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雍也教学设计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精选4篇)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精选4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下是美丽的编辑给大家找到的《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精选4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论语十二章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知大意,体验人物。
2、积累文言词语,疏通课文。
3、当堂背诵,积累成语警句。
4、通过朗读揣摩,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5、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学会修身做人。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初步学会运用各种方法,疏通课文,理解大意。
【教学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当堂背诵,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读背诵、默写全文。
3.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
教学过程一阶段:学请诊断《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篇二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 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初中论语的教案

教案:初中语文《论语》教学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论语》选段,使学生了解孔子及其思想,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论语》的内涵,学会品味古文的语言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个人修养。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理解《论语》选段。
2. 掌握《论语》中的重要观点和思想。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论语》选段中的古文表达。
2. 深入领会孔子及其思想的核心内容。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论语》选段及相关资料。
2. 学生预习《论语》选段,了解孔子及其思想。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孔子及其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论语》选段,理解文意,体会孔子思想。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交流学习心得,分享对孔子思想的理解。
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论语》选段,分析孔子思想,解答学生疑问。
5. 案例分析:选取《论语》中的典型句子,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孔子思想。
6.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孔子思想的重要性。
8.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熟读《论语》选段,做好笔记,深入思考孔子思想。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孔子及其思想,提高古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个人修养。
5.1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

高中语文《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新学期,高二的学生进入到选择性必修上册的学习,我们的开学第一课定位到《论语》,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孔子的思想,探讨学校广场雕像后座的“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两千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
”的现代意义。
”一.导入新课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人类历史上出现了一个很神奇的现象——一群天才扎堆出现:在中国,有孔子、孟子、老子;在印度,有释迦牟尼;在以色列,有犹太先知;在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这是一个迄今人类都无法解释的现象。
人类在进化的历史中蹒跚了多少万年,为什么那么多重要的思想家都集中出现在这600年?在这一时期,四大文明——中国的儒道思想、印度的印度教和佛教、以色列的一神教,以及希腊的哲学理性主义,全都开始形成。
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大爆发,也是迄今为止人类文明最重要的突破,它奠定了整个人类文明的根基,成为此后人类历史发展的原动力。
这一时期,就是由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提出,为后人所公认和推崇的“轴心时代”。
我国思想文化在经过此前千百年的沉积酝酿之后,在春秋战国时期迎来了大爆发。
在这个社会大变革、思想大繁荣的轴心时代,老子、孔子、墨子、韩非子等,诸子争辉;道家、儒家、墨家、法家等,百家争鸣。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论语十二章》正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二.学习任务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论语》,全面了解孔子及其思想主张。
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背诵课文。
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仁”和“礼”“乐”之间的关系,体会“君子”品格。
文化传承与理解:提升品德修养水平,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知人论世《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论语》教学设计3篇

《论语》教学设计3篇《论语》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论语》十二章年级学科七年级语文教学课时共3课时第1课时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要求能疏通文意,明确__的主要内容。
2、记住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知道《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学重点记住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教学难点记住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教学准备搜集孔子的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导入从前有位老师,他学识渊博,但从不自傲。
有一次他周游列国时,在去晋国的路上,遇见一个七岁的孩子拦路,要他回答两个问题才让路。
一个问题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他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
”孩子说:“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他无言以对。
他惭愧地对他的学生说,我不如那个孩子,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你能猜出故事中的老师是谁吗?二、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人。
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思想核心是“仁”,即仁爱、爱人。
