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美术现实主义内涵的变化与发展
论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观的嬗变
![论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观的嬗变](https://img.taocdn.com/s3/m/10e04402581b6bd97f19ea13.png)
论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观的嬗变摘要:研究美术史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美术史观的问题,美术史观决定着美术史书籍和著作的态度以及体系的构建。
20世纪是中国社会文化变化最为剧烈的一个世纪,我国完成了从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巨大变迁。
不同的历史阶段,美术学家的美术史观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
总体来说,二十世纪前三十年流行的是进化论美术史观,新中国成立后,阶级史观占了上风,文革之后,美术史观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关键词:20世纪美术史观;嬗变一、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术史观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开始盛行进化论的美术史观。
这是一种将进化论引入到美术的创新,它强调美术的发展和运动、变化和进步。
进化论的美术史观产生于新文化运动之后,它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紧密相连,及时地解决了当时美术界亟需变革的状态。
严复在翻译《进化论》的过程中将进化论的观点引入到中国社会之中,梁启超更是把进化论的学说渗透到史学的研究之中去,他提出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适用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原则,梁式以进化论为核心的“新史学”观点迅速被中国人民所接受。
蔡元培在1921年发表了一次名为《美术的进化》的演讲,他提出这样的观点:美术的进化是由简单到复杂、由附属到独立、有个人到公众的。
梁启超的新史学观点和蔡元培的美术进化论观点渐渐被美术学家所认同。
在进化论的美术史观出现之前,美术史家对于美术史的研究是零星而破碎的,大多数美术史家掌握许多史料却没有形成史学,学习许多材料但是却不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正是传统的美术史著作存在着诸如此类的缺点,美术史学家开始以历史的、进化的眼光看待美术史。
最先向进化论美术史观迈出步伐的美术史家有陈师曾、滕固、史岩、秦仲文等。
陈师曾发表了《中国画是进步的》这样一本书籍,文中他指出,中国画不仅在进步,并且是在有规律的进步中。
他还从画理分析、技法变化和宗教的影响几方面阐述了中国画的进步之处;1922年,滕固发表了《艺术学上所见的文化之起源》一文,文中特别提到其受到了梁启超和蔡元培两位学者对他的深刻影响,他还把中国的美术划分为生长时代、混交时代、昌盛时代和沉寂时代,滕固的贡献之处在于他把美术史观从生物进化模式之中分离出来,提出了文化艺术史进化是复杂的这样的进步观念。
20世纪的中国美术在中西碰撞、古今交融中从古典走向现代
![20世纪的中国美术在中西碰撞、古今交融中从古典走向现代](https://img.taocdn.com/s3/m/2b93b7c050e2524de5187ea2.png)
美术革命”的论争与西画的引进世纪之初,在中国画坛上围绕“美术革命”和“中国画改良”的问题有过一场激烈的论战。
向中国美术及中国画发难的代表人物竟是两位社会改革家康有为和陈独秀。
康有为1917年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中国近世之画衰败极矣!……此事亦当变法。
”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上也发出了改良中国画的呼声,并开出了改良的“药方”:“要改良中国画断不能不采用洋画的写实精神。
这是什么理由呢?譬如文学家必须用写实主义,才能够采古人的技术发挥自己的天才,做自己的文章。
画家也必须用写实主义,才能够发挥自己的天才画自己的画,不落古人窠臼……”他的批评当时的中国画大者是临摹、仿效,对古画复写,不是自己的创作,改革的办法就是学习西方的写实主义。
一批恪守传统的中国画家以捍卫“国粹”,复兴国画为己任,对“改革派”的观点展开了针锋相对的反驳。
金城是当时北京中国画学研究会的领袖人物,在传统派画家中颇有声望,他提出:“世间万物,皆可作新旧论,独于绘画事业,无新旧之论。
”陈师曾在《论文人画之价值》一文中,对中国传统绘画作了精辟阐释,他反对专意写生,强调古人笔法,强调中国画特有的“神韵”。
这场“革新派”与“国从嗌”的论争,实际上是新文化运动思潮在美术界的反映,也是中西文化冲突的表现。
尽管当时“革命派”显得占了上风,但是,“国从嗌”凭仗传统基础的雄厚,作画大多依然如故,并未有多少改良。
然而,就在同时或稍后,一批批青年画家出国留学,将西方油画引入中国,并纷纷兴办艺术教育,确确实实在中国现代美术中开辟了新局面。
这是世纪画坛上一道生动活泼的景观。
李铁夫于1887年赴英留学,是近代第一个留学的画家。
在世纪初的5年中,相继留学的有李毅士、李叔同和冯钢石。
有资料统计,从1887年至1937年向,出国留学的青年画家逾200人。
他们不同程度地接受了西方的文化和教育,怀着振兴中华美术的理想和抱负,雄心勃勃地回到祖国,引进西方油画,开办美术教育。
从20年代到40年代,创办美术学校影响最大的有刘海粟、颜文梁、林风眠和徐悲鸿,他们广收学子,培养精英,施展自己的艺术抱负。
“现实主义”绘画样式与近现代中国油画发展之关系
![“现实主义”绘画样式与近现代中国油画发展之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ec65fab9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1f.png)
“现实主义”绘画样式与近现代中国油画发展之关系近现代中国油画发展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而“现实主义”绘画样式则是这一阶段中的一个重要风格。
现实主义绘画是一种以真实生活为题材的绘画风格,强调对外界事物的客观描绘和真实表现。
在近现代中国油画的发展中,现实主义风格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也使得这一绘画风格展现出了独特的中国特色。
近现代中国油画的发展与现实主义风格的出现有着密切的关系。
20世纪初期,中国学者、美术家纷纷赴欧洲留学,接触到了西方的现实主义绘画风格。
这对中国油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艺术家开始尝试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来表现中国社会生活和人民的形象,作品体现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批判。
邹之麟的《赣江渔家》、刘海粟的《赵一荻暖墙》等作品,都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的风格和特点。
