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疾病学-补充
观赏鱼33种常见病及治疗
观赏鱼33种常见病及治疗一、锚头虫。
(锚头鳋)(一)、感染的迹象。
雌锚头虫,它们是寄生虫,当它们粘在鱼体上时,根据它们蠕虫关的外观很容易被辨认出来。
春季在身体自由端有两个大约3毫米的卵囊形成时,它们最大长度达到大约20毫米。
(二)、感染详述。
尽管锚头虫的名字很普通,但是它们根本不是虫子而是微小的叫做桡足类的甲壳动物。
和大多数甲壳动物一样,它们的成熟要经过几个幼虫期。
春季从卵孵化出来的第一幼虫自由游动,直到它们发现一个合适的寄主并使自己贴在鳃上。
一旦贴上,它们就进入不游动期。
一次卵化出的幼虫里的雄性使雌性受精并停止寄生状态。
然后交配过的雄性又使自己贴在寄主鱼身上并发育成蠕虫状态的寄生虫。
雌性在春季排卵,之后它们可能死亡或继续产几次卵。
寄生虫死亡时,留在鱼皮肤和肌肉上的洞可能造成第二次感染,由此鱼类不能痊愈。
(三)、推荐的治疗方法。
锚头虫深深地刺穿到鱼身体组织里之后,使自己牢牢地贴在鱼身上。
人们可以逐个地把成年的虫子摘下来,但是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而且对鱼有潜在的危害。
使用3%的盐溶液短期浸泡也可以把虫子从一条条鱼身上除掉。
现在有水族箱处理剂能杀死成虫。
也池塘里,重复使用抗原生动物处理剂能杀死幼虫。
使用敌百虫也可以杀死成虫。
二、黑斑病。
(皮居新穴吸虫,也被认为是皮居茎双穴吸虫和其他品种)(一)、感染的迹象。
黑色或褐色的小斑点,达2毫米宽,出现在身上和鳍上,有时也出现在眼睛上和嘴上。
(二)、感染详述。
斑点是含有幼虫期的肠吸虫的胞囊,如皮居新穴吸虫,胞囊里有很重的色素。
幼虫期也被称为皮居船形吸虫。
成年期的虫子生活在水鸟的肠内,水鸟是吃了藏匿着幼虫的鱼而受到侵扰的。
在水鸟的内脏里,包裹着每一个幼虫的膜散开,虫子在几周之后发育成熟。
成虫产的卵在鸟的排泄物中排出,落入水中的卵发育成片自由游动的幼虫,幼虫寄生于水螺身上。
几周之后,寄生虫离开水螺并开始了寄一开合适的鱼类寄主的又一个周期。
当寄生虫达到大约1毫米宽时,每个虫子身体上生出一层黑膜,在皮肤下形成独特的斑点。
鱼类病毒性疾病防治学
殖品种的半壁江山。长期以来,影响草鱼产量和效益的根本原 因就是草鱼的“四病”:病毒性出血病、烂鳃病、肠炎病、赤 皮病。
草鱼出血病是一种严重危害草鱼的一种病毒传染病, 对草鱼的鱼种生产和养殖可造成重大损失,我国将之列 为二类动物疫病。
【病原】
病原为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或草鱼出 血病病毒(GCHV)。病毒为20面体的球形颗粒, 直径为70~80nm,具双层衣壳,无囊膜。病毒 基因组为双股RNA,由11条片段组成。目前已 确定的病毒株分为三种类型,在核酸电泳图谱 、毒力和抗原性等方面都有一定差别。流行的 毒株第一型占22%,第二型75%,第三型3%。
CCV可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垂直传播是CCV普遍的传播 方式,但传播机制不详。水平传播可直接传播或通过媒介传播, 其中水是主要的非生物传播媒介,其他生物媒介或污染物也可 传播CCV。CCVD流行后,存活鱼可成为隐性无症状带毒鱼; 带毒鱼可能通过尿排毒,然后CCV通过皮肤、嗅觉器官、肠道 或者鳃感染健康鱼。
④ 发病地区,养殖对斑点叉尾鮰疱疹病毒病有抵抗力的长鳍叉 尾鮰和斑点叉尾鮰杂交种、白叉尾鮰、长鳍叉尾鮰等。
CCV对宿主有很强的选择性。目前报道,自然暴发病仅仅 是斑点叉尾的鱼苗和鱼种;人工注射病毒可以使白叉尾、长鳍 叉尾、斑点叉尾与长鳍叉尾杂交种患病,口喂及浸浴则不患病。 不同品系的鮰鱼对CCV有不同的易感性,同时鱼龄与临床感染 密切相关,刚孵化鱼苗死亡率达100%,八月龄鮰鱼则很少感染 CCV。
CCV暴发流行与水温、养殖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CCVD 的流行水温是20~30℃ ,在此温度范围内水温越高,发病速度 越快,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当水温在25~30℃时,病程比较 短,一般为3~7 d,死亡率可达90%以上。本病20℃时潜伏期10 天,25~30℃时3天,15℃以下不发病。人工感染后,肾脏在24 小时分离到病毒,肝脏及肠则需在70小时分离到病毒,脑在96 小时才分离到病毒。高密度养殖、运输、水污染等胁迫因素及 细菌感染均可诱发或引起疾病流行和大量死亡。
水产动物疾病学总结
细菌性疾病1、黏球菌(G+):细菌性烂腮病、白皮病、白头白嘴病2、假单胞菌(G-:赤皮病、竖鳞病(北方地区常见)、鲤白云病(主要在网箱中发生,为冷水性疾病)3、气单胞菌(G- 主要是淡水性鱼类患病):细菌性败血症、细菌性肠炎病、打印病、鲤科鱼类痔疮病4、弧菌病5、链球菌病(G+),是唯一的球菌病,属于条件致病菌,多发于海水中,可以进入脑中。
