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3篇)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1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及晨昏线。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它对自然地理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整体性和差异性都有重要影响,是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因此本节知识是高中地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由于地球运动具有难以感知的特性,不少学生在学习时还会存在一定的障碍,但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空间智能有较大促进作用。
3.设计思路本节内容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采用情景——设疑——探究——建构的学习模式,通过实验,演示,画图等创设问题情景,使抽象的地球运动具体化,生动化。
学生进行质疑,探究交流,归纳,实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二、学情分析及学法指导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已初步具有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探究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地解决问题,故在教学中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分组讨论,进行有效教学。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节的知识结构,遵循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与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以下学法指导。
首先,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知识量丰富、资源共享这些优点,我鼓励学生从互联网和图书馆中获取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站,搜索引擎和关键词,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昼夜更替现象2.理解晨昏线的地理意义3.学会晨昏线的判读(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参与地理实验的探究以及相互讨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且汇报探究成果的这一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以及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学校:宿迁中学[教材依据] 南师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材分析]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是本单元的核心知识之一,不仅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也是学习以后各章节时认识有关地域分异和地理事物季节变化的基础。
公转的地理意义包括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由此在派生出来的季节变化。
公转与自转的复合运动姿势——存在黄赤交角的公转运动是导致地球公转地理意义的全然缘故,对公转过程及其特点的认识是明白得地球公转地理意义的基础。
[课程标准要求]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规律及特点。
2、明白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成因及其纬度变化规律。
3、明白得五带的形成缘故,了解五带的划分。
过程与方法1、逐步形成空间思维、时空联系的能力和观念。
2、能够准确画出两分两至日太阳照耀地球的示意图,并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3、能够用规律说明生活中日出日落时刻与昼夜长短等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以上过程,初步认识和树立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能被人类逐步认识把握和利用的等观念,增强探究自然的爱好。
[教学重点]1、地球公转的运动规律及特点。
2、黄赤交角的形成。
3、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缘故,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1、黄赤交角的形成。
2、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缘故。
[教具预备] 地球仪、多媒体设备及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请同学们想想自己的影子在一天中长短的变化,并摸索其变化缘故是什么?[讲授新课]一、地球的公转【提问】地球除了不断围绕地轴自转之外,还在不停的公转。
哪位同学能依照初中学习的知识和教材插图所给信息,演示地球的公转?【演示】让学生以讲桌面作为地球公转轨道平面,演示地球公转运动。
提示学生注意把握住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公转的状态,让其他学生观看和评判演示是否正确。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一)《地球公转与黄赤交角》说课稿
过程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将通过以下方式培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利用模型和图示资料观察、分析地球公转的过程。
2.设计简单的实验或观察活动,验证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地球公转对生活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旨在培养以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课程体系中,这部分内容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不仅巩固了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基本认识,而且为后续学习地球气候系统、生物节律等复杂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以下知识点:
1.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能够描述其运动特征和周期。
2.认识黄赤交角,并解释其对地球季节变化的影响。
(三)互动方式
为了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我计划设计以下互动环节:
1.师生互动:通过提问、讨论和反馈,引导学生思考,教师扮演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疑问。
2.生生互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完成观察、实验和问题解决的任务,促进交流与合作。
3.角色扮演:设置模拟情景,如“地球公转新闻发布”,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通过情景模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3.多媒体展示:播放地球公转的动画,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在空间中的运动,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概念解释: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讲解地球公转的定义、运动轨迹和周期,让学生对地球公转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2.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如黄赤交角对季节变化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梳理学习思路,强化记忆。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会:
地球公转的意义(第1课时)教学设计【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地球运动的意义第二节地球公转的意义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地球公转的意义进行讲解。
首先介绍了地球公转的特点:方向、轨道、周期、速度,增强学生对地球的认识,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然后重点阐释了地球公转的意义:1.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描述了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原因(黄赤交角的存在)黄赤交角的存在以及运动规律。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详细介绍了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通过活动探究,让学生认识地理在生活中的用处。
3.昼夜长短的变化。
分析了昼夜长短的判断以及变化规律。
4.五带与四季的形成。
介绍了五带的形成原因及划分,同时介绍了四季的形成原因以及不同地区四季的划分。
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和周期。
2.理解黄赤交角以及影响。
3.熟练掌握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提高判读光照图的能力。
4.学会运用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5.培养通过日常地理现象探究地理原理的意识,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认识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变化、节气及季节变化等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综合思维:从空间和时间综合的角度分析黄赤交角、昼夜长短、太阳高度及季节等产生及其影响。
3.区域认知:从区域视角认识区域所在时区及自然地理特点。
4.地理实践力:通过生活体验或户外活动,认识太阳日出日落的方位、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等。
教学重难点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案、投影仪等。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第1课时【老师】导入:同学们家里是否装有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应该怎样安装?为什么?【学生】思考、自由回答【老师】预知知答案,请听下面讲解第一节地球公转的意义(板书)【老师】首先我们一起看看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展示:教学目标【学生】听讲、划重点【老师】提问:同学们知道地球是沿着什么方向公转的吗?首先先请同学们观看地球公转的视频演示,说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和轨道形状。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案设计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2. 使学生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意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其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地球公转的概念、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3. 地球运动在地理上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难点: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在实际应用中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使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地球运动的过程。
3. 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4. 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运动的概念和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的意义。
2. 讲授新课: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3. 案例分析:分析地球运动在地理上的应用,如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等。
4.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意义。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地球运动在地理上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这五个章节的内容涵盖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的教案设计,希望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如有需要,后续章节可随时为您提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基本概念的理解。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意义的理解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需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
2.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运动相关的时事新闻,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 推荐学生阅读地球运动相关的书籍和文章,加深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高中地理_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教材版本】新课标《地理》(鲁教版·必修1)第一三原“从宇宙看地球”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第一课时。
【课程标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学习目标】1.结合图文资料,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速度。
2.通过演示,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分析说明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成因和运动规律。
3.通过绘图分析,说明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纬度和随季节的变化规律。
4.通过读图、绘图、分析、比较等,培养运用地理图表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提高空间思维能力。
【学习重、难点】1.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成因和运动规律。
2.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纬度和随季节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
