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复习生态毒理学基本研究方法2 (1)
3章-生态毒理学研究方法
种或多种污染物单独或联合存在条件下,所导致的影
响或危害。
所利用的生物反应包括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个
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各级水平上的反映。
13
(二)毒性试验的方式 1.毒性试验的分类 根据毒性试验所经历的时间长短:短期毒性试验,中 期毒性试验和长期毒性试验。 根据试验溶液或试验气体的给予方式:静止式毒性试 验和流动式毒性试验。
29
(二)荧光原位技术的基本过程
1.制备和探针标记:
常用的探针信号标记方法有两种: ①直接标记法。将荧光分子直接标记于探针DNA/RNA 上,杂交后可直接在荧光显微镜下检测。 ②间接法。采用一中间分子标记探针,杂交后再用荧 光分子标记的中间分子的亲和物或抗体进行检测。
30
2.染色体原位杂交 杂交前变性处理染色体标本,使染色体DNA变为部 分单链,并去掉附着的RNA及蛋白质,变性处理生
八、RAPD技术在DNA损伤检测中的作用
21
一、PCR—SSCP技术
(一)PCR—SSCP的基本原理 单链DNA由于有链内碱基配对而具有一定的空间 结构,当DNA链上的碱基(即使是一个碱基)发生 改变时,单链DNA会形成不同的构象,称为单链 构象多态性(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28
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一)荧光原位杂交的原理及特点
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是20世纪80年代在原位杂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一种高度灵敏、特异性好以及分辨率强的染色体和 基因分析技术,它通过荧光标记的各类DNA和RNA 探针与细胞或组织在玻片上进行杂交,在不改变其 结构的情况下,进行细胞内DNA、RNA某特定序列 的测定,可用于染色体识别、基因定位和基因诊断、 染色体结构畸变和数目改变分析。
常用的毒理学研究方法
常用的毒理学研究方法一。
毒理学研究那可是关乎咱们生命健康的大事儿!要搞清楚各种物质对咱们身体的影响,就得靠一系列靠谱的研究方法。
1.1 动物实验。
这可是毒理学研究的老把式啦!把小动物们,像小白鼠、兔子啥的,拿来做实验。
给它们喂不同剂量的东西,看看会有啥反应。
比如说,会不会生病、器官有没有损伤。
这就像咱们打仗前的侦察兵,先探探路,了解个大概。
但也有个问题,动物和人总归不是完全一样,有时候结果不能完全照搬到人身上。
1.2 细胞实验。
在实验室里培养一堆细胞,让它们接触要研究的东西。
看看细胞会不会死啦、功能会不会出问题。
这就好比在微观世界里搞侦查,能更细致地了解那些物质是咋捣乱的。
细胞毕竟不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也有局限性。
二。
2.1 流行病学调查。
这就得上大街、进社区,找真正接触过那些可能有毒物质的人来研究。
看看他们的健康状况和接触的东西有没有关系。
这就像从现实生活中抓“真凶”,直接、实在。
但要搞清楚因果关系,可不容易,干扰因素太多啦。
2.2 体外替代实验。
现在科技发达了,有了不少新招。
比如用计算机模拟、用器官芯片啥的。
不用真的动物和人,也能猜猜那些东西可能有多毒。
这是在创新的路上大步走,不过新技术还得不断完善,才能让人更放心。
2.3 毒物代谢研究。
得弄清楚那些有毒的玩意儿进了身体后,是咋被处理的。
是被分解啦、排出去啦,还是留在身体里捣乱。
这就像追踪敌人的行踪,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三。
3.1 联合应用。
别指望一种方法能解决所有问题,得把几种方法结合起来。
就像打组合拳,威力更大。
互相补充、互相验证,这样得出的结果才更靠谱。
3.2 未来展望。
毒理学研究这路还长着呢,随着技术进步,肯定会有更多更好的方法出现。
咱们得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为保护大家的健康出更多力!毒理学研究就像是一场和毒物的战斗,咱们得用各种武器和战术,才能打赢这场保卫健康的战争!。
生态毒理学考点整理
生态毒理学考点整理生态毒理学考点整理————————————————————————————————作者:————————————————————————————————日期:《生态毒理学》复习纲要第一章绪论1962年Rachel Carson (卡逊) 《寂静的春天》Ecotoxicology=Ecology +T oxicology生态毒理学=生态学+毒理学1969年法国Rene Truhaut (萨豪特)最早提出并使用生态毒理学。
生态毒理学的定义:研究环境毒物、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机理以及环境毒物、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运转、循环与归宿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科学。
生态毒理学主要研究内容1.毒物、污染物在物理环境中释放、分布和行为以及与物理、化学环境的相互作用;2.毒物、污染物进入生态系统的途径、变化及其归宿;3.毒物、污染物在生态系统各种水平上的有毒效应。