这些作品通过对社会生活的真实描绘,使得中国油画走向了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发展道路。
与此现实主义绘画风格的融合也使得近现代中国油画展现出了独特的中国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油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现实主义风格在中国油画中的表现也逐渐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
大量描绘农村生活、社会风景的现实主义油画作品中,运用了大量中国传统的绘画语言和技法,使得这些作品既表现了现实主义的风格,同时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例如黄胄的《秋农》、许运鼎的《渔火》等作品,通过对农村生活、渔村风光的真实描绘,同时融入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线条、色彩和构图,使得这些作品呈现出了独特的中国风格。
现实主义绘画风格与近现代中国油画的发展之间还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现实主义绘画风格的出现,使得中国油画开始在艺术表现力上追求真实和客观,同时也对中国传统的叙事手法和表现形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中国油画家开始摒弃传统文人画的文人情怀和意境抒发,而是更加注重对社会现实的描绘和表现。
现实主义绘画风格的成熟也为中国油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现实主义”绘画样式与近现代中国油画发展之关系
![“现实主义”绘画样式与近现代中国油画发展之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9a6264c9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97.png)
“现实主义”绘画样式与近现代中国油画发展之关系现实主义绘画样式是20世纪初欧洲艺术运动中的一种重要艺术流派,它以对现实世界的客观描绘为主要特征,追求真实、客观、具体的表现方式。
与此近现代中国油画也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变革,受到了西方现实主义绘画的影响。
在20世纪初,“现实主义”这一概念在中国艺术界开始有所流传。
中国艺术家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开始试图通过艺术来表达对社会现象、对人民生活的关怀。
而近现代中国油画的发展与现实主义绘画样式的出现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是西方现实主义绘画的传入。
近现代中国油画起源于20世纪初,当时中国的艺术家们受到了西方现实主义绘画的影响。
在上世纪初,中国出现了一批留学欧洲的艺术家,他们在欧洲接触到了现实主义绘画的作品和理论,深受启发。
他们将西方现实主义的艺术观念和技巧带回了中国,开始在中国推广这一绘画样式。
其次是中国社会现实的变化。
近现代中国社会变革巨大,特别是中国的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这些社会变化对艺术家们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艺术家开始将目光投向社会底层和劳动人民,呈现他们的生活和艰辛。
这种对现实的关注和表达,与现实主义绘画的追求有很大的契合之处。
中国艺术界对现实主义绘画的接受和发展也是近现代中国油画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艺术家开始通过现实主义绘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的关注和批判。
他们运用透视、色彩和光影等西方绘画技巧,结合中国传统的绘画语言,创造出了独特的绘画风格。
这种风格在中国艺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油画的发展。
现实主义绘画样式与近现代中国油画的发展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现实主义艺术的出现和传入,以及中国社会现实的变化,为近现代中国油画提供了新的艺术观念和表现形式。
中国艺术家通过对现实主义绘画的接受和发展,创造出了丰富多样的油画作品,为中国油画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现实主义”绘画样式与近现代中国油画发展之关系
![“现实主义”绘画样式与近现代中国油画发展之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f9197b56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68.png)
“现实主义”绘画样式与近现代中国油画发展之关系1. 引言1.1 现实主义绘画风格的特点现实主义绘画风格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描绘和表现。
这种绘画风格强调对生活、社会和人物的客观描绘,注重细节和形体的表现,力求还原真实世界的面貌。
现实主义绘画追求真实感和客观性,拒绝对现实进行夸大和夸张的处理,力求以客观的视角展现事物的本质和真实面貌。
在现实主义绘画中,画家通常会选择真实的题材和对象,如日常生活、自然景物或社会现象,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和精湛的技法,展现出真实世界的细节和情感。
现实主义绘画还注重情感表达和艺术感染力,通过对细节和肖像的塑造,传达出作品中的情感与思想。
1.2 近现代中国油画发展概况近现代中国油画是指20世纪以来,中国绘画领域发展的阶段,涵盖了从清朝末年到当代的一系列历史时期。
在这期间,中国油画经历了从引进西方绘画技法到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发展进程,展现出丰富多元的艺术形态。
在20世纪初,由于近代化进程和对西方文化的介绍,中国开始接触到油画的技术和理念。
随着西方现实主义绘画风格的影响,中国艺术家开始尝试用油画表现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
随后,中国油画逐渐展现出独特的风格和主题,如社会现实主义、风景写生等。
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油画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许多艺术家开始尝试用油画表现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一些艺术家通过现实主义手法,表现中国人民的生活和抗战精神,体现了时代的气息和民族情感。
近现代中国油画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中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风貌,既受到西方现实主义的启发,又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展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面貌。