在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提倡德治和教化。
教育方面,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
《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书。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三、初读__,明确字音1、论()语2、不亦说()乎3、人不知而不愠()4、三省()吾身5、传()不习乎6、学而不思则罔()7、思而不学则殆()8、一箪()食9、曲肱()而枕之10、博学而笃()志四、朗读课文,注意句子节奏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2《〈论语〉》十二章 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儒家关于“学习”与“修身”的专题内容。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知积极进取的儒家精神,感悟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在文本研习的过程中,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培养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学习古人一些优秀的精神品质及为人处世的原则;认识“修身立德”的重要性,并探讨其现代价值;认识道德培养的关键。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仁、义、礼、信、恕”等儒家思想的内涵;体会“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了解孟子的仁心与仁政思想,理解并把握主旨。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观点的内涵及价值意义;认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以及道德培养的关键。
三、过程与方法: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来把握经典的内涵。
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四、教学方法: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语文,包括实用性文本的独立阅读与理解,日常社会生活需要的口头与书面的表达交流。
通过本任务群的学习,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提高阅读与表达交流的水平,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六、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齐聚巴黎,经过激烈的讨论,最后发表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子那里去汲取智慧。
”那么,孔子及其代表的儒家有什么智慧呢?今天我们就学习《〈论语〉十二章》。
二、预习检测1.作品简介《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
春秋末期,周朝的礼制日渐崩溃,名存实亡的现象十分普遍,社会处于一种大的动荡组合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之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
在社会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旨在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其重要观点记录在《论语》之中。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语文七年级上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第11课《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1.了解孔子与《论语》的相关知识,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2.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积累文中的语句,能熟练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3.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联系自身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学习为人处世之道。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重点)2.结合对孔子生平与思想的介绍,正确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2课时。
第一课时◆任务一:导入新课,了解作品引导语:人们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不仅作为一种导向,更作为一种精神,融入了世代中国人的血脉,随着时代跳动的脉搏,流淌不息。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论语》十二章。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孔子和《论语》。
1.孔子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与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并称“孔孟”。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万世师表”,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
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晚年致力于,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孔子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2.《论语》简介《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它以语录体为主,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全书共20篇,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北宋宰相赵普赞曰:“半部论语治天下”。
◆任务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预习检测,读准字音lún yùn xǐng wǎng dài dān dǔ kān huò xiàng yú论语愠三省罔殆一箪食笃不堪不惑陋巷逾矩2.范读学读,读准节奏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课件出示课文朗读节奏划分。
七年级语文教案:论语教学活动设计

七年级语文教案:论语教学活动设计论语教学活动设计论语是我国古代经典文献之一,其包含了大量的哲理思想和智慧,是我们学习和了解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途径。
因此,在七年级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将论语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来进行学习和探讨。
下面是一份论语教学活动设计,希望对广大语文教师们有所帮助。
一、教材分析本次教学的主要教材为《论语》。
《论语》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其内容广泛而丰富,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举止和他们的思想。
《论语》在我国古代教育中极具影响力,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对论语的学习,了解和掌握论语中的字词、语法结构和句式;(2)学习和掌握论语中的经典语句,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和理解经典语句。