生态毒理学研究意义1.全面认识毒物、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2.查明毒物直接与间接对生物和人体健康的危害机制;3.为控制污染、制定环境标准和立法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毒理学发展趋势a深入探讨多种环境毒物作用于机体或生态系统的复合生态毒理效应及其机理以及新老污染联合胁迫生物学变化与反应;b 深入研究次生毒物的产生过程以及所导致的次生污染生态毒理效应;c 深入研究环境毒物低水平、长时间暴露的生态毒理效应;d 深入开展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水平的生态毒理效应研究;e 加强分子生态毒理学研究,提高生态毒理效应微观认识水平。
第二章生态毒物及其毒性与剂量效应关系原理毒物:相对较小的剂量,导致生物受害或严重的细胞功能损伤、或生态系统产生不良效应的物质。
污染物(pollutant):指对环境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害的物质。
一次污染物: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其物理、化学性质没有发生变化的污染物质。
又称为原发性污染物或者“原生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排入环境中的一次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因素或生物的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形成的物理、化学性状与一次污染物不同的新污染物。
生态毒理学研究方法
地衣、苔藓
附生植物的群落, 设计14种,移植在 树皮片上 附生植物的群落, 12种 对SO2耐受程度不 同的物种
SO2
地衣、苔藓
SO2
分布模式,靠近源,提供快速的评价方 物种数少,随距离 法和确定长距离点 增加 源污染 树上附生物种的组 成 污染敏感物种的重 新出现提示空气质 量改善
地衣、苔藓花
SO2
老鼠雌性生殖区增殖。 非天然生成卵黄蛋白 原
不同组织水平上生物标记物
组织水平 与受体结合 生物标记物样例
生化响应 生理变化 个体效应
TCDD(四氯二苯并-p-二恶英) 与Ah受体结合 壬基酚(环境激素)与雌激素受体结 合 单(加)氧酶感应,卵黄蛋白原形成 蛋壳变薄,胚胎雌性化 行为改变,生长范围
污染物暴露、健康状态与生物标记物响应的关系
硅藻
多物种种群
湖泊酸化
物种组成和丰度削弱
亲酸或亲碱条件,为 重建湖泊化学历史或 现状,改变条件以计 算硅藻-推断pH
以设置临界SO2负荷 的效应剂量关系建立 硅藻古湖沼模型 湖水、沉积物质量评 价 湖水、沉积物质量评 价 湖水、沉积物质量评 价 湖水、沉积物质量评 价
硅藻
物种范围来自大量湖 泊沉积物的数据库
物理和化学扰动(如 合成受迫蛋白,或称 盐度、渗透压变化、 热冲击蛋白 冷热冲击等) 金属,有机物 改变免疫功能。巨噬 细胞活性
无
无
因暴露于先前的刺激, 巨噬细胞活性受损
PAHs, PCBs
组织病理学。上皮组 织肿瘤,肾脏损害
无
无
组织损害来自与污染 物直接接触
乙炔基雌二醇, 烷基 破坏生殖内分泌系统 酚, 有机氯杀虫剂, PCBs, 邻苯二甲酸酯/ 盐
基于酸中和容量的酸 灵敏度,与硫沉积有 关 湖泊营养化状态 营养增强 湖泊营养化状态 湖泊营养化状态
生态毒理学:第三章 生态毒理学常用实验方法GB格式
③人体观察(临床观察)中毒、事故、意外 等 ④流行病学研究:研究疾病的分布,探讨病 因,采取措施。
不同阶段的毒理学试验项目
第一阶段----急性毒性试验和局部毒性试 验
第二阶段----重复剂量毒性试验、遗传毒 性试验与发育毒性试验
3. 实验观察指标选择:
实验指标(观测指标)是指在实验观察中用于反 映研究对象中某些可被检测仪器或研究者感知的 特征或现象标志。 实验指标选择的基本条件: (1)特异性 (2)客观性 (3)灵敏度 (4)精确度 (5)可行性 (6)认可性
实验指标选择依据通常有: (1)根据实验的目的、任务和内容选择指标。 (2)根据化学物的种类和用途来选择国家标准、 部委和各级政府发布的法规、规定和行业规范 中相应的程序中的实验方法要求来选择指标。
3.成年的健康实验动物和人可能的暴露途径是 基本的选择
(1)成年的健康(雄性和雌性未孕)实验动物作 为一般人群的代表性实验模型。
幼年和老年动物、妊娠的雌性动物、疾病状态作 为特殊情况另作研究。
(2)毒理学试验中染毒途径的选择,应尽可能模 拟人接触该受试物的方式。
科研设计遵循的三原则
1.对照原则
➢对照的意义在于通过对照鉴别处理因素与非处理因 素的差异及处理因素的效应大小,消除和减少随机化 原则所不能控制的抽样误差及实验者操作熟练程度等 所造成的差异。 ➢在动物实验中,要求相比较的各组间动物的种类、 性别、年龄、体重等尽可能地一致。对照组与实验组 同等重要,两组的动物数应相等。 ➢毒理学实验中常用的对照形式有以下几种:
2.剂量-反应(效应)研究
Biological Response
FEL: Frank Effect Level
生态毒理学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生态毒理学研究方法及其应用生态毒理学指的是研究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污染物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是环境科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为了更好地了解毒物对环境与生物的危害程度以及评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需要采用一系列科学的研究方法。