【完】2. 正文2.1 现实主义绘画风格对近现代中国油画的影响现实主义绘画风格对近现代中国油画的影响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现实主义绘画强调对客观世界的真实描绘,倡导揭示社会现实,关注人民生活,这与近现代中国油画艺术家们的创作理念和创作背景有许多共通之处。
中国油画艺术家在探索表现社会现实、人民生活、历史事件等方面时,常常借鉴现实主义绘画风格的技巧和表现手法,以更直观地表达主题。
“现实主义”绘画样式与近现代中国油画发展之关系
![“现实主义”绘画样式与近现代中国油画发展之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a156a793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ba.png)
“现实主义”绘画样式与近现代中国油画发展之关系20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民族危机和社会动荡的时期。
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传统文化和现代思潮的碰撞,尝试寻找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艺术表现形式。
这个时期,中国的绘画艺术迅速发展起来,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绘画样式和流派。
“现实主义”绘画样式是对近现代中国油画发展影响最为显著的一种。
“现实主义”绘画样式最早于20世纪20年代传入中国,受到了列宾、柯尔柯夫等俄国画家的影响。
与此一部分中国留学生开始接触到欧洲的绘画艺术,并将其带回中国。
这种新的绘画样式突破了传统中国画的表现方式,注重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客观的描绘,强调对社会现象和个体形象的观察和表达。
在中国,“现实主义”的传入和发展推动了油画这种新的绘画媒介在中国的普及和应用。
“现实主义”绘画样式与近现代中国油画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现实主义”绘画样式为近现代中国油画注入了新的艺术观念和表现方式。
这种风格帮助中国艺术家摆脱了传统文人画的束缚,走出了象征主义和写意主义的桎梏,使他们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和个体形象的描绘,并通过真实、客观的手法表达自己对社会的思考和态度。
这为中国油画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近现代中国油画的发展也为“现实主义”绘画样式的传播和推广提供了舞台。
中国的油画教育体系开始建立起来,各种艺术机构和学院相继成立。
这些机构不仅提供了专业的艺术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油画家和教师,也成为了“现实主义”绘画样式的传播平台。
这些艺术机构和学院组织了大量的艺术展览和学术交流活动,帮助“现实主义”绘画样式在中国得到推广和普及。
近现代中国油画发展与“现实主义”绘画样式之间也存在相互影响和交流。
中国的艺术家开始与国外的艺术家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艺术观念和技法。
中国的艺术家也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思考,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现实主义”绘画中,使其在中国有了更为独特的呈现方式和内涵。
20世纪我国美术教育思想的发展演变及启示范文
![20世纪我国美术教育思想的发展演变及启示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c33a6efcbcd126fff6050b96.png)
202120世纪我国美术教育思想的发展演变及启示范文 20世纪是中国美术教育思想在嬗变中不断成长的一个世纪,此时的美术教育是在传统美术教育的基础之上,借鉴西方的美术教育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教育学科。
其教育思想的变迁是在教育、学术、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等格局的变动中由诸多因素的进行互动和形成合力的结果。
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思想对传统与外来文化本着兼收并蓄的原则,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还不断融合西方教育思想,在各个历史时期,在不同的美术教育实践和不同的政治观点的影响下,产生了多种不同的美术教育思想,直接决定了这段时期美术教育思想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一、中西思想观念的融合与碰撞对美术教育思想的影响 20世纪,我国的美术教育工作始终在借鉴西方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
清末民初是学校美术教育的萌发阶段,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西方教育制度被引进,美术教育体制被纳入中国传统的美术教育中,其教育体制、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都以日本师范美术教育为参照物。
此外,不少仁人志士还把所接受的西方现代美术教育思想和学员美术教育方式引入中国,“为西方美术教育的中国本土化奠定了基础”。
但是,当时的美术教育工作者并没有对日本教育进行全盘接受,他们仍把教育思想建立在以“中学为体”的基础上,在斥儒的同时,仍没有摆脱儒家的教育理念,从而使美术教育刻上了明显的“改良社会”的烙印。
辛亥革命后,由于社会环境的变迁,美术教育体制由“日本模式”向“美国模式”转变,推动了美术教育的发展与变革。
此时期,美术教育思想也从实用性开始向人文性转变:一方面,倡导美术教育要“救国”;另一方面,又体现出了美术教育“塑造人格”的思想。
新中国建立后,苏联教育影响着中国教育的发展,席卷中国的以契斯恰科夫为代表的前苏联素描教学经验,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由此形成了社会主义的美术教育模式。
20世纪80年代,国家进入了改革开放时期,西方思潮大量涌入中国,西方教育理念影响着中国教育,同时,美术教育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先进的美术教育理念、教育方式、课程体系设置等均被引入中国,与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相结合,形成了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以人为本的美术教育理念。
从阶级斗争到社会竞争力——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美术的社会背景理论变迁
![从阶级斗争到社会竞争力——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美术的社会背景理论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ffe88b2a2f60ddccda38a0c6.png)
≮Ai }S : 豁 *§§ S £ § 蠢 密 瞬碡乳 磬女 § S 蘸鞴 糖
0§
#鞯 雌‰蔼 葶0舞 蛳 辟馨
瓣 嚣 蝇 锋 §幸 霉# 聃 £ g 《 嚣 转