(1)、细菌性烂鳃病(柱状屈挠杆菌)生长适温:28℃,37℃可生长,5℃以下不生长;培养基中含Nacl 0.6%以上不生长;A、流行病学(1)传染源:带菌鱼,污染的水及塘泥;(2)传播途径:直接接触,在鳃受损后特别易感;(3)危害对象:所有淡水养殖鱼类,草鱼、青鱼、鲤等尤其敏感,鱼种和成鱼均可发病;(4)传播途径:水平传播;B、病程:致死时间与水温有关,致死时间的对数与水温呈直线关系(15-30℃);(1)发病季节、水温:5-9月份流行,通常水温15℃以上开始发生,最适温度28-30℃;(2)发病范围:世界性流行,近年在网箱养殖中危害严重;在病原菌浓度大,鱼的密度高、水质差、鱼的抵抗力低下时更易暴发流行C、临床症状临床表现:食欲减退,游动缓慢,反应迟钝,呼吸困难;外观症状:“乌头瘟”;“开天窗”;“镶边”剖解变化:鳃丝肿胀,末端发白,或淤血、出血;鳃丝残缺不全、粘液增多,有污物附着;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鳃组织的炎症反应:(1)急性:炎性水肿、坏死,增生不明显;(2)慢性:炎性水肿、增生、坏死;D、诊断初步诊断:肉眼观察临床症状,结合镜检鳃丝无大量寄生虫或真菌;取鳃丝或粘液做水浸片观察到特定的病原可进一步诊断E、预防措施:1、彻底清塘;2、加强苗种的选择和下塘前消毒;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3、加强饲养管理,保持优良水质,保证饵料质量;4、定期泼洒生石灰,使池水的PH保持在8左右;定期消毒食场;5、发病季节,用中草药浸泡或内服预防;6、定期检查,及时杀灭鳃寄生虫;7、必要时用治疗用药全池遍洒一次。
1鱼疾病学
鱼病学A卷兼性寄生:亦称假寄生,寄生虫在通常条件下过着自由生活,只有在特殊条件下(遇到机会)才能转变寄出生生活的方式叫兼性寄生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药物对抗体的作用机制,作用规律和作用方式,以及所引起的生物效应的科学。
继发性感染;在病原性感染后,(没有过痊愈)相同或不同的病原再次感染。
充血;局部组织器官的含血量超过正常。
草鱼三病;赤皮病、烂鳃病、肠炎病。
抗生素;主要微生物所产生的能抑制或杀死其他微生物的化学物质,(某些高等植物动物组织中也可提取抗生素)胞囊:营养提成熟或在病变死后,缩回假状突起落入水中,分泌出一层纤维质形成胞囊变性;指因病理因素导致组织或C发生生理生化性质的改变,其中质量是物质代谢异常(变性会导致组织C功能的降低,严重时会导致组织和C的死亡,但一般情况下,当病因除去,多数可恢复正常形态和功能。
1寄生虫按寄生性质分为兼性寄生和真寄生。
2 炎症的全身表现是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全身反应是发热、血中白细胞变化3 烂鳃、赤皮的病原是什么?答:烂鳃的病原是柱状屈绕杆菌。
赤皮的病原是荧光假单胞菌,肠炎的病原是点状气单胞菌。
4常见的孢子虫有哪些?(四个)艾美虫(小孢子虫)粘孢子虫、微饱子虫、单孢子虫5寄生虫对寄主的作用?答:1 抗械性刺激和损伤 2.夺取营养 3 压迫和阻塞4毒素作用5其他疾病的媒介6 渔药必须具有的功能?答:1 预防和治疗疾病2消炎、控制故害 3 改善水产养殖环境4增进抗体的健康和抗病力5促进水产动、植物的生长和调节其生理机能6疾病诊断7 简述病毒性病的共同特征?答:(1)由病原体是病毒类的(2)引起出血或内脏在坏死(3)死亡率高该病主要集中在鲢鳙鱼类、草、鳃、叉尾鱼回、鳜.虾、蟹、贝等动物上(4)流行范围广(5病毒性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8 单殖吸虫与复殖吸虫生活史的主要区别(1)单殖吸虫不需要更换中间宿虫。
复殖吸法需要更换中间宿虫2)单殖吸虫身体较小(3)单殖吸虫:固着器是头器;复殖吸虫:用腹吸盘或口吸盘(4)单殖吸虫:大部分种类卵生,生活过程中不需要更换寄主;复殖吸虫:生活史较复杂,需更换寄主9 绿色鱼料的特点(1)饲料生产过程严禁使用不当原料和盲目添加抗生素,促生长剂等。
常见鱼类疾病诊断治疗
皮肤充血病
主要是由于光照不足,水质不良或过多新水刺激而因起。病鱼体表皮肤出现大小不等的暗红色斑块,布满两侧,食欲明显减退,轻着影响观赏,重者导致死亡。
A黄粉药浴+盐。B,延长水族箱的光照时间。C,用中彩外菌以上A+B*B+C
二选一
9
外伤病
由于捕捞,或者鱼人为过失导致的外伤
下中彩黄粉药浴,然后慢慢让鱼自我调整。
把鱼移出,将整个水族箱消毒。用刀片刮除玻璃上的萌芽体。再用中彩外寄杀灭五爪虫。然后大换水。
18
出血性腐败症
鱼体外伤病导细菌侵入造成。冬天如果鱼冻伤的话也是以大病因。体表出血、发炎、鳞片脱落、背鳍或全部的鳍充血、鳍会烂的象一柄破扇子。掉鳞处或烂鳍处会发水霉,烂腮、死亡率超高。
死亡率高。治愈率低。保守治疗,隔离病鱼,健康的鱼下外菌预防,病鱼用外菌药浴然后隔离下中彩黄粉愈合.
2.药浴中彩外寄,每100L水中放入2g。浸泡20秒后立即捞回水族箱中,每天1次,连续2-3天可治愈
21
头洞病
鱼儿头顶初期有洞口,随着时间推移,逐步发生溃疡,溃烂,此症状由于六鞭毛虫与爱德华氏菌侵入感染。
使用中彩黄粉,药浴修补头洞。并且使用中彩内寄拌饵投喂,将饲料打湿,裹着内寄的药物,投喂。
12
蒙眼病
眼部会出现一层白色的不透明物,若置之不理的话,数天之内鱼眼就会失明。当霉菌侵入鱼脑鱼会死亡。
勿用自来水,使用中彩外菌或者黄粉
数天后脱落!