本文将介绍生态毒理学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一、生态毒理学研究方法1. 毒性试验毒性试验是研究物质对生物的毒性程度的基本方法之一。
常用的毒性试验方法包括急性毒性试验、亚急性毒性试验和慢性毒性试验。
急性毒性试验可以评估在短时间内暴露下物质对生物的毒性;亚急性毒性试验可以评估生物长期暴露在某种物质下的损害程度;慢性毒性试验则可以评估毒物长时间低剂量暴露情况下对生物体造成的潜在风险。
2. 生物标志物生物标志物是使用生物体内的某些物质或生理指标来反映环境污染程度和毒物暴露水平的方法。
常用的生物标志物包括酶活性、代谢产物、DNA损伤指标等。
生物标志物可以作为一种可靠的检测和监测手段,评估生态系统中污染物对生物体的影响。
3. 生态毒理学模型生态毒理学模型是通过对生态系统中污染物在生物体内、水、土壤和大气等不同介质中的迁移、转化和作用进行数学模型化,预测生态系统中污染物的存在和可能发生的效应的方法。
生态毒理学模型广泛应用于污染地区环境风险评估、环境管理和规划及生态安全评估等方面。
二、生态毒理学的应用1. 环境污染评估生态毒理学可以通过评估环境样品中的毒性及生物学影响,了解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毒理学方法可以预测环境中有毒或危险物质的成分、来源以及后果,有助于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2. 生态系统管理生态毒理学可以为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毒理学模型可以预测生态系统中物质的迁移,提供生态系统的维护与改善方案。
同时,生物标志物可以监测生态系统中物质的暴露和损伤程度,为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预警提供数据支持。
3. 毒物风险评估生态毒理学方法可以帮助评估毒物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对于评估毒物安全性、毒性水平及可能的毒害机制有很大帮助。
生态毒理学研究方法与技术
生态毒理学研究方法与技术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进程,人类社会所需的能量和物质越来越大,同时也伴随着不可避免的环境问题,其中生态毒理学研究成为了环境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生态毒理学研究可以帮助人类认识化学物质的危害,并采取措施来降低它们对环境和生命的影响。
本文将会介绍生态毒理学研究的方法与技术。
一、目标生物群体的确定生态毒理学的研究主要关注于化学物质对自然界中的生物产生的影响,因此,确定目标生物群体是非常重要的。
目标生物群体的确定要考虑到其生活习性、生物多样性等因素。
例如,在水生生物中,可以选择青蛙或小鱼等生物作为研究对象,而在陆地生物中,可以选择小白鼠或种植物为研究对象。
二、毒性实验的设计毒性实验的设计是生态毒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步骤。
实验设计应考虑到化学物质的浓度、暴露时间、实验条件等因素。
例如,在研究某药品对水生生物的影响时,可以选择暴露时间为7天,浓度为0.1mg/L的实验条件进行毒性实验,同时还可以对照组进行研究,以验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三、毒性数据的分析与评估毒性数据的分析与评估是生态毒理学研究中的核心环节。
研究者可以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来评估化学物质对目标生物的毒性影响。
评估的结果可以帮助人们确定化学物质的毒性阈值,从而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
四、分析样品的化学成分分析样品的化学成分是生态毒理学研究中的另一个重要环节。
在研究化学物质对生物的影响时,研究者需要对样品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以确定其含量和组成。
例如,在研究某种处方药对地下水的影响时,可以通过分析地下水中的化学成分来判断是否存在处方药物质的残留。
五、环境样品采集和分析环境样品采集和分析也是生态毒理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研究化学物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时,研究者需要对环境中的样品进行采集和分析,以确定其污染程度和影响范围。
例如,在研究某个工业区的环境污染情况时,可以通过对土壤、大气和水体等样品的采集和分析来获取相关数据。
生态学研究方法知识点总结
生态学研究方法知识点总结生态学研究方法知识点概括第一章绪论1.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方法:①原地观测②受控实验③生态学研究方法分析2.原地观测的内容:①野外考察②定位观测③原地实验3.生态学综合研究的研究方法:①资料的归纳和分析②生态学的数值和排序③生态学的数学模型和仿真4.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①层次观②整体论③系统学说④协同进化5.生态学研究的组织层次基因—细胞—器官—个体—种群—群落2.3.生态因子的分类按生命特征:(1)生物因子(2)非生物因子按性质分:(1)气候因子(2)土壤因子(3)生物因子(4)地形因子(5)人为因子按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1)密度制约因子(2)非密度制约因子按生态因子稳定性:(1)稳定因子(2)变动因子4.地形因子包括哪些?地理位置海拔高度海陆位置经纬度坡度5.气候因子包括那些数据?太阳辐射强度光照强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土壤温度大气降水风速风向降水量5.地温(土壤温度)用曲管地温表测量;大气降水用雨量器和雨量计测量;空气湿度用温度计或干湿球温度表测量。