d i1 . 9 9 j i n 10 2 3 . 0 9 0 . 0 o :0 3 6 / . s . 0 2— 2 6 2 0 .6 0 2 s
能 。 此 后 的许 多艺术 家 如 达 芬 奇 、 勃 朗 、 格 尔 、 ” 伦 安 库尔贝、 莫奈 等 人都 在 此 基 础 上 推进 了艺 术 的模 仿 进 程 。在 中国艺 术 中 , 象 形 ” 一 个 非 常基 础 的概 “ 是
国社 会现实 的需 要下 , 实主义 自然 成为 2 现 0世 纪 中 国美 术 的中心议 题 。现实 主义 并不 仅仅 是一 种艺 术 思潮 , 它更 是人 类看 待世 界 的一 种 艺术方 式 , 而这 种 方 式是 和 中 国的现代 化 进 程 紧密 结 合 在 一起 的 , 它 像 一 个幽灵 , 中国徘 徊 , 在 在特 定 时期呈 现 出非常 典 型 的主体 态势 。近 百 年 来 , 实 主义 美 术 表 现 出不 现 同 的存 在状 态 , 这源 于 中 国的社 会 背 景 理 论 从 阶 级 斗争 理论 到社会 竞争 力理 论 的变迁 。 多方质 疑 的现 实主义概 念
长 、 响 面 最 广 的 定 义 , 西 方 艺 术 的 主 导 理 影 是
论。 … ’ 仿说 是 一 种 关 于 艺 术 起 源 问 题 的最 古 模 老 的理 论 , 艺术是 对现 实 的模仿 , 是在 古希腊 非 常 这 流 行 的定义 , 种看 法 甚 至 一 直延 续 到今 天 人们 的 这 意 识之 中。亚 里 士 多 德 认 为 : 艺 术 模 仿 的对 象 是 “ 实 实在 在 的现实 世 界 , 术 不仅 反 映事 物 的 外观 形 艺 态, 而且 反 映事 物 的内在 规律 和本 质 , 术创作 靠模 艺 仿 能力 , 而模 仿 能力 是 人 从 孩 提 时就 有 的天 性 和本
“现实主义”绘画样式与近现代中国油画发展之关系
![“现实主义”绘画样式与近现代中国油画发展之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ee222d57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33.png)
“现实主义”绘画样式与近现代中国油画发展之关系20世纪初,近现代中国油画进入了受西方艺术影响的时代,其中现实主义成为了一种流行的绘画样式。
现实主义强调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物象和事件,追求真实和客观,这与中国近现代周围的人民生活环境密切相关,使得现实主义成为了近现代中国油画中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
最早受到现实主义影响的中国画家是魏光明,他的绘画早在20世纪初期就呈现出了现实主义的特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实主义风格逐渐流行起来,成为了近现代中国油画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方式。
此时,涉及到现实主义绘画的艺术家包括李可染、吴作人、陆俨少、杨飞云等等。
现实主义绘画的崛起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密切相关。
在20世纪30年代,在工农红军的地址下,一些艺术家开始了以人民为主体的新型绘画实践,他们强调艺术的社会价值,发掘了中国艺术中的民族元素,这就是所谓的“民族画派”。
这些画家们积极反映社会现实,热衷于探索人民命运和革命,以舞动的形式、丰富的色彩,表现了革命和社会问题。
这一时期的代表艺术家包括林风眠、李可染等。
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中国艺术家们开始吸收欧美现代主义艺术风格。
这一时期的油画艺术家包括吴作人、朱德群、徐悲鸿等等。
现代主义绘画为中国艺术家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表现方式,他们在学习西方先进思想的时候,同时也认真思考中国文化的本质。
在艺术表现上,他们更加重视色彩和形式这些直接的,感性的要素,借鉴1990年代中国大陆的艺术大潮,创造了许多具有个性和特征的艺术作品。
总的来说,20世纪初的现实主义艺术为中国油画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既是中国油画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之一,也是中国油画艺术中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近现代中国油画与现实主义的发展之间形成了紧密而复杂的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中国绘画艺术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多元化和复杂性,而在中国现代绘画发展的历程中,现代主义绘画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对现实主义内涵及其在20世纪中国油画创作中发展演变的思考_概述
![对现实主义内涵及其在20世纪中国油画创作中发展演变的思考_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59456359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0b.png)
对现实主义内涵及其在20世纪中国油画创作中发展演变的思考概述1. 引言1.1 概述现实主义是20世纪中国油画创作中一种重要的艺术风格,它通过客观地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艺术家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展现了中国社会发展与变革的历程。
本文旨在探讨现实主义在20世纪中国油画创作中的内涵以及其发展演变的思考。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
引言部分概述了文章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并简要介绍了文章的结构安排。
第二部分将阐述现实主义内涵,包括定义与起源、核心特征以及发展历程。
第三部分将介绍20世纪中国油画创作的背景和现状,包括社会政治环境、艺术教育与理论研究以及前人创作与影响力。
第四部分将深入探讨现实主义在20世纪中国油画创作中的应用与发展演变,包括初始阶段及代表性作品分析、影响因素与转型期探讨以及当代现实主义油画创作的多元化表达形式及倾向性分析。
最后,在结论与思考部分,我们将对现实主义内涵的认识、现实主义在20世纪中国油画创作中的意义以及对现实主义油画发展演变的思考进行总结。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现实主义在20世纪中国油画创作中的发展演变进行研究和思考,深入了解现实主义在艺术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希望可以提供有关现实主义艺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案例,并为当代艺术家以及相关研究者提供一个参考和启迪,从而推动中国油画创作的多元化发展。
2. 现实主义内涵:2.1 定义与起源:现实主义作为一种艺术风格和思想潮流,最早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特别是法国。
它强调通过对客观现实的描绘来展示社会和人类问题,追求真实和自然的表达方式。
