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疾病学-补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由病毒引起的疾病

第一节概述

一、病毒:

①只具备一种核酸,即RNA or DNA ;

②个体微小(比细菌小),一般30~300nm;

③病毒的增殖-----靠复制繁殖;

④不能用培养基培养,只能在活细胞中生长增殖,并

只有一种细胞-----敏感细胞。

~(Virus)是一类体积微小、能通过滤菌器,含一种类型核酸(RNA or DNA ),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增殖的非细胞形态的微生物。

一般用纳米(nm)测量其大小,电镜放大观察。

病毒颗粒—--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核酸在中心部分,形成病毒核心,外面包围的蛋白质称为衣壳,------核酸与衣壳组成核衣壳。

最简单的病毒是裸露的核衣壳;有些病毒的核衣壳外面还有一层囊膜。

对水产动物造成的危害很大,不少是口岸检疫对象。由于病毒寄生在寄主的细胞内,---目前主要是预防!

二、病毒的鉴定:

1、用5-氟脱氧尿苷鉴别出核酸是DNA 还是RNA . * 如出血病病毒--- RNA病毒群.

——取病料(灶)-----用敏感细胞培养

---加入5-氟脱氧尿苷---此物质对有DNA抑制作用,---这样即可鉴定:

如果是DNA ,则细胞就会死亡;

若是RNA ,则细胞照常生长。

2、测定病毒的大小。

——用Seize(塞氏)漏斗测定病毒粒子的大小,放一过滤膜(50,100,220,300,450),如通过100~220nm 的过滤菌器.

*---只能测病毒粒子大小的范围。

**---还可作病毒切片估计和扫描计算。

3、耐乙醚试验:

——有的病毒核酸外有脂质外壳(Evenlope)

*乙醚--处理病毒的悬浮液--感染细胞--具保护作用--生长!否则---死亡!

4、耐pH 3 试验:

——病毒在pH3 溶液中处理5~30分钟------接入细胞培养器---细胞死亡;或细胞生长。

5、耐热试验:

——例如---出血病病毒---耐热:60℃保持1小时后,仍能使10%的鱼死亡!

*——悬浮液—恒温保持---感染Cell ---

结果:草鱼出血病毒耐热试验——

41℃处理18h---100%死亡;55℃处理3h---100%死亡;60℃处理1h---1%死亡。

***水产动物病毒病——传染性疾病!

三、水产动物病毒的种类

——自从Wolf(1959)分离到第一株鱼类病毒以来,迄今报道的鱼病毒已超过70种。已知水生动物病毒分类属于18个科(表1),在绝大多数动物病毒科中都有分布。

DNA 病毒---7科;RNA 病毒---11科。

*疱疹病毒属、出血病病毒等---耐热,

特征:正二十面体(肾脏超薄切片—电子显微镜观察)第二节病毒的研究概况

80年代以来,我国水产业迅速发展,并且在农业产值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已成为我国大农业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

〖粮食、肉类、水产(98年产量3800万t)和禽蛋〗但令人遗憾的是水生动物疾病---尤其是因病毒引起的爆发性流行病明显增多,危害极为严重!

——目前,水产动物病毒病已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以研讨水生动物病毒病为主题、由国际著名专家

倡导并组织的------

“国际低等脊椎动物病毒学术会议”—就每4年召开一次,现在已经召开过4~5次(1989,1998)。

水生动物普遍存在病毒病、细菌病和寄生虫病等。

其中病毒病具有潜伏期长短不一、症状复杂多变、传染性强、导致死亡率高的特点,并且病原个体小,浸染动物后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因而抗菌素对病毒的作用小或无;而化学药物在杀灭病毒前,又可能使宿主动物受损或致死。

可见病毒是危害非常严重的一类病原。

一、鱼类病毒病

1、重要病毒的种类及形态特征(见表2)

始于70年代后期对草鱼出血病病原的分离研究。

近十年来,又发现和分离到新的鱼类病毒。

2、草鱼出血病与呼肠孤病毒

是草鱼种苗阶段危害性大、流行普遍的疾病,也是我国最早发现和研究得最多的鱼类病毒病。-----近年对其分子生物学、干扰素等有较多研究报道……。

除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外,草鱼还有其它病毒分离株(或不同病毒)。如:

1

①鱼呼肠孤病毒(FRV)---可能是GCRV 的不同分

离株;

②呼肠孤病毒(RV)---直径较大,以肠出血为主,

青鱼出血病;

③小核糖核酸病毒(PRV)--20-30nm无囊膜球型,以

肌肉出血为主;

④草鱼杆状病毒(GCBV)--有囊膜杆状RNA~,可使

细胞形成和胞体。

超微观察显示,在病鱼肾细胞中发现有呈球形或者六角形、平均直径为69nm的病毒颗粒;病毒对酸(pH3)和氯仿不敏感,对热(56℃)稳定;属双股类型;核酸电泳出现11个片段。-----因而归类于呼肠孤病毒。