2、能力目标(1)通过解读论语中的经典语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2)通过参与讨论和演讲,提高听说能力和表达能力;(3)通过思考和探讨,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3、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自信心;(3)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论语选读内容:1、《论语》中的核心思想2、《论语》中的经典语句3、学习和掌握论语经典语句的方法4、演讲和讨论论语经典语句的内容和意义教学重点:1、学习和掌握经典语句2、理解和解释经典语句的意义教学难点:1、对经典语句进行解释和理解2、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学方法:1、讲授法2、讨论、演讲和答疑法3、实践与探究法第二单元:论语影视欣赏内容:1、电影《论语》的引入2、电视剧《论语》的欣赏3、学习和掌握电影和电视剧的制作技巧和特点4、对比和分析电影和电视剧对于传统文化的贡献教学重点:1、学习和掌握电影和电视剧的特点2、对比分析电影和电视剧对《论语》的表现形式教学难点:1、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2、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鉴赏能力教学方法:1、导入法2、观察法3、对比法四、教学实践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
论语教学设计

论语教学设计论语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掌握周、比、矜、斯、责、举、道等词在文中的含义,重点辨析周、比、党等词一词多义现象。
2.掌握文中出现的动词活用现象。
3.理解孔子在察人、择友、处事、待人方面的主要观点。
4.联系“中庸之道”,深入理解孔子“和而不同”的人际交往原则;思考孔子的人际交往观在当今社会的时代意义。
【文化内涵】1、理解孔子在察人、择友、处事、待人方面的观点;2、联系“中庸之道”,深入理解孔子“和而不同”的人际交往原则;3、深入阐发“君子”的含义;4、思考孔子的人际交往观在当今社会的时代意义。
【课时建议】三课时教学步骤一:疏通文意,背诵课文1、疏通文意:(1)学生自学注释和译文(可在预习中完成)。
(2)教师适当补充课本没有给出的注释,点出重点词汇,疏通文意(插入完成课后第四题)。
(3)学生质疑,教师答疑。
2、指导诵读:(1)老师示范背诵,明确背诵要求。
(2)组织讨论:可以将哪些内容相似的句子放在一起背诵?(3)鼓励学生采取分组竞赛形式当场速背,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步骤二:深入理解,阐发内涵学生讨论:将本章节内容分为“察人、择友、处事、待人”四方面,先概述各方面主要观点,然后在自己感受最深、启发最大的章节旁边写评注或随感,小组讨论交流,派代表发言。
察人(1、2、3、4、5章)择友(6、7章)处事(12、13、14章)待人(8、9、10、11章)注:此这个环节中,学生自由发言与老师讲解应结合进行。
老师讲解应是对文化内涵的深化——讲解焦点:多义性、联系性、丰厚性。
多义性:例举“久而敬之”的多义理解。
联系性:例举“处事”章应与孔子“和而不同”的人际交往原则联系。
丰厚性:例举“察人”章中可补充孔子对“君子”的评判与见解。
教学步骤三:联系现实,拓展延伸1、联系《论语》中其他和本课内容相关的语录,更广泛的整体理解文化内涵。
如13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论语》原文非常简约,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人生体会,深入讨论内涵,将原文具体化。
5.1《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情境设置:9月28日,我校将举行孔子诞辰纪念活动,请你结合课文《〈论语〉十二章》,设计本次活动流程及内容,传承、弘扬中华经典文化。
任务一:查资料,知孔子为更好地策划“孔子诞辰”纪念活动,我们需要在课前自主查阅孔子的资料,了解其身份地位、人生经历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1.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被后人尊称为圣人、至圣先师。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推行“仁”“礼”主张。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1)自学礼乐(30岁前):掌握“六艺”,勤奋好学。
(2)创办私学(30—50岁):打破教育垄断,促进文化传播。
(3)从政失败(50—55岁):掌权者不重用,齐国离间。
(4)周游列国(55—68岁):历尽艰辛,推广学说。
(5)献身文教(68—73岁):整理文献,继续教育。
教师播放视频,让学生更加充分地了解孔子。
了解《论语》:《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共二十篇,492章,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朗读经典,听音频齐读课文正音:八佾(yì)朝(zh āo)闻道文质彬(bīn)彬譬(pì)如一篑(kuì) 知(zhì) 者子罕(hǎn) 学夫(fú)《诗》迩(ěr) 之事父任务二:析课文,悟精神为了更好地领悟孔子阐述的君子之德,请参考注释,疏通句意,说说十二章分别阐述了什么道理。
1《论语》十二章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1《论语》十二章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高二《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孔子及其《论语》思想。
背诵课文。
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3.体会孔子学、诗、君子、仁等学说的基本内涵,并思考其现代意义。
教学重点: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1.体会孔子学、诗、君子、仁等学说的基本内涵,并思考其现代意义。
教学过程:导入: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中华民族的历史。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被尊为“至圣先师”,然而他也曾周游列国,被人讥笑,“惶惶如丧家之犬"。
一、预习提示:1.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仲尼,字丘,鲁国人,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与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并称“孔孟”,被后世尊为“圣人"。
在教育方面,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政治方面,他主张仁政、德治。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的社会变革时期。
他总结了前人的教学经验,传授给下一代,开私人讲学的先例。
相传他有三千弟子,其中七十二贤人。
《论语》中记载了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教学原则,如“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等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2.背景资料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变革时期。
面对这样的乱世,知识分子纷纷思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针、路线。
他们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了不同的学说、流派。
除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之外,还出现了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的流派。
这些流派之间相互批评,展开了激动人心的学术争鸣,“百家争鸣"的局面就此出现。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是“百家争鸣”中最重要的学术流派之一。
3.文题解读《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集录整理,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第5课《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背诵相关内容。
2.理解《论语》中出现的“君子、义、仁、礼、恕”等核心概念。
3.以“君子”为轴,梳理各章中的内在关系,理解君子“义利观”和“内求外修”的内核。
【教学重难点】积累文言知识;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仁、义、礼、信、恕”等儒家思想的内涵;体会君子的美好品格。