6.水样的采集:现场测定的有PH值、电导率和溶解氧。
7.色度的测量方法:①铂钴标准比色法②稀释倍数法③分光光度法8.了解GPS利用GPS定位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发送统,称为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简称GPS。
GPS 是由美国国防部研制建立的一种具有全方位、全天候、全时段、高精度的卫星导航系统,能为全球用户提供低成本、高精度的三维位置、速度和精确定时等导航信息,是卫星通信技术在导航领域的应用典范,它极大地提高了地球社会的信息化水平,有力地推动了数字经济的发展。
第三章生态学观测的取样设计1.取样的定义与类型:抽取其中一部分作为样本来获取数据并进行分析,进而推断总体的特征,这个过程成为取样。
①主观取样②客观取样(概率取样法)2.客观取样包括哪些取样方法并了解各取样方法:①随机取样:样方的设置是随机的,即每一样品单位被抽取的机会是相等的;一般随机取样的方法是将研究地区放入一个垂直坐标中用成对的随机数作为坐标值来确定样方的位置。
环境科学中的生态毒理学研究
环境科学中的生态毒理学研究近年来,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使得生态毒理学这门学科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生态毒理学研究的是污染物质对生态系统和生物体的影响以及其相互作用,是现代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生态毒理学的基础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方向三个方面,探讨生态毒理学在环境科学中的重要性。
一、基础概念生态毒理学主要研究有毒物质对生态系统和生物体的影响,包括生物毒性、毒性动力学和毒性作用机制等方面。
其中,生物毒性是指毒素对生物体的作用强度和作用效果,主要表现为死亡率、繁殖受损、生长减缓、行为异常等。
毒性动力学则研究生物体对毒素的代谢和排泄情况,进而了解毒素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和毒性的变化规律。
毒性作用机制则是探究毒素引发生物体损伤的生理、生化、分子等机制。
二、研究方法生态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研究、实地调查和模拟模型研究等。
实验研究是指在实验室内模拟自然界的污染情况,观察一定浓度下毒素对不同生物体的影响。
实地调查则是在现场采集数据,观察污染物质对生物体的影响,包括现场样品采集、现场测试、现场修复等。
模拟模型研究则是利用计算机模拟环境中污染物的传输、转化和代谢过程,推测毒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分布与变化情况。
三、应用方向生态毒理学的应用方向非常广泛,主要包括污染物的监测与控制、生物安全评价和生态修复等。
其中,污染物的监测和控制是生态毒理学的重要应用方向之一。
通过对环境中污染物质的监测,可以及时掌握其污染程度和污染源,以便采取防治措施,减少污染物质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
此外,生物安全评价也是生态毒理学的重要应用方向之一。
对于一些新的化学物质和生物技术制品,需要进行生物安全评价,以评估其对生态系统、人类健康和环境的潜在风险。
生态修复也是生态毒理学的另一个重要应用方向。
通过对被污染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可以恢复其生态功能,减轻污染物质的危害,保护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
总结生态毒理学是环境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它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十分广泛和复杂。
(完整版)第七版毒理学基础总结
毒理学基础总结归纳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毒物性质与机体或生态系统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
(包括毒性、入侵途径、中毒机理和病理过程)2、现代毒理学(modern Toxicology):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living systems)和生态系统(ecosystem)的损害作用/有害效应(adverse/harmful effects与机制,以及中毒的预防、诊断和救治的科学。
