物的能力越强。药物的排泄速率 、尿液pH值和尿液流量等因素都会影响Cl值。
二室模型
总结词
二室模型考虑了药物在体内分布的不均 匀性,将身体分为中央室和周边室两个 部分。
VS
详细描述
二室模型将身体分为中央室和周边室两个 部分,中央室包括血液和主要的脏器,周 边室包括其他组织。该模型适用于药物在 体内分布不均匀,且在中央室和周边室的 转运速率不同的情况。
微生物模型
总结词
微生物模型是用于描述药物在微生物中的代谢和消除过程的模型,常用于药物制剂的微 生物学质量控制。
05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实际应用
个体化给药方案设计
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性别、生理状态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给药方案,确保 药物在体内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通过监测患者的药物代谢情况,调整给药剂量和频率,以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并 减少不良反应。
新药研发与评价
药物代谢动力学是新药研发的重要环 节,用于评估药物的吸收、分布、代 谢和排泄等特性。
疾病状态
疾病状态可以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导致药 物代谢动力学参数的变化。
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较弱,需要调 整药物剂量。
药理学第2章药物代谢动力学PPT课件
影响药物排泄的因素
肾功能
肾排泄是药物排泄的主要途径,肾功能不全 会影响药物的排泄速度和能力。
肝功能障碍
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肝功能障碍会 影响胆汁排泄。
年龄
儿童和老人的肾功能相对较弱,药物的排泄 速度较慢。
遗传因素
某些药物的排泄速度存在个体差异,与遗传 因素有关。
药物排泄的研究方法
尿液检测
通过收集尿液并测定其中的药物浓度,可以了解 药物排泄的速度和量。
胆汁检测
通过收集胆汁并测定其中的药物浓度,可以了解 胆汁排泄的情况。
皮肤排泄研究
通过皮肤分泌物的测定,可以了解某些药物通过 皮肤排泄的情况。
THANK YOU
感谢聆听
制剂因素
药物的剂型、制备工艺、辅料等 也会影响其吸收。例如,药物的 溶解度、溶出速率等会影响其在 体内的吸收。
80%
生理因素
胃肠道的pH值、胃排空速率、肠 道蠕动等生理因素也会影响药物 的吸收。此外,人体的新陈代谢 和排泄也会影响药物的吸收。
药物吸收的研究方法
动物实验
通过给动物用药,观察其体内 药物浓度的变化,从而了解药 物的吸收特性。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重要性
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通过了解药物的代谢动力学特性,可以制定合理的 给药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并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
促进新药研发
了解药物的代谢动力学特性是新药研发的重要环节 ,有助于发现潜在的药物候选者并进行优化。
保障用药安全
通过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可以评估药物的疗效和 安全性,为保障用药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生理屏障
如细胞膜、血脑屏障等生理屏障限制某些药物的 分布。
药物分布的研究方法
01
第2章 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PPT课件
orption distribution metabolism elimination
一、吸 收(absorption)
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 过程。