【设计思路】以导学案为载体,以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以“公转概况——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影响——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和季节变化”为线索,以“太阳直射点运动的原因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和季节变化”为重点,层层推进,得出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过程】阐释黄赤交角的形成 活动探究 知识小结1、理解黄赤交角的概念:在平面侧视图(右图)中找出赤道平面 、黄道平面黄赤交角、地轴的倾角 2.影响: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往返运动 如果黄赤交角为零,教师演示。
【合作探究1】1、观看视频,观察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要求:① 注意地轴倾斜的方向始终不变。
② 注意直射点的移动范围。
③ 注意二分二至时,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2、完成学案活动题:(1)在图中标出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所在位置,写出其具体日期,并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
(2)在图中标出今天太阳直射点所在大体位置及其移动方向。
引导学生说出一年之中,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规律。
不同地区的太阳直射次数。
独立思考之后,将答案写在导学案上,并进行小组讨论,展示成果学生画好图后,利用投影仪展示教学视频的应用PPT过渡: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从而引起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纬度和季节有规律的变化。
初中地理《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1.3地球的公转⼀、教学⽬标:(⼀)认知与技能1、掌握地球公转运动的轨道、⽅向和周期,理解地球公转运动产⽣的地理意义。
2、通过观察讨论知道地轴倾斜的⽅向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3、了解地球上的五带的划分及依据。
(⼆)过程与⽅法初步学会运⽤地球公转轨道演⽰地球的公转。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了解四季变化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观察地球的运动,初步了解许多地理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说明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并通过学习使学⽣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对学⽣进⾏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初步树⽴正确的科学宇宙观。
⼆、教学流程三、教学过程(⼀)复习地球的⾃转并引⼊新课内容:1、地球⾃转的基本知识复习。
2、《两⼩⼉辩⽇》引⼊新课(⼆)新课内容:1、地球公转的基本知识:教师演⽰《地球公转运动》的多媒体课件,指导学⽣观察地球运动⽅向和状态。
组织学⽣观察分析:(1)、地球公转的⽅向:⾃西向东绕太阳转。
公转⽅向和⾃转⽅向相同。
同样⾃西向东运转,有哪些不同呢?⾃转——以地轴为中⼼,公转——以太阳为中⼼,⾃转、公转同时进⾏。
(2)、地球公转的周期:⼀年(即365天5⼩时48分46秒)。
[历法上规定平年为365天,多余的1/4天,即四年则多⼀天,就安排⼀个闰年为366天。
闰年的2⽉是29天,平年的2⽉是28天。
](3)、地球公转的轨道平⾯与地轴是保持约66.5度的夹⾓。
[看书P10夹⾓⽰意图,知道⾚道平⾯与公转轨道⾯的夹⾓为23.5度] 公转时,倾斜⾓度始终不变,倾斜⽅向保持不变。
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球总是歪着⾝⼦进⾏公转)活动:学⽣分组演⽰地球的公转运动。
正因为地球总是歪着⾝⼦公转,所以产⽣了⼀系列⾃然现象,⽐如说⼀年的四季变化(正午太阳⾼度的变化)。
2、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由于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成66.5倾斜⾓,公转时,倾斜⾓度始终不变,倾斜⽅向保持不变,因此在⼀年中,太阳光直射光线就会照射在不同纬线上,也就是太阳直射点发⽣变化,这样,就会引起全球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度⾓的变化,因⽽形成四季。
高一地理 1.3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2课时教学设计
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一地理教学设计:1.3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2课时一、内容及其解析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地球公转的基本特点(轨道、方向、速度、周期等)、黄赤交角、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以及由地球公转引起的昼夜交替和季节的变化等,其核心内容是地球公转的基本特点、黄赤交角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理解它的关键是要在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周期等基本特点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规律、成因以及由此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从而形成四季的过程。
学生已经学过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本节课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就是在其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的基础之上再次建立和发展的地球运动规律和意义。
认识的地球公转的运动规律。
地球公转和自转是同时进行的,两者的叠加、合成形成了地球的运动。
由于地球的公转不但与地球的自转是密切联系的,而且还是后面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具有开启地理学大门的钥匙的作用,是地球运动的核心内容。
教学重点是黄赤交角,因为它是地球公转地理意义产生的根本,是推导和认识地球公转地理过程及其现象的出发点。
要解决这个重点,关键应关注地球自转和公转之间的关系,避免孤立地分析某种运动。
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了黄赤交角,决定考虑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四级和五带。
二、目标及其解析(一)目标定位1.掌握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轨道、方向、速度、周期等)。
2.掌握黄赤交角,并理解其影响。
3.理解并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二)目标解析1.要掌握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轨道、方向、速度、周期等),需要直接阅读教材,通过与地球自转的基本特点相结合来理解和掌握。
2.掌握和理解黄赤交角,关键是要理解地球公转地理意义产生的根本,是推导和认识地球公转地理过程及其现象的出发点。
3.要理解并且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首先阐述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原因,再在建立空间思维的基础上,掌握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说课稿(一)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说课稿1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公转的地理意义》【板书题目】,我将从说教材、说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等方面阐述我的授课理念和思路。
一、说教材1.地位和作用:公转的地理意义是必修一开篇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这一节是必修一模块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