二、问答题1、简述毒理学的基本功能以及三大领域:答:⑴毒理学两个基本功能:①检测理化因素产生的有害作用的性质(危害性鉴定功能);②评价在特殊暴露条件下出现毒性的可能性(危险度评价功能) ;⑵三大研究领域:①描述毒理学(descriptive toxicology)②机制毒理学(mechanistic toxicology)③管理毒理学(regulatory toxicology)2、毒理学方法:答:体内试验(整体动物试验),体外试验,人体试验,流行病学研究3 3R原则:答:替代,减少,优化和改良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一、名词解释1、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 ):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2、毒性(toxicity ):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毒性是一种内在的、不变的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化学结构。
3、毒物(toxic substa nee , pois on,toxica nt): 在较低的剂量下可导致机体损伤的物质。
4、损害作用(adverse effect):指影响机体行为的生物化学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者降低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
5、非损害作用(non-adverse effect):机体发生的生物学变化应在生物题适应代偿能力范围之内,生物体对其他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易感性也不应增高。
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嘿,咱今儿个就来唠唠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你说这毒理学,那可真是个神奇又重要的领域呢!咱先说说动物实验吧,就好像是给小动物们安排了一场特别的“冒险”。
把各种可能有毒的东西喂给它们,或者让它们接触,然后仔细观察它们的反应。
这就像是我们在观察一个小世界里发生的故事,小动物们就是故事的主角,它们的一举一动都能给我们提供重要线索。
这不就跟咱平时观察身边的事物一样嘛,只不过这个更专业、更系统。
还有体外实验呢,把细胞啊、组织啊啥的拿出来单独研究。
这就好比是把一个大机器拆成一个个小零件,然后逐个研究它们的性能。
你想想,这样能更直接地了解到那些有毒物质对最基本的“小单位”会产生啥影响,多厉害呀!人体观察也少不了呀!不过这个可得特别小心谨慎。
毕竟是直接和人打交道呢。
通过对接触过有害物质的人进行观察和分析,来了解毒理学的奥秘。
这就像是在茫茫人海中寻找那些隐藏的秘密,需要耐心和细心呢。
然后呢,流行病学研究也很关键哦!看看在一个大群体里,那些接触过有毒物质的人和没接触过的人有啥不一样。
这就好像是在对比两个不同的“阵营”,看看哪个更健康,哪个更容易出问题。
再来说说机制研究,这可真是深入到了毒理学的“核心地带”。
要搞清楚那些有毒物质到底是怎么在身体里“搞破坏”的,就像侦探在破解一个复杂的案件一样,要一点点找出线索,拼凑出整个真相。
这些研究方法就像是一把把钥匙,能打开毒理学那神秘大门。
咱通过它们能更好地了解各种有毒物质,也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和身边的人呀!你说要是没有这些方法,那得多可怕呀,就像在黑暗中摸索,啥都不清楚。
咱得重视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呀,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这关系到我们的健康,关系到我们的生活呢!你想想,要是不知道哪些东西有毒,不知道怎么去研究它们,那我们不就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嘛。
所以呀,毒理学的研究方法真的太重要啦!咱可得好好了解了解,说不定哪天还能派上大用场呢!你说是不是呀?。
第三章 复习生态毒理学基本研究方法2 (1)
一、PCR-SSCP技术
(一)PCR-SSCP的基本原理
单链DNA由于有链内碱基配对而具有一定的空间结 构,当DNA链上的碱基 (即使是一个碱基)发生改变 时,单链DNA会形成不同的构象,称为单链构象多 态性(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 SSCP)。 PCR-SSCP是PCR技术与SSCP的结合,是将被检 出的DNA事先经有标志物的引物或参与PCR反应, PCR扩增产物经加热变性后,单链产物经中性聚丙 烯酰胺电泳,靶DNA中如有突变存在(如单碱基置 换、碱基插入或缺失等),它们因迁移率变化而出现 泳动变位。
(四)PCR—SSCP技术在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如Maino等在1992年将该项技术引入化学致
癌分子机制的研究领域,在化学制癌剂诱变 的小鼠鳞状癌细胞中检出了特异性H-ras基因 第13位密码子的点突变。 谭明家等于1997年以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酰 (GMA)体外诱导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分离转 化细胞克隆,应用PCR扩增P53基因第5和第 8外显子的DNA片段,银染单链构型多态分 析,发现经三次GMA处理后,p53基因第8外 显子发生突变。
每个受损伤细胞在电泳时,其DNA从核
中向阳极伸展,形成一个亮光头部和尾 部,形似彗星.故又名彗星试验(comet assay) 如果细胞末受损伤,电泳时细胞核DNA 因其相对分于质量大停留在细胞核基质 中,荧光染色后呈现圆形的荧光团,无 拖尾现象。
若细胞受损,在中性电泳液中(PH=8)中,
(二)PCR—SSCP的基本过程
1.