静脉内给药无吸收过程
影响胃肠道药物吸收的因素:
药物方面: 药物的理化性质(分子量,脂溶性,解离度) 剂型
药物相互作用:氢氧化铝凝胶-地美环素
药物在通过肠粘 膜和肝脏时,因被酶 灭活而使进入体循环 的药量减少的现象。
减少首关效应的办法:
1.适当增加剂量(超过酶灭活能力) 2.改为舌下/吸入/直肠给药
二、分 布(distribution)
药物从血液循环到各组织器官的过程。
药物分布入靶器官的速度决定-药物作用的快慢 药物分布入靶器官的浓度决定-药物作用的强弱 药物分布入肝、肾的速度决定药物消除快慢。
即研究体内药物的存在位置、数量与时间之间的 关系。
CPK意义:
✓ 1.制定最佳给药方案(给药剂量、频 度),提高用药疗效及安全性
✓ 2.评估疾病及特殊人群,药物相互作 用对药物体内过程影响,指导合理用 药
✓ 3.设计新药、改进药物剂型,生物等 效性研究
第2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ADME: ➢吸收 ➢分布 ➢代谢 ➢排泄
器官血流量
高血流量器官:肝、肾、脑、肺 低血流量器官:肌肉、皮肤、脂肪 再分布
i.v麻醉药-硫喷妥钠
药物向中枢神经系统(CNS)的分布:
血—脑屏障:脑组织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紧密相连,不具
多数组织毛细血管内皮组织之间的小孔和吞饮小泡,且外表 面几乎全为星形胶质细胞包围。
青霉素治疗脑膜 炎?为什么首选
弱酸性药在外液浓度高, 不易进入细胞内
药物与组织亲和力
碘-甲状腺(10000X)
一、吸 收(absorption)
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 过程。
静脉内给药无吸收过程
影响胃肠道药物吸收的因素:
药物方面: 药物的理化性质(分子量,脂溶性,解离度) 剂型
药物相互作用:氢氧化铝凝胶-地美环素
药物在通过肠粘 膜和肝脏时,因被酶 灭活而使进入体循环 的药量减少的现象。
减少首关效应的办法:
1.适当增加剂量(超过酶灭活能力) 2.改为舌下/吸入/直肠给药
二、分 布(distribution)
药物从血液循环到各组织器官的过程。
药物分布入靶器官的速度决定-药物作用的快慢 药物分布入靶器官的浓度决定-药物作用的强弱 药物分布入肝、肾的速度决定药物消除快慢。
即研究体内药物的存在位置、数量与时间之间的 关系。
CPK意义:
✓ 1.制定最佳给药方案(给药剂量、频 度),提高用药疗效及安全性
✓ 2.评估疾病及特殊人群,药物相互作 用对药物体内过程影响,指导合理用 药
✓ 3.设计新药、改进药物剂型,生物等 效性研究
第2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ADME: ➢吸收 ➢分布 ➢代谢 ➢排泄
器官血流量
高血流量器官:肝、肾、脑、肺 低血流量器官:肌肉、皮肤、脂肪 再分布
i.v麻醉药-硫喷妥钠
药物向中枢神经系统(CNS)的分布:
血—脑屏障:脑组织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紧密相连,不具
多数组织毛细血管内皮组织之间的小孔和吞饮小泡,且外表 面几乎全为星形胶质细胞包围。
青霉素治疗脑膜 炎?为什么首选
弱酸性药在外液浓度高, 不易进入细胞内
药物与组织亲和力
碘-甲状腺(10000X)
药物代谢动力学PPT演示幻灯片
(subcutaneous injection,sc)
14
3、呼吸道给药 肺泡吸收 5 m左右微粒 小支气管沉积 10 m左右微粒 鼻咽部 喷雾剂
4、经皮给药 脂溶性 促皮吸收剂
15
16
吸收速度与程度主要取决于药物的理 化性质、剂型、剂量和给药途径。 1)消化道吸收 (1)口腔粘膜:脂溶性药物如硝酸甘油 (舌下给药)以简单扩散方式被吸收。 (2)胃:小的水溶性分子如酒精可自胃 粘膜吸收。 (3)小肠、大肠:大多数药物在小肠被 吸收。
(四)半衰期(t1/2)
血浆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t1/2=0.693/K。t1/2是决定给药间隔时间的 重要依据。
46
五、连续多次给药的血药浓度变化
1、连续分次给药,即每隔一定时间 (如一个t1/2)给予等量的药物时,血 药浓度波动地上升,经5个t1/2达Css. 当首次剂量加倍(负荷剂量)时,血药 浓度迅速达到Css.