现实主义在20世纪中国油画创作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2.2 核心特征:现实主义在具体创作中呈现出明显的核心特征,包括对社会真实面貌的关注、对生活细节的准确描写、对普通人与群众生活体验的表达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批判性反思等。
它试图通过艺术手法去还原、呈现或者解构一种客观存在并突出其内在思想。
2.3 发展历程:中国油画中现实主义内涵在近代以来有了较长时间的发展演变过程。
“现实主义”绘画样式与近现代中国油画发展之关系
![“现实主义”绘画样式与近现代中国油画发展之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bf28675d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bf.png)
“现实主义”绘画样式与近现代中国油画发展之关系中国的油画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上半叶,而当时的中国正处于从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时期。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的油画艺术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其中“现实主义”绘画样式对于近现代中国油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20世纪初期,中国的油画受到西方绘画的影响开始崭露头角。
当时的中国艺术家们通过接触和学习西方绘画技法,尝试在中国的艺术创作中加入现代绘画元素。
尤其是近代版画术的引进,使得中国的艺术家们能够更容易地学习和掌握绘画的技巧。
这种受到西方绘画影响的艺术风格并没有立刻得到广泛的认同和接受。
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价值观念使得中国的艺术家们部分持保守态度,他们对于带有西方现代主义风格的绘画并不感兴趣。
中国的油画艺术在上半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常常以“写实”、“写意”为主要风格。
直到1950年代,中国的油画艺术才开始批判现实主义风格和深入研究对象的精神层面。
特别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提出了“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口号,这对于中国的艺术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油画艺术家们开始以表现人民日常生活和工农兵为主题,使得中国的油画艺术进一步走向了现实主义。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现实主义”绘画样式对于中国的油画发展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在20世纪初期,它是中国油画获得西方绘画技巧和元素的重要途径,使得中国的油画与国际接轨,打开了中国艺术家们的眼界。
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中国的油画艺术家们通过现实主义风格的探索,更加深入地表现了中国革命与建设的伟大事业,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同命运。
在后来的发展中,“现实主义”绘画样式逐渐成为中国油画的主要风格之一,为中国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国油画的发展离不开“现实主义”绘画样式的影响和推动。
它不仅为中国的艺术家们提供了现代绘画的技术和方法,也为中国的油画艺术注入了现实主义精神,使得中国的油画在表现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和进步。
现实主义批判——批判的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油画
![现实主义批判——批判的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油画](https://img.taocdn.com/s3/m/784f05cb9ec3d5bbfd0a745d.png)
化意识和精神意识 , 要求艺术家有强烈的时代使命和责任感 , 因
此批判性成为现实主义绘 画的精神 内核。“ 现实主义创作应该能
批判和表现内涵 , 现 实 主 义不 等 同 于写 实 主 义 。
术 思潮和艺 术流派 中对 自然 和生活摒弃 理想化 的想象做 准确 、 客观 、 不加修饰描 述的艺术思想。狭义 的现实 主义 , 是 一个历史 性概念 , 特指发生在 1 9世纪法 国的现实主义运动。绘画上的“ 现 实主义 ” 以画家库尔 贝( 1 8 1 9— 1 8 7 7 ) 于 1 8 4 8年 发起 的“ 现实主 义” 或者说是 “ 写实主义 ” 运动为标志 。“ 它要求绘 画表 现普通的 现实生活 , 强调绘 画艺术 的本质是具 象, 内容只能是 由客 观存 在 的真 实事 物的表现而构成 ” , 在此之前现实 主义创作仅指 “ 模仿 ” , 然而库尔贝却在艺术上第一 次赋予 了现实主义重 大而深远 的意 义。“ 他 以写实 的形式语言创造了一种接 近现实 的画面 ” 。
理和艺术思潮 , 具有很 强的写实性 和批判性 。艺术家们摒弃浪漫 主义 的主观想象和抒情 , 以研究者的姿态 , 通过观察 、 分析 、 推理
的科学方 法对社会现实作细致如实 的描绘 和剖析 ,揭露 社会问 题, 展示社会矛盾 , 并倡导社会改 良。 “ 现 实 主义 ” 在《 新汉 英大 辞典 》 中译 为 “ r e a l i s m” 、 “ a c t u a l — i s m” , 又称“ 写实主义” 。 以人 类 对 事 物 的认 知 与 事 物 的 实 际 存 在
“现实主义”绘画样式与近现代中国油画发展之关系
![“现实主义”绘画样式与近现代中国油画发展之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aafb0072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d3.png)
“现实主义”绘画样式与近现代中国油画发展之关系1. 引言1.1 现实主义绘画样式的定义现实主义绘画是一种追求描绘现实生活的绘画风格,其核心理念是反对虚构与夸张,力求真实、客观地展现日常生活中的人物、场景和事物。
现实主义绘画强调对细节的精确观察和再现,力求通过逼真的画面表现现实世界的各种情景和情感。
现实主义绘画的特点包括对光影、色彩、构图和形态的精细处理,追求形象的写实性和自然的效果。
艺术家们通过对细节的准确描绘和对情感的真实表达,使观者在看到作品时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现实感和情感共鸣。
现实主义绘画不仅在艺术表现上力求真实性,还在思想上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关注人类的生存境况和情感体验。
1.2 近现代中国油画发展概况近现代中国油画的发展可以追溯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时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时刻。
在这一时期,西方现代派艺术思潮开始传入中国,对中国画坛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艺术家开始尝试吸收西方绘画技法和表现方式,逐渐形成了中国油画的独特风格。