13
蹭鳃病
初期会在水中狂乱地冲撞,用鱼鳃蹭缸子。且因寄生虫侵入鱼鳃,鱼会感到呼吸困难,因而鳃盖的闭合也会因此增大。恶化时,鱼会迟钝在沉在水底,最后也必然死亡
常见鱼类疾病诊断治疗
序号
疾病名称
鱼类疾病的防治
低至l2℃及高至34.5℃时也有发病。
[诊断]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须要进行病原学、
病理学及免疫学诊断。
[预防措施] (1)彻底清塘;(2)草鱼鱼种下塘前用灭活疫苗浸浴或注
射;(3)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生态环境,提高鱼体抵抗力;(4)发病
季节,每月用下列治疗药物预防一个疗程。
[治疗方法] (1)外泼药:全池遍洒含氯消毒药,如二氧化氯0.02x10-
( 3)流行地区改养对此病不敏感的鱼类;
(4)升高水温及适当稀养精品也课件有预防效果。
6
3.鲤水肿病
[病原]此病是由病毒和细菌双重感染而引起的。病毒初步诊断为鲤 春病毒。细菌主是点状产气单胞菌。病毒是原发性病原,细菌是 继发性病原 。
[病症] (1)急性型:患病初期的病鱼皮肤和内脏有明显的出血性发炎,
(2)慢性型:开始皮肤表层局部发炎出血,表皮糜烂,脱鳞,而后
形成溃疡,肌肉坏死,邻近组织发炎,呈现红肿,有时局部竖鳞,
鳍充血,有自然痊愈的,也有因此而死亡的。慢性型发病过程长,
可拖至45~60天或更长一些时间。死亡之前,常伴有全身水肿,
腹腔积水,眼球突出,有的出精品现课竖件 鳞。
7
鲤水肿病
上为健康鲤鱼
皮肤红肿,身体的两侧和腹部由于充血发炎,出现不同形状和大
小的浮肿红斑;鳍的基部发炎,鳍条间组织破坏,形成“蛀鳍”,
肛门红肿外突,全身竖鳞,鳃苍白,全身浮肿;随着病情的发展,
病鱼行动迟缓,离群独游,有侧游现象,有时静卧水底,呼吸困
难,不食不动,最后尾鳍僵化,失去游动能力,不久死亡。急性
型的病鱼一般2~14天即可死亡。
精品课件
18
疖疮病
[流行情况] 此病在我国各养殖区都可发现,但发病 数不多。主要危害青鱼。此病无明显的流行季节, 一年四季都可出现。
鱼类常见细菌病大全
(2)实验室诊断 根据水产行业标准《鱼类细菌病检疫技术规程 第2部分:柱状
嗜纤维菌烂鳃病诊断方法》(SC/T 7201.2-2006)进行。 酶免疫测定:取病鱼鳃上的淡黄色黏液涂片,丙酮固定,加
兔抗柱状黄杆菌的抗血清,再依次加入酶标抗体、漂洗、显色、 脱水、透明和封片,在显微镜下见有棕色细长杆菌,即为阳性 反应,可确诊为细菌性烂鳃病。
鳃霉病引起的鳃病
鳃霉病引起的鳃病
【防治】
1. 预防措施 ①彻底清塘,鱼池施肥时应施用经过充分发酵后的有机肥。 ②选择优质健康鱼种:鱼种下塘前,用10mg/L浓度的漂白粉水 溶液或15-20mg/L药浴15-30min;或用2%-4%食盐水溶液药浴510min。 ③在发病季节,每周全池遍洒漂白粉1-2次。用量视食场大小及 水深而定,一般为250-500g;每月在食场周围遍洒生石灰1-2次。
【症状与病理】 病鱼离群独游,游动缓慢,体色发黑,食欲减退;早期可见
肠壁充血发红、肿胀发炎,肠腔内没有食物或只在肠的后段有少 量食物,肠内有较多黄色或黄红色黏液;疾病后期,可见全肠充 血发炎,肠壁呈红色或紫红色,腹部膨大,腹壁上有红斑,肝脏 常有红色斑点状淤血,肛门常红肿外突,呈紫红色,轻压腹部或 仅将头部提起,即有黄色黏液或血脓从肛门处流出。
【诊断】 (1)初步诊断 根据外表症状初诊,并且患病鱼必有受伤史。 (2)实验室诊断 根据农业部水产行业标准《鱼类细菌病检疫技 术规程 第4部分:荧光假单胞菌赤皮病诊断方法》SC/T-7201.42006)进行。 (3)鉴别诊断 应与疥疮病向区别。 疥疮病的初期体表也充血发 炎,鳞片脱落,但局限在小范围内,且红肿部位高出体表。
(2)治疗方法 ①使用中草药进行治疗:可选用双黄苦参散、青板黄柏散、三 黄散、板蓝根末、大黄散、大黄岑鱼散和大黄五倍子散等中草 药治疗,用法用量按使用说明进行。 ②使用喹诺酮类药物进行治疗,每千克鱼体重每日1次拌饵投喂 诺氟沙星、盐酸小檗碱预混剂(100g:诺氟沙星9g+盐酸小檗碱 2g)15-20 mg,连用3d。或选用国家规定的其他水产养殖用抗 菌药物,但必须对症、对因使用。
鱼类的营养需要及营养性疾病[1]
相关的营养性疾病分述如下: & 蛋白质 蛋白质是机体组织结构的重要成分,也是合 成机体内一些重要生活物质的原料。细胞的原生 质、 细胞壁和细胞间质都主要由蛋白质组成, 调节 机体新陈代谢的某些激素、催生体内生物化学变 化的酶、以及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血红蛋白也 是蛋白质,机体创伤时也需要蛋白质作为修复的 原料。 养殖鱼类的生长主要靠饲料中的蛋白质来提 供物质基础。 与鸟类和哺乳动物相比, 鱼类对饲料 (如鸡、 蛋白质含量的要求相对较高。 一般鸟类 鸭) 和哺乳动物(如猪)的饲料蛋白质需求量为 &# 2 (包括肉食性、 而大部分鱼类 杂食性和草食 /#3 , 性鱼类) 的饲料蛋白质需求量高达 "# 2 4%3 。 不同种类的鱼类对饲料蛋白质含量都有一定 的要求,饲料蛋白质含量太高或太低对鱼类都是 有害的。当饲料蛋白质含量太低时会使鱼类生长 缓慢,饲料转化率降低;但饲料蛋白质含量过高 时, 也会导致鱼类生长减慢, 成活率降低。美国学 者用不同蛋白质含量和不同能量水平的饲料投喂 斑点叉尾鱼回,结果投喂高蛋白低能量饲料的鱼的 增重比投喂低蛋白低能量的鱼要小,这表明高蛋 白、 低能量饲料对鱼是有害的。 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可 分为非必需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两大类,前者可 以在体内合成, 后者必需从饵料中获得。 鱼类的必 需氨基酸有 &# 种, 饲料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含量 和搭配比例是衡量饲料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尽 管饲料的蛋白质含量是在鱼类适宜的范围内,但 如果饲料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含量不足或搭配比 例不合理, 不但会使饲料转化率降低, 同时会导致 鱼类生长缓慢,严重时会出现各种解剖学上的病