49
问题
某病人病情危急,需立即达到稳 态浓度以控制,应如何给药
加大剂量 缩短给药间隔时间 其它方法
52
药物活性减弱或消失。
26
• 部位:肝脏 微粒体 • 主要酶系: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
(cytochrome P450 enzymatic system) • 临床意义:
肝药酶诱导剂 药物相互作用 肝药酶抑制剂
27
(2)催化酶:
①专一性酶:如乙酰胆碱酯酶(AchE)、单 胺氧化酶、它们分别转化Ach和单胺类药物。 ②非专一性酶: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 (肝药酶)。 组成:细胞色素P450,细胞色素b5和辅酶 Ⅱ(NADPH)。 功能:促进多种药物和生理代谢物的生物 转化。
吸收部位 口服 小肠粘膜 舌下 颊粘膜 直肠 直肠粘膜
14
3、呼吸道给药 肺泡吸收 5 m左右微粒 小支气管沉积 10 m左右微粒 鼻咽部 喷雾剂
4、经皮给药 脂溶性 促皮吸收剂
15
16
吸收速度与程度主要取决于药物的理 化性质、剂型、剂量和给药途径。 1)消化道吸收 (1)口腔粘膜:脂溶性药物如硝酸甘油 (舌下给药)以简单扩散方式被吸收。 (2)胃:小的水溶性分子如酒精可自胃 粘膜吸收。 (3)小肠、大肠:大多数药物在小肠被 吸收。
(四)半衰期(t1/2)
血浆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t1/2=0.693/K。t1/2是决定给药间隔时间的 重要依据。
46
五、连续多次给药的血药浓度变化
1、连续分次给药,即每隔一定时间 (如一个t1/2)给予等量的药物时,血 药浓度波动地上升,经5个t1/2达Css. 当首次剂量加倍(负荷剂量)时,血药 浓度迅速达到Css.
49
问题
某病人病情危急,需立即达到稳 态浓度以控制,应如何给药
加大剂量 缩短给药间隔时间 其它方法
52
药物活性减弱或消失。
26
• 部位:肝脏 微粒体 • 主要酶系: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
(cytochrome P450 enzymatic system) • 临床意义:
肝药酶诱导剂 药物相互作用 肝药酶抑制剂
27
(2)催化酶:
①专一性酶:如乙酰胆碱酯酶(AchE)、单 胺氧化酶、它们分别转化Ach和单胺类药物。 ②非专一性酶: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 (肝药酶)。 组成:细胞色素P450,细胞色素b5和辅酶 Ⅱ(NADPH)。 功能:促进多种药物和生理代谢物的生物 转化。
吸收部位 口服 小肠粘膜 舌下 颊粘膜 直肠 直肠粘膜
3药物代谢动力学2 ppt课件
被动转运
► 大多数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 当一个药物的pKa值=6.5时其在细胞内外 液中的浓度如何?
40
药理学(颜光美) 李洁 2011
Handerson-Hasselbalch方程式:
弱碱性药:10pKa-pH
=
[BH+]
———
[B]
弱酸性药:10pH-pKa
=
[A-]
———
[HA]
[离子型]
Plasma drug concentration
AUC
单次血管外给药后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time
单次血管外给药后时量曲线
Plasma drug concentration
吸 收 分 ½Cpeak 布 相
最小中毒量 峰浓度 eak
代谢排泄相
AUC
最小治疗量
起
达
效
峰
时
时
间
间
半
失
衰
效
期
时
间
time
作用靶点
储存组织
结合 游离
结合 游离
药物
在给药部位
distribution
血
浆
absorption
游离药物
结合药物
代谢产物
排泄(肾脏、肺、 汗、粪便等)
excretion
代谢组织 生物转化
代谢产物 metabolism
药物的转运
► 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 ► 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 其他转运方式
Vd≈115 氯喹
肝、肺、脾 高浓度积聚
代谢 (Metabolism)