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是中国油画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此期间,许多杰出的中国油画家涌现,他们通过吸收西方绘画的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思潮,将传统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相融合,创造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这一时期的中国油画作品多样且丰富,涵盖了社会现实、历史题材、风景画等各个方面。
20世纪中叶至21世纪初期,中国油画进入了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阶段。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深,中国油画在国际舞台上逐渐崭露头角。
越来越多的中国油画家走出国门,参加国际艺术展览,向世界展示中国油画的魅力和风采。
近现代中国油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影响,同时又保留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中国油画在不断融合和创新的过程中,展现出了丰富多彩的艺术魅力,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 正文2.1 现实主义绘画样式对近现代中国油画的影响现实主义绘画样式对近现代中国油画的影响可以说是深远而广泛的。
当代现实主义美术变化发展探究
![当代现实主义美术变化发展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ceb843cc4afe04a1b171de10.png)
当代现实主义美术变化发展探究作者:周武军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7年第01期摘要:在过去的30年中,现实主义这一概念是中国当代艺术特别是美术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之一。
中国现实主义美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形式,在新时期出现了诸如“伤痕美术”、“乡土美术”、“玩世现实”、“状态现实”等不同的形式,但是它们统一被称作“社会现实主义”。
“社会现实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19世纪以来国外现实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本文对这一时期我国主要的现实主义美术进行简要的分析与概括,结合一批主流艺术家的作品分析这一时期现实美术的发展特点与表达手法。
关键词:主当代;现实主义;写实30多年的中国现实主义美术发展过程,按照时间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的后“文化大革命”时期;80年代中期的“八五美术运动时期”;90年代的“状态写实主义”。
现实主义概念的变化发展成为了中国当代艺术能够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国著名当代艺术评论家高名潞先生更是将这一时期的中国当代现实主义艺术的发展过程生动地总结为“人道主义”“人文热情”和“个人生存状态“这三个不同的形式,而这三个不同形式正是现实主义在不同时期变化发展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征。
这些特征不仅是中国现实主义美术在观念上的表达和题材上的选择,更这些时期现实美术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
这里我们所要论述的现实主义美术主要是新时期的变化发展,但是在改革开放早期,我国的现实主义美主要还是在围绕改革开放前的表达形式缓慢地发展。
在受到早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影响和国内的政治大环境的局限,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美术表现手法仍然是以表现革命年代的人们的纯粹、单纯、积极、忠诚为主的“伤痕美术”和表现普通的农民、工人老百姓的“乡土美术”为主。
但是在开放的新时期,随着追求“真理”等口号的提出,即使是“伤痕”、“乡土”这一类的艺术家也在不断地寻求着变化,在创作手法上摈弃了“文革”时期的宣传画形式的漫画表现手法,很多画家采取了“照相写实主义”的创作手法。
20世纪中国美术现实主义内涵的变化与发展课件
![20世纪中国美术现实主义内涵的变化与发展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a15d60259eef8c75fbfb390.png)
20世纪中国美术现实主义内涵的变化与发展现实主义理论家尚弗勒里不仅在1855年发表的著名的现实主义宣言中,提出艺术应真实地表现当代生活,而且之后还宣称:“现实主义就其本质来说是民主的艺术。
”①库尔贝等所提倡的现实主义既反对僵化了的新古典主义,也反对追求抽象理想的浪漫主义。
他们认为现实生活本身便是最适当的题材来源,无须进行粉饰。
他们坚持表现当代生活,并以人文关怀的姿态描绘社会底层的人物形象。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美学观念自20世纪传入中国,它的生根首先出于中国社会和文化的一种自我需求,并伴随着中国在20世纪不同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文化思潮而发生侧重面与内涵的变化。
一、科学写实精神20世纪之初,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豁然醒悟:社会发展乃至整个客观世界,都可以实证地认识、科学地把握。
这正如李大钊等人介绍的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社会形态是有规律地发展和演进的。
这种思想渗透到当时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
由此,具有科学和民主思想内核的写实绘画在中国盛行就尤其具备了合理性。
1917年,康有为在《万木草堂藏画目》中发出的疾呼“中国画学至国朝而衰敝极矣”、“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者,其在今乎”,是20世纪最早对中国画进行清算和讨伐的文字,也是最早在美术上提出向西方画学学习的文献。
该文通过为作者自己的“万木草堂”藏画编目作笔记的形式,对中国历朝画作的发展作了梳理和品评。
文章从《尔雅》、《广雅》和《说文》等上古文献中释读“画”作为“存形”的文字本义始,进而论证所谓图画之制,就是“非取神即可弃形,更非写意即可忘形也”,这是康有为提出向西方画学科学性造型体系学习的逻辑起点。
而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鼓吹者,陈独秀理所当然地把改良中国画作为新文艺运动的一部分,他在《美术革命》这篇文章中更加鲜明地提出了美术革命的任务就是改良中国画,而改良中国画就是要采用洋画的写实精神②。
因此,他比康有为更为猛烈地抨击所谓“王画”,指责它们是“临”、“摹”、“仿”、“抚”中国恶画的“总结束”,他提倡的是能够自由发挥、抒写个性、不断创造的新美术。