本节的课标要求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不仅要分析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的原因,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根据高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及学习能力,特制定本节的教学目标。
2. 教学目标:本节的教学目标从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和价值观三方面入手,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知识、会用知识、提高能力,同时培养正确的环境观。
知识和技能:(1)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成因及其纬度变化规律。
(2)理解五带的形成原因(3)能够准确画出两分两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
过程与方法:运用绘图的方法,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和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二、说重点、难点根据课标要求及本节的教学目标,特制定本节的重、难点。
1重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形成。
1难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形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说教法、学法1. 教法: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学案导学法2.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四、说教学过程我主要从导入、新课讲授、课堂练习、课堂小结、课后作业等环节进行设计。
第一步,复习导入复习前面讲过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并展示地球运动动态图,让学生观察图中的一点随直射点的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适当引导学生昼夜长短的变化。
地球公转教案(第一课时)
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第一课时地球公转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速度;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归纳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二分二至日时地球的位置教学难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问题演绎法、图表法、总结归纳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法教学过程:导入北极熊在北极呆腻了,决定换个环境到南极去走走看看。
在南极生活了一年后,他对企鹅兄弟说:“我在北极一年要比你这多晒几天太阳呢!”企鹅将信将疑,决定到北极走一趟,验证一下北极熊兄弟的话。
你觉得北极熊说的对吗?为什么?(学生思考)预知结果如何,请听本节课分析。
地球自转的同时还在绕日公转,你对地球公转知道多少呢?活动一观看多媒体,归纳地球公转的特点。
[你来做小结][考考你自己] 即讲即练设问过渡一月份日地距离近,七月份日地距离远,而我们感到七月气温要比一月气温高得多,为什么距日近时反倒比距日远时气温低呢?[我们质疑]总结:近日点(1月初)地球离太阳近,地球从太阳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多,但此时,太阳直射在南半球,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比北半球多,因此南半球是夏半年,北半球是冬半年,气温较低。
而远日点(7月初)地球离太阳远,地球从太阳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但此时,太阳直射在北半球,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比南半球多,因此北半球是夏半年,气温较高。
活动二观看动画,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存在夹角)图形导读 [由动到静,读黄赤交角图](1)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地轴与赤道平面、黄道平面的夹角分别是多少?(2)黄赤交角与地轴和黄道平面的夹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设问过渡 黄赤交角的存在及地轴倾斜方向不变,在地球公转过程中会给太阳直射点位置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动动手 根据上表绘制太阳直射点移动示意图讨论 根据我们绘制的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示意图讨论下列问题:(1)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南移的时段是(2) 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北移的时段是(3) 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一直向南移的时段是(4)地表各点一年中接受阳光直射的次数:①南、北回归线上的各点一年中有 次阳光直射的机会;②南、北回归线间的各点一年中有 次阳光直射的机会③南回归线以南、北回归线以北的各点一年中有无阳光直射机会?大胆假设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制作模型演示)假设一 如果没有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将如何变化?假设二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变小)呢?解决问题 (课前设问问题)企鹅的疑问?巩固练习23º23º0º板书设计一、地球公转的特点1、方向:自西向东2、轨道:接近正圆的椭圆3、周期:365日6时9分10秒(一恒星年)4、速度:近日点(一月初)速度快,远日点(七月初)速度慢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1、黄赤交角(1)定义(2)大小(3)影响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1)规律(2)周期:365日5小时48分46秒(一回归年)。
【公开课教学设计】《地球公转地理意义》教案
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学习内容特征分析】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是地理高中阶段要求掌握的重点内容,也是历年高考命题中常见的内容之一。
本课内容与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紧密相连,与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是并列的内容。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产生了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一年中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又因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引起了同一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季节)发生变化,因此这节课又是前边所讲内容的继续。
它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进一步理解黄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义和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运动的规律。
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形成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及其计算方法与应用。