► 也称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 指药物在机体内发生化学结构的改变,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任何途径给予一定量药物后到达全 身血液循环内的药物的百分率称生物利用 度。
F=A/D×100% 用药量(D)、体循环的药物总量(A)
●Cmax的高低和Tmax的长短,反映 药物吸收程度的大小和吸收速度的快慢
● 给药剂量可影响药-时曲线的形态
12
二、多次给药的稳态血浆浓度
13
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临床采用 多次给药时,体内药物总量随给药次数逐 渐增加,药物经4-5个t1/2可分别达到稳态 浓度的94%和97% 。
体内消除药量和进入体内药量相等、 体内药量不再增加→ Css
logCt = –ket/2.303+logC0
根据 斜率=– ke/2.303求出ke, 根据回归方程求出该直线的截距
即为 logC0
3
二.零级动力学(zero order kinetics)
4
零级速率消除的特点: 1、属零级速率消除的药物、每单位 时间内(不论血浆浓度高低)消除恒定的 量 t1/2随血药浓度增加而延长
8
1、药-时曲线下面积(AUC) ● AUC0-∞则是药物从零时至原形药
物全部消除时的药-时曲线下总面积 按下式推算 AUC0→∞=A/α+B/β
9
10
梯形面积法 求AUC0t
11
2、 药-时曲线意义
●药-时曲线上升段的斜率:吸收快 时,斜率大;吸收慢时,斜率小
●降段的坡度:消除快的药物,下降 坡度大;消除慢的药物,则较平坦
如肝清除率(CLH)、肾清除率(CLR) 临床意义: 医生可跟据肝或肾功能适当调 整剂量。
27
三、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Vd)
(Vd)Vd是指静脉注射一定量(A)药物, 待分布平衡后,按此时的血浆浓度在体内 分布时所需体液容积。
计算公式:Vd=A/C0
2、零级动力学其微分方程式为: dC/dt= -k0
积分方程式: Ct= –k0t+C0
5
三、混合消除
先以零级消除,再以一级消除
例如饮酒(苯妥英、水杨酸)过量 时,一般常人只能以每小时10ml乙醇恒速 消除。当血药浓度下降至最大消除能力以 下时,则按一级动力学消除。
6
按Michaelis-Menten方程式表述:
28
影响因素:
1、年龄、性别、疾病 如正常人给地高辛0.5mg时其血浆浓度 为0.78ng/ml,Vd为64L。 心衰病人如同样的0.5mg地高辛在70kg 中年 体内产生1ng/m1的血浆浓度和500L 的分布容积。
2、血浆蛋白结合率 3、组织蛋白的结合量
29
临床意义:
①根据药物Vd,计算产生期望的血浆浓度 所需的给药量。
dCVmaxC dt KmC
式中C为药物浓度,Vmax为最大消除速率 ,Km为计 此时 dc/dt= -VmaxC/Km,
即 Vmax/Km =ke 当C>>Km时, Km可略去不计
此时 dc/dt=-Vmax
7
第五节 体内药物的药量-时间关系
一、单次给药的药-时曲线下面积
药物达Css的时间仅决定于药物的 t1/2
14
口服间歇给药,根据D F τ(给药间 隔时间)可计算Css
计算公式:Css=F﹒D/CL﹒τ
达到稳态的时间
N τ -3.13/l2o 2g t-fs(s)1
fss是稳态浓度的分数
15
按速率消除药物消除量及累积量与t1/2间的关系
剩 余 率
16
17
第六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重要参数 一、消除半衰期(half life,t1/2) t1/2 :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 的时间。 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t1/2是恒定 值。与C高低无关。t1/2长短仅取决于ke 值 的大小。
CL是一个恒定值(单位用L·h-1)
CL是肝脏、肾和其它器官清除药物的 总和。 故也称血浆清除
(单位ml.min·kg-1或L·kg-1·h-1 )。
26
计算公式:CL=A /AUC0-∞ ( 或CL=Vd·Ke
或0.693·Vd/t1/2 或 CL=FD/AUC)