现实主义美术在20世纪中国的本土化进程研究
![现实主义美术在20世纪中国的本土化进程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f9eb45f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64.png)
研究范围与限制
本研究以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美术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 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特点及影响因素。
由于历史时期和地域的限制,本研究无法涵盖所有时期的 现实主义美术作品和流派,但会尽可能选择具有代表性的 作品进行分析。
02
现实主义美术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现实主义美术的起源与特点
起源
现实主义美术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是西方艺术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它强 调对现实生活和社会现象的描绘和表现,追求真实、客观和朴素的艺术风格。
《现实主义美术在20世纪 中国的本土化进程研究》
xx年xx月xx日
目 录
• 引言 • 现实主义美术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 现实主义美术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 • 现实主义美术与中国社会文化的关系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现实主义美术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在20 世纪中国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
引入方式
现实主义美术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包括留学归来、翻译 介绍、举办展览等方式。其中,留学归来是最重要的途径, 一些中国留学生前往欧洲学习美术,回国后带来了西方现实 主义美术的理念和技法。
现实主义美术在中国的传播途径与方式
途径
现实主义美术在中国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 画展、艺术团体、学术刊物等。一些艺术 团体致力于推广现实主义美术,举办画展 和发表文章,介绍西方现实主义美术的历 史和技法。此外,一些学术刊物也发表了 关于现实主义美术的研究论文和评论文章 ,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现实主义美术的发展 。
现实主义美术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01
推动社会变革
现实主义美术作品通过揭露社会矛盾和批判不公,激发人们对社会问
题的关注和反思,从而推动社会变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现实主义理论家尚弗勒里不仅在1855年发表的著名的现实主义宣言中,提出艺术应真实地表现当代生活,而且之后还宣称:“现实主义就其本质来说是民主的艺术。
”①库尔贝等所提倡的现实主义既反对僵化了的新古典主义,也反对追求抽象理想的浪漫主义。
他们认为现实生活本身便是最适当的题材来源,无须进行粉饰。
他们坚持表现当代生活,并以人文关怀的姿态描绘社会底层的人物形象。
现实主义理论家尚弗勒里不仅在1855年发表的著名的现实主义宣言中,提出艺术应真实地表现当代生活,而且之后还宣称:“现实主义就其本质来说是民主的艺术。
”①库尔贝等所提倡的现实主义既反对僵化了的新古典主义,也反对追求抽象理想的浪漫主义。
他们认为现实生活本身便是最适当的题材来源,无须进行粉饰。
他们坚持表现当代生活,并以人文关怀的姿态描绘社会底层的人物形象。
一、科学写实精神20世纪之初,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豁然醒悟:社会发展乃至整个客观世界,都可以实证地认识、科学地把握。
这正如李大钊等人介绍的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社会形态是有规律地发展和演进的。
这种思想渗透到当时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
由此,具有科学和民主思想内核的写实绘画在中国盛行就尤其具备了合理性。
1917年,康有为在《万木草堂藏画目》中发出的疾呼“中国画学至国朝而衰敝极矣”、“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者,其在今乎”,是20世纪最早对中国画进行清算和讨伐的文字,也是最早在美术上提出向西方画学学习的文献。
该文通过为作者自己的“万木草堂”藏画编目作笔记的形式,对中国历朝画作的发展作了梳理和品评。
文章从《尔雅》、《广雅》和《说文》等上古文献中释读“画”作为“存形”的文字本义始,进而论证所谓图画之制,就是“非取神即可弃形,更非写意即可忘形也”,这是康有为提出向西方画学科学性造型体系学习的逻辑起点。
而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鼓吹者,陈独秀理所当然地把改良中国画作为新文艺运动的一部分,他在《美术革命》这篇文章中更加鲜明地提出了美术革命的任务就是改良中国画,而改良中国画就是要采用洋画的写实精神②。
因此,他比康有为更为猛烈地抨击所谓“王画”,指责它们是“临”、“摹”、“仿”、“抚”中国恶画的“总结束”,他提倡的是能够自由发挥、抒写个性、不断创造的新美术。
可以说,革“王画”的命,冲破文人画的禁锢,倡导写实精神,是新文化运动“科学”与“民主”精神在美术革命中的体现。
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上世纪20年代,无论思想认识还是鉴赏研习,既存在怎样认知西洋美术的问题,也有怎样追问民族艺术存在价值的问题,两者都关涉到艺术创作中的文化立场和文化策略。
1917年负笈日本的徐悲鸿,又于1919年赴法留学,《中国画改良论》一文即发表于他留法的第二年。
在中西画法的比较上,在中西美术道路的选择上,他都有了更为深切的体味,因此,该文开篇就提出了民族振兴与画学的关系。
画学上所谓的“颓坏”,其实是“守旧”和“学术不独立”的结果,他为画学的振兴开出了“中国画改良”的方案:一方面他看到“西方画乃西方之文明物,中国画乃东方之文明物”,都有各自存在的价值,因此要守住佳者、继承垂绝者;另一方面,又看到“中国之物质不能尽术尽艺”的缺憾,必须改之、增之、融之③。
中国画改良论无疑是中体西用方案,它和“中西合璧”、“西画化”的文化策略实际上存在较大区别。
《中国画改良论》同时阐述了徐悲鸿倡导写实绘画的思想,即关于“妙”和“肖”的关系。
在他看来,未有“妙而不肖者也”,“故妙之肖为尤难”。
因此,他“实写”的主张既来自于法国乃至整个欧洲写实绘画体系,也本源于对中国传统绘画“不能尽术尽艺”的痛陈,而写实主义的思想和技巧,无疑更加强了他对于中国画“实写”的迫切性认识。
徐悲鸿的“中国画改良论”和写实主义主张为20世纪人物画的变革提供了思想基础,影响了这个世纪人们对中国画特别是人物画的认识。
徐悲鸿执意推崇写实主义,不仅受到了那些引进现代主义的画家的批评,而且也遭到了传统中国画家的围攻。
从维护中国画纯粹性的角度而围攻他的,主要是指责他用素描替代笔墨,用写实造型取代了意象写形。
