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比较建筑中的多与少现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规划·建筑·

文章编号:1009-6825(2012)32-0001-02

谈比较建筑中的“多”与“少”现象

收稿日期:2012-09-14

作者简介:古震宇(1988-),男,在读硕士古震宇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运用《比较建筑学》中平行比较法对历史上三种关于建筑的“多”与“少”的观点进行了分析比较,试图找出三种观点之间的异同点,并借此回顾近代建筑演变史。

关键词:建筑设计方法,符号学,极少主义

中图分类号:TU201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历史总是不断的轮回与交错,就像潮汐的拍打与退回。其实也不尽然,应该说“历史总是螺旋式上升的”,虽然在不断的轮回交错,但是仍然在不断的进步。这同样适用在建筑发展史上,“less is more”“less is bore”“more from less”这三种观点也是在这样历史潮流中曲折发展前进的。

1“多”“少”之起源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欧洲经济政治的发展变迁,新建筑运动兴起,从沙利文提出“形式追随功能”,到卢斯的《装饰与罪恶》,无一不在抨击历史建筑,认为过去的建筑过于矫情繁琐,即此前的建筑可谓之“多”,而建筑应该逐渐趋于简洁明净,此为“少”。由此建筑间“多”与“少”的争论开始,并不断轮回交错至今。

2“多”“少”之轮回交错

“less is more”是现代主义四大师之一密斯凡德罗的名言,发表于20世纪30年代。这句话的意思是“少即多”,这是一种提倡简单,反对过度装饰的设计理念。简单的东西往往带给人们的是更多的享受。这一理论一经发表,迅速替代了当时同为四大师之一的柯布西耶的“新建筑五点”,成为当时现代主义的最高宣言。当时正值世界大战结束,百废待兴,整个社会经济萧条,住房紧张,虽然新的建筑技术与材料已经具备,但造价太高且不成熟,直至1924年左右后,欧洲各国经济复苏,各方面都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建筑运动也兴盛起来。而这其中兴起了对简洁与抽象的建筑语言的探索,现代主义建筑提炼房屋形式的本质构成,将之作为表现主体,“less is more”成为最具潜在力量的箴言。以20世纪最杰出建筑之一的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为例,此建筑可说是密斯建筑创作的巅峰之一,也被誉为是现代建筑的里程碑,同时是20世纪最伟大的10个建筑之一。它充分体现了“less is more”的思想,是技术与文化的完美融合。巴塞罗那德国馆占地长约50m,宽约25m,由三个展示空间、两部分水域组成。主厅平面呈矩形,厅内设有玻璃和大理石隔断,纵横交错,隔而不断,有的延伸出去成为围墙,形成既分隔又联系、半封闭半开敞的空间,使室内各部分之间、室内外之间的空间相互贯穿。建筑形体简单,不加装饰,利用钢、玻璃和大理石的本色和质感,显示着简洁高雅的气氛。可以说这个建筑是“less is more”的代表作。

1966年文丘里在《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书中提出“less is bore”。正值二战之后,经济复苏,再度繁荣。同时,20世纪70年代起,生态破坏,城市破坏,能源枯竭等各方面问题出现,人们开始质疑:城市规划过于理性而单调,居住建筑死板而沉闷,偏离了应有的轨道。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对现代建筑功能主义的教条提出反对,对现代主义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压迫表达了不满。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文丘里提出“less is bore”,他认为现代风格的建筑“太狭隘、太理想化、太集体主义、太硬边、太缺乏人性”,好的建筑应“到处存在着不定和对立”。由此,“less is bore”应运而生,取代了“less is more”。命运的安排似乎又让此时的建筑发展历程回到了现代主义之前,建筑风格开始朝着人文关怀、强烈装饰性等方向迈进,但又与之不同,“less is bore”同样强调功能性和扩大建筑物可用空间,可认为是对现代主义之前“进步的更替”。以文丘里的代表作《母亲之家》为例,这是文丘里为母亲设计的一所住宅,位于美国费城富裕郊区的一处宁静小路旁,安置在离开马路的一块平伸草地上。在这一建筑中,各单位以连接的方式集合在一起,所有的单元都是明显可见的,可以被完整的感觉到,并且相互之间是通过面对面,边对边的接触集合起来。通过有序组合的方式,整体具有比所有单元集合在一起要更大更丰富。这可以解释为整体大于局部之和。文丘里正是如此,立面起了类似模盘的作用,它把所有的单元装在立面联系起来,因而产生了更丰富的内涵。它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于建筑的理解方式,它体现了文丘里所提出的“less is bore”,即“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以及“以非传统手法对待传统”的主张。

进入20世纪90年代,建筑可能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处于边缘,模糊的背景中将无助于对其他准确的分类,但是,即使如此,建筑风格依然保持了其中的一种趋势,即“more from less”———极少主义风格。这是由于后现代主义(less is bore)在建筑界不太正确的发展,逐渐演变成对符号的任意拼贴,形式的随意设计,使社会产生了一种趋向混乱的状态。人们长期生活在浮华喧闹的社会环境中,在身体和精神上都要得到释放,因此,极少主义应运而生。历史的车轮又在不断的轮回更替,仿佛把建筑风格又带回了现代主义时期的“less is more”。其实,二者之间并不是全然相似的。虽然两种观点都提倡摒弃粗放奢华的修饰和琐碎的功能,强调以简洁通畅来疏导世俗生活,以简约自然的风格为基本。以减少、否定、净化来摈弃琐碎,去繁从简,以获得建筑最本质元素的再生,获得简洁明快的空间,而它们在简洁的表面下往往隐藏着复杂精巧的结构。但是,极少主义同时注重对人文的关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尤其是对生态环境、城市环境的重视,这都是由当时的社会环境决定的。以赫尔佐格和德默隆最著名的作品沃尔夫信号楼为例,沃尔夫信号楼坐落在瑞士巴塞尔铁

·

1

·

第38卷第32期2012年11月山西建筑

SHANXI ARCHITECTURE

Vol.38No.32

Nov.20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