PCR扩增 2. PCR产物单链凝胶电泳 3. 结果分析
PCR产物进行单链凝胶电泳之前,通过加热变性
第三章环境毒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1.58 4.64 7.96 9.83 19.00 22.58 25.96 27.96 28.83
毒理学试验常用对照
1 未处理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本底值, 质量控制
2 阴性(溶剂/赋形剂)对照:与染毒组比 较的基础
3 阳性对照:检测试验体系的有效性 4 历史性对照:检查试验体系的稳定性,
即进行实验室质量控制和保证
毒理学试验设计的统计学要求 随机、重复、对照原则
对常规毒理学试验资料的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一般用t检验或ANOVA 记数资料:卡方检验
实验结果的判断
1 处理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有无显著性 2 有无剂量-反应关系 3 是否伴有其他相关参数的改变 4 是否在 “正常”值范围
第一节 急性毒性试验
一、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
1.40 3.35 5.50 7.32 11.60 14.75 15.60 16.10 18.16
1.46 3.50 5.60 7.40 12.45 16.10 17.40 18.65 20.25
系
C57BL/6
615
雌性 雄性 雌性 雄性
1.40 1.44 1.58 3.42 3.50 4.64 5.55 5.60 7.96 6.40 6.90 9.83 12.20 12.57 15.75 16.90 18.10 20.75 18.40 20.50 21.88 19.00 21.60 23.12 20.25 22.40 24.16
设3—4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 实验组要求:在实验结束时
最低剂量组不产生可观察到的毒性反应;
最高剂量组能引起明显毒性反应,但不引起死亡;
中间剂量组产生轻微毒性反应。
5、症状观察
(1) 一般性指标(非特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ssay)是近 期较常用的DNA加合物的半定量检测方法, 它由Randerath于1981年建立。该法的基本 原理是,与外源性物质形成加合物的单核苷 酸,可抵制酸酶的降解,并被标记上32P,从 而通过放射性的定量分析检测所形成的DNA 加合物。
(二)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
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sister
室外水生微宇宙的每个试验单元为6m3,除浮游植 物、浮游动物和细菌外,生物群落还包括鱼类、大 型水生植物和无脊椎动物,其设计条件列入表3.6。 室外水生微宇宙的设计具有较大的弹性,它可以是 一个小型池塘。 在室外水生微宇宙的设计中,控制试验重复组达到 统一温度的基本方法有两个:
一是把试验装置设置在地下,以土壤作为温度调控器,
(四)PCR—SSCP技术在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如Maino等在1992年将该项技术引入化学致
癌分子机制的研究领域,在化学制癌剂诱变 的小鼠鳞状癌细胞中检出了特异性H-ras基因 第13位密码子的点突变。 谭明家等于1997年以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酰 (GMA)体外诱导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分离转 化细胞克隆,应用PCR扩增P53基因第5和第 8外显子的DNA片段,银染单链构型多态分 析,发现经三次GMA处理后,p53基因第8外 显子发生突变。
1)制片; 2)裂解细胞; 3)电泳; 4)染色; 5)图像分析。
3.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在生态毒理学研究中的 应用 (1)DNA损伤与修复的研究 己对多种化学物质诱导的DNA损伤作用作 过检测,如金属化合物、氧化剂、烷化剂和 交联剂等。 (2)遗传毒性评价 (3)生物监测 SCGE首先应用于放射监测,目前多以人 外周血淋巴细胞作为材料。 (4)细胞凋亡的研究
(三)PCR—SSCP分析技术的特点
1.PCR—SSCP的优点