水性鱼类和温水性鱼类,部分原因是它们肠道中 的菌落组成不一样。一般说来,温水性鱼类的肠 道中细菌种群比较丰富,并因所处的环境温度较 高而活性较高。一些肠道细菌能够合成维生素, 尤其是 ’ 族维生素。不同年龄和不同生理状态的 鱼对维生素的需求量也不相同,原因之一是不同 的鱼吸收、运输和同化食物中维生素的能力不 同。 维生素存在于天然食物中, 因此配制饲料时应 该考虑各种原料的维生素含量, 只有当这些原料的 维生素含量不足时才需要添加。一般来说, 植物性 饲料含有较丰富的维生素 ’$、 而动物 ’# 和生物素, 性饲料则含有较丰富的脂溶性维生素 (、 )、 * 以及 泛酸和 ’$#。 肉食性鱼类的饲料大部分是动物性饲 料, 植物性饲料的量相当有限, 这将会导致某些维 生素的缺乏, 所以必需添加;杂食性和草食性鱼类 的饲料通常含有大量的谷物类, 而动物性饲料则很 (如维生素 () 少, 因此容易出现脂溶性维生素 的缺 乏症, 这类维生素必需在饲料中添加。 对饲料加工处理不当也往往会改变饲料中维 生素的含量,使鱼类出现维生素缺乏症。配合饲 料加工过程需要加热, 这对维生素是不利的, 尤其 是维生素 +、 (、 , 等容易被高温破坏的维生素。 鱼、 虾、 贝类的组织内含有活性很高的硫氨素 (维生素 ’$) 酶, 它能把饲料中的硫氨素水解破坏, 因此用新鲜的鱼、 贝类作饲料源的饲料很容易出现 硫氨素缺乏症。有人在饲料中添加 -%. 未经加热 处理的鱼内脏投喂斑点叉尾鱼回,结果 $% 周内便出 现硫氨素缺乏症。加热可使硫氨素酶失活, 投喂冰 鲜下杂鱼时经过加热处理可避免出现这一问题。 & 矿物质 矿物质是鱼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鱼类维 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物质。其生理功能主要 包括: 鳞片等支撑组织的主要成分, !构成骨骼、 " 构成柔软组织不可缺少的物质,# 调节鱼体内 外的渗透压, 保持机体酸碱平衡, $是很多酶系统
鱼疾病学
水产动物疾病学兼性寄生:亦称假寄生,寄生虫在通常条件下过着自由生活,只有在特殊条件下才能转变寄出生生活的方式。
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机制,作用规律和作用方式,以及所引起的生物效应的科学。
继发性感染;在病原性感染后,(没有过痊愈)相同或不同的病原再次感染。
再感染:首先感染痊愈后,又被相同的病源再次感染。
充血;局部组织器官的含血量超过正常。
局部贫血:机体局部组织或器官血量少于正常血量。
草鱼三病;赤皮病、烂鳃病、肠炎病。
抗生素;主要微生物所产生的能抑制或杀死其他微生物的化学物质。
胞囊:营养体成熟或在病变死后,缩回假状突起落入水中,分泌出一层纤维质形成胞囊。
变性;指因病理因素导致组织或细胞发生理生化性质的改变。
代偿:指致病因素作用下,体内出现代谢功能障碍或组织结构破坏时,机体通过相应部分的代谢,结构改变或功能加强来代替或补偿病变器官功能的过程。
泛池:水产动物因缺氧而出现的大批窒息死亡。
超寄生:寄生虫本身又为其他寄生虫的寄主的寄生叫超寄生。
1寄生虫按寄生性质分为兼性寄生和真性寄生。
2 炎症的全身表现是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全身反应是发热、血中白细胞变化.3赤皮病、烂鳃病、肠炎病病原是什么?答:赤皮的病原是荧光假单胞菌;烂鳃的病原是柱状屈绕杆菌;肠炎的病原是点状气单胞菌。
4常见的孢子虫有哪些?答;艾美虫(小孢子虫)粘孢子虫、微饱子虫、单孢子虫5寄生虫对寄主的作用?答:1 抗械性刺激和损伤 2.夺取营养 3 压迫和阻塞4毒素作用5其他疾病的媒介6 渔药必须具有的功能?答:1 预防和治疗疾病2消炎、控制故害 3 改善水产养殖环境4增进抗体的健康和抗病力5促进水产动、植物的生长和调节其生理机能6疾病诊断7 简述病毒性病的共同特征?答:(1)病源都为病毒类(2)引起出血或内脏坏死(3)发病快,死亡率高,不易控制(4)流行范围广(5)防治困难,无特效药8 单殖吸虫与复殖吸虫生活史的主要区别。
1) 单殖吸虫:生活史简单,无中间寄主,多为外寄生2) 复殖吸虫:生活史复杂,有中间寄主,多为内寄生9 绿色鱼料的特点(1)饲料生产过程严禁使用不当原料和盲目添加抗生素,促生长剂等。
鱼类疾病学
水产动物疾病学第一章绪论1.1疾病定义:机体在一定病因损害下,由于内稳定紊乱而生命活动异常变化。
1.2疾病原因:物理—机械损伤化学---水环境生物---病原生物遗传人为---营养不良1.3水产动物疾病的特点:发现病情难、早期诊断难、隔离难、用药难1.4水产动物疾病综合防治措施:改善水环境、增强机体抗病力、控制和消灭病原菌、加强饲养管理第二章病原生物学基础2.1基本概念寄生物----小型:病毒、细菌、真菌、藻类、原虫大型:蠕虫:单殖吸虫、复殖吸虫、绦虫、线虫、棘头虫节肢动物感染:病原生物在宿主体内与寄主防御机制相互作用,并引起一定的病理过程。
传染:引起感染的病原生物来自其他宿主的病原生物感染流行病:病原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的宿主群体中快速传播,疾病大范围出现。
疾病流行三个环节:感染源、易感寄主、感染途径预防原则:控制和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寄主2.2病原病毒:非细胞形态生命,有核酸和蛋白质衣壳组成,专性细胞内寄生,只能在有感受性的活细胞内增殖。
病毒致病作用:溶细胞作用、导致细胞凋亡、整合病毒基因组、导致细胞增殖与转化、形成包含体、改变细胞膜成分、免疫病理损伤(变态和炎症)病毒传播方式:水平传播、垂直传播;途径:飞沫、血液、唾液、粘液etc病毒感染类型:急性、慢性、潜伏感染2.3病原细菌:细菌致病作用:黏附与定植、繁殖与扩散、抵抗寄主的防御技能、内外毒素细菌感染途径:接触、创伤、消化道败血症:是病原菌侵入血液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中毒症状。
2.4病原真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大量孢子进行繁殖真菌致病作用:黏附、局部机械刺激和炎症反应、异养时产生酶类损害机体细胞、产生真菌毒素2.5寄生虫:包括原虫、蠕虫、节肢动物终末寄主:被成虫或有性生殖期虫体所寄生的宿主中间寄主:被幼虫或无性生殖期虫体所寄生的宿主保虫寄主:在人类医学上,有些寄生虫除了成虫寄生于人体,还可以寄生其他动物,这些其他脊椎动物可以成为人类该寄生虫病的传染源。
鱼病学补遗
八、外来毒性因子引起的鱼病
黄曲霉毒素:
视力下降,体表发黄出血,死亡
微囊藻毒素:
虹鳟体色发黑,肝肾水肿,鳃上皮增生等 集群活动减少,产卵减少
二、蛋白质失衡引起的鱼病
1.必需氨基酸缺乏症
症状:生长变慢,体色变暗!
赖氨酸缺乏症:脊柱畸形,背鳍腐蚀,存活率低。 蛋氨酸缺乏症:生长缓慢,白内障。 色氨酸缺乏症:使鲑科鱼类出现白内障,脊柱侧凸,烂鳍。 精氨酸缺乏症:生长缓慢,鳍条腐蚀,高死亡率。 还有组氨酸、苏氨酸、牛磺酸缺乏等疾病
诊断:临床症状初诊,测定血液或组织中的疑似氨基酸含量确诊! 治疗:缺什么补什么;维生素C和虾青素治白内障!