教学难点: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
【学生特征分析】前面学生已掌握了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和黄赤交角的概念,这就为这节课的学习做了铺垫。
但还存在空间感和动态感不强以及归纳概括能力不强等方面的问题。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掌握由于黄赤交角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
2.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归纳总结地理规律的能力。
过程方法:运用地球仪,自制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模拟、演示地球公转过程及相应的地理现象,师生互动讨论、辨析疑点和难点。
情感态度: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自制教具及地球仪,学案【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所学,由黄赤交角说开去,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运动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会发生变化。
(实验演示)演示地球在不同的公转位置上,用激光笔模拟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让学生初步感知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地球公转教学设计
1.2.2 地球的公转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等基本特点。
2、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四季变化和五带的划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地球仪演示与AR视频的观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2、通过绘制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认识宇宙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2、通过演示操作与观察,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地球公转运动的特点与产生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难点:
四季的形成与昼夜长短的变化
四、教法设计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合作和交流的过程,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把教学目标、学生的关注点和兴趣有机的结合起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参与合作与交流。
教学中通过观察、模拟演示,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互动,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启发、指导观察、比较、讨论、归纳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
五、教学过程:。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及其地理意义。
2. 使学生掌握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季节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他们对地理现象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 教学难点: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昼夜长短、季节变化等地理现象的产生机制。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地理意义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公转示意图,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公转过程。
3.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际地理现象,掌握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地球公转示意图、季节变化示意图等。
2. 教学案例:地球公转在不同地区的地理现象实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提问: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有什么区别?1.2 讲解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及其地理意义。
2. 讲授新课2.1 讲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季节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
2.2 分析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昼夜长短、季节变化等地理现象的产生机制。
3. 案例分析3.1 展示地球公转在不同地区的地理现象实例,如北极熊迁徙、东南亚水稻种植等。
3.2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掌握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4. 课堂小结4.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地理意义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4.2 强调地球公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5. 布置作业5.1 请学生绘制地球公转示意图,标注太阳直射点、昼夜长短变化等地理现象。
5.2 结合生活实际,调查所在地区的季节变化规律,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拓展6.1 介绍地球公转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农业、旅游业等。
6.2 探讨人类如何利用地球公转规律,调整生活和工作节奏。
七、课堂互动7.1 提问: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7.2 学生分享调查结果,讨论所在地区的季节变化规律。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经典教案
第四讲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一、考点、热点回1、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速度、周期等特征。
2、掌握黄赤交角的概念,含义及其影响。
3、理解并掌握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二、要点释义1、地球公转的特征(1)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
(2)方向:地球公转方向为自西向东。
(3)周期:1恒星年,即365天6时9分10秒。
(4)速度:随公转位置而变化。
①一月初,公转速度最快,近日点,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冬半年。
②七月初,公转速度最慢。
远日点,太阳直射北半球,南半球冬半年。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1)黄赤交角(2)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
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一般状况(以北半球为例)。
①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②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二分、二至日的昼夜长短状况。