一、导入有一本书能穿越千年历史给人以温暖和光亮,给人以心灵的指引。
人们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天不生仲尼,万古终长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论语》。
二、预习检测1.说一说你所知道的《论语》《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全书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
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
2.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
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
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为体”,儒学思想渗入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中,同时也影响了世界上其它地区的大部分人近两千年。
3.出示本课的生字词,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三、君子为轴,内求外修“君子”是《论语》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君子”是孔子想要通过教育培养的目标。
5.1《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语文年级高二学期秋季课题《<论语>十二章》教学目标1.领会孔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思考其思想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
2.学习运用评点的方法,记录自己的感受和见解,不断提高独立阅读和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利用相关注释和参考资料独立研读文本,增进对文本的理解。
2.组织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展开交流和讨论,就孔子思想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等表达自己的看法。
教学难点:1.在理解孔子仁、义、礼等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的基础上,重点掌握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
2.将对孔子核心概念的理解和思考用评点的方式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今年的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72周年纪念日,为传承传统文化,弘扬尊师重道精神,由辅仁高级中学语文组举办“读圣贤书,明仁义理”的纪念活动,师生共同接受孔子及其倡导的儒家文化的洗礼。
高二语文组负责的是围绕《论语》的学习举办一系列的交流研讨和写作评价活动。
学习活动一:诵读吟咏,疏通理解文意《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也是研究儒家思想的重要典籍。
但对高中生而言,《论语》的阅读并非一件容易的事,章句虽短,却是“微言大义”,学生知道大致的字面意思,却很难把握章句的核心思想。
所以,先鼓励学生课前结合书下注释和工具书来疏通理解这十二章的字面意思,对文意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能对十二章句中的关键字词进行准确地注解,也能对十二章句的文意初步加以解说,然后在课上提出自己的困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惑。
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的问题:1.第一章中的“就”如何准确理解?2.第二章中为何要将“仁”和“乐”联系在一起?3.第三章中的“闻道”如何理解?4.第四章中的“君子”和“小人”如何理解?5.第五章中的“见贤思齐”和第一章中的“就有道而正焉”有何不同?6.第六章中的“文质彬彬”如何形容君子?7.第七章中的“重”和“远”如何理解?8.第八章中的“止”和“进”如何理解?9.第九章中的“仁者不忧”如何理解?10.第十章中的“克己”和“复礼”有何联系?11.第十一章中的“恕”是否可以理解为“宽恕”?12.第十二章中孔子为何要提出学《诗经》?讨论解决困惑(师生互动):1.第一章中的“就”是“到,赴”的意思,即不断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学习,及时匡正自身的行为,重在主动虚心去请教学习。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积累字词,熟读背诵课文。
2.结合注解逐则翻译,积累重点解词。
3.理解归纳内涵,并学习运用。
重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
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目标一(课前完成)1.默读一遍课文,将书下注解生字读音标在书上。
2.自由朗读一遍,然后逐章背诵。
3.利用晨读时间背诵,第一次背诵前六章,第二次背诵后六章.4.独立背诵之后,对子互背,小组齐背。
5.各组互查。
先组长互查,再查对方组员.导入新课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也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1。
介绍文常,导入新课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zōuyì)(现在山东曲阜)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fù) 城北泗(sì) 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作成《论语》.与其最为卓出的衣钵(bō)继承者孟子统称为“孔孟".论(lún)语十则(《论语》四书五经之一》)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即《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整体结构: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三体组成.内容: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全书共二十篇,每篇有若干章。
第二单元 5 《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课内要求:《论语十二则》是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中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
本单元学习的是先秦诸子的些经典论说。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铸就了中华思想文化史上的一段辉煌。
本单元的先秦经典论说包括儒家的《论语》十二章、《大学》一章、《孟子》一章,道家的《老子》四章、《庄子》一章,以及墨家的《墨子.兼爱》篇。
可结合以前读过的孔子、孟子、庄子等人的语录或作品,感受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
本单元集中学习先秦诸子散文,以加深对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
要注意领会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思考其思想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感受先秦诸子或雍容或犀利或雄奇或朴拙的论说风格,理解各家论说的方法,领悟其妙处。
本课所选《论语》十二章,焦点在立身处世的规范性原则,深入浅出,要言不烦,精辟隽永。
学习时要在理解仁、义、礼等儒家思想核心概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
研习中,注意这些经典篇章在论述道理方面的巧妙之处,如善用譬喻、对比,思路简洁明晰等;结合自己所了解的历史文化知识,思考先秦儒家的思想智慧对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联系日常生活,思考这些经典对自己有哪些启示。
延伸介绍:二、教学目标:1. 回顾并了解与《论语》这本书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2.掌握《论语十二章》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及重要的文言现象,积累“敏、喻、质、史、弘毅、兴、观、群、怨”等词语含义,并能在借助一定的工具书的基础上自己翻译文章;3.熟读文章,通过自主研讨和小组讨论来理解儒家思想中“仁、义、礼、恕”等核心概念;重点分析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