血液的组成
血液
血浆(液体) 有纤维蛋白原
血细胞
红细胞 白细胞 血栓细胞
有颗粒 无颗粒
人体的白细胞中,中性粒细胞占0.50-0.70,嗜酸性粒 细胞占0.005-0.05,嗜碱性粒细胞占0.005-0.01,单核细 胞0.03-0.08,淋巴细胞占0.20-0.40。
鲫鱼的 血细胞
红细胞
嗜中性白细胞
二、蛋白质失衡引起的鱼病
2. 氨基酸中毒
病因:
有毒氨基酸(如L-刀豆氨酸)的存在,某些氨基酸过量。 症状: 有毒AA引起鱼类死亡; AA过量使生长受到抑制,严重者出现脊柱侧凸,组织水肿。 诊断: 临床症状初诊,测定氨基酸含量确诊 防治: 避免使用有毒氨基酸,使用氨基酸平衡饵料。
三、脂质营养失衡引起的鱼病
三、脂质营养失衡引起的鱼病
3.饵料中脂肪氧化 症状:不同鱼类病变存在差异,脂肪酸败的产物可
与维生素E反应,添加维生素能减轻病理变化
诊断:临床症状、剖检初诊,保存饲料并测定氧化
酸价、病理切片确诊
水产动物疾病学鱼病学试题答案
831水产养殖生物病害学疾病学试卷一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30分)1.病原是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其中,致病微生物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寄生虫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疾病的发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疾病的经过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个时期;疾病的结局有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三种方式。
3.决定病原体能否致病的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病原对宿主的危害作用包括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4.NH-N中毒往往发生在水体的pH值偏_______时,HS中毒容易发生在水体的pH值偏________23时;浮头发生在水体的DO值偏 ________时,气泡病发生在水中的DO值偏_______时;如果浮头在夜晚12时就开始出现,说明______________,如果浮头仅发生在凌晨6时以后,则说明_______________。
5.细菌疫苗的类型主要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细菌疫苗的接种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6.抗原是能刺激机体产生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并能与之结合而引起特异性____________的物质。
维生素对鱼类及水生动物的作用及日粮添加方法
维生素对鱼类及水生动物的作用及日粮添
加方法
作用
维生素在鱼类及水生动物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列举了维生素的一些功能:
1. 维生素A:促进鱼类视觉发育,增强免疫力,有助于鱼类生长和繁殖。
2. 维生素D:调节鱼类钙磷代谢,促进骨骼健康发育。
3. 维生素E:具有抗氧化作用,有助于保护鱼类细胞膜,维持细胞结构的完整性。
4. 维生素K:参与鱼类血液凝固,维持正常的凝血功能。
5. 维生素B群:包括维生素B1、B2、B6、B12等,对鱼类新陈代谢、能量代谢和免疫调节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日粮添加方法
为了保证鱼类及水生动物摄取足够的维生素,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添加维生素到日粮中:
1. 使用维生素添加剂:可以根据鱼类所需的维生素种类和剂量,选择合适的维生素添加剂进行添加。
在配制鱼类日粮时,按照添加
剂的使用说明进行添加,确保维生素的均衡供给。
2. 添加富含维生素的天然食物:在鱼类日粮中添加富含维生素
的天然食物,如绿色蔬菜、水果、动物肝脏等,以增加维生素的摄
入量。
3. 维生素前体添加:有些鱼类及水生动物可以利用维生素前体
合成维生素,因此可以通过添加维生素前体来提高维生素的供给。
以上是维生素对鱼类及水生动物的作用及日粮添加方法的简要
介绍。
通过合理添加维生素,可以帮助鱼类及水生动物维持健康的
生长和免疫状态。
鱼类疾病学1
水产动物疾病学---总学时63-(理论45,实验18)第一章绪论一、研究的对象及任务水产动物疾病学:研究水产动物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防治方法的科学。
***要求重点了解、掌握以下几个问题:① 水产动物发病的原因、发病的条件② 寄生性病原体,包括两个方面:Ⅰ. 传染性病原体:种类形态(菌落形态)、真菌的生活史、生化反应、出现季节、危害情况等。
Ⅱ. 侵袭性病原体:种类(分类地位)、形态结构、生活史、出现季节、寄生部位及危害等。
〔* 病原体的收集及处理也要求掌握〕③不同的病原体寄生在水产动物机体之后,必然引起发病,因此要了解病症(肉眼、显微镜、组织切片、验血等)。
④预防疾病时所采取的措施,治疗所用的药物;药物的原理(药物的作用机理),防治方法,药物的浓度等。
⑤非生物所引起的疾病,如机械损伤、理化条件改变等引起的危害。
⑥免疫学基础,主要是土法免疫、疫苗的应用等。
---《免疫学原理》—今后的选修课!(一)、研究的对象——(水产动物疾病)!—— 发病原因、病理机制、流行规律以及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等。
其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一方面要以寄生虫学、微生物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组织学、病理学、药理学、水环境学等学科为基础;另一方面还要同水产养殖生产密切结合起来。
(二)研究的任务为水产养殖服务,直接指导水产养殖生产,提高水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疾病的发生直接影响水产品的质和量。
* “养鱼不瘟、富得发昏”、“讲起来四条鱼,而养起来三条鱼,吃起来两条鱼”,传统渔业方式易得病,每年4~10月容易发病,尤其是草鱼。
、* *我国1953年开始研究,目前还研究得很不深入,——因此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目前的主要研究成果为草鱼出血病病毒免疫防治及给药途径,注射与生态防治等。
疾病的高峰季节为每年8月份。