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①纬度变化: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降低。
②季节变化。
(3)四季更替和五带①形成原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导致太阳辐射既有时间的变化,也有空间的分异。
②三、难点考点、方法探究考点一黄赤交角及其影响1.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在公转过程中,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运动规律见下图。
2.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具体影响3.黄赤交角对气候的影响若黄赤交角为零,则太阳始终直射赤道,不会有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就不会形成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4.黄赤交角变化对四季五带的影响若黄赤交角为零,地球上将不存在四季的更替现象,也不会出现五带。
[规律方法]图解黄赤交角及其影响理解黄赤交角的变化带来的影响,关键是理解几种数据间的关系。
如下图:(1)(2)(3)考点二昼夜长短的变化和计算昼夜长短的变化是地球运动的重要地理意义之一,突破此考点应主要抓住“三看”:1.昼夜长短状况——看“位置”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掌握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和特点。
2. 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季节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
2.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三、教学难点:1. 地球公转方向与周期的理解。
2.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成因。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2. 利用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公转的过程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地球公转示意图。
3. 季节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的相关案例。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吗?环节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
2. 提问:地球公转的方向是什么?周期是多长?环节三:课堂讲解1. 讲解地球公转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 讲解季节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的成因。
3. 举例说明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环节四:小组讨论1. 让学生分组讨论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意义。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
环节五:课堂小结环节六:课后作业1. 绘制地球公转示意图。
2. 举例说明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思考:地球公转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六、教学拓展:1. 讲解地球公转与其他行星公转的异同。
2. 介绍科学家对地球公转的研究历程。
3. 引导学生关注地球公转与地球生态环境的关系。
七、课堂练习:1. 根据地球公转示意图,判断不同季节的位置。
2. 计算地球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
3. 举例说明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八、学习评价:1. 评价学生对地球公转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理解程度。
高中地理说课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说课稿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与作用: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是地理高中阶段要求掌握的重点内容,也是历年高考命题中常见的内容之一,同时由于受学生年龄特点的限制,难点也较多。
学好本节内容将有助于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⑴了解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等基本概念⑵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和纬度变化规律⑶理解四季、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二)能力目标:⑴能准确地画出和识读“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能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在不同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及季节变化状况。
⑵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空间立体思维能力(三)德育目标: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变化的。
3、教学重、难点及依据:由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规律的变化是形成四季、五带的原因,同时又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内容之一,因此,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又因为学生在学习中涉及到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晨昏线的倾斜等空间想象,而绝大部分学生初中地理基础差,空间想象力薄弱,所以理解和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又是本节内容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1、多媒体演示法。
由于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去展示地球的空间运动,为了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我这节课将利用多媒体动画来展示地球的运动,通过这样的一个展现可以生动形象地使学生获得连续、动态、真实的感性材料,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更好地、更形象直观地去认知地球的空间运动,从而能够更好地掌握地球运动带来的地理现象,有效突破难点。
2、探究法。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
3、归纳推导法。
通过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三、说学法(1)读图分析法。
学生通过读图分析掌握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同时能加强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适用年级:八年级学科领域:地理教学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2)掌握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和特点;(3)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天体运行图,分析地球公转的轨迹和特点;(2)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过程,观察并记录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讨地球公转对地球气候、季节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自然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环保意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球自然环境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特点;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意义。
