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亚里士多德四因说的重新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亚里士多德四因说的重新解读
李章印
【专题名称】外国哲学
【专题号】B6
【复印期号】2014年08期
【原文出处】《哲学研究》(京)2014年6期第67~74页
【英文标题】A Re-interpretation of Aristotle's Four Causes
【作者简介】李章印,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一、亚里士多德“原因”概念的原初性和过渡性
近现代人主要从机械的或力学的角度去理解“原因”,但这样的“原因”并不是亚里士多德(以下简称亚氏)的(原因)。在近现代因果概念框架下去理解亚氏四因说,无疑是不恰当的。它导致的一个后果是,亚氏《物理学》“这部西方哲学的基本著作”“从未被恰当研究过”。(Heidegger, 1998, p. 185)要恰当对待亚氏四因说,就必须摆脱近现代因
果概念,以更原初的方式去理解。如此,我们就应重视亚氏“原因”()与的统一性。他不仅在同一种意义上使用这两个术语,而且对“原因”的探讨也直接承接之前对
的探讨,或者说,之前对的探讨在他看来都是对“原因”的探讨。如此一来,对其“原因”概念的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对的理解。
国内关于的翻译——始基、本源、本原、始点、开端、原理、原则等——各有其优点,但都不能充分体现古希腊思想家对这个术语的使用。海德格尔这样梳理
的含义:“在这个词中,希腊人通常听到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意味着有一种东西由此而得以起始和开端;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作为这种起始和开端,它同样也保持着对从中出现的东西的统治、限制和支配。同时意味着开端和控制。在较宽
因而也较弱的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起始和指定。为了表达出振荡于两者之间的统一含义,我们可以把翻译为起始的指定和指定的起始。”(ibid, p. 189; Heidegger, 1976, S. 247)
海德格尔所表明的就是,是使一种东西出现并在此之后一直支配和限制着它直至它最后立身的东西。这里有相互关联在一起的两个要点:一是起始,这种起始虽为起始,却在起始之时总已指定了——是为“指定的起始”。二是指定,这种指定虽然意味着最后的指定,却一开始就发挥着作用——是为“起始的指定”。应该说,海德格尔的解释是全面和准确的,我们采纳这种解释。当然,“起始的指定和指定的起始”未免过于复杂,可以简化为“始
定”。在国内对的原有翻译中,“始基”与这里的“始定”最为接近。但“始基”之“基”带有实体主义和基础主义的色彩,会导致对希腊思想的误解,而“始定”之“定”则可以避免这种误解。
如果意味着“始定”,那么“原因”()也意味着“始定”。但是,既
然和“原因”都意味着“始定”,亚氏为什么不继续使用,还要再提出一个“原因”呢?“原因”一词的提出不仅关乎亚氏“四因说”,而且也关乎其动变()①问题及其整个自然学说,甚至还关乎其第一哲学。这里无法从如此广泛的角度去探讨亚氏为
什么在“始定”()之外再提出“原因”一词,而仅仅满足于指出:尽管亚氏所提出
的“原因”一词与早先的都具有“始定”的意义,但早期希腊思想家的主要是“如何”意义上的,他们探讨万事万物如何起始和被指定,而亚氏的“原因”尽管也是“始定”的意思,却主要是“为什么”意义上的,他要探讨“关于每一个事物的‘为什
么’”()。(亚里士多德,《物理学》,194b19;以下引用亚氏著作只注篇名)“正因为他将‘为什么’作为一个哲学的最高问题,作为哲学的求知本性提到日程上来,所以探索原因成了他的哲学的特色和重要组成部分。”(汪子嵩等,2003年,第436页)
作为“为什么”意义上的“始定”,“原因”也就具有了“招致”、“负责”的意义。实际上,“招致”或“负责”正是古希腊人所使用的“原因”一词的通常含义。这种“招致”或“负责”既不是今天道德意义上的“招致过错”或“对某个错误担负责任”,也不是在自然科学意义上“机械地导致某个结果”,而是尚未分化出这两种含义。也就是说,尚未把“价值”和“事实”分割开来,尚未把“应该”与客观化的“是”分割开来。不过,相比于早期希腊思想家来说,对“为什么”问题的关注又确实是亚氏思想的新特点。这使得其四因说既是对早期“始定”学说的继承,同时又增加了新的因素。可以说,亚氏之“为什么”意义上的“始定”,作为“原因”,既是原初思想的退变,又是向近现代因果概念迈出的最初一步。当然,亚氏的“原因”绝不是近现代意义上的“原因”。尽管它是“原因”,但仍然是“始定”和“招致”意义上的“原因”。
二、“聚形”意义上的形式因
对于通常所谓的“形式因”,亚氏主要是这样来界定的:(1)稳定当前态和曾经态
()。(《形而上学》,983a27-28)(2)聚形或依样(傍样),亦即曾经态的聚集和它们的类(比如八度音程的原因就是2比1的比例和一般意义上的数),以及这种聚集的各部分(
)。(《形而上学》,1013a26-29;《物理学》,194b26-27)(3)对于不动变
的东西来说,“为什么”归根结底是指当前态
()。(《物理学》,
198a16-17)(4)这也就是某物的曾经态
()。(同上,198b8)其中,用来指称这种原因的术语分别是:“稳定当前态”()、“曾经态”()、“聚
形”()、“依样”或“傍样”()、“曾经态的聚集”()、“当前态”()。
我们通常把翻译为“本质”(苗力田)、“实体”(李真)或“本体”(吴寿彭)等,但这些译法都过于把后来的概念渗入其中。来自于的阴性现在分词,意思是当前存在状态、到场。亚氏只是进一步突出了这种到场的稳定性。但无论如何稳定,这个词所指的仍然是存在,而不是现成存在者,通常的翻译容易让人理解为现成存在者。为了突出亚氏赋予的“稳定”含义,我们可以把
理解为“稳定当前态”。对于,通常翻译为“本质”(李真)、“其所以是的是”(苗力田)、“怎是”(吴寿彭)等。“本质”之译法同样过于意译,且无法与
别开来。而“其所以是的是”和“怎是”虽然不是过分意译,却忽视了重要的时间因素,因为是的过去未完体,相当于英语的[it]was。从更加原初的角度看,
指的是“曾经态”。对于,国内的翻译是:“事物的基本定义”(吴寿彭)、“其所以是的原理”(苗力田)、“本质的定义”(李真)、“表述出本质的定义”(张竹明)等。其中,被翻译为“定义”或“原理”。但“定义”或“原理”何以是事物的原因呢?其实,“定义”或“原理”只是的派生意思。关于
的原初意思,我们采纳海德格尔的说法,把它理解为“聚集”或“采集”②。在亚氏时代,的通常意思是话语,但话语最初并不是人的话语,而是存在的话语,而存在的话语就是“采集”或“聚集”。如果我们把这里的叫做“聚集”,那么
就应该叫做为“曾经态的聚集”。对于,我们需要注意,亚氏的不同于柏拉图的或,它是指一个具体事物的。亚氏又把这种叫做,并认为这种或必须依照聚集来理解,他说过“依照聚集的或”()。(《物理学》,193a30