3、传染性胰腺坏死病(IPNV)

是一种在虹鳟稚鱼阶段流行的急性病毒病,其流行范围遍及亚、欧、美各国,死亡率极高。1986年在进口虹鳟鱼中分离到直径55~65nm无囊膜的二十面体病毒。

目前建立了酶联免疫吸附(ELISA)的检测方法,还建立了更为灵敏和迅速的生物素标记核酸探针检测IPNV 的方法。

4、鲤痘疮病(疱疹病毒)

痘疮病是鲤越冬前后常见、与水环境密切相关的传染性疾病。其典型特征是---皮肤增生,在患病鲤体表出现石蜡状的白色增生物斑点,即痘疮!使鲤商品价值丧失。

一般养殖温度在14℃时,流行最为严重;病鱼体表布满痘疮,使鱼负载过重、消耗太多而导致死亡。

该病毒直径约为150nm,外有囊膜,呈球形。

5、鳗鲡病毒病

(1)鳗鲡开口病:

1991年在福建,出现了以出血及开口症为特征的流行病,很快引起鳗鲡的毁灭性死亡。

*---病鳗口张开后不能合拢,口腔内膜充血,颅内、胸鳍和臀鳍出血,腹部有出血斑;---经解剖可见肝呈灰白色或布满血丝,电镜观察发现鳗白细胞的胞质中有成团聚集的病毒颗粒--呈晶格状排列。

**---其病毒为直径40nm的球形颗粒;超微病变的表现-----受感染的鳗白细胞核膜变厚或形成不规则的褶皱,线粒体肿胀、变圆或空泡化。

***——这是我国对鳗鲡病毒病的首次报道。(2)鳗“狂游病”:

1995-1997年在福建欧鳗养殖场流行。在初期无明显体表症状,但呈逆水流或曲线状快速游动,食量减退;随着病情加重,病鳗在水中上下乱窜,并伴有肌肉痉挛,腹部擦伤、甚至穿孔等。

经解剖仅见肝肿大,而病理检查可见肝、肾和心

的细胞病变、坏死。---人工感染比原发病更为严重。

据形态,认为是鳗鲡冠状病毒样病毒,还可进行细胞培养;也有报道是一种弹状病毒(在脑细胞中),其大小为50-80×100-250 nm,有包涵体;推测发病原因---病毒在脑内大量复制---脑细胞肿胀坏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使鳗呈兴奋状的“狂游症”。

6、鳜病毒病(SCV)

1996年的最早报道,包括病毒的形态大小、回接感染、理化性质、病症和组织病理等。随后珠江所、中山大学等观察到的病原是---虹彩病毒。

在鉴定了鳜球形病毒(SCSV)病原后,研制了SCSV 疫苗—实验室效果好—生产上却难达到预期目标!---进一步研究—患病鳜组织中存在不同病毒。-发现有280nm的球形病毒、120×250nm的弹状病毒与100×200nm的杆状病毒。

另外关于鳜球形病毒的病理、细胞培养及纯化等也有新进展。

7、真鲷病毒病

从患狂游症的真鲷幼鱼脾和肠组织中检测到大量直径约120nm的六角形病毒颗粒,主要位于细胞核内。

-感染的细胞肿胀,有的比正常细胞增大5-6倍。

二、对虾病毒病

1、对虾病毒的种类及其症状

虾病毒归属7个病毒科,感染无脊椎动物的病毒种类有80%以上在患病对虾中可以找到,其中半数以上属于杆状病毒科。

2、对虾杆状病毒及病毒病

病毒颗粒直径为70-100nm,长度300-360nm,核酸为DNA。注意比较病毒的囊膜和包涵体有无、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位置。

病虾甲壳上有典型白斑,肝胰腺颜色变淡;经苏木精-伊红染色,在其前肠上皮、后肠上皮、造血组织、鳃、血细胞等的胞核内均有典型的核肿大和深染病变。

长毛对虾——电镜观察病虾组织---有大量的具囊膜的杆状病毒。

3、对虾球形病毒及病毒病

病毒直径为20±4nm,属单链DNA;人工感染中国对虾—死亡率为66%。

此病毒定名为中国对虾细小病毒(PcPV).

病理变化表现为组织的保护层受损;通过显微和超微技术,观察到濒临死亡的对虾的肝胰腺和中肠出现了病毒和细菌的合并感染。

其中有球形病毒、MBV(斑节对虾杆状病毒)和杆状病毒。

三、两栖动物病毒病

1、病毒种类

已知虹彩病毒科5个属:蛙病属、淋巴囊肿属、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