2. 教学难点: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五带划分等)的形成机制和理解。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2)演示法: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过程;(3)观察法:观察地球仪和天体运行图;(4)小组合作:探讨地球公转对地球气候、季节的影响。
2. 教学手段:(1)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过程;(2)PPT:展示地球公转的相关图片、图表和动画;(3)黑板:板书地球公转的轨迹和特点。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提问:什么是地球公转?(2)学生回答:地球绕着太阳转动。
2. 探究地球公转的轨迹和特点(1)观察地球仪和天体运行图,分析地球公转的轨迹;(2)讲解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3)阐述地球公转的周期(一年);(4)介绍地球公转的特点(椭圆形轨道、地轴倾斜)。
3.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1)昼夜长短变化:地球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形成昼夜长短的变化;(2)四季更替: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导致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形成四季更替;(3)五带划分:地球公转产生的昼夜长短变化和四季更替,导致地球表面的温度带划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公转得地理意义》滦县第二中学蔡红艳一、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就是地理高中阶段要求掌握得重点内容,也就是历年高考命题中常见得内容之一。
本课内容与地球运动得基本形式——自转与公转紧密相连,与地球自转得地理意义就是并列得内容。
地球得自转与公转运动,产生了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得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一年中有规律得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又因为太阳直射点得回归运动,引起了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得变化,同一纬度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季节)发生变化,就形成了四季。
同一时间(季节),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五带。
因此这节课又就是前边所讲内容得继续。
它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得同时,进一步理解黄赤交角存在得地理意义与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运动得规律。
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形成事物之间就是联系发展得思想意识。
(二)教学对象分析前面学生已掌握了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得基本规律与太阳直射点得回归运动,这就为这节课得学习做了铺垫。
但还存在空间感与动态感不强以及归纳概括能力不强等方面得问题。
(三)教学环境分析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再加上学生在这方面得能力又比较弱,所以我选择多媒体教室环境进行教学。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由于黄赤交角引起得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得规律。
2、理解四季更替与五带得划分;3、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归纳总结地理规律得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地球仪,多媒体教学课件模拟、演示地球公转过程及相应得地理现象,师生互动讨论、辨析疑点与难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探究地理问题得兴趣与动机;养成求真求实得科学态度;树立科学得宇宙观,宇宙中所有得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得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就是联系得、发展变化得。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随纬度与季节得变化规律及成因。
(二)教学难点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随纬度与季节得变化规律及成因。
四、教学方法(一)Flash演示法地球得公转本身就就是一个运动过程,如果仅仅记住一些结论,不去研究它得过程,学起来会觉得很困难。
因此,形象地演示地球公转过程就成为突破难点得必要手段之一。
(二)图解法图解导析就是学生理解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得最直观手段。
为学生构建直观空间想象得平台。
学生可以结合教师提问观瞧动画理解基本概念,如: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
学生与教师一起观瞧太阳直射点、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图,有助于知识得巩固与以后得复习深化。
(三)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得方法“学以致用,用以致学”,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得变化,就是生活中可以体验到得,加强理论与实际得联系,用所学理论解释生活中得一些现象,有利于理论更好得掌握。
如解释学校作息时间表进行调整:下午上课与晚自习得时间推迟了,为什么呢?暗示学生通过学习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激发求知欲。
五、教学流程图(一) [1、您观察过自己在太阳下得影子吗?一天之内她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2、放暑假与放寒假时,白天与黑夜一样长吗?3、我国南极科考队为什么选在我国冬半年前往南极考察?【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课。
使学生明白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
(二)[讲授新课]:(多媒体)展示F动画,让学生注意随地球绕日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得移动情况。
【整合点】用动画展示太阳直射点得移动情况,直观、形象。
同时这样也可以为后面重、难点得讲解做好铺垫。
1.昼夜长短以北半球夏至日为例分析全球昼夜长短情况(多媒体)呈现F动画,让学生思考:图中P点为北半球任取得一个地点,随地球自转一周,P点处位于昼半球得时间比位于夜半球时间更___(长、短),因此,此地为昼__夜__。
(教师)利用动画讲清昼弧、夜弧。
总结结论:如果:昼弧﹥夜弧则昼长夜短如果:昼弧﹤夜弧则昼短夜长如果:昼弧=夜弧则昼夜相等(学生)利用F动画分析:①北半球与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各如何?②赤道上昼夜长短情况如何?③此日北极圈内与南极圈内昼长各为多少小时?④由北向南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就是什么?(教师)给出答案:①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