如计算出的是某一器官在每单位时间内能 将多少容积血浆中的药物清除,则称为该器官 清楚率,
Ct=-κ0t+C0
当Ct/C0 =1/2时,此时t为消除半衰期,
t1/2 =0.5×C0/κ0
零级动力学的血浆消除t1/2和血浆初始浓度 成正比,即给药剂量大时t1/2延长。
④反映药物消除快慢和间接反映肝肾功能 ,调整给药剂量
24
给药速度>消除速度→体内药物蓄积
25
二、清除率(CL)
指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清除表观分布 容积的部分,即每分钟有多少毫升血浆中 所含药量被机体清除,
18
血药浓 度的对 数值与 时间作 图,可 得一条 下行直 线(指 数衰减)
19
计算公式:logCt = logC0 – ke/2.303 × t t = logC0 / Ct × 2.303/ke
因t1/2 时的 Ct = 1/2 C0 ( t 是半衰期,t1/2)
t1/2 = log2×2.303/ke = 0.301×2.303/ke = 0.693/ke
t1/2 = 0.693/Ke Ke = 0.693/t1/2
20
临床意义:
①根据t1/2确定给药时间,一般等于或 接近该药的t1/2 。
若毒性小可加大剂量、给药间隔可长 于t1/2 。 毒性大、治疗指数小的可采用静脉 滴注。
②估算达Css时间和停药后药物从体 内基本消除时间。
21
22
23
③零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半衰期的计算:
②根据Vd估计药物的分布范围。血药 浓度越高,Vd越小;反之,Vd越大
Vd=5L±时药物主要分布在血浆; Vd=10-20L药物分布在全身体液; Vd>40L药物分布在全身组织器官; Vd>100L药物集中分布在特定组织、 器官或大范围(骨、脂肪); ③分析体内药物排泄、蓄积情况。
30
四、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 F)
第2章-药物代谢动力学(2)
特点: 1、属一级速率消除的药物,每 单位时间内消除的百分比不变,
t1/2不变
2、血浆衰减规律的微分方程: dC/dt = -keC
3、多数药物都按此规律消除 4、C的指数是1故又称一级动力 消除
2
dC/dt = -keC
将上式积分得
Ct = C0e-ket
上式以常用对数表示:
F=A/D×100% 用药量(D)、体循环的药物总量(A)
●Cmax的高低和Tmax的长短,反映 药物吸收程度的大小和吸收速度的快慢
● 给药剂量可影响药-时曲线的形态
12
二、多次给药的稳态血浆浓度
13
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临床采用 多次给药时,体内药物总量随给药次数逐 渐增加,药物经4-5个t1/2可分别达到稳态 浓度的94%和97% 。
体内消除药量和进入体内药量相等、 体内药量不再增加→ Css
logCt = –ket/2.303+logC0
根据 斜率=– ke/2.303求出ke, 根据回归方程求出该直线的截距
即为 logC0
3
二.零级动力学(zero order kinetics)
4
零级速率消除的特点: 1、属零级速率消除的药物、每单位 时间内(不论血浆浓度高低)消除恒定的 量 t1/2随血药浓度增加而延长
8
1、药-时曲线下面积(AUC) ● AUC0-∞则是药物从零时至原形药
物全部消除时的药-时曲线下总面积 按下式推算 AUC0→∞=A/α+B/β
9
10
梯形面积法 求AUC0t
11
2、 药-时曲线意义
●药-时曲线上升段的斜率:吸收快 时,斜率大;吸收慢时,斜率小
●降段的坡度:消除快的药物,下降 坡度大;消除慢的药物,则较平坦
如肝清除率(CLH)、肾清除率(CLR) 临床意义: 医生可跟据肝或肾功能适当调 整剂量。
27
三、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Vd)
(Vd)Vd是指静脉注射一定量(A)药物, 待分布平衡后,按此时的血浆浓度在体内 分布时所需体液容积。
计算公式:Vd=A/C0
2、零级动力学其微分方程式为: dC/dt= -k0
积分方程式: Ct= –k0t+C0
5
三、混合消除
先以零级消除,再以一级消除
例如饮酒(苯妥英、水杨酸)过量 时,一般常人只能以每小时10ml乙醇恒速 消除。当血药浓度下降至最大消除能力以 下时,则按一级动力学消除。
6
按Michaelis-Menten方程式表述:
28
影响因素:
1、年龄、性别、疾病 如正常人给地高辛0.5mg时其血浆浓度 为0.78ng/ml,Vd为64L。 心衰病人如同样的0.5mg地高辛在70kg 中年 体内产生1ng/m1的血浆浓度和500L 的分布容积。
2、血浆蛋白结合率 3、组织蛋白的结合量
29
临床意义:
①根据药物Vd,计算产生期望的血浆浓度 所需的给药量。
dCVmaxC dt KmC
式中C为药物浓度,Vmax为最大消除速率 ,Km为计 此时 dc/dt= -VmaxC/Km,
即 Vmax/Km =ke 当C>>Km时, Km可略去不计
此时 dc/dt=-Vmax
7
第五节 体内药物的药量-时间关系
一、单次给药的药-时曲线下面积
药物达Css的时间仅决定于药物的 t1/2
14
口服间歇给药,根据D F τ(给药间 隔时间)可计算Css
计算公式:Css=F﹒D/CL﹒τ
达到稳态的时间
N τ -3.13/l2o 2g t-fs(s)1
fss是稳态浓度的分数
15
按速率消除药物消除量及累积量与t1/2间的关系
剩 余 率
16
17
第六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重要参数 一、消除半衰期(half life,t1/2) t1/2 :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 的时间。 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t1/2是恒定 值。与C高低无关。t1/2长短仅取决于ke 值 的大小。
CL是一个恒定值(单位用L·h-1)
CL是肝脏、肾和其它器官清除药物的 总和。 故也称血浆清除
(单位ml.min·kg-1或L·kg-1·h-1 )。
26
计算公式:CL=A /AUC0-∞ ( 或CL=Vd·Ke
或0.693·Vd/t1/2 或 CL=FD/AUC)
如计算出的是某一器官在每单位时间内能 将多少容积血浆中的药物清除,则称为该器官 清楚率,
Ct=-κ0t+C0
当Ct/C0 =1/2时,此时t为消除半衰期,
t1/2 =0.5×C0/κ0
零级动力学的血浆消除t1/2和血浆初始浓度 成正比,即给药剂量大时t1/2延长。
④反映药物消除快慢和间接反映肝肾功能 ,调整给药剂量
24
给药速度>消除速度→体内药物蓄积
25
二、清除率(CL)
指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清除表观分布 容积的部分,即每分钟有多少毫升血浆中 所含药量被机体清除,
18
血药浓 度的对 数值与 时间作 图,可 得一条 下行直 线(指 数衰减)
19
计算公式:logCt = logC0 – ke/2.303 × t t = logC0 / Ct × 2.303/ke
因t1/2 时的 Ct = 1/2 C0 ( t 是半衰期,t1/2)
t1/2 = log2×2.303/ke = 0.301×2.303/ke = 0.693/ke
t1/2 = 0.693/Ke Ke = 0.693/t1/2
20
临床意义:
①根据t1/2确定给药时间,一般等于或 接近该药的t1/2 。
若毒性小可加大剂量、给药间隔可长 于t1/2 。 毒性大、治疗指数小的可采用静脉 滴注。
②估算达Css时间和停药后药物从体 内基本消除时间。
21
22
23
③零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半衰期的计算:
②根据Vd估计药物的分布范围。血药 浓度越高,Vd越小;反之,Vd越大
Vd=5L±时药物主要分布在血浆; Vd=10-20L药物分布在全身体液; Vd>40L药物分布在全身组织器官; Vd>100L药物集中分布在特定组织、 器官或大范围(骨、脂肪); ③分析体内药物排泄、蓄积情况。
30
四、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 F)
第2章-药物代谢动力学(2)
特点: 1、属一级速率消除的药物,每 单位时间内消除的百分比不变,
t1/2不变
2、血浆衰减规律的微分方程: dC/dt = -keC
3、多数药物都按此规律消除 4、C的指数是1故又称一级动力 消除
2
dC/dt = -keC
将上式积分得
Ct = C0e-ket
上式以常用对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