4.通过诵读和讲解,体会儒家人生教育的重要思想,探讨“仁、义、礼、恕”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
以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来关照自身。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①掌握《论语十二章》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及重要的文言现象,积累“敏、喻、质、史、弘毅、兴、观、群、怨”等词语含义,并能在借助一定的工具书的基础上自己翻译文章;②熟读文章,通过自主研讨和小组讨论来理解儒家思想中“仁、义、礼、恕”等核心概念;重点分析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
13 选必上第二单元论语十二章(二)教案(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授课时间:20分钟)XX中学 XX【学习目标】1.通过对文言字词和章节内容的梳理,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把握文本内涵;2.在把握每章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儒家思想核心概念“仁”的含义;3.联系当下社会生活实际,思考“仁”的现实意义。
【知识补充】1、文化常识八佾:读音yì,古代舞蹈奏乐的行列,八个人为一行叫做一佾。
八佾是八行共六十四人,按周礼天子才能用,诸侯用六佾,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
因鲁国国君是周公后代,周公曾有功于周王室,为报答周公之德,周成王赐给鲁国国君用天子之礼乐祭祀的特殊待遇。
《八佾》:主要谈儒家的礼乐思想。
近半数记载了孔子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现实状况的不满。
另一半则记录了孔子作为践行者、阐释者、研究者和推广者对传承、发扬礼乐思想所作的贡献。
【学习过程】一、研习任务一:研读文本,把握文意要求:结合课下注释,研读课文第二、七、九、十、十一章,疏通大意,把握内涵。
1. 第二章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注解:(1)而:如果,连词,表示假设关系。
(2)仁:仁德。
(3)如礼何:“如…何”是古代常用句式,当中一般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意思是“把(对)…怎么样(怎么办)”。
礼,指各种礼节规范。
翻译: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怎样对待音乐呢?”在这一章中,出现了孔子思想中三个核心的概念——仁、礼、乐,其中,“礼”是各种礼节规范,“乐”包括舞蹈和音乐,他们表现在外,而“仁”则自于人的内心。
就三者之间的关系而言,内心的“仁”可以表现在外显的“礼”“乐”之上。
一个人若心中无仁,礼乐皆失其本,他不会好好地对待礼乐,纵使他遵守礼乐规范,又有何意义?所以,仁为礼乐之本。
从这一章,我们既看到孔子对“仁”的强调,同时也看到了孔子对礼乐的重视。
在孔子的思想中,他一直把“郁郁乎周礼”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良药。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教案(含教学反思)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的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
2.理解选文的思想观点并思考其现实意义。
【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能流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知大意,体验人物。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朗读揣摩,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学会修身做人。
4.文化传承与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疏通课文。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教学难点】初步学会运用各种方法,疏通课文,理解大。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翻译:孔子说:“品德高尚的人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适,行事勤勉,言语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思考1:孔子认为君子“好学”的标准是什么?“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克制物欲)“敏于事而慎于言”(谨言慎行)“就有道而正焉”(虚心请教)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翻译: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乐呢?”礼与乐——制度文明仁——内心的道德规范,人文的基础所以,乐反映人们的仁德。
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
礼与乐——外在表现仁——礼乐的核心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翻译: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可以了。
”“道”在此处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
论语十二章教案(精选3篇)

《论语十二章教案》论语十二章教案(一):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礼貌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掌握本文的主要资料。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论语》的相关知识以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二、重点、难点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
2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用法。
词语如而、之等3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三、课时安排两个课时四、作者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其先世为宋国贵族。
少年时家境衰落。
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
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
后罢官,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
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
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
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
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后世对孔子有十分崇高的赞誉,唐代的韩愈以前有诗: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后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的需要,也一再的追封孔子,封其为至圣先师,大成文宣王、文宣帝君等。
《论语》课堂教案设计

《论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在中小学教育中,学生需要学习和研究论语,以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和精神内涵。
因此,好的《论语》课堂教案设计对于学生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针对《论语》课堂教案设计进行探讨和阐述。
一、课堂目标的设计好的《论语》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学习成效为目标,因此制定好的课堂目标至关重要。