PCR—SSCP技术的原理明确,操作简单,不需要 特殊仪器,技术容易掌握; 试验步骤少、速度快、周期短; 检测灵敏度高,一般无假阳性结果; 可运用于大样本筛选; 可有效检测PCR产物中两侧引物间的基因变异,既 可检出单碱基置换,又可检出多碱基插入或缺失等。
(二)DNA-加合物的测定
污染物如多环芳烃等,被生物体吸收后,
经过代谢转化为活性的亲电物质。这些亲 电化合物能与DNA共价结合形成DNA结合 物,从而引起DNA结构的改变。 DNA加合物的形成是生物体对外源物质的 吸收、代谢等诸多过程的综合结果,它一 旦逃避自身的修复,就可能成为化学致癌、 致畸、致突变性的最小因子。
二、水生微宇宙毒性试验
(一)标准化水生微宇宙
标准化水生微宇宙(standardized
aquatic microcosm, SAM)是由Frieda Taub和他的 同事发展和建立,用于在实验室测定有毒物 质在多种水平对淡水生态系统的影响。 该试验时间为64天。试验设计的条件见表3.4。 试验容器为4L的玻璃广口瓶
细胞DNA受损愈严重,产生的断片亦愈多,
其断片也就愈小,在电场中移动的DNA量 多,移动的距离长,表现为尾长增加和尾部 荧光强度增强。 因此,通过测定彗星尾部DNA百分含量和 尾长就成了DNA断裂的重要定量参数,从 而即可定量地测定单个细胞DNA损伤的程 度。
2.细胞样品处理及单细胞凝胶电泳过程 (1)细胞样品处理 (2)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程序
每个受损伤细胞在电泳时,其DNA从核
中向阳极伸展,形成一个亮光头部和尾 部,形似彗星.故又名彗星试验(comet assay) 如果细胞末受损伤,电泳时细胞核DNA 因其相对分于质量大停留在细胞核基质 中,荧光染色后呈现圆形的荧光团,无 拖尾现象。
若细胞受损,在中性电泳液中(PH=8)中,
DNA的这种加合损伤是DNA化学损伤的主
要形式之一。定量测定DNA加合物即可初 步判定样品的遗传毒性。 DNA加合物测定方法除各种层析法及DNA 指纹技术(如RAPD)外,主要有以下三大 类。
1.免疫法
基本原理是先通过免疫的方法获得特定的
DNA加合物的单克隆或多克隆抗体,然后 将血清中得到的抗体包被于微孔板中,最 后通过酶联免疫(ELISA)的方法,将样 品与所包被的DNA加合物抗体竞争性地结 合,进而分析所产生的DNA加合物。
chromatide exchange test, SCE)。每条染色体是由两 个染色单体组成,一条染色体的两个染色 单体间DNA的相互交换,即同源位点复制 产物间的DNA互换,称姐妹染色单体互换, 它可能与DNA断裂和重联相关,但其形成 的分子基础仍然不明。
试验方法和重复组间的方差较大; 由于试验设置在特定地区的室外,因而受地区的
环境因素(如温度)的影响较大; 试验生物大多数是地方种.其结果仅能表明有毒 物质在一个地区的生物效应和归宿。
三、土壤微宇宙毒性试验
(一)土壤核心微宇宙
土壤核心微宇宙(soil microcosm, SCM)是用于研 究外源性化合物对农业生态系统及其中生长的植物、 土壤无脊椎动物和微生物影响的一种陆生微宇宙, 其基本试验设计条件列入表3.7。 土壤核心微宁宙是采自野外环境的土壤核心,将其 设置在环境条件控制的实验室中。土壤核心微宇宙 可以研究化学物质和营养元素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 响及其环境归趋。
此方法被广泛地采用; 二是以水作为温度调控器,把试验装置设置在一个池塘 中,有些试验装置设置了遮棚,以防止试验溶液蒸发过 快。
室外水生微宇宙不仅可以研究有毒物质对水
生态系统的影响,而且可以研究化学毒物在 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归宿和生态系统结 构、功能影响,以此评价污染物在生态系统 水平上的整体效应。 尽管室外水生微宇宙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 一些缺陷:
微宇宙既可以被应用于研究自然生态系统的
结构和功能,也可以被应用于污染物生态系 统。 对污染生态系统的研究,
可以研究污染物对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的影响;
污染物在生物和非生物组成中的分布;
研究污染物对生物—生物和生物—非生物之间相
互作用。 研究的污染物包括有毒化学污染物如杀虫剂,营 养元素如氮、磷等。
所有数据分析用华盛顿大学化学品研究、发