如粘孢子病——目前也较难防治。
***从加强水产动物疾病学的研究工作说来,我们的任务具体有:首先,要急生产之所急,重点研究对水产动物养殖生产危害严重而迫切需要解决的疾病。
鱼类营养性疾病
症状 鱼的脊椎成为S 鱼的脊椎成为S型,影响鱼的生长和外观 防治方法 在饲料中添加水产专用维生素
6.鲤鱼出血症 6.鲤鱼出血症 1.病因 1.病因 投喂饲料营养不平衡,营养代谢失调( 投喂饲料营养不平衡,营养代谢失调(能量水平 大于2.62Mcal/kg) 大于2.62Mcal/kg) 2.症状 2.症状 鱼体肥大,生长较快,在受到惊吓, 鱼体肥大,生长较快,在受到惊吓,捕捞或者在 运输, 运输,转塘过程中出现局部出血或者身体表面大 面积出血,手压鱼体,发生血液状液体流出。 面积出血,手压鱼体,发生血液状液体流出。 3.防治方法 3.防治方法 A能量水平应该适宜,建议鲤鱼饲料的消化能水 能量水平应该适宜, 平为2.50-2.56Mcal/kg(cp为28%) 平为2.50-2.56Mcal/kg(cp为28%) B出现病症后,巡塘时保持安静,同时投喂抗菌 出现病症后,巡塘时保持安静, 素药饵
症状 头骨和脊椎骨软化变形,头骨由于变形而成方形, 头骨和脊椎骨软化变形,头骨由于变形而成方形, 故称方头病 防治方法 在饲料中加入适量的磷酸二氢钙( 在饲料中加入适量的磷酸二氢钙(不低于饲料量 1%),可以防止此病的发生 的1%),可以防止此病的发生 5.鱼畸形 5.鱼畸形 病因 主要是缺乏维生素C 有时是维生素C 主要是缺乏维生素C,有时是维生素C添加量不 有时是加了未经保护的不稳定维生素C,放置 足,有时是加了未经保护的不稳定维生素C,放置 时间长或饲料加工中被破坏或被其它物质破坏" 时间长或饲料加工中被破坏或被其它物质破坏"
防治方法 选用稳定性好,配比合理, 选用稳定性好,配比合理,营养全面的饲料 4 软骨病(方头病) 软骨病(方头病) 病因 饲料中缺磷会造成软骨病,尽管鱼类可以通过鳃 饲料中缺磷会造成软骨病, 吸收水中的钙,但难以吸收水中的磷“ 吸收水中的钙,但难以吸收水中的磷“因为水中 的磷一部分被浮游植物所吸收, 的磷一部分被浮游植物所吸收,一部分以磷钙化 合物沉积于水底,水中溶解的有效磷的含量极低, 合物沉积于水底,水中溶解的有效磷的含量极低, 鱼体所需要的磷几乎全部来自于饲料, 鱼体所需要的磷几乎全部来自于饲料,并且鱼体 对于钙!磷是同步吸收的,如果饲料中缺磷, 对于钙!磷是同步吸收的,如果饲料中缺磷,钙的吸 收就会受到影响,会造成鱼体缺钙,即所谓的“ 收就会受到影响,会造成鱼体缺钙,即所谓的“软 骨病” 方头病) 骨病”(方头病)
鱼类营养性疾病
谢谢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肝胆综合症
• 肝脏是由胚胎期消化道的上皮突起发展 起来的,多数鱼类的肝脏是由相互交错 的肝脏细胞索组成,索之间有大量的毛 细血管。 • 肝细胞能分泌胆汁,通过肝管进入胆囊 中储存。胆囊呈椭圆形,大部分埋在肝 脏内,因储存胆汁而呈深绿色。 • 肝胆具有调节营养物质代谢,解毒,免 疫,凝血等功能。
肝胆综合症
• 病因 由于养殖密度过大,水体环境恶化, 投饲过量,乱用药物,维生素缺乏,饲料 酸败变质,以及营养成分的失衡和饲料中 含有有毒物质等因素引起摄食不足或影响 胆汁色素代谢等代谢障碍,不能合成载脂 蛋白,以致脂肪积存肝内。 • 症状 肝胆综合症以肝胆肿大,变色为典 型症状。病鱼发病初期,肝脏肿大,轻微 贫血,色略淡;胆囊色较暗,略显绿色。 随着病情发展,肝脏明显肿大,肝色泽逐 渐变黄发白,或呈斑块状黄白色相间,形 成明显的“花肝”症状,有的使肝脏局部 或大部分变成“绿肝”。胆囊明显肿大, 胆汁颜色变深绿或墨绿色或变黄变白直到 无色。
铜中毒时,肝脏肿大,发绿
胆囊肿大,充满浓稠性的胆汁
胆囊肿大,囊壁扩张变薄,充血发 红,囊内充满带红色的胆汁液。
沉淀于肝脏中的胆汁色素及网 状坏死细胞
胆汁色素沉淀,胆管周围及上游部分的肝细 胞形成空泡变性,成为凹巢状。
慢性绿肝病肝脏的病理切片
胆色素为黄亮色无构造的小颗粒,沉淀于 变性坏死的肝细胞或结缔组织内。
防治方法
• 每立方米水体,一次量,含氯石灰11.5克,或20%二氯异氰脲酸钠0.3-0.6 克,或30%三氯异氰脲酸粉0.2-0.5克, 全池泼洒,15天一次。 • 板蓝根,一次量,每千克饲料100克, 每天一次,连用3天。 • 每千克饲料,一次量,维生素C4克, 维生素E4克,胆碱7.5克,葡萄糖醛酸 内酯0.1克,甘草粉2.5克和胆汁粉 0.15克,拌饲喂养,每天一次,连用7 天。
鱼病学
鱼病学绪论1 什么是鱼?现代分类学家给―鱼‖下的定义是:终生生活在水里、用鳃呼吸、用鳍游泳的脊椎动物。
*鱼类包括圆口纲、软骨鱼纲和硬骨鱼纲等三大类群,世界上已知鱼类约有26000多种,是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大类,约占脊椎动物总数的48.1%。
2 鱼病学的定义鱼病学(ichthyopathology):是研究鱼病的发生原因、病理机制、流行和消亡规律以及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的科学。
*鱼病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主要涉及动物营养学、普通生物学、鱼类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水生生物学等相关科学。
*它主要以鱼类形态学、鱼类组织学和鱼类生理学为基础。
4 病鱼的症状鱼游泳的异状---不群游、游泳不活泼、外部刺激的逃避反应迟钝、回转、狂奔等不自然行动,鱼身沿池壁游擦等。
采饵的异状----采饵时不竞食,摄饵量減少。
排泄物异状如颜色不对,或太硬(结快)等。
外观形态的变异----体色的变化无常,略黑或过于苍白。
体身及鳍发炎、出血、溃疡、尾部附着丝状物、破损。
其他----鳃部异状附有粘液、鳃不合拢等。
第1章水生环境1 天然水的分类:一般根据离子总数,按矿化度可将天然水分为四种类型:*淡水<1 .0 g/kg*盐化水<1 –25 g/kg*具有海洋盐度的水25—50 g/kg*咸水> 50g/kg天然水体河流\湖泊\池塘\海洋---洋:海2 与鱼类生长有关的水环境因素水温\溶解氧pH值我国渔业水质标准规定pH值在6.5-8.5范围内。
过酸(pH值6.5以下)能侵蚀鳃组织,使鳃组织发生凝血性坏死;同时酸的阳离子能与蛋白质结合,使蛋白质变性,成为不溶解的化合物,导致鱼的组织器官失去功能。
过碱(pH值8.5以上)能使鳃分泌物发生凝结,使鱼呼吸受阻死亡。
水中浮游生物水色与浮游生物第二章鱼类的基本结构和特征我国有淡水鱼类近1000中,主要是鲤形目鱼类(730余种)和鲇形目鱼类(110余种)。
1 鱼的结构特点*身体仅分为头、躯干和尾3部分。
防治鱼类的维生素缺乏症 - -
防治鱼类的维生素缺乏症
摘要:维生素A族:鱼类缺乏维生素A,会引起鱼类视力差,患干眼病,夜盲症,皮肤与眼睛出血,上皮组织角化,鳍基部出血,鳃瓣畸形,鳃瓣常连成一体,尖端肥大,骨骼发育不正常,食欲不振,生长缓慢。