②赤道上昼夜等长。
③北极圈内昼长24小时;南极圈内昼长为0。
④由北向南昼长逐渐变短。
【整合点】突破学生得思维局限,用动画演示昼夜长短,给学生比较生动得印象,调动学习得积极性。
2、昼夜长短得变化(多媒体)展示随着太阳直射点得变化,北半球与南半球得昼夜长短变化情况。
【整合点】用动画演示昼夜长短得变化,给学生比较生动得印象,容易理解。
(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春分日得光照图,并让学生思考:太阳直射﹎﹎全球各地昼夜长短情况﹎______。
(学生)分组讨论,给出答案。
(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夏至日得光照图,并让学生思考:太阳直射﹎﹎北半球昼__夜_,昼长为一年中得最___值,北极圈以北出现__现象。
此日以后,北半球昼渐__,夜渐___。
南半球相反。
赤道上昼夜__。
(学生)分组讨论,给出答案。
(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秋分日得光照图,并让学生思考:太阳直射﹎﹎全球各地昼夜长短情况﹎______。
(学生)分组讨论,给出答案。
(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冬至日得光照图,并让学生思考:太阳直射﹎﹎北半球昼__夜_,昼长为一年中得最___值,北极圈以北出现__现象。
此日以后,北半球昼渐__,夜渐___。
南半球相反。
赤道上昼夜__。
(学生)分组讨论,给出答案。
(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次年春分日得光照图,并让学生思考:太阳直射﹎﹎全球各地昼夜长短情况﹎______。
(学生)分组讨论,给出答案。
3、正午太阳高度(多媒体)呈现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得F动画。
(教师)太阳高度:太阳光线与地平面得夹角。
正午太阳高度:一天中最大得太阳高度角。
【整合点】利用动画讲解这两个概念学生容易理解,形象、直观。
4、正午太阳高度得变化⑴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规律(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春、秋分日太阳光照图。
(学生)思考:太阳直射__此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规律为___。
并分组讨论,总结出答案。
(教师)作出总结、评价。
(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夏至日太阳光照图。
(学生)思考:太阳直射__此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规律为___。
并分组讨论,总结出答案。
(教师)作出总结、评价。
(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冬至日太阳光照图。
(学生)思考:太阳直射__此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规律为___。
并分组讨论,总结出答案。
(教师)作出总结、评价。
(教师)让学生在前边所思考过得春、秋分,夏至,冬至时,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规律得基础上再思考任何一天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得变化规律________。
【意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能力。
⑵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规律(教师)呈现太阳直射点移动得动画。
(学生)边瞧动画边思考:一年中,太阳直射点位于何处时,北回归线以北地区离太阳直射点最近,赤道以南离太阳直射点最远?(教师)总结答案。
并让学生回想刚讲过得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得变化规律,进行总结,给出结论:一年中,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最大值,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最小值。
(教师)呈现太阳直射点移动得动画。
(学生)边瞧动画边思考:冬至日,_______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得最大值,_________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最小值。
整合点利用动画观瞧、分析正午太阳高度在夏至、冬至日得最大值、最小值得范围直观、形象,一目了然。
(承转)前边分析得就是夏至日与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得情况,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得变化还要考虑春、秋。
(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春分日以后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得动画。
(学生)边瞧动画边思考:此日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__,赤道以南逐渐变____。
(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夏至日以后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得动画。
(学生)边瞧动画边思考:此日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__,赤道以南逐渐变____。
(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秋分日以后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得动画。
(学生)边瞧动画边思考:此日后,赤道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__,南回归线以南逐渐变____。
(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冬至日以后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得动画。
(学生)边瞧动画边思考:此日后,赤道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__,南回归线以南逐渐变____。
【整合点】学生边瞧动画边思考正午太阳高度得变化,容易理解,也有助于知识得掌握。
(承转)由于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得有规律变化,地球上因而产生了四季与五带。
5、四季与五带⑴四季得划分(教师)根据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得变化而划分得四季,夏季就就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得季节;冬季就就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得季节;春、秋二季就就是冬夏二季得过渡季节。
然而这样得划分,与各地实际气候得递变并不符合。
⑵五带得划分(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五带得划分图。
(学生)瞧图思考:①五带就是怎样划分得?②有阳光直射得有哪个温度带?③有极昼极夜现象得就是哪些温度带?(教师)对学生回答得问题进行总结。
【意图】培养学生从图里获取信息得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能力。
(三)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公转得地理意义,重点难点偏多,希望同学们多复习记忆。
(四)板书设计:第一单元宇宙中得地球第三节地球得运动(第三课时)一、正午太阳高度角得变化二、昼夜长短得变化三、四季与五带得划分七教学反思:本课得教学中,多媒体得运用给教学带来了很大得帮助,但就是在这次课上,由于知识比较复杂,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足等原因,使得地球公转得规律与意义在理解上有很大困难,为此在课堂练习与教学进度上可以做一些相应得改动,还有亲自动手对知识得学习很有帮助,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在今后得教学过程中应该多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