展和工程中心开发的数据分析计算机软件进 行(macintosh compatible data analysis system, SAMA), 计算的参数包括溶解氧、溶解氧增加和损失、 营养物的浓度、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比率 (P/R)、pH值、藻类的密度、水蚤繁殖率和 藻的生物体积,对每次采样测定数据进行统 计差异比较。
该系统能用于测量下列变化:
1)单次或重复多次使用后,测定农药从植物或 土壤中的挥发性。 2)模拟下雨对农药迁移的影响。 3)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 4)农药被植物摄入和在植物体内的滞留。
第三节 分子及细胞生态毒理方法
生物在受害致死以前,其行为、生理、生化
已发生反应,可以选择这些在分子和细胞水 平上的指标测定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 由于这些指标具有测定周期短、灵敏的特点, 故亦可对化学品的筛选及其可能造成的环境 影响作出更为准确的预测。
核DNA仍保持双螺旋结构,虽然偶有单 链断裂,但不影响DNA双螺旋大分子的 连续性。只有当DNA双链断裂时,其断 片进入凝胶中,电泳时断片向阳极移动, 形成荧光拖尾现象,形似彗星。 如果在碱性电泳液(PH>13)中,先是DNA 双链解螺旋且变性为单链,单链断裂的碎 片分子可进入凝胶中,电泳时碎片向阳极 移动,形成拖尾。
2.荧光法
该法的原理是通过某些化合物DNA加合物具
有荧光特性而进行定量。 常见的技术有同步荧光法、低温激光法和激 光—发射荧光法。 荧光法的长处是不破坏DNA链,并可区分出 加合物的不同立体异构体及DNA链不同位点 上的加合物。
3.32P-后标记法
32P后标记法(32P-postlabeling
三、DNA损伤试验
(一)DNA断裂检测方法——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
1. 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的特点及原理 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能检测细胞群中DNA损 伤与修复在细胞间的差异。 被认为是低水平辐射等胁迫条件下检测DNA 损伤的快速、灵敏方法。 在检测诱变剂、射线、环境污染物等对生物 体DNA的损伤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二)模拟农田生态系统
这类生态系统是模拟农田条件,而没有陆地动物。 应用最广泛的是纳什等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它是 为同时测定农药在土壤、植物、水溶液和空气中的 残留而设计的。 该系统由容积为0.75m3的矩形玻璃室组成,内装厚 度为15cm以上的土壤层。设有收集土壤沥滤液和 地表水的小孔、水管口和空气出口,以及一些喷水 装置和测试探讨的小孔。系统内各种作物可以从生 长到成熟。
(二)PCR—SSCP的基本过程
1.
PCR扩增 2. PCR产物单链凝单链凝胶电泳之前,通过加热变性
产生单链,单链凝胶电泳时,互补单链迁移率不 同, 一般形成两条单链带。变性不彻底时,残 留双链亦可形成一条带,所以,PCR-SSCP分析 结果常可见到三条带。 如果与正常对照相比,两条单链形成的条带相对 位置有了改变,则表明有碱基突变存在。
一、PCR-SSCP技术
(一)PCR-SSCP的基本原理
单链DNA由于有链内碱基配对而具有一定的空间结 构,当DNA链上的碱基 (即使是一个碱基)发生改变 时,单链DNA会形成不同的构象,称为单链构象多 态性(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 SSCP)。 PCR-SSCP是PCR技术与SSCP的结合,是将被检 出的DNA事先经有标志物的引物或参与PCR反应, PCR扩增产物经加热变性后,单链产物经中性聚丙 烯酰胺电泳,靶DNA中如有突变存在(如单碱基置 换、碱基插入或缺失等),它们因迁移率变化而出现 泳动变位。
一、微宇宙法简介
微宇宙法是研究污染物在生物种群、群落、生态系 统和生物圈水平上生物效应的一种方法,又被称为 模型生态系统法(model ecosystem)。 微宇宙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包括有生物和非 生物的组织及其过程,能提供自然生态系统的群落 结构和功能。 但又不完全等于自然生态系统,没有自然生态系统 庞大和复杂,不能包含自然生态系统的所有组成, 例如大树、大的食草动物、食肉动物和鸟类,也不 能包括自然生态系统的所有过程,例如,岩石的风 化作用、土壤的侵蚀过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