针对这些症状,要在渔用饲料中增加维生素A的含量,结合使用维生素混合剂。
如维生素A族:鱼类缺乏维生素A,会引起鱼类视力差,患干眼病,夜盲症,皮肤与眼睛出血,上皮组织角化,鳍基部出血,鳃瓣畸形,鳃瓣常连成一体,尖端肥大,骨骼发育不正常,食欲不振,生长缓慢。
针对这些症状,要在渔用饲料中增加维生素A的含量,结合使用维生素混合剂。
如饲养草食性、杂食性鱼类,可在饲料中添加和搭配青绿饲料、胡萝卜和黄玉米等。
维生素B族:缺乏维生素B1的鱼不吃食,鱼体肌肉萎缩,惊厥,水肿,生长缓慢,失去平衡;缺乏维生素B2的鱼不吃食,生长缓慢,眼出血,晶体混浊,游泳异常,贫血;缺乏维生素B6的鱼不吃食,神经系统紊乱,癫痫,贫血,腹腔水肿,呼吸急促,鳃盖柔软变形,眼球突出,游泳异常,旋转运动;缺乏维生素B12的鱼食欲减退,血红蛋白降低,
红细胞断裂,盆血,皮肤、眼睛及鱼鳍常充血,行动迟缓、运动失调,体色变暗,死亡率增加。
需要调整饲料配方,在渔用饲料中添加混合维生素制剂或对症增加维生素B类的用量。
同时应多投喂青饲料、啤酒酵母、鱼粉、米糠、饼粕、麸皮、小麦粉、肉骨粉等富含维生素B的饲料。
鱼类有哪些营养性疾病
鱼类有哪些营养性疾病鱼类的生长速度和体质的健康状态主要取决于饲料营养价值的高低及营养搭配是否平衡,这是因为鱼类作为消费生物,必须利用现成的有机物质以取得机体在生长活动中所需的能量,鱼类饲料质量的优劣在健康养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水产养殖快速发展的今天,由饲料质量致使鱼体健康受损的病例也日见普遍。
1.应激性出血病。
饲料中长期过量添加喹乙醇是主要病因之一,饲料在完全未添加喹乙醇的情况下,应激性出血病仍有发生,因而推测此病可能尚有其他应激原,如水体中氨氮、硫化氢、藻毒素或饲料中的有毒有害成分等。
2.鱼类营养性肝病。
当前我国比较突出的鱼类肝胆综合症主要发生在鲤鱼、鲫鱼、草鱼、团头鲂等常规主养鱼类中,因此为广大养殖者所关注。
肝脏坏死、腐烂、胆囊膨大、胆汁颜色深且常渗出为此病的特征,与各种鱼类的肝病在病理上并无明显区别。
营养性因素、毒性物质和药源性因素等原因均是此类疾病的诱因,因此,引起鱼类肝病的病因较多。
具体发病原因概括如下:(1).雪养殖密度过大,水体环境恶化。
当水体中的氨氮浓度过高时,鱼体内氨的代谢产物难以正常排出而蓄积于血液之中,引起鱼类代谢失衡引发肝胆疾病。
(2).雪饲料营养不适合鱼类营养需要。
如蛋白质含量过高、碳水化合物含量偏高或长期使用动物性脂肪和高度饱和脂肪酸等,导致饲料能量蛋白比过高。
高蛋白饲料易诱发肝脏脂肪积累,破坏肝功能,干扰鱼类正常生理生化代谢。
碳水化合物含量过高,会引起鱼类糖代谢紊乱,造成内脏脂肪积累,妨碍正常的机能,其主要病变部位是肝脏,大量的肝糖积累和脂肪浸润,造成肝肿大,色泽变淡,外表无光泽,严重的脂肪肝还可引发肝病变,使肝脏失去正常机能。
(3).雪饲料氧化、酸败、发霉、变质。
脂肪是易被氧化的物质,脂肪氧化产生的醛、酮、酸对鱼类有毒,将直接对肝脏造成损害。
鲤鱼采食1个月后,患瘦背病,肌纤维萎缩、坏死;草鱼、团头鲂等鱼类采食后,极易引发鱼类患肝胆综合征。
(4).雪滥用药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由病毒引起的疾病第一节概述一、病毒:①只具备一种核酸,即RNA or DNA ;②个体微小(比细菌小),一般30~300nm;③病毒的增殖-----靠复制繁殖;④不能用培养基培养,只能在活细胞中生长增殖,并只有一种细胞-----敏感细胞。
~(Virus)是一类体积微小、能通过滤菌器,含一种类型核酸(RNA or DNA ),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增殖的非细胞形态的微生物。
一般用纳米(nm)测量其大小,电镜放大观察。
病毒颗粒—--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
核酸在中心部分,形成病毒核心,外面包围的蛋白质称为衣壳,------核酸与衣壳组成核衣壳。
最简单的病毒是裸露的核衣壳;有些病毒的核衣壳外面还有一层囊膜。
对水产动物造成的危害很大,不少是口岸检疫对象。
由于病毒寄生在寄主的细胞内,---目前主要是预防!二、病毒的鉴定:1、用5-氟脱氧尿苷鉴别出核酸是DNA 还是RNA . * 如出血病病毒--- RNA病毒群.——取病料(灶)-----用敏感细胞培养---加入5-氟脱氧尿苷---此物质对有DNA抑制作用,---这样即可鉴定:如果是DNA ,则细胞就会死亡;若是RNA ,则细胞照常生长。
2、测定病毒的大小。
——用Seize(塞氏)漏斗测定病毒粒子的大小,放一过滤膜(50,100,220,300,450),如通过100~220nm 的过滤菌器.*---只能测病毒粒子大小的范围。
**---还可作病毒切片估计和扫描计算。
3、耐乙醚试验:——有的病毒核酸外有脂质外壳(Evenlope)*乙醚--处理病毒的悬浮液--感染细胞--具保护作用--生长!否则---死亡!4、耐pH 3 试验:——病毒在pH3 溶液中处理5~30分钟------接入细胞培养器---细胞死亡;或细胞生长。
5、耐热试验:——例如---出血病病毒---耐热:60℃保持1小时后,仍能使10%的鱼死亡!*——悬浮液—恒温保持---感染Cell ---结果:草鱼出血病毒耐热试验——41℃处理18h---100%死亡;55℃处理3h---100%死亡;60℃处理1h---1%死亡。
***水产动物病毒病——传染性疾病!三、水产动物病毒的种类——自从Wolf(1959)分离到第一株鱼类病毒以来,迄今报道的鱼病毒已超过70种。
已知水生动物病毒分类属于18个科(表1),在绝大多数动物病毒科中都有分布。
DNA 病毒---7科;RNA 病毒---11科。
*疱疹病毒属、出血病病毒等---耐热,特征:正二十面体(肾脏超薄切片—电子显微镜观察)第二节病毒的研究概况80年代以来,我国水产业迅速发展,并且在农业产值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已成为我国大农业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
〖粮食、肉类、水产(98年产量3800万t)和禽蛋〗但令人遗憾的是水生动物疾病---尤其是因病毒引起的爆发性流行病明显增多,危害极为严重!——目前,水产动物病毒病已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以研讨水生动物病毒病为主题、由国际著名专家倡导并组织的------“国际低等脊椎动物病毒学术会议”—就每4年召开一次,现在已经召开过4~5次(1989,1998)。
水生动物普遍存在病毒病、细菌病和寄生虫病等。
其中病毒病具有潜伏期长短不一、症状复杂多变、传染性强、导致死亡率高的特点,并且病原个体小,浸染动物后在宿主细胞内复制。
因而抗菌素对病毒的作用小或无;而化学药物在杀灭病毒前,又可能使宿主动物受损或致死。
可见病毒是危害非常严重的一类病原。
一、鱼类病毒病1、重要病毒的种类及形态特征(见表2)始于70年代后期对草鱼出血病病原的分离研究。