徐悲鸿所谓建立新中国画,“既非改良,亦非中西合璧,仅直接师法造化而已”;而师法造化,“非一空言即能兑现”,这就必须有十分严格的素描训练,“积稿千百纸,方能达到心手相应之用”④。
在文人画家看来,艺术是和科学的理性精神、实证分析等背道而驰的,因此,文人画以极不形似为立论,中国书画乃至中国艺术都以表现主观为旨归。
但“五四”时代的文化精英,毕竟是深刻认识到了科学对于改造国民精神的巨大作用。
陈独秀的美术革命、徐悲鸿的中国画改良论,都无一例外强调绘画写实精神的问题,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个时代人们对于科学求真的理性精神的崇拜。
关于美术与科学的关系,梁启超在为北京美术学校作的“美术与科学”讲演中,阐述得更为明确。
他推崇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绘画,认为绘画对自然的复现,是让主观符合客观的求真认知。
他说:“美术所以产生科学,全以‘真美合一’的观念发生出来。
他们觉得真即是美,又觉得真才是美,所以求美先从求真入手。
”⑤可见,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中国推动向西方画学学习的现实主义,实际上是欧洲的写实绘画传统,它以透视学、解剖学和色彩学为科学手段,以“摹仿”和“再现”为美学内核。
从欧洲绘画史的角度,这种写实绘画并非全是库尔贝、尚弗勒里等人提出的“现实主义”概念。
或许,在中西文化碰撞之初,在中国人开始认识欧洲再现艺术之初,中国倡导写实精神的艺术家,还不能明确分清“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流派和同样具有写实精神的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等其他绘画流派在思想主张上的区别。
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对于具有科学写实精神的欧洲绘画文明的追求。
二、民主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所谓的“真”,就是实证性地使主观符合客观;所谓“善”,就是对现实存在的人的社会关系即伦理道德进行价值判断;而“美”,则是表达客观现实及社会价值判断的审美理念。
现实主义首先以承认审美的客观性为前提,并以表现人的本质即人的社会关系属性为主要的创作方法。
20世纪上半叶,蒋兆和的《流民图》不仅用写实的表现方法再现了中国现实中的人物形象,而且作品通过对流离失所的人民的形象塑造,表现出对现实的批判性。
徐悲鸿的《愚公移山》和《九方皋》虽然没有直接表现现实中的人物形象,但作品以写实的形象塑造和以历史、神话故事表达的对现实的隐喻,体现了写实绘画的民主思想。
这都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品。
实际上,现实主义和写实绘画最根本的差异,在于前者表达的是艺术主体对于现实社会构成的一种审美判断。
由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虽没有明确提出“现实主义”的概念,但新兴木刻运动的艺术创作都指向了现实。
受珂勒惠支、麦绥莱勒等现实主义大师的影响,那些作品都成为投向黑暗社会的“投枪”和“匕首”。
新兴版画面向现实的审美姿态,决定了其在民族危亡之际能够走到大众前面,为救亡图存而呼唤和抗争。
利刀劲笔,直面人生和社会,这正是在抗战时期没有哪一个画种能够像版画这样活跃和兴盛的原因。
这些现实主义作品不仅具有革命性、宣传性,有的还具有纪实性、叙事性的特点。
从整体来看,战时版画作品的内容题材包含了抗战宣传、战争场面的描绘、战时民众生活的写照和对解放区新生活的讴歌与赞颂等方面,被誉为“几乎独步中华大地的形象化宣传战斗武器”和“历史的缩影”。
它们“决不是冢中枯骨,换了新装”,而“是作者和社会大众的内心的一致要求”。
它们“所表现的是艺术学徒的热诚,因此也常常是现代社会的魂魄”⑥。
到20世纪50年代,俄罗斯巡回画派批判现实主义所提出的现实主义概念,进一步在学理上确立了中国现实主义的内涵。
它继承了法国现实主义的民主思想,其理论家斯塔索夫坚持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唯物主义美学观点来指导这个画派,这些原则是“美就是生活”,艺术家的任务不在于追求那些不存在的美,也不在于去美化现实生活,而是要真实地再现生活。
而作为绘画现实主义的精神领袖,车尔尼雪夫斯基阐述的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也成为中国画家坚持的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艺术的第一个作用,一切艺术作品毫无例外的一个作用,就是再现自然和生活。
艺术再现现实,并不是为了消除它的瑕疵,并不是因为现实本身不够美,而是正因为它是美的。
艺术作品任何时候都不及现实的美或伟大。
”他进一步指出:“艺术作品的目的和作用,并不修正现实,并不粉饰现实,而是再现它,充作它的代替物。
”⑦面向生活,是现实主义最重要的一个原则。
20世纪50年代,传统中国画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怎样表现现实生活的问题。
对此,王朝闻在《面向生活》一文中认为:对于生活的感受和理解,是决定作品内容好坏的重要条件,也是发展技巧的重要条件。
前人在反映生活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技巧之所以可贵,不在于它古老,也不只因为它曾经适当地为他们的创作服务,而是在于它可以被灵活地加以运用,以此来表现我们当前的生活以及生活在画家头脑中的反映。
王朝闻明确指出:“生活,是一切艺术的基础,是作品成功的重要条件。
”“对于客观事物的状况和性质的深切感受与理解,正是保证能够发挥民族艺术的优良传统、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改变因袭陈套的作风、避免内容与形式脱离和充分运用想象的必要条件。
”⑧这里,他不仅强调了“感受生活”的深刻性与丰富性,不仅提出了面向生活对于作品主题选择与主题表达的决定作用,而且强调了“感受生活”对于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技巧的重要作用。
在整个50年代,强调艺术面向生活、深入生活、再现生活成为中国美术创作的主流,但由此也产生了直接将生活搬进画面、直接在画面说故事、讲道理、宣传政治口号的现象,出现了在主题性创作中,以主题的大小及政治性作为衡量艺术作品的重要标准的问题。
怎样区别艺术与生活呢,王朝闻用“一以当十”概括艺术对于生活的单纯化、典型性的创造作用,他特别强调了从生活的某一侧面而不是从生活的一切侧面来再现现实的表达方式,批评了人们“艺术,特别是造型艺术,在创作中注重了共性而忽视了个性的对于典型性的错误理解。
他说:只能从生活的某一侧面而不是从生活的一切侧面来再现现实。
”“艺术家难做的原因之一,就在于能不能在认识生活时,发现事物的内在意义,形成新颖的主题;能不能为了适应新颖的主题,选择最富于代表性的现象,切合特定艺术样式,塑造不落陈套的形象,典型形象。
”⑨王朝闻关于“面向生活”和“一以当十”问题的论述,都是针对50、60年代中国美术创作现状尤其是主题性创作而进行的关于现实主义实践性的理论探索,是将以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加以中国化和造型艺术化的理论发展。
它反映了50年代前后,中国现实主义怎样把反映现实问题作为艺术创作的主要问题的思想内涵,而典型性只是现实主义造型艺术在反映现实生活时怎样发挥主体创造作用的一个命题,现实主义的核心还是强调审美的客观性,而且作为一种主体创作,“艺术作品任何时候都不及现实的美或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