在进行目标设计时,要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制定出具体的教学目标。
我认为,具体教学目标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了解《论语》的基本知识,如作者、成书背景、语言特点等。
2.技能目标:能够阅读、理解和演绎《论语》中的经典语句,能够进行简单的文言文翻译。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价值观意识。
二、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好的《论语》课堂教学内容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确立核心内容:根据学习目标确定核心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2.做好基础知识讲解: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是一项较为困难的任务,因此必须在讲解前先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和语言特点。
3.编制合理的教学计划:制定教学计划是每一堂课的关键,计划要详细、合理,分阶段、分步骤,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能力,合理分配时间。
三、教学策略的设计好的《论语》课堂教学策略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探究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采取探究式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实用性教学: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将课堂内容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实用能力,使学生学有所用。
3.互动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应采取多种互动形式,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问答互动等,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四、教学评价的设计好的《论语》课堂教学评价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综合评价: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进行综合评价,包括口头表现、书写表现、活动表现、期末考试成绩等多个方面。
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11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11《论语》十二章(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四川省隆昌市知行中学语文组耿世诚教学目标: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第五章至第九章的基本内容。
(重点)2、朗读课文,直至成诵。
品析语录体散文语言的特点,体会文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难点)教学过程:一、复习作家作品知识: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隈(zo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万世师表”,与孟子并称“孔孟”。
《论语》是中国古代的语录体散文著作。
二、检查上节课第一章至第四章的背诵情况。
三、引导学习第五章至第九章。
1、第五章: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重点词解释:而、贝!I、罔、殆。
一学生串讲大意。
教师点拨。
思考:第五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表明了什么学习方法?你是怎样理解的?明确:表明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这两句话阐明了学习与思考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
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
学生背诵第五章。
2、第六章:子日:“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雍也》)学生解释重点词:哉、回、箪、堪。
学生试讲本章大意,教师纠正。
思考回答:第六章中孔子为何认为颜回是贤明之士?明确:因为颜回能够忍受别人所不能忍受的生活疾苦,并且带着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生活。
抽背第六章。
3、第七章: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学生先串讲大意,老师再纠正容易理解错误的重点词。
如:知、不如、好、乐。
思考回答:第七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揭示了什么道理?对你有何启示?明确:揭示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习知识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到的知识才能够灵活地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论语雍也篇》中的两则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文言文都特点。
2、熟读《论语雍也篇》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并能做到当堂成诵。
3、进一步了解孔子做人,修身的一些观点。
教学重难点:熟读并背诵《论语雍也篇》中部分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从开学到现在我们有学习了很多条论语,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复习一下吧。
(叫一组同学一个学生说半句,其它学生其说下半句)
2、我们同学对学过都论语掌握都还是不错,我们会背了这么多条论语,你能说说哪条论语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吗?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听了同学们的发言,老师知道论语能给我们带来启示。
那么我们该怎么学好知识呢?今天一起到论语中看看孔子是怎样告诉我们的。
1、小黑板出示学习内容: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
2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读
师:在你读的过程中你认为那些字值得我们注意的。
(指名说)
4、让学生读读这几个字: 好hào 知zhì
师:对,这几个字在我们读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读准字音。
那么现在谁能读读这句话。
5、指2-3名同学读
师:谁还能比他读的更流利。
师:论语是文言文,它读的时候与现代文章读的时候有什么不同?
(1)朗读速度慢(2)停顿多(3)注意语气词多
师:在我们读得时候一定要注意停顿,停顿不是一下子就断开的,一定是有气相连的。
5、咱们同学再试着读一读
6、齐读一遍
7、谁能给大家范读一遍(指1-2名)
师:学习了孔子的两句话,我想起了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知识的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到的才能够灵活地运用。
理解意思:好:喜爱;
师:在学习中我们也要参考论语中讲的一些道理,培养自己对学习的兴趣,做到乐中求学。
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次齐读句子。
8、男女生轮读
9、齐读
10、根据自己的理解试着背一背
三、积累背诵
1、学生自由背诵
2、同桌互相检查背诵。
3、个人展示背诵。
4、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今天我们又在论语中知道了学习要培养兴趣,在论语中还能获取更多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就让论语伴随着我们学习成长吧!
5,将今天的学习内容摘抄下来,熟读成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