近十年来,又发现和分离到新的鱼类病毒。
2、草鱼出血病与呼肠孤病毒是草鱼种苗阶段危害性大、流行普遍的疾病,也是我国最早发现和研究得最多的鱼类病毒病。
-----近年对其分子生物学、干扰素等有较多研究报道……。
除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外,草鱼还有其它病毒分离株(或不同病毒)。
如:1①鱼呼肠孤病毒(FRV)---可能是GCRV 的不同分离株;②呼肠孤病毒(RV)---直径较大,以肠出血为主,青鱼出血病;③小核糖核酸病毒(PRV)--20-30nm无囊膜球型,以肌肉出血为主;④草鱼杆状病毒(GCBV)--有囊膜杆状RNA~,可使细胞形成和胞体。
超微观察显示,在病鱼肾细胞中发现有呈球形或者六角形、平均直径为69nm的病毒颗粒;病毒对酸(pH3)和氯仿不敏感,对热(56℃)稳定;属双股类型;核酸电泳出现11个片段。
-----因而归类于呼肠孤病毒。
3、传染性胰腺坏死病(IPNV)是一种在虹鳟稚鱼阶段流行的急性病毒病,其流行范围遍及亚、欧、美各国,死亡率极高。
1986年在进口虹鳟鱼中分离到直径55~65nm无囊膜的二十面体病毒。
目前建立了酶联免疫吸附(ELISA)的检测方法,还建立了更为灵敏和迅速的生物素标记核酸探针检测IPNV 的方法。
4、鲤痘疮病(疱疹病毒)痘疮病是鲤越冬前后常见、与水环境密切相关的传染性疾病。
其典型特征是---皮肤增生,在患病鲤体表出现石蜡状的白色增生物斑点,即痘疮!使鲤商品价值丧失。
一般养殖温度在14℃时,流行最为严重;病鱼体表布满痘疮,使鱼负载过重、消耗太多而导致死亡。
该病毒直径约为150nm,外有囊膜,呈球形。
5、鳗鲡病毒病(1)鳗鲡开口病:1991年在福建,出现了以出血及开口症为特征的流行病,很快引起鳗鲡的毁灭性死亡。
*---病鳗口张开后不能合拢,口腔内膜充血,颅内、胸鳍和臀鳍出血,腹部有出血斑;---经解剖可见肝呈灰白色或布满血丝,电镜观察发现鳗白细胞的胞质中有成团聚集的病毒颗粒--呈晶格状排列。
**---其病毒为直径40nm的球形颗粒;超微病变的表现-----受感染的鳗白细胞核膜变厚或形成不规则的褶皱,线粒体肿胀、变圆或空泡化。
***——这是我国对鳗鲡病毒病的首次报道。
(2)鳗“狂游病”:1995-1997年在福建欧鳗养殖场流行。
在初期无明显体表症状,但呈逆水流或曲线状快速游动,食量减退;随着病情加重,病鳗在水中上下乱窜,并伴有肌肉痉挛,腹部擦伤、甚至穿孔等。
经解剖仅见肝肿大,而病理检查可见肝、肾和心的细胞病变、坏死。
---人工感染比原发病更为严重。
据形态,认为是鳗鲡冠状病毒样病毒,还可进行细胞培养;也有报道是一种弹状病毒(在脑细胞中),其大小为50-80×100-250 nm,有包涵体;推测发病原因---病毒在脑内大量复制---脑细胞肿胀坏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使鳗呈兴奋状的“狂游症”。
6、鳜病毒病(SCV)1996年的最早报道,包括病毒的形态大小、回接感染、理化性质、病症和组织病理等。
随后珠江所、中山大学等观察到的病原是---虹彩病毒。
在鉴定了鳜球形病毒(SCSV)病原后,研制了SCSV 疫苗—实验室效果好—生产上却难达到预期目标!---进一步研究—患病鳜组织中存在不同病毒。
-发现有280nm的球形病毒、120×250nm的弹状病毒与100×200nm的杆状病毒。
另外关于鳜球形病毒的病理、细胞培养及纯化等也有新进展。
7、真鲷病毒病从患狂游症的真鲷幼鱼脾和肠组织中检测到大量直径约120nm的六角形病毒颗粒,主要位于细胞核内。
-感染的细胞肿胀,有的比正常细胞增大5-6倍。
二、对虾病毒病1、对虾病毒的种类及其症状虾病毒归属7个病毒科,感染无脊椎动物的病毒种类有80%以上在患病对虾中可以找到,其中半数以上属于杆状病毒科。
2、对虾杆状病毒及病毒病病毒颗粒直径为70-100nm,长度300-360nm,核酸为DNA。
注意比较病毒的囊膜和包涵体有无、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位置。
病虾甲壳上有典型白斑,肝胰腺颜色变淡;经苏木精-伊红染色,在其前肠上皮、后肠上皮、造血组织、鳃、血细胞等的胞核内均有典型的核肿大和深染病变。
长毛对虾——电镜观察病虾组织---有大量的具囊膜的杆状病毒。
3、对虾球形病毒及病毒病病毒直径为20±4nm,属单链DNA;人工感染中国对虾—死亡率为66%。
此病毒定名为中国对虾细小病毒(PcPV).病理变化表现为组织的保护层受损;通过显微和超微技术,观察到濒临死亡的对虾的肝胰腺和中肠出现了病毒和细菌的合并感染。
其中有球形病毒、MBV(斑节对虾杆状病毒)和杆状病毒。
三、两栖动物病毒病1、病毒种类已知虹彩病毒科5个属:蛙病属、淋巴囊肿属、23类金鱼I 型病属、昆虫病属和绿虹彩病属;---其中蛙病属是重要的病原。
蛙病毒除蛙外,有时也感染鱼、禽、哺乳动物。
2、蛙病毒及病毒病1987年由国外引进的美国青蛙(沼泽绿牛蛙)最早分离到的病毒(RGV )属虹彩病毒---流行于变态不久的幼蛙群中。
引起牛蛙疾病的病原有的是菌、有的是病毒。
-发病初期,蛙的体表有出血点,继而扩展到腹部和四肢,出现充血、出血或溃烂。
解剖可见肠壁严重充血,肠道内空而无物。
此病病程短、蔓延极快,一旦发病,仅2d 左右蛙群中的死亡率就可达90%。
显微观察:--肝、肾、心、脾、肠和肺中的组织和细胞结构不同程度受损,并丧失功能。
可通过电镜---揭示感染机理。
自1995 -1998年,已分离到3株虹彩病毒。
目前中科院水生所正与美国学者合作,对蛙虹彩病毒不同分离株的分子结构进行比较研究。
(RGV---Rana grylio Virus ) 四、爬行动物病毒病 1、病毒的种类研究的资料尚不多。
60年前已有记载—绿海龟纤维性乳头瘤(Green turtles fibropapillomas. GTFP ),但直到90年代才有明显进展。
通过多聚酶增强逆转录(PERT )技术,---证明夏威夷群岛出现的GTFP 是逆转病毒所致。
2、中华鳖病毒及病毒病中华鳖病毒(Trionyx sinersis Virusis,TSV )是直径为30nm 的无囊膜球形病毒;其增殖明显受温度的影响; TSV 可导致宿主细胞凋亡和坏死。
近年来------厦门大学、厦门水产所、中山大学、长江水产所、深圳检疫局等相继开展了有关研究。
电镜观察见到直径为35-39nm 的球性病毒,分布在病鳖的肺、胃、咽喉粘膜和腹甲皮层。
还从患“红脖子”病的甲鱼中分离到虹彩病毒。
五、其它水生动物病毒病 1、中华绒螯蟹病毒病包括对~颤抖病病原的研究和对~小核糖核酸病毒及其组织病理等研究。
超薄切片---观察到无囊膜、28-32nm 的球形病毒颗粒,推测为小RNA 病毒。
2、三角帆蚌病毒病1978年发生的“三角帆蚌瘟病”,---1986年确定为病毒病,1987年分离到病原--嵌沙样病毒(Arenaviridae ),并定名三角帆蚌瘟病毒(Hyriopsis cumingii Plague Virus, HcPV ),这是一种呈球形或多形态、直径为40-210nm 的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